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新闻论文

2024-07-22

航空航天新闻论文(精选10篇)

航空航天新闻论文 篇1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 “神舟十号”顺利飞天。这是我国航天事业从实验性飞行到应用型飞行的大转变, 巧合的是, 这一次飞行距离神舟五号的发射, 整整过去了十年。我国的科技新闻报道也从单一的“科技知识传播”转变成“以人为本的信息传播”。从这一点上看, 我国的科技新闻报道已经进入“后科普时代”。这里的“后科普时代”是指科技新闻的平民化视角加强, 更多地开始关注参与科技活动的人, 而并不是简单的报道科技信息。面对转型, 对于新闻界来说, 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直播内容体现人文关怀和平民视角

在早期的科学报道中, 新闻里遍布枯燥无聊的各种数据和专业术语, 作为普通民众很难接受。如今, 媒体更加注重将科学知识与大众传播进行有机结合——在直播的内容上更加注重对“人”的关注, 更加顾及到最大多数群众的接受度。在此次央视直播报道中, 不仅仅注重对航天员个体的个性和生活进行了挖掘, 加上主持人通俗易懂的介绍, 平民化接受度的考虑, 让受众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到航天飞行的全过程。

(一) 以细节勾画人物形象

“神十”直播的选题更加关注平民化的视角, 更加注重从细节勾画人物的形象, 注重工作者形象的真实展现, 在报道中的温情流露。

此次央视的直播报道中, 一段重复播出的MV (事前采访) 中针对每位航天员成长背景、年纪的不同, 进行个性化的提问。例如当三人被要求用一句话来概括此次飞行的心情时, 王亚萍就说到:“美丽的太空, 我来啦!”。通过采访, 受众对于聂海胜、张晓光、王亚萍的人物个性有了标识化的认识:聂海胜的沉稳含蓄、张晓光的活跃乐观、王亚萍的“巾帼不让须眉”都让人印象深刻。

三位航天员个性化的语言, 拉近了航天员与观众的距离;摆脱早期的“宣读式”简历, 展现航天员作为“普通一员”的一面。此外, 一些细节、动作也会在不经意间为观众带去感动。央视并没有单纯的介绍三位航天员的简历, 而是通过MV中自白式的人物语言、老画面体现训练等标志性时刻, 生动地展现了人物性格的迥异, 并且通过平民化的视角, 为受众展现了真实的、鲜明的三位航天员形象, 避免了简历式的刻板乏味。

(二) “软、硬”兼顾凸显电视直播魅力

长久以来, 科技报道大多数都是时效性很强的“硬新闻”, 内容多半枯燥无味。而在此次神十飞天适逢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 主持人欧阳夏丹在直播现场试吃了为航天员准备的“太空粽子”、“太空冰淇林”等食物。主持人现场试吃本就很有看点, 并且可以增加节目的轻松气氛, 与节日的氛围相适应。

本身这样的新闻是“有趣的、观众爱看的”, 自然就能够引起观众的兴趣。在长时间的“硬新闻”中增加这样的“软料”, 不仅可以提高受众的关注度, 同时在传统节日之际, 更能够引起全社会共度佳节的“共鸣”, 让远在太空的航天员与他们的家人、与全社会关心他们的人一起“共度佳节”, 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不断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三) 重复性的专业知识减少

由于已经有前面好几次神舟飞船的直播报道, 很多重复性的信息减少, 取而代之的是突出“神十”的新亮点等等。

此次神十飞行中, “太空授课”是一个很受关注的任务。早在“2007年8月14日, 出身中学教师、随“奋进”号航天飞机登上国际空间站的芭芭拉·摩根, 终于圆了自己的“太空授课”梦” (1) 。这是世界上进行的第一次“太空授课”, 这次授课引发了美国人民, 尤其是青少年的“太空热”。

王亚萍作为全世界第二位进行“太空授课”的人, 进行了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制作水膜与水球等四项实验, 并且与地面上的学生进行了“天地对话”。

“在太空授课结束之后, 直播并没有马上结朿, 央视国际频道特别报道中主持人和鹿宾继续就刚结朿的太空授课进行讨论。演播室直播和现场实况虹播的结合, 形成了新闻'和评论互动, 很好地配合了现场新闻亊件的直播, 实现了对“神十”航天任务的立体解读, 构成了现场和演播室的多信息源切换, 丰富了新闻报道的层次和维度。” (2)

二、直播方式强化人文关怀和平民视角

在直播方式上, “神十”直播节目, 不仅利用了虚拟演播室、双视窗等新技术为观众呈现直观的画面;而且在多次连线的过程中, 记者的亲眼所见、细节发现, 也延续了“以人为本”的理念。除此之外, 节目通过微博收集民意, 可以更好的服务节目本身, 让节目充满观众想知道的各种元素。

央视针对各频道的不同特点, 独立展开符合频道自身的直播节目, 从受众角度出发, 迎合了受众的不同收视习惯, 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体现了直播方式上的人文关怀精神和平民化的视角。

(一) 利用新技术, 直观立体的展现信息

科技的发展给媒体节目制作带来了便利。此次直播节目中不仅有各种航天模型、地图等“教具”, 更利用虚拟演播室技术, 将长二F火箭“活生生”的放在受众眼前, 主持人搭乘着“太空电梯”进入火箭, 围观中展现了完完全全的火箭内部构造和外观。同时还利用虚拟技术, 模拟了火箭发射升空和返回的全过程。加之主持人耐心的“导游式”的介绍, 平民化的解读, 都为科技新闻的传播带来了更大的便利。

此外, “双视窗”也在此次直播中占有重要地位。早前, 在一些重大直播中, 双视窗的使用并没有很普及, 但在此次“神十”直播中, 双视窗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直面实况的机会。当飞船升空之后, 双视窗不仅展现了飞船上升的画面, 同时也可以展现飞船内部情况、飞行员情况, 这些极大的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理, 也兼顾到了“内、外”两个方面, 更加全面、更加立体。

通过虚拟技术和双视窗, 整合了视听元素, 从受众的视角出发, 透过多方位的信息展示, 利用好虚拟技术和双视窗的直观性, 满足不同受众求知需求,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二) 微博预热、直播互动提升观众参与度

微博, 进驻大众视野还不到五年, 但已经成为了不可小觑的大众媒介:更快的传播大众看法, 更真实的展现民意, 已经成为了微博的代名词。此次央视神十直播节目, 早在之前就已经开始微博预热:“寄语神十”、“我的太空梦”有奖话题征集等活动就已经开始了。微博的关注点应当成为主流媒体的报道重点。从电视传播的方式来看, 观众可以同现场参与者几乎完全处于同样的心态和思维活动。“神十”的一大亮点“太空授课”特别考验“天地互动性”, 这也是对电视直播的一大考验。“太空授课看似是很简单的一项任务, 其实这需要强大的航天测控能力在背后进行支持, 特别是数据中继卫星的支持。” (3) 在这次51分钟的航天授课中, 没有出现任何信号的问题, 直播的顺利进行, 为观众提供了良好的互动环境。

(三) 分频道、分节目, 多组合、全方位展现“飞天”之旅

此次央视三个频道 (CCTV-4、CCTV-新闻、CCTV-9) , 以自身频道受众的特点为基础, 分别策划了不同的神十发射直播节目。这样的安排, 能够满足不同受众的观看需求, 给受众更多的选择, 丰富荧屏, 提高关注度。

除此之外, 各类品牌节目在神十飞天之前分别播出“航天特辑”, 例如, 《面对面》就播出了采访神十航天乘组的专访特辑、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之路的介绍等等。不仅增加了受众对于神十发射的“知识储备”, 更加深了受众对于三位航天员的了解。这些作用不是简单的播报履历、介绍经历就可以达到的。这样的前期铺垫, 还可以填补直播中的空白, 提高直播中的信息的包容度和表达的深度。

三、“后科普时代”:“以人为本”的组织模式所带来的挑战

一是做好信息传播的“急先锋”。面对类似于微博这样的强大的信息传播渠道, 主流媒体需要抢在受众之前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科技知识。这就要求媒体要把握受众的兴趣点, 准确地做好事前的报道策划。以神十发射为例, 媒体可以预计的热点就有“太空授课”、“空间站生活”等等。

二是媒体遵循“以人为本”的报道方针。从单纯的报道知识, 到关注科技工作者本身。从目前的科技报道来看, 受众对于科技工作者的关注度大大超越了科技事件本身。例如在“神十”航天报道中, 很多媒体的报道亮点都是围绕航天员产生的。这就要求媒体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策划、报道科技新闻。让受众与科技工作者的距离不再遥远, 也要突显科技工作者身上的“人性光辉”, 而不是简单的陈述履历。

三是注重科技报道的趣味性、人文性。如今的科技报道已经不能仅限于“课堂式”的灌输, 而应当从“人”出发:了解受众需求和兴趣点, 抓住科技新闻中的“人物”形象, 增加科技报道的趣味性。例如神十飞天中的“太空粽子”介绍, 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要注意的是, 快速更新消息的同时, 要防止“猎奇式”的消息持续出现。“以人为本”固然重要, 但要防止一味的迎合受众产生的暴力、猎奇、低俗新闻的负面效应。而应当通过理性整合, 突出新闻报道中的人文主义情感和人文关怀。

四是占得先机, 从“新”上下手。当新闻事件已经“众所周知”。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 都应寻找新闻事件的独特角度, 从深处挖掘, 对新闻内容进行“深加工”。“在新闻时效性没有多少上升空间的时候, 网络新闻编辑对新闻的‘深加工’和评论员或相关专家新闻有见地的阐释与评论, 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4) 进行新闻背景的介绍也可以加深受众对于新闻事件的理解。

注释

11 新浪新闻http://news.sina.com.cn/w/2007-08-16/055012392861s.shtml

22 王玉;乔武涛.航天新闻电视直播新突破——以央视“神十”直播报道为例[J].《新闻前哨》.2013年10期.84-86

33 苏白洁.《重大新闻事件网络专题报道的发展趋势——以搜狐网“神舟十号”专题报道为例》.《青年记者》.2013年10月中.15-16

航空航天新闻论文 篇2

中航工业媒体日全面展示发展成就

11月6日,在喜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航工业)成立三周年之际,中航工业举行了盛大的媒体日活动,全面展示中航工业三年来改革发展的新成就和新进展,畅谈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与未来。

中航工业总经理林左鸣,副总经理谭瑞松、顾惠忠、徐占斌、吴献东、耿汝光、张新国,纪检组长孙卫福等出席(出席情况以现场情况为准)。来自全国20个省市的近200名记者齐聚北京,与中航工业科研一线开展“航空面对面”交流,视频连线中航工业直升机所、导弹院、成飞、黎明、自控所等设计生产现场,通过先进的信息化手段,感受了中航工业在多项目协同设计、先进数控加工技术、数字式装配等领域先进的设计生产手段。记者们走进中航工业天津直升机产业基地参观,了解了我国直升机产业发展的最新成就。

11月6日下午,中航工业召开媒体见面会。谭瑞松、吴献东、耿汝光、张新国出席见面会(出席情况以现场情况为准),与媒体朋友们进行交流,并回答了记者提问。谭瑞松在致辞中说,集团公司成立三年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航空工业改革调整的发展战略,努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在全球金融危机中逆势而上,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集团公司资产总额从3100亿增加到了5200亿元,经济规模从1511亿元增长到2099亿台阶,年均收入增速近20%,年均利润增长23.5%,连续三年跻身《财富》世界500强,最新排名310位,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连续荣获A级评价,被国资委评为业绩优秀企业。

重组成立三年以来,中航工业肩负“航空报国、强军富民”使命,实现了 “六个新跨越”,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加快推进科学发展,实现了企业发展的新跨越;革故鼎新,再造魂魄,实现了体制机制的新跨越;肩负使命,航空报国,实现了航空产业发展的新跨越;军民融合,多元发展,实现了全产业链发展的新跨越;自主创新,引领发展,实现了科技进步的新跨越;培育人才,塑造文化,实现了软实力建设的新跨越。中航工业三年“蝶变”,整翼飞升,正向具有国际竞争力跨国公司的目标奋进。

在媒体答谢会上,林左鸣致祝酒词。他对媒体长期以来给予中航工业的支持和关注表示感谢,并表示,今后我们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不断加强与媒体的交流与合作。

2013年十大国际航空新闻 篇3

2013年1月16日,由于接连发生锂电池起火事故,美国联邦航空局(FAA)下令停飞所有已经投入运营的波音787飞机,这是FAA自1979年以来首次下令某一特定机型出于安全原因全部禁飞。三个月后,在完成了锂电池故障分析和改进工作后,波音787飞机重新恢复正常运营。波音787全球停飞事件不仅使波音面临巨额赔偿,也给787的交付工作带来更大压力,波音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将波音787的生产速度提升至每月10架。

高超声速飞行器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2013年5月1日,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AFRL)、波音公司X-51A“乘波者”试验飞行器成功进行最后一次试飞,实现了以吸气式超燃冲压发动机为动力的马赫数5持续高超声速飞行的目标。

11月1日,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臭鼬工厂透露了SR-71的后继机SR-72,并宣布在组合循环发动机技术上取得突破。作为一种经济可承受的高超声速情报侦察监视(ISR)及攻击平台,SR-72的巡航速度达到了马赫数6,是SR-71速度的两倍。SR-72预计在2018年进入验证机研制阶段。

韩亚航空执飞的波音777坠毁

2013年7月6日,韩亚航空的一架波音777-200ER型飞机,由仁川国际机场起飞,在旧金山国际机场降落时坠毁,机上共载有291名乘客和16名机组人员,事故共造成3名乘客死亡,181人受伤。这是1995年波音777客机投入商业运营以来的首起致命空难。根据美国官方公布调查报告,该航班机长在飞机降落时的不当操作是导致这起空难发生的主要原因。

X-47B舰载无人机完成舰上试验

2013年7月10日,美国海军隐身无人机X-47B成功降落在“乔治·布什”号核动力航母上,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次由无人机完成的阻拦着舰。至此,X-47B已经完成了8个月的海上试验,该型号无人机在2013年5月成功进行了首次航母弹射起飞。据公开资料显示,X-47B无人机翼展19.2米,长11.6米,最大起飞重量超过20吨,可达到高亚声速,升限约1.2万米,采用普惠F100-220U涡扇发动机。舰载无人机能够以航母为据点在海上进行长时间情报收集、警戒监视和侦察(ISR)活动。美国海军计划在2020年之前部署“航母弹射起飞的无人空中监视与打击”(UCLASS)飞机,该机将可为监视任务提供更长的巡逻时间,并具有投放武器的能力。

EADS重组并更名为空客集团,

裁撤5800职位

2013年7月底,欧洲航空防务和航天公司(EADS)宣布未来将采用空客(Airbus)作为其整个集团名称,并以此来巩固其航空业务的主导地位,后者在其总营收中的占比相当大,这也是整个集团重组计划的一部分。未来该公司将把部门数量缩减至三个,其中包括民用飞机、直升机及宇航防务部门。此外,受到欧洲防务及太空预算下降的影响,EADS在12月宣布,将于2016年结束前在其防务和航空部门裁撤5800个职位。

庞巴迪C系列飞机将破冰B737、A320市场垄断

2013年9月16日,庞巴迪C系列飞机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机场起飞,成功完成首次飞行试验。C系列飞机是庞巴迪公司研发的第一款干线飞机,也是自1987年2月A320首次试飞后近30年里第一架首飞的全新窄体干线客机,将成为波音737和空客A320系列较小机型的有力竞争者。同时,这次试飞也是普惠公司全新齿轮传动发动机在全新飞机平台上的首次飞行。庞巴迪C系列飞机由两个型号组成,覆盖了100~150座级,目前该系列飞机已经获得182架确认订单和162架意向订单。

ICAO否决欧盟碳税方案,

碳税全球博弈仍在继续

2013年10月初,在国际民航组织(ICAO)第38届大会上,各成员国同意在2016年前确定基于市场措施(MBMs)的全球航空减排方案,并于2020年付诸实施。该条决议明确否决去年起欧盟采取的单边碳税行动。中国支持就国际航空减排确定目标,但必须明确发达国家率先采取减排措施,以抵消发展中国家国际航空排放产生的增长。但是,欧盟委员会在半个月后就无视ICAO全体会议的决定,提出修改原有碳税提案,计划从2014年起增加对往返欧洲经济区外的航班在欧洲空域内的航段征收碳税。

迪拜航展曝航空史上最大订单:

波音售出超千亿客机

2013年11月17~21日,2013迪拜航展在迪拜国际中心举行。海湾国家的航空公司当日向美国波音公司订购至少225架新款777X型远程客机的订单,总价值估计超过10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090亿元),成为历来最大的商业飞机订单。这笔订单包括阿联酋航空(Emirates)向波音公司订购的150架777X型客机、卡塔尔航空(Qatar Airways)向波音公司订购的50架和阿提哈德航空(Etihad Airways)向波音公司订购的25架客机。

俄罗斯未来10年

将投资1360亿美元更新空军装备

2013年11月末,俄罗斯总统普京批准了巨额投资计划,用以升级苏联时代的战斗机、轰炸机和导弹,仅俄罗斯空军在10年内可获得4.5万亿卢布(1360亿美元)资金投入,包括到2020年总共将采购1600架新飞机,更新约70%的机队和采购苏霍伊的T-50战斗机以及一种新的隐身远程轰炸机,并彻底更新空空导弹储备。

全球最大航空公司诞生

2013年12月9日,美国航空公司和全美航空公司宣布完成合并,这也意味着新的全球最大航空公司诞生。新合并的航空公司称为美国航空集团,每天将提供约6700架次航班,通航地区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的330多个目的地,全球员工超过10万名。此次合并标志着美国大型航空运营商近年来合并浪潮的结束,此笔交易预计在2015年前能够每年产生超过10亿美元的净协同效益。目前,美国四大航空公司:美国联合航空公司、达美航空公司、美国航空公司、西南航空公司控制了美国航空运输80%以上的市场。

航空航天新闻论文 篇4

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表明, 2010年中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 仅相当于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2013年最新发布的《深圳市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显示, 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前四个主要渠道中, 网络占80.86%, 书籍占63.69%, 与人交谈占54.1%, 电视传媒占52.7%。显然, 网络新媒体已经成为公众最主要的科技信息获取渠道。

以此为背景, 本文将着重探讨新媒体如何更好地向受众传递科学技术信息、普及科学知识。

1 我国科技传播新媒体的分类

目前, 我国有关科技传播的网站纷纷崛起。据业内专家称, 目前商业门户网站、频道以及包括栏目在内的科普网约有400多家。我国的科技传播新媒体,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各大门户网站中的科技频道, 例如新浪网、搜狐网、网易、腾讯网等均辟有科技频道。

二是专业的科技传播网站, 例如中国科普网、中国科普博览、北京科普之窗等等。

三是自由团体组织建立的科技传播网站, 例如果壳网、科学松鼠会等。

另外, 以上这些网站或版块都很注意与移动媒体公共平台的关联, 纷纷设立了微博、微信等公众账号, 通过推送信息、定制阅读等方式吸引受众。

2 新媒体在科技传播中表现出的特点

2.1 追踪重大科技新闻热点, 开设集中全面的专题报道

新媒体善于利用近期出现科技新闻热点的机遇, 持续追踪, 形成同步式、跟进式报道, 有些还会开设新闻专题, 以求专业性与互动性的充分发挥。

2013年6月11日——6月26日, 神舟十号载人飞船顺利圆满完成载人航天各项任务。各网站纷纷开设专题报道:人民网科技频道“神十来了”、新浪网“太空的中国力量——神十交会天宫新浪特别报道”、中国新闻网“神十飞天——神舟十号载人航天任务全景报道”、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飞行任务专题”等。每个专题的所有版块合作组成了一次规模宏大、细致深入的科技传播活动, 完成了向受众传递科技知识的作用。

2.2 格外注重与传统媒体和受众的联动

新媒体采用的新闻稿件、视频大多来自于有经验的传统媒体。在神十报道上, 多数媒体还是保持新华社在“神五”发射时所形成的传统报道范式;《我的太空梦》系列网络互动节目也是由中央电视台推出。

新媒体提供的信息反馈手段使得新媒体必须充分重视受众。2013年6月12日, 网络爆发了“女宇航员王亚平被爆年龄造假”的传言, 并且光是@作家-天佑一条“佐证”微博的转发量就达到5000条以上。新华社立即采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13日获得官方回应, 当即在网络上向广大网友澄清。这样, 辟谣信息在网络上占据主导地位, 维护了新闻信息的真实性。

2.3 专业性与平民化兼容, 传播主流价值观

科技传播内容和题材贴近受众, 这是决定科技新闻生命力的根本因素。人民网《“太空之吻”背后的“支撑点”——空间交会对接技术解读》, 将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自动交会对接技术称为“太空之吻”。新闻内容将趣味性寓于科技传播中, 但同时又不失语言的准确度和确切度。

这种平民化的传播方式并未抹杀科技新闻的专业性, 反而更好地传播了主流价值观。《从太空授课, 说到中国梦的实现》、《张洪泉:“太空授课”让中国梦飞》、《“太空授课”将中国梦写在了外太空》、《关注太空授课, 点亮“中国梦”》等都是当代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例证。

2.4 利用移动媒体平台丰富内容、拓展角度

微博、微信等公共平台在科技传播中最通常的做法是在新闻末尾附链接到专题特别报道, 网民可以直接打开专题网站。这样就能弥补字数限制, 让不满足于浅尝辄止的受众可以进一步详细了解新闻背后的新闻, 同时也充分利用互联网良好的交互性与传播媒体的多样性。

3 新媒体在科技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3.1 临时作用明显, 缺乏长效平台

我国的科技传播平台主要还是依赖门户网站科技频道, 新媒体传播科技信息往往是一阵风, 这说明我国还缺乏长效权威的科技传播平台, 导致余温消减得也很快, 这样势必影响公众科技意识的形成。因此, 必须加快构筑科技传播权威网站, 及时发布各类科普常识, 满足不同类型受众需求;加强微博的传播机制研究, 鼓励专家和专业机构积极参与科学传播和互动, 充分发挥微博服务科技传播的作用。

3.2 跟风明显, 重复性大, 科技传播的市场运作机制尚未建立

目前, 网络科技类文章内容重复现象严重。新媒体要学会别出心裁, 做好原创科技新闻中有特色的内容, 避免趋同, 否则容易失去受众关注的目光。另一方面, 健全成熟的科技传播市场运营机制仍未建立, 应当要及时探索共赢的商业模式, 形成和谐良性的循环态势, 真正带动科学技术产业的发展。

3.3 媒介从业人员科学知识和素养欠缺, 科学界与传媒界交流合作较少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嘉琦认为, 科学传播者必须自己懂科学, 要有扎实的科学基础和广博的科学知识。

新媒体仍要提高提供科技信息服务质量和信息产品标准, 加强媒介传播者的科学素养和专业知识结构, 建立科学界与传媒界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机制。树立共同承担科学传播的社会责任的意识, 最大限度地防止科学在传播过程中被歪曲或误读。

3.4 微博等公共平台的高效互动有待加强

在科技传播中, 评论与转发失衡的现象随处可见。原因是评论需要互动者构思和重新组织语言, 而转发只需举手之劳, 但是只有评论才使得互动更具深度。在新浪微博“央视新闻”发布的21条关于“太空授课”的原创微博中, 有18条的“转发”与“评论”比在2:1以上, 二者比例最高时可达6:1。由此可见, 微博的高效互动有待加强。

4 结论

新媒介环境下, 人人都是科技的传播者, 也都是科技的受益者。新媒体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前提下, 还要适应新要求, 积极关心受众、主动回应受众, 彰显主流, 凝聚力量, 最终唱响主旋律。毕竟, 新媒体科技传播的主要目的还是通过普及科学知识, 帮助公众理解科学、推进科学进一步发展, 最终促进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秀华.利用网络媒体进行科学传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J].科学新闻学术专刊, 2007 (1) :10.

[2]王少磊著.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新华出版社, 2006, 4.

[3]陶贤都.大众传媒与公众科学素养的培养[J].社会科学家, 2008 (6) :114-116.

航空航天新闻论文 篇5

献礼校庆

——南昌航空大学第四届校园歌手大赛圆满落幕

5月25日晚,由共青团南昌航空大学委员会主办、社团联合会和音乐协会承办的南昌航空大学第四届校园歌手大赛总决赛在喷泉广场举行。从海选、初赛、复赛、半决赛中脱颖而出的12位选手参加了此次总决赛。莅临本次活动的嘉宾有校团委副书记王润斌、校团委副书记罗来松,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农业大学、东华理工大学等高校代表,校学生会、校团委组织部、卧龙苑和各学院代表。校团委办公室主任熊莹、音乐学院副教授贺晓蓉、学工处赵晨、软件学院团委书记胡媛媛、音乐学院林涛、经济与管理学院胡从坤等担任本次活动的评委。

“我们在汉口启航,怀着航空报国的梦想,我们在南昌成长,放飞强军富民的希望„„”,第四届校园歌手大赛总决赛在12位选手合唱校歌中拉开序幕,气势恢宏的校歌合唱顿时点燃了全场观众的激情。

入围决赛的选手分别来自全校多个院系,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他们为在场观众带来了多种风格的视听享受——来自信息与工程学院的赵峰以一曲原创歌曲《在路上》表达了他对自我的思考,旋律时而平稳时而激昂,意蕴丰富。研究生学院的冷煜则以平和而不失大气的《爱不爱我》表达了他对爱的理解和向往。来自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蒋薇带来了一首动人的《野百合也有春天》,柔美的声线,唯美的舞台风格,为观众带来别样的感动。海军学院的林振亚演唱的《歌唱祖国》铿锵有理,激情飞扬。而音乐学院的张雪演唱的《温柔》,时而舒缓时而劲爆,现场观众唱彩不断,在场的观众陶醉在这美妙的歌声当中。

最终,音乐学院的张雪飞取得了冠军,来自音乐学院的崔子键、海军学院的林振亚分获二三名。最佳人气奖的得主是来自土建学院的林驿,音乐全能奖的得主则是音乐学院崔子健。

为向我校60华诞献礼,校团委高度重视本次活动,从活动的组织策划到活动的宣传再到活动的进行,都注重推广校歌和宣传校庆,所有赛程都围绕校歌、校庆展开。如前期宣传阶段,以“唱响昌航六十载,热血青春迎校庆”为活动主题,而且在所有宣传媒介中融入校庆LOGO、标语、口号等校庆元素;赛程中,添加校歌歌词填空、校歌接唱、校歌集体演艺、校歌开场等环节,使校歌为更多同学所熟知及传唱;同时也邀请南昌其他高校代表观看比赛,通过这些同学在校园的影响力将我们的校歌和校庆进行宣传推广。

航空航天用高温铌合金的研究进展 篇6

金属铌, 作为难熔金属中密度较小的金属, 具有高熔点、较高的高温强度 (在1093~1427℃范围的比强度最高) 、良好的室温加工性能、焊接性和耐蚀性、无放射性等特点, 使得其合金能制成薄板和外形复杂的零件, 用作航天和航空工业的热防护和结构材料[1]。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 高温铌合金的研制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并且展示了其相比镍基合金在高温领域的优越性, 常见的如广泛应用于发动机辐射冷却喷管延伸段的C-103 (Nb-10Hf-1Ti-0.7Zr) 合金, 用于高超音速飞机蒙皮与翼前缘的Nb-752 (Nb-10W-2.5Zr) 合金以及航天飞机轨道级机动系统喷管采用的FS-85 (Nb-28Ta-10W-1Zr) 合金[2]。作为航空航天使用的重要原材料之一, 高温铌合金的合金制备、塑性加工及高温抗氧化涂层一直是近些年来的研究热点[3~5]。

2 铌合金的强化方式

与大多数金属类似, 合金化也是铌合金的主要强化方法, 主要强化路径为固溶强化、沉淀强化及弥散强化[6,7]。目前, 铌合金中的强化元素包含难熔金属W、Mo、Ta、Ti、Zr、Hf等, 这些元素可以对铌起到固溶强化的作用, 其他元素如C、N、O也以其他方式对铌起到强化作用。作为活性金属元素, Ti、Zr、Hf不仅可以改善合金的抗氧化性、抗熔融碱金属腐蚀性能, 还可与间隙元素构成其他强化方式, 如Nb-22W-2Hf-C合金中的Hf和C可形成Hf C起到沉淀强化作用, Nb-1Zr合金中的Zr O2起到弥散强化作用。添加适当的W和Mo可以提高合金的高温强度和室温强度, 改善材料的抗蠕变性能, 比如近些年研制的Nb W5-1 (Nb-5W-2Mo-1Zr-0.1C) 和Nb W5-2 (Nb-5W-2Mo-1.7Zr) 合金。与C-103合金相比, Nb W5系列合金不仅降低了制造成本, 表面加涂层后的工作温度也有所提升。值得注意的是, W和Mo含量太高会降低合金的工艺性能, 如可焊接性和塑性, 使其不易加工。Ta属于中等强化元素, 可与铌基体形成无限固溶体, 但一般含量需超过10%时强化效果才会明显, 如FS-85合金。

由于铌合金通常添加防护涂层后使用温度超过1000℃, 所以根据高温强度的高低, 高温铌合金又可分为低强、中强及高强三大类[8]。低强度铌合金主要是C-103、KB-1以及Cb-33等;中强度铌合金是FS-85、D-43以及Nb752等;高强铌合金为WC3009, FS-48以及FS-50等。目前应用广泛的主要是低、中强度铌合金。

3 铌合金的制备

工业中, 粗铌制取主要是通过铝热法或者碳热法还原氧化铌。生产中一般通过间接碳化还原法制备粗铌, 然而粗铌的杂质含量较高, 因此还要采用多次电子束熔炼进行提纯[9]。锭坯的制备可采用粉末冶金和真空熔炼两种方法。采用粉末冶金法很容易获得成分均匀的合金材料, 但由于杂质元素含量高, 材料硬脆、塑性较差, 生产上大多采用电子束熔炼进行铸锭的制备。现代电子束炉的灵活性和电子束的可控性允许使用多种形式的原料:海绵状、压制粉末、块状屑、烧结条等。然而, 经电子束熔炼后, 饱和蒸汽压比铌高的金属元素挥发损失比较大, 比如常见的强化元素Ti、Zr。因此, 为了制取纯度高、成分均匀的合金锭坯, 通常还需进行成分调整, 经真空电弧熔炼, 才能使这些元素的含量达到合金的名义成分要求。

对于铌合金的加工, 通常采用挤压、锻造、轧制、拉拔和冲压、旋压等方法制取棒材、丝材、板材、带材、箔材、管材和异形件。由于高温下间隙元素氧极易与铌发生反应, 因此, 铌合金在热加工过程中必须采用金属包套、涂层或惰性气体保护加热等措施。

4 铌合金的防护

铌合金在高温环境下的抗氧化性能较差, 使用时必须有防护措施, 改善途径通常是合金化和表面加涂层两种办法。合金化虽然可以改善铌的高温抗氧化性, 当添加的合金元素超过临界量时, 会对合金的力学性能有负面作用;而如果添加元素量不足, 则对铌基体的防护作用较差。因此, 表面涂层保护是兼顾铌合金高温力学性能与抗氧化性行之有效的途径。目前, 防护涂层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种:金属间化合物涂层、塑性抗氧化合金涂层、复合防护涂层[5,10]。

金属间化合物防护层主要有铝化物涂层和硅化物涂层。铌合金中铝化物涂层得到广泛应用的是通用电气公司的LB-2 (88Al-10Cr-2Si) 涂层, Vac Hgd公司发展的与LB-2工艺相似的Lunite-2, 以及Sylvania Electric Products有限公司以银改进的铝化物 (Al-Si-Ag) 涂层。目前, 硅化物涂层的发展较为完善, 应用也最广, 如TRW公司研制的Cr-TiSi涂层。相比铝化物涂层, 硅化物涂层的抗氧化性能优越, 而且热稳定性良好, 使用温度可达1600℃, 其表面形成的Si O2在高温下有流动性, 使涂层具有自愈能力, 并能承受一定量的变形。

塑性抗氧化合金涂层主要是用铁、镍和铬为基的耐热合金以及贵金属制备, 但其与基材的结合力差, 使用温度也较低。有报道可采用抗氧化铌合金做底层, 在其上再加上抗氧化性能较好的LM-5 (40Mo-40Si-8Cr-10Al-2B) 制成防护层, 效果比较明显。

复合防护涂层多以Mo Si2为底层, 陶瓷玻璃为表层。因为Mo Si2的膨胀系数与铌合金接近, 其抗氧化能力也较Nb Si2为优, 表面的陶瓷玻璃层可以密封微裂纹等缺陷, 试验证明效果明显。

5 结语

随着高推重比火箭的发展, 航空航天对高温铌合金材料的使用性能、使用环境等要求越来越严格, 不仅要减轻铌合金结构件的密度, 还要提高其高温强度、抗高温氧化性等。因此, 今后的研究方向可归纳为: (1) 充分利用合金化设计出能承受更高温度新型高强铌合金, 如近几年研制的铌硅系金属间化合物基超高温结构材料; (2) 优化铌合金的制备和加工成型技术, 开发航空航天用大尺寸低密度铌合金的制备技术, 获取性能更加优良、可靠稳定、经济的铌合金结构件; (3) 改进常用涂层的制备工艺, 提高其综合性能, 并且加大对复合涂层体系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郑欣, 白润, 王东辉等.航天航空用难熔金属材料的研究进展[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2011, 40 (10) :1871-1875.

[2]殷为宏, 汤慧萍.难熔金属材料与工程应用[M].冶金工业出版社, 2012.

[3]郑欣, 白润, 蔡晓梅等.新型铌合金研究进展[J].中国材料进展, 2014 (Z1) :586-594.

[4]张春基, 吕宏军, 贾中华等.铌钨合金材料在液体火箭发动机上的应用[J].宇航材料工艺, 2007, 37 (06) :57-60.

[5]王东辉, 郑欣, 夏明星等.铌及其合金高温抗氧化涂层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 2012 (10) :150-152.

[6]郑欣, 吕宏军, 李中奎等.铌合金中的碳化物[J].稀有金属, 2006, 30 (s1) :117-120.

[7]付洁, 郑欣, 李中奎等.铌基合金高温强化的研究[C].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材料科学与合金加工学术年会.2007:548-551.

[8]Sheftel E N, Bannykh O A.Niobium-Base alloy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actory Metals&Hard Materials, 1993, 12 (05) :303-314.

[9]石应江.高纯铌的制备[J].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1995 (01) :41-47.

航空航天新闻论文 篇7

1. 1国际法律规范

1. 1. 1“巴统” 时期出口管制清单。冷战时期,美国为了控制有关战略物资和高新技术输入社会主义国家,陆续向英国、法国、意大利等西欧国家提交其贸易管制清单,主张实行出口管制政策。在美国与其欧洲盟国进行了多次会议讨论协商后,与会国代表于1950年1月9日的会议上达成协议设立 “对共产党国家出口管制统筹委员会” ( Coordinating Committee for Export Control to Communist Area,COCOM) ,统称为 “巴黎统筹委员会” ( 以下简称 “巴统”) 。 “巴统” 的正式成员国有包括美国、英国、 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在内的17个国家。“巴统” 虽然是非正式的国际组织,但是,除了日本、澳大利亚以外, “巴统”的成员国本身又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日本、澳大利亚也通过与美国的双边防务条约而承担着西方世界的防卫责任[1]。此外, “巴统” 的成员国间也曾约定在必要时,该组织的成员国可以公开否认参加这一组织,对于委员会的内部活动、文件等相关内容资料也需保密,这都使得其愈发成为一个秘密组织。直至1985年之前,法国政府都未公开承认存在巴黎统筹委员会贸易管制清单[2]。

“巴统” 确定的清单 主要包括军 需物资清单 ( Munitions List) ,原子能物资清单 ( Atomic Energy List) 以及工业清单 ( Industrial List) 。其中军需物资和原子能物资是实行严格的无条件禁运。工业物资又以管制程度分为三级国际安全清单 ( International Security List) ,I级清单 ( 即一号货单) 属于完全禁运的项目 ( embargoed items) ,II级清单 ( 即二号货单) 是限制出口数量的项目 ( quantitatively controlled items) ,III级清单 ( 即三号货单) 是监视货单 (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and surveillance items) , 即出口国需要对买主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监督和检查。1952年 “巴统”成员国会议正式批准成立专门的中国委员会 ( China Committee,CHICOM) ,并制定贸易禁运清单货单,也称为中国货单 ( 即四号货单)( Consolidated China Special List,CCSL) ,其中除包含II级清单和III级清单中部分物项外,定了207种不属于 “巴统” 管制的物资,旨在加强对我国的差别 “禁运”。继日本和英国最先要求缓和对华管制后,包括法国在内的多个成员国都对此表示反对,最终 “巴统”于1958年取消了对我国出口物项的特殊限制。

1. 1. 2《瓦森纳协议》。随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以及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 “巴统” 的规则已有所变化,并且该组织作为冷战的产物,其存在的必要性也随着冷战时期的结束而日渐削弱。1994年3月于荷兰瓦森纳举行的高级别会议正式宣布巴黎统筹委员会和中国委员会于同年3月31日解散,同时成员国同意建立新的多边机制,暂称为 “新论坛”, 在新的协议达成之前将继续使用巴黎统筹委员会管制清单作为全球出口管制的基础。同年12月19日举办的高级别会议上创始成员国同意成立 《关于常规武器和两用物项及技术出口管制的瓦森纳安排》, 也称为 《瓦森纳协议》 ( Wassenaar Arrangement on Export Controls for Conventional Arms and Dual - Use Goods and Technologies,WA) 。目前 《瓦森纳协议》 共有包括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武器生产大国及出口大国在内的四十一个成员国。

《瓦森纳协议》 是有关常规武器及两用物项及技术出口管制的第一个多边协议,旨在促进常规武器及两用物项和技术运输过程中的透明性,并加强各成员国之责任以维护区域及国际安全和稳定。《瓦森纳协议》管制清单包括两用物项及技术清单和军需物资清单,前者包括特殊材料及相关设备、特殊材料及相关设备、材料加工等九类内容,每一类限制内容又划分为设备、组件与部件,测试、检验与生产设备,材料,软件与技术五组。此外,该清单还包括敏感 物项 ( Sensitive List) 和极敏感 物项 ( Very Sensitive List) 两个附件。 《瓦森纳协议》 规定定期举行全体会议对其管制清单内容进行修订, 最新一次修订于2013年12月4日。根据 《瓦森纳协议》的规定,其运行机制是由各个成员实施出口管制。协议中虽然对出口管制的范围进行了统一规定,但各成员国依其国家程序在实施上仍有所差别。 尽管巴黎统筹委员会已经解散,但西方国家的出口管制政策并没有随之结束, 《瓦森纳协议》 即为其对军事及高技术加以管制的延续和发展。

1. 1. 3欧盟 《两用项目规章428 /2009 》。法国作为欧盟重要成员国之一,其出口管制所遵循的法律法规也跟欧盟所颁布的相关政策法律有着密切联系。 欧盟航空航天产品出口管制政策随着欧洲共同体的形成与发 展而不断 演变。1969年生效的 欧盟EC2603 /69号条例搭建了欧洲出口控制框架的最早雏形,对欧盟航天产品贸易的顺利进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3]。1995年,欧洲法院判定军民两用项目产品的出口管制属于共同商业政策,至此,欧盟正式对两用物项实行统一的出口管制,并制定了EC1334 /2000号条例形成了欧盟两用项目管制规则, 但是其中的规定相对笼统,并没有专门针对航空航天产品的。欧洲理事会对该条例每年进行修改和补充。2009年8月27日正式生效的 《两用项目规章428 /2009》 ( Regulation ( EC) 428 /2009) 取代了该条例, 并于2011年由 《欧盟规章1232 /2011 》 ( Regulation ( EU) No 1232 /2011) 进行了修订。此外,欧盟在军品出口管制政策方面也逐渐统一化。 在法律法规方面,欧盟军品类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管制的主要依据有 《欧盟武器出口管制法》 ( EU Code of Conduct on Arms Export Control) ,《共同决议2003 / 468 / CFSP》 ( Common Position 2003 /468 / CFSP) 和 《欧盟内部转让指令》等[4]。

《两用项目规章428 /2009》共8章28条,制定了欧盟出口管制的一般规则,两用物项清单以及实施细则。在欧盟内部,除管制规则附件4上所载极敏感物项外的所有两用项目均可自由流通,但若要出口到欧盟以外的国家必须获得出口许可。该规则还包含了欧盟成员国间信息交换及行政合作的相关条款,附加条款还涉及了特殊管制措施,如登记与记录保管等。 《两用物项规章428 /2009》 的附件1是两用物项清单,是两用物项出口管制程序实施的基础,这一清单中包含了 《瓦森纳安排》, 《导弹技术控制制度》( the Missile Technology Control Regime, MTCR) , “核供应集团” ( the Nuclear Suppliers’ Group,NSG) , “澳大利亚集团 ” ( the Australia Group) 及 《关于禁止发展、生产、储存和使用化学武器及销毁此种武器的公约》 ( 简称为 《禁止化学武器公约》) ( Convention on the Prohibition of the Development,Production,Stockpiling and Use of Chemical Weapons and on Their Destruction,Chemical Weapons Convention,CWC) 等国际认可的管制内容。清单中将管制物项分为从 “0类”到 “9类”共10类,每一类别又分为A至E五组。 《两用物项规章428 / 2009》 第四章 “两用项目清单更新” 中第15条规定附件1中清单应及时更新,成员国还应成为国际核不扩散体系及出口管制协议的成员。由于条款规定并不能总是完整描述附件1中所列项目及相关解释。 附件4作为附件1的补充,应根据 《欧洲共同体条约》第30条之规定进行更新。根据 《两用物项规章428 /2009》 第三章有关出口许可证的相关规定,目前该规章项下共有欧盟通用出口许可 ( Union General Export Authorizations,EU GEAs) 、国家通用出口许可 ( National General Export Authorizations,NGAs) 、 全球许可 ( Global Authorizations) 和单项许 可证 ( Individual Licenses) 四类出口许可以适用于规章清单中的不同项目。

1.2国内法律规范

1. 2. 1《关于成立两用物项管理办公室的法令》。 2010年3月18日法国政府通过 《关于成立两用物项管理办公室的法令》。该机构现归属于法国经济、生产振兴和数字通信部 ( Ministre de l’ conomie,du Redressement productif et du Numérique ) 。根据法令规定,两用物项办公室 ( Service des Biens à Double Usage,SBDU) 被赋予了两用物项出口许可及指导, 许可证申请等多项职责,目前该机构还拥有一支包括来自工业部、国防部、海关、外交部、原子能机构等不同政府部门的16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团队。同时,它还与两 用物项部 际委员会 ( Commission Interministérielle des Biens à Double Usage,CIBDU ) 共同处理敏感问题。该委员会与军品出口部际委员会 ( Commission Interministérielle d'Etude des Exportations de Matériels de Guerre, CIEEMG ) 级别相当, 归属于法国外交部[5]。法国航空航天产品出口管理也由两用物项办公室负责。但由于航空工业自身的特殊性,其行业内容可能同时涉及军用民用两个领域,这两个领域都需要政府多个部门共同实施监督与管理,当涉及军用领域时,多由法国国防部负责, 民用领域则为归属于法国生态、可持续发展和能源部下的运输部负责,具体负责机构为法国民用航空总局 ( DGAC,direction général de l’aviation civile) 。 1. 2. 2航空航天产品出口许可制度。法国两用物项出口许可共分为欧盟通用出口许可、国家通用出口许可、全球许可、单项许可四类。根据 《两用物项规章428 /2009》第8条之规定,法国对未列入规章附件1中的两用物项制定了附加管制。这些附加物项出口管制许可被称为 “02许可证”,适用于直升机及其备用配件以及催泪瓦斯 ( 或控暴剂) 。法国两用物项管制办公室每月都要接收和处理数以百计的许可证申请。在申请中要求公司的缩写及其他具体信息必须清晰明了,文件内容真实有效,还必须包括最终用户证书 ( EUC) 的复印件等。对于武器和军品出口,法国政府遵循逐项审批的原则,并采取一种相对 “开绿灯”的做法,即武器出口只需要确保在3个方面获得有关批准即可,包括与一个预期的武器买方进行磋商、双方就武器出售签订合同、 将该类武器出口给获得批准的收货方[6]。

1. 2. 3《法国海关法典》 及 《两用物项及技术出口指导文件》。法国海关作为法国出口管制的执法机构,其相关规定主要体现在 《法国海关法典》及法国海关发布的 《两用物项及技术出口指导文件》中。

《法国海关法典》问世于1791年法国大革命时期,至今已经过百余次修订,最新一次修订是在2014年4月1日。《法国海关法典》 共17编470条, 对海关制度普遍适用原则、海关组织与原则、通关程序、关税减免、对外金融关系诉讼等诸多内容进行了详尽规定。 《法国海关法典》仅对在主要居住或办公地点在法国的自然人或法人,其所有或其在法国享有使用权的民用航空器按年度征收航空器特别税以及对法律规定的一定条件下的航空器飞行使用的石油产品免征关税做出了规定,并未对航空航天产品出口管制程序中的问题进行调整。对于出口管制违法行为,《法国海关法典》第414条规定,走私或逃避海关监管进出口禁限进出口物品、重税商品等,没收走私物品、运输工具及由于掩藏走私物品的器械,处相当于私货货值1至2倍罚款,并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如果走私或逃避海关监管进出口物品涉及两用物项时,至多可判有期徒刑五年并处至多相当于私货货值3倍罚款。

《两用物项及技术出口指导文件》( 2014年) 包括对两用物项及技术出口的简要介绍、两用物项的定义、两用物项及技术出口管制的发展根源、法律基础、管制清单及申请许可证程序等相关内容。在法律基础中, 《指导文件》介绍了欧盟及国内相关法律规定,国内法律规定主要有2001年12月13日 《第2001 - 1192号关于两用物项及技术出口、进口及转让控制的法令》 ( 于2010年3月18日进行修订) 、《关于向欧盟成员国转移及向第三国出口两用物项及技术进行管制的法令》( 于2010年3月18日进行修订) 、《关于颁发两用物项及技术欧盟通用出口许可征的法令》( 于2010年3月18日进行修订) , 2010年3月18日 《第2010 - 294号关于成立两用物项部际委员会的法令》, 《关于成立两用物项管理办公室的法令》等[7]。

2欧盟航空航天产品出口管制法律制度对法国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的影响

法国航空航天产品出口管制受其国内法及欧盟相关法律约束。总体来看,欧盟在这一领域法制化程度较高,其法律规定因其联盟成立宗旨与目的而又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根据 《两用物项规章482 / 2009》 的规定,附件2中项目适用欧盟通用出口许可,这一许可在欧盟各成员国国内均具有效力。在2011年规章修订之前,欧盟通用出口许可的范围仅包含向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 瑞士和挪威七个国家出口清单所列极敏感两用物项以外的其他两用项目。2011年修订后的欧盟通用出口许可共分为六类,附件2a即为原文本中附件2所涉及的欧共体通用出口许可,附件2b、2c、2d、2e、 2f即规定了向其他指定目的地出口指定物项的内容。 随着修订后附件2中两用物项类别及出口目的地国家的增加,欧盟出口贸易领域也日益扩大,不仅降低了出口成本,还提升了欧盟成员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对于促进法国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自2004年1月1日起,法国航空航天工业协会 ( Groupement des Industries Franaises Aéronautiques et Spatiales,GIFAS) 即代表了法国航空航天及国防安全领域企业的利益。航空工业企业是航空工业的主体,其中法国大部分航空工业都加入了法国航空航天工业协会。目前,法国航空航天工业协会目前有包括法国飞机制造公司、空中客车公司、泰雷兹公司等在内的322家企业。这些企业活跃于航空航天工业的各个领域,如军民用飞机、直升机、发动机、 导弹及武器、卫星及发射系统,安全防卫系统以及相关软件应用等等。协会中的积极成员可以分为主要的合同商及大型承包商,机载设备生产商以及航空中小企业委员会中的中小型企业三类[8]。法国航空航天工业协会每年都会发布年度报告以公布上一年度法国航空航天产业在航空航天及国防安全领域的重要数据。根据法国航空航天协会2012 - 2013年年度报告,法国航空航天工业总收入如图1所示, 通货膨胀调整前后总收入及出口收入比例分别如图2、图3所示[9]。由图表显示数据分析可得法国航空航天企业订单中出口合同占绝大比例,出口收入在通货膨胀调整前波动较为明显,在通货膨胀调整后较为平稳,同时可以预见到随着欧盟出口贸易领域的扩大化,法国航空航天产品出口订单及收入也将在日后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

为符合 《两用物项规章428 /2009》的基本原则以允许成员国出于对其国家安全或公共政策之考虑限制两用物项出口,规章第4条引入了全方位管制条款,即允许在某些情况下,成员国可对未列入附件1和附件4中的两用物项实施出口管制。这一条款的制定源于使出口管制项目的更新与技术飞速发展相一致的需要,同时也可限制因技术创新而未列明在附件1和附件4中但可用于军事的民用物项的出口[10]。此外,根据规章规定,成员国还应成为国际核不扩散体系及出口管制协议的成员,法国一直致力于推动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核武器扩散, 同时还积极参加与信息交换、透明化相关的国际实践。在常规武器领域,法国实行严格的出口管制政策,其中涉及到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及原则,人权, 禁运及其他国际社会所认可的限制性措施,武器管制等。这也为法国进行航空航天产品出口的同时提供了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能更为有效的保护本国国民及航空航天产业的利益。

3法国航空航天产品出口管制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借鉴

目前,在 《两用物项规章428 /2009》附件2所含六类欧盟通用出口许可中的2c、2d、2e三类都已将中国 ( 包括香港和澳门) 列为出口目的地之一, 但欧盟及法国对华出口管制总体而言仍未放宽。航空航天产品因其自身特殊性而具有军民两用性质, 我国目前尚未出台相关出口管制的专门立法。我国作为航空大国,在与他国进行国际合作的同时,也应借鉴法国及欧盟两用物项出口管制的相关法律政策完善我国航空航天产品出口管制制度。

3.1加快我国航空航天产品出口管制法律制度制定进程

我国现已成为国际航空航天市场重要一员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我国航空航天产品出口法律制度却远远落后于美国、法国等航空航天大国。目前,我国没有关于航空航天产品出口管制的专门立法,相关规定散见于各类行政规章及部门规章中。 目前现行有效的主要有 《两用物项和技术出口通用许可管理办法》 ( 2009年) 、 《民用航空零部件出口分类管理办法》 ( 2006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出口管制条例》 ( 2006年修订) 、 《中华人民共和国核两用品及相关技术出口管制条例》 ( 2007年修订)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两用品及相关设备和技术出口管制条例》 ( 2002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导弹及相关物项和技术出口管制条例》 ( 2002年) 和 《有关化学品及相关设备和技术出口管制办法》 ( 2002年) 。

从效力等级来看,我国现行的相关法律规定多属于行政规章,与航空航天产品出口管制相关的核心法律文件均属于部门规章,其效力等级较低且项目类别繁琐。从法律文件制定及修订时间来看,其管制清单项目内容都已与当前国际航空航天市场发展现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从法律文件条文设置上来看,我国规定都较为笼统,对航空航天产业的指导性和操作性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我国应当借鉴法国及欧盟航空航天产品出口管制法律制度的做法,在短期难以制定专门立法的情况下,应先明确军民双线的出口管制模式,对两用物项出口管制制定专门立法,在该法中确定管制项目类别,并将各类别的具体项目内容规定于法律文件的附件之中。 这样既提升了法律文件的效力等级,又统一细化了现有的各类部门规章,同时设置全方位管制条款以弥补法律的滞后性,为各企业实际操作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并发挥指导性作用。

3.2积极参与多边出口管制机制

从法国的航空航天产品出口管制的发展沿革不难看出法国一直都是多边出口管制机制的成员国。 多边出口管制机制不仅仅是提供国际合作交流的平台,同时由于成员国之间实行通用的出口管制清单及许可程序,既保证了交易环境的稳定与安全,还可以促进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将风险较低物项的出口程序简化从而使得交易更为高效。当前国际社会的航空航天大国多为 “核供应集团”、 “澳大利亚集团”、《瓦森纳安排》等多边出口管制机制的成员国,我国也应当跟国际社会主流做法相一致,积极参与其中,提升我国航空航天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加强与其他航空航天大国的交流合作。

3.3改善与他国的经贸关系

航空航天新闻论文 篇8

1. 钛合金的电子束焊

电子束焊目前越来越多地应用到钛合金的焊接中。电子束焊接是利用汇聚的高速电子轰击工件接缝处所产生的热能, 使其加热、熔化、冷却结晶, 形成焊缝的一种新型焊接技术。真空电子束焊, 由于焊接过程是在真空环境中进行, 杜绝了空气对焊缝的影响, 所以焊缝的保护效果很好。可完全防止大气污染, 易获得质量高于非真空环境下的焊缝。真空电子束焊焊接钛及钛合金具有独特的优势, 表现为焊接冶金质量好, 焊缝窄, 深宽比大, 焊接角变形小, 焊缝及热影响区晶粒细小, 接头性能好、焊接快。电子束焊焊后产生的晶粒大多是较均匀的等轴晶, 焊接接头有较高的强度。

由于真空电子束焊接需要真空室, 所以一般不适合于室外焊接以及大尺寸工件焊接, 而且焊缝中易出现气孔, 但塑性相对降低, 结构尺寸易受真空室限制, 不适合于大批量生产。

2. 钛合金的激光焊

激光焊接是利用高能量密度的激光束作为热源的一种高效精密焊接方法。自“小孔效应”的激光深熔焊得以实现, 激光焊接技术迅猛发展, 钛合金激光焊应用研究也得到了广泛重视。激光焊接具有高能量密度、热变形小、可聚焦、无接触加工、深穿透、高效率、高精度、热影响区狭窄、适应性强等优点, 激光焊能焊接高熔点、难熔、难焊的金属, 自动化和柔性化程度高, 一般情况下不需要真空工作室。激光焊接具有熔池净化效应, 能纯净焊缝金属, 焊缝的机械性能相当于或优于母材。基于激光焊接具有的诸多优势, 它是二十一世纪先进的制造技术之一, 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广泛的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电子轻工业等领域。中国的激光焊接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具备了使用激光成形超过12平方米的复杂钛合金构件的技术和能力, 并投入多个国产航空科研项目的原型和产品制造中, 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激光焊也有其不足之处, 它的穿透力不如电子束强, 因此能够焊接的板材的厚度十分有限。激光焊接系统的成本通常高于传统的焊接设备, 但由于激光焊的高生产率和高性能质量足以弥补此项缺憾, 使得激光焊接系统在技术及经济上具有很强的综合竞争力。

3. 钛合金的等离子弧焊

等离子弧焊广泛用于工业生产, 特别是航空航天等军工和尖端工业技术中, 等离子弧焊也常用于钛及钛合金的焊接。等离子弧焊是利用等离子弧作为热源的焊接方法, 它有两种基本方法:小孔型等离子弧焊及熔透型等离子弧焊。等离子弧焊具有能量集中、射流速度大、熔深大、电弧力强、焊缝窄、热影响区小、焊件不开坡口等特点, 等离子弧的能量密度介于电弧与电子束之间, 等离子射流可以直接穿透被焊工件, 由于钛的比重较轻, 重力作用较小, 而且液态钛的表面张力较大, 所以有利于形成“穿孔效应”进行等离子焊接, 而且用等离子弧焊接钛及钛合金, 能获得优质的焊接接头。目前, 许多高精度、高质量的军用装备都已采用了等离子弧焊接方法。等离子弧焊既不需填充材料, 又能一次性焊好, 减轻了基体金属的过热程度。有利于焊接区减少气体污染, 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接头的机械性能。

4. 钛合金的钎焊

在钛合金构件的制造中, 钎焊也是一种有效的连接方法, 主要应用在钛合金复杂结构的制造中, 如蜂窝结构, 小型航空精密部件等。钎焊是采用比母材熔点低的金属材料作为钎料, 将焊件和钎料加热到高于钎料熔点, 低于母材熔化温度, 利用液态钎料润湿母材, 填充接头间隙并与母材相互扩散实现连接焊件的一种工艺方法。由于钛的高温活性强, 钎焊一般在真空或隋性气体保护下进行。

钎焊在钛合金焊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是钎焊通常只用于焊接小型薄壁构件, 不适合大厚度钛合金的焊接, 另外, 钎焊接头的强度也比较低。

结语

由于钛合金优异的特性, 它在航空航天领域必将有着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也为焊接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开发研制先进的钛合金焊接工艺也必将大大推进钛合金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

摘要:钛合金具有密度小、强度高、耐热性好、导热性及抗疲劳性好、有着较宽的工作温度范围等优点, 被广泛地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而钛合金在飞机及其发动机等部方面的应用, 不可避免的需要使用焊接手段进行连接, 因此, 钛合金的焊接方法在扩大钛合金的应用范围上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关键词:钛合金,航空航天,焊接技术

参考文献

[1]康彦, 何晓梅.钛及钛合金焊接接头表面纳米化研究现状[J].金属材料与冶金工程, 2013, 41 (06) :55-58.

[2]杨苹.TC4钛合金焊接工艺分析[J].机械制造, 2008, 46 (531) :51-52.

[3]韦生, 费东, 田雷, 等.钛及钛合金焊接工艺探讨[J].焊工之友, 2013, 42 (4) :73-75.

[4]刘鹏飞.钛及钛合金结构焊接技术研究进展.金属加工.2012, (20) :11-13.

[5]郭必新, 祝长春.TC4钛合金等离子弧焊接工艺研究.热加工工艺.2006, 35 (15) :44-45.

航空航天新闻论文 篇9

对航空航天工程领域进行深入分析、把握领域内研究的全景, 有助于科研人员了解科技的研究动向, 促进航空航天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对航空航天工程领域发展状况和研究前沿实时的追踪, 有利于揭示该领域发展的轨迹和特征。对比航空航天大国的发展现状和未来方向, 有利于国家间的技术合作和科技交流。本文利用可视化信息分析工具, 基于SCI数据源, 结合传统的文献计量方法, 从论文产出、高影响力作者、研究机构和前沿术语4个方面对比中美俄航空航天工程领域的研究现状和领域前沿, 以期得到有价值的结论和发现。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与工具

科学知识图谱研究是一个以科学学为基础, 涉及应用数学、信息科学及计算机科学诸学科交叉的领域, 是科学计量学和信息计量学的新发展[4]。图谱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现科学研究的全貌, 有助于科研人员发掘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和知识演化历程等。

实际上, 可用于知识图谱的分析工具很多, 每款软件也各具特色。Cite Space是由旅美华人陈超美博士开发的免费软件, 这款信息可视化软件已成为科学计量学界和科技界进行科学计量分析、追踪研究前沿、探明研究方向、开展知识管理和辅助科技决策的普适工具, 将科学前沿计量和知识管理研究推进到科学图谱和知识可视化的新阶段。

1.2 数据源

《期刊引证报告》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JCR) 是国际上公认的权威期刊评价工具, 收录的期刊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前瞻性。本文以2012年JCR中ENGINEERING, AEROSPACE分类收录的28种期刊 (PROG AEROSP SC、IEEE T AERO ELEC SYS、J GUID CONTROL DYNAM、AIAA J、ESA BULL-EUR SPACE、AEROSP SCI TECHNOL、J AEROSPACE ENG、J PROPUL POWER、ACTA AS-TRONAUT、J ASTRONAUT SCI、J AIRCRAFT、INT J AEROACOUST、INT J MICRO AIR VEH、INT J SATELL COMM N、J AM HELICOPTER SOC、MI-CROGRAVITY SCI TEC、J SPACECRAFT ROCKETS、AIRCR ENG AEROSP TEC、CHINESE J AERONAUT、P I MECH ENG G-J AER、IEEE AERO EL SYS MAG、AERONAUT J、INT J TURBO JET ENG、T JPN SOC AERONAUT S、COSMIC RES+、J AEROS COMP INF COM、AEROSPACE AM、J SPACECR TECHNOL) 的名称进行检索, 时间限定为近10年 (2004—2013) , 共检出相关文献22 475篇 (全记录与引用的参考文献) , 其中包含2 497篇中国论文、8 306篇美国论文、1 006篇俄罗斯论文, 检索时间为2014年2月22日。

2 结果分析

我们利用TDA、Cite Space工具对数据进行统计和计量, 并以可视化的形式生成分析结果。其中, 时区设置为2004—2013, 时间分区长度设置为1;主题词来源设置为Title、Abstract、Author Keywords (DE) 与Keywords Plus (ID) ;节点类型分别选择被引作者、机构、特征词。通过统计和分析, 对近10年来中美俄航空航天工程领域的发展现状和研究动态进行多方位的对比和展示。

2.1 论文产出分析

统计各国家或地区科技论文的总量是衡量这一国家或地区知识产出能力的一个指标, 也可用来测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学活动在国际上的地位和比重, 从而监测该国家或地区科研能力的变化。我们统计了中美俄航空航天工程领域10年发表论文数量, 绘制了论文发表数量的变化趋势图, 如表1和图1所示。

检索到十年来航空航天工程相关文献共22 475篇, 其中, 中国论文2 497篇, 占国际论文比例为11.1%;美国论文8 306篇, 占国际论文比例为37.0%;俄罗斯论文1 006篇, 占国际论文比例为4.5%。中美俄论文总被引频次分别为5 666次、39711次、1 916次, 10年篇均被引频次分别为2.27次、4.78次、1.90次。

从图1中可看出, 2005年后中国航空航天工程领域论文发表数量提升较快, 2013年的论文发表数量比2012年提升了19.4%;美国在2004—2007年的论文发表数量稳步上升, 2009年后呈逐年下滑趋势, 2013年的论文发表数量比2012年减少了13.1%;俄罗斯各年的论文发表数量相对持平, 基本保持在100篇左右, 2013年发表论文78篇, 为历年最低。

综上看, 航空航天工程领域中国论文发表总数连年提升, 有望在1~2年后赶超美国, 但篇均被引频次与美国相比尚有较大差距。无论从论文发表总量还是篇均被引频次来看, 美国仍处于世界第一的位置, 其中篇均被引达到4.78次, 显示了航空航天工程领域美国论文的高关注度。俄罗斯各年论文发表数量基本稳定, 论文总数与10年篇均被引频次低于中国和美国, 与中美的差距正慢慢拉开。

2.2 高影响力作者分析

有学术影响力的作者群体的状况集中体现了学科科研实践的趋向, 是某一学科领域科研活动的缩影之一。通过对作者群体进行研究, 可以把握学科科研活动的深度和广度, 对于科研活动的管理、组织、协调和引导都有积极的意义[5]。基于作者科研产出和学术影响力两个角度考虑, 我们分别选择高产作者和高被引作者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在统计之前, 我们将作者名进行了归并, 如:Schaub H与Hanspeter Schaub归并为Schaub, Hanspeter;Chopra, Inderjit与Chopra, I归并为Chopra, Inderjit;Traub, LW与Traub, L W归并为Traub, Lance W;Traub, LW与Traub, L W归并为Traub, Lance W;Traub, LW与Traub, L W归并为Traub, Lance W;Dowell, E H、Dowell, Earl与Dowell, EH归并为Dowell, Earl H;Leishinan, J Gordon与Leishman, JG归并为Leishman, J Gordon等。表2统计了中美俄三国发表论文数量排名前20位的学者, 表3统计了中美俄三国被引频次排名前20位的论文。

科学产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研人员的科研水平和对科学发展所做的贡献。表2中列出的20名学者在2004—2013年的发文量都在20篇以上, 属于该领域内的高产作者。绝大部分高产作者来自美国, 其中有17位来自高校或企业的美国学者, 2位来自清华大学的中国学者, 1位来自俄罗斯科学院的学者。

来自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Scheeres教授排名第一, 发文量为55篇。Daniel J.Scheeres教授现为航空宇航领域国际著名期刊《AIAA Journal of Guidance, Control and Dynamics》副主编, 美国航空航天学会会员, 国际上小天体探测动力学、导航与控制及空间科学领域的著名专家, 曾参加了美国首颗小行星探测器NEAR的动力学与控制系统研制、日本首次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Hayabusa探测器运动行为与控制系统分析。其在国际综合顶级期刊《Science》、《Nature》发表论文12篇, 在国际航空宇航领域著名期刊《Journal of Guidance, Control and Dynamics》发表论文52篇, 在国际天体力学领域著名期刊Icarus发表论文34篇, 论文目前总被引频次超过5 900次。发文量并列排名第二的是来自康涅狄格大学的Bar-Shalom教授和马里兰大学的Chopra教授, 其发文量均为43篇。Bar-Shalom教授为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员, 曾任国际信息融合学会主席, 代表性研究方向为多源数据下贝叶斯估计理论应用、遥感和信息理论方法, 是数据管理、多传感器监视和目标追踪等方面的专家。Chopra教授从事有关直升机航空力学的研究, 包括空气动力学稳定性、振动主动控制、复合材料叶片的造型、旋翼头监测、气动弹性优化、智能结构、微型飞行器以及轴承的综合航空力学分析等。

来自清华大学的李俊峰教授共发表25篇论文, 清华大学的宝音贺西教授共发表24篇论文, 分别排名第18位和第20位。李俊峰教授现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副院长、力学与航空航天学位分委员会副主席、航天航空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常务理事、空间机械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宇航学会空间控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力学学会动力学与控制委员会副主任等。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20多篇, 其中被SCI检索60余篇、被EI检索50余篇, 主要研究深空探测轨道设计、轨道优化控制、卫星编队飞行动力学与控制、充液航天器晃动动力学、运动稳定性等领域。宝音贺西教授的研究方向为航天器动力与控制、深空探测、新概念航天器设计等, 主要研究航空航天科学与工程、力学、自动化技术等领域。

来自俄罗斯科学院克尔德什应用数学研究所的Sazonov教授共发表论文32篇, 排名第11名。Sazonov Viktor Vasil'evich教授主要研究航天器导航与控制, 包括航天器姿态与运动估计、卡尔曼滤波重建、轨道建设、弹道测量、加速度测量等领域。

被引频次是论文影响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它体现了科研团体对学者的关注度和信赖度, 高被引学者往往成为科研领域内的核心人物。表3中列出了2004—2013年总被引频次排名前20名论文的标题、第一作者、单位、国别和被引频次。排名前20名的学者全部来自美国, 分别来自不同的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其中, 美国雷神公司Blackman, SS和Daum, F的论文排名第一位和第四位, 分别被引175次和139次, 论文主题涉及多目标追踪与卡尔曼滤波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Martin, JD的论文以被引173次排名第二, 论文主题涉及克里格模型与计算机模型;美国海军实验室Chen, VC的论文以被引158次排名第三, 论文主题涉及雷达多普勒效应。另外, 排名靠前的也有来自美国空军实验室、佐治亚理工学院、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等高校或研究机构的学者。

2.3 机构分析

利用Cite Space可视化分析工具, 我们对中美俄3国的论文数据进行机构共现分析, 并绘制出2004—2013年中美俄航空航天工程领域研究机构的分布图谱 (如图2) 和前20名机构发文频次的机构列表 (如表4) 。

图2中, 每个节点代表一个研究机构, 圆圈的大小代表机构的发文频次, 点之间的连线粗细代表两个机构共线的频次。图谱将高频发文机构、机构的共线关系清晰地展示出来, 通过关键点的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中美俄航空航天工程领域的机构分布:发文频次较高的机构有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俄罗斯科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美国空军、佐治亚理工学院等。密歇根大学、科罗拉多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中心性较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防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在2012-2013年间发文频次增长速度较快。不同国家间的机构共现较少, 表明航空航天工程领域国家间的合作相对较少。美国国内机构间的共现网络较中俄两国相比更为密集, 说明美国国内机构间的合作更为紧密。

表4中, 发文频次前20名的机构中有13个美国机构、5个中国机构、2个俄罗斯机构, 其中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 发文759频次, 排名第一位, 数量遥遥领先于其他机构。NASA是美国联邦政府的一个行政机构, 负责制定、实施美国的民用太空计划并开展航空航天科学的研究。NASA的前身是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 (NACA) , 重点研究航空技术、空间站运作、宇宙探索和航天科技等方向[6]。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文543频次, 排名第二位, 近年来上升势头非常明显。俄罗斯科学院发文328频次, 排名第三位。俄罗斯科学院于1724年在圣彼得堡成立, 是俄罗斯联邦的最高学术机构, 主导全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研究, 同时指导各加盟共和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和俄罗斯其他研究单位重大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

2.4 前沿术语分析

研究前沿多指临时形成的某个研究课题及其基础研究问题的概念组合, 也可以是正在兴起或突然涌现的理论趋势, 往往代表一个研究领域的思想现状。Cite Space采用突变词算法来分辨研究前沿专业术语概念, 突变词可用于监测一个领域内研究兴趣的突然增长。通过考察词频的时间分布, 将那些频次变化高、增长速度快的词从文本中提取出来, 用词频的变化趋势和大小来分析一个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前沿领域。本次研究, 我们选取term为节点类型, 选择noun prases作突变词切分, 选择“time zone”为显示类型, 生成中美俄航空航天工程领域近5年排名前五位的研究前沿术语表 (如表5) 和研究前沿视图 (如图3、图4、图5) 。

各国研究前沿术语示图中, 方框代表探测到的突变短语, 连线代表两个短语的共线关系。

从国家横向来看, 中国航空航天工程领域出现的突变短语有:“数值模拟”、“闭环系统”、“相对运动”、“控制策略”、“马赫数”、“计算复杂性”、“外部干扰”、“控制计划”、“有限元模型”、“气动性能”、“计算成本”等;美国方面出现了“大涡模拟”、“数值模拟”、“边界层”、“控制系统”、“气动力”、“比冲”、“雷诺兹数”、“机翼后缘”、“推进系统”、“纵横比”、“计算流体动力学”、“斯托克斯方程”、“流体分离”、“数值解”、“美国宇航局格伦研究中心”等突变短语;俄罗斯方面出现了“太阳风”、“比较分析”、“旋转运动”、“边界条件”、“初始条件”、“国际空间站”、“行星际磁场”、“空间实验”、“角运动”、“宇宙射线”、“数值模拟”、“姿态运动”、“地球磁气圈”、“地球辐射带”、“地磁场”、“地球轨道”、“日球电流片”、“太阳活动”、“地球大气层”、“导热”等短语。可以发现, 中国的研究偏向于控制系统的优化, 美国偏向于飞行模拟与系统设计, 俄罗斯偏向于飞行运动与轨道建设。

从时间纵向来看, 2009年航空航天工程领域出现了较多的突变短语, 出现了“国际空间站”、“数值模拟”、“磁场”、“太阳活动”、“雷诺兹数”等短语;2010年新出现了“外部干扰”、“理论分析”、“气动性能”、“边界层”、“圆形轨道”等短语;2011年“闭环系统”、“马赫数”、“数值方法”、“控制系统”、“地球磁层”、“角速度”、“空间实验”等突变短语出现频率较高;2012年出现了“控制方案”、“航天器编队”、“火箭”、“地球轨道”、“气动力”等突变短语;2013年则出现了“有限元模型”、“刚性航天器”、“纵横比”、“宇宙射线”、“日球电流片”、“导热”等短语。可以看到, 每年的研究术语都在变化更新,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航空航天工程领域的快速发展。

3 小结

(1) 2004—2013年中美俄航空航天工程领域10年发表论文数量统计结果发现, 中国论文发表总数连年提升, 论文发表数量已接近美国, 俄罗斯论文发表数量较低且基本稳定, 但中俄两国的篇均被引频次与美国相比尚有较大差距。

(2) 从发文数量和被引频次两个角度分析中美俄航空航天工程领域的高影响力学者, 研究发现, 属于该领域内的高影响力作者绝大部分来自美国。

(3) 对中美俄航空航天工程领域的机构的发文频次进行可视化分析, 发现发文数量排名靠前的机构50%以上出自美国, NASA的优势仍十分明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俄罗斯科学院表现抢眼。

(4) 通过近5年突变术语的探测分析航空航天工程领域的前沿术语, 从术语变化的趋势中可以看到, 中国的研究偏向于控制系统的优化, 美国偏向于飞行模拟与系统设计, 俄罗斯偏向于飞行运动与轨道建设。

鉴于航空航天工程领域涉及科研保密性等问题, 各国的科研成果并不会完全反映到数据库中, 故本次研究的数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另外, 汤森路透的分类体系中, 学科间存在渗透关系, 故本研究主题的选择可能会有一定的交叉性。

摘要:从可视化分析的角度对比研究中美俄三国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概况。以JCR收录的航空航天工程领域的外文源刊为数据源, 选取这些期刊在2004—2013年10年间所刊载的论文为研究对象, 利用Cite Space分析工具, 结合传统的文献计量方法, 从论文产出、高影响力作者、研究机构和前沿术语4个层次对比研究中美俄航空航天工程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趋势。研究发现, 论文产出方面, 中国的论文总量已接近美国;高影响力作者和研究机构方面, 中俄与美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前沿术语变化趋势方面, 中国的研究偏向于控制系统的优化, 美国偏向于飞行模拟与系统设计, 俄罗斯偏向于飞行运动与轨道建设。

关键词:航空航天工程,论文产出,高影响力作者,研究机构,前沿术语

参考文献

[1]国家航天局.2011年中国的航天[EB/OL]. (2011-12-29) [2014-02-24].http://www.cnsa.gov.cn/n1081/n7529/n308593/426809.html

[2]金宗耀, 刘永健, 谭春林.美国小行星俘获任务及其启示[J].航天器工程, 2013 (5) :129-135

[3]蔡帼璇.2013—2020年俄罗斯航天活动国家规划[J].中国航天, 2013 (2) :38-41

[4]陈悦, 刘则渊.悄然兴起的科学知识图谱[J].科学学研究, 2005, 23 (2) :149-154

[5]邱均平, 马瑞敏.基于CSSCI的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文献计量评价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6, 32 (1) :24-29

航空航天新闻论文 篇10

作为我国唯一的航空航天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理应担负起这一历史责任, 大力推行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同时, 结合我校“建设国际先进的研究型军医大学”的奋斗目标和教育国际化理念, 加快进行航空航天医学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改革, 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和要素, 培养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航空航天医学高素质人才, 对于建设国际一流大学具有重要意义[1,2]。

近年来, 作者及其团队开展了航空航天医学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探索, 通过调整研究生培养制度, 改革研究生教学体系, 更新研究生教学内容, 向航空航天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实施迈出了第一步。开展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目的, 就是要让航空航天医学专业的导师和研究生树立教育国际化的理念, 初步建立航空航天医学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培养制度及教学体系, 培养新世纪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航空航天医学人才。

1 研究生教育理念国际化

近年来, 作者及其团队利用理论学习、世界著名大学展播、全球教育现状介绍及“精解名校”、“精研名科”等多种形式, 逐步使航空航天医学专业导师和研究生树立起了国际化的教育观念, 并注重在思想上培养师生的国际意识, 加强国际理解教育, 深刻理解多元文化, 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 树立为全球服务, 向全球开放的观点, 能够从国际社会和全人类的广阔视野出发判断事物。

在树立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观念的同时, 也注意避免文化的单一化和民族性减弱的倾向。除此之外, 还要注意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 在学习国外先进文化的同时, 自觉抵制外来不良文化的影响。

2 研究生培养制度国际化

首先, 对于航空航天医学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不同层次培养对象, 作者及其团队采用了不同培养制度以达到教育国际化的目的, 先后与相关国际名校建立了合作办学机制, 形成了若干国际化研究生教育基地。例如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法国里昂第一大学、法国昂热大学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关系, 约定在航天医学方面加强交流合作, 进行技术互补, 开展人员互访, 拓宽研究领域, 建立了研究生参与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和学术交流的机制, 形成一种浓郁的国际化氛围。先后在法国和中国成功开展了3次航天医学合作实验研究, 双方互派研究生参与合作项目, 积累了丰富的合作经验。其次, 还尝试学位授予单位根据人才需求状况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促进学科、学位制度的国际化。此外, 推行研究生学位与学历的国际认可制, 呼吁相关管理部门积极推进政府间相互承认学位证书协议和公约的履行, 不断借鉴国际上好的做法来深化改革。

3 研究生师资队伍国际化

师资队伍的国际流动是实现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策略。一大批具有国际科研合作、学术交流能力的研究生导师队伍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基础, 也是快速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动力之一。具有国际知识和经验的教师可以直接推动教学、科研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因此, 作者及其团队积极探索研究生师资队伍国际化的途径与方法, 如加强国际师资的引进和招聘, 面向世界邀请国外学者、教授前来讲学, 选派研究人员互访和交流, 为教师创造国外培训进修和访问考察的机会, 使得教师始终站在学术前沿。近年来, 先后邀请法国、美国、俄罗斯、比利时、加拿大等国7名知名航天医学专家来校进行访问交流, 聘请了3名教授为本学科客座教授, 中方1名教授也被聘为法国昂热大学客座教授, 并为双方研究生授课, 派出8名青年教师到国外实验室做访问学者或高级研究学者, 加强双方的合作与交流, 合作发表论文4篇。同时, 注重把暂未具备留学背景的年轻优秀教师尽快推上国际交流的平台, 提高其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能力, 逐步实现研究生导师群体的国际化。通过这些措施, 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一批有一定学术造诣和声誉, 掌握一门或一门以上外语, 有一定的参与国际活动能力和经验的骨干, 或直接面向世界招聘教师和学者, 从而提高航空航天医学专业研究生导师队伍国际化的水平。

4 研究生教学内容国际化

教学内容的国际化是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难点, 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过程。国际教学要在内容上具有国际定位, 在目标上着眼于培养研究生在国际和多国背景下的职业和社交能力, 在培养对象上既有本国学生又有外国学生。为此, 作者及其团队提出在研究生教学阶段, 可与世界一流研究生院共同开设教育、研究课程, 借此取得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时代变革的思路。同时, 积极推广双语教学, 选用英文原版教材, 营造国际化的研究生培养环境, 以培养更多国际化的航空航天医学人才。此外, 还开设博士研究生公共课程讲座, 介绍国内外航空航天医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 编写出版了《重力生理学理论与实践》、《空间医学与生物学研究》两部研究生教材, 其中《空间医学与生物学研究》被列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并获得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 (图书) 提名奖。在学位论文写作方面, 坚持鼓励研究生阅读国际学科研究前沿的英文资料, 要求研究生用英文在国际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按照学校对博士研究生毕业的规定, 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在国外SCI收录期刊发表1篇影响因子>1的学术论文才能获得博士学位。

5 研究生培养国际化

积极探索培养对象国际化的思路和方法。首先, 在研究生教育阶段, 重视留学生教育, 不断创造条件, 在解决军队体制所存在的局限性后, 建立健全留学生政策、规定, 通过实施积极的海外留学政策, 通过合作培养、交换研究生计划、设立资助基金、解决好留学生的食宿问题等来吸引世界各地优秀的学生来我校攻读航空航天医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这样不仅能较快促进学校、地区甚至国家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而且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 建立比较平衡的中外文化观, 既能培养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人才, 又能将人才留在国内, 从而减少人才流失。其次, 在吸引留学生的同时, 还可通过多种渠道积极选派学生出国留学、到国外访问或接受国外短期培训等。近年来, 作者及其团队先后承担了3批外国留学生的航空航天医学授课任务, 并积极呼吁将留学生教育与研究生学位教育相结合;派出3名研究生到国外实验室学习并开展合作研究。

总之, 通过开展航空航天医学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探索, 逐步树立了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理念, 尝试建立航空航天医学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培养制度及教学体系, 提高了航空航天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 有力促进了航空航天医学学科的发展。

摘要:探索了航空航天医学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模式与方法, 通过树立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理念, 调整研究生培养制度, 改革研究生教学体系, 更新研究生教学内容, 以提高航空航天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促进学科的发展。

关键词:航空航天医学,研究生教育,国际化

参考文献

[1]孙喜庆.探索新时期研究生培养之路[J].军队医学教育, 2008 (4) :123-124.

上一篇:伴奏艺术下一篇:课堂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