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小学语文课

2024-09-05

如何上好小学语文课(精选11篇)

如何上好小学语文课 篇1

如何上好小学一堂语文课

万山区敖寨中心完小教师 ——钟进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可以看得出来,小学及童年生活对孩子的重要性。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如何才能促使学生健康成长?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仔细思考的问题,同时这也是我不断探索和追求的目标。

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直接影响学生以后学习生涯与学习习惯和态度。可见,小学教育至关重要。而小学语文又是小学教育的重点之一,所以,怎样教好小学语文就是小学教学的重中之重了。一堂好的语文课,需要语文教师带着丰富的“感情”进入课堂。一堂充满激情的语文课,不仅学生听着是享受,教师本身也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情来自于教师本身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对学生的喜爱,还有对梦想的追求。

曾经听过一位语文教师上的公开课,她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洒脱与豁达、渊博与灵秀、从容与大度,她的每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语一字、一动一静,无不深深吸引着每位学生和台下听课的老师。我想:这样的老师,才是使学生终身难忘的好老师。那么,究竟如何才能真正上好一堂语文课呢?

一、注重平时自身知识修养

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是运用语言的精华。通过文学作品学习语言,是学习语言和重要途径。所以,语文课本中选编的大量的文学作品,在通过这些文学作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也就培养了学生一定的文学素养。老师文学素养高,语文课就会上得生动活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就会很快地提高;相反,老师文学素养低,文学知识浅薄,学生就很难受到有益的熏陶和应有的教育。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即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对语言发生的规律、语言学的理论、现代汉语听说读写知识、逻辑学知识等等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同时,必须随着时代的需要,随着教材的更新,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身的知识。惟有这样,才能具备比语文教材更精深和更为广阔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教材中每一部分意义、地位和作用,才能居高临下,正确地处理教材,深入浅出,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才能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真正上好语文课。

二、认真备课,确定学习目标

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备课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进入学生角色,揣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的感受和可能遇到的问题,思考学生读了这篇课文,最感兴趣的可能是哪几点?学生会以什么方式来理解课文的难点?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比较合适?教学过程中哪里该开展比赛?哪里进行游戏?哪里适合表演?哪里运用分组讨论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应该提前预设,做到心里有数。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它是按照知识的逻辑点来编排的,承载量大,包含很多的知识点,需要我们支钻研。钻研教材要掌握好“四点”,即抓住“特点”、把握“重点”、找准“难点”、剖析“疑点”。“特点”是指文章本身的特色,风格,包括文体、结构、语言上的特点等;“重点”是指教材中对学生学习和理解起主要作用的部分;“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或掌握,有困难的部分;“疑点”是指学生阅读后,仅从表面理解,深究下去可能产生的疑问和岐义,这样才能有清晰的教学思路。

有了教学思路,就要确定正确的学习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质量指标所作的基本规定,是新课程为描述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所提出的三个功能性基本要求,简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难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难度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难度立足于让学生乐学。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两条主线上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完成的,知识往往是通过情感这个媒介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接收。因此,只注重知识的讲解,而忽视感情交流的教学,要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是很难的,任何割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都难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生动、准确把握课堂

无论是平时的积累,还是课前的准备,一切都要服务于课堂这一重要的教学活动。怎样才能准确把握课堂呢?首先,找准一堂课的切入点。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开课时要讲求艺术,根据不同类型体裁的课文,在深入把握其思想内涵,艺术特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目的要求的基础上,立足开课的形式新颖,做到在开课过程中创设激情,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望。用生动有趣的情境或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感兴趣的话题吸引住学生,缓缓进入课堂,从而达到学生能认真听讲的教学目的与效果。其次,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感悟。课文中有着生动活泼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蕴含着作者无限的情感变化。因此,只有在教师层次清晰,条理分明的引导下,课文生动的人物形象、语言、场面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鲜活起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再次,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把学到的知识与老师、与同学进行广泛交流,使老师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互补,既增进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进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课堂上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好学语文的兴趣

多方位、多角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习知识。同时灵活运用“兴趣”教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会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并且能轻松克服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把学习当作快乐的享受。教师要在教材中努力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并善于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之想学、爱学、好学,进而达到学生能真正学好语文的目的,才能达到教学目的,才能培养出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才。

1、机动灵活地发动学生参与活动。在课改条件下,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那么,要想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就要认真设计,巧妙安排课堂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灵感,促使学生人人都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2、根据教材设置活动。在课堂上,依据教材的具体情况安排各种各样的活动,民时考虑教材难易程度和学生的理解程度,尽量采用全体学生敢于并乐于参与的形式,才能使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下,在各个活动层面上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五、讲究课堂提问的方法和技巧 汉语是一门充满趣味的语言,不同的句子,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语气、语调不同,表达的效果又不同。因此,提问的方式会直接影响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学习的兴趣。因而一定要结合具体课文内容,给学生设置相对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认真思考,积极发言。

1、问题要明确。设置问题时,首先,问题的指向要明确,即需要明确寻找什么样的答案。其次,给学生回答问题的途径也是使问题明确的一个重要方法。

2、要保证学生有思考问题的时间。“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老师把课堂的重心,从自己如何教转移到学生如何学的目标上来。在这样的要求下,老师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主思考,多听听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在与学生的反馈交流中,检验自己提问的效果。

3、规范提问语言。教师本身用语要讲求“规范”,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用语更要精炼、简洁、准确,不能对问题的语言组织掉以轻心。有时往往是由于教师教学语言啰嗦重复,不断简炼而导致学生对语句的理解产生偏差,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

六、让学生学会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只是一个数字或是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真正的进步”。所以,上好语文课,还需要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

1、抓住课题质疑。课题是整篇课文的高度浓缩,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眼睛。有的课题提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则提示了文章的中心,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2、抓住关键词语质疑。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时抓住一些关键词语进行质疑问难,深入探讨,常常会成为理解整篇课文的突破口。它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感知课文描述的情境,理解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养成准确的语言表达习惯。

3、从难句入手质疑。句子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一篇文章的句子不可能每个都讲,只有突出重点,抓住难句,质疑部问难,举一反三,有计划、有步骤地从内容和结构上予以指导,学生才能建立句子概念,掌握运用各种句子的能力。通过对课文重点句子的质疑,学生不仅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体验到各种句子的用处。

七、课堂教学要带有“情感”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能感动人的课。感动学生、感动自己。充满情感的语文课,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使学生热爱语文、乐学语文、学好语文。那么,如何使语文课堂充满情感呢?

1、立足教材,倡导读中感悟

语文这门学科不像其它学科,它必须立足于教材,每一篇文章涵盖的知识面广,可挖掘的资源丰富。但语文课终究是语文课,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感,能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能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悟。因此,语文具备了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特征。怎样来体现这两大特征呢?读中感悟是一个好的方法。品读课文的精彩片断是一节课的精华所在,只有读透了才能悟得出,只有悟得出才能带有感悟地朗读出来,最终使教学资源(师、生、文本)在对比是得以开发利用。

2、教学中要注重“溶情”

在教学中,教师适时地融入某些情感,有时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用自己的 情感来溶化学生,用自己的心来唤醒学生的心。

八、教学过程中“关爱”学生

通常,为了追求课程进度,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把精力放在成绩好的学生身上,忽视了对后进学生,调皮学生,不举手发言的学生的关心。其实,每个学生都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老师的关心和呵护是学生心灵中宝贵的阳光。后进学生,调皮学生,不举手发言的学生更需要给予他们关爱,当他们被老师关爱时就会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

爱是无声的语言,尤其是在课堂上,我们老师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是表达情意的方式。学生有着敏锐的感觉力,只要我们在每个细节上给予修饰和强化,就能让这些巧妙的“爱”发挥他们的作用。如上课时称呼学生为“孩子们”,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这是一种爱;用一种爱的眼神去鼓励学生学习,这也是一种爱;实施有效的激励评价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这也是一种爱„„

总之,要上好一堂语文课,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教好语文也不是之日之功。只要我们端正教学态度,对学生认真负责,踏踏实实地走好教学每一步,就会不断的积累教学经验和方法,就会逐步向成为优秀语文教师目标迈步。

如何上好小学语文课 篇2

因此,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 引领学生学好语文课程, 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那么, 如何上好小学语文课呢? 我从以下四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切知识产生于情境, 最终又会运用到情境中。特别对于目前还处于知识经验存在一定程度欠缺、掌握理性知识的能 力还不太强、多数凭直觉和情境获取知识层次的小学生来说, 利用情境进行教学就显得意义非同寻常。通常情境创设, 给小学生提供各种形式的刺激性信息, 通过这些信息激发他们的求知探索欲望, 从而引起他们的兴趣。

情境教学不是教学过程的自然伴随产物, 而是教师主动设计出来的。这就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 有针对性地创设情境。借由事先创设好的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 凭借自己真挚的情感、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进行教学, 在极大程度上感染学生, 让他们感受到语文课堂的魅力, 激发他们学好语文的浓厚兴趣。

二、陶冶情感, 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

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 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小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 对什么都好奇, 但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差、叛逆心理相对较强。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取向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对孩子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把价值观的培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当中。这需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将教材中蕴含的人文教育因素与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心理氛围有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让学生“沉浸”其中, 接受正确价值观教育, 感受美好的情感陶冶。

总之, 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坚持运用情感教育学生, 与学生民主平等地交流思想、探讨问题, 用自己真挚的感情感染学生, 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影响学生, 把正确的价值取向渗透到孩子们的心中, 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三、贴近生活, 引领学生学习语文

生活是语文的源泉, 语言文章是彼时彼地生活在作者头脑里的反映。学习语文离不开生活, 对生活语言积累相对较少、实践知识不多的小学生来说, 光靠课本学习语文是远远不够的。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老师必须引导学生认识、了解文章中反映的生活, 知道作者的立意、选材、谋篇、运用语言的高明, 领略作者表露的感情, 感受真、善、美的熏陶。所有这些都要有一定的现实生活、社会知识为铺垫, 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 强化他们的体验, 增进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正因为如此, 教师要多带领和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 观察周围的一切, 培养从生活中汲取养分的好习惯, 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让他们从小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 语文离不开生活。久而久之, 生活中的一切都会演变成他们学习语文、用好语文的丰富资源。

四、走下讲台, 充当学生

实践证明, 师生关系越融洽, 教学效果越好, 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师生相互心灵交流的过程。根据我们的教育对象———小学生本身的特点, 我们应当思考哪种教学方法更容易被他们接受, 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想法, 努力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差距。“教学相长”, 教师也可以走下讲台, 让学生充当老师, 老师要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引导作用,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比如在生字教学中, 鼓励学生上台识字, 带领学生一起学习, 不但课堂气氛活跃, 同时学生也会感受到成功感, 体验到快乐, 在学习中无形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让他们认识到:只要努力, 自己也可以当小老师, 从而增强对自身的自信与认可。

让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当然,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可以说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最好的, 我们要不断总结探索最合适的方法, 并在实际教学环境中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朱玉香.如何上好小学语文课[J].青少年日记 (教育教学研究) , 2013, 08:24.

[2]刘铭.新课程下如何上好小学语文课[J].学生之友 (小学版) (下) , 2011, 04:31.

[3]冯晓丽.浅谈如何上好小学语文课[J].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版) , 2009, 07:181.

如何上好小学语文课 篇3

关键词:情感 兴趣 价值 积极性

作为小学语文课改实验教师,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下面作具体的探讨,希望给广大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带来启示。

一、课堂上必须有情感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孩子们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我们教师的手来翻阅,我们的语文课堂究竟应该如何去翻阅孩子的生命。

1、立足教材,提倡读中感悟。 语文这门学科不像其它科目,它必须立足于教材。每一篇文章涵盖的知识面很广,可以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可开挖的资源太多了。但语文课终究还是语文课,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能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曾告诫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重视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法很早就被提出,实施起来效果的确不错,尤其是新课导入这一环节。以《雪地里的小画家》为例,课一开始是做小游戏,活跃活跃课堂气氛,然后自然地引入情境中—“请小朋友们趴下仔细听!”随着优美舒缓的音乐一段“下雪啦!”的动画课件放出来,接着让学生抬头看着画面中飘飘扬扬的雪花落在粉妆玉砌的世界中,不由自主地大喊到:“下雪啦!下雪啦!”教师顺势利导:“下雪啦!大地披上了雪白的大棉袄,瞧,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这样,自然而然地就引入了课题。现在有了多媒体的帮助,把学生带入一个有声、有形、有色的情境世界已不是难题,关键是看教师创设的时机对不对,能不能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否则就是“热闹的空架子”。那么该如何做呢?下面再分三小点来说明。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在我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

2、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另外,我还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我们班还设立了图书角,更加丰富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总之,我愿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3、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

三、重视学生体验,关注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

依据教材的内容和所教学生的层次创设问题情境。常用方法有:

1、联系生活展现情境。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一切文章都是彼时彼地的生活在作家头脑里反映的产物。以文章为例子,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披文入情”、“沿波讨源”。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作者在文章中反映的生活,而后才能知道作家立意、选材、谋篇、运用语言的高明,才能领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进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2 、运用实物演示情境。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

3、借助图画再现情境。文与画是相通的,因此,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呢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

4、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通过对乐音有组织的安排构成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感情。

5、扮演角色体会情境。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

6、锤炼语言描绘情境。前面所说的五种方法,无论哪一种都必须依靠教学语言来实施,如果离开了教学语言,就不能创设教学情境,即使有了某种情境,也不 能发挥教学作用,实现情境的价值,所以说教学语言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逐渐增强,如果只靠直观性的教学情境,则容易使教学简单化、表面化,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也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满足学生对真善美更高层次的追求。从这一点来看,我们也必须重视教学语言的作用。教师的本领归根结底就在教学语言上,教学艺术最后也体现教学语言中。运用教学语言,从内容方面看,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理趣美;从形式方面看,要做到修饰美、风格美、态势美。

总之,我真诚地希望: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而不是钻进应试教育的死胡同里,每一堂课都是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可以说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最好的,只能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灵活运用。

如何上好一节小学语文课 篇4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一节好的语文课对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个人能力的培养都有极大的帮助。我上好一节语文课的关键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钻研新课标,科学分析教材,合理制定教学目标。2012最新的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已经颁布实施,只有按照课标制定的总体教学目标和阶段教学目标来制定本年级,本册,本单元,直至本课的教学目标才能做到使教学有的放矢,既不偏颇也不流于形式。比如我今年教的是小学五年级语文第十册的内容,在教学第二单元课文《晏子使楚》一课时,按照课标对5-6学段的要求对原来制定的教学目标做了几点补充和修改。如:

1、指导本课生字词的书写。(楷书的钢笔书写要点)

2、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语,特别是借助课文和字典理解“挥汗成雨”“摩肩接踵”。

3、注意体会文中人物神态的词语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想法。

二、巧妙安排教学环节,启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培养学生能力。只有思维活跃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学生的思维只有活跃起来,才能在思想的碰撞交流中增长能力。阅读的魅力就在于能培养和激发一个人的想象力,反之,一个人的想象力对阅读能力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还是《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文中楚王和晏子的对话十分精彩,但更有意思的是楚王和晏子斗法时的神态变化。楚王从傲慢无礼到毕恭毕敬;晏子是不卑不亢,柔中带刚。文中的对话和神态描写对人物特点的刻画十分到位,所以在教学中运用对二人的对话经行内心

独白暴露的处理之时,我还安排学生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和神态之妙并进行表演,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体会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人物。

三、注意生活和学习相结合,帮助学生建立起生活和文章的联系。教会学生关注生活,学会生活,我想这比什么都重要。一篇文章除了要让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有进步之外,还应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在《晏子使楚》一文的教学中除了让学生交流了对文中人物的看法,我还设计了两个情景剧,一个是国家总理如何面对外国来访者握手之后擦手的情况;另一个是如果生活中或学习中有人看不起你。你怎么说,怎么做。(也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设计)。我想这样的教学对学生今后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一定会有帮助的。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语文精读课 篇5

“精读课”是指对教材中一类课文的教学。教师就是凭借这一篇篇课文,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是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过程。精读课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具有打基础的作用。

精读课如何教,“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由于课文类型、体裁、题材的不同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实际不同,在进行一篇课文的教学时,我们一般不对教学作统一要求,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设计讲究实效的教学过程。但是,考虑到许多教师设计教学时把握不好,因此,还是提出了一些精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性的程序供参考。

一、精读课的教学原则

在教学目标上,要突出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突出重点、难点;在教学安排上,突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教学方法上,突出启发诱导;在教学程序上,体现简化实效。

二、低年级一篇课文精读教学的程序

低年级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课文内容浅显,篇幅短小。一般来说,学生只要能正确、流利地读出课文,也就大体上理解了课文内容。古诗内容较深,学生只要能读会背,对内容的理解不作硬性要求。这样看来,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主要是读,特别是朗读。在反复、逐步深入的朗读中强化识字,积累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一篇低年级课文的教学顺序可以安排为:“初读──读正确;熟读──读流利;理解地读──读出感情”。

“初读”: 要求是读正确,即用普通话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读清楚,不丢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不顿读、不唱读。这一环节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可以用生动的导语或创设情境等手段。第二,指导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上几遍,达到读正确。拼音不熟练,教师可以范读或领读。第三,检查、指导学生认读生字,方法可以灵活多样,一般不要分析字形、讲解字义。第四,检查、指精读课文,让几名学生(最好选中下等的学生)读一读课文,看全班大部分学生是否都达到了读正确的要求。

“熟读”:要求是读流利,即读得通顺、流畅,比较熟练。这一环节,一般应做的几项工作是:第一,借助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读课文的兴趣经久不衰。第二,限定时间,让学生自己反复读课文,读的遍数越多越好。第三,通过各种方式,检查学生是否读熟了课文,比如,指名读、句段填空、复述课文内容。

“理解地读”:就是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出语调、重音、速度和停顿。这个环节,应把指导学生朗读和理解词句、体会感情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一般应做以下几项工作:第一,让学生提出自己反复阅读之后仍不懂的问题。对不需要结合深读课文就能理解的问题,大多数可让学生相互讨论解决;少数问题可由教师加以点拨,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个别问题可由教师作简明扼要而又富有启发性的讲解。需要结合深读课文才能理解的问题,要放在指导深入读课文时解决。第二,指导学生个人试读感悟,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第三,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可采取分段读、分角色读、引读等方式。对课文景美、情真的重点段重点处理。先通过读理解内容,抓重点词句体会表达的感情,然后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可以辅之以教师或学生的范读,可以通过评读探讨如何读好重点句段。以上三步,不要截然分开,而要穿插进行。第四,当大多数学生能比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后,可以进行生字的字形分析和写字指导。读一读字音,分析一下字形,不好写或容易写错的字,要认真示范书写,让学生用课后提供的范字描红,先描后写,把字写好。这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定要安排足够的时间。

低年级“三读式”教学程序,体现了“以读为主,寓讲于读”的精神,符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传统经验。同时又加强了识字和朗读训练,利于为语文学习打好基础。这一教学程序如果用两课时的话,第一课时就是“熟读、识字”,第二课时就是“理解地读、写字”。

三、中高年级一篇课文精读教学的程序

中、高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2000多个汉字,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在这种情况下,阅读教学应更加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放手在自读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为此,一篇课文的教学顺序大致可以安排为:“自读自悟──读通、读懂;汇报交流──深化、提升;读背说写──积累、运用”。

“自读自悟”环节的要求是: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基本上读懂课文,并能提出通过自己阅读思考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个环节应约占一篇课文教学时间的一半。教师在这个环节的主要工作是:第一,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有激发阅读本课兴趣的导语,提出阅读要求,提示阅读步骤和方法。第二,指导学生读课文(中年级可以出声读,高年级可以先出声后默读),读的遍数可以从实际出发,但必须做到读得正确、流利,达到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的程度。初读课文时要注意认识、读准生字,扫除读文障碍。第三,让学生逐段细读,着重理解课文的词句、内容,揣摩文章的思路和表达方法;第四,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自读自悟”关键在于“读文”和“感悟”。一悟词句,通过充分的读理解词句的意思;二悟内容,知道文章写什么;三悟思路,了解内容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四悟写法,发现表达上的特点。必须指出的是,这个环节要求学生“自悟”,悟出的可能不全面不正确,这不要紧,关键是引导学生经历这个在读中自悟的过程。在开始指导学生自读自悟时,中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较差,可以“小步前进”,即把自读自悟的环节分成几步,每一步都提出明确的要求,然后让学生读读悟悟,画画批批,以便使学生逐渐掌握自读自悟的步骤和方法。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干什么?教师不要急于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学生。其实这个环节,正是因材施教、帮助个别学生的良好时机。

“汇报交流”环节的要求是:交流读书心得,突破重点、难点,进行语感训练。这一环节对教师来说,正是顺学而导、实现教学预设和生成的重要时机。主要做以下几件事:第一,引导学生交流自读自悟的收获和不懂的问题(交流可先小组再全班)。第二,对学生的讨论交流进行引导、点拨。引导,要兼顾内容理解、情感体会和表达形式,要抓住重点和难点。点拨,要对好的见解恰如其分地肯定和鼓励,对感悟不深或错误之处,要策略地指出并指导矫正。第三,指导品读重点段,深化理解和体验,提升人文精神,加强语感训练。学生汇报不出反映文章主旨的重点句、段,教师应以平等参与者的身份向学生提出,展开重点、难点教学。第四,教师要善于在讨论基本达到预期目的时,巧妙地把教学引导过渡到下一个环节。经验证明,“汇报交流”这一环节进行的好坏,关键在学生是否能充分地“自读自悟”。不充分地读书,或只读不思考,就让学生讨论交流,很可能离开课文乱说一通,谈不出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读背说写”环节的基本要求是:拓展学习,积累运用。主要工作有:第一,拓展阅读,从课文的相关内容拓展开去,一篇带多篇。第二,指导语言积累,背诵全文或典型段落。第三,说写训练,结合课文内容情节或表达特点,联系学生已有经验或生活实际,进行说话或小练笔。第四,指导学生复述课文。第五,让学生听写、抄写或默写自己喜欢的,或指定的段落、语句。第六,指导分析字形和写字等。这些工作除了识字、写字、抄写词句,每篇精读课文必须安排外,其他各项可根据课文内容、形式特点和教学需要,选择一两项即可,不必每篇精读课文面面俱到。

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 篇6

越西县书古乡中心小学毛木沙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句话是直到我教了多年的课改教材才慢慢有所体会。课本无非只是那么薄薄的一本,由几十页的纸张粘帖而成。而新的理念下的语文却是要求教师要把语文这一门课同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摄入语文课堂,近而再把学生拉到大千世界中去学习、理解并且真正地运用语文。而这样的理念就要求教师要有全新的视野,创造性地使用课文这个例子,用好例子,用足例子。用好例子即是说理透彻;用足例子是运用要充分;用活例子是要有创造性。回顾工作之路,在“活”上主要体现在这几点:

一、活化教材、补充教材。

语文这一科知识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作为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内容,最大限度地争取语文学习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语文学习兴趣,打通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渠道。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与感受走入语文课堂,又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与感悟走向社会生活。

二、游戏中学习,激活思维。

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一节课四十钟不可能完全处于学习状态,而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开发创造思维,无疑少不了引入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知识,把学习当成乐事。这种情况下,教学效果会有很大的提高。比如课前品尝“游戏点心”,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预习课文,用知识得到巩固与积累,同时唤起他

们的学习需要,使其进入积极主动的状态,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如生字卡片传递,既是对字的认识与巩固,又是词语的积累;课中畅游“游戏世界”,积极主动学习新知,这样的游戏多运用于生字的认、写学习中。如猜字谜、拼装部件成字等游戏,让孩子乐于学习,游戏于教学。让孩子在快乐中掌握知识,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三、自觉参与、主动学习。

我教学的宗旨就是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学得有创意。但这却同时带来了不少问题,即放得太多时有些放纵,不易于调控;生生之间缺少合作,自私自利与语文一种人性化教学相悖;生字教学方法单一等。针对生字教学单一问题,我大胆地启用学习班长教学生字(即从班里挑选一个学生临时代替老师进行生字教学)。一个学生一种方法,学生不易枯燥,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了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了加强孩子的合作意识,我先以一种命令式让孩子两两合作确立一帮一互助小组,并定期进行检查,落实合作情况。对合作好的小组进行奖励,调动孩子们的合作兴趣,进而为在课堂上多人小组合作打下基础。同时,合作交流学习也培养了学生的团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浅谈新教师如何上好小学语文课 篇7

一、课堂教学要“求真”与“务实”

语文课是知识的殿堂, 是心灵与心灵交流的天堂, 需要虔诚, 需要真实, 需要真知灼见, 需要精神粮食, 不需要假、大、空, 言之无物、品之无味的花架子, 更不需要无病呻吟, 滥发一些不切合实际的感慨。没有真实内容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课堂, 是枯燥乏味的课堂, 是让人反感的课堂。作为新生代的新教师要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 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概括为学习求真、生活求真、做人求真三个方面。所谓“求真”就是“求是”, 去不断认识事物的本质, 把握事物的规律。只有这样, 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才能够被充分的体现出来。

语文教学中的“求真”, 就是要求我们老师要真实地呈现出文本思路, 真实地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 老师不论在基础知识的教学、阅读过程中的教学, 还是作文中的指导, 只有把“真”展现出来了而后又去引导学生体现“真”知道什么是对的, 什么是错的, 什么是允许做的, 什么是有悖道德和法律的, 这样, 在学习中才能真正地健康、快速地成长起来。

当然,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讲究务实也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要讲究务实, 首先就得准确把握务实的深刻含义。所谓务实, 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采用探究、体验、交流等创新的教育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之成为强大学习动力, 以此提高教学效率。课堂上教师要善待每一个学生, 营造融洽、平等、民主的教与学的课堂教学氛围, 给学生体验真情实感的课堂, 使课堂教学中的真与实得到和谐的、完美的统一。这样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 高效的课堂, 深受学生喜欢的课堂。

二、课堂上必须有“情感”

1. 立足教材, 提倡读中感悟。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最主要依据和载体, 缺失了教材, 教学就缺失了方向和灵魂, 变得空洞和无着落。立足教材, 从教材出发, 围绕教材进行课堂设计, 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在课堂教学中, 必须做到在读中感悟, 在感悟中读, 把读和感悟融为一体, 相互配合、相互支撑, 步步深入, 增强读的效果, 提升感悟的质量。

2. 尊重“需要”, 注重“激趣”。

引起学生的心理不平衡和对学习的迫切需要, 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和精力转移到学习中来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 我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或直观演示, 或旁征博引……激发他们阅读欲望和动机, 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氛围。只有学生自己要学、想学了, 才能让学生主动融入到课堂学习的氛围中来,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学生学习成绩提高了, 又进一步反过来促进他们热爱学习。从而, 让小学语文课的学习过程在良性中循环, 在循环中不断彰显效果。

3. 教学中要注重“溶情”。

在教学中教师适时地融入自己的某些情感, 有时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用自己的情感溶化学生、用自己的心唤醒学生的心。教师的情感要发至内心深处, 要有感染力, 要让学生的情感伴随着教师的情感上下波动起伏, 形成心灵的共鸣体。这样整个课堂教学就形成了心灵与心灵的沟通, 灵魂与灵魂的对话的生动局面, 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就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现, 学生的学习激情也能够被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 课堂就变得异彩纷呈, 高潮迭起, 一堂优质课就在这里诞生了。

三、关注每一名学生, 让每一名学生都学有所获

教师关心、关爱、关注每一名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 也是建立融洽、和谐师生关系的现实需要, 同时也是教师搞好课堂教学的迫切需要。只有教师把爱的目光平等、无私的洒向每一名学生, 让每一名学生都感受到教师身上散发出的温度和光辉, 才能赢得学生的普遍尊重与爱戴。学生怀揣着尊重与爱戴, 师生间在课堂上的交流就多了一层情感的纽带维系, 这样就使得课堂的学习氛围就愈加浓烈。再说, 教师在关注学生的过程中, 对每一名学生的个性、情感、能力、思维方式等都有了准确的把握, 教学开展起来更有实效性和针对性, 教学质量更能有保障。

教师在关注学生过程中, 特别应当格外关注学习成绩特别优异的学生、学习特别吃力的学生、心理有障碍的学生。

1. 关注优生, 让优生更出彩。

我们教师往往容易走入一个误区, 认为优生已经非常优秀了, 不需要教师关注了。作为教师平等的关注每一名学生师德高尚的生动写照, 优生在情感上也有被关注的需要。教师在关注优生时, 重点是鼓励他们稳住阵脚、发挥优势、再接再厉, 在知识的海洋中探求得更多、更宽广, 在学习上表现得更加优秀。

2. 关注学困生, 让学困生有进步。

学困生是班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任何一个班级都不可避免的存在。关注学困生, 了解学习困难的原因, 帮助他们重塑学习的信念, 传授必要的学习方法, 多辅导他们的功课, 在日积月累中, 实现他们的进步梦, 让他们学有所获。

3. 关注心理障碍学生, 加强疏导和沟通, 让其回归班级学习的正轨。

在尊重学生的人格和维护学生自尊的基础上, 教师要深入调查、了解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做到对症下药, 采用恰当方式方法, 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 让他们像其他学生一样端坐在教室里, 愉愉快快的学习。

如何上好小学语文作文课 篇8

关键词:写作兴趣创新能力扩大阅读丰富知识

一、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头痛于作文的学生,则是作文还提不起他们的兴趣。兴趣是写好作文的起点。作文教学要取得一定成效,语文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写为主动学写,逐步使他们乐写。

1、开启学生心门

小学儿童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在接触新鲜事物或自己感到有趣的事情时,总会情不自禁的想说出来。教师要利用孩子的这些特点因势利导,有意识的组织他们在一起聊一聊。如:在进行完激烈的拔河比赛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聊天,只要内容与拔河有关便可。有的学生说出自己比赛时的心情,有的说出自己是怎样拔的,有的学生分析了每局胜负的原因,还有的学生说出了比赛的紧张气氛。他们无拘无束,各抒己见。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重点,给学生理清思路,为他们完成《拔河比赛》这篇作文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使学生能顺利完成这篇作文。

2、培养学生兴趣。

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可不失时机的运用"迁移"规律,努力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观察、写作上来。如:在新学年初,每个学生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课间也挤在一起谈论自己的这些东西。教师灵活运用这件事,对学生进行引导:“新的学年开始了,同学们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老师也想买一样学习用品送给小妹妹,可又不知买什么样的好,你们能帮帮老师吗?”孩子们一下子来神儿了,有的推荐书包、有的推荐铅笔盒,还有的推荐橡皮、尺子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要求他们把向老师推荐的东西介绍得更详细些。如,说出物品的形状、颜色、图案、用途等。孩子们一下子沉默了,说不出了,但是,机灵的孩子马上认真的观察起自己的学习用品,又滔滔不绝地说起来,并且说得很详细,因为他们都希望老师能买和他们用的一样的学习用品。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教师再巧妙的引导学生把说的写下来,一篇《我的学习用品》便完成了,而且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加强思维方式训练,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学生作文的过程是对小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训练过程。叶圣陶老先生曾指出:"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才有撰作"。可见"思"是作文的最初阶段。儿童作文是儿童思维的产物,也是作文能力表现的前提。

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训练小学生思维,需要老师的引导。在引导过程中,让学生探索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为加强思维方法的训练,或结合课文、或結合范文,或结合学生生活实例,让学生触景生情,触类旁通,联想思考。这样长期注重思维训练,学生认识水平明显提高,并学会了运用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外向思维等多种方法作文,写出的作文别出心裁、意想不到、耳目一新,如:《楼房高了,蓝天少了》、《我与凡卡比童年》、《步行街呼唤文明》、《"三国"卡热潮》等作文,充满童趣,又散发出理性思维的光芒。

利用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作文教学应当把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放在首位,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可以渗透到活动中去,如欣赏音乐作文,我是利用学生在音乐课中学到的节奏、旋律等知识,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欣赏和分析,体味乐曲的情感和意境,产生共鸣,再进行形象思维,在头脑中构建创造出符合本曲主题的连续画面,最后引导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扩大阅读,丰富知识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阅读能力是指学生积极涉猎书海,不断接受文化熏陶,主动培养审美情趣,为作文大量储备知识的能力。一个学生缺乏阅读能力或者说这种能力低下,知识心理就发育不全,很难激发作文兴趣。大文学家杜甫曾深有体会地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人如果生活经验欠缺,书本知识贫乏,写作时必然腹空笔涩。茅盾先生曾说:“一个作家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深刻领会其构思、剪裁、塑造形象的好处,并且每读一遍会有新的心得,这就意味着他的欣赏力在一步步提高;而欣赏力的步步提高反过来会提高表现能力。”(《漫谈文艺创作》)。实践告诉我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宽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项时间长,见效相对缓慢的工作,需要师生双方的长期共同合作,积极参与。教师要有耐心和毅力来培养我们的学生。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还应认真运用好每篇课文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学会仿写,从而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当然,在对学生进行范文指导的过程中,我们应教育学生避免机械地照搬照抄。仿写是指仿其文(仿范文部分精言、警句),仿其格(仿范文布局、格式、结构、写作思路),仿其法(仿范文观察方法、思路方法)。学生经过反复多次的仿写练习,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方法后,就要鼓励他们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反映同一中心的题材,发展求异思维。如从不同的角度去选材表现同一中心的题材内容安排可“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还可按“顺序”、“插叙”、“倒叙”去进行一题多练。先扶后放,从仿到创,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转贴

如何上好小学语文课 篇9

下面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就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谈一点见解浅如下:

一、“以趣导学”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

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它可使人积极、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去活动,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之一,也是成功学习的重要条件。只有学生对语文课有兴趣,才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才能学得快,记得牢。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

1、发挥语文本色,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科与其他科有所不同,它具有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我们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好这一特点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在教《鸟的天堂》一文时,我先问学生:“你知道什么叫做‘天堂’吗?‘鸟的天堂’会是怎样的呢?想不想跟老师一起去探个究竟呢?”。通过这一发问,会初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往往新、奇、美的事物最容易使人产生兴趣,而“天堂”是属于新奇事物。通过这么一问,学生的兴趣就来了,老师接着就“乘胜追击”充分发挥这篇课文语言精悍、质朴优美的特点,引导学生去感受大自然的美。把“新、奇、美”揉合为一去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2、活跃课堂气氛,延续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的注意力持续不定的,他们的特点是好动。若只是*生动的语言来激趣,过于反复就会失去“新”意,产生厌闷感。要把学生的兴趣延续就必须活跃课堂的气氛。例如,在教学生阅读课文时要采用多种的阅读形式充分让学生做到“三勤”,即“勤动口、勤动脑、勤动手”。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在活跃的气氛中“延趣”。

3、课内外相联系,发展学习兴趣。

兴趣又可分为短暂兴趣和稳定兴趣。学生对一节课感兴趣,是属于短暂的兴趣。要让学生产生稳定兴趣,我结合不同的课文设计不同的方式来结束该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有一种“课尽,趣不尽”的感觉。如在学完古诗《暮江吟》时,我问学生:“你们觉得诗中描绘的景物美吗?你能把诗人在诗中描写的景象全部画下来,给老师欣赏一下好吗?”课后,学生非常感兴趣,拿起画笔就画起心中的“诗画”来。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诗内容的理解,而且使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得到发展。

二、“培养能力”是上好语文课的体现。

我们语文老师在课堂上不能只讲述课文的内容,应该致力于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上《鸟的天堂》时,我先提出问题:

1、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

2、作者每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情景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合着课本带着这个问题听老师读有关的课文内容后再回答问题。这样不但有意地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还训练了学生的听力。当学到描写在大榕树上群鸟欢闹的情景时,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写展开合理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那鸟多欢闹的场面。通过这样的突破这篇课文的难点并训练了学生有条理地说话。

课文是最好的阅读和写作例子。在课堂教学上,除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各方面的学习技能只有这样才使学生有利于掌握好知识,达到我们最终的教学目标。

三、“训练扎实”是上好语文课的要点。

1、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读懂每一个词语。在课堂上不能脱离课文去理解词语,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的内容理解意思和含义。

2、通过比较、揣摩、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只要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词语才能更好地学好语言和写作。能有效地消除“肚中无墨写不出”的毛病。

3、要有针对性的训练,及时把课堂上的重点巩固。

4、要以情入境,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如上《月光曲》时。“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象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一段话,从表面上学生会误认为是在写海面的实景。其实,从“微波粼粼”到“波涛汹涌”是由钢琴曲的节奏柔和到强劲的变化而产生的想象。要让学生体会这一想象,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合适的课堂情景——放下窗帘,出示投影,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让学生听着名曲,看着海面月亮初升的画面,充分去引导学生想象,开阔他们的联想空间。

5、充分利用好“课文”这个典型例子,善于引导学生去训练阅读和和写作。但是训练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应结合课堂的实际教学需要进行随机训练、扎实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教法灵活”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

我在上《草原》一课时,由于学生对草原不大了解,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草原美景的壮丽和可爱,除了准备好充足的教学媒体外,我还结合这课文的特点而大改教法,不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而是新颖的“导游法”。

首先,我以轻松愉快的《草原之歌》开始带学生进入“草原之旅”。然后,结合课文的内容把文章分成五部分,进行变换地点“游览”。即:“初到草原——接近蒙古包——蒙古包外——蒙古包内——主客联欢”。每到一个“地方”就放映有关的录象资料,并结合每部分课文内容的要点进行发问引导学生掌握。就这样,学生以迷人的草原风光图像进入课文,教者以生动感人的语言重点突出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联想融为一体,以情入境,使

如何上好高中语文作文课 篇10

其次,重视作文的生成过程。以前,常见到学生作文时,一动笔就落在了作文本上,想到哪里,写到哪里,碰到天黑就住店。作文写成后,连读第二遍的习惯都没有,更不用说用心修改了。导致的结果是,老师爬弯了腰,学生放下了心,作文下发后,学生只看等级与评语,再无别感。更有学生为了应付上交,常常剽窃.转抄他人作文。为此,老师应对学生的作文跟踪,让学生写成腹稿后,反复阅读,认真推敲,达到自我满意的程度再定稿。

第三,重视作文写法的指导。 写作就是努力写自己想写的话,每次写作应鼓励学生富有创意的表达。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光观察生活,亲自去感受体验生活。正如叔本华说:“读书是走别人的思想路线,而写作才是走自己的思想路线。”作文须有章法,而不是材料的拼凑。教师批阅学生的作文,应发现学生作文中的败笔和成功之处。做好评语中的指导交流,同时让写作出色的学生谈谈自己写作时的想法,这样有助于全体学生分享成功的经验。

新形势下如何上好小学语文课 篇11

一、优化小学语文课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参与性

学习贵在习得方法,一旦学生掌握了相应的学习方法,就会事半功倍,基础好了自然就会感兴趣。为此,要想实现兴趣教学首先就要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技巧和学习策略是非常重要的。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语文学科的学习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重在知识的积累和学习策略的总结。为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整合教学内容不断的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的理念,做到授人以渔。让小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和语文分析方法,这就需要让小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一定的语文思维。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新教学观念,给学生创造思考和探究的时间,规避以往那种教师全盘讲,学生被动学的局面。小学语文的知识学习看上去非常的枯燥,难度系数较大,但是只要学生参与其中,善于总结的话,其实也是可以取得不错效果的。

二、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和过程,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觉性和主动性至关重要,但是这些不会自发的产生,而是需要学习兴趣的激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孩子们喜欢多样化的课堂,喜欢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更喜欢宽松的教学环境,让他们带着自信和胆量去学习。如果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采取枯燥乏味的讲授方式,学生就会情绪低落,甚至出现厌学的情况。从笔者的教学经验来看,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让他们的思绪在课堂上飞起来,让他们的神经适当的紧张起来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不但可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还能提升他们的参与度,进而实现教学交流,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让学生的思绪飞起来,让学生动起来,需要教师巧妙的构思,精心的设计教学过程,采取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教学留白、问题情景教学等手段,不断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

三、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领略到语文的魅力所在

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较为丰富,包括拼音教学、生字词的学习、阅读能力的培养、理解能力的提升、写作能力的塑造、交际能力的培养、文学素养的熏陶等等。语文的学习不是对语文知识的死记硬背和机械式的积累,应该是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之后能运用到生活之中,为小学生的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小学生的学习欲望是非常强烈的,他们内心对知识是充满渴望的,如何点燃孩子们心中的渴望,需要教师认真的研究学情,其中有一条是共通的:那就是让学生感受到学科知识的魅力,让语文魅力折服他们,激活内心的学习冲动和学习兴趣。小学语文的学习和主要教学的内容就是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习得,文学素养的熏陶,日常生活问题的探究等,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之中,为此在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学以致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在解决问题和学习知识的同时收获喜悦,获得成就感,这样他们的学习兴趣才会更加浓厚。通过所有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小学生就感觉到学习是非常有意义的,从而喜欢上语文课,并且努力的去学好语文课,这就实现了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

四、构建轻松的学习氛围,实现快乐教学

语文课堂实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知识性贵在知识的学习,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趣味性贵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得当,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这样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促进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提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转变过去那种教师高高在上的角色定位,摆正自身的位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是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让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获。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什么,学习效果如何就直接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质量。新形势下,课堂的主角应该是学生,一切教学目标的设定都要围绕着学生的发展而展开,一切教学设计都要符合学生的现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教学语言还是教学行为都要谦虚,尊重学生,宽容学生,这样的氛围之下,学生才感觉到放松,也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构建活跃轻松的课堂教学气氛。

上一篇:督学站工作计划下一篇:有关书香校园主题比赛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