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2024-09-27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精选12篇)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篇1

在新一轮的新课程改革中,越来越多的教师走进新课程,体验到了新课程带来的变化。但是,很多教师仍在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子,采用生硬、单一的教学方法。现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一、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数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生活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为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以现实生活为依托,提供现实的数学教学内容,而这种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内容能有效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科书中,设计了很多情境图,为揭示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设置了生活教学情境。教师要合理灵活地利用这些生活情境,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另外,还可利用生活中熟悉的物品认识抽象的立体图形。如通过蜡烛、岗亭等引入圆柱体的认识,把抽象的形体概念生活化、具体化。

二、重视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传统的教学体现的是“唯教材论”。学生使同样的课本,教师使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参。教师只是“教教材”,而新课程则赋予教师“课程资源开发者”这个新角色,教师将能更多地“用教材”。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比如,课堂中的生成资源,学生质疑中的奇思妙想。又如,生活资源,在教学生数数时,我们可以利用身边熟悉的小核桃、板栗、玉米粒代替课本中的小红花、三角形等。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时,可以利用本乡的鹫峰山风景区作为定向运动的作业图。采撷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例作为数学课例,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中。现在很多乡村小学也配备了多媒体教室,但大多数教师觉得使用多媒体太麻烦,依旧采用一支粉笔、一块小黑板去上课。殊不知,多媒体课件中动态的卡通形象,趣味无穷的练习活动,色彩纷呈的图案,甚至那些直观动态的立体图形分割又重组的过程,对小学生有多大的诱惑。这样的课堂可以让孩子们小脸通红,小手高举,数学教学中的难点也可以迎刃而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不可小觑。

四、重视数学课堂问答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但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一问一答的现象仍广泛存在。大多数教师往往关注问题的结果,只要在学生的回答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即可,目的是让自己的教学环节得以顺利进行。这样的课堂虽然看上去很美,却忽视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忽视了大多数学生对问题理解程度的反馈,更没有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奇思妙想的舞台。这样的问答就像打乒乓球,教师只接打回到台面上的球,但是那些打出台面的险球,往往存在精彩的教学机智。我们教师如果能慧眼识金,从这些不予理睬的“险球”中捕捉灵机一动,我们的课堂提问就会有“投出一粒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使学生在波澜起伏的课堂中,感受智慧问答的魅力。

五、重视数学课外活动的开展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开展数学课外活动,对于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培养兴趣、爱好,发展数学才能具有积极的作用。积极开展数学课外活动可以为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提供良好的渠道和条件。现行小学数学教科书在不同年级都设计了不同形式的数学活动,比如关于统计的“我家一周开支记录”“白色污染的调查”“学校各年级同学近视情况调查”等。在这些数学课外活动中,学生可以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并通过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等。所以,教师不应因考试不涉及而放弃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反而应该合理开发利用数学课外活动这块阵地,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素质。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任重而道远,需要每一位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养,用个性化的教学智慧,创造无限精彩的课堂,让学生在充满智慧与趣味的课堂中体验数学,体验成功。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篇2

一、明确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教学目标起着导教导学的作用。我们在确定一节复习课的复习目标时,既要考虑目标必须全面、准确、有度,还要考虑出示复习目标的艺术,掌握目标出示的时机。出示复习目标视需要而定,可直接用小黑板挂出,也可以师生认标或学生之间认标。无论哪种方法揭示目标,最终教师都要引导学生用简洁、明了的数学语言提出。复习课上教师应紧紧围绕目标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在复习课堂上带着目标学习。有了方向性,学生才不会迷失方向。

二、知识再现,唤起学生回忆。

复习课的主体是知识的再现,就是学习将已学过的知识不断提取的过程,教师要通过合理的方法,设置恰当的问题与习题,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以唤起学生的回忆。基础训练要针对学生平时学习时多发病而编拟,以求引导学生辩论,消除、模糊的或错误的认识,进一步认清知识的本质。但是,我们大部分教师都只围绕着课本总复习和一些事先编好的提纲进行复习,这样就缺乏因材施教,不能发挥复习课的实效性。因此,我们有必要根据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编拟试题进行因材施教,在基础训练中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进行,尽最大可能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引导矫正,力求保持整体学习在这个阶段的同步发展。

三、系统疏理,呈现知识联系。

疏理就是将已学过的知识点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实质就是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的思维过程。我们应引导学生把那些内在联系的知识点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串联在一起,也就是所谓的知识泛化,做到学一点懂一片,学一片会一面的目标,这些显然是复习课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一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导点拨来达到促使学生相对完善知识,逐步趋于系统化。

分层次的练习题的设计应把握知识的连接点,做到一道练习题击中多个知识点,起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同时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不同层次的习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对号入座”,各取所需,选择基本的一类进行练习,让每一位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以此来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

四、深化提高,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以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以创造性的综合训练为手段。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综合训练要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学生间引起辩论、评价,达到能灵活运用知识。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化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的思想为教学行为。复习课堂应关注评价练习,因为评价练习是一堂复习课效果的检查,也是对教学目标的验收,它包括练习中的基础知识的准确性与正确的理解,也包括对基础知识的应用,通过学生自己的评价和教师评价来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为学生提供一个得以发挥的自由空间。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学科特点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6.012

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使得他们有着精力充沛、活泼好动的特点,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数学课堂无疑会变得沉闷枯燥,学生就会转移注意力。因此,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且积极想出对策去解决问题。只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先进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上好每一节数学课。笔者认为,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教学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并且和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之所以对数学不感兴趣,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学生觉得自己和数学之间的距离很远,数学对于他们来说是陌生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拉近数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首先,教师可以引入实际生活,进行课堂导入。众所周知,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导入效果如何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好的课堂导入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正式教学做好准备。教师在导入时可以联系实际生活。例如在学习分数知识时,可以问学生几个问题“一个房间里有三个小朋友,但是只有一块蛋糕,要把这块蛋糕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那么每个小朋友得到这块蛋糕的多少?”通过提出相关的问题,从而向学生引入分数的概念。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进行思考,对即将展示的教学内容产生求知欲望,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实际生活创设具体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所谓创设具体情境,就是教师利用各种手段,用语言、道具等营造一个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新奇的情境中,产生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算数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在超市买东西的情境,让学生分别扮作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交易,把加减法运用到交易过程中去。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教师要让学生产生知识迁移和运用的意识,在学习了相关的知识之后,就要善于在生活中加以运用。例如学习了算数知识后,可以帮助妈妈去超市买东西;学习了分数的知识后,可以做小裁判,进行合理的分配等。通过这种实践,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是有用的,从而乐于去学习数学,乐于去运用数学知识。总之,在数学课堂上,把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能够帮助教师把数学课上得更好。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时刻要牢记这一点。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因素,学生对数学课程有了兴趣,才能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在课堂上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因此,教师要通过各个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首先,要先让学生喜欢上教师。低年级学生的世界比较简单,一个比较明显的表现就是,如果学生喜欢教师,就会喜欢这个老师所教的科目,反之亦然。因此,教师要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喜欢上自己,才能喜欢上数学课。具体来说,做学生喜欢的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尊重每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个学生。这样才能在学生心中树立公平公正的形象,取得学生的信任。第二,教师要和蔼可亲,对学生多一些宽容。学生活泼好动,犯错是在所难免的,教师要避免在公共场合批评学生,而是私下与学生进行沟通,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第三,教师要与学生多交流,不仅与他们做师生,更要与他们做朋友。这样才能让学生喜欢上教师,从而喜欢上数学课。

其次,教师要善于设疑,激发学生的兴趣。学起于思,只有有了疑问,才能有思考,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并且小学生对未知的事物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设置疑点,引发学生的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教师的设疑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阶段。在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教师要从教材中提出问题,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期待地展开课堂教学。在讲课过程中,教师也要时刻注意向学生提问,除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够使教师和学生进行很好的交流与互动。教学过程中多使用类似“你们认为怎么样”“你觉得应该怎么回答”之类的句子。此外,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教师也要留下一定的问题,让学生在课下进行思考,这样能够让学生把思维延伸到课外。此外,教师要多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都渴望受到别人的肯定,特别是来自教师的肯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赞赏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这样能够使学生的心理得到满足,从而保持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三、重视课堂互动,营造良好气氛

课堂气氛是上好数学课的外部和内部环境,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要通过加强课堂互动,来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首先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而不是一块黑板、一根粉笔的“一言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更加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提问、解答等环节,与学生多交流,了解教情和学情。在课堂上提倡民主,尊重每个学生的发言,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发言和表达。

其次,教师要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集体讨论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教师在课堂设计中要体现这一点,设置课堂讨论这一环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就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在经过分析、争论、交流之后,总结出答案。这种形式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并且能够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等。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篇4

一、创设实际生活情境, 使教学气氛更接近学生的实际需要

数学知识本来就来自于生活, 用于生活,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所以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 所以我们的教学就可以利用数学的这一特点, 进行设计, 把数学知识融入到生活实际例子当中, 学生就会感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 而且还有一种成就感, 回家后, 如果能运用所学知识帮助父母解决一些小问题, 在父母的夸奖之下, 孩子就会迸发更多的学习热情。

在创设情景时, 教师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 把学习内容融入其中, 这样学生就会因为比较熟悉而乐于接受和参与。还可以让学生自己举出自己熟悉的生活实例, 这样因为小学生有着极其强烈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 总想显示自己比别人更加优秀、懂得更多, 所以学生就会更加积极地搜集生活中的事例, 以便于自己能够回答教师的提问, 或者在班级里更多地表现自己。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状况的前提下, 对教学形式和过程, 有一个较为全面的、细致的教学设计, 尽量把教学中有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都考虑进去, 这样, 即使在出现自己意想不到的问题时, 也可以毫不紧张地应对, 使学生感到教学过程的趣味性。数学教学一个总的原则, 就是尽量使教学“趣味化”和“生活化”,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出学与玩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 学生在玩中学, 在学中玩。

二、实行民主教学, 构建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事实证明, 学生只有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 才敢于展现自我, 才敢于对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也才有更加积极的学习热情。反之, 假如教学时, 课堂气氛非常严肃, 教师一脸的庄重, 那么学生又怎敢对自己不懂的问题进行探索和提出自己的想法呢?在这种情况之下, 学生只能是禁口不言, 生怕自己一不小心, 惹恼了教师。因此, 在数学课堂上, 最重要的是教师要积极地创设一种民主和谐、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在其中, 感受到的是教师的亲切与鼓励, 是教师殷切的希望。在课堂上, 师生的之间的关系轻松和谐, 学生才能展示真实的自我, 而这种真实的展现才是学生创新思维产生的源泉。具体来说, 教师一定要抛弃原来居高临下的作风, 把自己当做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活动的辅助者, 把学生当成是教学的主体, 利用教师的魅力和亲和力, 和学生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良好师生关系, 只有在这种氛围和关系下, 学生才可能真正把全部的学习精力, 投入到数学学习当中, 才能激起学生更大的信心, 学好数学。

三、帮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自信心, 起着很大的作用。因为假如学生没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就没有学习数学的动力, 所以肯定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 教师必须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使其鼓起勇气学好数学。尤其是对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 教师更要投入更多的关心, 帮助他们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例如, 我班一位女生, 性格内向, 数学基础差, 每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 她总有一种错误的认识:上学成绩好, 不一定以后在社会上混得好。别人帮助她学习她还不愿意, 认为很没面子。问她懂了吗, 都是说懂的, 作业往往又是错的, 看得出做作业时很急躁。我从写字开始, 要求她把字写端正, 允许作业少做, 要求做一题对一题, 不会做的重新做, 做对了继续, 让她认识到她也能做对, 慢慢地树立学习的信心。发现优点我会及时大力表扬, 使她尝到成功的喜悦, 并且认识到学习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 不能有任何虚假的行为。渐渐地, 她对数学有信心了, 字写端正了, 成绩也提高了。

四、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扬奖励

小学生都愿意被别人夸奖, 被别人认可, 这是他们的共同心理特点。而对于批评和训斥, 他们不但会情绪低落, 而且还有可能对教师产生排斥心理。所以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一定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有些学生, 尤其是平时比较调皮捣蛋的学生, 除了要进行管教和约束之外, 还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发光点, 对于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个小优点, 也要进行放大表扬, 对于这一部分学生来讲, 有时候, 表扬和鼓励往往比批评更有效。例如, 我班一位著名的“调皮大王”, 数学成绩最差, 经常考试不及格, 而他对于数学不及格早就习以为常。为了使他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我就把他帮助同学打扫卫生的事情, 进行了表扬, 而且还号召大家向他学习。我可以明显看到他脸上所表现出来的惊讶和感激。经过一段时间的细心帮助, 他逐渐对数学感兴趣了, 而且还帮他建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如何上好一节小学数学课 篇5

应县第四小学 宋永清

自从课改的春分吹入我县,过去那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被否定。我经常问自己:什么样的课才是一节优秀的数学课?怎样才能上好一节小学数学课呢?曾经我迷茫过,困惑过,,尝试过,,反思过.。后来听过无数次专家讲座,阅读了大量课改书籍,结合自己平时经验的积累,我觉得一节优秀的数学课除了让学生做活动的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外,作为教师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要有激情。教师有引导的激情,学生才会有学习的热情。也就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的激情贯穿整节课的始终,那么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就会贯穿整节课的始终。为了教师和学生同乐,在讲课时教师要创设情境,充分利用游戏,故事,猜谜,多媒体等形式来吸引学生。一位专家评课时曾经说过:“赢得了学生的心,也就赢得了听课人的心,你的这节课也就成功了。”此话很有道理。其次,教师要微笑教学。教师要和蔼可亲,做学生的大朋友。你给学生一个微笑,他就会还你一颗真心。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向鞠萍姐姐那样亲切;那样平易近人。学生才会对你推心置腹,在你面前畅所欲言。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是严师,板着面孔教学,则学生要么因惧怕而一言不发;要么因没兴趣而搞小动作。因为没有赢得学生的心,老师也只能是为了 1

完成任务而教,自己也就没了激情。

第三,教师要及时评价学生,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我在上《几分之一》时,当我问十个月饼用10来表示,一个月饼用1来表示,那么半个月饼用什么来表示?有一位同学说0.5,我及时表扬说:“你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不过那是用小数表示,那么除了小数,还能怎样表示?”另一位同学踊跃发言:1。我夸她道:“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希望2

大家向她学习。”那节课上有一位学生答错题目。我是这样处理的:“xx同学,你没有说错,你再仔细回味一下你刚才说的话,你一定可以补充完整的。是吗?我相信你!请相信它的同学给他鼓掌。”这样及时而又肯定的评价,既婉转地说出了他错误的原因,又保护了他的自尊心。

最后,教师要顾及所有的学生。听过许多老师的课,我发现有些老师在课堂上只提问优生,而个别差生因无所事事就独自玩起来。我在课堂上一般难度大的问题让优生回答,不太难的让中等生回答,很简单的问题让差生回答。这样,每位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都有发言的可能,给每位同学创造了展示自我的平台。

总之,教师要想上好一节课,除了做到以上几点,还要切忌花拳绣腿,演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真实的氛围中学习新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篇6

那么,对小学生的数学语言的培养、训练、提高应该从那些环节注意和实施呢?笔者有以下的思考。

一、认真备课,准备充分的感性材料

虽然我们在这里探讨的是数学语言的训练,但是这样的训练对于以直观性思维和形象思维占主导的小学生来讲,还是要在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进行,而不能把学生束缚在短短的课堂和厚厚的练习册中。所以,准备尽可能多的感性材料,就显得很有必要。比如,可以给学生准备色彩丰富的挂图,形状可爱的实物,声音悦耳的音频段落等。这些工作,都是针对小学生的思维活动的特点,利用直观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这一活动环节,为发展儿童的数学语言打下丰富的感性基础。在这里,我想特别强调的是,这样的准备不仅仅是教师的工作,还应该让学生也参与进来。通过要求他们对一些简单学具的准备,在自己的亲手操作中,在边想、边做、边说的过程中,使脑、手、口同时参与活动,使各种感官得到良好的刺激,为思维的形成、发展做好准备。

二、活跃课堂,语言训练得到实践

语言训练的实施,最好契机就是在课堂,因为在这样的场合下,学生有充分的机会让自己的思维和同学、老师得到“碰撞”,教师也能够对学生的思维状况进行实时的“监控”,得到良好互动的效果。那么,具体在操作中,应该注意从以下方面着手。

1、仔细观察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对事先准备的教具学具的操作、演示,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同时,教师可以用提出疑问的方式,让学生围绕这些疑问产生思考,得到初步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有想说的欲望,有要表达的需求。

2、教师与学生互动,对学生进行引导

在上面讨论的环节的前提下,学生虽然有了初步的结论,但毕竟是不完善的,有时甚至是不正确的。这时,教师就可以采取和学生讨论学生的结论的方式和学生互动。教师在对学生所说的结论中所出现的错误和表述模糊的地方提出的质疑中,再次让学生反思自己语言和思维上所存在的问题,进而是学生产生对正确语言表述的渴望。

3、总结与评论,使数学思维与语言得到完善和提高

当学生掌握了正确的数学语言后,教师应当在利用总结和评论的方式让学生对其进行完善和提高。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用语言在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表述一遍,从而促使学生将正确的思维方式重新演练,以达到巩固知识和熟练数学语言的目的。

三、课后讲题,反复说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这样的发现,有些学生的成绩越来越好,思路越来越清晰,反应越来越快。对于这一现象,在对这些学生的观察中有这样的发现,这些学生都有经常给别人讲题的情况。笔者认为,他们在给别人讲题的过程中,首先要理清自己的思维,然后又要用正确的语言将自己的解题思路表述出来。那么,在这样的过程反复进行的时候,无形中就锻炼了他们自己的思维和数学的语言,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所以,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非常注意学生讲解题目这种方式的运用,有时,会有意提供一些时机,让学生讲题,在反复地“说”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以上,笔者简单论述了一下在课前、课中、课后一些环节中对训练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语言的一些感受和看法。在这里,还想强调的是,在这些环节的操作和对数学语言的训练中应当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准确性

语言表达要准确,这一点对数学教学尤其重要。数学是一门十分严谨的学科,而且在以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和数学语言的目的下,教师的语言的准确性就显得十分重要。尽管我们可能对小学生的数学语言要求不会到十全十美的地步,但至少我们不能给他们做出错误和模糊不清的示例来。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锤炼自己的语言,在保证准确的基础上,做到让学生能够接受。

2、逻辑性

数学是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要学习这样的一门学科,逻辑性强的语言就尤其重要。有逻辑的语言,既是教师讲课取得成功的潜在魅力,更重要的是,它是学生进行正确思考的关键。不难想象,违背逻辑的语言会给学生的思考带来怎样的困惑。所以,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性强的语言进行思考和表述是十分重要的。

3、趣味性

出于和形象性同样的原因,如果在教学中增加趣味的成分,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在热烈、和谐、轻松的课堂环境中愉快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这一点,与数学的严密和逻辑性强的特点并不矛盾。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篇7

一、让学生喜欢上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喜欢上你的课

对教者来讲,要从各方面完善自己,比如,师德修养、文体方面等, 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尊重你, 和学生结交成各方面朋友,从而使他们在喜欢你的同时,喜欢你教的学科。在平时教学活动中,我运用如下几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通过游戏性活动 ,让学生喜欢上你的数学课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智力开发的原动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激发学生从新课刚开始时就产生强烈求知欲是至关重要的。愉快的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愉悦感,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并由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发展间接兴趣。因此,教师导入新课时,根据教学内容,可选择组织学生做数学游戏的方法, 让学生人人都参加, 能很快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学习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中,我让一部分学生充当售货员,一部分学生充当买东西的顾客,让他们从实际出发,在一买一卖中得到乐趣,更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更让学生懂得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2.课堂教学要设计疑点 ,激 发思维火花 。

“学起于思 ,思起于源”。心理学认为 ,疑是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的,思维应运而生。例如:我在教学中经常会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样? 通过换位思考,改变以前学生被动学习的境况,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让学生产生“疑”,引起思考,是学习的开始。疑问使学生萌发出求知欲望,他们跃跃欲试,开始对新知识的探求。

3.通 过表扬 、鼓励 ,让学生体验喜悦 ,延长学习兴趣 。

学生有了兴趣,还要想方设法使兴趣持久。对学生来说,老师的一次鼓励、一次肯定、一次表扬,都是他成功的标志,都能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这时学生的兴趣就如同永不枯竭的源泉,就会浓厚、持久。

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 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1.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 。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 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 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

2.情境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生活经验设计 。

教学情境形式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根据学生实际生活经验设计。

3.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有限。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

三、动手实践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素质教育 的核心是 培养学生 的创新精 神和实践 能力。因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活动获得的知识, 才能真正被掌握和灵活运用。根据费赖登塔尔的观点,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精神。例如,教了“比和比例”后 , 我有意把学生带到操场上 , 要学生测量计算操场边的水杉树有多高。水杉高参天,如何测量? 多数同学摇头 ,少数几个 窃窃私语 ,提出爬上 去量 ,但是两手 抱树怎么量?有人提议拿绳子,先用绳子量树,下树后再量绳子。这是个好办法,可无枝可攀,如何上去? 教师适时取来一根长2米的竹竿,笔直插在操场上。这时正阳光灿烂,立即出现了竹竿的影子,量得这影子长1米。启发学生思考:从竿长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出测树高的办法吗? 学生想出:树高也是它的影长的2倍。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 学生很快测量出树影的长,算出树高。接着,教师又说:“你们能用 比例写出 一个求树高的公式吗? 于是得出:竿长:竿影长=树高:树影长;或:树高:竿长=树影长:竿影长。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四、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学习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 数学本身包含许多枯燥无味的东西,特别是计算题学习,学生的领悟能力是有差异的,同样的计算题,有些学生可能几分钟就学会了,而有些学生可能一节课甚至更长时间也学不会, 如果老师不及时关注这些学生的话,那么这些学生就会失去学习信心,课堂对他们来说就会变得很无聊,在课堂上他们会转移注意力,做别的事情,数学老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当学生学习遇见困难时,要及时热情地伸出双手帮助他们,让他们恢复自信。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篇8

1. 充分准备, 精心设计。

作为小学教师, 我们要分析学生的性格、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爱好等, 这样才能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认识学生。教师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和分析, 从中发现问题, 掌握学生阶段性的和暂时性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 归纳出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特点、行为习惯的特点。这样才能设计出最佳的合适的教育方法。

2. 创设情境, 贴近生活。

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 而且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要求创设生活情境, 使生活问题数学化, 数学问题生活化, 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积淀, 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教材中给出了许多说明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实例, 教师要用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引出学习内容, 这样学生易于接受。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例举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情境的创设, 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可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 去感受、去经历, 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从而解决问题。

3.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优化课堂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数学的内容本来就比较抽象、枯燥, 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缺乏兴趣, 自控能力差, 注意力容易分散。传统的教学手段, 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形象、生动的画面, 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巧妙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利用Flash、Authorware这类软件可以为学生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 学生使用这些软件进行“数学实验”, 通过观察、探究, 发现规律, 得出结论。比如在学习圆的周长时, 学生可以在Flash平台下自己设定直径的长短, 自己提出问题, 设立自己的学习步骤, 通过填充数据, 观察圆的大小的变化, 然后进行分析、归纳, 得出结论。这与“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相吻合, 即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 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从而获得结论。

4. 以学生为本, 多讨论、多合作、多交流、多实践。

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动手实践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上的讨论、交流、合作首先要有利于学生培养自主, 有利于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促进学生思维的伸展。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小学生年龄小, 抽象思维能力弱, 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 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 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在实践时, 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并与同伴交流。教师还要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善于选择学生提出的意见中有价值的问题, 引导学生开展讨论, 在讨论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去思考, 从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 掌握数学知识, 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加强操作活动, 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顺应他们好奇、好动的特点, 而且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 帮助他们学习数学知识, 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5. 以游戏的形式开展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心理实验表明:学生经过近30分钟的学习之后, 注意力已经过了最佳时期。此时学生易疲劳、兴趣降低。为了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 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 除了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层次性和针对性以外, 还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例如:数学扑克、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争当优秀邮递员、夺红旗、数学医院、开火车、接力赛等。

6. 培养数学情感, 让学生爱上数学。

学习的本身包括认知和情感这两个方面, 这两方面因素在整个学生的认知过程中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对接收的信息进行感知、识记、分析、应用。而在整个非智力因素活动中, 情感因素担负着对信息进行选择的任务, 对有趣的、有价值的信息进行筛选、分类, 加以吸收, 进行知识的积累。这就告诉我们, 情感因素对智力因素起着积极的定位、维持、调节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数学情感的培养, 尽量将数学中抽象的问题熟悉化、生活化、具体化、直观化, 提高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教育要使人愉快, 要让学生于快乐之中掌握知识, 要创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 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激发学习欲望, 要引导学生感受数学思维中的魅力。教师必须努力营造认知与情感和谐统一的氛围, 使学生的情感因素得以培养,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充满激情, 充满活力, 从而达到最佳的教与学的境界。

总之, 教师要上好小学数学课, 就要发挥本地特色和本班学生实际, 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创设有趣的生活情境, 吸收、借鉴其他教师先进的教学经验, 同时应注重因材施教, 增加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 发展学生的潜能, 营造学生学习数学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使学生学会学习, 爱上学习。

参考文献

[1]常汝吉主编.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

[2]张瑶琦.增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做法[J].新课程 (教育学术版) , 2009, (10) .

[3]张建华.巧用多媒体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研究 (基础教育) , 2009, (04) .

[4]谢华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之我见[J].小学教学参考, 2010, (23) .

浅议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篇9

一、把握教材内容

要想上好小学数学课, 必须要准确把握教材, 具体来说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个是处理好教师与教材的关系。在教学中, 我们经常会遇到上完一节课以后, 总觉得有些遗憾。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我们没有真正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因此, 在备课的时候, 教师必须要很好地把握教材的体系、结构、内容、重点和难点, 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 设计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 确定训练点和拓展点, 找到一个贴近学生和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二是处理好学生与教材的关系。教材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 而学生是有思想意识的, 因此教师必须要放下架子, 精心设计问题, 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是主人, 这有这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益。

二、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小学生有着好奇心、疑问心、爱美心强和活泼好动的特点, 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习的内容, 让学生自然接受所学知识。当然, 教师也可以通过让学生例举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的案例来导入课堂教学, 创设出学与“玩”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玩”中学, 在学中“玩”。例如,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 教师可以从讲故事引入:有一天, 一只小蜻蜓在草地上飞来飞去捉蚊子, 忽然飞来了一只美丽的小蝴蝶, 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 小蜻蜓生气了, 小蝴蝶却笑着说它们是一家人, 小蜻蜓不相信, 小蝴蝶带着小蜻蜓去找它们家族的成员, 它们找到了树叶, 小蝴蝶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人。同学们, 为什么小蝴蝶要这样说呢?这样引入新课,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兴趣浓厚, 注意力集中, 主动去探究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

三、重视实践教学

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说:“儿童遇到事物, 发生了求知的动机, 于是亲自去观察、去试验, 结果, 他们对于这事物得到了一宗新知识, 他们在生活中就有了一个新趋向。”因此,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 让学生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 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东西, 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 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 知识才能变得丰满、深刻。在教学进程中, 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教学活动中, 去经历、体验、感受、探索, 把一些实际的问题抽象成为数学的一些模型, 进行必要的解释、应用。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 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索、研究时间。经过教师和学生之间, 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的相互切磋, 积极地讨论交流、具体操作, 发现其中的规律, 轻松而愉快地突破数学课中的难点, 掌握重点, 从而达到其教学目的, 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四、培养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讲, 就是要让掌握自主思考、自主发现、自主创造的方法。因此, 教师必须要不断更新观念, 研究数学的智慧, 分析数学的方法, 努力使学生主动的去学习、去思考、去发现、去应用数学知识。具体来说, 一是要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 只有对学生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 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话语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 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尤其是后进生, 对他们更要少批评多鼓励, 从而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产生与教师合作的欲望。二是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教学中, 教师要尽量创设各种条件, 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学习。这样也可以使学生敢于暴露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对一些疑难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三是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让他们学会学习。引导学生撑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让他们从小学会学习, 这既是未来社会对基础教育的客观要求, 也是素质教育必须完成的一项基本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习方法的教学, 让学生切实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如实际操作、直观感知、抽象概括、演绎推理、迁移类推、系统整理知识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的掌握。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五、增加成功体验

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意念和胜利的欣慰, 便会激发追求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适当地表扬奖励是上好数学课堂的添加剂。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 尤其是应“偏爱”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善于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畏惧心理,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补以适当的表扬。激励性的评价、表扬能让学生如沐春风、敢想敢问、敢讲敢做。只有这样, 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 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地展现, 学生的创造、创新火花才能迸发。

六、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代多媒体教育手段, 具有简单易行、生动形象、图像清晰、色彩艳丽、可静可动、信息量大等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这一手段, 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突破教学难点,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都是很有好处的。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篇10

一、在上课时要注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至关重要的条件, 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根本措施。导入新课是一节课的重要环节, 好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 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为此, 我经常从教材的特点出发, 通过组织有趣的小游戏, 讲述生动的小故事, 或提出一个激起思维的数学问题等方法导入新课。开始讲授新课时更要保持学习兴趣, 学习本身就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 既需要学生的自身努力, 也需要对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即变“苦学”为“乐学”,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要: (1) 重视运用教具、学具和电化教学手段, 让学生多种感官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2)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3)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通过组织学生相互交流, 通过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欢乐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学习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 数学本身包含了许多枯燥无味的东西, 特别是计算题的学习, 学生的领悟能力都是有差异的, 同样的计算题, 有些学生可能几分钟就学会了, 而有些同学可能一节课甚至更长时间也学不会, 如果老师不及时去关注这样的学生的话, 那么这些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 课堂对于他们来说就会变得很无聊, 在课堂上他们就会转移注意力, 去干别的事情, 如我班一位女生, 数学基础差, 学习态度不明确, 很要面子, 别人帮助她学习她还不愿意, 认为很没面子。问她懂了吗, 总是说懂了, 但作业却往往又是错的, 看得出做作业时很急躁。我从写字开始, 要求她把字写端正, 允许作业少做, 要求做一题对一题, 不会做的重新做, 做对了继续, 让她认识到她也能做对, 慢慢地帮她树立了学习的信心, 发现优点及时大力地表扬, 使她尝到成功的喜悦, 并且认识到学习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 不能有任何虚假的行为。渐渐的, 她对数学有些信心了, 字写端正了, 成绩也提高了。数学老师要去关注每一位学生, 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 要及时热情地伸出双手去帮助他们, 让他们恢复自信。

浅析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篇11

一、教学要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要求创设生活情境,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积淀,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情境的创设,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可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去经历,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二、教师在课堂上要提出富有挑战性的、可引发思维的问题。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力得以开发,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陶冶,个性得以张扬。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必须要与学生原有的认识有较高水平,引起思维的碰撞。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会想,这些内容与前面学习的内容有何联系?这样能够促使学生紧张、内在的智力活动,去思考、去联想,也就是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学生的探索欲望才能有效的生成。

三、要尊重学生的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不同班级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特征,同一班级的学生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好的课程应当关注学生的差异,尊重不同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应当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题目,使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都能在学习过程 中有所收获。应恰当处理学生学习活动中不同类型的反馈信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注意倾听各种学生的回答,即使知道学生可能回答不对,也应让学生表达出来自己的见解。相信学生的每一个回答都会对学生自己和别人带来一些启示,这些启示有的来自正面,有的可能来自反面。

四、为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

好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富于思考的.学生应当有更多的思考的余地。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学习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而教师的责任更多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为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最简单的一个指标是教师提问以后是否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至少有几秒钟的时间让学生想,而不是急于下结论,判定学生会还是不会。特别是那些需要较深入理解和需要一定的创造性才能解决的问题,更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

五、了解学生,分析学生。

教师要分析学生的生活习惯,家庭自然状况,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性格、朋友关系和爱好,身体状况等,这样才能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认识学生。并通过观察和了解,认真的加以分析、比较,归纳出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特点、行为习惯的特点。这是创造适合学生最优发展教育的出发点。教师要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和分析,从中发现问题,掌握学生阶段性的和暂时性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从而能够把握学生某一阶段和某一时期、甚至某一时刻的兴奋中心和兴奋点。经常与学生交流,从学生中掌握第一手材料。做到勤学、勤问、勤走、勤看、勤想,这样才能设计出最佳的合适的教育方法。这是创造适合学生最优发展教育的基础。

六、分层拟定教学目标,满足不同层面的学生需求。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数学教学目标的制定要讲究全面、明确、适当、分层有弹性。既要确保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发展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层次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七、巧妙适度安排检测,即使反馈学生学习状况。

教学活动中教学信息反馈也十分关键,通过检测可以了解到学生是否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如果未达到目标是何种原因造成的?教师得到信息后就可及时对教学进行调整,检测的内容要与教学目标相符,并且为了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检测可以在教学结束后,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

八、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流程,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数学教学过程应该是多样化,多个环节,有针对性的教学过程,是多元教学因素共同形成的教学过程。要考虑好教学过程的步骤、策略、学习环境和教学时间等。(1)设计合理的步骤和策略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而定,如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可以复习旧知识入手,从比的意义渐渐延伸到比例的意义。(2)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在备课是要多考虑运用故事导入、多媒体等,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动手、乐探究。

教师应相信学生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交流的主要途径,备课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显现以学生为主,反映出新的备课理念和艺术。目前阶段,课堂教学依旧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要十分注重课堂教学的不断改革和优化,强调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客观性,即,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 、基本原理 、基本规律 、基本技能及问题解决的策略。以具有初步的科学意识、科学态度 。同时又强调课堂教学的人文性、社会性,发展学生的自信心、自制力,培养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着重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心体验,注重知识、智能、情感和行为的整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总之让学生以主人的身份参与了整个教学过程,不但能加深对公式的理解,也能从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浅议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篇12

在教学中, 教师如果能够根据情境教学特点, 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将“算”与“用”紧密结合, 那么, 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就会感到亲切、真实, 这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 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 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真实性

是指情境教学中提供的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或思维规律, 它是情境教学最本质的特征。教师应该立足于自己的生活、学生的生活, 留心收集能成为数学教学情境的事件、信息, 把生活融入数学教学, 使数学教学面向生活。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情境中, 就自然而然地激起了探究、体验的欲望, 从而进入亲身体验的境界。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 我运用事先准备好的漂亮的图片创设情境, 讲故事引入:夏季的一天, 一只小蜻蜓在草地上飞来飞去捉蚊子, 忽然飞来了一只美丽的小蝴蝶, 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 小蜻蜓生气了, 小蝴蝶却笑着说它们是一家人, 小蜻蜓不相信, 小蝴蝶带着小蜻蜓去找它们家族的成员, 它们找到了树叶, 小蝴蝶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人。同学们, 为什么小蝴蝶要这样说呢?这样引入新课,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兴趣浓厚, 注意力集中, 主动去探究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

(二) 针对性

是指教学中, 根据学生知识基础、年龄特征和教学内容等情况, 合理地确定情境内容与方式, 它是情境教学效果高效的关键。任何教学中的情境设计必须有针对性。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 如年龄、城乡生活环境等设计不同的数学教学情境。对低年级的学生应设计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 以保持他们的持续注意;对高年级的学生, 应设计对学生的思维有一定挑战性的教学情境, 为他们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三) 数学性

是指设计的情境必须“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 而且要非常具体。这样学生才能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才能在情境教学中得到启发, 获取数学知识, 它是情境教学的生命所在。教学情境的设计要符合课堂教学目标, 体现教学意图, 注意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 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紧密结合, 又必须有明确的目的, 这样才能较好地为完成教学目标而服务。

(四) 简约性

是指在情境设计过程中, 应当抓住最本质、最主要的内容, 做到少而精, 以少胜多。由于教学情境大多为某一节课或某一单元的教学服务, 所以必须充分考虑教学情境的可操作性、运作所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避免使用繁琐复杂的教学情境, 以免占用过多课堂教学时间, 造成课堂教学主次不清, 扰乱学生的思维。

(五) 问题性

是指创设情境中必须蕴含具有一定挑战性、能使学生产生疑惑、能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能促进学生进行较为深刻思考的数学问题。这样的情景教学往往可以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 寻求更多的发现与创造, 从而解决由认知冲突产生的疑问, 获得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动手实践, 从实践中获取真知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活动而获得的知识, 才能真正被掌握和灵活运用。根据费赖登塔尔的观点,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精神。小学生年龄小, 抽象思维能力弱, 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 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 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 激发思维去思考, 从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 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操作活动, 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顺应他们好奇、好动的特点, 而且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 帮助他们学习数学知识, 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三、民主教学, 师生互动

(一) 平等、和谐的师生交流

在数学学习中, 教师应该是学生最忠实、最值得信赖的学习伙伴。新的教学观要求教师从居高临下的强势位置走下来, 走到与学生平起平坐平等交流的中间来。平等, 既是人格地位的平等, 也是学术思想的平等和真理面前的平等。学生毕竟年龄小, 他的想法, 他的发现可能不太成熟, 甚至有些幼稚, 教师应当倾听, 只有倾听, 才能理解学生所要表达的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 教师作适当的指导, 这种指导, 不是教师直接给予解题结果或解题方法, 而是要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 以产生教学共振, 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二) 宽松、自由的生生交流

一节好的数学课应该有一个能让同学之间自由开展交流的良好的、宽松的氛围, 能让同桌之间、小组之间、全班同学之间都可以自由地进行交流。只有自由交流才能在灵感实现时就能与同伴分享, 获得最广泛的支持, 评价、修正并给同学以启发, 才能产生真正有价值的发现。当然, 这种有效的自由交流必须是建立在学生懂得尊重别人, 懂得与同伴分享成果的基础上的, 要让学生知道“交流之前要做好准备”“语言简练、表达清楚”“别人发言时不随便插话打断”“对别人的高明见解表示赞赏”, 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争议, 更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 促使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 学生与计算机、教材、社会之间新型的交流

由于教材编写的不断扩充, 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 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扩大, 课堂教学中的交流已不仅仅满足与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 而是延伸到了与教材、计算机、社会生活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是以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为基础的双向交流, 学生不仅能从教材、计算机、社会生活中获得知识、受到启发, 从而积极思维, 也能对此进行再思考甚至质疑, 进一步拓展思维发展的空间。在这样的双向交流中, 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

四、结合多种感官, 拓宽交流的途径

数学交流的表达方式有听、说、读、写、做等。因此, 在继承传统数学教学的同时, 增加数学交流,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说数学、听数学、写数学和做数学的机会。

(一) 说数学和听数学

在学习活动中, 学生只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那么他必定有自己独特的思维过程, 而通过嘴巴说是展示这具有个性化思维过程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因此,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鼓励学生使用数学语言、清楚地向同学、老师表达自己的数学想法。这种数学想法包括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也包括学生解释思考问题的过程以及克服思维阻碍的策略和有待于清晰的疑点。同样, 要想从同伴那里获得数学思想, 就要求学生学会倾听。要让学生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听取同学的发言。通过思考他人的想法和策略, 扩展自己的知识, 不断反思、修正自己思维策略, 以达到对知识的深层次的理解。听是为了更好的说。

(二) 读数学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 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数学语言, 是慎重地、有意地而且经常是精心设计的。因此,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龙菲尔德 (L.Bloonfield) 说:“数学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更有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言:“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所以, 数学的学习不能离开阅读。读数学资料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学习手段。小学数学教科书有着较强的可读性, 尤其是在概念课中, 我们通过探索形成概念, 概括出概念。由于是学生自己概括的, 使用的是学生自己的语言, 不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准确性。因此, 通过阅读, 有利于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语言系统, 提高数学交流的能力。如在“分数的意义”一课中, 学生概括的分数意义是这样的:把某个 (种) 东西平均分成几份, 表示这样的几份叫分数。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 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单位“1”, 若干份, 在书面语言与自己的语言之间建立起联系点。除了读教科书,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读一些其他的数学资料。

(三) 写数学和做数学

写数学和做数学并不能单一地认为是传统的数学作业, 题海大战。这里的写数学是指让学生通过记笔记, 写日记的形式, 记录自己对所学的数学知识, 以及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困惑、评价和意见, 其中包括自己在数学活动中的真实心态和想法, 这是一种新的交流工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现实的特定操作过程中对自己活动过程的性质作反省抽象而产生的。学习数学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具有丰富情趣和意义的, 有价值的开放性题型, 让学生充分体验写数学和做数学的乐趣。

五、激发兴趣, 建立自信

学习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 数学本身包含了许多枯燥无味的东西, 特别是计算题的学习, 学生的领悟能力都是有差异的, 同样的计算题, 有些学生可能几分钟就学会了, 而有些同学可能一节课甚至更长时间也学不会, 如果老师不及时去关注这样的学生的话, 那么这些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 课堂对于他们来说就会变得很无聊, 在课堂上他们会转移注意力, 去干别的事情, 如我班一位女生, 数学基础差, 学习态度不明确, 很要面子, 别人帮助她学习她还不愿意, 认为很没面子。问她懂了吗, 都是说懂的, 作业往往又是错的, 看得出做作业时很急躁。我从写字开始, 要求她把字写端正, 允许作业少做, 要求做一题对一题, 不会做的重新做, 做对了继续, 让她认识到她也能做对, 慢慢地树立学习的信心, 发现优点及时大力地表扬, 使她尝到成功的喜悦, 并且认识到学习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 不能有任何虚假的行为。渐渐地, 她对学习数学有些信心了, 字写端正了, 成绩也提高了。数学老师要去关注每一位学生, 当学生学习遇见困难, 要及时热情地伸出双手去帮助他们, 让他们恢复自信。 (下转第124页) (上接第156页)

六、表扬奖励, 增强创新

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 尤其是应“偏爱”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善于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畏惧心理,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补以适当的表扬。激励性的评价、表扬能让学生如沐春风, 敢想敢问, 敢讲敢做。只有这样, 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 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 学生的创造、创新火花才能迸发、闪烁。如在练习时,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老师奖励“小红旗”给学生, 有时还主动与他们说上几句悄悄话。学生得到老师的奖励, 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 就会更进一步地去发现问题, 发挥前所未有的想象力, 从而摆脱苦学的烦恼, 进入乐学的境界, 极大地发展创新能力。

总之, 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应从生活经验入手, 通过多种形式, 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激励性的问题情景,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动手实践中, 学生能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在民主教学中, 学生们不仅能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掌握数学的方法, 而且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参考文献

[1]黄桂林.预设与生成的融合[J].教学月刊 (小学版) , 2006, (02) .

[2]赵启泰.小学数学课外活动指导[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M].沈阳出版社, 2003, (01) .

上一篇:初产产妇下一篇:异物取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