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报道改革论文

2025-01-02

会议报道改革论文(共12篇)

会议报道改革论文 篇1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徐绍史在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作了题为“坚持稳中求进 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报告

紧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之后,2013年12月15日, 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徐绍史在会上作了题为“坚持稳中求进锐意改革创新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报告。

会议指出,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改革创新动力不断激发, 转型升级出现积极变化,内需潜力依然巨大,特别是宏观调控积累了新的经验, 2013年的发展也为2014年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国内外发展环境依然错综复杂。世界经济虽延续缓慢复苏态势,但发达经济体量宽政策调整、新兴市场国家增速减缓的影响尚难估量,我国出口面临的外部环境仍不乐观。国内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稳中有忧、稳中有险。

在这样的经济形势和背景下,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4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国家发改委明确了投资体制改革、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等六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任务,并部署了2014年发展改革重点工作,同时提出要抓紧修改完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争取尽快发布实施。

焦点一:明确六项改革任务

会议强调,2014年是改革年。发展改革系统要对照调整、对号入座,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责任,切实发挥经济体制改革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作用,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继续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切实转变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被放在重要位置。2013年,国家发改委共取消和下放44项行政审批事项。2014年,国家发改委还将继续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把该放的坚决放开放到位,把该管的管住、管好、 管出水平。为此,发改委将进一步严格规范审批行为,简化手续、优化程序、 在线运行、限时办结,真正把审批变成服务。同时,还要加快建立纵横联动协管的机制,不仅要加强部门之间的横向联动,还要加强部门、地方之间的纵向协管。

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会场

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重点是落实企业和个人的投资自主权。对此, 2014年要最大限度地缩小企业投资项目核准范围;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推动出台政府投资条例;做好民间投资36条和42项实施细则的落实工作,尽快在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推出一批示范带动项目。

针对宏观调控,发改委将出台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的指导意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框架。

在完善现代市场体系领域,则要推动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逐步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清理违规设立的优惠政策,着力清除市场壁垒,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继续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焦点二:推动七项重点工作

中央关于2014年经济工作的大政方针已经明确,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 发展改革系统将坚持以改革为统领,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切实做好七方面工作。

一是积极扩大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充分挖掘消费潜力,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改善消费环境。着力保持投资稳定增长,调整预算内投资结构,大幅压缩用于一般竞争性企业项目投资,适当减少可利用社会资金的经营性基础设施投资,停止建设楼堂馆所等投资, 压缩小型分散投资,重点支持全局性、 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项目,集中力量办大事。合理确定投向,主要是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配套基础设施, 高标准农田和农村民生建设,水利、 中西部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重大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工程,核心关键技术开发应用等重大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工程,教育、医疗、社会养老、食品药品安全等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 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发展等领域。管好用好政府投资,有效释放民间投资潜力。努力拓展外需,优化进出口结构, 放宽外商投资市场准入,推动产业境外投资,积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推动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 搞好经济运行调节。

二是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保障粮食稳产增产。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农田、水利建设和农村环境整治,继续推进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落实和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

三是加强价格调控监管,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保障供给,合理把握粮油、棉花、食糖、猪肉、化肥等收储投放力度、时机和节奏。完善价格调控机制,加强价格监管,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价格检查,严肃查处价格违法违规行为和价格垄断行为。健全物价补贴联动机制,缓解物价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生活的影响。

四是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坚定不移地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坚决遏制新增违规产能,多策并举优化存量产能,综合运用法律法规、产业政策、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环保监管等手段,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完善机制、强化基础、 培育产业上下功夫。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推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

五是统筹东中西协调南北方,着力构建各具特色、协调联动的区域发展格局。继续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快培育新的经济支撑带。增强欠发达地区发展能力,推进对口支援,支持西藏、 新疆和四省藏区等跨越式发展。

六是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体系。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强化目标责任制和问责制,加强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和监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落实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狠抓环境治理,落实和完善大气污染治理计划及配套政策,继续推进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扎实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七是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发展,下大力气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大投入,加强统筹,推动教育、医疗、 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和进城农民就业问题,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扎实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

焦点三:尽快出台城镇化配套政策

我国城镇化发展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必须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科学布局、绿色发展、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完成好5大战略任务,也就是: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完善城镇化体制机制。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就是按照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 带动增量的原则,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要求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和推进城镇化,根据土地、水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促进城镇空间布局合理均衡,优化城镇规模结构。

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强化城市产业就业支撑,改造提升中心城区功能,严格规范新城新区建设,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着力提升城镇建设质量和水平。

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会场

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要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

完善城镇化体制机制,要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加快破除新型城镇化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

会议同时指出,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个长期的历史进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2014年,发展改革系统要会同有关部门,按照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抓好推动城镇化规划实施,出台配套政策, 编制配套规划,开展试点示范,完善基础设施等工作。

具体到落实,关于推动规划实施, 将抓紧修改完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争取尽早发布实施。关于配套政策方面,将推动出台户籍、土地、资金、住房、 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配套政策,研究推出促进中小城市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发展的支持政策。关于编制配套规划,将组织编制实施重点城市群发展规划,各地因地制宜编制和实施本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关于试点示范方面,发改委将围绕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 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 降低行政成本的设市模式、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在不同区域开展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试点。关于完善基础设施,将提高东部地区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水平,推进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内主要城市之间的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建设,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与交通干线、交通枢纽城市的连接,强化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对人口集聚和服务的支撑能力。

发改委将进一步严格规范审批行为, 简化手续、优化程序、 在线运行、限时办结, 真正把审批变成服务

完善价格调控机制, 加强价格监管, 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价格检查, 严肃查处价格违法违规行为和价格垄断行为

会议报道改革论文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我叫李建永,是北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创新基地的一名指导教师,很荣幸作为教师代表在这里和各位分享我们在创新教育方面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指出,我们国家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

作为一名从事创新教育工作十多年的教师,我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方面,主要有以下三点体会。

一、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有正确的人才观。当今社会的时代风尚是为实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营造良好环境。我们教师把握这一时代风尚的主要体现,就在于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时始终注重人才的多样性。学校创新基地在招收学生时,把面试作为主要考核环节。面试过程不看学业成绩,看重的是学生有哪些优点和特长,关注的是学生的创新激情。我们还研究制订了创新学分顶替部分选修课程学分的学分置换制度。在班级设立专职的创新委员,改革奖学金评定办法,设立专项创新实践奖学金,为学生在校多元化发展提供保障。

二、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有先进的教育观。年轻人有创新的激情,但缺乏创新的能力和经验。我们建设创新基地的宗旨就是要给学生一个孵化的空间,一个破茧成蝶的场所。我们支持学生在创新基地自主做项目、参与科技创新实践,让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认识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并及时总结,不断提高。我们总结提炼出“木桶盛水倾斜法”,通过发挥创新团队中“长板”的优势,带动“短板”找到信心和动力,为“短板”打造成长空间,构建了规范化的学生培养、考核、晋级等量化指标体系,营造了以老带新的传帮带团队文化氛围。错位竞争,差异化发展,使各层次学生都得到长足进步,很多学生的潜能被激发出来。“能吃苦、上手快、业务精、后劲足”是用人单位对创新基地学生的普遍评价。

三、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有严谨的质量观。提高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是学校深化创新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创新基地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和工程师担任指导教师,并将企业需求的真实项目和教师科研课题进行分解引入本科生的日常创新实践内容体系,通过项目招标等办法,引导学生在校期间直接参与真实生产实践和科研攻关,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我们还以创新创业类竞赛为检验点,考察学生开展的集中训练、共同学习、项目联合攻关的创新教育成果。在此次我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我校“互联网+微景观创业实践创意坊”团队经过100多天的精心准备,历经校赛、省赛的磨练,最终获得金奖。这是对我们创新教育工作效果的一次最佳验证。

以上我所分享的这些体会,是北华大学数百名从事创新创业教育老师的教学心得。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国家全面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召开视频会议,部署了高校创新创业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我省举办了“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并召开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会议。在这些政策举措的引导下,我们一线工作者更加信心百倍,将按照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为我省高校有创新特长,有创业热情的学子,不断创造实现人生出彩的机会。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

会议报道改革论文 篇3

会议认为,2015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经济发展总体平稳、趋稳向好,主要指标保持全国第一方阵,经济结构优化、质效提升、活力增强,社会和谐稳定,主要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或接近完成,“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顺利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站在新的起点上。

會议强调,全省发展改革部门要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更加深入、更加主动、更加自觉地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坚持发展第一要务,践行“竞进提质、升级增效、以质为帅、量质兼取”的要求不动摇;坚持辩证思维,深化对新常态下省情市情县情新特征、新趋势的认识,增强正确引导预期的能力;深化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增强主动性。要创新理念、创新工作方式和手段,坚持把创新作为适应引领新常态的必由路径,努力营造更优的工作环境。

会议要求,2016年全省发展改革工作要重点把握九个方面:一是更大力度抓好稳增长、促经济良好开局;二是更大力度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是更大力度推进扩大有效投资和项目建设;四是更大力度推进创新驱动拓展新动力;五是更大力度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六是更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七是更大力度统筹对内对外开放;八是更大力度推进改革突破;九是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

电视会议新闻改革 篇4

1 电视会议新闻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报道思维固定呆板

现在电视媒体上所呈现的电视会议新闻报道,往往都有了固定的套路:内容涵盖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参会的领导、会议主持人、会议主题等固定信息,会议内容也大多局限于领导讲话;相配合的电视画面也都集中在人物特写和开会场景,从文字内容和画面表现上都不能向受众传达有价值的信息。甚至无论针对什么内容的会议,都束缚在这个套路的惯性思维里。

受众选择收看电视会议新闻,关注的是新闻中所表现出来的与自己有关系有价值的信息,即新闻的接近性原则。而对于出席会议的人员,领导过多的指示和要求,会场的氛围和场面,都并非是受众最为关心的内容。这就是现在电视会议新闻报道与受众需求的矛盾所在。在做电视会议新闻报道时,模式化地对待会议成为众多记者的弊病。针对不同的会议提前做好功课,在其实际召开过程中,关注那些新的变化,并努力抓住这些变化和特点,这样才能将电视会议新闻做出特色和亮点,这也才是这类会议新闻报道的意义所在。

套路式的电视会议报道和有价值的电视会议新闻报道有着很大差别。套路式的电视会议报道重心在于表达领导指导工作的意图,报道内容也局限于为报道而报道的简单思维上。而有价值的电视会议新闻重点在于传达会议内容中对于普通大众有用的价值信息,是以满足受众需求为第一位的思维。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准确把握这两种报道方式的差别,牢记自己的使命与职责,把握新闻的传播特性,更有效地传播有效信息,提高新闻传播的价值性,是在报道电视会议新闻时应该有的思维。这也就是电视会议新闻改革的思路:摈弃枯燥乏味的套路式报道,挖掘新闻的亮点,充分增强新闻的价值性。

1.2 新闻重点把握不当

在电视会议新闻报道中,满篇都是领导讲话的现象比比皆是。对于一场会议而言,领导讲话确实重要,但是讲话对会议的重要性,并不能代表对新闻报道的重要性。新闻报道的目的在于传递有效信息,满足受众对信息的获知需求。在电视会议新闻报道中,领导讲话内容与新闻价值性信息的比重把握就显得很重要。若报道重点局限于突出领导讲话,就可能弱化甚至掩盖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当受众接收不到所关心的信息时,新闻本身也就无价值性可言,会议新闻报道的宣传目的也就无法实现。

1.3 语言严肃性有余,生动性不足

当前,在会议新闻报道中,还有一种情况也比较普遍。很多记者在写作新闻稿时,常常机械化地照搬会议材料及领导的发言稿,由此带来的问题是,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在报道中屡屡出现,且整篇新闻稿中就没有解释性的内容存在,受众接受起来困难无比。这就是另外一种思维的存在,将自己了解的内容默认为受众也同样了解。

相比单纯的会议来说,先进人物的事迹报告会、吐露真情的交流会这类会议题材比较鲜活,此类会议新闻报道应该大有可为,但电视媒体所做的大部分报道仍然拘泥于陈旧的思维和固定的套路,用做单纯会议的思维来做这类报道,把本可以很出彩的新闻仍束缚于套路式的报道模式中。这就导致了这类会议新闻生动性欠缺,而严肃性有余。

在报道会议新闻时,应该充分考虑受众的接受能力和接受程度,采用大众化的视角和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也就是将会议的内容进行加工,极力提高新闻传播的效力。

2 电视会议新闻改革探析

2.1 转变思维,勇于尝试

对于媒体的领导而言,要树立会议新闻改革的意识,并积极鼓励新闻采编人员在会议新闻报道方面转变思维,勇于尝试,努力实践。即使改革不尽人意,也应给予宽容和理解。

对于新闻采编人员,更应主动思考,转变会议新闻报道难有作为的思想,努力突破会议新闻的套路式报道方式,认真对待每一次会议报道,前期做足准备,会议进行的时候准备着捕捉新闻点,以挖掘价值性信息作为会议新闻报道的目标。

在新闻采编工作中,还有这样一种情况,做一个行业的报道时间长了,对这个行业的工作熟悉了,就容易对新闻的价值点熟视无睹,很多新闻点在自己眼里不是新闻,要等别人报道出去,才恍然大悟。在新闻采编工作中,要时刻保持一种好奇心态,长期保持对事物的新鲜感、敏锐度,不断转变思维,坚决克服惰性。

2.2 持续转换视角,创新报道方式

电视会议新闻的价值性在于传递会议中发布或透露的关键信息,记者在做会议新闻报道前,也应该有所取舍,认真选择那些真正有特色、受众所关心的会议进行报道。在采访中,要练就捕捉新闻点的能力,所谓“沉入会海中捉活鱼”,要有跳出会议报道会议的思维,选择独特的视角,选取有价值的事实,采写出具有价值性、接近性、趣味性的新闻。

对于领导的讲话,也要有所取舍。对选取的有价值的讲话内容也还需要再做精简,从受众的视角来捕捉领导讲话中的亮点。另外,除了关注会议本身外,还要善于挖掘新闻背景材料,增强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新闻报道的厚重感。

2.3 体现平民视角,回归受众本位

电视会议新闻之所以不受欢迎,是因为对受众来说,会议新闻与普通大众的生活相距甚远。新闻从业者要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回归受众本位,了解受众的诉求,实事求是地走群众路线,选取与群众生活最为贴近的事实,努力将会议新闻报道革新,让广大群众愿意看、看得懂、喜欢看。

新闻采编人员在报道会议电视新闻时,要仔细分析会议新闻报道的初衷是什么。传递政策信息,满足受众的认知需求,方便受众的生活,只有在这样的思维之下,记者才不会将镜头只对准参会领导,只关心领导讲话。要坚决避免以领导为重点的新闻报道,将报道内容转到广大群众最关心的事实上来,以一种平民视角、大众视角完成报道。电视会议新闻只有从受众的本位出发,才可能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2.4 求活求新,求异求短

对于电视会议报道的改革与创新,重在求活、求新、求异和求短上有所突破,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2.4.1 求活

会议报道不能一潭死水,要把新闻做活。首先的表现是标题要活,这就要求记者要把信息含量高、有价值的内容提炼出来制作标题,尽量少用“XX会议召开”的形式。其次是笔法要灵活,不落俗套。要打开思维,巧妙地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最后是章法要活,力求做到错落有致,活泼别致。

2.4.2 求新

电视会议新闻应该格外追求新颖,给人有一种时代感。这就要求记者在报道会议时要不断创新,用新思维挖掘新主题,用新形式表现新内容,给受众以一种清新怡人、赏心悦目的美感享受。

2.4.3 求异

会议报道不能千篇一律,要各有特色,避免雷同。这是新闻工作的客观要求,也是受众的主观愿望。

2.4.4 求短

会议新闻追求短小精悍,这是新闻界的共识。我国老一辈新闻工作者胡乔木先生曾经说过:“人人要学写短新闻。”且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从受众心理来说,受众更希望用最短的时间了解到更多的新闻信息,这就要求新闻要尽可能地完成“瘦身”。因此,会议新闻要力求达到字字珠玑,用最短的篇幅反映最多的信息。

2.5 发挥电视特点,用镜头表现真

实生活。

电视新闻报道相较于平面新闻报道,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电视镜头比文字更为生动形象,更具有表现力。电视镜头能让受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加直观,也更能让受众获得感知。在做会议新闻报道时,记者应该充分发挥这个优势,多做现场报道,多采用现场同期声。另外,摄影记者还应该下苦功夫提高新闻拍摄的质量。新闻编辑在选取素材时,应尽量采用能说明问题、具有表现力的画面。

3 结语

电视会议新闻的改革是一场全方位的变革与创新,新闻从业者既需要转变新闻报道的理念,克服惰性思想,也要从采编技术上实现突破。会议新闻报道必须回归受众本位,挖掘新闻亮点,做出让受众喜闻乐见的报道,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会议新闻的改革是媒体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新闻媒体专业化进程中必须迈出的一步。而电视媒体,在互联网信息化浪潮急速冲击下的今天,转变思维,在改革与创新中不断奋发前行是其发展的必由之路。降低视角,立足于广大受众,遵循新闻报道“价值性”“贴近性”“趣味性”的原则,在报道方式上不断总结经验、开拓创新,做出让广大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既是电视会议新闻的价值体现,也是今后发展的必经之路。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电视会议新闻报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出分析,总结出电视会议新闻报道思维固定呆板、新闻重点把握不当、语言严肃性有余,生动性不足三个方面的问题,并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精神以及“三贴近”原则对问题做出分析,得出电视会议新闻改革的五个发展策略:转变思维,勇于尝试;持续转换视角,创新报道方式;体现平民视角,回归受众本位;求活求新,求异求短;发挥电视特点,用镜头表现真实生活。以期对电视会议新闻报道的改革与创新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会议新闻,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新华社新闻研究所.邓小平论新闻宣传[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2]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3]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改革督察动员会议讲话 篇5

今年_月份,省局党组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监督的若干制度的意见(试行)》,前不久还在××市局召开了全省工商系统推行五项监督制度现场会。经市局党组研究决定,××市工商系统推行“五项制度”率先在我局开展试点工作。今天召开全县工商系统推行领导干部监督“五项制度”试点工作动员大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工商局《关于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监督若干制度的意见(试行)》文件精神,以制度建设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动员和部署推行领导干部监督的谈话制度、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述职述廉制度、督查制度、局务公开制度等“五项制度”试点工作,使“五项制度”在我局得到全面实施。

市局党组对我局的试点工作十分重视,今天,市局××纪检组长亲临会议指导,等会还将作重要指示,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全面领会、坚决贯彻。下面,我就如何开展好试点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全局干部参与“五项制度”试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全系统干部职工要充分认识到试点工作对促进全系统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保护干部、爱护干部,确保事业兴旺、家庭幸福,最大程度降低廉政成本的党风民心所在。

_、推行五项监督制度是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具体举措。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党中央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为做好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建设工作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反腐倡廉工作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推行五项监督制度就是贯彻惩防体系《实施纲要》的具体实践。通过实行任职廉政谈话、廉政教育谈话、诫勉谈话,增强干部的廉洁从政意识,提高拒腐防变能力;通过开展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督查和局务公开工作,充分发挥组织监督和群众监督的作用,了解和掌握干部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守党纪国法、落实廉洁自律规定等情况,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力度。因此,每位干部要从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反腐倡廉重大决策和部署的高度,深刻理解省局推行五项监督制度的重要意义,增强开展好五项监督制度工作的自觉性。

_、推行五项监督制度是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实践要求。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为加强党内监督,中央于____年就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条例》明确提出了要认真落实党员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述职述廉制度、巡视制度、诫勉和谈话制度。这“五项制度”是省局党组根据《党章》的要求,结合工商系统实际,使之具体化,更有操作性。尤其是在对各级领导干部履行人财物管理和使用权力的监督上,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了对权力的制约和权力运用的监督,既落实了监督责任、创新了监督方法,又扩大了基层民主、拓展了民主监督途径,努力使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更加广泛、更加严密、更加有效。

_、推行五项监督制度是解决现存问题,规范和强化领导干部监督的有益探索。近年来,我局在市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加强对干部的监督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如出台《××县工商局不称职、不胜任现职干部职工认定和处理办法》、实行基层执法人员向监管服务对象代表述职述廉、

“三公示”、阳光执法八项制度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对干部的监督方面,仍然存在着监督乏力,监督制度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在“案、费、照”中,有时还有接受吃请现象等。

二、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建立健全“五项制度”试点工作的组织保障机制。

为切实加强对全局“五项制度”试点工作的领导,局里成立了以我为组长,党组成员、纪检组长为常务副组长,其他党组成员任副组长,办公室、人教、监察、法规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五项制度”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了《推行省工商局关于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监督若干制度的意见(试行)的试点工作方案》和《贯彻省局关于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监督的若干制度的意见(试行)的具体实施办法》。各工作小组要切实抓好制度的落实,各基层分局分局长和部门负责人要积极投身做好推行五项制度的相关工作,并及时向县局领导小组办公室反馈工作进展情况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县局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定期分阶段向市局纪检组、监察室报告试点工作的进展情况。

三、明确目标,规范操作,扎实有序地推动“五项制度”试点工作的开展

这次试点工作,时间两个月左右,从__月底起,到明年_月上旬基本结束。整个试点工作分为四个阶段,即试点准备、宣传发动、具体实施、总结推广。第一个步骤主要是为试点活动做准备,这一步骤的阶段性工作到目前县局已基本完成,现在开始进入第二个步骤。动员会后,各分局要及时召开专题会议传达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机关和每个分局要开辟宣传栏。县局将编印试点工作简报,并在××红盾信息网开辟工作专栏,及时发布推行领导干部监督“五项制度”试点工作信息,各分局和部门要将好的典型和做法及时上报,努力营造开展试点工作的良好氛围。

在具体实施阶段,我们要结合实际,保证推行“五项制度”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准确性,做到不流于形式。一是要做到“五项制度”操作可行,对原有谈话制度、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述职述廉制度、督查制度、局务公开制度进行疏理完善。二是要做到资料收集全面及时,包括____年起至今形成的与廉政建设“五项制度”相关的文件、资料、图片和声像等。三是要做到局务公开规范统一,采用会议、书面、局域网、公示栏等形式公开,县局将设立统一格式、统一版面设计、统一栏目和统一内容的局务公开栏。四要做到查阅室设计合理。五要做到对分局的要求明确统一,按方案开展各阶段活动,收集、梳理、汇集活动资料,及时上报每个阶段的工作小结,工作结束上报工作总结。六要做到县局指导督查有力,要把督促指导工作贯穿于试点工作的全过程,防止走过场。县局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各单位开展试点工作的督促检查,严把质量关,增强试点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各基层分局要经常性地与县局进行沟通联系,认真听取指导意见,保证推行“五项制度”工作按照上级的要求进行。

在总结推广阶段,县局领导小组办公室各工作小组要根据职责,对具体负责的试点项目分别形成书面经验总结材料,县局领导小组办公室对“五项制度”试点工作要进行总结并形成书面材料报市局党组,同时接受市局评估,做好查缺补漏工作。

四、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五项制度”试点工作全面推进到位。

_、要落实到位。县局已将“五项制度”

工作方案和实施办法下发,各分局要及时召开会议,组织集中学习,结合分局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_、要创出特色。在试点工作中,要结合工商部门的职能,结合××工商的实际,找准工商履职与廉政建设的结合点,突出涉及人、财、物、事等工作重点,开展“四看四查”:一看行政许可的办理情况,查行政许可程序是否合法,是否存在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等吃、拿、卡、要谋取私利等情况;二看行政执法办案情况,查行政处罚的程序是否合法,是否存在随意裁量、在行政处罚中谋取私利或有案不查、贪赃枉法、做“保护伞”等情况;三看会员费的收取和使用情况,查是否贯彻“入会自愿、退会自由”的原则,是否存在搭车收费、强制收取会员费、不按标准收取会员费、不按用途开支会员费等情况;四看法纪制度遵守情况,查在重大决策、人事管理、财务管理中是否存在违法、违纪、违规等情况。通过推行“五项制度”,及时挖掘工作中的亮点,发现存在的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_、要总结经验。我们要通过试点,边实践,边总结。既要全面实践《试点方案》中规定的各种项内容和方法,抓好制度体系的谋划和制度细化等工作,更要及时总结规范,最终形成一套具体完善的措施和办法,总结出一个值得全市工商系统借鉴、管用的经验,取得上下得到公认、能有效推进“五项制度”工作的好成果。

同志们,市局确定在我局推行领导干部监督“五项制度”试点工作,这既是市局党组对我们的充分信任,也是全县工商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现实要求,意义深远,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不辱使命,不负重托,认认真真地抓好落实,实实在在地抓出成效,为全市工商系统下一步全面推行“五项制度”提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谢谢大家!

会议报道改革论文 篇6

友谊农场始建于1954年,是我国“一五”时期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大型谷物农场。如今,友谊农场农业标准化覆盖率达到100%,综合农业机械化率达98.2%,农业科技贡献率达78%。

友谊农场的发展是我国农垦事业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经过60多年的艰苦创业,农垦已在31个省(市、区)建成了1789个国有农场、5107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拥有36.4万平方公里土地、9364万亩耕地、1420万人口、12116亿元国有资产。2015年,农垦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好势头,预计全年农垦系统实现生产总值7011亿元,实现营业收入6993亿元,利润165.3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727亿斤。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召开,为农垦深化改革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农垦作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国家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经营机制不够灵活、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政策保障体系仍不健全等问题。2015年年初,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深化农场企业化、垦区集团化、股权多元化改革,创新行业指导管理体制、企业市场化经营体制、农场经营管理体制”。2015年12月1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正式出台,标志着农垦改革大幕正式拉开。

怎么改?按照《意见》要求,各垦区继续推进垦区的集团化改革,已组建集团的垦区,加快了直属企业和主导产业的整合重组,稳步推进国有农场公司化改造,建立健全以资本为纽带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努力打造大型现代农业企业集团。据悉,目前全国35个垦区中,已有17个垦区基本实行了集团化改革。2014年,集团化垦区生产总值占全国农垦2/3,总资产占88.9%,利润总额占91.3%。

湖北农垦现代农业集团公司作为平台及出资人,已与20多家农场合作成立了“湖北农垦联丰合作联社”“湖北农垦联丰种业科技公司”等经济组织,主营种子、生资的销售业务,积极开拓农场的市场建设。同时,以种业为突破口,全力推进种业产业化发展,该集团公司目前已拥有种子生产基地7万亩、在建10万亩,拟建30万亩。

有条件的垦区开始探索引进战略投资者,在确保国有资本控股前提下,依法推进集团公司股权多元化改革试点,稳妥谨慎地实现集团公司从国有独资向多元投资主体的转变;在创新管理体制方面,从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逐步过渡到一个机构、一块牌子,全面实行集团化企业管理。

在農场层面,进一步完善经营机制,推进农场企业化改革,把农场打造成为真正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进一步加快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将农场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纳入地方政府统一管理。

“改革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直接关系到国有农场市场主体地位能否真正确立,国有农场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能否得到全面提高。”江苏省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李春江说,江苏农垦全面推行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内部分开,在垦区18个农场全部设立了社区管理委员会,人、财、物相对独立,实行单列财务管理。

农垦要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部党组成员杨绍品认为,首先要增强农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农田水利设施投入,加强垦区大中型灌区、节水灌溉工程和地表水置换地下水工程建设,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力争尽快实现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全覆盖。

刍议经济报道的改革和创新 篇7

创新经济报道, 要从“三个提高”上下功夫:一是提高系统性。对于产业、区域、微观、中观、宏观层面的经济问题, 制订年度报道计划, 策划系列选题、系列推出。二是提高专业性。经济报道领域很广, 如经济形势报道、经济政策解读、经济体制改革报道、政经报道、产经报道、财经报道等, 每个领域都有很高的专业要求。经济报道要高人一筹, 媒体必须加强专业人才配置和培育。三是提高针对性。要针对人们关注的经济领域的热点问题, 邀请专家学者, 运用生动事实, 深入解读政策措施, 提供权威信息, 进一步解疑释惑、凝聚共识, 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加深对各项工作方针政策的理解。

经济报道怎么创新?笔者结合自己的一些经济报道和评论谈几点体会:

一、做好经济的深度报道是党报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笔者觉得经济报道的改革和创新, 要放在互联网传播已经发生革命性变化的大背景下来思考。

作为党报, 经济报道两个定位十分明确, 第一, 不是一般的鸡毛蒜皮, 轻飘飘的, 放到篮趣子里都是蔬菜的经济报道, 要求严肃。第二, 它必须是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就是要大主题、大视野这样的格调来呈现。笔者认为, 在互联网时代里, 做新闻信息量时代已经过去, 而进入质量的时代, 没必要去争长文章好还是短文章好, 关键是要拿出有质量的新闻作品。短文章有时也会有高质量作品。但突发性的, 新闻含量特别高的, 需要快速传播的新闻适合写短消息。这个短消息, 在互联网时代, 已经不是我们纸质媒体的优势。党报最大的优势, 或者说核心竞争力, 就是在本地区的重大经济工作方面的经济报道, 并且是深度报道, 这样才能符合报纸的定位, 也符合受众的最大需求。

二、做好经济的深度报道, 提供更多的不一样的内涵

党报做好经济的深度报道, 重要的不是一般性的资讯, 而是提供更多的不一样的内涵, 特别是注重趋势性、预测性、规律性、启迪性、思考性。首先要让记者感动起来。搞经济报道, 应该让新闻记者激动起来。笔者每次去采访, 发现有好的经济报道线索, 就会激动起来。如现在引进人才以后, 带来了科技项目、科研成果、科研资金、科研人才。过去是人才跟着资本走, 现在是所有市场的重要资源都是跟着人才走, 你的高端人才、科技人才到哪里去, 你的资本和其他的市场的重要资源就会跟到哪里去, 所以一看这样的题材就很激动。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最终还是要靠科技创新, 靠创新驱动。现在是引进一流人才, 来搞第二次创业的时代。

三、做好经济的深度报道, 思想观点十分重要

深度经济报道很重要一点, 是要用思想观点来选择、贯穿、统领事实材料。这里讲的思想观点, 首先是地区有关重大经济工作的思想观点, 还有前面提到的能够体观趋势性、规律性、启迪性的思想观点。所以党报的经济报道, 报道新闻事实很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体现出来的思想理念观点是什么?这个事实体现出来的趋势、规律、启迪是什么?这样并不是说要用空洞的思想观点来代替生动活泼的新闻事实, 而是选择什么样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事实, 要用思想观点来决定和统领。所以选择什么样的新闻事实?选择多少新闻事实?记者心中要有一个高标准统领, 有思想深度的新闻作品才会有生命力。

四、做好经济的深度报道要选好视角

深度经济报道要选择一个新颖的视角。任何一个主题都是多视角的, 如何选择一个更有新意的角度去写, 这是一个关键点。如一个地区的民间金融风波报道, 如果选择风波中企业和企业家破产跳楼的这个角度来报道肯定不行。但是如果一味地赞美企业和企业家如何战胜困难, 也不符合实际。应该从企业、市场、政府三个层面, 客观分析在风波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原因以及思考、经验、教训。再如环境报道, 这里就有一个角度选择的问题, 若选择政府财政增加, GDP增加报道, 损失的是老百姓一家一户的收入, 可以说老百姓对环境保护是作出贡献的, 所以一定要坚持站在老百姓的角度, 给老百姓一个很好的答案。这个在过去是很难想象的, 说明老百姓在环境问题上是做得相当好的, 所以应抓住这么一个角度去报道。

五、做好经济的深度报道要坚持问题导向

深度经济报道要坚持问题导向, 这是一个很好的报道技巧, 并且是吸引受众和提高质量的基本办法。提出问题, 回答问题, 是经济报道很讨巧的一个做法, 也是提高质量的一个基本规律。深度经济报道更要提出大的、新鲜的、热点的问题。

六、做好经济的深度报道要用三种表述方式

一个好的经济报道, 应该用三种表述方式来交叉完成, 这个是技巧。另外要讲故事, 要注重细节。好的报道基本上有三种表现形式, 一种是陈述, 一种是描写, —种是“画龙点睛的综述”。经济报道最忌讳的就是死板。比如一些记者写经济报道, 往往是喜欢把采访者的谈话记录下来, 呈现出来, 而不愿意把眼睛看到的和心里体会到的新闻事实描写出来, 更缺少一种画龙点睛的一句话、两句话的综述性的描述。

七、做好经济的深度报道要用思辨式报道方法

中国新闻改革之对外宣传报道 篇8

对外宣传报道, 是指运用现代化传播手段, 向外国人报道我国的内外政策和各方面情况, 在国际上树立和维护我国的正确形象, 增进外部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同情、支持和友谊, 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3) 。在对外宣传的各种手段和渠道中, 新闻宣传起着主渠道和主力军的作用 (4) 。我国对外宣传报道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 经过相关的学者和资深从业人员在对外宣传报道活动中的研究和探索, 基本上形成了一些原则、方针和方法, 用以反过来指导对外宣传报道工作的展开。回顾我国对外宣传报道的历史, 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新中国成立前期、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前17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今。

新中国成立前期的对外宣传工作是党领导下的对外宣传报道事业的开创阶段, 探索如何做好对外宣传报道。在那个时期形成了对外宣传报道要接受党的领导、要为宣传党的政策和主张服务;对外宣传报道要不同于对内报道、地方新闻要有国际意义和对外宣传价值;外宣报道在写作和表现形式上要照顾国外读者的理解程度, 使他们清晰易懂等的观念和原则。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则是我国对外宣传报道事业的大发展阶段。为适应我国外交工作的开展和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形势, 对外宣传报道逐步向多渠道、多层次和多品种发展, 并逐步探索、总结、提高,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对外宣传原则和方法, 对外宣传报道提出了读者对象主要是中间人群, 任务是宣传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 宣传方法要内外有别, 要为外国人所喜闻乐见。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 对外宣传工作受到“左”的干扰, 随着形势的发展, 把之前在对外宣传报道上探索到的正确原则、方针和方法全都推翻了, 错误的规定和提出造成了对外宣传报道题材非常狭窄, 内容强加于人, 充满了政治的说教, 照搬国内的一套空话、大话和套话。在此阶段, 对外宣传报道事业受到极大的破坏, 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地位也严重地被损害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对外宣传报道工作进入重新开拓和繁荣发展的新阶段。首先, 在对外宣传报道的指导思想上进行了拨乱反正。其次, 中共中央于1990年专门发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工作的通知》, 就历史新时期对外宣传报道工作的性质、对象、任务、作用和基本原则做了明确的规定。该文件是我国党领导的对外宣传报道事业在50多年历史发展中取得的经验的科学总结, 是历史性的文件, 具有重要的意义 (5) 。

尽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宣传报道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成绩, 但就目前的国际传播形势来看, 我国的对外宣传报道不容乐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 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海外各阶层的人们把目光聚焦在中国, 他们想要了解当今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变化, 以及中国对重大国际事件的态度和主张。原理上, 中国传媒在世界舞台上发出的声音应该与中国目前在国际上的地位相一致, 但是“在全球性的重大新闻事件中, 中国传媒的声音微乎其微, 甚至在某些国内重大新闻事件的对外报道中, 中国传媒也丧失了主动权, 给一些外国传媒以可乘之机。世界听不到中国的声音, 致使西方公众所认识和了解的中国形象, 完全是由西方媒体所描述的” (6) 。“上天”容易“落地”难, 是一个当前一致公认的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针对国外受众, 对外宣传报道如何才能达到有效的传播效果?

在对外宣传报道工作中, 我党就十分强调针对性的重要。针对性是对外宣传工作的灵魂, 是决定对外宣传报道工作的成败核心问题 (7) 。到目前为止, 国内不少学者和研究人员提出的不少提高传播效果的对策, 也都是针对海外受众的特殊性而提出的, 如:写作上要“以小见大”、根据受众的兴趣选题, 突出海外关注的焦点, 要有背景交代, 根据海外受众的接受心理正负面报道要平衡, 要用事实说话而不是太多的说教, 报道要贴近实际、贴近受众、贴近生活, 内容与形式要统一和注重形式灵活多样等。理想的传播过程是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信息互动, 而不是单纯地由传者到受者的单向传播。与人际传播不同, 对外宣传报道是经由大众媒介进行的传播, 因此常常在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形成空间和社会距离, 在过去, 对外宣传机构要得到海外受众的反馈信息是很困难的。如今我们所处的是因特网极度普及的时代, 结合互联网技术和传播学上传受中心的转移观点, 笔者认为我国的对外宣传报道工作除了要继续坚持针对性以外, 还可以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改进以往信息单向流动的情况, 从而更好地提高我国对外宣传报道的效果并进一步建立良好的传受关系。

现代传播活动不论是广告还是新闻都从以往的以传者为中心转向了以受者为中心。在信息传播高度现代化、全球化的环境中, 受众在传播中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对外宣传报道作为新闻传播的一部分, 在坚持我国立场、观点、主张的同时也应该转为以受众为中心。而受众参与传播过程是当代传播的一个重要特征, 也是营造良好传授关系的重要条件 (8) 。传者与受者是传播中的一对基本矛盾, 传播者需要受传者接受他传播的信息, 受传者也需要从传播者那里获得信息, 因此二者具有统一性。但是传者传播给受者的信息并不是受者亲身感知的, 加上传播过程往往是单向性的, 因此受者会对传播持有一种“警觉”。这种“警觉”是确保自身安全, 维持个体的主体性的一种心理机制。这种心理机制经常制约着受众对传者所传播的信息的接受。当受众感觉到传播者缺乏权威性, 自己并不熟悉, 而传播的内容又是企图说服他的时候, 受众对信息的“警觉”会进一步强化, 甚至对传播内容产生怀疑、回避或排斥 (9) 。要消除或淡化这种“警觉”的其中一个方法就是让受众参与传播的过程。国际信息的流向是极为不平衡的, 国外著名通讯社如路透社和美联社等几乎垄断了所有信息供给的源头, 加上国外对中国的“坏孩子”印象, 国外受众对中国提供的新闻大部分都抱有怀疑的态度。让海外受众参与到我国对外宣传报道的工作中, 可以改进这方面的问题。在我国党报对内宣传的历史上, 就曾经一直强调“群众办报纸”、“全党办报”这一办报方针。毛泽东在1948年4月2日《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也提出了“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 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 靠全党来办, 而不能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 (10) 。对外宣传报道在这方面也应该向对内报道学习。

在因特网的利用上, 外宣机构首先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受众群的调查和分析。其次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上的留言板、论坛和新闻组等及时了解受众的意见和想法, 根据海外受众的要求进行新闻策划或进行我国相关文化传统的信息提供。另外, 在现今复杂的世界和网络视频极度泛滥的社会里, 提供新闻已经不再是记者的唯一专利。事件发生的第一目击者更多的是普通群众, 他们通过手机、DV等高科技产品把最新事件的发生情况放在网络上。国外有名的Youtube网站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受众的位置不再局限在接受信息上面。当然, 这并不是全盘照搬, 毕竟对外宣传报道是作为国家总体外交的一部分, 有特殊的政治意义。互联网的应用为如何提高传播效果提供了另一个思考角度。随着更多的深入研究, 相信会有更多的理论和方法。

参考文献

[1][2]李良荣:《李良荣自选集:新闻改革的探索》,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3][4][5]翟树耀:《对外宣传报道与英语写作》,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6][7]杨磊:《中国对外传播的窘境与对策》, 《青年记者》, 2006 (14) 。

[8][9]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 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4年版。

会议报道改革论文 篇9

多年来, 南阳日报紧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这一重大主题, 按照“三贴近”原则, 创新报道内容、报道手段和报道形式, 进行了持续多年、浓墨重彩式的报道, 为促进工程的开展提供了舆论支持, 在省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本文分析了南阳日报南水北调工程报道的成功之处, 希望对新闻媒体做好南水北调的报道提供借鉴。

南水北调工程报道的突破:规模大, 时间长, 有创新

重大工程的报道, 始终是媒体的重要任务。南阳日报编委会认为, 南水北调是中国当代史上与南阳关系密切、为数不多的具有全国意义的重大事件, 见证、记录并推进这一进程, 是地方党报的光荣使命和责任, 必须始终关注、全力以赴报道好这一重大工程。

跟踪南水北调工程, 加强南水北调报道。从2002年12月南水北调工程宣布开工, 到目前中线工程第一批移民即将搬迁, 长达6年多, 时间跨度大。南阳日报始终关注这一重大工程, 把它定位为超大型宣传战役, 及时跟踪报道工程进展情况, 多次组织重点报道、深度报道, 使南水北调的宣传高潮迭起。近两年来, 南阳日报有关南水北调工程的报道, 每年都有近百篇, 有消息、通讯、言论、图片、专版, 在社会上形成了支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浓厚氛围。

组织好南水北调有关活动的报道。近年来, 中央、省、市围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组织了一系列活动, 如南水北调邮票南阳首发、“丹江情”北京宣传周系列活动、央视心连心艺术团南阳慰问演出、南阳在京举办南水北调图片展等。南阳日报及时开设专栏进行报道, 较好地配合了活动的开展。

策划系列重头稿, 把南水北调报道不断引向深入。南阳日报编委会认为, 南水北调工程报道领域广, 内容多, 报道必须常写常新。报社围绕水源地水质保护、总干渠膨胀土试验段建设、文物保护、移民等, 加强策划引导, 使南水北调工程的报道一个战役接一个战役地打响。

如2003年, 南阳日报策划了“来自南水北调水源地水质保护工作的报告”系列报道———《倾全市之力保一库清水》《以生态农业除面源污染》《断污染根源催环保工业》《建绿色渠首造碧水蓝天》, 分别在一版刊发, 对水源地水质保护起到了推动作用。这组文章获全国地市报好新闻二等奖、河南省“中原环保世纪行”好新闻一等奖。

创新报道方式, 放大传播效果。2008年9月26日,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 (南阳段) 开工。南阳日报策划推出《南水北调大事记》专版。《大事记》从1952年毛泽东视察黄河第一次提出南水北调的设想开始, 一直到2008年南阳段开工, 半个世纪的大事一目了然。

图片专版反映。南阳日报在“南水北调北京图片展”的报道中, 在央视心连心艺术团慰问演出的报道中, 都刊发了图片专版, 注重用图片反映。

报纸网络互动。南阳日报利用自己主办的南阳新闻网站, 与报纸报道密切配合。同时, 南阳新闻网开设南水北调网页, 开通网上视频, 与水利部南水北调网站等相链接, 收到了较大的传播效果。

南水北调工程报道的启示:高度重视, 不断创新, 精心策划

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6月20日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新闻报道工作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 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工作。”我们要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 用全局的视角、时代的眼光审视重大工程报道, 增强做好重大工程报道的责任感、使命感。要深入研究重大工程报道的特点和规律, 进一步推动内容、形式和手段创新, 把重大工程报道提高到新的水平。

重大工程报道要讲政治。重大工程是国家、省或市的重大建设项目, 有的涉及经济发展全局, 有的关乎人民切身利益。对党报来说, 支持和服务好重大工程建设就是讲政治、顾大局。南阳日报高度重视南水北调工程的报道, 曾经派出由副总编辑带队的采访团赴湖北十堰、山西安康等地, 沿汉江采访水源地水质保护工作;曾经派出得力记者奔赴青海采访丹江口水库前期移民生活状况等。做好重大工程报道, 新闻媒体要用政治家的立场、眼光和思想方法去选择素材、组织报道、把握基调。要舍得版面、舍得人力、舍得投入, 高度重视重大工程报道。

重大工程报道要不断创新。创新是贯穿新闻事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和不竭动力。南阳日报在南水北调工程的报道中不断延伸报道内容;创新报道形式和手段, 而且推出了一批优秀作品。做好重大工程报道, 不仅要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和创新手段, 而且要语言创新、文风创新、版式风格创新等。

重大工程报道要精心策划。加强新闻创新策划, 是重大工程报道成功的关键。从南阳日报南水北调的报道来看, 大多时间长、采访点多 (省内外) 、参与记者多, 这样围绕一项工程, 从多层面、多角度来反映和深化, 没有强有力的策划势必会成为一盘散沙。

重大工程报道要贯彻“三贴近”原则。重大工程报道, 没有现成的模式、没有舒适的采访条件, 写作要求也高。记者如果没有敬业精神和过硬的采访作风, 就难以完成采访报道任务。重大工程报道也只有按照“三贴近”的要求, 不断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才能收到良好的宣传报道效果。

(作者单位:南阳日报社)

会议报道改革论文 篇10

一是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投资审批制度改革, 进一步精简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 推进投资领域法制化建设。进一步改善民间投资环境, 推出一批鼓励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投资参与的示范性项目。加快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 促进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铁路建设。

二是推进资源性产品等价格改革, 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放开一批具备竞争条件的商品和服务价格, 完善和扩大居民生活阶梯价格制度, 探索建立主要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

三是深化财税金融改革。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 规范政府举债融资制度, 推进营改增试点、消费税、资源税、房地产税、环境保护税等税制改革。继续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 有序放宽金融机构市场准入, 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四是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 推动各种所有制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加快推进电力、油气、盐业等重点行业改革。

五是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重点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社会信用体系、市场监管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

六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相关改革。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改革试点。

七是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扩大服务业领域对外开放, 深化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试点, 完善支持企业“走出去”的体制机制, 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八是推进社会事业相关改革。深化教育、医药卫生、文化、社会保障、住房保障、收入分配等领域改革, 统筹基本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改革, 努力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九是健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体制。抓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思路研究和先行示范区建设, 加大主体功能区制度实施力度, 狠抓节能减排制度建设, 推进环境治理体制创新,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说:“无论在长期方案设计方面, 还是在解决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风险和问题方面, 都要大胆闯、大胆试, 勇于担当, 真抓实干, 加快改革举措落地, 努力以改革成效取信于民。”

会议报道改革论文 篇11

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批准,我省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将于今年全面实施,下面,我代表省教育厅讲3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贯彻落实好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贯彻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推动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就必须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2015年8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根据中央部署和我省实际情况,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队伍,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两厅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及时启动了我省改革的准备工作,现在改革实施方案顺利获得批准,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全面推动改革工作。

第一,深刻认识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建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的综合素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针对现行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与教师队伍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中央决定率先在中小学领域开展职称改革,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亲切关怀。通过改革,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体系,并将最高职务等级设置到正高级,进一步拓宽了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发展通道,使他们首次拥有了和教授、研究员一样的职业发展空间。这是对现行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的突破和创新,是进一步提升中小学教师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的重大举措,既符合中小学办学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也符合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发展动力。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对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吸引高素质人才到中小学幼儿园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培养造就中小学领域的教育教学专家,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第二,准确理解逐步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涉及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切身利益。为了切实把这件好事办好,2009年,国务院按照先行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开的原则,首先选择在潍坊、松原、宝鸡三市开展试点,经过两年的实践,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得到了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拥护。2011年,在总结经验、调查研究、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又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扩大试点,各省市在两部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扩大试点工作,为全面改革探索了路子,验证了全面推开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015年,决定在全国全面推开改革。这一重大决策部署,既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推进改革的信心和决心,又体现了对广大中小学教师的高度负责和深切关怀。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积极稳妥、扎实有效地做好我省改革工作。

第三,切实增强做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的责任感。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2012年我省通过认真遴选,确定了大理、玉溪、临沧为开展改革试点的地区,经过3年实践,3地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工作基本入轨。2015年,两厅拟定了全省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和过渡办法、岗位设置办法、评审条件、评审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按期报国家审批。2016年,实施方案获得批准,全省除试点地区外,各地接下来将面临人员过渡、岗位设置、申报推荐、评审聘任等诸多环节,涉及100个县区、46万余名教师,时间紧、任务重、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再加上各县区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教师队伍状况有差异,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也会各有不同。因此,我们必须按照省里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以高度的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扎实做好改革相关各项工作,同时充分调动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改革,做改革的支持者、参与者和建设者,确保改革工作顺利进行、取得明显成效。

二、立足实际,抓住关键,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重点是在健全制度体系、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相衔接4个方面做出政策调整和制度完善。深入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要准确理解“五项基本原则”和“四项主要内容”,牢牢把握住依靠教师、充分发挥教师主体作用这一关键环节,充分遵循教师成长规律,促进教师职业发展,才能真正“为中小学聘用教师提供依据,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和人才支持”。

第一,立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立健全教师职业发展通道。开展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就是要更加充分地发挥教师职称评聘在推进教师职业发展、提高教师能力水平方面的政策杠杆作用。各州市、县市区要准确把握、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指导意见》和省《实施方案》的精神,建立健全教师职业发展通道。对现有在岗中小学教师,要认真梳理,按照对应关系,办理好过渡手续。要以评聘正高级教师和小学幼儿园新增副高级教师为契机,建立健全教师培养支持体系。尤其要按照培养造就教育家的要求,严格把握正高级教师的标准条件,提高评聘工作的质量水平,切实把教育教学业绩卓著、教学艺术精湛、群众公认、在教育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选拔出来。除普通中小学外,要特别关心幼儿园、特殊教育等学校教师的成长;除基础骨干课程外,要特别注重紧缺薄弱学科教师的培养,使他们真正成为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坚力量。

第二,宽严适度,突出实绩导向,不断完善教师职称评价标准与评价机制。发挥好教师职称评聘在中小学教师管理工作中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推动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是改革工作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根据国家规定的基本标准条件,我省从符合本地教育发展实际的角度,拟定了细化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条件,并在试点地区使用了3年,其间不断修订完善,现已基本成熟。各州市、县市区在执行过程中,一定要按照“注重师德表现、注重教育教学工作实绩、注重教育教学方法改进、注重教育教学一线实践经历”的“四个注重”要求,将教书育人工作业绩作为教师职称评聘的主要依据,切实改变过去在职称评聘中过分强调论文、学历的倾向,引导广大教师立足本职工作,潜心教书、静心育人。在评聘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和不断完善说课讲课、面试答辩等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的评价方式,让教育实践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得到充分展示和客观公正的评价。在组织评审过程中,要选好评审专家,规范评审程序,增加评审工作透明度,全面推行评审结果公示制度,主动接受广大教师以及社会的监督。

第三,切实落实向乡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的政策。改革工作的重要目标,是推动中小学教师合理流动,优化教师资源配置,鼓励教师长期扎根办学条件艰苦的教育教学岗位,鼓励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2015年6月,国务院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将教师职称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作为一项重要举措,特别提出乡村教师评聘职称时不作外语成绩、发表论文的刚性要求。我省中小学教师系列评聘原来就不要求外语成绩,今后也不要求。另外,2014年省委1号文出台后,我省就及时进行了相关政策调整:一是乡镇教师评聘高级职称不受岗位数额的限制,二是取消了原来评聘高级职称必须提交论文的要求。我省新的评审条件中,还明确了乡村学校任教满3年的教师可优先申报推荐。这些改革措施,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广大乡村教师的关心和重视。各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认真遵循,严格落实,除了继落实城镇教师晋升高级职称原则上要在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的规定,还要综合考虑村小和教学点的实际,制订符合本地实际的具体评审标准,切实落实向乡村教师倾斜的政策要求。

第四,统筹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实现职称制度与岗位设置等各项改革的配套衔接。要将职称制度改革放在统筹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中去谋划、去实施,做好与编制管理、岗位设置、绩效工资等各项改革的配套衔接,尤其要做好职称制度改革与岗位聘用制度改革的有效衔接。按照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坚持聘任制和岗位管理的改革方向,我省自2012年就明确规定中小学教师职称不再搞评聘分开,各地也不得再进行与岗位聘用相脱离的资格评审。有的县区实行过“评聘分开”政策,可能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对那些取得任职资格,但未作相应聘任的人员,要耐心细致做好政策解释工作,进行妥善处理解决。改革过程中,还要做好教师职称晋升评价与绩效考核评价的有效衔接,进一步研究完善教师考核的有效办法,使职称晋升考核与绩效考核相协调、相统一。我们要把好事做好,就要充分认识到改革的复杂性,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妥善做好新老人员过渡和新旧政策衔接工作,避免出现新的矛盾与问题,保持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三、加强领导,周密安排,确保改革工作平稳顺利实施

各州市、县市区要坚决贯彻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精心谋划、稳妥实施,确保改革工作平稳顺利推进。

第一,要学习到位,深刻领会改革工作的精神实质和政策要求。这次改革,是对实施了30年之久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的重要变革和制度创新,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希望大家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吃透政策精神,掌握具体操作办法。各州市、县市区要精心设计,周密部署,把思想和行动自觉地统一到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深化改革的文件规定和工作要求上来。

第二,要组织到位,建立健全改革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机制。各州市、县市区要抓紧完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建立健全、不断完善有利于推进工作、提高效率的改革工作运行机制和协调机制。各级人社、教育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各级教育部门作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履行管理职责,充分发挥联系教育教学业务,熟悉教育教学专家和一线教师的优势,充分掌握本地中小学情况和教师队伍状况,更加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确保改革工作顺利实施。

第三,要落实到位,保证实施方案的顺利进行。各州市、县市区要根据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和本次会议部署,深入调查研究,全面摸清教师队伍状况,认真培训好相关工作人员,层层抓好落实工作,根据改革后新的职称制度体系,做好人员过渡、岗位设置、组织评审、岗位聘用等一系列环节,确保改革任务的顺利完成。

会议报道改革论文 篇12

2009年全国交通发展改革工作会议于2009年12月18-19日在河南省洛阳市召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徐宪平同志在会上做了《立足当前, 谋划长远,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 构建综合运输体系》的主题报告。

徐宪平副主任全面总结了2009年交通发展改革工作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并结合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对2010年交通发展改革工作进行部署。他说,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 做好明年交通发展改革工作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奠定良好基础重要意义。他指出, 2010年交通发展改革工作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主要任务:一是保持适度建设规模, 抓好在建和投产项目, 二是突出综合运输体系中的重要通道、关键枢纽建设, 三是大力拓宽融资渠道, 落实地方配套资金, 四是积极鼓励技术创新,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五是优化交通网络衔接, 提高综合运输效率, 六是加强研究交通运输领域的发展政策, 推动交通管理体制改革。

最后, 徐宪平副主任还重点就如何编制好“十二五”交通发展规划思路提出了六点要求, 一要科学评估“十一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状况, 二要深入分析“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交通运输业提出的新要求, 三要准确把握“十二五”交通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四要深入研究“十二五”时期交通运输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五要系统地研究促进“十二五”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的政策, 六要在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同时, 带动我国装备制造工业的发展。

各省 (区、市) 、计划单列市、副省级省会城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主管交通运输工作的委领导和基础产业 (交通运输) 处处长, 国家有关部委、交通运输计划单列企业集团分管规划工作的同志, 以及有关研究机构的人员近二百人参加了会议。

摘自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网站

2010年2月20日

上一篇:领导职能下一篇:无源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