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集体备课模式(共7篇)
色集体备课模式 篇1
学科集体备课是将区域范围内某一学科相同年级的教师组织起来, 开展集体研读课标和教材、制订教学计划和目标、讨论教学内容和方法、编制作业练习和考查内容, 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系列教研活动。通过集体参与, 共同讨论, 互相启发, 集思广益, 资源共享, 有利于教师领会课程标准精神, 把握教学目标, 理解教材内容;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交流与研讨, 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教师相互学习, 共同进步, 促进专业发展。
一、学科集体备课模式的改进
一般的集体备课都采取集中培训、分组讨论、模拟课堂这样的模式,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教师钻研教材的能力和教学预设的水平,但是,这样大规模的集体备课活动教师接受多思考少、讨论多实践少,集体备课停留在集中环节,过程的交流研讨得不到落实,影响了活动的效果。为进一步提高学科集体备课的实效,必须根据学科的特点灵活组织,改进学科集体备课的模式,拓展学科集体备课的内容。
1. 成立区域教研协作大组
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区域特点,以城区优质教育资源为基地,坚持城区带动农村为原则,将莲都区域内所有小学组成五个区域教研协作大组,每个教研协作大组安排三位学科指导小组成员作为专业引领教师,负责教研协作大组的各项活动。
学科集体备课活动以区域教研协作大组为单位,由专业引领教师分年级组组织教师进行教材钻研与讨论,明确各单元的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确定教学重、难点,设计重点教学活动,然后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既注重教师集体的智慧发挥,又注重教师个性的张扬。
2. 按流程组织学科集体备课活动
(1)活动规划阶段。学科指导小组成员研读《语文课程标准》,通读各册教材,根据我区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确定本次学科集体备课的重点:单元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的研究,并通过信息平台通知到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明确备课重点。
(2)活动准备阶段。根据学科集体备课的重点,学科指导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分年级进行教材研读,提出各单元的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的讨论稿以及教学建议;同时,各年级教师围绕备课重点独立钻研教材,思考各单元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并根据每课的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内容,设计重点教学活动,为集体交流做好准备。
(3)集中活动阶段。分教研协作小组展开讨论:先由学科指导小组中心发言人剖析教材,提出每个单元的知识要点和语文能力训练点,提出教学的建议。然后组织小组内的教师围绕中心发言人的意见进行讨论,补充每位教师独立钻研后的想法,讨论形成小组意见。最后,同年级教师集中,每个教研协作小组交流小组讨论意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资源共享。
(4)分组磨课阶段。每个教研协作小组选择一篇课文进行精备,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集体研究讨论,设计出具体的教学方案,推荐一位教师试讲、磨课。然后,每个教研协作大组组织集体备课课例研讨活动,每个小组将集体备课时设计的一个典型课例进行展示,教研协作大组所有成员学校的语文教师共同研讨,进一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学重点。
(5)集中展示阶段。组织全区集体备课展示活动,每个教研协作大组推荐一个典型课例进行展示,相互交流,形成共识,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3. 信息平台常态交流讨论
学科集体备课如果停留在一次集中、两次展示上,是难以真正意义上发挥集体的智慧的,重要的是落实过程中的相互交流与促进,相互启迪。因此,利用教研网开设集体备课室,为教师提供过程交流与研讨的平台,鼓励教师将教学的成功经验与同伴分享,将问题提出与同伴商议,使教师在交流中学习,在交流中成长,提高教学实效。
在流程备课的基础上,还可以分学段采用不同的展示形式:第一学段突出教学的多样化,采用“同课异构”的方法组织精品课研讨;第二学段重点关注课堂教学的落实程度,采用“同课同构”的方法组织研讨;第三学段侧重中小学衔接,与初一教师一起研讨,在对话中实现目标统一。
通过这样的改进,学科集体备课较好地发挥了教师的主体能动性,促进了教师的全员参与,锻炼了青年教师,加强了过程交流与研讨,活跃了教研氛围。
二、拓展学科集体备课的内容
学科集体备课大多围绕课堂教学展开,集中关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在如何备好课上做了大量的文章。虽然在名师的引领下,各学科对全册教材作了深刻的解读和分析,对重点知识、能力作了细致的规划,对教学活动作了具体的预设,但由于师资水平的参差不齐,集体备课的精神很难在每一位教师的课堂里得到有效的落实,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认为,集体备课不能只关注“课”,更要关注“师”。既要在活动中思考“教什么”、“怎么教”,也要思考“如何落实”。师资水平提高是有效落实的前提,因此集体备课也要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重视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
1. 以制订计划、研制教学目标为重点的规划活动
规划活动侧重引领教师宏观把握教学。指导教师对学科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规划,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重视年级之间的衔接,促进教师科学、全面地把握教学目标,做到整体性与阶段性的统一,目标要求与教学内容的统一,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以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活动为重点的议课活动
议课活动侧重研究教学的重点和细节,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在议课活动中,重点讨论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重点思考本单元、本课的教学目标及其依据,明确当前教学目标与前后教学目标的联系和区别。
(2)教学重难点:讨论确定本单元、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准确把握教材中需要突破的地方,思考有效突破的措施。
(3)教学内容:重点理清本单元的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在教材中的“落脚点”,分析核心知识和能力的“前认知”,做好前后衔接,并根据教材特点确定精读和略读内容,把握特色内容。
(4)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思考重点内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目标的有效达成。
(5)作业练习: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好作业练习,促进巩固。
3. 以研讨课例、反思教学效果为重点的磨课活动
磨课活动侧重教师的教学反思。磨课活动要紧扣新课程疑难问题,确定研讨专题,通过典型课题的展示与研讨,反思教学预设中合理的地方与不合理的地方,反思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否恰当,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从而攻破疑难,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4. 以培养能力、促进专业发展为重点的训练活动
训练活动侧重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主要内容有专业知识辅导、教学基本功训练、作业设计与命题指导、教学基本能力训练等。
5. 以考核技能、评估教师素养为重点的检测活动
检测活动侧重考察教师的培训成果,了解教师在教育理念、专业知识、教学技能等方面的掌握情况,促进教师自我发现,查漏补缺。
三、学科集体备课的基本原则
1. 基地学校与成员学校携手发展原则
学科集体备课的目的是为了发挥集体的智慧,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提高教学的实效。组织学科集体备课活动, 既要充分发挥基地学校名师的专业引领作用, 也要充分发挥成员学校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全体教师充分参与, 有效思考, 共同促进。
2. 集体交流与个体钻研相结合原则
学科集体备课,不仅仅是集中讨论,一般采取集中交流与个体钻研相结合的形式。如果仅仅依靠听中心发言人的议课,就会变成“一枝独秀”。要发动全组成员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讨论的时候才可能各抒己见,百花齐放。所以,个体钻研是前提,即“功夫在诗外”。集中讨论时,中心发言人要善于引导,把大家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还要善于总结,概括大家的长处。
3. 整体思考与局部研读相结合原则
学科集体备课重心是通过团队的力量钻研教材, 既要考虑教材的整体性, 也要考虑教材的阶段性。如果仅仅是设计每一课的教学, 会造成教师用狭隘的眼光看教学, 忽视了学生的整体发展, 从而影响教学实效。要引导教师从整体审视教材, 突出重点培养目标, 然后从局部去研究如何落实重点目标, 研究目标的前后衔接, 才能为学生打好基础, 实现可持续发展。
4. 过程交流与集中研讨相结合原则
学科集体备课是为了促进教师的发展,提高教学实效,主要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解决新课程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单靠一两次的集中活动,不能解决根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时会遇到各种各样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过程,只有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及时与同伴交流研讨,才能及时攻关解决问题,提高教学实效。
学科集体备课是在个人充分思考的基础上组织的,调动了每个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丰富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通过发挥名师的专业引领作用,更好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探索网络背景下的集体备课模式 篇2
【关键词】网络集体备课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73-02
网络集体备课是以网络为平台,打破传统备课在时间、地域等方面的局限性,促成教师之间跨时空的合作与共享。网络集体备课可以最大限度发挥集体优势,提高备课质量、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效率。我校自研究"快乐、高效"课堂以来,我们构建自主课堂,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并探索网络背景下的集体备课模式,主要研究内容为:课前研究如何进行指导性预习,课中研究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主体性学习,课后如何进行拓展性综合练习。为提高网络集体备课效率,我们从转变观念入手,强化管理,认真开展反思活动,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一、树立三个新理念,观念转变是前提
网络正影响和改变着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使得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等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而这一系列变化正是催生网络集体备课方式的源头活水。
(一)树立新的教师观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呼唤教师从传统的教育角色中摆脱出来,进入新角色。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拥有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从尊贵者、训导者、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激励者、服务者。如在课前,我们首先从调查学情开始设计"导学案",实施以"学"定"教";在课中,教师自始自终"致力于导",教师充当的是一个组织者与指导者的角色,通过激励与引导,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在教师富有智慧的引导中,学生放飞心灵,张扬个性,活跃思维,启迪智慧,激活创造。
(二)树立新的学生观
我们的课堂一切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课堂评价以学生是否学得主动作为标准。我们把课堂让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展示学生个性、智慧、创造的舞台;我们把预习的权力还给学生,通过自主预习,实现学习前置,让学生自主构建初步的知识结构;我们把作业设计的权力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到课外,到生活中去亲身体验,自主创造。
(三)树立新的课堂观
我校探索有效教学课题实验背景下的"自主课堂"教学。我们将"自主课堂"所追求的境界定位为十二个字"自主学习、赏心悦目、精彩纷呈"。"自主课堂"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理念,大致分为"导学——自学——互动——展示——点拨——拓展"六个环节。这六个环节,从调查学情开始进行"导学案"设计;其次预习先行,实现学习前置;再其次是交流与探究,在合作、分享、的基础上,小组对学习成果进行交流与展示;教师再运用恰当的手段或方法进行适时的点拨,之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总结与归纳;最后,通过必要的策略,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延伸到课外。"自主课堂"强调建设学习共同体,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相互合作,互教互学,课堂是师生共赢、共同发展的地方,共同收获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二、落实五个流程,强化管理是保障
我校规定,组织集体备课要"四定"、"三有"。"四定":即定时间、定内容、定主讲人、定交流平台。做到每周一次集体备课研讨,每次活动时间不少于两节课,每次研讨前后需要利用网络平台"跟帖"进行交流分享;"三有": 即有固定地点、有备课组长主持、有领导蹲点,以保证备课活动取得实效。具体操作如下:
一是实名注册。实行实名电子注册及建立年级备课协作组,以便定期实施检查与评价。
二是任务分配。由教研组长在期初统一分配主备人的备课任务,用"电子公告"方式进行公示,教师利用每学期开学前三天时间进行个体预备课(即为每单元的中心發言人)。在个体预备课期间,教师要利用网络等各种优质资源服务于备课。
三是集体研讨。主备人将个人备课预案提前两周上传到资源库内,由备课组长在网上组织本年级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讨论,教师可随意下载所需教案,课件,甚至提供更多更好的资源进行灵活运用。再利用每单周三的两节课集中研讨,形成导学案,每双周三的两节课为教研组内研究课展示,一般由本单元的主备人执教。
四是修改分享。教师可利用"跟帖"的方式把自己进行了个性化修改的导学案上传到备课资源库,供同行分享,以实现共性和个性的完美结合。
五是循环使用。将最优化的导学案集结成电子备课册,上传到学校公共资源库,形成电子备课成果。教研组也可以将其它相关资源如课件等长期存留,以备循环参考使用。
三、把握五个反思点,交流分享是关键
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反思研讨,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避免了语言霸权现象,扩大了交流的辐射面。为落实好反思这一环节,我们利用网络平台或现场研讨沙龙相结合,做到一课一反思,倡导教师写教育反思博客,并定期评价;一月一沙龙,每月组织两个教研组举行一次研讨沙龙活动。
一是分析"成功点"。我们提倡教师在课后,把成功点利用网络平台记录下来,并分析为什么会成功。具体可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思考:1、学生课前预习为达成目标作了哪些好的铺垫?2、教学目标是怎样得到有效落实的?3、是如何恰当地处理教学内容的?4、采取了什么手段而使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的?5、哪几个教学环节效率最高?为什么?6、在调动学生主体性方面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7、在调控课堂方面有哪些成功经验……
二是反思"失误点"。当教学出现失误时,我们引导教师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思考:1、学习目标是否脱离学生实际水平?2、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是否准确?3、教法与学法的选用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4、学生为什么会缺乏兴趣或启而不发?5、实际教学是否缺乏灵活性?6、学生课后综合性练习为什么质量不高……
三是捕捉"闪光点"。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常常会产生一些有益于教学的灵感。教师在课后要及时把这些智慧"闪光点"捕捉下来,在网络平台上汇集成"智慧集"。对这些材料进行深刻反思,寻找隐含在其背后的理论依据,让教师获得规律性的认识。
四是总结"后续点"。教师教完一堂课,对教学情况进行全面的总结与反思,会获得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这些体会和学生反馈的信息,为后续教学预案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五是抓好"突出点"。我们以年办为单位,由学科组长和骨干教师组建年级科研智囊团,收集在集体备课研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形成研究主题,开展每月一次的研讨沙龙活动,并在全校展示。真正实现"以思维碰撞思维"、"以智慧点燃智慧"。
网络背景下的集体备课,是理想教研的有效载体。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还有一些问题有待完善:如评价机制不够全面,教师的反思深度不够,随意性较强,有形式主义倾向等。我们将力求做到:在规范中养成合作习惯,在实践中明确合作程序,在反思中提升合作实效,在研究中寻找合作依托,在监控中保障合作质量,使网络集体备课达到最佳效果。
色集体备课模式 篇3
一、建立备课制度, 加强备课管理
1. 建立年级学科组集体备课制度
每学期初教导处要有针对性地把不同年级及不同的学科划分成几个固定的备课小组, 并选定组长负责本组集体备课的操作实施 (定人员、定内容、定时间、定地点) 。确定主备人、辅备人的职责, 制订主持人制度, 因为一个好的主持人善于调动大家讨论的积极性, 并有效地引导教师将讨论交流深入化, 保证讨论交流的质量。各组利用学校统一规定的集体备课时间 (星期三下午4:00-5:20) 研讨各阶段的上课方案和具体的授课内容, 促使每位上课教师积极准备, 使集体备课活动真正有效地开展。
2. 成立集体备课领导小组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业务副校长为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均为组员的领导小组, 组内成员均有明确的蹲点分工。要求每位成员定期参与蹲点年级学科组的集体备课活动, 并提出有价值的指导性建议或意见。集体备课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集体备课实施方案》《集体备课制度》《集体备课具体要求》《集体备课监控制度》《优秀备课组评选细则》, 以检查、监督、评定集体备课的每一步完成情况。
3. 制订集体备课的考核评价制度
对教师集体备课状况的考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出勤及集体交流情况, 由各组主持人考核。 (2) 优秀教案评比, 主要考核备课组集体备课的质量。 (3) 限时备课、说课竞赛, 考核教师的业务能力。 (4) 课堂听课, 教导处或行政领导要经常进行随堂听课, 作好相关记录, 以考核教师对集体备课教案的执行及个性处理的情况。 (5) 优质课评比, 各组选择几个课题进行重点备课, 集思广益, 形成教案, 由组内各个教师执教展示、评比, 推选出一节最优秀的课到学校参与评比。 (6) 优秀教后反思评比, 每位教师除了撰写日常性的教后反思外, 还要根据课堂教学情况撰写一篇自己认为优秀的教学反思进行评比。 (7) 各组材料的收集整理及参加活动情况。最后, 期末考评时结合各种评比情况评选优秀备课组进行奖励。
4. 准备好集体备课所需的材料
教导处要提前印发有关集体备课的相关材料 (集体备课内容分配表、单元集体备课讨论记录表、集体备课教学实践安排表、集体备课优秀教案研讨活动记录表、集体备课一般教案表、集体备课优秀教案表、“优案”教后反思表、蹲点领导随堂听课记录表) , 为集体备课的顺利实施作好充分准备。
二、改革备课模式, 提高备课质量
1. 个人自备
教师根据备课组的统一安排, 对集体合作备课的内容先行个人钻研, 这是集体备课的前提和基础。主备人备课应做到:备教材, 认真研读教材和课程标准, 研究教材特点, 弄清重点、难点, 分析与其他单元的关联。备学生, 分析学生的基本情况, 思考并制订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方法和措施。备教法学法, 针对本班学情, 设计教法学法, 特别要有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的方法,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备过程, 要阅读、研究相关资料, 拓宽自身的知识面, 根据学生实际设计施教方案。备作业, 按分层教学的要求, 精选习作题目, 确定当堂训练和达标检测题。写出备课提纲, 为集体备课作好准备。本组其他成员也要自主钻研教材, 根据实际初步构想教学设计, 如有疑难问题或好的建议要做好记录, 以备集体研讨时交流。
2. 集体研讨
即第一次讨论。由主备人阐述个人备课要点, 备课组全体成员针对主备人思路, 提出评价和改进意见, 确定备课方案。
具体方法为:先由主持人组织大家就备课时的困惑或上周教学实践的反思等进行交流。然后由主备人 (中心发言人) 围绕本次的备课内容进行说课, 逐一抛出自己的理解、观点、设计思路及有关理论依据。辅备人随时补充、完善, 修改教案。为了保证交流不流于形式, 保证交流的深入, 教师可以不拘形式, 可以就一点有感而发, 可以就整体发表见解, 可以中途打断, 可以求同存异, 可以相互争论。教师并就别人的发言做一些记录, 各人记自己认为值得记的东西, 可以是别人的观点和方法, 可以是听了别人发言触发的瞬间的思考。记的形式可以在书本上圈圈画画, 可以在纸头上写, 可以在笔记本上记。发言时不分主次, 某一方面能力强的, 掌握信息多的可以多说几句;才入门的, 经验欠缺的可以多听听, 学学别人的方法。
集体交流不仅仅形成共同的教案, 交流时还就教师个体备课的困惑或教学实践的反思共同讨论。每次集体备课都确定好一个主持人, 主持人可以是备课组长, 也可以是组内老师, 主持人就备课人的困惑反思选择一到两个话题, 引导大家深入讨论, 力争每次集体备课既形成备课教案, 又能解决或探讨教学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
3. 修改定稿
集体交流结束 (一小时左右) 之后, 由主持人小结讨论情况, 主备人综合集体的意见和智慧, 在个人初备的基础上形成体现新课改精神的教案。所撰写的教案应由组长审阅后方可实施。
4. 个性处理
抓好个性处理与反思可以说是关系到集体备课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好的个性设计或深入的反思比单独备一课的教案更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因此每位教师特别是辅备人拿到教案后都要根据自己的个性情况, 对集体备课的教案再作深入的推敲、斟酌。个性处理的方式可以是旁注, 可以是知识点的解说, 可以是教学方法的更换, 可以是教学片段的增删。教师必须明白, 一份整洁干净的教案未必是一份好教案, 一份涂涂改改, 增增删删的教案对自己来说则肯定是一份最完美的教案。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关注课堂生成, 灵活处理。课后要进行总结反思, 把教学中的亮点或失误及感受写在反思栏中, 供下一轮备课时交流。
以上几步为单元集体合作备课模式, 一般为每个单元讨论一次。另外, 每单元具有代表性的重点专题研讨课或向上级推荐的优质课还要经过“课堂教学实践观摩—评议修改—教后反思”等过程, 保证活动效果,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5. 教学实践, 验证方案
这一步的实施主要是以备课组专题研讨课的形式进行。目的是为同组教师们提供一节可以依托、可以总结、可以提升、可以推广的活生生的教学实践素材。一般为每两个单元选择一两个典型课题进行课堂教学实践, 各备课组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理安排, 要求组内每个教师至少安排一节专题研讨课。
由主备教师根据组内成员集中研讨达成共识形成的方案, 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展示, 以验证方案。组内其他教师参与听课, 通过听课, 使大家都能看到他们的集思广益在课堂上的体现和不足地方在教学中的暴露, 使大家意识到, 每研究一堂课, 对课改中课堂教学目标的把握,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学习方式的转变等种种疑问, 都应找到一个满意实在的现场回答。集体备课蹲点成员及本组成员按时参加听课, 做好详细记录, 以备评课、议课时有言可发。
6. 组织评定, 总结提高
这一步主要是以评课、议课交流的方式进行。主要为同组教师们创造一个知无不言、集思广益的交流互动氛围, 实现资源共享, 达到理论与实践双层面上的互补。
参加听课的教师集中一节课左右的时间到指定地点进行评课、议课。首先是上课教师谈谈教后体会, 进行自评, 然后是听课的教师自由发表见解, 以挑问题为主, 提出改进意见, 主持人小结, 讲课教师吸取经验教训后再次备课, 形成优秀教案分发给组内教师。
7. 实践推广, 反思拓展
所有任课教师在备课组教学实践课完成之后, 都要根据最后的修改意见及自己任教学科、班级的实际状况和自己的教学风格, 经教师个性化处理后再进行课堂教学。而且教后每位任课教师都必须写出深刻的“优案”教后反思。教后反思要有针对性, 做到言之有物, 客观、实际地总结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的成功经验和尚存在的困惑与不足, 对今后的教学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为自己撰写教育教学经验或论文积累实用性素材。
三、实施集体备课带来的可喜成果
自从开展集体备课以来, 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新课程改革工作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实质性的提高, 不论是从学校的教学常规, 还是教师的备课上课, 或是从教研工作的开展以及教育科研工作进程情况来看, 都呈现出一切以新理念为指导的生机勃勃的景象。教师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专任教师业务能力不断增强, 学校各种荣誉接踵而至。
色集体备课模式 篇4
关键词: 高中历史 集体备课 有效模式
一、高中历史课程集体备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统一性和自主性相结合的原则。由于每位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能力不同,对于教材的处理和把握,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对知识的理解都会存在一定差异,我们强调在统一的基础上教师必须具备个性化的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为各类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机会。
2.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原则。集体备课的实施并不意味着个体备课的消失。相反,个体备课是集体备课开展的前提,不仅主备人需提前个体备课,其余教师也需做好个人辅备工作。
3.制度与人性关怀相结合原则。集体备课需多人配合方可实施。制度的建设和管理是必需的,但如果完全依靠刚性制度而缺乏人性关怀,教师的积极性就很难调动,学校的发展也将失去前进动力。
二、高中历史课程集体备课的基本程序
1.个体初备。对于教师而言,备课的第一步就是如何研究、整合、理解教材内容。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所说:“轻而易举地掌握教材,甚至胜过教材,这是对优秀教师的起码要求。”要想在教学中得心应手有的放矢地教,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摸清学生基础,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特别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2.集体研讨。教学研讨是集体备课活动的核心环节。集体研讨一般的程序主要有三项:第一项由主备教师介绍对教材的解读、备课的思路、教学的设计、采用的方法、重难点的解决及自己在备课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等。第二项内容是由备课组长组织大家对主备人综合大家意见所形成的教学案进行最后的讨论和商议。第三项内容由备课组长主持就备课中每位教师所碰到的教学困惑、新课程理念的实践运用等问题组织大家讨论。
3.二次备课。集体研讨的完成所形成的教学案作为集体智慧的成果和结晶,每一位组内成员自然有分享的权利,备课组长在集体探讨结束后应督促主备教师尽快整理出初步的教学案提前发放到组内老师处。
三、高中历史课程集体备课的主要内容
1.备教材。对于广大教师而言,备课时一定要认真仔细研究教材,读透教材的内容,对于教材的顺序可以适当调整,重新编排和整合教材,大胆增加和删除部分内容,只要在符合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指导下教师就要发挥主导性和能动性,敢于突破,敢于尝试。在集体备课中,要发挥全组教师齐心协力,携手奋进的团结精神,备好每一课、每一知识点,设计好重难点的突破,衔接好每一自然段的过度。
2.备教情。集体备课中必然会大量引入课程资源,课程资源资源的有效利用必然会给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但选择合适的课程资源也是一件工程量比较大的任务,需要整合集体的智慧,选择行之有效的内容。另外,教学设施水平也是在备课中必须充分考虑的重要因素。
3.备学情。备学情是集体备课的出发点,离开了学情的集体备课是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教师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应该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差距很大。有些班级学生相对活跃,而有些班级学生相对沉闷,所以在集体备课中老教师可以多传授经验给年轻教师,针对不同班级提出不同的授课策略。
4.备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告诉我们教学方法运用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优势,方法得当,效果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在集体备课中教师应结合所教班级实际情况,采用不同教学策略,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分析和讲解问题,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学法指导。同时,我们要改变单一传授知识型、填鸭应试型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基于探索和研究的教学模式。
5.备反思。每节课结束后是教师思路最开阔、感悟最丰富的时候,静下心来仔细回顾,虚心聆听其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对自己的触动还是非常大的。备课组应该在集体备课中突出教学反思的地位,可以在每一次集体备课的开始就前一次的教学实践要求大家积极踊跃提出想法和认识,实现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四、高中历史课程集体备课倡导的意识
1.合作意识。集体备课是一项需全组人员共同参与的活动,是教师自身水平、能力、经验相互交流分享的过程。合作为教师之间经验的交流和借鉴创造了条件,也为最终实现教学的双赢奠定了良好基石。高中历史的内容比较多,并且深度达到了一定的层次。备好一节课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大量课外史料的选取,没有分工合作单靠个人完成几乎不现实,即使勉强完成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2.超前意识。提前备课有助于主备人拥有充足的时间修改和完善自己的备课,对自己在备课中遇到的疑惑能更明确地提出。教师应该超前备课,要尽力提出有独创性的设计方案,以便资源共享;在教学环节上要有创新,要写出教学目标实现的具体方法[1]。
3.互惠意识。集体备课的成员一定要有大局意识特别是互惠意识。作为一个备课组的成员首先要明白个人与整体的关系,离开了整体团队的个体不可能获得成功,尤其是当今信息交流如此畅通的年代,没有相互之间的配合,靠单兵作战很难取得辉煌战绩。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在整体团队强大的基础上,教师个人的能力才有可能展露,教师个人的才华才能展现。
五、高中历史课程集体备课的评价方式
1.教学品牌团队的塑造。科学有效的集体备课模式不是体现在培养出了个别优秀的教师,同样拥有众多优秀教师的备课组也未必会形成品牌团队效应。只有在团队中每一位教师懂得协同作战,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能量,融合集体的结晶,才能塑造强大的团体。
2.学生素质的提高。其中主要指标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二是学生的接受能力的增强,三是学生小组意识的增强。
3.历史课程资源建设水平的提升。集体备课中教师依据课程改革的需要,大量引入了除教科书以外的课程资源。通过集体备课,历史教师之间互相合作开发出了各种课程资源的渠道,这些宝贵的资源汇聚在一起成为集体备课的一大亮点,为打造品牌团队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色集体备课模式 篇5
小学科学教师日常集体备课采用教材解读、课堂观摩、课例研究或主题报告等。我们发现:这些形式虽然信息量大, 但基本是“口耳相传”的单向信息传递。对小学科学教师来说, 科学教材中的实验操作技能、对科学过程本质的理解以及学科专业精神等难以用“口耳相传”的渠道进入他们的内心, 也无法满足教师的多元需求。小学科学教师遭遇了怎样的困难?如何让每一位科学教师最有效地参与集体备课?我们借鉴美国小学科学教师培训的经验, 提出了“做中学”集体备课模式。
二、“做中学”单元集体备课的目标
“做中学”单元集体备课模式, 是基于学与教两个维度进行重构的体验式学习, 以关注教师的现实世界为前提, 以教师动手亲历的体验活动为学习内容, 以疑难问题的研讨解答为认识提升, 以教师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取得平衡为核心目标。具体到小学科学教师, 就是希望通过“做中学”, 使教师科学教育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能力三个维度协同发展。
◆以教师的现实世界为思考前提, 让每一位小学科学教师 (特别是兼职教师) 都能提前备好每一个单元的每一课, 做到先备课后上课。
◆以动手操作的体验式学习为基本方式, 让教师下水操练科学技能, 在做中学中体悟科学教学理念如何转化为教学行为, 增强教师的专业自信。
◆以小组学习为组织形式, 在模拟的教学情境中移情体验学生的学习过程, 通过合作学习、经验分享, 让专业精神在团队活动中习得。
三、“做中学”单元集体备课的设计
以单元整体备课为活动指向, 以“教材单元”为单位进行培训内容的主题设计, 创设基于学生科学课堂的真实情景, 辅以针对性的教学材料, 形成每一单元约120分钟的参与培训时间。活动一般可分为组织、体验、研讨等三个基本阶段。
(一) 单元集体备课的活动设计:整体规划探究与研讨内容
以六上《形状与结构》单元为例, 谈谈具体的过程设计:
这样的单元集体备课活动过程设计, 实际上是该单元教学的过程设计的活动浓缩。
(二) 具体体验活动设计:精选“疑、难、简、土”四类内容
一“疑”:教材中的重点疑难问题。例如《形状与结构》单元, 教材共有8课15项学生活动。我们认为其中的6项活动特别重要, 于是就相应地设计了6项教师动手的基本活动, 分两种方式进行处理。一种方式是精选其中2~3项如活动一、活动三和活动五进行体验, 其他活动以主讲教师演示讲解为主;另一种方式就是把参训者分成三大组, 每一组在30分钟内亲历两项活动, 然后在“研讨交流”环节中由教师汇报交流, 在分享中实现对整个单元活动的理解。
二“难”:教师“不会”的内容。很多科学教师并不是科学教育专业出身, 教材中的很多实验或活动教师自己也不会做。例如用一次性筷子“搭一个正方体框架”, 教材没有具体介绍做法, 我们就要在体验活动中让老师学会这些“不会”的技能。
三“简”:教材中语意不详的内容。教材中有一些观念对学生的概念发展很有帮助, 但是并没有设计出具体的学生活动。比如, 圆顶形这样的结构, 教材上只呈现一句话“圆顶形是多个拱形的组合”。我们补充设计了“探究组合拱形的力量”的体验活动, 具体步骤是这样的: (1) 将一个拱条插入圆圈, 测量承受的垫圈数, 作好记录。 (2) 加上一个拱形, 与第一个拱形交叉而置, 测量承受的垫圈数, 作好记录, 并与一个拱形承受的力做比较。 (3) 如果将三个拱形叠在一起, 先预测, 再实测承受的垫圈数;再叠放一个, 它将变成什么形状呢?测量, 并做记录。随着拱条的不断增加, 教师体验到圆顶形是多个拱形的组合过程, 达到了目的。
四“土”:与本土生活紧密联系的活动。由于教材要面向全国, 一些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本土科学教育内容, 不可能全部进入教材。所以, 在“做中学”学习中, 要拓展这样的关注本土科学与生活的内容。例如泰顺廊桥是温州著名的桥, 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搭一座不用铆钉的廊桥”就是基于上述考虑而拓展的一个体验活动。这种活动的设计有助于教师打开教学思路, 积极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四、活动组织与实施策略
1. 环境创设:把重点放在材料的准备上
“做中学”模式要求现场有教学所需要的全部材料, 主讲教师就得“背着行囊去上课”。如六上《形状与结构》单元, 我们列出的材料清单, 并备有与参与人手一致的实物份数。
我们准备的材料清单是:
主讲教师备好单元的全套材料, 提供样本或者介绍来源时, 都会融入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 把握好材料准备的难易尺度, 这种类似于“现身说法”的方式最能赢得教师信赖, 让教师明确每一个活动怎样的材料最适合教学实际, 又最大限度减少教师备课时间。
2. 过程指导:注重在细节中渗透丰富的科学本质教育
我们要求教师严格按活动的提示和步骤进行, 站在学生的思考角度描述, 及时做好真实的科学记录。并要求主讲教师相机追问:你看到了什么?如果这是在你的教学过程中, 你的学生会怎么说?当我们强调站在学生的角度做出思考时, 很多教师就会联想自己的课堂, 审视自己的过去, 并在相互启发中体悟科学教育的本质。
3. 研讨交流:设计基于学与教的问题提升
在体验活动后, 我们均要设计一组基于学与教两个层面的问题交流与研讨。在互动讨论中, 鼓励教师提出不同见解。以《抵抗弯曲》为例, 研讨的问题是这样设计的:
(1) 教材编写的逻辑体系是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为什么不先出示桥梁、房屋的图片, 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
(2) 为什么从体验直尺的平放和立放来感受直尺承受力的不同开始教学?
(3) 公平实验在本节课中的意义体现在哪里?
(4) 如何指导学生做好预测和解释?
这几个问题则是对教材乃至课程思考的理性提升。
4. 活动组织:创设和谐的团队氛围
我们在活动前的人员组织, 角色分配, 任务驱动等课堂教学组织中常用的手段, 在这里也有一定的适用价值。比如一次培训中, 主讲教师让教师做一个“找对子”的游戏, 抽到同样号码的对象被自然编为一组。大家相互认识, 组建小组, 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 教师才会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 团队学习活动就会彰显同伴互助的魅力, 专业精神在彼此交流中浸润。
参考文献
[1].吴卫东.体验式培训:教师培训的新视角[J].教师发展研究, 2008, (15~16) .
[2].陈素平.参与式培训:小学科学教师集体备课新模式[J].科学课, 2009, (11) .
色集体备课模式 篇6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备课组尝试利用科海网络平台进行集体备课,建立一种新型的集体备课模式,按照“研究———实践———反思”的思路,应用这种备课模式备了18个教学案,将个人探索与团队协作紧密结合,在教学实践中研究、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利用科海网络平台,我们尝试以课前集体备课的方式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课后以反思评价的方式发现自己的教学收获与教学遗憾,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新型集体备课模式的流程
1.确定课题和中心发言人,形成粗案。
备课组长提前确定课题和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人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提前研究教学内容,钻研教材,明确知识结构,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并根据现代教学观念设计出教学思路。最后,就达成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做深入的思考和设计,形成教案、学案、课件、同步练习、章节测试题,并上传链接在科海网络上供本备课组成员共享。本备课组成员在共享平台上下载粗案认真研究,列出自己的困惑和疑问,以便在每周的集体备课会议上提出,供大家重点讨论。
2.集体研讨,形成细案。
在集体备课会议上,首先由中心发言人以说课的形式给全组教师讲解教学设计流程和每一步的设计意图。其次,本备课组教师根据中心发言人的讲解意图进行讨论交流,讨论怎样教学对学生的发展更有利、教材用什么样的方式处理更能吸引学生、如何设计问题才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用什么方式展示更有效等。最后,由中心发言人根据大家的建议进行修改,形成细案。
3.个性化研究,形成个案。
由于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各班学生学情不同,本备课组的教师根据集体备课所形成的统一资源做深入的推敲斟酌。个性设计的方式可以是旁注,知识点的解释,教学方法的更换,也可以是教学片断的增删,最后形成适合学情、符合自己教学风格的个案。
4.进行教学实践,加强反思,确定终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三次备课所形成的备课成果应应用于自己的课堂。课后,教师还要就实施过程中所获得的启示、瞬间的灵感及困惑等,和本备课组教师进行交流,并记录在教学案上,对使用过的教案进行再次修正、补充,提供更适合学生发展需求的高质量的教学案,以利于传承和积累。这些困惑心得使教师在不断的反思中得到发展,在发展中得到新的动力,真正做到“以研促教”。
二、新型集体备课模式的优势
1.使教师教学技能不断成熟和深化,提高教学效率。
利用科海网络平台集体备课,打破了过去那种各自为战,无法发挥全体教师优势的局面,使各个教师之间可以取长补短,有效地提高了备课的质量,促进了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使年轻教师能够很快地站稳讲台,较准确地把握教材和借鉴老教师的经验,老教师也能够从年轻教师那儿吸收新鲜的思想和方法,对于自己的一些陈旧的思想、方法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取代。而且通过大家的集体讨论、反思,使全体教师的教学技能不断成熟和深化,明显提高教学效率。
2.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研水平。
利用科海网络平台集体备课,一些大家平时感兴趣的课题经过讨论往往会得到理性的升华,获得的理论又用于教学实践,从而推动教学、科研一起向前发展,这是在实践中创造教育科学的道路,真正达到以研促教的目的。这样的集体备课模式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还能有效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
3.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利用科海网络平台进行集体备课,能够很好地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和共享,互通有无;针对相同内容进行讨论时,大家各抒己见、集思广益。集体备课后,每位教师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认真实施,既能体现共性,又能展现个性;课后,对教案的实施情况认真反思,写出教学反思。通过循环往复的自我反思、总结、实践,形成螺旋式的提高深化过程,教师充分体验成就感、增强研究的自信心。自我反思不仅促进了教学研究的发展,而且促进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色集体备课模式 篇7
一、“合作课堂”模式下集体备课的流程
“合作课堂”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取长补短、相互合作、资源共享。传统的备课不是教师各自为战,便是流于形式、缺少真正有效合作的集体备课,大家各自都有保留,这造成了教育力量的分散,不利于提高备课质量。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丁当镇初级中学根据学校实际和合作课堂教学改革模式的要求,形成了“计划—编写—集体备课—修改—审核—修改”的新型备课模式:(1)备课组长根据学科学期教学任务,统一制定年级备课计划,并将计划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分配到每一个教研组成员中,领到任务的组员便是这一任务的主备人。(2)主备人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编制符合学生实际的导学案。(3)主备人在集体备课会议上将导学案提交教研组,由教研组成员一起讨论交流,并根据集体备课会上小组成员的意见,对自己所编写的导学案进行修改补充。(4)主备人将导学案提交给包科领导,包科领导审核无异议后在导学案上签字,才能全年级统一印发使用。(5)上完课,主备人根据使用导学案的教师反馈上来的教学情况再次修订导学案。然后是再上课,再修订……直至一轮上完,所有导学案存档以便来年循环使用。
二、“合作课堂”模式下集体备课的内容
1.主备人在集体备课会上,阐述自己编制导学案时设计每个问题的思路和根据,小组其他成员则根据“合作课堂导学案设计之八大原则”,就主备人的导学案进行集体讨论。讨论的问题主要有:导学案中问题设计的难易程度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体现新课程三个维度的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人人可以自由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最后小组达成共识,以便主备人进行修改。如此备课,可以最大限度地体现集体的智慧,真正做到集思广益。
2.每周每一学科安排一名小组成员上公开课,当天的集体备课时间,主讲人要阐述自己上课的心得体会,与本小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分享。小组成员对主讲人的课堂操作流程、织组方式、调节艺术等进行评价,各抒己见,指出优点和不足,达到共同提高。
3.集中力量,寻求专家支援,就实施“合作课堂”中共同面对的挑战,寻求解决对策,顺利推进课堂模式的改革。比如最初的挑战有:初次接触合作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学生不能按时完成导学案,课堂合作度不高,学生不愿意在课堂上展示等。
三、“合作课堂”下集体备课的规范和监督
1.规范集体备课的时间:以学科小组为基本单位,每周一、二、四、五每天固定安排一节课进行集体备课,周三下午四点至五点则为全校统一的集体备课时间。
2.制定《丁中集体备课管理规定》,从校长起,层层落实任务,对集体备课的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
每层的具体任务如下:
备课组长:督促主备人按时完成初稿并上传;如实填写《备课计划表》中的“完成时间”、“是否按时”栏,每个月最后一天送教务处检查统计;检查《丁当中学集体备课记录表》的填写情况。
审核人:依据学校对导学案等质量的相关规定,审核主备人编制的导学案的质量等,并对此作出评价,每月向包科领导作书面汇报。
包科领导:依据规定对导学案的质量作最后把关;每月依据审核人的书面汇报等实际情况,在本年级会议上进行反馈,并书面汇报到教学副校长处。
行政领导:据教务处的安排,抽查本学科的导学案质量,填写《学案抽查反馈表》并送教务处;督查《丁当中学集体备课记录表》的填写情况,并反馈、指导。
教务处:教务处组织教务、科研处人员不定时对教研组、备课组活动进行检查,如实填写考勤表。
3.制定《丁中集体备课奖罚条例》,确保集体备课制度实施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