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进

2024-07-21

教育改进(精选12篇)

教育改进 篇1

摘要:教育观念是教育行为的理论基础, 教育行为是教育观念的表现形式。有正确的教育观念, 才会有正确的教育行为。本文拟就两个案例来论述, 在教育和管理学生时, 老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改进教育行为, 并进一步阐述几点实践做法。

关键词: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行为

一、两个案例的启示

2010年4月上旬, 我去河南焦作参加了一次校长峰会, 期间聆听了10余位国内知名的教育专家和校长们的精彩报告, 他们鲜明的教育理念和独具特色的教育方法, 使我感受颇深。这里列举两个案例:

案例一:袁湛江与“玩刀女孩”。袁湛江, 宁波万里国际学校校长, 全国优秀语文教师, 个性化教育理念的倡导者。他认为, 每一位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与天赋, 而每一种健康的个性与天赋都应受到尊重, 因此不存在绝对的优生和差生, 那些简单地以学科成绩来区分学生优劣的观念是不科学的。他举例说, 他曾在学校发现这样一位女生, 学习成绩不太好, 课堂内外不太爱说话, 总喜欢摆弄小刀, 刻刻画画。于是, 学校就通过版画创作来激发她的学习信心, 为她创造了学习版画的很多条件, 并安排老师专门辅导。后来, 这位女生不仅在学习方面进步很大, 版画创作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高考时被中国美术学院录取。

案例二:王金战与“大话数学”。王金战, 原中国人大附中副校长兼网校校长, 全国优秀数学教师。针对大多学生惧怕、不喜欢学习数学这一情况, 王老师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旦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得到激发, 那么学好数学就比较容易了。”所以王老师每接一届学生, 前半个月都不讲课本, 而是以“大话数学”为题来张扬数学的魅力, 挖掘数字的奥妙, 直到把学生讲得神情激昂, 再也没有对数学的恐惧和拒绝, 对学好数学充满了渴望、信心和激情。

以上两个案例告诉我们:在教育和管理学生时, 老师必须跳出传统应试教育的怪圈, 以学生为中心, 转变教育观念, 改进教育行为,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因材施教, 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有兴趣地学习, 创造性地学习, 从而达到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二、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概述

(1) 教育观念。

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时代的教育实践过程中, 直接或间接形成的对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和看法, 表现为思想、观念、理论、观点等。例如: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 。②“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 ③“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

(2) 教育行为。

是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和管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教育方法、措施与手段的总和。

教育观念是教育行为的理论基础, 教育行为是教育观念的表现形式。有正确的教育观念, 才会有正确的教育行为。没有教育观念的转变, 就没有教育行为的更新。但教育观念转变了教育行为并不一定改变。有时, 我们赞同某种观点, 但行为上却做不到。

三、错误的教育观念或教育行为

受传统的错误教育观念的影响, 现在仍有部分教师在教育行为上自以为对学生尽职尽责, 却没觉察到自己做得有失妥当, 不符合现代教育规律,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危害很大。恰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心理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反, 不恰当的教育行为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弱, 阻碍他们的身心发展, 严重的时间长了可能会对学生造成心理障碍。笔者这里列举些常见的、错误的教育观念或教育行为:①“唯分数论”, 成绩决定一切;②教师的天职是“传道、授业、解惑”, 教师“主动”教, 学生“被动”学;③盲目地自作主张, 为孩子设计“人生规划”, 强加给孩子不喜欢的东西;④搞“题海战术”, 增加学生的负担;⑤“严师出高徒”“不打不成才”, 对学生一味过于严格, 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⑥给学生分三、六、九等, 对某些学生偏爱, 对某些学生冷漠;⑦对学生缺少赞赏、鼓励、耐心和爱心, 一味指责、训斥, 甚至抛弃、放弃;⑧对素质教育片面理解, 认为搞素质教育就是搞“第二课堂”, 是团委、学生科的事, 与课堂教育无关;⑨不关注、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不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仅凭个人的性格、情绪和经验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我们可以从我国参加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的成绩看出中国教育之现状:中国学生成绩突出, 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等与外国学生差距很大。统计表明, 我国中学生成绩与培养的国际知名的科学家、科技发明成反比。

原国家教委专职研究员周贝隆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国从19、20世纪之交开始, 引进现代教育制度已百年, 拥有约九亿受过教育的人口, 每年高校毕业生超过美国, 科技人员规模名列世界前茅, 但是回顾近百年来风靡世界的技术发明, 大到电力系统、集成电路、卫星电视、基因工程、抗生素, 小到圆珠笔、易拉罐、阿斯匹林, 有哪一样是出于我们中国人之手!历史上我们有过四大发明的辉煌, 今天究竟怎么了?”这确实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

四、实践与尝试

我国五千年文明历史, 传统的错误教育观念根深蒂固, 并且受到某些教育制度的制约, 也与现时老师和家长们急功近利的思想有关, 转变起来很难。在这种错误教育观念影响下, 要改进我们的某些错误的教育行为, 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笔者愿意从以下几个方面与教育同仁们一起探索和尝试:

1.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 开展教学活动

兴趣是人们最好的老师, 学生只有对某件事情喜欢了, 有兴趣了, 才会乐意去做, 并且想把它做好。学习何尝不是如此。王金战老师为什么要“大话数学”, 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些老师可能认为, 半个月时间太长, 可以讲好多教学内容, 可事实上, 半个月对于以后三年乃至更长的学习时间来说, 又确实很短, 并且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 学生的兴趣变化是学生自身和学校、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作为老师, 我们一定要懂得, 我们的教学是否成功, 关键在于它是否培养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种学习兴趣是否转化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2.从学生个性、特长入手, 对学生因材施教

孔子曰:“中人以上, 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 不可以语上也。”这就是告诉大家, 人和人相比, 是存在各方面的差异的, 老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各种差异也就是个性、特长入手, 因材施教地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中, 老师不能一味地教, 任凭学生一味地学, 我们应该主动地去认识学生, 了解学生, 了解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桃李满天下, 学生们才能各自良性发展, 取得不俗的成绩。

3.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欣赏教育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老师不能单单凭分数定好坏, 要注意挖掘和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 对他们进行鼓励, 从而刺激他们全方面均衡发展。人性中最强烈的需求即是渴望得到敬重和欣赏, “你真行!”“太棒了!”“很了不起!”……几句简单的、欣赏、肯定的话语就可以激发出学生身上无穷的动力。欣赏导致乐成, 诉苦导致失败。不是好学生需要欣赏, 而是欣赏使他们越来越好;不是坏学生需要诉苦, 而是诉苦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

4.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建立健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需要家长、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完成。就学校来说, 班主任和老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 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针对性地做好排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解决他们的心理矛盾。条件好的学校, 还要有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 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 一对一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保证他们心理健康地成长。

5.废除分数教育, 建立学生综合评价体系

实施素质教育应当以育人为根本, 以课程为载体, 以质量为生命。因此, 课堂教学不仅不能有丝毫放松, 而且必须深化改革、整体优化。另外,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还应广泛开展各类文体活动, 搞好“第二课堂”,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此基础上, 我们评价学生, 不能以分数定排名, 以分数定“好坏”, 要建立起一套科学的、规范的, 可操作性强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当然, 这项工作目前还没有成熟的范例推广, 做起来很难, 但只要我们愿意尝试, 乐于实践, 总会有办法的。

教育改进 篇2

案例一 中班美术活动《可爱的小鸡》

今天美术活动课我让孩子们画“可爱的小鸡”。根据以往的习惯,我先请孩子们猜了一个谜语,然后在黑板上出示了我的范例。孩子们看到我那活泼可爱的小猫,不禁拍起了小手。接着我向孩子介绍并示范了小鸡的画法,并鼓励孩子们大胆地添画背景。很快,孩子们就忙活开了。我发现孩子们画的小鸡还蛮不错的,他们还给图画添上了漂亮的背景。然而高兴之余,我竟然发现孩子们画的小鸡方向几乎是千篇 一律,形态也是一模一样。

我的反思:

(1)我在教学过程中还是按照以往的教条和示范,注重技能的掌握,要求孩子画出来的画和范例一样形象好看。尽管我在活动中加上了创造性地画出画面背景的要求,在活动中孩子们也能较好地表现不同的背景。但孩子出现的千篇 一律的小鸡形象足以反映我守旧的教育思想。

(2)当孩子把范例的样式深深地刻印在脑子里以后,他自己的创造性思考便停滞了,千篇 一律的模式画代替了孩子天真烂漫的想象。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信心也会随之降低,认为自己没有书本和同伴画得好。久而久之,倘若离开了范例、书本,他们就不会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所看见的、听见的、体验到的东西了。

对反思的分析:这则反思,教师从记录到分析比较完善,也已经意识到了自己在美术活动中的教育观念需要更新,需要注入孩子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而不能让美术活动呈现千篇 一律的模板。但反思中只针对孩子出现的现象作了表象的浅析,没有对如何通过哪些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进行分析,缺乏对活动中“有效性问题”的思考。如果教师能从如何采取相关的教学措施:如多给孩子准备不同姿态、不同侧面的形象,鼓励孩子学习一物多画的绘画技能、同时教师的范例作品突出一定的美感、经常让孩子欣赏一些富有创造性的艺术作品、丰富孩子的绘画经验、开展一些创造性的意愿画、主题画活动,让孩子在自由自在的涂画、创作中表现自己的创造性等方面进行反思的话,就会更加丰满。

应对策略:对教育活动中“有效性问题”的反思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思,活动任务、要求与幼儿实际发展水平是否有适度的梯度,是否是幼儿需努力完成的,对幼儿是否有发展价值。追问自己: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理解什么?理解到什么程度?还能够理解什么?他们的理解与原有理解的差距在哪里?二思,幼儿实际水平的个体差异。在材料的提供、活动的要求、活动的方式上有无层次差异,是否能供幼儿选择,满足幼儿的不同需要。三思,是否充分挖掘了活动情境中的多元教育价值,促进幼儿形成多种经验,促进幼儿多方面发展。四思,是否能让幼儿获得积极主动的学习体验,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要认识到教育活动中需关注孩子们是否在原有水平上获得了新的经验和发展。

案例二 大班阅读活动《神奇的字》

今天的阅读活动是诗歌《神奇的字》,我主要采用猜想阅读法进行教学。活动一开始,我放上优美的轻音乐,让小朋友闭上眼睛,猜猜世界上哪些字很神奇。原本是想让小朋友回答“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这些礼貌用语。我满以为通过这样的方式幼儿的反应会很积极,当我关掉音乐请小朋友回答时,他们的答案令我大失所望,“老师,火很神奇,老师,我觉得水很神奇,”甚至有小朋友问我:“老师,‘神奇’是什么意思?”……教学目的没有达到,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我的反思:这次阅读活动我永远都无法忘记,本以为经过自己精心设计的一次猜想阅读教学活动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为什么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呢?我想,有以下几点原因:

(1)虽然知道音乐有助于幼儿安静下来,也注重了音乐对幼儿想象力的发挥有很大作用,但忽视了幼儿已有阅读经验的知识建构。

(2)活动设计时,只关注到了教学过程的设计,只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而没有关注到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

对反思的分析:这则反思,教师分析到了一些关键的问题:如阅读活动中音乐对幼儿想象力的发挥作用,也意识到了活动设计中没有考虑到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建构,导致活动无法按老师原有的计划顺利进行。但反思中还缺少对活动中“预案设计问题”的思考。如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孩子回答不上来、应该预设怎样的问题让幼儿跟上阅读活动思路、应该如何从孩子已有的阅读经验出发,让幼儿通过阅读活动进行有意义的猜想,从而培养孩子的猜想品质等。如果教师能从:如何让阅读与幼儿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如带孩子到草坪上玩耍,教师创设问题情景让幼儿实地感知“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的神奇,让阅读走进幼儿生活,通过有效的问题设计和情景创设,让幼儿通过对问题的猜想来发挥其想象力,并注重猜想过程和猜想结果的验证与统一,让孩子感受猜想带来的成功与喜悦等,则反思效果就会更好。

应对策略:对教育活动预案设计的反思是指在整个教育活动结束后,教师对自己设计的教育活动方案与实际实施情况进行比较思考,回想实际教育活动效果和预案哪些是一致的;哪些是不一致的?这些一致或不一致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是教育活动预案设计的问题,还是教育活动实际组织的问题?从教育活动实际实施情况来反思教育活动预案设计的问题与经验,以提高自身教育活动实践能力。

案例三 小班游戏活动《学穿鞋子》

游戏前,我把班级里样子比较接近、尺寸较大、穿着难度差不多的鞋子从孩子脚上脱下来,作为比赛道具。并让孩子们围成两个圆圈,坐在小椅子上。分别从两个小组中拿出三双鞋子以圆圈状放在教室前面,并告诉幼儿:只能是老师叫到的小朋友来比赛。

比赛开始了,在我的“预备,开始”声中,孩子们从自己的位置一哄而上,十几个孩子乱成一团,有的两个人抢一只鞋,边抢边说:“老师,这只鞋子是我的……”,教室里闹成一片。我没料想到会出现这样的局面,赶紧请大家回到自己的位置重新开始。我反复强调“其他的小朋友等一下老师再请。”但第二次进行游戏时,仍然出现了一样的混乱场景。

我的反思:(1)小班幼儿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较弱,平日生活中大人包办的又太多,他们还处在非常个人化的世界中,根本不能容忍别人擅自把自己的东西借给别人用,出现这种情况也很正常。(2)练习穿鞋子这是一个生活活动,我可以结合孩子的生活,把这样的活动放在每天中午起床时进行,让他们在很随意、很自然的活动中达到目的。

对反思的分析:这则反思教师记录真实、反思较完善。但反思中,教师缺少了对自己在活动组织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如在比赛活动中,教师凭借自己原有的经验把班级里鞋子样子比较接近、尺寸较大、穿着难度差不多的鞋子从孩子脚上脱下来,作为比赛道具,凭借了自己已有的经验,而忽略了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自认为“出现这种情况也很正常”。没有反思到孩子们之所以出现这样混乱的局面是因为老师的做法欠缺而造成的。此外,反思中教师也意识到活动应该与幼儿的生活联系起来,但反思深度不够。如果教师能从日常生活对幼儿学习、发展的重要性方面进行思考,提升自己的教育经验:这类活动中主要是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巧,培养幼儿的坚持性及独立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它是一种日复一日的重复活动,不仅要依靠老师,更要靠孩子自己主动地学等。

应对策略:波斯纳说过“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教学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她的经验水平和教学能力至多只是自然的积累。因此,教师在教育反思中不但要回溯自己做了什么,也需要解释是怎么做的,还需要分析为什么这样做。一方面教师可从中发现自己的新经验,丰富自己的经验;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澄清、改善、重建已有经验。如果我们仅仅限于“做了什么”,没针对“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的思考,难以形成归属于自己个人所有的独特经验。那么,教师的反思会更有深度,更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当然,教师在教育反思中出现的问题远不限于上述这些方面,教育反思作为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内容,应贯穿在教育实践的全过程中。行动前,对自己的预案进行前瞻性的反思;行动中,观察实际活动情况,进行即时性反思,调整教育活动;行动后进行回溯性反思,发现新问题,形成自己的新见解和新思考。

1.关注幼儿主体地位,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更是体现教学活动质量的主体。论文的代写实践证明,善于反思的教师能借助于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来分析、判断自身所确定的教育目标、选择的教育内容、采用的组织形式、投放的材料以及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指导策略等是否适宜,并思考存在问题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从而减少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盲目性和错误,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最终实现有效促进儿童学习与

2.提高科研意识与保教质量

具备良好的科研素质,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和研究,主动挖掘和关注日常教学中可能存在的研究问题,是当代幼儿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教师能够从活动反思中逐步学会教学,从“操作型”教师转变为科研型教师。此外,活动反思的价值不单指向个人,也指向其他教师。通过集体的教学观摩、教学评比、教学经验切磋与交流,每位教师都会从各自不同的经验中获益,利用对多种经验的学习与反思,可以促使教师对自己的活动进行全方位的审视,从而从不同方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从整体上推进幼儿园保教质量的全面提升。

3.增强创新意识,改进教学方法

反思是教师对教育事件进行理性选择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态度。幼儿园教师在活动开展后,针对活动目标实现、重难点突破、幼儿表现等教学实践进行分析、思考和判断,总结好的实践经验,发现教法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对不足之处进行理性思考,主动寻找改进和提升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提高教师对教法的创新意识,改进教学方法,形成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

4.扩充理论知识,转变教学理念

有经验的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会主动对自己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寻求一定的理论支撑,并对自己的教学理念进行积极思考,这样可以更有效的更新和充实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另外,教师通过反思还可以直接接受新的教学理念,促进自身教学理念的更新,并通过实践检验进一步提升理论。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改进探析 篇3

【关键词】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模式

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将超过600万,受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加上其他失业人员及往届未就业毕业生的冲击,使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前所未有地严峻,而创业则为解决高校就业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虽然近年来我国的大学生创业受到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也有个别成功的案例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但大学生创业自身所存在的问题注定了其创业之路困难重重。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创业比例低,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平均比例是0.3%,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约为20%。二是成功率低,有报道称广东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1%,全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最高的浙江也只有4%,而零点公司的调查则认为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比例只有0.01%。无论具体数据是多少,大学生创业大多以失败告终是不争的事实。

实际上,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并不在少数,更有不少在校生曾经尝试过创业。青年学生并不缺乏创业的热情和干劲,他们欠缺的是创业技能。要改变现状,仅仅依靠外部的政府支持或社会辅助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通过创业教育增强大学生自身的创业能力,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成功创业所具有的典范效应还能引导、激励其他学生投身创业活动,并为创业教育提供生动的素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创业教育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赋予其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很早就在高等学校中打造了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涵盖从本科到硕士、博士的各个层次。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经有六十年的历史,开设创业课程的大学超过1600所,开设的课程超过2200门[1]。相比之下,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1997年举办的“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是我国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开端,1999年团中央和教育部启动了全国性的“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此后,陆续有一些高校开设创业教育系列课程,开展“校园创业计划”竞赛,设立“创业基金”及创业中心等。2002年教育部确定了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黑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经济学院、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8所高校率先进行创业教育的试点工作。经过几年的探索,这些高校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探索多种创业教育形式和方法,形成了几种典型的创业教育模式,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高校创业教育在本质上以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为核心的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进取心和开拓意识、创新精神,并能从事某项事业、企业和商业经营活动的教育[2],集中体现在对学生的创业精神教育和创业技能培训上。它不仅是为了解决学生就业的应景之举,而是应该融入高校教育体系中,成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措施。

对我国高校来说创业教育还是一个新事物,无论是教育思想、课程体系、教学方法都存在很多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十余年的创业教育主要借鉴的是西方国家的经验,没有对我国大学生创业实践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缺乏针对性。本文拟从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创业教育模式,以改善创业教育成效、促进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

一、大学生创业的特征

与已经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阅历的社会公众创业相比,大学生创业有其自身的特点。高校创业教育必须针对学生创业活动设计教学方式和课程体系,才能有的放矢,真正提高创业教育的成效。

大学生创业的优势是年轻、充满活力、受教育程度高、学习能力强、富于创造性,但相应的也有明显的不足。首先是没有经验,长期的校园生活使得他们无论是商业经验还是社会经验都很欠缺,这些经验是高校所很难给予的,一方面要靠他们在创业实践中积累,另一方面要在创业教育中强化实践性环节。其次是缺乏积累,没有资金。虽然由于年轻使其失败后东山再起的潜力很大,但我国国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的现实国情决定了青年学生对创业失败可能带来的财务负担承受能力不强,创业风险承受能力较弱,这就决定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出发点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以提高创业成功率而不仅仅是创业精神教育。第三是项目选择。很多大学生都有自主创业的想法,但却苦于找不到适合自己的项目,而创业成功的基础是选择一个合适的项目。没有项目,空有一腔创业热情也是枉然。对项目的选择就是对商业机会的选择,尽管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商业机会,但并不都适合于学生创业。有志创业的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商业头脑才能找到合适的项目。

从我国大学生创业的现实来看,所涉及的行业相当广泛,方法也多种多样,主要有下述几类:高科技、智力服务、以专有技术或商业策划吸引外部投资、加盟连锁和小型商店等。高科技行业是国外大学生创业的主要领域,但需要创业者本身具有扎实的技术功底,同时找到技术与市场的契合点。而最适于学生创业的高科技领域集中在IT行业,由于不需要很大的资本投入,涉及的技术领域相对集中,软件开发、网页设计、网络服务等成为了学生创业的热点。同样也是由于资本投入的限制,家教、中介、技术服务、广告和艺术设计等智力服务成为了学生创业的另一热点。相比独立出资的方式,以出色的创意或者技术发明成果吸引外部的投资是一个更为切实可行的方式,但除了个别研究生层次的学生拥有具有市场价值的专利或专有技术之外,大多数人不具备这个条件,更多地是围绕一个商业策划提出完整的商业计划书吸引外部的投资。学生创业的另一个途径是加盟连锁。对于资源有限的学生来说,选择加盟成熟的知名品牌“借船出海”是最有效的创业模式之一。此外,面向在校学生等特定细分市场开办小型餐饮、服装服饰、运动器材店也是相当一批创业者的选择。这种方式投资小,但能够获得全面的商业经验,为今后更大规模的经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些创业活动无一例外地都需要有完备的商业计划,而这是大多数专业的学生所欠缺的,也是通过系统的训练可以掌握的。

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现有的主要模式

随着对创业教育认识的加深,我国高校已经有了多种形式的创业教育。从系统的创业课程培训、开设相关选修课、开办创业班,到团中央系统主办的大学生“创业大赛”以及清华大学等高校设立的大学生创业园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以及咨询服务等多种多样。总的来看主要形成了这样两种模式:孵化器和课堂教学。

以清华大学和北京航空大学为代表的孵化器模式效仿美国的做法,进行商业化运作,建立大学生创业园,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以及咨询。学校还设立相当数额的创业基金,对学生的创业计划书经评估后提供种子期融资。温州大学瓯江学院更进一步立足温州发达的民营经济以及家族企业众多的现实创办企业接班人培养班,主要面向有商业背景家庭的不同专业的大二学生,鼓励并引导学生到学院创业产业园创业,这种做法把创业教育与学生个人、家庭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接受培训的学生比普通学生具有更好的家庭条件,更容易取得成效。但孵化器模式需要学校有很大的投入,不仅提供资金支持,还要提供经营场地,建立创业服务中心等相应的机构,大多数高校在面临新校区建设、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巨大财务压力的情况下很难做到,像瓯江学院那样有针对性的培养企业接班人的做法也不具有普遍性。

我国大多数学校的创业教育目前还是局限于以选修课方式出现的课堂讲授为主的模式。现有的创业教育大多属于“学院派”,主讲师资主要来自相关学院甚至由团委等行政系统的人员充任,缺乏创业实战经验,甚至没有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这样的讲授必定是纸上谈兵,脱离实际也缺乏针对性。另一方面,为了加强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大多数高校聘请了一批创业成功者或企业家担任客座教师,多以讲座形式进行,并没有形成体系,加上缺乏组织协调、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并且外请的部分创业者或企业家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效果有待改善。在短期内要培养既有实践又有理论的创业教育师资在目前情况下还不现实,只能立足高校自身探索解决方法。

三、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改进

从长远来看,创业教育应该纳入整个高校的教育体系中,成为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在更为迫切的是通过改善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我国现有创业教育模式无论是实施主体还是内容与方式都不能适应学生创业的要求,需要进行调整和改进。

1.创业教育的实施主体与对象

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实施的主体主要是学工系统以及团委系统,它们由于面临着学生就业的巨大压力,具有更大的动力开展这些活动。共青团系统主导的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已经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也吸引了以本科学生为主的相当一批学生参加,但这些创业计划活动的指导工作主要由学生辅导员承担,很少有专职或者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3],因而这些活动更多地体现为共青团或者学生工作的一种形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

以商业经营活动为主的创业主要涉及新企业创办以及经营,创业教育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主要涉及商业活动,我国各个高校大都开设有相关专业,拥有相应的师资,因而在创业教育中各个高校的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具有天然的优势。Zeithaml和Rice的研究发现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项目通常由商学院和工程学院开设,这两类学院是创业教育的主体[4]。但即使是工程学院的创业教育,也主要是围绕着技术项目的商业化运作展开的,因而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应该成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主体。

高校创业教育的对象无疑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创业。从所学专业来看,工程类专业和商科由于更接近市场、学生创业动机更强,创业可能性和成功率比其他专业的学生高。与普通本科生相比,MBA和工程硕士等专业学位学生具有阅历比较丰富、创业目的明确和拥有更多的资源等优势,应该成为创业教育的主要对象。

2.创业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从传统的科学管理、行为学派一直到现代管理理论的形成主要以大企业的管理实践为基础,以MBA为代表的高校商科教育目的是为大企业培养职业经理人,向学生讲授大企业管理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课程体系围绕着管理过程不同阶段的职能或管理专业分工设置,人为地把管理理论和方法割裂为不同的知识碎片,使学生陷入管理理论的丛林不能自拔。

国外创业教育的内容主要立足于新企业的设立和发展,涵盖经营计划、市场分析和风险资本的获得等内容,重视的是管理知识的整合,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是以一个新产品或一项新业务去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其中当然需要周密的市场调查和预测以及严谨的经营计划,但还要指导学生应对创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让学生学会分析创业中所面临的非结构化问题,树立全局观点,把握新创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契机。以往的商科(管理)教育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相关管理知识,另一方面也不能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因而创业教育需要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向“实践性学习”,通过实习、模拟、角色扮演、编写创业(商业)计划书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创业过程,其中商业计划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常用于吸引投资者的商业计划书是对新创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整体规划,涉及产品(业务)和技术以及市场分析、竞争战略和经营策略选择、经营模式设计、创业团队建设、机会和风险把握、投融资方案选择和财务分析、实施路线图设计等多个问题,涵盖了新创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是对创业者的全面培训。如果在已有课程体系中设置专门的课程,则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尤其是对非商科(管理专业)学生来说既不必要也不可行。而以商业计划书的编制为核心的教学方式不仅更切合实际,也更加高效。这种方式让学生针对一个具体的创业项目全面把握商业经营的各个方面,设计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是典型的“干中学”或“用中学”。这种方式不仅不需要增加大量的课时,也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高校创业教育可以针对学生的兴趣和志向,围绕高新技术企业、服务企业、商贸企业以及制造企业等不同类型分门别类指导学生学习如何编制商业计划书、进行市场和竞争环境分析、吸引投资者以及开展对新创企业的组织与管理。

总的来看,依托各个高校的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以商业计划书为核心的高校创业教育克服了以往“纸上谈兵”、“坐而论道”的弊端,又不要求巨额资源投入,也不会大量增加高校的教学任务,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创业教育模式。

3.创业教育的组织与管理

高校的创业教育实际上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以选修课为主的普及性教育,二是针对有创业意愿学生的具体指导。前者可以一般性的介绍商业计划书的编制方法,以案例教学的方式强化教学效果;后者则是一对一的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创业活动帮助学生制订可以操作的商业计划书。这两类教学都需要相应的师资,这些教师既要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又要有积极性投身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要求教师对新创企业的经营有全面的认识,涉及的领域既有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等经营性知识,又有财务、人力资源和技术与生产运营等内部管理知识,而现有的师资往往只是专注于某一领域的教学和研究,这就需要培养专门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培训的途径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一方面可以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讲学,另一方面可以让相关教师参加研讨班或者进修,尤其是为了弥补现有师资实践性知识的不足,可以采用教师到企业挂职、参与商业策划等方法增加教师的实际经验。

此外,在现有的高校教师业绩评价体系中,注重的是科研和正式的教学。为了从制度上稳定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就必须认可他们的工作,把创业教育纳入学校的教学体系中,对做出成绩的教师同样给予相应的待遇,在职称、教学成果评定中一视同仁。只有这样,才能激励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努力工作,投身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创业教育事业中,为社会、为国家造就一大批优秀的学生创业者。

参考文献

[1]Katz, J.A.The chronology and intellectual trajectory of America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1876-1999[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3, 18: 283-300.

[2]刘洋.高等学校实施创业教育的研究与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04,2:83-87.

[3]罗美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6,

77(2);74-78.

[4]Zeithaml., C.P. & Rice, G.H., Jr., Entrepreneurship: Small business education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1987, 25(1): 44-50.

教育改进 篇4

一、建设充满教育意义的优美校园

学校是育人之地, 首先给人的印象应该是高雅的、美观的、有育人氛围的。学校应建设充满教育意义的优美校园环境, 给师生创设出一个庄重、有形的磁场, 通过校园环境的教育意义来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整个校园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 要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 都带有教育性。”

首先, 应做到校园环境的清洁雅致。干净卫生的环境内, 学生能受到美的熏陶, 从而产生美的行为。我校十分注重这一点, 每天学生到校后主动打扫卫生, 看着自己付出辛苦后美丽的校园, 平日里看到地上的小纸屑会主动捡拾起来, 不乱丢垃圾、不乱扔杂物, 逐步形成了爱护校园, 保护环境的意识。

其次, 应从校园建筑、雕塑、绿化、走廊等各方面入手, 让这些景物也体现教育功能, 让他们张嘴说话。如在走廊内张贴三字经或者学生的优秀作品、在校园里建设读书长廊、在校园内张贴学校小明星等, 这一系列的隐性教育行为, 为学生树立了榜样, 对学生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再者, 还应重视学校环境建设的整体性, 从规章制度、行为守则、校训校风、校徽校歌、等入手, 形成带有自己学校的思想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形象识别系统, 从而在整体上影响学生的意识与行为。

二、发挥教师的育人作用

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就是教师, 尤其是小学生, 经常会把教师作为自己的偶像来模仿、崇拜。因此, 加强师德建设, 提高教师修养也是“隐性教育”的重要内容。“言传胜于身教”, 用教师的言行来为学生做楷模, 如: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地位来相处, 日常用语经常使用“请”“谢谢”等字眼, 捡拾垃圾的行为、亲切的话语、朴素的衣着、文明的行为等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 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切忌不能用简单粗暴的行为来对待学生, 而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变化, 及时使用鼓励性的语言使学生感到自己的行为是值得表扬的;另一方面教师的示范作用不一定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 需要长期浸润。在教师的示范作用下, 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举止等都会文明高雅, 德育教育工作也就化难为简了。

三、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作用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课堂是教师实施教育的主阵地, 这是一条不变的教学规律, 也是一条教育规律。任何课堂都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教师在教学各环节中与学生接触面广、时间长、能较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脉搏, 因此, 教师在教书育人中最有优势。教师要本着成为“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道德的领路人”的观念来教书育人。

教师任教的每门学科中都蕴涵着丰富的思想素质教育内涵, 只要教师视“育人”为已任, 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想素质教育内涵, 把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作为第一任务来抓, 并自觉地对学生开展思想素质教育, 才能最大效能地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作用, 这也是发挥“隐性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

四、发挥学生活动的育人作用

学生的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学校、班级、家庭间、甚至学生间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活动。教师要充分发挥这些活动的育人功效, 使学生在活动间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形成良好的习惯是十分必要的。

如我校通过每周的“国旗下讲话”“手拉手互助小组”“我是新时代的雷锋”“家务劳动我能行”等多种多样的活动, 帮助学生提高各种能力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

五、发挥班级群体建设的育人作用

一个团结、向上、有爱的班级内学生的精神状态也是蓬勃向上的。作为教师不能只注重班级环境的建设, 要着眼于班级内重要的群体:人。学生是班内最活跃的分子, 学生间的行为会对彼此产生影响, 教师一定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处理好学生间的关系。班主任在班内应该公道正派, 起表率作用, 对某个学生或正确或错误的行为一定要给予及时的肯定或否定, 对班内出现的现象一定要及时从德育的角度来对学生进行教育, 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 使班级群体内学生良好的行为相互影响, 从而产生正面的教育作用, 也就使隐形教育的效能得到了发挥。

总之, 隐性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从各方面, 多角度入手, 充分利用隐性教育的作用, 做好德育教育, 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摘要:在教育教学中, 需要我们注意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 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随时随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 教师们往往只注重课堂上对学生的教育, 以课本为主抓手, 以说教为手段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而忽略了学校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隐性教育。

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改进建议 篇5

摘要:为提高农民科技教育水平,从思想观念、教育资源、扶持政策、教学措施等方面,提出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具体建议,为实现辽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奠定基础。

关键词:科技教训;培训;农民;观念;资源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7)03-0087-02

《辽宁省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全省从事农业及农机工作的人员应深刻理解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的核心要义,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惠民生中定位农业改革和发展,同时,准确把握“十三五”农业建设的关键举措,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把这种理念贯彻到现代农业发展的全过程。

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做好全省农业“十三五”规划工作,离不开组织学习,更离不开教育培?。而要切实做到上行下效,将教育培训落到实处,需要从最根本的农民需求出发,从最基础的农村工作出发,把中央关于新时期“三农”发展的新理念、新论断、新举措作为农业经济发展规划的基本准则,统领全局、贯穿始终,同时,树立新视野,突出战略性、前瞻性和系统性。让农民关注粮食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关键问题,使规划的实施过程成为汇聚民智、体现民意的过程。加强农民科技教育是全省落实“十三五”农业建设的基础,尤其在新型农民培养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

“十三五”规划着重强调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辽宁省应从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型农业发展模式,转换到数量与质量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和科技创新,最终实现可持续的集约型发展模式。农民教育培训不仅是技能培训,也包括农民素质培训。除为“三农”服务外,更要为小城镇建设服务,为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服务,进而实现由终结性教育向可持续性教育转变,由职业定位性教育向可转换性教育转变,由就业性教育向创业性教育转变,由引进式教育向本土化教育转变。同时,农民技术培训的目的不仅仅是增长专业知识和实现农业增收,还包括待人接物、文明礼仪、和谐家园、子女教育等素质提升内容。整合农民教育培训资源

辽宁省农业发展面临巨大的人才缺口,尤其农业科技人才数量不足、质量有待提高,亟待加大农村人才培养力度。各市县政府应组成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组织各种涉农教育培训机构,由市农委牵头整合资源,构建和完善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基础、各种教育培训机构有序参与的“一主多元”体制机制,逐步形成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为主体,以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院校和农业推广服务机构为支撑,以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地,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教育培训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通过整合政府、社会等各方面资源,形成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强大合力。制定培训扶持政策

“十三五”期间,在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同时,应加大投入力度,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基础,并将农村人才培养作为重要内容,填补农业发展的人才缺口,让更多职业农民具有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以及一定的文化程度,并接受农业教育培训,能够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政策要求。制定完善配套的扶持政策,才能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打造一支用得着、留得住的职业农民队伍。要创新土地流转机制,鼓励适度规模土地向职业农民流转集中;在稳定现有各项惠农政策的基础上,将新增的农业补贴向职业农民倾斜;持续增加农村信贷投入,建立担保基金,解决职业农民扩大生产经营规模遇到的融资困难;扩大农业保险险种和覆盖面,增加职业农民参加社会保险比例,提高公共服务标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农业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持和人才引进,因此,在农业“十三五”规划中,农业科技和人才引进是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作为农民教育培训的教师既是理论教学教师,又是能够指导实践的农艺师、农经师、畜牧师、工程师,这就要求这些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态度、较高的教学能力、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在强化教师基本功、教学能力和提高学历层次的基础上,抓好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培养,让他们深入生产一线,参与生产实践。实施分类教育培训

“十三五”时期最需要着力补齐的短板是贫困农村地区教育事业,这就需要从全省各市县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分类教育培训。

一是按照镇村干部、农村党员、科技能手、致富带头人和优秀村民代表的梯次顺序逐级进行培训,一级不漏,环环相扣。

二是把农民按年龄、学历分到不同的培训班,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培训内容,选择不同的培训时间和教育培训方式。

三是按照不同的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科技和资源现状,围绕区域内的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业开展培训。加强远程教育培训

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经过多年建设,农业远程教育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还停留在广播、电视培训层面上,与以计算机为支撑的数字化信息多媒体教育培训方式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要在充分发挥现有远程培训资源的基础上抓好以下两点:

一是以“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为依托,积极建设市县乡(镇)村四级远程教育设施,把具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方便快捷、生动直观等特点的数字化多媒体培训形式应用到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中。利用互联网组织农业专家组成专家团“坐诊”,一旦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通过互联网反馈给专家团,由专家团“会诊”后给出解决办法,提高服务能力和工作效率。

二是加强村级网络培训人才建设,为每个村培训至少一名懂电脑、会操作、肯吃苦、能培训的实用型人才,坚持村级培训阵地,为农民提供最及时最直接的教育培训。结语

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是有效落实全省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相关部门应切实做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为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做出应有的社会贡献。

参考文献

浅谈批评教育方式方法的改进 篇6

一、放下师长架子,成为学生的朋友

老师要经常和学生沟通感情,交朋友。不要总是端着师长的架子,站在学生对面指手画脚。朋友的话最容易使人相信,很少有人受到朋友的批评而觉得受了伤害和委屈的。心理学中有一种“自己人效应”,它告诉我们:要使对方接受你的批评教育,你就必须同对方保持“同体感”的关系,即在对方看来你是为他好。这样双方的心理差距就接近了,学生不会感到心理压力和隔阂的存在,也就容易接受老师的批评和建议了。

二、批评要一视同仁

中职院校青少年学生虽然有点叛逆和冲动,但他们对自己老师的言行的好坏和处事方法的对错也是能作出评判的,尤其是对犯有同样错误的学生的批评,学生也是最敏感最关注的。所以,我们教师对此要慎而再慎,无论是干部、教师子女,还是普通百姓的子女;不论是班干部,还是一般学生;不管是优生,还是差生,批评的态度,方式,轻重都应是一样,不能有丝毫的偏向。只有这样,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才是公正公平的,崇高伟大的;也只有这样,学生们才会由衷的信服教师,尊重教师,虚心接受教师的批评教诲,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

三、分清场合,照顾到学生的自尊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对于学生来说也同样,甚至有些学生的自尊心强得超出我们的想象。如果不分场合,随便地批评学生,很容易伤到学生的自尊心。维护自尊是每个学生的正常行为。教师在公开场合批评学生,即使教师的态度再诚恳,批评的语言再温和,也会让学生感到难堪。一般不要在全体学生面前批评某位学生,如果这样,犯错误的学生会感到难堪,在同学面前失去“面子”,产生自卑感。有些比较情绪化的学生还有可能当场顶撞教师,不但会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情绪,还会有损教师的威严和形象。甚至有些学生会因为这一次的经历对教师产生厌烦情绪,从而放弃了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这对学生的发展是很不利的。批评时最好也不要轻易把学生叫到办公室,当着其他老师的面训斥。这也会伤及到学生的自尊。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批评尤其是较为严厉的批评,应尽量的选择适当时机和适当场合个别谈话,而且要有耐心,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批评。同时,学生由于意识的逐步成熟,他们特别注意自己在异性心目中的形象。因而,教师不宜让学生在异性面前接受严厉的批评。

在单独教育学生时,我一般不会选择在学生的班主任办公室里。因为学生一般比较在乎班主任对他的看法和评价,如果当着班主任的面教育学生,会让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逆反心理较大的学生有可能会因此记恨你,对你产生厌烦情绪,从而放弃了这门课的学习,很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四、态度真诚,以理服人

态度是一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态度真诚与否往往能够影响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活动。批评也是对人所持态度的一种反映。其一要“诚”。只有以真诚态度进行批评,才能唤起学生的真挚感、亲切感、温暖感、信任感,愉快地接受批评。相反,如果批评的态度虚伪,往往会使对方产生冷漠、疑虑、不安等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其二要“和”。批评学生最忌态度不好,如果教师态度生硬、粗暴,学生不仅听不进去,而且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批评学生只能和风细雨,不能暴风骤雨。教师要做到心气平和,必须加强自身修养,不论学生思想问题如何可怨、可怒,教师都应注意意要安定、色要温雅、气要和平、语要简切、心要慈祥。坚决杜绝那种“你笨得像头猪”“脑子坏了吧”“你算是没有救了”等讽刺挖苦的语言。

所谓理,就是讲道理,以理服人。“摆事实,讲道理”是批评学生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如果老师不在“理”上做文章,即使情感再强烈,甚至催人泪下,仍然达不到效果。因为,学生没有明白道理,不知错在何处,道理没有悟透,如何改!因此,批评学生要晓之以理,以理服人。

五、批评中饱含深爱

教师批评学生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的人格不断完美,道德不断升华,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批评本身就是教育,就应是爱。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谁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但如果教师误解批评的含义,把批评和爱脱离开来,只把它当成施展自己威风的一种形式,或把它当作发泄心中怨气的一种渠道,动辄对学生粗暴地训斥,或讽刺挖苦,甚至辱骂,把学生的人格侮辱殆尽,让学生抬不起头来学习与做人。那么,这样的教师就是不懂教育,没有爱的教师,其批评就丝毫达不到目的。相反,只能证明这个教师无能无德,到头来是自己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变得非常渺小。作为一名身爱学生的教师,在非实施批评不可时,须将批评视为教育的一种手段,看作对学生施爱的一种形式,把浓浓的师爱传递给学生,让学生面对批评如沐春风,茁壮成长。

总之,批评需要讲究艺术,需要一定的技巧,但更需要教师有一颗无私的爱心,只有在爱的前提下技巧才能发挥,尤其对那些成绩不够理想而又错误不断的后进后更要善待他们,千万不要把他们看成“大祸害”、“不可救药”,使之遭白眼、遭呵斥、遭轻视。“世界上不存在不可教育的学生”,平时,我们感叹有的学生“朽木不可雕”,那恰恰是我们的教育缺乏艺术,我们对学生缺乏爱心。让我们 改变“好学生”和“坏学生”的思想界限,把他们看成一个个特征鲜明的个体,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用爱和崇高和完美却很不现实。用神的标准测量凡人,用成人的测标审度学生,批评就失去爱的家园。只要我们择取一个合适的参照物,乃至稍降一格去看待学生,值得我们爱和赞扬的东西便扑面而来。

工作单位:山东省枣庄市城乡建设技工学校

地址:山东省枣庄市文化路少年街15号枣庄市建设培训中心

邮编:277100

作者:丁德波

教育改进 篇7

一、我国教育管理存在的现状问题

(一) 教育管理价值的冲突

1.“集权领导”普遍民主管理在我国大学教育管理中得到一致认可和呼吁, 都认同民主管理在教育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但在实际中民主管理还仅停留在表面的呼吁上, 并未采用这种领导方式, 更多还是沿袭“集权领导”的模式, 由管理者或少数管理人员决定, 完全没有考虑被管理者的想法和意见。所以导致不了解广大师生的真实需求, 在教学中自主性也不能够体现出来。[1]

2. 思想观念的冲突

在大学教学管理中普遍存在“以人为本”和“以事为本”两种观念, “以人为本”是指价值判断的标准, 在任何物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体现出人的价值和重要性。目前在教学管理中主要是“以事为本”, “以人为本”的思想还未激发出教师的潜能, 学生的需求还未重视。

3. 管理重心的差异

我国大学教育管理主要围绕行政管理和教学管理, 由于现实的种种原因, 两者存在着严重的失衡现象。大学是学术组织, 而不同于政府行政机构, 它的使命是追求真知、坚持真理、传递知识。[2]因此应该更多地依靠专家、学者开展管理工作, 去充分履行大学的教育职责和社会职责。

(二) 教育管理制度的问题

1. 科层式教育制度

我国大学主要采用科层式教育制度, 像金字塔一样从上至下的结构, 离金字塔顶端越近权利就越大, 决定着大学管理职责和权利的核心。科层式是一种严密的管理机制, 但其忽略了人性, 没有一个“人性构建”制度, 抹杀了人的情感和需求。

2. 缺乏管理弹性

我国当前的教育制度是学习苏联的, 奉行“管理者本位”的思想, 因而造成大学管理缺乏弹性, 限制了学生自由选择专业和兴趣的发展, 同时对学生的培养方案较僵硬和死板, 同时存在配套设施不完善, 教学时间不充分等因素, 不利于学生充分拓展视野, 培养综合素质。

3. 教育管理制度繁琐

目前我国大学在教学中的控制过多, 在教学的众多环节中都做了具体的硬性规定, 这种制度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 师生创新性难被激发出来。大学教育应该改变现状, 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 给予其一定的自主权和自由, 通过自我引导和学习, 激发出创新。

二、我国素质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 “素”是构成事物的元素, “质”代表事物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 素质的含义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际上素质是指个人的先天生理为基础, 通过外在的教育和实践培养出的稳定的外表和品质的特点。素质教育是我国大学教育实践的基本理念, 是为了适应国家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是践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也是我国教育改革时代的基本任务。[3]

(一) 素质教育的现状

1. 应试教育的摧残

由于我国的国情决定, 在基础教育领域中所有学校以追求升学率为目的, 混淆了教育的性质和目的, 其把升学率作为学校教育乃至基础教育的唯一目的, 把学生培养成“考试机器”, 而社会也把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指标。学校所教授的知识仅仅是为了应试, 而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也有所不同。[4]

2. 素质教育出现失衡现象

我国治国策略采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大学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后续重要力量, 是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 要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加强思想道德的建设。

3. 文学素质方面

我国大学生文学素养不足, 文化底蕴不深厚。在“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时代, 大学生变得很浮躁, 因此个性化的差异越来越明显。大学教育应该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开展教学工作, 弥补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不足, 培养顺应时代的, 具有人文素质的大学生。

4. 哲学素质方面

我国大学生在哲学素质方面十分欠缺。哲学素质一般是指普通人对哲学问题和哲学理论的理解, 并对此作出思考和评判。在新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环境中, 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随之加剧, 生活节奏也变得很快, 所以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在遇到很多问题时, 由于大学生不具备基本的哲学素质, 所以不能够去判断事物, 一时找不到方向致使走向极端。

5. 自主创新方面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 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更高要求。中国大学的创新能力极其匮乏, 传统教育限制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因此, 对大学生的要求必须更加严格, 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 要不断增强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 不断培养大学的自主创新能力, 通过创新比赛鼓励大学生多思、多实践、多分享。

(二) 素质教育不足的根本原因

外因方面:第一, 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众所周知, 社会环境的好坏, 以及社会产生的社会风气都对大学生思想起到很大影响。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家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造成部分大学生的个性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有所抬头。第二, 现有教育制度的不足。我国的应试教育存在很多弊端, 在教学过程中只追求高分, 而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够适应中国现代化人才的要求。第三, 教育环境还不能够适应发展需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责任在教师身上, 首先要求大学教师具备高的素质, 才能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内因方面:第一, 大学生“三观”的取向发生变化。第二, 专业素质和能力不足。目前在校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 都是出于随大流和盲目选择, 没有根据自身的性格和爱好去选择, 所以导致对专业的不喜欢, 因此专业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和深入。

四、改进和提高对策

1.更新教育观念

我国大学教育必须更新教育观念, 不仅教师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 学生作为素质教育的主体, 教师是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 通过教学发现和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同时需要国家政府引导人文素质教育, 让大学生真正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

2.完善教育政策

我国教育政策改革需要由政府主导和实施, 所以政府应该完善大学高校教育的素质教育政策, 指明我国高等教育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同时还需要各院校不断完善素质教育政策, 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变通。更需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不仅要传承知识, 还要通过教学提升自身的影响力, 去影响学生。

参考文献

[1]王旭玲.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改进初中英语课堂教学[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2 (S1) :68-69.

[2]逄锦聚, 李毅.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5 (03) :57-62.

[3]周建松, 邹宏秋.大学素质教育的责任与方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 (01) :125-129.

教育改进 篇8

1. 当前高职法制教育的现状

高职院校学生主要来源于普通中学的毕业生,从普通中学开设的课程中可以看出,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学习重点设置的课程都只有思品课,即使有一些法律基础知识,也是从属于思想品德的教育中。1 9 9 5年1 2月2 8日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司法部(教政1 2号)合文的《加强学校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学校法制教育是德育的主要内容…”[1], 这从源头上就明确了学生进入职业教育前,法律知识几乎为零,进入职业教育后由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社会所学的应用型、技能型、工艺性“三型”人才,因而对学生的理论要求仅仅满足于“够用”,由于市场经济环境下就业形式的严峻, 在课程设置和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更多的是关注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 甚至部分学校提出“文化基础课要为专业课服务、让路”的口号[2]。由于时间、学制等方面的限制, 在过于强调“专业课”的同时, 便忽略了文化基础的全面提高。很多学校限制了文化课基础课的课时,作为学生知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法律基础知识也仅仅以德育教育的形式开设《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把法制教育归结于德育教育之列,定位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职院法律基础课形同虚设, 无法起到法制教育主阵地作用,学生法制观念淡漠,对矛盾的解决崇尚武力,触犯法律浑然不知。

2. 改变观念,改进目前的法制教育模式

2.1 改变观念

江泽民同志指出:依法治国“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针”,高职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学法、懂法、遵法,作为教育工作者,对培养学生法律意识起作非常重要作用,众所周知,法律的遵守是法的作用得以实现的最高形式,而守法需要公民有良好的法律意识作保证,青年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才会自觉完善自身对法律的认知,自觉的应用法律知识规范自己的行为,应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履行自己应尽的法律义务。要做到这一点,作为教师必须改变观念,改变教育教学模式,勇于创新,建立完整的法律知识体系,才能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2.2 修订教材,使法律教育从德育教育中独立出来

职业教育的教材倡导教师自行编制,我国的法律已形成了以宪法为母法的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特点,以宪法为依据,编写包括法律基础知识、有针对性的法律条文、典型案例分析为主要内容的教材,使学生从理论上获取法律知识,明确法制教育虽然有思想教育的成分,但绝不等同于思想教育。只有把法律知识从德育教育的学科中独立出来,教学才会有针对性、独立性,学生才会明确学习目标,否则,提倡的法制教育形同虚设,流于形式。

2.3 强化任课教师的学科独立意识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法制教育关键在教师。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长期以来法制教育多附属于德育教育,任课教师也没有把它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重点教学,只有把法制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才会强化任课教师对它的高度关注,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4 改进教学方法

目前的法制教学,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而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对理论性很强的法律教育是很难取得良好效果的,枯燥说教不但不会让法律意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时间长了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法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没有经过法律实践是无法真正学好法律的,只有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实践中感受为什么要遵守和怎样遵守法律规范,才能让法制意识根植于心。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引用典型案例,让学生进行角色的扮演,重现庭审现场,学生根据案情查阅相关的法律条文,收集有效证据,进行法庭辩论,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学到证据的收集手段和怎样收集有效的证据。教师不但减轻了说、教的繁重工作,还能在指导学生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水平。运用启发式教学,教师不继续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思考或分析出答案,老师进行提示点评,引导学生发现法律规范、事实材料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把零散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完全的知识体系,让掌握的知识更完善,更深入,更牢靠。通过这样的课堂互动,老师就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而是和他们一起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的同伴益友,不但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能提升教师在学生中的地位。

2.5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法制教育。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学科知识的任教提供了多途径教学手段。由于受课时的限制,任何学校都不可能安排大量的课时来进行法制教学,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电视这样的教学来弥补课时的不足,让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个别或小组的学习,组织学生观看电视播放的法制教育节目,象C C T V-1 2的法律讲堂,忏悔录、庭审现场,都是典型的分析和庭审,以及当事人的切身感受,学生不但可以从中学到大量的法律知识,还可以通过节目主人公的案件对自己的行为规范起着警视作用。

2.6 通过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把学习法律意识建构成法律素养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要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法制建设。法制手段越来越深入的涉足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对于置身于社会的任何一个人,都无法脱离法律而生存。仅靠学校的教育而让学生形成的法律意识,只是人们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的一种对法律现象的直观的、表面的、不系统的认识,这样感性的认识是以满足人们的某种利益的需要和对法的体验为前提的,他仅仅是对法的感觉和愿望,而法律素养不仅培养法律意识还包括培养法律信仰,法律信仰是:对法律的无限信服与崇拜,并以之为行为的最高准测。法律信仰是人们对法律的一种认同和归依,其实质是追求法律至上和法律统治,只有信仰法律,才可能守法并上升为一种守法精神,守法精神驱动的主体不仅遵守法律,更重要的是把守法内化为道义上的一种责任和义务,变被迫守法为自愿守法,由强制守法到良心守法,由他律守法到自律守法。职教作为培养学生法律素养的一个重要场所,必须努力破除就业至上的评价体制,要科学定位就业与学业、知识与素养的关系,始终将素质教育摆在首位,高度重视包括法律在内的各种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将法律至上的原则融化在职教学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中,内化为一种素养。

法律素养的形成并不是封闭的、单向的,而是平放的交互式的。学生法律素养的形成与整个社会的法律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关联。为此要努力优化法律环境,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法律权限内自由自在,超越法律必受制裁的外部拘束。

3.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观念

没有什么知识是一劳永逸的,法律知识是一个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渐发展和不断完善的知识体系、学生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才会根据不同的时期更新自己的知识,适应社会的发展。

摘要:根据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中法制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改进措施, 增强教育的作用, 尽量减少学生的犯罪率。

关键词:职业教育,改进,法制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司法部.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

[2]韩世强.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现代与改革建议[J].北东航天航空大学学报.2006年2期

高职教育的成绩、问题和改进 篇9

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基本达到了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所拟定的目标。

从总体规模分析,根据有关统计,从2000年到2010年,高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数量由8.66万人升至40.41万人,学生教师数量比由17.65:1降至17.21:1。2010年,我国高职院校达到1 246所,超过了本科院校的1 112所,高职毕(结)业生人数为3 1 6 3 7 1 0人,超过了本科院校的2 5 9 0 5 3 5人。

高职教师队伍建设加速,建设方式增多,从国培、校企合作、专兼职、国内外合作等方面,促进了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和质量提升,较好地解决了曾经长期存在的师资问题。受21世纪初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的影响,重点大学培养的大量硕士、博士,开始陆续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在年龄上、职称上、专业结构上和理论水平上,大大提高了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在专业建设上,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带动下,高职院校迅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抛弃了“大而全”的陈旧理念,转而提倡“少而精、有特色”的战略定位,以实际行动加强了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精品课程建设、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和校企合作建设,提升了毕业生的质量,提高了用人企业和家长对毕业生的满意度。

为了应对新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失衡问题,在有关部门的推动下,启动和加强了包含政府机构、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职业院校等职业教育集团建设,有利于深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系统培养技能型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在教育部的引导下,成立了50多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行指委),涉及多达260个专业,使得高职教育向行业化、区域化快速发展。通过这几年的工作成果分析,职业教育集团和行指委为高职教育带来了很好的积极影响。

2 高等职业教育的问题

2.1 专业建设滞后于行业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一些旧的行业和职业被淘汰,新的行业和职业不断诞生。例如,BP传呼机时代的寻呼员职业和电报时代的发报员职业,都已经消失了。2005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了若干个新职业,如信用管理师、职业信息分析师等。

由于国内各区域、各行业发展不均衡,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院校的主管领导缺少把控宏观现象的能力,导致专业规划和招生计划难以及时紧跟行业的变化。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每批新招学生从入学到毕业,至少存在3年滞后期。在两个原因综合作用下,会产生两方面的影响:

(1)对于即将淘汰的行业而言,新招的学生在毕业后可能无法对口就业,这样影响到学校的就业率、声誉和来年的招生情况。

(2)对于新诞生的行业,它们的未来发展情况并不明朗,它们所需要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技能,并不能被现有高职教师队伍快速掌握,使得相应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学生培养,都会受到极大的牵制。

2.2 专业设置不合理

在今天的网络化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各行各业快速发展,产生了新的产业链条和产业环节。为了快速跟上时代,各省市高职院校争相开办热门专业,招录相应的新学生,却不考虑自身能力能否承受。由于新行业在理论上和技术上的前瞻性和不稳定性,各个院校对它们的认识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局限性,对同一专业的认知侧重点存在很大差别,导致专业名称和课程设置等问题的解决缺乏科学性,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不适合相应的岗位。

以食品行业为例,调研中发现,有些教师认为采用“食品卫生”作为专业名称比较好,原因是它所涉及食品霉变、生虫子等都是卫生方面的问题,而另一些教师则认为改用“食品安全”比较好,原因是生物技术(特别是转基因技术)、农药残留等严重威胁到食品安全。显然,“不卫生”的食品多半不安全,“不安全”的食品却不一定不卫生。虽然是一词之差,“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的内涵有部分相同之处,但是差别也很大。

2.3 生源质量不高,教学质量堪忧

很多教师都一种看法,新招的本科大学生和高职学生,他们的素质是一届不如一届,培养难度也越来越大。这种看法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有着事实基础,如下所述:

(1)现在新入学的大学生,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大。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独生子女存在娇生惯养、不愿吃苦的现象,反应在学习上,就是上课不认真、课后作业马虎、学习态度涣散,导致学习能力不足、学习习惯不好。进入大学以后,他们所受到的纪律约束低于高中时代,其学习能力和自律能力进一步下降。

(2)网络时代进一步深入到每个人的生活角落,我国家庭人均收入进一步提高,学生很早就可以接触到无处不在的网络游戏、电影、电视、小说等娱乐信息,这加剧了学生的贪玩属性,降低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削弱了学习能力。

(3)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加速,“知识无用论”的观点正在接收到越来越多的论据支撑,特别是有些农民工高达万元的月薪,远远高于新入职的大学生平均工资。因此,一些家长只是让孩子就读到初中毕业即可,放弃了进一步的学业。这种做法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优质生源的数量。

(4)本科生招生人数和比例都在逐年攀升,学习稍微好一点的学生都去一本院校、二本院校就读,留给三本院校和高职院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学习成绩偏低的。

当然,原因还很多,此处不再赘述。笔者身在教育一线,对于新入学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足和学习态度不端正等负面现象,深有体会,应付起来也是身心俱疲。

2.4 教材、教法和教师存在薄弱环节

高职教育应该以理论型学习为辅、应用型实践为主,课程体系内容应该主要取之于当代行业和企业的生产实践。然而,有相当一部分课程的内容脱离于实践,简述如下:

(1)由于我国多数高职院校都是脱胎于相应的部委系统,教材内容上大多沿袭以前的陈旧内容,缺乏实时更新。例如,在2013年10月下旬举行的行指委推进工作会议中,某院校代表提到现行的食品卫生教材是30年前制定的,显然远远落后于行业发展。

(2)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缺少企业的参与。很多时候,高职教材编写者仅仅参照现行的相似教材,然后稍加整理即算完成。这个过程中,企业的实质性参与程度很小,有些参与者也仅仅是挂名而已。

在教法上,以教师为主体的理论教学所占比例超过了80%,高于上限值70%。显然,理论讲述过多的课程,不适合学习能力较低的高职院校学生。有些学校由于师资缺乏,教师工作量大、效率低,有时候一天6节以上的课,导致教学质量低下。有些学校因为经费有限,无法配备实训设备,学生没有校内实训机会。即使拥有一些实训设备,也因各种原因存在使用率不足的情况。以某个高职院校的低压电工实训室为例,它的实训设备如下:

由上表可见,实训设备种类和数量都挺丰富。将一台计算机和一张电脑桌算作一套设备,则该实训室可同时容纳的实训人数为20×7+40=180人。如果一周上4次实训课,则可支撑700多学生的实训课程。然而,实际情况却是,上述设备都集中存储在相当狭小的空间内,无法将所有模块按规定展开摆放,无法开展相应的实训课程,最多只能容纳20人实操训练,或者将单个小型设备带入教室进行演示,大部分学生只能旁观而不能动手操作。结果是,实训设备利用率很低,学生动手能力严重不足,理论与实践无法很好地融合,加大了企业岗前培训的成本。

现在,大部分高职教师都来自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的硕士或博士,他们的专业理论水平足以应对高职教育,但是他们缺少相应的专业实践技能,对企业生产过程的管理办法、流水线以及技能工艺了解不够,很容易倾向于课堂理论教学,忽略实践教学。

2.5 校企合作难以落到实处

校企合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到企业实习,二是企业技工与高职教师双向交流。

由于学校经费有限,提供的实训设备过少、过旧,难以为学生提供符合行业最新工艺需求的实训机会。因此,国家明确要求,高职院校学生要有至少3个月的企业实习经历才能毕业。从各个高职院校公开的就业信息分析,给出的企业实习率基本上都是100%。但是,与院校教师、毕业学生和企业主管私下交流后,就可以知道所谓的100%只是为了满足国家规定的毕业条件而做出的数据。

从学校的角度,当然都非常愿意实行校企合作,派遣学生去企业进行实习。从企业的角度,恰好相反[7,8],它们非常担心实习生会打乱正常的运营流程,尤其是涉及生命安全的运营过程,如城轨列车驾驶岗位。因此,企业很少安排学生进行真正的实习,多数情况下就是直接给学生放假,实习结束时加盖公章就算完事。

另一方面,企业技工与高职教师的双向交流也存在困难。在多数情况下,学校和企业缺乏共同的利益驱动,学校是有求于人的一方,它们之间的合作缺少政府支持和法律支持,容易流于形式。

3 高等职业教育的改进

3.1 制定专业目录和专业标准

2.1小节和2.2小节所涉及的问题,是国家专业目录和专业标准的宏观问题,不是高职院校自身可以解决的。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育部已经进行了相关立项,决定重新制定专业目录和专业标准。目前,教育部已经组织相关院校和专家,对行业、企业和各院校进行了广泛调研和细致审查,现在正处于汇总阶段。乐观估计,明年应该就能够发布最新的专业目录和专业标准,届时各高职院校可以及时调整专业设置,跟进行业发展。

3.2 提高学生管理水平

2.3小节所提到生源质量不高的问题,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该问题在学生进入高职院校之前就已经存在,是无法回避的。这种情况下,院校和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心理成长规律,实施有针对性的差别化管理,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端正其学习态度,让学生做到自主学习。当然,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现有文献已经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此处不再赘述。

3.3 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落实教学主体的责任。教学质量的提升关键是课程体系和课程本身,它涉及三个层次的主体,即学校主管领导、系主任和专任教师。学校主管领导要密切关注教育部、行指委等机构和行业企业的发展动向,及时调整办学思想和规划。系主任不但要将学校的办学思想落地,也要有一定的办学权和保障措施,安排好教学任务。各专任教师要及时提升自身业务水平,认真对待教学任务。

抓紧教材体系改革。在革新教材的过程中,关键是建立一套保障机制,让行业专家和企业高级技工能够实质性地参与,保证教材内容来自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实际岗位的需要,由企业执笔编写大纲和培养方案,以避免闭门造车的做法。只有这样,才能让教材内容紧跟行业发展潮流,毕业生才能适合行业中的岗位。

保证实训课程的质量。一方面,院校要搞好实训设备建设,做到有设备可用。另一方面,要激发学生动手参加实际操作的欲望,提升实操能力。

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针对教师的弱点,安排适当的培训和企业挂职锻炼,提升教师的理论素质和实践素质。

3.4 打造利益共同体落实校企合作

现代社会,是一个利益驱动型社会。没有共同的利益,就没有互惠的行动,更没有单向实惠的行动。现有的校企合作,大多数缺乏共同利益,基本上是企业吃亏、学校受益。显然,这种合作要么流于口头形式而敷衍了事,要么以教师与企业管理层人员的私交而无法长久。因此,要建立一个互惠互利的校企合作机制,保证企业可以从合作中得到利益。具体建议如下:

(1)校企双方领导要亲自商讨出一个互惠机制和强有力的执行机制。

(2)学校从项目经费(如课程建设项目、企业实习项目等)里,拨出一部分给予合作企业。

(3)企业要为参与的高级技工安排一个计划内任务,当作企业内部任务考核。

(4)校企双方领导按年度或按项目期限,对合作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及时修正合作方案。

4 结束语

当前家庭教育误区及改进措施 篇10

一、家庭教育误区

1. 分数第一, 品德其次

笔者从湖南省岳阳县第三中学8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 (以下数据皆出自此次调查) 中发现, 有31%的家长最关心学生的分数, 而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却常常摆在次要位置。的确, 分数第一, 已经成为目前一部分家长的教育价值取向, 能否考取大学, 已经成为人们衡量家庭教育是否成功的一种标准。而这种教育取向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当代一些青年品质的滑坡, 如不懂得孝敬父母, 缺乏社会公德意识, 不讲文明礼貌等。

2. 学习当先, 劳动靠边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极端的爱, 使这些父母不愿让学生受到任何一点劳累。同时, 他们认为, 学生只要学习好就够了, 是否天天参加劳动根本就不重要。这种错误的认识使得学生除了学习之外, 其他事全都由父母包办。从相关调查中我们不难看出, 有些青少年的劳动意识正日趋淡薄, 他们生活都不能自理, 不会干家务, 甚至连起码的处事能力、自护能力都欠缺。这样做的结果是使他们的意志品质得不到良好的培养, 依赖性大, 适应性不强, 不能承受挫折的考验。长此以往, 我们的学生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 将来走上社会, 又怎么能适应激烈竞争的时代环境?

3. 盯住特长, 不及其余

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 一心想让孩子长大后出人头地, 误以为只有学有所长, 才能有所出息, 于是, 便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 硬逼着他们参加电脑培训班、演艺班、各种乐器班、美术班、舞蹈班、外语班等。在培养孩子专业技能的投资上, 他们不惜花大量的精力、财力, 不惜牺牲本应属于孩子玩乐的节假日。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孩子的专业非但长进不大, 就连文化学习、个性发展、甚至身体的正常发育亦受影响。孩子在父母的严格督促下, 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产生逆反心理。

4. 重视智商, 轻视情商

智力商数主要是衡量一个人思维是否敏捷, 对问题的分辨思维能力是不是好。现在, 绝大部分家庭都比较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 但对孩子的情商教育方面却不太重视。情绪商数主要体现一个人对情绪的控制能力、掌握能力和对外界各种事物的承受能力。问卷调查中, 有这样一道题:平时, 当你遇到困难时, 你的爸爸妈妈是怎样做的?回答的结果是令人惊讶的。回答:“代你解决”的占23%, “根本不管”的占6%, “强制你自己解决的”占26%, 回答“耐心帮你分析情况, 鼓励你自己解决, 并注意培养你的自立、自治能力的”仅占45%。同时从另外一道题目我们发现, 能够及时发现儿女情绪变化且采取相应措施的家长仅占22%。由此可见, 当代有些家长们对情商教育的重视是很不够的。现代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显示, “一个人的成功与否, 只有20%归诸于智商的高低, 80%取决于情商。智商高的儿童可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并不一定成功, 因为他的性格上有很多弱点。所以, 情商在人的成长道路上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家庭教育中, 决不能忽视孩子的情商培养。”

二、改进家庭教育的几点措施

上述家庭教育的四个误区与我们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处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新时代, 我们的父母必须端正认识, 统一思想, 改进方法, 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1. 德智并举

古人云:“有才无德, 行不远。”的确, 一个没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 就是有再多的知识和学问, 也难以成才。所以, 在家庭教育中, 我们除了让孩子学好外, 更重要的是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他们怎么做人。针对家庭教育的早期性和长时性的特点, 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小抓起, 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 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 我们的父母应该以身作则, 给孩子树立榜样。因为父母只有以身作则, 严于律己, 品行端正, 子女才容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情感;反之, 父母行为不检点, 就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总之, 我们的家长在注意孩子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 更要注意孩子的家庭道德教育, 教子做人。只有这样, 我们的孩子才有可能德才兼备, 真正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2. 重视劳动教育, 培养自立能力

劳动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素质, 是中华民族最为优良的品质, 所以, 在家庭教育中, 我们应该重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生活自理, 先从自我服务性劳动开始, 让孩子学会基本生活自理, 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和自立能力;二是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 从中磨炼孩子的意志, 培养其劳动服务意识, 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三是鼓励孩子参加学校、社会上组织的集体公益劳动, 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常言道:温室里长不出大树。要培养孩子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品格和勇于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的素质, 从小就应该给其创造磨炼的机会, 因此, 务必把孩子的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3. 一专多能, 全面发展

我国正大力提倡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强调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注重特长培养。“全面发展”是要让学生有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 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 健康的身体, 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劳动习惯。所以, 在家庭中, 我们的家长既要根据孩子表现出来的兴趣、能力和性格来引导和培养他们的特长, 又要让孩子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全面的、协调的发展。我们的家长在对子女培养上应力求一专多能, 全面发展。也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使我们的后代在激烈竞争、急剧变化的未来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4. 重视情商的培养

情商是测定人情绪情感的一种指标, 它和智商不同, 并不是天生注定的。情商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培养来提高。家庭教育是孩子情商教育的第一所学校。在家庭教育中, 父母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可以从五方面入手: (1) 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绪。一个人总有些个性上的盲点, 孩子便是如此。所以, 做父母的应该通过一定的方式帮助孩子察觉和认知自己的情绪, 了解产生情绪的原因, 从而让孩子认清自己的优缺点, 对自我持正面但务实的期许。 (2) 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父母应尽可能地引导孩子化解自己的不良情绪, 让孩子学会提高忍受挫折的能力, 懂得疏解愤怒、舒缓减压的方法, 让自己朝着一定目标努力。 (3) 让孩子学会自我鼓励, 父母应该教育孩子如何将情绪专注于某一目标, 克制冲动与永不满足现状, 积极进取。 (4) 培养孩子的同情心。让孩子了解与尊重别人的感受与观点。 (5) 培养孩子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要想让孩子取得成功的人际关系, 父母应该从小就教育孩子培养分析与了解人际关系的能力, 学习与人合作解决冲突与协调的艺术, 学会如何关心他人。总之, 情商的高低对孩子的一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的家长应给予高度重视, 为孩子打下稳固的人生根基。

关于初中政治教育改进的策略研究 篇11

【关键词】 初中政治 教育 改进 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9-008-01

0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化的不断发展,世界的发展形势也不断的变化,在目前,人民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丰富。初中的学生正是形成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的特殊关键时期,所以在初中阶段的政治教学对于促进初中学生精神的发展也特殊的意义。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政治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的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目前初中政治教育的现状

(一)对改进教育方式认识不足

初中的思想政治教学的方式是不是应该进行创新、怎样创新,目前初中大部分老师还没有及时的认识。由于在初中学生进行升学考试时,语文、数学和外语占据的分值又比较高,因此副科经常主动为其让课,初中政治教师没有认识到政治课程的重要性。

(二)缺乏教学目标

目前许多初中学校都将自己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学校升学率,很多老师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只追求学生的成绩,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些现象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初中的政治教学课程上,老师只重视政治课本知识的教学,单纯地给学生灌输马克思理论、毛泽东思想的理论知识,最后只将学生的试卷分数作为最后教学结果。初中政治教师忽略了对初中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的综合培养。

(三)传统教学模式过于固定

多年来,由于深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的政治教育课程教育都是“五一”格局:一种教学方式、一种模式、一种教学要求、一个教育大纲、一个教学计划”,这种格局没有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初中政治教学老师也不信任学生自学的能力。

二、改进初中政治教育的策略研究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政治课本的内容比较传统乏味,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改进策略中,作为老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改变学生对以往政治课本的印象,让学生体会到政治课堂的生动性。在教学的方法上,老师要不断地进行教学探索,不断地寻求良好的教学模式,充分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的探讨,主动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政治学习的兴趣,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社会实践与课本知识相结合

为了能进一步的改进初中政治教育,作为老师要不断地开展学习政治课程的兴趣,让学生在课本上学习到的知识灵活的运用到课外中去,加深学生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掌握与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常见的货币种类”时,给学生布置课下查找自己了解的货币种类,让学生自己讨论关于货币使用的政策等内容,让学生可以对这一课程的知识进一步加深,采用社会实践与课本知识相互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可以活学活用,提高政治教学的效率。

(三)设置教学情境

创建合理的教学情境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可以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进行主动的思考,活跃起自己的思维,对自己所想的内容积极的表达。比如拿初中政治课程的“改革开放”为例,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之后发生的变化”、“改革开放对自己的家庭经济能力的影响”以及“在目前看来改革开放是否科学”等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让学生分组进行积极的探讨,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学习的气氛,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在改进政治教学方法的前提下,作为初中政治教师应该积极的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地寻找新的教学方式,鼓励初中学生积极的进行自我学习探究,改变课堂学习的顺序,给学生积极思考的学习时间。积极的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使教学内容一目了然,方便学生的观看,而且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还节省了一定的时间,可以利用PPT课件与音乐和图片相互结合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

(五)初中政治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

在提高政治教学效率的前提下,关键内容是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提高教师素质也是改进初中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这就需要政治教师要不断的改进政治教学的方法,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和能力,适应不断发展的需要。除此之外,政治老师还要不断地借鉴学习国外比较先进的教学思想,对先进的教学模式不断汲取,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为培养国家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语

总而言之,要想不断的提高初中政治教育的方式,就要初中政治教师不断的意识到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积极地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建立与完善时代发展的要求,从理论知识联系到社会实践的知识,对于教学方法不断的调整,出现的不足之处要及时的改正并且引以为戒,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年总目录(二)(2012年第22期~第36期)[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02:107-120.

[2]代祝玲.浅析新课改形势下初中政治教学的策略与途径[J].学周刊,2013,21:75.

[3].《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2年总目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2,12:145-154.

论改进教育理念优化学生管理 篇12

1 “九零后”学生的主要特征

“九零后”学生是指1990年以后出生的学生, 它对应特定的社会时代。关于“九零后”学生的主要特征,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就生活形态而言, “火星文”是他们独有的文字;如今网络普及起来, 手机、电脑上网都非常方便, 尤其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基本上都花大量的时间泡在网上。即便是上课的时候都能见到学生在上QQ, 而且在心情上, 签名上出现一些稀奇古怪的字, 仔细辨认也能看出是什么, 但是不知是怎么造出来的, 仿佛想让人看出来, 又不想让人看出不来的矛盾表现。他们更愿意强调自身又像是在用这种特殊的文字呐喊“别误读了我们”。第二, 就日常行为而言, “九零后”的一代智商超过以前的同龄人, 并且由于现在信息的迅速, 时代的进步, 他们接触的新生事物就更多, 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 使得他们自认为很成熟, 以个人、个性为追求目标, 把价值取向重点转向能实现自我满足的具体事情上。

2着眼“九零后”学生的特点, 改进教育理念

面对每一批的学生, 每一批学生的总体特征, 教师普遍有这样一个共识: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才能提升教学效果。

(1) 明确目标。

“九零后”学生崇尚个性, 爱好独特, 渴望表现自我, 却又迷茫没有目标。在学生管理中, 要根据“九零后”学生具有丰富性、复杂性、生动性的群体特征, 灵活运用恰当的激励方法, 激发学生努力学习, 积极上进。鼓励学生确定适当的目标, 诱发学生的动机和行为, 达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目的。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阶段,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帮助他们树立一个个分目标, 并协助他们制定详细的实施步骤,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随后的学习中引导和帮助他们努力实现目标。当每个人的目标强烈和迫切地需要实现时, 他们就对学习产生强大的责任感, 从而更好地发挥了目标激励的作用。

(2) 人文关怀。

“九零后”学生学习负担重, 多有焦虑感, 既自信又不够自信, 承受挫折能力不强, 教师应该尊重、理解、关心、信任学生, 既要在学习在给予他们关心, 又要在生活上给予关怀。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上学习上都能够得到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 使学生能有更多的表现机会, 在一点一滴的成绩中积累自信, 更好的融入到集体中去。根据学生的特长和能力的差异, 用其所长、尽其所能, 发扬学生的主人翁精神, 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要尊重学生就要充分信任肯定他们, 在一定的范围内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 让其大胆地发挥自已的聪明才智。教师的信任与关爱, 对学生是极大的鼓舞和鞭策, 有时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 运用多种方法, 激发学习兴趣。

“九零后”学生大多活泼好动, 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入生动的素材, 将抽象的概念、原理具体化以引起学生的关注, 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 以不断培养其学习能力。例如讲解天平的时候, 菜市场称量大白菜所用的秤和珠宝店称量黄金的秤精度肯定是不一样的。肯定是称量黄金的秤更精确, 那么在药物分析中对于药品含量称量的时候同样也要求是很精确的称量, 否则造成药物含量测定不准确, 影响药品的质量和疗效。同时列举身边的小常识也能调动更多同学参与到讨论, 融入到课堂中。

同时, 适当课堂多媒体的应用就恰好符合了学生的“口味”, 又拓展了教学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对思想政治课也要相应做出调整, 以切合教学实际, 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方面, 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要主动接触网络, 以适应信息时代新教学环境的要求。另一方面, 教育渠道与教育技术要与时俱进。尤其是有些专业课程, 比如有些仪器设备的结构, 讲述起来有时很难理解, 当以视频或者图片, 内容就比较生动具体了。同时, 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共享其他的先进的教育教学设备和视频课件, 使得学生的见闻更加开阔, 学习兴趣自然会得到较大的提升。

“九零后”学生活泼个性, 渴望交流, 渴望被尊重、重视, 他们的新面貌、新特点在新的阶段还会不断涌现, 这就要求教育教学工作也必须随之调整, 改变以往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的教学过程, 更多的读懂学生的实际情况, 更多的与学生敞开心扉平等的交流;改变教师在教学中的强势地位和权威性, 更多的给学生以指导, 给予他们跟多的人文关怀;改变以往教师对学生课外网络过多的干涉, 实现正确引导, 将丰富的资源更合理的应用。这也是大多数教师的共识: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才能提升教学效果, 才能适时教育好眼前的“九零后”一代, 甚至是未来的“零零后”以致“零一后”代。

摘要:“九零后”学生的新特点不断涌现, 要求教育教学工作随之调整, 帮助学生树立目标, 给予学生更多人文关怀, 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

上一篇:负重拼搏撑起一片蓝天下一篇:农村电网理伦线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