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集体备课模式

2024-09-06

网络集体备课模式(精选10篇)

网络集体备课模式 篇1

“六步三平台”网络集体备课模式

为了提升我学区教研质量,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结合我学区实际情况,我们在四年级共开展了10次网络集体备课,经过一个学期的摸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网络集体备课模式总结如下:

一、“六步三平台”模式

“六步三平台”模式的“六步”包括训、研、备、讲、议、思六个步骤,“三平台”包括QQ群平台、百度云盘和学乐云平台。“六步”具体包括:

训(培训),是集体备课的基础。开学初利用QQ群开展新课标和教材培训,让教师尽快掌握课标、熟悉教材,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研(钻研),是集体备课的关键。教师结合自己教学实际,认真研读教材、课标,编写本单元的课时教案,并提出备课过程中的疑惑。

备(备课)是集体备课的重点。主备人在QQ群平台上说课分析,其他教师对主备人的备课进行交流研讨,并解决在备课中遇到的困惑,最后由主备人根据大家的建议对备课进行改进和完善,形成集体备课共案。

讲(讲课)是集体备课的延伸。主备人在听取大家的建议,完善备课的基础上,制作课件,并在班里授课,使用录像机把授课视频记录下来,在QQ群里播放,教师集体观课学习。

议(议课)是集体备课的完善。教师在观课的基础上进行议课,对于在授课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并及时解决,教师在议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集体备课教案,并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案。

思(反思)是集体备课的保障。各学校教师结合自身的授课实际,撰写教学反思,并连同自己的电子教案,一并上传到学乐云平台上,供其他老师学习和借鉴。“三平台”具体包括:

QQ群平台:是开展培训、集体备课交流、研讨和观课、议课的平台,是网络集体备课的主要平台,包括在日常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困惑和问题都可以及时在群里交流释疑。

百度云盘:百度云盘有充足的储存空间,是集体备课的资源平台。每一次的活动录屏和记录,以及每一位教师的课堂实录都存放在百度云盘里,可以满足教师随时下载观看学习。

学乐云平台:是授课的平台,教师集体备课后形成的个性化教案,及时上传到学乐云平台,形成自己的电子教案,并且利用学乐云平台制作简单的课件开展授课,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制度保障

为使我学区网络集体备课顺利进行,我们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制订了“三定三维”的教研制度。“三定”即定时间,定内容,定人员,“三维”即学区参与,友校互助,专家引领三个维度助力集体备课。“三定”具体包括:

定时间:我们四年级数学的集体备课时间定于每周二下午3点开始,除非有特殊情况,一般不能改变,教师也要提前调好课,准时参加。

定内容:组长负责在学期初统一教学进度,然后以单元为基础划分备课内容,原则上每个人一学期只主备一单元的内容,主备人提前两周将教案发送到群文件夹里。

定人员:学期初组长负责确定每单元主备人员,原则上集体备课活动轮流主持,确定每次活动的录屏、记录人员。“三维”具体包括:

学区参与:学区领导参加每一次的集体备课活动,并进行监督指导。

友校互助:积极和教研活动先进学校取得联系,采取联合教研的方式帮助学区教研的开展。

专家引领:积极和市里知名专家、教研员联系,参与学区教研,积极引领教研方向。

通过三定,是每位教师明确了参与活动中的任务和职责,通过三维,给集体备课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明确了方向。

三、激励评价

1、为了充分调动起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我们学期末从主备教师录制的优质课中评选出优秀的课例,颁发学区优质课证书。

2、综合学期每位教师的表现,我们将评选出学区兼职教研员,充实学区教研队伍。

网络集体备课模式 篇2

一、学科集体备课模式的改进

一般的集体备课都采取集中培训、分组讨论、模拟课堂这样的模式,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教师钻研教材的能力和教学预设的水平,但是,这样大规模的集体备课活动教师接受多思考少、讨论多实践少,集体备课停留在集中环节,过程的交流研讨得不到落实,影响了活动的效果。为进一步提高学科集体备课的实效,必须根据学科的特点灵活组织,改进学科集体备课的模式,拓展学科集体备课的内容。

1. 成立区域教研协作大组

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区域特点,以城区优质教育资源为基地,坚持城区带动农村为原则,将莲都区域内所有小学组成五个区域教研协作大组,每个教研协作大组安排三位学科指导小组成员作为专业引领教师,负责教研协作大组的各项活动。

学科集体备课活动以区域教研协作大组为单位,由专业引领教师分年级组组织教师进行教材钻研与讨论,明确各单元的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确定教学重、难点,设计重点教学活动,然后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既注重教师集体的智慧发挥,又注重教师个性的张扬。

2. 按流程组织学科集体备课活动

(1)活动规划阶段。学科指导小组成员研读《语文课程标准》,通读各册教材,根据我区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确定本次学科集体备课的重点:单元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的研究,并通过信息平台通知到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明确备课重点。

(2)活动准备阶段。根据学科集体备课的重点,学科指导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分年级进行教材研读,提出各单元的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的讨论稿以及教学建议;同时,各年级教师围绕备课重点独立钻研教材,思考各单元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并根据每课的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内容,设计重点教学活动,为集体交流做好准备。

(3)集中活动阶段。分教研协作小组展开讨论:先由学科指导小组中心发言人剖析教材,提出每个单元的知识要点和语文能力训练点,提出教学的建议。然后组织小组内的教师围绕中心发言人的意见进行讨论,补充每位教师独立钻研后的想法,讨论形成小组意见。最后,同年级教师集中,每个教研协作小组交流小组讨论意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资源共享。

(4)分组磨课阶段。每个教研协作小组选择一篇课文进行精备,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集体研究讨论,设计出具体的教学方案,推荐一位教师试讲、磨课。然后,每个教研协作大组组织集体备课课例研讨活动,每个小组将集体备课时设计的一个典型课例进行展示,教研协作大组所有成员学校的语文教师共同研讨,进一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学重点。

(5)集中展示阶段。组织全区集体备课展示活动,每个教研协作大组推荐一个典型课例进行展示,相互交流,形成共识,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3. 信息平台常态交流讨论

学科集体备课如果停留在一次集中、两次展示上,是难以真正意义上发挥集体的智慧的,重要的是落实过程中的相互交流与促进,相互启迪。因此,利用教研网开设集体备课室,为教师提供过程交流与研讨的平台,鼓励教师将教学的成功经验与同伴分享,将问题提出与同伴商议,使教师在交流中学习,在交流中成长,提高教学实效。

在流程备课的基础上,还可以分学段采用不同的展示形式:第一学段突出教学的多样化,采用“同课异构”的方法组织精品课研讨;第二学段重点关注课堂教学的落实程度,采用“同课同构”的方法组织研讨;第三学段侧重中小学衔接,与初一教师一起研讨,在对话中实现目标统一。

通过这样的改进,学科集体备课较好地发挥了教师的主体能动性,促进了教师的全员参与,锻炼了青年教师,加强了过程交流与研讨,活跃了教研氛围。

二、拓展学科集体备课的内容

学科集体备课大多围绕课堂教学展开,集中关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在如何备好课上做了大量的文章。虽然在名师的引领下,各学科对全册教材作了深刻的解读和分析,对重点知识、能力作了细致的规划,对教学活动作了具体的预设,但由于师资水平的参差不齐,集体备课的精神很难在每一位教师的课堂里得到有效的落实,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认为,集体备课不能只关注“课”,更要关注“师”。既要在活动中思考“教什么”、“怎么教”,也要思考“如何落实”。师资水平提高是有效落实的前提,因此集体备课也要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重视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

1. 以制订计划、研制教学目标为重点的规划活动

规划活动侧重引领教师宏观把握教学。指导教师对学科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规划,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重视年级之间的衔接,促进教师科学、全面地把握教学目标,做到整体性与阶段性的统一,目标要求与教学内容的统一,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以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活动为重点的议课活动

议课活动侧重研究教学的重点和细节,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在议课活动中,重点讨论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重点思考本单元、本课的教学目标及其依据,明确当前教学目标与前后教学目标的联系和区别。

(2)教学重难点:讨论确定本单元、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准确把握教材中需要突破的地方,思考有效突破的措施。

(3)教学内容:重点理清本单元的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在教材中的“落脚点”,分析核心知识和能力的“前认知”,做好前后衔接,并根据教材特点确定精读和略读内容,把握特色内容。

(4)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思考重点内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目标的有效达成。

(5)作业练习: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好作业练习,促进巩固。

3. 以研讨课例、反思教学效果为重点的磨课活动

磨课活动侧重教师的教学反思。磨课活动要紧扣新课程疑难问题,确定研讨专题,通过典型课题的展示与研讨,反思教学预设中合理的地方与不合理的地方,反思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否恰当,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从而攻破疑难,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4. 以培养能力、促进专业发展为重点的训练活动

训练活动侧重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主要内容有专业知识辅导、教学基本功训练、作业设计与命题指导、教学基本能力训练等。

5. 以考核技能、评估教师素养为重点的检测活动

检测活动侧重考察教师的培训成果,了解教师在教育理念、专业知识、教学技能等方面的掌握情况,促进教师自我发现,查漏补缺。

三、学科集体备课的基本原则

1. 基地学校与成员学校携手发展原则

学科集体备课的目的是为了发挥集体的智慧,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提高教学的实效。组织学科集体备课活动, 既要充分发挥基地学校名师的专业引领作用, 也要充分发挥成员学校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全体教师充分参与, 有效思考, 共同促进。

2. 集体交流与个体钻研相结合原则

学科集体备课,不仅仅是集中讨论,一般采取集中交流与个体钻研相结合的形式。如果仅仅依靠听中心发言人的议课,就会变成“一枝独秀”。要发动全组成员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讨论的时候才可能各抒己见,百花齐放。所以,个体钻研是前提,即“功夫在诗外”。集中讨论时,中心发言人要善于引导,把大家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还要善于总结,概括大家的长处。

3. 整体思考与局部研读相结合原则

学科集体备课重心是通过团队的力量钻研教材, 既要考虑教材的整体性, 也要考虑教材的阶段性。如果仅仅是设计每一课的教学, 会造成教师用狭隘的眼光看教学, 忽视了学生的整体发展, 从而影响教学实效。要引导教师从整体审视教材, 突出重点培养目标, 然后从局部去研究如何落实重点目标, 研究目标的前后衔接, 才能为学生打好基础, 实现可持续发展。

4. 过程交流与集中研讨相结合原则

学科集体备课是为了促进教师的发展,提高教学实效,主要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解决新课程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单靠一两次的集中活动,不能解决根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时会遇到各种各样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过程,只有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及时与同伴交流研讨,才能及时攻关解决问题,提高教学实效。

探索网络背景下的集体备课模式 篇3

【关键词】网络集体备课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73-02

网络集体备课是以网络为平台,打破传统备课在时间、地域等方面的局限性,促成教师之间跨时空的合作与共享。网络集体备课可以最大限度发挥集体优势,提高备课质量、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效率。我校自研究"快乐、高效"课堂以来,我们构建自主课堂,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并探索网络背景下的集体备课模式,主要研究内容为:课前研究如何进行指导性预习,课中研究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主体性学习,课后如何进行拓展性综合练习。为提高网络集体备课效率,我们从转变观念入手,强化管理,认真开展反思活动,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一、树立三个新理念,观念转变是前提

网络正影响和改变着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使得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等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而这一系列变化正是催生网络集体备课方式的源头活水。

(一)树立新的教师观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呼唤教师从传统的教育角色中摆脱出来,进入新角色。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拥有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从尊贵者、训导者、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激励者、服务者。如在课前,我们首先从调查学情开始设计"导学案",实施以"学"定"教";在课中,教师自始自终"致力于导",教师充当的是一个组织者与指导者的角色,通过激励与引导,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在教师富有智慧的引导中,学生放飞心灵,张扬个性,活跃思维,启迪智慧,激活创造。

(二)树立新的学生观

我们的课堂一切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课堂评价以学生是否学得主动作为标准。我们把课堂让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展示学生个性、智慧、创造的舞台;我们把预习的权力还给学生,通过自主预习,实现学习前置,让学生自主构建初步的知识结构;我们把作业设计的权力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到课外,到生活中去亲身体验,自主创造。

(三)树立新的课堂观

我校探索有效教学课题实验背景下的"自主课堂"教学。我们将"自主课堂"所追求的境界定位为十二个字"自主学习、赏心悦目、精彩纷呈"。"自主课堂"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理念,大致分为"导学——自学——互动——展示——点拨——拓展"六个环节。这六个环节,从调查学情开始进行"导学案"设计;其次预习先行,实现学习前置;再其次是交流与探究,在合作、分享、的基础上,小组对学习成果进行交流与展示;教师再运用恰当的手段或方法进行适时的点拨,之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总结与归纳;最后,通过必要的策略,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延伸到课外。"自主课堂"强调建设学习共同体,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相互合作,互教互学,课堂是师生共赢、共同发展的地方,共同收获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二、落实五个流程,强化管理是保障

我校规定,组织集体备课要"四定"、"三有"。"四定":即定时间、定内容、定主讲人、定交流平台。做到每周一次集体备课研讨,每次活动时间不少于两节课,每次研讨前后需要利用网络平台"跟帖"进行交流分享;"三有": 即有固定地点、有备课组长主持、有领导蹲点,以保证备课活动取得实效。具体操作如下:

一是实名注册。实行实名电子注册及建立年级备课协作组,以便定期实施检查与评价。

二是任务分配。由教研组长在期初统一分配主备人的备课任务,用"电子公告"方式进行公示,教师利用每学期开学前三天时间进行个体预备课(即为每单元的中心發言人)。在个体预备课期间,教师要利用网络等各种优质资源服务于备课。

三是集体研讨。主备人将个人备课预案提前两周上传到资源库内,由备课组长在网上组织本年级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讨论,教师可随意下载所需教案,课件,甚至提供更多更好的资源进行灵活运用。再利用每单周三的两节课集中研讨,形成导学案,每双周三的两节课为教研组内研究课展示,一般由本单元的主备人执教。

四是修改分享。教师可利用"跟帖"的方式把自己进行了个性化修改的导学案上传到备课资源库,供同行分享,以实现共性和个性的完美结合。

五是循环使用。将最优化的导学案集结成电子备课册,上传到学校公共资源库,形成电子备课成果。教研组也可以将其它相关资源如课件等长期存留,以备循环参考使用。

三、把握五个反思点,交流分享是关键

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反思研讨,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避免了语言霸权现象,扩大了交流的辐射面。为落实好反思这一环节,我们利用网络平台或现场研讨沙龙相结合,做到一课一反思,倡导教师写教育反思博客,并定期评价;一月一沙龙,每月组织两个教研组举行一次研讨沙龙活动。

一是分析"成功点"。我们提倡教师在课后,把成功点利用网络平台记录下来,并分析为什么会成功。具体可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思考:1、学生课前预习为达成目标作了哪些好的铺垫?2、教学目标是怎样得到有效落实的?3、是如何恰当地处理教学内容的?4、采取了什么手段而使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的?5、哪几个教学环节效率最高?为什么?6、在调动学生主体性方面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7、在调控课堂方面有哪些成功经验……

二是反思"失误点"。当教学出现失误时,我们引导教师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思考:1、学习目标是否脱离学生实际水平?2、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是否准确?3、教法与学法的选用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4、学生为什么会缺乏兴趣或启而不发?5、实际教学是否缺乏灵活性?6、学生课后综合性练习为什么质量不高……

三是捕捉"闪光点"。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常常会产生一些有益于教学的灵感。教师在课后要及时把这些智慧"闪光点"捕捉下来,在网络平台上汇集成"智慧集"。对这些材料进行深刻反思,寻找隐含在其背后的理论依据,让教师获得规律性的认识。

四是总结"后续点"。教师教完一堂课,对教学情况进行全面的总结与反思,会获得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这些体会和学生反馈的信息,为后续教学预案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五是抓好"突出点"。我们以年办为单位,由学科组长和骨干教师组建年级科研智囊团,收集在集体备课研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形成研究主题,开展每月一次的研讨沙龙活动,并在全校展示。真正实现"以思维碰撞思维"、"以智慧点燃智慧"。

网络背景下的集体备课,是理想教研的有效载体。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还有一些问题有待完善:如评价机制不够全面,教师的反思深度不够,随意性较强,有形式主义倾向等。我们将力求做到:在规范中养成合作习惯,在实践中明确合作程序,在反思中提升合作实效,在研究中寻找合作依托,在监控中保障合作质量,使网络集体备课达到最佳效果。

网络集体备课模式 篇4

07—08年度阶段性总结

一年来,由于领导的高度重视区教育局组织的网络大集体备课活动,学校采取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同时也做了大量务实的工作,使课题研究能够顺利地推进,达到了预期效果。我为了把课题研究工作更有成效地开展下去,工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参与,认真预备

本年度我们组的集体备课活动组织有序,按区教育局制定的计划按时开展活动。组内老师更是积极参与,一年以来没有一人无端缺席。活动前先是由本组老师们认真准备:一是“研读课标,理解教材”“掌握目标”“重备学与练”;二是收集备课所需要的文字资料,相关图片、课件等;三是提前准备集体课要交流的“金点子”及提出让自己困惑的问题。在集体备课的活动现场,更是人人发言讨论激烈。老师们不仅在备课组活动上讨论,在其他时间这种探讨也时常进行。每次在集体备课时都能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为组内整体教研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备课成熟后再将备课的教案发到网上与其他学校的教师交流,同时也认真讨论其他学校教师的教案,并提出自己的看法。通过这些活动使本组教师的理论水平、教学实践能力不断提高。正是这样,才使得三个班级齐头并进、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二、注意过程,追求实效

本教研组为了让集体备课落到实处,每周进行40分钟集体备课。每次集体备课内容会提前通知到个人,让组内成员做好充分发言

准备,针对每次集体备课主讲人的发言,组内还要进行考核评价。这有效地促进了组内老师对活动的重视和爱好了。其它组员虽然不是主讲但在活动前也要做认真研讨课标、理解教材,以便在要活动中能提出有效意见和建议。在做二次修改时,要求老师们更加仔细认真分析本班学情,制定出适合本班学生的有效教学设计。针对自己修改后的教案能说出修改的理由,并将好的设计在组内共同交流。研讨过程中老师们还认真做好记录,并坚持在每次活动后进行反思,及时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并对下次活动提出弥补意见。

三、资源共享,共同收获

集体备课最大的优势是资源共享,这老师共同的感悟。而资源也不仅仅是课程资源,而更多的是聪明资源。每位教师都把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心得,教学理念都毫无保留的说出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们教研组的每一个成员也从来没有保守过,可以说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每一课每一节都经过讨论把重难点,教学方法,都说得很清晰。大家在集体备课中更能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一年以来,我们在集体备课中一起收获也一起总结出了集体备课的一些经验。网络备课现在多媒体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很多的方便,每个老师的在课堂上运用也很普遍。但是怎么样让多媒体运用有效,真正为提高教学效率服务是我们研讨的重点。经过讨论实践,我们认为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研究重点立于重在突破重、难点,让多媒体与教学实际有效结合起来。否则就是画蛇添足。

因为有热情和兴趣,现在组内的每次集体都能感觉到老师为活动作的精心准备,在研讨时老师们更时积极踊跃,不会因为自己有困惑而不敢说,对自己的见解更是毫不保留地交流出来。所以本组的老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在校说课比赛活动中,我们组内老师人人参与、人人说课。这次说课比赛中,我们老师的说课设计得到了学校的认可和高度评价。

总之,在网络中我们仿佛与各校的老师坐在了一起。共同交流;共同合作,资源共享,团体作战。每篇课文我们都精心准备,以最形象最感性最现代化的手段促进课堂教学,激活课堂,激发兴趣,较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发扬长处,弥补不足

一年下来,有收获,有进步,但也值得我们继承思索的问题。如:有时教师对新课改的要求,有所了解,但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的方案;如何既有效的利用网络资源,又保持教师的教学个性特点的问题。

我们课题研究工作,正按计划积极、稳妥地进行,通过前一阶段工作,在老师素质,特殊是增强教科研能力,丰富学校内涵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不断努力,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对于我们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在区教育局及各校教师的帮助下加以克服和改正。

第三小学人教版语文网络集体备课

09—10年度总结

集体备课是教师合作研究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是发挥教师团队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的备课形式。本学年我们五年语文组积极响应区教育局的号召,开展了网络集体备课活动。现总结如下: 在网络集体备课活动中,我们五年组的每一位成员都积极参与,结合自己备课、上课的体会借助这个平台尽情地交流,一起分享着我们在教学中的快乐与困惑,淋漓尽致地贡献自己的智慧。特别是在集体交流过程中,辐射到我们备课时怎样把握年段特点、怎样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怎样简简单单教语文等问题。

一、具体做法

网上集体备课采用“一人主备、多人研讨、反复研磨、最终定稿”的方式。本组教师根据区教育局日程安排的内容,精心组织,由主备课人首先熟悉教材,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书写教案初稿。每个参加者本着积极参与的精神,充分挖掘和分析教材,并通过各种手段搜集各种有用信息,在备教材、备教法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全组共同修改,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初稿发布到备课组邮箱上。这样的网络集体备课,较传统集体备课,拓展了大家研究的时间与空间、实现了交流对象的角色平等、交流机会的充分均衡。同时,教师经过多次这样的“学习、反思、研究、合作、创造”过程,将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教师的专业成长真正融为了

一体,形成了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教师也由单纯的教学者逐渐成长为研究型教师。

二、取得的成绩

1、备课:由于备课之前的计划做得好,备课任务安排到位,每个老师都积极提前准备自己的备课材料,所以我们都能在上新课之前先集体备好课,拿出最好的预案来供大家参考、使用。真正落实了集体备课的意义而不是走马观花。

2、文本预案:教案做到简练而精当,每个备课老师对每一节课如何进行组织、引导、和指导仔细加以考虑,在头脑中形成很深的印象。但没有写得过于细致,只要把教学的思路加以设计即可,在课堂上真正给学生自主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感受得到自主发展空间的宽大,教师随着学生的“学路”来定“教路”。教学中,教师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与调控,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学习方向发展。这样,学生才“显得”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体。

3、议课: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几个人的智慧远远高于一个人的聪明。同组教师在备课之前,先进行集体说课,在议课时每个老师都是畅所欲言,发挥每个组员的聪明才智,使大家能及时的反馈自己在工作中的得失,互相借鉴,从而提高了组内整体水平。在说课中,几个人对于教材达成共识后,在动手把理解的内容落实到书面上,形成简洁的提示性的教案。这样,备课效果势必会比以前的备课要讲究实效的多。文本预案经过大家的讨论、修改后变得更加完美,提高可行度。

初一地理备课组集体备课记录 篇5

时间:2010年09月17日 作者: 李 成名

这个学期初一地理备课组共有4名成员,组长:李成名;是这些年来人数最多的一次,全部集中一次不容易,但是我们依然坚持每周集体备课.

备课时间为:每周四上午第三节课;

地点:初一年级办公室.

备课内容:第二章认识地球一共3节课

具体内容包括第一节认识地球(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以及地球仪中的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及经纬网.)教学重点及抓重点的方法: 一,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及规律.

二,经纬网的确定及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三,因为缺乏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条件,主要运用地球仪或篮球来讲解,并让学生运用篮球画出经线与纬线并理解划分的方法. 作业布置:经纬网地图的运用与方向的确定

初二地理备课组第1、2周集体备课情况记录

时间:第一周 9月3日

第二周 9月10日 地点:初二年级办公室 中心发言:李成名

参加人员:本年级地理任课教师 内容: 第一周:

1.学习初中地理课标。

2.探讨“中国的疆域”与“中国的行政区划”两节重点教学内容的处理办法,我们决定充分运用地图落实重点,着实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第二周:

1.探讨如何处理课堂时间紧与记忆知识点多的矛盾,例如课标要求学生记住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但是不太可能在两节课里全部学生全部

记住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所以我们决定在这个月、这个学期,甚至这一年里,让学生逐步记住这些内容。

2.探讨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我们设计在课堂中开展接龙、拼图等游戏,活跃课堂气氛。

3.确定由四位老师轮流命制单元测试题,各自批阅任教班级试卷。

初二地理备课组第3周集体备课记录

时间:9月17日第二节 地点:初二年级办公室

参加人员:本年级四位地理任课教师 中心发言:李成名 主要内容:

1.学习与本周教学内容相关的地理课标部分。

2.确定教材重点为56个民族、民族分布特点、民族风情。通过设计旅游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从资料中查找代表性少数民族的分布位置,并归纳民族分布特征。3.确定的教材难点是通过服饰特点判断民族。我们决定运用图片资料,采用对比、拼图、扮演的方法进行难点突破。4.集体审定第一单元测试题。

初二地理备课组第4周集体备课记录

时间:2010年9月24日 作者:李成名 时间:9月24日 地点:初二年级办公室 参加人员:本年级地理任课教师 中心发言:尚中华 主要内容:

1.探讨《中国的地形》一节重点、难点,我们认为本课教学过程中,填图读图是重点,难点在于要记忆的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等地形名称、特征、位置内容多,需要学生用好《地理填充图册》,加强填图训练。2.交流了各班第一单元测试结果。

初二地理备课组第9周集体备课记录

时间:10月29日第二节 地点:初二年级办公室

参加人员:本年级地理任课教师 中心发言人:李成名 中心议题:《长江、黄河》教学设计 1.落实长江和黄河的源流概况 2.长江、黄河的利用 3.“长江水系图”、“地形图”与“我国年降水量图”相结合。4.黄河的治理:水患的成因;治理的措施;结合地图记忆水电站。

初二地理备课组第7周集体备课记录

时间:2010年10月21日 作者: 李成名

地点:初二年级办公室 参加人员:本年级地理任课教师 中心发言人:尚中华

中心话题:如何处理“季风气候显著”部分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时的重点是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季风的影响,难点是季风气候的成因。要抓住重点内容,我们认为要在学生对海南气候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冬夏气温差异、海陆冬夏气压差异、冬夏季风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分析出季风气候的成因。在分析季风成因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冬、夏季风的源地、性质、影响,引导学生分析季风的活动规律、季风区的分布等。

初二地理备课组第8周集体备课记录

时间:10月22日第二节 地点:初二年级办公室

参加人员:本年级地理任课教师 中心发言人:李成名

中心话题:《中国的河流》教学设计

本节第一课时的重点是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我们认为要让学生能较好地掌握重点内容,首先需要学生理解好“流域、水系、外流区、内流区、外流河、内流河”等几个概念。对于“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的教学一定要充分利用地图,让学生学会读图、练习填图。

初二地理备课组第9周集体备课记录

时间:10月29日第二节 地点:初二年级办公室 参加人员:本年级地理任课教师 中心发言人:李成名

中心议题:《长江、黄河》教学设计 1.落实长江和黄河的源流概况 2.长江、黄河的利用

网络集体备课模式 篇6

小学科学教师日常集体备课采用教材解读、课堂观摩、课例研究或主题报告等。我们发现:这些形式虽然信息量大, 但基本是“口耳相传”的单向信息传递。对小学科学教师来说, 科学教材中的实验操作技能、对科学过程本质的理解以及学科专业精神等难以用“口耳相传”的渠道进入他们的内心, 也无法满足教师的多元需求。小学科学教师遭遇了怎样的困难?如何让每一位科学教师最有效地参与集体备课?我们借鉴美国小学科学教师培训的经验, 提出了“做中学”集体备课模式。

二、“做中学”单元集体备课的目标

“做中学”单元集体备课模式, 是基于学与教两个维度进行重构的体验式学习, 以关注教师的现实世界为前提, 以教师动手亲历的体验活动为学习内容, 以疑难问题的研讨解答为认识提升, 以教师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取得平衡为核心目标。具体到小学科学教师, 就是希望通过“做中学”, 使教师科学教育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能力三个维度协同发展。

◆以教师的现实世界为思考前提, 让每一位小学科学教师 (特别是兼职教师) 都能提前备好每一个单元的每一课, 做到先备课后上课。

◆以动手操作的体验式学习为基本方式, 让教师下水操练科学技能, 在做中学中体悟科学教学理念如何转化为教学行为, 增强教师的专业自信。

◆以小组学习为组织形式, 在模拟的教学情境中移情体验学生的学习过程, 通过合作学习、经验分享, 让专业精神在团队活动中习得。

三、“做中学”单元集体备课的设计

以单元整体备课为活动指向, 以“教材单元”为单位进行培训内容的主题设计, 创设基于学生科学课堂的真实情景, 辅以针对性的教学材料, 形成每一单元约120分钟的参与培训时间。活动一般可分为组织、体验、研讨等三个基本阶段。

(一) 单元集体备课的活动设计:整体规划探究与研讨内容

以六上《形状与结构》单元为例, 谈谈具体的过程设计:

这样的单元集体备课活动过程设计, 实际上是该单元教学的过程设计的活动浓缩。

(二) 具体体验活动设计:精选“疑、难、简、土”四类内容

一“疑”:教材中的重点疑难问题。例如《形状与结构》单元, 教材共有8课15项学生活动。我们认为其中的6项活动特别重要, 于是就相应地设计了6项教师动手的基本活动, 分两种方式进行处理。一种方式是精选其中2~3项如活动一、活动三和活动五进行体验, 其他活动以主讲教师演示讲解为主;另一种方式就是把参训者分成三大组, 每一组在30分钟内亲历两项活动, 然后在“研讨交流”环节中由教师汇报交流, 在分享中实现对整个单元活动的理解。

二“难”:教师“不会”的内容。很多科学教师并不是科学教育专业出身, 教材中的很多实验或活动教师自己也不会做。例如用一次性筷子“搭一个正方体框架”, 教材没有具体介绍做法, 我们就要在体验活动中让老师学会这些“不会”的技能。

三“简”:教材中语意不详的内容。教材中有一些观念对学生的概念发展很有帮助, 但是并没有设计出具体的学生活动。比如, 圆顶形这样的结构, 教材上只呈现一句话“圆顶形是多个拱形的组合”。我们补充设计了“探究组合拱形的力量”的体验活动, 具体步骤是这样的: (1) 将一个拱条插入圆圈, 测量承受的垫圈数, 作好记录。 (2) 加上一个拱形, 与第一个拱形交叉而置, 测量承受的垫圈数, 作好记录, 并与一个拱形承受的力做比较。 (3) 如果将三个拱形叠在一起, 先预测, 再实测承受的垫圈数;再叠放一个, 它将变成什么形状呢?测量, 并做记录。随着拱条的不断增加, 教师体验到圆顶形是多个拱形的组合过程, 达到了目的。

四“土”:与本土生活紧密联系的活动。由于教材要面向全国, 一些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本土科学教育内容, 不可能全部进入教材。所以, 在“做中学”学习中, 要拓展这样的关注本土科学与生活的内容。例如泰顺廊桥是温州著名的桥, 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搭一座不用铆钉的廊桥”就是基于上述考虑而拓展的一个体验活动。这种活动的设计有助于教师打开教学思路, 积极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四、活动组织与实施策略

1. 环境创设:把重点放在材料的准备上

“做中学”模式要求现场有教学所需要的全部材料, 主讲教师就得“背着行囊去上课”。如六上《形状与结构》单元, 我们列出的材料清单, 并备有与参与人手一致的实物份数。

我们准备的材料清单是:

主讲教师备好单元的全套材料, 提供样本或者介绍来源时, 都会融入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 把握好材料准备的难易尺度, 这种类似于“现身说法”的方式最能赢得教师信赖, 让教师明确每一个活动怎样的材料最适合教学实际, 又最大限度减少教师备课时间。

2. 过程指导:注重在细节中渗透丰富的科学本质教育

我们要求教师严格按活动的提示和步骤进行, 站在学生的思考角度描述, 及时做好真实的科学记录。并要求主讲教师相机追问:你看到了什么?如果这是在你的教学过程中, 你的学生会怎么说?当我们强调站在学生的角度做出思考时, 很多教师就会联想自己的课堂, 审视自己的过去, 并在相互启发中体悟科学教育的本质。

3. 研讨交流:设计基于学与教的问题提升

在体验活动后, 我们均要设计一组基于学与教两个层面的问题交流与研讨。在互动讨论中, 鼓励教师提出不同见解。以《抵抗弯曲》为例, 研讨的问题是这样设计的:

(1) 教材编写的逻辑体系是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为什么不先出示桥梁、房屋的图片, 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

(2) 为什么从体验直尺的平放和立放来感受直尺承受力的不同开始教学?

(3) 公平实验在本节课中的意义体现在哪里?

(4) 如何指导学生做好预测和解释?

这几个问题则是对教材乃至课程思考的理性提升。

4. 活动组织:创设和谐的团队氛围

我们在活动前的人员组织, 角色分配, 任务驱动等课堂教学组织中常用的手段, 在这里也有一定的适用价值。比如一次培训中, 主讲教师让教师做一个“找对子”的游戏, 抽到同样号码的对象被自然编为一组。大家相互认识, 组建小组, 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 教师才会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 团队学习活动就会彰显同伴互助的魅力, 专业精神在彼此交流中浸润。

参考文献

[1].吴卫东.体验式培训:教师培训的新视角[J].教师发展研究, 2008, (15~16) .

[2].陈素平.参与式培训:小学科学教师集体备课新模式[J].科学课, 2009, (11) .

初中音乐集体备课模式浅探 篇7

关键词:集体备课 模式 探究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信息量。伴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形式也注入了新的内容,传统的个人备课形式已越来越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探究的一个平台,能够发挥群体的智慧,集思广益,通过教师音乐资源和脑资源的共享,使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特点,在思想认识上相互融注自己的教学观点,在碰撞交锋中端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教学理论,有效地弥补教师备课过程的不足,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使课堂教学更加吸引学生,让音乐走进学生的心灵,在更高的层次中进行教学。

那么,集体备课怎样才能达到这种目的呢?

由于一所初中学校的音乐学科的教师人数少,每个年级常常只有1-2位老师上课,集体备课活动难以开展,常常收效甚微。经过不断的思考与探索,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形式来进行集体备课:

一、备课组教师提前独立完成同一课题的初备任务

集体备课就是通过对一个教学内容的集中讨论,寻求出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展现在学生面前。如果事先各位老师不认真钻研教材,弄清楚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等,自己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思想,只是依靠中心发言人的说课,讨论往往是不成功的。由于准备不充分,对中心发言人的课提不出更有建设性的意见,也没有自己的觀点,多半是附和一下别人的意见,使集体备课流于形式。因此,在集体讨论之前,备课组的教师每人都应该写出一份自己的教案,甚至做好一个课件,讨论时才可能各抒已见,相互取长补短。

二、由中心发言人进行说课,集体讨论

中心发言人将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与全组老师分享,共同探讨这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式和方法。每位教师都要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是肯定他人的一些好的做法,也可以质疑他人,提出自己的观点。一节课应该怎样上,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方法,年轻人思维敏捷,老教师经验丰富,各位老师之间的通过交流以及资源共享,增强同伴助力。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音乐课中有大量的音频和视频可以采用。如:在欣赏《欢乐颂》时,不同版本的演唱,给听者带来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维也纳童声合唱团的演唱感觉很圣洁,柏林爱乐乐团的很宏大,教师们在一起进行讨论时,可以将自己听过的不同版本介绍给其他的老师,根据教学目标来讨论决定是否给学生进行欣赏。又如:日本民歌《四季歌》除了课本上的演唱以外,还有根据这一旋律编创的歌曲DJ,都可以相互交流共享。

三、再次个人备课,写出符合自身教学特点的教案

每位教师因为自己所学的音乐专业不同,所以个人教学特点也不尽相同。有的可能擅长唱歌,有的擅长舞蹈,有的擅长演奏乐器,也有的可能语言表达能力很强等等。教师们根据自身的条件,吸取别人好的经验,借鉴别人好的教学设计、课件等,扬长避短,写出不同风格的教案,同一课题上出不同风格的好课。避免集体备课之后,出现“千人一面”的情形。

四、重视学生情况,写出适合不同班级学生的教案

由于音乐课教师一般都要担任多个班级的授课,各班的学生情况不尽相同。有的班级比较开朗,乐于表现自己;有的班级比较内敛;有的班级有特长生,甚至于是特长班;有的班级擅长演唱等等。面对活生生的学生个体,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课堂教学中,随时可能出现学生不按照老师设想的过程进行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在这个班上效果很好,但是在另一个班上课时,效果又未必好的情形。所以教师一定要事先研究学生情况,因材施教。

五、由各位老师进行课堂教学,教师间相互听课、评课,进行教学反思

集体备课之后,应该说每位教师都已经形成了一份较为成熟的教案,音乐教师一般都要担任多个班级的授课,这也有利于老师们边教边改。教师通过上课,自己去发现整个教案中成功与失败之处,教师之间将自己上课中所遇到的实际情况进行交流,教师间要互相听课、评课,提出改进意见。

通过对教学行为的反思是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上完课后要重视写教学后记。教师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分析、研究并总结出教学行为中最基本的教学原始资料,才能逐渐积累教学经验,使自己在课堂上反应敏捷,灵活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提高教师的教学机智,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配合老师们的课堂教学,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在授课、听课、评课、反思的基础上,反复修改教案,最后形成一份较为完善的教案。以备下次教授同一内容时参考使用。

清风小学数学备课组集体备课记录 篇8

课题:小数除以整数

一、所有数学教师一起分析教材,进行商议,确定上课内容。

二、根据教材内容,了解教学重点和难点,共同商讨采用什么方式突破重点,分散难点。本课教学力求使学生做到

1、使学生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过程,初步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一些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和归纳等思维能力,以及类比、迁移的学习能力。

三、确定上课教师。

四、具体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新:小数加、减法和乘法计算的关键是什么?

(二)、引入新课。

(三)、教学新课

1、复习整数除法,说说整数的除法法则是什么?

2、教学例1。让学生看例题,说一说题意。怎样列式?

明确这道题是小数除以什么数?

学生尝试练习,仿算小数的除法。集体讲评。

3、验算

用小数除以整数按刚才这样的计算对吗?现在我们就来进行验算。单价×数量=总价集体订正。

提问:验算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谁再说一说,例1小数除以整数是怎样计算的?

4、做“练一练”的题。

理解每一组的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商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为什么商的小数点位置不一样?

你认为小数除以整数每次除得的商要怎样写?商的小数点怎样处理? 仿做小数除法。

5、练习。

三、课堂小结。重点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怎样算的?你认为计算的关键是什么?

四、布置作业。

2010.10.1

5清风小学数学教研组集体备课记录表

内容:研讨“学习活动设计”《认数》(有效反思之二)

活动情况:

本次业务学习采用先独立解读教材,再集体研讨对话的形式进行: 施恩权:这一个星期,我们就<认数>一单元进行了认真教材解读,今天我们就各自谈谈自己队教材的理解,以及自己的设计思考。

王科:我觉的这节课的知识点很多,有认识数位、数与数之间的换算、认识1000,还有如何读数。

施建设:是这样的,关键是数位之间的关系,数与数之间的换算,如五个十是多少?学生很容易弄错。

(施恩权质疑:你们认为这些重点内容中哪一块对学生来说最难?)施建设:数位之间的关系。

(施恩权:准备怎么突破?)

王科:孩子们知道10个100是1000吗?所以在拨计数器时可以突破。严晓冬:我认为我们可以再看教材的安排。(1)本单元的知识点较多,教材注意了知识结构的优化组合,按几百——几百几十——几百几十几的顺序分段安排数的认识,这样的安排遵循了由易到难、由基本到复杂的认数规律。我们就第一课时如何安排?这值得我们思考。我认为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本节课的关键所在。如果这一点突破了,刚才我们所认为的重点和难点就迎刃而解。教材中借助木块和计数器认识数。木块是第一次出现的学具,以往都是以小棒作为数数的工具,由于这个学期学的是千以内的数,用小棒很难表示,所以选用小方块作为学具。我们来看P16的例题,可以看到一个方块表示“一”,10条方块拼成一片表示“一百”,10片方块堆成一个正方体表示“一千”。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认识这些新的学具,尽快让学生熟悉1个、1条、1片、1堆小方块表示的意思。利用计数器读数、写

数,同时落实千位,拓展学生对数位顺序的认识;

施恩权:(2)提供现实生活中的数让学生读、写、计算,教材里有很多,如电表度数、字典页码;(3)介绍其他学科的知识,促进各学科知识的整合。如P20第四题、P30第四题(看一看),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4)用多种形式表示数,加深对数的意义和大小的理解。除了刚才所提到的用木块、计数器表示数以外,P17第一题出现了数轴,P20出现了人民币,P21出现了木料堆,P21出现了邮票书本,P23出现了练习本。(5)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如P30的第一题,要求学生“用10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培养学生用量化的思想观察生活中的事和物,用数精确地描述和交流信息的能力。(6)重视估计,继续练习用日常用语表示数量间的大小悬殊状况。如P17的第一题、P18的第三题、P25的第五题、P28的第六题、P29的第七到第九题、P32的第十二和十三题,老师们可以自己去看一看。

施建设:谈教学设想及意图。想用故事导入,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认数还是比较枯燥的。

王科:从学生自己收集的信息入手,让学生自己读解决会读的问题。严晓冬:我认为可以先复习数的组成。突破满十进一的迁移。

施恩权总结:不管怎样导入,只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触动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思考就好。中间对整百数的认识和对这些数的真实感觉也是这节课重中之重。准备怎样培养学生的数感将是我们这节课重点思考的。下星期我们每个人就这节课进行实践,然后主要对课堂导入部分和如何认识整百数进行薇格分析。

我们也思考一下,这节课完了以后,给学生留下了什么?这一单元上完了,孩子们会在哪些方面得到提升?

网络集体备课模式 篇9

教学内容:多边形的内角和,课题学习《镶嵌》

主讲人:李艳平

教学要求:

1、让学生经历猜想、探索、推理、归纳等过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掌握复杂问题化为简单问题,化未知为已知的思想方法。

2、通过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体会转化思想在几何中的运用,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3、通过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让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4、通过学生间交流、探索,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求知欲望,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5、了解平面镶嵌的条件,会用一个三角形、四边形、正六边形平面镶嵌,形成美丽的图案,积累一定的审美体验.6、经历探索多边形平面镶嵌的条件过程,并能运用几种图形进行简单的镶嵌设计.由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说明注意三角形、四边形或正六边形可以镶嵌平面.观察常见的地板砖密铺,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平面镶嵌的条件.平面镶嵌是体现多边形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价值的一个方面,通过探索多边形平面图形的镶嵌并且欣赏美丽图案,从而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活动充满了探索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创新意识、审美意识的发展.教学重点: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及外角和公式,经历平面镶嵌条件的探究过程,教学难点:如何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用分割多边形法推导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难点是用两种正多边形进行的平面镶嵌.教学方法:本课题的教学采取实验操作、观察发现、启发引导、探索交流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教法,教学思考:

1、让学生反思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并对学生的进步给予肯定,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激励学生,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使学生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中会不断进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网络集体备课模式 篇10

关键词:师资培训 教师集体备课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166-02

师训院校顾名思义就是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基地,它是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力保障,也是教育改革发展推进的有力支持。既然,师训院校在师资培训中具有如此举足轻重的影响力,那么,那么师训院校教师开设的课程当然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师资培训依赖的力量主要是师训院校的教师队伍,培训的效果则主要取决于师训院校教师开设的课程了。如果开设的课程具有前瞻性、针对性,那么受训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必然可以大展拳脚,否则,受训教师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厌倦培训,甚至是仇视培训。

如果出现前文的消极的局面,不仅对于师训院校荣誉是一种损害,而且也会浪费国家在教育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由此可见,培训课程的设置质量的高低,是关乎师训院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要提高课程设置的质量,师训院校教师集体备课的模式改革又是必须先行一步的。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制约,师训院校教师备课是远远落后于教师培训的现实需求的。究其原因主要是:一、由于受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政策的保护,师训院校往往忽略自身培训质量质量的好坏,课程建设停滞不前;二是教师的授课只是完成任务式的,缺乏创新,还只是停留在“闭门造车”的层次;三是教师开设的课程与一线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脱节,适应不了现实改革的需求。针对师训院校存在的这些普遍问题,宝鸡教育学院作为宝鸡地区唯一的一所具有公办性质的师资培训机构,率先打破传统师训院校的僵化模式,锐意改革和创新,开创了一套具有自身特点的教师集体备课模式,即五步分段备课法,那么什么是五步分段备课法,第一步基层调研;第二步课题预设;三步院内课题汇报;四步跨区域联合协作;五步基层回访,本文将从一下五个方面阐述这种备课思路的具体环节。

一、 基层调研是教师集体备课资料来源的基础,也是师资培训取得实效的有力保障

多年来,师训院校教师的备课,主要依赖查阅资料、外出学习以及网络资源等,不可否认,这些资料来源是很多教师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有其内在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但是,师资培训要取得实效仅仅依赖这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基层教师获取教学资源的手段和方法已经比较的多样和丰富了,师训院校带给教师的许多知识很多已经为基层教师所熟知,甚至有些教师的知识储备已经远远超出了师训院校的培训科目范围。所以,师训院校应该转变原有的培训模式,拓展课程资源来源的渠道,立足基层学校实际,广泛深入一线展开调研,应该是打破培训困局的一条可取之路。

宝鸡教育学院自2010年以来,学院领导成立院级课程资源研究小组,组织学院精干的中青年教师,组成合作团队,深入三区九县的各级各类学校共计60余次。研究小组骨干力量共计三十三人,发放问卷调查表5300份,开展县区教学研讨会大小共计93次。长驻重点校课题教师十余人,参加重点校的各类日常教学管理,负责收集各类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负责对各类问题分门别类处理加工,以获取尽可能多的一线教育教学信息。只有搜集的问题全面而客观反映基层实际,才能为后期的指导工作提供可靠的保证。对于教育学院的这次大胆尝试,基层学校一线教师是非常欢迎的,他们纷纷对这项工作献计献策,既进一步丰富了资料来源,同时,也为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不少好的思路和方法。

二、 课题预设是教师集体备课的落脚点,也是建立师训院校课程资源库的物质准备

在前期一线调研的基础上,课程资源研究小组,分时间段不断整合资料,将相关资料转交课程小组内设课题设计小组,课题设计小组按照系部专业分为:语文科、数学科、外语科、理科综合、文科综合、音体美等六个大类。

课题设计小组负责课题的拟定和内容的设计,课题小组执行严密的小组研修计划,定期开展小组研讨会,收集对课题的各种不同的修订意见,并及时向院课程资源研究小组汇报课题完成的进度情况。为保证课题设计阶段的研究成果质量,院课程研究小组对内设研修小组的研究人员结构层次进行了合理搭配,并制定了相关的监督机制和奖惩制度。这些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有力地推进了学院课程资源的研究和开发的进程。

三、 院内汇报研讨课是教师集体备课实践效果的“练兵场”,也是完善课题必不可少的阶段

在各研修小组初步的课程资源整合工作完成后,经院课程资源研究小组审定后,就进入到院内汇报课的阶段了。院内汇报课不仅针对全院教职工,而且必须充分邀请一线教育教学的各类专家,当然各县区的教研室专家也是一支不容忽略的依靠力量。

在汇报课应分几个阶段实施:一是专业授课教师负责汇报课的展示,教师展示课程的具体细节,还应向专家团阐述课题设计的思路,及自己对课程设计的评价,评价主要涉及备课过程中的不足和研究遇到的困难;二是专家团在充分听取授课教师的课程全部内容后,应在研讨的基础上,对授课教师提到的问题,给予切实可行的一些解决思路和方法;三是汇报课后的收集改进措施和建议,以便今后对课程的加工和完善。

四、 跨区域联合协作机制,是教育资源的强强联合,是师资培训升华和提升的有效途径

经过前面扎实有效的准备后,学院为了进一步提升课程资源的品味和质量,实施了跨区域联合协作的战略构想。这个构想的基本框架:内联外引,即对内联合省内优质教育资源,对外引进发达地区的先进理念和模式。

教育学院的具体做法:一是联和省内著名师范院校、教育研究机构以及省级重点中学的专家,定期、不定期的召开课程研究讨论会,悉心听取各类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对课程资源进行反复的打磨,使得课程更加富有现实针对性;二是组织研修小组骨干教学力量赴沿海发达地区进修学习,学习发达地区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为地区教改实验提供可借鉴的范本。自从2010年以来,教育学院共召开省内教学研讨会60余次,组织骨干教师出省学习80余次,研修小组骨干人均不低于3.5次。这些做法的实施,不仅开阔了骨干教师的视野,而且提升了整个师资队伍的内涵。

五、 基层回访是课程资源自我完善的内在要求,也是教师集体备课内在循环的重要环节

课程资源的管理不可能是静止不变的,课程资源应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实现自身的开拓和创造新。也就是说开发一个专题课,就能受用终身的,教师应不断对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超越,才能打造全新的自己。

对此,教育学院不仅在自己的专有网站上设置了信箱,而且不间断的对培训对象进行定期回访,听取一线教师的心声,更重要的是走进课堂,从课堂应用的效果上考察培训的质量,当然,了解学生的感受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两年来,学院受到一线教师来信反馈10000多次,召开学生座谈会百余次,这些做法使得教育学院的培训质量不断迈向新台阶,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阐述了教育学院在师资培训方面教师集体备课模式,

上一篇:家庭农场调研报告下一篇:初中作文给自己一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