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024-10-26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共12篇)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篇1

1 粮食微生物的形成

粮食上存在的微生物类主要包括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病毒等, 它们存在于粮食籽粒的外部和内部, 而感染到粮食上的各类微生物则构成了粮食的微生物区系, 粮食微生物区系对粮食储藏的安全性有重要的意义, 它的形成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 从粮食品种、种植方式、气候条件、环境条件到粮食的储藏条件、处理方法等均影响粮食微生物类群的组成及其数量。

1.1 粮食微生物的主要来源。

粮食微生物的主要来源是土壤, 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通过气流、风力、雨水、昆虫的活动以及人的操作方式, 带到正在成熟的粮食籽粒或已经收获的粮食上。当粮食入库后, 仓库中害虫和螨类的活动也影响了粮食微生物区系。各种害虫身体表面常带有大量的霉菌孢子, 借助它们的活动, 孢子可以到处传播。有些害虫以霉菌孢子为食料, 如长角谷盗、赤拟谷盗和锯谷盗可吃杂色曲霉的孢子, 在这些害虫排泄物中会有大量的活孢子存在;同时害虫咬损粮粒造成伤口, 有利于微生物的侵染;害虫大量繁殖, 使粮食水分增加, 粮温升高, 也更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1.2 各种设施带来的污染。

在粮食仓库和加工厂的各种机器、包装、器材和运输工具上也沾有大量的微生物, 尤其在缝隙、尘介杂质和破碎粮粒营养物质的外露处可导致微生物的大量滋生, 从而使粮食在加工或运输过程中受到污染。

1.3 不良储藏条件引起的变质。

如果粮堆温度处于适合霉菌生长的范围, 粮食水分含量较高, 氧气供给充足等, 粮食霉变生长的速度是惊人的。实验表明, 将5kg麸皮接种黄曲霉菌, 并将水分调节到25%, 用纱布包裹后置于28℃的环境中, 8h后黄曲霉就已旺盛生长, 麸皮的温度已上升到50℃以上。从理论上说, 专业粮库的储粮出现满足霉菌快速生长的概率是很小的, 但也不能排除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 如地坪、仓墙渗水, 仓顶漏雨等。虽然初始时可能只在粮仓的局部发生储粮条件的恶化, 但由于局部粮食大量滋长霉菌后会产生大量的水分和热量, 进而可影响周边的粮食, 使霉菌的危害迅速扩展、蔓延, 导致粮食大量霉坏。因此, 有人将粮食中的霉菌比喻成埋在粮食中的“炸弹”, 一旦爆发后果将非常严重。在我国不良储藏条件导致储粮事故已发生过多起, 严重的使整仓的粮食完全变质。另外, 这种粮食霉变事故还可发生在粮食的运输过程中。

1.4 常规储粮条件下粮食的霉变。

如前所述, 粮食在常规储藏条件下霉菌的数量呈下降的趋势, 但这并不意味着粮食没有发生霉变的可能性。粮食储藏受气候变化、仓房条件、人为活动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加之干燥的粮食是休眠的种子, 它自身的呼吸作用非常微弱, 而储粮中微生物的呼吸强度远比粮食大, 由此引发储粮霉变现象的发生。常规储藏条件下粮食霉变发生的关键因素是粮食水分的变化, 冬、春季节粮堆的上层部位水分易升高, 粮堆局部温差导致粮食水分转移也是局部粮食水分升高的重要因素, 保温性能差的钢板仓冬季仓壁易结露, 常导致附近粮食水分升高;土堤仓的PVC覆盖膜附近也常因温差结露而导致粮食水分的增高, 使得粮食水分和粮堆空气内的相对湿度超过安全水分, 从而导致粮食的霉变。

2 粮食发热霉变带来的负面效应

粮食发热霉变, 不仅影响粮食容重, 而且严重地影响粮食的品质, 甚至使粮食丧失使用价值, 它的危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影响粮食容重。

按粮食的干物质转换为热量的公式计算, 当粮食发热时水分为18%的粮食每升高10℃时的损耗约为0.02%, 影响容重。

2.2 影响种用品质。

粮食的胚部保护组织薄弱, 粮食在发热霉变过程中, 微生物通常首先从胚部侵染粮粒, 使胚部受到损害, 造成种子发芽率下降或全部丧失, 影响种用。

2.3 营养价值降低。

粮食中的主要营养成分有各种糖、脂肪和蛋白质, 这些营养物质也是粮食微生物的营养基质。发生霉变的粮食, 由于其营养物质已被储粮微生物消耗, 粮食营养价值自然大为降低。

2.4 食用价值丧失。

在发热霉变过程中, 由于微生物的大量繁殖, 菌体本身及其代谢产物与粮食坏死组织混杂在一起, 使粮食变色, 同时产生霉味等不良气味。霉变严重的粮食, 除重量损失外, 即使经加工、烘晒、水洗、蒸煮后不良气味也难以消除, 以致失去食用价值。

2.5 影响加工品质。

发热霉变程度较轻的粮食油料, 加工后的出米率、出粉率以及出油率均低于正常的粮食、油料。经过发热霉变的稻谷变得松脆易碎, 加工时碎米率高, 不出饭, 粘度降低, 成饭后的适口性差。经过发热霉变的小麦因蛋白质变性和微生物分解的影响, 面筋的含量减少, 品质下降, 制作面食时, 面团很粘, 发酵不良, 烤出的面包或蒸出的馒头体积小, 外观色泽不良;经过发热霉变的油料, 不仅出油率低, 而且加工出来的油品酸价高, 品质差;被粮食微生物严重侵蚀的粮食, 甚至无法加工。

2.6 导致粮食带有毒素。

有些粮食上的微生物能产生毒素, 污染粮食, 人畜食后, 会导致各样疾病, 甚至危及生命。

3 粮食发热霉变的检查

粮食自入仓储藏开始即应加强粮温和水分的检查, 根据粮温、水分的变化, 鉴别和预测储粮有无可能发热和产生霉变。

3.1 发热的检查。

在粮食保管过程中, 粮食温度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它一般受气温的影响较大, 随季节变换及气温高低而升降。达到减少储粮损失的目的。粮温升高的时间和幅度与气温变化相一致时, 是正常的;如气温下降的秋冬季节粮温一直降不下来, 或者气温上升的春夏季节粮温升高幅度超过正常情况, 就都是粮食发热现象。鉴别储粮是否发热, 一般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比正常粮温变化, 明显高于正常粮温变化, 即可视为发热。检查储粮时, 将各仓的粮温进行比较, 若它们是同品种的粮食, 水分杂质情况和保管条件基本相同, 但它们的温度相差到3℃~5℃以上, 就可判定为是热现象。另外在春夏季仓温上升时期, 粮温产生不正常的上升, 超过了日平均仓温3℃~5℃以上, 或在秋冬季气温下降时, 粮温不下降反而上升, 也都是发热现象。

3.2 影响粮食容重。

粮食霉变的检查、鉴别和预测, 主要也是根据粮温和水分的变化情况和感官检查结果, 估计有无可能产生霉变。储粮霉变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生霉阶段;霉变阶段。霉变的粮食最易感到的是气味, 气味变化在刚进仓时易感觉出来。当发现有异味时, 一定要认真查找。储藏在小型器具内的粮食, 也可通过眼看、鼻闻、口尝、手抓发现霉变情况。

4 减少粮食发热霉变的应对措施

4.1 提高粮食储藏品质。

粮食储藏品质的好坏, 储藏稳定性如何, 是由粮食含杂率、水分、完整粒度、饱满度和微生物含量等因素决定的。新收获的粮食一定要晒干扬净并符合国家标准后方可入仓保管。因为干净的粮食粘附的微生物较少, 水分低则不利微生物生长, 这样的粮食就不容易发热霉变。新粮入仓前利用风车和清理筛等, 清除混在粮食中的各种杂质, 以及破损粒和不成熟粒, 保持粮食清洁卫生和粮粒完整。使用日晒的方法将粮食水分降低到安全水分范围以内, 给微生物造成一个不利的环境, 对粮食安全保管和抑制发热霉变有重要作用。

4.2 改善储藏条件。

储粮发热霉变, 主要都是由于受潮引起。改善仓储条件, 给粮仓造成一个良好的防潮条件, 粮仓等设备建好防潮地坪和防潮墙, 修好屋顶, 使之不漏雨, 是一项根本的措施。仓库地坪如果没有防潮层, 就应铺设防潮物, 以隔离湿气, 防止粮食吸湿返潮。秋、冬季节, 气温较低时, 应经常打开仓库的门窗进行通风, 以降低粮食温度。春暖之后, 气温开始上升, 应根据具体情况, 加强密闭隔热, 尽量保持粮食低温。在对粮食仓库进行通风或密闭操作的过程中, 要避免粮食温度突然下降或突然上升, 以防止粮食水分转移和结露, 给发热霉变创造条件。

4.3 做好日常检查工作。

粮食入仓以后, 应加强检查, 特别是要及时掌握粮温和水分的变化情况。可用眼看、口尝、鼻闻、手捏等办法, 检查粮食的色泽、气味以及粮粒的硬软程度。要作到经常进仓检查、比较, 尽早发现粮食发热霉变的早期征兆,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达到减少储粮损失的目的。

责任编辑:赵丽敏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篇2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反思1

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每一位生物老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不断取得新的教学成果,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足,有哪些地方是可以改进的。然后再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在学习中借鉴了别人的一些感想如下:

第一:我认为必须从教学实践出发,分析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独立完成作业,让新课程理念下的生课堂充满生机活力,提高教学效率。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从一个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生物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转换,表面上看似乎压缩了教师的“空间”,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生物教学只是告诉学生“是什么”和“如何做”就行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二: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为一部分今后要从事生物事业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础。每一个课堂设计、每一个活动安排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并且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为中心的。在课堂教学的准备中,我会多注意选择与书本知识相关的课外知识。总之,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要进行不断的教学反思,一切以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的教学理念为指导。

第三:作为老师,教材是必须要了解掌握的,作为一名教师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仅是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还要把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生物课程都需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等。让学生在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

第四:生物课堂教学应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激发其内在动力,使学生真正参与学习活动之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的目的。众所周知,生物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被公认为“锻炼思维的体操”。因此,如何在生物教学活动中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就成了生物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总是以“问题中心”的心理参与学习活动的,教学过程也就是解决有关问题的过程。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诱发思维、引导思路,交给学生如何思维的策略和方法,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认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反思2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在科学学习活动中主要起引导作用,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主探究,这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一句话。我们都知道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却常常没有意识到,有时我们的行为实际上是限制了学生。同样是上这节课,探究实验的每一个步骤,我们经常是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按部就班来探究,比如:老师不让学生来提出问题,自己直接给出问题,生怕学生胡思乱想,五花八门的问题让自己下不了台(其实老师回答不出问题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坦白说出学生反而觉得你坦诚,更喜欢你,不让学生提问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再比如,在设计探究方案时常常担心学生丢三拉四而干脆给出实验的具体步骤,在学生实施探究方案时又担心学生计时不准,而常常由老师统一计时,这样,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手脚。而这次上课,我放得很开,从提出问题到作出假设,从设计探究方案到实施探究方案,一切都是学生自己思考出来的,我只是起了一个积极的引导作用,在学生漏掉某些重要的注意事项时把需要交代的问题交代清楚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学生们在小组内相互配合,密切合作,积极思考、提问、表达、动手,很好的完成了这个探究活动,并且在实验后的分析处理数据的过程中也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表现出很好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在积极动手、动脑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留给他们的课后探究问题也再一次激起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

通过这次教学,我深有体会,在备课过程中,只有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出符合学生年龄思维特点和便于操作的教学方法、实验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每次上课,每次都有一些缺憾,反思这堂课也有不足。比如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课前我意识到一节课时间不够用,却没有相应的安排调课换成二节连堂课,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选择并完成类似的另一个探究实验。由于本课是本书安排的第一个探究活动,安排学生课堂上完成类似的另一个探究实验有利于学生巩固对探究的一般过程的理解,同时,这也是课堂反馈的一个极好形式。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反思3

本节课,是中学生物的第一个探究实验,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科学思维方法的首要问题是明确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即解决问题的程序。

〈观察鼠妇活动〉的实验设计思路。

首先,通过观察发现问题。为什么在花盆下、石块下等处容易找到鼠妇?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

其次,提出假设(对发现的问题大胆提出猜测和解释)。

1.鼠妇的活动可能与光照条件有关。

2.鼠妇的活动还可能和水分,以及其它外界因素有关,等等。

第三步,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在这个阶段,实验的目的任务、方法、材料、装置等等都是根据假设来确定的。所以,实验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假设(当然还有赖于学生对有关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1.先检验“光照”对鼠妇活动有无影响。

2.为了消除无关变量的干扰,突出自变量,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因果联系,必须创造一个除“光照”以外其它条件均相同的、只有明暗两处相通的场所。把一定数量的鼠妇放在其中,观察鼠妇在明暗两处的数量分布情况。

第四步,分析、讨论实验结果,推导结论验证假设的真伪。

通过“鼠妇实验”,要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问题→假设→实验→结论。初中所有的生物实验几乎都体现了这条思路,这里不再重复。需要说明一点,科学的“假设”绝不是无根据的凭空捏造,而是要有科学根据的。这种根据来源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或者来源于别人的研究成果,或者来源于对客观实际的观察。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反思4

核心提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在科学学习活动中主要起引导作用,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主探究,这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一句话。我们都知道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却常常没。。。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在科学学习活动中主要起引导作用,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主探究,这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一句话。我们都知道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却常常没有意识到,有时我们的行为实际上是限制了学生。同样是上这节课,探究实验的每一个步骤,我们经常是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按部就班来探究,在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在积极动手、动脑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留给他们的课后探究问题也再一次激起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通过这次教学,我深有体会,在备课过程中,只有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出符合学生年龄思维特点和便于操作的教学方法、实验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每次上课,每次都有一些缺憾,反思这堂课也有不足。比如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课前我意识到一节课时间不够用,却没有相应的安排调课换成二节连堂课,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选择并完成类似的另一个探究实验。由于本课是本书安排的第一个探究活动,安排学生课堂上完成类似的另一个探究实验有利于学生巩固对探究的一般过程的理解,同时,这也是课堂反馈的一个极好形式。利用学生捕捉鼠妇的体验,从生活经验出发,加强了实践经验与书本知识的联系,变“书中学”为“做中学”,拓宽了通往生活的路径,搭建了经验共享的平台,在步步探究中展现了获得结论的过程。在教师相应的引领下,学生们经历了发现与探究、批判与质疑、合作与交流、结论与提升的过程,因而他们始终都处在情感共鸣、意见交换、思想碰撞、经验共享的状态中,实现了学生是知识的构建者和“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在积极参与中获得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

这节课让学生多举生活中常见的实例,能很好的理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并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反思5

教后记新版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把旧版两节的内容合二为一,部分内容有缩减,但学习目标没变,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课本上的途径的探究以及在实际教学中的实践,让学生已形成了良好的动手意识和实验操作能力的学习。学生能力自觉动手主动寻找实验材料。学生动手操作对生物学知识有了更深的认识,增强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学生的劳动观念增强了。

虽然如此,实践中还是面临着很大的困惑。在实验课教学中,虽然我们十分重视“动手”的训练;但由于教学进度等原因,有时也只限于教学生学会教材中给定的一种方法,或者验证一个已知的事实。这样,一堂实验课下来,学生只有把前人做过的实验依样画葫芦地重复一遍,收获很小。这种模式显然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其次就是在新课程实施中面临着硬件“跟不上”的现象。由于经费紧张,学校的生物仪器装备还停在不年的普实的验收标准上,特别是新课程中的创新实验的仪器更是缺口更大。教学设备的陈旧,老化无法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无法进行必要的演示实验,学生无法动手实验研究,探索。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篇3

关键词:芦潮港;洋山港;外高桥港;细菌丰度;真菌丰度;放线菌丰度;相关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 Q917.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1-0286-06

收稿日期:2013-04-25

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社会发展基金(编号:09DZ120010C)。

作者简介:李鲜鲜(1989—),女,河南安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大型海藻对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E-mail:xianxianli333@163.com。

通信作者:何文辉,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水体的生态修复研究。E-mail:whhe@shou.edu.cn。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人类活动的加强改变了近海岸生态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流入海流,包括海水养殖带来的污染,使得近海岸水域中营养盐量急剧升高,部分海域频频发生赤潮等生态危害,严重破坏了海洋的生态平衡,威胁人类身体健康。近年来,我国研究者对近海岸海域生态环境的研究相当广泛[1-4]。张培玉以渤海湾近海岸海域和潮间带为研究区域,对海域底栖动物生态学与环境质量作了评价研究[5];朱广超以连云港近岸海洋沉积物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采样点的污染物类型和污染程度,并对不同污染毒的沉积物进行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研究[6]。海洋浮游细菌的生物量、生产力及其生长、分布的环境调控因子是海洋生物学关注的焦点,从海洋微生物中可以分离得到大量具有抗菌活性的药用化合物[7],且微生物学参数的变化能够早期感应和预报海洋污染情况,是海洋污染检测的最好选择对象[8],因此有必要对海洋微生物资源展开大量的研究工作。本试验对上海近海岸海域不同港口的海洋微生物數量和生态分布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它们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度,以期为近海海域生态结构、环境保护、水产养殖等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样品采集

样品采自春(2012年4—5月)、夏(2012年7—8月)、秋(2012年10—11月)、冬(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4个季节,采样站位如图1所示。水样采集使用有机玻璃采水器。水样采自5 m深的海水。

1.2水样微生物计数

每个采样点取50 mL水样(微生物计数用水样)置于预先灭菌的采样瓶中,取500 mL水样(测量环境参数用水样)置于预先用硫酸洗过的采样瓶中。

1.2.1平板计数法适用于水深小于200 m海区的微生物活菌数计数。按10 ml/L的量加灭菌的Tween 80工作溶液。

(1)稀释。用高压灭菌海水制成梯度稀释液(10-1、10-2、…、10-6)。(2)接种。根据不同计数对象,取适当稀释梯度(10-3、10-4)样品0.1 mL(以平板上出现30~300个菌落为宜),接种于相应的平板培养基上,并涂布均匀,每个稀释度重复3个平板。(3)培养。将平板倒置于接近现场温度的恒温箱,培养4~15 d。(4)计数。在放大镜下,按菌落形态,分别计算各种培养基中四大菌类的菌落数(必要时,用显微镜观察确证)。(5)计算样品含菌数。

N=Na×D1(1-0.01)×V

式中:N为样品含菌落数,单位为CFU/L;Na为3个平板平均菌落数,单位为CFU;D为样品稀释倍数;V为接种量,单位为L。

1.2.2培养计数用的培养基细菌培养基:自制2216 E培养基;放线菌培养基:高氏1号合成培养基;真菌培养基:自制PDA庆大霉素培养基。

1.2.3人工海水人工海水成分[9]为22.0 g NaCl、9.7 g MgCl2·6H2O、3.7 g Na2SO4(无水)、1.0 g CaCl2(无水)、0.65 g KCl、0.20 g NaHCO3、0.230 g H3BO3。

制备方法:将各成分溶解,用蒸馏水定容至1 000 mL,海水的盐度基本为3.3%。

1.3环境参数测定

温度、盐度、溶解氧数据采用JPBJ-608便携式溶氧测定仪测定。营养盐、pH值、硬度、总氮、总磷等水化学参数根据GB/T 12763.2—2007《海洋调查规范》进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上海近海岸海域的基本环境特征

2.1.1水文特征

2.1.1.1表层水温的季节变化和分布特征本研究三大港口近海岸表层水域温度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的表层水温最高,其次是秋季,再次是春季,冬季水温最低(图2-A)。

芦潮港和洋山港各个季节的平均水温相差不大,春季平均表层水温变化范围为11~14 ℃,夏季变化范围为23~26 ℃,秋季变化范围为18~22℃,冬季变化范围为为4~

8 ℃。外高桥港是长江入海口与东海的交汇处,与芦潮港和洋山港表层水温有明显差异,春季平均表层水温为20.3 ℃,夏季为31.8 ℃,秋季为23.4 ℃,冬季为15.3 ℃,明显高于另外两大港口(表1)。表1芦潮港、洋山港、外高桥港的水文特征、化学特征变化

港口1季节1温度

2.1.1.2盐度的季节变化和分布特征本研究港口水域冬季和春季的表层盐度较高,夏季和秋季的较低(图2-B)。外高桥港作为长江入海口和东海的交汇处,盐度明显低于另外两大港口。芦潮港海拔4.56 m,洋山港海拔4.15 m,相对于芦潮港,洋山港在近海岸属于比较深的海港区,其平均盐度要高于芦潮港。

nlc202309041914

2.1.1.3溶解氧浓度的季节变化和分布特征本研究海域溶解氧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三大港口表层的溶解氧浓度变化趋势一致,均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其中夏季溶解氧浓度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图2-C)。芦潮港春、夏、秋、冬四季平均溶解氧浓度分别为8.14、5.98、6.35、9.00 mg/L,洋山港四季平均溶解氧浓度分别为12.73、10.47、11.24、13.40 mg/L,外高桥港四季平均溶解氧浓度分别为5.73、3.98、4.86、6.15 mg/L(表1)。洋山港的溶解氧浓度明显高于芦潮港;外高桥港的溶解氧浓度明显低于洋山港和芦潮港,可能与其河口水流量大有关。

2.1.1.4pH值的季节变化本研究海域的酸碱度也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pH值明显最高(图2-D)。外高桥港的表层水体pH值变化较大,变化范围在7.69~8.67(表1),未受污染的海水pH值在8.0~8.3,考察外高桥港周边环境,分析可能有大量工业废水进入该海域。

2.1.2化学特征

2.1.2.1总氮含量的季节变化和分布特征表层水体总氮量的季节变化一致,均为夏季最高,春季其次,冬季再次,秋季最低(表1),高值区出现在外高桥港(图3-A),即为长江口岸交汇处。芦潮港和洋山港的总氮含量相差不大,前者要高于后者。

2.1.2.2亞硝酸盐含量的季节变化和分布特征亚硝酸盐量作为水质测定的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决定着水体中生物的生长和健康状况。本研究三大港口亚硝酸盐含量的季节变化呈现相同的趋势: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外高桥港的亚硝酸盐含量明显高于另外2个港口(图3-B)。

2.1.2.3总磷含量的季节变化和分布特征本研究表层水体总磷含量季节变化一致,冬季最高,秋季其次,夏季再次,春季最低(表1)。外高桥港总体要比芦潮港和洋山港高(图3-C)。总磷含量季节变化总体范围较小,芦潮港在3218~4.331 μmol/L,洋山港在2.001~3.264 μmol/L,外高桥港8.005~10.917 μmol/L。

2.1.2.4总有机碳含量的季节变化和分布特征洋山港表层水体的总有机碳含量明显高于另外2个港口,3个港口总有机碳含量的季节变化也呈现一致的趋势:秋季>夏季>冬季>春季(图2-D)。

2.2水体微生物数量的分布

2.2.1细菌的季节变化和水平分布上海近海岸三大港口表层水体细菌丰度的季节变化特征均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表2),春季和秋季的细菌平均丰度接近,分别为 11.5×108~19.5×108、9×108~18×108 CFU/L,冬季表层水体的细菌丰度明显降低,仅为其他季节的1/4~1/3。三大港口表层水体细菌含量在整个微生物群体中的比例并没有随季节的变化发生改变,芦潮港表层水体细菌所占比例为79%~84%(图4),洋山港表层水体细菌所占比例为75%~84%(图5),外高桥港水体细菌所占比例为87%~90%(图6)。细菌为三大港口表层水体中重要的微生物群落。

2.2.2放线菌的季节变化和水平分布三大港口表层水体放线菌丰度的季节变化特征均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表2),春季和秋季的放线菌平均丰度接近,分别为6×107~7×107、6×107~7.5×107 CFU/L,冬季表层水体的放线菌丰度明显降低,仅为其他季节的1/3~1/2。表层水体放线菌含量在整个微生物群体中的比例并没有随季节的变化发生改变,芦潮港表层水体放线菌所占比例为5%~6%(图4),洋山港表层水体放线菌所占比例为4%~7%(图5),外高桥港表层水体放线菌所占比例为3%~4%(图6)。放线菌为三大港口表层水体中所占比例最小的微生物群落。

2.2.3真菌的季节变化和水平分布三大港口表层水体真菌丰度的季节变化特征均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表2),春季和秋季的真菌平均丰度接近,分别为10.5×107~17.5×107、14×107~16.5×107 CFU/L, 冬季表层水体的真

菌丰度明显降低,约为其他季节的1/2。表层水体真菌含量在整个微生物群体中的比例并没有随季节的变化发生改变,芦潮港表层水体真菌所占比例为10%~16%(图4),洋山港表层水体真菌所占比例为10%~19%(图5), 外高桥港表层水体真菌所占范围为7%~9%(图6)。真菌是三大港口表层水体中处于中间地位的微生物群落。

3讨论

3.1上海近海岸水域微生物的时空变化以及与其他海洋环境的比较

海岸带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在东海、渤海等主要临海岸线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微生物群体中,细菌丰度处于较高的水平,特别是外高桥港表层水体,处于长江入海口和外海海流的交汇区,营养丰富。有研究表明,长江冲淡水控制的海域细菌丰度明显高于陆架区[10]。

与其他近海海域细菌丰度相比,本研究细菌丰度以外高桥港口较高,与山东半岛等近海岸海域比较相似(表3),可能是它们都处于污染较严重的海域。在全球范围内,河口和近海岸等环境的微生物数量都要高于远海和极地等开放性海洋[11],这也说明营养条件是影响微生物数量和生长的重要因素。

3.2环境因子对三大港口表层水体微生物分布的影响

微生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作为分解者能够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作为生产者能够利用浮游植物所不能利用的可溶性有机物,将之转化为颗粒有机物,进行二次生成[12],因此微生物在海洋生物生成和生源要素循环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对微生物数量与环境因子作了相关性分析。

3.2.1温度温度是影响海洋微生物生长的重要环境因子,微生物活动能力取决于酶活性,一定温度范围内酶活性与温度成正比,海水温度与海洋微生物的数量和生产力呈正相关关系[13]。本研究所探讨的海水中微生物的含量与温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芦潮港和洋山港不显著,外高桥港表层海水微生物数量与温度具显著相关性(图7)。李云等认为长江口邻近海域细菌垂直分布与温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14]。白洁等发现在黄海西北部细菌数量与温度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他们认为原生动物对细菌的捕食及病毒活动有可能是削弱其相关性的重要原因之一[13]。

nlc202309041914

3.2.2盐度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海水中微生物数量与盐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图8),在营养充足的条件下,盐度可能是影响微生物分布的主要因素。在河口与海流交汇处,由于盐度发生巨大的变化,可能会导致水体整个微生物数量和群落结构的改变[15]。

3.2.3溶解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溶解氧浓度与微生物数量呈负相关关系,相关性不显著(图9)。表层水体相对底层属于高氧区,而河口与海流交汇处由于污染严重,其溶氧处于劣势。低氧对海洋微生物、浮游动物等具有很大危害,生物缺氧导致大量死亡,引起生态系统营养途径的改变[16]。本研究说明低氧对微生物的生长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3.2.4营养盐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海洋微生物可以利用氮源、碳源和磷源进行生长和繁殖,它们在营养盐的循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试验结果表明,三大港口的总磷(TP)含量与微生物数量呈负相关关系,总氮(TN)和总有机碳(TOC)含量与微生物数量呈正相关关系(图10)。有研究表明,磷酸盐是异样浮游细菌生物量和生产的重要限制因子[17];周伟华等研究发现在三亚湾冬季水体溶解无机氮和磷酸盐与细菌生

物量有显著正相关关系[18];外国学者在海洋异样浮游细菌培养室试验过程中发现,DIN作为主要的氮源,提供55%~99%的总氮吸收,极大地促进了细菌的生长和新陈代谢[19]。由于人为因素,N、P在近海岸区呈现高富集状态,现阶段N、P在海洋中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已成为研究的热门。

4小结

本试验采样的地点选自30°51′N、12150′E,30°52′N、121°52′E,31°21′N、121°35′E。采集地点均位于潮间带以内,靠近海岸线。由于采集地点靠近陆地,试验结果所测得的微生物有一部分肯定来自陆地;另外对海水的化学分析数据偏差,有部分也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近年来,以细菌检测海洋环境质量的研究已成为热点[20-24]。海岸带生境退化的主要特征就是水质和沉积物质量的下降。随着水质指标BOD、COD、铵态氮、透明度等化学因子的变化,水体中的微生物种类、数量及种群结构等也会呈现有规律的变化。有些细菌的指标变化能够直接反映出海水质量的变化,从而对环境变化起到指示作用[25]。

本试验中微生物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温度与微生物生物量的相关性不是很大,但是呈现一定的正相关,可能是因为温度对酶活性有影響;微生物生物量与盐度的相关性很高,主要是由海岸带与河口交汇处盐度层次的剧烈变化引起;微生物生物量与溶解氧浓度呈负相关,因为表层水体生长的主要是好氧和兼氧微生物;微生物生物量与营养盐的相关性比较复杂,与以往的研究[17-19]相比较,不尽相同,可能与海域的地理环境和周边生态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本试验还存在很多的缺点:在水体层次结构上没有进行研究(在后续的试验中作为主要方向);微生物的分离不够全面,相对较宏观;没有进行微生物纯化和活性研究等。这在后续的研究中有待解决。

参考文献:

[1]刘敏. 我国黄、东海典型生态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D]. 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

[2]王晓. 南黄海浮游动物群落及环境因子对其分布影响的研究[D].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2.

[3]朱大奎.深圳海岸海洋环境与空间规划研究[J]. 第四纪研究,2005,25(1):45-53.

[4]刘材材,项凌云,张昊飞,等. 长江口异养细菌生态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 海洋环境科学,2009,28(增刊):1-4.

[5]张培玉. 渤海湾近岸海域底栖动物生态学与环境质量评价研究[D].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5.

[6]朱广超. 连云港近海岸海洋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初步研究[D]. 无锡:江南大学,2009.

[7]Blunt J W,Copp B R,Keyzers R A.,et al. Marine natural products[J]. Nat Prod Rep,2004,29:144-222.

[8]Tegler B,Sharp M,Johnson M A. Ecologic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networks proposed core monitoring variables:an early warning of environmental change[J].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2001,67(1/2):29-56.

[9]ISO 10253:2006 Water quality:marine algal growth inhibition test with Skeletonema costatum and 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EB/OL]. [2013-03-30]. http://www.iso.org/iso/catalogue_detail.htm?csnumber=34811.

[10]陈春辉,王春生,许学伟,等. 河口缺氧生物效应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2009,29(5):2595-2602.

[11]张东声.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分布特征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2011.

[12]肖天. 海洋浮游细菌的生态学研究[J]. 地球科学进展,2001,16(1):60-64.

[13]白洁,时瑶,宋亮,等. 黄海西北部浮游细菌生物量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9(4):592-596.

[14]李云,李道季. 长江口邻近海域浮游细菌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 海洋通报,2007,26(6):9-18.

nlc202309041914

[15]刘镇盛.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研究[D].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2.

[16]Riedel G F,Sanders J G,Breitburg D L. Seasonal variability in response of estuarine phytoplankton communities to stress:linkages between toxic trace elements and nutrient enrichment[J]. Estuaries,26(2):323-338.

[17]Cotner J B,Sada R H,Bootsma H,et al. Nutrient limitation of heterotrophic bacteria in Florida Bay[J]. Estuaries,2000,23(5):611-620.

[18]周伟华,王汉奎,董俊德,等. 三亚湾秋、冬季浮游植物和细菌的生物量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 生态学报,2006,26(8):2633-2639.

[19]Tupas L M,Koike I,Karl D M,et al. Nitrogen metabolism by heterotrophic bacterial assemblages in Antarctic coastal waters[J]. Polar Biology,1994,14(3):195-204.

[20]黃邦钦,洪华生. 海洋微藻作为海洋生态环境的指示初探[J]. 海洋环境科学,1998,17(3):24-28.

[21]白树猛,田黎. 指示生物在海洋污染监测中的应用[J]. 海洋科学,2010,34(1):80-83.

[22]姜勇. 胶州湾浮游纤毛虫群落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与环境间的关系[D].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2.

[23]Li C Q,Liu W C,Zhu P,et al. Phylogenetic diversity of bacteria associated with the marine sponge Gelliodes carnosa collected from the Hainan Island coastal waters of the South China Sea[J]. Microbial Ecology,2011,62(4):800-812.

[24]Wei B.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 of proteorhodopsin-containing microorganisms in marine environments[J].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2012,6(1):98-106

[25]肖慧. 渤海湾近岸海域的细菌学研究及其在海岸带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D].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5.

[26]赵海军,纪力强. 大尺度生物多样性评价[J]. 生物多样性,2003,11(1):78-85.黄凯,张杏锋,李丹. 改良剂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292-296.

浅析环境正义与环境秩序的关系 篇4

1、环境正义的含义和特征

环境正义最初官方的定义是美国国家环保局提出的, 将环境正义界定为:“在环境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遵守和执行方面, 全体国民, 无论其民族、种族、收入、原始国籍和教育程度、婚姻状况, 均应得到公平的对待, 并享有充分的参与权, 无论任何人均不得由于政策或经济困难等原因, 被迫承受不合理的负担”。

而我国的环境正义的理论可以追溯到环境伦理学中的正义问题, 对于环境正义的研究仅限于理论知识, 一般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 讨论环境正义现状。陈泉生教授认为“环境正义是用正义的原则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始终贯彻着自由和平等的理念”。有的学者认为环境正义是指现在或将来的人类群体以及其他生命体能够享有的满足其需要的环境利益。从以上的定义, 我们可以归纳出环境正义一般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与人之间的正义, 一是人与自然的正义。有的学者又把人与人之间的正义进行了细分, 划分为当代人之间以及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 即同代和跨代正义。

从目前研究环境正义文章来看, 环境正义从基本内涵上可以理解为:代内环境正义、代际环境正义和种际环境正义, 我们也赞同以上观点。

2、环境正义理论的基本内涵

(1) 代内正义

有的学者认为“代内公平指的是代内的所有人, 不论其国籍、种族、性别, 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对于利用自然资源和享受清洁、良好的环境享有平等的权利。”这是从平等享有环境权利方面来定义, 认为代内正义是一种平等权利。代内正义强调当代人在利用自然资源、享受良好环境机会均等权利平等;在利用和享受有限的地球资源上, 不同国家和地区享有权利和义务的公正和平等。现实中代内正义包括一国内部的代内正义、当代现有国家间的代内正义即国际正义和国内正义。

(2) 代际正义

代际正义关注的是当代人与后代人在环境保护及资源利用的环境正义方面的问题。代际正义最早由美国国际环境法学者魏伊丝提出。

我们认为代际正义的基本含义为:在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要前提下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为危害的发展。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但是我们要理解代际正义并不要求当代人为后代人的利益作出巨大的牺牲, 我们不能因为考虑到不可预知的未来人而限制我们自己的环境需求, 这需要把握一个底线。

(3) 种际正义

种际正义又称种际公平, 自然正义, 它适用于人与自然物种之间, 源于对自然固有价值的承认。人类是宇宙的组成部分, 作为地球生物圈的物种之一, 不能离开生态圈和组成它的生态系统独立存在。种际环境正义是在人类中心主义向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演变中提出来的, 在这一理论过度过程中, 人们逐渐意识到, 只片面地追求人类的利益而无节制的利用自然资源是一种短视的行为, 只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人类才一会有更大的生存空间和美好的未来。但需要指出的是, 尽管自然的权利正不断被人类所提倡, 但现实的法律制度上有关自然的权利的性质和地位问题并未得到明确。

二、环境秩序理论

对于环境秩序的理解目前主要从法的价值理论出发, 有的学者认为所谓环境秩序, 就是环境法所追求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秩序。环境秩序可以归纳两个层面:l、人与人之间对自然环境利用的秩序。建立和维护这一秩序, 即需要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对环境容量利用和自然资源利用行为进行强制性的限定, 又引入私法救济的措施, 当环境侵权时, 通过侵权法来实现环境权对环境容量利用权和自然资源利用权的限制。从而确保人于人之间环境秩序的和谐。2、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秩序。主要体现为人类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对生态系统的保护。人类在其生产生活过程中, 必须尊重自然规律, 要有节制的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 保障生态系统的总体平衡, 以达到自然资源的长期可持续的利用。

三、环境正义与环境秩序的关系

1、环境正义与环境秩序联系

一部运行良好的环境法律应当符合促进环境秩序和保障环境正义的要求, 并可作为环境法的基本价值理念。环境法在不断演进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诸如:环境公平、环境效率、环境民主、环境秩序、环境正义、环境权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等环境法的基本价值准则。在这些环境法基本价值准则的指导下, 形成了我国环境立法的一些基本的价值取向, 也是环境法的基本理念, 其中包括通过环境正义与环境秩序衡平人类利用环境的关系。

以上这些都是学界对环境正义和环境秩序在环境法上地位的看法, 周柯教授认为, 我国环境法的价值取向,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环境正义和环境秩序。我们说, 法的最高价值追求是正义和秩序, 那么环境法的价值追求也应该是环境正义和环境秩序。从这个角度来说, 我们赋予了对环境正义与环境秩序赋予更高的地位。所以说, 在环境法理论中环境正义与环境秩序缺一不可。没有了正义, 法律就失去了评判是否的标准;没有秩序, 人类就无法共同生活。因此, 缺少其中任何一个, 都会使环境法律制度成为恶法。

2、环境正义与环境秩序的冲突

环境法的价值准则具有不同的价值目标, 它们之间难免会有相互矛盾。正义与秩序的价值准则在环境法中具有特殊的内涵, 正义主要是建立公正、平等, 秩序追求的是一种和谐稳定的环境。正义与秩序的相互关系不同于其他价值准则的关系, 环境正义与环境秩序的从本质上是和谐共存的, 它们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目标, 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环境正义与环境秩序在一定程度上是相辅相成的, 它们之间的冲突完全是法理学意义上的冲突, 仅仅具有理论上和逻辑上的可能性。在实践当中也只表现为在环境立法、环境执法过程中价值取向选择的侧重点的不同, 不存在着根本的冲突。

3、环境正义与环境秩序价值冲突解决建议

在如何处理环境正义与环境秩序冲突上, 应从它们价值取向的一致性出发, 通过协调环境正义与环境秩序衡平人类利用环境的关系。正义意味着良好的秩序, 环境正义意味着建立良好的环境秩序。环境正义所要追求的是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这与环境秩序所要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谐发展秩序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维护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与人和谐共处的环境秩序, 是最能体现环境正义的特色观念、核心观念。处理环境正义与环境秩序的关系就是要将正义与秩序的价值准则置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下, 在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中达到环境正义与环境秩序的良好互动。

摘要:环境正义与环境秩序作为环境法的两个基本价值理念是缺一不可的。它们在环境法的价值位阶上有冲突, 也有融合。可以说, 两者相辅相成, 共同为转型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指明方向。

关键词:环境法,环境正义,环境秩序

参考文献

[1]Institute of Medicine.Toward Environmental Justice.National Academy Press, Washington.D.C.1999:1.

[2]陈泉生, 等.环境法学基本理论[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4:213.

[3]王曦.国际环境法[M].法律出版社, 1998:106.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概述生态因素的概念

解释主要非生物因素(光照、温度、水分)对生物的作用和影响。举例说明生物因素(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对生物的影响,说明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能力目标:

通过对生态因素影响生物生存发展的事实的分析,锻炼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的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生物与环境间关系的相关图表,用曲线图等形式表示生物之间的关系。正确区分和使用种内互助、种内斗争、共生、寄生、捕食、竞争等有关重要词语。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树立整体的、生态的生命科学观点。通过理解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学会抓主要矛盾,辩证地分析问题。教学重点:

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从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中发现主要生态因素。教学难点:

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原因。教学方法:分析法 观察法 德育参透:

生物生存受到多种因素的作用,多种因素中有其中的一至两种是起主要作用的。哲学上要求我们既要相信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又要抓住主要因素。

课时分配: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环境限制生物的生存范围;生物可以适应一定的环境)

1,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讨论:环境主要是从哪些方面影响生物生存的? 讨论:以上影响因素是否存在什么共同之处? 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就叫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

当我们暑假去南山旅游时会有什么感受?这里哪些属于生态因素?那些不属于生态因素?

分析解释环境因素与生态因素的区别……。

我们人类的生存和生活主要受哪些生态因素影响呢?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分别是哪些?在迅速奔跑的过程中,最重要的非生物因素是什么? 可以依据课件中展示的图片对生物的适应进行分析。对生物产生影响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分别有哪些?生态因素是如何对生物产生影响的?是否有什么实验结果作依据?

讨论:虽然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很多,这些生态因素分别是怎样影响生物的生存的?

2,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光照:对生命有重要影响的光包括哪些?光对于生物生存的意义? 依据课件进行分析讨论。

①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终能量来源:

最终得出结论: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也是最基本的能量代谢。光的强度及波长可以影响光合作用的效果。

结合光合作用部分知识进行学习。例如光照强度影响有机物的积累。影响叶绿体的形成。

② 决定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和分布:

光照影响生物的形态和结构如阴生和阳生植物各有适应性。③ 影响生命节律和行为:

光周期会影响生物的生命节律,比如性成熟、昼夜节律、和生物钟调节等方面。

趋光性、昼夜活动时间。动物在形态结构方面都有适应性。植物花期(长日照和短日照植物)、花钟(开花时间受日照、温度和湿度的共同影响);动物的繁殖活动、迁徙、洄游、换毛、换羽。(例如:反季节花卉、蔬菜的培养;控制动物的繁殖。)提示学生结合日照时间的规律性变化对动物性成熟的影响——激素调节部分知识进行分析。讲解为什么影响鸟类迁徙行为的非生态因素主要是光照而不是温度。

(2)、温度:是如何对生物产生影响的?

──影响新陈代谢过程中酶的活性。进而影响生物的新陈代谢→影响生命活动、分布……。

一般情况下生物不能耐受高温的原因是什么? ① 影响分布:

纬度、海拔不同造成温度差异——影响植物动物的分布。生物对此有相应的适应性。

生物在地球上的分布很广,同时每种生物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很窄。结合酶活性受温度影响的曲线进行分析。

冬眠、夏眠、熟睡等习性;沙漠动物的行为:夜行、穴居等行为;昆虫和蛇的活动特点;人体的体温调节过程;孵卵的温度要求等。

(3)、水:——生命的摇篮

生物体的含水量一般都在60%~95%,有些生物含水量高达95%以上。水对于陆生生物更是重要。它决定着是否能有生物生存。

依据结合水、自由水的生理功能分析水对生命的影响。

对形态结构和生理的影响:散热、有利于矿质元素的吸收和运输、维持形态、休眠、萌发、排泄、①地区年降水量决定植被类型:为生态系统类型的学习做准备。可结合科学绿化进行探讨。

②生物的保水能力:生活在沙漠、戈壁的植物吸水、保水、储水能力;骆驼、肺鱼等生物的适应性及其形成原因。通过讨论考查学生现代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是否存在问题。

除此之外,空气、土壤、压力等非生物因素也对生物产生重要的影响……。讨论:为什么昼夜温差大的地区适宜植物体有机物的积累?白天和夜晚影响植物积累有机物的主要的非生物因素分别是什么?

生物不但要挑战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还要应付来自生物界的压力。3,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种内关系

学生列举生物的种内互助现象,说明生物因素的影响……。社会性生活的生物表现比较明显。

例如:蜜蜂的家族分工;大雁的迁飞行动;狼群的进攻行为;大象的群体行为;军舰鸟的种内斗争;人类的集体行为等。

讨论:种内互助通常发生于什么情况下?它对生物的影响效果?意义? 同种生物个体之间是否会发生争斗现象?一般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会发生种内斗争?学生例举生物的种内斗争现象……。

总结:密度过大或者生存条件恶化时种内斗争激化。原因主要是……。①生存空间狭小时,蝌蚪会通过肠道毒素抑制种群;人类会发生饥荒、疫病流行或战争。

②由于争夺繁殖权,蛐蛐、鸟类、袋鼠、鹿等……。③争夺王位或者霸主权,猩猩争夺激烈;蜜蜂捣毁王台。

④植物合理密植……。种内斗争对生物种群的影响是怎样的呢?意义? 自然界不同种的生物之间关系又如何呢?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学生举例说明生物的种间的互助关系……。举例进行适应性教育:

动物与动物: 清洁鸟与大型动物。导蜜鸟与蜜獾的合作伙伴关系。木匠蚁与蝶的幼虫。

动物与植物: 虫媒花与传粉动物的适应关系。果实与动物的适应关系。真菌等生物与动、植物: 互利共生:二者不能分离,互利。举例讲解共生与共栖的异同。

选讲:①天麻和密环菌。②地衣的构成及特性。③根瘤菌的生活。④白蚁与披发虫的关系实验。⑤树栖蚁和蚁栖树。

寄生:共同生活,一方受害,一方获利。学生举例说明生物的寄生现象……。教师总结。

以人体或动物为寄主:线形动物、寄生蜂、冬虫夏草、细菌和病毒。)以植物为寄主:植物(菟丝子、大王花、玉米黑穗病); 以菌类为寄主:病毒。

适应性教育:寄生生物与寄主的关系?──微妙的依存关系。选讲:类寄生、重寄生和寄生链。寄生对于寄主都是有害的,但是人类经常利用生物的寄生现象举例说明: 生物防治病虫害(白僵菌-松毛虫;苏云金杆菌与棉铃虫;赤眼蜂与害虫)

有的寄生现象比较特殊,例如杜鹃的巢寄生。

寄生不同于腐生……。例如,树皮上长了许多苔藓植物属于什么现象?绞杀植物属于?。

竞争:两种生物争夺相同的生存条件,适应性强的胜利、反之失败。分析竞争曲线: 甲、已、丙三个阶段曲线变化的原因?A和B分别表示的是哪一种草履虫?为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 一块草场一分为二,一半放牧,一半空闲。经过一段时间后植被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该牛、羊、各种牧草之间都存在什么种间关系? 影响牧草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各是什么?主要影响因素? 目前火锅到处都是,牛羊的需求量迅速增加继而导致超载放牧。设想超载放牧的结果?导致草场退化的原因?

总结:准确区分四类种间关系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生物的生存压力很大。生物是如何对付大自然的压力,顽强地生存下来的呢?

总结:生物生存受到多种因素的作用,多种因素中有其中的一至两种是起主要作用的。哲学上要求我们既要相信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很多矛盾),又要抓住主要因素(主要矛盾)

作业:第18页的第一题判断题:

板书设计

第八章 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 生态因素

一,生物中的生态因素 二,非生物因素

1、光照:

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也是最基本的能量代谢。

2、温度:

──影响新陈代谢过程中酶的活性。进而影响生物的新陈代谢→影响生命活动、分布……。

生物在地球上的分布很广,同时每种生物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很窄。

3、水:——生命的摇篮 水对于陆生生物更是重要。它决定着是否能有生物生存。三,生物因素

1、种内关系

共生:二者不能分离,互利。

寄生:共同生活,一方受害,一方获利。捕食:两种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竞争:两种生物争夺相同的生存条件,适应性强的胜利、反之失败。

遗传与环境的关系 篇6

爱因斯坦的后代不聪明

国外曾用诺贝尔奖得主精子进行孕育后代的实验,其根据是对优势基因的认可和利用。美国人搞了一个复制天才的实验。为了保密,这个计划只限于有限的一些人知道,但由于结果并不美妙,人们才知道了这一试验。80年代末,美国一个遗传学小组找到了一位愿意做试验的男性物理学家(已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一位女性音乐家,通过人工生殖技术结合他们的精子和卵子,形成一个受精卵,再植入女音乐家的腹内孕育。十月怀胎后产下一名男孩。

孩子得到了精心的哺育和照料。从早期教育到学前教育,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这名孩子甚至得到了比同龄孩子更多的照顾和开小灶。然而直到小学毕业,这名孩子也没有表现出让人感到有一丝一毫天才的地方,学习成绩一般,性格也一般,唯一值得称道的是他对音乐比较感兴趣。但就目前的情况看,这名孩子并非是人们想像中的音乐天才。

另一个故事则更有说服力。根据1987年出版的爱因斯坦书信和手稿,科学天才、诺贝尔奖得主爱因斯坦在读大学时曾与一名塞尔维亚裔女同学马里奇坠入情网,后来同居。不久,他们迎来了爱情的结晶,马里奇产下了一名女儿。两人高兴万分,把他们的孩子取名为利泽尔。然而愉快的日子没有过多久,医生就告诉爱因斯坦和马里奇,他们的孩子可能有严重问题,如果不是严重弱智,就是先天愚型(即唐氏综合征)。

果然,爱因斯坦和马里奇观察到了孩子的严重智力问题。孩子都6个月了,还不会笑,连微笑都不会。而正常孩子是两个月就会微笑,4个月就会大笑。还有孩子哭声小,受刺激后也不会马上就哭,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不感兴趣。更重要的是利泽尔出现了先天愚型孩子特有的面部特征,两眼之间距离过大,两眼外侧上斜,口半张,不断地流口水,鼻梁低等。爱因斯坦和马里奇心情沉痛,而马里奇则终日以泪洗面。她觉得她和爱因斯坦显然没有办法处理这个痴呆孩子,但是母爱又不允许她随便就放弃孩子。

爱因斯坦是一名大男子主义者,而且这一女儿又是他们的非婚生孩子,因而爱因斯坦没有过多照管孩子。迫于学习和生活的压力,母亲马里奇将孩子交给自己在塞尔维亚老家的父母照顾。当然马里奇将孩子交给父母照看还有一个难以言说的原因,孩子是一名痴呆儿。尽管当时爱因斯坦还未成名,但爱因斯坦和马里奇两人都是大学生,按流行的说法,他们也算是高智商的人,如果让人知道他们这样高智商的人还生下痴呆儿,也是一件很难堪的事。

基因的奥秘

为什么一位举世公认的天才和一位并不笨的母亲会生下一名弱智孩子?谁也不知道其中的原因。后来利泽尔在21个月时患猩红热死去,因此也没有人再提这段往事了。

英国的理查德·罗伯茨和美国的菲利普·夏普因为发现断裂基因而获199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们发现基因中的遗传信息是以不连续的方式排列的。在生物的一些基因的不对等交换中,染色体并不完全对齐进行同源染色体的互换,而是进行非同源染色体的互换,而且通过尚未明确的DNA重组过程,进行比较完全彻底的DNA重排。而断裂基因的来源一般有两条途径,一是多数为同样或相似的祖先基因的独立重复,二是通过外显子的随机组合而装配起来。

这提示,精子与卵子结合时并不是将所有好的基因都复制下来,而且好的基因片断也不一定能表达出来并传递给后代,无论是名人的精子还是普通人的精子概莫能外。换句话说,有性生殖的基因遗传不仅受时间、环境的影响,而且取决于男女双方复杂而庞大的基因组的随机组配。后代只能随机获得父母的部分基因而不是全部基因,而且这种获得有时是随意的不稳定的,基因的某些节段、某些信息极有可能自由随机地移动组合,即所谓的“断裂基因”,这样每个个体的遗传是不会一样的,即使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后代也不一定能全部继承父辈的全部优秀基因,这也可能是为什么同一父母所生的兄弟姊妹会有极大的差异甚至迥然不同,也才会有龙生九种,种种各别。

此外,即使后代都全部继承了上一代的全部优秀基因,在后天的环境中能否全部体现出来并转化成才能和创造力,也是一个未知数,因为人和生物个体的成长环境对他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起着重要作用,甚至有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在1995年进行了“杰出青年的童年与教育”重大课题研究,想要通过研究弄清青少年成才的因素和主要因素有那些。尽管该调查并不是主要研究遗传与成才的关系,但这项研究结果却从某种侧面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遗传在某些方面是靠不住的。

后天环境更重要

这个研究调查了400人,全部是杰出青年。杰出青年的定义是:近几年以来省级以上的模范人物或在某专业领域内贡献突出被社会公认者,年龄一般在45岁以下。他们是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国青年科学家、全国杰出青年企业家、全国岗位能手、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获得者等。这项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这些人才的家庭和遗传情况,真正从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而成的人才只占极少比例。

首先是这些人才的父母的文化程度都较低。对杰出青年父亲文化程度的调查表明,不识字占9%,小学文化程度占38%,初中占21%;高中、中专占13%,大专大学以上占19%。如果以大专划线,绝大多数人的父亲(81%)只有初等文化,甚至几近一半是文盲和小学文化(47%)。这说明文化和智力这样的遗传因素在这些杰出青年成长和成才的过程中并不是主要的因素,而是次要的,只占极少的比例。

从杰出青年的母亲的文化程度来看,不识字占40%,小学占30%,初中占10%,高中、中专占12%,大专、大学以上占8%。如果也以大专划线,绝大部分人(92%)不具备智力和文化的遗传优势。而且文盲与小学程度相加,杰出青年的母亲达70%,这更是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但这样的家庭却培养出了人才。这个结果再次弱化了遗传的作用。

但是这项调查的结果与国外的同类研究有较大差别。国外的调查表明,如果父母尤其是母亲的文化程度高,对孩子的学习和品德具有正面的积极的影响;而且作用较大,一般这样家庭的孩子都学习成绩好,性格的社会认同高;有礼貌,品德好等等。

尽管这些杰出青年的父母文化程度低,自身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但是他们内心都有一种强烈的愿望,不满意自己的社会地位,希望通过子女受教育来摆脱父辈的命运,因此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更为关心并舍得投资。而且这些家长虽然文化程度低,但他们的人格因素较好,尤其是诚实、进取、勤奋、吃苦耐劳的品质对子女的影响较大,使下一代在性格和人格因素上终生受用。从这些结果和解释来看,遗传也是起作用的,比如父母的性格和优良的品质对孩子的遗传,但更重要的是孩子在后天环境中受到的教育和熏陶。显然这些杰出青年的成长环境是最重要的,而并非智力遗传因素。

再从这400名杰出青年的父母职业来看父母的影响。这些杰出青年的父亲的职业如下:农民占28%,工人占26%,机关干部占18%,知识分子占18%……杰出青年的母亲的职业为:农民占37%,家庭妇女(无业)占22%,工人占17%,机关干部占8%,知识分子占12%。这些情况说明,杰出青年的父母大部分是普通劳动者(工人、农民)甚至无业,这与他们的文化程度的较低下是一致的。但这也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孩子成为杰出人才,说明遗传的作用并非主要的,而是后天的环境起主要作用。

父母职业对孩子影响的结果尽管与国外的调查有所不同(国外的结果是父母职业影响子女的学习成绩和心智发展,父母的职业类别越高和越具有文化色彩,其子女的学习成绩和心智发展便更好和令人满意),但中国的这项调查也许更符合中国的国情,也可以作为遗传并非是成才的主要因素和唯一因素的重要证明。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篇7

教师在使用“资料分析”栏目时, 不能仅仅将其中的知识看做教学目标, 而应在深入分析其与核心知识关系的基础上认识其功能, 进而选择恰当的使用方式。 为此, 我们统计了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中的“资料分析”栏目, 并分析它们在核心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作用, 发现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支持核心知识, 解释核心知识, 拓展核心知识。

1.支持核心知识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 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 同样, 教材不仅需要提供科学知识, 而且需要通过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知识。 也就是说, 教材不仅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目标, 而且要在学生实现学习目标途中遇到困难时提供知识及方法的支持。 在“资料分析”的教学实践中, 学生将由被动学习者变为通过资料的阅读、分析、讨论进而获取知识的主动参与型学习者。 学生由过去的生物学概念、规律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变为主动通过各种资料的阅读分析, 甚至是课外查找资料发现概念和规律, 把知识由“别人的”真正变为“自己的”。

例如, 教材必修1第4章第1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特点”的“资料分析”栏目含“资料—柱形图—讨论题”三部分。 该“资料分析” 栏目所提供的索材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细胞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先留一段时间让学生仔细阅读资料, 认真分析柱形图, 研究在水稻和番茄培养前后的培养液中不同离子浓度的变化情况, 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 从中引导学生归纳出两点规律: 一是细胞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不一定都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 二是细胞吸收物质是有选择性的, 说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通过这样的研究学习, 学生就能准确得出上述讨论题中4个问题答案:1. 在培养过程中, 水稻吸收水分及其他离子较多, 吸收较少, 结果导致水稻培养液里的浓度增高;2. 不同作物对无机盐的吸收是有差异的;3.水分子跨膜运输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 其他物质的跨膜运输并不都是这样, 这取决于细胞生命活动的裔要;4.细胞对物质的吸收是有选择的。这种选择性具有普遍性。 学生通过对图表数据进行分析, 从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 并能运用这些信息, 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还能提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解释核心知识

信息被加工的水平越深, 它能被提取出来的可能性就越大。 有研究表明, 学优生善于从深层水平上理解知识, 而学困生则习惯于对知识作字面的肤浅理解。 因此, 教材有必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学习内容, 更利于核心知识的获取。 教材中有不少“资料分析”栏目中的内容可以实现这一目标。

例如, 必修1第1章第1节“资料分析”栏目中“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列举了四个实例: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 从单细胞生物角度说明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人的生殖和发育和缩手反射的结构基础, 从多细胞生物角度阐明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艾滋病毒的感染, 从无细胞结构生物的角度解释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这部分的“资料分析”主要以图片的形式呈现, 以图片代替文字, 在识图过程中练习文字语言的表述也是学生亟待强化的能力。 例如, 在必修1第3章第4节, “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实验是乔治·埃米尔·帕拉德 (George Emil Palade) 及其同事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证实豚鼠胰腺腺泡细胞合成、运输、分泌蛋白质途径的经典实验[1]。 教师在进行该内容教学时, 应指导学生快速通读资料分析中文本信息, 可以对核心问题进行信息的初步搜集, 明确该实验的研究对象是分泌蛋白, 实验的取材是豚鼠的胰腺腺泡细胞, 实验的方法是同位素标记法, 实验的过程中被标记的亮氨酸发生了位置上的动态变化等。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讨论题, 理清资料分析阐述的核心内容, 即让学生通过探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过程, 了解分泌蛋白合成的路径, 从而深入理解相关细胞器的作用及细胞器间在功能上的协调配合。 此外, “资料分析”栏目一般都在文本信息或图解信息后配置了相应的讨论题, 这些讨论题通常也是本节课要突破的重难点问题。 通过对讨论题的分析, 结合搜集和处理的信息, 讨论题便迎刃而解。

3.拓展核心知识

新课程既强调尊重个体差异, 又要求面向全体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 我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分层教学, 提出不同的要求, 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 使得在同一学习时间内, 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要解决的问题, 都能在现有基础上“跳一跳”达到目的, 即通过思考、解答问题有新收获, 有所提高。 为此, 高中生物教材常常在“资料分析”栏目中介绍一些与核心知识有一定关联的外延性内容, 包括学科性知识、应用性知识及史料性知识。

例如, 必修一第六章第3节“资料分析”栏目中“干细胞研究进展与人类健康”, 干细胞的研究属于生物科学前沿。 生物科学前沿是指生物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或正在进行的研究课题和未来研究发展的趋势[2]。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对核心内容以外的知识做适当拓展, 满足不同学生的知识需求。 例如, 必修三第二章第2节“促胰液素的发现”包含大量史料性知识, 教师备课时可设计问题: (1) 胰腺能分泌胰液。 胰液通过导管注入小肠, 其中的酶用来消化食物。 胰液的分泌是如何调节的呢? (2) 科学家们在发现第一种激素过程中付出了不懈努力, 这能对你产生哪些积极的情感体验, 请将这种体验在小组内进行分享和交流。 在教师设计的问题中, 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小组之间的交流活动相结合, 落实本部分的学习过程。

要想完成对核心知识的拓展, 对教师就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 提高专业素养。其次, 教学中把握好适当的“度”, 前沿知识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最后, 在教学中应注意将生物前沿知识通俗化、直观化、形象化。 当然, 高中生物教材“资料分析”中的内容有些已经滞后于生物科学的发展, 不利于对学生搜集信息能力的培养, 因此, 备课过程中教师要灵活应用时事热点、科技进展和科研成果做素材。需要注意的是, 拓展延伸的资料不能多, 不能延伸讨论的时间, 要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中心, 不能舍本逐末。

参考文献

[1]王达夫.对“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实验的几点思考[J].生物学教学, 37 (9) :71-72.

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 篇8

关键词:人类发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不仅为人类提供生存空间, 还为人类的生产劳动以及经济发展提供物质资源。人类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创造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并建立了现代文明。但同时,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在不断恶化, 环境问题正日益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

1 环境与人类的发展历程

人类的一切生命或社会活动都要在一定的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中进行, 人类的活动与周围的环境往往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和相互制约。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产物, 但同时人类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和塑造着环境。人类的活动如果毫无节制地向环境进行索取, 毫无节制地排放废弃物。那么人类的行为必将遭到环境的报复进而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所以人类只有适应环境、研究环境以寻求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处。

无论远古人类被动的去适应环境, 还是现代人有意识地塑造环境, 都是人与环境相统一的写照。人类所经历的由树栖到穴居、由散居到形成密集栖息地乡村和城市、由向自然中采集食物到畜牧和农耕的发展以及今天的高度发达和繁荣, 这无一不是人类逐步适应环境、研究环境以及影响环境的过程。能源和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 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又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着环境的构成和质量。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利用所带来的是对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 从而影响能源的持续供给, 进而影响到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 最终自然会影响到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随着危及人类生存的现代环境问题的不断拥现, 从美国的“黑风暴”到世界人口的剧增和森林的锐减, 以及我国目前大面积雾霾的出现, 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这无一不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如果没有人类的介入, 那么资源和环境就会按照自然规律自然的进化和发展, 像污染、浪费、破坏或者保护、优化等等问题自然也就不复存在, 自然资源和环境也就不存在好、坏、利、弊了。所以, 资源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 实质上是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2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我们所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我们周围各种各样的自然因素就是所谓的自然环境, 如, 黄河长江、高山平原、蓝天白云、日月星辰等等, 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条件。社会环境则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 通过社会劳动所创造出来的人为环境。如, 城市、乡镇、长城、金字塔等等。我们人类的生存和活动, 必需从环境中获取营养物质, 要有含有一定空气和水的空间, 要有充足的阳光;人类新陈代谢和生产及生活活动的产物, 要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环境还必须具备容纳并消除和改变这种代谢物的能力。所以说人类没有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 是根本不能生存和发展的。然而环境、资源、人类之间的关键问题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大自然的不断演变、人类文明的进步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地攫取资源、破坏环境的历史, 更是一个不断重建环境、再造资源的历史。

自然环境是我们人类的生存之源。如果没有自然环境的存在, 没有自然环境的完美和恩泽, 那么人类的一切生命和生产活动都无从谈起。自然环境是我们人类最大的财富和最值得信赖的朋友, 更是人类的衣食父母。所以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去认识它、研究它、帮助它、保护它、回馈它。我们人类主观上的需求和有目的的各种活动与环境的发展规律和客观属性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人类必须认识环境, 研究环境, 必须遵循环境的发展和变化规律;不然的话, 就必定会受到环境的报复和惩罚, 形形色色的不利于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就将会随之涌现。

自然环境哺育了我们人类, 我们人类社会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进步发展,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 我们人类改造自然环境的信心和能力空前强劲。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历史上无数的人们利用科学知识为人类创造出了巨大的财富。人类不仅改造山河, 修建巨型水库, 兴建繁华都市, 驯养培育野生动植物, 研究培育新型生物, 制造形形色色的高科技产品, 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我们人类还步入了星际环境和外太空, 到更大范围的环境中去寻求发展和自由。

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 是由人类发展和自然大环境组成的矛盾统一体, 一方面, 人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人类的生存活动和发展, 离不开自然环境, 要通过生产劳动和自然大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 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步增强, 人与自然环境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同时, 人与自然环境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总在寻求改变自然环境的自然状态, 而自然环境又竭力维持其自身固有的自然运行规律。人与自然环境这种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 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具体体现, 特别是自然大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具有很大的自发性, 很容易造成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失衡, 加之人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处于主动地位。人类的行为一旦违背自然规律, 或者对资源地攫取超出自然承载的能力范围, 就会导致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失衡, 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甚至灾难的降临。

环境与人类的发展问题以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重视, 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保护环境, 与环境和谐相处, 已是全世界公民的共识, 我们要共同营造一个舒适自由的环境。为了让我们人类的未来更繁荣更舒畅更自由, 那就让我们一起行动, 保护环境, 保护地球, 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3 结语

总之, 环境与人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关系。人与自然大环境共处在地球生物圈之中, 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 所以我们人类必须以大自然为依托, 利用自然, 改造自然, 让大自然造福于人类, 服务于人类。实际上人类在利用自然环境发展社会经济和创造社会文明的同时, 也在不自觉地伤害着自然环境, 进而使人类自身逐渐丧失了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所以说加强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工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也是建立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长远方针。

参考文献

[1]房龙.人类的故事[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8:31-34.

[2]迪维诺.生态学概论[M].比利时, 1974:72-76.

[3]乔刚.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循环经济立法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 2010:10-13.

风水与环境关系的研究 篇9

“风水”这个名词已经有着千年的历史, 它其实是一种传统文化。风水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和其居住的建筑空间和周围的环境相互协调发展。这也是我们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经常忽略的一个重要问题, 轻视环境正是今天我们人类破坏环境的重要原因。

20世纪50年代后, 一些国外的学者开始研究中国的风水学, 当人类面对经济发展迅速, 以及自然环境遭到不断破坏的大环境下, 一些学者已经利用中国最传统的风水学和西方文化进行比较, 加以反思, 去探索未来的发展趋势。他们发现中国风水中一些较为先进的思想, 这种热潮也让中国的学者对我们曾经一度排斥的风水学慢慢重视起来。

风水学作为我国一门独特的文化分支, 在千年的文化进程中, 一直是我们国人对于理想环境追求的一个代名词。风水理论非常关注人类与居住环境的关系, 风水将人类纳入自然界中, 将人与自然放置于一个有机的整体去看待。风水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追求的是人类居住的建筑空间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协调、统一。古代风水的这种自然观造就了我们古代建筑和城市景观最独特的风格, 也得到了近现代建筑和城市设计的认可。通过“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风水学中对于“人———建筑———自然环境”的合理关系, 最终得到有效利用和科学发挥。

2 风水与环境的关系

2.1 环境艺术的同构性

风水营建从观天象物中总结出天地对应的太极模式, 从整体山川水系盆地间隔重复中建立了环抱循环格局, 从群落血缘关系中明确了家国同构的概念。之后就可以看到, 所有的环境选址、城市格局、建筑群落关系、建筑合院结构、装饰图案图式等都是以一条主线进行的。所以, 风水的核心标准从今天来看并不仅仅限于规划、城市、建筑或室内等单一的适用范围。而同样的标准, 既可以用于城市规划这样大的尺度空间, 也可以用于装饰图样这样的细节处理中。风水的价值就在于, 对营建规律及简化标准, 就像数字搭建了庞大的数学王国, 风水也抽取了所有造型、造物的核心标准。在此基础上, 进行不同尺度的应用, 如同中国社会组织的“家国同构”, 以及今天所说的宇宙同构性, 同样的规律既适用于单个细胞, 也适用于整个生命。环境艺术也应具有这种宏观、微观相统一的思路。

2.2 环境艺术的主题性

风水指导下的中国传统环境具有一致的脉络气息, 这诚然是由于环境与细节都具有同构性的原因。但这种同构的源头就是同一主题, 即对环境承天受命。无论处于这一环境体系的哪一个层面, 所要表达的就是人的身份、地位、特征, 并且随着人命运的改变, 人所处的环境对人仍旧有所依托。主题性主要有2方面的内涵:首先, 环境与人的对应性主题, 也就是风水中所讲大宇宙与小宇宙的对应。今天的环境艺术在建立主题时也应有此对应关系, 反映居者在社会中的角色。其次, 对物象的主题表达, 以自然事物作为主题进行演绎诠释, 使空间既具有多样性, 又具有一致性。这对于“国际风格一致化”的今天, 塑造环境艺术识别性具有极大价值。

2.3 环境艺术的互补性

风水营建中由于各个方面细节都以太极为创造核心, 因此, 在功能构建上处处体现了太极思维模式, 也就是说对于营建充分考虑到事物两面性的发展。当建立了墙体阻挡时, 就要考虑如何避免阻挡, 不仅是避免对生气的阻隔, 还要避免对视线的阻隔。这就产生了空间的迂回性纳气, 以及合院形式对气的涵养, 也产生了借景、框景对视线阻隔的弥补, 并以院落形式培养内外景致的连贯性。又例如, 在廊的转弯处, 由于转弯就是要引导空间转换, 原有路径就要给人以封闭信息。但是, 因为封闭所以就要考虑如何弱化封闭与阻止性, 建立感受的延续性, 所以, 就产生了尽头的对景设计。这种正反两向的思路, 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环境设计的互补, 也就是创造就是破坏, 所以, 创造时就要考虑如何弥补, 建立就要消解、破坏就要构筑, 这就是太极两仪互补性。环境艺术只有具备这样的创作意识基础, 才能够平和地融入自然, 达到人类行为与自然的良性接轨。

3 结论

风水的艺术本身并不是对自然地规划和模拟, 而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增加人们下意识的审美感受, 这也是环境艺术发展的主旨。今天我们的生活受到了西方文化深刻影响, 生存现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 我们的环境意识却没有改变, 人们对于传统环境的亲和性, 以及传统环境的舒适性一直是我们所追求的。这些对于我们国家的环境艺术的营建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发展意义。风水艺术追求的是一种人与自然的良性结合, 追求肉体与心灵的良性循环, 这也是我们国家对于传统审美意识的追求。它是放松的循环和自然能量的正能量交换, 这种自然观和人文关怀才是现代环境艺术发展的目标定位。

参考文献

[1] 刘晨晨.中国风水在现代环境艺术发展中的价值[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10 (2)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篇10

1 构思与布局创新立意

古人所谓的“意在笔先”, 即对园林小品设计创作完全适用。一是构思不能俗套, 要有新的意境, 一味地模仿就会大大地减弱建筑小品对人们的感染力。二是组景要有立意, 有了立意之后, 才不会以空洞形式去堆砌构图。更重要的是, 园林建筑小品不管是在位置的摆设上还是园林背景的选择上, 都要与同一园林中周围的环境一致。而设计的时候, 一些环境因素比如园林中的人口流动走向以及园林空间的开阔封闭都是必须要考虑的。园林建筑小品的设计如果与园林中的环境不协调, 就完全不能发挥其艺术的感染力。例如, 一个颜色鲜艳而华丽的垃圾桶与清秀而自然的山石疏林的环境是根本不统一的。

2 多样与统一因地制宜

园林构图和其他艺术领域一样, 把多样与统一作为最本质的原则, 即园林建筑小品的设计不仅要创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还要与周围的整体环境相统一。不同的环境中, 小品的形式也有所不同, 要想实现多样统一, 小品设计的布局和构思就必须因地制宜和因情制宜。同时, 园林小品在园林环境中也还是有主次之分的, “雕塑、孤赏石”等作为主题景观在小品设计中一定要引人注目, 而“垃圾桶、栏杆”等非主题景观就必须要统一于园林中的环境。总而言之, 园林建筑小品一定要做到:“主次分明、相得益彰, 共同存在于园林环境之中。”

3 色彩与质感相辅相成

小品设计中色彩与质感的处理与园林中空间的艺术感染力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色彩能使人在情感上联想、象征, 而质感却可以加强某些情调上的气氛。总之, 色彩和质感是园林建筑小品的双重属性, 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换言之, 要想产生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就必须善于发现各种材料在色彩和质感上的特点。例如:作为园林建筑小品之一的果皮箱, 如果采用的颜色质地和周围的环境相协调一致, 那么它就会显现出别有一番风味。

4 比例与尺度“恰到好处”

决定园林小品尺度的“功能、审美、环境特点”等依据, 是相互关系作用的, 正确的尺度应该和功能、审美等方面的要求一致, 另外还必须和园林中环境相协调。同时, 周围环境配合上的需要决定园林中取什么比例最好。园林小品的设计, 不要去模仿抄袭其他小品的比例和式样, 设计的时候最好达到与本身周围的环境相协调。更重要的是, 还要创造出新的意境, 即使能创造出与园林中的周围环境相适合的比例和内涵, 也会让人眼前一亮。比如成都春熙路上的雕塑, 比例适宜, 置于街旁生动而极具趣味。

5 功能与技术两全齐美

众所周知, 绝大多数的园林小品都是有实用意义。比如, 园林的街道绿地旁, 为保护园林绿地, 设置了许多栏杆, 但是常常都是因为人游玩累了坐在上面休息而破坏了这些栏杆的设置。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为了解决园林小品的多个功能意义, 园林中栏杆的设置可以与坐凳相结合, 这样一方面既满足了园林小品在功能上的要求, 另外一方面又起到了装饰的效果, 极具亲和力, 综合起来就能使园林设计美观大方, 经济实用。

6 结语

综合以上5方面所述, 园林环境中的小品设计与环境的关系是多方面, 全方位的。园林小品的设计是艺术、技术、功能相互统一结合的产物, 并且它们的融合还必须符合经济、美观、适用的原则。具体的讲:设计构思要以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为根据, 布局应找到一个最合适的位置, 从而达到与园林周边的环境协调统一。另外, 设计要精致合宜、巧妙得体, 创新得把建筑小品的独特性巧妙地融合入园林的造型之中,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小品样式进行实际取舍, 从而使得小巧、简练的小品的景象丰满充实起来, 丰富园林空间, 丰富游客的精神内涵。只有对园林建筑小品进行独具匠心、恰如其分的独特设计, 才能使园林景观小品在美化环境的同时, 表现出独特的个性与美感。

园林小品历史悠久, 体量虽小却极具趣味, 而园林环境中小品设计与环境的关系也是多方面的, 要想做好环境中的小品设计, 必须很好地把握两者的关系, 从而指导设计。

摘要:园林建筑小品在园林中既能美化园林环境, 使游人从中获得美的感受, 又能为游人提供方便;即使非常小的园林建筑小品都会影响到一整个园林环境。本文尝试着从5个方面来分析园林环境中小品设计与环境的关系, 希望借此能为园林设计提供蓝本和依据。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篇11

关键词:课后作业 教学方式 有效教学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作业能起到消化巩固课堂知识的作用,亦是学生的一种延伸性学习活动,达到调动学生思维,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目的,可使教师通过它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

对作业量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的相关性的大量研究表明,二者间的关系复杂。但作业的完成质量与成绩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还未见专门的报道。为此,本研究以新课标下的生物学科为例,探讨学生生物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与学科成绩之间的相关性。

1.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以珠海市第二中学高一年级中的9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最后用于数据分析的男生共248人,女生共218人。这9个班的生物学科任课教师为同一人;学习内容为人教版(2004年)《遗传与进化》模块的内容;同时使用统一的课后练习题。

由同一个人对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进行评定,评定的标准见表1。学期结束将每次作业的平均得分用于相关分析。学生的学期成绩以统一期末考试成绩为依据。

所有数据用Kolmogrovo-Smimov检测其正态性。如满足正态性,相关分析用t检验,否则用u检验;线性回归分析用于探测作业质量与成绩的关系。所有的分析均在SPSS13.0中完成。显著度设为0.05。

2.结果

分析发现,期末考试成绩和作业平均得分在男女生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男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女生,而作业平均得分则明显较女生低(表2),故分别对男女生的作业得分与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根据表3并结合图1的分析结果发现:男女生的作业得分与成绩之间均有显著的正相关性(P<0.0001)。分析得到作业与成绩之间的回归方程为:男生:成绩=57.21+4.87x作业平均得分;女生:成绩=49.21+5.64x作业平均得分。

3.讨论

虽然考试能较好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状态,但它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不可能做到每章每节都进行测试。日常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反馈就主要集中在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上。本研究中将学生平常课后作业进行数字量化评定,发现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与成绩密切相关。这就为平常教学中,及时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了一种可有效操作的手段;通过学生的作业,就能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积极性及个体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生物作业的完成质量上,女生明显好于男生,这可能主要是部分男生的作业字迹潦草,影响到作业质量评定中的得分,这也说明男生更应该加强书写的练习。而成绩上,男生反而高于女生,这可能反映出学习中的性别特征差异。高中生物学科,虽然有许多识记性的知识,但也有很强的系统性的知识结构,这就需要在识记的基础上,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女生在这反面总体上较男生弱。平常的教学中亦发现,有些女生对单独的知识点熟悉,但遇到系统性问题时,难以将零星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解决问题,对相关的问题感到无从下手。所以在教学中,特别是针对女生,更应该加强知识点的系统化训练。

从图1中我们还发现,有部分男生的作业完成质量较差(作业得分<2分),但成绩较好(成绩>80分),这很可能是其作业的书写较差,影响到作业的评分。这部分男生应该对书写规范方面进行加强。因为在高考中书写潦草很可能因为看不清答题内容而直接影响到得分。在女生中,有部分学生作业完成的质量较好(作业得分>3分),但考试成绩较差(成绩<60分)。这很可能是这部分女生的学习方法存在问题,学习效率不高。针对这部分女生,教师可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以找出学习效率低下的原因,并加以改进。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篇12

1 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探讨

1.1 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主要是通过技术手段定性定量分析环境中的污染物及其相关组份, 目的就是为环境治理、环境保护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持, 探讨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规律。环境监测具有以下的两点主要特征: (1) 是为社会服务的, 环境监测分析数据可以反映出水环境、大气环境以及其他各类生态环境的状态, 可以为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环境规划、环境评价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2) 环境监测是以统计学为基础的, 是由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组成的。

1.2 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一般是由环保行业具有一定资质的专家进行, 主要针对建设项目本身展开的分析预测和评估。环评专家在经过系统分析和测算之后, 会对如何有效预防建设项目环境污染和降低环境污染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主要分为三个层次, 分别是针对现状的环境影响评价, 针对未来的环境预测与评价以及跟踪式的动态的环境评价。

2 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

在我国的环境保护机制中, 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都是必不可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者互为支撑紧密相连。

2.1 环境监测可以为环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当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针对某一个建设项目展开时, 首先要做的就是分析该建设项目的环境要素, 重点考察环境建设项目的大气环境、水环境以及其他生态环境的环境容量, 进而以发展地眼光预测项目建成之后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以及和项目拟建设地的环境可承载力的大小等等。以上的这些要点问题都可以通过环境现状监测数据得到很好地解决。

2.2 环境监测工作始终贯穿于整个环境评价体系

在项目建设之前, 需要预测并评估项目环境影响, 这需要依赖于全面真实的环境本底监测数据;在项目建设成功并运行了一段周期之后, 要进一步考量项目建设对于环境影响的具体结果, 考量与最初预测结果之间的差异, 此时的环境要素预测评价和监督也是在大量的环境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完成的。此后, 随着项目建设运行, 还需要对于项目环境展开跟踪式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即通常所说的回顾性评价, 这个过程同样离不开环境监测数据的技术支持。由此可见, 不论是建设前, 建设后, 还是建设后项目运行的过程中, 环境监测都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技术支持, 可见, 环境监测工作是贯穿于整个环境评价体系之中的。

2.3 环境监测监督环境评价工作

在项目建设之前, 需要展开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直到项目建设成功之后, 也需要进一步开展环境监测, 用真实有力的数据来反应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具体可以反应出在项目建成之后, 周边大气环境、噪声环境、水环境是恶化了还是有所好转了, 进一步验证项目建设初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实际结果。可见, 环境监测可以很好地发挥监督作用, 监督环境评价工作的开展。

3 对环境监测工作的几点建议

3.1 完善环境监测相关制度, 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如果环境监测制度体系不规范, 就容易导致环境监测点位不全、监测频率不高等问题, 这些极大地影响了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导致所测环境不能真实反映建设项目的环境质量。为了减少这些干扰因素, 首先要做的就是尽力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制度体系是规范环境监测工作的基础, 科学规范的制度下, 才可能有效杜绝干扰因素, 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度, 真正发挥环境监测在环境监督、环境保护、环境治理中的作用。

3.2 发展新型的环境监测技术

我国开展环境监测工作的年限相对较短, 这方面的研究经验和技术经验均有所不足, 这也是目前我国环境监测领域成果匮乏, 实际价值难以提升的主要原因。由于技术发展相对落后, 在建设项目环境监测时, 经常会找不到最恰当的监测技术和方法, 从而导致环境监测技术没有在对环境影响评价发挥实际的作用。

3.3 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应急体制

在环境污染应急体制方面, 目前我国的相关体制还不够完善, 在出现一些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件时, 不能及时地作出正确的反应, 无法及时地控制环境污染态势。为了让环境监测手段可以应对应急环境污染事件, 应该对环境监测体系进行完善, 特别是对新型监测技术和半定量、定量以及高通量的生物监测技术进行完善。培训相关监测人员应急监测的能力, 完善应急监测设备, 为监测部门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故提供有利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黄山茂.浅谈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J].江西化工, 2013 (12) .

上一篇:地籍调查与测量下一篇:报道水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