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备课

2024-10-18

改进备课(共5篇)

改进备课 篇1

倡导备课有效, 彰显的就是目前教师备课的低效甚至无效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 已经到了切实需要从“根”上探讨的关键性时刻。我以“你是如何完成备课任务的?你认为目前的备课有效吗?”两个问题对周围三个乡镇的100位老师展开了问卷调查, 归纳概括了当前教师的备课现状。

一、当前教师备课的现状

1.无效耗时, 应检而作。95%以上的一线教师认为备课就是为了完成任务, 应付各级领导的检查, 重复机械地抄写, 更有甚者, 连教后反思都一字不漏地摘抄。年年岁岁“生”不同, 但, 岁岁年年“备”相似。连续不断地重复着昨日的故事, 耗费了时间、精力, 同时也影响了自己工作情绪, 获得不了工作的快乐, 体验不到思维的探险, 长此以往, 容易形成职业的倦怠。

2.主宾倒挂, 应课再作。抄写是为了检查, 解决不了上课的问题。怎么办?于是, 63%的老师在走进教室之前又需要再对教材进行匆匆思考。分析教材与完成备课书写, 成了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 备不是为了上, 上不是改进备!不知觉中就进入了备课与上课两张皮的“怪圈”。误读了备课的本意, 颠倒了备课的轻重。20%的时间用来钻研教材, 了解学情;80%的时间用来做教案的书写。大部分精力投放到书写教案上, 人为地弱化了对教材的前置思考, 潜心钻研。这种“倒挂”现象很难保证备课的质量, 更不利于课堂教学, 双重劳动, 无形之中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二、重识备课的意义

备, 慎也。备, 准备、具有、完全, 《辞海》中如是解释。综合上述, 真正的“备”, 首先是从精神上、思想上高度重视, 谨慎而为;其次, 才是从物质上、行动上“预备”、“准备”。备课, 同样道理!首先, 应在思想上、观念上、教育理解、教材解读等方面深思熟虑, 谨慎而行。正确解读教学内容, 领会编者意图, 知晓学生情况, 确定学习目标, 选择教学方法。这些内容是以非文本的形式存储于教师心中, 犹如一泉眼。是教师的文化素养、基本功等方面的综合体现, 但也是备课的主要环节, 俗称为无形教案, 隐性于思想之中。其次, 才是形成文字, 书写显性教案。对课堂效果起关键作用的还是无形教案。

三、有效备课之我见

1.拥有渊博知识。作为一名老师, 首当其冲地就是读书学习, 补充能量, 每日不断, 持之以恒, 思想越来越丰富, 视野越来越开阔, 底气越来越充足, 再面对所教的学科中的基础知识, 就不过是入门的常识而已, 看问题的高度、角度自然也更深邃丰富。

2.全面把握课标。课标是教学的依据, 是教学的归宿与方向, 点出了教学的性质与特点, 明确了评价的作用与方法。2011版课标的编者温儒敏教授曾诚恳地提出:每位老师至少要把课标读三遍。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习惯于将不同年段的教学目标张贴在备课本的扉页, 时时提醒自己不忘教学之本;刻刻提示自己教学要务实, 不逾越。

3.正确解读教材。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具有整体性和阶段性的特点, 各个学段相互联系, 螺旋上升, 最终达成总目标。再者, 每一篇课文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们都隶属于一个学段系统, 隶属于一个主题单元。作为教者, 只有切实把握准了每一学段的教学目标才能做到不盲目, 不随意, 才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 每教学一课, 首先要理清这篇课文所属的学段目标与单元背景, 以及整个单元课文的脉络结构, 所承载的教育任务, 所传递的人文情怀。具体说, 解读教材, 首先, 要关注学生的语文基本知识的获得和基本技能的提升, 要把“学什么”、“怎么学”放在第一位。其次, 要能从宏观的高度把握教材, 领会意图。除此之外, 还要考虑文本的原真意义、情感基调, 历史价值, 全面把握文本所传递的各项情怀。

4.准确定位目标。拟定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是:具体、准确、可操作、关注能力。究竟该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目标设计呢?美国当代著名教学目标研究专家马杰博士认为:一个优良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三个要素:“首先, 它应当描述预期的学生行为———学生必须做什么?其次, 它应当列举出学生行为得以产生的条件———怎样认可或测验这种行为?再次, 它应当给出一个在测验中可以接受的行为标准。”以三年级下册《菩萨兵》为例, 教学目标表述如下:

第一课时: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做到不丢字, 不添字, 不破句。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 (藏、区、段、胞、译、糊、涂、怨、耕、播) ,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尽心尽力”、“热火朝天”。理解多音字“挨”和“得”的多重意义并在具体语境中运用。

3.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结合课文理解“菩萨兵”。

4.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藏、播”的间架结构, 并完成习字册的生字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1.自主阅读, 对比“反对军队”和朱德领导的红军的表现, 读说一体, 感悟“菩萨兵”的形象。

2.品读朱德司令的语言, 体会语言背后的心情;概括红军为藏胞做的事, 感受红军的爱民之情。

3.观察课文插图, 展开想象:藏族同胞返回家园, 看到干干净净的院子, 平平展展的土地后, 想象当时的情景, 写一段话。

第三课时:

1.默写本文重点词语:糊涂、感激、春耕、藏族、平平展展、尽心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复述故事。

3.完成《语文补充习题》一至四项。

如此教学, 三课时任务完成之后, 学生要达到的水平, 应具备的能力显而易见。学生到底是否完成了相应的学习任务, 教师也拥有了检测的依据。课堂效果实实在在。目标清楚了, 方法明确了, 备课任务也就完成了。

摘要:备课不是一个繁琐的浩荡的无期工程, 它是充满智慧与挑战的思维过程, 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求新的成长生命体。文章通过对当前教师备课的现状分析, 讲解了作者在备课中的改进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备课,改进

改进备课 篇2

新课程改革在倡导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也要求教师合作探究,发挥团队优势,形成研讨氛围。“一个苹果交换另一个苹果,手中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而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交换,可以形成两种思想。”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有助于发挥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实现智慧的碰撞和资源的共享,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对有效教学而言,集体备课能激发教师多角度地分析教材,有助于教师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加深对教材理解的基础上,集体备课能促使教师科学地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并在目标的引领下,采取合理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流程的设计。

在课题指导下,我校赋予集体备课以新的内涵。首先是研究内容的改进。原来我校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关注的中心是方法和策略的设计,教师们往往绞尽脑汁费很多时间在一个环节或者知识点的所谓巧妙设计上,或者干脆将优质课观摩时一些名师的设计进行移花接木。却忽视了研究名师的设计意图和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而是简单的“拿来”。因此,教学效果也不一定理想。有时候甚至出现了用名师的教案反而导致了低效教学的现象。而目前的集体备课,要求教师切实关注学情分析、目标制定、思路整合、自我把握等多方面,做到在整体框架下进行细节研究和教学设计,实现“纲举目张”,而不是将备课参考上的诸如教学目标等照搬照抄了事。教师们通过研究对设计行为的各个方面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也逐步形成了整体把握的习惯。

高中数学集体备课现状及改进策略 篇3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师 集体备课 现状 策略

集体备课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再整合、对教学进度以及教学目标进行统一的过程。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集体备课打破了以往教师之间互相封闭、缺乏交流的状态,充分发挥了集体与团队的作用,从整体上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提高了学校的师资水平。数学是一门抽象的、严谨的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难题,教师可以通过集体备课进行沟通与交流,将数学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点与难点进行探讨,这样能够更快地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数学的教学效率。

一、目前高中数学教师集体备课的现状

1.教师对集体备课认识不足且参与积极性不高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尽管集体备课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学校的教学发展中,但是仍有一大部分的老师并没有真正地理解与认识集体备课的内涵、性质以及具体作用,对集体备课缺乏一个全面的、系统性的认识,这样就很容易导致老师参与集体备课的积极性不高。大部分老师认为集体备课只是老师们共同写教案,他们会根据自己手中的资料、课本等材料单独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没有与别的老师进行交流与探讨,这样便失去了集体备课的意义与价值。

2.集体备课活动过于形式化与空壳化

第一,集体备课完全是为了应付检查,没有实质性的内容。部分学校的集体备课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教师们之间进行学术交流以及教学探讨的现象已经逐渐的消失,集体备课成了一副空架子。第二,集体备课中讨论的针对性不强,缺乏明确主题。一些学校在进行集体备课之前没有提前将课题或者内容预设好,导致了在进行集体备课时没有一定的针对性,话题没法抓住重点,不能切实解决亟待解决的教学难题。第三,集体备课开展的模式过于单一。大多数学校集体备课都是按照传统的模式和套路进行的,造成了老师的心理疲劳,使老师们逐渐地失去耐心与热情,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在集体备课过程中不发表任何言论与意见,进而大大降低了集体备课的有效性。

3.缺乏一个有效健全的评价激励机制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集体备课都缺乏一个完善的评价激励机制,忽略了集体备课评价的重要性,教师们在辛苦的准备与完成后,没有得到专职部门或者是上级领导的肯定与建议,长期下去将会打击老师的积极性。在进行集体备课时,校领导以及相关组织没有深入其中,也没有对教师们制定的教学方案或者教学计划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点评,针对优秀的教学方案或者建议没有适当的激励与奖励,部分学校对集体备课的评价标准过于片面化,只注重学生考试的结果,而不关注过程,这将大大的降低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4.对集体备课的管理调控较难

由于高中数学集体备课缺乏一个健全的管理机制,没有对集体备课进行整体的规划,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一般来说,学校都为老师准备了专门的集体备课教室,并且安排了专门的备课时间,但是在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的情况下,部分老师会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侃侃而谈,相互抱怨班级学生的学习问题,将集体备课当做是传达会议通知、抱怨发牢骚、闲聊的场所,这样一来不仅浪费了集体备课的时间,而且会对实际教学的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进行集体备课的有效策略

1.提高教师对集体备课认识,加强集体备课管理

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提高高中数学集体备课的有效性,就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老师对集体备课的认识,使其能够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自身的团结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工作责任意识以及反思意识等。同时还要用先进的教育理念使教师们真正的理解认识集体备课的意义与目的,将集体备课与传统的个人备课做一个详细的对比,分析其优势和劣势,使教师们从根本上认识到集体备课的重要性,注重其实质而不是形式。

此外,学校的主管部门还要制定完善的集体备课的管理制度,加强对集体备课的监督与管理。具体来说,学校主管部门应出台一系列完善的规章制度,对集体备课的相关细节进行逐步的规范与管理,使集体备课活动的开展能够有章可循,还要将集体备课的记录表进一步完善,以此来作为评选优秀备课成员的依据。

2.明确集体备课的功能定位,切实解决实际教学问题

第一,备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教学原则,因此在进行集体备课时,应围绕着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讨论中心。第二,备教学目标。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的目标应以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方式与过程、知识与能力为中心,在集体备课时,应设计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优等学生的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定位明确,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方案与内容。第三,备教学方法。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数学学习要注重自主探索与实践、合作交流以及自主创新等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集体备课时,老师们应着重设计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以及创新性、合作性学习的方式。第四,备教学内容。在进行集体备课时,老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透彻的理解,并准确把握学习的重点与难点,确保教学内容的精准性与有效性。第五,备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设计尽可能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讲解一些数学知识时,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如在讲解概率问题时,老师可以把彩票、抽奖等作为实例,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与积极性,使学生们更加主动的探索。第六,备作业设计。作业不仅是巩固所学知识的一种有效方式,更是老师检验学生学习效果以及掌握知识水平的方式,因此,集体备课时,老师应以针对性、典型性、高效率为重心进行作业的设计。

3.不拘一格,采用形式多样的集体备课方式

传统的集体备课的形式主要是所有教师聚在一起,然后由主备人提出对本节教材的观点以及设计,然后进行组内的讨论与补充。部分学校一直持续采用这种传统的集体备课形式,起初是有一定的效果,但长期下去会引起老师的厌烦,使其丧失了集体备课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致使集体备课的效率不断下降。因此,集体备课的形式应尽量的灵活多变,应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而不断地创新,采用多样化的集体备课形式来切实提高备课效率。如可以采用先由一名教师上一节常态课,然后由其他教师针对教学情况进行探讨,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应与归纳。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集体备课中来,不仅能够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使老师更加了解学生的想法与具体情况,还可以达到学生监督老师的效果。

4.健全评价激励方式,提高集体备课的有效性

集体备课是教师们集体智慧相互交流与碰撞产生精华的过程,在集体备课中所产生的教学方法以及各种有效新奇的教学观点都是广大教师积极讨论交流的结果,因此,应针对集体备课的过程与结果进行适当的评价激励,建立多样化的激励评价机制,可以进行公开性的表扬,也可以给予物质方面的奖励。总之,在评价激励机制的建立时应以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参与集体备课活动为主要原则,以此来提高教师参与集体备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教师们真正的体会到智慧带给自我的成就感与满足感。

参考文献

[1] 何林.高中集体备课实施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1.

[2] 王伟铨.高中数学教师适应新课程教学的现状调查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4.

[3] 王丽娜.关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4] 宋辉.惠群,余水.高中数学教学现状调查研究——基于教师专业素养的视角[J].数学教育学报,2014(6).

[5] 郭晓佳.高中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现状的调查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4.

改进备课 篇4

什么是备课?备课是上课前做的各项准备工作, 从本质上是教师在明确具体课程目标的前提下, 以课程标准和学情为依据, 分析教材或作者的思维活动过程, 分析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 使之转化为课时教学目标, 制订学生学习“程序”的过程。教师只有备好课, 才能统筹兼顾, 保证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 备好课是加强教学的预见性和计划性, 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保证。

然而, 传统的备课存在许多问题, 比如:强调教师的个人备课, 忽视集体合作;强调课程标准, 忽视校本课程开发;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知识的灌输, 忽视能力和情感的培养;强调教学的预设, 忽视教学的生成性;强调课前的教学设计, 忽视课后的教学反思等。因此, 虽然我们很多教师能一丝不苟、认认真真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把教学内容详尽而系统地写在备课本上并烂熟于心, 讲起课来头头是道, 有条不紊, 但教学效果却事与愿违。遇上这种情形, 我们教师往往一味地抱怨学生基础差, 努力不够, 却很少进行教学反思, 更不会从自身备课上找原因。其实, 出现这种现象的真正原因是不懂科学的备课, 在新课程背景下, 教师应如何改进备课。提高教学有效性, 已有专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方探讨, 笔者根据个人的几年教学经验再谈两点浅显的看法, 敬请同行批评指正。

一、重视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

集体备课是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大规模强化教改力度, 整体提高办学效益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提高教师素质、探索教学规律的科研活动。它改传统的单兵作战模式为同级同科教师间经由独立思考、集体讨论、优选方案而后形成教案的备课方式。

这种备课方式的好处是有利于教师优势互补, 把个体优势转化为群体优势。在现代教学中, 我们有的教师善于研读课程标准、挖掘教材, 重点难点把握准确, 合理制订教学目标;有的教师善于课堂教学, 讲课深入浅出、声情并茂, 合理设置问题场, 寓教于乐;有的教师善于收集、整理习题, 根据不同知识点归类, 合理变式、拓展以便适用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有的教师善于编制各类测评卷, 合理把握难度和区分度, 有效考查学习的达成度;……他们各有所长, 在某一点上甚至是佼佼者, 但若是按照传统的个人备课方式, 综合教学能力可能就要大打折扣;而如果通过集体备课, 相互交流经验, 使同组同科教师也达到“佼佼者”的水平, 有利于新老教师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和共同提高。根据“木桶原理”, 整个学校该学科教师的教研水平会达到最优化。

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 要在个人先备课的基础上再集体备课, 然后个人修改完善, 最后根据个人班级学情制订教案。通过课堂实践以及课后反思, 进行课后交流总结。不能以集体备课代替个人备课, 集体备课不是包办、代替, 集体备课要做到宏观控制, 微观可调, 统而不死, 总结提高, 要使个人的优势变成整个教研组的优势, 要确保增大教研容量, 提高备课效率, 优化课堂教学。

二、重视校本课程开发与课程标准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是整个教学的指导理念, 它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实施教学的依据。因此, 教师需要深入钻研《数学课程标准》, 对其中相关内容了然于胸, 全面把握学科知识的教学要求, 这是对备课的整体要求。而校本课程实质是教师对国家课程或地方课程的一种增减、修正, 对课程某一点的深入拓展, 根据不同时代特点, 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 舍弃一部分课程内容, 增补一些最新的、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内容, 成为国家课程或地方课程有益的补充, 是新课程背景下对教师备课提出的新要求。

比如:开发“数学文化”校本课程, 著名数学家张奠宙先生认为“数学文化必须走进课堂”。课堂虽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要途径, 但若忽视数学文化的学习, 必然会影响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问题的理解、思维能力的提高。数学文化的渗透应更多地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只有教师有意识地将文化观念渗透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 才能让学生感悟这种“看不见的文化”。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备课时不能完全以“课程标准”为纲, 权力至上, 不能完全以“教材、教参”为主, 故步自封, 否则备课就会出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现象。

再比如:开发“学案导学”校本课程, 江苏洋思中学、东庐中学, 山东杜郎口中学等名校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他们的做法说明, 只有不断创新的备课, 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只有不断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效益的可持续发展。传统的备课只备教师的“教”, 忽视备学生的“学”。而“学案导学”是借助学案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 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总体思路为:突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现主体参与意识和自主发展的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创新, 加强能力培养, 增加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打破只用教案教学的常规做法, 以学案为载体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指导, 将课下与课上相结合, 学案与教案相结合, 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诱导相结合, 知识技能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多角度的“立交桥”, 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 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讲, 学生被动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和谐统一, 发挥最大效益。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快乐, 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 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在新课程背景下, 教师改进备课就是一条研究之路, 探索之路, 要想成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首先要舍得在备课上狠下工夫。在备课上每钻研一分, 就会收获一分体会, 就能增加一分教学效果。让我们每一位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去思考、去钻研、去成长, 争做学习之师、思想之师、研究之师、智慧之师。

参考文献

[1].张洪春, 程洋.数学教学的课前准备——浅谈新课标下的备课[J].时代教育.2007 (7) :107

[2].林婷.新课程标准下中学数学“有效备课”的探索[J].数学教学研究.2007 (11) :8-10

[3].耿道永.中学数学“有效备课”的探索[J].数学通报.2006 (9) :15-17

改进备课 篇5

张宾良

我们学校一直非常重视集体备课的研究与推进工作,尤其是本学年我们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推进为引领,将集体备课的定位放在家常课的研究之上,更多地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和教学的有效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集体备课活动中,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存在这样那样低效的现象。总结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点:

第一是大家无“备”而来。大家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没有什么中心话题,没有什么真正收获。老师们大多是依据现成的教案,简单应付,草草了事,实用性不强,备课的质量也就大打折扣。这主要是因为老师们对集体备课的认识不到位,对自己的职责不明确,对自己在集体备课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及所承担的任务不清楚。当然,教师之间也存在个别差异,部分教师即使没有任务驱动,也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而大多数老师都是得过且过,研究不深入甚至是没怎么研究。

二是“集”而不“研”。以备课组为单位的集体备课,只是以个人主备为主,在原教案上圈圈画画,大同小异,对教学目标的确立、重难点的剖析、教学环节的设计流于形式,没有从教学的深层次出发进行系统的研究,更没有从教学实际进行教学的重建。缺乏问题的引领,话题较散甚至无话可谈。究其原因主要是初备不充分造成的后遗症。

三是“备”而不“用”。集体备课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但我们不少老师并没有将集体智慧的成果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集体备课之后的执行 度不高。我想可能是因为这个成果对他而言研究不深、投入较少,或是由于不便于掌握 和应用,所以用得不多。

针对上述情况,作为教研组长,集体备课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我们必须进行深 刻地反思,积极寻找改进的措施。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可以尝试着做出一些改变。

1.提高教师对集体备课的认识,明确职责分工。

2.改变集体备课的方式,在活动的组织形式上力求创新,注重实效。

3. 集体备课专题化、系列化。使集体备课活动成为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每次活动结束以后提炼出一两个问题作为下次研讨的话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深入。

4.活动之前要确立主题,以问题或话题引领个人初备。活动开始前要了解初备的情况。

5.加强过程监控。主备人要聚焦活动前的问题,并在研讨过程中不断加以提炼,并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来引领老师们的研讨活动,以保证研讨环节的质量。

6.集体备课的成果及时进行物化,个人备课在研讨环节中完成并形成个人教案。

7.改变集体备课成果的呈现方式,力求更清楚、更简单、老师们更愿意和容易接受。

8.集体备课要与课例研究相结合。选择典型课例进行课题研究,反思集体备课的成效。这也是对集体备课后执行情况的一种反馈。

上一篇:党建宣传下一篇: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