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领导新闻报道论文

2024-07-15

写好领导新闻报道论文(精选8篇)

写好领导新闻报道论文 篇1

在新闻类别的划分上, 如按照新闻事实的时差性与事件特征来划分, 有事件新闻与非事件新闻两个品种。

非事件性新闻不是以一个独立的事件为中心, 而是由许多事实经过综合归纳、概括、提炼而成的, 并有鲜明主题的新闻。有人又叫它资料性新闻。由于它不是新近发生的事, 新闻性本来就不强, 但又必须要求它是新闻, 下面, 就如何写好非事件性新闻, 本人谈一谈个人浅见。

第一要正确地认识采写非事件新闻的利与弊。非事件新闻在内容选择、表现方法上都与事件新闻有着不同的特点。首先在传播目的上, 非事件性新闻有着明确的主观性。也就是说, 非事件新闻不以记录某个事件为满足, 而是以注重事物渐变过程中某些带有规律性内容的揭示。其次是作者的主观介入, 倾向性明确。非事件性新闻一般都具有一定分析、研究色彩, 通常要有一定的思想或理论深度。因此它的指导性往往要通过明显的倾向性来体现。在对大量有关事实进行分析、归纳、综合的过程中, 作者往往把自己的观点毫无隐晦地表达出来, 以此达到指导工作的目的。

通过非事件新闻的特点, 应看到非事件性新闻有利的一面, 就是主题的确定、材料的选择, 不受一时一地的限制;写作形式与表达方式有着更多的灵活性, 这样记者可以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与自己的才智去弥补它的不足。非事件新闻不足的一面是, 它把不是或不全是新闻的事实, 写成新闻。通过了解认识非事件新闻的利与弊, 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新闻写作效果。

第二要精心提炼, 铸成重大而新颖的新闻主题。这一点是写非事件性新闻成败的关键所在。非事件性新闻的新鲜性, 不完全表现在时间要素上, 主要表现在内容特别是主题的确立上。主题是否重要而鲜明, 就成为它能否成为新闻的至关重要一环。选择新闻主题, 要看它与读者的关系, 选择中要注意反映群众的利益和呼声。因为读者是新闻传播的对象, 主题是否新颖和主要, 首先取决于它与读者的关系。选择新闻主题, 还要看它与实际工作中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新闻主题是否新鲜、重要, 往往还决定于新闻是否抓住了实际工作中急需解决的矛盾, 凡是新闻主题能够解决或回答实际生活中的热点问题, 就会成为重要新闻。

第三要细心寻找新闻根据。新闻根据即是新闻事实中最敏感、最突出、最新鲜的部分。它含着较强的时效性与连结新闻主题重要性的双重信息。它是新闻发布的依据和契机。理想的新闻根据应有时效性与重要性的双重要求。对于已经失去新闻根据的旧闻或是新闻根据不显著的非事件新闻, 就必须细心地寻找, 使之重新获得一个较为引人注目的新鲜而重要的事实, 采用“以新带旧”的办法, 把背景材料和其它相关的材料带出来, 才能给人以新鲜感, 才能避免非事件性新闻时效性不强的弊端。要善于在采写中把问题提炼出来, 把故事提炼出来。有些非事件性新闻在一个时期内处于平静的状态, 就像平静的湖水, 但平静中往往有危机、有问题。这些问题是长期形成的, 有时反映在多个地方、多个事件上。把问题提炼出来, 就会一石击起千层浪, 立刻成为受众关注的“事件”, 从而使非事件性新闻具备了新闻由头。例如某报的一篇新闻《荒山托举希望》, 用900亩荒山被改造的成果为新闻根据, 由这一壮举引出改造者艰苦创业的一个又一个情节和事实, 给人以思考和启迪。由此可见, 非事件性新闻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阶段性、因果性, 它的时间跨度较长, 新闻事实的时效性本身就不强, 写作时细心地找出一个新闻根据, 就十分必要。

第四要寻找非事件新闻报道的时间依据, 这是非事件性新闻写作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事件性新闻由头主要解决好报道的价值依据;而非事件性新闻由头主要解决好报道的时间依据。事件性新闻解决“为什么要报道此事”;非事件性新闻解决“为什么要在现在报道此事”。非事件性新闻没有明显的新闻由头, 记者可以报道的时间为依据进行导入, 借此发挥, 将此事放入一个广泛的、纵横交错的背景下来展示;也可以找同类事实中最近者, 因为非事件性新闻是多事一报式的, 所报道的“多事”往往是在较长的时间内发生的, 为了体现时间的新近, 通常选同类事实中一个最近发生者入手。

第五要注意分析, 向深层次开掘。非事件性新闻, 要写得新颖、动人, 还要注意分析, 向深层次思考。所谓分析, 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 把所反映的主题如实地在对事物的分析过程中展现出来。所谓开掘, 就是眼睛不能只盯在眼前的事物上, 就事论事, 要抓住事物的内部联系, 深究其实质。真正把事件或问题分析透了, 让读者看到人所未言才会有“新意”, 才能吸引读者。

非事件性新闻, 究其实质来说, 本是一种研究性的文体。它的重心不在于回答某个问题或某项工作的成果及其来龙去脉, 而在于更深层次上回答研究的工作或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而这些看法与回答一般都具有研讨式、探索式的特征。它既可以就某项工作做论断式的回答, 也可以就某个问题作研究式的说明。因而, 无论是触及揭露矛盾, 还是解决矛盾, 总结推广其经验型的非事件性新闻, 要写好它, 都必须从分析矛盾着手。从分析事物的矛盾中, 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推导出具有一定启迪作用或指导意义的结论来。当然, 这种分析绝不是就事论事的观点加例子, 也不是靠引证、演绎, 而是要对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它的各个侧面作科学的分析, 从而得出作者自己的新鲜见解。如果之中没有自己令人信服的见解, 或者只是客观地报道事实, 这样的非事件性新闻是没有多少生命力的。■

写好领导新闻报道论文 篇2

作者:财富地理2011-04-18 12:43 星期一 晴

怎样写好供领导参阅的要讯

○张瑞志

要讯,顾名思义,就是重要的信息。作为一种文体,它是介于文件与报刊之间一种内部的特殊信息载体,既不是文件(如,工作报告等),也不是报纸上的消息,是一种特殊的文体。要讯的作用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在汇总反映各种重要信息,保障上级领导及时掌握全局情况方面,能直接起到领导耳目的作用;在及时进行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便于领导指导工作实施决策方面,能起到参谋助手作用;在沟通上下左右信息,密切领导、机关和基层之间的联系方面,能直接起到通气协调的作用。正因为如此,要讯工作长期以来一直得到各级领导和机关的高度重视,已经成为上级领导和机关掌握重大情况的一个最重要、最直接、最迅速的途径,已经成为及时反映基层建设情况、展示机关工作风貌的重要窗口,已经成为上级领导指导工作的一个重要渠道,已经成为加强上下左右联系的一个重要纽带。

机关的一个重要职责是为领导当好参谋,在当今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形势下,为领导及时有效地提供各种重要信息,当好领导的“耳目”,是机关干部应尽职责和必备素质。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要讯呢?

一、要正确把握要讯的特性

写好要讯,需要深入分析要讯文体的特性,遵循其内在规律。要讯作为一种特殊的内部综合性重要信息,与新闻报道、典型材料、研究文章特点要求有所不同。要讯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直观全局,具有“居高临下”的特性。事关单位建设全局的有关信息,始终是领导关注的焦点和重点,站在全局上、用居高临下的眼光捕捉到的要讯,对全局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从上往下看,从大往小看,看到的、感觉到的东西就与平常不一样,认识上有了高度,思想就会有深度,就更能发现有价值的信息。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有价值的要讯都源于大事、出自抓大事的部门。有的非中心部门、从常人不太注意甚至不起眼的情况中,也能捕捉到对全局有指导意义的要讯。

二是直达高层,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性。没有中间环节,一路“绿色通道”,是要讯的特权和特殊优势。单位发生的事件,可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报到最高层,是真正的一步到位、“一杆子捅天”。据了解,一些领导机关规定,当天的要讯截止上报时间为每天下午三、四点钟,而且多数经过整理的要讯,当天晚上要直接送往领导住地,少数的第二天上班前送到领导的办公桌上。对特别重要的属于核心机密的要讯,则以要讯专送件的形式,直报有关领导。要讯在整个传递中,比用其他载体上报要快捷得多、到位得多。这也要求要讯写作人员,必须适应这个特点,力求上报要讯“不过夜”、不打“马后炮”,保持新鲜度,真正做到以快取胜。

三是直报要事,具有引人关注的特性。单位做的重要工作,如果用文件、简报或其他形式反映到上面,很难一下子引起特别的注意,而如果通过要讯上报,往往会产生特别的影响,更容易把上级领导和机关的眼球吸引住。一些单位重要的工作通过要讯报上去以后,对扩大工作本身的影响、扩大单位的影响,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四是直点要穴,具有抓本揽要的特性。要讯要讯,不是重要的、紧要的,就是非常必要的,非此不搞,非此不发,非此不用。同样搞某项工作的要讯,可写的内容很多,但决不能面面俱到,一定要抓住最要害的东西。要写上级领导想知道、对领导决策有参考价值的要讯,抓住关键问题和紧要问题,这样才能一碰就响。

五是直陈要义,具有建言献策的特性。要讯的内容,一种是上报某项工作做法,能给人以启发,领导看过以后会作出批示,或者在面上推广,或者让机关有关部门进一步研究,这种要讯有可能进入领导决策;

另一种是直接提出对某项工作的看法和建议,这种要讯不仅很快会被采用,而且能引起领导的高度关注。六是直显规律,具有解决问题的特性。有份量、有质量的要讯,一个突出特点是揭示规律、解决问题。当然,有许多要讯是反映工作动态的,是让领导掌握情况的,这方面的要讯少不了,也很重要。但能够科学揭示特点规律、有效解决问题的要讯,价值更高,更能引起决策者的注意,也能有效推动工作。

二、要结合工作写好要讯

写要讯是一个苦差事,也是一件可以自得其乐、自寻乐趣的事情。苦在什么地方?苦在脑子里需要经常装着大事、想着要事,苦在需要从一大堆工作中、大量的甚至杂乱的信息中去发现、捕捉有价值的东西,还苦在别人干完了事情可以休息而你不能,等等。写要讯也有乐趣,特别是因为自己这条要讯而产生重大影响的时候,完全有可能进入一种自我陶醉、其乐融融的状态。那么,结合工作写要讯,究竟应该注意把握哪些问题呢?

一是要特别重视从政治高度对待要讯。要讯的政治性、政策性、原则性特别强,这是需要把握好的最根本的一条。一方面,要符合政治要求和政策规定,要有很强的政治敏锐性、洞察力和鉴别力,不能在这方面违背原则、出格越轨、碰高压线,弄不好会犯错误;另一方面,要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和分析掌握的信息,得出辩证的而不是片面的、正确的而不是错误的结论;再一方面,要善于从政治要求、政治原则和既定的大政方针中,去发现蕴含其中的要讯线索。尽管在这方面把关的人很多,不太容易出问题,但强化这方面的意识,对提高要讯的层次和质量非常有帮助。

二是要注重从领导意图中捕捉要讯。领导意图是抓要讯的一个基本着力点和抓手。透过领导意图,可以了解掌握大量的信息,包括领导对某件事、某项工作一贯的态度和看法,包括领导抓工作的基本思路,包括领导对一些情况的基本认识和判断,也包括领导对指导工作的深层思考,等等。掌握了这些信息,就能出很多好的要讯。当然,把握领导意图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有时要从零星的话语中去体会,有时要从正反两方面的情况中去分析,有时还要从间接的表达中去回味,有时又要从旁敲侧击中去领悟。

三是要着力从重点工作中梳理要讯。反映重点工作是要讯的重头戏,也是抓要讯的主战场。抓住了重点工作就抓住了要讯的大头。同时,也要求搞要讯的同志,一定要力求做到:一棵树开一片花、结一堆果;一块肉做多道菜,炒炖煎拌蒸皆有,色香味形俱全。对特别重要的工作、特别重大的活动,一开始就要注意搞好“系列要讯”的设计和筹划,根据不同阶段特点和要求,抓最有特色的东西,从不同角度抓要讯,反映过程、反映全貌。

四是要仔细从形势变化中发现要讯。形势发展变化越快、越复杂,要讯资源就越丰富。但形势发展变化在表现形式上也有其多样性。一般来讲,突发性的形势变化大家都能立即觉察到、感受到,但有的是悄悄发生的,要经过量的积累到质的巨变这样一个过程,如果看不出这个过程中的发展苗头、演变趋势,也就把握不了形势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不仔细观察或者说不善于洞察,就抓不到要讯,抓不到好要讯。从某个角度讲,谁能够善于发现形势的变化,善于从变化中掌握能为我所用的信息,谁就能够抓到要讯。五是要学会从点滴情况中提炼要讯。俗话讲,一滴露水能够见太阳。有的情况在你这个单位是个别的,但到整个面上一看,也许会带有普遍性。有些情况看起来是个别地方遇到的、出现的,但放宽眼界看一看可能就带有全局性,这种要讯的现实指导性就很强。

六是要善于从敏感热点中挖掘要讯。敏感事件和热点问题,很容易出要讯。实际上它就像一家生产要讯的工厂,资源很丰富,只要用心去挖掘,不愁抓不到好要讯。写这一类要讯,关键要快,正所谓“言当其时,一字千金;言过其时,一文不值”。

七是要注意从宏观决策中把握要讯。从宏观着眼,从微观入手,是抓要讯的一个基本方法。为什么这么说?宏观指导下的微观,正是上级领导和机关需要掌握了解的情况,而这种微观情况也正是证明宏观决策正确与否的佐证。因此,用宏观的眼光去捕捉微观的信息,对搞好要讯是很管用的。

三、要不断提高写好要讯的素质

写好要讯,要靠基本素质来支撑。这个素质不是单指文字表达能力、表达技巧,它包括政治素养、思

想观念、思维层次、分析能力、知识水平等,是综合的、全面的、系统的,需要靠平时积累。写要讯的同志,要有捕“要”的头脑,有很强的要讯意识、很强的角色意识、很强的责任意识。要有辨“要”的眼光,站在高处看问题,上下结合分析问题,瞄着急需抓问题。要有择“要”的内力,对重点,要浓彩重墨;对亮点,要赋予生机;对要点,要一语中的。要有摘“要”的技巧,力求会摘精品,确保有价值;会摘补品,力求有见解;会摘鲜品,务必有新意。那么,在工作实践中怎样提高写好要讯工作的能力呢?

1、要讯的思想性,要求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必须不断提高政治鉴别力。要讯是一项政治性、思想性很强的工作,要求写要讯工作的同志要有很强的政治意识、政治敏感性和政策纪律观念。实践中,要注意利用参加重要会议,阅读重要文电,以及跟机关和基层同志通电话交流等机会,广闻博览,勤学多思,关注形势,吃透上情,做到不是领导但要有领导的眼光,不是决策者要有决策者的谋略,多从全局上把握领导意图,判断上级对信息的需求。平时,注意加强政治理论、政策法规和机关各种相关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和分析判断能力。

2、要讯的层次性,要求关注大事、着眼全局,不断提高分析把握问题能力。为领导报送要讯是一项高层次活动,必须善于站在上级领导的角度思考问题,报“领导最需要知道”和“最需要领导知道”的信息。比如,一些大事发生后,对人员的思想影响肯定会很大,领导需要及时了解群众的思想反映,要在第一时间、及时快捷地掌握情况,准确予以反映。

3、要讯的时效性,要求具有紧张快干的作风和朴实凝练的文风,必须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信息的时效性直接决定信息的价值。尤其是一些重要和紧急信息,必须争分夺秒抓紧报送。这就要求,要讯工作人员要有紧张快干的作风,增强抢的意识,努力增强快速反应能力,遇事早打算,早计划,早预约,早动手。别看每条要讯都不超过五六百字,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各个要素都要齐全,没有凝练朴实的文风,没有高度概括归纳能力,很难成功。

4、要讯工作的艰苦性,要求埋头苦干、无私奉献,必须兢兢业业、严谨细致。要讯工作压力感强,不能等米下锅,而要找米下锅;不能一般凑合,而要有质有量。必须时时开动信息“雷达”,全方位、全天候扫描,捕捉有价值信息。这方面,一定要有吃苦奉献、敬业扎实的工作作风,该收集的收集,该协调的协调,该一起干的要一起干,该亲自动手的要亲自动手,确保信息淡季不淡、源源不断。

5、要讯工作的准确性,要求报送的情况必须实事求是,真实可信。真实是所有信息的共同特征。如果出现失实和偏差,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所以,我们提供的要讯,应当是真实的,不是虚假的;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主观想象的;是恰如其分的,不是夸大或缩小的;是本质的,不是表面的现象。写作要讯时绝对不允许虚构,也不能渲染夸大或贬低缩小,必须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确保信息准确无误,真实可靠。“想当然”、“闭门造车”的做法是应当坚决杜绝的。■

浅谈写好深度报道 篇3

首先, 要沉下去, 在改革的浪潮中捕“大鱼”。要想捕捉到深度报道的重大题材, 必须深入基层, 发现新闻中的新闻, 探究这一事件的原因、结果及其带来的深远影响。这些题材往往具有事件重大、内容敏感、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特点, 即通常所说的热点、难点问题。打个比方说, 媒体上的深度报道就像很多埋藏在地下的宝藏, 记者如同淘金者,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现, 这就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者必须思维敏锐、熟悉党和政府工作的方针、政策, 具备对政策发展变化的预见性, 来发现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我认为, 县级电视台记者的最大优势, 就是贴近农村、农业和农民, 可以说记者离不开这“三农”, 只有深入到三农中, 才能写出深度的报道。例如, 有篇《农家有了读书房》的新闻, 写长岭县三青山镇自1989年以来乡中学平均分数、升学率、升学绝对值均名列全县榜首的事实。该篇报道具有贴近性、指导性和可读性, 荣获了吉林省优秀电视节目一等奖, 这正是记者深入基层获得的材料。

其次是进行采访。人们常说“七分采, 三分写”, 采访是写作的基础, 多年来我遵循这样一条原则, 不是我亲自采访来的材料从来不写。要写作先采访, 这符合新闻生产工序本身的规律。深度报道的题材, 多是事实比较复杂、问题成因多的新闻事件, 记者要采用立体化、多层次的采访调查方法, 在采访的对象上, 不仅要采访当事人, 还要采访与事件有直接或者是间接关系的人, 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全方位反映新闻事实, 揭示事物产生、发展、演变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 把事实的原委和矛盾的 (上接第198页) 督媒体的自觉认识, 并掌握正确的方法, 方方面面展示出来, 为记者理性地分析、解释提供有力的客观依据。

最后, 深度报道进入写作环节, 最开始要做的事是找到切入点。当搜集到新闻题材后, 不要马上就事论事报道出去, 要将其放在社会这架天平上称一下, 要有意识地观察、思考大量的社会问题和现象, 以发展的目光随时关注事态的动向, 透视社会和剖析关系复杂的社会问题及矛盾, 确定自己写作的切入点, 把整条新闻引出来。另一方面, 深度报道想要引起百姓的关注, 类似公文报告的风格肯定没效果, 必须善于抓细节描写, 要通过对细小情节的特写性描绘, 使新闻对象栩栩如生、逼真传神, 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切记不能过分渲染、夸大其词。

一篇高质量的深度报道离不开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语言。对受众来讲, 报道者所写的新闻事实都是陌生的、未知的, 而语言是新闻事实的外衣, 在新闻写作的流程中, 语言居于核心地位, 因此新闻语言应力求大众化、通俗化、生活化, 让五彩缤纷的生活素材以平实质朴的语言诠释出来, 便于受众理解和接受, 这是新闻写作的最终追求。语言不是蜜, 但能粘住一切, 有了感染力就有了影响力, 就有了成功。

此外, 对深度报道而言, 要善于亮出自己有见地的观点。如今, 受众不再满足于了解事件本身的情况, 还想及时了解社会各界对该事件的反应和思考, 媒体不能停留在新闻作品的生产中, 还要帮助受众梳理观点、引导舆论。其实, 深度报道就是在新闻中挖掘独创性。所谓独创性就是报道对象要有自己的思想和见地, 正如歌德所说:“独创性的一个最好的标志就在于选择题材之后, 能充分发挥, 从而使得大家承认想不到会在这个题材里发现那么多东西。”

总的来说, 新闻活动是一个实践过程, 只有不断地实践、创新, 才能掌握它的规律, 发现新闻背后的新闻, 使新闻报道达到求新、求实、求深的高度, 谱写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

如何写好社会新闻 篇4

首先要考虑所写题材是否典型, 是不是社会上存在的问题, 是不是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有没有指导意义, 要选择最佳的角度。矛盾的突破口、群众关注的焦点、受众同情心之所在, 就是最佳角度。这样的题材和角度, 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而不仅仅是“吹皱一池春水”。比如长春人民广播电台曾经播发的一条社会新闻, 《六十岁老人为七十岁老人让座》就是一条令人心颤、耐人寻味的新闻, 这条新闻的大意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乘坐公交车, 上车之后, 有座位的年轻人视若无睹, 纷纷掉头窗外, 最后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让出了座位。这篇只有400多字的稿件, 反映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 暴露出一些年轻人社会公德缺失, 阐释了社会呼唤公德回归这样一个主题。还有本台曾经围绕有一些利益熏心的人, 把目标锁定在老年人群, 利用老年人有病乱投医的心理, 欺骗老年人, 购买所谓的特效药, 然后商家人去楼空这件事, 采写了社会新闻《骗子瞎忽悠, 目标是老年人》反映的是赵大娘患有Ⅱ型糖尿病, 2006年6月初参加某社区举办的“免费健康咨询”, 被劝说后买了10盒药, 服用一段时间后, 病情不但没有好转, 反而加重。后发现此“药”是保健食品, 找商家退货, 但已人去楼空。记者请市消费者协会工作人员对这起案例进行了点评, 并提醒老年人, 保健食品绝不是药品, 千万不能上当, 一旦发现有人在把保健食品当药卖时, 可以拨打12315进行举报。以上这两个例子说明。写社会新闻要突出广泛的社会性这个特点, 即显示其“社会相”。

2 要有头有尾有情节, 活人活事活道理。

这就是要突出社会新闻来源于群众之中, 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这个特点。要在新闻现场描写中交待情节, 在情节的叙述中展开矛盾, 在矛盾的演化中褒贬人物, 在人物的举止言谈中显示性格。要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特别要注意写好那一瞬即逝的关键性细节。我们要写生动的细节, 但并不去猎奇媚俗。比如:长春人民广播电台针对时下出现的结伴旅游这件事, 采制了录音报道《结伴出游, 注意趋利避害》, 提醒市民不要仓促成行。文章大致的内容是这样的:市民洪小姐是个旅游爱好者, 大好春光, 无限美景, 早已令她心驰神往, 按耐不住, “五一”长假的临近, 在网上寻求“同游”伙伴。通过对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结伴同游”四个字, 发现相关的网站比比皆是。记者通过对律师和市旅游局市场处工作人员, 以及旅游业内资深人士还有旅游爱好者的采访, 对结伴出游这件事进行比较全面的概述, 最终的目的是希望市民不要仓促出行。这样, 就能紧紧揪住受众的心。还有本台曾经采写的社会新闻:《非法宠物交易占道经营, 影响行人通行》, 反映的是在长春市人防地下商场入口处以及桂林路一带, 人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商贩把小狗、小猫、小兔子放在纸壳箱子里或是笼子里向过往行人兜售。既没有相关部门的合法手续, 也没有动物检疫检验证明, 一个自发形成的宠物市场就在狭窄的人行道上“开张”了, 行人从此处经过举步维艰。通过对这件事情的报道, 一方面反映出市民行路难, 另一方面呼吁有关部门对事情及时进行解决。长春市城市管理治安支队限制养犬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将重点打击非法宠物交易行为, 还市民一个畅通的交通环境。

3 要以小见大寓深意, 警劝世人见真诚

社会新闻的另一个特点是反映人们日常生活中新鲜而又平凡的小事, 往往寓教育于针砭之中, 是一些微言大义的新闻。写作时要注意以小见大, 从大处着眼, 从小处着手, 寓意深刻。比如长春人民广播电台采写的录音新闻“破损健身路径, 5月前将维修”反映的是天气转暖, 进行户外运动的市民也多了起来。设在小区以及公园里的健身路径极大的方便了群众的健身锻炼活动。然而严冬过后, 不少地方的健身路径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损坏。通过对这件事情的采写, 一方面呼吁有关部门更换维修损坏的体育器材, 另一方面也提醒市民要爱护公共设施。还有长春人民广播电台以《沉重, 使儿童走向成年》为题播送了二道区吉林小学四年一班学生孙宁因母亲身患重病, 父亲离家出走而使生活陷入困境的报道。在这篇报道播出后的第二天, 长春市某私企的李先生及时为这个不幸的家庭送去两千元现金, 并承诺今后每月会资助这个贫困家庭3000元钱。

这两条新闻看似平凡小事, 却抓住了深刻的社会问题, 发人深省。

4 要软硬结合, 暴露适当

有人曾经提出新闻“要短些短些再短些, 软些软些再软些”。这后者主要是对社会新闻提出的。新闻短些短些再短些是对的, 但是软些再软些就要考虑斟酌了。社会新闻当然不能太硬, 太硬了受众难以接受。也不能太软, 太软就容易流于媚俗, 使社会新闻格调走低。要软硬结合, 通俗亲切, 从小讲到大, 由近讲到远, 引人入胜。例如, 本台采写的录音报道:《古稀老人的奥运情结》, 反映的是家住长春市绿园区青年路街道银融社区的72岁老人李研华, 剪了一套以2008年北京奥员会吉祥物福娃为题材的剪纸作品, 祝福2008年北京奥运会圆满成功的事情。所以采写社会新闻应该把朴素的思想内容, 鞭辟入里的分析, 同通俗、亲切、形象的语言表达结合起来, 质文统一。另外社会新闻是暴露社会问题, 某种程度上要触及社会阴暗面, 对此, 记者要把握好度, 不暴露要适当, 不能为暴露而暴露, 要注意把握好舆论导向, 以正面引导为主, 通过揭示社会现象, 引导公众处理好社会问题, 这才是我们采写社会新闻的要领, 也是社会新闻对公众产生吸引力的关键所在。

摘要:社会新闻, 是指显示一定“社会相”的新闻, 反映当前的社会生活、社会道德、社会风尚、社会秩序以及社会与自然界特异现象的新闻, 属于社会学研究范畴内的新闻。它报道的多是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件、严重的或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和能引起人们兴趣的社会、自然现象。

关键词:社会新闻,新闻写作

参考文献

[1]周胜林著.高级新闻写作.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7:64, 65.

[2]刘海贵, 尹德刚著.新闻采访写作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1:P87.

如何写好暖新闻 篇5

1 我国社会新闻传递的实际状况和存在的不足

1.1 现在我国新闻传递的实际状况

现在,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水平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新闻事业也展现出了新的面貌。主要包括以下3 个方面的内容。

1) 我国新闻数量不断增加。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新闻数量也开始不断的增加, 新闻的数量的快速增长表现在, 每天、每时都会有很多的新闻出现。

2) 我国新闻传递的速度十分迅猛。现在的社会是网络化的社会, 我国新闻传递的数量大幅度增长, 特别是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新闻的传递, 使得新闻的传播速度也逐渐提升起来。

3) 我国新闻传递的媒体更加的多样化。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 我国新闻传播的媒体也增加的多样化。这种多样化表现在为人们在进行阅读、接收有关新闻信息时, 不但通过传统的报纸和杂志进行新闻传递, 还运用了多样化的传播方式。比如, 人们可以使用互联网、电视、广播等媒体进行新闻的传播和接收。

1.2 现在我国新闻传递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在现在的经济社会中, 我国的社会新闻传递工作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这些不足和社会发展不相融合, 和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念也不同, 严重了影响了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包含大量的假新闻。在实际生活中, 我国新闻的整体水平各不相同, 最近一段时间假新闻的数目开始大量增加。假新闻也就是所谓的虚假新闻。这类新闻不具备真实性, 没有事实依据, 随意捏造, 存在严重的危害性。

2) 表现出负能量的态势。新闻逐渐朝着低级化、庸俗化的方向发展, 是我国新闻中比较显著的问题。有的媒介会使用一些黄色、血腥和暴力的因素, 以此来作为新闻的头条, 赚取吸引力, 例如“拜金女相亲”等内容。

3) “僵尸化”新闻数目增加。现在, 我国的新闻传递中存在很多的“僵尸化”新闻, 新闻不具备吸引力度, 没有实际价值。在我国大量的新闻中, 这种新闻的比例也在增加。

2 怎样加强暖新闻, 传递社会正能量

2.1 以社会主义为根基, 合理发展新闻事业

现在,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为了做好暖新闻, 就要建立正确的思想引导, 以正确的思想引导为基础, 保证新闻事业的顺利发展, 这有这样才能促进暖新闻的健康发展。

2.2 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暖新闻工作的重要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在现在的社会进程中, 对我国的历史经验进行总结, 党和国家提出了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类智慧的集中体现, 是推动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关键力量。构建暖新闻, 就要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 在新闻传递的过程中, 要加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 关注社会中的好人好事, 构建社会新气象, 对一些爱岗敬业和充满正能量的新闻进行报道。通过这样的方式, 才能构建出良好的社会发展氛围。

2.3 注重社会民生发展, 推动我国社会科学进步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 要做好暖新闻, 主要的观点就是要注重社会民生的发展。在新闻报道的时候, 要更多的关心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以群众所关心的热点和重点问题为新闻宣传的主要内容和题材, 利用新闻报道传递出人们的心理需求。要多宣传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益的新闻, 鼓励民众, 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保证我国社会风气的良好发展。

2.4 关注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

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是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关键力量, 构建暖新闻, 是保证社会正能量传递的重要基础。所以, 为了更好的推进暖新闻, 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不断的强化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 加强从业人员的整体意识、责任观念和思想观念, 培养职业素养。并且, 要构建健全的监督机制, 减少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的出现, 保证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

3 结束语

本文针对怎样做好暖新闻, 传递社会正能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针对现在新闻事业中的不足、原因和危害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 并且融合实际状况, 对加强文段新闻提出了相关的意见, 也就是要以社会主义为基础, 促进新闻事业的发展, 做好暖新闻, 就要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注重民生的发展, 促进我国社会风气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晨颖.从议程设置看“暖新闻”现象的走红——以凤凰网《暖新闻》栏目为例[J].传媒评论, 2015 (8) :76-77.

[2]金月成, 邵杨.“暖新闻”:客观真实之上的人性升温[J].中国出版, 2015 (16) :20-24.

浅析如何写好新闻评论 篇6

有了典型的论据、严谨的逻辑论证, 精炼的论证语言, 评论的思想才能厚重。这需要记者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逻辑思辨素养。

新闻评论的价值首先在于思想, 思想是评论的生命、是它的灵魂, 新闻评论通过直接评论彰显思想。它用思想做武器, 破除种种思想障碍, 革除社会上的种种弊端, 解决各种矛盾, 做好社会主义建设的清道工作。做思想、教育、说理工作的, 如果没有思想, 又怎么能做好这项工作呢。它除了具有新闻性, 还将思想性、引导性、言论性、艺术性融为一体, 它比所有文体的思想引导作用更直接、更给力。

新闻评论的作用在于引导作用、监督作用、言论作用。无论是哪一种作用, 都要求新闻评论必须具有思想性。新闻评论除了要具有新闻性, 更要有思想性。

新闻评论挖掘要深, 首先要揭示出问题, 然后讲实道理, 找准病根, 再对症下药。开药方时要能提出建设性意见, 建设性点子、有可执行性。帮助总结经验, 发现存在的问题, 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 指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发现问题要有预见性, 分析问题能点到点子上, 提出的办法要有提示作用、解决问题要能找准症结所在, 解决方法具有提示性、参考性、借鉴性、指导性、建设性。这样才能体现新闻评论的思想性和指导性。

要想写出有思想的评论, 就要学会剖析矛盾。一个事物的矛盾点往往正是问题所在点。要善于抓矛盾、抓问题、抓纠结点, 并且认真研究主要矛盾、主要问题和倾向性问题, 着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在剖析矛盾时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个政治上的望远镜来帮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使文章富有深刻的哲理, 更有眼光、有洞察力, 从而增强思想性

矛盾的现象后面隐藏的本质, 透过矛盾的表象把本质挖掘出来, 对本质进行透彻的剖析、揭示, 对道理进行深刻阐述, 文章才会深刻、升华。所以要有唯物辩证的哲学眼光、矛盾分析法的头脑, 运用丰富的哲学思想准确把脉, 切中要害, 探究出表面简单的现象后面蕴含着的深刻道理、看似孤立事物后面的相互联系, 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原因和道理说透讲明。

《人民时评》上刘琼的一篇评论《文化产品的价格能不能低些》中透过文化产品价格昂贵这一现象, 从本质上着力分析了价格高的原因:物价整体上涨, 文化产品成本飞涨, 创作成本、宣传运作成本、演出展览成本成倍增加, 产业链条不够结实、生产流通环节壅塞、中间成本高、文化产品价格体系不规范, 部分产品定价高、至今没有得到相关部门关注、文化消费市场畸形发展、借助流通和管理故意提高成本、管理水平不高等。文章对导致文化产品价格高的原因进行了多方面的辩证的分析。学习掌握辩证法是提高思想水平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新闻评论要善于务虚, 就是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立场、观点去看问题。通过评论、分析、提炼和升华, 使受众从思想上、政治上领悟到某种道理, 理解客观事物所包含的社会意义。只有站得高、看得广、总揽全局, 才能想得深, 思想的深度是与我们视野的高度和广度成正比的, 思想的高度加上理论的深度, 写出来的评论才会有思想性。

新闻评论的质量取决于记者的综合素质和修养, 这就要求记者要有政策理论水平。政策理论知识贫乏、枯竭, 犹如盲人骑瞎马, 评论必然缺乏针对性, 缺乏高度, 缺乏理论的光芒和思辨的色彩。

只有钻心研究政策理论, 才能成为一名视野宽阔、眼光深邃、有思想深度和高度的记者, 才有可能写出有思想的新闻评论。

如何增强评论语言的思想含量?

增加信息含量和信息质量。服务于受众的需要, 使受众获得一定量的有用信息, 满足受众需求。使受众获得的信息内容有启迪作用, 有丰富的“营养”心灵的价值。

多角度、换视角、全方位、深刻地说。肤浅的话不要说, 都知道的话不要说, 别人稍深入思考就能想到的话不要说。要说深刻的话, 别人不知道的话, 精彩的话、有说服力的话、能征服人心的话、经过深思熟虑的话。

要有文采。引典援文, 选取精当、典型的事例。巧用名人、名言、名物、名事、术语、俗语、成语、幽默的语言、诗词典故。

锤炼语言, 炼字炼句, 艺术地表达, 使优雅的韵味与理性的旨趣妙合, 俊逸的理性与斐然的文采交融, 文章灵气摇荡, 魅力四射, 美不胜收, 象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住受众。

如何使评论的语言有思想?亦庄亦谐, 扬洒自如, 硬道理和软道理相结合, 理性中不乏生动。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理趣与情趣相结合, 既有严肃的政策、理论、说理, 又有人情味。讲道理摆事实, 逻辑性和形象性相结合。构思严谨, 文风飘逸, 虽然严肃, 但是可听、可读、可看性强, 乐于为受众接受。

借鉴新闻写作 写好调研文章 篇7

一、要像捕捉新闻那样增强调研文章的有效性

新闻敏感是记者判断和发现客观事物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 也是衡量一个记者工作能力的重要尺度。对一名记者来说, 要有高度的新闻敏感, 善于捕捉具有新闻价值的事物, 写出深受群众喜爱的好新闻。对调研人员而言, 则必须像记者捕捉新闻一样, 善于发现调研的重点和方向, 写出有价值的调研文章, 进入领导的决策视野, 从而切实提高调研成果的转化率, 增强调研文章的有效性。

1. 要在认真学习中把握调研重点。

调研文章成败的关键, 在于能否找准大政方针与本地实际的结合点。因此, 调研人员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全面掌握和分析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只有加强学习, 才能牢固树立战略眼光, 正确领会领导意图, 善于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中把握关键, 找准调研课题, 形成既符合时代要求又符合本地实际的调研文章, 做到应对新情况有新思路, 解决新问题有新对策。

2. 要在深入实践中挖掘调研素材。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好的新闻和调研素材都来自于实践。调研人员必须走出去、沉下去、钻进去, 深入到田间地头、企业车间、居民社区, 倾听民意, 了解民生, 掌握新情况、新问题, 发现新典型、新经验。只有深入基层, 掌握翔实新鲜的第一手资料, 才能将牵动全局的关键点、领导心中的关注点和群众意见的集中点紧密结合起来, 使调研成果把准群众思想脉搏, 使群众的呼声和利益诉求在党委、政府工作中真正得到体现、得以解决。

3. 要在独立思索中理顺调研思路。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 成事之道。实现谋事与成事的有机结合, 必须在认真研究和独立思考两方面下功夫。调研人员在深入下去收集掌握了大量材料之后, 要拿出足够的时间进行细致的研究思索, 对调查中获取的大量复杂的材料进行梳理筛选、分析综合, 变分散为系统, 变粗浅为深刻, 透过现象看本质, 透过现在看未来。要通过独立思考, 深入研究, 理顺思路, 形成对领导决策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提高调研文章的质量和效果。

二、要像采写消息那样增强调研文章的时效性

时效性是新闻作品尤其是消息的生命, 是体现新闻作品价值和质量的要素。信息化社会对调研文章的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消息没有时效性, 就会沦为无人欣赏的“明日黄花”;调研文章没有时效性, 也会变成无人喝采的“马后炮”。调研人员必须树立强烈的时效观念, 快速确立调研课题, 快速收集调研素材, 快速形成调研文章, 及时为领导决策出谋划策, 努力增强决策参谋服务的前瞻性和主动性。

1. 确立调研课题, 要有“身在兵位、胸为帅谋”的好角度。

文以辅政, 谋在其中。调研人员参谋服务的对象是领导, 必须站在领导的角度和高度来确立调研课题。要围绕中心确立调研课题。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和发展大局, 把领导关注的重大问题作为重点, 从全局和决策的高度进行研究谋划。要紧贴领导确立调研课题。善于站在领导的层次上分析、思考问题, 在思想上与领导同心, 在工作上与领导同步, 做到领导未谋有所思、领导未问有所知、领导未示有所行, 努力实现参谋服务由被动向主动转变, 由滞后向超前转变。

2. 收集调研资料, 要有“勤录千言、冀求一得”的好习惯。

有见地的观点来自于有说服力的材料。“手中有粮, 心里不慌。”调研人员必须经常收集信息资料, 建立自己的信息资源库。要注重全方位观察, 多角度搜寻, 从材料堆里“筛”信息, 从文件堆里“挖”信息, 从讲话稿里“听”信息, 联系上级“探”信息, 参与活动“抓”信息, 深入基层“摸”信息。在此基础上, 要对掌握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和研究分析。要通过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 发现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 归纳出规律性、普遍性的问题, 进而提炼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形成有价值的调研成果。

3. 起草调研文章, 要有“倚马可待、信手拈来”的好本领。

文字功底是调研人员的基本功, 必须勤学苦练方能高人一筹, 快人一步。“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办公室人员要注意积累一些优秀的调研文稿, 认真研读和揣摩, 从中悟出调研文稿的写作特点和规律, 在不断学习中掌握写作技巧。“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笔耕不辍才会滔滔不绝, 撂笔不写就会才尽灯枯。办公室人员要勤于动笔、乐于动笔, 有任务时主动要求写, 没任务时自行择题写, 抓住机会锻练提高动手写作能力。只有始终保持火热的学习激情和强烈的写作欲望, 多学多练, 多出作品, 才能时刻处于“如箭在弦, 一触即发”的工作状态, 尽快写出内容丰富、文采斐然的调研佳作。

三、要像撰写通讯那样增强调研文章的可读性

“言而无文, 行之不远。”撰写调研文章, 不但要做到思想深刻, 内涵丰富, 还要力求用优美的形式来表达。思想的土壤开满文采的花朵, 无疑更能打动人心, 给人以更强烈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在新闻作品类别中, 与调研文章最为接近的是通讯。在调研文章写作时, 借鉴通讯写作中标题制作、谋篇布局、谴词造句等方面的一些技巧, 有利于增强调研文章的可读性。

1. 标题制作要精雕细刻。

“题好一半文”。看人先看眼, 看文先看题。文章标题好, 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激起读者阅读的渴望。一要准确。标题要力求符合文章的宗旨, 概括全文的中心, 指明研究的方向。要通过标题这双“眼睛”, 透出文章的灵魂。二要醒目。标题要新颖生动, 不能千篇一律, 这样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要在切合题意的前提下, 尽可能使用对偶、比喻、拟人、排比、引用、设问等写作技法, 使标题增色, 达到醒目的效果。三要简洁。长标题让人望而生厌。调研文章标题要力求高度概括, 简短凝炼, 切忌冗长。

2. 谋篇布局要精益求精。

调研文章的谋篇布局, 要求取材精当, 布局巧妙, 结构紧凑, 逻辑严密。无论采取哪种结构形式, 选择哪些调研素材, 都要对文章的全局做通盘考虑, 努力做到主题鲜明突出, 不散乱、不枝蔓;材料安排详略得当, 突出主要的、能表现主题的核心材料;层次清楚, 脉络分明, 安排巧妙, 引人入胜。要引进通讯结构的写作技法, 改变调研文章“成绩-问题-建议”等格式化的三段式结构, 在突出文章主旨的前提下, 力求在结构形式上有所创新和突破。

3. 语言表述要精心推敲。

浅谈如何写好领导讲话稿 篇8

首先, 要了解讲话稿的用处。笔者认为, 领导讲话稿的作用有以下四点:统一思想, 表明态度;分析情况, 阐述观点;总结部署, 推动落实;工作依据, 记档存史。

第二, 要摸准领导的意图。对起草讲话稿来说, 领导的意图就是讲话稿的主旨。起草者的全部任务就是要准确地领会、表达领导意图, 创造性地深化、拓展领导意图。重点了解和掌握领导关于讲话稿“写什么”和“怎么写”的想法和要求;领导的思维习惯;领导的工作方法和性格特征;领导的语言风格。了解领导意图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 需要作长期不懈的努力, 特别是要善于通过各种途径去揣摩领导的意图。那么, 怎样才能揣摩领导的意图呢?一要“跟踪”。对领导在各种场合、不同时期的讲话要多听多记。比如尽可能地参加一些有领导同志参加的会议, 及时摸清领导的思路, 特别是领导脱稿讲得话要马上记下来, 比如在随领导下基层调研时, 对他的即席讲话, 要认真地记录, 细心地揣摩, 时间长了, 通过点点滴滴的积累, 连缀成篇。总的讲, 就是要善于从领导零碎的、甚至是随意流露的言谈中发现大话题, 不仅听、记, 还要用眼睛观察, 透过场景、表情、行动, 挖掘言语背后的东西, 使自己产生联想, 借题发挥, 由此铺开。二要“加工”。必须敢于和善于对领导的观点进行加工, 经过一番再创作的过程, 合理地进行裁剪、装饰、升华。三要“交流”。不同的场合和会议上, 领导想讲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想讲到什么程度等等, 务必要与讲话人有充分的沟通, 把握好要求。

第三, 要掌握领导的风格。领导的意图摸准了, 掌握领导讲话的风格非常重要。至少要考虑两个方面的一致:一是讲话稿的措词语气与领导的气质风度相一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气质和风度。一篇好的讲话文稿, 不仅让人感受到领导干部的思想深度, 给人以启发和教育, 而且还要让人感受到领导干部个人的气质、风采和神韵, 给人以美的享受。另外, 不同层次的领导干部运用理论的高度、采用的角度各不相同。越是层次高的领导讲话, 理论性原则性越强, 讲情、说理、叙事的层次越高;而一个基层单位、一个部门的领导讲话的基点和定位, 除符合自己的身份外, 关键还应放在知“上情”、明“下情”、抓“结合”上, 即掌握上级组织和领导对相关工作的要求, 分析把握本单位、部门相关工作现状;结合自身特点, 搞好组织、指挥、指导和协调工作, 重点是搞好工作的贯彻执行。二是讲话稿观点的透明度及其表达角度应与领导爱好相一致。有的领导阐明观点喜欢单刀直入, 开门见山, 一针见血;有的喜欢旁敲侧击, 让人寻味。所以我们在起草领导讲话时应根据其性格爱好确定观点的透明度和表达形式, 尽量接近领导的性格特点。比如说, 有的喜欢“一句一个意思”, 就要注意多用单句、短句, 做到短促有力, 简洁明快;有的喜欢逻辑推理, 就要适当选用长句、复句, 增加修饰成分, 来表达复杂的道理。

第四, 要自觉地主体转移。为了起草好领导讲话稿, 在起草讲话时要自觉地把自己摆到领导的位置, 从领导的角度去分析和确立“该讲什么, 不该讲什么”“该怎样讲, 不该怎样讲”。形象地说法是“关起门来当领导”, 其实质就是模拟领导。模拟得越逼真, 就越能对上领导的“口味”。俗话说“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要在写作时“演好角色”, 平常就得“进入角色”。有句话叫“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但承担为领导起草讲话稿的文秘人员, 要“不在其位, 学谋其政”。要自觉地养成“踱方步”、想大事的习惯。凡领导了解的大事都应当了解, 领导考虑的重要问题都应当考虑, 尤其要把注意力放在对全局工作的了解和考虑上。但是, 无论在平时也好, 在起草过程中也好, 起草人都要自觉地摆正自己的位置, 正确处理“参谋”与“参与”、“献策”与“决策”、“办事”与“主事”的关系, 切忌“越位”“犯规”。要始终牢记是为领导“代言”, “立言”的是领导, 讲什么、怎样讲, 最终只能由领导拍板决定。这就要求准确地把握好度, 一不能自作聪明, 以自己的主观想象代替领导的意见。二不能自以为是, 当自己的建议被领导否决以后, 仍然固执已见, 甚至发牢骚, 讲怪话, 这都是不行的, 也是不对的。

第五, 要变写稿为想稿。搞文字工作辛苦, 辛苦就辛苦在“想”上。任何文字材料, 外在表现是“写”出来的, 实质上首先是“想”出来的。写作水平首先是思想水平决定的, 有多高的思想水平, 才有可能写出多高理论水平的文稿。可以说, “想”是“写”的前提, “写”是“想”的表现。接到一个任务, 弄清来龙去脉之后, 必须认真地构思。要从创新上想, 克服一般化, 领导讲话不能让人一听就感到没有什么新意, 老一套;要从指导性上想, 领导讲话的重点是什么, 对象是什么, 要有针对性;要从语言的运用上去想, 使语言既精炼又有力;要从结构上想, 做到更合理简练。想稿的过程就是酝酿准备的过程, 这是起草时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 脑子从来不能有清闲的时候, 不仅要想领导之所想, 还要想领导之未想。领导想说的, 群众想听的, 就是我们要写的。

第六, 要变模仿为创造。模仿对初写讲话稿的人是非常必要的, 它是入门的有效办法, 也是学习写作、快速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但简单地模仿适应不了高层次的需要, 出不了特色, 出不了高层次的成果, 领导也不会满意。从模仿到创造是一个飞跃, 它需要在充分掌握材料的基础上, 从上情到下情的结合上加以分析提炼, 提出有特点且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意见和要求。创造有视野问题、水平问题, 但首先是责任心的问题, 是想不想创造的问题。创造不能生编硬造, 更不能生搬硬套, 要合情合理, 顺其自然。在召开一个会议之前, 要做到三个超前:筹备酝酿超前, 调查研究超前, 材料准备超前, 尽最大可能比领导想得更早一些、更细一些、更深一些。

第七, 要充分听取意见。如果时间充分, 应当在写初稿之前, 带着要解决的问题找一些人座谈, 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初稿形成后, 打印出讨论稿, 征求意见, 然后进行修改, 以提高质量。文稿是改出来的。一个人想得再周到、再细致、再全面, 也难免存有局限性, 几个人在一起议一议, 互相启发启发, 开阔思路, 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党委主要领导讲话稿, 与其他文字材料相比, 更讲究思想性、全局性、严谨性和规范性, 更强调高度、深度和新意, 必须经过千锤百炼, 做到炉火纯青, 多一字累赘, 少一个字缺陷。

上一篇:财务管理下的水利工程下一篇:环境因素监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