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人精神

2024-08-19

航天人精神(共6篇)

航天人精神 篇1

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 是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定义“中国梦”为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大的梦想, 而满怀信心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中国梦”点燃着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

中国梦的意义在于它打开了一扇门, 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点亮了中国人民人人成就梦想、国富民强的信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从此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面走向伟大的民族复兴征途。

一、实现中国梦, 不要忘记历史

中华民族的今天是从承载着中国近代史太多的苦难和屈辱中走过来的, 古老的中国穿越百年沧桑, 多少中华儿女、仁人志士怀揣着强国富民的梦想, 上下求索、前赴后继、英勇奋斗才走到今天。近代史上的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 为抵御外侵、富国强民开展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君主立宪还有资产阶级的三民主义等都未能拯救在三座大山压迫下的民族, 上百年以来都未真正实现强国富民这个梦想。直到中国有了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 带领中国人民冲出黑暗、奔向光明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民族独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建党领袖之一李大钊曾说:“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 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 资以乐其无涯之生。”由此看出中国共产党人在建党之初就怀抱着为解放全人类, 为中国人民能过上好日子, 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旨。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多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将近70年。古老的民族站在世界民族之林、之巅。国家富强、不受外侵。人民自力, 丰衣足食。历史就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过去, 也照亮了未来。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旧唐书《魏征传》记载。我们要关注历史, 关注全球的风云变幻, 要增加忧患意识, 所以我们要时时刻刻不要忘记历史, 不要忘记过去的先辈的流血牺牲。才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才能坚定不移的紧跟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深刻理解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实现“中国梦”构想的伟大意义。就像《歌唱祖国》这首歌中唱到:“我们战胜了多少苦难, 才迎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所以我们要常温历史、提醒人民当今的世界并不太平, 居安思危、勿忘国耻。国内外一切反动势力对我国虎视眈眈, 千方百计企图阻止中国发展经济, 遏制中国改革开放进程, 企图颠覆红色政权。我们要经常对青少年、祖国事业的接班人进行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教育要大力宣讲中国历史, 特别是近代史, 讲世界历史。其实危险并不一定全在战时, 而是在国家复兴、历史转折的重要时期。要突破特定时代的局限, 站得高、看得远, 未雨绸缪。向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学习“名并利莫问候、书并剑在心头”那样, 做有理想、有抱负的接班人。

二、实现中国梦, 也就是人人成就梦想。使每一名中国人, 做积极进取的中国人, 有思想、有担当、有雄心、有创意、有勇气和有决心的中国人

中国梦要实现, 从我做起是根本, 中国梦是唤起和指引全国人民、特别是年轻一代去朝着一个充满着理想和美丽的梦想时代挺近, 中国梦也为全国人民树立了实现国富民强的信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是实现中国梦的社会制度保障。正如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21世纪头20年的“中国梦”这是实现21世纪头50年“中国梦”和后百年“中国梦”的最重要的一个发展阶段。我们现在正处在这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在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的30年间, 创造了许多奇迹: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实现了总体小康;国家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在世界的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1中国快速崛起已是不争事实。举世瞩目的成就带给世界多了一份和平和进步。把实现中国梦当做全国人民共同的事业。这是引导中国人民前进的一个新的坐标, 也必将拉动世界经济, 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大幅提升我国综合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和国际地位。

梦想创造奇迹, “飞天梦”的曲折与辉煌一次次地实现, 为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从2003年航天英雄杨利伟飞向太空那一刻, 整个世界的目光在这里交织, 铸就了共和国的辉煌。“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成为现实。神舟十号飞天又再次实现了更大的航天梦。航天英雄群体不辱使命, 一次次地飞向太空、探索科学, 十三亿人的目光随他们而转动, 十三亿颗心为他们跳动, 十三亿人羡慕他们为祖国而战, 十三亿人为他们的壮举而露出笑容。那一刻多少人读懂十年磨一剑, 那一刻多少莘莘学子思考着祖国的未来, 那一刻生命的礼赞在青少年的心里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也就是在那一刻有多少人羡慕他们有一个睿智的大脑、一颗忠诚的心, 又有多少人羡慕他们有强壮的体魄、坚强的意志, 羡慕他们千难万险都不怕, 成为了祖国的栋梁、母亲的骄傲;然而这一切都来源于他们的大爱。是他们爱饱经沧桑的祖国、爱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爱这麦浪滚滚的土地, 历经贫穷而更加坚强。敢吃千般苦、敢冒天下险、敢做天下事。大爱铸就辉煌、大爱使他们追求真理、探索科学献身航天。不知当下那些不惜损害人民利益、国家利益的人, 在英雄的航天人面前做何感想。英雄们的高尚情操定会使他们自贱形秽。是航天英雄使我们懂得祖国利益高于一切, 让我们抛弃贪婪、远离纸醉金迷。蝇营狗苟为我们所不齿, 我们要向他们那样忠于党、忠于人民, 多做一些有益于人民的事吧。那时你就会不再抱怨自己的人生不精彩, 为青春感到彷徨、对工作的不满。只是会把困难踩在脚下, 脚踏实地、多些勇敢, 开创自己的新生活。那时的你就会感到天是这样的蓝、水是这样的清、地是那样的广袤无垠、呼吸是那样的畅快、生活的越来越有意义, 活得坦坦荡荡、活的阳光灿烂。这是航天英雄传给我们做人的真谛, 英雄的精神感动了生命、感动了中国和世界。

美丽中国梦的构想给我们带来了发现自我、发展自我, 施展聪明才智的绝好机会。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把握这一时刻, 让我们做一个积极进取的中国人, 只有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最大限度的施展自己的才华, 实现宏伟理想和抱负, 才能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做出应有的贡献。才能实现正可谓:“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的梦想。

注释

11.摘自.新华社报道.赵超.邹伟.吴晶著.《中国梦与中国道路》.

航天人精神 篇2

一. 主持人开场白

二. 中国航天事业的起步(启示)

1956年4月,航天 工业委员会成立。1956年5月10日,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5月26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同意,并责成航委负责组织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1956年10月8日,钱学森又受命组建了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即现在的运载火箭研究院)。

1957年12月24日,一辆从莫斯科出发的专列抵达北京。车上除102名苏联火箭技术人员外,还有一份苏联“还给”中国的厚礼--两发P-1近程地地导弹。在史书上记载着200年前,火箭故乡的中国康熙皇帝曾送给俄国沙皇两箱古代火箭。1958年4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掀起中国航天事业的第一个高潮。10月20日,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在酒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卫星发射场。到了1960年,正当中国仿制P-2导弹的工作进入最后阶段时,中苏之间关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大论战开始了,被惹恼的赫鲁晓夫下令全部停止根据先前的协议正在进行的对中国的援助。就在苏联撤走专家17天后的1960年9月10日,中国第一次在自己的国土上,用苏联专家认为会爆炸的中国自己生产的国产燃料,成功地发射了一枚苏制P-2导弹。

三. 上世纪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启示)

有人说,当初年轻的共和国在一片废墟上迅速挺立,靠的是两根支柱:一根是大庆油田,一根就是“两弹一星”。邓小平说:“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1964年,中国的科学家们起草了《关于人造卫星方案的报告》。4月29日,国防科向中央报告,设想在1970年或1971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同年6月29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再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7月19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1966年10月27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同年年11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开始研制。12月26日,中国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时31分,中国自行研制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飞向太空。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研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这是我国航天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1974年11月5日,“长征二号”首次发射时由于火箭上一根控制信号导线在巨大的震动中折断,火箭在起飞20秒以后姿态失稳。当看到自己创造的似乎有生命的心血结晶在一瞬间变为烈火中纷纷坠落的残骸时,许多人几乎不相信眼前的现实,航天人流下了从不轻易流的眼泪。距第一次“长征二号”空中爆炸近一年后的1975年10月16日,第二枚“长征二号”和卫星送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当11月26日11时27分52秒,火箭再次喷出火焰时,这次火箭卫星不负众望。卫星发射三天后的11月29日10时53分,返回舱像一个听话的孩子按照原计划与星体分离。这是我国航天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同时,还创造了一个世界航天史的奇迹:首次发射返回式卫星即回收成功。苏联是在秘而不宣地发射了几颗卫

1星后才掌握了回收技术;美国虽是大大方方,却是发射到第13颗卫星时才掌握该项技术。

1984年4月16日18时27分57秒,卫星定点在125度的赤道上空,所有仪器工作正常。中国人在地球之外36000千米的高空放上了自己的第一颗通信卫星。1986年2月1日,中国再次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20日,卫星定点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中国进入与国际太空发展同步时代

1988年底到1990年1月间,在国际市场上13个招标的卫星发射服务中,美国中标3颗,阿里亚娜中标9颗,而中国仅中标1颗。机遇有时会不期而至。1986年,被称作世界航天史上的黑色灾难年。继1月28日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机毁人亡事件后。紧接着一系列的事故让世界火箭发射市场几乎瘫痪。一时间,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卫星厂家和用户都着急起来。天上运行的卫星寿命将尽,地上准备好的卫星排成长队等待发射,而阿里安火箭发射的日期尚不能确定。卫星的制造商们想起了一年前曾被他们冷遇的中国火箭。

1987年8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第九颗返回式卫星,为法国马特拉公司搭载了两个微重力试验装置。卫星成功回收后,该公司的相关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这是中国航天界打入世界航天市场的第一次尝试。1990年4月7日,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首次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取得圆满成功。1990年7月16日9时40分,中国新研制的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模拟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这枚火箭是由中国新建的大型航天发射设施发射升空的,同时还为巴基斯坦搭载发射了一颗小型科学试验卫星。1991年1月22日下午18时23分,中国第一枚120公里高空低纬度探空火箭“织女三号”在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发射场发射试验成功。1992年10月6日,发射瑞典科学卫星,以“一箭双星”的形式将瑞典“弗利亚”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圆满履行了中国发射外星的第一个合同。1994年2月22日,中国第一座海事卫星地面站通过验收。它的建成填补了中国高科技的一项空白。1998年5月2日,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长二丙”改进型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具有参与国际中低轨道商业发射市场竞争力。

中国航天的飞速发展

人类载人航天已有42年历史(1961前苏联实现世界首次载人航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1992年正式启动后仅用7年时间就突破了航天最高技术。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我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首发成功,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在完成了21个小时的空间科学试验后,于21日3时41分成功着陆。“神舟”号试验飞船的成功发射和回收,成为我国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成功的日期1999年11月21日,离这一年结束的日子只有一个月零9天。在7年时间里每天数着日历倒计时过日子的航天人中,许多人只想好好地睡上一觉。但就是这样简单的愿望对很多人来讲,也是一个难以实现的奢望。在新的战鼓声中,“神舟二号”又开始起步了。正在驾驶隆隆天车挺进太空的中国航天人,必须为一个民族的理想去争分夺秒!

不久,第二艘飞船“神舟二号”被制造出来,它的性能比“神舟一号”更加先进,保证安全与维持生命系统的设备安装的也更加充分。

四. 本世纪中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启示)

2001年1月10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飞行7天后成功返回地面。这是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各种仪器设备性能稳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数据。与“神舟”一号飞船相比,“神舟”二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

紧接着神舟三号飞船于2002年3月25日发射。飞船搭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呼吸和血液循环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神舟”三号轨道舱在太空留轨运行180多天,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的升空,是中国载人航天的最后一次预演,是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技术要求最高、参试系统最全、难度最大的一次飞行试验,还面临载人航天发射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发射场有史以来罕见的严寒,最低气温接近-30℃,超过低温发射条件近10℃,且飞船发射已进入不可逆状态。“神舟”四号飞船最后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经受住了无人状态下最全面的飞行试验考验,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低温发射的新纪录,也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火箭低温发射的奇迹。我国航天专家梁思礼院士表示,虽然“神舟”飞船的研制、发射比美、俄晚一些,但我国研制飞船的起点更高。“神舟”飞船的轨道舱既能进行留轨对地观测,又能作为未来空间交会对接的一个飞行器,是今后天地往返运输的优良工具。

公元2003年10月15日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9时整,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飞船在震天撼地的轰鸣中腾空而起。全世界的人们在这一天都看到中国人杨利伟在太空中飞翔。从这一天起,在浩渺的宇宙间飘动的旗帜中开始有了中国的五星红旗。那艘承载全民族希望的“神奇之舟”划开了中国一个崭新的航天时代。

公元2003年10月16日清晨6时23分,中国的“神舟五号”飞船在起飞21小时后,顺利降落在内蒙古空旷的草原上。太空中没有中国人足迹的历史到此结束。★里程碑之三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搭载费俊龙,聂海胜两名航天员升空。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04秒988毫秒神舟七号搭载翟志刚,景海鹏,刘伯明三名航天员升空。

神舟七号运载火箭于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4秒988毫秒发射升空;点火第120秒火箭抛掉助推器及逃逸塔;第159秒火箭一二级分离;第200秒整流罩分离;第500秒三级火箭关机;第583秒飞船与火箭分离;随后飞船正常进入预定轨道,神舟七号飞船成功发射。9月27日04:03 启动变轨控制程序,04:04 完成变轨。航天员出舱在飞船进入轨道运行,环绕地球超过五圈之后进行。16:35 在刘伯明,景海鹏的帮助下,航天员翟志刚打开舱门,开始出舱活动,翟志刚首先探出头,并向舱外默认的闭路镜头挥手,之后全身走出舱外。刘伯明也把头探出机舱外,交给翟志刚一面小型五星红旗。翟志刚接过五星红旗,向镜头挥动片刻。随后翟志刚取回舱外装载的固体润滑实验试验样品。16:58 航天员成功完成舱外活动,返回轨道舱内。17:01 轨道舱舱门关闭。

神八已于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升空后,“神八”将与此前发射的“天宫一号”实现交会对接,并和此后的神舟九号、十号一起组成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2011年11月16日18时30分,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分离,返回舱将于11月17日19时许返回地面。

嫦娥探月工程的启动

2004年1月2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批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

2004年2月25日,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会议通过《绕月探测工程研制总要求》,同时将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18时5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运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圆形极轨道上执行科学探测任务。

北京时间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UTC+8时)左右,嫦娥一号探测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发射后,将用8天至9天时间完成调相轨道段、地月转移轨道段和环月轨道段飞行。经过8次变轨后,于11月7日正式进入工作轨道。11月18日卫星转为对月定向姿态,11月20日开始传回探测数据。

2007年11月26日,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

2007年12月12日上午10时,庆祝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嫦娥一号卫星在控制下成功撞击月球。为中国月球探测的一期工程,划上了圆满句号。

嫦娥二号卫星是利用嫦娥一号备份星研制的,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345毫秒,长征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19时整成功发射。在飞行后的29分53秒时,星箭分离,卫星进入轨道。19时56分太阳能帆板成功展开。飞入指定轨道。2011年06月09日下午4时50分05秒嫦娥二号飞离月球轨道,飞向150万公里外的第2拉格朗日点进行深空探测。此次嫦娥二号主要测试深空探测能力,当前嫦娥二号最为重要的任务是到达预定的区域,证明中国目前已经有能力到达那里,为以后进行火星等其他深空探测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储备一些宝贵的信息材料。成为第一颗直接从月球轨道飞向深空轨道的卫星。探月工程的三步走战略

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早在1994年就进行了探月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1996年完成了探月卫星的技术方案研究,1998年完成了卫星关键技术研究,以后又开展了深化论证工作。经过10年的酝酿,最终确定中国整个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3个阶段。

第一步为“绕”,即发射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突破至地外天体的飞行技术,实现月球探测卫星绕月飞行,通过遥感探测,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探测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探测月壤特性,并在月球探测卫星奔月飞行过程中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已于2007年10月24日发射。

第二步为“落”,时间定为2007年至2010年。即发射月球软着陆器,突破地外天体的着陆技术,并携带月球巡视勘察器,进行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测,探测着陆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石的化学与矿物成分和月表的环境,进行月岩的现场探测和采样分析,进行日-地-月空间环境监测与月基天文观测。具体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的巡视车、自动机器人探测着陆区岩石与矿物成分,测定着陆点的热流和周围环境,进行高分辨率摄影和月岩的现场探测或采样分析,为以后建立月球基地的选址提供月面的化学与物理参数。

第三步为“回”,时间定在2011至2020年。即发射月球软着陆器,突破自地外天体返回地球的技术,进行月球样品自动取样并返回地球,在地球上对取样进行分析研究,深化对地月系统的起源和演化的认识。目标是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

天宫号

天宫一号(Tiangong-1或Heavenly Palace 1)是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由长征二号FT1火箭运载,火箭全长52米,运载能力为8.6吨。天宫一号设计在轨寿命两年。

由于天宫一号是空间交会对接试验中的被动目标,所以叫“目标飞行器”(Target spacecraft,天宫一号的主要任务之一即为实施空间交会对接试验提供目标飞行器)。而之后发射的神舟系列飞船,将称作“追踪飞行器”,入轨后主动接近目标飞行器。

天宫一号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即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及建立空间实验室);同时也是中国空间站的起点,标志着我国已经拥有建立初步空间站,即短期无人照料的空间站的能力。据相关专家透露,天宫一号在寿命末期,将主动离轨,陨落南太平洋。

五. 航天科技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一、促进生产力的变革

二、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三、促进社会文化进步

六. 航天精神

(一)永远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

(二)大力协同,全国一盘棋,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

(三)严谨务实,发扬实干精神

(四)奋发图强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根本

特别能吃苦,体现了我党我军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反映了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广大航天人与苦作伴,以苦为荣,从科研院所到试验基地,从荒凉戈壁到浩瀚海洋,到处留下了艰苦创业的足迹,洒下了不懈奋斗的汗水。历尽千难成此境,人间万事出艰辛。无论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广大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的优良传统都需要发扬光大。

特别能战斗,是我党我军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特有优势,是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广大航天人不畏艰险,顽强拼搏,不因遇到挫折而气馁,不因取得成功而懈怠,表现了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和义无反顾的战斗精神。实践证明,没有过硬战斗精神的战士,不可能勇往直前;没有过硬战斗精神的部队,不可能所向披靡。

特别能攻关,是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精神的生动体现,是抢占科技制高点的重要保证。广大航天人紧盯世界科技前沿,坚持自主创新,科学求实,团结协作,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关键技术,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只要有了特别能攻关的毅力和能力,就能不断攀登高新技术的新高峰。特别能奉献,是我党我军根本宗旨的集中表现,也是共产党员和革命军人应有的精神风貌。广大航天人不计个人得失,不求名利地位,默默无闻地战斗在各自岗位上,奉献了青春年华,奉献了聪明才智,奉献了热血汗水,有的甚至献出了宝

贵生命。这种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永远是我们事业前进的动力、胜利的保障。

七. 当代青年如何发扬航天精神

(一)弘扬航天精神,就要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热爱祖国、自强不息,发奋学习,煅炼自己成才;

(二)弘扬航天精神,就要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胸怀使命、不懈努力,在复杂的环境中经受磨练;

(三)弘扬航天精神,就要倡导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严慎细实、大力协同,在共同的伟大事业中实现人生价值;

“航天精神”托起中国航天梦 篇3

材料一2016年4月14日,中国著名的导弹和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梁思礼院士因病逝世。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唁电,对梁思礼同志逝世深表哀悼。习近平在唁电中说,新中国成立之初,梁思礼同志毅然归国,为发展我国航天事业鞠躬尽瘁,并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爱国情怀、奉献精神和严谨作风令人敬仰。

材料二2016年4月24日,是首个“中国航天日”。首个“中国航天日”以“中国梦航天梦”为主题,在各地开展系列活动。

在首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设立“中国航天日”,就是要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激发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

材料三2016年6月25日20时,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研制的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火箭在海南文昌发射场点火升空,拉开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任务的序幕。

长征七号是我国新一代高可靠、高安全、无毒、无污染的中型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13.5吨,比大家熟悉的长征二号F提高了近60%。长征七号首飞,是中国以建设空间站为目标的空间实验室任务第一次发射。首次亮相的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是我国第一个低纬度滨海发射场,具有发射效率更高、射向更宽、运输更便捷等优势。货运飞船、空间实验室、空间站及深空探测航天器,将都从这里升空。

【知识链接】

1.梁思礼等优秀航天工作者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强不息、爱岗敬业、艰苦创业、乐于奉献的精神,开拓创新、迎难而上、顽强拼搏的精神,团队精神,创新精神等。

2.习主席发唁电对梁思礼同志逝世深表哀悼说明了什么?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才,重视科技,重视创新;党和国家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党和国家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3.中国航天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弘扬创新精神,鼓励创造,尊重知识和人才。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扬了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等等。

4.国家设立“中国航天日”的意义是什么?

设立“中国航天日”有利于传承航天精神;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信心;有利于凝聚中国的力量;有利于激发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有利于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等等。

5.为什么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6.我们青少年应怎样弘扬民族精神?

认真学习并大力宣传民族精神;崇尚先进,弘扬正气,增强社会责任感,自觉接受民族精神教育;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学习,敢于创新,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贡献。

7.为什么要激发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竞争、经济竞争乃至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关键在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具备的素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特别是科技竞争面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在竞争中赢得主动的关键。

8.当前我国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方面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优势: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为科技创新提供了物质保障;中华民族形成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巨大精神力量;经过广大科技人员顽强拼搏,已在航天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积累了一定的创新经验。

劣势: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

9.要想实现中国航天梦国家应该怎样做?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科技进步,提高科技水平,使经济建设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努力培养各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加大对创新的资金投入,为自主创新提供物质保障。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注重人才资源的开发,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把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奖励制度。

10.我们青少年为谱写中国梦新篇章应怎样做?

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敢于质疑,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培养团队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极参加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活动。珍惜在校学习机会,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跟踪练习】

一、请你选择

1.载人航天系统工程包括八大系统,直接参与研制工作的研究院、基地一级单位就有110多个,参与工作的单位有3000多个……航天事业的发展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对此,下列评价正确的是()

①我国科技水平已经跃居世界前列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增强国际上的影响力③合作有助于事业的成功④团结就是力量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③④

2016年4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批示向航天战线的全体同志致以崇高敬意。批示指出,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肩负加快建设航天强国的光荣使命,希望秉承优良传统,坚持创新驱动,深入实施航天重大工程,推动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全面发展,大力营造尊重科学、追求卓越的浓厚氛围,培养造就更多创新人才,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汇聚发展新动能,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国家综合实力作出新贡献,让航天梦助力中国梦早日实现。请你回答2~3题。

2.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①自主创新是当前中国的基本国情②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③倡导自主创新有利于扩大就业和社会稳定④创新是我国解决当前一切问题的根本途径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3.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其主要依据是 ()

A.在整体上,我国科技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B.我国综合国力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就是因为缺乏科技创新

C.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D.我国有13亿人口,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

4.梁思礼参与了中国航天历史上的诸多“首次”, 从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第一艘神舟飞船。他和第一代航天战士一起,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创建起完整坚实的中国航天事业,中国航天事业有些核心技术都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这说明

()

①任何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艰苦奋斗②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升③我国已成为创新型国家④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们发展的根本基点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5.“创客”是指出于兴趣与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要想让自己成为一个创客就应该()

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②善于观察、敢于质疑③将好奇心转化为兴趣和爱好,勤动脑、多思考④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就能成为“创客”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二、请你回答

6.2016年4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批示向航天战线的全体同志致以崇高敬意。批示指出,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肩负加快建设航天强国的光荣使命,希望秉承优良传统,坚持创新驱动,深入实施航天重大工程,推动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全面发展,大力营造尊重科学、追求卓越的浓厚氛围,培养造就更多创新人才,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汇聚发展新动能,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国家综合实力作出新贡献,让航天梦助力中国梦早日实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李克强总理为什么强调“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

(2)请你列举几项我国近年来取得的科技成就。

三、实践与探究

7.材料一:在2016年4月24日首个“中国航天日” 到来之际,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向多年来为航天事业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表示崇高敬意。习近平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

材料二:2016年6月25日20时,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研制的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火箭在海南文昌发射场点火升空,拉开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任务的序幕。

【我思考】

(1)中国航天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我学习】

(2)我们应该学习航天工作者的哪些优秀品质?

【我献策】

(3)要想实现中国航天梦国家应该怎样做?

【我参与】

(4)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参考答案

一、1.D2.B3.C4.B5.A

二、6.(1)略。见“知识链接7”。

(2)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嫦娥三号”发射成功、 “月宫一号”试验成功、“高分九号”正式投入使用、成功发射长征六号火箭、“一箭二十星”创纪录等。

传承航天精神,共筑航天梦想征文 篇4

周三上午七点半,我们整装待发,准备就绪。穿着清一色的校服和鲜艳的红领巾,坐上开往航天城的大巴车。不一会儿,我们就到达了目的地。

一下车,导游阿姨就带我们去挖红薯了。一路上,我们既兴奋又好奇。哪里是什么样子的?怎么挖红薯呢?我会挖到几个红薯呢......各种问题在脑海中冒出。到了红薯地,只见绿浪翻滚,地上长满了杂乱的红薯秧,稍不注意就会被秧苗跘倒。走在绿叶中,我奇怪地左看看右看看,有些疑惑,哪里有红薯呢?来到指定地点,只见旁边的徐梦洁蹲下身子,顺着秧用力向下挖。我也学着他的样子开始挖了。可是金挖了好长时间,什么都没有挖到。土壤里空空的。心想:糟了,照这个速度,到集合也挖不了几个呀!正在我不不知所措时,老师拽着一根红薯秧递到我面前。我高兴地接过来,顺着红薯秧,轻轻地挖了几下。一个小小的、红红的小白薯头露了出来。我兴奋极了,使劲一刨,土就散开了。在用力挖了几下,几个圆圆的红薯调皮的露了出来。虽然个儿小,但这是我的第一个战利品啊!有了好的开头,我信心十足地继续挖。集合时,我已收获了二十多个红薯啦!

带着这份开心,我们来到了吊桥旁。我们把红薯放到了一边。只见吊木桥上的软绳上挂着一块块木板,人踩上去一晃一晃的,真有意思!同学们一个一个地走上吊木桥。轮到我了,我双手紧紧地握着第一根绳子,双脚小心翼翼地踩在木板上。木板前后晃动着,我战战兢兢的踩在第一块木板上,始终不敢抬脚。心想:可千万别掉下去啊!想办法向第二块木板进发。于是,我接着两块木板接近之时,左右手迅速换到第二块木板的绳子上,脚也随之挪动了过去。不一会儿,我便走完了全程。这真是一次有趣的体验啊!

明朝人航天壮举 篇5

万户生于明朝初年,原本是个富家子弟,和大名鼎鼎的明熹宗朱由校一样从小酷爱木工。两者所不同的是他喜欢钻研,进行技术改良或是发明创造,而朱由校则是纯粹的好做木匠活。万户为了让自己的天赋产生最大的价值,毅然放弃科考,参军入伍走上了保家卫国的第一线。这段时间,他用自己的双手改造了一系列武器,刀、枪、箭、炮无所不包。当时明朝政府还和逃到北方的蒙古势力常有大规模交火,他的这些发明让明军屡获战功,大将班背因此十分欣赏他,把他调动到兵器局上班,专心于武器研发。事实上,班背也是个兵器爱好者,他的兴趣重点在当时火箭技术的改良上,并梦想能制造出一飞冲天的“飞鸟”。闲暇之余,班背就与万户一起讨论。有了大靠山,万户的前途似乎一片光明。然而,班背是个十分正直的人,舌头不会打弯,心眼也不会打弯,从来都是一根直肠子。没过多久,他就得罪了右中郎李广太,被炒了鱿鱼不算,还被关在拒马河上游的深山中。

看到好友受难,万户心神难安,想尽办法要加以营救。恰好这时燕王朱棣正广泛笼络人才,能工巧匠来者不拒。李广太看准了朱棣这棵大树,竭力巴结,并推荐了精通尖端兵器技术的万户。但是他知道万户和班背的关系,所以多次威逼利诱。万户为了帮好友早日脱离苦海,就答应了他。天算不如人算,拒马河靠近明朝边境,是蒙古骑兵经常遛马的地方。没等万户人到,班背就死在了蒙古人的刀下。遇难前,他让随从把自己毕生的研究成果——《火箭书》带了出去,交到万户手上,希望完成自己的飞天梦想。

握着《火箭书》,万户立誓要造出“飞鸟”,从此开始了漫长的钻研。其实,火箭这种技术早在弓箭诞生不久就已经有了,原本的含义是纵火之箭。通常作战时,士兵在箭头缠上甘草等易燃物品,点燃后射向敌人,达到大力度杀伤对方和焚烧粮草的效果。这种技术使用了很多年,在隋唐时期出现火药的基础上,又进行了重大改良,即把易燃物换成火药,产生的效果就不仅仅是燃烧,还有更大威力的爆炸,这种火箭的名字叫做“弓射石榴箭”。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弓射石榴箭的动力基本还是来自于人的双臂,射程有限,无法达到理想的杀伤效果。这种情形在南宋时发生了改变,当时在与蒙古骑兵的长期对决中,为了有效地在远距离之外消灭对方的机动兵力,让骑兵的优势无法发挥,能工巧匠们开始用火药气体取代人的双臂,推进火箭发射。最初的时候,弓箭手们利用绑在箭杆上的火药筒喷出火药气体来增加射程,不过这是一项高难度工作,人的力量、弓的张力和射角的差别都必须达到完美的配合,才能产生最理想的效果。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难题,我们聪明的祖先逐渐设计成完全依靠火药气体推进的发射形式,这就是最原始的单级火箭。

南宋之后的元朝时期,蒙古统治者醉心于帝国广阔的领土和巨大的财富,对火箭的技术几乎没有做出任何贡献。直到朱元璋揭竿而起,驱逐元朝,火箭原地踏步的情况才大有改善。经过数代人的研究,明朝的火箭在发射形式上大为丰富,总的来说包括以下三类:

1简单架式发射:待发的火箭为1-5枚,如神机箭(3发)、龙架箭(单发)。

2筒式发射:小型的待发箭同样为1-5枚,如小竹简箭(单发)、单飞神火箭(单发)、五虎出穴箭(5发)等;大型的为并列筒式,待发箭有数十枚,如“平旷步战随地滚”,有7个箭筒并列排开,两端有轮,火力强大。

3箱式发射:可以一次射出20~100枚火箭用于对付密集阵型的敌人,发射箱为木结构,以一次性齐射为主,内部有前后两块带孔挡板,用于确定火箭在箱中的位置,平时用盖子盖上防潮,战时打开盖子点燃引线就可发射,火力猛又易于储藏,因此逐渐成了主要的火箭发射方式,主要品种有一窝蜂(32发)、群鹰逐兔箭(25发)、长蛇破敌箭(30发)、百虎齐奔箭(100发)、四十九矢飞廉箭(49发)。

无论是射程还是杀伤力,明朝的火箭技术都是世界领先的。当时的神火飞鸦、火龙出水和飞空击贼震天雷炮三种新产品独具匠心,宋朝火箭的战斗部是铁制的箭簇,杀伤力小,功能单一;神火飞鸦和飞空击贼震天雷炮的战斗部为爆炸型,并且含有铁片瓷片等破片来加大对人员的杀伤效果,火龙出水的战斗部则是纵火燃烧型的,在海战中可以焚毁敌舰。其次是推进用的火箭,以并列的火箭来增加推力,火龙出水更是采用了两级火箭,射程极远,在对日作战中曾经大显其威,让丰臣秀吉的倭兵们吃尽了苦头。

话归正题,万户多年的研究,逐渐从军中广泛使用的火箭中得到了灵感,设计出一种前所未有的“飞龙”火箭,射程可以达到1000米。理想终于完成,该是实现梦想的时候了,正如钱学森教授所说“将人送上蓝天,去亲眼观察高空的景象”。虽然是在600多年前,虽然是百分之百的送死,但是万户还是迈出了人类走向太空的第一步。当时没有宇宙飞船,他就用椅子代替,椅子后面捆绑了47支“飞龙”火箭,借助火箭向前推进的力量,太空似乎不再遥远。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想到了着陆问题,手里准备了两个大风筝,这样就可以平稳地降落。这几乎是当时所能用到、所能想到的最先进的优势组合了。

起飞那天,万户坐在飞天椅上,平静地吩咐仆人举起火把。班背的梦想,他的梦想,无数古人的梦想,那一刻在他的口中化作两个坚定的字——点火!随着一阵阵轰响声,火箭喷出一股股火焰,“飞龙”火箭把万户推向半空。正当地面观看的人群欢呼的时候。第二排火箭自行点燃了,一声巨响,万户连同“飞天椅”一起坠落在万家山……万户就这样走了,他牺牲在了自己梦想的征途中。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人类航天先行者,上世纪70年代的一次国际天文联合会上,众人将月球上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将他的名字永远写在了他梦想触及的地方。

老航天人漫游新航天城 篇6

北京航天城,世界三大航天员中心之一的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所在地。驱车至北京西北郊,车行渐快,喧嚣渐远,终见平芜尽处大树掩映,楼房林立。北清路东段,拐角处,立有一标志性雕塑,上面由江泽民同志题字:中国北京航天城。继续前行百十米,即至航天城正门。正门宽敞,仪容庄严的警卫侧身而立,给人以大气肃穆之感。

好友的儿子李志前来迎接我们,他从事航天服设计,在这里已经工作20多年。远离城市嘈杂,偌大的航天城却也有充满生机的宁静,只闻花香静谧,鸟语声声。些许行人在楼宇之间穿梭偶有招呼。相比几年前我的上次参观,航天城更美丽了,西南角的几座新建大楼又有什么神秘作用呢?

李志告诉我们这里是航天员的训练场地。模拟器大楼是航天员训练时间最长的地方,走进宽敞明亮的大厅,有一座两层楼高的“庞然大物”,人们称之为地面上的“神舟飞船”,是仿真训练系统,模拟器无论是外形还是内部结构,都与神舟飞船一模一样。航天员平时就在里面反复熟练。此外,还有各种训练航天员体质的仪器,以及模拟飞船返回地球时冲击环境的冲击塔、七层楼高的逃逸训练塔。

李志引着我们进入其中的一座大楼,这里的模拟失重训练水槽是亚洲最大的。乘坐电梯上了三楼,我们隔着大玻璃墙往下一看,原来下面有一个圆形的大水槽,直径足有十几米,像游泳池一样注满了水。我们俯视可以清楚地看到水底正中央放置一个乘坐舱。李志告诉我们,这是供航天员在练习太空行走的实验场所。这个水槽看似普通,其实是一个利用水的浮力模拟太空失重的环境,所有的航天员都在这里接受训练,准备完成宇航员出舱行走的任务。

接着李志又把我们带到他领导的航天服研制工作间,虽然是双休日,还是有十几位同志在加班。李志本是实验工厂航天服制作组的一名普通工人,当时载人航天研究提不上日程,可是李志仍然甘于寂寞,坚持研究,在业余时间也没有放弃对航天服的研究。1992年,国务院批准了以研制宇航飞船和载人航天为内容的“921”工程,随之航天服的研究也上马了,李志很快进入角色,承担起研制航天服的主要任务,杨利伟穿着的航天服就是由他参与研制的。如今,他已经被破格由一个工人提升为工程师,而且穿上了军装。我听着李志的介绍,看着我们自己设计的宇航服,我作为一名在航天员科研培训中心的前身——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工作生活了25个年头的老一代航天人,心中又是欣慰又是骄傲。李志说,本想让我们试穿一下航天服,但是考虑到我们年纪大了,穿着复杂,不如同宇航服合影好了。

我赶紧说:好,好,这相当于和神七宇航员合影了。我们来参观已经耽误你们工作了,谢谢你们满足我俩这些老航天人的心愿。我虽已经退休十多年,但无时无刻不心系航天事业,只要有机会,总想多了解一些情况,这其实也是鼓励自己抗击衰老的精神力量啊。

上一篇:汽车视频营销策略下一篇:世界第八大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