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财政预算(精选12篇)
县级财政预算 篇1
政府预算是公共财政存在的形式, 体现公共财政要求的一切财政收支都要通过一定的预算编制方法、程序和制度反映在政府预算中。改革和完善政府预算制度, 使其科学化和规范化是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的必然要求, 也是财政改革中一个核心的重要环节。然而, 我国县级财政预算制度与规范的政府预算制度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本文拟分析县级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方面的缺陷, 并参考国外的经验及启示, 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我国县级财政预算管理制度的缺陷
(一) 县级财政预算不完整
预算的基本原则要求预算必须具有完整性, 即政府预算必须包括全部公共开支。然而, 目前我国县级政府预算的主要问题是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内的进程缓慢, 预算的结构依然凌乱, 预算外和制度外的资金几乎占预算资金的一半。从收入的角度看, 县级非税收规模失控。费的收入规模庞大, 在县级地方政府收入中几乎与税收收入相当, 甚至超过了税收收入。费的收入名目繁多, 远远超过税种, 使得许多可以用税收来筹集的资金也用收费的方式解决, 导致收费规模和种类失去控制。收费一般列入预算外, 甚至使财政管理之外, 使得财政分配体系不健全, 上级政府无法正确掌握县级政府真实的财政收入状况和财政收入的努力程度, 从而导致转移支付的不合理不科学。
(二) 县级财政预算没有自主权
(1) 由于在中央政府预算没有批准之前, 不能编制和批准省级预算, 依次类推, 然后是市, 最后是县乡预算。这使得许多县级预算在预算年度的末期才能够批准, 这大大的减弱了预算作为一个计划和政策工具的效用, 使其仅仅成为一个会计凭证。 (2) 省级以下的政府没有正式的收入分配制度, 并且制度总是在不断的变动之中。对于县级财政而言, 现行体系中的转移支付, 税收返还几乎每年都会变动, 所以享受收入与之处的稳定性与可预测性。 (3) 县级政府无法执行自身的支出优先次序。除了相当多地通过有条件的配套补助而指定用途的财力外, 目前有一系列县级政府在指定预算中必须考虑的法律法规。比如《教育法》、《农业法》、《科技进步法》等, 要求预算支出必须在教育、农业、科技等方面的投入超过一般预算支出的增加的幅度。此外, 中央政府和上级政府的无经费式指令也削弱了县级财政的预算决定权。
(三) 县级财政预算没有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收支数字要准确, 各种收支的性质必须明确的区分, 不能混同。而目前的县级政府财政收支因为缺乏相应的预算自主权, 加上大量的预算外资金, 无法准确的计算收支的数额。以县级财政收入为例, 为了完成上级政府布置的收入任务, 通常有以下三种办法来应付: (1) 财政空转, 即将“列收列支的款项”在财政账户上转一圈后马上支出去。这样已经入库的款项重新办一次入库手续, 财政收入则可以同数额的增加。 (2) 买税, 即将其他地方的税源变为本地的, 因为税票是通用的, 所以将外地的税源拉来后, 然后再采取办法将少收的一部分做成支出冲抵就可以了。 (3) 垫税, 地方政府往往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借贷, 用于完成税收任务, 这同时也是形成债务的一个原因。可见, 在政府虚收的情况下, 政府的财政收支能否准确也就可想而知了。
(四) 县级财政预算没有监督性
对于具有财政权限的县级地方政府而言, 仅有预算是不够的, 预算的监督和审计是该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预算体系通常采取三种机制对预算操作进行审计和监管。首先是内部控制和审计;其次是外部事后审计;再次是对预算的评价。然而, 外部事后审计和对预算绩效的监督是县级财政预算程序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对于县级政府而言, 预算监督根本不具有可操作性。一方面, 政府部门送交人大批准的预算草案往往只列举了几大类的开支, 没有比较详细的分类分项计划;另一方面, 县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决定了预算的专业化水平低, 很难从技术上、程序上对预算提出有针对性的质询, 使得预算基本上流于形式。
(五) 县级财政在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1) 财政综合预算执行不彻底, “收支两条线”改革有待进一步的深化。县级财政存在大量的预算外资金没有与预算资金统筹安排, 部门预算仍然是预算内外“两张皮”, 没有形成真正的部门综合预算。 (2) 县级财政集中支付的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的扩大。一是目前财政集中支付层次不一, 需要延伸;二是财政集中支付的范围有待扩大;三是集中支付的开支项目和标准不统一;四是部门与集中支付中心的责任不明确。 (3) 县级政府采购制度有待进一步的规范。一是政府采购的规模偏小;二是机构设置不规范, 许多地方的政府采购管理机关与执行机关尚未彻底脱钩;三是采购程序不规范, 采购过程有效监控不够。
二、县级财政预算制度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一) 国外地方预算制度建设的成功经验
1、预算的编制。
(1) 编制期限。国外的预算编制时间普遍较长, 一般从年初就开始下一年度的预算编制, 到预算得到批准, 有近一年的时间。 (2) 预算收支科目。预算收支科目的细化是预算管理和提高预算透明度的重要基础工作, 科目越细, 越便于监督。美国的预算支出科目有1300多个, 法国预算类科目1100多个。 (3) 国外通常按照部门编制预算, 一个部门的支出反映在一本预算上, 有利于财政部门掌握和监督各个部门的预算资金情况。 (4) 普遍采用零基预算。要求对每一个计划项目作系统的评估和审查, 并以其成果绩效以及成本为基础, 排列预算支出的优先顺序。 (5) 普遍采用复式预算。将预算内的全部财政收入和支出按照经济性质进行划分, 分别汇集编制成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预算。
2、预算的执行。
一般内说来, 各国年度预算经立法机关批准后即具有法律效力, 各部门必须严格执行。但是, 在执行中因特殊情况需要增加支出或者减少收入, 使得原来批准的预算发生变更的, 必须经过与审批预算相同的程序。同时, 国外预算管理资金普遍采用国库单一账户制度。国库集中管理资金集中支付, 政府预算审批后, 预算单位安排购买商品和劳务后, 由银行清算系统从国库单一账户划拨资金。
3、预算的监督。
健全的法律体系是确保预算监督的关键。国外通常从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到监督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规定。如法国规范预算的法律包括《宪法》、《财政法》, 每年国会还会通过年度的《预算法案》, 以法律的形式对各项支出做出明确的规定, 使各个部门的每项预算收支收到法律约束。同时, 各国普遍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 监督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比如, 法国建立了财政监察专员制度和财政公共会计制度进行预算监督检查, 前者负责对预算支出进行检查监督, 后者主要负责执行支付。检查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 比如成本收益方法, 瑞典的监督重点就是对预算各部委的具体工作成效来监督。
(二) 国外地方预算制度建设经验对我国县级预算制度改革的启示
1、强调地方预算制度的法制化。
政府预算制度是通过法律程序确立的对政府活动进行约束和限制的基本途径, 一经批准就成为国家法律, 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在西方国家, 没有政府预算授权就不能进行财政收支, 而且政府开支必须接受权力机关监督。我国县级财政预算的法治化程度相当低, 预算约束软化, 政府的财政活动不按预算办事的情况时有发生。要提高我国政府预算的法治化程度, 树立其法律的权威性, 对政府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
2、提高地方政府预算的透明度。
在西方国家, 会通过公开向公众派送预算草案及预算, 增加政府预算的透明度。一方面, 要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集思广益使县级预算更为合理可行;另一方面, 也使人民群众了解政府的活动, 便于人民群众对县级政府行为进行监督, 促进县级政府行为规范化。
3、强调地方预算的完整性。
在政府预算的内容方面, 西方国家的政府预算制度, 是一个统一的计划, 包括政府所有部门的收支, 且每项开支都会按照轻重缓急加以区。我国的县级政府预算制度中, 预算外资金的存在, 使得预算不完整。必须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为基准, 规范政府收费, 并将全部政府收入纳入预算, 确保政府预算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同时, 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为标准, 改革政府部门设置, 编制部门预算, 以部门预算收支反映政府发挥各项职能、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成本。
4、从地方预算制度形式看, 多数国家采用了复式预算制度。
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一直采用单一预算制度,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 我国县级政府也尝试编制复式预算, 但具体形式一直处于很不稳定的状态。复式预算与单一预算的最大不同, 就是复式预算能克服单一预算将“吃饭财政”与“建设财政”混在一起的弊端。实行复式预算, 能够在制度上减少政府职能的“缺位”与“越位”现象, 因此有利于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建立与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说, 实行复式预算应是我国县级财政的必然选择。
5、从预算编制方法看, 比较灵活。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在编制政府预算时, 一般采用的是“零基预算法”、“因素法”等编制方法, 其共同点在于政府预算支出数额不以上一年度为基数, 而是对于各个部门的支出项目重新予以审核, 并确定各项支出的数额以及政府预算支出的总规模。我国县级政府预算虽然名义上开始实行复式预算, 但基本上还是“基数加增长”的方法, 必须进一步的改革。
三、完善我国县级财政预算制度的政策建议
(一) 要强化县级政府的预算自主权
首先, 县级政府的预算自主权是指它的预算编制独立于上级政府的预算。也就是说没有必要等到上级政府的预算批准后再行编制。它的前提是县级财政必须具有自身预算收入的来源, 因此, 稳定的税收和确定的转移支付成为必要。其次, 县级政府应该具有相应的税收自主权, 以自主增减调整自身的预算规模, 至少应该具有部分地方税的自主决策和税率调整的权力。再次, 县级政府的预算中的收入和支出要有稳定性和可预测性。这一点是县级政府预算所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 因为1994年的分税制并没有在省以下政府之间进行正式的收入分配。最后, 县级财政预算的自主权, 包括自身有权根据需要按照优先序使用财源, 按照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安排财政支出, 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二) 改进县级财政预算编制和执行中的相关制度
(1) 要继续将预算外活动纳入到预算内。这个过程需要明确预算外活动已经为地方政府提高了急需的收入自主权和重要服务的资金。因此, 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内, 需要伴随着收入分配和转移支付制度的改革, 为地方政府提供实际的自主权以及防止上级政府收缴资金。 (2) 长期看, 对零基预算不断进行补充修改, 最终采用项目为基础的预算方法。 (3) 通过提供政府优先次序的通告、当年整体财政规模和每一支出单位的支出上限的信息开始预算程序, 以简化预算编制的实际机制。 (4) 更好的将经常性和资本性的支出决策统一在年度预算中, 使财政部门承担将财源用于特定项目的责任。 (5) 增加管理人员在预算执行中方面的决定权, 更加强调结果而不是过程或者投入。尤其需要真正地下放人员的决策权, 将县级地方政府从人事部门的决定中解脱出来, 同时要求预算管理者对结果负责。
(三) 提高县级财政预算的透明度
必须增加县级政府预算的透明度, 加强人民群众对政府行为的监督。满足社会共同需要是政府各项活动的基本出发点, 社会共同需要即社会成员的共同需要, 要通过公开向公众派送预算草案及预算, 增加政府预算的透明度。一方面, 要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集思广益使预算更为合理可行;另一方面, 也使人民群众了解政府的活动, 便于人民群众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 促进政府行为规范化。
(四) 加强县级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要规范预算外资金收入的管理, 县级政府部门要积极配合中央开展的清理分流预算外的资金工作, 各县不得越权设立不合理的基金 (收费) 项目。在县级财政全面推行预算内、外财务统管, 实行预算外资金的决算管理, 逐步尽可能的将预算外收入纳入政府预算内的统一管理, 实现最终取消预算外资金这个概念。比如, 可以创造条件将一些凭借国家职能强制征收的, 并具有一定规模和长期稳定的收费改为税收, 纳入地方税体系。对于县政府征收的用于其直接受益范围的合理的预算外收入, 应将其征收、分配、使用纳入县级政府的民主审议、民主监督中, 保证该部分资金使用的合理方向以及使用的效率。
(五) 提升县级财政预算管理法制化水平
其一, 必须加快政府预算法、税收征管法、转移支付法等法律的制定和完善, 从法律的高度对政府预算的性质、原则、管理体制、部门与机构间的职能、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等进行科学界定, 以立法的形式构建民主理财的管理体制, 把预算分配决定权和调整权真正赋予人民代表大会。其二, 要以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为契机, 完善复式预算体系, 提升政府资源配置效率, 提高预算编制的主动性, 逐步建立政府经常性预算、国有资本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和债务收支预算, 在划清资金性质和明确资金分类的基础上, 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对预算外资金、社会保障基金、专项资金和政府性债务的监督。其三, 在规范化和法制化的基础上, 将部门的职责加以量化, 将每个部门预算收支数额、资金支付方式和到位时间在年初的部门预算中清晰反映, 按照完整性、规范性、科学性和公开性的原则, 编制一本让人民代表看得懂、部门人员看得清的部门预算。其四, 通过预算管理的法制化建设, 为规范政府预算和完善财政体制提供法律保证。在加强制度建设、理顺职能分工、完善机构设置的基础上, 建立运转协调、程序规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促进政府依法理则、依法行政, 从而为建立健康、稳定的县级财政制度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贾康, 地方财政问题研究,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年。
[2]、马昊, 当代中国县级公共财政制度研究,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年。
[3]、暴景升, 当代中国县政改革研究,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年。
[4]、黄佩华, 中国:国家发展与地方财政, 中信出版社, 2003年。
[5]、贾康、阎坤, 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的中长期思考, 管理世界, 2005年8期。
[6]、贾康、白景明, 县乡财政解困与财政体制创新, 经济研究, 2002年2期。
[7]、黎旭东、岳芳敏, 广东公共财政制度变迁及其效应:政府建设与职能转型, 财政研究, 2007年1期
[8]、马蔡琛, 预算资金分配中的自由裁量权:阳光财政建设的制度性障碍”中国审计, 2005年第11期。
[9]、马蔡琛, 中国预算管理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 《税务与经济》, 2002年第2期。
[10]、詹姆斯·M·布坎南, 民主财政论, 商务印书馆, 2002年。
县级财政预算 篇2
县级人大依法对财政预算实施审查监督,对促进依法理财、民主理财、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和重要作用。近几年来,各级人大常委会结合贯彻实施监督法,对此项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县级人大对财政预算监督工作仍处于程序性层面,监督效果不够明显,还存许多困难和问题。结合我区工作实践,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较多三个较少”。
一、县级人大在财政预算监督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审查和批准财政预算方面,“面子”较多“里子”较少。
目前,我国县级财政预算的通常做法是,先由党委、政府制定预算,再由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这样,常委会组成人员就不便对预算草案进行深入审查,也不可能对预算草案提出一些实质性的意见,加之政府提交人大常委会审议的预算报告较为笼统,使人大常委会监督成了“内行说不清,外行听不懂”,客观上流于形式的程序性监督,削弱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二)在财政预算执行方面,“形式”较多“行动”较少。
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办法。县级人大审议批准的财政预算,由于受中心工作、重点任务等不确定因素影响,政府在执行中随意性较大,加上预算资金没有落实到具体的项目上,导致“部门申请、领导批条、追加预算”等隐性分配或二次分配,人大常委会对政府的这种做法也只能被动地采取事后“追认”的监督形式,使得整个监督处于被动状态。在监督工作实践中,常规的一般性的监督手段运用得多,而询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等刚性监督形式,以及罢免等硬性监督手段根本没有得到有效使用或使用不多,致使监督力度不大,效果不明显。在监督过程中,一些视察和执法检查,形式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只是一般性地走走看看,发发议论,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缺少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监督工作重形式轻实效,监督力度不大,从而影响了人大监督制约的权威性。(三)在监督能力建设方面,“通才”较多“专才”较少。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县级人大缺乏足够的力量和专业水平开展经常性监督。由于相关工作人员普遍专业素质不高,专业性知识缺陷大,使权力机关既难以对预算草案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又难以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跟踪监督。人大监督通常是会议听取报告多、调查研究少,事后监督多、提前介入少。县级人大紧紧依靠自身力量审查批准政府财政预算、决算时,难免流于形式,监督效果不佳。二、县级人大在财政预算中监督不力的主要原因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监督权力弱化。
无论是领导机关、监督者,还是被监督者,对地方人大的监督职能认识不够。一些被监督者法治观念淡薄,人治思想、特权思想严重,不愿接受包括人大监督在内的各种监督,在思想上抵触人大监督,在行为上规避人大监督。一些地方人大在开展监督工作中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一味地迎合地方政府,大多从支持配合方面考虑,而忽略人民赋予的监督权,甚至明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存在问题,也不敢正面提出来,使监督工作处于被动局面,监督权利受到弱化。(二)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督立法滞后。
已有的法律法规操作性不强,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有的规定过于笼统,给执法者适用法律留下了过大的自由裁量权,有的立法“撞车”,相互不衔接、不配套,造成执法混乱,有的立法部门色彩浓厚,导致各自为政,有的立法过于超前,执法条件不具备,致使良好的立法愿望不能实现。这些情况,既严重影响了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又给地方人大监督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县级财政蛋糕河北攻略 篇3
县域经济提质转型所面临的现实压力,自然离不开财政的支持和保障,那么如何保证财政收入的“蛋糕”做大做强以更好的姿态应对县域经济的转型呢?河北省开展的县级财政收入双提升工程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13年,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攻坚战”的战略部署,河北省开展了以财政收入质量和规模“双提升”为主要目标的县级财政收入提升工程。实施一年多以来,全省各县财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统计显示,2014年,全省135个县(市)(含藁城、栾城、鹿泉)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945.1亿元,同比增长10.6%;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75%,比上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县级财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河北省县级财政收入双提升工程有着怎样的“攻略”,各县进行了怎样的路径探索?带着这样的问题,《新理财》杂志记者一行特赴河北财政厅以及部分县市展开采访。
严格机制
作为一项针对河北全县的整体工程,河北省财政厅力争通过县级财政收入提升工程为河北省县域经济打造一个重要的发展抓手。2013年,经省政府同意,河北省财政厅印发了《县级财政收入提升工程奖励办法》,通过“以奖代补”方式,以此调动县级在发展经济、培植财源方面的积极性。
在收入规模方面,收入提升工程的目标是力争到2017年,基本消除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亿元以下的县,培育30-50个公共财政收入超10亿元以及5个超30亿元的强县。而在收入质量方面,要求税收收入所占比重明显提高,力争到2017年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
据了解,为了实现县级财政收入规模和质量的双提升,对获得奖励的县也有着双向的考核要求。既需要满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增长率要超过全省的平均增幅,同时要求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超过规定的标准,例如2013年要高于60%,2014年-2017年每年提高5个百分点。
除此之外,各个县也根据自身的情况发布了严格的管控机制。一是建立综合治税机制。例如,部分县坚持“一财两税”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财税联席会议,及时解决收入组织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一些县广泛开展以电控税、以地控税、以水控税、以贷控税、以票控税等措施,加大对增值税、所得税、营业税等主体税种的征管力度,确保应收尽收。
二是建立非税收入征管机制。有的县加强对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国有资产出租出让收入、土地出让金等非税收入征管,清理非税收入征缴死角。还有的县强化财政票据源头管控,严格票据领用和核销,做到“以票管收”和“票款分离”。
三是建立收入奖惩机制。大部分县将财政收入提升工程列入县委、县政府对乡镇、部门年度综合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切实提高乡镇、部门抓财政收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制定财政收入考核办法、财政收入奖励办法等一系列财政收入激励政策,对乡镇、部门和国、地税完成收入任务并实现超收给予表彰奖励。
四是建立联动服务机制。例如,有一些县强化财政收入“育、管、收”各个环节的管理,推动形成涵盖税源培植、调度促进、考核激励、部门协作、领导包联等一系列适合县情的财税协调管理机制。有些县创新抓收入举措,建立日通报、旬过问、月调度、季分析、年总结等一整套收入调度体系,强化财政、税务、乡镇、部门间的联动服务,实现收入征管分工协作、有机融合。
开源节流
河北拥有着全国数量第二多的县,各县经济状况不一。“从财政的角度看,表现出强县不强、弱县太弱的特征”,河北省财政厅相关人士如此总结道。因此,在县级财政收入提升工程的推行中,针对不同的县情,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
从加强领导、狠抓财源项目管理、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加大招商引资、加大综合治税力度、加强税费征管监管力度、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入手,寻找财税收入的增长点,挖潜增收,不断提升财政收入规模和质量。
而在制定招商引资财政扶持政策方面,河北省部分县相关人士表示,重点是要形成新的税源,抓好重点项目的引进和实施。例如,针对部分资源型县资源产业不景气的实际现状,大力发展多元化产业,强化活性炭、食用菌、商贸服务业等小税源和零散税源的征管。同时,改造提升传统优势,在矿山企业安装矿产品产量监控系统,结合铁精粉登记站建设,实现矿产品产量、铁精粉销量全覆盖,为税务部门征税提供全面依据。
“部分房地产拉动型县实施房地产开发企业‘捆绑管理’办法,采集三年以上未完工在建项目及商品房未销售完工项目相关涉税信息纳入管理系统,通过对系统录入数据分析比对,发现潜在税源。”县级财政部门相关人士如此表示。
按照河北省委、省政府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部署,2015年起县级收入提升工程将进入攻坚阶段,并确保到2017年实现县级财政收入规模和质量“双提升”的目标。目前来看,经过两年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效。例如,从全部财政收入增长情况来看,2014年,全省有103个县(市)实现稳步增长,河北全省全部财政收入在30亿元的收入强县为9个,10亿元以上的达58个。从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情况来看,居全省第一位的三河市首次突破60亿元大关,达到65.5亿元。河北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亿元和10亿元以上的县分别达到6个和22个。
财力再跨越
虽然河北各县的财政收入规模和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升,不过受制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一些资源型的传统收入强县却呈现了下降的态势。从统计上来看,磁县和涞源县两县的下降幅度甚至超过20%。迁安、武安等以资源型产业为支撑的县,全部财政收入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下降幅度都在10%以上。另外有些县受财源基础不牢的影响,缺乏上规模、上档次的纳税大户和产业项目,再加上“营改增”试点持续扩围、小微企业税收优惠等减免税政策影响,都直接导致财政收入出现不同程度的减收。
与此同时,一些收入增长迅猛的县大都分布在环京津地区,主要依靠房地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强有力拉动,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例如大厂县2013年财政收入增幅达42%,主要得益于该县房地产业的销售形势良好,在财政收入中的占比几近半壁江山。此外,还有部分县存在着过度关注收入规模,收入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因此,河北省下一步的县级财政收入“双提升”工程仍然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和挑战。
对此,从2014年开始,河北省财政厅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进建议。包括进一步加大县级收入提升工程实施力度,2014年初,根据2013年收入完成情况,对91个符合条件的县测算分配了县级收入提升工程奖励资金,奖励资金充分调动了这些县抓收入、促发展的积极性,县级收入规模和收入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同时,不断加强财政收入征管。完善综合治税机制,应用“综合治税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对重点税源行业、企业的实时监控,努力做到应收尽收;密切关注经济走势,认真分析收入影响因素,深入挖掘增收潜力;摸清财源底数、找准重点,明确组织收入的努力方向,有针对性地抓实增收举措;拓展以电控税、以地控税等新路径,切实把财源转化为入库收入。
此外,河北省财政厅相关人士表示,进一步落实财政收入双提升工程仍然会继续加大落实财政收入质量的提升。加强对市县财政运行的即期分析,针对财政收入结构不优、非税收入占比过高的县,实行警示提醒和定期约谈制度,督促其依照法律法规及时足额组织税收收入,进一步加强非税收入征管,禁止通过违规调库、乱收费、乱罚款等手段虚增财政收入。
推进县级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 篇4
预算绩效管理以绩效预算 (PBB) 为基础, 是不同于以往的设计规划预算 (PPBS) 和零基预算 (ZBB) 的一种政府管理模式,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新公共管理浪潮, 但其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在90年代才逐步体现出来。预算绩效管理实际是预算管理的深化, 将绩效管理理念嵌入传统的预算管理, 颠覆了传统“重投入、轻绩效”的财政管理模式。作为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预算绩效管理是一种以支出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 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促进高效、责任、透明政府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
二、县级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现状
自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以来, 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在中央、省、市、县逐步推进, 十年来, 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预算绩效管理理论框架已基本搭建, 并形成了相互配套的文件体系;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各预算单位的绩效意识明显增强;试点工作有序推进, 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目前仍存在不少的问题。特别是县级财政预算绩效管理,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县级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运作模式尚未形成
近年来, 尽管一些县市通过先行试点积累了一定的预算绩效管理运作经验, 但对多数县市而言, 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正在逐步摸索过程中, 运作模式尚未成熟。首先, 财政预算绩效目标的设定。全县各预算单位预算资金的类别众多, 评价标准各不相同, 如何设置切实可行的绩效目标值是目前县级财政部门和各预算单位的一大难题;其次, 过程的监督控制。县级预算绩效管理中过程的监督控制基本处于空白阶段, 对“监控什么”、“怎样监控”仍处于理论研究阶段;最后, 结果的评价应用。县级预算绩效评价的具体实施细则已基本形成, 程序上日益成熟, 但评价的质量仍有待提高;同时, 评价结果的应用仍处于通报阶段, 未能真正将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行政问责结合起来, 评价的威慑力大大降低。
2. 县级各预算单位相关机构、人员配备不足
预算绩效管理对县级层面来说, 目前仍属于新业务, 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仍有待完善。一是机构设置。目前, 县级财政部门大多数已成立了专门的预算绩效管理机构, 但其他县级预算单位在机构设置上基本处于空白, 职责由其他部门代替;二是人员配备。县级财政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机构新成立不久, 人员的数量和专业性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其他预算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基本由财务、行资、办公室等非专职人员代理, 相关的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3. 县级预算管理操作不够规范
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实际上是预算管理的一部分, 其实施需要建立在规范的预算管理工作的基础上, 但由于种种原因, 一些县市预算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存在不足, 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个别单位以项目名义申请财政资金, 但用途却是部门基本经费支出;也有个别单位的财政预算资金责任不明, 难以对其进行考核评价。这些不规范的预算管理行为给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4. 科学合理的绩效指标体系尚未形成
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核心是绩效评价, 而绩效评价的关键在于科学合理的绩效指标体系。由于县级预算绩效管理部门人员配备薄弱, 绩效指标的研究力量甚是不足。因此, 构建符合县情的绩效指标体系是目前县级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第一大难题。
三、对策及建议
1. 积极推进试点, 探索预算绩效管理的运作模式
目前, 预算绩效工作运作的理论基础已形成, 但符合县情且便于操作的运作模式仍未形成。理论是实践的基础, 而实践只有通过试点才能摸索。因此, 探索预算绩效管理的运作模式, 试点工作必须先行。县级财政部门应该集中力量, 就某一部门或某一类项目展开深入、全面的预算绩效管理, 从目标设定、过程监控和评价结果及应用, 全程深入管理, 在试点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并积累全面预算管理的经验。通过试点, 要做到单位重视、材料齐全、流程通畅、管理规范, 为后期快速推进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提供坚实基础。
2. 加强县级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人员配备
一是加强县级财政预算绩效管理部门的人员配备。县财政预算绩效管理部门是全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协调者和指导者, 其人员的业务能力直接影响到全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推进效率。因此, 财政部门应集中优势力量向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倾斜, 充分保障预算绩效管理专职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二是各预算单位应成立预算绩效管理机构, 并设专人负责。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是一项全面、协调、配合的工作, 除财政部门牵头组织外, 其他预算单位的配合亦是关键。因此, 各预算单位有一只专职的预算绩效管理队伍, 将为全县预算绩效工作的顺利推进减少诸多障碍。
3. 预算管理应与预算绩效管理协同改进
预算绩效管理在理念上突破了传统预算管理思想;在实践中也对传统预算管理提出了新要求。预算绩效管理实质上是传统预算管理的变革, 传统预算管理若不同步改进, 将难以满足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需要。因此, 预算管理在预算申请、分类、审批、资金安排等方面应与预算绩效管理各环节保持一致, 两者保持协同改进, 有利于各预算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4. 集中财政部门和各预算单位, 共同完善符合当地实际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县级财政投资评审工作思路 篇5
1、前期介入控制项目
项目决策和初步设计阶段对投资影响最大,将初步设计阶段的工程概算作为重点来控制管理。评审中心依据送审的资料,对项目可研报告、初步设计或扩大初步设计进行评估,对项目投资概算是否准确,项目建设规模、内容、标准是否与立项批文一致等进行审查。
2、工程计价审核
工程计价的评审:包括对工程量计算、预算定额选用、取费及材料价格等进行评审。
根据工程使用功能及地方实际情况给出影响工程造价较大的材料价格,如:天然砂砾定额价格为24元/立方米,而本地区到场价格为14-16元/立方米。
3、变更审核
工程变更控制贯穿于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变更一旦发生,必然会对工程造价产生影响。变更评审是工程实施过程中控制工程造价的必要手段。
目前,变更施工方案一般由施工单位提出,但其编制的施工方案往往较保守,造价增加严重。评审中心要求建设单位与造价人员配合作好各方案造价的对比工作,根据现场情况以菜单式方案选择变更方案,变被动控制为主动控制,优化后再实施。
变更由旗财政局、评审机构、建设单位及其主管部门、监察局、审计局、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共同进行。建设单位提出变更申请及变更预算;评审中心负责受理及评审变更预算;监察、审计部门负责全程监督。
加快县级财政发展的理论思考 篇6
关键词:县级财政;发展;对策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我国县级财政改革取得了显著成就,财政收支水平大幅提高,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画卷描下了凝重、厚实的一笔。但县级财政发展也面临许多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和困难,亟须进行思考,制定相应措施,促进县级财政加快发展。
一、我国县级财政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一)财政收入增长多与可用财力少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级财政收入虽然保持较快增长,但是财政收入质量不高,非税收入仍占较大比重,加上列支因素,实际可用财力有限,且人均财力水平较低,与县级人口总量和社会发展需求不相称。
(二)财政增收潜力小,财政风险大。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县级财政收入在消化一次性税收、水分的前提下,保持了两位数增幅的高位增长,经济发展的成果已经基本体现到财政收入增长上来。考虑到县级大项目较少、一些招商引资项目还处于优惠政策兑现期,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县级财政收入难以持续高位增长。另一方面,县级政府性债务负担有加重的趋势,带来较大的财政风险。
(三)财政支出刚性强与支付能力弱的矛盾。一般来说,县级财政供养人员多,刚性支出居高不下,属典型的“吃饭财政”。与刚性支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因县级财力有限,对上级财政的依存度高,自身调节能力弱,造成资金调度困难,资金支付能力弱,支出压力大。目前,乡镇、部门干事业的积极性高,资金需求呼声大,但财力对各项事业和经济发展的保障水平、支持力度与乡镇部门、群众的愿望还有较大差距,出现了“想干干不了,想快快不了”的现象。
(四)财政支出规模大,但资金效益低。随着经济增长、财政增收,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其中,财政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投入比重大,为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主客观原因,一些单位和个人财经法制意识薄弱,违反财经制度挤占、挪用财政资金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资金追踪问效不到位,浪费多,效益不高;包括资金、资产等在内的全部财政资源没有充分整合、盘活、增值,使用效率和效益不显著,没有发挥很好的作用。上述问题的存在,加大了县级财政支出压力。
二、对我国县级财政发展的思考
正确认识我国县级财政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树立科学财政发展观,加快财政事业发展,需要有明确、清晰的认识。
(一)坚持辩证分析,“小”中见“大”,努力从“小财政”向“大财政”转变。老百姓常说,吃饭穿衣量家当。财政发展中的矛盾和困境,归根到底是财政总量不大。但要辨证地看待这个“小”。目前县级财政确实小,不仅体现在其总量小、占GDP比重不大,而且体现在其财源建设相对滞后、财政资源未被有效整合与发掘等方面。反过来说,这也为县级财政加快发展带来机遇。目前,我国县域的市场化、改革水平还相对较低,其体制、机制创新的空间较大,发挥财政“四两拨千斤”的效能作用也大。以江西省宁都县为例,自2008年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后,支付中心资金结存率平均达到25%,财政部门通过统一融合资金调配,使原来“沉淀”在各单位的资金盘活了,缓解了财政资金调度困难,提高了财政支付能力。实践证明,只要我们不断深化对财政工作和市场运行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自觉运用市场机制的能力,用好用活手中的钱,财政小县就可以在改革实践中发展为财政大县、财政富县。
(二)坚持唯物史观,以人为本,从“被动落实型”财政向“主动服务型”财政转变。无论是小财政、穷财政,还是大财政、富财政,都存在人与事的矛盾,但小财政、穷财政,更要见事又见人,注重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因素在经济建设、财政发展的主体作用。这是改变小财政、穷财政面貌必须坚持的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公共财政就是服务财政,财政部门要牢固树立主动服务意识,把握好财政工作的能动性和财政政策的主动性,努力促进财政内部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相互协调,提高服务效率,提升财政与人民群众的亲和力。
(三)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兼顾,从“消极安排型”财政向“积极发展型”财政转变。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上,包含着深刻哲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及两点论与重点论观察问题的基本观点,在科学发展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财政部门在管好财的同时,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审视财政工作,统筹兼顾,既要算好财政账、收支账,更要算好政治账、经济账、社会账。始终运用积极发展的理念谋划财政,跳出以往小财政、穷财政的圈子,从单纯理财向生财、聚财、用财转变,在支持经济加快发展中求得财政大发展。
只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改革创新,拼搏进取,财政小县完全可以在改革实践中发展为财政大县、财政富县。
三、加快我国县级财政发展的对策
从宁都县的财政发展看,要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在生财上,用活政策,加大投入,切实把财政资源转化成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增强发展后劲。要立足财政,研究经济,用活政策,支持工业支柱产业做大做优,提升工业园区发展水平。灵活应用预算、奖励、贴息、转移支付、税收优惠等财政杠杆,制订和完善工业发展奖励办法、企业纳税大户奖励办法等一系列的财政激励措施,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要以构建结构合理、效益较好的财源体系为总揽,在抓好工业主体财源的同时,狠抓第三产业发展,积极开辟新财源,培育多元化、有后劲的财源群和税源群,不断提高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和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切实做大、做强财政“蛋糕”。
(二)在聚财上,健全机制,强化征管,切实把经济发展的成果有效转化为财政收入的增长,挖掘增收潜力。要进一步加强财政、国税、地税、银行等部门的配合和协作,完善财税库联席会议、联合治税等制度,健全部门之间收入征管协调配合机制。要强化法制机制,加大规范力度,大力宣传财税法律法规,提高公民纳税意识,优化收入征纳环境,严格执行财税法律法规,规范收入征缴行为,提高收入征缴透明度,实行“阳光纳税”。
nlc202309042253
(三)在用财上,统筹兼顾,主动买单,把财政收入的增长转化到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事业的进步上来,促进和谐发展。面对收入规模小、人均财力弱、收支矛盾突出的财政现状,要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民生财政理念,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统筹兼顾,使一些长期没能解决但又必须倾斜的民生问题在财力允许的范围内逐步得到解决,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协调共进。要建立民生支出稳定增长机制,通过加大财力整合力度,提高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并积极引导社会资源向“三农”、教育、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民生项目倾斜,做到解决民生问题“有心、有钱、有办法”。
(四)在理财上,深化改革,规范管理,把财政管理改革的成果转化到建设效益财政上来,提高财政绩效。要按照“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的思路,深化各项财政管理改革。重点是巩固和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乡财县代管等改革成果。加大对财政专户的整合力度,逐步取消库外资金专户,充分发挥国库单一账户“总阀门”作用。大力推进财政惠农补贴资金“一卡通”改革,实现“一个漏斗”向下发放涉农资金。要以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为突破口,对专项资金进行全面梳理、科学分类,加大整合力度,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要整合资源,大胆推进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改革,由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根据授权对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实行统一管理,市场化经营,提高国有资产经营效益。要切实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办法,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防范政府债务风险。
(五)在队伍建设上,健全制度,严格管理,把财政干部队伍建设的成效转化为推动财政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健全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手段,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信息化技术,推进财政工作公开、规范、透明,自觉接受各界监督,努力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要大力加强财政文化建设,建设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财政文化,提高财政干部驾驭新形势下财政工作的能力,坚持以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的精神统揽财政工作,真抓实干,实事求是,不做表面文章,做到“数字实、工作实、为人实”;要使干部始终怀有三种敬畏之心:敬畏历史,所做任何一项工作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敬畏群众,严谨、干净理财,所做一切对得起养育我们的人民群众;敬畏人生,对所做的一切无怨无悔,始终保持昂扬向上、拼搏进取的精神状态,推动财政事业加速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省宁都县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闻
县级财政预算 篇7
在我国县级财政预算管理中, 普遍存在着财源基础薄弱、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 财政部门过于重视财政资金的安排, 而忽视了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 降低了财政支出的有效性, 不利于公共财政管理体系的完善。为此, 积极推进县级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凸显其必要性,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提升县级政府服务效能的迫切需要
关注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注重提供公共产品的成本与质量、对公共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是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理念, 鉴于此, 县级政府通过对预算绩效的改革, 势必会使工作效能获得大幅度提升。不仅如此, 预算绩效管理还能使县级政府部门的责任意识显著增强, 这是因为绩效预算是以结果作为导向, 支出与获得的成效相挂钩, 下一年的预算安排会以上年的实际支出为参考依据, 并遵循谁用谁负责的原则设定绩效目标, 在此基础上对所需的资金进行准确计算, 避免浪费的情况发生。由此使得预算单位在资金申请时变得更加小心、谨慎, 其责任意识随之增强。
(二) 强化县级财政工作的迫切需要
县级财政收支规模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逐年增大, 在财政实力不断壮大的同时, 县级财政部门有必要通过科学的理财方式, 提高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益。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 不但能够使公共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还能使预算支出结构获得优化, 又能提供多元化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由此可以满足部门、企业以及整个社会群体的不同需求。可见, 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当前强化县级财政工作最为迫切的需要。
(三) 完善县级公共财政体制的迫切需要
县级财政在历经多次体制改革后, 其管理水平获得了显著提升, 各种改革措施的运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如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收付等等。然而, 在不断改革的过程中, 县级预算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主要包括:预算编制时的绩效目标不明确、执行不到位、预算支出效率不高等。这对财政管理向纵深方向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不利于科学化和规范化目标的实现。而将绩效理念有机地融入于财政预算的编制、执行和监督等工作中, 可以实现四位一体, 这样势必会使县级财政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推进县级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建议
(一) 健全县级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
县政府应当加快出台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办法, 借此来强化县级预算绩效管理顶层制度建设,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明确本地区预算绩效管理的目标、工作要求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为预算绩效管理的有效实施提供制度方面的保障。与此同时, 还应当不断提高开展预算绩效管理的权威性, 按照指定的实施办法, 财政部门与预算部门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 对预算管理制度体系进行逐步完善, 从而确保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向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方向发展。此外还应建立以财政部门为指导, 各预算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的协调机制, 并对各个部门在预算绩效管理中的职责加以明确, 合理划分各部门的分工, 以县实际情况为出发点, 积极探索一套最适合本县绩效管理工作需要的操作程序, 并以此为前提, 对相关工作流程进行细化, 这有助于预算绩效管理规范化水平的提升。
(二) 加强县级财政预算绩效目标管理
在县级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 要积极运用绩效目标管理的方式, 加强对财政预算管理的事前约束, 为开展绩效评价提供可靠依据。县级财政部门应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部门职能等情况, 对预算单位提出的绩效目标进行审核, 审核内容包括目标设置的科学性、资金申请的合理性、资金安排的有效性等。县级财政部门要设置资金拨款限额标准, 将财政支出超过100万元的项目全部纳入到绩效目标管理范围内, 强化对重大项目的资金使用监管力度。同时, 财政部门还要成立专门科室, 对项目支出绩效目标进行跟踪管理, 检查项目主管单位是否按照预先设定的质量、时间、效益等目标执行财政预算, 确保绩效目标得以实现。如若出现支出项目无法按要求完成绩效目标的情况, 则要及时调整和优化项目预算执行, 保证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三) 完善县级财政预算绩效评价机制
在县级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 要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机制, 以真实、准确、客观地反映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首先, 建立一套完整的县级财政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要求该指标体系量化、准确、客观, 能够涵盖县级财政的各类支出, 并且科学设置指标权重, 确保指标体系可以真实地反映评价对象的状况。其次, 加强项目支出绩效评价。针对资金量大、关系民生、代表性强的重大项目, 要重点进行绩效评价, 全面掌握项目主管单位使用项目资金的情况, 如若出现资金使用效益偏低的状况, 则要提出相应整改建议。再次, 开展基本支出绩效评价。县财政部门要从支出标准、资金使用、保障水平等方面入手, 对预算单位的基本支出进行绩效评价, 提高基本支出预算管理水平, 增强行政单位预算管理观念。最后, 开展部门整体支出预算绩效评价。县财政部门可对政府部门的整体投入和产出进行绩效评价, 通过绩效评价结果如实地反映政府部门履行职能的情况, 促使政府部门不断提高行政效率。
(四) 有效运用财政预算绩效评价结果
县级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要加强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 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提高预算绩效管理实效。首先, 建立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制度。县财政部门在完成绩效评价后, 要将绩效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项目单位, 告知项目单位在使用财政资金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整改意见。尤其对于重点项目而言, 县财政部门要将评价结果报送至同级政府, 以便政府根据评价结果作出决策。其次, 建立绩效评价结果激励制度, 落实相应奖惩措施。将绩效评价结果与下年度预算结合起来, 对评价结果好的项目, 要在下年度预算中给予重点保障。对评价结果差的项目, 则要在下年度预算中进行压缩控制。通过建立奖惩分明的激励机制, 提高预算单位对绩效管理的重视程度。再次, 建立绩效评价问责制度。县财政部门应当出台预算绩效管理问责办法, 遵循“谁支出, 谁负责”的原则, 对绩效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责任人进行问责。最后, 建立绩效评价结果公开制度。县财政部门要加大预算支出信息的公开力度, 使预算绩效管理接受社会监督, 特别对于重大民生项目而言, 要及时向民众公开, 加快民主化进程, 提高民众监督意识。
三、结论
总而言之, 县级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 有必要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 积极推进绩效管理工作向着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为此, 县级财政部门要切实履行好自身职能, 加强预算绩效目标管理, 健全预算绩效评价机制, 有效运用预算绩效评价结果, 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主体的责任意识, 确保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达到预期目标, 进而促使县级公共财政体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摘要:县级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 改变了以往以支出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 这是一种以绩效评价为手段, 以评价结果为方向的新型预算管理手段, 对强化县级财政工作, 完善县级公共财政体制, 提升县级政府服务效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分析推进县级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必要性入手, 就如何强化预算绩效管理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县级,财政部门,财政预算,绩效管理
参考文献
[1]张君.大连县级财政预算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 2013 (12) .
[2]夏先德.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推动制度机制创新[J].预算管理与会计, 2013 (05) .
[3]吴永秀.完善县级政府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J].中国总会计师, 2014 (10) .
[4]姚大成.沈鹏.浅议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在县级财政管理中的作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3 (06) .
县级财政预算 篇8
一、县级财政部门预算工作的重要性
县级财政部门有必要加强预算工作,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加强财政预算,能够为县级经济活动中经济支出提供积极的借鉴,有助于降低经济成本。其次,加强财政预算工作,能够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提高县级地区的资金利用率。最后,县级地区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仅做好财政预算工作远远不够,必须将预算得以有效执行,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的目的。由此可见,财政预算是县级财政部门开展各项经济活动的重要依据,而执行力是评价预算作用是否得以充分发挥的指标,因而加强财政预算工作尤为重要。
二、县级财政部门预算细化与执行中的问题
现阶段,县级财政部门在预算细化与执行机制中存在诸多问题,可能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首先,县级财务部门工作人员的预算观念相对较为淡薄;其次,对预算的执行力度不够,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不利于财务预算工作更好开展;再次,财政部门预算管理体系相对不够完善,尤其表现在缺乏专项资金预算管理方面;第四,县级财政部门的财务预算透明度不够,缺乏公开性;最后,县级财政部门的财务管理人员能力素质水平相对较低,导致财政部门预算工作不能深入开展。由此可见,县级财政部门预算细化与执行中存在问题,阻碍县级地区经济发展。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监管机制
县级财政部门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中,应有效加强预算细化工作,进而为工作人员提供工作依据。所以,完善监管机制具有必要性。首先,县级财政部门应充分发挥指导性作用,对下级乡镇地区的财政部门加强监督和管理,确保县级财政部门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其次,完善相关审查制度,为县级财政部门工作人员更好开展财务监督工作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尤其对银行等机构加大监督力度,确保财政预算资金的安全性,能够满足地区经济发展对资金的实际需求。
(二)提高预算执行力
财政预算工作尤为重要,能够对县级财政部门更好开展工作提供借鉴。但是,只有提升预算的执行力,才能充分发挥财政预算工作的积极作用。首先,县级财政部门应对乡镇财政部门的契税进行相关管理,完善督察与月报制度,使乡镇财政部门能够及时汇报相关财政信息,进而为县级财政部门工作人员提供预算工作依据,有助于县级财政部门工作人员对预算执行力的测评。其次,对征管程序加以完善和规范,不仅能够提升征管效率,而且有助于县级和乡镇财政部门更好对财政工作加以考核,对提高预算执行力有着推动性作用。
(三)对专项资金预算工作加强管理
在财政预算工作中,存在专项资金,要求相关部门人员必须加强对专项资金的预算管理。首先,下级乡镇等地区向县级财政部门申报专项资金过程中,监督部门人员应加强监督,避免相关人员擅自挪用公款等问题,对提高资金使用率有积极影响。其次,县级与乡镇地区应建立有效的沟通,使县级财政部门能够与乡镇财政部门之间进行资金额度、项目要求等内容的沟通。最后,县级财政部门应针对专项资金而设立专门的监管部门,确保专项资金的流向能够实现有效跟踪,对专项资金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完善财务预算公开制度
为进一步完善预算执行机制,必须建立明确的财务预算公开制度,确保县级财政部门经济收支的透明度。首先,遵循民主原则,建立和完善理财机制,乡镇等下级财政部门工作人员应定期向县级汇报财务资金状况,确保各项经费支出能够对外公开,对预算人员更好开展细化工作创造良好条件。其次,在财务预算公开过程中,财务管理工作能够接受群众与社会的监督,实现经费支出的透明化。最后,相关建设资金支出明细可以被群众所了解,有助于县级财政规范使用。
(五)对县级财政部门财务管理人员加强培训
为提高县级财政部门预算细化与执行效率,相关部门有必要对财务管理人员加强培训,以强化其知识理论和提升技能水平,并增强财务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觉悟。由于县级财政部门工作人员的能力素质普遍偏低,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误区,对财务管理人员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对相关人员加强培训具有必要性。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县级地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财政部门预算细化与执行机制问题,以提高地区财务管理水平,为地区经济发展不断注入发展动力。所以,相关部门人员应从完善监管机制、提高预算执行力、对专项资金预算工作加强管理、完善财务预算公开制度、对县级财政部门财务管理人员加强培训等方面而着手,以全面提升财政部门的工作效率,确保县级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石英华.完善预算管理的深层次思考——项目支出预算执行的问题与对策[J].财贸经济,2012,10:41-47
[2]高志立,孙仁宏.市场化进程中的政府预算公共化:实践进展、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11,28:2-43
[3]朱翠林.县级部门预算精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以广西为例[J].会计之友,2011,19:26-29
县级财政预算 篇9
一、预算绩效管理的主要做法
(1) 建章立制, 构建绩效管理制度体系。近年来江苏沛县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为目标, 积极构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根据上级部门有关文件要求和沛县实际, 相继制定出台了《沛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沛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试行) 》《关于加强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的意见》《沛县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目标管理暂行办法》, 为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2) 明确程序, 科学编制绩效预算。按照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 沛县以编制2015年县本级部门预算为突破口, 尝试将绩效目标管理融入到部门预算编制中, 要求绩效目标与部门预算同步申报、同步审核、同步批复。按部门预算编制二上二下程序, 预算部门对于50万元以上的财政资金支出项目, 必须申报绩效目标。绩效目标审核在一上阶段进行, 调整的绩效目标审核在二上阶段进行。财政业务科室组织初审, 重点审核项目的可行性、合规性和完整性, 预算科具体实施评审工作。业务科室在二下阶段通过预算编审系统批复完整的绩效目标, 并将项目信息及绩效目标批复文件下达到部门。
(3) 自评为主、突出重点, 分层次稳步推进绩效评价工作。2015年初, 县财政局制定下发了《2015年县本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方案》, 明确了部门自评与重点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分别确定了当年的县本级自评项目24个和重点评价项目10个, 提出了相关工作程序及要求。自评单位组织相关人员成立项目评价组, 根据年初工作方案, 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和标准, 实施绩效评价, 最终形成绩效报告上报财政部门。财政部门根据方案确定的重点项目, 组建重点评价工作机构, 按规定程序分不同层次采取多种方式开展绩效评价, 对于政府重点关注及难度较大的住房保障、农业、科技等项目, 委托第三方组织实施;对于与经济发展和民生密切相关的项目, 由财政业务科室人员与聘请的专家联合组建评价组实施评价;对于从单位自评项目中按20%比例抽取的作为重点评价的项目, 由财政各业务科室自行组建评价组对报告的真实性、客观性进行评价。
二、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 绩效管理意识不强。很多部门单位的预算绩效意识不强, 不能正确认识绩效管理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着力点, 往往视为削权, 长期形成的重分配、轻绩效的观念没有转变, 导致对开展绩效管理工作重视不够, 甚至阳奉阴违, 部门之间难以形成合力, 推进阻力较大。
(2) 人员力量配备不足, 技术力量欠缺。目前, 沛县未成立绩效管理工作机构, 绩效管理工作主要由预算科1人牵头负责, 财政监督、预算、投资评审等内设业务科室具体配合。当前, 县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均缺乏专家型的绩效管理人才, 尤其缺乏既有实践经验又懂技术操作的复合人才。
(3) 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财政支出范围广泛, 具有层次不同、领域不同、支出性质不同的复杂性。在国家没有统一规范、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情况下, 沛县制定的评价指标是依据上级精神与借鉴外地经验而形成的, 标准设置较为粗糙, 评价方法单一, 影响了评价结果的适用性, 造成绩效评价结果大多停留在反映情况和问题的层面, 评价质量不高。
(4) 评价结果未得到有效利用。绩效评价工作最重要的作用是通过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优化财政资源配置, 调整支出结构,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从目前绩效评价工作开展情况看, 评价结果没有与项目安排、预算编制等有效结合, 应用不够, 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三、进一步加强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建议
(1) 加强组织领导, 树立全程绩效理念。首先, 从政府层面要给予高度重视, 主导成立预算绩效管理领导小组, 形成政府主导、财政组织、部门实施、中介配合、社会参与的良性机制。其次, 政府及其各部门应统一思想, 强化绩效管理主体意识, 将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理念贯穿到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全过程, 在编制部门预算时, 应同时合理分解、量化全县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目标, 设立绩效目标, 测算资金需求, 以此作为安排预算的重要依据;在预算执行中, 全过程的绩效监控应与项目目标实施进度相结合, 保证绩效目标的实现;在预算执行结束后, 要通过结果与目标的对比分析, 对预算部门的职能履行情况和项目实施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出具评价报告。
(2) 加强机构队伍建设, 形成工作合力。一是财政部门应建立健全绩效管理组织机构, 完善机构职能, 配备专职工作人员, 并明确工作职责, 各业务科室之间要加强内部沟通和协调, 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充分考虑县级人才和财力缺乏的实际情况, 引入政府购买服务机制, 采取多种方式, 不断充实专家队伍, 并建立专家跟踪考核机制, 及时更新专家库, 实现滚动管理。三是建立预算绩效管理外部协调机制。协调人大、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充分利用其监督检查、效能监察职能作用, 加强对各预算单位的督促和考评。
(3) 建立符合地方实际、科学可行的绩效评价指标和标准体系。一是要依据财政部共性指标体系框架, 结合近年来的绩效评价实践经验, 进一步梳理完善共性指标。二是根据具体绩效评价对象的不同特点, 进一步丰富和优化个性化评价指标。三是结合县域内各部门的实际, 合理分配业务指标和财务指标的权重, 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的评价标准, 提高部门之间评价标准的一致性、可比性, 切实增强评价结果的可用性。
(4) 进一步加大评价结果应用力度。一是建立绩效评价报告反馈制度, 正式绩效评价报告形成后应及时向项目单位、主管部门反馈项目的成效、存在问题及整改意见, 同时财政会同监察部门督促其整改落实。二是将预算评价结果与部门预算安排挂钩, 以评价结果为导向, 对于绩效显著的延续项目, 可优先安排资金;属于一次性项目的, 相对于同类项目可予以倾斜;对不落实整改意见或整改不到位的, 应相应调减直至取消项目预算。三是扩大绩效信息公开内容和范围。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有关要求, 逐步扩大绩效信息公开内容和范围, 将绩效目标、绩效评价报告、报告审核情况等内容向社会公开, 接受公众监督, 增强部门的支出责任。四是建立财政资金绩效跟踪问责制度, 对项目完成的质量成效、规范管理、资金使用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 如发现存在严重问题, 应建议政府监察部门启动问责程序, 对相关人员实施问责, 提高部门对项目资金使用绩效的重视和开展绩效管理工作的自觉性。
浅议构建县级公共财政 篇10
一、如何看待公共财政体系
90年代初期, 学术界就在讨论建立公共财政的必要性, 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财政改革的逐步深化, 这种讨论的现实意义日渐突出。事实上, 当学术界开始讨论公共财政问题时, 决策部门也在考虑建立公共财政可行性并提出了基本思路, 由于种种条件限制, 该思路没有具体落实。建立完整的公共财政体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这其中包括很多基本理论认识的深化。究意什么是公共财政, 人们的认识并未统一。笔者认为:公共财政就是财政收支透明、财政决策民主、主要提供公共产品的财政。
由上述关于公共财政的定义出发, 可以说, 与过去的财政体系相同, 公共财政体系是一种全新的财政体系。截止目前, 人们关于公共财政的定义和如何搞公共财政讨论的较多, 对究竟公共体系都包括哪些内容, 讨论的则比较少, 应该说这是一种理论上的缺憾。如果不能从理论角度概括出公共财政体系的内容, 人们在实践中就很难把握如何分步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很显然, 要建立公共财政体系, 首先应该说明公共财政体系的内容。从西方国家的经验和理论分析两方面看, 公共财政体系应包括五方面内容:一是财政收入制度安排。包括税收制度、收费制度、国有企业产权收益制度等。二是财政支出制度安排。包括支出管理制度、支出结构确定等。三是预算制度。包括预算权力分配、预算程序、预算资金管理等。四是财政政策。五是政府间财政资金分配关系。包括收入划分、支出划分、转移支付、支出标准、权力划分等。
二、如何看待县级财政职能
县级财政是国家财政的基础。从税源行政区划分布角度看, 县行政区域税源在税源总量中所占比重很大。另一方面, 县级财政又是基层政权, 与公众接触最密切。因此, 县级财政有自己的特点, 对整体财政状况走势有特定的约束力, 在县级财政中构造公共财政必须从县级政府和县级的特点出寻求具体思路。进一步说, 公共财政基本原理有县级财政的体现要有独特的方式。
县级财政转向公共财政的首要步骤是明确界定财政职能, 只有清楚界定了县级财政职能的特殊性, 才能确定构造县级公共财政的整体方案。
财政职能是政府职能的派生物, 财政支出的范围和结构是政府事权范围与事权重点的具体体现。因此, 公共财政条件下的县级财政职能必须首先认清市场经济条件下县级财政职能必须首先认清市场条件下县级政府所担负的基本职责。县级政府的基本职能有两个:一是管理行政区划内的公共事物;二是提供地方公共产品。就前者而言, 县级政府要维护本地社会稳定、调节经济运行;就后者而言, 县级政府要为本地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创造基本物质条件。具体来说, 县级政府的事权范围是提供义务教育、维持社会治安、建设地方基础设施、调节经济结构、保护区内环境等。因此, 县级财政的基本职能就是为维持地方国家机器运转、提供地方公共产品筹措并安排资金的使用。县级财政应首先确保义务教育、政权建设、社会治安、环境保护、区内道路建设等方面的资金供给。在经济发达地区, 县级财政在一定程度上强化经济调控支出。
转换县级财政职能首先是一个认识问题。目前, 县级政府仍然存在着职能的重点放在刺激本地经济增长上的倾向。这种倾向的偏差主要在于对财政与经济之间的关系的认识过于简单。实际上当地方财政确保提供地方公共产品的资金供给时, 也就间接支持了本地经济发展。因为经济增长要有一个综合性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当政府利用财政资金促进了社会进步时, 经济增长也就有了可持续的基础。另一方面, 要求县级财政在刺激经济增长上增强力度实际上也是脱离了县级财政的约束。
三、如何看待县级财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构建县级公共财政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实现财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因为公共财政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财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过去县级财政运行中出现的决策失误, 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财政决策过程高度封闭、长官意志决定收支的规模和结构, 拙见以为:实现县级财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似可从如下两方面入手:
首先, 建立预算听证会制度。国家预算涉及社会公众利益和各部门职能实现的过程。预算编制理应由专职机构进行, 但预算编制内容理应事先征求各方意见, 县级财政收支虽然规模相对小些, 然而道理是一样的。因此, 今后县级财政预算应建立听证会制度。听证会可由党政机构人员、政协机构人员、公众人士组成, 特别是社会公众人士必须占一定比重。
其次, 建立预算编制专家咨询委员会。预算编制特别是支出预算涉及各行各业的很多技术问题。我们不能要求财政部门的干部是各方面技术问题的专家, 财政系统所能够做到是确定支出标准、支出规模、支出结构, 但具体到支出项目的科学性时, 还没有专业素养, 这点在县级财政体现得更为突出。因此, 县级财政应聘请各方专家组成预算咨询委员会, 这个委员会可从专业技术角度对重大支出项目提出评价意见。决定部门应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并落实在决策上。为体现公正性, 有些专家可从区外聘请。
摘要:构建完整的公共财政体系是财政改革的目标模式, 这一目标模式要求各级财政都要转向公共财政。然而必须看到, 各级财政具有不同的职能范围和收入特征及权力界限, 因而各级政府所建立的公共财政又具有不同的特点。
县级财政预算 篇11
【关键词】财政审计;大格局构建;探索
目前,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对财政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县级审计机关如何适应新形势,及时转变思维方式,正确把握财政审计的发展方向,加快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步伐,是一个十分现实的课题。笔者就县级审计机关如何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1.提高对财政审计大格局的认识,拓展财政审计的范围和层次
当前县级审计机关财政审计的方式和方法与公共财政体制监督的新形势要求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一是财政审计的范围较窄。长期以来,审计机关对财政审计范围的划分不统一,统计口径也不一致。就县级财政审计而言,不论在预算执行审计总体方案还是在财政审计统计上,国家投资的固定资产不列入财政审计范围,代政府向人大常委会作的审计报告基本局限于对财政部门具体组织的预算执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及一些财政资金专项审计和专项调查的狭窄范围内。二是财政审计目标不够全面。财政审计以规范预算管理,推动财政体制改革,促进建立公共财政体系,保障财政安全,提高财政绩效水平为根本目标。实际审计工作中往往把查出违法违规问题作为主要审计目标,造成审计项目内容分散,审计结果内容单薄、层次较低,难以集中反映一些宏观性、高层次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三是审计整体层次不高。县级财政审计大多停留在真实性和合法性的层面上,财政绩效审计也作了一些摸索,但整体水平不高。四是审计覆盖面不够宽。而相对于传统的财政审计,财政审计大格局是以全部财政资金为内容,以财政管理审计为核心,以政府预算为纽带,统筹审计资源,有效整合审计计划,有机结合不同审计类型,从宏观性、建设性、整体性层次整合审计信息的财政审计工作体系。因此,要积极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加快实现财政审计工作方法的转变。
1.1以政府性资金审计监督为重点,拓展财政审计广度
财政审计的范围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全部政府性资金,包括:一般预算资金、政府性基金、预算外资金、社会保险资金、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政府性债务等政府性资金。二是政府性资产。政府性资产现在的概念并不十分明确,一般认为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存量资产,是指国家对行政和事业单位直接划拨或经费开支形成的固定资产;第二部分是经营性资产,主要是国有企业动用国有净资产和集体净资产,也包括部门存量资产中非经营性转为经营性资产部分;第三部分是资源性资产,是指依法履行法定程序后形成的国家可计量政府性资产;第四部分是公益性资产,是指政府以各种形式投入公共服务领域的资本金或收益所形成的实物资产。所以,现行的财政审计应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审计重点,逐步把政府性资产也列入审计范围。
1.2以审计跟踪和绩效审计为重点,拓展财政审计深度
采用跟踪审计方式和效益审计方法,把财政审计内容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一要对财政资金运行进行绩效跟踪。关注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各项改革的效果,揭示影响改革进程的阻力和障碍;关注财政预算、财政支出、预算编制等方面的情况,针对财政运行质量和绩效提出建设性意见。二要对政府投资项目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进行绩效跟踪。要检查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管理情况;要随时掌握重大政府投资项目实施情况,按照“事前介入、事中跟进、事后监督”的要求,对审计项目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还要关注项目的建设进度、投资效益、工程质量。摸清项目决策、实施和运行情况,对项目投资决策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及公益性进行综合评价,促进投资体制的完善和投资效益的提高。三是对部门主要领导履行经济责任进行绩效审计。对政策执行,资金使用,压缩行政成本、资源利用、行政效能、经济责任等方面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评价和衡量其科学履职、依法履责、权力运行效果。四是对民生项目进行绩效跟踪。树立民本审计理念,加强对教育、医疗、社保、就业等民生资金的审计;加强对支农、扶贫、救灾救济、水利、耕地补偿等涉农资金的审计监督。重点揭露和纠正惠农资金使用中存在的挤占挪用、截留坐支、损失浪费等影响资金管理的问题。
1.3以财政审计内容转变为重点,加大财政审计力度
财政审计大格局关注的重点是带有全局性、体制性和制度性的问题,要揭露这些问题必须在审计内容上做到四个转变:一是从侧重本级级财政年度收支审计向本级部门预算执行全方位全过程审计转变;二是从真实、合法审计向真实、合法、效益审计转变;三是从侧重本级支出审计向本级支出与转移支付资金审计并重转变;四是从关注财政资金向关注资金与制度、政策并重转变。
2.突出把握好审计工作重点,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2.1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
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要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将财政审计与行政事业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其他专业审计紧密结合,强调各股室之间、上下级之间互相配合。一是成立财政审计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其他分管局长任副组长,相关业务股室负责人为成员;二是建立财政审计工作机制,财政审计股为审计组,其他股室为审计小组,小组向审计组汇报工作;三是实行统一目标、统一计划、统一组织、统一实施、统一报告的“五统一”组织形式,对各类专业审计及预算执行审计规定统一重点、统一方法,避免各自为战,形成合力;四是适当简化程序,提高审计效率;五是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
2.2进一步加强审计计划的管理
县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研究 篇12
财政专项资金是由各级财政部门安排并指定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 是国家集中财政资金进行重点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投入的重要方式。现今, 金融危机的影响应十分明显, 为了刺激消费拉动内需, 国家在需要扶持的许多方面都拨付了专项财政资金, 比如不断加大惠农补贴力度, 重视财政支农资金监管工作, 社会各界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越来越关注, 对资金项目监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总体上看, 大部分县级领导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比较重视, 基本做到了专款专用, 提高了使用效益。但也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项概念界定模糊, 预算编制不规范
目前理论界对专项财政资金并没有明确的界定, 现行制度也只是将专项资金解释为财政或上级拨入用于专项工程或专项事业的财政资金, 究竟什么范围的资金属于专项仍十分模糊, 给实务操作以极大的变通性, 管理上存在较大差异。财政预算编制也因此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和依据, 专项资金预算编制存在主观性, 随意性较大。具体的落实计划也难以实施, 效果预测和财政或其他监督部门对其使用情况的控制、监督也具有极大的难度。
2、挤占挪用明显, 专款不能专用
专项资金具有专门用途、专门的项目和实施主体, 原则上不允许使用在非指定项目上。但很多部门和单位部分甚至全部挤占、挪用专项资金, 改变了资金用途, 比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将房屋维修经费部分列支其他办公经费;基建部门不经认真调查研究和论证, 虚报预算款项, 截留资金用于招待和请客送礼;救灾专项资金被用于探访困难群众的慰问金;也有的领导“拿国家钱不当钱”, 随意使用, 浪费现象极其严重……专项财政资金失去了其应该发挥的作用。
3、专项资金监管不力
监管不力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各种专项资金不单独核算, 不设置专门账户, 与其他资金混合管理, 专项资金被批准下达后, 由实施单位具体操作, 完工验收流于形式, 只是表面工程上进行观测, 并不涉及到资金的验收, 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更是不闻不问, 无法有效的对专项资金予以管理与监督。二是民主、科学理财制度不健全, 财政资源分配中内部人控制和寻租现象普遍存在, 公共财政原则没能得到全面贯彻。县级领导干部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 重投入、轻管理, 对一些大的支出项目, 领导除了签字盖章之外, 事后事项一概不管, 各业务科室成了只负责拨钱的出纳, 整个管理层缺乏对资金进行监督管理的意识, 风险控制措施落后。
4、管理财政资金缺乏大财政意识
财政资金被分为预算内资金与预算外资金, 理论上来说两者应该统筹安排, 共同管理, 实现最高的财政资金总体使用效率。但县级财政部门往往对两者实行分块单独管理, 财政部门在核定预算时, 只关注于预算内资金科目, 采用增量预算法, 按往年基数给予核拨;对预算外资金规模、资金投向、使用情况缺乏了解, 未将单位预算外资金的收支计划和规模相结合……内外管理不协调、不统一, 极易导致在同一项目的资金安排上, 同时给予预算内、外资金安排, 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 资源配置无效率。而且在预算执行过程中, 由于缺乏大财政意识, 各部门、各单位仅从眼前局部利益出发, 先保证自己有饭吃, 对其他部门的死活毫不关心, 不切实际的向上级领导请求追加财政资金投入, 过多的无价值投入, 严重挤占了有限的预算内财力, 其他部门的发展受到牵制, 利益冲突比较明显。
二、加强县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意义和原则
财政资金“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的特性使其成为各级政府发展社会事业的有力保证。今年4月份以来, 针对全球暴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 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 安排50亿元专项资金, 用于支持甲感防控工作, 并要求地方各级财政也要拨出专款。甲感防控专项资金的设立, 为各项防控工作有序开展提供了坚实财力保障。对于县级地方政府来说, 财政资金可以保证农田基本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扶贫攻坚、植树造林等公共事业, 对促进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优化有限财政资金的配置, 有利于缓解县级地方发展资金供求矛盾, 提高财政保障能力, 发展社会事业, 建设和谐社会, 促进新农村建设, 带动乡镇企业的发展。
效率来自科学的管理, 对于县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也需要切实、高效的科学管理, 在管理过程中可以采取各种最适合的方法、流程, 在此本文提供以下几条基本原则:第一, 科学决策原则。财政专项资金来之不易, 包含了群众的血和汗, 必须慎重使用。在申报和使用决策时要制定必要的决策和管理程序, 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集体决策, 加强项目可行性论证, 避免一把手拍板子定资金终身的现象, 确保财政资金投向和重点符合省中央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部署, 不辜负群众的厚望。第二, 综合预算原则。必须树立大财政的管理理念, 开展综合预算, 统筹预算内外财政资金安排, 各部门破除局部利益的狭隘思想, 加强信息沟通与协作, 使财政专项资金在保证资金性质和用途不变的前提下, 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率。第三, 重点倾斜原则。全面但有重点是保证财政专项资金效率的前提, 县级政府在安排有限的财政资金拨付时, 必须分清发展主次, 确保资金向重点地区、重点问题倾斜, 集中财力办大事。
三、加强县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建议及思路
1、实施财政专户管理, 加大经费保障力度
财政改革要求全面推开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各级财政部门应响应国家政策号召, 树立国库集中支付意识, 并结合财政资金专户管理, 规范部门资金使用行为。可以建立财政专户专人管理制度, 组建政治过硬、业务素质高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团队, 专门负责对专项资金的配置、使用和效果管理, 保证专款专户, 明确划分专项业务费和项目经费, 核算清晰真实;专款专用, 所需财政资金拨付及时、到位。
2、建立资金监管制度, 全程监控
专项资金拨付后, 要想取得预期效果必须加紧对其使用的全部监督控制, 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约束机制。有条件的应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配备专项审计人员, 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结合财政专项资金专户、专人管理制度, 加快已确定投资项目所需资金到位速度,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对发现的违法违纪问题及时予以严肃处理, 保证项目资金的完整、安全, 尽最大努力减少资金流失。
3、加强预算管理, 硬化预算约束
县级财政管理部门应突破人力资源的限制, 在岗位设置上尽量根据部门发展需要安排, 选拔人才时严进严出, 杜绝走后门、托关系的现象, 提高财务人员整体素质。为避免资金缺位和重复浪费现象的同时存在, 应创造条件改革增量预算编制方式, 采用更为科学、规范的零基预算编制方法, 针对不同发展项目的轻重缓急, 有重点的分配财政资金, 比如作为县镇层次的政府首先应该保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 重视农垦地区的开发和粮食安全的建设;工业强镇则应保证乡镇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拨付到位, 不得随意改变资金用途, 并为其制定合理的收支方案。之后加强预算管理, 完善支出预算的控制监督, 坚持政务公开制度, 推进民主建设, 增强预算的透明度, 接受群众监督, 硬化预算约束。
4、树立大财政意识, 减少利益冲突
县级政府应该做好各部门、各单位的协调工作, 要求全部相关人员从领导层到基层操作人员树立大财政意识, 跳出预算内外资金绝对区分观念的束缚, 突破部门之间的利益界限, 综合使用、统筹安排财政资金, 提高财政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益。
四、湖南省娄底地区新化县治理财政资金流失经验借鉴
在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方面, 各地县级政府都在努力, 也取得了不同的成效。湖南省娄底地区新化县为克服社会经济、政府机构运转的财政资金捉襟见肘、靠举债度日的困境, 采取一系列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 有效地治理了财政资金流失的现象。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借鉴:首先, 建立乡级金库, 完善财政体制, 注意培养财源, 充分调动乡级政府生财、聚财、理财的积极性。然后, 加强资金管理, 由县级财政部门负责成立财务结算中心, 对纳入统管的财政专项资金收付业务和投资项目活动情况进行分类详细的记录、反映, 加速了资金的周转, 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此外还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使各项工作有规可依, 具有操作性;邀请群众对本县财政使用和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监督, 虚心接受并处理群众的反馈意见, 不断完善调整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制度和实践, 降低了监管成本的同时达到了预期的管理目标。同时还注意专业团队的打造, 不惜花费较大的人才培养支出, 提高财政管理部门人员素质和道德修养, 在此基础上能够根据专项资金的定义及内涵, 结合本县的发展实情, 对专项资金进行分类, 明确哪些项目作为专项资金管理, 给予具体操作单位以明确的指示, 规范化程度高, 执行难度低。在整个执行过程中也能够坚持对专项资金进行全程监督、开展综合评价, 不断调整政府调整政策, 保证财政专项资金的安全、规范和有效使用。
不同地区发展情况不同, 实力基础不同, 各地县级政府应该相互交流、借鉴学习, 借此次扩大内需的机会, 积极争取国家拨付的大量财政专项资金, 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发展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 保证国家资产安全。
摘要:近年来, 随着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 需要财政支持的呼声也越来越大。各地财政部门在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监督检查力度不断加大, 基本上保证了财政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效率。但在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中还存在着专项资金预算落实不到位、专项资金被挤占挪用等问题, 严重影响了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本文仅针对目前县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一些探讨, 继而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建议及思路。
关键词:财政资金,专项资金,资金管理
参考文献
[1]解振锁:建立财务结算中心实行单位资金统管——县级财政资金管理方式探索[J].邢台师范高专学报, 2000 (12) .
[2]王晓莉:财政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企业, 2008 (6) .
[3]李家才:提高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J].中国财政, 2008 (5) .
[4]段景田、刘立星: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几点建议[J].中国农业会计, 2008 (1) .
[5]赵军、辜东方、杨新枝、李舸:论地方专项资金监管模式的构建[J].财政监督, 2006 (11) .
【县级财政预算】推荐阅读:
县级财政管理07-23
财政局保持县级文明单位的自查报告09-29
县级供电企业预算08-17
芷江县级预算单位推行公务卡制度实施方案10-17
财政预算审计08-02
公共财政预算11-29
财政预算执行11-30
曲江镇2008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9年财政预算(草案)报告05-21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07-10
财政总预算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