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模式

2024-08-25

备课模式(精选12篇)

备课模式 篇1

学科集体备课是将区域范围内某一学科相同年级的教师组织起来, 开展集体研读课标和教材、制订教学计划和目标、讨论教学内容和方法、编制作业练习和考查内容, 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系列教研活动。通过集体参与, 共同讨论, 互相启发, 集思广益, 资源共享, 有利于教师领会课程标准精神, 把握教学目标, 理解教材内容;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交流与研讨, 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教师相互学习, 共同进步, 促进专业发展。

一、学科集体备课模式的改进

一般的集体备课都采取集中培训、分组讨论、模拟课堂这样的模式,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教师钻研教材的能力和教学预设的水平,但是,这样大规模的集体备课活动教师接受多思考少、讨论多实践少,集体备课停留在集中环节,过程的交流研讨得不到落实,影响了活动的效果。为进一步提高学科集体备课的实效,必须根据学科的特点灵活组织,改进学科集体备课的模式,拓展学科集体备课的内容。

1. 成立区域教研协作大组

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区域特点,以城区优质教育资源为基地,坚持城区带动农村为原则,将莲都区域内所有小学组成五个区域教研协作大组,每个教研协作大组安排三位学科指导小组成员作为专业引领教师,负责教研协作大组的各项活动。

学科集体备课活动以区域教研协作大组为单位,由专业引领教师分年级组组织教师进行教材钻研与讨论,明确各单元的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确定教学重、难点,设计重点教学活动,然后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既注重教师集体的智慧发挥,又注重教师个性的张扬。

2. 按流程组织学科集体备课活动

(1)活动规划阶段。学科指导小组成员研读《语文课程标准》,通读各册教材,根据我区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确定本次学科集体备课的重点:单元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的研究,并通过信息平台通知到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明确备课重点。

(2)活动准备阶段。根据学科集体备课的重点,学科指导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分年级进行教材研读,提出各单元的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的讨论稿以及教学建议;同时,各年级教师围绕备课重点独立钻研教材,思考各单元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并根据每课的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内容,设计重点教学活动,为集体交流做好准备。

(3)集中活动阶段。分教研协作小组展开讨论:先由学科指导小组中心发言人剖析教材,提出每个单元的知识要点和语文能力训练点,提出教学的建议。然后组织小组内的教师围绕中心发言人的意见进行讨论,补充每位教师独立钻研后的想法,讨论形成小组意见。最后,同年级教师集中,每个教研协作小组交流小组讨论意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资源共享。

(4)分组磨课阶段。每个教研协作小组选择一篇课文进行精备,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集体研究讨论,设计出具体的教学方案,推荐一位教师试讲、磨课。然后,每个教研协作大组组织集体备课课例研讨活动,每个小组将集体备课时设计的一个典型课例进行展示,教研协作大组所有成员学校的语文教师共同研讨,进一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学重点。

(5)集中展示阶段。组织全区集体备课展示活动,每个教研协作大组推荐一个典型课例进行展示,相互交流,形成共识,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3. 信息平台常态交流讨论

学科集体备课如果停留在一次集中、两次展示上,是难以真正意义上发挥集体的智慧的,重要的是落实过程中的相互交流与促进,相互启迪。因此,利用教研网开设集体备课室,为教师提供过程交流与研讨的平台,鼓励教师将教学的成功经验与同伴分享,将问题提出与同伴商议,使教师在交流中学习,在交流中成长,提高教学实效。

在流程备课的基础上,还可以分学段采用不同的展示形式:第一学段突出教学的多样化,采用“同课异构”的方法组织精品课研讨;第二学段重点关注课堂教学的落实程度,采用“同课同构”的方法组织研讨;第三学段侧重中小学衔接,与初一教师一起研讨,在对话中实现目标统一。

通过这样的改进,学科集体备课较好地发挥了教师的主体能动性,促进了教师的全员参与,锻炼了青年教师,加强了过程交流与研讨,活跃了教研氛围。

二、拓展学科集体备课的内容

学科集体备课大多围绕课堂教学展开,集中关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在如何备好课上做了大量的文章。虽然在名师的引领下,各学科对全册教材作了深刻的解读和分析,对重点知识、能力作了细致的规划,对教学活动作了具体的预设,但由于师资水平的参差不齐,集体备课的精神很难在每一位教师的课堂里得到有效的落实,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认为,集体备课不能只关注“课”,更要关注“师”。既要在活动中思考“教什么”、“怎么教”,也要思考“如何落实”。师资水平提高是有效落实的前提,因此集体备课也要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重视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

1. 以制订计划、研制教学目标为重点的规划活动

规划活动侧重引领教师宏观把握教学。指导教师对学科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规划,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重视年级之间的衔接,促进教师科学、全面地把握教学目标,做到整体性与阶段性的统一,目标要求与教学内容的统一,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以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活动为重点的议课活动

议课活动侧重研究教学的重点和细节,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在议课活动中,重点讨论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重点思考本单元、本课的教学目标及其依据,明确当前教学目标与前后教学目标的联系和区别。

(2)教学重难点:讨论确定本单元、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准确把握教材中需要突破的地方,思考有效突破的措施。

(3)教学内容:重点理清本单元的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在教材中的“落脚点”,分析核心知识和能力的“前认知”,做好前后衔接,并根据教材特点确定精读和略读内容,把握特色内容。

(4)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思考重点内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目标的有效达成。

(5)作业练习: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好作业练习,促进巩固。

3. 以研讨课例、反思教学效果为重点的磨课活动

磨课活动侧重教师的教学反思。磨课活动要紧扣新课程疑难问题,确定研讨专题,通过典型课题的展示与研讨,反思教学预设中合理的地方与不合理的地方,反思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否恰当,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从而攻破疑难,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4. 以培养能力、促进专业发展为重点的训练活动

训练活动侧重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主要内容有专业知识辅导、教学基本功训练、作业设计与命题指导、教学基本能力训练等。

5. 以考核技能、评估教师素养为重点的检测活动

检测活动侧重考察教师的培训成果,了解教师在教育理念、专业知识、教学技能等方面的掌握情况,促进教师自我发现,查漏补缺。

三、学科集体备课的基本原则

1. 基地学校与成员学校携手发展原则

学科集体备课的目的是为了发挥集体的智慧,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提高教学的实效。组织学科集体备课活动, 既要充分发挥基地学校名师的专业引领作用, 也要充分发挥成员学校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全体教师充分参与, 有效思考, 共同促进。

2. 集体交流与个体钻研相结合原则

学科集体备课,不仅仅是集中讨论,一般采取集中交流与个体钻研相结合的形式。如果仅仅依靠听中心发言人的议课,就会变成“一枝独秀”。要发动全组成员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讨论的时候才可能各抒己见,百花齐放。所以,个体钻研是前提,即“功夫在诗外”。集中讨论时,中心发言人要善于引导,把大家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还要善于总结,概括大家的长处。

3. 整体思考与局部研读相结合原则

学科集体备课重心是通过团队的力量钻研教材, 既要考虑教材的整体性, 也要考虑教材的阶段性。如果仅仅是设计每一课的教学, 会造成教师用狭隘的眼光看教学, 忽视了学生的整体发展, 从而影响教学实效。要引导教师从整体审视教材, 突出重点培养目标, 然后从局部去研究如何落实重点目标, 研究目标的前后衔接, 才能为学生打好基础, 实现可持续发展。

4. 过程交流与集中研讨相结合原则

学科集体备课是为了促进教师的发展,提高教学实效,主要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解决新课程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单靠一两次的集中活动,不能解决根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时会遇到各种各样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过程,只有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及时与同伴交流研讨,才能及时攻关解决问题,提高教学实效。

学科集体备课是在个人充分思考的基础上组织的,调动了每个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丰富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通过发挥名师的专业引领作用,更好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备课模式 篇2

一、模式的提出

在“快乐育人,和谐发展”这一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在“立德树人,以爱润心”的办学思想指导下。第三实验小学全体教师开始探索具有三实小特色的教学模式——和乐五环。新课程改革下,教学目标的落实和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显得尤为重要,和乐课堂提出的“和乐五环”,就是要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唤醒学生潜能,达到学生乐学,课堂高效。

二、设计理念

“和乐课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使教育的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形成和谐、快乐、完美的教学生态,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完善。”让“和乐五环”模式有效地促进和乐课堂的生成,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自主学习、交流互助、充分展示成为课堂的基本常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希望。

三、基本框架

通过培训、学习、研讨、交流,老师们对“和乐五环”由陌生、审视到熟悉、接受,对“乐导——乐学——乐展——乐点——乐练”五环教学流程了如指掌。

乐导: 提示:2-3分钟

精心设计的导入,能启发、引导学生思维,抓住学生的心弦,立疑激趣,促成学生情绪的高涨,进入智力振奋状态,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激趣导入:教师积极创设情境,导入课题。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情绪。

衔接导入法: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导入方法。它主要是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以旧引新或温故知新。复习导入,练习导入均可归入此类。

悬念导入法 :悬念,一般是指对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和现象的关切心情,在教学中,精心构思,巧布悬念,也是有效导入新课的方法。

情境导入法:情境导入法就是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各种手段,制造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的技法。

实验导入法

上课伊始,教师巧设实验,使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去发现规律,进行归纳总结,推导出结论,来导入新课。

实例导入法 :从生产、生活中选取一些生动形象的实例进行引入和佐证,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深奥的道理通俗化.典故导入法 :即通过寓言、故事或典故、传说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创造一些情境来引入新课。启发性和教育性。

审题导入法 :这是指新课开始时,教师先板书课题或标题,然后从探讨题意入手,引导学生分析课题,来导入新课的方法。

直接导入法 :指上课伊始,教师开宗明义,直接点题,讲明这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和要求,从而引起学生注意。

迂回导入法:先解决一些容易解决的问题,然后再触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铺路导入法 :先回顾、复习学习的旧知识,并将此化作一个个的铺路石(也有的叫做架桥),然后过渡到所授知识的讲解上。

作业导入法 :先根据新授课的内容和目标,布置一定的作业,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或者使学生产生压力感,让他们急于听教师讲解。

游戏导入法 : 上课伊始,先组织学生做游戏,再导入对新授知识的学习。

比较旧知导入法 :提醒学生带着旧知去学习新知识,再通过自己的比较,体会而摸索出带普遍性的知识规律。

复习导入法 :在每堂课开始时,教师通常采用复习上一课的内容作为导入新课的方法。

谜语导入法:采用儿歌、谜语、绘画、游戏等形式导入新课的方法。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

名言导入法 :古今中外有许多至理名言,字字铿锵,句句响亮,寓理深刻,耐人寻味,在教学之始,如若引用相关联的名言导入新课,效果很好。

故事导入法

许多神话、传说、典故、名人趣事无不与教材的内容有联系,对学生极富吸引力。例如,在初中政治课中讲人类社会的产生时,如果先讲“女娲抟土造人”,“亚当与夏娃”等神话故事,然后提出“人类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再讲述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会把学生从神话引向科学,从谬误导向真理。

湖南省临湘县鲁美红老师在教学《思想品德课》,讲《发展地看问题》时,首先让学生讲语文课中学过的《刻舟求剑》这个寓言故事。当学生一讲完故事。教师便问:“那个楚国人从船舷上刻着记号的地方下水能把剑捞上来吗?(不能)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这是学生熟知的一个故事,他们急于知道其中的原因,此时教师板书课题“发展地看问题”。这就起到了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目的。如其在教《败不馁》一课时,先从讲述“卧薪尝胆”这个故事入手,并提问:“故事里的吴王夫差为什么后来被越王打败?”“故事里的越王勾践为什么后来又能转败为胜呢?”学生思考片刻,便揭示了课题。这不仅给学生制造了一个悬念,使他们产生了深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且为主题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足见故事导的长处和优点。

歌谣导入法

歌谣,特别是儿歌,是小学生喜闻乐唱的一种艺术形式。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引进一些儿歌,并加以诱导,可发展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如有位教师讲词语的正确搭配,开始时先念了一首儿歌:“小槐树,结樱桃,杨柳树上结辣椒;吹着鼓,打着号,抬着大车拉大桥;木头沉了底,石头水上漂,你说可笑不可笑?”随着儿歌的结束,孩子们放声大笑,笑声中,已初步体会到正确搭配词语的重要。接下去讲课,效果当然好了。图画导入法

通过图画导入新课,可以增强直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雨中登泰山》,可先画一幅“登泰山”图,教学时以图作为“向导”,指导学生看,对号入座,也可让学生自己画,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综上所述,可见导入新课要讲求新、活、美、乐、即新鲜、活泼、美丽、快乐。这样,可使教师入题自然,学生兴致极高地学习新的知识。

乐学:

提示:10-15分钟

预习定标:在教师创设的情境目标的指引下,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确定本节学习目标,较复杂的课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确认目标,疑难问题以同桌交流或小组合作的形式解决。

乐展: 提示:9-10分钟

学生根据教师的分工,把小组合作研究的问题利用小组展示或个人展示等多种方式展示,内容包括已掌握的和未解决的疑难问题。

乐点: 提示:5-8分钟

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尚不能自行解决的问题,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组组互动”,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共同研讨,共同提高。

教师随时进行引导、点拨、强调、提升,以拓宽知识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此过程中,应及时对学生及小组的表现加以肯定,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点:易混点、易错点、易漏点。

不点:已经会的、自学会的、讲了也不会的。乐练

提示:8-10分钟

教师针对当堂所学内容和目标设置巩固性练习题,由学生独立的完成,然后可采取小组成员互批、教师抽批等方式,将竞赛机制应用其中,并尽量做到当堂完成,当堂反馈,做到堂堂清。

三、“和乐五环”上课要求:

课堂教学要体现快乐,要有活跃的气氛,具备以下要求:

(一)、给学生课堂上充足的活动时间,做到时间上保证,反言之,教师必须精讲,切实贯彻“三讲三不讲”原则。

(二)、教师在课堂上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尽量多的鼓励或激励,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有效的措施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三)、安排环节设计问题,要有趣味性。

1.要做到所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有较强的针对性。2.要使设计的题目有较强的趣味性,把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保持旺盛的学习情绪。

3.作为课堂教学,必须体现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特色,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

4、备课提倡备精案;

各任课教师认真抓好教学质量关,团结整个年级的力量,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建立学困生、优秀生档案。

“单元小组化”备课模式初探 篇3

针对上述现象,笔者所在的备课组在上学期对集体备课这一传统模式进行了改革,实行了“单元小组化”备课。下面,就此谈谈我们在这方面的努力和尝试,不当之处,请专家和同仁批评指正。

“单元小组化”备课分“分组合作、研讨整合、示范辐射、二次备课”四个步骤。第一步分组合作,是按照“老、中、青”相搭配的原则兼顾“经验、钻研、精力”三位一体,将同组的十几位同事(除备课组长外)分成4小组,每小组3—4人,每人承包1篇文章,各小组承包一个专题。在研讨整合阶段,各合作小组一改集体备课的纵向按序备课的常规,而是四小组承包四个单元,横向并进。单元备课内容包括单元目标、单元重点与难点、单元课时、文本课时、课堂设计、专题研究活动设计方案以及教后感悟(一般是由年轻同志执笔,小组共同探讨,集体定稿)等。这一阶段就是要凝心聚力,充分发挥团队力量,经验丰富者整体把握,钻研能力强者立足钻研,精力足、干劲大的多做辅助、整理工作。在1—2周的时间内,各组基本完成本单元的备课、授课任务,然后将备课、上课材料装订成册,形成“第一教案”,接着转入第三阶段——示范辐射。示范辐射以借班上课为主要形式,按照小组推荐和组长确定的方式确定上课人选。在此,笔者以第一单元小组为例来示范操作程序。上学期从第三周开始,其他三组从第一单元开始上课,第一小组的成员借班授课,演绎本专题部分篇目的教学设计。而已学完第一单元的学生,此时在老师的组织下落实专题研究的活动设计方案或围绕专题进行户外实践活动。示范结束后,集体备课依然按照“定时、定点、定主讲人”的原则召开,主讲人阐述教学设计思路,其他小组根据本班的学情和个人教学风格,结合第一单元小组的教学反思与感悟,再对教案进行加工、整合,形成属于自己的“第二教案”。其他单元的教学依此推进。

自从推行了“单元小组化”备课模式之后,阅读教学的效果较之前有了明显提高。我们认为,这一模式有以下几点优势。

第一,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职业操守的提升。“单元小组化”备课,比以前的集体备课责任更明确,减少以前互相推诿或交差事的现象发生,明确和强化备课的个体责任意识。在备课阶段,这种模式牵引教师重视编者角色,使之在单元意识的引领下,强调对文本的钻研和对教学的反思,促进教师在反思中提高专业水平,响应全社会所提出的“科研导教斟研兴校”的教改风尚。尤其是在备课中,我们推行教学反思这一环节,引领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进行观照、检阅与反思,为教师的科研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另外,实行借班上课,锻炼了教师的应变、调控、驾驭能力,积累借班上课的经验,快速地促进教师对新班级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第二,有利于课堂精减时增实效。在“单元小组化”备课模式中,我们本着“单元一盘棋、一册一整体”原则,分解和落实单元目标,对文本内容进行大胆取舍,在“有什么”与“教什么”上做好对接,减少以往对文本过度的阐释,养成精讲少讲的意识。较之以前,我们更注重对文本的研究,引领和加深教师对文本的自主解读,提高教师对学生探究思维、创新意识的训练质量。同时,以书面的形式,对语文课外探究活动或主题活动进行策划与设计,并予以组织和实施。多样的主题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上学期,我们组织了“护圣火、反‘藏独”’演讲比赛、“川之上、国之殇”抒情诗朗诵等主题活动。这些活动,在加深学生对文本知识理解之余,拓宽了阅读背景和宽度,加深了理解深度,砥砺了探究思维。

第三,有利于落实和推进学校“青蓝结对”工程。“单元小组化”备课模式按照“老、中、青”划分小组,以单元为承包区。这就为“青蓝结对”工程圈定培养对象和实验领域,老同志对年轻同志“传、帮、带”,走进课堂找问题,走出课堂谈得失,在教学中互相探讨,在形成本单元最优化教案中磋商与提高。教学感悟与反思的备课环节又为教师停下来思考、提高反思能力落到实处打好基础,增浓了学校的教研氛围。

当然,在落实和推进这一备课模式时,我们碰到了几点困惑。例如,复习课备课怎么转接这一模式。这种备课模式更多适用于新授课,对于复习课,尤其是以复习为主的初三教学怎么转轨,我们正在思考。再如,这样教学进度不统一。俗语有日:“早晏上床,一起天亮。”话虽如此,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教学进度不统一,对考试命题内容的统一有一定的难度。

备课模式 篇4

一、建立备课制度, 加强备课管理

1. 建立年级学科组集体备课制度

每学期初教导处要有针对性地把不同年级及不同的学科划分成几个固定的备课小组, 并选定组长负责本组集体备课的操作实施 (定人员、定内容、定时间、定地点) 。确定主备人、辅备人的职责, 制订主持人制度, 因为一个好的主持人善于调动大家讨论的积极性, 并有效地引导教师将讨论交流深入化, 保证讨论交流的质量。各组利用学校统一规定的集体备课时间 (星期三下午4:00-5:20) 研讨各阶段的上课方案和具体的授课内容, 促使每位上课教师积极准备, 使集体备课活动真正有效地开展。

2. 成立集体备课领导小组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业务副校长为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均为组员的领导小组, 组内成员均有明确的蹲点分工。要求每位成员定期参与蹲点年级学科组的集体备课活动, 并提出有价值的指导性建议或意见。集体备课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集体备课实施方案》《集体备课制度》《集体备课具体要求》《集体备课监控制度》《优秀备课组评选细则》, 以检查、监督、评定集体备课的每一步完成情况。

3. 制订集体备课的考核评价制度

对教师集体备课状况的考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出勤及集体交流情况, 由各组主持人考核。 (2) 优秀教案评比, 主要考核备课组集体备课的质量。 (3) 限时备课、说课竞赛, 考核教师的业务能力。 (4) 课堂听课, 教导处或行政领导要经常进行随堂听课, 作好相关记录, 以考核教师对集体备课教案的执行及个性处理的情况。 (5) 优质课评比, 各组选择几个课题进行重点备课, 集思广益, 形成教案, 由组内各个教师执教展示、评比, 推选出一节最优秀的课到学校参与评比。 (6) 优秀教后反思评比, 每位教师除了撰写日常性的教后反思外, 还要根据课堂教学情况撰写一篇自己认为优秀的教学反思进行评比。 (7) 各组材料的收集整理及参加活动情况。最后, 期末考评时结合各种评比情况评选优秀备课组进行奖励。

4. 准备好集体备课所需的材料

教导处要提前印发有关集体备课的相关材料 (集体备课内容分配表、单元集体备课讨论记录表、集体备课教学实践安排表、集体备课优秀教案研讨活动记录表、集体备课一般教案表、集体备课优秀教案表、“优案”教后反思表、蹲点领导随堂听课记录表) , 为集体备课的顺利实施作好充分准备。

二、改革备课模式, 提高备课质量

1. 个人自备

教师根据备课组的统一安排, 对集体合作备课的内容先行个人钻研, 这是集体备课的前提和基础。主备人备课应做到:备教材, 认真研读教材和课程标准, 研究教材特点, 弄清重点、难点, 分析与其他单元的关联。备学生, 分析学生的基本情况, 思考并制订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方法和措施。备教法学法, 针对本班学情, 设计教法学法, 特别要有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的方法,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备过程, 要阅读、研究相关资料, 拓宽自身的知识面, 根据学生实际设计施教方案。备作业, 按分层教学的要求, 精选习作题目, 确定当堂训练和达标检测题。写出备课提纲, 为集体备课作好准备。本组其他成员也要自主钻研教材, 根据实际初步构想教学设计, 如有疑难问题或好的建议要做好记录, 以备集体研讨时交流。

2. 集体研讨

即第一次讨论。由主备人阐述个人备课要点, 备课组全体成员针对主备人思路, 提出评价和改进意见, 确定备课方案。

具体方法为:先由主持人组织大家就备课时的困惑或上周教学实践的反思等进行交流。然后由主备人 (中心发言人) 围绕本次的备课内容进行说课, 逐一抛出自己的理解、观点、设计思路及有关理论依据。辅备人随时补充、完善, 修改教案。为了保证交流不流于形式, 保证交流的深入, 教师可以不拘形式, 可以就一点有感而发, 可以就整体发表见解, 可以中途打断, 可以求同存异, 可以相互争论。教师并就别人的发言做一些记录, 各人记自己认为值得记的东西, 可以是别人的观点和方法, 可以是听了别人发言触发的瞬间的思考。记的形式可以在书本上圈圈画画, 可以在纸头上写, 可以在笔记本上记。发言时不分主次, 某一方面能力强的, 掌握信息多的可以多说几句;才入门的, 经验欠缺的可以多听听, 学学别人的方法。

集体交流不仅仅形成共同的教案, 交流时还就教师个体备课的困惑或教学实践的反思共同讨论。每次集体备课都确定好一个主持人, 主持人可以是备课组长, 也可以是组内老师, 主持人就备课人的困惑反思选择一到两个话题, 引导大家深入讨论, 力争每次集体备课既形成备课教案, 又能解决或探讨教学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

3. 修改定稿

集体交流结束 (一小时左右) 之后, 由主持人小结讨论情况, 主备人综合集体的意见和智慧, 在个人初备的基础上形成体现新课改精神的教案。所撰写的教案应由组长审阅后方可实施。

4. 个性处理

抓好个性处理与反思可以说是关系到集体备课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好的个性设计或深入的反思比单独备一课的教案更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因此每位教师特别是辅备人拿到教案后都要根据自己的个性情况, 对集体备课的教案再作深入的推敲、斟酌。个性处理的方式可以是旁注, 可以是知识点的解说, 可以是教学方法的更换, 可以是教学片段的增删。教师必须明白, 一份整洁干净的教案未必是一份好教案, 一份涂涂改改, 增增删删的教案对自己来说则肯定是一份最完美的教案。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关注课堂生成, 灵活处理。课后要进行总结反思, 把教学中的亮点或失误及感受写在反思栏中, 供下一轮备课时交流。

以上几步为单元集体合作备课模式, 一般为每个单元讨论一次。另外, 每单元具有代表性的重点专题研讨课或向上级推荐的优质课还要经过“课堂教学实践观摩—评议修改—教后反思”等过程, 保证活动效果,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5. 教学实践, 验证方案

这一步的实施主要是以备课组专题研讨课的形式进行。目的是为同组教师们提供一节可以依托、可以总结、可以提升、可以推广的活生生的教学实践素材。一般为每两个单元选择一两个典型课题进行课堂教学实践, 各备课组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理安排, 要求组内每个教师至少安排一节专题研讨课。

由主备教师根据组内成员集中研讨达成共识形成的方案, 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展示, 以验证方案。组内其他教师参与听课, 通过听课, 使大家都能看到他们的集思广益在课堂上的体现和不足地方在教学中的暴露, 使大家意识到, 每研究一堂课, 对课改中课堂教学目标的把握,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学习方式的转变等种种疑问, 都应找到一个满意实在的现场回答。集体备课蹲点成员及本组成员按时参加听课, 做好详细记录, 以备评课、议课时有言可发。

6. 组织评定, 总结提高

这一步主要是以评课、议课交流的方式进行。主要为同组教师们创造一个知无不言、集思广益的交流互动氛围, 实现资源共享, 达到理论与实践双层面上的互补。

参加听课的教师集中一节课左右的时间到指定地点进行评课、议课。首先是上课教师谈谈教后体会, 进行自评, 然后是听课的教师自由发表见解, 以挑问题为主, 提出改进意见, 主持人小结, 讲课教师吸取经验教训后再次备课, 形成优秀教案分发给组内教师。

7. 实践推广, 反思拓展

所有任课教师在备课组教学实践课完成之后, 都要根据最后的修改意见及自己任教学科、班级的实际状况和自己的教学风格, 经教师个性化处理后再进行课堂教学。而且教后每位任课教师都必须写出深刻的“优案”教后反思。教后反思要有针对性, 做到言之有物, 客观、实际地总结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的成功经验和尚存在的困惑与不足, 对今后的教学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为自己撰写教育教学经验或论文积累实用性素材。

三、实施集体备课带来的可喜成果

自从开展集体备课以来, 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新课程改革工作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实质性的提高, 不论是从学校的教学常规, 还是教师的备课上课, 或是从教研工作的开展以及教育科研工作进程情况来看, 都呈现出一切以新理念为指导的生机勃勃的景象。教师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专任教师业务能力不断增强, 学校各种荣誉接踵而至。

备课模式 篇5

构建高效备课管理模式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打造高效的课堂是保证学校生命线的绿色快车道,我们把高效的备课作为构建高效课堂的首要任务来抓,因为保证备课质量是实施高效课堂的前提。为此,我们从抓好备课管理入手,三级备课、分级验收等备课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我校“三环七步、分级验收”的备课管理模式。

我校的“三环七步、分级验收”的备课管理模式,追求的目标是做到“五个统一,一个特色”。既教学目标统一;重难点统一;教学课时分配和进度统一;作业布置和三维训练统一;单元评价测试统一。同时具有教师自己教学风格和适合本班学生实际的教学特色。

一、构建三环七步备课管理模式,提高备课效率 第一环节:自主备课

第一步:要求教师首先要自主阅读理解教材、研究分析教材,初步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结合本学科本班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设计,设计出初步的教学方案。

第二环节: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实行备课组长负责制,做到集体备课时间规范化。第二步:主备人说课。先由备课组长组织本组教师对上周的教学情况进行交流总结。主备人重点研究讨论下一周要讲的教学内容,课标要求、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习题设计、教法学法等,力求实现“五个统一”。

第三步:全员备课。对主备人的备课进行认真的讨论与研究,提出自己的设想,再由组内同行们补充完善,达成一致意见。再对自己 1 的教学案进行修改,弥补自己的不足,删除自己教案中偏、难、繁等多余的成分,切实做到变一人的长处为大家的长处,形成不失本人的风格又适合本班实际的特色教案。对准备好的课件进行交流,学习别人的长处,择优使用。为课堂高效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步:评审验收。教务处关注教师备课的全过程,对教师的教案、课件检查考评到人。所有教案必须备课组长签字才可进课堂,对于网上下载、照抄同伴等不合格教案,令其重备。

第三环节:实践备课

第五步:教中备课。教学设计再严密,都不可能完全适合我们的动态教学实际,因此我们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再次备课。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不足,及时改正,有了新的灵感,及时补充完善,不断提高我们的备课水平。

第六步:教后备课。每一个教学案,经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检验之后,都会有一个结果。精彩在哪里,遗憾在什么地方,自己都能够感觉出来。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做到教后备课反思,及时总结教学得失,修改完善自己的教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七步:整理归纳。为了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今后教务处准备对每位教师的教后教案进行整理归档,建立教师成长档案,记录教师成长轨迹,还能为以后教师备课积累资料。

二、实行教案分级验收制,让每位教师都有了发展和提高 根据我校教师队伍的结构组成特点,为了让不同层次的教师都有所发展和提高,我们对教师备课中的教案实行分级验收。、教案免检制。为了鼓励优秀教师积极参加业务学习和教育教 2

学研究,发挥其带头作用,我们对优秀教师实行教案免检制度。教案免检的教师必须是根据学校教学工作考核方案评选出的同学科的优秀教师或市级骨干教师且有二十年以上的教龄。但他们必须按时参加集体备课,并能发挥应有的带头作用。免检教师的教案不按要求每周检查验收,只接受领导的随时抽查。

2、旧教案补充完善使用制。为了减轻教师撰写教案的负担,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学习、研究,不断的发展自己,我们对我校参与课改三年以上,且教学成绩优秀、教龄在十五年以上的教师,实行旧教案补充完善使用制。这些老师不必再重新撰写教案,可以在旧教案上用红色笔进行完善补充后使用,但是旧教案原封不动使用者为不合格教案。

3、详案周前验收制。对于青年教师、教学成绩一般的教师和本学期使用新教材的学科任课老师,一律实行详案周前验收制,周周验收,不断提高教师的备课水平,全面促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在实践中优化管理,在管理中渐进成长

作为我校师训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三环七步,分级验收”的备课管理模式,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优化和完善的结果。从最早的周前备课到三级备课,再到现在的集体备课,我们不断的继承优良传统不断地发现不足,补充修改,逐步形成了我们自己的教学管理模式。同时也主我们的教师提高了自己的基本素质。几年来,我们学校的许多老师不仅能够自己备好课,还能指导其他老师备好课,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风气已经初步形成,教育教学质量也在逐年攀升。

四、反思与探讨

我校“互动高效、生生兑师”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中,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体现为“四多四少”:积极自觉进修学习,注重自身素质多了,只顾教书不顾自身发展的现象少了;关注每个学生进步发展的多了,只把眼睛盯在少数优秀学生身上的现象少了;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培养的教师多了,死扣死教知识点的现象少了;讲方法讲策略的教师多了,拼时间拼精力的现象少了。

在我们构建“三环七步,分级验收”备课管理模式的实践中,还存在着“四多四少”的问题,既统一要求的多,具体指导的少;教案考评检查的多,自主备课过程评价的少;关注学科特点的多,关注教师个性化发展的少;教前备课落实的多,教中备课、教后备课落实的少。

探索网络背景下的集体备课模式 篇6

【关键词】网络集体备课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73-02

网络集体备课是以网络为平台,打破传统备课在时间、地域等方面的局限性,促成教师之间跨时空的合作与共享。网络集体备课可以最大限度发挥集体优势,提高备课质量、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效率。我校自研究"快乐、高效"课堂以来,我们构建自主课堂,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并探索网络背景下的集体备课模式,主要研究内容为:课前研究如何进行指导性预习,课中研究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主体性学习,课后如何进行拓展性综合练习。为提高网络集体备课效率,我们从转变观念入手,强化管理,认真开展反思活动,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一、树立三个新理念,观念转变是前提

网络正影响和改变着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使得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等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而这一系列变化正是催生网络集体备课方式的源头活水。

(一)树立新的教师观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呼唤教师从传统的教育角色中摆脱出来,进入新角色。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拥有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从尊贵者、训导者、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激励者、服务者。如在课前,我们首先从调查学情开始设计"导学案",实施以"学"定"教";在课中,教师自始自终"致力于导",教师充当的是一个组织者与指导者的角色,通过激励与引导,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在教师富有智慧的引导中,学生放飞心灵,张扬个性,活跃思维,启迪智慧,激活创造。

(二)树立新的学生观

我们的课堂一切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课堂评价以学生是否学得主动作为标准。我们把课堂让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展示学生个性、智慧、创造的舞台;我们把预习的权力还给学生,通过自主预习,实现学习前置,让学生自主构建初步的知识结构;我们把作业设计的权力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到课外,到生活中去亲身体验,自主创造。

(三)树立新的课堂观

我校探索有效教学课题实验背景下的"自主课堂"教学。我们将"自主课堂"所追求的境界定位为十二个字"自主学习、赏心悦目、精彩纷呈"。"自主课堂"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理念,大致分为"导学——自学——互动——展示——点拨——拓展"六个环节。这六个环节,从调查学情开始进行"导学案"设计;其次预习先行,实现学习前置;再其次是交流与探究,在合作、分享、的基础上,小组对学习成果进行交流与展示;教师再运用恰当的手段或方法进行适时的点拨,之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总结与归纳;最后,通过必要的策略,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延伸到课外。"自主课堂"强调建设学习共同体,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相互合作,互教互学,课堂是师生共赢、共同发展的地方,共同收获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二、落实五个流程,强化管理是保障

我校规定,组织集体备课要"四定"、"三有"。"四定":即定时间、定内容、定主讲人、定交流平台。做到每周一次集体备课研讨,每次活动时间不少于两节课,每次研讨前后需要利用网络平台"跟帖"进行交流分享;"三有": 即有固定地点、有备课组长主持、有领导蹲点,以保证备课活动取得实效。具体操作如下:

一是实名注册。实行实名电子注册及建立年级备课协作组,以便定期实施检查与评价。

二是任务分配。由教研组长在期初统一分配主备人的备课任务,用"电子公告"方式进行公示,教师利用每学期开学前三天时间进行个体预备课(即为每单元的中心發言人)。在个体预备课期间,教师要利用网络等各种优质资源服务于备课。

三是集体研讨。主备人将个人备课预案提前两周上传到资源库内,由备课组长在网上组织本年级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讨论,教师可随意下载所需教案,课件,甚至提供更多更好的资源进行灵活运用。再利用每单周三的两节课集中研讨,形成导学案,每双周三的两节课为教研组内研究课展示,一般由本单元的主备人执教。

四是修改分享。教师可利用"跟帖"的方式把自己进行了个性化修改的导学案上传到备课资源库,供同行分享,以实现共性和个性的完美结合。

五是循环使用。将最优化的导学案集结成电子备课册,上传到学校公共资源库,形成电子备课成果。教研组也可以将其它相关资源如课件等长期存留,以备循环参考使用。

三、把握五个反思点,交流分享是关键

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反思研讨,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避免了语言霸权现象,扩大了交流的辐射面。为落实好反思这一环节,我们利用网络平台或现场研讨沙龙相结合,做到一课一反思,倡导教师写教育反思博客,并定期评价;一月一沙龙,每月组织两个教研组举行一次研讨沙龙活动。

一是分析"成功点"。我们提倡教师在课后,把成功点利用网络平台记录下来,并分析为什么会成功。具体可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思考:1、学生课前预习为达成目标作了哪些好的铺垫?2、教学目标是怎样得到有效落实的?3、是如何恰当地处理教学内容的?4、采取了什么手段而使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的?5、哪几个教学环节效率最高?为什么?6、在调动学生主体性方面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7、在调控课堂方面有哪些成功经验……

二是反思"失误点"。当教学出现失误时,我们引导教师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思考:1、学习目标是否脱离学生实际水平?2、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是否准确?3、教法与学法的选用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4、学生为什么会缺乏兴趣或启而不发?5、实际教学是否缺乏灵活性?6、学生课后综合性练习为什么质量不高……

三是捕捉"闪光点"。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常常会产生一些有益于教学的灵感。教师在课后要及时把这些智慧"闪光点"捕捉下来,在网络平台上汇集成"智慧集"。对这些材料进行深刻反思,寻找隐含在其背后的理论依据,让教师获得规律性的认识。

四是总结"后续点"。教师教完一堂课,对教学情况进行全面的总结与反思,会获得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这些体会和学生反馈的信息,为后续教学预案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五是抓好"突出点"。我们以年办为单位,由学科组长和骨干教师组建年级科研智囊团,收集在集体备课研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形成研究主题,开展每月一次的研讨沙龙活动,并在全校展示。真正实现"以思维碰撞思维"、"以智慧点燃智慧"。

网络背景下的集体备课,是理想教研的有效载体。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还有一些问题有待完善:如评价机制不够全面,教师的反思深度不够,随意性较强,有形式主义倾向等。我们将力求做到:在规范中养成合作习惯,在实践中明确合作程序,在反思中提升合作实效,在研究中寻找合作依托,在监控中保障合作质量,使网络集体备课达到最佳效果。

备课模式 篇7

小学科学教师日常集体备课采用教材解读、课堂观摩、课例研究或主题报告等。我们发现:这些形式虽然信息量大, 但基本是“口耳相传”的单向信息传递。对小学科学教师来说, 科学教材中的实验操作技能、对科学过程本质的理解以及学科专业精神等难以用“口耳相传”的渠道进入他们的内心, 也无法满足教师的多元需求。小学科学教师遭遇了怎样的困难?如何让每一位科学教师最有效地参与集体备课?我们借鉴美国小学科学教师培训的经验, 提出了“做中学”集体备课模式。

二、“做中学”单元集体备课的目标

“做中学”单元集体备课模式, 是基于学与教两个维度进行重构的体验式学习, 以关注教师的现实世界为前提, 以教师动手亲历的体验活动为学习内容, 以疑难问题的研讨解答为认识提升, 以教师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取得平衡为核心目标。具体到小学科学教师, 就是希望通过“做中学”, 使教师科学教育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能力三个维度协同发展。

◆以教师的现实世界为思考前提, 让每一位小学科学教师 (特别是兼职教师) 都能提前备好每一个单元的每一课, 做到先备课后上课。

◆以动手操作的体验式学习为基本方式, 让教师下水操练科学技能, 在做中学中体悟科学教学理念如何转化为教学行为, 增强教师的专业自信。

◆以小组学习为组织形式, 在模拟的教学情境中移情体验学生的学习过程, 通过合作学习、经验分享, 让专业精神在团队活动中习得。

三、“做中学”单元集体备课的设计

以单元整体备课为活动指向, 以“教材单元”为单位进行培训内容的主题设计, 创设基于学生科学课堂的真实情景, 辅以针对性的教学材料, 形成每一单元约120分钟的参与培训时间。活动一般可分为组织、体验、研讨等三个基本阶段。

(一) 单元集体备课的活动设计:整体规划探究与研讨内容

以六上《形状与结构》单元为例, 谈谈具体的过程设计:

这样的单元集体备课活动过程设计, 实际上是该单元教学的过程设计的活动浓缩。

(二) 具体体验活动设计:精选“疑、难、简、土”四类内容

一“疑”:教材中的重点疑难问题。例如《形状与结构》单元, 教材共有8课15项学生活动。我们认为其中的6项活动特别重要, 于是就相应地设计了6项教师动手的基本活动, 分两种方式进行处理。一种方式是精选其中2~3项如活动一、活动三和活动五进行体验, 其他活动以主讲教师演示讲解为主;另一种方式就是把参训者分成三大组, 每一组在30分钟内亲历两项活动, 然后在“研讨交流”环节中由教师汇报交流, 在分享中实现对整个单元活动的理解。

二“难”:教师“不会”的内容。很多科学教师并不是科学教育专业出身, 教材中的很多实验或活动教师自己也不会做。例如用一次性筷子“搭一个正方体框架”, 教材没有具体介绍做法, 我们就要在体验活动中让老师学会这些“不会”的技能。

三“简”:教材中语意不详的内容。教材中有一些观念对学生的概念发展很有帮助, 但是并没有设计出具体的学生活动。比如, 圆顶形这样的结构, 教材上只呈现一句话“圆顶形是多个拱形的组合”。我们补充设计了“探究组合拱形的力量”的体验活动, 具体步骤是这样的: (1) 将一个拱条插入圆圈, 测量承受的垫圈数, 作好记录。 (2) 加上一个拱形, 与第一个拱形交叉而置, 测量承受的垫圈数, 作好记录, 并与一个拱形承受的力做比较。 (3) 如果将三个拱形叠在一起, 先预测, 再实测承受的垫圈数;再叠放一个, 它将变成什么形状呢?测量, 并做记录。随着拱条的不断增加, 教师体验到圆顶形是多个拱形的组合过程, 达到了目的。

四“土”:与本土生活紧密联系的活动。由于教材要面向全国, 一些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本土科学教育内容, 不可能全部进入教材。所以, 在“做中学”学习中, 要拓展这样的关注本土科学与生活的内容。例如泰顺廊桥是温州著名的桥, 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搭一座不用铆钉的廊桥”就是基于上述考虑而拓展的一个体验活动。这种活动的设计有助于教师打开教学思路, 积极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四、活动组织与实施策略

1. 环境创设:把重点放在材料的准备上

“做中学”模式要求现场有教学所需要的全部材料, 主讲教师就得“背着行囊去上课”。如六上《形状与结构》单元, 我们列出的材料清单, 并备有与参与人手一致的实物份数。

我们准备的材料清单是:

主讲教师备好单元的全套材料, 提供样本或者介绍来源时, 都会融入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 把握好材料准备的难易尺度, 这种类似于“现身说法”的方式最能赢得教师信赖, 让教师明确每一个活动怎样的材料最适合教学实际, 又最大限度减少教师备课时间。

2. 过程指导:注重在细节中渗透丰富的科学本质教育

我们要求教师严格按活动的提示和步骤进行, 站在学生的思考角度描述, 及时做好真实的科学记录。并要求主讲教师相机追问:你看到了什么?如果这是在你的教学过程中, 你的学生会怎么说?当我们强调站在学生的角度做出思考时, 很多教师就会联想自己的课堂, 审视自己的过去, 并在相互启发中体悟科学教育的本质。

3. 研讨交流:设计基于学与教的问题提升

在体验活动后, 我们均要设计一组基于学与教两个层面的问题交流与研讨。在互动讨论中, 鼓励教师提出不同见解。以《抵抗弯曲》为例, 研讨的问题是这样设计的:

(1) 教材编写的逻辑体系是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为什么不先出示桥梁、房屋的图片, 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

(2) 为什么从体验直尺的平放和立放来感受直尺承受力的不同开始教学?

(3) 公平实验在本节课中的意义体现在哪里?

(4) 如何指导学生做好预测和解释?

这几个问题则是对教材乃至课程思考的理性提升。

4. 活动组织:创设和谐的团队氛围

我们在活动前的人员组织, 角色分配, 任务驱动等课堂教学组织中常用的手段, 在这里也有一定的适用价值。比如一次培训中, 主讲教师让教师做一个“找对子”的游戏, 抽到同样号码的对象被自然编为一组。大家相互认识, 组建小组, 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 教师才会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 团队学习活动就会彰显同伴互助的魅力, 专业精神在彼此交流中浸润。

参考文献

[1].吴卫东.体验式培训:教师培训的新视角[J].教师发展研究, 2008, (15~16) .

[2].陈素平.参与式培训:小学科学教师集体备课新模式[J].科学课, 2009, (11) .

备课模式 篇8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备课组尝试利用科海网络平台进行集体备课,建立一种新型的集体备课模式,按照“研究———实践———反思”的思路,应用这种备课模式备了18个教学案,将个人探索与团队协作紧密结合,在教学实践中研究、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利用科海网络平台,我们尝试以课前集体备课的方式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课后以反思评价的方式发现自己的教学收获与教学遗憾,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新型集体备课模式的流程

1.确定课题和中心发言人,形成粗案。

备课组长提前确定课题和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人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提前研究教学内容,钻研教材,明确知识结构,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并根据现代教学观念设计出教学思路。最后,就达成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做深入的思考和设计,形成教案、学案、课件、同步练习、章节测试题,并上传链接在科海网络上供本备课组成员共享。本备课组成员在共享平台上下载粗案认真研究,列出自己的困惑和疑问,以便在每周的集体备课会议上提出,供大家重点讨论。

2.集体研讨,形成细案。

在集体备课会议上,首先由中心发言人以说课的形式给全组教师讲解教学设计流程和每一步的设计意图。其次,本备课组教师根据中心发言人的讲解意图进行讨论交流,讨论怎样教学对学生的发展更有利、教材用什么样的方式处理更能吸引学生、如何设计问题才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用什么方式展示更有效等。最后,由中心发言人根据大家的建议进行修改,形成细案。

3.个性化研究,形成个案。

由于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各班学生学情不同,本备课组的教师根据集体备课所形成的统一资源做深入的推敲斟酌。个性设计的方式可以是旁注,知识点的解释,教学方法的更换,也可以是教学片断的增删,最后形成适合学情、符合自己教学风格的个案。

4.进行教学实践,加强反思,确定终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三次备课所形成的备课成果应应用于自己的课堂。课后,教师还要就实施过程中所获得的启示、瞬间的灵感及困惑等,和本备课组教师进行交流,并记录在教学案上,对使用过的教案进行再次修正、补充,提供更适合学生发展需求的高质量的教学案,以利于传承和积累。这些困惑心得使教师在不断的反思中得到发展,在发展中得到新的动力,真正做到“以研促教”。

二、新型集体备课模式的优势

1.使教师教学技能不断成熟和深化,提高教学效率。

利用科海网络平台集体备课,打破了过去那种各自为战,无法发挥全体教师优势的局面,使各个教师之间可以取长补短,有效地提高了备课的质量,促进了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使年轻教师能够很快地站稳讲台,较准确地把握教材和借鉴老教师的经验,老教师也能够从年轻教师那儿吸收新鲜的思想和方法,对于自己的一些陈旧的思想、方法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取代。而且通过大家的集体讨论、反思,使全体教师的教学技能不断成熟和深化,明显提高教学效率。

2.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研水平。

利用科海网络平台集体备课,一些大家平时感兴趣的课题经过讨论往往会得到理性的升华,获得的理论又用于教学实践,从而推动教学、科研一起向前发展,这是在实践中创造教育科学的道路,真正达到以研促教的目的。这样的集体备课模式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还能有效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

3.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利用科海网络平台进行集体备课,能够很好地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和共享,互通有无;针对相同内容进行讨论时,大家各抒己见、集思广益。集体备课后,每位教师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认真实施,既能体现共性,又能展现个性;课后,对教案的实施情况认真反思,写出教学反思。通过循环往复的自我反思、总结、实践,形成螺旋式的提高深化过程,教师充分体验成就感、增强研究的自信心。自我反思不仅促进了教学研究的发展,而且促进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幼儿园备课管理模式创新略谈 篇9

一、三级备课, 两头延伸

1. 三级备课。

(1) 个体备课

个体独立备课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第一步, 我们要求教师提前一周备课, 强调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充分预设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幼儿的学习行为, 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 并结合本园环境特点和本班实际充实教学内容, 带着初步的思考和经验参加教研组讨论, 使自己在教研活动中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

(2) 教研跟进

教研组活动每周一次, 具体抓实集体备课, 重点是研究教材, 研究教师的教育理念, 研究幼儿的学习方式和主动参与程度, 研究课堂教学微观领域经常面临的问题, 解决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倡教师同伴间的对话和观点碰撞, 立足于解决问题, 分享成果, 提升经验, 鼓励教师将各自的备课体会进行交流, 分析讨论, 各抒己见, 研讨并在备课中落实“教”与“学”共生共长的理念, 切实提高备课和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3) 反思助推

自我反思是教师与自我的对话。在集体备课中形成的共识是教师二次备课的依据并通过教师的实践得到证实, 每位教师的备课本旁边都有讨论结果的标注和实践后的即时反思, 字里行间, 不仅凝聚着老师个体的学识和思想, 而且清晰地展现了教师群体的智慧和思维, 留下了老师们成长的足迹:从初踏工作时的幼稚到日后逐渐形成的教学风格与特色, 三级备课功不可没。

2. 两头延伸。

(1) 培训先导

我们强调备课前组织培训, 是因为我园全面引进“幼儿园发展能力课程”后, 教师们对课程实际操作层面上尚有胆怯心理, 为了帮助教师们树立信心, 同时确保少走弯路, 每学期末都邀请湖州实验幼儿园的年级组长来我园, 带领各教研组开展为期一天的集体备课, 一是解决本学期教师们在实施发展能力课程中出现的问题, 二是为下学期的课程实施做好全面准备。这样的备课培训已经坚持了整整两年。我们还邀请课程的建构者———朱静怡老师每月来园一次, 除了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外, 还专门就教师备课中存在的问题作“如何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把握课堂教学要领”、“大班幼儿绘本教学系列活动设计”等专题讲座。我们认为这样的培训真正具有实效, 这实效源于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可行性, 源于立足教师的真实需求, 切实加强备课的常态管理。

(2) 实践修整

带着有效的备课进行课堂实践, 教师们普遍认为在课堂中思路清晰, 底气很足, 因为目标确立的合理性, 就连新教师也敢于即时应对幼儿反馈的信息。但是预设与生成总是共生共长的, 一个小小的环节, 或是一个小小的提问, 都会引发幼儿新的兴趣点, 也会引发课堂教学新的生长点。所以教师的课后反思调整显得尤为重要, 不仅要注重行为后的反思, 而且要注重行为中的反思和幼儿互动中的反思。我们要求教师把这些及时的反思与调整记录在备课旁, 以便于日后撰写反思笔记和调整接下来的教学行为。当然, 还有集体备课中存在的争议也要通过实践进行验证。

我园在“三级备课、两头延伸”管理模式下形成了一套具有一幼特色的备课流程:备课培训—个人自备—集体研讨—个人修订—实践反思。这种学习活动的特点是自主与协作相结合, 充分利用集体的智慧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分层指导, 全面进步

备课中的分层指导, 目的在于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 最大的作用体现在注重差异、分层指导、促教师立足各自起点, 取得不断进步。

1. 师徒结对一一对应指导, 突出个人开发生长点。

新教师的备课本每周由带教师傅做深入细致的批阅。因为她们是刚分配来的或工作年限较短的教师, 年轻、思维活跃, 脑中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框框, 备课的特点往往是突发奇想、跳跃式的, 所以对她们指导的重点应是教学方法。“如何循序渐进地教、让幼儿如何循序渐进地学、每个活动的要求是什么”等, 都需要我们耐心细致的指导, 以使她们尽快地适应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 并在师傅的指导下早日凸显自己的教学特点。

2. 教研组长以点带面指导, 抓实集体备课支撑点。

教研组长每月轮流批阅本年度教师备课本一次, 重在了解本年度每位教师的备课和实施情况, 及时发现教师备课中的亮点和问题, 作为集体研讨的内容和依据, 强调点上的分析指导并要求以点带面, 及时发现骨干教师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案并在教研组实现优质资源共享。还有集体备课以后教师的二次备课是否真正落实, 教研组长必须心中有数。所以我们视之为最有效的备课管理。

3. 园级领导全面了解指导, 形成备课管理推动点。

以分管园长为主的领导班子成员每月轮流批阅全园教师备课本一次, 重在对一日活动安排的科学性、操作性、游戏性及各学科的有机整合和动静交替等原则在教师备课中的落实有深入的了解并作出具体的指导, 强调面上的指导和推进。更重要的是发挥园长在备课中的专业引领作用, 作为课程的引进者和管理者, 由于有着实施课程二十年的宝贵经验, 常常在对教师的备课批阅过程中, 发现教师们在实施课程中的共性问题, 或在教研组活动中给予解答疑惑, 或在教师业务学习时作相关的专题讲座, 推动教师在实践与认识上的共同进步。

三、循序渐进, 常态提升

教育质量是幼儿园发展的生命线, 备课的落实在于日常的课堂教学。好的教学需要专业智慧的老师, 需要扎实日常教育教学常态。我们坚持以课程为主线, 用思想行走, 抓教师专业成长;用行动研究, 抓常态教学质量。

1. 思想先行, 丰实教师理性认知。

我们通过教师晨会例会、好书分享、园本讲坛等方式, 鼓励教师读好书, 启智慧, 汲营养, 如《从理念到行为》人手一本坚持读, 《陈鹤琴教育思想》骨干教师人手一本认真研, 教育杂志每班一本坚持学。通过多种活动, 每一个教师都能用正确的教育观念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 用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实现教育理想, 努力从一名实践者成长为有思想的教育者。

2. 对点实行, 按需进行专业培训。

我园规划教师个性化成长, 进行对点对人的多元园本培训、实施自由结伴、指定结对的青蓝工程。具体做法为学期初每位教师向幼儿园递交个人发展规划, 并在幼儿园的指导下, 每季度对发展规划作反思, 从目标的达成、学习心得、业务成绩、存在问题、下阶段努力的目标等方面进行剖析, 对教师下阶段的工作提供指导。根据教师的自我发展需要, 对点对人进行园本培训, 注重将园所发展规划与教师实际需要相结合, 通过教师讲坛、书友会等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园内师徒结对实行委派式和自主式相结合的模式。

3. 日常跟进, 有效保障常态质量。

我们建立日常督导机制, 以行政、骨干为主的督导小组, 对班级教学实施进行跟踪指导, 加强巡视与进入式观察教师在带班过程中的任一环节、某一时间段, 半日活动等, 发现亮点、分析不足, 对具体情况提出改进建议, 切实提高教学实施水平。每月对每位教师的教学文档进行全面审阅, 包括备课初稿、教学反思、教学调整记录等, 并针对出现的问题作出质量反馈及改进建议, 给予指导范本或计划样表, 使教师得到切实的具体指导。

备课模式 篇10

一、前置诊断

学情导向的基础是前置诊断。前置诊断,即在课标基础上,明白学生“现在在哪里”“现在想到哪里去”,从而进行及时查漏补缺,调整教学思路。诊断要准确就得切中学情,所谓学情,即学生在过去进行完某项学习活动后,现在的掌握程度,包括兴趣、习惯、学习方式、学习思路、思维误区、学习效果等要素。在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复习课中,若对学情调查不充足,诊断不及时,经常会出现以下问题:在非重点问题上占用了学生大量时间、耗费了太多精力,喧宾夺主,尽管老师努力引导,但数形结合这个核心始终没有充分的体现出来,甚至没有被大部分学生意识到,不少学生对二次函数性质只是机械背诵,有同学连可用直接开平方法的一元二次方程都不会解了,已知顶点坐标写不出顶点式的雏形,已知图象上一点坐标却不会代入关系式,草图画的极慢且不客观、不正规,研究图象与方程、不等式的关系时,好不容易有点眉目了,下课铃却响了……前置诊断不仅要尊重学生,更要耐心引导,认真研判,才能够有效。例如,在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复习课上课之前,先通过作业,了解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对于“挡路的小石头”,如性质有哪些?一元二次方程怎么解?方程组哪种解法正确率较高?怎样将点的坐标代入求值等……这些问题在上课之初就要解决掉,尽量避免学生在理解重难点过程中,受到基础知识和计算问题的干扰,从而突出重点。

二、顺学而导

学情导向的关键是顺学而导。好课的关键是处理好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众所周知,一堂好课从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到设计一条怎样的线索来串联起整节课,再到如何引导学生去理解、感悟等,都凝聚了备课教师很多的智慧和心血,但客观地说,也只是预设了一堂好课。而上课时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个体,在相互交流和探索的过程中,课堂上总会出现让人始料不及的情况,面对课堂的生成,是选择回避,把学生往预设的轨道上拽,还是选择关注学生呢?下面这个案例就较好的体现了顺学而导的原则:

【活动一】形无数,难入微

1. 如图1是关于x的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

(1)写出你能得到的结论并说明理由;

(2)添加条件,使a、b、c的值可求,请提供尽可能多的添加方法。

(3)知道二次函数图象中的哪些条件,可以确定对应的函数表达式?

2. 练习。

画出同时满足下面3个条件的二次函数图象的草图;根据所给条件,能确定相应的函数表达式吗?为什么?

(1)(1)开口向上;(2)关于直线x=1对称;(3)最值是-2。

(2)(1)该图象可以由y=-x2+x的图象平移得到;(2)当x≤2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2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3)该图象过点(1,8)。

3. 反思提炼,完成一个相对客观的草图,应满足哪几个条件?

【活动二】数无形,少直观

1.已知关于x的二次函数表达式y=-2(x-2)2+9,回答下列问题:

(1)当y=0时,x的值是多少?你是怎么做的?

(2)生成性互动:如果给出y=-2(x-2)2+9的图象,还能解决哪些问题?

2.创意空间

(1)自编一个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并画出相应图象的草图;

(2)由(1)你能得到那些结论?

案例中的活动一能够较好地引导学生发现,通过观察二次函数的图象,很容易得到二次函数的某些性质,直观方便;但当图象中没有必要的数据时,无法确定表达式,进而深入研究函数的性质,帮助学生进一步明晰二次函数图象的草图与确定表达式的关联,主动的体会形无数,难入微。而活动二中的一些开放性提问方式,提供给学生一定自由发挥的空间,更能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跃课堂,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当然,在教学过程中,“顺学而导”也不是无限度的“顺”,完全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应该“顺”而有度。

三、分层而导

学情导向的效果保障是分层而导。不同的学生学习能力不同,接受速度不同,个体的差异是始终存在的。学情导向要导之有效,就要在全班一个大的学情背景下,分类讨论,分层引导。例如,在上面案例的活动二第(1)问中,可能有学生在经历画草图后,还是首先会想到用代数方法解方程。这样,就不能在开始时“绑架”学生的思路,强迫他们首先利用图象法。而对反应较快的学生,则可提示其利用自己的方法还能解决哪些问题。再如活动二练习中的“创意空间”,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主要是问题的编制者,可看出其对重难点的理解是否到位;对于基础较弱学生,主要是问题的回答者,可检验其对重点的掌握程度。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设置随堂进行的达标检测。这种检测更要突出给不同水平学生的选择空间,分层设题,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喜悦。

经典教案学案中固然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设计,但如果知识一昧照搬硬套,而不根据实际学情进行摸底、选编或再创造,也只会让优秀的成果和创意“明珠投暗”。教师在备课和上课过程中,应更多在关注学生、关注学情上下功夫,以实际学情为导向,制定能够“前置诊断”“顺学而导”“分层而导”的教案、学案辅助教学。脚踏实地、因“实”利导,提升课堂效率,应该成为教学最基本的追求。

摘要:以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通过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复习课中的两个环节为案例,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以学情为导向进行备课设计,进行了一番思考与探讨。

备课模式 篇11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逐渐摸索出自己的一套备课模式:

程序之一:备好准备课

准备课的主要用意是使学生在正式接触小说篇目之前对小说这一大类有个初步的认识,知道小说的共性特征与一般规律等,以备后用。

所备内容有:①小说的基本概念: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体裁就是小说。②小说的三个要素:即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其中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③备双边活动讨论:小说学习中我们应学习什么?怎样去学?从而引发学生去思考、探索,最后教师小结学生探讨结果。先分析小说情节,再分析人物形象,后分析环境,并赏析作品。

程序之二:备第一课时,理清情节

可以说前面的准备课已经为后面的课做好了铺垫,学生对所学内容已经心中有数。

小说第一课时的教学一般以“理清小说情节”为主要任务,内容有:①让学生了解情节的来源。故事情节来源于现实生活,它是现实生活的提炼,它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具代表性。②了解情节结构。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③在上两个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可操作性练习,进行具体分析。在此活动中可让学生把已有的理论知识和生活实感具体结合起来,这个可化难为易,使整个活动贴近生活,易于分析。

程序之三:备好第二节课,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了解人物形象是小说学习的重点,所以该课时一定要精细化,所备内容有:①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一般方法: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②结合文中人物详细分析人物的各种描写。③简要概括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即人物的类型化,使学生明确该人物是什么样的人。使学生对人物形成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要使学生明白,为什么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会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那是因为作者在塑造这个人物时,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带了进去。如老舍先生《骆驼祥子》中的祥子之所以生动感人,那是因为作者创作时“每每写到祥子,我就先激动得不得了,我是那么地爱祥子”。正是因为老舍先生是如此去创作。所以我们就爱读这部作品。

程序之四:备好第三课,分析环境描写作用与综合赏析

所备内容:①环境描写的类型及其作用,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环境可以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描写自然环境则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②备双边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将理论知识运用到课文中,具体感知文中的环境描写。比如鲁迅先生的不少作品的环境描写就很生动与传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把他儿时的乐园“百草园”和读书的地方“三味书屋”展现在我们读者面前,把孩童生活的真实感触如实描绘出来且趣味丛生。

若按以上内容去备写教案,既可增强上课的时效性,又能提高学生自身的阅读能力,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备课模式 篇12

一、备点,即课时备

在起始阶 段按课时 备课 ,这是最常见也是目前绝大多数教师使用的备课方式。对于备课技能的提升来说, 这一阶段是打基础的时期,好比初学阶段。按课时备课就是按照课时教学内容, 完成每一个课时(节或点 )的备课 ,尤其要注意“点”的落实。如,课时教学的基本知识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关键点或突破点。这一阶段可 以参考其 他优秀教 案 ,但要注意的是不能机械地抄写。随着个人 教学实践 经验的积 累 ,备课就可以从直接参考逐渐到思考后再借鉴,最后到有自己见解、自己风格的改动或完全根据教学的实际设计教案。

这一阶段要注意, 备课工作不仅是课前备, 还要依赖于教师课堂应变能力、发现能力和调控能力的课中备, 更重要的是依赖于教师反思能力、总结能力的课后备。对这节课的得与失,存在的问题及课堂“闪光点”的十分钟回顾及记录, 就是一个优秀教师的起步点。

二、备线,即单元备

在按课时备课掌握较熟练的基础上 (一般应有3-5年教学经验以上),可以尝试“单元备”。即把每学 期的每一 单元的教 学内容、教学知识点、教学重难点及教学措施、教学建 议、教学思 想 ,甚至是教学课时划分等, 作为一个完整的备课内容。重点细读教学参考书上的相关内容, 理清并理顺这一单元全部的课时内容之间的联系和相关递进关系, 做好计划课时与 实际课时 的对照表 ,梳理本单元 的所有基 本知识点 ,分清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掌握的不同内容; 其次还要关注教参后面的“参考资料” ( 这一处是 许多教师的备课盲点),读懂并弄明白这些资料是为教师本身“一桶水”增加容量,为讲出精 彩的那“一 滴水”作储备。单元备课做得好, 课时“全局观”就会得到相应体现 ,教学思路和方向就不会发生大的偏差, 对编者意图和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点就会逐渐厘清。

三、备面,即主题备

把小学数学全部教学内容分成几个相应的主题,如数的认识、数的计算、几何内 容、代数知 识、统计学习、数学广角等。选择一个主题, 从各册教材中提出对应单元的相关内容, 形成小学阶段完整的教学内容 ,通过整理 、对比、思考和分析, 重点整体观察这一主题下的 内容是如 何逐层呈 现的: 每个学段或学年呈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是什么, 要求学生应学会的“度”是如何 体现的 ,整个小学阶 段这一主 题的实际 教学中 ,哪部分是关键点、重点难点及易忽视的教学点……

这样备课 是极具挑 战意义的, 因为在教学参考书上不会整体呈现,也没有现成的资料。只有真正理解全部教学内容, 并进行深入挖掘,才能真正备好课。

总之,备课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乐趣。如果教师按照以上步骤备课,那么教师个人的“教学全局观”就已初步建立,备课的视角会随意但 不随便地 放大或缩 小 ,课堂上必定是精彩纷呈。

上一篇:有效的提问个性发展下一篇:小青龙汤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