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法律援助

2024-09-01

县级法律援助(共3篇)

县级法律援助 篇1

一、引言

2005年6月,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改革县乡财政的管理方式, 具备条件的地方, 可以推进‘省管县’的改革试点。” (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优化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 条件成熟的地区可以实行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 (2) “省管县”成为了我国近年来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 将部分地级市的经济社会管理权直接赋予经济强县的做法在越来越多的省份试点推行。同时, 自“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3) 被写入宪法以来, 公民的权利实现状况得到了普遍改善, 公民如何具体、有效地行使宪法所赋予的每项权利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 作为法律精神的解读者、法律内容的转化者和法律目标的实现者, 县级政府扮演着各项法律最重要的执行者这一角色, 肩负着更加重大的管理和执行职责。如何为公民行使宪法赋予的监督权提供具体途径成为每个县级政府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公民监督县级政府执行法律的前提

在县域内, 对公民监督执行法律进行步骤设计需要解决一系列前提, 如果忽视公民监督的前提而进行步骤设计, 则这样的步骤设计是空洞与乏力的, 是经不起实践考验的。公民监督的实现前提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 主要包括信息、制度和意识三个方面。

(一) 信息前提:充分的县级政务公开

政务公开不仅是人民主权原则的客观要求, 也是公民监督的重要前提。监督权必须以下述两个条件为基础:被监督者公开被监督的事情, 监督者了解有必要进行监督的内情。 (4) 政治公开的基本要求是公民拥有知情权。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9条规定, 行政机关对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 (5) 县级政府在执行每项法律时, 需要坚持客观、充分的政务公开, 以保障公民行使监督权时掌握充分的法律执行信息, 达到真正的信息对称。

(二) 制度前提:完善的公民监督制度

每一项权利的行使都离不开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公民的监督权亦是如此。公民监督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 各县级政府应首先建立与完善相应行政区内的公民监督构架, (6) 即“三位一体”的监督构架, 监督主体、监督程序和监督客体;其次, 要实现构架范围内的元素填充, 例如成本—受益元素, 稳定—风险元素等。另外, 全国人大可尽快起草和颁布《人民监督法》, (7) 各县级政府相应制定适合本行政区域的公民监督规范, 以法定的形式将公民监督制度确定下来, 使公民监督权的行使、监督信息的反馈拥有畅通的表达途径。

(三) 意识前提:强烈的公民权利意识

公民监督实现的另一重要前提是公民强烈的行使法定权利的意识。县级政府的政务公开与公民监督制度的建立, 相对于公民的权利意识而言, 均属于外部条件。只有当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意识愈发强烈时, 公民监督才能真正被启动, 监督权的行使才能真正踏上运行轨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社会前进的推动力量, 只有公民拥有了强烈的行使监督权的意识, 法律执行才能真正获得公民的参与, 才能形成“执行—监督—再执行”的良性循环。公民监督意识的觉醒能促进公民主动要求县级政府接受监督, 促进权力、权利双方的信息互换, 因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县级政府的政务公开和公民监督制度的建立。

三、公民参与监督的程度与选择

(一) 公民监督的四种程度

本文认为, 公民监督的程度高低与法律执行的好坏并不是直接的正相关关系, 县级政府应当根据不同的法律特点, 选择适合该法律的监督程度, 以使公民意愿、良性执行、行政成本达到和谐。在县域范围内的公民监督, 根据公民监督范围及其影响力大小的不同, 通常有以下四种程度:

孤立式公民监督。法律执行主体在没有公民监督的情况下, 独立制定执行方案及其备选方案、独立进行法律的颁布、分解、宣传、实验、全面实施和检测等执行工作。在这种情况中, 公民监督的程度为零, 公民的监督意愿和行为都没有得到体现。

零散式公民监督。法律执行主体在确定执行之前不与公民进行信息交流, 在执行过程中分别接受不同的公民群体的监督, 分别听取不同公民群体的意见。不同的公民团体之间并无直接的、正式的信息沟通渠道。在这种情况中, 公民监督的程度有所提高, 由于群体分散对执行者的监督影响力较小。

改良的零散式公民监督。在零散式公民监督的基础上, 县级政府负责整合不同公民群体之间的信息、看法、建议的交流。这种情况中, 不同公民团体的沟通程度较零散式更高, 但可能存在信息上的失真而导致监督影响力的下降。

整体式公民监督。公民结合为一个整体监督法律执行, 与执行主体进行信息交流, 对公民监督提出改善建议, 并对法律执行产生较强的监督影响。在这种情况中, 公民监督的程度较高。这种程度的公民监督, 只要求公民有参与的机会, 而并不要求每位公民都实际参与监督。

(二) 公民监督程度的选择

如何选择每项执行法律的公民监督程度, 这个问题往往为执行者所忽略。正确地选择监督的程度, 能使法律执行既吸收民意, 又保证目标实现。本文认为, 影响公民监督程度的因素主要有法律执行质量、法律执行方案的固定化、公民与县级政府的目标一致性和选择解决方案时的公民冲突四个方面。要在以上所述的四种程度中做出适当的选择, 县级政府的法律执行者需要认真考虑这四个影响因素, 以下通过问题形式依次对这四个影响因素进行论述:

首先, 法律执行质量的要求是什么?法律执行质量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执行约束, 包括预算上的约束, 法律程序的约束等等。过高的执行质量要求可能只需要具备专业素养的公民参与监督, 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公民监督的程度。同时, 执行质量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法律执行过程中可能变动, 例如, 执行过程中新的法律规范颁布, 预算资金变化等。县级政府需要在公民监督之前把握本次法律执行的质量要求, 并在执行过程中根据约束条件的变化调整质量要求。

其次, 法律执行方案是否固定化?每项法律的执行, 县级政府通常会制定数个备选方案。如果执行方案与备选方案是已确定的、不容改变的, 则称法律执行方案固定化。执行方案的固定化使得公民无法根据实际情况与自身利益提出被县级政府接受的新的执行方案, 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定公民监督的程度, 公民也由此可能出现两种极端的情况:一是在监督过程中完全放弃监督的权利, 对自身不能影响的方案不置可否, 使监督过程流于形式;一是全面反对执行方案与备选方案, 在监督过程中另外提出建议性的方案。

再次, 公民与县级政府的目标是否具有一致性?如果县级政府认为公民与自身的目标可能不一致, 则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公民监督的程度, 以保证法律能按已定的执行方向进行。相反, 如果县级政府认为公民会认可法律目标, 则会扩大公民在执行过程中的影响力, 在更大的范围和程度内接受他们的监督。

最后, 选择解决方案时, 公民是否会产生冲突?当公民与县级政府的目标不一致时, 县级政府才需要考虑公民的内部是否会产生冲突与矛盾。县级政府面对的往往不是一个利益团体, 而是代表着不同利益的公民团体。在法律执行过程中若出现执行瓶颈时, 县级政府往往需要协调各方利益, 制定和选择解决方案。当公民与县级政府的目标具有一致性时, 公民内的不同利益团体就容易协调矛盾, 作为一个单一整体与县级政府进行解决方案的讨论和制定, 进一步监督法律执行;当公民与县级政府的目标不一致时, 就容易在选择解决方案时产生冲突, 就会突出地作为不同利益团体分别与县级政府进行解决方案的商讨。

(三) 公民监督程度的选择模型

根据上述论述的公民的界定和公民监督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总结出了简单的监督程度的选择模型, 县级政府根据四大影响因素的依次判断, 可以简单地判断不同法律需要确定的公民监督程度。

(A=零散式公民监督, =改良的零散式公民监督, B=整体式公民监督)

四、结语

县级政府是我国行政体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级, 其执行法律的状况对我国各项法律的落实有着重要影响。同时, 公民对政府的监督权是宪法赋予每位公民的神圣权利, 公民监督是纠正法律执行偏差、防止权力滥用的重要途径。改变公民监督的“弱监”状况、实现监督权的充分行使需要合理设计公民监督的步骤。在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矛盾突发的时期, 自觉接受公民监督更加具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加强公民监督不仅能最大程度维护公共利益、实现法律目标, 更能有效实现反腐倡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最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毛宏升.当代中国监督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

[2]陈党.宪政视野下的公民监督[J].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2) .

[3][日]蒲岛郁夫.政治参与[M].解莉莉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1989.

[4][美]海伦·英格兰姆, 斯蒂文·R·史密斯[M].新公共政策---民主制度下的公共政策.钟振明, 朱涛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县级法律援助 篇2

履行同级人民政府公共事务管理职能授权的主要法律法规依据

XXX就业管理中心,是经法律法规授权的,代表同级人民政府行使公共就业管理职能的就业经办机构,承担全县企、事业单位劳动就业、失业保险管理和服务,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全县城乡人力资源统筹、公共就业服务、失业保险征缴及发放服务,就业(创业)培训指导、创业扶持与就业援助、就业资金管理及全县就业和人才政策的具体实施。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政策法规咨询,发布职业供求,职业培训和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信息;开展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实施对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等相关公共事务,主要授权的法律法规依据如下:

国务院《关于做好劳动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1990]28号)的第二章规范了就业服务机构的名称和职能,指出“县以上劳动部门设置的劳动服务公司,因是承担政府行政职能的就业管理机构,不宜再称公司,各地区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其机构设置和名称。该机构要继续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在劳动行政部门领导下并受其委托,管理社会劳动力,组织集体经济扩大劳动就业,进行职业介绍,开展就业训练,管理职工待业保险和归口管理劳动服务公司。”

2007年8月30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第七十号令)第四章第三十五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设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劳动者免费提供下列服务:

(一)就业政策法规咨询;

(二)职业供求信息、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信息和职业培训信息发布;

(三)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

(四)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就业援助;

(五)办理就业登记、失业登记等事务;

(六)其他公共就业服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不断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不得从事经营性活动。公共就业服务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1994年7月5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第二十八号令)第九章第七四条规定“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依照法律规定收支、管理和运营社会保险基金,并负有使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责任。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机构依照法律规定,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和运营实施监督。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和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机构的设立和职能由法律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挪用社会保险基金”。

2010年10月28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第三十五号令)第一章第七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社会保险工作。”。

2008年2月3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8‟5号)第三点第十五项、第十六项规定“

(十五)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规范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明确服务职责和范围,合理确定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人员编制,加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将公共就业服务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其向劳动者提供免费的就业服务。县级以上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建立综合性服务场所,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一站式”就业服务;街道、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设立服务窗口,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要规范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服务流程和标准,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十六)各地要建立健全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制度。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负责为劳动者免费办理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并做好登记统计工作。登记失业人员应当积极求职,参加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安排的就业服务活动,并定期向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报告就业失业状况。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本行政区域内实行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证(以下简称登记证),向劳动者免费发放,并注明可享受的扶持政策。登记失业人员凭登记证在核发证件的省(区、市)内享受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扶持政策,对就业困难人员在登记证上予以注明。就业登记、失业登记的具体程序和登记证的样式,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订。要切实加强登记证发放和使用的管理。”

1999年1月国务院颁布的《失业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258号)第一章第三条规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设立的经办失业保险业务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具体承办失业保险工作”。第四章第二十五条规定“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具体承办失业保险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负责失业人员的登记、调查、统计;

(二)按照规定负责失业保险基金的管理;

(三)按照规定核定失业保险待遇,开具失业人员在指定银行领取失业保险金和其他补助金的单证;

(四)拨付失业人员职业培训、职业介绍补贴费用;

(五)为失业人员提供免费咨询服务;

(六)国家规定由其履行的其他职责”。

1999年1月国务院颁布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259号)第一章第五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 劳动保障部于2003年2月颁布的《社会保险稽核办法》(劳动保障部令第16号)第三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社会保险稽核工作”,并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开展稽核工作人员的条件、稽核的职权、义务、方式、违规行为的处罚等职能做了具体明确的规定。

2006年3月福建省人大常委会颁布的《福建省失业保险条例》第一章第六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失业保险工作。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具体承办失业保险业务,其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和机构依法对失业保险工作实行监督。”

《福建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通知的意见》(闽政[2006]5号)第(十)部分关于“公共就业服务政策”第6点指出“建立健全就业服务机构,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管理服务组织体系。县以上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列入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其人员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工作经费与业绩挂钩,保证就业再就业工作顺利开展”。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工作的通知》(闽政„2008‟18号)第二项第(十三)部分关于《公共就业服务》第2点指出“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规范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明确服务职责和范围,合理确定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人员编制,加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将公共就业服务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其向劳动者提供免费的就业服务。”

《福州市人民政府贯彻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通知的意见》(榕政综[2006]98号)第(六)项第1点指出“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就业管理服务机构,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管理服务组织体系。2006年底前,市本级和县(市)区应成立就业管理服务中心,承担同级公共就业管理服务机构的职能。其人员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工作经费与业绩挂钩,确保就业再就业、失业保险和就业培训等工作的顺利开展。”

《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法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榕政综„2009‟100号)第二项第六部分关于《公共就业服务》第2点指出“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各级政府要按照统筹城乡、建设惠及人民群众的公共服务体系要求,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合理确定人员编制并将公共就业服务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确保在2009年底完成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

上述法律、法规均已明确授予县级劳动就业管理机构行使同级人民政府赋予的公共就业管理职能并同时行使劳动部门赋予的其他行政职能。XXX就业管理中心申请为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请予以审批。

县级法律援助 篇3

一、峨边县公共产品供给现状

自从1919年瑞典经济学家林达尔提出了“Public Goods”一词, 随即被人们广泛使用, 国内将此译为“公共产品”。按照保罗·萨缪尔森的定义:公共产品是指那种不论个人是否愿意购买, 都能使社会每一个成员获益的产品;同时, 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 都不会导致他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因此, 一般把公共设施建设等视为公共产品。问题在于这种非营利性或公益性的产品由谁来提供和负担, 在我国现阶段, 其主要只能由各级政府来承担。近年来, 我国政府职能正发生着重大转变, 也即是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向以提供公共产品的公共服务为中心, 峨边县政府也是如此, 但却面临着较大困难。2009年, 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县全年用于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16.2亿元, 其中基础交通设施建设投入1.5528亿元, 完成计划1.2亿元的129.4%, 占总投资的9.59%。为解决资金缺口, 峨边县政府加大基础设施融资力度, 组建交通融资公司, 投入0.9464亿元, 建设县际、县通乡公路83.7公里, 占总投资的5.84%;建成通村公路162公里, 完成通村公路投资0.36亿元, 占总投资的2.22%。同时, 加快重点建设, 启动峨轸路、峨沐路、峨马路等七条公路的建设;加快建设峨边火车站、黑竹沟景区客运站以及大渡河二桥的建设;建成农村客运站3个、客运招呼站26个、码头1个, 安装道路波型护栏16.786公里。

在通信事业方面, 峨边全县建立了15个电信业务专营店, 完善了政企、域区、农村3个自有渠道, 形成了以电信E家和商务领航为统领的固定通信网络。截止2009年年底, 移动通信全县共建营业网点21家, 乡镇100%覆盖;村级便民店64家, 覆盖50%, 全面加强了手机通讯事业的发展。同时, 全县大力发展农村有线电视用户, 全县2009年新增用户200户;加强广播站的建设和维护, 完成1个乡镇广播站和7个村广播室的标准化建设。

在医疗方面, 2009年, 全县县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近3000万元, 主要用于县医院整体迁建工程, 乡村卫生院改扩建工程总投资1000余万元, 村医疗卫生室总投资380万元, 总共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7%。全县拥有医疗卫生机构33个, 其中:医院2个、卫生院1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保健院1个、诊所和医务室10个、卫生监督所1个。现全县每万人拥有床位数为20.02个, 全县每万人拥有医生数为35.61人, 农村每万人拥有医生数为6.62人。在新农合医疗实施过程中, 全县101165人参保, 参保率达到85.9%, 人均报销医疗费达到153元。在农村, 实行农村孕产妇分娩补助项目, 对770人进行了33.8万元的补助;同时, 妇女病普查人数达到16438人, 完成对3.09万名儿童免疫接种任务。

在义务教育方面, 2009年, 全县在教育设施上完成总投资1600万元, 约占全年固定资产总投资的1%。全县小学合并为69所, 在校学生11947人, 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9%。全县普通中学14所, 在校学生8116人。全县教师队伍中, 小学专任教师872人, 中学专任教师528人。同时, 全县还按照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困难学生学杂费人数19485人, 共计免除877万元;免费为全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19485人提供教科书, 免费金额185万元。设立寄宿制学校18所, 寄宿制学生5149人, 补助寄宿制学生生活费共计337万元。

在社会保障方面, 峨边县统筹社会保险,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69000人, 达到11.43%。城市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165元提高到200元, 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800元提升到900元, 新建养老院4所, 新增床位228张, 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54%。实施住房保障, 启动川南棚户区一期住房改造330户;修建廉租房70套, 发放240户廉租房住房补贴23万元, 完成农村特困群众危房减灾安居工程70户, 实施少数民族贫困户住房解困200户。

在政府职能转变方面, 全县大力打造服务型政府建设, 着力构建政务公开长效机制, 切实加强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政务服务中心、“阳光政务”和档案资料查询五大载体建设。全县深化机关行政效能建设, 减少行政审批项目15项, 超时默认44项, 并联审批11项。全县强化政务中心标准化建设, 全面推行“两集中、两到位”, 2009年, 全县全年办结行政审批、公共服务事项15606件。针对2008年“5·12”灾后重建, 加固维修165户城镇住房, 兑现补助资金77.5万元;完成4219户农房重建验收, 兑现补助金7959.8万元。对当年“6·28”特大洪涝灾害, 全县投入200余万元, 当日恢复供电, 三日恢复供水设施;投入1163万元, 抢修省道306线和县道149线道路980米, 修复新林路、峨沙路、毛杨路等道路60公里;投入500万元, 全面恢复爱心桥、滨河路护栏、排水排污管道等市政设施, 推进中学坝、体育馆受损提防重建。

二、峨边县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

1.自然环境障碍

峨边县地处攀西高原的临界地带, 地形多以山地为主, 且彼此间海拔差距大, 平地较少, 山地间的岩层坚硬, 不宜开凿。在提供公共产品的过程中存在投入成本高、资源消耗大、施工困难多等问题, 特别是道路修建和光纤、电缆架设。同时, 地处亚热带雨林地带的峨边, 夏天雨水较多, 山地间落差大, 表面岩层松动等, 容易形成洪灾、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 阻挠和破坏公共产品设施, 且峨边县幅员广阔, 但人口稀少分散, 道路多在山地之间回旋, 路面较窄, 公共产品提供成本高, 公共服务提供难度大。

2.资金矛盾突出

峨边县虽属少数民族自治县, 拥有比一些其他县域较多的上一级的财政支持, 但公共产品的投入仍显不足。从调研数据看, 全县公共产品投入数额所占当地财政比例不高。笔者认为, 峨边县基本上代表了西部欠发达县域地区的普遍情况, 由于贫穷, 首先要解决发展问题, 只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此, 在公共产品的建设中, 因资金的短缺而导致公共产品的建设不到位, 建设质量达不到要求, 一些工程可能根本无法开工。如峨边县“五保户”服务、基层医疗服务等缺口较大;乡村小学教师普遍专业水平不足、乡级通村公路质量水平低等问题也普遍存在。同时, 资金的短缺也将导致其他公共服务方面质量下降。此外, 作为最基层的乡镇级政府, 没有资金收入来源, 其支出完全靠上级的拨付, 缺乏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

3.公共产品供应失衡

峨边县公共产品的供应不管是在各项公共产品之间, 还是就单项公共产品内部的城乡供应之间, 都存在着供应的不平衡问题。就各项公共产品之间, 峨边县公共产品供应关系存在着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 其他公共产品的供应得不到满足, 造成其他公共产品的供给看似能满足其基本要求, 但实际上并不能满足其需求。各项公共产品内部供应之间, 大部分都集中在县城, 农村中所占比例甚少, 尤其是医疗和教育方面。由此就出现了农村中公共产品的供给和城里的比例相差甚远, 造成农村较富裕人口能到县城享受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使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难以平衡。

4.公共产品供应模式欠灵活

峨边县公共产品一般按照上级指示供给, 但上级往往“一刀切”, 所有乡镇“一碗水端平”, 专款专用, 没有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致使地方公共产品的供应被动, 地方基层政府没有选择的余地。这就导致基层政府按照上级要求修建相配套的公共产品设施, 但这些公共产品不能被充分的利用, 产生供给浪费。如峨边县宜平乡司法所单独建在乡政府院内, 但调解员有办公室, 就地调解, 使司法所空置;在乡村学校, 特别是不发达山区乡一级中学学生不足, 学校“空城化”问题较严重。基层政府各自为政, 组织本区域的公共产品供给, 并没有将公共产品设施充分利用。同时, 由于乡级政府的待遇较差, 新毕业的大学生不愿意去, 从而导致这些公共产品服务管理上成为问题。

5.公共产品供应组织管理不足

在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时, 缺乏组织相应的专业人员配套。譬如, 就峨边县宜坪乡而言, 在卫生人员的配置上, 基本为不脱产的医生, 无专职行政管理人员;教室修建好无人使用, 教师基本实行半农化的工作制, 在上课的同时还得耕种, 大大降低教师的专业性。同时, 学校无足够的学生, 一方面是由于好的家庭将孩子送到外面好的学校就读, 另一方面则是当地个别村民有传统思想, 重男轻女, 在教育上没有足够的重视。

三、完善县域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的几点法律思考

第一, 自古以来, “郡县治, 天下安”已是人们共识的道理。县域改革, 实则已成为下一步我国改革的关键点。近年来, 县域社会冲突严重, 基层矛盾突出。2008年至2009年, 贵州瓮安、云南孟连、湖北石首等地相继发生群体性事件。贵州省在总结瓮安事件教训时, 指出深层次的原因就包括资源开发、移民安置、征地拆迁等问题, 这其中则包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不到位的矛盾。因此, 提高各级政府, 特别是县级及以下政府各部门的服务意识实属首要。要实行政府理念的转变, 将其重心从经济建设转变到公共服务中来, 实现“权为民所赋”的内涵, 其核心是树立法治意识。

第二,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初步建成,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治国方略, 但“徒法不能自行”, 需各有关部门依法办事。对于县级政府来说, 依法行政是解决社会矛盾、体现社会公平的关键。“风, 起于青萍之末”, 由于改革尚在进行之中, 贫富差距增大, 就业压力依然, 解决民生问题迫在眉睫。但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尚需完善, 特别是要加强和完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方面的法律法规。如果说政府重心在经济建设上主要依托和关注大、中城市的话, 那么职能转向保障民生上应该主要依托和关注县级城镇及农村。从峨边县的现状可以看出, 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上, 与大中城市相比, 差距不小, 尽管原因较复杂, 但从依法行政的高度来看, 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执法主体和大中城市相比还是存在一些差距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 我国发展的目的是追求社会公平, 但由于城乡差别的存在、社会分工的存在, 完全的平均主义思想在市场经济中也是不可取的。特别是限于经济发展阶段, 广大民众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越来越高的要求和政府提供所需之不足的问题已成为突出矛盾, 但这也是一把“双刃剑”。譬如, 提高工资, 就会使企业成本增加, 其商品在社会竞争中则处于不利地位, 有可能会破产倒闭, 这又和提供公共服务、促进就业形成矛盾。又如, 图书馆和文化设施等公共产品的利用率往往需要在人口密集的地方, 但广大农村则地域辽阔、人口分散, 易造成浪费, 因而绝对的平均主义和不顾客观要求皆是有害的。解决此类矛盾, 只能依照法律法规, 而法律法规则要依据“保基础、广覆盖”的原则来制定。只有依法行政, 依法办事, 才能防止一届领导一套办法的“拍脑袋”传统作法, 才不会由于政策朝令夕改而造成社会矛盾。

第四, 要加强基层政府的执法能力, 关键是要有人才。通过对峨边县及下属宜坪乡的调研, 笔者发现乡一级政府的管理人才是不足的, 这种情况下公共服务是难以到位的。要从法律上形成机制, 提供相应的政治、生活条件, 鼓励优秀的大学生到乡镇政府工作, 形成制度和潮流, 使公共服务普遍到位, 使政府职能转变加快, 把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落实到基层。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服务型政府建设目标, 关键在于“县政改革”, 重心在完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要点在于法治。只有这样, 我国和谐社会的目标方能够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县级法律援助】推荐阅读:

县级区域07-20

县级疾控10-15

县级发展10-20

县级职能05-10

县级电力07-22

县级初中07-31

县级企业08-23

县级建筑08-29

县级农村11-09

县级电大11-18

上一篇:隐性机会成本下一篇:所得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