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电影

2024-08-01

DV电影(共6篇)

DV电影 篇1

自1999年的Daniel Myrick导演的《Blair Witch Project》(女巫布莱尔)以区区100万的投资换来数千万的回报,以DV拍摄的画面直接做为电影影像的尝试开始进入广大受众的视野,影片讲述1994年10月三个学生带着电影摄像器材前往布尔镇调查关于女巫布莱尔的传说,他们进入黑森林却再也没有回来,一年后他们留下的已完成剪接的拷贝盘被发现,而影片就是对这段拷贝盘的改编加工。

不得不说,《Blair Witch Project》的成功纯粹在于它新颖的叙事手法,在人物塑造、悬念设置等电影的重头上, 该片并没能很好地完成,或许是受了原版拷贝的影响, 导演试图让电影还原真实,于是我们在影片中看到了很无聊的争吵以及大量的日常琐事。这无疑是一个失败的尝试,显而易见,以市场的角度来看,观众们希望看的是生活中无法经历的事件或无法看见的奇观;以艺术的角度看,源于生活超越生活的本质也从来不会有变化。

所以在我的观点看来,《Blair Witch Project》的意义在于开创了所谓“DV伪纪录片”的全新尝试,对电影的叙事手法做了一个大胆而精彩的创新。而这类电影真正走上台面,完成了自我的市场化塑造,是2008的两部重要影片:法国导演Jaume Balaguer & Paco Plaza联合执导的《REC》(死亡录像),以及好莱坞出品的08重头戏, Matt Reeves导演的《Cloverfield》(科洛弗档案)。

这两部电影打破了限制着《Blair Witch Project》的“DV日常化”思路,仅仅在片头的五分钟内,DV拍摄的是沉闷无聊的内容(《REC》中的消防员生活、《Cloverfiled》 中的同学聚会),《REC》之后营造了一种渐强的恐怖效果, 通过一个会咬人的老太太强力插入恐怖事件,通过军方封锁大楼把人物陷入绝境,最后当几乎整栋楼的人都成为会咬人的僵尸后,影像将观众带入阁楼,在这里揭开了事情的起源。《Cloverfiled》可以说是异曲同工,影片虽然看似没有愈发不可收拾的境况,也没有封闭的场景, 但实际上,主角们的逃跑过程是一个对怪物的认知过程, 通过对怪物的认知,恐怖氛围愈发强烈;同时,主角们虽然没被困在一栋楼内,但此时的整个纽约城就是一座逃不出去的大楼,而众多怪物的寄生虫也正像《REC》 中的僵尸一样充斥着一切空间!所以虽然从表面上看, 这两部电影仅仅是在叙事媒介上有所类似,但是,影片的背景构建、情节点设置、悬念的延宕都已经被很大程度地被这种DV视角限制了,《Cloverfiled》和《REC》 其实是两部极为相似的电影,这种方式似乎是能最大化地发挥第一视角的优势的方式。

除了在影片叙事结构上的优化,《REC》 和《Cloverfiled》在影像风格上也在《Blair Witch Project》 的基础上有所创新。《Blair Witch Project》试图真实化还原, 但因为影像经过了剪辑(或许是导演没敢尝试连续十数分钟的超长镜头),实际效果并没有两部跟风之作成功, 《REC》和《Cloverfiled》大胆地彻底还原家用DV拍摄的手法,并在影像风格上加入剧烈的颤抖,确实有很多观众抱怨这种风格让人头晕目眩,但其毕竟做到了引人入胜。

其实在《Blair Witch Project》、《REC》、《Cloverfiled》 之外,很多电影都借鉴了DV视角的手法,只不过没有如这三者一般大胆而彻底,例如《District 9》(第九区) 在影片中不断出现电视台摄像师所拍摄的DV。但是这种电影片段充其量只能算做采用了一种暂时“离题”的叙事手法,而不是“DV伪纪录片”类叙事。因为在我看来, DV拍摄只是“DV伪纪录片”的外在形式,其内在的理念是基于DV拍摄的影像,创造出通过大量蒙太奇剪接无法获得的效果。

蒙太奇的作用毋需多说,在组合镜头之中创造新的含义,但在组合的呈现中,观众在不同的视角间转换, 很容易把自己置身事外,这就是很多理论认为电影满足了很多人的窥视欲,观众在黑暗的电影院中充当躲在暗处的窥视者。但我认为纯粹DV视角,特别是类似《REC》 和《Cloverfiled》这种未经剪辑的、基本上用一个镜头拍一个场景甚至一整个事件的电影,把观众从窥视者的角度拉进了经历者的位置,影院中的黑暗也不再是窥视者的眼睛的掩护,而是一种去除其他杂感的屏障。

另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是DV视角究竟是不是对电影艺术的创新,因为这种拍摄手法似乎是向电影诞生时还没有蒙太奇概念的时期的后退。关于这点,我的看法是艺术从来不能光凭外在的形式来判定是不是“倒退”, 而是要结合历史、环境的因素,文艺复兴时期模仿的是近三千年前的古希腊罗马艺术,但这是艺术史上的一次飞跃。当然,“DV伪纪录片”模式不太可能有这么大的艺术创造力,可是其中的艺术理念是相通的。电影在近年来的商业化倾向要求电影在故事、叙事、画面等一系列相关点上形成吸引点,DV视角不仅拥有以上所说的各种优势,它其实也是社会环境的产物,近年来家用DV的普及让观众对这些“平民化”影像所拥有的亲和力难以抗拒。不过,毕竟宁缺毋滥,现在的“DV伪纪录片”总体还是以优秀的作品居多,但随着《REC》和 《Cloverfiled》的大获成功,或许这种叙事手法会在更多跟风之作的问世中,越来越失去其新颖、独特的一面。

阎安 DV圆了我的电影梦 篇2

2003年,由27岁的阎安编剧并自导的短片《说》和《黑夜,清晨之前》两部作品,在当年大学生电影节的短片单元展映,其中《说》还获得了优秀短片奖。这一年的9月3日,佳能、夏普、索尼和JVC四家公司联合宣布了HDV标准,其概念是开发一种家用便携式摄像机,能方便地录制高质量和高清晰度影像。

十年后的今天,阎安早已从平面设计专业成功转型成为了圈内小有名气的青年导演。而DV市场的转型则是标清DV似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以佳能发布的六款2012年新品为例,人们已经看不到标清DV的影子了,全高清时代正成为了几乎所有厂商的共识。

十年中,影像技术、设备以及爱好它们的人都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化。

那个时候DV时代刚刚兴起

《说》是阎安2002年10月拍摄的DV作品。这部短片描述了不同生活侧面中有关语言的故事,戏里戏外,故事穿插着故事,段落组合成为整体—《说》完全用语言组合成了影片。“我之前学画画,做过一家法国游戏公司的艺术总监,后来从上海回到北京做广告。那时,我发现已经不熟悉身边的朋友们了,他们各自的特点和性格让我想到是否能组合起来,编个故事来拍。另外,我觉得拍东西很简单,那个时候DV时代刚刚兴起。”就这样,阎安拿起手中的DV,自己拍起了短片。

论入行,阎安算得上是国内较早进入 DV创作领域的独立导演。而事实上,DV运动在中国的大规模显现则发生在2000年,尤其以当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开设“大学生录像作品大赛”单元为标志性事件。

在一篇题为《DV十年:改变中国电影》的报道中,这样写道:“DV这种机器自1995年下半年在日本生产后,中国1996年就有了使用DV的导演,但是2000年前能数出来的DV作品很少。到2000年左右,DV作品才真正进入了更大面积的创作和公共交流中。因为DV潮流的重要元素不仅仅是一个摄像机,还与配套剪辑设备有关。过去编辑一个纪录片是非常困难的。在1999年以后,与DV相适应的数字非线性编辑设备才在中国逐渐试用开来,在剪辑上也做到了像DV摄像机那样的简便,这为中国电影的民主化开启了最切实的技术保证。”

正是有了产品的出现和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它们从高高在上的专业神坛走了下来,进入到消费级市场,于是才撩拨起了普通大众跃跃欲试的冲动,甚至让他们毅然走上了独立短片的创作之路。要知道,在此之前记录片都得有赖于电视台广播级别的专业标清大机器BETA,譬如Betacam SP之类来制作,而且购买和维护专业设备的花费相当高,分期偿还投资都需很长一段时间。

DV 一支好用的“电影笔”

不过到了2003年,数码摄像机厂商已面向大众消费者推出了多达几十款的产品。相关新闻资料显示,“2003年的数码摄像机市场可谓战火纷飞……索尼、松下、JVC、佳能和三星,五大厂商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在机型设计、功能配置、市场宣传和价格比拼等各个层次展开交锋”。当时,活跃在市场上的产品主要包括了索尼DCR-PC115E、松下GS3、GS5和NV-GX7、JVC GR-DV3000、佳能XL1s等,价格从四千多元到两万多元不等。多样化的产品和平民级的售价为百姓零距离上手DV创造了条件,而阎安就是在那段时间前后购买了自己的佳能XL1s。

DV摄像机之所以一路走红,这与它本身的优势密切相关。首先,和普通摄像机相比,DV摄像机的图像分辨率高,一般为500线以上;而VHS摄像机为200线,S-VHS摄像机为280~300线,8毫米摄像机为380线左右。其次,DV的色彩和亮度频宽比普通摄像机高出六倍,这正是决定影像精确度的首要因素;其色彩的纯正也已达到了专业级标准。第三,DV可确保影像无损失地无限次翻录。难怪伊朗电影大师阿巴斯在用索尼PD150P(最早在中国的价格只有27000元)拍摄出优秀的影片后不由地感慨,“DV多好啊,而以前我把大量时间都浪费在冗长的胶片制作当中去了!”对此,《DV十年:改变中国电影》一文的评论是“直到那个时候,电影的方式才真正像用笔写作一样简单了”。

显然,阎安也是DV这种“电影笔”的迷恋者,是扛起DV走在电影民主化道路上的实践者。阎安说自己最喜欢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风格的那批电影,最典型的要数《偷自行车的人》。这一点似乎也成了他转身投向影视道路的一项诱因。《偷自行车的人》由维托里奥·德·西卡导演,朗培尔托·马奇奥拉尼和恩佐·斯泰奥拉等主演,讲述了失业两年的里奇费劲千辛万苦找到了一份张贴海报的工作后,倾其所有为工作之需购买了一辆新自行车。不料,上班后的第一天被盗。里奇和儿子找遍了罗马的大街小巷,也没能找回赖以工作的自行车。最后,里奇决定以牙还牙,不过他的运气却没有别的小偷那么好。

这部意大利黑白电影拍摄于1948年,摄制和洗印格式均为35mm胶片,93分钟的片子用掉了2306米胶片。维托里奥创作该片时正值意大利二战后的困难时期,贫苦交加的社会现实直接促使艺术向生活靠拢。“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去”和“还我普通人”的口号催生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而这一点也恰恰是最令阎安激动的,“相当厉害,轰动全世界;不是去发挥技巧,而是和纪录片一样,完全靠故事取胜”。于是,阎安像维托里奥那样,用佳能XL1s和另一部索尼DV 150双机拍摄了《说》。(经笔者查阅资料,阎安所说的索尼DV150应该是当年市场上的DSR-PD150。该产品是采用DVCAM技术打造出的面对广播电视新闻采集、宽带视频制作、电影、商务视频等领域的1/3英寸3CCD系统的摄像机)这部短片同样基于并描述了现实生活,只不过用“意外”的方式交错衔接,以一种展览的形式将一些近似真实的情况拿出来说。短片时长30分钟,戏中的演员都是阎安的朋友。“因为那个时候并不是放弃所有工作专门来拍片,所以《说》断断续续拍摄了很长时间”。《说》的制作成本很低,1万元左右,“差不多都用在了请客吃饭和打车上”,阎安笑着说:“也没有设备租金。”

到了后期剪辑阶段,则完全由阎安亲自操刀在软件Final Cut Pro上完成。阎安当时花了一个星期,按照粗剪和精剪的正规程序来进行。“当时,技术上的确也遇到了麻烦,甚至不得不绕着弯子走”,在阎安看来:“DV毕竟是DV,对光的宽容度不够,吃光多。而我对色调和颜色层次的追求特别多,所以一调色就是噪点。片子里的很多暗环境只能通过一层层加遮罩,花很多时间去调整到位。”

那一年我们都前进了

《说》、《黑夜,清晨之前》和阎安用16mm胶片拍摄的十分钟短片《另》,这三部作品频频出现在2003年国内外的多个独立电影节上,阎安也从此渐渐被圈内人所熟悉。“2004年可以算作我的一次转折,因为我正式和行业里的专业人士接轨了”。阎安所说的专业人士包括了专业的导演、制片人和公司。这其中,由央视控股的中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还和阎安谈到了合作十部数字电影的计划。“故事我全包。时间允许的话,我还想自己拍一两部”,阎安说:“后来因为一些原因,项目停了,不过对方让我做了一部电视剧的编剧。”阎安把这些都视作一个印证的过程,正如他所说:“和这些人对接,看他们是怎么做的,也通过他们认识了更多的人,掌握了更多信息、新的知识以及群体的特性和行业的信息。”

2004年,伴随阎安个人事业一同前进的还有中国独立电影以及DV科技与产品的发展。中国独立电影圈在那一年形成并以此为特色进入到成熟时期。而DV领域,2004年9月第一台微硬盘摄像机诞生——JVC推出第一批1英寸微型硬盘摄像机MC200和MC100。从此,硬盘开始进入到消费类数码摄像机领域。两款硬盘摄像的容量均为4GB,而拍摄的视频影像则采用MPEG-2压缩,用户可灵活更改压缩率以延长拍摄时间。硬盘介质的采用使数码摄像机和电脑交流信息变得异常方便。

与此同时,第一台HDV 1080i高清摄像机也诞生了。2004年9月,索尼发布了第一台 HDV 1080i高清晰摄像机HDR-FX1E。HDV的记录分辨率达到了1440×1080,水平扫描线比DVD增加了一倍,清晰度得到了革命性提升。HDR-FX1E以及后来的HDV摄像机都沿用原来的DV磁带,而且仍然支持DV格式拍摄,向下兼容。这一点,无疑在HDV摄像机普及的初期起了良好的过渡作用。

一切太简单、太容易了

光阴荏苒,时光如梭。坐在我面前的阎安已经是“亚洲星引力电影计划”入围的四位年轻导演之一了,而他现在更多的精力是放在担当制片人的工作上。尽管如此,他喜欢随手拍些东西的习惯却没有变。不同于拿起DV拍摄,阎安如今随手拍的设备是他包里的iPhone或者iPad。“有了iPhone,一切太简单、太容易了”,阎安说前一阵虽然下大暴雨,可是天空的颜色却很特别,所以他拍了些以后自己剪着玩或者做别的片子的素材。“伍迪·艾伦(美国著名导演)后来拍的几个电影,比如《赛末点》、《独家新闻》,都不是他现在的构思,而是他二三十岁时随手记的笔记和写的故事。现在想法更完善了,于是就成了剧本和电影”。看得出,阎安也想利用现在唾手可得的便捷设备多积累,厚积薄发。

众所周知,针对苹果移动设备而开发的App不计其数,它们让硬件拥有了强大活力,可谓无所不能。对阎安来说,他最青睐的影视App工具有两个:一个是“8mm Vintage Camera”,另一个是“iMovie”。前者可以使拍摄的视频轻松得到各种怀旧效果,后者则是一款有趣、功能丰富的视频剪辑应用程序,可让用户随时隨地制作美仑美奂的高清影片。“我推荐了一位朋友,把拍完的广告文件导进iPad里,用‘8mm’再过一遍。因为它里面有诸如漏光、模拟怀旧的效果,从而实现导演想要的影片。这样一来,就避免了以往用很多后期软件完成所带来的麻烦”,阎安举了个例子。

设备革新 梦想变现

谈到影视技术的发展,阎安说:“设备的革命,促使了电影的变革。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字,再从数字还原至胶片效果。而现在几乎都是数字拍摄,然后再还原到胶片上,因为它的宽容度越来越高了。另外,很多高端设备不断用在电影上,比如宽幅、iMAX—这绝对是革命。如今,3D电影正大行其道。而很多年前其实双眼摄影机就已经有了,只是因为收看设备不普及,所以曾一度制约3D电影。可以说,每次技术革命都给影视行业带来很大的震动。”

而据《2011~2012中国数码摄像机市场年度报告》的分析,去年中国数码摄像机市场受到其他拥有摄像功能的电子产品,如数码相机甚至是智能手机的冲击,市场规模出现明显的下滑趋势。不过,中高端家用数码摄像机和专业产品受到的影响则比较小。另外,这份报告中还特别提到了,“在高端市场值得注意的是,索尼推出了可换镜头的数码摄像机NEX VG-10E的后续产品NEX VG-20E,对上一代产品进行了大幅度的升级。而佳能也推出了首部EOS数码摄像机,共享其丰富的镜头资源。两大品牌都瞄准了独立制片人等用户群体,同时力求推动电影制作的小型化和数字化”。

的确,一台DV、一个梦想,再加上一个好想法,每个人都可以像阎安那样通过短片或微电影来展现自己。比起十年前设备和技术的量少与局限、比起那时传播独立短片方式主要依赖于电影节和赛事的狭窄,2012年前后,各种品牌的DV产品已到了令人眼花撩乱的地步。以去年的一项统计来看,索尼、松下和佳能三大DV厂商上市销售的DV产品已累计经达到了近130款,更不用说其他品牌的DV和各种可拍摄视频的智能移动终端了;而视频传播的渠道也已经是借助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几乎无孔不入。很典型的是,两年前筷子兄弟用一部《老男孩》追忆逝去的青春,上线六天竟突破了2500万次的点播量,而他们拍摄所用的器材只不过是不到3万元的数码单反相机的高清录像功能。

回到DV本身,2012年的革新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首先,标清产品渐渐退市,高清成为众望所归。由于标清画面在当前主流的大尺寸高清电视上播放,会明显产生马赛克现象,已不能满足人们对视觉体验的高要求,因此这成了标清DV遭遇淘汰的一条重要原因;其次,兼顾拍照的同时,DV图片的拍摄质量在提升。这一点,从索尼去年CX700E静态拍照达到1230万像素,以及松下TM900利用3MOS技术将照片的差值像素做到1420万便可看出端倪;第三,Wi-Fi无线传输实现便捷的分享。佳能HF R306的无线功能,可以通过局域网将文件传输到其他存储设备中,甚至是直接进行网络分享;另外,增强型娱乐体验技术展现了DV新的魅力。这其中包括了早些时候索尼和JVC分别推出的带有3D拍摄效果的TD10E和TD1摄像机,以及今年索尼推出的PJ系列投影DV。在采访阎安的过程中,他说原本去年想在上海拍一个3D电影,当时要用专业的双眼摄影机来完成,但就因为特别昂贵,所以不得不放弃。“而今年就可以用家用级别的,足够了。”

如今想来,倘若当年没有摄像技术和产品向平民化迈出的一步,或许阎安就没有机会与电影结缘,当然也就可能不会有他今天的这番事业。如今,以DV为代表的影像产品铺天盖地般飞入了寻常百姓家,而这种零距离的接触也激活了不知多少人的电影梦想。在很多人眼中,DV是一项不断进步的技术和产品,而在阎安这样的人心中,DV是一种实现梦想的媒介。

DV电影 篇3

微型电影借助网络迅速发力, 较之传统电影动辄一个多小时甚至两个多小时的片长来说, 微电影短则几十秒, 长则三四十分钟, 其短小精悍的形式使得DV短片都与微电影具有天然的共生性。因此, 微电影概念的横空出世以及盛行, 既为大学生的DV短片创作带来的机遇, 同时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 微电影为DV短片的放映增加了了名正言顺的途径。不论是商业微电影还是非商业微电影, 其播出平台大多是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不需要前期的资金铺排, 优秀的DV微电影也可能像传统电影一样获得广阔的观影群众。微电影的出现和流行, 商业网站、视频网站功不可没, 网络传播渠道的打通为那些有梦想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展示平台。同时, 微电影的出现也社会重新打量影视短片力量, 对于DV短片品质的衡量, 以前更多的是高校组织比赛来评判, 规模相对狭小, 而微电影推动了社会组织和商业机构对于影视短片创作的介入和重视, DV短片创作因而也获得新的发展模式。

同时, 微电影的发展也带来的挑战, 伴随着观众审美趣味和欣赏水平的提高, 这就需要DV短片创作者结合微电影的发展形势和要求, 用更高的标准去对待影视这门艺术。

二、影视专业DV微电影创作问题与对策

从目前了解和接触到的影视专业学生在实际的DV微电影创作过程中, 整体上存在的问题有:重拍摄, 轻剧本;题材单一, 模式雷同;偏重重个体表达, 忽视作品社会价值, 另外存在普遍的问题是, 由于自身经验不足以及角色的选择余地较小, 学生对于对于演员表演的把控相对较弱, 使得剧情很难通过表演做到位。此外, 对于普通大学生来说, 进行DV微电影创作还面临资金缺乏、场地有限、人员调度少等问题, 那么如何在现行条件下进行创作?这就要求从学校以及周边具体环境出发, 严格遵循DV微电影创作流程。

1. 扩大题材类型, 强调剧本主题创意

由于生活阅历有限, 目前影视专业学生大部分的创作停留在校园爱情剧上, 且大部分故事线索单一、人物形象单薄, 题材的重复使学生鲜有进步。因此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 首先引导学生进行专题训练, 丰富创作类型。譬如同样是校园生活, 是否还有更多的角度进行突破。除了校园文化活动、校园青春剧, 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拓展题材, 例如生活影像的题材, 如全家团聚、聚会活动、婚礼仪式等, 还可摄制影视广告、纪录片、企业形象专题片, 再者, 社会新闻的挖掘、文学故事的改编都可以成为DV微电影创作的重要素材。

一部优秀的DV短片诞生的前提得有一个好的剧本创意。“唯有创意决定其未来。真正决定微电影未来的, 还是其创意。因为这是一个极易审美疲劳的时代, 微电影可能开始还能以新鲜的外表引人侧目, 但若稍有不慎, 即可能在大的市场竞争中落马”[2]。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 学生往往拍脑袋做决定, 有了一点主意就直接拍, 结果在拍摄过程中缺乏统筹, 主题难以集中表现。这就要求严格把关剧本, 加强选题策划, 学生在前期剧本写作中不断创新和尝试题材, 丰富自己的创作灵感, 做好主题立意。

2. 掌握视听表达语言, 重视后期剪辑制作

DV微电影创作是一门融合了文字、听觉和视觉的创意艺术, 如同传统电影一样, DV微电影需要借助各种设备和软件实现最终的创作。摄像最基本的要求要做到“平、准、稳、匀”, 初学者很容易为技术所牵绊, 现场拍摄时只顾看取景器, 而忽略对场面的宏观把握。DV摄像机体积相对小, 在拍摄时要根据DV本身特性和剧本镜头要求进行操作。对于剧本中大量的固定镜头来说, 三脚架是最好的辅助工具。要想保持画面的稳定性, 无论是手持还是三脚架固定, DV要少用镜头内变焦, 多用广角镜头。对于一些特殊画面的处理, 可以通过后期制作创造特效。

非线性编辑软件为DV微电影的后期制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性。由于要处理多种音视频素材, 学生必须熟练掌握视音频编辑软件运用, 做好各类格式的的转换和兼容问题。声音可以说是影视作品的灵魂, 后期制作一项重要工作是处理声画关系。在拍摄时就要注意不同声音类型的采集, 后期剪辑时尤其要注意背景音乐的选取以及解说词与画面的衔接。另外, 在后期制作中还要注意对特技使用分寸的把握, 勿贪多而破坏作品的整体风格。后期创作繁琐耗时, 因此学生需要平日加强练习提高编辑效率。

3. 以微电影标准化制作流程为标准, 强调团队合作

电影是一门需要集体智慧战斗的艺术, 对于没有多少人生经验和实践经验的大学生来说尤其要注意团队的分工与合作。很多学生在平时的创作中, 一个人包揽所有的活, 结果拍完才发现各个环节问题很多。因此, 要改变这种在剧本、表演、摄像、剪辑等方面在拍摄前期有一个明确的分工, 组建3-5人的团队, 在实际的操作中, 各司其职, 同时又要有团队的讨论和意见。

三、结语

校园DV短片创作是影视专业学生实现职业梦想启航的地方, 借助微电影开放性的平台, 以DV拍摄为途径, 提升自己的影像表达的专业能力。面对当今多元化世界的挑战, 影视专业学生放宽视野, 积极探索, 通过DV微电影进行丰富自由的创作, 以影像语言实现个性化的艺术表达。

参考文献

[1]陈颖.DV:数字影像时代的个性之笔[J].现代传播, 2004年第4期.

DV电影 篇4

一、大学生DV创作现状

“科讯杯”全国师范院校学生高清暨DV作品大赛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全国教育电视节目制作联合体、教育部高教司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传媒与艺术学科组及香港科讯网世界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全国性大赛。大赛自2005年开办到2011年已经成功举办了六届, 如今已经成为了全国高校学生展示创意、学习交流很好的平台。大赛的作品及相关数据能够很好的反映中国高校学生DV创作的现状, 下面对大赛举办以来的相关数据及材料进行统计分析。

大赛举办以来历届参与院校、收集作品、参与学生人数等数据如表一所示。

通过对表一的统计, 以及对参赛作品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在DV创作方面存在如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 创作热情不断高涨

我们对大赛历届参与院校、收集作品进行统计后可以得到下面的结果, 如图一所示。

从图一我们可以看出, 无论是参与院校还是参赛作品和参与人数, 从大赛开始每届都在不断增加, 尤其是2011年, 参与院校达到了92所, 收到的参赛作品达620部之多, 参与创作的人数更是超过了3000人。这在说明“科讯杯”全国师范院校学生高清暨DV作品大赛在不断扩大影响力的同时, 也说明大学生们的创作和参与热情也在不断高涨。这一点在全国的其他大赛上也有体现, 如在第18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上参展影片达到156部, 是大学生电影节开办以来参展影片最多的一届。

(二) 高清创作悄然增长

大赛高清作品增长态势如图二所示。

虽然高清作品在历届的大赛中都占了少部分, 但从图二中可以看出其增长速度却是非常快的, 从第一届到第六届, 高清作品的数量增加了近28倍, 更为可贵的是在第六届的作品中还有一些作品采用了5.1声道的制作技术。这说明大学生创作的方向正在从标清向高清转换, 其拍摄制作的标准在不断提高, 同时也表明大学生对影视创作未来发展趋势的一种理解和把握。

(三) 题材选择不断多样

六届大赛组委会累计收到作品1682部, 作品的类别涉及到了纪录片、艺术片、科普片、实验作品、命题单元, 其所占比例如图三所示。

从图三中可以看出, 大学生的创作基本偏向于艺术片和记录片的创作, 但是从六届的作品来看, 学生所选择的题材有了很大的突破, 在不断多样化。从第一届的大部分作品只关注校园爱情和身边的事, 到第六届作品已经涉及到风光、地理、民俗、人物、新闻、事件、科技等多种题材, 尤其在新增的短片创作的部分收到了145部作品, 这部分的内容更是充分体现了大学生的创造性, 内容新颖、题材多样。

(四) 制作技术不断提高

从参赛作品的制作上看, 大学生的制作水平在逐年提高。在第六届的大赛作品中, 前期拍摄使用轨道、摇臂等大型摄像辅助设施的有很多, 斯坦尼康的身影也常有出现。在后期的剪辑上使用苹果、AVID等国际大品牌的也比比皆是, 在作品的包装上也是十分华丽得体, 对声音的处理也正在从立体声向环绕声转变。这表明大学生对DV的热爱正在升级, 技术水准正在不断提高, 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人正在逐步专业化。

二、大学生DV创作策略分析

(一) 拓宽作品的选题范围

大学生由于受到生活环境以及生活经历的限制, 其作品的选题还是相对狭窄, 作品多以自编自导自演的剧情片、纪录片为主, 实验片和科普作品虽都有涉及, 但数量相对较少, 大学生在进行DV创作时要积极走出校园深入社会, 挖掘更深层次的选题内容, 从而宣扬真善美以及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只有开拓视野、标新立异才能使自己的作品更具有生命力和吸引力。如“科讯杯”第五届获得“2010年度大赛作品奖”的作品《翁丁》就是通过对云南村寨—翁丁的拍摄, 引起人们对中国最后一个标志性的茅草屋建筑群落的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实际上也是在引发一种人们对传统文化、对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二) 提高作品的传播价值和社会价值

大学生DV的创作者相当一部分存在价值观片面的问题, 需要增强社会意识和受众理念。目前有很多作品思想取位不高;还有一些人, 一味寻找刺激去拍鬼怪、宿命内容或丑陋现象, 使作品完全失去了可传播性价值和社会价值。大学生的DV作品应该用镜头记录和宣扬真善美, 去揭露丑恶, 而不应该制作出很多的惰性文化产品。如果把大学生的DV创作仅置于一种玩兴或者是宣泄, 其作品就失去了其传播价值和社会价值, 这与我们的创作是相悖的, 其作品的形态本身与我们大学生的身份也不相符。只有创作出具有传播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作品才更具有生命力。

(三) 提高作品的技术水平和艺术水准

在DV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专业的理论知识很重要, 创作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涉及到专业课上所学到的基本原理, 例如, 画面构图、音乐音响、镜头语言、色彩、用光等, 因此大学生需要加强对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 这是我们创作高水平作品的根基所在。此外, 为了使自己的作品更具有观赏性, 大学生在对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应进行更多地艺术处理, 在模仿的同时进行积极创新, 同时积极借鉴其它艺术形式的内容融合到作品当中来, 比如绘画的色彩、音乐的节奏、诗词的韵味等。只有不断的思考才能创作出更具生命力的高水准作品来。还有一点, 随着技术的发展, 很多新的领域需要我们尽早探索, 比如:高清作品的制作、环绕声的制作以及3D作品的制作等。

(四) 加强创作人员的团队合作

DV创作靠某一个人很难完成, 组建一个良好的团队对创作高质量DV作品尤为重要。作为一个优秀的创作者首先要善于发现和组织, 根据自己选定的题材选择与文字功底好而且具有独特思想和创作意识的同学进行合作打造精品剧本, 然后根据同学的特长为自己的剧组设置编导、摄像、剪辑、包装等职位。在拍摄的过程中要多与专业老师沟通, 专业老师提供的指导和建议是创作优秀作品的一个重要因素。要时刻谨记:要借用一切可以借用的力量。只有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才能够最优化, 从而达到集体的成功。团队的合作除了可以发挥各自所长创作优秀作品之外, 还能沟通学生之间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五) 拓宽设备和资金来源

大学生除了向父母要钱外很少有其他的经济来源, 在进行DV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大多数是自己拿钱或者是几个人筹钱进行创作, 由于资金匮乏等原因的限制, 很多好的想法和创意都无法实现。专业院校的学生可以借用学校的设备, 非专业院校的学生设备质量大多很难达到专业设备的技术指标, 经常会使画面的质量、声音的处理、光线的调整等方面出现一些技术上的“硬伤”, 还有的学生因为编辑设备不好, 后期特技生成速度极慢, 常会心有余而力不足。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探寻一些解决途径, 比如与当地电视台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 利用电视台的设备进行创作, 成品节目有偿提供给电视台播出;与当地设备供应商合作, 如松下、索尼等公司, 成立DV爱好者俱乐部, 由索尼公司提供设备, 让大学生利用俱乐部提供先进的设备进行DV创作, 这样既解决了设备问题, 又为商家宣传了产品, 可谓双赢。此外, 在拍摄过程中还可以适当的拉一些赞助, 如“科讯杯”第五届获得“索尼最佳高清作品奖”的作品《调兵山》在拍摄过程中就得到了当地明月禅寺的大力支持。

三、大学生DV创作前景

随着DV设备的普及, 以及各种新媒体形式的出现, 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DV创作的热潮中来。和传统的语言文字、文学刊物等方式相比, 现在的大学生更喜欢用DV来表达自我。

在创作内容上看, 不断的多元化是必然发展趋势。大学生DV创作者作为个体受到的相关约束相对较小, 在创作上自由度较大, 现在的网络平台又使得作品的传播成为可能。创作过程中无论高官还是平民都会成为他们关注的对象, 无论歌功颂德的还是揭露黑暗的都可能是他们的主题。但从整体上看, 大学生所关注的内容关于纪实的、民生的居多。

从创作水平上看, 大学生的创作会逐步向高水平、专业化发展。设备的更新, 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进行DV创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各个高校纷纷开设影视制作相关专业以及动画、传媒学院的兴起为更专业的创作提供了可能;国内以及国际各种大赛的兴起不但激发了大学生进行创作的热情, 也为学习和交流搭建了平台, 更推动了大学生DV创作水平的提高。

从参与程度上看, 大学生的创作会逐步向多方参与的协作方式发展。DV创作本身就是合作性很大的活动, 随着大学生DV创作的不断成熟和发展, 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员和团体参与进来, 教师、家长、专业演员、企业、设备商等都会积极的融入到大学生的创作中来, 这种参与反过来又必将推动大学生DV创作的发展。

从发展的趋势看, 将是寄托了一定情感和思想的多元化作品创作。DV是高校大学生记录成长经历、表达思想、理解社会的一种载体, 大学生在进行DV创作时创作者通过作品想要表达、抒发的应该是一种较独立的思考和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目前的大学生思想相对多元化这也使得作品的多元发展成为可能。

随着目前出现的高校影视制作以及传媒相关专业热, 以及新媒体的发展和DV设备普及, DV作品创作的队伍将会不断壮大, DV创作这种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方式将对大学生认识自我、展示自我、探索社会产生积极有力的推动作用, 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以及策划、组织实施的能力培养也势必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同时, 也将为学生的培养提供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尹瑶.浅谈大学生DV创作[J].高教高职研究, 2010 (2) :234-235.[1]尹瑶.浅谈大学生DV创作[J].高教高职研究, 2010 (2) :234-235.

[2]吴天生, 赵玉.大学生DV创作现状分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8 (3) :90-93.[2]吴天生, 赵玉.大学生DV创作现状分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8 (3) :90-93.

[3]王相和, 吴明艳.高校DV文化与创作思考[J].电影文学, 2009 (16) :167-168.[3]王相和, 吴明艳.高校DV文化与创作思考[J].电影文学, 2009 (16) :167-168.

[4]郭艳梅.试析当前国内大学生DV创作[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7 (9) :174-175.[4]郭艳梅.试析当前国内大学生DV创作[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7 (9) :174-175.

[5]鲁科颖.当代大学生DV影视创作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青年科学, 2010 (5) :329.[5]鲁科颖.当代大学生DV影视创作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青年科学, 2010 (5) :329.

Dv8900故障维修三例 篇5

分析和维修:该干式打印机已使用多年, 每天大概有200张胶片, 偶尔会出现五区卡片, 但这次连续卡片, 无法再使用。将上盖打开, 同时将上盖的“Lock Switch”短接, 从PACS那边命令打片。进行走片观察, 发现胶片出加热鼓之后, 胶片的前缘就开始往上翘, 而且越往上走越翘起。由手册上图解可以看到, 加热鼓出口与出加热鼓的那对驱动轴之间的部分刚好是散热部分。胶片变形很可能是由于散热不好导致的。特别是出加热鼓后的那块空气过滤海绵太脏, 最终导致热量聚集, 使冷却平台过热, 引起卡片。将过滤芯及散热通道等部件进行全面清理, 同时也清洁了加热鼓。再次开机, 发现情况有好转, 但依然有卡片。再次开盖进行走片观察, 突然听到加热鼓后面传动部分有“咔咔”的声音。拆开后, 发现驱动部分的一个齿轮磨损了。正常状态下, 胶片在热鼓里及经过加热鼓的轴里应该是匀速前进的, 但现在由于齿轮的磨损, 导致胶片在加热鼓里走动速度变慢, 而机器给加热鼓的运动速度并未变化, 产生了相对的速度差, 导致胶片走动不到位。将磨损的齿轮更换后, 机器恢复正常。

故障二:触摸屏失效。

分析和维修:触摸屏没有反应。由于该屏幕是电阻屏幕, 在其上方有一张塑料薄膜。在冬天由于天气干燥, 导致塑料薄膜紧贴在平面上, 形成一个按压效果。用如下方法处理即可, 打开上盖, 松开两个固定螺丝, 松开触摸屏, 用镊子小心揭起塑料薄膜的一角, 把空气放进去, 然后将平面装回原理的位置, 注意不能安装过紧, 以保持空气畅通。开机后重新校准触摸屏, 故障解决。

故障三:网络不通故障。

如何指导学生做科学DV 篇6

一、制作前提———明了其意义

青少年科学DV活动, 即青少年利用DV机记录下自己亲身经历的科学探索活动, 通过拍摄、剪辑、配音等环节制作完成并进行呈现。这个过程也可以在教师或家长的协助下, 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完成。活动不仅可以把自然界的动植物、地理、气候、宇宙、环境等学科的现象和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也可把安全、防灾、交通、美术、民族文化等人文科学话题作为探讨的问题。科学DV的制作有利于培养青少年探索科学的兴趣, 活跃学生的思维, 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同时有利于引导青少年随时关注身边的科学, 科学地思考分析身边的问题, 用精炼优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科学见解。用DV记录活动的全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清晰的科学思路和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可以说, 青少年科学DV活动, 是科学、技术和人文的完美结合。

指导学生制作科学DV, 首先要让学生领略其活动之意。简单地讲, 科学DV就是用数码摄像机拍摄一个探究式课题, 记录自己亲身经历的科学探究活动。学生明白了科学DV的内涵———记录自己亲身经历的科学探究活动后, 就能选择合适的对象进行科学DV的拍摄了。

二、活动过程———重选题指导

在进行科学DV制作选题时, 我们给学生讲解选题的科学性、新颖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等原则。选题的来源可来自学生的好奇、学生的困惑及社会热点等。在具体的操作中, 我们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多寻找一些可探究的科学题材。然后, 组织学生讨论这些题材中哪些符合以上的选题要求, 特别是拍摄的可行性强不强, 有没有特别大的实用价值。如我们在这次参加比赛的活动准备阶段, 学生的选材曾涉及了“隔音耳罩”、“手纸除臭味”、“含羞草”、“电风扇为什么会反转”等生活领域, 通过我们引领学生进行探究和论证, 最后选择了两个可供拍摄的题材:“蜗牛”和“咸汤变淡探究”。这两个题材都符合以上要求。“蜗牛”源自生物课本的作业, 学生熟悉, 科学性强, 又比课本上的例子特别, 具有新颖性。“咸汤变淡探究”探究的是学生的一些日常生活习惯, 告诉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碰到难题时, 该怎样想办法去解决与克服,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它操作简单, 不需要太多的器材就能完成, 可行性较强。

选题很重要, 一个好的选题对拍摄脚本的设计和DV片的观赏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用一个成语来形容, 那就是———画龙点晴。

三、拍摄过程———耐心地指导

要做好一部DV作品, 在拍摄前一定要写好脚本, 切忌漫无目的地拍摄后再来进行整理。因为科学DV的拍摄是一个探究式课题, 用以记录自己亲身经历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拍摄过程中, 学生要体验一个探究过程, 即:发现问题→猜想、质疑→计划与组织→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如果盲目地胡拍一气, 学生就体验不到这个探究过程, 失去了制作科学DV的意义。所以在指导学生编写脚本时, 我们让学生注意按科学DV制作的六个探究环节———观察与提问、猜想与假设、计划与组织、事实与证据、模型与解释、表达与交流, 进行编写, 使学生懂得拍摄脚本考虑得越周密, 书写得越具体、详细, 拍摄工作就会进展得越顺利。

当脚本写好之后, 接下来就进入到正式拍摄阶段了。在拍摄时, 我们指导学生学会用几种不同的拍摄姿势来进行拍摄, 如半跪式、站式、支架式等。根据不同的场景选择不同的拍摄姿势, 这样有利于画面质量的清晰和稳定。在拍摄的实验过程中, 我们建议学生用实验数据来反映探究的问题。如在拍摄“蜗牛”活动中, 我们采用数字、图标的形式来进行实验验证, 以证明我们的探究是科学的。

四、后期制作———洒脱地剪辑

当拍摄完成后, 接下来就是要进行科学DV的“真正”制作了。在制作时, 我们指导学生学习了一款“会声会影”软件, 了解它简单快速制作视频的方法:

1. 把视频先按脚本进行剪辑, 然后按流程拖入视频轨中;

2. 对剪辑编排好的视频进行文字编写, 使视频能直观地反映DV的主题, 易于他人理解;

3. 给视频配上适合的音乐, 使视频观赏起来亲切自然。

上面这些方法对“沉湎”计算机多年的学生来说比老师更容易理解。他们制作快捷, 一部初剪样片很快就出炉了。在具体的编辑过程中, 我们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躬身践行地参与到编辑过程中去。这样, 学生会互相讨论、交流, 对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很有好处。

上一篇:风险概率模型下一篇:改革备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