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会议报道途径

2024-10-26

改进会议报道途径(精选8篇)

改进会议报道途径 篇1

地方对外经济新闻报道是新闻报道中的一个重头戏, 在宣传一个地区起着重要作用。几年来, 哈尔滨对外经济新闻报道取得了长足进步, 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但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地方经济新闻报道能否“摸准”国字号媒体的脉搏, 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一直是外宣新闻工作者面临的问题。笔者在十余年的工作中, 深切感到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高。

一、经济新闻报道缺少可读性

众所周知, 相对时事新闻报道, 经济新闻报道的确有难度, 给读者感觉缺乏可读性, 有些地方甚至令人费解。这种现象提醒我们媒体人, 具有特色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原理, 源于经济生活本身, 宣传经济理论要通俗易懂, 深入浅出, 这需要经济学家与大众传媒共同努力。经济学家要站在普通读者的角度构思文章进行写作, 搞经济报道的记者仅仅具有新闻写作的大学专业知识还不够, 应该结合媒体的工作实际, 补充经济学知识, 学会说话, 能说让普通读者看得懂的“话”。当前多数地方对外经济新闻宣传, 很少有生动鲜活的新闻作品出现在媒体上。更多的是长篇理论文章、长篇通讯, 有的地方直接署上主要领导大名发表。这类经济新闻报道现象出现, 主要原因在作者。地方很多媒体的记者, 用许多让人看不懂的公式、词语来进行写作, 有的文章违背了汉语语法的基本规范, 给人生涩怪异之感。

二、经济新闻报道缺乏权威性

对外经济新闻报道几乎都是单一的简单重复, 没有像《人民日报》、《新华通讯社》、《光明日报》等媒体发表的消息、通讯等文章具有新闻性, 借鉴性和操作性。地方媒体出现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 除了它不具有“国字号”媒体的话语权等, 笔者认为还是编辑记者对我国、所在地域的经济规律, 经济政策等方面研究得少, 导致了认知能力低, 出现了经济新闻报道深度性、可读性、指导性和操作性缺乏的问题。曾经轰动一时的某品牌酒在中央电视台成为“标王”事件, 就是一个地方众媒体追逐的对外经济新闻宣传热点。这起“标王”新闻报道事件, 集中暴露了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违反国家有关产业政策等问题。但除了《经济参考报》等少数国字号媒体给予清醒的分析外, 地方媒体一片喝彩声。这其中不仅反映出了“国字号”与“地方号”新闻记者思维方式存在着差距, 也暴露了地方媒体采编队伍素质急需提高, 否则将落后于经济发展的步伐。其他像资源浪费、生态被毁、重复建设、社会贫富差距等现实问题, 虽然根源上不是新闻界的过错, 但长期以来, 单纯的“反映式”报道思想和模式, 对加剧这些问题的恶化并非没有一点责任。

三、经济新闻报道缺省专业性

有些地方媒体编辑记者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规律, 经济发展特点, 经济结构框架, 知之甚少, 或根本不懂。他们可能在新闻写作上是优秀的, 也是新闻出版界的专家、行业高手, 但经济学专业知识还远远逊色于本专业知识, 制约了经济新闻报道的质量, 影响了媒体的辐射作用。

改革开放30多年, 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发展速度令世人瞩目。由于学习新闻专业的编辑记者, 不具有基本和专业的经济学知识, 不能有效地运用经济学知识, 发现和捕捉国际和国内出现的经济现象, 进行剖析判断存在经济工作的问题和原因, 积极提出建议, 为政府出谋划策, 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指导和纠正, 把经济损失减少到最低, 更好更快地解决存在体制内的深层次问题。如防止腐败、土地流失、环境污染等等问题。那么, 怎样使经济新闻报道深入浅出, 通俗易懂, 见解独到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

一是提出独到而准确的新见解。地方对外经济新闻报道要抓难点, 把本地最有闪光点的东西告诉读者。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近些年经济报道的热点和难点。哈尔滨市有一家企业始建于60年代, 曾经是全市的纳税先进工厂。后来这家企业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 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企业不活的原因, 很多人认为是缺少资金。两年时间企业累计贷款1亿多元, 资不抵债宣告破产。哈尔滨市领导帮助牵线搭桥, 引进南方先进企业进行兼并重组不到半年, 企业开始扭亏为盈。如何把发生在这个企业的经济新闻对外宣传好, 简单直观地报道是没有力度和深度的。为加强新闻报道的指导性和说服力, 必须挖出它独特而深刻的含义。记者通过深入采访, 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报道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成为哈尔滨市解决亏损中小地方企业的经验。

二是经济宣传与实例相结合。一般的地方对外经济新闻报道, 往往给人以枯燥乏味的感觉。那么怎样才能既有深度又引人入胜?哈尔滨日报系列经济新闻《阿城黏豆包成为国家注册名牌商品》报道, 没有急着给读者解释黏豆包企业怎么好, 而是从黏豆包说起, 新闻一开始就形象生动, “逗”着你非读下去不可。一个地方知名的商品, 在对外经济新闻报道时, 从理论阐述哈尔滨多么重视乡镇企业, 根本无法让读者产生阅读的欲望。这篇文章最终目的是告诉人们, 通过哈尔滨的黏豆包经济新闻报道, 中国乡镇经济只有达到规模的程度和要求, 才能实现良性循环, 才能稳定、健康、有序地发展, 成为我国经济的组成部分。

三是把握全局引导社会舆论。对外经济报道, 要从全局的角度加以把握, 使经济报道更有深度, 起到新闻舆论的引导作用。获得全国好新闻奖的通讯《筑起的, 不仅仅是一座大坝……———写在小浪底截流之际》, 大声告诫国人:经济建设必须面向世界。小浪底工程分别由意、德、法的3家公司承包。他们又以工程分包和劳务分包的形式将部分工程转包给其他外国公司和中国公司, 51个国家共同参与, 构成了复杂的生产关系, 一切按合同———国家通用的菲迪克条款办事。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一切都要按照合同办事。淡薄的合同观念, 使我们在新形势下无异以小米加步枪与现代化武器作战, 吃亏受苦自不必说。地方媒体经济新闻报道记者, 与国字号记者相比足见差距, 体现在个人综合素质上。只有具备国字号媒体记者的思维和认知能力, 地方经济发展的亮点才能在中央媒体上闪光。■

(作者单位: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

改进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途径初探 篇2

一、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计算机课程中要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浓厚兴趣,对于开设好计算机课,使其“好学”、“乐学”尤为重要。

1. 展示计算机的作用,激发兴趣。第一节计算机课,就给学生介绍电脑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如电脑打字、激光照排的广告;银行里,存取款业务等;再利用教师事先选好的软件介绍一遍,大量的事实,生动的影音资料都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

2. 精心挑选教学软件,激发兴趣。心理学家认为,游戏是人类的本能之一,所以游戏是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好方法。在实践操作中,如果内容枯燥无味,学习兴趣也随之下降。因此,在内容的安排上,要根据教学目标,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内容丰富、趣味性强、具有游戏效果的教学软件进行教学,学生兴致盎然。

二、探索科学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

新课程的出现,要求教师改变习以为常的教学模式,从学生学习的主导者向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转变,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针对传统的一节理论课、一节上机课,针对学生理论课上不能认真听课而导致上机课盲目操作的问题,本人采取了交流互动的教学方法:

1. 任务驱动:这是交流互动的前提。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向学生介绍有关背景知识并提出教学要求,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学习目标。如在学习《精美卡通画》一课时,先出示教师画好的由卡通画组成的精美图画,激发学习的兴趣,然后提出任務:怎样找到卡通画?如何插入卡通画?使学生产生一种探求知识的渴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

2. 学生自学:这是交流互动的基础。在新授课之前,老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生理上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容易达到的“阶梯式”的教学目标。在向学生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明确自学方法后,由学生根据任务个人自学,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为小组讨论做好准备。

3. 小组讨论:这是交流互动的主体。在学生自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开始小组讨论。小组成员由好、中、差程度各异的学生组成,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由小组长汇报给老师,在课堂上,大家一起交流、思考、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做好调控,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解答。大多数学生通过自学、小组讨论、答疑过程就能够解决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学习的任务。

4. 练习评定:这是交流互动的检测。在小组交流后,教师运用预先设计好的练习题,采取课时小竞赛和阶段性的小竞赛相结合的形式,从知识的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让学生练习,评选出“绘画小能手”,对每个学生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这既是学生巩固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同时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电脑的水平

新课程从课程目标到教材内容都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因此,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改进会议报道途径 篇3

目前, 许多地方台的时政新闻报道模式受到思想解放程度和长期以来形成的报道模式惯性影响, 尤其是对地方党委、政府重要活动会议和主要领导活动的报道, 陷入了固定的会议报道模式之中, 现实存在着报道分量冗长, 特别是大时政报道篇幅偏大与受众需要获知的信息不足的结构性缺失的问题。那么, 如何改善时政新闻的传播效果呢?笔者认为, 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改进标题, 短小精练, 利于受众记忆

不少记者认为电视新闻中的标题是可有可无的, 事实上, 要加深观众的印象, 帮助观众理解好新闻的内容, 标题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目前, 许多地方台时政新闻的标题过长, 过于程式化, 如标题“市委领导强调, 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 坚决打好全面小康攻坚战, 以务实的举措和过硬的成果, 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 实现我市科学发展新跨越。”江苏卫视的一条类似时政新闻标题为“罗志军强调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于民”, 而《新闻联播》时政新闻报道的标题正常控制在20个字以内, 如“温家宝在山西调研”“王岐山会见美国客人”等, 我们通过对比发现, 第一条标题明显呈现出拖沓冗长、有效信息缺乏等特征, 让电视受众很难在较短时间内获知有效信息, 没有吸引力和冲击力, 电视受众没有留下深刻印象。而相反, 江苏卫视和《新闻联播》的标题短小精练、引人入胜, 用标题吸引观众, 激发观众了解新闻的内容。有的电视记者习惯参考当地党报对同一时政新闻的报道, 完全复制报纸的标题, 甚至连报纸的副标题也一并抄入, 笔者认为这是不可取的。

二、丰富时政新闻报道的电视语言和画面

时政报道, 大多数都是会议报道, 无论是画面、解说词, 记者的思维方式与文笔都有一个固定的程式。往往记者到会场, 先找会议材料, 画出会议主题内容。在很多行业年度工作会议中, 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新闻内容, “什么时间, 什么地点, 召开什么会议, 会议总结了什么, 部署了下一阶段的工作, 并对某些集体、个人进行表彰, 谁谁出席会议并讲话等”。摄像记者在拍摄上也是有固定模式, 先拍全景, 再拍主席台领导特写, 台下二三个人一组镜头, 新闻播出后, 观众看到的电视画面就是会场、人头, 特别是主席台上台下、场内场外领导人物的排序展现上;解说词则从会议材料、工作报告和领导讲话中归纳, 造成画面的相对封闭化、静态化, 语言的程式化、公文化, 几成新八股。盐城电视台这几年在时政新闻报道中特别注意电视画面的处理, 除了必须要上的领导及全景外, 在报道中大量穿插新闻背景资料画面, 丰富了电视语言, 真正做到了音画对位, 避免了电视画面的单一。

三深挖时政活动内容、从会议材料中发掘新闻线索, 更加全面地实现时政新闻报道的价值

现在很多地方台都有人员庞大的新闻中心或新闻部, 记者也按照条、线划分, 有跑时政的、也有跑民生的、经济报道的, 对记者也实行积分考核。很多记者都有这样的感触, 除了时政报道外, 找其他新闻线索或选题很难, 有无米下锅的感觉。如果我们的记者能做个有心人的话, 其实从时政新闻中能找到很多民生、经济方面的新闻线索。不少时政新闻报道尤其是会议新闻报道经常是一事一报, 不注意事件的关联度。事实上, 会议是新闻的富矿, 透露出多方面的有用信息, 涉及多方面的相关事件, 为记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由头, 可以形成新闻报道的深度效应。现在, 在笔者供职的盐城电视台新闻中心里, 很多记者都能从一条普通的时政报道中挖掘出其他的民生、经济报道等。跳出会议报道会议, 让时政新闻实现增值, 这就要求我们的记者学会做“加法”, 牢固树立大民生意识, 在新闻中找新闻。

四、报道语言力求生动活泼

在时政新闻的采编中, 地方台在报道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出席大会时, 经常会用“某领导说……, 某领导指出……, 某领导强调……, 某领导最后说……”笔者在工作中感觉到, 在很多报道中“会议没有不隆重的, 闭幕没有不胜利的, 讲话没有不重要的, 鼓掌没有不热烈的, 领导没有不重视的, 看望没有不亲切的, 接见没有不亲自的, 进展没有不顺利的, 完成没有不圆满的, 成就没有不巨大的……”这些套话是时政新闻呆板的直接表现, 这种近乎传统套路的报道形式, 很多跑时政报道的记者经常模仿套用。所以, 时政新闻要报道好, 说难也难, 说容易其实也很容易, 只要掌握好这个报道的套路, 一般不会出错。但是这样传播的效果好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样的报道, 让领导的形象高高在上, 让政府疏远了群众。政府一直在提倡打造亲民政府, 提倡为人民服务, 显然这种报道方式更多地体现出了权威, 但不能让电视受众感受到政府及领导亲民的形象。时政新闻要有好的收视效果, 就应当改变过去的模式, 具有灵活的报道方式, 尽量采用生动活泼的语言, 拉近新闻与老百姓的距离, 使之产生强烈共鸣。巧妙运用现场同期声, 让会议的主题更加突出, 让受众印象更加深刻, 让地方党委政府的形象更加亲民。这样的新闻不仅领导喜欢看, 观众也愿意看。

五、让有一定新闻价值的时政新闻延伸拉长, 让时政新闻更有深度

去年开始, 盐城电视台在《盐城新闻》中增设了新闻深一度子栏目, 就使新闻的外延得到扩伸, 深度得到加强, 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往往一条时政新闻的播出长度很短, 电视观众只能从新闻中知晓大概的一个新闻信息, 受时间的限制, 更多的有价值的、老百姓关注的时政新闻所能释放出的信息量, 观众就无法得知。笔者在工作实践中感觉到, 就会议新闻报会议, 这种形式过于简单, 会议本身所传达的内在的新闻内容被忽略, 而对于电视观众来说, 他们关注的不是开了什么会, 谁参加了会议, 观众们更关注会议里面所传达的信息与老百姓的生活、工作有多大的关系, 有效信息有多少。如每有重大的新闻事件和政策措施出台, 盐城电视台都能通过新闻深一度子栏目进行解读, 让观众能及时了解时政新闻背后的新闻, 把一条普通会议新闻里面所蕴藏的关乎民生大事的信息深挖出来, 满足电视受众收视的需求, 体现了地方主流媒体的责任和权威。

新闻立台, 本质就是时政新闻立台, 如果时政新闻不改进, 不创新, 死报着过去的条条框框, 一个台的核心竞争力就会慢慢退化。一个台没有了权威的声音, 党委政府的声音就传不到群众中去, 媒体的喉舌功能就会逐渐丧失。地方台的时政新闻报道为了收视的需要, 每过一段时间, 都要进行改版, 改版不能只改背景板, 要真正地从内容上创新, 在节目中既能彰显权威又能体现亲民, 这样的电视时政新闻就一定能够让党委政府放心, 让群众满意。

参考文献

[1]谢君.论城市台时政新闻报道的改革[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 (1)

[2]陈金中.试论新闻报道的语体特点[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3]李良荣.当前中国新闻改革的基本特点——纪念新闻改革25周年[J].现代传播.2001. (5)

改进作文教学的途径 篇4

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写作教学, 习惯的操作过程大致是通过“写—改—评”三个环节来完成的。“写”是由教师命题后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的活动。命题的特点是同中求异, 写作活动的特点是被动盲从, 跳不出划定的圈子, 学生写得苦;“改”的环节一般是由教师来完成的, 当然也有学生自改, 互改等其它形式。一篇学生作文, 往往被教师勾勾划划, 逐字逐句消灭了错别字, 消除了语病, 教师累倒了, 学生真实的影子和思想没有了。“评”一般是教师进行的作文讲评活动。作文固然要讲章法, 但是没有生活的源头活水, 学生的写作也只能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决定文章成败的不是对模式的模仿, 而是学生的写作智能。

笔者认为症结就在于:作文教学僵化的模式让学生失去了兴趣;作文教学强制性的任务让学生只能疲于应付, 而不重视阅读和积累的作文教学更让学生失去了写作的源泉;缺乏真情表白的土壤中也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这些都可以视作作文教学的东隅之地。

有反思就有进步, 有改进方能超越。那么, 作文教学的桑榆之地在哪里呢?笔者有以下几点认识与大家商榷。

一.转变角色, “无为而教”, 还原作文教学的亲切面孔

孔子在教学中曾提倡“无为而教”, 即不为直接目的而进行的教学, 在不经意中达到“不教而教”的目的。我们不妨把写作活动看成是一项娱乐, 而不是塞给学生的一项任务。在实际操作中, 不一定要雷打不动地完成两周一次的写作任务, 可以适当突破时间的限制, 变限时硬写为即兴创作, 把“写”变成学生的一种需求。“劳于读书, 逸于作文”正好说明, 写作应是在毫无约束的状态下自觉进行的活动。“牛不饮水强按头”的做法只能让学生无病呻吟, 只能让写作过程苦涩、艰难。如果我们的角色能由原来下达任务的“工头”变为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欣赏大自然风光的“导游”, 让学生有一吐为快的情感冲动, 那么, 学生的写作就会变成一种有益于身心的活动, 作文才不会变得面目可憎。

二.引导阅读, 感受生活, 走出作文教学的死胡同

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 作文的质量是以阅读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对生活的真实体验为基石的。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 在生活中感受, 给他们源头活水, 写作的绿洲就不会枯竭, 而会永远水草丰茂。在这方面, 教育家孔子早已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 他曾把弟子引向民间, 引向蛮夷, 要求他们“多闻”、“多见”, 在出游中体验生活, 获取知识, 积累素材。林语堂说过, “能读无字之书, 方可得惊人妙句”, 写作与阅读是分不开的, 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和思维能力, 作文也是写不出深度的。在这方面, 我们早已有古训, 学生写作的差异也是很好的例子。我们的学生需要眼中有“物”, 胸中有“竹”,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方能语出惊人, 下笔如神;否则, 就只能鼠目寸光, 没有远视, 作文教学就很难走出死胡同。

三.提供平台, 营造气氛, 开辟作文教学的新天地

写作是一种释放, 也是一种交流, 他需要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我们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比如写手抄报, 办橱窗, 设专栏, 开展文学讲座等, 创建写作平台, 营造写作气氛, 形成百花齐放, 竞相争鸣的良好局面, 何愁不能开辟作文教学的新天地呢?

顾客锁定途径的改进研究 篇5

在市场上存在大量的顾客被锁定的现象。传统观点认为, 当顾客从一个供应商或者一个品牌转移到另一个供应商, 或者另一个品牌存在很高的转换成本时, 就面临锁定。

本文认为, 顾客锁定是指由于转移成本和关系收益的影响, 顾客对特定产品或厂商的依赖而不轻易改变供应商或合作伙伴的现象。这些现象具有如下特征:首先, 从锁定途径来看, 企业不仅要关注顾客的转移成本, 更应该锁定状态给顾客带来的关系收益;其次, 从锁定的成因上看, 顾客之所以不愿意转移而保留与供应商的交易关系, 取决于转移成本与转移收益的比较;最后, 虽然企业与顾客保持锁定状态的原因各异, 但他们还是建立了相对长期的合作关系。传统定义把转移成本作为顾客锁定的唯一因素是片面的, 关系收益是锁定顾客的另一重要因素。

2 转移成本与顾客锁定

2.1 转移成本与顾客锁定

波特 (1980) 指出顾客转换成本是一次性成本, 是顾客从一个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转向另一个提供者时所产生的一次性成本。克莱姆普尔 (Klemperer, 1987) 第一次指出了顾客转换成本的类型, 他认为, 在很多市场上顾客都会面临转换成本问题, 至少存在以下三种类型的转换成本:交易成本 (transaction costs) 、学习成本 (learning costs) 和人工或合同成本 (arti-ficial or contractual cost) 。此后, 史马兰奇 (Schmalensee) 将心理成本因素加入顾客转换成本的研究中。综上所述, 转移成本是指顾客从现在厂商处购买商品转向从其他厂商购买商品时面临的一次性成本。这些成本的内容如下:

2.1.1 沉淀成本。

沉淀成本指在第一阶段交易活动中发生的不可回收的成本。对顾客来说, 沉淀成本具体表现为学习成本和专用性投资。

2.1.2 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指寻找新的交易者以及进行新交易所需付出的成本。它包括寻找新对象所付出的时间、精力、金钱;与新交易对象打交道过程中的谈判成本;以及保证交易落实的种种费用。

2.1.3 转换的优惠折扣损失与合同。

转换的优惠折扣或合同所产生的转换成本主要是预期收益的损失或预期损失的发生。这种成本多是在厂商的主导下形成的。

2.1.4 心理成本。

心理成本是情感因素导致的成本感受。比如对未知产品的预期收益和损失, 对风险的态度、改变习惯与偏好的成本等。

2.2 锁定失败

2.2.1 竞争对手的反锁定

反锁定策略是竞争手段的一种, 在使用方法上同一般的锁定策略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比如优质的产品和良好的售后服务等, 当然作为竞争者要想反锁定, 这些都必须比别人做得更好或更有特色, 在产品的价格上也要更低廉, 甚至是免费。

2.2.2 顾客避免锁定

作为顾客是有选择权的, 在购买产品之前, 顾客是处于主动的, 这样就完全有可能避免进入锁定的困境。

3 对传统顾客锁定途径的评价

3.1 传统顾客锁定理论对人性的假设有失偏颇

周和荣和李海婴认为, 人的本性不是简单的、一成不变的、个别的、而是复杂的、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关系的产物。目前, 学者们对人性的多元化和复杂性已经形成共识。

实际上, 顾客既具有“经济人”的特征也具有“社会人”的特征。只以单一人性来分析人的行为特征, 显然都有失偏颇。传统顾客锁定理论把顾客看成是单纯的“经济人”, 仅仅从提高顾客转移成本这一经济动机出发来锁定顾客是片面, 所以经常会出现顾客锁定失败的情况。

3.2 从线型锁定向网型锁定的转变

王琴认为, 如果一个顾客从厂商S所提供的产品中所获得的效用不仅取决于自己的行为, 而是同时受其他顾客的影响, 也就是存在外部效应的情况, 这种锁定的关系称之为网型锁定。反之, 如果顾客彼此之间不存在外部性, 每个顾客之所以被锁定源于顾客自己的前期资产投入与后期资产之间存在互补性, 与使用同一产品的其他顾客没有关系, 这种锁定称为线型锁定。

线性锁定是以企业为出发点, 依靠提高单个顾客的转移成本和供应方的规模经济来锁定顾客, 是传统顾客锁定的途径;而网型锁定是从社会群体为出发点, 依靠提高顾客的关系收益和需求方的规模经济来锁定顾客, 是以顾客为中心的新的顾客锁定的途径。顾客在与特定企业的关系中可能付出成本和获取收益, 实际上, 顾客所获得的这种收益, 往往就是顾客愿意与特定企业构建某种关系的重要原因之一。

4 顾客锁定途径的改进

4.1 关系收益与顾客锁定

Gwinner在1998年指出关系利益是指“在与企业保持长期合作关系的过程中, 除去和超越核心利益之外, 带给顾客的其它利益”。Szymanski和Henard在2001年经过研究认为, 如果顾客从某种关系中获得了更多他们所期望的收益, 那么他们在交易过程中的不安和焦虑就会减少, 取而代之的是更高的顾客信任和承诺。

根据Berry在1995年的研究结果:顾客在与企业的关系中可以获得以下三种主要类型的收益:经济收益、社会收益和结构收益, 三者的具体内容如下:

4.1.1 经济收益是指顾客购买某个供应商的产品或服务可以节省货币、获得额外提供的特别产品或是因为忠诚而获得产品或服务方面的奖励;4.1.2社会收益是指顾客为供应商所识别, 并被视为重要顾客而获得优待与享受友好服务等;4.1.3结构收益是关系营销的最高形式, 在这个层次上顾客已经面临着很高的转换成本。综上所述, 当关系营销人员能够为顾客提供他们在其他地方难以获得或是非常昂贵的“附加值”收益时, 那么企业就为保持和强化顾客关系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4.2 改进后的顾客锁定模型

本文引入了关系收益这个维度, 建立了包括转移成本和关系收益两个维度的顾客锁定模型, 为企业长期锁定顾客提供了新的参考角度。关系收益中的经济收益包括了传统理论中的转移成本, 而社会利益和结构利益是对原来顾客锁定途径的补充和完善。当然, 影响顾客锁定的因素还有很多, 要达到顾客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 更加长久的留住顾客, 顾客锁定的模型还需要继续拓展和深化。

摘要:顾客锁定可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以往的研究把顾客看成是单纯的“经济人”, 忽视了顾客的社会性, 单纯靠提高顾客的转移成本来锁定顾客, 经常出现锁定失败的情况。从复杂人性假设出发, 提出了以转移成本和关系收益为框架的顾客锁定模型, 对顾客锁定途径进行了改进, 提高了顾客的忠诚度和锁定的稳定性。

关键词:顾客锁定,转移成本,关系收益

参考文献

[1]王永贵, 张炜.关系活动、关系质量和关系收益——基于顾客视角的实证研究[J].营销科学学报, 2006, 3:3.

[2]王琴.顾客锁定理论与策略研究, 干春晖:中国产业经济评论 (第一辑)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

[3]宁昌会.浅谈关系营销中的顾客锁定机制[J].商业时代, 2004, 12:13-14.

建筑节能制约因素与改进途径 篇6

建筑能耗是建筑外围护结构传递的热量以及维持室内热环境、冷热源设备及系统的能耗的得热量之和 (或差) 。城镇住宅除采暖外的能耗包括炊事、生活热水、空调、家电、照明能耗。所消耗的能源主要包括电力、燃气、燃煤、液化石油气。近些年来, 有关科研机构对几个典型城市的住宅能源消费情况做了大量而深入的调查。通过对居民能源消费习惯的入户调查问卷、大量户用电耗的数据统计, 加深了对我国城镇住宅的建筑能耗特点、能耗数据的认识, 结合这些能耗调查结果和国家能源消耗统计数据, 可以大致得到我国城镇住宅的能耗特点和能耗数据。我国城镇住宅除采暖外 (包括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冬季的热泵采暖) 平均用能为等效电力20~30kWh/ (m2/年) , 我国2004年城镇住宅建筑面积为96亿m2, 除采暖外总能耗为1900~2850亿kWh/年等效电。

1.1 采暖空调能耗

长江流域住宅目前绝大部分住宅采暖方式为电热或空气源热泵。住宅的采暖空调能耗与运行模式有关, 不同的运行模式下单位面积空调能耗有成倍的差距。根据我国一些院校、科研单位的调查, 我国城镇住宅的平均能耗约为3~5 k W h/ (m 2/年) , 北京为2~4kWh/ (m2/年) (不含集中采暖能耗) , 上海为5~1 0 k W h/ (m 2/年) 。

1.2 生活热水能耗

我国的生活热水主要用于淋浴, 2005年淋浴热水器的城镇居民百户拥有量为72.7台, 居民家庭拥有的热水器中, 燃气热水器占5 7.4%, 电热水器占31.3%, 太阳能热水器仅占11.3%。生活热水能耗没有明确的统计渠道。若一次洗澡用水60L, 从15℃用电加热到40℃的用电量约是1.74度, 若按平均每户每年300人次洗澡, 每户平均2.96人和人均住宅面积26.1m2计算, 折合用电量为6.76度/m2/年。

1.3 照明和其他家电

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家庭照明能耗约为6.7kWh/ (m2/年) , 各种电器 (除空调、淋浴) 的能耗约为11kWh (m2/年) 。

1.4 炊事能耗

我国的炊事主要是燃气, 而统计年鉴中燃气有一部分用于采暖和生活热水。根据调查, 我国的城镇住宅炊事能耗约为9.5kWh/ (m2/年) 。

2、提高建筑节能设计的途径

2.1 改善微气候

任何单体建筑都是与其周围环境交换能量的, 因此, 要减少进入单体建筑的热能, 首先要改善建筑周围环境的微气候。

1) 通风。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主导风向是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 因此, 应当使建筑物朝向夏季主导风向。当建筑群成排布置时, 宜与主导风向成3 0°~4 5°角, 并采用前后错位、斜列、前低后高、前短后长、前疏后密等布局措施, 使整个建筑群都能形成对流风。建筑物的楼梯敞开、底层架空等措施, 也有利于后排建筑物的通风。此外, 应注意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引导水陆风、山谷风、林原风、街巷风、天井风、庭园风等来改善气候。

2) 绿化与水体。华南理工大学热带建筑研究室曾对夏天阳光下不同地面的温度进行实测, 结果如表1所示。

可见, 绿化相对于硬铺砌可取得表面降温3℃~6℃的效果。若配以水体和喷泉等, 还可进一步改善微气候。因此, 尽可能增加绿化和水体面积, 减少硬铺地, 是改善环境气候和节能的一项重要措施。

2.2 改善建筑物单体节能设计

1) 选择有利的朝向和体型。建筑物的朝向对节能意义重大, 应尽量争取南北朝向, 避免东晒和西晒。

建筑物体型系数是建筑物外表面积与体积之比。体积一定的建筑物若体型系数大则外表面积大, 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就多。因此应当力求将体型系数控制在0.35以下。某些高级建筑出于造型和美观的考虑, 不得不采用较大的体型系数时, 应适当增加外墙热阻来弥补。

2) 合理确定窗墙比。窗墙比是窗户面积与外墙总面积之比。若窗的面积较大, 则夏季室内日射得热量多, 室内就较热, 空调冷负荷就相应增加。在冬季, 虽然进入室内的日射可减少供暖负荷, 但由于窗的温差传热损失要比墙体大得多, 因此窗的面积大耗能多。可见, 减少窗户面积是一项重要的节能措施。

3) 采用特种玻璃和遮阳板设施。采用特种玻璃是减少室内日射得热的有效方法之一。常用的特种玻璃有吸热玻璃、反射玻璃和遮光玻璃等, 与普通玻璃相比, 可分别减少2 3%、3 0%和7 0%的日射得热。采用增大屋檐、窗户侧壁、阳台以及专用遮阳板等遮阳措施, 可直接遮挡夏季阳光的热辐射。

遮阳板的设置与太阳的位置和建筑物朝向等因素有关。水平式遮阳板适用于南向窗口;垂直式适用于北向窗口;综合式适合于东南和西南向窗口;而挡板式遮阳板则适用于东西向窗口。

4) 改进围护结构的放热、隔热性能。研究并推广具有低热转移值的外墙和屋顶结构、选用导热系数小的材料, 具有重要节能意义。这方面的措施:包括外墙表面采用浅色设计, 以反射太阳热力;屋顶采用植被屋顶、蓄水屋顶、通风屋顶, 墙体采用中空结构等。

5) 自然通风与地下冷源的利用。加强通风有利于改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室内热舒适环境, 因此应当注意借鉴传统建筑的若干设计手法, 利用风压、热压作用, 改善自然通风。例如, 利用门窗对位, 促进水平穿堂风的形成;利用风管、风塔或高层建筑的中庭进行灌风或抽风以促进垂直通风等。若能将风或空气送入地下空间, 利用导管将经过自然冷却的地下空气或水引导到室内, 尚可进一步降低室温。

当然, 自然通风与减少窗墙比必须权衡利弊, 综合考虑。为了强调自然通风, 过多地增加窗户面积是不适宜的。

2.3 采用绿色照明

在研究各类房屋设备使用能源比例中发现:空调占3 6%、照明与一般用电占3 5%。因而除了重视空调节能外, 必须重视照明采光等其它用电设施的节能。

首先要注意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减少照明用电。在配电及照明系统设计中, 还应当注意改善各种灯具和用电设施的功率因数, 尽量采用高效率的灯具, 如将钨丝灯泡改为荧光灯、将高压汞气灯改为高压钠灯等。在照明设计中推广局部照明装置, 只在工作范围内配置适当照明, 减低环境照明光度;安装自动光源控制和红外线感应器等, 避免不必要地长期亮灯。此外, 还可采用光导管收集太阳光进行室内照明。

2.4 利用太阳能等洁净能源

首先是推广应用被动式太阳能集热系统, 用于给建筑物提供热源。同时, 太阳能还可用来制冷, 一种途径是利用太阳能推动机械装置, 再推动压缩制冷系统;另一种途径是利用太阳热量直接驱动吸收式制冷机。

2.5 研究并推广能源计算软件

对建筑物各种耗能装置和各种围护结构, 进行能耗的计算机预测模拟分析, 将能够定量地计算出各种节能措施的效益, 减少盲目性, 取得最优化, 这是节能高科技化另一重要措施。

2.6 适当提高室内热舒适标准

研究显示, 若适当将夏季空调舒适标准从通常的25℃~26℃提高到28℃~29℃, 不仅满足居民热舒适要求, 减少空调房间与室外之间由于温差过大, 容易引起的热伤风等空调病, 还可取得节能的效果。

摘要:建筑节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论述了制约建筑能耗的因素, 从建筑物微气候、建筑构造和设备提出建筑节能设计途径。

关键词:建筑能耗,微气候,节能设计

参考文献

[1]朱盈豹。保温材料在建筑墙体节能设计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2]王荣光。减少建筑能耗的途径[J]。建筑节能, 2001 (3) :32-36.

改进中职纺织教学的有效途径 篇7

中职纺织教学的困境

中职教育的生源录取分数低, 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 缺乏学习主动性。很多家长在确认子女上大学无望后, 就不再积极配合学校抓好子女的教育, 使中职教学计划的有效实施和办学质量的提高都增加了很大难度。目前, 大多数中职毕业生从事的是低端的、报酬较低的工作, 其原因是教学内容和考核方法陈旧滞后, 学生技能训练的时间少, 技术等级证书含金量不足, 毕业生质量不高。

一方面, 中职学校的教学设施普遍落后, 分组实验、实训工位严重不足,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也滞后, 在校生规模与办学设施, 尤其是实验、实习、实训设备现状存在矛盾。另一方面, 纺织学校没有把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管理计划或形成制度, 在时间、组织和经费上都没有相应的安排和保证, 不可避免地出现教师教学脱离实践的现象。因此, 学生动手能力训练严重不足, 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目前的纺织工程专业把原纺织工程、针织工程以及纺织材料三个专业合并为一个专业, 拓宽了专业口径。然而, 由于专业课程设置多且细, 学科之间缺乏交叉渗透, 产学结合方式单一且层次浅, 各门课程的理论自成一体, 导致各学科间缺乏有机衔接, 课程之间的整合与渗透不够。

应对措施

学生选择就读职校是希望掌握一门技术, 学到一技之长, 将来能在社会上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因此, 中职教育要着眼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造就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的中职层次应用人才。

(一) 加强实践技能教学

合理设置实训课程纺织学校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传统课程模式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 忽略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造成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有距离。因此, 要与理论知识性课程并举, 开设技能训练课, 加强并完善实践性课程体系, 加大实训力度, 力争使纺织专业理论课和实训课程课时数的比例达到1∶1。

加强实验室建设纺织学校要取得可持续发展, 实现内涵式发展的目标, 一方面, 必须增设实验仪器设备, 扩大实验场地, 另一方面, 要花大力气加强实习实训车间建设, 改善专业实习实训条件, 解决实验、实训工位不足的问题。

加强校企合作在校企合作过程中, 由于收入与付出不等同, 不少企业不愿成为学校的实训基地。因此, 政府在技改资金投入上应该向接受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培训多的企业倾斜。这样, 才能有利于纺织学校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确保每一门专业课都有一个现场教学场地, 保证学生拥有良好的实践性教学场所。

加强专业课教师的实操技能专业课教师只有深入实际, 接受前沿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 才能更好地进行教材选择、教案组织和准备以及实践课程指导。因此, 纺织学校在时间上、组织上和经费上应给予切实的保障, 积极创造条件让专业课教师每学年至少一次到企业第一线积累实践经验, 掌握纺织操作技能。

增加专业课程的实操课时在实践中掌握理论, 并用理论指导实践, 才能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实践性很强的纺织专业应适当缩减理论教学环节, 加强社会调查、实验教学、现场教学和综合性实训等环节,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开动学生的思维并激发其创造性, 提高学生处理纺织实践问题的综合能力。这些实践课时占专业课程总课时的比例应大于20%。

(二) 衔接整合各学科

要满足纺织企业用人需求, 中职纺织教育就要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及思维能力的训练。课程设置要从易到难, 从介绍基础知识到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纺织专业课程整体上是按生产流程排序的。例如, 在纺织品检测专业中, 主要专业课程的顺序为:纺织化学、纺织材料→纺纱基础、机织产品与工艺、针织产品与工艺→非织造布概论、染整基础、服装概论→纺织品检测→纺织品检测实训。

上游企业的产品是下游企业的原料, 企业要了解其上下游企业的生产原理和要求, 上游企业要具有为下游企业服务的意识。因此, 教师在授课时要有意识地联系纺织上下游产品的生产知识, 达到学科间的有机衔接以及课程之间的交叉渗透。纺织材料、染整基础是纺织品检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二者实验内容有某种程度的重复。在实验操作中, 应充分利用等待时间 (如仪器运作时间或萃取时间) , 还要避免实验内容的重复讲授, 以便提高实验教学效率。总体而言, 纺织材料实验侧重对纺织纤维、纱线、坯布的结构性能的单项测试;染整基础实验侧重织物色牢度、织物功能性和安全性测试;纺织品检测实验侧重纺织纤维、纱线、坯布、面料、服装和产业用纺织品的品质测试以及织物服用性能、织物风格测试。

同时, 要淡化或打破现有基础学科的界限, 开设一些综合课程, 把相互之间有内在联系的若干学科综合在一起教学。如染整技术专业的纺织概论课包含了纺织材料、纺纱、机织、针织技术、纺织商品和纺织管理等六门课程的内容。基础课程内容应注重与专业课有效结合, 注意知识的衔接与连贯, 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征把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通过与专业技能相结合, 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给学生提供在专业中应用这些知识的线索, 从而防止学生出现厌学情绪。

(三) 纺织课程体系要符合时势发展

为了满足企业需求, 做到职教课程与现代企业“零距离”, 纺织学校需要合理有效地进行课程改革, 加强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的相关性, 整合理论与实践, 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法、课程评价等方面作深入研究。

专业设置中职学校的纺织类专业设置必须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改造, 甚至弃旧立新, 把就业面狭窄的棉纺、毛纺、机织、针织、纺织材料等专业调整为纺织技术专业。同时, 根据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和重点发展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适时或超前设置特色鲜明的纺织品检测、纺织技术 (产品设计方向) 等专业, 并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 从而尽可能地提高学生接受中职教育的个人收益率, 扩大社会对中职教育的需求。

课程设置中职纺织教育具有较强的岗位针对性。中职纺织教育要完成人才培养目标从传统的知识型、专业型向工艺型、技能型转变;教学从传统的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转向以实验实习、技能训练为中心;教学内容从重视文化理论知识的传授向重视实验实习、操作技能训练转变, 就要做到课程合理设置。专业必修课程与核心技能课程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专门化方向专业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应随着行业、企业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例如把纺织品检测专业的织物结构与设计课程改为织物结构与性能课程。

教学内容 (1) 适应岗位变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社会岗位是动态变化的,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变化, 这就要求中职纺织教学要适应社会岗位变化的要求。例如, 印染企业特别欠缺纱线染整和针织布染整人才, 染整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就应针对社会市场的需求作出调整。纺织技术专业 (针织工艺方向) 的纺纱基础课包括三大方面的教学内容:传统棉纺工艺 (课时约占70%) , 毛纺、麻纺和绢纺工艺 (课时约占15%) , 新型纺纱工艺 (课时约占15%) 。广东的纺纱设备较先进, 产品质量较高, 可适当提高后两部分的授课比例。 (2) 符合专业特征。中职学校所开设的课程, 其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时间都应根据专业特征来制定。纺织技术专业 (纺织产品设计) 和纺织品检测专业的机织产品与工艺课和针织产品与工艺课应增加机织、针织产品的种类与性能分析内容, 适当减少工艺技术内容。广东的针织业发展迅速, 可适当侧重针织教学。 (3) 具有时效性。社会岗位的存在还具有时效性, 生产第一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往往可以创造出新的产品风格, 带来高利润或高附加值。中职纺织教育应着重与强化纺织新技术相关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如高性能纤维、功能性纤维及产业链应用开发等。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 才能使企业先进的机器设备得以准确操作和使用, 使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生产中得到高效运用, 从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中职学生学习理论课程的积极性不高, 学习结果不理想。学习成绩不佳以及教师的责备、冷漠加深了学生对这些课程的厌烦。但不善于学文化课不代表不聪明, 成绩不好不等于能力低, 教师应该针对学生个性特征改进教学策略, 引导他们改善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中, 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或邀请纺织界知名人士讲学。教师可通过视频、动画、图片等形象生动地表达理论知识, 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增加课堂的信息量。

(五) 完善评价体系

传统的考试方法是在教学完成后通过一次测验或考试评价学生, 难以客观地评价学生在教学中的表现及成果。

加大对技能的考核常规卷面考试内容大多是上课讲过的理论知识, 涉及的技能知识很少。学生只重视笔记上的知识点, 基本不复习技能知识, 甚至部分学生不重视实践课。

抽题考核可探讨抽题考核的办法, 即每门课程都有涵盖该课程主要内容的考题库, 如选择题有100题, 判断题有100题, 填空题有50题等, 考试前由科长或教研组长随机抽出这些题型中的若干考题, 组成一份试卷来考核学生。

多方人员参与评价专业课授课教师、实验教师、实习指导师傅的表现性评价成绩通常只是整体性评价的成绩, 理论课的平时成绩包括整体性评价和分析性评价的成绩, 考核内容有出勤、作业、听课认真程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创新精神、探究能力等。这些评价基本能够反映学生的平时表现, 但不够准确、全面和具体, 况且学生的平时成绩往往由任课教师一人评定。因此, 应根据课程的特点, 做到评价及时、贯穿学习全过程, 并且要有多方人员参与。

成果展示法公开展示学生的实习或实验作品, 如织造小样或印染布样, 分别由参观者、同班学生、作品制作人和指导教师进行评价, 以成果展示为主, 自我评价、他人评价为辅。应该重参与、重评价, 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评价内容的综合性和过程性, 评价标准的合理性, 以及评价方法、手段的多样性。

中职纺织教育定位于培养强技能、宽适应的生产第一线技术人才, 以肯干、够用、会学为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中职纺织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 要通过创新职业教育理念、方法和手段, 探索适应社会、企业和从业者个人发展需要的新模式, 按照适应市场、服务社会、立足当地、适度超前的发展思路, 把学生培养成为艰苦行业留得住、转岗换位适应快、经过努力上得去的合格劳动者。

摘要:中职纺织教育需要面向社会, 面向市场。目前, 中职纺织教学遇到了生源素质低、毕业生质量差、学科之间缺乏交叉渗透等问题。纺织学校要加强实践教学, 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设置纺织专业方向及课程, 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考核方法。本文针对纺织学校的教学现状、学生实际, 探讨了教学中的一些困惑问题。

关键词:中职,纺织教学,改进对策

参考文献

[1]陈智慧.中职教育需求调查与对策[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03, 11 (2) :4-7.

[2]严瑛.纺织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 (21) .

[3]李秀彩.技术应用型课程考核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1, (24) .

[4]万伟, 秦德林, 吴永军.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5]郑金洲.课改新课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设备资产构成利用分析及改进途径 篇8

一、设备管理现状

由于公司是老的国有企业, 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 设备管理模式落后、老旧设备多、设备成分构成复杂、设备管理工作开展难度较大。主要体现在:设备役龄长、自制设备多、设备精度低和耗能大, 人们普遍对设备管理工作不够重视。由于部分设备性能较差、技术落后, 不仅生产效率低、对安全生产构成了潜在威胁, 也极大影响了企业形象。设备利用率低、故障率高、维修费用和生产成本高等, 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1. 设备管理模式落后

北京南口轨道交通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属机车车辆配件企业, 长期以来一直沿用的是传统的设备管理模式, 人们对设备管理工作不重视, 设备管理工作是被动开展的。传统的维修管理方式和维修目标只是不断地维持设备设施的简单使用, 管理方法不仅落后, 而且难以实施。设备坏了再维修、不坏不修和拼设备现象十分严重。设备故障率、维修费用及原材料、能源和备件消耗等越来越高, 委外修理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员工的操作技能和维修水平越来越低。

2. 老旧设备仍是主要的生产设备

公司在账设备共有904台, 多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前生产的, 占65%以上。其中:大型设备38台, 精密设备27台, 进口设备56台。在56台进口设备中, 七十年代前的有14台, 八十年代的有19台, 九十年代的有16台。在主要生产设备中, 七八十年代占的比例最大, 有些已到报废年限, 但仍在超期服役。在关键设备中有相当部分是八十年代前生产的, 这些设备不但役龄长, 而且长期担负主要生产任务。如, 齿轮车间的6台立式车床, 三机车间的西德3台深孔钻床、3台外圆磨床、2台无心磨床和1台瑞典双轴内圆磨床, 热处理车间的2台日本真空热处理炉等, 都是生产车间非常关键的设备, 平均使用时间30多年。虽然经过大修或技术改造, 但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 机件的磨损情况严重, 设备使用状态和技术状况已严重下降, 设备故障骤增, 修理成本不断上升。有一部分文革时期企业自己生产的非标设备, 是本着花钱少、见效快的原则制造的。由于受制造年代和制造条件的限制, 设备精度低、耗能大、跑冒滴漏现象严重和维修困难等, 使设备技术状态较差。

3. 设备开机率不平衡

2008年统计的金切设备利用率是80.33%, 锻压设备利用率是73.52%, 但其他设备的利用率要低许多, 特别是专用设备、配套设备的利用率普遍较低。一方面是生产任务不足, 另一方面是产品的多样化, 现有设备已不能满足生产工艺的需求, 再有就是采购失误。如, 一机车间为加工某机车厂的定位座购置了多台设备, 这批活完成后就一直未用;齿轮车间购置的价值24.62万元的强化抛丸机, 仅试制了一批活, 也因无后续产品而闲置;三机车间购置的匈牙利加工中心, 因不适应本厂生产需要和达不到工艺要求, 一直不能正常使用等。

二、解决方法

1. 对主要生产设备进行重新归纳和排队

2008年公司对全部设备资产进行了大规模检查, 共归纳和排列出主要生产设备632台, 根据技术状态共划分了四个等级, 一级设备363台、二级设备260台、三级设备8台、四级设备1台。通过技术分析, 主要生产设备的技术状况和技术水平一般, 有相当部分的设备因技术和经济指标落后, 应属淘汰或更新范畴。设备性能与技术状态不仅影响了产品的产量、质量及成本, 也制约了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为提高设备精度和设备修理工作的准确性, 公司采取了计算机管理, 依靠科技进步来推动设备管理工作的开展。目前, 公司有微机和工作站的设备327台, 全部用于产品设计、开发和设备管理等。微机在生产设备上的应用给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提供了保证。根据企业资金情况, 公司还将陆续把主要生产设备全部改造成微机控制, 以提高生产装备的技术素质和推动新产品的开发速度, 充分发挥设备效能和进一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2. 加快设备的更新改造速度

对技术落后和已不能适应生产需要的老旧设备, 应加快更新速度。将役龄长、耗能大、技术落后和安全性差的设备加快处理, 或通过技术改造来提高设备技术性能。充分利用好大修资金, 把部分大修费用于设备更新或设备改造上, 以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生产效率。

热处理车间的中频淬火机床由于使用时间较长、设备老化严重, PLC生产厂家也早已停产, 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较差、故障率增高, 严重影响了正常生产。通过将设备控制部分进行升级改造, 如更换全部元器件, 重新编写控制程序等, 使机床不但达到了最初的设计要求, 也极大提高了控制部分的技术功能。英格索兰的转子产品加工是公司的重点发展项目, 但因产量低 (每月只能生产几对) , 一直制约着与英格索兰公司的进一步合作。通过分析是进口刀具型线设计有误, 造成为磨床预留的加工余量较大 (在6mm以上) , 不仅消耗了大量砂轮、浪费了设备资源, 且生产效率极低。技术人员对生产转子设备的进口刀具型线进行了技术攻关。英格索兰公司提供的转子加工参数中只有端面型线, 应首先解决刀具法向型线的计算问题。于是, 技术人员制作了标准样板, 先用样板检查铣刀存在的问题, 再通过磨刀片调整刀具的法向型线, 既减小了加工余量 (不足2mm) , 也极大提高了加工效率。

3. 加强设备点检工作

根据设备在生产中的作用、特点和设备说明书、使用和维护检修规程等技术文件, 遵照点检“七定”的原则及结合企业实际情况, 公司编制了《设备点检作业标准》。在满足设备点检技术需求的同时, 也兼顾了点检操作的可行性。根据使用频率和生产中的重要性, 将设备分为A类和B类两种。A类是长时间频繁使用和对生产起重要作用的设备, 其他为B类设备。对A类设备实行的是日常点检、专业点检、解体点检和精密点检等;B类设备实行的是日常点检和专业点检相结合。操作工实施日常点检工作时, 应根据点检计划每天按点检标准对设备进行检查, 并逐项填写点检作业卡。日常点检中发现的异常问题由操作工处理, 不能处理时应立即报告检修工处理, 处理结果应由操作工验收和签字确认。设备在进行停机检修和专业点检时, 操作工必须配合和全程参与。

4. 做好设备使用和维护保养的成本控制

(1) 维修费用是设备成本的主要部分。要降低维修成本, 必须与其他环节的工作紧密配合, 抓好各环节的工作管理。不但要加强与设备制造单位和使用部门的横向联系, 还应加强内部各相关人员的协调与配合, 共同管理好设备。以达到使设备寿命周期成本最低、综合效率最高的目的。

(2) 建立企业设备管理的责任监督制度。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 将设备综合效益与员工收入直接挂钩, 是加强和搞好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措施。要保证设备正常运转, 首先要做好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工作, 必须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操作工发现问题后, 应及时汇报和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 以防患于未然。交接班记录必须做到详实、客观, 交接班时必须对设备进行细致的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杜绝设备带病作业。

(3) 加强对设备故障变化规律的研究。设备磨损大致可分为初期磨损、正常磨损和剧烈磨损阶段。应做到:在初期磨损阶段爱护使用、正常磨损阶段精心维护使用、剧烈磨损阶段前及时修理等。同样, 设备故障的变化规律也可分为三个阶段, 即:初期故障期应精心安装、认真调试、强化试运转和严格验收;偶发故障期应加强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工作;在进入磨损老化故障期前应及时进行预防性维修和改善性维修, 重视对设备的经济和技术指标的劣化趋势分析。

(4) 将预防性维修作为首选的维修方式。根据设备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预防维修方式, 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减少维修费用。如, 对状态易于监测的故障实施预防维修;对重点设备的重点部位实施重点监控等。选择经济性的预防维修方式, 不但能杜绝设备零部件的非正常损坏, 也是防止设备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

(5) 加强设备润滑管理。许多设备故障是因润滑不良引起的, 维修人员必须掌握润滑材料的性能及选用的合理性, 了解设备的润滑特点等。避免因管理和使用中的盲目性引发设备润滑故障, 加剧设备磨损、缩短设备使用寿命和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对选定的代用油品需先进行理化检验, 再进行试运行, 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只有在确认润滑效果良好和各项技术指标符合要求时, 方可正式使用。积极推行润滑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实施定点、定量、定质、定人和定时的润滑管理模式。

5. 提高员工的素质和管理、技能水平

提高设备管理、维修和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以及管理和技术、技能水平, 应做好如下工作。壮大企业的精修队伍, 进一步提高员工队伍的技术素质, 确保设备长周期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教育操作者要以主人翁精神爱护设备, 同时建立岗位责任制和加大设备管理的绩效考核力度。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要使每位管理人员都能积极关心和了解设备资产的构成状况及使用情况, 通过不断努力和积极的工作, 做好闲置资产的盘活工作, 为推动企业发展奉献自己的聪明和才智。公司还应结合企业实际情况, 采取转让、租赁或出售等措施, 管好和用活现有设备资产。

三、取得的效果

上一篇:项目分风险管理下一篇:双重股权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