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意义

2024-10-04

备课意义(精选4篇)

备课意义 篇1

教师备课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始, 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根据学生情况、教材内容和自身的教学理念, 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的策划工作。

首先, 备课是教师对教学内容吐故纳新的主要渠道。如今科技在飞速发展, 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 与教材相关的知识也在不断变化, 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必须把学术前沿的新成果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在备课时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因此, 教师在备课时不能仅限于书本和教材, 更不能拿旧教案照讲, 应对教材进行补充和深化。

教师面对的教学对象是不断变化的, 同一科目的同一章节, 在不同时段教学过程中面对的教学对象不一样, 不同的班级的不同学生, 知识储备和智力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中学生, 生理心理正处在发育时期, 情感、意志、品德的形成也处在动态的变化过程中, 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掌握学生的动态, 经常进行调查研究,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来设计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和难度, 以适合学生学习的口味来,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随着教育教学实际活动的不断进行, 教师的教学经验也越来越丰富, 对教育教学理论理解也越来越完善, 加上不断吸收教育教学研究的新成果和教育教学实践的新经验, 教师再次面对同一课程教学工作时, 理解教材和处理教材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 知识的传播更加灵活快捷, 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进一步拓宽, 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神圣地位面临严重挑战。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和知识更新,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才能在备课时, 使教学内容在求新求变的过程中得到更新和完善。

教师备课的内容, 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学生学什么, 怎么学, 甚至会影响到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教学内容关系到教育的成败, 因此, 教师备课不能随意, 必须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这就要求教师备课要不断改进、充实, 且时时更新。尽管有些章节已经教过多遍, 甚至有的内容还能背下来, 但每次备课都必须当作新课来备, 这样才能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其次, 备课是增强与训练教师驾驭教材能力的有效手段。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 教师通过对教材进行消化处理, 来确定教学内容。因此驾驭教材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一个优秀的教师, 必须具备驾驭教材的能力, 而备课则是提高教师驾驭教材能力的主要途径。

课堂教学涉及教师、教材、学生、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诸多因素。各个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又相互联系且错综复杂。因此, 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教师备课时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必要的设计。教师要根据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按照一定的目标要求, 针对具体的教材和教学对象, 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具体环节、总体结构以及相关层面做出预期的、行之有效的策划。

备课的计划性主要体现在对课堂教学的设计上。对课堂教学进行策划, 既要符合科学的客观规律, 又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做到流程畅顺、调理清楚、结构合理、效果良好。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 既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 又要注意知识的层次性。按照课程标准要求, 从整个知识体系出发, 以此为依据对教学内容有所侧重, 合理安排, 做到有机结合, 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处理好知识点、知识线和知识面之间的相互关系, 做到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和局部的把握, 不但有助于教师驾驭教材能力的提高, 也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再次, 备课有助于提高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课堂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 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计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 做到有的放矢。为了达到预期效果, 教师必须吃透教材, 掌握学情, 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所预见, 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

教师是教学目标的设计者, 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教师都居于支配地位, 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和学生构成了教学活动中矛盾的两个方面, 随着教学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 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可以相互转化。当教师把学习新知识任务布置下去, 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权就交给学生, 学生的认识主体地位就会凸显出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就从次要方面转化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处理好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不能用静止的观点和形而上学的观点来认识课堂教学。只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对教学都是不利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对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摆正自己的地位,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强学习指导, 让学生爱学、会学、乐学, 逐步掌握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具备自学能力。

课堂教学活动是复杂而有序的, 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认真备课是确保课堂教学成功的首要环节, 否则就不能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做到把教法与学法有机结合, 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双向积极参与的整体活动。

备课意义 篇2

朱强

一、集备内容: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

二、集备方式:

课时备课(第一课时)

三、教材及学情分析:

《分数的意义》是在三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不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学好这部分内容,将会对后续建构真分数、假分数等概念以及学习分数基本性质、分数四则运算、分数应用题等内容奠定坚定的基础。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目标:

1.借助直观操作和展示,在说说、分分、画画、写写、折折、涂涂等活动中经历“分数意义”的建构过程,理解单位”1”,沟通分数和整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及分子、分母表示的意义,理解分数单位的含义,经历丰富的现实情境,通过具体的数量感知分数的丰富内涵。

能力目标:

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分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及创新能力,促进其思维的发展;通过同学间的合作,进而促进学生的倾听、质疑等优秀学习习惯的养成。

情感目标:

了解到分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感和成功感。

教学重点:

分数意义的归纳与单位“1”的抽象。

教学难点:

把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

五、教学方法及策略:

(一)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必须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因此,本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创设情景、启发诱导、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等教学法,并穿插直观演示。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再经过比较、归纳,突破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看作单位“1”这一难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二)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都离不开学法。在本课的教学中学法的指导寓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1、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动手的材料,如圆饼模型、正方形纸、四个苹果、一米长的绳子等等,让学生用这些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他们分一分、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表示四分之一。然后观察、比较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领悟出单位“1”不仅仅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达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2、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对事物本质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学生在在动手操作、比较之后归纳出了单位“1”也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让学生进行2次操作体会由于分的份数不同,取的份数不同,产生的分数也不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概括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六、教学流程:

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规律,在教学

中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即把问、说、讲、做的权利和时间交给学生,力图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我能行”。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知:

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一天,行至途中,都感到又饥又渴,师傅吩咐悟空找些吃的东西。不一会儿,悟空抱回一个大西瓜。师傅吩咐悟空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分吃一份。刚一分好,猪八戒就迫不及待地抓了一块。这时,师傅问:“八戒,你能说出你手中的西瓜是多少个吗?你能用一个数把它表示出来吗?”八戒抓耳挠腮,怎么想也想不出来该怎么表示。

聪明的同学,你们能帮八戒说出他手中的西瓜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吗?该是多少个吗?

通过创设情景引入,不仅对分数有了再现,同时也使学生明白分数产生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使学生在故事中产生满足感,产生对学习分数的兴趣,从而自然而然的点题。

揭示课题:分数的产生和意义

(二)了解分数的产生史:

分数起源于分。在原始社会,人们集体劳动要平均分配果实和猎物,逐渐有了分数的概念。以后在土地计算、土木

建筑、水利工程等测量过程中,当得不到一个整数的结果时,便产生了分数。

这一环节的设计,展现了分数的发展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积极传播了数学文化。

(三)动手操作,操作分数

1、感知单位“1”

(1)画一画,涂一涂,涂画出圆饼模型的四分之一。

(2)折一折,将正方形纸折成相等的四份,并把其中的一份上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3)分一分,四个苹果分给四个同学。

(4)剪一剪,1米长的绳子平均剪成四份,表示出它的一份。

学生动手操作完之后,抛出问题,让生展示激烈的讨论: 在表示四分之一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以看作一个整体),通过知识经验的迁移,明白许多物体也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叫做单位“1”,从而突显单位“1”的丰富含义。

2、理解意义和分数单位。

此环节的设计,是在学生充分感知单位“1”的含义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动手操作,形象地感知分数的意义和分

数单位。同时通过具体的操作明白由于分的份数不相同,因而分数单位也不相同,分母是几,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的数学结论。同时积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概念的理解。

(四)学以致用:

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达到训练和提高的目的。为了能使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我设计下列练习:

1、基础知识练习:目的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说生活中的分数:此题设计旨在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关于分数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哪!同学们课下继续去学习、去探究吧!”教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了下节课。

七、板书设计:

浅谈备课的基本意义和方法 篇3

一、备课的基本意义

(一) 备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无论要完成什么工作, 都需要做好充分准备, 否则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教育教学工作亦然。教学工作一般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成绩测评。备课是起始环节, 是教学全过程的基础。对谁讲?讲什么?用什么讲?怎样讲?事先都要周密考虑、精心设计, 同时要做到目中有人、胸中有书、言之有物、教学有法。任何一堂成功的课, 无不凝结着教师备课的心血。多一份课前准备, 就多一份把握, 少一份失败。不仅要对自己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新课”认真备课, 而且要把自己曾经讲授过的“旧课”当作新课来准备, 常教常新。一般认为, 备好课是讲好课的前提, 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二) 备课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尺度。

备课属于教师的职责内容, 是教师应该遵守的教学规则。教学无止境, 备课也无止境, 必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坚持不懈。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日益加快、教学改革日趋深化的今天, 更应认真做好备课工作。对待备课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是衡量一个教师思想觉悟和敬业精神的重要尺度。

(三) 备课是提高教师水平的重要途径。

教师博大精深的业务水平、娴熟的教学技能, 对于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知识、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能、陶冶学生情操, 无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必须有一桶水。教师需要通过经常性的间接备课, 包括广泛阅读报刊杂志和专业书籍, 浏览网站, 实地考察参观, 观看电影电视、文娱节目和体育比赛等来开阔眼界、启迪思想、搜集信息、拓宽知识领域、丰富知识储备, 从而汲取更多有益的东西, 以充实课堂教学的内容。如果平时不学习, 不注重知识的积累和储备, 只是临时抱佛脚, 即使花许多的时间来做上课的准备工作, 也难以获得成功的教学效果。所以间接备课是直接备课的基础。备课可以促使教师加强学习, 提高自己的文化和专业知识水平以及业务能力。

(四) 备课是教学经验交流的主要形式。

由于教学现象异常复杂, 俗话说:“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同一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班级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 教师应该经常和其他教师探讨有关章节的教学, 认真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积极参加集体备课, 欢迎其他教师对自己的教案提出修改意见;同时, 还应该采用说课和课后反思等方式来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

二、备课的基本方法

备课要做到“六备”, “五结合”。

“ 六备”是:

(一) 备对象, 即解决对谁讲授的问题, 达到“目中有人”的目标。教为学服务, 以学为依据, 教学的起点、重点、难度和进度, 均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 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此, 教师施教以前应该全面认识学生, 充分了解学生。一是了解的内容:包括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规律、家庭情况、思想状况、行为习惯以及兴趣爱好、情感意志等特点。重点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智力发展水平、自学能力、接受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既要对学生作个别了解, 又要对全班学生进行整体分析, 诸如学风、班风、课堂纪律、特点与问题, 尤其是了解对本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和智能发展水平。二是了解方法:可以采用调查、谈话、观察、课堂提问、黑板演练、动手操作、测验考试、批改作业及分析试卷等多种方式进行。有经验的教师还能从学生的眼神、表情及一些微小的动作等方面洞察其心理。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了解, 且贯穿教学始终, 掌握其动态情况, 以便因材施教。

(二) 备内容, 即解决讲授什么的问题, 达到“胸中有书”的目标。备内容包括: (1) 备课标。课标是国家根据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性文件, 是编写教科书和进行教学的依据, 也是评估教学质量、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命题的依据。所以, 学习、理解和熟悉课标是备课的基本内容。只有钻研课标, 才能了解所授课程在本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所教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弄清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掌握本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及要点、重点、难点、疑点;从总体上明确在“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注重实践”上达到什么程度, 合乎什么规格;对知识、能力、思想等方面提出明确而恰当的要求。 (2) 备教材。教材又叫课本, 是根据课标而编写的系统阐述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用书。备教材要经历通览-分析-融化三个步骤:通览教材后对学科内容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和全面的认识, 对教材基本结构、基本思想、基本内容、基本概念和逻辑体系等了如指掌。分析教材就是要弄清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挖掘教材的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和实践性, 以便教学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寓教于乐、抓住关键、攻克难点、突出重点。融化教材是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 正确处理教材, 善于使用教材, 对教材内容烂熟于心。只有教师的思想情感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化在一起, 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左右逢源、舒展自如、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 使学生乐学、易学、爱学。 (3) 备教参。教师要广泛阅读有关教学参考资料, 通过各种媒体寻找素材, 开拓知识领域, 掌握必要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科学。教师知识丰富了, 方能得心应手、讲解自如。针对各种教学参考资料, 教师应该合理取舍, 灵活运用。

(三) 备教具 (或课件) , 即解决用什么讲授的问题, 达到“言之有物”的目标。教具包括演示实验、实习训练所需仪器设备、材料等所有教学用具。教师为了讲课生动形象, 便于学生理解知识, 常需借助必要的仪器设备或课件。那么课前应准备好仪器设备或课件, 检查其运行状态, 熟悉其操作规程, 才能做到“临阵不乱”。

(四) 备教法, 即解决教师怎么讲授、学生怎么学习的问题, 达到“教学有法”的目标。根据学生好奇求新的心理特征,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必须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富有变化性, 尽量做到“堂堂有异、课课有别、常教常新”。要以启发式和注重培养能力为指导思想, 坚持精讲巧练, 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此外, 教师还要备学法。研究学生如何学, 从学的角度来研究教, 以使学生能够“会学”, 进行学法指导。备课时教师的思维围绕学生的思维转, 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思维围绕教师的思维转, 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 备练习。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准备典型的课外课内练习题或实验操作、训练项目, 以便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或切实掌握基本操作技能。

(六) 备计划。 (1) 备学期计划。学期计划是指教师开学前对所任课程作出的一个学期的全面计划和通盘安排, 是完成一个学期教学目的所确定的工作范围和教学进度的实施方案。学期计划一般包括学生和教材的基本情况分析、教学内容目标及任务、教材重点及难点、教学器材、教学措施、课时分配等内容。 (2) 备课时计划 (备教案) 。教案包括普通教案、演示文稿、说课稿等, 是教师备课的书面或电子记录, 也是教师备课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 同时还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备教案是把备课中所研究的主要成果加以整理、概括、归纳, 按照教学要求用文字书写出来或用文稿显示出来。它记录了教师对教材的组织、安排和教学程序以及教法设计、学法指导等内容, 是课前备课的最后工序。教案有详案和简案之分。一份合乎规范的详案, 主要由四部分组成:一是概况, 包括课题、授课班级、授课时间、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具等项目;二是教学进程 (或教学过程) 包括教学步骤及其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的分析和教学方法的运用, 学习方法的指导, 本课小结, 布置作业等;三是板书设计;四是教学后记, 即教师课后的小结或教学心得, 通过教学后记, 教师可及时总结教学的得与失, 以利于改进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简案有表格教案和微型教案或卡片教案等。

“五结合”是:

(一) 备学期计划和备教案相结合, 重在备教案。课前教师应熟记教案, 同时因课上情况多变, 还应有各种思想准备, 以便在上课过程中能做到审时度势、随机应变、适应动态、灵活掌握、更好地运用教案。

(二) 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结合, 重在个人备课。集体备课是同学科的教师互助切磋、集思广益, 明确目的要求、重点等共性问题。个人备课是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 根据教师自身情况、班级特点, 决定对共同研究成果的取舍和运用, 并显示自己的特色。只有留下自己的汗水, 变成自己的东西, 才能用起来得心应手, 讲起来生动活泼。

(三) 单元备课与课时备课相结合, 重在课时备课。备课应通览教材, 注意其章节内部的系统性、因果性、关联性, 同时注意与相关学科的联系, 从而进行单元 (章节) 备课, 进而进行课时备课, 以使前后呼应、首尾相连、承前启后、左右配合。重点章节和单元, 主要概念、原理、规律, 要以“精练”语句, 备其“精要”。只有轻重相宜,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 集中备课与课前备课相结合, 重在课前备课。教师利用寒暑假等空闲时间备出一学期或几周的课叫集中备课, 集中备课是非常必要的, 但课前备课更不可少。一可弥补遗忘;二是增强记忆;三是可随机调整已有教学方案;四可做好上课心理与物质准备。

(五) 课前备课 (含说课) 与课后备课相结合, 使备课更完美。课后备课是指课后教师进行回顾、反思、小结而作的“教学后记”, 这样形成了备课-上课-再备课-再上课, 循环往复, 螺旋上升, 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师自己的教学水平。

总之, 备课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备课的方法很多, 需要广大教师潜心钻究, 精心选择, 科学运用。如果广大教师积极探索、认真总结、主动推介新方法、新成果, 人类的先进文化一定能又好又快地传播。

摘要:备课是教育教学系统工程的一个子工程, 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工作职责, 更是教师需要锤炼的一项基本功。备课包括备对象、备内容、备教具、备练习等方面, 备课应坚持做到“六备”、“五结合”。

关键词:备课,备课意义,备课方法

参考文献

[1].胡淑珍.课堂教学技能[A].北京:团结出版社, 2004

[2].顾芳玲.课堂教学的创新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 2006, 5:34

备课意义 篇4

教材内容:方程的意义

教材分析:

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因此我设计教学方程的概念是从等式引入的,教材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首先通过天平演示,说明天平平衡的条件是左右两边所放物体质量相等。同时得出一只空杯正好100克。然后在杯中倒入水,并设水重x克,让学生说出能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出来,让学生知道方程源于生活。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组图形的变化,逐步引出等式,从而由不等到相等,引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在此基础上,一方面让学生列举像方程这样的式子,并予以区别,强化方程的意义。另一方面通过三位小朋友写方程,让学生初步感知方程的多样性。

“做一做”让学生判断哪些是方程,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方程的意义。在这儿,一般只要求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所以只要学生知道什么是方程,能判断就可,不必在概念上过分纠缠,更不必拓展太多,以免加重学生负担。

“你知道吗?”的阅读资料简要介绍了有关方程的一些史料。让学生只需感知,不作记忆的要求。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方程这块内容是第一次正式接触,虽然在这学期开始的作业本中有几次方程的题出现,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在他们头脑中还没有过方程这样的表象,所以授新课就要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开始,从他们知道的东西,如跷跷板到天平,然后再过渡到方程。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把握学生的接受能力,这节课只要学生能理解和判断,不能过分纠缠概念上问题和其他课外的知识,如果要学生了解太多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反而使学生因难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基础不太好、理解能力不太强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对新的内容不容易接受,特别是概念课,所以让学生课前预习会对这些学生有一定的帮助。在课堂上多让学生看形象的事物,从而理解概念,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

教学目标:1.通过天平演示,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使学生能够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

重点难点: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课前准备:课件、天平、带有磁铁的卡纸、彩色记号笔。

教学过程:修改意见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一些数量关系,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已知我们学校有3077位同学,再加上所有老师,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师生一共有多少人吗?(板书:3077+x)。学得真不错,今天我们要进一步来研究这些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所隐藏着的数学奥秘,想知道吗?请你用饱满的姿态告诉老师!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第一幅图:先展示翘翘板,然后以动画形式分别让两只小鸡跳到翘翘板左边(重量分别为300克、200克),一只500克的小鸭跳到翘翘板右边,翘翘板摇晃后平衡。

师:请同学们仔细看大屏幕。

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问:谁能用式子表示翘翘板的平衡情况?(卡片出示300+200=500)

师:在数学中与翘翘板原理一样的工具,你知道是什么吗?(生答:天平)

(出示天平)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用到的称量工具--天平。天平是由天平秤和砝码组成的。砝码有不同,越大就越重。把要称量的物体放在左边的托盘,右边的托盘放上相应的砝码,当天平平衡、指针指在正中央,说明这个物体的重量就是砝码的重量。

2.课件出示第二幅图:一个天平左盘上放了一个玻璃杯,右盘上放了100g重的砝码,正好平衡。

师:请看这幅图。

思考: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生答。

师:对,我们找到了这样一个等量关系,(课件出示:1个空杯子=100g)

3.课件出示第三幅图:一个天平左盘上放了一个加约150毫升水(红色)的玻璃杯,右盘上放了100g重的砝码,天平左低右高。

师:如果我们在杯中加约150毫升的水呢?为了大家看得更清楚,老师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

问:这时发生了什么变化?(生能答:杯子里倒了水,水有重量,天平就不平衡了。)

问:如果水重x克,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结果吗?

生回答后,课件、卡片出示:100+X>100

4.课件出示第四幅图:一个天平左盘上放了一个加了水的玻璃杯,右盘上加了100g重的砝码,天平还是左低右高。

师:天平出现了倾斜,因为杯子和水的质量加起来比100克重,要使天平平衡,该怎么做?(增加砝码)对,要需要增加砝码的质量。

师:怎么样?刚才左低右高,现在呢?(生能答:还要加砝码)那就在加100g重的一个砝码。(课件演示:右盘上再放100g重的砝码,天平出现左高右低。)

师:现在什么情况?(生答:左高右低)这种情况你能用式子来表示吗?可以同桌讨论。

学生回答后课件、卡片出示: 100+X<300

问:观察列出的两个式子,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这个问题可能稍有难度,教师可以引导:当天平两边不平衡,一边比一边重时,要表示两边的关系,我们就可以用这样的不等式表示。(板书:不等式)

问: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不等式吗?

(学生列出不等式,教师选择两个写在卡片上贴于黑板。)

5.课件出示第五幅图:一个天平左盘上放了一个加了水的玻璃杯,右盘上放了250g重的砝码,天平平衡。

师:下面老师把其中一个100g重的砝码换成50g重的砝码。你再来观察一下。

(学生看到都说:平衡了)

问:谁来表示这个式子?

学生回答后课件、卡片出示:100+X=250

问:为什么用“=”呢?(平衡就是相等了)

问:哦,那这个式子与刚才两个不等式比较最大不同是什么?(生能答,不能教师引导:这个式子中间是等号,叫等式。板书:等式)

问:能再举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生举例,教师选择三个写在贴于黑板的卡片上。)

这时黑板上的卡片有:

300+200=500100+X<300

100+X>100100+X=250

80+X>100100+50<300

5×a=40X+200X+X=8

三、探究交流,抽象概括

1.分类、建构概念

让全班观察黑板上的8个算式,根据它们的特点,小组讨论,试将他它们分类并说明理由。

学生讨论。

问:谁来说说你们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的?

(1)如果学生中有“是否含有未知数”(板书:含有未知数)“是否是等式”(板书:等式)这两类的重点说,其余的口头交流。

(2)让按“是否含有未知数”分的学生把式子分成两堆。

问: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结果。这一种分法,我们得到的这几个式子是什么式子?(含有未知数)那这几个呢?(没有未知数)

问:你能把这一种(指含有未知数)再分成两类吗?怎么分?指名板演。

(或者让按“是否是等式”分的学生把式子分成两堆。

问: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结果。这一种分法,我们得到的这几个式子是什么式子?(是等式)那这几个呢?(不是等式)

问:你能把这一种(指是等式)再分成两类吗?怎么分?指名板演。

根据学生的思路来讲。)

问:你们发现了这一类式子有什么特点?(揭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师: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我们把它叫做方程。(板书: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一起读一遍。(学生齐读)这也是我们今天这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方程的意义)

2.理解、巩固概念

师:自己理解一下方程的概念,方程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未知数和等式)

师:你会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吗?(生答:会。)请四个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写两个,其他同学在作业纸上写。

写好后,请同学们用手势一起判断对错,说说你是怎么判断的。同桌互改。

小结: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一看是不是等式,二看有没有未知数。

(出示课件)问:老师这儿也有几个式子,它们是方程吗?(用手势表示,随机让学生说说为什么)

6+x=143+x50÷2=25ab=18

6+x>2351÷a=17x+y=18

问:通过这几道题的练习,你对方程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1)未知数不一定用X表示。

(2)未知数不一定只有一个。

四、巩固提高,形成技能

1.判断

下边哪些式子是方程?(课本54页“做一做”)

35+65=100x-14>72

y+245x+32=47

28<16+146(a+2)=42

2.你知道吗?

课件动态显示关于方程的小知识。

你知道吗?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会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了。在我国古代,大约两千年前成书的《九章算术》中,就记载了用一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史料。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国数学家笛卡儿第一个提倡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数,才形成了现在的方程。

3.练练思维

孟老师今年的年龄加上7就是30岁,你知道老师今年几岁了吗?

某同学今年的年龄的2倍是22岁,他今年几岁?

4.提高智慧

小刚集邮共360张,小红集邮共400张,怎么才能使两人的邮票张数一样多?

5.数学游戏:小博士用他的手遮住了所写的内容。他想让你们猜猜他写的式子是不是方程。(用多媒体设计出手的形状盖在方格上)

(1)□+X>40(不是)

(2)X÷□=80(是)

(3)3×□=24(不一定)

让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第三题:如果方格中填的是未知数这个式子就是方程,如果填的是8就不是方程,填其它的数就是一个错误的算式。)

五、总结提升。

回想一下刚才我们上课开始写的那个表示我们全校师生总人数的式子,现在老师告诉你一共有3193人,你能得到怎样一个方程并知道老师有多少人吗?(116人)好聪明!这是我们下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希望同学们也能像今天一样积极动脑,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去解开更多生活中的未知数,去迎接更多新的挑战!

作业设计:

1.作业本25页。

2.口算一页。

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

3077+x

等式

不等式

上一篇:早期治疗并发症下一篇:夏季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