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资料

2024-10-13

集体备课资料(共9篇)

集体备课资料 篇1

备课是老师实行优质教学的前提。集体备课 是指学校同年级学科老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共同制订教学目标和方案,分析课程标准,教材重点、难点,并确定突破方法,研究学情,设计优化教案和教学结构的过程。开展集体备课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弥补各老师备课过程的不足,取长补短,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可以将集体的智慧与个人的特长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提高;也有助于老师在整体上把握课标,教材重难点,设计好教案。为了更好地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结合我校实际特点集体备课制度。备课步骤

1、开学根据教学计划,确定单元集体备课中心发言人

2、个人自备出思路

个人钻研教学内容、手段、方法、学生,提出问题、设想,在每单元教学的前几天,中心发言人写好“单元集体备课中心发言稿”,备课组长组织集体备课会,共同研讨定计划。

3、集思广益,形成预案

各备课组中心发言人提前一周研究预定的备课内容,按照统一的格式,精心设计教学预案,力求规范、科学,然后分到各老师手中

4、博采众长,自备出新

在进入课堂实施教学之前,各老师要结合各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二次”备课,即在经典批注中作好旁批,教师在研讨深化的基础上写出具有个性特点的课时教案。

5、教后反思,提升能力。

要养成反思的习惯,要及时对课堂上的得失、感受、发现做好记录,加以分析与研究,并记录在教案的后面。集体备课的流程

钻研教材提出问题———中心发言把握重点———共同研讨,解决问题———形成预案,分发老师———结合实际,经典批注———课堂实验,信息反馈———教后反思,理论提升。

集体备课资料 篇2

整体优化

整体优化是由校长牵头, 组织学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组成集体备课组, 按科目分成语文和数学两组。对二、三、五年级语文、数学教材进行解读, 作出语文、数学课程教案的整体规划。整体优化是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学情、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一系列活动。

整体优化是对年级课程从全册教材到单元章节的整体目标设计, 注重团队智慧和经验的聚合与消化, 是集体智慧“合”的过程。

分工编写

在年级教学整体优化的指导下, 学区选派经验丰富、能力较强的教师分工编写教学设计。按照课程标准, 注重新课程理念的运用和教学设计的实用性和指导性。然后学区将分工编写好的教学设计刊发在学区自办的《教苑论坛报》上, 分发各校。在整体优化达成共识的基础上, 各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备课提纲和学生学情撰写教案。

每位分工编写者根据课程标准对本学科、学段的具体要求, 提前一周研究单元教学内容, 明确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 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根据新课程理念设计出本课的教学思路。同时, 教师还要深入了解学生, 摸清学情, 以便有的放矢进行教学。

求同存异

各校任课教师结合本班学生和教师个人的实际情况, 对《教苑论坛报》上刊发的教学设计进行适度取舍, 合理加减, 进行二次备课, 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和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设计, 使个人的教学设计更优化、更合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结合本班的实际, 采用最为合理而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施教。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特点, 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 我们应鼓励教师教出自己的特色。集体备课是一个“信息聚合→思维碰撞→信息选取”的过程, 是资源共享, 但资源共享不等于相互“克隆”, 不能把集体备课代替教师个人的备课, 集体备课的理想结果就是为教师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 突出自己的个性。

课后反思

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设计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验证, 通过课后反思, 及时发现问题, 找出差距, 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 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 提升教学水平, 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与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 使自己真正成长为教学研究的主人。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考和再学习活动, 是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反省的过程。课后反思一要及时, 二要有效, 反思不是空洞的客套话, 而是实实在在地反思自己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得与失, 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作用。反思内容主要包括总结课堂成功的经验、失败的原因和不足之处等。

集体备课资料 篇3

一、创新组织形式

主要做法是改变传统的以教研组为单位的组织形式,转而根据研讨内容需要选择人员组成备课组。如围绕“幼儿线描画的教学常规”这一课题,组织美术领域的教师组成备课团队;围绕“幼儿入园不哭闹的技巧和策略”课题,组织小班教师组成备课团队。我们还专门组织全园教师参加环境创设的集体备课活动,大家集思广益,创新环境,使全园的班级环境创设更具童趣和特点,达到地面、桌面、墙面三维一体的多元和谐和与众不同的个性化效果。

二、探索备课模式

(一)“异中求同”模式

“异中求同,集体备课”,是先选取一个具体的活动内容,全体(或一个教研组)教师每人都根据选定的内容备一节课,然后再集体研讨,将众多设计集结为一节课,并选取一个教师来执教,展示设计成果,共同观摩后再次备课、试教,经过多次“磨课”,最后形成一个可行的定案。下面是我园数学教研组开展的“大班数学活动:学习二维坐标”集体备课活动实例。

1.个人备课,认真钻研、思考,自助积累

在这个环节中,每位教师凭着个人对教材的理解、对幼儿特点的把握自主进行备课,设计了不同的活动目标、教学教程,并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达成目标。如大班数学活动“学习二维坐标”,教师生成了不同的活动主题及初步目标。

“小小探险队”活动目标:

(1)通过模拟探险活动,让幼儿学习看坐标找物体。

(2)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成功的快乐。

“美丽的马路”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为马路种花、种树的活动中,初步学会用二维的方式找坐标。

(2)培养幼儿的分析、综合及操作能力。

…………

从以上活动确立的目标中,我们可以发现存在的几个问题:

首先,行为主体不一致。在同一活动中,有的目标以教师为行为主体,有的目标以幼儿为行为主体。行为主体不一致,使得目标指导活动评价时对象不明,缺乏针对性。

其次,目标不够具体明确。在教学活动“美丽的马路”中,目标1缺乏导向作用,目标2“培养分析、综合能力”,不明白教师准备在哪一个环节培养这两种能力,活动中也并不需要幼儿分析什么问题。

再次,目标的语言陈述不精确,缺少可观察和可测量性。从这些目标中,我们无法了解教师具体想让幼儿在学习中达到什么认知程度,所以活动结束后也无法知道是否真正完成了目标。在制定活动目标的时候,必须了解幼儿的知识、经验和兴趣,以此为基点展开教学,才能更好地落实目标。

2.集体备课,互相探讨,互助交流

在集体备课活动中,教师们交流了彼此的想法和意见,针对性地找出了自己在备课时的优点与不足。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们对不同教学设计进行分析与修改,剔除不符合教学理念和幼儿学情的环节,从而形成了我们第一次集体备课的教学设计《找宝藏》。

本次教学活动目标暂定为:

(1)尝试从横向、纵向两个维度寻找物体,初步认识坐标。

(2)能积极、愉快地参与活动,体验数学操作游戏的乐趣。

(3)增强幼儿的空间方位感和小组合作、竞争意识。

教学方法:

(1)为幼儿创设充满趣味的情境,激活幼儿思维。

(2)找到幼儿兴趣点,运用尝试法、操作法、交流讨论法、对比法、游戏法等,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3)准备丰富的操作材料,引导幼儿动手操作,借助问题教学法、探究发现法等主动建构知识。

3.反复磨课,进入实战阶段

在集体备课后,教研组推荐一名教师进行试教,大家观摩集体备课的效果,以便进一步完善设计。

第一次试讲后,教师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如为幼儿准备的数字宝图解读起来过于复杂,影响了幼儿的积极性;教学游戏的难易程度设计不合理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教师们又进行了第二次集体备课,再一次回顾教材与教学目标,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调整幼儿操作学具,提高教师指导语言的准确性等。

(二)“同中求异”模式

“同中求异”的集体备课方式,就是在同一主题背景下,不同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不同的生活实际,采取不同的设计构想,进行发散式备课。各自备好后,大家再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1.个人分析主题,多角度挖掘教学资源

我园在开展五月份主题“马路上”活动时,就运用了发散式备课形式。教师们通过对主题的认真分析,都能够多角度地挖掘资源、分析教材、设计活动。(请参看图表1)

2.集体研讨,互助教研

在个人充分备课的基础上,我们开展了集体备课、研讨,老师们分别展示了自己的活动设计。

教师一:小班孩子对色彩非常敏感,马路上各种灯色彩丰富、变化多端,根据这些特点,我设计了“马路上的灯”这个活动主题,美术活动“漂亮的霓虹灯”、科学活动“灯”、手工活动“制作路灯”等。

教师二:马路上的灯使夜晚的马路变得更加美丽,但许多孩子对夜晚的马路了解却不多。我班准备从“夜晚的马路”入手,运用录像、多媒体课件等形式,向孩子们展示马路的四通八达,进而扩展到马路的种类、功能,让孩子全面认识马路。

…………

不同的设计思路为参与的其他教师打开了思路,老师们各抒己见、提出合理化建议。如小班“交通警察”活动,引入了家长资源,让当交警的家长到班上,请全体幼儿自由提问,了解交警的职业特点。就这个活动方式,有老师提出疑问:小班孩子能进行自主提问吗?这个方法适合小班孩子吗?问题提出后,其他老师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并积极提出修改意见。

在热烈的讨论中,教研组长又适时抛出一个问题:这个主题如果放到中班、大班,你们会怎么开展呢?通过讨论老师们发现,同样的活动可以通过活动目标、活动形式的调整,延伸到不同年龄班。

3.取长补短,个人备课

在集体备课之后,老师们重新进行了又一次的个人备课,每个人都本着“保留经典、舍弃重复、创新生成”的备课目标,对自己选定的主题进行修订、补充,形成更加完善的主题活动。(请参看图表2)

“同中求异”模式在教师团队中掀起一种“头脑风暴”,它是不同教师思想碰撞产生火花的温床,是实现教学方式灵活性、有效性、丰富性的良好途径。

三、拓展集体备课功能

除充分发挥集体备课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的功能之外,我园还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开发拓展出集体备课更多的功能。

1.园本课程开发功能

集体备课不仅提高了我园教师对教材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执教能力,也提高了大家组织教材内容、综合运用教学方式的能力,学会“借脑”、“借势”、“借力”,经过理解、整合,转化为适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能。

2.教师研修功能

我园将园本研修中的“个人自主反思、同伴交流互助、专业示范引领”三要素贯穿于集体备课的全过程,通过集体备课使教师逐渐养成了学习研讨、实践反思的职业生活习惯。在树立正确教育理念、优化课堂、提高效率的同时,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3.团队建设功能

我园力求做到在教研活动中为教师创造“说”的机会、尊重教师“说”的权利、培植教师“说”的勇气、锻炼教师“说”的智慧。通过集体备课、研讨,使我园教师的群体力量进一步加强,在集体方向性、团结性、自我组织性和活动整合一致性方面有较为显著的进步。

高二化学备课组集体备课总结 篇4

每周一上午第第一节为集体备课时间,依据期初制定的备课计划,能很好地做好相关的主题备课,在备课中做到三备:“备教材、备习题、备学生。”既深入钻研新课程的特色,新教材的教育教学理念。统筹拟定本周的教学内容:如教材特点,教材处理方法、重难点的突破、实验设计,师生互动、学生活动探究的良好实施、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后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每周备课中主讲老师先将本周所上课程通读:既先熟悉全部教学内容,包括编写的意图,组织结构等。把握好教材的整体结构、专题结构和单元结构的相互关系,理清单元课题涉及的核心知识,融自已对教材编写思路、教学理念的理解将重点知识形成系统思路,最后对课本的教学内容进得重组,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思维特点,依据由浅入深的原则将知识重包装。同时,“瞻前顾后”,了解已学内容和后续学习内容。并将整周所教内容的课后所有习题做一遍,做到未教已心中有数所有的重难点。在具体的教学中能较有针对性地做到讲练结合,并反馈上一周各层次班级的教学、学生学后反应、作业批改及改后的评析。此外还常考虑到各班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班级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不断地优化教学。各抒已见,共同讨论、共同探索,共同进步。下面我把我们高二化学备课组活动开展程序简单的介绍一下,我们活动安排的步骤大致如下:

一、在星期一上午的备课组活动中,我们首先回顾一下上个星期我们在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和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通过讨论让自己对一些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通过每位教师对学生的介绍,我们不仅对本班的学生状况有所了解,和其他班级的学生也有了横向比较的依据,从而不断地去改变自己的教学。

二、安排本周的教学进度、课时安排,每堂课的大致上法,从而保证十个班级的教学进度一致。

三、每一章节上完之后,统一安排测试,确定测试时间,定下出试卷的老师。因为现在有十个班级,且学生信息比较灵通,如果测试时间不安排好,后面其他班级试卷就无法使用,或者即使使用了,也失去了测试的意义。一旦我们把测试的时间定下,所有的化学教师都必须把课时安排好、调整好。

兴大中学教师备课及集体备课制度 篇5

兴大中学教师备课及集体备课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规范我校教学工作,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制定此备课制度。

一、备课的意义

备课是教师上课之前的准备工作,如果课前教师对所讲内容达不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和比较深刻的理解,对各方面的情况没有充分的准备,仓促上阵,课堂效果是不可能好的,所以说备好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先决条件。

二、备课的方式

教师必须进行集体备课(有2人以上组成的备课组),集体备课每周不得少

于一次。备课组内的每一个教师要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教案。

三、集体备课的内容

1、交流对教材、教法的分析情况,确定统一的单元目的要求,教学重点和难点。

2、确定统一的单元练习及统一的单元进度,交流解决难点的办法及确定统一的单元测试题。

3、要求在新的学期开始,各备课组长把备课分好工,主备人在集体备课活动前,提前一至两天把教案打印好发给组员,由各组员先行阅读,提出自己的看法;在集体教研时,由主备人先说课,其他人评论研说,并记录在教案上。

为了提高备课质量,使备课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特提出一下要求:

备课要有集体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

教师集体备课制度

一、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题,是加

强教学的预见性和针对性,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保证,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之一来自备课质量,不论是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还是任教不久的新教师,都要认真备课。

二、坚持同年级同科组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完成的任务主要有:

1.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钻研教材,确定学期各单元训练的重、难点,发挥个人特点。

2.分析本年级学生学习特点。具体落实到班情、学情上。

3.确定本年级教学研究主题。

4.统一教学进度。

5.安排本年级本科组教学示范活动。

三、教师个人备课分为以下三种:

1.学期备课,每位教师在学期开始前,先通览教材,领会教材意图、整个教材的知识结构和逻辑体系,弄清本

年级、本学期的各单元,各课分别要完成哪些教学任务以及重点、难点,分清主次,划分课时,在备课本的第一页上应写上学期授课计划。授课计划一般包括:

对上期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

对本学期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目的要求。

教学进度,需写明章节课题,所需课时的起止时间等。

学生的实际活动,如参观、实验、实际操作等。

每学期开学前,要事先备好一周的课。

2.单元备课,是在每个单元教学进行之前的备课,拟出一个单元的授课计划,目的在于从整体出发,明确每一节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便更好地突出重点,在各科中的单元备课计划,一般写在每一单元教案之前。

单元授课计划一般包括:

领会本单元编排目的与意图,确定单元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找出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确定主次。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能力,通盘考虑在本单元中应培养学生具有哪些能力和发展哪些智力。

安排授课时数

3.课时备课,是指教师自己备每一课时的课,它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熟悉教材,确定教学目的,安排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的程序和方法,写出切实可行的教案。

四、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定点、定时、定中心发言人,不迟到、不早退。有事不能参加者应事先请假。凡无故不参加者扣除当月全勤奖20元。

单元备课要求

一、备课要求:

单元、章节备课即集体备课,要做到“三定六统一”,即:定时间、定内容、定主备人;统一教学进度、目标、重点、难点、作业、测试,备课组长要做好记录,记录内容为:时间、地点、研究课题、参加人员、中心发言人,研究内容,独特见解(记录每位组员发言内容)。

集体备课应重点对教材的处理,对重点难点内容的突破,对课堂教学及结构进行研究,拿出统一的办法。

二、单元或章节备课

1、内容(教材第几页~第几页),可分项列出:可列课文标题,可列小标题,可列各节条目

2、教学目的和要求。

知识目标:××××××(分项列出)

能力目标:××××××(分项列出)

情感目标:××××××(分项列出)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项列出)

难点:(分项列出)

并备出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

5、学情分析

6、注意事项

7、教学方法建议

8、课时安排(具体到每一教学内容的课时安排,含机动课时)(分课时列出)

第1课时:××××××

第2课时:××××××

……

课时备课要求

(练习课、试卷评析课也要写教案)

一、教学内容

分项列出

二、教学目标

要按三维目标设置教学目标,着重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进行设置。格式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项列出)

难点:(分项列出)

(注:练习课可以不写)

四、教具和学具准备

如果没有,可以不写。写了就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

五、教学过程。(以新授课为例)

1、导入

不同的知识采取不同的导入方法,要灵活多样。

2、探究新知

一定要体现出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大胆创新等新课标精神,对学情预设应有所体现。

该部分可以分项列出具体步骤。

3、课堂演练

a、练习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梯度性。

b、备课时应注意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学法要有所体现,不要只是教学环节的罗列。

c、如果习题有多种解法的要罗列出来;

d、对学生在练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应在备课中有所预设。

4、课堂小结

5、课堂作业

a、课本上的练习题或补充题。

b、作业的布置应体现因材施教,分层设计;

c、补充题要抄在备课本上

6、板书设计(新授课)

7、教学后记

a、主要写本节课教法的成败、学法的成败,写出自己教完本节课的感想。

b、五十周岁以下的老师每个练习授课结束写一次。

备课注意事项

1、实行集体备课是为了集思广益、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减轻负担、提高效益,在此基础上,提倡个人创造性教学,体现个人教学风格和特色。

2、备课时要注明备课时间,使用

时间。

3、杜绝不备课就上课或课后补备现象,上课之前要复备,准备好教学用具。

4、学校对教师的备课实行“周查制”(检查办法见“业务检查细则”),并将分数记入个人考核档案。

法泗小学语文备课组集体备课制度 篇6

教师集体备课制度,是指教师在课堂授课之前,由备课组长组织全体备课组成员集体研究、讨论授课内容并确定教学重点、难点等问题,研究、产生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帮助授课教师提高备课质量,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制度。现将备课组集体备课制度说明如下:

1、备课组长:每学期学校选聘各年级的学科备课组长,备课组长应是学校学科教学中的骨干或牵头人。

2、执行范围:语文按年级分学科设置的相应备课组。定期召开备课交流会(二周一次)。

3、备课组会议时间:每周进行一次,由备课组长在备课计划中确定

4、备课组长职责:

(1)制订集体备课计划,确定周次进度,主讲人分工,主讲内容划分。

(2)带领本组教师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教育教学理论,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实践新课程;

(3)统一备课组成员思想,树立备课组的集体观念,加强分工协作;(4)备课组长对出席(缺席)备课组会议的成员及备课主要内容作记录;

(5)主持备课组会议,听取备课组成员的建议,确定下周每一课时的上课内容及备课要求。

5、备课教师职责:(1)服从备课组长有关备课要求和内容的安排;(2)根据备课组长的安排认真备课。主讲人写出主讲稿;(3)在备课组会议上,主讲人将自己的备课设想和备课过程作简要介绍(说课);

(4)在备课组会议之前组内人员认真阅读主备老师提供的教案,将备课稿上的内容“内化”,为备课组会议作好准备;

(5)根据自己上课的实际情况,在备课稿上写出教学后记;(6)明确备课内容: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重点和难点及突破难点的方法,教学所用器材(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主要教学过程,板书内容,课堂练习,课后作业;

(7)备课教师在备课时根据不同的课型(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实验课、研究课、考试课),对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可作相应调整;(8)若年级组内各教学班的学生层次不同,教师在备课时,应就层次最高的学生备课,并兼顾全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

(9)主讲人在备课组会议之后,根据集体意见完成教案的修改并复印下发。

6、备课组会议要求:

(1)备课组全体成员在备课组会议时间内不做任何与集体备课无关的事,不得迟到、早退或无故缺席,违反按《学校出勤制度》执行。(2)备课组成员对上周已上的课,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和教学后记,对每一节课进行评述,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原有备课稿。(3)主讲人根据自己的备课稿,对自己的课进行“说课”,其他成员根据说课老师提供的课稿提出对该课稿的修改建议。(4)备课组长确定下次活动的备课内容。

7、备课要素

(1)备教材,包括明确课时进度划分,单元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定位,例题作业选择,单元检测编制等;

(2)备学生,包括了解研究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原有的认知结构,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年级群体的共性,班际个体的差异等;(3)备教法,包括教学思想的统一,启发激趣的示例,问题例题的设计,重点难点的突破,疑难易错的点拨,教学工具的选择,教学艺术的发挥等;

(4)备学法,包括自学预习的指导,课堂听课的方法,记忆理解的技巧分析思考的提示,合作与交流,练习作业的规范等。

8、执行与落实

(1)在实际上课时,老师可以根据自己教学班的实际情况对备课内容合理取舍,但基本要求不能变,教学进度不能变;

(2)备课组成员要保持平时教学交流,若备课组成员对备课内容有争议,该争议由教研组长裁定;

(3)若备课组成员对备课组长的工作安排有争议,该争议由年级组长协调。

9、备课质量评价

(1)教导处将对备课组活动认真检查考核,检查采取值班巡视、坐堂旁听与课堂视导相结合,材料抽查与交查相结合,动态调控与静态评估相结合。检查结果作为先进备课组评比的重要内容,并与教学质量评价,教师个人考核挂钩。

(2)每学期进行一至两次教案检查,检查集体教案按百分制评分。(3)综合等级权重:备课组记录占50%(重点考查:出席考勤、发言记录、重难点及教学策略制定、课堂练习设计、课后作业设计);个性化执行教案占10%(重点考查:是否根据本班实际灵活执行集体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每学期不少于20次);集体教案占40%。(4)检查程序:备课组长检查个性化执行教案;教导处、检查(抽查)备课组记录、集体教案。

(5)评价等级确定:教导处、各完小教导主任给检查(抽查)的备课组记录、集体教案打平均分后,乘以备课组人数得出该组总分,再由备课组长根据组员平时参与情况,在不超过总分的前提下合理分配个人得分。上述个人分数再加上个性化执行教案分数即为个人教案评价总分。总分为90分或以上的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60——79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法泗小学

集体备课“问题诊断” 篇7

一、备课规范模糊

什么是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就是把教相同学科的教师组织起来, 围绕一定的主题, 就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集体研究。

现实中有些学校三令五申地强调集体备课, 到底怎么备?拿不出一个具体的标准来规范、引导教师的备课行为, 仅凭偶尔的兴之所至, 随便指点。这种情况下, 教师往往会被形势所逼, 即使没有眉目, 也只好“摸着石头过河”, 走一步看一步。或者散兵游勇, 由着自己的性子, 敷衍了事;或者“跑龙套”, 诸位教师轮流上阵, “慷慨陈词”一番, 便万事大吉;或者“包产到户”, 大家轮流值日, “一人栽树, 大家乘凉”。如此这般, 集体备课, 不仅没有发挥应有的实效, 而且耗时费力, 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难怪大部分教师每每谈起集体备课, 便不知所云, 心生厌烦。

集体备课需要一个过程, 一个系统的组织过程。这就要有一个科学的章法, 使集体备课的各环节能够环环相扣, 相互衔接, 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 教师才能按部就班地开展备课, 使集体备课发挥应有的实效。我们反对教学的模式化、程序化, 更不赞成扼杀教师的个性。但凡事之初, 通过一定的“规范”, 抛砖引玉, 加强教师工作开展的方向性, 绝对不是一件徒劳无益的事。鉴于此, 要组织集体备课,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就不能只提出口头要求, 要拿出科学的章法。一要整体规划, 阶段推进。二要集思广益, 明确主题。三要科学设计, 专业引领。

二、管理机制疲软

“无规矩不成方圆”, 有经验的人都知道, 要想搞好教育, 管理是必做的一门学问。“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等名校的先进经验都昭示着一个道理:要向管理要质量。实践也证明, 科学的管理体制是克敌制胜的法宝。而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只有建立在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将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 才能使我们的工作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

现实生活中, 一些学校由于对教研活动缺乏正确的认识, 甚至认为开展教研活动是“不务正业”, 自然也就懒得费时费力地去建章立制。于是, 我们就经常见到这样的集体备课:大家围坐在一起, 集体拉呱聊天, 或者偶尔你一言我一语, 表达一些无关痛痒的意见。一次活动记录, 要么寥寥数语, 不知所云;要么老生常谈, 套话连篇。研讨结果更是令人啼笑皆非。而有些学校虽然制度健全, 但却只是案上花瓶、沙盘蓝图、墙壁标语。原因就在于对制度的落实打了折扣, 管理中或者走马观花、浮光掠影, 或者置制度要求于不顾, 只做表面文章。因此, 有时一些学校开展活动, 看似大手笔, 却难见真文章。

由此可见, 集体备课流于形式, 看似是教师拿不出热情, 其实是学校管理没有到位。课改之初, 教师对教研的认识还不是十分深入, 再加上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 难免会具有一些惰性。纵观课改十年, 新课程改革为我们提供了创新的契机, 为什么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发展?是办学思想落后, 还是教学模式滞后?思来想去, 都不是, 我们的思想和我们的模式确有独到之处, 但现状没有改变, 究其原因, 就是忽视了制度的建设, 或者对制度执行不到位。

一言以蔽之, 推行集体备课, 必须要有科学的管理机制, 要在具体的活动中“激活”制度。健全与落实管理机制, 一要具体分析, 因地制宜;二要规范严谨, 科学实用;三是要循规蹈矩, 适时介入。

三、合作观念薄弱

集体备课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实现“思维的碰撞”。而这种思维的碰撞需要教师个体的能动创造, 在互动中擦出智慧的火花。生活中, 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我给你一个苹果, 你给我一个苹果, 我们只有一个苹果;我给你一种思想, 你给我一种思想, 我们却同时拥有两种思想。同一问题的两种思想并存, 自然就会产生“思维的碰撞”, 进而拓宽教师的视野。

但实践中, 一部分教师往往以“老教师”自居, 成了典型的经验主义者。这些人往往把自己装在套子里, 习惯于“依葫芦画瓢”, 得过且过。对冲击他的僵化的思想, 或者多年积淀的定势思维的新理念、新视野、新思维, 常常感到无话可说, 甚至于不屑一顾, 嗤之以鼻。还有部分教师, 拘泥于个人主义, 对于集体活动总是漠然视之, 或者置身事外, 或者拒人于千里之外。对于分内的事不是推三阻四, 牢骚满腹, 就是装腔作势, 无病呻吟;要么缄口不语, 冷眼旁观, 要么肆意发挥, 夸夸其谈。这种状态下, 怎么会有所谓的“思想碰撞”呢?现在的集体备课普遍缺乏实效性, 自然也就不奇怪了。

经验主义者和个人主义者都可谓是集体备课活动中的“保守派”, 是阻碍集体备课活动有效开展的“魔障”。经验主义、个人主义的产生有其历史背景。在素质教育推行的过程中, 由于一些地方学校变着法地“搞应试教育”, 重成绩, 轻过程;重个人表现, 轻团队建设, 同事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 在这种环境下, 作为弱势群体的教师怎么会轻易敞开自己的心扉, 将锦囊妙计倾囊相授?而这种经验主义、个人主义如果掺杂到集体备课活动中来, 危害却是十分严重的, 这种状态下, 教师“各人自扫门前雪”, 怎么进行合作呢?如果这样, 加强集体备课, 实现智慧共享, 岂不是一句空谈。

集体备课强调共同参与, 分工协作, 在互动互补中, 实现优劣相长。而忽略了“合作”, 这一活动就会变得毫无意义。而要能够在新的形势下, 让教师全身心地投入, 在活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学校就要为教师创设合作的环境, 搭建交流的平台;教师也要放下包袱, 实现“合作共赢”。要坚信“相击发灵光, 切磋成良玉”, “合作”对每个人的成长都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

浅论集体备课 篇8

【关键词】集体备课;资源的整合;群体发展

【中图分类号】G 620【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09)4-0095-02

“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交换,可以形成两种思想。”新课程改革在倡导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也要求教师合作探究,以形成研讨氛围,发挥集体的优势作用。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对于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是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教学中还没有太多的经验可循,《地理课程标准》内容广而深,容量很大,老师对有些知识也是陌生的,因此,集体备课尤其重要。

一、集体备课的程序及方法

集体备课一般按照这样的程序进行:学期计划——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正教案——课后交流。

(一)划分学期任务和要求

学期初就定出本学期的目标,整体规划本学期该做的事,并布置每个老师的具体任务。

(二)个人提前一周初备,并提出相关要求

1.个人初备时,要求老师学习研究课程标准、考试要求、教材编写意图、教参建议及其他相关材料,要求抓住“八点”,即教学重点、难点、弱点、疑点、考点、易错点、易混点和盲点。

同时,要求教师摸请学情,就是既要分析学生的智力因素,如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能力水平等,又要分析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

2.每个备课组成员必须写出备课提纲,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提出具体的教学目标(认知、能力、情感目标)和自己在处理教材中遇到的问题。

3.初备时每位教师都要尽力提出自己独到之处的设计方案,以便共享资源。

4.初备时提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以便会诊,排除困难。

5.超前备课。集体备课前一周要做好教案,这样有利于把握全局,扫清障碍,有利于教师在研究中提出问题。

(三)集体研讨

1.一位中心发言人,八位评论员

每次集体备课有一位中心发言人,用说课的形式谈谈自己对整个单元的重点难点的理解和制定的单元目标,以及这个单元分几个课时,每一个课时的重难点和怎样上每一课时。然后其他组员就这个中心发言人的发言进行细节研究,一步一步分析看是否合理,是否有效。

2.达成共识,形成教案

集体备课,中心发言人说课,老师们共同探讨、相互补充,使得教案内容更加充实、完善,最后形成上课的教案。

3.课后交流,进行总结和反思

每次在备另一单元课程前,都要对上一个单元进行总结和反思,交流教学中的得与失后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以扬长避短,促进今后教学的进一步开展,达到相互借鉴,共同进步的目的。总结反思的具体内容有:情境设置是否恰当、任务目标设计是否恰当、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充分有效、知识点是否落实、课后检测效果如何、下一单元设计应注意什么。

二、集体备课的成绩

(一)开发了自己的课程资源

老师们收集了大量的教学媒体资料,通过修改形成了的课件集、电子教案、试题集和各种课型的教法,既让下一轮地理教学变得轻松,又为以后的教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丰富了校本课件资源。

(二)老师得到了发展

通过集体备课,青年教师成长很快。其他老师也通过集体备课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对教材的把握更加恰当,教学流程更加清晰。

(三)学生获得了成功

集体备课的最大受益者是学生。通过集体备课,统一了教学进度、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阶段测试。尽管老师之间有个人差距,但每次考试班级间成绩差距很小,在区级统考中地理学科的优势更加明显。

三、对集体备课的认识

(一)集体备课是个人优势资源的整合

集体备课是个体优势的整合。俗语说“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集体备课不是教师的“教案之和”,不是一个人说了算的“家长制”。更不是网上资料的“下载拼盘”,也不是“标准答案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流程。集体备课是本组教师静下心来,坐下来共同商讨如何突出重点,突破和分解难点,使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老师通过互相借鉴,相互启发,集各家之长,避自己之短,通过集体备课,互惠互利、相得益彰,使教学过程真正达到最优化。当然,“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由于各班学生都有其各自的特殊性,教师也有各自的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和特长,所以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也结合本班的实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让教师在集体备课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匠心独运”,因地制宜的采用最为合理而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施教,创造性地去设计、发挥、拓展和创造。

(二)集体备课能提高工作效率

竞争基础上的合作,合作基础上的竞争,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进入紧张的高三复习阶段时,划分若干专题,一个老师主备一个专题,明确重难点,具体到怎样上每一堂课,一些老师专门出练习题,一些老师做课件等等,通力合作,发挥团队的精神,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

(三)集体备课应处理好整体规划和细节处理的关系

系统论告诉我们,系统是由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集体备课教师应有整体意识,应处理好宏观与微观的关系。在开学第一次教研活动的时候,就一起制定整个学期计划,而且要求老师熟悉教材,制定好每个单元的学习目标,确定出重难点,这样让每个老师都做到心中有数,整体把握教材;当具体到单元和课时备课时,教师既服从整体规划又不拘于整体,出现问题及时研究。

(四)集体备课应以促进教师群体发展为根本目标

集体备课是一项细致且复杂的创造性活动,它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群体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集体备课要贯穿于每学期的全过程,让骨干教师担当主讲任务,但从培养新教师的角度出发,也给新教师压压担子,让新教师来当“中心发言者”,所以新教师成长很快。通过集体备课,新老教师所教班级的地理水平都相当。每周集体备课时,都应对上周的课进行反思和总结,那些方面做得好,那些方面还须改进,还有那些困惑,一一做出反思和总结。通过这样反思,达到相互借鉴,共同进步的目的。

集体备课资料 篇9

一、备课应体现的理念

1、生本理念。新课程要求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生本理念要求在教学备课中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学法上要注重“授之以渔”,在教法上要注重分层教学、分类指导。

2、反思理念。反思是改进教学、促进教师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进行教学反思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备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3、生成理念。备课是对教材内容的二次加工,尽管在备课中考虑了课堂中的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但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基础又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我们的备课内容必须根据课堂变化适时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备课五步

按规范的教学要求,我们要做到五步,即:

(一)学期(年)总备课;

(二)单元备课;

(三)课时备课;

(四)课前备课;

(五)课后备课。下面分别从内容上做个简单的叙述。

1、学期(年)总备课

在学期(或学年)开始前,要在钻研《课标》和通览教材的基础上订出全学期(年)的教学计划,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A、确定全学期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B、安排一个学期的教学进步表(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时间)。C、考虑教学方法。D、做好教具准备。学期备课可写成文字,也可以到表格,视需要和学校的安排而定,切忌在通览教材时走马观花,一味浏览,一启遍之后所获无几,也不可细细品味,玩味不已,时间和精力有限,往往只能备几课,设有达到通览的目的。

2、单元备课

在一个单元或一个课题目的教学之前,还应进行单元备课,拟定一个单元的教学计划。单元备课主要解决以下问题:A、进一步熟悉与掌握教材内容,领会本单元编排的目的与意图,确定单元的教学目的与要求;B、妥善地处理教材,配备习题,安排授课时教及教学步骤;C、根据教材重点,难点,关键确定主次,先后,详略;D、以单元为单位,通盘考虑学生能力的培养。

3、课时备课

总备课和单元备课虽然已为每一节课做了准备工作,但全册的教学任务,都要通过每一节课来完成。所以,在此基础上,备好每一节课显得非常重要。

课时备课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熟悉教材,写出具体的教案,确定课时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课内外练习题等等。

在这里特别要提醒大家的是:钻研全册教材、单元教材和每节课的教材,要求各有不同,但都应贯穿一个“从全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全体”的原则。从全册教材的系统性中看到每一部分知识所占地位,又从那个部分知识中看到它与旧知识和未讲到的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做到胸中有数。

4、课前备课

有的教师误以为写好教案就是备课工作的结束,讲课就不成问题了;也有的老教师,自以为教材已熟悉,无需再花时间熟悉教材了。结果教学效果总留有遗憾。因而写好教案不等于就能讲好课。还得下一番“熟悉教案”的苦工夫,但绝非前边提到的去背教案而是要讲授的内容,揣摩构思,熟悉环节,真正做到融会贯通。这样讲起课来,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不少有经验的教师,他们的课前备课,已经不再是熟悉教材,默记流程,而是面向学生,着重研究用什么方法去教会学生。所以,课前备课除了要熟悉教材以外,还要备方法、备感情备语言、备教态、备教具。

总之,课前准备充分,课堂秩序就会有条不紊。多年的老教师曾经说:“我备好了课,还有最后三道工序:前一天,默念讲稿,组织语言,理清线索,备全教具;前一小时,澄清过滤,去粗取精;前十分钟,还要在脑子里重温一遍。”因此把大家要把它养成一种习惯,从而使教学效果超尘拔俗。

5、课后备课

有人说:“一个真正的好教师是一个善于反思,及时总结的教师”。可见,要成为一个好教师,我们也必须善于课后总结,也可以说课后的二次备课。

课前备课它只是我们对教学的准备工作,不等于实际效果,教案写的再周全,也不可能完全符合客观实际,我们往往在讲完课后才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因为我们备课备懂,只能是初步的懂;只有课堂上讲懂,才能真懂。因而,我们的“教后记”可以根据自己在实践中的体会,结合学生的反映,把成功,失败的经验、教训都记载下来,可以帮助我们修改教案,积累经验。

三、备课的基本环节

1、课题:是课文内容的题目,包括章节在内;

2、教学目标:要注意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和层次性;要用可观察(测)到的行为动词作为中心词进行表述;

确定教学目标的步骤如下:

(1)、研究课程标准,要求明确学科的教学目的、要求和任务,明确本年级基础知识、基本训练范围。

(2)、钻研教材,要求明白编者意图,编者为什么选这些内容?前后次序为什么这么安排?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要达到什么目的?

(3)了解学生。要求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三方面进行全面了解,以便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的。

3、教材分析: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和本章节的地位、作用;

教学重点:是教学内容的重点部分,需要学生学会和掌握运用的知识点集合; 教学重点的确定可以从四个方面考虑:(1)就整体而言,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都可以列为重点。不弄懂这些概念就无法学好该章节(课文)的主要内容。

(2)就学科而言,各学科在其不同的阶段上有其自身的重点;(3)具体到每篇课文、每个单元,则应从教材实际来确定重点;(4)从某一节课来看,不同的教学目的就会有不同的重点。教学难点:是根据所面对学生的基础和能力较难学习的知识和技能; 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定教学难点:

(1)、根据教材确定难点。教材中的重点,可能是难点,但并非所有的重点都是难点。教材中比较抽象、比较复杂、一时难以理解、难以把握其规律性的问题,大多是难点。内容相近、容易混淆或容易发生误解的知识,也往往成为难点。

(2)根据学生实际确定难点。难点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来考虑。每个人的知识水准是不一样的,所以对某学生构成难点的知识,对另一学生而言或许一点都不难。

难点的确定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有的教材并不难,但由于学生缺乏直接经验变得难以接受。难点的确定要考虑学生的理解力。

4、学情分析:它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是实现关注学生、以学定教的前提和基础。纪律、习惯、学生学习积极性是学情。教学应以学生潜在水平为出发点,通过教学把潜在水平转化为新的现有水平,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进步。集体备课活动中要通过共同分析,研究学生的潜在水平,在学生“发展”上下工夫。学生会的不要一遍遍地讲,学生不会的要浓笔重墨的讲。

要研究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和学生学习的障碍,调整教学策略,采取相应措施。错题统计实际上也是学情分析,而设立错题集和错题重做是对学情分析后采取的对策。分层教学实际上也是对学情分析后采取的对策。

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对学业检测试卷分析。坚持课改新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考试结束后,如果总是忙着在课上分析试卷,而往往忽视给学生自己分析试卷的机会。在发试卷后不急于评析,而是要求学生(1)订正错误;(2)分析失分原因;(3)制定自我提高的措施。尤其要求学生在分析失分原因和制定自我提高上做足文章。要求学生填表帮助分析:实际得分、计算失误失分、审题不清失分、考虑不周失分、公式记错、概念不清失分、不会失分。分析失分原因可从分析试题失分原因和考试自我归因分析两方面进行。要求学生考试自我归因分析,把归因从“外因与内因”、“必然与偶然”、“可控与不可控”三个维度分别设计选项。

有了学情分析,教学才有针对性(概念、知识、技能、方法、审题、规范);才有分层教学和分层设计问题,化难为易或由浅入深;才能把握教与学的分寸(深度和广度);才会更具教学的有效性。

5、教学准备:师生课前相关资料、资源、活动及实验仪器等教学资源和现代教育设备的准备。

6、教法与学法。在备课中,要做好教法设计,究竟是采用讲授法、讨论法、自学法,还是采用其他教学方法,教师心中要有数;学生学习的方法选用自主学习,还是合作探究,教师在备课中要有充分的思考。

7、教学流程设计(实验流程设计):是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其中包括主要知识的呈现、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对于作业的环节也要进行设计(练习题目:包括课前练习、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作业),要体现层次性和创新性);

(1)学生学习(学什么?怎么学?学生活动、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等学生的行为表现,以此来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

(2)教师教学(教什么?怎么教?教师活动、教学方式。教法不能空,应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定。)

8、作业布臵:适量而有效的作业能促使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并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业不能过量,也不能是简单重复的抄写。教师课堂所留作业应是能使学生基本能掌握基本知识,促进基本技能发展的作业,更应是个性化的、分层次的作业。

9、教学参考资源:该教学设计所参考的资源和设计者所见到的可以参阅的相关资源目录,其中包括地方资源、校本资源的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音频、视频、图片等。此为选择性环节。

10、教学设计改进建议:对施教过程提出建议意见,可涉及教学内容的取舍增删、教学形式的变换、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文化的营造等;

11、课后反思、二次备课及教学回授

反思目标达成情况(学生参与度、参与热情、参与效果),反思教与学方法的是否得当等。对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回头看”(二次备课),有必要时及时改进回授,进行纠错“补救”,同时为下一轮备课及教学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做到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从实践中反思教学的有效与否,也要从反思中去不断推进教学的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反思的有效性。

四、备课的基本要求

备课要做到“八备”: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教法与学法、备学生、备教态、备感情、备语言、备教具。

1、课程标准提出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要求,还在学生评价、教师使用教材等方面提供了许多新颖的实用的建议。学习新《课标》,明确教学目标;掌握本学科的知识体系,组织结构和各章节在教材中的地位;把握重点章节和重点内容;了解现代科技的新成果,作为教学的补充材料。

2、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确定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及重点、难点、关键。明确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娜些知识,如何培养能力;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3、研究学法和选择教学方法。教师在掌握教学内容和目标后,必须研究如何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技能及思想观点的方法,必须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和科学方法来改革旧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补白法、反证法、表演法、从读现代讲法、发现法、加设法等。所以选择教学方法应适应教学内容及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为教学目标服务。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学生的学习规律,把学生在课堂的主要活动都列入备课设计之中。

4、备学生。在重视研究教材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的了解、分析和研究,这是教学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前提,也是备课的:重要内容,一个班级的学生,其学习的水平和能力总是有差异的,要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就需进行全面分析、正确对待。了解学生,就能防止因脱离实际、传授内容过深而使学生茫然不懂,或过浅而使学生索然无味;就能抓住学生心理,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与训练,使教和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启发诱导,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就能准确地把握难易与详略,恰当选用手段与方法。要言之,了解其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贯彻量力性、高难度;了解其思维方式、困惑疑点,以实施针对性、启发式;了解其心理特点、个性差异,以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了解其思想情况,精神状态,以陶冶情操、启迪觉悟。那么对学生了解什么、怎样了解呢?

1、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兴趣爱好、性格气质。2.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品德意志、学习态度、思维方式。3.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即了解对所学知识与技能,哪些学生已经掌握,已能运用;哪些学生不甚理解,用不太好;哪些学生虽已领会,但不深刻而容易出错。4.了解学生在学习上的疑问、难点及对教学的意见、建议。了解学生除课下调查、个别谈话,以及在劳动实习、课外活动中观察外,更多的是通过课堂提问、黑板演练、动手操作、测验考试、批改作业及分析试卷等多种渠道进行。有经验的教师还能从学生的眼神、表情及一些微小的动作等方面洞察其心理。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了解,且贯穿于教学始终,掌握其动态情况。在获得准确的大量信息之后,便可及时、恰当地设计或修订教学方案,确定分类指导的目标与措施,以便实施因材施教。备课时不仅要考虑对优、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要求,还应根据学生不同特点考虑如何进行个别指导。如:对习惯于采取记忆方法学习的学生,要侧重于调动他们从不同角度理解知识的积极性,发展其思维的灵活性;对好动脑筋;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应防止其忽视基础知识积累的倾向,引导他们运用基础知识,发展创造思维;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视其实际,指导学法或思路,启迪智慧,让他们产生乐趣,奋发向上。

5、备感情。除了备方法外,备好教师的感情也是讲好课的重要条件。许多老师和我在交流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当走进教室以前,如果自己是兴奋的,愉快的而且信心百倍的,那一定会讲得津津乐道,学生也会听得全神贯注,讲课的效果就高。反之,如果课前自己心情不畅,那么这节课的气氛一定会受到影响,所以,有经验的教师,为了使自己上课能感情充沛、心情愉快,上课前,总要收收心(闭眼深呼吸,抛弃杂念)养养神(回忆一下讲课的内容),这样讲起课来就能经松愉快,娓娓动听。

6、备语言。讲课是一种艺术,课堂教学无论怎样都离不开艺术。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充分重视语言技巧,一位教师使你知识极为渊博,如果不能形象,准确地表达出来,那也是一种遗憾,有人说:“老师的语言是蜜,它可以粘住学生的思维”。据调查统计:学生最喜欢语言风趣,有幽默的老师上课,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调节课堂气氛.。我的教学经历告诉我:“激情饱满的语言是课堂上具快人愉情的最佳道具。还有,大家是否留心过:我们听过的名师大家的课堂,很少有课件,道具,大多就凭着一支粉笔,一张嘴把课上得非常精彩。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可见,我们也不可小看课堂上的语言。

7、备教态。讲课时的姿态,动作是表达语言时的重要辅助形式。教态生动活泼,大方自然,就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如果讲课时,教态生硬死板,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无精打采。因此,我们讲课前,应该认真选择自己的讲课姿态,有时为了更好地改进教法,选择语言,备好教态,课前试讲是一种好办法。在这指的是对于有疑点,自己不放心的环节,可以利用散步等时间,边走边讲,当然不一定要人听,也不一定讲出声,仅仅是自己的练习而已。

8、备教具。上课前要充分考虑如何利用教具,使讲授的内容更加生动活泼,形象易懂,学生便于接受又能为课堂节省时间,这其间数学老师,理科备用的能多一些,这样免得上课手忙脚乱,影响课堂效果。

五、怎样备课

苏霍姆林斯基曾听一个历史教师上课,听课时竟忘了记录一个字,因为那课太精彩了。课后,他问那个历史老师:“你备课花了多长时间?”那位老师说:“我备这堂课直接时间15分钟,但是我一辈子都在备这堂课。”用一生的时间备课。达到这种备课境界的老师怎能不优秀呢?只要我们努力着,实践着,我们也会走进“用一辈子去备课”的那种境界。

(1)、整体通读、定点

备课肯定要先读教材,对于语文来说吧,我们要先放声读一遍,不可多读,读多了,对课文所有内容结构的“枝叶”都了然于胸,反而分不清主次,不知道该讲什么,怎样讲了,只要我们能认真地,仔细地读一遍就行。读完了,就去记忆中抓住教材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或文中最突出的特点。因为读了一遍之后就能在脑子里留下深刻印象的东西.应该是文本的根本所在,抓住这点,就抓住了中心。

在备课时,只要我们找难点,在我们的心目中目标就自然的确定了。(2)、注意实质,求简

“内容决定形式”只要我们把握了教材的内容,当然这里的内容不仅指文章内容,也包括要落实的目标把握住了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便会在构思中诞生。但在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和方法时,一定要简洁平实,不能贪多求全,不能复杂繁琐,也不能华而不实,当然,这里也包括目标的设制,这些我们都要做到“择要而教”一篇教材,特别是语文,往往有许多可教的东西,但我们的教学却有时间限制,这就决定了我们备课必须有取舍,其实,这其中蕴含着一种辩证方法:没有暂时的舍弃,就没有长远的取得,没有局部的少,就没有整体的多。就让我们简简单单,朴朴实实地上好每一节课,切忌不要做一个贪心的老师。

(3)、理清思路,调控

我们之中,有的老师为了教学有把握,把教学过程设计得非常细致。但是,教学设计只是上课前教师一厢情愿对教学的预设,不一定符合学生的实际,更不一定符合教学中随时出现的变化。因此,对具体的教学过程只设计几个大步骤,训练方法,主干性的问题,主要板书等,而一些细节性的问题应该在教学实际中随机调控,因为教学是师生双边及多边的活动。我们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所以,课堂上我们要随时接受来自学生的信息,并机动灵活地给予处理。苏霍如林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好就好在他能觉察课的发展情况并能灵活调控。”他还说:“真正的教育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一是有这种必要,教师就能随时改变课时计划。”其实,在课堂上,作为老师应该做到:学生缺少什么给什么,不懂什么讲什么,不会什么教什么。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学定教”而不是“以教定学”,所以,特别是处在新课改下的老师,我们更应具备很强的课堂调控能力,去驾驭课堂,驾驭学生的学情,驾驭学生的思维动态,而不是驾驭教案。

六、有效备课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充满智慧,充满韵味的。作为传承祖国优秀文化,发扬中华民族母语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更应该是展示真、善、美的天地;是师生智慧萌发,心灵互动,共同成长的乐园;是师生体验幸福,享受快乐,升华情感,憧憬未来的精神家园。为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当孜孜以求,不断探索,以期融入课堂,感受其真谛。在实践中,我领悟到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基础,保障。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教师一辈子都在备课。”的确,有效备课,优化备课环节对我们教师显得尤为重要。

(一)“四心”相通,才回融会贯通。备课是我们和文本的对话,我们和生活的对话,我们和学生的对话,我们和未来的对话。因此,备课时教师的心要与作者、编者、学生心的相通,四心相同,才能真正吃透教材,把握要点,用活教法,上出韵味。

1、与编者沟通——此为备课之“本心”。备课要备根本,离开课标,课堂教学如天马行空,漫无目的,甚至偏离目标,南辕北辙。备课要充分考虑编者的意图,因为编者是以课标为指针,文本为载体的。阅读教学中的阅读不是纯粹的阅读,是带着一定的目的进行的。所以我们要以“依标靠本”,此为资源,准确定位,明确教学方向,落实教学目标。

2、与作者对话——备课需要“诚心”。了解写作背景,写作意图,文学特色及相关作品等,能更好地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于永正老师常常是把通篇课文背诵下来,他的课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对作者和文本深入而又独到的解读。这种独到的见解不从教材看来的,而是与文本和作者的“对话”中感悟到的。抓准“文眼”就容易把握“课眼”,能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读书百遍,其意自现”,不正说明这个道理吗?

3、和学生融合——备课要备“童心”。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心中无学生,势必无好课。关键要考虑学生如何学,了解要考虑学生知识停靠点,学习的兴奋点,兴趣的热点,认识的盲点难点等,还要考虑知识以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习惯等养成。

4、挑战自我——此为备课之“慧心”。备课是教师不断挑战自我,提升自我的创新过程。备课时要经常反思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营造合适的教学氛围,考虑用具体的步骤,策略突破重难点,课堂调控的方案,教学资源的挖掘、使用,在备课中自身的素质、修养得以不断提升。

这四心关系密切,时缺一不可。四心相通了,对人,对文,对目标,对方法就了然于胸,这是备课最基础的工作。这样既能较好地预设课堂,又能较为从容地应对面对突发的,临时的生成问题,做到宏观运筹,微观调节,满怀信心去实现从预设走向生成互动的课堂。

(二)、把课文读“薄”,再把课文变“厚”

备课要深入,设计要简出。备课简洁是教师应该追求的理想目标。处理教材关键是要把课文读“薄”——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力气花在刀刃上,力求教学思路明确,教学的重难点突出,教学板块清晰,教学手段灵巧朴实,避免面面俱到,华而不实的“课堂资源浪费”现象。把课文变“厚”——胸怀大语文观,在课堂上注意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激发兴趣,拓展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多考虑留给学生进行练习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环节,还给孩子感悟、体验、静思的时间,并在此过程中感受快乐,搭建课内与课外,课堂与生活之间的桥梁。

联想情景,把握节奏。很难想象失去情感的语文课堂是什么样子。因此语文老师必须比其他教师多点激情,多点浪漫,多点想象,多点创造。在确定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各个板块的内容后,我们可以凭借我们以往的经验和丰富的想象力联想授课时课堂的情景,这样有利于梳理我们的教学思路,预先感知课堂的可能的气氛,组织教学的语言,酝酿激情……这也是课前反思的重要方法,是教学前的头脑“热身操”。联想预设的课堂,会避免在授课过程中不必要的繁琐环节,摒弃累赘的语言,无效的说教等,让课堂更民主,更开放,更有活力,更高效;联想预设的课堂,会发现教学的盲点和误区,让执教者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联想预设的课堂,会自然而然把学生的活动考虑其中,在现实教学中会更机智,更灵活应对和利用学生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课前的联想能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让课堂教学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好课如歌,好课如诗,好课如画。课堂要是像有引人入胜情节的戏剧,充满意境的中国画,气势磅礴的交响乐,幽默逗趣的相声,……大处起波澜,小处见优美,那该有多美!因此在设计教学手段时还要注意课堂的节奏美。根据教材,学生,教师自身特点,在备课时注意动静结合,快慢搭配,高低起伏,疏密适当,课堂必然抑扬顿挫,高潮迭起!我们可以用游戏,比赛,辩论等方式,以及合作学习,共同探究,情境朗读等策略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也可以通过沉考,默读作批注,欣赏画面,小练笔,闭眼想象等让学生静下来,课堂稳下来。当然,这里的节奏本质上是指思维的律动,而非单纯场面的冷热。

一位老师说:“备课一次,往往汇集了自身多少年的知识储备和人生经历。”

是啊,备课——伴随我们一生的,我们只有心中有爱,不断积淀,不断创新,我们的课才能常备常新,享受教学带给我们的无穷乐趣。

(三)认真钻研教材,做到“五读”。

一读教材。“教科书(教材)是教师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载体”,是课程的核心内容。教师首先应该也必须把当天(或第二天)要教学的内容(课文)放声朗读几遍,做到读正确(特别是纠正方言音)、读流利、读出感情。如果老师自己都不读,或读不好,你怎样指导学生“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你就不敢也无法示范;你没有读的过程经历和体验,你的指导针对性就不强、效率也不高;你就无法以情激情。其次要潜下心来,默读内容(课文),做到读懂、读透、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何谓“读懂、读透”?笔者认为,至少要明白教材的意图;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等,并对怎样把握作者、编者意图;怎样抓住重点、重点训练;怎样突破难点、强化训练等等问题要一清二楚,了然于胸。如果老师读不到位,你如何指导学生读懂、读出自己的见解?教师要静下心来、把心放进文章中,与作者、作品充分对话,读懂、读透课文;并把自己的生活感受融入作品中,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你才能在课堂中,发挥教师主体作用,深入、全面与学生主体交流,成为“交互主体”,并在此过程中成为真正的“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第三要熟读成诵,重点段落、精彩语句等尽可能背诵。读的内容还包括“导读”、“预习”(“阅读提示”)、“生字”、“思考〃练习”、“读写例话”、“积累〃运用”等等。

二读《教师教学用书》。《教师教学用书》是与教材配套的、教师备课的主要参考资料。读教师用书时做到:全册教材《说明》常读;每课“学习目标”熟读;“教材说明”对照读(对照自己在读教材时的理解);“教学建议”琢磨读(指导自己的设计与理解);“参考资料”结合读(结合自己查阅到的资料,整合到自己的资料中,能够粗略地介绍给学生)。

三读学生。学生是备课要吃透的“另一头”,是提高教学方案适切性、针对性和提高教学效率的保障,是备课的核心工作之一。备课时把学生的现状和潜能了解清楚了,你才能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才能把学生变成一种有利于教与学的资源加以利用,如生生互助,实现师生、生生的有效互动;同时教师也在这种资源中获益,教学相长。备课时,还要充分估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可能遇到的困难、可能出现的“独特见解”,并在教学中活用这些资源。这样,课堂上才能自在自如,全心对话。

四读资料。首先教师要做有心人,注意在日常生活的读书、阅报、上网、看电视、听广播中有意识地搜集与学科、特别是与课文相关的信息、资料,整理、归档、保存。如某教师教学《向命运挑战》(人教版第十一册第24课)时,展示收集的《福州日报》(2002年8月13日C版)上刊登的一篇《霍金,当今爱因斯坦》(介绍霍金于2002年8月9日到中国,参加在浙江大学举办的国际数学大会的情况及霍金小传)让学生传阅,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遥远的伟人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倍感亲切。其次老师还可以购买相关的书籍,如小说《红岩》(对应课文《狱中联欢》人教版第十一册)、《爱的教育》(对应课文《争吵》人教版第八册)等,备课时(或平时)认真阅读,开拓视野;然后把书、资料推荐、或借给学生阅读,不仅能使学生加深、拓宽对课文的理解和对思想的领悟,还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最终养成广泛阅读、博览群书的好习惯。

五读环境。现代课程论认为,课程不仅仅是教材,而是由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个要素构成,是这四个要素之间持续交互作用的“完整文化”。因此,备课时,读环境至关重要。“环境”包括教育情境、人际关系(师生、生生关系)、学习氛围、学习习惯、教学设施设备等。备课时,综合考虑这些环境因素,以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避免盲目性,造成一头“热”(教师积极)一头“冷”(学生冷淡),使教学失败。笔者时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教师在公开课上,想改变一下“传统”做法,来一些“新鲜”花样——讨论、小组合作等。由于一贯都是“接受式”的,学生已经习惯了,形成定势,这会儿你突然“这样”,学生很不自然,甚至出现逆反心理——偏不“这样”。

(四)做到“五精” 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做到“五精”。教学设计是在认真研究教材、学生和环境等的基础上,进行规划课堂教学的活动,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创造的过程。这种规划,既可以以文本的形式表现,但更多更丰富的内容是非文本式的存储于教师心中的架构。

1、精心设计教学目标任务。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编者已经在《教师教学用书》中提示,在“思考〃练习”中暗示。你可以结合自己“钻研教材”所得,决定是照用,还是进行一些调整。而具体到每一课时,需要完成哪些教学任务,达到哪些教学目标?这些目标与整篇课文的目标形成什么关系?你得认真思考,精心设计,行诸文字或内存心中。

2、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一节课,怎样导入、怎样过渡、怎样总结;安排哪些环节、哪个环节先、哪个环节后、哪个环节主、哪个环节次;这些环节分别指向什么目标、之间存在什么联系等等,你得认真思考、精心设计,行诸文字或内存心中。

3、精心设计问题——少而精。大修订版教材(人教版)在课后“思考〃练习”的编排上进行了全面的改进,其中之一是减少了问题的数量、提高了问题的质量,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读书,直面文字;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读出自己的见解”);激起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合作,引导学生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因此,你所提的问题,一是以“思考〃练习”为依据;二是引导学生在认真研读课文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三是提出的问题的目的、指向——为什么提、怎样提、怎样思考、怎样解决等十分明确。问题少而精,要善于把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纳入教学思路中。四是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可能遇到的困难,有全面的估计,有充分的准备。届时,你的指导针对性才强、效率才高。

4、精心设计指导。这里的“指导”,主要是指“导思”、示范和讲解。

“导思”,即引导思考。例如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在书中寻找、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答案;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同学讨论,分享各自的思考;引导学生向人请教或查阅有关资料、上网等等。示范。①范读——教学开始时,范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感情朗读时,范读让学生模仿、学习;体验时,范读引发学生展开联想、想象。②范答——当学生的问题答案众说纷纭、模棱两可时,你说说“参考答案”,引导学生再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讲解。学生理解不对、理解不深的地方要讲解——做到准确、精练、生动。如课文有关背景知识;课文内容的前沿科技动态;课文涉及的相关人物故事;相关语法常识等,应该适时、适当地讲解。

5、精心设计作业。事实上,大部分的作业已经由编者和有关人员给设计好了——“思考〃练习”、“积累〃运用”——教材编者设计;一些版本的教材还配套编写了同步练习等。如果你能够在“认真钻研教材”时根据自身及学生的实际,再设计一些“自己的作业”或者对“思考〃练习”进行改进,当然很好,但必须做到形式活——口头的、书面的、操作演示和查阅资料等结合;内容精——具有指导性、开放性、创造性,允许学生选择等。如笔者执教《匆匆》(人教版第十二册),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时,设计的课堂作业“请你找出作者具体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语句,认真读一读,然后仿照这样的写法,再写上几句。如果你不想写,把作者描述的语句背诵下来,再摘抄一二句也行。”设计的家庭作业(任选一题)①收集描写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诗文。选择其中一则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书写装帧。②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些什么?有什么感受?写一篇读书笔记。

七、备课应走出几个误区 误区一:备课变成教案的“克隆”

有的老师把备课想象得很简单。备课时,找来现成的教案一抄了事,就这样,年年教,年年抄,除了写了一些细节和过程,整体基本没有变化。这样,不重视备课,不重视教法的研究,不重视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就很低。

误区二:备课走上了“形式主义”

有的老师为了在备课检查中能体现课改精神和新课程理念,将“教案”改称“学案”,并没有教后反思、二次备课等备课要求,如把以往的教学过程分解为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等。实际内容依然是“换汤不换药”,“穿新鞋走老路”。如此改革,备课成了一种形式。

误区三:集体备课成了“教案之和”

网上的一则报道让人忍俊不禁:某学校开展对外公开课,五位教师上的都是同一节课,听课人听到的都是同一个模子:一样的导入,一样的话;一样的讨论,一样的题目;一样的过程,一样的调子。大家感到纳闷,询问后才知,这是之前集体备课的“成果”。他们将集体备课后的“成果”原封不动地搬进自己的课堂,照本宣科。这般“偷工减料”,这般“投机取巧”,备课“大船”岂不会“搁浅”?

误区四:备课成了网上资料的“拼盘”

有些教师网上备课很轻松,从网上下载与自己备课内容相关的教案,不加取舍地变成自己的教案,全然不顾内容是否切合自己教学实际的需要。这种“拿来”的东西,没有参与的成分,注定造成教学的失败。

误区五:备课等于写教案。

对于一名名师,教授上课可以不写教案,但千万不可以不备课。备课是展示教师个性化创造过程的真实记录,假如把课堂比作一个舞台,一篇好的教学设计恰似一个精彩的剧本,教师好比剧作家皆导演,学生是主角。在这个精彩的“剧本”中蕴涵师生的人文素养、观念想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备课其实就是教师把教材内容和教法都考虑成熟并熟记在胸。它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情况。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当然也包括写教案等。而写教案占具备的最后一个环节--既就是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目标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上课的“备忘录”--它既可以供执教者在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又可以作为一种教学资料积累,充实自己的教学经验。课不能只备于纸,背于口,而要备于心。教案就像一个“作战计划”。执教者在上课前对计划就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执行中才会得心应手。

八、备课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1、教师与教材的关系

尽管新课程理念主张,教师应该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教材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首先,教材的系统性、典型性、普及性,是其他资料所不可比拟的。其次,教材是联系教师、学生、生活的桥梁,是学习的引入、扩大、深化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全面正确深刻地把握好教材。教师应从三个层次把握教材。首先是基础层次。其次是发展层次,即教师要充分调动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历,多角度多方位地分析教材,深挖教材特有的本质,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第三,是创新层次,即跳出课文看课文,从更大的范围来理解运用课文内容,审视课文目标,以达到一个新的境界。这三个层次,一个层次比一个层次高,前一个层次是后一个层次的基础,后一个层次是前一个层次的深化,也是前一个层次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但在人的思维活动中,这三个层次往往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不能截然分开。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须要有一桶水。”教师必须要达到这三个层次,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

2、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师”和“学生”两个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师”已不再是单纯的传授者,而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评判者,是“学生”中平等的一员;而“学生”也不再是“单纯”的接受器,而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是否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2)师生间是否能充分交流思想感情,是否有“霸权”现象出现;(3)教师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每个学生是否都有表现的机会;(4)教师是否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差异性等;(5)教学中的问题是否与学生协商解决。当然还有很多方面,但关键的一条就是教师与学生应“平等对话”,不应“唯我独尊”,这是新课程实验能否成功的重要一环。

3、学生间的关系 新课程理念指出,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师生间的交流,而且要加强学生间的交流,让学生在学生间的交流碰撞中理解、感悟、激发灵感,进行创造。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也应重视调查研究学生间的交流互动情况。例如:(1)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如何;(2)学生间是否每个学生能充分发表意见,并敢于和善于发表意见;(3)优秀学生和后进生所占比例如何;(4)学生间的正式或非正式组织的情况如何。

4、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 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包括学习的动机、目的、情感、意志、自制力以及学生的性格气质等,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影响学生对学习任务完成的方式方法,进展快慢,完成程度以及与师生的配合程度等,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尽量发挥学生的优点而克服其弱点。

3、学生与教材的关系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蓝本,是学生积累、感悟、运用的基本的材料,也是激起学生创新灵感的起点。另外,我们也要高度重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运用的能动作用。学生与教材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课堂的顺利进行。首先要考虑的是教材的内容,学生是否熟悉,在学生的阅读经历和生活经历中是否曾经遇到过,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要考虑的是教材的写作手法,谋篇布局等特点学生是否已掌握或熟悉。第三考虑的是学生对教材的内容掌握程度。参照教师对教材把握的三个层次,学生对教材的掌握也有三个层次:优秀学生可能达到创新层次,而后进生可能只达到基础层次,甚至有些学生基础层次都达不到,只理解个别的片断.当然这也不是截然分开的,有些优秀生可能对某些基础知识不理解,有些后进生在某些方面也有创新思维,但不管哪个层次我们都必须分析其达到这个层次的原因和发展的可能性以及解决的方法途径。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就基本上能掌握学生与教材的关系,为课堂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总之,我们这些正处在新课程理念漫卷中国教育之即的老师们,更就在备课上有一种全新的视角,有更多的涉猎,更厚的积淀,更多的思考,更妙的方法。使我们能很快地步入到“用一辈子备课”的那种境界。

集体备课的基本理论

一、什么是集体备课

相关学科的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通过相互讨论、集体研究等形式制定教学计划和方案。集体备课最突出的功能是萃聚集体智慧,优化教学方案,以增强课堂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集体备课的主要形式有以下三种:一是以备课组为单位组织的同年级同科教师间的集体备课;二是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的学校同科教师间的集体备课;三是以文科综合(政史地)和理科综合(理化生)为单位组织的年级跨学科集体备课。三种形式的集体备课,尤以第一种形式开展得最普及、最深入,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二、集体备课的主要优势

1.集体备课可以有效凝聚集体的智慧。由于教师的教学年限、业务水平、学科专长和教学经验各有不同,组织开展集体备课,通过同科教师的积极讨论,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火花。

2.集体备课有利于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集体备课要求同科教师人人参与,所以每人都要精心准备。通过相互交流与切磋,参与集体备课的教师既可以学习到他人的长处,又可以找到自己的不足,通过扬长避短,实现共同提高。同时,集体备课的开展,一方面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熟起来,另一方面也让老教师更加谦虚谨慎、严谨治学。3.集体备课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教学。集体备课的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通过集体备课形成的教学方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与个人备课相比,对教材的把握更加准确,对学情的分析更加细致。因此,集体备课的教案会更切合学生的实际要求,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集体备课的运作方法

教师集体备课是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学情、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系列活动。其具体运作方式如下:

1、组织管理:

集体备课由教学处(或教科研室)实施管理。一般由教研组长具体主持集体备课活动;公共科和规模较大、门类较多的专业教研组可分成若干备课组,由备课组长负责具体实施,教研组长指导并参加各小组的备课活动。

2、活动过程:

(1)活动准备——“二研”、“四定”

组长提前通知全组成员在集体活动前认真研读教材、课程标准,备课形式上要做到“四定”:(1)定时间:各备课组除平时的教学交流活动外,还应安排专门的集体备课时间,每星期1~2课时;(2)定地点:各年级组教师办公位臵基本按各备课组排位,这样便于备课组集体备课、教研;(3)定课题:每次备课组集体活动应先拟定讨论课题;(4)定中心发言人:确定每次备课组活动的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人应事先初步拟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案和讨论主题。

(2)集中研讨——“四备”

集中研讨即组长在集体备课时间里召集本组教师提出备课要求,听取中心发言人的发言,讨论备课提纲。讨论中心发言人提出备课提纲时,(1)备“课标”和“说明”。在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2)备学生和学法。要了解学生学习的全面情况,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对症下药地讨论议定教学方案;针对不同内容设计学法指导,既要保证学生学到知识,又要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3)备教材和教法。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实际,采取有效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维,鼓励主动参与。(4)备作业(还应包含单元检测),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作业,达到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目的。讨论时要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允许不同意见的争鸣。

(3)备课目标上要做到五“明确”:(1)明确基本知识点;(2)明确基本能力训练点;(3)明确思想教育结合点;(4)明确知识迁移结合点;(5)明确重难点。

(4)修改提纲——“五统一”

根据集体讨论的内容,中心发言人修改备课提纲,要充分体现“五统一”:统一教学思想,统一“双基”、“双力”(智力、能力)和“双育”的内容与要求,统一课时安排,统一达标题目,统一考核要求。同时提出改进教学方法的建议。(5)撰写教案

各任课教师根据集体备课的备课提纲和各班的学情,撰写教案。此时,在不离开“五统一”的前提下,发挥各人特长。

(6)信息反馈

下一次集中时,把根据备课提纲实施时反映出来的重点问题提出来,供以后借鉴。

3、时间安排:学校可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每学期规定几次,或每周一次。视各校各组教师组成情况而定。如果将每周集体备课的时间排进课表,那就更加制度化、规范化了。

四、集体备课必须坚持“三性”原则

1、统一性原则。集体备课的实质是同步教学,具体实施中教学目标、教学进度、作业训练、资料使用、检测评估等必须统一。特别是教学进度和目标检测,一旦失去了统一,就不能在集体讨论中获得正确的信息,及时矫正教学实践。

2、超前性原则。分配撰写备课提纲的任务和提供备课提纲要有一定的超前性,任课教师的提纲准备任务在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时一并分配,便于教师早作准备,收集资料,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备课提纲的讨论一般要超前一周。

3、完整性原则。划定备课任务应考虑到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保持其内容的完整性。一般依据教材的单元或章节来划分比较合适,切忌人为地将教材割裂开来。

五、集体备课必须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1、正确处理好个人钻研与集体讨论的关系。

集体备课,不仅仅是集中讨论,一般采取集中讨论与个人钻研相结合的形式。如果仅仅依靠听中心发言人的说课,讨论是不能成功的。要发动全组成员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讨论的时候才可能各抒己见,百花齐放。所以,个人钻研是前提。这大概就是“功夫在诗外”。集中讨论时,组长要善于引导,把大家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要善于总结,概括大家的长处,指导中心发言人整理备课提纲。

2、正确处理好备课与试讲的关系。

备课是讲课的基础,讲课以备课提纲为指导。集体备课之后,由一人或几人进行试教,每次教后及时组织评课。执教者发挥自己的特长,上出自己的风格。备的内容统一,教的风格可以百花齐放,方法可以各有不同。概括地说,备课要统一,上课在不离开备课提纲的情况下,可以百花齐放。千万不能出现“千人一面”的局面。

3、正确处理好骨干领路与培养新教师的关系。

集体备课的中心发言人一般挑选本组骨干。一来有把握,二来组长也省心。备课是贯穿于每学期的全过程,从培养新教师的角度出发,也应给新同志压压担子,让新同志来当“中心发言人”,同时采取“青蓝结对”的方法,然后逐步放手。这样可以一举数得。

六、集体备课应端正的几点认识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集体备课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也还存在着种种名不符实的形式主义做法。在集体备课问题上,需要端正以下几点认识: 1.集体备课≠轮流备课。集体备课强调的是集体参与,共同研讨,决不能把它理解成为备课组成员间的轮流备课或分工备课。如果备课组成员采用“值日”式的轮流备课或协作式的分工备课,这完全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投机取巧,其效果与个人备课相比,只会差不会好。

2.集体备课≠统一教案。集体备课要求在教学思想、重难点处理、教法学法、训练检测等方面做到基本统一,但这并不意味着从备课形式到教案内容都高度一致。集体备课既要强调共同研讨,统一认识,又要突出个性特色和自由发挥。如果同组教师都抱着同一版本的教案走进教室去照本宣科,那则是对集体备课的歪曲。

3.集体备课≠个人不备课。集体备课旨在克服个人备课的惰性、片面性和随意性,同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积极参与,相互探讨,贡献才智,共享资源。如果某一个人一味依赖集体备课,机械地使用他人撰写的教案,既难以取得理想的课堂效果,也不利于教师提高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上一篇:酒店英语词汇大全下一篇:木工标准化工艺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