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备课方式

2024-08-01

改革备课方式(精选6篇)

改革备课方式 篇1

一、传统集体备课存在的缺陷

传统的集体备课重在备课, 偏重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 要求以骨干教师为中心, 围绕其设计形成一个共性化教案, 复印后人手一份, 让教师依葫芦画瓢, 复制克隆, 希望通过内容、目标、要求、重难点、进度, 甚至作业的统一来缩小教师水平差距, 提升整个全组的教学水平。这种做法虽有利于年青教师尽快入门入轨, 把握教学的共性要求与一般原则, 掌握教学的基本模式与普遍规律, 但也导致了教学的共性化与模式化, 让教师在生搬硬套、削足适履的趋同中失去自我。近年来, 人们对集体备课又作了一些改进, 打破了过去单纯备课的做法, 将备课与听课、评课结合起来, 形成从备课、说课到上课、听课、评课的“一条龙”模式。做法是备课组长先确定内容与主讲者, 然后教师分头备课, 再集中说课, 由主讲者介绍其设计思路, 其他教师则围绕主讲者的设计进行研讨, 分析优势缺陷, 提出意见建议, 使其设计进一步完善, 再由主讲者上课, 其他教师听课、评课, 分析成败得失, 寻找原因对策。这种改进改变了过去单纯备课的做法, 增加了“课中诊断”、“课后研讨”的环节, 多了“研究”的味道, 使教师的收获也大大增多。但这种改革并未从根本上消除传统集体备课的缺陷, 它仍难适应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首先, 它只围绕主讲者的设计与实施进行评议, 提供的案例只有一个, 难以相互比较, 分辨优劣, 区分高下。虽然教师也可将主讲者的示范与自己的做法比较, 但主讲者的示范在前, 评课时其他教师一般都未上课, 缺少切身体验, 认识难以深刻, 评议就易肤浅。其次, 它围绕主讲者的做法进行讨论, 使其设计不断完善, 让其他教师将其设计当作样版, 就容易让教师复制克隆, 让其他教师因模仿而不顾本班学情, 以教定学, 重教轻学, 重预定轻生成。再次, 它提供的案例只有一个, 暴露的问题不充分, 研讨视野狭窄, 难以紧扣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使研讨缺少针对性与实效性。第四, 由于研讨的中心是主讲者的做法, 而主讲者一般是骨干教师, 容易形成“权威效应”, 导致交流中只重经验长处, 忽视问题不足。第五, 它虽能让全组教师参与, 但除主讲者外, 其他教师是动口不动手, 成了局外观众, 而不是作为演员参与其中, 这不仅难以让教师结合自身体验开展研讨, 也使各个教师的不同做法与特点难以充分体现, 难以实现个性资源的充分开发与优势互补。第六, 这种模式使教师的自我反思难以建立在自身行动的基础上, 难以通过反思来引领教师发现自己所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第七, 这种集体备课容易强化少数教师的“权威”, 导致研讨中的“一言堂”, 致使年青教师只重学习, 忽视创造, 难以实现教学的个性化与多样化。

二、同课异构与集体备课“嫁接”的方式与做法

基于传统集体备课的弊端, 我们尝试将同课异构引入集体备课。同课异构的基本模式是:首先选定课题, 然后全组教师分头备课, 再共同研讨教案, 彼此修改完善后, 各自上课并相互听课, 最后进行会诊式研讨。通过与集体备课嫁接, 它也有了一些变化:一是由过去不定期开展变成每周一次的定期开展;二是由一种比赛式激励活动变为了固定化、常态化的教研形式;三是由注重人人参与变为既注重人人参与, 又注重骨干教师引领;四是由“一分”“三聚”四环节变为“三分”“四聚”六环节。具体做法是:在确定内容与主讲者后, 首先集中研课“明同”“析异”。教师一起分析课程标准、教材设计、本校学情等, 既明确共同的教学内容、目标要求、一般方法与基本途径, 教材中要把握的重点难点、优势不足, 又明确有哪些资源可供开发, 有多少方式可供选择, 等等。这不仅能通过集思广益使全组教师在更高起点上统一认识, 达成共识, 还能对那些经验缺乏、不善于驾驭教材的年青教师起到“标杆”作用, 帮助其准确解读课标与教材, 使其在备课与实施中有明确的目标与方向。然后分头备课“循同”“构异”。教师围绕共同的内容、目标与要求分头准备, 结合本班学情与自身特点设计教案, 探寻个性化与多样化的手段与方式。第三个环节是集中说课“求同”“存异”。备课组长将各人教案复制后传给教师, 人手一份, 然后组织教师说课, 主讲者先说明自己的设计与思路, 为年青教师提供示范, 大家围绕其设想进行评议, 对各人的设计加以比较, 既辨明优劣, 达成共识, 在相互学习中取长补短, 形成比较成熟的思路与模式, 又同中“存异”, 有不同的构思与设想, 不同的做法与招数。第四个环节是既分头上课又集中听课“呈异”“思同”, 既通过上课、听课展示各自的风采与本领, 领略他人的风格与特色, 又通过比较, 学习他人的长处与优势, 使共性的要求得到贯彻, 经验得到推广, 方法得到掌握。第五个环节是集中评课“究同”“彰异”。教师围绕课标中的目标要求进行案例分析和问题探究, 通过不同方案的实践验证与相互比较, 总结带有规律性的一般经验和共同教训, 分析各自的特色与风格, 找出各人的亮点与缺陷, 针对暴露的问题寻找对策, 提出改进意见。最后分头反思“析同”“明异”, 教师针对活动过程进行反思, 总结共性经验, 分析自己的差距不足。这种嫁接既依托集体备课促使同课异构得到完善, 使其能制度化、常态化与长期化, 不致因教师的新鲜劲一过, 产生心理疲劳, 成了“昙花一现”;又凭借同课异构的优势促使集体备课“变脸”, 便其有新的形式与内涵, 能拓展深度与空间, 充分发挥各个教师的作用, 以克服传统集体备课的缺陷与不足。

三、同课异构使集体备课产生的变化

1. 使集体备课由过去的呆板固定向灵活变通, 随时随地进行转变

传统集体备课作为学校的一种教研制度, 有固定的时间与地点, 这虽有利于定期、稳定地开展, 有利于学校检查与督促, 但它机械呆板, 不能适应活动随时开展和教师随时解决问题的需要。如主讲者在星期一上课, 授课后本应趁热打铁, 即时评议, 但由于教研时间安排在星期四, 学校又要检查, 评课就只有延时, 待评课时, 听课者对授课内容已没有多少印象, 活动就很难有效展开, 致使评课常常流于形式, 使集体备课只重备课, 不重评课。再如集体备课作为校本教研形式本应注重研讨和解决教师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但由于其时间、地点固定, 教师产生问题时活动没有开展, 等活动开展时黄花菜早凉了, 教师的问题或已解决, 或不再需要研讨了, 致使研讨成了“马后炮”, 对教学就没有多大实际价值, 教师就不会积极参与。而同课异构不仅要求人人参与, 而且作为常态化活动要根据教学进度安排活动内容, 要按课表上课听课, 全组教师上完后要马上进行评议, 就必然要改变过去固定时间、地点的呆板模式, 要求灵活变通, 时间、地点由备课组长安排与掌握, 可前可后, 可长可短, 可集中可分散, 可在办公室, 也可在教室, 休息室等其他场所。这不仅有利于趁热打铁随时开展, 及时分析与解决教师在实践中所暴露或遇到的问题, 提高研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也能尽可能减轻教师负担。否则, 教师既要备课、上课, 又要听课、评课, 每次活动都要固定较长时间, 教师既无法参与, 即使参与也会疲于奔命, 无法应对。

2. 使集体备课由过去的只重“同”向既“求同”又“彰异”转变

传统集体备课偏重统一, 由于缺少对比, 大家在说课、评课时, 就偏重形成基本思路与共性教案。而同课异构不仅重“同”, 因为教材是一样的, 知识点是确定的, 课程的目标要求是相同的, “异构”不是要分道扬镳, 而是要“殊途同归”。它需要遵循一般规律, 把握基本原则, 要在个性中体现共性, 在多样中体现一致, 在变化中形成共识, 在不同中实现共同目标。但“重同”不等于“唯同”, 否则又会回归老路, 导致简单重复, 机械模仿, 自我“涛声依旧”, 相互间复制克隆。它在“求同”中又重“构异”, 力求“彰异”, 强调设计别具一格, 风格与众不同, 方式多种多样, 做法独辟蹊径, 大胆突破, 要求有变化, 有突破, 张扬个性, 否定“惯性”, 使预案和实施都打上个性烙印, 彰显自己的风格特点, 体现“我的教学我作主”, 力求实现“同”与“异”的有机统一。

3. 使集体备课由过去的个性资源闲置向个性资源有效激活、充分展示、优势互补转变

传统集体备课以主讲者为中心, 致使其他教师的特点优势难以体现, 存在的问题难以暴露, 不同的做法难以比较, 好的经验无法相互学习, 教师的个性资源大都处于闲置状态, 未能充分开发与利用。采取同课异构, 人人都要备课、上课、听课、评课, 每个人的特点都能充分展示;每个人的做法都能成为分析的案例或品头评足的对象;每个人的优势都能被他人发现与学习;每个人暴露的问题也能让他人研讨并获得借鉴。而通过各个案例的相互比较, 争议辩论, 既有利于形成共识, 使设计逐渐完善, 思路逐渐清晰, 方式逐渐科学, 又有利于个人的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 个人的点滴见解汇集成系统认识, 个人不成熟的作法得到挖掘、提炼与整理。这样, 就有利于集体备课由过去主要学习主讲者的长处转变为学习每个人的优势;由过去的单向学习转变为相互学习, 优势互补;由过去教师个性资源闲置变为有效激活, 充分开发, 优化整合, 形成问题共商、思维共振、资源共创、信息共享, 智慧共增, 能力共进的集合效应, 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共同发展。

4. 使集体备课由过去以主讲者为中心, 他人作观众向人人是演员, 个个成主角转变

传统集体备课以主讲者为中心, 是一人演戏, 大家观看, 难以成为亲身参与、获得体验的演员。虽然教师活动过后也会到自己班上上课, 但这种实践只能成为自我反思的对象, 而难以成为全组教师共同剖析与研究的课例。不仅如此, 由于其他教师都是在还未上同一内容的情况下对授课者进行评说, 缺乏亲身体会, 其评述就常常有隔靴搔痒、不得要领的感觉, 分析不透彻、不深刻, 抓不住要害, 只能泛泛而谈, 甚至无的放矢, 不着边际。而通过同课异构, 人人都是教案的设计者与实施者, 既能站在授课者的角度考虑教材的处理与把握, 又能站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做法是否恰当, 是否有效, 获得的体验才深刻, 思考的问题才透彻, 评价才能抓住关键, 分析才全面中肯, 在活动中才能得到真正磨炼, 既提高自己, 也让他人有所收获。对那些初出茅庐的年青教师来说, 这样的集体备课才有利于他们由照猫画猫的模仿, 过渡到照猫画虎的变革乃至创猫创虎的创新。

5. 使集体备课由过去只重预设转向既重预设, 又关注、推动生成转变

传统的集体备课只有一人说课、上课, 其他人只是听课、评课, 没有亲身参与, 也就无法结合授课班的学生去考虑生成的可能与应对策略;在说课中, 大家围绕共性教案进行评议, 也难以结合本班学情去构想生成的情境与应对预案, 这就使传统集体备课偏重预设, 忽视生成。而采取同课异构方式, 人人都要设计预案, 教师在设计时就可以, 也需要考虑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变化, 并根据种种可能提前作好应对策略。若在实施中超出了预设, 更会逼使教师急中生智, 临场处置;况且, 教师在课堂还可以根据现场情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生成。这些变化与应对, 又会成为评议时的重要话题, 由于大家都有亲身实践与体验, 评议就有感而发, 有话可说, 交流的气氛就热闹, 认识就深刻, 分析就透彻, 就容易促使集体备课由偏重预设向既重预设, 又重生成转变, 就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临场处置和灵活变通能力。

6. 使集体备课由过去注重模仿主讲者的做法向注重剖析个人提供的案例转变

过去的集体备课由一人主讲, 这虽有利于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 但也容易产生“标杆”效应, 让那些初出茅庐、经验不多的年青教师只重学习, 忽视变通, 只重模仿, 忽视创新, 甚至把鸡毛当令牌, 把主讲者的不当做法也当作典范来仿效。其次, 通过大家评议, 使主讲者的设计与做法不断趋向成熟与完善, 又容易导致全组教师都以主讲者的设计为蓝本, 对其做法“复制”克隆, 作为摹本原封不动地予以照搬, 共同模仿。久而久之, 教师的风格就会消磨贻尽, 个性就会失之无形。而采取同课异构, 人人都要参与设计与实施, 既没有样版可以仿效, 就同一内容设计与实施又会形成竞争, 迫使教师努力探索, 并通过相互比较得到鉴别, 这不仅会激励创新、彰显个性, 形成多样, 还能使每个人的设计与教学都成为活生生的案例, 通过对案例的临场诊断、即时剖析, 相互比较, 不仅容易引起思维碰撞与观点争鸣, 让教师长善救失, 博采众长, 更有利于教师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感悟、反思建构, 分享经验与智慧, 实现超越与突破。

7. 使集体备课由过去只注重备课转向既重预案设计, 更注重研究问题转变

传统集体备课偏重备课, 注重围绕主讲者的设计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让他人都可运用的共性教案, 这就不仅使集体备课陷入就事论事的泥淖, 难以拓展视野, 提升层次, 也使集体备课缺少“研究”的气氛与味道。而同课异构不仅要求人人参与, 使教师在设计与实施中不断面临新的问题, 还通过对各自做法的相互比较来激活思维、引发争议, 促进教师磋商交流, 共同探讨, 使集体备课有浓郁的“研究味”。如通过备课中的策略研究和说课中的比较研究, 有利于教师根据本班学情和自己的个性特点来筛选资源, 选择方法, 设计方案。通过上课与听课的临床研究, 有利于教师即时诊断, 积极思考, 发现亮点, 解剖问题。通过评课中的会诊式研究与反思中的综合研究, 有利于教师将不同做法汇集起来, 加以比较, 深度剖析, 分辨优劣, 明确高下, 既从案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发现问题与长处, 又学习别人的优势, 分析其不足。从而使集体备课由过去只关注备课转向更注重实例剖析和问题研讨, 将问题作为微型课题, 从设计与实施, 从授课者到听课者, 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反思与探讨, 使问题研究能立足于自身的教学实际, 能紧扣当前遇到的困惑, 能不断激起教师自我反思。这种众多案例的综合研究较之过去单一案例的孤立分析效果要好得多, 它不仅能为教师提供多种样本及可供学习借鉴的经验教训, 而且通过案例汇集, 更有利于拓展视野, 激活思维, 丰富经验, 增加积累。

8. 使集体备课由过去学与习脱节、研与训分离向学研结合, 研训一体转变

传统集体备课只重备课, 重骨干教师引领, 其他教师模仿, 而忽视全组教师“下水”操作, 忽视问题研讨, 致使集体备课中的学习与实践脱节, 培训与研究分离。其他教师所进行模仿似的“实践”培训是一种“静止的、单向的、外铄式”培训, 它忽视教师已有的经验和成长经历, 漠视教师的内在需要和个人知识在成长中的作用, 对教师的专业成长难以产生较大作用。即使通过评课进行问题研讨, 由于大部分教师还没有上课, 其评议没有建立在自己的亲身实践与行动反思上, 研讨就很难体现校本教研注重行动研究的特质, 难以解决教师所面临的问题, 难以产生实际效果及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而将同课异构与集体备课嫁接, 不仅教师人人要参与备课、上课和听课, 更要通过说课、评课将各自的做法转变为案例加以剖析, 让教师在相互比较中明确优劣, 分出高下, 在相互争议中深化认识, 提高能力, 在相互学习中积累经验、增加智慧, 在知识相互传递中扩充实践经验, 强化研讨能力。这就形成了连接教师经验与行为的纽带, 就为教师架起了从理念向实践转变的桥梁, 就有利于教师的反思贯穿于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全过程, 促使教师在行动中研究, 在研究中行动, 将学与习, 研与训、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 使学研结合、研训一体。

9. 使集体备课由过去只重专业引领转向既重骨干引领, 又重自我反思、同伴互助转变

传统的集体备课以主讲者为中心, 其他教师注重学习与模仿, 致使个人反思与同伴互助的作用未能充分体现。这种模仿虽在短期内能提高年青教师的教学水平, 但却因束缚其自主探究与创新能力, 会弱化其发展后劲, 从长远看, 不利于提高其教学水平。通过同课异构, 通过不同预案、上课的比较, 通过对不同案例或问题的分析研讨, 一方面, 能促使教师积极反思, 分析自己的的设计与教学, 发现问题、寻求对策, 然后再实践, 通过不同班级的同课异构, 周而复始, 直到最后一个班为止, 使教师在自主探索中不断形成自己的风格与优势, 使教学个性化与多样化;另一方面, 通过相互比较与共同研讨, 又有利于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 有利于教师共同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通过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来解决那些单靠个人很难解决的问题, 这样, 又能充分发挥同伴互助与骨干引领的作用, 促进教师的相互学习与互助合作, 促进教师与团队的专业对话与经验共享, 促使教师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与专业引领有机统一, 使整个团队在平等对话基础上形成智慧共生、长善救失、取长补短, 互利双赢的和谐共生局面。

1 0. 使集体备课由过去只是学习、交流向学习、竞争、创新转变

传统的集体备课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形成的, 为了眼前利益, 迅速缩小教师的水平差距, 使“升学率”尽快提高, 便不断强化骨干教师的权威作用, 让其他教师学习模仿。尽管领导者也知道这种做法不利于教师长远发展, 但“升学率”的压力使领导者往往无法选择。由于缺少比较, 缺乏竞争, 只有骨干教师的引领与示范, 缺少其他教师的体验与参与, 大部分教师的特点与优势无法充分展现, 积极性与创造性难以有效调动, 致使集体备课成了唱“独角戏”。而引入同课异构, 人人都要就同一内容设计预案, 说课上课, 听课评课, 各人的设计与实施都成了大家分析与争议的课例, 要比较优劣, 分辨高下, 就会形成竞争, 你追我赶, 迫使教师努力探索, 既学习别人的优势与长处, 又张扬自己的风格与特色, 使教师在风格各异, 各展所长的教学中共同奋进, 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更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共同成长。

改革备课方式 篇2

———富田中学集体备课创新尝试 青原区富田中学

龚明逊

备课是教师周而复始的劳动,这个话题的提出显得毫无新意。但是,在各种教学改革理念纷呈的当下,我们更愿意从朴实的传统教学环节来审视我们的教学活动,寻找学科组整体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思路和办法。

集体备课于是应时而生。集体备课就是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在教研组长的组织下,教师通过自主、合作形成教学设计的课堂准备过程。集体备课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能设计出既凸显教学共性与个性特色,又达到资源共享。集体备课要求在不增加教师工作量的情况下,推进教案质量的整体提升。集体备课是实施高效课堂之前重要的准备环节,是实现高效课堂高效最直接的校本教研形式。既然如此,那么如何组织集体备课,怎样提高备课实效?

我校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摸索,形成了“分工预案——集体共案——修正个案——教后反思 ”基本模式,在不断完善模式,形成集体备课常态化的基础上,还进行集体备课方式的创新尝试,对保持集体备课的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介绍我校现行的集体备课以供探讨与交流。其主要包括“预案、共案、个案、反思” 四个步骤。

第一、分工备预案。在学期初,教研组长将全册教学任务分解给本组不同年级的各位老师,在指定的时间以内,教师将分工备课的内容上交,装订成册。分工备课形成的教案复印出来,同年级同学科 的教师人手一份。这样,全册的教学内容由多位教师分散备课,备课的内容少了,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但是,备课的质量要求更高,提高了教案的水平。不同的学科组根据学科特点,拟定相对固定,富有特色的教案格式,但都要求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设想、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环节。

第二、集体定共案。这里说的集体,是指同年级同学科的备课组。备课组对教案有最终的议定权。为了保证集体共案的效率,设立研讨课制度和发言人制度。研讨课一般由承担分工备预案任务的教师主讲,并负责对教材进行分析。各个备课组成员可以提出有关的问题进行研讨、商定。最后,由备课组长根据讨论的结果作总结,确定教案最后的方案。

第三、修正成个案。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实际情况,且教师个体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异性,在集体共案后,我们还要求对共案进行修改完善成有个性化的个案。具体来说,分工备预案时,每位教师手头都有复印的预案,并且在集体定共案的环节中对教案有一定的增删修改,在集体共案后,在保持共性的基础上,教师个人可以根据班级的现状,个人教学风格,对共案进行进一步的修订。这时的教案就是教师走进课堂的蓝本,教师经过几轮的预案、共案、个案,对教材定位有较深的了解,课堂上自然能够游刃有余。

第四、教后写反思。教后写反思是教师备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说备课是教学的前奏,那么反思则可视为课堂的延续和积淀。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每课

时都要写教后反思,课后第一时间把成功之处、失败之处、学生的独到见解等记录在教案的教后反思栏目内。这是对教案的第三次调整,教后反思要短小精悍,写真实感受,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没有固定格式,没有字数的限制。

集体备课的这四个步骤逐层递进,环环相扣,能够保证较高的备课质量,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便于跟踪检查,有效地杜绝了传统备课模式的弊病。尽管如此,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集体备课,也无论集体备课的方式如何行之有效,都必须要求每位教师先进行独立备课,没有教师独立备课的集体备课是很难有较高实效,这正如没有学生的独立学习,就进入小组合作实效性差是同样的道理。

基于教师有效备课方式的探索研究 篇3

关键词:教师;有效备课;方式;探索;

【分类号】G633.7

2011年郑州市实施优质教育资源倍增工程,全面统筹和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充分发挥优质资源的最大效益、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是实施倍增工程的根本所在。在此大背景下,创新学校实质性联合办学的内部治理结构,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学校要加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加强优质资源倍增过程中的教学质量管理,实现内涵质量与资源规模的同步提升。我校与伏牛路第五小学联合办学,其中,资源整合可以通过共享硬件设施、师资和教学等软件设备的模式进行。那么具体到教学活动的整合,我们将努力探索一些合适的方式方法提升教学活动有效开展,推进教学资源的整合。

一、搭建平台促实效

为了提高教师钻研教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能力,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我校首先从领导层面统一思想、达成共识、为落实实施有效备课搭建平台。结合本校教学实际以及教研组构成情况,整体构建了学校的各学科有效备课框架。在此框架基础上,依托学校的备课制度,借助“单元整组有效备课”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探索一些切实有效的备课模式。基本流程为:“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正个案——课堂跟踪——反思交流”。

二、付诸行动抓实效

我校在有效备课中强调一个突出、两个落实、三次备课、五个关注。强调突出一个“研”字;实现两个落实(落实教学研究的实效性,落实教师研究的获益性);做到三次备课:(一次个人研读备课,二次集体研讨备课,三次个人升华备课);五个关注:关注学生(学情分析)、关注发展(学生发展)、关注过程(教师参与过程)、关注研究(群策群力、博采众长)、关注反思(提炼、再提高)。

具体过程:

以教师个人为第一层备课单位。要求教师个人备课坚持“三层次备课”:第一层:教师在不参考任何教参的前提下,完全凭借着自己对知识内容性质的理解和对学生能力培养提高具有高价值的把握,凭借着自己对课标和教科书的理解,凭借着对学生基础、心理和思维习惯的估计,认真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第二层次:在第一层备课的基础上,广泛参考相关资料,如配套教参、优秀教案集等,调整和优化自己的教案;第三层: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教师根据自己教学实际,进行反思性完善,特别对原教案中不妥之处进行修改和补充,为以后更有效的教学做准备。

以教研组为第二层备课单位。在經过个人自备阶段后组织集体交流,集体交流中不设主讲人,大家机会均等,平等参与,既是听众又是说客。在民主、自由、宽松的氛围中大家畅所欲言,根据不同内容设立主持人,主持人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引导大家重视不同的观点,引导教师在争辩中、碰撞中交流。交流过程有专人记录。其他老师按照分工分块阐述教学设计,其他老师随时补充。二次备课突出“研”字,所有教师都要有个人思考、分析,备课活动涵盖解读教材、分析学情、设计教学过程、方法、练习设计、单元小结、拓展延伸等等。

三、课后反思重实效

由教研组成员跟踪听课,课后进行交流。由同一教研组的老师之间互相听课、评课。要求对课堂中出现的一些精彩的教学片段详细记录,课堂中出现的一些不足之处由听课老师细致记录,及时写下自己的思考,供课后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其一,肯定集体备课中的成绩,找出存在的不足,为下一次集体备课提供借鉴,促进教研组备课水平的提升。其二,找出教师教学中存在的成绩与不足,以及教师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中预案中的区别肯定成绩,查找不足,帮助教师逐步提高备课能力以及实施课堂教学的能力。通过教研组研讨活动促使教师进行细致的“教学反思”,形成书面材料,把课堂中的闪光点与失败处、教学建议等详细记录,总结升华,物化成果。

教师典型备课案例:

语文学科开展单元整组备课集体展示活动,全校一至六年级语文教研组分别展示单元整组备课,教师集体观摩,集体评议、小组自我反思,以期达到合作探寻有效备课模式的目的。单元整组备课展示活动鼓励同伴互助备课,倡导骨干教师引领备课和师徒研讨备课。

菜单式备课 菜单式备课模式主要是在教研组老师共同研读教材、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将本组单元的主要内容以菜单的形式列出,教师根据单元菜单目录,合理分工,个人分块备课,一人做主持人,按照菜单集体研讨,由教师分块阐述教学设计,其他教师补充,最后形成教研组的教学预案。

话题式备课 年级组老师把教学问题话题化,形成一个研究系列,从该单元专题的各层面、不同角度审视教学,进行备课。教师针对所选单元中的教学重、难点进行话题式备课研讨,以教材第五单元的主题是 “世界遗产”为出发点,共同确定本组三篇课文教学重难点,进行话题预设,围绕每课的预设话题,本组的每位教师通过查找资料、搜集图片、参考教参、因班制宜,找到最为合适的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四、透过活动看收获

有效备课活动的开展学校和老师都有了很多的收获:

1. 集体备课方式的多样化,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更充沛的精力去钻研课标、教材和研究学生,探讨教法,提高质量;它充分发挥了学科团队精神,教研组、备课组的集体智慧,使得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使科学的、先进的、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得以推广,同时避免了时间、精力的重复、浪费,从而提高效率,产生效益。

2.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教法不在多而在精,不在于形成了多少固定模式,而在于将各种教法整合贯通,为我所用,方能取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3. 集体备课的过程成为教师合作、实践、创新的研究过程,从而大大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4. 通过有效备课,提高了教师研究教学的能力,教师资源得到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涛. 如何在教学中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J]. 林区教学. 2014(02)

改革备课方式 篇4

(1)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

(2)是故藏而弗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

(3)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

(4)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

(5)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

其实,断句标点是最能体现学生文言文能力的一项基本功。正确断句和标点的前提是对文意的理解,其次是掌握一些必要的方法,二者要相辅相成。断句的一般步骤是:①.先通读文意,理解材料大意;②.先易后难,先断后标,先大后小;③.进一步理解文意,检验断句标点的正确与否。

具体方法有这样几种:

一、查标志

a、句首标志词:句首常有“盖、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于、至若”等词,把握住它们有利于先找到句子的大层次,它下启一段或一个大句子,常常有提纲挈领之用。

如:①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报任少卿书》

②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五人墓碑记》

③故曰弊在赂秦。《六国论》

④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b、句尾标志词:句尾标志词有“也、乎、焉、矣、耳、哉、与(欤)”等虚词。

如:①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祭十二郎文》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③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病梅馆记》

④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亦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⑤岂得之难而守之易欤?《伶官传序》

c、关联标志词:有些关联词常常能承前启后,它们前面一般可以断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

①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②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过秦论》

③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六国论》

d、时间标志词:既而、未几、俄、少间、方、有顷等

①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促织》

②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

③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促织》

④有顷,君复出,与毅饮食。《柳毅传》

E、对话标志词:这常常作为断标记叙文中的`人物对话、说明问题的常用语。如“曰、言、道、云”等。例如:

①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逍遥游》

②《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石钟山记》

当然,标志词毕竟只是从语言表面而言的,而语言本身又是比较复杂的,所以,要准确断句和标点,必须紧密结合材料意思。

二、套结构

文言句式与现代文句式一般相同,大多是主谓结构而常常省略主语。查结构,重点是抓动词,以动词为中心,前后分析出不不同的结构关系,确定其句子主干,从而断句和标点。如高考题:

-

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

该句中动词有“次、震动、惧、战、遣、为、”等。以动词为中心查句子结构:次的主语是诸葛亮,宾语是渭滨;震动的主语是关中,惧的主语是魏明帝;句应带宾语及晋宣王战;遣的主语承前省(魏明帝),辛毗既是遣的宾语,又是军师的主语(兼语)故该句子可断为:

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

三、查语气

在了解了必要的句首句尾标志词以及结构的基础上,要想把标点标准确,还要仔细品味文句的语气,判断是陈述、疑问,还是判断;是推测、婉商、舒缓,还是祈使等。

四、查句式、看修辞

文言文里常见一些特有的惯用的句式和固定格式已成为断句的显性标志,而修辞技巧如比喻、对比、对偶、排比、顶针等也是断句的一个很重要的依据。如《孟子告子上》:“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有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本文中“仁,人心也;义,人路也。”用浅显的对比说明“仁”和“义”,下面的对比都是由此延伸而论。

〔强化训练〕:给下面一段话种画横线的句子加上标点。

孟子曰:“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为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改革备课方式 篇5

关键词:深度备课;校本教研;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3-021-2

我校是一所现代化的苏南农村初中,基于学校条件和办学特点,我们以“协进教育”为文化特色,提出了“协同,进取;至臻,至远”的办学理念。“深度备课”作为体现校本化教师团队研究的一种教科研新方式,与我校倡导的协作进取的团队精神和文化理念高度契合,是我校致力追求的优质、高效、有品的高品质课堂的实现途径和有效保障。因此,我校规划了以“深度备课优化校本教研,促进课堂品质提升”为抓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教科研工作思路,并在各教研组进行校本教研的实践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深度备课的目的和意义

1.深度备课的提出。

所谓深度备课:是指在新课程理念和学科教学论的指导下,通过深入了解学情,深度研究教材,准确把握课标,丰富课程资源,着力优化教学活动,形成既体现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又符合学生学情的教学设计,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检验、总结、反思和完善的教学研究过程。深度备课重点关注学生研究的深度,教材研究的深度,课程理念和课标把握的高度,以及开发和应用课程资源的广度。在此基础上合理设置教学进度,力求使教学过程目标明确,定位精准;教学内容的广度和难易适度;教学组织动静合谐,张驰有度;教学方法选择得当,灵活有效;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智慧生成;打造高效、优质课堂,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由此搭建起一线教师校本教研的良好平台,促进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教科研方式的转型,提升教师的课程教学能力与课堂品质。

2.深度备课的意义。

长期以来,中小学的教科和教研工作存在着诸多问题与误区:一是将教科工作等同于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过度看重理论研究而轻视教学实践研究,使教科工作游离于教学和教研之外,学校教科如“阳春白雪”般“曲高和寡”,令一线教师敬而远之,无法实现其真正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指导价值;二是教研活动流于形式。虽然各校都成立了学科教研组和备课组,并将教研活动纳入课表,使教研有了形式和时间的保障。但是,在实际执行中,教研活动形式单调、缺少主题、走过场的现象还是屡见不鲜:开课不积极,评课活动中你好我好大家好,说些不痛不痒的官话和套话。教研活动应有的研究教学,优化教学,教学相长的功能未能得到有效发挥,校本教研急需从主题到内容到方式的转型与创新。

实现教科、教研、教学三教合一,提升校本教研品质,促进教师教学实施能力与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是打造高品质课堂的必由之路。深度备课的重要意义在于提出了一种优化教科、教研和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建构起一个务实、创新、有效的校本化教学研修平台,促进了教科研方式的转型,将教科工作和教研工作有效统整并扎根到学科教学的土壤中来,使教科生根,教研落地,教学开花,实现了课堂品质的提升,教师专业的成长,教科教研的整合与创新。

二、深度备课的实践与策略

1.学生研究是深度备课的起点。

当前,一线教师都能接受“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新课程理念。但在具体教学中如何落实这一理念,却存在着认识不同、行为不同的情况。许多教师在各种公开课、评优课中精心设计,期望自己预设的情境能引发学生的共鸣;自己提出的问题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自己所举的事例、讲解的例题能让学生“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但结果却往往与预计大相径庭,课堂实效常让教师大失所望。为什么我们的教学不能真正“抓住学生”呢?主要原因在于我们没有真正“读懂学生”。

研究学生,了解学生,读懂学生,是读懂教材、读懂课堂的基础。只有深入研究学生,才能真正把握学情,了解教学的起点,找准教学的难点,规划学习的生长点,设计出课堂的亮点。因此,学生研究应该也必须成为教师教学研究的起点和重点,只有研究学生,才能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进行教学设计,并根据研究学生获得的资料不断进行教学调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也是教师进行深度备课的起点。一句话,学生研究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创建有效课堂的基本保障和重要途径。

2.教材研究是深度备课的重点。

如果说学生研究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深度备课的起点,那么对教材和教法学法的深入研究就是深度备课的重点。这里所说的教材研究包括对教材、课标以及教法学法和教学规律的研究。简言之,是在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在掌握并深入研究包括多版本教材在内的大量课程资源基础上,形成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符合学科教学规律,体现学科教学特点的教学设计方案。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正确的教材观是首先要尊重并用好教材,要充分领会教材编者的精心设计,充分挖掘教材范例的育人功能;其次要研究并活用教材,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根据学情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和二次开发与改造,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和个性化实施,体现教学工作的创造性和生成性。必须承认教材首先是个优秀的范例,只有在读懂教材,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才有资格谈活用教材和优化甚至创编教材;只有在深度备课的基础上,才能生成符合实情、经得住课堂实践检验的优秀教学设计。

3.主题教研是深度备课的亮点。

深度备课不应该是一位教师“闭门造车”式的研究活动,其真正的活力和意义在于学科教研组和备课组的集体参与、集体智慧和集体提升。因此,基于“主题教研”的深度备课才是学校教科研整合与转型的亮点。教研组应该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和研究的重点,提出并确立自己教研组某一阶段的教学研究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开展深度备课,而这种组内教学研究活动就是“主题教研”活动。主题教研的开展使教研活动有了目标、方向和立足基点,使深度备课活动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避免了学科教研活动“大而无当,没有方向,主题离散”等现象,针对具体主题的学科教研活动也符合学校教研组人数较少,水平有限,时间有限的实际情况,能让校本教研在“聚焦主题的深度备课”活动中真正发挥其教学研究的功能与实效。

三、深度备课的保障和反思

1.深度备课和教科研制度的建设。

以深度备课促进校本教研品质的提升,促进高品质课堂的建构,是学校教科研转型的有效切入点。推进深度备课这一教学研究活动需要学校教科研制度建设的有力保障,有别于传统的教科室管课题,教务处管教研组建设的分工。我校成立了由校长室牵头,教科室、教务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和学科教科研骨干组成的“教科研协作组”,统筹规划、组织学校的教科研活动。将学校主课题研究,教研组主题教研,教师个人课题纳入整体规划,设立了学校主课题——教研组教研主题——教师课题以及学校教科研协作组活动——教研组教研活动——教师个人研究的三级教科研网络,有效保证了教科研活动分层实施,全员参与,使之更富于实效。

2.“互联网+”助推下的深度备课。

深度备课具体到每一学科的校本教研中,需要借助一个个具体课例来展开,需要对具体教学内容进行高质量、有深度的集体备课和教学实践,其研究过程往往包括教学设计的初构、重构甚至再构,是一个艰辛的创新与完善的经历。在深度备课这种校本化的教学研究中,最大的困难可能在于缺少名师引领。一所学校教研组内往往成员较少,水平有限,在深度备课的过程中,在遇到困难和瓶颈时,在成员的意见无法统一时,都需要名师指点,需要多渠道、多方位的学习与对外交流。但由于诸多原因限制,一线教师外出学习听课的机会不多,名师亲临组内指导的机会更少,校本化的深度备课真正能达到的“深度”和“高度”可能不如人意。这时,我们需要充分利用并发挥信息化的优势,要充分发挥“互联网+”背景下网络教研平台的巨大作用。比如:江苏省教研室的网上教研平台“教学新时空”实现了全省60万中小学教师一网相通,该平台下的“名师课堂”栏目已经播出了2000多节优秀课堂实录及专家点评活动,产生了巨大影响,实效很好。我们的校本化深度备课活动在选题时可以充分借鉴“名师课堂”、“全国、省级优质课评比”、“省级基本功大赛”等高水平教研活动的网络资源,在有限条件下充分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借鉴名师优秀课例,实现校本化深度备课,促进组内教师的专业成长和高品质课堂的建构。

在深入开展“学生研究”和“教材研究”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经验起点,根据学科特征和教学内容,打造典型课例,力争实现教学设计的最优化,打造一批“基于高品质课堂建构的深度备课优秀案例”,是优化学校校本教研,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窦桂梅.谈主题教学深度备课——以《三打白骨精》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理论,2008(16).

改革备课方式 篇6

关键词:思想品德;观察;备课;建议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教师而言,备好课可以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和针对性,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本文结合思想品德教学的个人经历,就思想品德的备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思想品德的备课状况

就目前思想品德课备课而言,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1.四本主义,忽视现代教学手段

“知识老本、课本、教学参考书、学生作业本”构成当前思想品德教师备课的“四本”。这里没有现代化教学的手段的用武之地。

2.唯本主义,忽视学生的存在

备课时,教师只注重教学参考书和课本的内容叙述,从不分析学生的真实情况,盲目地将教学参考书所指的内容分析、教学建议搬到课堂教学中。

3.个人主义,忽视集体的智慧

教师只注重个人备课,关门思索,从不参与集体讨论。

4.抄本主义,忽视备课创新

一些颇有资历的老教师和一些兼任着学校行政工作的教师由于没有精力或不愿意创新,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重复抄写着往年的备课笔记。

5.夹本主义,完全忽视备课

奉行夹本主义的教师从来不备课,上课时总是夹着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学参考书和一本学生作业本进课堂。

二、五种备课现状存在的原因分析

任何问题的存在都不是偶然的,必有其内在的深层次的原因。就以上五种备课现状而言,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市场经济的影响

市场经济条件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教师队伍。就思想品德课教学而言,其固有的专业特性,不如语文、英语、数学、艺术类教师那样有家教市场,致使一部分教师产生了心理上的不平衡,教学工作的积极性长期以来得不到激发。

2.职业道德的原因

在思想品德教师团队中,有的是学校领导,掌有备课特权;有的是学校的老教师,资历深,顽固不化,不愿接受新事物,更有一种目空一切的姿态;有的是刚分配的教师,工作态度不正,他们的精力不是集中在教学工作上,工作不踏实,不谦虚。这些教师对备课工作都不够认真,敷衍塞责,存在严重的职业道德问题。

3.学科地位的不平等

在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思想品德课被视为“副科”。思想品德课教师被视为缺少教书能力的人。在评优晋级的时候,思想品德教师缺少一定的优势,长期受到歧视,内心压抑。

另外,一些师范院校热衷于热门专业,对思想品德课教育专业有所冷淡,致使报读思想品德教育专业的师范生越来越少,严重影响了思想品德的教学及地位。

4.考核制度不健全

在职称评定方面,就备课的考核方面来说,过于形式化,局限于几本备课笔记,至于备课的内容、过程至今缺少科学的可操作的考核办法。

5.教学改革的问题

现在全国各地都在搞着轰轰烈烈的教学备课改革工作,但是改来改去到了最后,形式上是集体备课,实际上备课室成了教师们的聊天室。究其原因是因为缺少可操作的集体备课方案,缺少对备课改革的监督、考核机制。

总之,心理的、社会的综合因素造成了备课工作的阻碍,影响了思想品德教学的效率。

三、思想品德备课改革的建议

要改变思想品德备课改革的现状,不能就备课方面做文章,否则就会产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嫌。根据前面的分析我认为:

1.确立大学科观念,给予思想品德课应有的重视

众所周知,在知识经济时代,很难完全清晰地区分学科界限,各个学科之间早已互相渗透。因此,作为学校的教师、领导以及上级政府部门,应该将思想品德学科和其他各门学科同等视为一个知识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思想观念上确立大学科观念。只有这样才能给思想品德学科应有的重视。

2.三位一体备好课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备课的内容不只局限于教科书,它必须不断适应日益更新的知识世界,还要不断适应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学生对象。新时期的教师要将学生、文本、媒介视为一个整体,共同列为备课所要关注的因素。

(1)要关注文本与时政

对于思想品德课而言,它的许多观点内容都还处于不断更新变化的过程中,需要紧跟时代形势。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必须时刻关注时政发展趋势,不断地查阅报纸、杂志,浏览互联网,及时了解时政信息,将其及时地补充到课堂教学之中,赋予思想品德以时代感。

(2)要准确地把握学情

我们的学生不再是以往信息闭塞时期的学生了,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知识信息了解得广度很大,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从各个层面对他们的知识水平进行深入的分析,准确地掌握学情,根据学情对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进行选择,科学设计教学方案。

(3)要合理利用现代媒体

现在的学生好奇、活泼、追求新意的事物,而且现在的思想品德课本本身也图文并茂,课本的许多观点不能仅靠一张嘴、一支粉笔就能向学生说明。因此,现代的教师要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将它们有机地与文本、学生相结合,达到传统教学手段所达不到的教学效果。

只有在备课的时候坚持三位一体的备课思路,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才能有效地开展,达到教学的目的。

3.个人与集体备课相结合

在备课的时候,我们要努力形成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各自优势的叠加效应。具体做法:

先由每个老师针对某一单元,备好课时教案,在备课时组内,每个老师都有属于自己某一课时特别要详细深入备的内容,时间为一周,一周后,备课组集会,先由每个老师针对自己所重点关注的备课方案进行试讲,其他老师结合自己的备课提出修改意见。集中讨论时,组长要善于引导,把大家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还要善于总结,概括大家的长处,指导中心发言人整理备课提纲。整理后的备课提纲成为全组老师执教的范本,至于具体上课的操作,各位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生情况发挥自己的特长,上出自己的风格。

这种备课方式有利于克服个人备课的不足,发挥集体的智慧,实现备课效益和上课效率的最大化。而且还可以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起到传统教研模式所达不到的效果。

4.建立健全备课考核的新机制

一般来说,学校的考核制度最终都是回归教师个人绩效的。在备课考核的时候,我们可以将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的效果相结合考核,将教学的效果进行捆绑式考核,即集体的备课、上课效果就是个人的上课、备课效果,如果个人的上课、备课效果低于集体上课、备课效果若干个百分点,那么最终的绩效考核按个人实际效果计算。

这种考核的办法,既有利于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克服个人主义作风,又有利于发挥集体的积极性,最终利于个人与集体的双赢。

5.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再教育

培训再教育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传统的培训形式往往是上级部门组织开展的,本文提出教师培训再教育的权限下放到学校,让学校和教师担当培训的组织者、参与者。也就是说,教师既是接受再教育的对象,也是再教育的主持人,由教师自己担任讲师。

教师培训再教育的形式就学校范围而言,可以有同组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如通过QQ、电子邮件、公开课等方式进行。也可以以学校名义邀请专家教授来校讲学,或者开设网上呱呱课堂远程监控培训。学校要做好考勤,将其列为评优晋级的条件。

时政形势在不断地变化,科技日新月异,作为思想品德教师,除了外在的接受再教育培训之外,还要懂得每天主动地阅读大量的时政报刊,浏览互联网最新信息,主动地去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操作要领,如白板教学、电脑课件设计等。

无论哪种培训,一定要本着一个宗旨,追求实效,让教师个人智慧在培训中有效地发挥。

思想品德教学要走出以往教学的瓶颈,有许多措施可以采取,但是备课改革应该是“先行官”,我期待本文的观点,看法能够对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改革带来一点启发。

参考文献:

[1]吴永军.备课新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

[2]周新高.关于有效备课的思考.教学与管理,2007(8).

[3]吴松年,董晨.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2.

(作者单位 浙江省兰溪市第八中学)

上一篇:DV电影下一篇:避雨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