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水平论文

2024-10-26

报道水平论文(精选6篇)

报道水平论文 篇1

文丨刘亚军

电视新闻的报道形式由文字口播、图片报道、录像报道逐步走到了现场报道、现场直播的报道形式。其主要的报道形式就是记者处于新闻现场, 将录制的图像与声音相结合, 把新闻事实完整的向观众陈述或是对整个新闻事件进行评论的方式。现场直播能够有效的将电视报道传播速度快和现场感强的特点充分的发挥出来, 使观众直接可以观看到新闻事件的发展与变化。

1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内涵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是指记者在新闻现场直接向观众口头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的报道形式, 是电视新闻的重要体裁之一。在一般意义上, 新闻报道所指的是运用摄像机和麦克风等所需采访设备, 进行现场画面的报道, 而此时记者则作为主持人向观众叙述新闻事件, 特殊情况的新闻现场报道主要是指记者处在新闻发生的现场, 依照自己对整个事件的观察, 将新闻的事实直接向观众报道。目前, 此类报道可进行完全性和不完全性的现场报道分类, 除了必要的后期剪辑和制作之外, 其整个工作内容基本上可在录制新闻的现场完成, 或者是在新闻事件现场完成所需部分的采访, 而后由播音员负责其中一部分内容的口播, 亦或是记者对新闻事件采访结束后, 叙述新闻事件背景以及补充相关的评述。根据表达方式可看出, 在进行新闻报道时, 一部分会完全采用同期声的形式, 而另一部分则采用现场报道结合录像报道的综合形式, 也就是新闻事件正处于刚发生或是在进行的发展阶段, 记者进入现场报道的画面, 做目击采访工作, 而口述报道的形式具有非常良好的同期声, 其能将现场的真实谈话完整且连贯的显现出来。这样不仅能使记者的主动性得到发挥, 还能调动记者的积极性, 使其在现场采访工作中, 能够切合主题对新闻人物进行提问, 回答观众较为关注的问题, 将最具有价值的信息很好的呈现给观众。

随着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产生和迅速发展, 电视新闻播报的旧格局已逐渐瓦解, 同时创造了新的格局, 其传播方式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并且使电视传播的现场感得以发挥, 加强了与观众面对面交流的传播方式, 在各传播媒介的激烈竞争中, 创建了富有自我特色的新形式, 逐步迈向成熟化。

2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作用与意义

2.1 提高新闻即时效果

电视新闻采取现场报道的方式, 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该事件的即时效果, 使观众在第一时间就能够知道新闻事件具体情况, 感受到自己是与新闻事件在同步发展的。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采用了新的工作模式, 不再通过后期的摄像剪辑和制作, 直接进行新闻现场的录制, 然后同步向观众传播具体的新闻事件和其发展的程度。由于有效的缩短了时间差距, 因此就显得新闻特别具有价值, 其不断地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在现场报道过程中, 因为报道和新闻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是同步的, 所以促使记者的报道和观众的接收具有一定的同时性, 为观众带来了最新的资讯, 因而减小了时间上的距离, 使观众出现了与新闻事件在同步发展的感觉。如2008年首都北京申办奥运会的成功, 就是由电视台现场报道完成的, 使亿万观众与该事件进程同步知晓了有关新闻信息;井陉县举行的拉花艺术节, 也是尝试着让记者以主持人的身份参与现场, 以现场报道的方式, 让观众及时、全面了解盛况, 收到了良好的反映。

2.2 呈现事件全过程

关于现场事件的报道, 其报道环境应规定在发生新闻事件的现场, 而记者则是整个事件过程的目击者, 根据发生的新闻事件内容, 向观众叙述新闻事件的整个经过, 使这个过程的变化都呈现给观众, 同时可将画面重复播放, 使观众能够产生强烈的现场感, 所以说,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改变了文字传播的间接性, 以更加直观形象的方式将现场所进行的事情在最短时间奉献给观众。现场报道不仅将丰富多彩的画面呈现给观众, 同时还提高了现场的同期声, 促使现场感不断地获得强化, 增强观众的视觉感官。在现场做报道工作时, 需要运用到大量的同期声, 使观众听觉形成立体笼罩, 产生空间感、立体现场感, 它比一般录像报道更具有身临其境的强烈感染效应。

2.3 产生亲信感

观众在对电视新闻进行收看时, 不但是被动的角色, 同时也是主动的角色, 从客观的角度上看, 观众在传播过程中是属于主动方, 其是否接受、接受程度大小, 均决定于观众自己;观众是被动的, 其接受的内容取决于电视节目的内容。产生这两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其实就是观众自身决定权的问题, 若节目能让观众产生观看的心理, 其潜在的参与意识就会逐渐增强, 因此对于新闻的画面和事件的记忆时间也相应变得较久;若节目无法使观众产生收看的心理时, 其参与的意识也相对变得比较薄弱, 同样对新闻事件的记忆也不会长久, 甚至会立即忘记。

在进行现场报道的过程中, 因记者会作为主持人在电视画面中出现, 所以记者不但是整个事件的目击者, 同时也是参与者, 其可以根据观众的角度对新闻的主要人员进行提问, 所得到的答案正是大多数观众心中所想, 因此, 可以适时增加观众的参与感, 以及调动其积极性, 促进观众愿意收看新闻内容的心理, 从而有效的增加观众接受新闻的程度。

3 促进记者素质的提高

电视新闻要想现场报道好, 除了要配备优良的拍摄、录制设备外, 它还对从事现场报道的记者或主持人提出较高的专业要求。记者须具备的能力: (1) 记者应具有较广的知识面和较强的学习能力, 以及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记者需要各方面能力都能够多元化和多样化, 才能有效的对有关新闻人物进行采访和提问, 以达到满足观众需求的目的。对新闻进行现场的报道, 对记者自身知识面的累积是一项非常大的考验, 记者拥有丰富的知识, 其联想能力就越强, 在采访中新闻敏感就越高。知识雄厚了, 记者应变能力就强, 在现场采访中, 表现就更积极主动。同时, 在现场报道中, 记者还要边报道和边评论, 所以记者还要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做到现场吐字清晰明了, 表达意思要顺畅完整。 (2) 记者的观察能力应具备独特性。电视新闻是属于一种独特且新颖的现场报道形式, 因而无法对每种新闻都进行该种形式的使用, 应按照新闻的内容与需求实行有目标和有方法的使用, 一般的情况下, 会采用电视的现场报道应该是观众较为关注的事件性新闻, 因此对于这类事件, 观众有强烈的先睹为快的欲望, 所以它便是满足这种欲望的便捷渠道。在报道中, 也可以进行现场采访, 或者叙述一下新闻背景等情况介绍, 但要简洁明了, 不宜过多, 喧宾夺主。这就要求记者要对新闻线索, 敏锐地捕捉, 进而选取最佳的报道手法, 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新闻现场。 (3) 记者要注重形象培养, 因为记者不仅是具体采访者, 更是直接与观众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 所以在实行新闻现场的采访时, 记者应注重自身形象, 加强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 (4) 记者要具有驾驭新闻采访现场, 具备良好的随机应变能力。在新闻发生和进行的过程中, 应正确且快速的进行报道内容的选择, 并且要对拍摄相关画面进行必要的安排。这就要求记者, 要驾驭好现场, 从容自如地处理各种现场变化, 及时调整报道思路, 从而把握全局。

总之, 现场采访报道这种新闻报道形式, 越来越多的被观众所接收, 所喜欢, 广大新闻从业人员要不断加强学习, 提高个人素质, 促进电视新闻报道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井陉050300)

人常说:“无错不成报”。报纸差错的形成受主客观诸多因素的影响, 难以彻底摆脱。笔者多年从事党报编辑工作, 时常被形形色色的差错所困。当我们睁大眼睛, 那些差错, 不管是“老虎”、“苍蝇”, 都会被一一拿下。可一旦有打盹的时候, 差错就可能从眼前溜过, 见诸报端, 非但有伤大雅, 要受到批评, 自己的内心更是久久无法安宁。但话又说回来, 即使差错再难以完全避免, 我们也丝毫不可顺其自然, 主观上还是要力戒力克力除。只要树立起积极的态度, 摸索差错发生发展的规律, 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积年累月, 久而久之, 差错的出现还是会减少下来。以下就是笔者归纳总结今年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差错和相关解析。

手记一:7月27日一版, 《省政府召开全体会议强调确保经济稳定增长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一稿中, 在记者原稿中, 有“秘书长××出席会议”的字样, 尽管结合上下文, 可以看出是省政府秘书长, 编辑也清楚是“省政府秘书长”, 意识到这样出现在新闻报道中, 有失严肃性。可遗憾的是编辑在发现问题后, 纠正过程中又忙中出错, 下意识地改写成“省委秘书长”, 铸成更大的失误。

解析:在我们的新闻实践中, 前一个问题比较常见, 就是对领导同志或新闻人物的职务、身份表述不清或表述不规范、不严肃, 一些经验不足、特别是对要闻报道缺乏经验的记者, 常犯类似的错误。比如, 口语中, 人们常常对一些副职领导, 仍称呼“某书记”、“某主任”, 而记者如果缺乏对政治人物的了解, 同时又不去认真的核对, 就容易出现这样的失误。笔者在最初从事要闻报道时, 同样有一些幼稚的经历, 如在

“以案说法”克戒报纸差错

——编辑手记几则

文丨乔晋

摘要:笔者将今年以来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差错, 未见报的或者见报的, 归纳整理略加以解析“以案说法”, 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以案说法;报纸;手记

摘要:如今, 大家对电视新闻都比较关注, 尤其是关注当今突发事件, 人们愿意在第一时间收看到内容翔实的新闻, 这就对电视新闻的报道形式提出了更高要求。现场直播能够有效的将电视报道传播速度快和现场感强的特点充分的发挥出来, 使观众直接可以观看到新闻事件的发展与变化。

关键词:电视新闻,报道形式,现场报道,发展

试论如何提高电视新闻报道的水平 篇2

随着媒体环境的不断变化, 要想提高电视新闻的报道质量, 必须坚持以下几点原则: (1) 及时性:对于电视新闻报道而言, 只有保证了新闻报道的及时性, 才能确保新闻报道的价值, 因此在出现新闻素材时, 各大媒体应当及时推出具有深度影响力的新闻; (2) 客观性:电视新闻报道主要是借助视频反映和记录, 加上适当的评论和总结, 追踪事件的动态发展, 进而探索和发现电视新闻的客观真相, 因此, 电视新闻报道只有坚持了客观性的原则, 才能给观众完整地传递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 (3) 整体计划性:在进行电视新闻报道时, 应当站在整体的角度, 提前制定完整的计划, 并通过各种综合手段的应用, 提高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影响力; (4) 启发性:为了更好地挖掘电视新闻节目的价值, 引导电视观众用理性的思维去解读和分析新闻事件背后的规律和真相, 新闻媒体在揭露事情真相时, 还需要注重表现手法和表现技巧的运用, 进而给观众更深的道德启发。

二、目前电视新闻报道中存在的主要不足

(一) 缺乏报道深度

目前, 在很多电视新闻的报道过程中, 由于受传统观念、人员配备、专业素质以及记者职业道德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使得很多新闻在报道之前没能深入到一线和基层, 真正深入到人民群众当中的新闻报道相对较少, 电视新闻采访的广度、深度以及动态性略显不足, 发挥的宣传作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此外, 很多新闻媒体在陈述事件时, 主要使用的是平铺直叙的表现手法, 缺乏做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意识和能力, 有时甚至很难调动观众的收视兴趣, 导致了宣传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的浪费。

(二) 缺乏报道的主动性

很多媒体单位由于在设备和人员配备上的相对不足, 使得很多新闻记者的工作负担较重, 疲于应付上级领导的各种安排, 导致新闻报道很难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同时, 很多新闻记者的自主策划能力相对较弱, 导致工作人员在新闻报道工作中的主动性相对不足,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电视新闻报道的水平。此外, 很多记者受制于传统的“以任务为中心”的工作思维模式, 在工作中不仅不愿意主动出击, 也不重视与其他工作人员的协调与合作。

(三) 新闻报道的形式不够灵活

从整体上讲, 电视新闻报道的形式与内容是相辅相成的, 高质量的电视新闻报道需要通过良好的报道形式进行呈现, 否则就是对新闻素材和宣传内容的浪费。同时, 由于电视新闻具有很大的严肃性, 这样有时反而会限制工作人员创新思维能力的发挥, 尤其是在多媒体时代的今天, 电视新闻报道的形式更是要实现创新和多样化, 提高电视新闻表达形式的灵活性, 否则容易导致电视受众的审美疲劳。

三、提高电视新闻报道水平的有效策略

(一) 做好前期的报道准备工作

为了充分保证电视新闻报道水平的提高, 报道前的准备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尤其是在媒体竞争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 电视新闻报道的前期准备工作更是不容忽视。具体说来, 前期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问题设计、提问顺序的安排、被访者的选择与了解、应对方案等。同时, 在进行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时, 电视新闻记者更是应当结合新闻报道的内容, 对电视新闻报道中的语调、神态和动作做好提前准备, 在报道现场保持敏锐的洞察力, 能够从细微之处入手, 从不同的视角实现对新闻要素价值的快速识别, 提高电视新闻报道的深入、连续和高水平。

(二) 记者要合理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电视新闻报道过程中, 记者情感的投入和表达有时会对受众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这也是拉近电视新闻节目与观众距离的有效手段, 这是因为不同的人在面对相同的客观对象或事物时, 可能由于出发点不同, 而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 电视新闻报道同样需要情感上的交流与碰撞。在电视新闻报道过程中, 只有充分满足电视受众在情感上的需求, 通过真情实感来打动受众, 才能引发受众在情感上的共鸣。因此, 当新闻记者开展新闻报道活动时, 一定要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 尤其在进行重大新闻事件的现场报道时, 一定要避免过度亢奋, 要保持心情上的平静和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敢于发掘真理, 这样才能有效拉近新闻报道中采访双方的距离, 赢得受众的充分信任。

(三) 增强电视新闻报道的创新性和可视性

目前, 创新已经成为电视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要求之一, 新闻记者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新闻报道材料时, 只要具备了创新性的思维, 才能在主体新闻事件上选择合适的角度进入, 使得表现形式更加丰富, 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拉近电视新闻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还可以增强电视新闻的可视性和现实感。

(四) 加强记者队伍的素质建设

对电视新闻报道而言, 新闻记者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是至关重要的, 电视新闻媒体只有建设一支工作作风过硬、政治立场坚定、业务素质优良的新闻记者队伍, 才能为电视新闻报道水平的提高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首先, 要培养电视新闻记者及相关工作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提高工作人员的新闻意识和政治嗅觉, 要让新闻记者真正地热爱和忠诚于党的新闻事业;其次, 要加强电视新闻记者的业务学习, 除了要学习和了解基本的电视新闻报道的基本理论和技巧外, 还要加强同相关单位之间的工作交流, 不断积累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赵明.强化有效信息含量提高电视新闻报道效果[J].当代电视, 2007, (07)

[2]刘志强.浅议电视新闻中的人文关怀[J].出国与就业 (就业版) , 2010, (08)

报道水平论文 篇3

在新闻报道的各条战线中, 我们都要以“三贴近”为工作的指针。在具体工作中, 常听到一些新闻媒体同志的反映, 认为社会新闻、文化体育新闻的采编中, 体现“三贴近”原则比较更易操作, 而在经济报道的采写和编辑中, 由于报道的事物本身往往不像社会新闻、文体新闻那样鲜活生动, 稿件有时难免涉及一些深奥难懂的经济学概念和理论, 使人感到味同嚼蜡。有的报道过于专业化, 稿件一有深度, 读者就看不懂或不愿意看。所以有一些新闻工作者认为, 要落实“三贴近”原则, 在经济新闻中只能尽量少搞或是不搞“深度报道”。事实上, 经济工作是中心工作, 经济报道在新闻实践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 而深度报道又是一些媒体在经济报道中常用的“撒手锏”, 所以, 必须在理论层面领会好“三贴近”与“深度报道”的关系。

笔者认为, 在经济报道中体现“三贴近”与“深度报道”恰恰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和表现形式。

一、当前一些媒体的经济报道在贯彻“三贴近”原则中有几个方面还需改进。

近年来, 经济报道和其他领域的报道一样, 在“三贴近”的方针指导下, 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 一些经济报道尤其是地方报刊和广播电视媒体的经济类报道和节目水平亟待提高, 与“三贴近”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表现为, 地方报刊和电视媒体自行采编的经济类报道数量不足, 质量不高, 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舆论引导功能发挥不够, 报道内容或浅而枯燥或深而枯燥, 这是在经济报道中没有达到“三贴近”要求的比较常见的现象。翻开一地方报纸, 打开地方电视, 不仅经济报道比例很小, 大量的版面和时段都被商品广告、电视直销高密度占据, 有的经济类报道也仅仅是或罗列数字或只满足于对“一厂一店”一般性的“经验”报道, 群众不关心这些不具备典型意义的新闻产品;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道理是对的, 甚至是深刻的, 但是表达方式出现问题, 影响报道效果。如一些经济类报道动辄引用经济学术语, 言必称“迈克尔·波特”、“彼得·得鲁克”等经济学理论权威, 当然也算不得“三贴近”, 可归入深而枯燥一类。二是貌似贴近, 实则肤浅。在新闻单位倡导“三贴近”, 就是要让记者深人实际、深入群众、深人生活去采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能感动人振奋人的典型、能发人深省引人借鉴的经验做法。稿件的新闻价值是比采访过程更能衡量“三贴近”成功与否的标尺:一些记者, 定期去基层、农村看一下, 甚至在艰苦条件下住一两天、用白描的手法记录—些所谓“小人物”的生活片段, 这与整天扒材料的记者相比, 确实是一种进步, 但是如果仅仅满足于白描, 而没有内在的新闻价值做支撑, 我们说, 这种视角对群众来说, 还是貌似贴近, 实则居高临下的。这样还不能说是真正实现了“三贴近”。正像著名报人范敬宜说的那样:“深入并不困难, 只要不怕吃苦。但光深入并不能成为一名好记者。有的记者一辈子也没写出一篇有震撼力有影响的作品。为什么?就是心里没有大局, 缺少心里的一杆秤。这样的记者只是一个‘采购员’”。我们理解, 他所说的“秤”, 就包含着对新闻价值的称量能力。

二、如何在有一定深度的经济报道中体现“三贴近”原则。

首先要在贴近前提下深入, 即在选题时就要考虑是不是群众关心, 甚至是关系到其切身利益的东西。同时, 要考虑其纵深有多大, 是否有“新闻背后的新闻”。有产权住房的人都交过房屋维修基金, 但未必有谁知道这笔钱怎样管、怎么用?2005年获中国新闻一等奖的《70亿维修基金的困惑》一文, 就是认准了这一大家司空见惯的现象背后有巨大的新闻价值, 从一个业主的投诉缘起, 进而采访了物业管理人员、政府官员、法律专家、政协委员, 层层深入, 给读者展现事物深层次的矛盾, 并初步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住房问题是民生的大问题, 许多媒体设立房地产投诉热线, 其中恐怕不乏对维修基金使用问题的投诉, 但偏偏《70亿维修基金的困惑》获了大奖, 这不能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贴近与深度的辩证关系。

其次, 要注重新闻写作手法上的深入浅出。越是要反映深刻的道理, 记者就越要考虑受众的接受能力和宣传效果。《经济日报》副总编辑詹国枢的一篇《从煮饺子说到规模经济》应该说是这方面的范例。不引一段原文实难传递其中的妙处:

只煮一个饺子, 也得买菜、剁馅、擀皮儿、包馅、烧水、下饺子, 一道程序不能少, 饺子虽然还是那个饺子, “成本”恐怕就高得令人咋舌了。但是朋友, 您可知道, 在咱们的一些地区、一些企业, 还正干着“只煮一个饺子”的傻事儿呢!

看来, 即使是有深度的稿子, 如果作者对要讲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 加之平日对生活的积累, 多用类比、故事、细节等手法, 是完全有可能化艰深为浅近的。

报道水平论文 篇4

王凤清指出,检测分会要针对各类会员的不同需求提供更加全面、到位、有针对性的服务,是实现“区别管理,共同实施”、推动认证认可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检测分会成立后要以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认监委确定的认证认可、检测工作的方针政策为指导,以促进检测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为准绳,以促进检测事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政府和检测机构之间发挥纽带和桥梁的作用。

娄勤俭副部长在致辞中强调,行业协会作用日益增强,适时成立检测分会,对整个检测行业的发展意义深远。目前我国检测市场已经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国外的检测机构也以多种方式进入中国市场,这对中国的检测行业提出了新的挑战。检测分会的成立可以为成员建立一种良好的联系机制,降低成员的协商成本,促成成员间的相互信任,使其可以联合起来,共同应对国际竞争。同时,检测分会还可以组织制定各种行业规范、业务标准、从业人员资格标准等,为会员提供共同发展的平台。

检测分会会长、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所长胡燕表示,检测分会将在认证认可协会的宗旨下在以下五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宣传贯彻国家有关检测行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针。二是搭建检测技术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促进分会成员的共同发展。三是维护分会成员合法权益,协调行业内部争议纠纷,促进分会成员间的相互信任、相互协作,增强检测行业的整体市场竞争力。四是积极组织起草、修订检测行业相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并推动其贯彻实施。五是积极参与检测行业相关的国际标准化活动,提升我国检测标准的水平和影响力。展望未来,检测分会将围绕国家改革发展大局和市场热点,围绕为成员单位服务的理念,积极推进各项工作,在节能减排、污染防治、新能源、节能产品等领域以及信息安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生态安全等方面择机开展有针对性的研讨活动,让成员单位真正感到自己在发挥作用,有机会为消费者、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报道水平论文 篇5

本着“前瞻性、全局性、连续性、可行性、实效性”的整改基本原则,整改建设的第一阶段以全面开展校内教学基本调研为主,学校组织了三轮教学基础调研和一轮专项整改调研,同步推进整改方案,落实整改措施。着眼整体优化,根据分层分类整改的总体思路,学校整个整改工作从战略性整改、专项性整改和常规性整改三个方面展开。截止目前,学校以全面开展校内教学调研为基础,在稳步推进战略性整改的同时,重点落实专项性整改和常规性整改。

一、及时制定整改方案,稳步落实整改措施

学校对调研过程中发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认真、全面梳理,形成了详细的调研报告,及时制定了相应的整改规划和措施,通过扎实整改,实现了各教学环节和要素的整体优化。

加强课程建设,丰富课程资源从2007—2008学年夏季学期开始,为了解决部分学生学习任务不饱满的问题,学校着力加强课程建设,在完善教学安排的基础上,通过丰富课程类别、增设平行班、调整开课时间等一系列措施丰富学校课程资源,以便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学习需要。

测算教学资源,完善排课系统学校把所有课程资源全部纳入到排课系统数据库中,以便提高教学管理人员工作效率,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

修订选课方案,完善选课系统学校组织修订选课方案,明确部分课程的修读要求,避免学生盲目选课,同时组织专门人员对选课系统进行更新升级,提高选课效率。

规范考务管理,严肃考风考纪学校对考务工作加强宏观调控力度,调整考期安排,规范组织流程,完善制度规定,规范补考和缓考管理,加强考务信息化建设,从而使考务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另一方面,学校通过加强考前诚信教育、完善学生考试违纪处理的相关条例等,严肃考风考纪。

加强教学检查,加大监控力度为了保证试卷质量,加强试卷管理,学校组织了多轮次的试卷命题和管理状况检查;学校还进一步完善了教学秩序检查,建立了长效检查机制,加大检查力度,规范、检查流程。

推进网络教学,加快信息化建设学校把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加强教学信息化建设,组织多媒体和网络课件大赛,加大网络课程建设力度,全面构建学分制一体化平台,进一步整合各类课程资源,逐步完善学生一站式服务网络平台。

推进整改调研,深化公共课教学改革针对公共课和学科基础课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学校相继召开公共课教学专项整改推进会议,在完善分级教学、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加强公共课课程建设与管理方面作出具体调整。

转变发展理念,推进质量工程建设本着“科学规划,整合资源,突出特色,重点建设”的基本原则,在领导的科学指导下,学校完善了国家、省、校三级“质量工程”建设体系;同时,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黑龙江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培育计划实施条例》,不断加强质量工程制度建设。

加强多方面的整改建设,深化创业教育教学改革一是加强学业导师运行管理,针对学业导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师生的具体要求,进一步完善学业导师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推动学业导师制工作的深化和完善;二是加强读书工程实施管理,探索读书工程导读课程化运行模式,开展读书讲坛、读书节等活动,营造浓厚的读书和文化氛围;三是探索基于学科专业基础上的校企合作模式,倡导和支持各教学单位以学科专业为基点与企业合作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构建创新创业实训平台,不断探索新形势下校企合作工作模式和管理机制,努力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专业教育与职岗培训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行业、了解企业和实现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切实推动学校学科的快速发展,提高服务社会的效果。

二、扎实推进整改工作,阶段性成效显著

通过整改调研,学校制定了战略性、专项性和常规性三个层面的专项整改方案,并在整改推进过程中稳步落。目前,学校在宏观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发展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经费不足和新一轮人才培养节案的修订等关乎学校发展的战略性问题的整改思路和整改工作的阶段性安排,细化了每一阶段的具体工作内容和主要目标,为战略性问题总体整改下作的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通过集中实施专项性整改和常规性整改,稳步落实整改措施,一些短期和专项具体措施已经初见成效,保证了本阶段教学工作的科学有序运转。

课程资源极大丰富通过加强课程建设,学校在2007—2008学年夏季学期增加了近百门选修课程,提供近万人次容量的课程资源,极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并在2008—2009学年秋季学期初对部分课程进行调整,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学习需要,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

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学校整改建设为契机,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进教学信息化和考务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创业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加强质量工程建设,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在整改建设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以管理服务教学的理念,通过规范考务管理,加大教学监控,加强教学信息化建设,推进公共课教学改革等,在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同时也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报道水平论文 篇6

评估结束后, 学校重点加强质量工程内涵建设, 一方面重点推进质量工程培育计划, 提高国家级、省级项目申报成功率;另一方面学校重点加强已申获项目建设工作, 在积极构建研究性教学和探究性学习模式中, 切实发挥质量工程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一、重点推进质量工程培育计划, 完善三级建设体系

为进一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充分挖掘我校本科教学工作的优势和特色, 发挥集聚效应, 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质量工程后备梯队群, 确保实现我校质量工程总体建设目标, 学校制定了《黑龙江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培育管理条例》, 确立了国家、省、校三级质量工程建设体系, 并在三级建设体系的基础上开展分级建设, 统筹规划, 推进质量工程建设, 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学校进一步完善了质量工程培育计划相关配套政策, 建立项目式管理模式, 加强检查督促和跟踪问效。在完成质量工程培育计划各分项项目评选工作的基础上, 确定每一年的重点培育对象和目标, 按照国家级、省级各类项目评审条件, 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建设。学校依据质量工程培育计划, 积极组织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双语示范课及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等项目向省教育厅、有关教指委、教育部推荐参加评审, 力争申获更多的省级、国家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

学校把质量工程培育和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立项、教学成果奖评选及推荐省级教学成果奖申报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在同等条件下, 学校教改立项对有望申获各级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名师奖等与质量工程相关的项目倾斜, 教学成果奖评选对与质量工程相关的成果也优先考虑。这些措施的实施正是学校对质量工程建设统筹规划的体现, 也有效促进了质量工程培育计划的顺利开展。

二、努力加强质量工程已有项目建设, 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近年来, 我校在各级质量工程项目申报上取得了丰硕成果, 为学校本科教学内涵式发展和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校依据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相关要求, 建立健全已申获项目后期建设工作目标责任制, 明确不同类别和级别项目的建设目标和时限要求, 督促其开展后期建设工作, 扩大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受益面, 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强化精品课程引领效应, 全面推进学校课程建设。学校重点加强了精品课程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与建设, 以及课程网络平台建设工作, 逐步实现了现有各级精品课程及拟申报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的教案、大纲、习题、实验以及教学文件与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上网,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黑龙江大学精品课程网络展示平台”, 为教师教学科研、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优质教学资源。同时, 学校进一步加强了省级、校级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促进了高水平的课程负责人和结构合理的课程梯队的培养。

发挥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示范作用, 切实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加强了名师工程建设工作, 扩大校级教学名师规模, 对有望获得省级、国家级教学名师奖的教授, 在开设本科生课、教改立项、教学成果奖、精品课程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要求并进行重点培养。通过组织教学观摩、经验交流与推广、传帮带等活动切实发挥了教学名师的引领示范作用, 促进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启动了优秀教学团队培养建设工作, 积极加强教学梯队建设, 以点代面地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数量满足需要、教学水平突出、科研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

突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辐射作用, 加强实践教学工作。学校积极发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辐射作用, 通过建立先进的实验教学体系和先进的实验教学队伍建设模式、组织结构, 加大对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力度, 鼓励探索多元实验教学模式和实验考核方法等方式, 促进了实践教学工作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上一篇: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下一篇:远程交互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