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兴趣的方法

2024-10-25

培养兴趣的方法(精选11篇)

培养兴趣的方法 篇1

一、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

从抓学生身边的事入手, 说写结合, 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解决无话可写的局面。从三年级开始, 每天抽出20~30分钟的时间, 让学生完整地说出一件事, 然后让他们加上标题写出来, 不讲究套路, 主要解决无话可写的问题。再对学生写好的文章进行讨论。评讲的要求是你所写的事物, 大家是否能看明白, 是否有始有终, 感情的体现如何, 用词是否恰当, 语句是否通顺。

二、发展学生的智力潜能。

学生初步有了写作兴趣, 教师要放手让他们去练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有了“内驱力”, 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就得心应手。教师应因势利导, 发展他们的兴趣, 不局限套路, 放手让他们去写, 不拘一格地让他们去写, 作文题目让他们自己定。总之, 学生怎么想就怎么写, 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三、讲究科学训练方法。

教师要强化训练要求, 利用学生的写作兴趣, 加强阅读训练和指导, 提高他们向写作的深层次发展。学生写作兴趣的建立, 有赖于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变受惩罚为找乐趣。儿童的求知欲是浓的, 好奇心是普遍的, 自尊心是强的。在他们兴趣正浓的时刻, 教师把他们放在主体和平等的位置上, 每个学生都想努力写出更好的文章。这时是教师完成教学目标的最佳进程期, 加强对学生的阅读要求与指导, 是培养他们写作深层次技能的关键。

摘自《教师博览》

培养兴趣的方法 篇2

有时候孩子只对“玩”感兴趣,而一说到看书却提不起劲儿来。卫波自有妙计。

“希望孩子读的课外书,我自己先看一遍,再给孩子讲书里面的故事,待孩子听得入迷时就故意停了下来,告诉他,这故事在某本书里。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孩子必定会继续读下去。到了这时再和他讨论书中的话题,引导他认真思考,深入理解。慢慢地,只要我买来新书,孩子都会先睹为快。后来,他在图书馆办了个借书证,于是我的任务便只剩下辅导他选择图书了。”

2.引导法。

就像玩是孩子的天性一样,模仿能力强也是绝大多数孩子与生俱来的特点。他们会模仿电视里的偶像、模仿别的小朋友,父母更是孩子模仿的首选对象。如果父母利用这个特点进行引导,就会取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有个小同学能背不少诗词名句,其实他的家长并未刻意要求他去背诵,只是自己平时在煮饭、洗碗、拖地板时有意识地随口念诵,这个小同学耳熟能详,从学着、跟着念到有意识地从书柜里翻出书来自己朗诵,家长再加以辅导,该同学的学习兴趣变得越来越浓。一来二去,他学起语文来就得心应手了。

3.补充法。

既然称之为“补充法”,就必然有一个被补充的主体,那就是学校教育。虽然孩子们在学校待的时间并不太长,但他们在其中所得到的信息量是成批次的,远远大于在其他时间段的信息接触。但是话说回来,课本上的知识毕竟是课本上的,在现实当中还是存在着一些课堂力所不能及的知识点,教导孩子学习这些知识就成了家庭教育的重大任务了。

家庭智力教育不应该是学校教育的重复,而应该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像刚才所提到的那位叫卫波的家长那样,每学期发了新课本,他都要先全部看一遍,了解孩子在学校要掌握的各科知识,然后配合教学进程,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充实和引导。比如让孩子观察大豆发芽的过程;上公园观察叶子的形态和区分草本木本与灌木乔木等植物;在闲谈时讲述与课文有关的历史背景故事;鼓励孩子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多为孩子接触外语创造机会,拿外文说明书给孩子看,常带他到老外“出没”的地方去让他大胆地和老外进行会话等。如此一来,孩子不但对课堂讲授的知识兴趣盎然,而且还会主动寻找课外参考书来读,自己创造一些条件进行实践,家庭智力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4.扶持法。

发现孩子的正当兴趣时尽量满足并加以引导。比如发现孩子对制作军事模型很感兴趣,就将某一战机或舰船的模型作为生日、节日礼物或学习进步时的奖品送给他,再帮他找来有关书刊,让他了解该战机或舰船参战的历史和时代背景。在模型的选择上,应尽量选择那些需要自己动手组装的,而不是已经成型的,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能培养孩子耐心细致的品格又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同时也拓宽了他的知识面。

英国著名数学家麦克斯韦的父亲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画家,可是孩子却不喜欢美术,他把写生画中的菊花都画成了圆形、三角形或梯形。做父亲的明白了孩子的兴趣所在,就买了许多数学方面的书,麦克斯韦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后来终于在数学方面获得了杰出成就。这说明,让孩子学习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就能够调动起孩子的积极性,从而使学习兴趣得以提高和持久。

5.合作法。

培养学习地理兴趣的有效方法 篇3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引发兴趣

“亲其师”才能够“信其师,乐其学”,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畅快地教,学生愉快地学的保证。我们要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和谐、充满感情交流的过程。要实现这一步,教师地理知识要丰富,要提升人格魅力,以自己对地理学科的热情感染学生,以真诚和蔼的态度主动走近学生,在矛盾和困难中主动帮助学生。对于学业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要多鼓励、多关心,相信他们的潜力,尝试着用他们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教师要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加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和训练。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有尊严感、有成功感,有利于学生积极完成学习任务。

二、多种教学手段共用,诱发兴趣

每一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地理教学中的优势在于它有丰富多彩的直观内容,教师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诱发兴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知识,所以教师要多种教学手段共用:如演示教具、模型、标本,展示挂图、插图、版图,运用多媒体教学,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开阔视野。如讲政区图时不仅让学生看图,还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拼图;讲构造图、等高线地形图时,出示模型;讲自然景观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欣赏到大自然的风光。教师尽可能生动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使枯燥的内容形象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运用投影、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取更多、更新鲜的地理知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获得兴趣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探究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演讲法等。不管是那种教学方法,都应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学,在教师的启发下去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学生问教师,是学生针对自己不懂的地方发问,主动权在学生,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四、引入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激发兴趣

我们知道现行教材与现实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具有严重的滞后性和局限性,如果结合所学知识,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一些当时、当地的地理问题,特别是将一些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作为情景融入地理教学中,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拉近了教材与现实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如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地位及国际争端的地理背景、全球的资源、人口、环境等问题,我国的国土整治、经济区划、对外开放、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由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生学习兴趣很浓,积极性很高。

五、把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作为情景引入课堂,提高兴趣

由于地理学科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地理知识渗透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各个方面,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经历和体验出发,学会分析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的成因和规律,不但能使学生对身边耳闻目睹的事例感到熟悉和亲切,而且能在兴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中,乐于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究新的知识,使学生感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与趣味性。如关于季风气候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家乡的盛行风向,而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提出:“你坐在教室,夏季朝南的窗户风大还是朝北的风大?冬季呢?”在生活体验激活后,紧接着问:“为什么季节变了,风向也变了?”这样,有关季风的概念、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成因等内容,学生会比较感兴趣,而教学就顺利进行了。

六、深入实践,增强兴趣

一个稳定的兴趣,总是在社会实践中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下发展起来的,科学地引导学生开展观测、考察、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如带领学生在校园内走了一圈,有目的地观察了校内的生物(主要是植物)、土壤(红壤)、岩层(基建时削开的山体剖面,具有明显的层面构造,不同部位颗粒大小不同)以及砌石山用的石灰岩、装修用的大理岩、花岗岩等,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地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又如让学生观察物候变化,观测气温、降水、太阳高度角、参观工厂、调查工业“三废”的排放与治理、考察当地土地利用状况、探究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措施等,都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见识、培养能力、获得乐趣。

培养兴趣的方法 篇4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学习的刺激力量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兴趣是孩子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 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 就会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因此数学教学更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入手, 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地学习转变为创造、主动地学习。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通过近些年的教学探讨, 现将自己的点滴体会浅谈如下:

一微笑利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微笑是教师职业的需要”, 教师推门走向讲台, 就像演员出幕走向舞台一样, 应立即进入角色。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 决不能将其情绪带入教室, 若将不愉快的情绪传染给学生, 注定这节课失败无疑。教师微笑的面容、亲切的目光, 可以消除师生间的“鸿沟”, 缩短师生间情感的距离, 可以给课堂定下一个愉快而安详的基调, 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 也为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了基础。

二巧设导语, 引发学生兴趣

好的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求欲望, 是让课堂活跃起来的导火线。在教学中, 一个好的新课导入, 往往会直接影响整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效果。因此, 选择导语十分重要, 导语的内容必须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 而形式可多种多样。只有生动有趣, 和课堂内容关系密切, 才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引发学生兴趣, 激发求知欲, 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让他们怀着期待的心情, 兴趣盎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在教学中, 我就灵活运用各种手段, 如形体语言、课件、录音录像、简笔画、故事表演等再现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体味,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数学情境中, 趣味盎然地学习

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中又处处充满着数学。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 让学习陶醉于数学情境之中, 乐不思蜀。这里的情境主要指教师通过讲故事、创设生活场景、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使学生置身于学习数学的氛围中。根据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爱听故事这一心理特点, 我常把书上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编成一个个故事, 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习兴趣, 启迪学生的思维, 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 在教学“平均分”时, 我利用故事的形式展开:猴妈妈把6个桃子分给她的两只小猴子, 给了大哥1个, 弟弟5个, 随即问学生你们会怎么想?班上的学生会说, 一个多, 一个少, 不公平, 然后继续, 分到它们都是3个, 大家很兴趣高涨地说, 现在公平了, 它们是一样多的, 通过这个生动的故事, 学生从中初步体会到了除法的入门知识——“平均分”, 学生听完了这个栩栩如生的故事, 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后, 我又鼓励学生以编小故事的方法, 巩固平均分的知识,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又如, 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在教室里布置了一家超市, 里面摆了好多商品, 琳琅满目, 选一位学生扮演售货员, 其他学生先仔细观察这些商品的价格, 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人民币, 使课内的数学知识得以巩固。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在竞赛中, 紧张积极地学习

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低年级学生求知欲强、表现欲强, 希望自己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和信任。教学中, 可开展“比一比”“争当小小数学家”“口算王擂台赛”等学习竞赛活动, 使学生在竞赛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 不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 我经常组织“比一比, 赛一赛”“夺红旗”之类的竞赛活动。

古人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新一轮课程改革也要求我们“教会学生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所以当我们面对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学生时还是少点埋怨、苛责, 多在提高学习兴趣上、认真钻研教学理论上动些脑筋, 正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一样。学生一旦对某一学科有兴趣, 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 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五建立平等、民主、亲密的师生关系, 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活动中, 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 师生心理相容方能提高教学效果。若教师一味地以严厉的姿态出现, 凡事批评当先, 往往会使教育效果适得其反。久而久之, 学生对任课教师的畏惧也容易引发对其所教课程的厌恶, 更不要说有学习兴趣了。因此, 要使学生学好, 必须关心爱护学生, 与学生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一个能尊重学生、体贴学生的教师, 学生同样也会尊重他、喜欢他, 这样才能使学生相信老师讲授的道理, 愿意学习老师讲授的知识, 自然就会对老师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教师对学生的充分尊重和信任, 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六学会赞美学生,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赞美的需要, 深深地植根于每一个灵魂当中。一位哲人说过:“只有真实的赞美才能最打动人的心灵”。因此, 教师对学生的赞美要实事求是, 不要单纯地对学生说:“你真棒!”“你是个好学生!”之类的话, 因为这会让学生觉得他各方面都做得很好了的错觉, 赞美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行为, 所以必须特别强调那些使你满意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 赞美越具体, 孩子对哪些是好的行为就越清楚, 遵守这些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比如学生今天字写得较好, 作业本保持得较干净、整齐, 回答问题很积极, 声音很响亮, 我都会立即表扬肯定, 这样会让学生认为老师时刻都在关注着他。如果学生认识到只有他表现得很好, 才能得到老师对他的注意, 他们就会尽量表现得更好以得到老师的赞美, 这样就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利用数学课外活动发展学习兴趣

心理学表明, 学习动机是可以迁移的。现实中, 对学习有厌倦情绪的学生, 往往对体育活动、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兴趣浓厚, 我们应因人而异, 因势利导, 把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的动机与学习数学联系起来, 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组织各种数学课外活动, 为其创造一个非常自由的、宽松的、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 使枯燥的数学知识更加趣味化、实践化。例如, 在低年级组织全班性的数学表演会, 通过讲数学故事、猜数学谜语、做数学游戏、画关于数学方面的画等活动, 发展学习兴趣;在中、高年级可以结合教材内容, 介绍国内外数学家的故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小常识, 出数学墙报等活动, 激发学习兴趣。这样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 拓宽知识面, 而且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地得到发展。

培养写作兴趣与能力的有效方法 篇5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现成的理论的过程,而是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的过程。所以,作文教学也应当让学生成为探索者,思考者,观察者,质疑者,创新者,而不是被老师牵着走,被他人的思维推着走,这样,断无成效。我从事语文教学十八年了,跌打滚落,渐渐摸索出自己的一套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尤其是通过专业化的培训后,更是茅塞顿开,方法改进推广,已见成效。去年笔者所带班的中考语文成绩名列前茅,平均分近一百二十分,其中作文功不可没,这就是笔者采取的“以写促读”的教学举措,通过业余的习作活动,促进小课堂的语文教学。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写课外笔记,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促进语文学习的良好途径。

我指导学生写“课外笔记”,不同于一般班级的“日记”“周记”或“读书笔记”“课外练笔”等,它是一种综合性的“刊物”式笔记,一种面貌全新的“课外笔记”。同学们的课外笔记都有自己的一个“刊名”,绝不雷同,凸显个性,既有“霞光”“小溪”“海风”“新月”这一类清新的,也有“瞎扯胡来”“疯言疯语”“东瞅西瞧”这一类搞笑另类的。学生兴致高,便成功了一大半。每人笔记所设的栏目丰富多彩,有“社会广角”“校园热线”“人生启迪”“创作园地”“警世格言”“开心果”等。不少同学还有“卷首寄语”,有交流后的“刊末赠言”,加上精心绘制的彩色插图,确实各具特色,异彩纷呈,令人赏心悦目。这些刊物式的读书笔记都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可以互帮互助,从设计绘画到写文章写赠语,他们既是“撰稿人”,又是“评委会”,干起来颇有兴致。每周一期,每期要求两三千字,形式自由,一学期便是三四万字,保存完整,有据可查,便能取长补短,一期比一期精彩。

我之所以从抓学生写课外笔记入手,是因为这项举措最能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抓好了就能“旗开得胜”。

首先,写一种新型的课外笔记,具有一种刺激和一种非同寻常的新鲜感,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开始,我规定了四项内容:1.每日摘抄一句格言或警句。2.每周写一篇“观察日记”或“放胆文”,写什么都行,甚至“骂人”都行(学生都笑了),总之,要有真实新鲜的感受。3.写一篇由我命题的作文,这个是老师的杆秤坐标。4.每周一篇读后感或观后感,训练思维能力。后来,同学们陆续地在此基础上有了许多创新,每一个创新都用黑板报的形式推广,笔记便逐渐向“刊物”的样式发展。第一项摘抄格言警句的目的是使学生从自己喜欢的格言警句中感悟人生的哲理,寻求生活的指南,以鞭策自我,塑造自我。第二、四项是学生个性的发挥,第三项由我命题,旨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保持方向性,避免散乱差。这是最需要老师绞尽脑汁的地方。我命题的原则是:根据学生的心态,寻觅生活的热点,捕捉闪光的灵感,力求每次命题都使学生感到有意思,有兴趣,有写头,有创作的冲动和激情。如“妈妈的发型”“假如我当班长”“考试二三事”“给你喜欢的产品做广告”“旧衣服该往那哪去”,等等。一些命题事先考虑已定,有的则需要及时捕捉,即兴发挥。有次全校劳动,我偷偷地拿手机拍了一些照片,第二天拿在多媒体上播放,学生神态各异,有挥舞扫帚用力的,有背靠大树发呆的,有瞪眼的,抠鼻子的,做鬼脸的,三五成群打闹的,三三两两合作的,正面照,侧面照,半边脸的,露个背的……同学们一张张地看,兴奋不已,强烈的现场感顿起。一周后的作文便各不相同了:有歌颂辛勤劳作的,有剖析群体劳作偷懒现象的,有的是人物特写式,有的是电影蒙太奇镜头组合式,有的写成记叙散文,有的写成小杂文。总之,一人一个哈姆雷特,效果很好。

周刊式的课外笔记除了它的鲜活性,第二个就是它的文学性了。青少年最喜欢文学作品,小说那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散文那深邃的意境,隽永的语言;诗歌那真挚的情感,优美的韵律,都对同学们有强烈的吸引力。课外笔记的第二项内容就是充分展示同学们的创作才能。在这片天地里,同学们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对人生的体悟,通过自己喜爱的体裁自由自在地表达出来,他们为自己写出的第一首小诗、第一篇散文或小说而欣喜若狂。有个同学为去年的快乐男声华晨宇写了八篇评论,竟然对老师起了引导作用;有个女生给《甄嬛传》写了四个续集,虽显幼稚,却有趣味。当我在班上宣读之后,同学们为了写好续集,主动积极地去涉猎名著,关注热点,涉猎文学刊物,积极投入创作活动。那种不可遏制的热情是我始料未及的。不少同学在“自留地”里写科幻,写童话,有的甚至写了一个学期的连载。

同学们喜爱周刊式课外笔记的第三个原因便是它的实用性。现代学生思想活跃,有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表现欲和进取心,他们非常愿意发表自己对人生的见解或提出自己对人生的困惑,虽然略显嫩稚,却也是天真热情的表达。所以,一些精彩的生活随笔并不产生于课堂上的大作文,一些闪光的东西在同学们的周刊中随处可见。写课外笔记又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高尚情操的有益活动。朱自清先生称“写作是基本的训练,是生活技术的训练——说是做人的训练也无不可。”同学们在自己的“刊物”上精心设计栏目,绘制插图,以及工整地书写,都是一种美的创造。同学们的每一本课外笔记的扉页上都有我题写的语段,大都是一些针对学生的个性勉励他们积极进取的小诗。开始是老师题写(这一点很重要,让孩子们感受到被关注的正能量),后来发展到同学们之间互相题“诗”、赠言,那些发自内心的真诚质朴纯洁美好的祝愿和希冀,那些蕴含人生哲理激励人们健康向上的格言警句,无不像春风细雨默默地净化着孩子们的心灵。同时,坚持写课外笔记,还能够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充满自信、顽强拼搏的意志。许多同学不仅平时写,假期仍是笔耕不辍,已经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我们设计的“周刊”式课外笔记受到学生喜欢的第四个原因便是它的实践性了。当他们在精心设计一场新年联欢会的时候,当他们在撰写竞选班长演说词的时候,当他们在创作一篇童话或散文的时候,他们不仅仅是在练习写作,更多的是在认真地投入角色,在习作实践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同学们渐渐懂得,他们参与的活动越多,他们的笔记就越丰富,“活水”越丰富,他们参与社会的能力就越强,良性循环。为了增强环保意识,我组织学生参加了语文报社主办的“中学生环保征文”活动,通过社会调查,观看视频,阅读有关资料,同学们视野开阔了,由于感受深,认识高,不少同学的作文获了奖。这次活动不仅增强了同学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扩大了同学们的写作题材。许多同学的课外笔记开始增加有关环保的内容,从学校家庭的环保细节入手记录,小至牙刷的废物利用,大至国家大型活动的观看。总之,教师一次精心的安排,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扩大了写作的题材和视野,打开了写作思路,丰富了写作的内容,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所以说,有效的学习方法才是取胜的“利器”。

课外笔记的实践性,还包含着阅读的实践,实际上就是“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的实践。课外笔记的第四项内容便是每周一篇的读后感、观后感。促使学生阅读、观看,培养阅读能力,培养对生活的思考能力。许多同学在这项内容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文学鉴赏”“佳作赏析”之类的栏目,学着去欣赏评析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

写作能力的培养要下慢工夫,欲速则不达。若没有有效正确的学法指导,总是有种隔山发力的感觉。周刊式的课外笔记就是一方沃土,需要老师辛勤努力地开垦土地,学生不厌其烦地播下种子,在此过程中,有独立完成的,有合作完成的,但都在指导的轨迹上运行,这样才能共同收获希望的果实。

幼儿象棋活动兴趣培养的有效方法 篇6

那么该如何有效地提高中班幼儿学习象棋的兴趣呢?

一、游戏法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中班幼儿思维主要处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趋势。如何使幼儿对中国象棋感兴趣呢?运用游戏无疑是最好的办法。因为游戏是幼儿喜欢的活动、幼儿的兴趣所在,兴趣是刺激幼儿学习的最佳形式。

游戏的方式比较多,下面介绍几种适合幼儿的游戏。

1. 识字游戏。

象棋共32个棋子,但只有“将”或“帅”、“士”、“相”或“象”、“马”、“车”、“炮”、“兵”或“卒”10个汉字。在让幼儿了解区分各棋子并记住它们的名字时,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运用了图形和文字结合的游戏方法引导幼儿识字。如在认识“马”这个棋子时,先出示图片“马”,让幼儿先观察图片说说马是怎样的,然后再拿出“马”、“车”两个棋子,请幼儿自己看一看,讲讲“你觉得哪个字是马,为什么?”幼儿说:“马有四条腿,棋子上的马下面有四点就像是马的脚一样,所以这个棋子的名字就叫‘马’。”这样幼儿通过图片的观察,并根据自己的形象理解就认识了象棋棋子“马”。通过同样的方法,幼儿能比较快地认识将、士、象、车等其他棋子,能从不了解、不认识中国象棋,通过图形结合法对中国象棋产生浓厚的兴趣。

2. 亲子游戏。

和家长充分沟通,鼓励家长经常带幼儿到社区活动室或棋室去玩,观看别人下棋,让孩子接触认识象棋游戏,培养对象棋的兴趣。父母与其他成人下棋时,可以将孩子抱在怀中,并让孩子下每一步的棋子。有了亲子游戏的氛围,能更好地激发幼儿学习象棋的兴趣。

3. 残局游戏。

对于刚刚学习下象棋的幼儿可以适当去掉一些棋子,让幼儿下残局。这样可以从简单到复杂,比较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

4. 摆棋谱比赛。

可以让幼儿按照象棋谱的排兵布阵方式摆出来。重复几次后,检查幼儿是否能记住并把它们再现出来,能再现者为优胜。

二、故事法

故事教学法以其趣味性、直观性、教育性成为幼儿学习新知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幼儿学习象棋的兴趣。

1. 自编生动形象的故事,帮助幼儿理解。

如:棋子“兵”具有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特点,所以只能进不能退。“兵”经过千难万险过了河就练就了高超的本领,能量变大了,所以“过河兵”可以横走,也可以直走。

2. 讲述故事,认识象棋的由来。

内容如下:在象棋最早形成的时候,人们一般把红帅代表刘邦,黑将代表项羽,即红方代表刘邦的军队,黑色代表项羽的军队。传闻,刘邦率领义军在芒砀山起义,并亲自在山上斩死一条大白蛇,这就是流传很久的“高祖斩蛇”的故事。刘邦将大白蛇斩死后,一位老妇人哭着找上山,说他的儿子就是白帝的儿子,化作白蛇上山游玩,被赤帝的儿子杀死了,她伤心极了。说完,老妇女倏地不见,这个故事意味着当时的秦朝就要被新的王朝所替代。自从斩杀白蛇后,刘邦便自称是赤帝的儿子,也就特别喜欢红色,连军中的大旗都改为红色。而项羽则喜欢黑色,他穿的衣服、披挂皆为黑色,就连骑的鸟骓战马也都是黑色的。“红帅黑将”大概由此而来。

从故事出发,引导幼儿了解象棋的形成和发展,使古代战争在棋盘上再现。而棋盘上的“楚河汉界”,就是根据楚汉相争而命名的。下棋时,将帅如果同在一条直线上,中间又不隔着任何棋子情况下,规则规定走子的一方获胜,这就好比先动手的一方把对方的将 (帅) 射中了。这就是将帅不能照面的依据等下象棋的规则。

三、情境法

必须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使幼儿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感知探索。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能够让幼儿更感兴趣,进而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与生俱有的各种智能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在下象棋的活动中,教师可运用情境法。

如:创设“蹦跳中的中国象棋比赛”的情境。将中国象棋的棋盘图案放大镶嵌在活动室,并准备棋子图案挂饰,将幼儿分成2个小组,分别扮演棋子娃娃立于棋盘中。根据棋赛规则,按照象棋的走法,2组幼儿左右对垒作战,在蹦跳中完成比赛。幼儿的兴趣浓厚,不仅增强了对象棋活动的兴趣和体验,还使体格得到了锻炼。这样,枯燥的学下象棋活动变得生动而简单,幼儿的学习过程也轻松而自然。

“适合”是培养兴趣的好方法 篇7

从自己的实践来看, “适合”学生的实际, 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一、深入浅出的讲解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法宝

深入浅出, 顾名思义就是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道理。

语文是我们的母语, 按理说学习了这么多年, 学生完全可以自学、自己探究了,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究其原因, 其中之一是很多老师将本来浅显易懂的语文课设计得过于抽象、过于烦琐, 正如鲁迅先生所批评的“你不说我还明白, 你越说我越糊涂了”。其实最好的教学是深入浅出、举重若轻。

在新课标中, 加大了古诗文的篇目。古诗文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平时不说也少用。学生既不想学, 也觉得学不懂。如何引导学生来学, 且又能让学生感兴趣, 确实要老师多费些心思。本人就做了以下的尝试:

首先根据新课标的理念, 教师可以大胆取舍教材的内容。教师应该有勇气把那些确实又深又难的课文大胆地删除。

如语文必修 (1) 中的《离骚》, 这一课是名篇, 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作, 是伟大诗人屈原的经典之作, 辞藻华丽, 又有深度, 但对于学生来说要把课文读通顺不是一件易事, 如“摄提贞于孟陬兮”、“朝搴阰之木兰兮”、“岂难纫夫蕙茝”等等, 从中不难发现这些字确实生僻, 学生难以读懂, 不理解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我们备课组就决定先不按照教材安排的程序来讲, 而是等到学生渐渐适应文言文教学, 有了一定积累后, 利用一周时间开展“屈原与《离骚》”专题学习。因为时间较为充裕, 所以讲课时就不用走马观花, 从而可以保证课堂知识让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听懂和消化, 这样也就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了。如果我们强求学生去学习他们努力后都难以明白的知识, 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但不佳, 而且更严重的是, 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兴趣就更无从谈起。

所以易懂的知识是学生产生兴趣的源泉。

其次是对工具性的知识, 要用最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 且最好有公式可套, 让学生易懂易记。

在古诗文中, 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都比较多, 如果要学生理解诗歌和翻译文言文, 就要他们对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都有所理解。但事实上学生连最起码的主、谓、宾、定、状、补都不太懂, 对词的性质更难以分辨, 所以在讲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时, 他们就会一头雾水。为了让他们明白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我在讲解这两个知识点之前, 就不怕花时间来给他们补词性和句子成分的有关知识。

首先在给学生讲词性时, 我就要求自己不能讲多和讲复杂, 最重要的是适用。所以就重点讲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这六类实词, 而对虚词就只是提及概念, 不深入讲解, 也不要求学生掌握。讲的六类实词也是学生最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对分析句子成分也是最有用的。

其次给学生讲句子成分时, 我就要求自己一定要变复杂知识为简单, 学生能达到基本的理解和运用就可以了。

我开始是用“主谓宾定状补, 主干枝叶分清楚。定语必在主宾前, 谓前为状谓后补”这首顺口溜来让学生知道一般句子中包含了哪些句子成分。我再用一个公式性质的句子:

(定语) 主语+[状语]谓语<补语>+ (定语) 宾语

把所有句子成分都放到一起, 让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再简单讲解主语和宾语都是由名词、代词或名词代词性质的词组来充当;谓语是由动词、形容词或动词形容词性质的词组来充当。主语与宾语的区别主要在于主语是谓语的发出者, 而宾语是谓语的承受者。对补充讲解的两个知识点, 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达到基本的理解。那么再讲古诗文中的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就会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了。

如名词活用为状语, 这在古诗文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活用现象, 在学生不懂句子成分时, 对这一语法现象是难以理解, 只明白这里是名词活用为状语, 但就并不明白为什么是名词活用为状语。学生如果只明白是什么, 不明白为什么, 心里难免觉得疑惑, 导致对学习的兴趣也难以提高。俗话说“痛则不通, 通则不痛”, 老师的责任就是要帮助学生疏通, 让他们在学习知识中觉得心里畅快。

在讲必修 (1) 中的《孔雀东南飞》时, 为了讲名词活用为状语这个知识点, 我就问学生:“题目《孔雀东南飞》里, 哪个词是活用的?”因为学生有了一定的词性和句子成分的知识, 所以大部分学生很快就分析出:“孔雀”是名词, 做主语;“飞”是动词, 做谓语;剩下的“东南”就是活用了。我接着再问:“‘东南’是哪种活用?”首先学生明白是个方位名词, 在谓语之前的名词本应该做主语, 但“东南”却不是动词“飞”的发出者, 所以不是主语, 再根据背的顺口溜, 他们知道在主语之后, 谓语之前的那个成分是状语, 很快他们就明白了, 这里是名词活用为状语, 所以在理解和翻译时要在这个名词前加个介词, 在这里要加个“向”字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

对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 更应该用最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学生就不仅会佩服老师, 而且还因为他们真的懂得了所学的知识为什么是这样, 从而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 当然也就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了。

二、师生和谐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本人认为人文性不仅是通过讲教材的课文时体现出来, 更应该在师生的和谐中来体现。

首先要交给学生学习方法, 帮学生树立自信, 达到师生和谐, 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生和谐首先是老师要摆正心态, 千万不能认为自己的学生差, 教不教都一样, 反正他们都不爱学, 也难以学会。如果老师能多给学生一些简单而又易行的方法来帮助学生, 且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让学生相信自己肯定能行, 那么学生学好语文也就指日可待了。

比如让学生背诵古诗文, 很多时候老师只是把课文讲完后, 就直接要求学生去背, 但从来就很少指导学生如何去背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更不用说去创设背诵的环境, 达到背诵时师生的互动。本人在这方面做了些尝试。我发现很多学生在背诵课文时, 总喜欢把要背诵的部分不断的从头到尾去读, 根本就不记, 当要检查背诵默写时, 他们就一句:“我也去背了, 但自己背不下来。”针对这种情况, 我就试着在课堂中教给他们“读一句, 记一句”的方法, 并且自己试着和学生一起背。看到老师都和自己一起背, 学生的兴趣也来了。

如背曹操的《短歌行》, 全诗有三十二句, 每句有四个字, 我想要学生在课堂中用二十分钟背下来。如果此时老师只说要学生二十分钟把诗歌背下来, 肯定会把很多学生吓倒。但我说:“一分钟能把八个字记下来的同学举手。”结果全班学生都举手了。这样分解记忆有十六分钟就可以完成了。所以我再三强调, 只要求他们一分钟记熟八个字就可以了, 千万不能要求自己一下就把全诗记下来。十六分钟过后, 就要求他们再用四分钟把全诗串起来背。在第二十分钟检查时, 我自己和他们一起背, 他们的情绪也非常高涨, 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较流畅地背下来, 在这种其乐融融的氛围中完成了背诵任务。最后, 我从这次背诵中给学生进行总结:只要方法正确, 肯动一点脑, 肯定没有什么背诵可以难倒自己的, 应该对自己充满自信, 不断对自己说, 自己肯定能行, 给学生极大鼓舞。

其次是多鼓励、多关心、不讽刺打击, 培养师生之情, 达到师生关系和谐, 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学生不能有过多的责怪和讽刺打击, 在学习上千万不要有“杀鸡给猴看”的思想, 如果这样做会把原来想学习的学生也吓退了。相反如果能够多点耐心、多去鼓励、多去关心学生, 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007年, 我担任了高三物理班的语文教学, 校长在高三成绩分析会中多次说:“物理班就是为我们其他班级减压的班, 学校里比较多不愿意学习的学生都集中在物理班里, 所以物理班能够保持稳定、安全、上进就是胜利。”可想而知物理班学生的素质确实比较让人担忧, 且物理班的学生学语文让人更加头痛。但作为老师, 我深知自己是有责任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带领学生走到属于他们的最高点。

面对这样的班级, 如何能够做到一年后让学生无悔也让自己无悔?首先我让自己调整好心态, 不要过多去在意学生的每一次考试成绩, 只要学生能跟着自己来学就要大力表扬。其次我让自己好好想想, 怎么样传授知识点, 学生才会愿意跟着自己来学。第三我要让自己在同一件事情上, 多从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 多发掘学生的优点, 有意识地多表扬学生, 但尽可能不露痕迹。第四我要自己尽量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面对学生犯错的时候, 不能急躁, 要能够耐心地和学生交流, 尽快地找出解决的办法, 千万不要讽刺打击, 伤害学生的感情, 相信真心的付出, 总会有回报的。

在刚开始时, 学生在我讲课时多少有些心不在焉, 甚至有点无所谓的态度。但我没有去指责学生, 而是想办法在上课的时候, 把自己要传授的知识尽可能讲得浅显一点, 有趣一点, 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过了一段时间, 师生之间的交流多起来了, 感情也开始慢慢建立, 和谐的课堂氛围也开始形成了, 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明显提高了。

如果老师是真诚地给学生以关心, 学生是可以感觉得到的, 他们对这个老师也会有特别的好感, 这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也自然随之提高了。

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方法 篇8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向世人阐述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一个人要想在某一领域里取得成就, 就必须对所做的事情有浓厚的兴趣。可在当今以成绩和排名为导向的应试教育体制下, 学生并没有变得乐学, 反而变得厌学了。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因此教育工作者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求知中体验到乐趣。

一、学习兴趣概述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爱好与追求的倾向, 它能有效诱发学习动机和求知欲, 这种兴趣指向学习活动本身,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乐趣。学习兴趣分三个水平:有趣、乐趣、志趣。在有趣水平, 兴趣广泛但不持久, 带有直观性和未分化性;在乐趣水平, 兴趣开始倾向某些事物, 并积极参与和从事某些活动;在志趣水平, 兴趣开始专注于某事物并与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紧密联系在一起[1]。中学阶段学习科目多, 任务繁重, 培养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接受高等教育有很大的帮助。

二、学习兴趣的培养方法

1. 明确学习目的

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就会在学习中产生巨大的力量, 在困难挫折面前永不退缩。如果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习处于一种原始的朴素的状态, 一旦遇到挫折和打击就容易一蹶不振。[2]因此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时, 要接触学生并了解他们的需要和理想, 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目标, 并把学习和实现个人的理想联系起来。一旦学生感觉到学习目的是很明确的, 学习是有用的, 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

2. 增加成功的体验

现在很多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多次遭受失败, 自我效能感比较低, 尽力逃避学习, 以避免经历失败。因此, 培养学生的成功体验对培养学习兴趣很有帮助。首先, 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应由易到难。当学生学会了简单内容后便对后续的内容产生了期待。其次, 学习过后立刻给予反馈练习, 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通过反馈, 学生能了解自己在学习上取得多大进步, 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目标[3]。最后, 多赞扬鼓励学生。学生每取得一个小的进步就及时给予表扬, 帮助其树立学习的信心。

3.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即使学生成绩不是很好, 也会因喜欢老师而喜欢上其所教的学科。首先, 老师要与学生做朋友, 与学生平等相处。老师可以通过自我暴露的方法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其次, 老师要多鼓励少批评。即使批评, 也要先赞扬其优点, 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最后, 老师要切实关注学生的需要, 在生活上多关心学生,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温暖。

4. 耐心地对待学生和教学工作

一些学生缺少学习兴趣是由学习跟不上在学习上比较吃力引起的。一些学生也听课做作业了可是没听懂, 没学会, 于是就不愿意学了, 长此以往成绩越来越差。因此, 老师应耐心地对待学生和教学工作, 努力备课, 详细讲解, 让学生听懂学会,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更应该有耐心, 不懂的知识点可以对其多讲几遍。一旦学生听明白、掌握了, 就会强化学习动机。

5. 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

学习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学习者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体力, 在学习中还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因此, 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是非常必要的。首先,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其次, 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用生活中一些真人真事来激励学生克服困难, 努力不懈。最后, 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锻炼学生的意志。例如可以通过体育运动和夏令营活动来锤炼学生的吃苦精神。

6. 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学习

归根到底, 学习的主人还是学生。学生一定要积极主动地学习, 有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只有学生愿意学, 老师对学生的培养才有可能, 才可以引导其对所学科目产生浓厚的兴趣。首先, 学生应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一项义务, 必须努力完成, 即使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也不能逃避, 更不能放弃学业, 而应该想办法克服困难。其次, 端正学习态度, 积极主动地求知, 而不应被动地被老师和家长逼着去学, 对于学习中的疑问难点应主动地向老师请教, 只有在学习中把握了主动, 才可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进而培养出对学习的浓厚兴趣。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笔无形的财富, 对其今后的人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结论

中学阶段是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开始形成的时期, 中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面临着多种可能性, 在中学阶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青少年今后人生道路的选择有着深远影响, 每一位教学工作者都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摘要:学习兴趣对中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从老师的角度来说, 可以从明确学习目的, 增加成功的体验,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耐心地对待教学工作及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这五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的角度来说, 要积极主动地学习, 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中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刚.有趣、乐趣、志趣——谈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J].昌吉学院报, 2005, 3.

[2]冯力平.教育理论与实践[J].第29卷专刊:100-101.

幼儿早期阅读兴趣培养的有效方法 篇9

关键词:幼儿,早期,阅读兴趣,培养方法,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就开始将儿童智力的发展逐渐转移到培养其阅读能力之上, 利用绘画、图书或其他方式, 激发幼儿对阅读、书籍与书写的兴趣, 进而有效培养起学前阅读能力和书写技能。研究表明, 人的主要阅读能力, 是在3~8岁形成的。因此, 幼儿早期阅读兴趣的有效培养, 有利于提高幼儿早期的阅读能力, 有利于幼儿的终身发展。

一、幼儿早期阅读兴趣的相关分析

幼儿早期阅读兴趣, 主要是指幼儿对阅读材料与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喜欢与爱好的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幼儿早期阅读兴趣的结构和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 幼儿早期阅读兴趣, 在年龄与性别, 及其交互作者用上的差异都不是很明显;

2. 幼儿早期阅读兴趣主要包含效能性、参与性、广泛性与倾向性四个维度;

3. 影响幼儿早期阅读兴趣的主要因为是家庭;

4. 幼儿早期阅读兴趣, 是伴随着年龄的增长, 呈现倒V型的发展趋势。

立足于幼儿自身发展的角度, 其早期阅读兴趣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幼儿的终身发展;立足于教育发展的角度, 世界各国对幼儿的教育也都将重心转移到对幼儿的早期阅读兴趣与能力的培养上来。

二、幼儿早期阅读兴趣培养的应用策略

1. 创设轻松自由的阅读环境, 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幼儿是通过对周边环境的模仿获得语言与经验的。《幼儿园工作流程》也明确提倡:要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良好教育环境。因此, 幼儿教师要针对幼儿的身心特点, 创设色彩鲜明、丰富多彩的阅读环境, 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为幼儿的阅读提供良好的素材, 进而提高其阅读能力。

在班级内开辟一个图书角, 添置色彩鲜明、构图新颖、趣味性较强的图书, 并保证按照一定的时间让幼儿自由选择图书进行阅读, 书籍也要定期进行更新与更换;也可以在班级内组织交流互动, 引导幼儿将自己阅读的内容或心得以讲故事和念儿歌的形式进行表现欲交流, 巩固幼儿阅读兴趣的同时, 拓展幼儿的个性, 发展期表现力, 增强自信心, 进而培养起自主阅读的意识与能力, 拓展其自由的个性。

2. 促使幼儿在愉悦的阅读氛围中体验阅读的快乐。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过程中, 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与基础。幼儿离开家庭, 走向幼儿园, 环境与周边人的变化容易其实产生压抑与逆反心理。因此, 幼儿教师更应注重愉悦的阅读氛围的营造, 促使幼儿体验阅读的快乐, 爱上阅读, 进而提高阅读能力。

现在比较流行的, 也是小朋友们比较喜欢一部动画片, 就是《喜洋洋和灰太狼》, 那么, 教师就可以在教室的墙壁上绘制这样的卡通图案, 或将其以连环画的形式将故事展现于墙面上。利用视觉上的刺激, 激发幼儿观看的兴趣与热情, 长此以往, 幼儿也会完整地表达整个故事内容。

再比如:《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 引导幼儿自己阅读之后, 根据教师出示的图片, 让幼儿自己进行故事的描述, 并自己发挥和想象, 激发幼儿的兴趣与热情, 让其在良好的氛围中, 愉快的阅读, 快乐的生活, 爱上阅读。

3. 灵活运用阅读手段, 让阅读渗透在孩子的生活之中。

古语说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有效实现幼儿早期阅读兴趣的培养, 就必须将阅读活动建立在孩子感兴趣的基础之上, 这也是指导阅读的关键。而幼儿教师也应注重将阅读指导渗透到孩子的生活点滴之中, 让孩子产生随时随地阅读、终身阅读的能力。

对于比较淘气、运动神经比较发达的幼儿来说, 教师可以引导其以跷跷板、滑梯为主题进行故事想象, 并将故事讲给其他小朋友听。同时, 还能向幼儿传授一些安全的知识教育, 在活动中应该注意哪些健康问题等, 提高孩子对故事的兴趣, 引导孩子细心观察生活中的一切事物, 并展开自己的丰富的想象, 进而有效提高其阅读兴趣与能力。

教师在讲述某个故事的过程中, 可以不要一口气讲完, 在合适的地方留一个悬念, 引发大家的思考, 让孩子猜一猜下面会发生什么事情。随之, 再展开激烈的讨论, 最后让孩子自己去图书中寻找答案。以灵活多变、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 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引导孩子乐于阅读, 并善于发现生活中的一些阅读素材, 拓展其想象空间, 激发其阅读兴趣与, 提高其终身阅读能力等。

总而言之, 早期阅读, 对人一生的成长与进步,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显示作用, 也是幼儿知识增长、陶冶情操和眼界开拓的有效途径。因此, 幼儿早期阅读兴趣的培养, 对幼儿日后阅读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基石作用, 只有充分调动幼儿的兴趣, 才能正确有效地开展早期阅读教育, 才能不断提升幼儿的阅读能力, 为日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彦华, 刘晓丹, 张磊.幼儿早期阅读兴趣的结构与发展特点[J], 幼儿教育 (教育科学) , 2010 (7) :63~65.

谈培养学习数学兴趣的“六方法” 篇10

关键词:素质教育 教学艺术 兴趣培养

目前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就是把学生当作储存知识的“容器”,情感因素的动力作用被忽略了,沉重的作业负担使学生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这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应如何发挥自己的教学艺术去感染学生,用丰富的感情、生活的语言、形象的事例,把知识性、思想性、新颖性和科学性融为一体,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从六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形成乐学的气氛

教学活动是在教师和学生中进行的,它不仅是一个信息输出输入的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个交流思想感情,建立师生融洽的人际关系的过程。为此,教师必须把“微笑”带进课堂,以良好的情绪,促使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定势,以教师乐教促学生乐学;其次教学中还应注意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要求,特别要让中差生有成功的机会,以帮助他们获取成功的体验而产生学习兴趣。

二、贴近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要不断结合教材内容,经常向学生提出生活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在学生生活问题的解决中发现数学的概念,形成数学的思想与方法,就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望。如教“比例尺”一节课时,如果在黑板上挂上一张《中国地图》,后问学生:从图上你们能很快知道福州到上海、北京到广州实际有多远吗?坐每小时行60千米的火车,要坐几小时?学生马上活跃起来,积极寻找计算的方法;这时教师接着说:这节课我们将会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由于好奇激发了听课情趣,从而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学习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习兴趣

学习是一种艰苦的思维活动。人的头脑是思维活动的机器,而兴趣和求知欲望是启动思维机器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直观、生动形象、适合儿童心理发展的教学方式,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坚持“直观性”与“启发性”原则,充分利用数学的教具、学生的学具,通过“折一折”“涂一涂”“指一指”“说一说”“摆一摆”“量一量”进行适当的实验操作,让他们运用眼、耳、手等各种感官器管去注意观察学习对象,形成视觉、听觉、触觉的愉悦表象,达到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诱发学习兴趣

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器管协同作用。计算机多媒体就有能变静态为动态的功能,能为课堂教学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化抽象为逼真,变枯燥为有趣。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难为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教师可使用多媒体教室,在电脑里先画一个圆,接着把这个圆平均切割成16份,然后通过多媒体的动画,把16份分成两部分交错拼起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反复演示几遍,并启发学生;近似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有何关系?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又与原来圆有什么关系?学生争先恐后、积极发言:近似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相等,近似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原来圆的周长的一半,宽等于原来圆的半径。从而很轻松地导出了圆的面积,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培养学生对教材的情感,产生学习兴趣

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两个先决条件,认识基础和情感动力。”在多年的教学中,我深刻地认识到,每一节新课,学习一种新知识,教师都应提出难度适宜、富有吸引力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来解决问题,使他们真正体会到课本是获取知识的宝库,从而养成看书自学的好习惯。

六、及时表扬,适当评比,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兴趣的方法 篇11

一、充分利用化学的学科特点、优势,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生动有趣的实验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并且用实验引起学习情景, 对活跃课堂气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我每年给学生上第一节课的时候都说一句话“首先自我介绍一下, 作为化学老师, 我就用化学实验来介绍自己。”即事先在白纸上用氢氧化钠溶液写上自己的姓名, 上课的时候再请一位学生用装有无色酚酞的喷雾器喷射白纸。接着做“空杯生牛奶”的实验:把无色的氯化镁溶液跟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相混合立刻产生白色沉淀, 状如牛奶, 学生定会惊奇于这个变化, 纷纷问到“这个牛奶能不能喝?……”教师就可以顺势教导学生, 实验室的三不准“不尝、不闻、不碰”。再接着“魔棒点灯”、“雨落红花绿叶出”、“烧不坏的手帕”等, 学生迫不及待地想了解化学变化的原理, 对于这些疑问, 老师可不作答, 进而还可以再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保持化学的神秘性, 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 精神饱满, 对化学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二、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相结合, 拓宽学生视野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粉笔+黑板”的模式, 实现了“交互式”的互动教学, 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表演性、观赏性和趣味性。譬如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中的分子、原子的性质、化学反应的实质以及一些有毒实验和危险实验, 我们都可以借助计算机的模拟手段, 使学生在兴趣中能更好的、比较直观形象地认识和理解。当然运用多媒体技术, 还可链接到Internet上的相关网站, 了解相关知识, 拓宽学生知识范围, 以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 增强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学习,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开展第二课堂、进行社会调查和实践, 培养创新意识

把第一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通过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运用到实践中去, 可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激发学生深入钻研化学的兴趣, 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从事实际操作的能力, 锻炼学生勇于实践、不怕困难的顽强探索精神, 从而逐步树立攀登科学高峰的志趣和献身化学事业的理想。例如:在上到溶液的PH值时, 我尝试着分给他们PH试纸让他们回去检测雨水、河水、井水、自来水以及学生能接触到的液体的酸碱度, 达到了不错的效果。他们兴致勃勃的做了实验后, 很多同学都跑过来, 很兴奋地跟我汇报, “老师, 我家的井水差不多呈中性”;“老师, 昨天下的雨水呈弱酸性, 不是酸雨”;“肥皂水真的呈碱性”……这样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使他们颇具成就感。在上到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那一节, 我不局限于教材, 列举了大量的生活常识, 比如, 油锅着火最简便易行的办法是用锅盖盖灭;为什么蜂窝煤要由原来的乒乓球状变成现在的多孔状;野外生篝火要架成三角状才能使火烧得更旺。高层楼房着火如何逃生, 还把灭火器抱到班上, 让他们知道灭火器的种类, 灭火原理以及如何使用它……这节课学生很感兴趣, 因为跟他们的生活非常接近。所有的学生都知道使用塑料袋方便我们的生活, 但他们不知道塑料袋其实分有毒和无毒这两种, 我们可以通过用灼烧闻气味的方法来鉴别他们, 有个学生还特地回去做了这个实验, 第二节课向我汇报“老师, 有毒的那种塑料烧了真的很臭, 那种透明的烧起来没有什么味道。”这样就可以将化学与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 体现“处处有化学”的真情实感, 消除学习上的畏难情绪, 增强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把难记忆的化学用语编成顺口溜, 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初中化学主要以记忆性的知识为主, 其难点及知识分化点多枯燥无味, 烦琐复杂。所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和知识分化点很重要, 例如化学用语中元素符号、化学式, 采取分批识记, 从绪言开始, 日积月累。如果把这些知识编成一句句朗朗上口的口诀就更利于记忆。比如在讲到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 制备的步骤是考试的热点, 步骤繁多不便于记忆, 把它编成七字口诀, “茶 (查) 庄 (装) 定点收利 (离) 息 (熄) ”。这种趣味记忆的方法不但分散了难点, 还提高了兴趣。这样有助于学生记忆及掌握, 不至于使学生感到为难, 从而使他们的学习兴趣不减。

五、融洽师生关系, 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亲其师, 信其道”。所以在教学中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增强。通过谈心、交流, 我们不仅可以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价值观、以及情绪波动等, 还可以让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也才可以因势利导, 让学生少走弯路, 而不致误入歧途。比如在作业的批语中进行交流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它不仅顾及了学生与老师的“正面冲突”, 也为腼腆的学生打开了方便之门。教师也可以多了解学生喜欢的上课方式, 老师借此改进一下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学生也会因为老师采纳了自己部分的意见而欣喜。使师生关系日渐融洽。

六、把化学知识与中考考点相联系, 使学生保持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初三化学是个比较特殊的科目, 要参加中考。在紧张的学习中, 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就很强。只要一提到中考方面的问题, 学生的兴趣就特别浓厚。所以教师要多研究中考考题和多看些中考方面的知识, 多向学生传达一些中考方面的信息。这样既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 也增加了学生的兴趣。

总之, 兴趣是第一位老师, 要让学生有兴趣学好化学, 作为教的主导的教师应有充分的准备, 多联系一些实际予以教学, 对教材内容应心知肚明、灵活安排, 以避免过多的受教材的束缚, 从而使教学更加充满活力。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积极采用各种有效的适应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方法,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优化课堂练习, 充分利用实验电教手段, 积极开展化学活动课,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享受学习知识的乐趣, 从内心体会到学习的愉快。变“强制性”教学活动为“主动性参与”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减轻学生负担, 提高学生的素质及能力。这样也才会使学生学得轻松、有趣, 也才会真正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7-04-002860-3/O.919.

[2]蔡铎昌, 鲍正荣, 邹荣贤.化学微型实验及教学研究[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7-5621-1852-3/G.1134.

上一篇: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下一篇:情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