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电视新闻报道论文

2024-11-13

网络电视新闻报道论文(精选12篇)

网络电视新闻报道论文 篇1

一、电视新闻网络化报道中的历史性转向

电视作为传统的主要信息媒介之一, 无疑是社会大众了解新闻信息的一种有效途径。电视是20世纪工业化的产物, 电视的普及其所带来的新闻节目的信息传播渠道的完善曾经对人类的生活和记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然而随着信息技术及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 各媒体相互竞争日益白热化。面对新形势的变化, 利用互联网发展网络电视, 已是各电视台求生存、拓发展空间的一种途径。

网络电视具有网络的特征。网络电视主要是以移动通信网以及宽带互联等信息交流平台为节目传播载体, 它集合网络特征和电视的特征于一体, 具有多终端、立体化的传播特色, 是新时代出现的电视播放方式, 以视听互动为核心, 能够将网络特色与电视特色融为一体。网络电视正呈现着蓬勃发展的态势, 这从我国的电视新闻传播方式的网络化进程中就可以略见一斑。就当前来说, 国家级的网络电视台有CCTV。地方的网络电视渠道有山东、山西、陕西、安徽、黑龙江、湖北、深圳、江苏、上海等。可以说电视台正在网络化, 而由此带来的电视新闻网络化也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网络电视新闻在今天大有对传统电视新闻报道方式取而代之的趋势, 倘若我们积极分析其发展势头背后所彰显的动力, 就会发现网络电视以及网络新闻发展的势头的根源在何处。

从网络电视媒体的特性上看, 网络媒体有着及时性、数字性、多终端性、交流性等传统传播媒体所不能比拟的特点。它基于互联网络或者移动通讯网络传播的迅捷渠道满足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上网获取信息的需求, 从而广受各个年龄阶层大众所喜爱。总之, 发展网络媒体的大平台是网络电视新闻的活动基地, 网络电视新闻正是在这个大媒体平台上发展起来的。在此基础上我们不难分析出网络电视新闻报道方式是对电视新闻报道方式的改进。

二、网络电视传播的媒介特征对新闻信息报道的影响

(一) 超越传统的及时性

众所周知, 新闻的传播时效对于一个媒体的生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它关乎着该媒体是否能及时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能否提高点击率, 能否在诸多其他的媒体当中脱颖而出。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只需要在电脑上轻轻一点击, 就可把消息迅捷地传播出去, 并且可以随时随地快速地更新消息。虽然有许多电视媒体已经开展现场直播, 他们希望能及时地报道信息, 但是这还是远远不能与网络新闻媒体的快速滚动式报道相提并论。网络电视媒体之所以发展迅速, 及时性是一个最为重要和最为关键的原因。网络电视新闻节目及时发布, 可以不受传统电视节目编排时间的限制。

比如在2010年, 甘肃的舟曲发生了罕见的泥石流灾难, 在这次的新闻报道中, 网络电视新闻媒体实行了及时的实时性报道:8月8日10:10, 兰州军区紧急派出近官兵赶赴舟曲灾区实施救灾;8月8日11:08, 甘肃舟曲泥石流已经发生65人遇难, 防灾秘书长亲自赶赴现场;8月8日11:08, 武警四川阿坝消防支队急赴甘肃舟曲救援;8月8日11:27, 甘肃舟曲县强降雨所形成的堰塞湖已经实现成功爆破。

如果我们仔细地观察这些网络电视的迅捷报道, 我们就可以知道它的报道是紧密联系事情的发展进程来进行的, 这就满足了大众迫切想了解舟曲情况的发展进程的愿望。而传统电视媒体的报道则只能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实现对新闻消息的传播, 因此电视信息的传播时效性就大打折扣, 而网络电视则可以借助全球化的网络平台实现电视报道的全球化迅速传播。

(二) 突破时空的报道范围及便捷性

电视新闻网络化的实现依赖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平台, 即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多媒体传播媒介。现代互联网的传播方式是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实现的, 它将视音频的内容数字化, 并且将每个节目资源都配备有数字化标签, 便于检索与点播。互联网技术下的网络电视新闻的传播具有多终端性。它还具有互动性, 能够实现信息点播的即时性。这将使网络电视新闻的传播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从而实现了电视新闻传播对时间和空间的任意扩展。根据麦克卢汉的看法, 网络的出现使整个世界变成一个村落, 网络媒体传播空间不分地域、没有疆界, 可以说, 全球互通网络有多大, 网络媒体的传播空间和时间就有多大。而这对于传统电视新闻媒体是望尘莫及的。

可以说正是因为网络电视新闻融合了其他媒介的优势, 应用高科技的技术拓展了电视传播的渠道, 由此才引发了革命性的电视新闻报道方式的变化。互联网的普及使人们逐渐摆脱了对传统的电视新闻媒体的依赖, 人们可以借助网络实现自我的新闻诉求。因此, 网络电视新闻报道相对于单纯的电视新闻传播方式有更为符合新闻报道的时代性需求。当前环境下, 电视媒体应积极建立自己的网络电视媒介, 使得相关的节目安排、新闻播报更有利于新闻的最新消息发布以及与观众的沟通, 增强新闻信息的实效性和传播范围。

(三) 新闻报道的超链接性

网络电视新闻报道的一个最突出的优势就是可以有多个电视新闻背景的超链接。传统电视新闻专题有节目档期的时间局限性, 而网络电视新闻板块的新闻节目的报道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新闻报道规则的限制, 但是, 网络电视新闻专题可以通过独特的超链接方式使得网络新闻消息的的报道途径更多元、层次性更强, 信息量和载体形式更多。对于一件事情的网络电视新闻报道, 网民可以通过点击超链接进行更为深入的新闻背景知识的了解, 从而为新闻的传播向多方位、立体的方向发展作出贡献。

网络电视新闻信息的海量性使得新闻在网络中能够广泛地传播, 而不会受到档期和时间的控制, 我们可以用“世界上有多少信息, 网络上几乎就有多少信息”来形容网络电视传播渠道的广泛性。当然, 海量的新闻信息在网络上不只意味着网络对电视新闻的容量大, 还意味着它的信息报道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传统的电视新闻制作媒介总是遭遇信息量不足的尴尬和困窘。这就可以充分地显示出网络电视新闻报道的优势了。

(四) 网络电视新闻报道的双向互动

传统的电视新闻的媒介的信息发布的模式是单一和僵化的, 它是由传播主体到受众接受信息的直接的单线化的接受过程得以充分实现。虽然电视新闻报道有时也会在电视新闻之中发表观众反馈的信息, 但从电视新闻信息的播出到大家看到花费的时间往往比网络电视媒体要多得多。网络上的受众互动是及时的并且是快速的;同时也可实现受众与受众之间的交流。受众可以在观看完一段完整的新闻的网络播报之后及时反馈, 如在新闻信息的后面跟帖, 并可通过回复来实现直接交流。网络新闻的报道有利于实现真正意义的交往, 因为“信息不再是依赖某一方发出, 而是在双方的交流过程中形成的。”

电视新闻报道强大的交互功能意味着参与网络电视新闻讨论活动的网民的自主性增大。传统电视新闻的报道只能实现单向的传播, 传播渠道不仅狭窄, 而且受到严格的控制, 参与者往往只是电视新闻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媒体传播哪些信息, 信息的真伪如何, 信息传播的对象、时间的特征、渠道的获得等, 在很大程度上由权力机关和媒体自身决定。而在网络条件下, 网络不仅向大家提供了大量、多元化的信息供参与者进行自主选择, 同时, 还为参与者提供了开放与通畅的交流平台。

三、电视新闻报道的现代性改进

在当今网络新闻发展迅猛的时代, 电视新闻对新闻报道方式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电视新闻媒体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发挥自身固有的优势, 同时借鉴网络新闻的先进经验, 根据自身需要调整报道方式。

(一) 增强新闻信息的有效性, 提供更多的深度信息

在这个电视新闻报道的及时性难以赶超网络新闻的时代, 电视新闻应当加强策划, 以报道的力度彰显实力。对一些重大新闻事件而言, 由于各大媒体对其具有一定的预见性, 早已被关注过了。人们对它的关注点已经从最初的即时性, 转向报道角度的独特性和新闻内容的深刻性。电视新闻媒体对这类新闻的报道可以加强深入的策划, 以报道的深入性、广泛性取胜。

(二) 增强新闻的现场性, 实现资源共享

采用新闻现场报道的方式, 构建以现场报道为主的信息平台。通过在新闻事件现场的报道, 把新闻现场发生的事件、人物、氛围、声音等诸多视听因素传达给受众的感官, 造成强烈的视听冲击力, 使观众身临其境, 从而体现电视新闻的魅力所在。通过新闻报道的现场化, 观众在第一时间了解新闻的内容, 同步感受新闻现场人物的变化和事件的发展, 具有更高的时效性, 能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要。

(三) 增强新闻的服务性和传播方式的多样互动

新闻传播应当满足不同层次、多样化的信息需求。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社会群体日益分化成具有不同精神需求的阶层, 他们在价值取向、文化品位、生活方式上各不相同, 对信息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性特征。电视新闻传播方式和节目的制作品味也不断进一步细分, 电视新闻媒体应当认清当今媒体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方式, 细分新闻受众的观看需求, 制作出满足观众需要的多样化新闻节目。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还应当改变传统的线性传播方式, 增强服务意识, 在新闻的报道方式上创新, 开辟手机拍客新闻、DV拍客新闻等, 提高观众新闻拍摄的参与度和热情, 将新闻记者由原来的电视台系统记者扩大到全社会。如龙岩电视台在龙岩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过程中在《百姓视点》栏目和自办网站《红土地视频网》中适时开展“创卫”DV、手机拍客摄影、摄像作品大赛, 组织和动员广大市民拿起手中的DV、手机、相机将身边的文明或不文明行为记录下来, 以独特的视角客观地述说城市的“好与差”, 让广大市民一起充当创建卫生城市的监督员。用DV、手机摄影、摄像作品来共同构筑一个“健康和谐龙岩”。当然开辟这样的栏目要选好主题, 严格把关新闻真实性, 防止因一些拍客个人原因而引起新闻失实报道和纠纷, 更要防止一些拍客利用这些栏目实现个人的不正当目的。这样才能做到让新闻报道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成为群众喜爱的栏目。

四、结语

网络电视台的大力发展使得新闻的电视报道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转变有赖于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普及, 从而使得网络电视新闻的报道具有了更高效的传播速度, 更广阔的传播空间和时间。网络电视新闻的超链接性使得新闻的阅读变得更为方便, 同时它自身的理性交流又使得新闻传播的方式具有了更广泛的民主性。电视新闻媒体的报道方式可以在增强新闻报道的深入性、时效性、互动性、服务性上入手, 有效地应对各种挑战, 不断创造出高效率的新闻报道途径。

参考文献

[1].杜俊飞.网络新闻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1:44.1.杜俊飞.网络新闻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1:44.

[2].周龙军, 陈建军.应用写作[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263.2.周龙军, 陈建军.应用写作[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263.

[3].艾略特.金.是否需要重新定义.[J].国际新闻界, 1999 (4) .3.艾略特.金.是否需要重新定义.[J].国际新闻界, 1999 (4) .

网络电视新闻报道论文 篇2

从这一新闻格局上可以看出,我们目前缺乏的是综合性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栏目。我个人认为深度报道从形式讲接近专题片,在内容上也有交叉,但却并不等同于专题片。它的内涵比专题要小,只有有关社会热点与新闻热点的深入报道才属彼列。而它同时也就分为社会主题的深度报道与新闻主题的深度报道两种。前者侧重于社会意义而与具体新闻可近可远;后者则是与新闻报道紧密相连的,是对重要新闻事件的展开报道。从时间安排上看,前者可一周一次,单篇篇幅可较长;而后者宜多,最好一两天一次,每篇篇幅可稍短。在报道上,后者应比前者较少主观因素。这作为一种较为理想的报道格局。

只有长短搭配才能使迅速与深入相得益彰,使得新闻对生活的反应更全面、完整、更有利与观众的接收理解,保证靠电视获得新闻的人的信息结构合理,详略得当。我国受众对信息高度系统化的深入报道的需求,左翼从《话说长江》、《话说运河》以及后来的其他政论片播出后引起的轰动中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从电视新闻采编机构来说,只作动态报道,也对采编人员构成很多限制,使他们常有无法施展的感觉。而目前我们的专题片,虽然也不乏长篇大作,有些也受到欢迎,但是总的来说内容形式与现实生活都还有一定的距离,因而使它们的接收率受到影响,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我国改革开放十几年来,社会与受众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受众增多,接触媒介时间增加。电视机的社会拥有量已达到两亿多台,即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家庭拥有有接收机,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大市场;受众接触电视媒介的时间在逐天增加。2.社会变动速度加快、幅度加大、新事物不断涌现,新观念层出不穷,社会信息量骤增。3.群众的社会参与程度提高。他们走出原先的狭小天地,走向社会,投身改革,建立起越来越广泛的社会交往,给予政治、经济生活以越来越深入的影响。4.社会管理方法改变,舆论监督地位上升,群众实施的对方方面的监督越来越重要。

在这种情况下,电视要适时转换功能,反应社会要求并予以恰当引导;否则就会降低舆论作用的力度,从而降低社会控制能力,甚至会给改革带来麻烦。

社会变革对于媒介发展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和70年代末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孕育成熟了报纸的深度报道。我们也应该抓住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时机,使我国的电视新闻早日成熟。

从世界范围来看,电视文化具有很强的国际化倾向。报刊很难走出国门,而国际间电视市场的争夺却异常激烈。现在竞争的热点已从美洲、欧洲渐渐转向了亚洲。这个大北京对我国电视形成了内外夹击之势:一方面是受众的“饥渴”;另一方面是发达国家电视节目的大量涌入,这些节目的精湛技法及表现力更强化了国人的要求。

对此,我们电视界要有清醒的认识、有危机意识,并要下决心背水一战。我们要拿出高水平的作品满足国人的要求,并投入国际电视竞争,在世界电视市场上争得我们的一席之地。这里面既包括戏剧,文艺作品也要有新闻节目。以此振兴民族文化,引导社会舆论,在变革中引导全国人民健康地走向小康生活。这是历史赋予电视界的重任。而电视新闻发展的重点应是深度报道,时代在呼唤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新闻连线:电视新闻报道新突破 篇3

一、新闻连线节目产生的背景

新闻连线节目是指充分运用先进的视音频传输手段,完全打破空间地域的束缚,将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相关人员连在一起,就受众高度关注的一个新闻事件或者新闻话题,进行报道、讨论和评述的节目形式。这种新型节目形式的产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媒体竞争的日趋激烈,迫使电视新闻报道要有新突破。

随着我国新闻媒体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快,新闻媒体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近年来,报纸媒体中晚报的兴起,将新闻报道中的深度报道推向了极致;广播媒体中专业频率的出现,将新闻的时效性体现得淋漓尽致;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体又以其互动性强显示出无限魅力。所有这些都对电视新闻报道形成了极大的冲击,迫使电视媒体博采各家之长,充分发挥电视技术潜力,在电视新闻报道形式上进行创新。

2.观众的需求越来越高,简单的新闻报道已难以满足观众的需要。

对电视媒体来说,除了其他媒体的竞争,内部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去年以来,全国在无线和有线电视台合并的潮流下,数以千计的专业化频道应运而生,电视媒体已经由稀缺转变为过剩,观众也因此有了更多的选择。另外,随着观众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观众对电视新闻报道的口味也变得越来越挑剔,由过去的"你播什么我看什么"变为"想看什么就看什么"。这就要求电视新闻报道要以更快、更深、更多的信息量和更强的现场感来满足观众的需要。

3.电视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新闻连线成为可能。

近年来,电视技术、信息产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视频、音频、微波、光缆、通讯等技术的完善和普及,为新闻连线提供了技术保障。如果没有这些现代科学技术提供的物质条件,新闻连线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新闻连线节目的特征

新闻连线节目实际上是将电视新闻报道或电视直播节目与演播室节目通过现代电视技术有机地连接起来,将前方的新闻报道或现场报道与后方的访谈融为一体。除了有一般电视新闻报道的特征外,还有以下显著特征。

1.新闻题材重大,是观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事件。

新闻连线节目的题材要么是内容复杂、头绪较多,要么是正在发展的、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而且观众对此题材又有着高度的关注度。对这类事件或问题的报道,若用一般的电视新闻报道形式,往往由于篇幅小、时间紧的限制,记者难以进行从容的观察和思考,不能进行深入的追踪和挖掘,所作的报道大多流于表象,信息量、时效性也较差。通过新闻连线,既能对事件进行充分报道,又能展开深入的讨论,还可以根据需要插播背景资料,并且能随时把握事件的发展和进程。同时,通过将某一方面的专家请进演播室或进行连线采访,更能挖掘新闻事件的深度内涵,以全面的视角,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组合满足观众的需要。中央电视台成功地对韩日世界杯、今年"两会"以及伊拉克战争的连线报道,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2.时空跨度大,真正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电视新闻报道的束缚。

新闻连线节目充分运用现代电视技术和通讯技术,缩短了客观上的距离,不管地球上、地球外,只要人类能涉足的地方,就能将其置入观众面前的电视屏幕,使地球真正成为一个村落。最近发生的伊拉克战争,新闻连线的技术被中央电视台广泛而熟练地运用着。只要观众坐在电视机前,就能看到伊拉克战争的现场,看到伊拉克周边国家所建的难民营和军队调动情况,看到美英等国家高官的活动和军事部署情况,看到世界各国政府的表态及群众游行示威的现场,甚至刚刚还在看伊拉克惨烈的战争场面,转眼又看到在美国好莱坞举行的奥斯卡颁奖盛况等。空间上的距离感在此消失得无影无踪。

新闻连线节目还通过背景资料的运用,在节目中插播背景报道,将时间上的距离拉近。如中央电视台对伊拉克战争的连线报道,既有正在进行的战争现场,又有十几年前海湾战争的情况,还有这十几年来联合国对伊拉克的制裁和武器核查情况。时间上的距离感在此也被大大弱化。

3.报道的信息量大、深度高、思辨性强。

新闻连线节目由于彻底摆脱了时空的局限,通过多点式、全方位、立体化的报道,能够充分将某一事件的所有信息呈现给观众。再通过演播室中专家对这些信息的综合、讨论、述评,进一步充实背景、延展现场、阐释观点和看法,挖掘出深层次的新闻内涵。同时,通过对事件所涉及的各方面人物的采访,以及有不同观点的专家之间的讨论甚至交锋,使整个报道具有思辨性。由此可以看出,新闻连线节目已经成为电视新闻报道从理性思考欠缺、报道深度不够、透视性不强走向提升自身的思辨色彩,加强报道深度,增强透视性的一个重要标志。

4.现场感、参与性强,不仅报道结果,而且更重视过程。

有专家将人类与外界的感知分为三个接触阶段:一是面对面的直接接触;二是以书面文字或电话、摄像等方式实现的人际接触;三是由电视与网络带来的接触,它既有第一类的亲情和直观,又有第二类超越时空的优势。新闻连线报道可谓完美地体现出了第三类的优势。以前的电视新闻报道只是客观地叙述,偏重于报道结果,很少注重细节,更不用说过程了;而新闻连线报道将事件的现场、环境、人物、进程原原本本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通过连线,在不同地方出镜的记者引领着观众的视线,走进现场、寻找细节、探寻人物、追踪过程,使观众很容易将自己放在那个环境里去设想,更加深刻地关注那里发生了什么事,以及自己对这件事的想法,最大限度地拉近了媒体与观众的距离,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意识。

5.主持人角色突显,综合能力成为主持人驾驭节目的关键。

网络电视新闻报道论文 篇4

一、网络新闻给电视新闻带来的挑战

互联网信息化、便捷化的特点为网络新闻带来许多区别于电视新闻的优势和特色, 同时也为电视新闻带来了挑战和威胁, 其中包括传播方式的挑战、传播速度的挑战以及个性化服务的挑战等等。

(一) 传播方式的挑战

互联网的信息化和传播速度决定了网络新闻传播的实时性和快捷性[2]。电视新闻还是局限于传统的采、编、播框架之中, 传播速度有待提升, 与电视新闻的新闻制作流程相比, 网络新闻的制作流程更简单、传播更便捷。在网络时代和自媒体普及的时代, 人人都有可能成为新闻的发布者, 从而实现了新闻随时随地的传播。这种多样化的传播方式, 是对传统的电视媒体的一大突破和挑战, 为电视新闻带来了威胁。

(二) 受众影响力的挑战

中国人口基数大, 同时也是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网络的普及和人们对网络的依赖为网络新闻的滋生和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 现今人们看电视的时间越来越少, 例如上班族, 往往只能通过早晨以及傍晚的间隙进行电视新闻的收看, 其余的时间还是与网络资源的接触比较多[3]。这样一来, 网络新闻的受众不断增多, 往往会削弱电视新闻的受众群体。

(三) 个性化服务的挑战

在网络新闻出现之前, 电视媒介一直是新闻制作与播报中的优势媒介, 声画合一的传播方式和快捷的传播速率赋予了电视媒介的优势地位。但是自从网络新闻衍生和发展之后, 网络新闻的个性化服务为电视新闻带来了挑战和冲击。首先, 网络新闻的订阅为受众的自主选择带来了便捷;其次, 自媒体的普及使全民记者时代到来, 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发布者。

二、电视新闻应对网络新闻挑战的策略

在网络新闻带来的冲击下, 电视新闻只有发挥电视媒介这一传统媒介的权威优势, 才能更好地应对网络新闻带来的挑战, 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 依靠权威优势, 提升策划能力

电视新闻不论是资历还是权威性, 相比还不够成熟的网络新闻来说都要高得多, 在新闻制作方面, 电视新闻还是存在着一定的权威性和话语权。电视新闻的制作首先要善于抓住这一优势, 对于新闻策划更加严谨和完善。例如, 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 虽然网络新闻在时效性上比电视新闻强, 可以率先爆料以博取受众, 但是就新闻的权威性和可信性来讲, 电视新闻还是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电视新闻制作人可以在就地取材、剪辑后, 将事件制作成专题或者连续报道, 保证新闻的质量和后续性[4]。

(二) 与网络舆论互动, 提升灵活性

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和快捷化为网民提供了表达意见和看法的空间。在网上, 网民可以战队新闻实践畅所欲言, 发表对于事件的看法或者意见与建议。在网络新闻发布后, 网民的意见和看法往往能形成网络舆论, 是民意的代表。对于这一现象, 电视新闻制作要善于抓住受众心理, 在电视新闻的制作中实现与网民的互动。例如, 将网民在网上发表的意见显示于电视荧幕之上, 在对此意见进行总结和讨论等, 营造电视新闻与网民意见的良好氛围。

(三) 实现电视新闻网络化, 拓展传播渠道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 电视新闻只有紧跟发展潮流, 充分利用媒介优势, 才能不被竞争激烈的新闻市场淘汰。现今电视媒介创办网站以及微博认证号、微信公众号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电视新闻及时拓展传播渠道, 实现电视新闻的网络化, 是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从而又保证自身竞争力的方式之一[5]。例如, 现在中央电视台在微博上开通“央视新闻”这一微博认证号就是很好的例子, 讲电视新闻实时在网上进行滚动播出, 即保证了自身的权威地位, 又竞争了受众市场。

结束语

综上所述, 虽然网络新闻的发展势头不断壮大, 为电视新闻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和冲击, 但是, 电视新闻也有网络新闻无法达到的优势。在网络新闻的冲击下, 电视新闻只有合理发挥自身的优势, 扬长补短, 在保证新闻质量的同时进行创新、锐意进取, 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才能在新闻事业的发展中保持权威地位与话语权优势, 使自身的新闻制作不断进步与完善。

摘要: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日趋成熟, 新闻的报道方式也出现了创新和变更。由于网络的便捷性和实时传播性, 网上看新闻已成为越来越多新闻读者的首选, 媒体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不断开心创新的新闻报道方式。网络新闻的流行为电视新闻这种传统媒体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将结合网络新闻的流行趋势以及电视新闻的特点, 探讨在网络新闻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的背景下, 电视新闻应如何发挥优势, 应对网络新闻的挑战。

关键词:电视新闻,网络新闻,竞争,挑战

参考文献

[1]刘砚明.网络新闻的价值取向——以中国近年网络舆论监督事件为例[J].当代传播, 2012 (01) .

[2]丁红.从“网易新闻”看中国网络新闻的应对策略[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1) .

[3]明晶.电视媒体应该如何使网络新闻为我所用[J].知识经济, 2012 (04) .

[4]马明巍.浅析电视新闻与网络新闻的发展[J].新闻传播, 2011 (08) .

电视新闻稿 新闻策划 篇5

在我们的校园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默默的坚守在自己的岗位,无论风吹雨打,从不抱怨。在校园篮球场的某个小角落,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老大爷。你在这里工作了十几年了?我在这里工作十几年了,我觉得不辛苦,我觉得待在家里还不好些,在外面看看报纸也就好一些。你如果不读书不看报,有句老话,人不学就变笨,刀不磨就变钝。对于老大爷这种行为,我们同学们有什么看法呢? 反正我挺喜欢读书的。这个老大爷虽然是为了生存才在那里卖水,可能为了打发时间才读点报读点书来充实自己的生活,我挺赞同这种想法能够排除外部的干扰得到心灵的慰藉。对于拥有优越读书环境的大学生还不好好珍惜这种资源你怎么看因为我从踏入大学的第一步开始,我就觉得大学生是来生活学习的不是来享受的,所以我觉得他们还没长大吧。我觉得老大爷很有情调。为什么会这样说呢?一般老人看书看报的还是比较少,至少说明他热爱生活,这个年龄段的生活还是可以的,有心情坐下来晒太阳看书看报。老大爷没有好的读书条件,但是他却没有放弃这种读书思考的机会,这给我们有优越读书条件的大学生带来很多思考。

浅论电视新闻报道角度选择 篇6

关键词:电视新闻;角度选择;侧重点

作者简介:吕红枫(1969-),女,汉族,吉林梨树人,绥芬河广播电视台编辑,主要从事广播电视编辑研究。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01

新闻角度是新闻采写者在发现、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时的着眼点和侧重点,构成事物的各个因素和各个侧面,都是新闻报道可以选择的角度。因此,对于同一新闻事件,由于新闻记者的年龄和阅历等不同,写出的新闻报道也不一样。所以,不同的角度得到的是不同的认识价值,角度选择的不同,产生的新闻宣传效果就不一样,新闻报道角度的选择,要打破常规,从新闻的本质看问题,从中选择新颖耐看的角度,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从百姓的角度去看新闻,选择他们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在县级台的新闻报道中,领导和各部门的工作报道必不可少,但每天都说领导在干什么,各部门的成绩怎么样,这就成了学舌鹦鹉,不是新闻报道,而是将事件重新回放,既不是领导愿意看到的,也不是百姓想看的,甚至被人诟病假大空,长此以往,这样的新闻也就失去了阵地,也没有感染力,不会得到社会的认同。因此,我们可以变通新闻报道的角度,从领导和各部门的工作出发,找到其中人民群众企盼、关心和呼吁,从百姓最想知道的方面去提炼主题,就能吸引观众,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比如在绥芬河市的日常新闻报道中,自牡绥电气化铁路开工建设以来,因其所处的绥芬河口岸是黑龙江省对俄重要的贸易口岸,是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建设上的重要节点,也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来,积极响应号召,加强铁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典型,而备受各级领导的关注,那么怎样做好这样的新闻,是千篇一律地重复各个施工阶段的工作进展,还是挖掘新闻人物,从重要节点事件入手,选择好的新闻报道角度,吸引观众的注意,显然后者更能抓住观众的眼球,因此绥芬河电视台在《绥芬河新闻》节目中,总是从牡绥电气化铁路改造项目中,挖掘新闻事件的主角,并前后跟踪一对八零后小夫妻,在这条铁路上付出的努力与艰辛,从而带出这条铁路的工作进展,这样平民化的视角,更容易引起百姓的共鸣,也更愿意看到这样的新闻事件,所以,这样的新闻报道角度的选择,才是成功的。

其次,新闻报道角度选择要紧扣新闻的价值,从最能提示事物本质方面去选择报道角度。事物是复杂的,同一事物有不同的侧面,而同一新闻也有不同的价值,要从多角度中去比较主题,选择最有新闻价值的主题进行报道。另外,现象和本质是提示事物外部表现和内在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也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深度和认识过程。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表现形态,是人们的感官能直接感知的。事物的本质通过现象从不同的方面表现出来。透过现象看本质,为我们选取新闻报道角度,提供了一个科学的认识方法。当我们发现和掌握了某一新闻事实后,从最能提示事物本质的角度去立意,写出的新闻才有深度,有思想性。

例如在对弃管楼的报道中,这是广大群众切实关心的一个新闻,这就是其新闻价值所在,那么我们在对弃管楼的报道中,不仅要将当前弃管楼的现象和危害报道出来,以其中的一户居民或者一栋楼的居民,对弃管楼的认所受到的影响为切入点,进行报道,更要挖掘弃管楼产生的根本原因,各相关部门应采取的措施,以及今后如何防止弃管楼的出现,让百姓安居乐业,这才是从弃管楼产生的本质角度去报道,才能赢得受众的认可。

再次,要创新思维,从工作所需去选择报道角度。以超常规的眼光,从特异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且又能经得起检验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大量的新闻实践告诉我们,不加选择千篇一律地报道一个新闻事件,往往会取得相反的效果,很难给受众留下好印象,对于新闻记者来说,创新思维至关重要,报道者有了创新思维,就能从新的角度发掘新闻价值,使受众看到新的报道形式、报道内容,产生新鲜感,能够进一步吸引受众观看。

总之,好的新闻报道角度选择,会使同一个新闻产生不同的宣传效果,新闻报道所选的角度必须做到立意新、题材新、表现手法新,只有这样才能够写作出好的新闻作品,从而增强新闻报道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每一个电视新闻记者在接到新闻采访时,最好能将这个新闻价值最大化的进行挖掘,摆在观众面前一道不一样的新闻事件大餐,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宣传效果,让人铭记于心。

参考文献:

[1]《新闻报道与写作》

网络电视新闻报道论文 篇7

关键词:天津爆炸事故,网络传播,传播环境,微博

在网络环境中, 公共事件尤其是灾难事故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媒体的发展状况。在突发性事故面前, 微博相比其他新媒体仍有其传播优势, 下文主要分析了微博和各类新媒体有关“天津爆炸事故”的报道状况。

一、天津爆炸事故的网络传播状况

(一) 微博直播“天津爆炸事故”

2015年8月12日23:30左右, 位于天津滨海新区塘沽开发区的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所属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这起特别重大事故一出, 一位名为@小寳最爱旻旻的博主在当晚11时26分发布微博“重大火灾, 爆炸声跟打雷一样”! (现微博已删除) , 此后多家主流媒体的官微、客户端连夜不间断推送信息进行滚动直播, 来自不同渠道的声音相互交织, 为此事件提供了大量详细而生动的信息和救援全景的展现, 这的确是传统媒体在报道速度、舆论引导和社会动员上所不能比拟的。

天津爆炸事故发生后的一小时内, 仅仅通过微博获悉爆炸发生的网友达到数万, 在爆炸发生后“头七”这一天, 网友、明星、官方“大V”和主流媒体在微博上发声, 源源不断的评论和转发充分体现出微博传播和聚合的速度和能力。在危机事件面前, 微博相比微信和传统媒体, 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二) 网络媒体已成为重大事故报道的主流

在“智媒体”时代, 官方微信、微博和具有代表性的新闻APP在新闻事件尤其是突发事件发生之际扮演了一种“传声器”的角色。下文选取了以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为代表的相关媒体, 制作了有关“天津爆炸事故”媒介发布信息的汇总表。 (详见表1和图1)

由上表可以看出, 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和地方主流媒体“天津日报”在事故发生后的8天内, 发布有关天津爆炸事故信息分别占信息总数的20%和86%。尤其是地方主流媒体, 发布信息数覆盖整体的一半以上 (详见图1) 。官方微信公共平台有关“天津爆炸”信息的相关推送, 使活跃在微信上多达5亿多的用户自觉或不自觉地关注此事故, 进而引发人们关注和思考。

二、天津爆炸事故对网络环境新闻报道的启示

随着我国重大突发事故的频繁发生, 舆论引导在传播中的意义更加突出。舆论一般通过制造信息环境来积极促成社会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社会舆论应发挥其社会思考的重要功能, 为建立起一个健康的传播环境而努力。

(一) 环境事故归责的衍变

天津爆炸事故因其损失的巨大性和关注的持续性, 使其传播环境变得更加复杂。从传播过程来看, 这起事故可以分为事故曝光、事故升温、事故高潮以及事故后续四个阶段, 下文分析该事故的发展和传播衍变路径。事故一出便引起人们的关注;随着事故的发展, 由单纯的现状描述转变到谁该对此事故负责, 更是引起人们对爆炸后追责问题的关注;而在事故高潮阶段, 又由追责转变到关注环境污染:空气质量、环保风险、危险废物的处置等各方舆论凸显, 使传播环境变得更加复杂。综上所述, 该事故的传播衍变路径基本上为:事故本身——追责——环境污染这三方面。

(二) 对与事故有关的公众人物行为的追踪报道

公众人物因拥有高关注度和强传播性的特点, 其话语权和影响力远大于普通用户, 因此公众人物在微博上发言应当更加谨慎。微博时代里, 一条博文可能被成千上万次转发和评论。如拥有庞大粉丝数量的@张嘉佳等微博“大V”们的陆续捐款, 这种连锁反应在微博这个传播平台上迅速发酵, 微博用户们纷纷为女孩捐款, 仅一天时间骗得3700多名网友现金打赏。但其实这是一条骗人的微博。

15日9:38骗子落网。@微博管理员发布封号信息并提醒网友防诈骗, @张嘉佳于当天23:38转发原微博结束此事件。在这次微博骗捐事件传播中, 不能说因为公众人物@张嘉佳的转发和打赏导致了3700多人的上当受骗, 但也不能否认很多读者因为@张嘉佳的转发, 直接进行打赏捐助。

基于微博传播的诸多特点, 丧父骗钱事件经过“意见领袖”的转发后, 得到了大部分用户的认可并捐款, 在此传播过程中名人效应被无限放大, 通过微博用户的社会人际网络, 使“捐款”事件快速传播和扩散, “爆炸事故”引发的一系列“骗捐”事件受到很大程度的关注, 在微博已形成病毒传播。

(三) 对环境污染报道的引导

在这次天津爆炸事故中, 新闻媒体大量报道氰化钠的泄露不仅引起人们的重视,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人群恐慌。各种虚假信息不断滋生, 错误言论也被不断转载扩散。在这种被误导的传播环境中, 媒介的跟风报道更是突出了传播环境的重要性。危机事故来临, 恐慌心理和各路海量信息给谣言带来滋生空间, 面对突发性的事故灾害新闻, 运用合理的方法收集、研判和疏导错误舆论, 重视网民情绪、立场和意见表达至关重要。

1.减少新闻悲剧报道。实践证明大量同质化的环境污染报道不仅会引发恐慌心理, 还会扰乱社会安定, 影响正常的救援活动, 因此减少同质化的环境污染报道对事故新闻的管理有着积极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媒介要回避矛盾, 回避社会热点, 相反, 在新闻报道中要重视这种矛盾和热点, 根据舆论的发展状况, 精心设置议题来影响人们的关注走向。除此之外, 新闻的悲剧报道应适可而止, 尽量避免煽情性的报道, 在数量上减少悲剧性的报道, 在内容上着重引导和把关, 正确进行正面的舆论引导。

2.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不传谣不造谣”是对当代网民的一个基本要求, 更是传媒行业的基本准则。面对真假难辨的信息时, 应加强理性思考、多方求证的态度, 这不仅是对受众的尊重, 更是提升媒介公信力的重要表现。一方面, 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解读媒介信息的正确视角, 提高人们对事故性新闻的思考能力、辨别能力和自我把关能力, 不被媒介所控制;另一方面, 更加注重受众和用户的体验, 避免在“传播”与“互动”中脱节, 在对待类似网络舆情中的极端心理和行为时, 更要重视网民的声音。

3.快速回应谣言流言。舆情发生后, 面对流言和谣言, 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辟谣, 充分利用网络新技术和新应用, 秉持公开透明的原则及时说清事实真相。在调查核实事件真实情况的同时进行持续辟谣, 不给流言和谣言生存空间, 实时跟进, 持续发布辟谣专栏进而正确引导舆论。

三、结语

网络环境助推民意发展, 在一个事件发生后会通过网络的传播迅速形成强大的关注, 微博直播使该事故成为全国关注的公共事件, 由此可见网络传播环境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把握事件的传播环境也至关重要。由于事故灾害的性质和信息源受限等问题, 分析传播环境的趋势, 更精确地引导网络环境, 需要媒介和网民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孟建, 裴增雨.网络舆情的收集研判与有效沟通[M].北京:五洲出版社, 2013.

[2]邓利平.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多维视角[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1.

[3]张婷婷, 旻文庆.指尖与舌尖:突发事件与网络口碑传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4.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5]蒲红果.说什么怎么说:网络舆论引导与舆情应对[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13.

[6]王勇.大众传媒与社会越轨行为——社会控制视阈下的越轨新闻信息传播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0.

如何做好会议电视新闻报道 篇8

1找准角度突出特点使会议电视新闻报道内容新鲜有看点

1) 抓住一个“新”字做好会议电视新闻的报道。每年年初, 各地方党委政府都会相继召开许多会议, 诸如: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经济会、党建会等等, 会议内容非常多, 会议要传达、研究、解决的事情涉及方方面面, 作为电视台新闻记者如果不知取舍提炼, 按照会议的时间、地点、参会人员等信息就会议报道会议, 那样只不过是报道了会议的议程和程序, 落入了会议报道程式化的误区。因此, 记者在报道会议时, 不仅要在报道形式上有突破, 更要在报道内容上有创新, 记者要清晰会议新闻报道给谁看的定位, 要善于在繁杂的会议内容中进行筛选, 提炼与广大受众关系较为密切的重大决策、重要决议等会议的最新信息进行报道, 要知道广大的电视受众更关心的信息是会议制定哪些新措施、出台哪些新政策, 将给自己带来哪些新变化, 把这些会议上的新信息作为报道重点, 比泛泛概括更能把会议的精神实质反映出来, 更能挑动受众的神经, 给他们留下新的印象, 做到“年年会议相似, 岁岁内容不同”, 真正达到会议报道的效果。

2) 突出一个“实”字做好会议电视新闻的报道。许多会议电视新闻经常是这样, 画面里主席台、参会者, 台上一组镜头台下一组镜头, 加上某月某日举行某会议、某领导出席并作重要讲话等等文字解说, 这样的新闻很难调起受众的“胃口”。殊不知, 受众的没“胃口”是新闻记者造成的, 谁出席会议、多少人参会等一些信息普通百姓不会关注, 按照受众的收视特点, 与自身相关, 为人所关注、所感兴趣的事实, 才是他们眼里的新闻。现实生活中, 无论是社会新闻还是时政新闻, 都会与受众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甚至有时还比较紧密。这就要求记者要在会议新闻报道时要学会“挤水分抽干货”, 例如:每一时期、每一阶段, 人们都有这样或那样的话题, 有些像交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民生类话题更会涉及千家万户, 为了让会议新闻报道有的放矢, 在报道会议时要有机结合当地干部群众对热点问题的反应, 把会议重点落到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上, 使会议落脚点的含金量体现出来。这样既能突出会议的主体, 也能及时表达政府的观点, 又能顺应百姓的呼声, 使会议报道更加充实、更加全面、更加深入。

3) 体现一个“活”字做好会议电视新闻的报道。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 如何让受众真切地感受到会议现场的氛围, 这就要求记者必须运用好电视画面的特殊语言——现场同期声。要恰当使用现场同期声, 增强会议报道的现场感, 做活“真”字文章。不仅能让受众看到会场的怎样的画面, 还要让他们听到会议现场的声音。同时, 记者还要在文字稿件上巧做“活”字文章, 我们知道, 会议报道内容一般比较枯燥, 并且带有一些必须报道的数字, 如何将会议内容和数字以电视受众容易接受的大众化语言报道出去, 这就要求电视新闻记者真正的改文风、转作风, 在稿件的写作时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日常使用的口语, 用这些生活化语言增加会议新闻的可感性和生动性, 避免会议新闻趋向教条化、呆板、僵化, 拉近会议新闻与电视受众的距离, 让他们在会议新闻中品出乐趣, 这样才能使会议新闻活起来。

4) 重视一个“广”字做好会议电视新闻的报道。做“广”会议新闻是会议类电视新闻报道一个颇为巧妙的角度, 电视区别于其他媒体的显著特征就是画面, 在会议报道时要充分利用好这个特征。在一些程式化的电视会议报道中, 出现在电视画面里的就是会场中台上、台下, 画面缺乏生机活力, 因此, 为了让受众得到更多的信息, 会议电视报道应把镜头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 伸向会场之外, 用鲜活的画面来提高电视受众的兴趣, 例如:当进行会议新闻报道时, 稿件提到工业建设、交通物流、城市建设、农村发展等内容时, 编辑一组组相关行业的镜头, 来替代会场上的画面, 这样不仅丰富电视报道的内容, 而且还加深受众对会议内容的理解。使会议本身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得以传递。

2练好内功讲究技巧不断创新会议电视新闻报道方法

1) 作为一名电视新闻记者, 首先加强自身修养, 努力学习理论知识, 切实提高自己的政治敏感性, 深入了解本地的改革、发展趋势及其他重要信息, 同时还要熟知当地党委政府当前一段时期的工作重心和工作重点, 要及时掌握当地各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 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学会观察的良好习惯, 研究分析各种各样问题和现象, 积累各种各样的素材和知识, 做到报道有根基, 有深度。

2) 一名电视记者, 要扎实做到“三贴近”认真开展“走转改”。最鲜活、最真实、最接地气的新闻素材都来自于基层一线, 新闻素材就像“园中菜水中鱼”一样, 要把镜头对准基层和群众, 从群众的视角去发现新闻线索。因此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就一定要树立群众观念, 经常深入生活、了解基层干部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这样做出的新闻报道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3) 熟练使用摄像器材掌握拍摄技巧。会议新闻具有其特殊性, 那就是会议程序不可重复, 会议不会因为记者漏拍了某个程序而重新来过, 这就需要摄像记者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在拍摄过程中, 摄像记者应注意拍摄时机的把握和选择, 拍摄会议画面时要力求做到景别丰富到位, 全景、中景、近景、特写要有序搭配, 为后期剪辑提供丰富的素材选择。

4) 认真做好会前准备, 对会议的内容, 程序以及会场灯光设施、参会人数、座位布置情况有个初步的了解, 对本次会议新闻的机位设置、拍摄角度、画面构成等做到心中有数, 只有事先对会议的背景、内容做到了如抬掌、拍摄起来才会忙而不乱、有条不紊, 同时, 要注重细节画面的拍摄, 使会议新闻的画面鲜活丰富, 起到较好的传播效果。

总之, 成功的会议电视新闻报道, 应该从电视新闻的特点出发, 从电视受众的收视需求着眼, 找准切入角度, 创新报道形式, 让会议电视新闻报道有内容、有新意、有看点、有效果。

参考文献

[1]罗春.如何改进电视会议新闻的报道[J].新闻界, 2004 (3) .

[2]李登清.突出信息扮靓会议报道[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5 (1) .

[3]史红帅, 李颖江, 高大山.要学会写电视会议报道[J].新闻传播, 2007 (3) .

网络自杀新闻报道方式研究 篇9

自杀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 全球每年约有120万人死于自杀, 即每26.3秒地球上就有一个人死于自杀。此外, 有自杀意念与企图者约占全球人口的10%。我国每年有28.7万人自杀死亡, 200万人自杀未遂。“每发生1例自杀死亡或自杀未遂, 至少会有5个和他密切相关的亲人、朋友、同事或照顾者因此遭受严重的心理创伤, 这种心理创伤有时会持续很多年甚至后半生……因此, 自杀行为已成为我国一个及其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影响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1]

媒体对于自杀的再现与现实生活中的自杀行为存在着复杂的联系。德国文学家歌德1774年的作品《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主人公维特为情开枪自杀。小说出版后, 许多欧洲青年男子仿效维特的方法结束生命。因此该小说当时被许多国家查禁。后来的媒介研究者将模仿媒介产品或报道的自杀行为称为“维特效应” (Werther effect) 。[2]

20世纪七十年代, 美国社会学家David Phillips研究发现[3], 报纸与电视上的自杀新闻报道量与随之而来的自杀数量成正比;自杀报道的传阅率越高影响力越大, 其诱发的自杀率也就会越高、越严重。在电视报道自杀案例后, 自杀数量在10天内逐渐攀升, 如果自杀者是名人, 且在多台、多栏目相继报道, 其负面影响及诱导效应尤其明显。

大众媒体对于社会公众人物, 尤其是演艺界明星自杀的报道引发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1962年, 美国电影明星玛丽莲·梦露自杀当月, 美国增加了303个自杀案例, 比同期增加12%[4]。1986年4月8日, 日本歌星冈田由希子跳楼自杀的新闻被媒体大肆渲染后, 两周内有20多名青少年自杀。当年的前11个月, 日本青少年自杀人数达333名, 比1985年同期高44%, 心理学家称之为“由希子症候群”事件[5]。2003年4月1日, 中国香港艺人张国荣自杀事件发生后, 当年4月份香港共发生131宗自杀身亡个案, 较3月份增加32%, 亦较2002年4月份高出18人。在这些自杀案中, 死于跳楼的占32%, 在所有自杀方法中比例最高。在当月的自杀者中, 有几名死者轻生前留下的遗书中清楚写明其自杀与张国荣轻生有关。[6]

网络媒体作为大众媒介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对自杀新闻的报道也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一些负面的社会效应, 因此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

二、研究目的

为什么大众传媒对于自杀新闻的报道会导致其后一段时间内自杀事件的激增, 这涉及到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领域。然而如何改进自杀新闻的报道, 尽可能地削弱自杀新闻给受众带来的负面效应, 避免受众对自杀事件和自杀行为的错误认识, 倡导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则是媒体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鉴于此, 本文将对网络自杀新闻的报道方式展开研究, 以期对相关学者及新闻工作者有所启发。

三、研究方法与样本采集

(一) 样本采集

目标媒体的选定:本研究以互联网媒体网站为目标媒体。在选择目标媒体时力图纳入综合性网站和专业新闻网站。因此, 本研究选择的目标媒体包括:国内三大综合性门户网站———新浪、搜狐、网易, 以及两大专业新闻网站———新华网和南方报网, 共五家媒体。

时间范围的选定:鉴于本研究是现状研究, 因此选择较近的三个月份即2009年9月、10月、11月作为研究时段。

分析单位的选定:本研究通过互联网搜索引擎百度进行搜索, 在新闻标题中带有“自杀”这一关键词的搜索结果中, 选取以自杀为主要议题的新闻报道, 包括各类新闻文体。本研究要求整篇报道以自杀为新闻价值的落脚点, 如果仅仅是报道中提及“自杀”字样, 而并非以此议题为主, 则不在考察之列。由于本研究针对国内现状, 因此只选择国内 (包括港澳台地区) 自杀事件的新闻报道, 关于国外自杀事件的报道则不在考察之列。政治性自杀、宗教性自杀、邪教性自杀等特殊性的自杀事件不在本研究考察之列。本研究亦不考察视频类的网络自杀新闻。

(二) 类目建构

在参照过去相关研究的基础上[7], 根据研究的需要, 本研究中对自杀新闻中的具体报道失类型归纳如下:

1. 自杀新闻中报道失当的具体类型:

(l) 描绘自杀细节或公布遗书、现场照片等; (2) 将自杀原因简单化、神秘化; (3) 采用煽情式、渲染式的报道方式; (4) 使用耸动、煽情的标题或标题与文中信息不一致; (5) 未提及自杀者对其家人及朋友造成的严重伤害和心理创伤; (6) 传播其他与自杀相关的错误认识。

2. 自杀新闻中出现的失当情况:

(l) 出现一项失当的新闻报道; (2) 出现两项失当的新闻报道; (3) 出现三项及以上失当的新闻报道; (4) 基本无失当的自杀新闻报道。

四、研究结果与研究发现

(一) 网络自杀新闻的总量分布与数量特征

从总体分布来看, 本研究中五个网站 (新浪、搜狐、网易、新华网、南方报网) 各目标时段自杀新闻的抽样总数为350篇, 各网站不同月度目标样本数量分布如下 (见表1) :

(二) 网络自杀新闻报道的文本特征

在文本特征方面, 本文主要探讨网络自杀新闻 (个案报道) 中出现的报道失当情况。在本研究样本的267篇个案报道中 (见表2) , 出现一项失当的新闻报道有106篇, 占39.70%;出现两项失当的有89篇, 占33.33%;出现三项及以上失当的有39篇, 占14.61%。换言之, 有87.64%的个案报道都存在失当的情况, 仅有12.36%的新闻报道基本无失当情况 (比例见图1) 。可见, 我国网络自杀新闻的报道失当情况比较普遍, 完全符合标准的新闻报道较少。

注:报道失当的情况只可能存在于个案报道中, 故本项研究的样本数为个案。

报道的样本数 (N=267) 而非新闻样本总数 (N=350) 。

从表3可以看出, 网络自杀新闻报道中出现最多的三项失当类型为:未提及自杀者对家人及朋友造成的严重伤害 (33.83%) , 描写自杀细节或公布遗书、现场照片 (25.68%) , 以及将自杀原因简单化、神秘化 (13.82%) 。

注:1.由于一个样本中可能会有超过一项以上的报道失当类型, 因此本项研究采用累加统计, 所以有N405 (报道失当类型总数) >N350 (新闻样本总数) 的情况。

2.本表中的百分比为该失当类型报道的篇数占总样本中个案报道总数 (N=267) 的比例, 即“该失当类型的篇数 (次数) /样本总数”而非“该报道失当类型的次数/合计次数”, 所以百分比合计总数不是100%。

以下分别简述网络自杀新闻中失当类型的具体表现。

1.描写自杀的细节或公布遗书、现场照片

(1) 新闻中提及了自杀者服用的毒品或药品的具体名称和剂量, 并在上下文中暗示出了毒品的药性与药效。

(2) 新闻中交代了自杀者具体的自杀时间或地点。

(3) 新闻中详细描写了自杀者自杀的过程。

(4) 新闻中公布了自杀者的遗书、现场照片等。

样本 (个案报道N=267) 中出现此失当类型的有104篇, 占样本总量的38.95%, 出现此失当类型的情况比较普遍。

2.将自杀原因简单化和神秘化

(1) 新闻常常将自杀行为归结为某个单一原因, 有时限于报道篇幅和文体甚至简化为仅仅一句话。

(2) 新闻常常把自杀原因神秘化, 将自杀者描绘在一种神秘莫测, 甚至莫名其妙的心理下采取自杀行为。

样本 (个案报道N=267) 中出现此失当类型的有56篇, 占样本总量的20.97%, 出现此失当类型的情况不算严重。

3. 煽情式、渲染式的报道方式

(1) 将自杀行为美丽化

新闻中将自杀与一些美丽传说、美好事物相比拟, 或用一些具有美感的词汇来修饰, 描绘自杀行为, 制造出一种具有情绪感染力的意象, 营造出一种凄美的氛围。

(2) 将自杀行为浪漫化

新闻中将自杀浪漫化成一出爱情悲剧, 极力渲染自杀者生前的浪漫爱情, 自杀者系爱到深处、“情”不能拔, 为“情”赴死。

(3) 将自杀行为闹剧化

新闻中用轻松调侃的笔调, 夸大和戏说某些环节, 将自杀描绘成一出滑稽的闹剧。

(4) 将自杀行为喜剧化

新闻中淡化自杀未遂的后果, 忽视了其潜在的心理创伤和危险性, 凸显由自杀引发的极其偶然的皆大欢喜的结局。

样本 (个案报道N=267) 中出现此失当类型的有30篇, 占样本总量的11.24%, 出现此失当类型的情况比较少。

4. 使用耸动、煽情的标题或标题与文中信息不一致

(1) 使用耸动煽情的新闻标题

媒体或使用耸人听闻的字眼来渲染自杀行为的惊悚性:《砍下同行头颅肉贩剖腹自杀》;或使用刺激性的、甚或是无中生有的字眼凸现自杀事件的离奇性:《女孩公厕内脱裤欲自杀男警察冲进救人》、《彩民连续中奖900元后精神崩溃挥刀欲自杀被救下》;或使用煽情的词语来营造某种氛围:《他生日那天, 她跳楼自杀他昨天开口, 追悔莫及》。

(2) 新闻标题与文中信息不一致。

样本 (个案报道N=267) 中出现此失当类型有30篇, 占样本总量的11.24%, 出现此失当类型的情况比较少。

5. 自杀新闻中未提及自杀者对其家人和朋友造成的伤害

新闻只注重对自杀过程、自杀原因和自杀结果的报道, 而不报道自杀结果所产生的严重后果, 尤其是对其家人和朋友造成的严重心理伤害。

样本 (个案报道N=267) 中出现此失当类型的有137篇, 占样本总量的51.31%, 出现此失当类型的情况非常普遍, 需要引起媒体工作者的重视。

6. 传播其他有关自杀的错误认识

(1) 对名人自杀的大肆渲染

前文已提到, 本研究样本中关于陈琳自杀事件的报道共有72篇之多。甚至在法医鉴定结果出来的11月5日, 仅仅新浪网一家媒体就有12篇内容非常相似的相关报道, 这无疑极大的强化了该事件的影响力。当然, 并非所有对名人自杀的报道都属于此类失当, 但确有一部分新闻报道对此大肆渲染, 负面影响不可忽视。

(2) 对自杀行为态度模糊、立场不明

媒体面对自杀表现出来的姿态, 往往貌似不偏不倚, 恪守公正, 实则是态度模糊, 立场不明, 未能表达出理性态度和科学立场, 不能正确地引导读者如何看待自杀行为。在一些报道中甚至对自杀事件的报道采用了正面语气, 实属不该。

样本 (个案报道N=267) 中出现此失当类型的有48篇, 占样本总量的17.98%, 出现此失当类型的情况不算严重, 但造成的负面影响最大。

五、研究结论

(一) 网络自杀新闻内容表现形式的特征

1. 个案报道过多, 其他议题被忽视

在自杀新闻的议题呈现方面, 网络媒体偏重个案报道 (76.29%) , 媒体的注意力集中在凸显异常性、冲突性、轰动性的“事件型新闻” (eventful content) 上。而对有助于预防自杀, 提高公众精神健康水平的具有知识性、教育性的“资讯型新闻” (informative content) 报道力度不够。本研究议题类型中的“自杀预防、干预或救治方法”、“自杀预防与干预的社会活动”、“自杀研究、数据及概况”均属于“资讯型新闻”, 但三者的总和也仅占样本总量的10.86%。

此外, 网络自杀新闻中反思自杀的报道少之又少, 在350个样本中, 仅有11月3日南方报网的《陈琳自杀事件反思90年代歌手的命运令人唏嘘》和11月16日网易的《抑郁症是自杀的头号祸根》两篇。我们认为, 针对自杀的“反思型新闻” (reflective content) 应当成为网络媒体今后报道的重要方向。

2. 负面评价过少, 报道态度不明确

在报道语气方面, 对自杀事件或现象采取负面语气、批评态度的报道太少 (22.86%) , 而“遵循客观报道原则”的自杀新闻占到绝大多数 (74.28%) 。对于自杀这类负面的社会现象, 新闻工作者应表明批评立场, 正确引导和教育民众, 避免效仿, 积极预防。

(二) 网络自杀新闻报道的文本特征

由前文所述的研究结果可知, 网络自杀新闻中的报道失当情况非常普遍 (87.64%) 。这些无意识的失当报道反映出网络媒体责任意识的缺失。各种类型的报道失当都有可能在某一方面造成受众的认知偏差, 带来负面效应。

其实对于自杀报道应遵循的规则, 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健康部的宣传手册《自杀预防:供媒体工作者参考》已经提供了详尽的建议。参与自杀报道的媒体工作者疏于对媒体责任的理解与重视, 在报道工作中未能参考相关建议, 这是非常不应该的。

(三) 网络新闻自身的缺陷

1. 转载已成行业之风

本研究中的样本绝大多数是引自报纸的新闻报道或是转引自其他网站。不仅自杀新闻如此, 其他各类新闻也多被转载, 这是网络新闻运作机制的重大缺陷之一。大多数网络媒体缺乏新闻报道来源, 多是通过购买其他新闻媒体或通讯社的新闻维持生存, 更多的小网站更是直接拷贝, 这种对同行和受众均不负责任的做法, 应引起相关部门和有关新闻媒体的重视。

2.“标题党”现象严重

前文已提到网络自杀新闻报道中存在“使用耸动、煽情的标题或标题与文中信息不一致”的弊病, 即俗称的“标题党”。这类问题也存在于各类网络新闻当中, 网民浏览新闻的随意性和猎奇性使得很多网络媒体不惜以标题吸引广大受众, 却很少考虑标题与内容的相关性, 这种做法影响到新闻的真实性。

3. 报道方式亟待改进

由于电子阅读的特殊性, 网络新闻一般篇幅较短, 难以对自杀事件进行深入、详尽的报道, 多数浮于事物的表面, 不利于受众对自杀事件进行详细了解和深入反思。网络新闻现有的报道方式更接近于报纸中的短讯, 报道内容缺乏深度和力度使得网络新闻的接受度和美誉度受到一定的影响。

六、给网络媒体的建议

(一) 更多关注自杀议题

我国的网络媒体, 尤其是严肃的专业性新闻网站, 应当更多地关注“自杀”这一关乎公共精神健康问题的议题, 引导受众关注并正确对待自杀现象。

(二) 积极改进报道方式

网络媒体应严格遵守新闻法规和相关文件中关于自杀新闻的报道要求, 积极改进传统的自杀新闻报道方式。

首先, 网络媒体在报道过程中应明确表明立场, 尽量避免对自杀作感性报道。在报道时应提到自杀者的行为对其亲属心理方面造成的伤害, 对自杀行为的负面影响应着重表现。

其次, 在报道过程中应客观陈述自杀事件, 理性分析自杀原因, 但应避免对自杀方法的详细描述, 切忌在报道中暗示自杀是人们面对重大人生困惑时的唯一解脱方法。自杀行为通常是许多因素复合堆积的结果, 明确自杀的诱发因果有利于保护公众的心理健康。

再次, 网络媒体应避免渲染名人自杀。切忌把自杀尤其是名人自杀事件描写成扑朔迷离、引人入胜的悬案, 但也不能过于简单地归结于某一件事引发的悲剧。名人自杀的影响力巨大, 尤其容易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 在报道时应审慎。

(三) 加强反思自杀事件

网络媒体在“事件型新闻” (eventful content) 的传统报道之外, 应加大“资讯型新闻”和“反思型新闻”的报道力度, 更多地关注自杀现象而切勿炒作自杀个案。引导民众对自杀事件进行反思, 逐步影响并强化受众对于自杀事件的正确态度, 有助于防止盲目模仿自杀行为。

(四) 弥补网络媒体缺陷

如前文所述, 网络媒体自身存在着一些缺陷, 应尽力弥补。首先, 应构建自身的新闻源系统, 逐步形成独立的报道风格, 而不是简单转载其他网站的新闻;其次, 应避免“标题党”新闻, 力争以内容取胜而不是只为赚取短期的点击率;再次, 应积极研究适合网络媒体报道特点的文体, 对自杀新闻应尽可能报道详尽而不是简单地陈述;最后, 对于自杀报道的切入点和侧重点应严肃对待、慎重选取, 确保网络自杀新闻的严肃性。

本研究的最终目的, 还是希望媒体工作者全面学习、深入钻研相关业务知识, 避免报道失当情况的发生, 能多角度地观察、透视和剖析自杀现象, 使自杀新闻在自杀预防方面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为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尽到应有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李献云.自杀和自杀干预的研究方法[M]//王声湧,林汉生.伤害流行病学现场研究方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43.

[2]Schmidtke A, Schaller S.What do we do about media ef-fects on imitation of suicidal behaviour.In:De Leo D, Schmidtke A, Schaller S, eds.Suicide prevention:a holistic approach.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8:121-137.

[3]格伦.斯帕克斯.媒介效果研究概论 (英文影印本)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324.

[4]Stack S.Media impacts on suicide:a quantitative review of293findings.Social Science Quarterly2000:81:957-971.

[5]周达生, 戴梅竞.现代社会病[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 1993:244.

[6]马汇莹.媒体应该怎样报道自杀-[J].新闻记者, 2006 (10) .

探索农村电视新闻报道之路 篇10

电视作为主流媒体, 在农村新闻报道中出现过一些紧密配合中央政策、服务于农民在优秀电视新闻, 但从整体上, 与其他行业 (如工业、科技) 横向比较来看, 从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来看, 农村电视节目的现状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农民需求。2005至2009看, 这四年的全国优秀电视新闻评选结果表明, 农村新闻报道的数量和质量远远落后于其他一些行业的报道。

二、农村新闻报道不如人意的现状分析

1、“四季歌”式的被动性报道。

春耕、夏锄、秋收、冬藏, 是农民的基本农事活动。围绕这些农事活动进行报道是必要的, 但不能当成农村新闻的唯一内容, 甚至报道还有一个怎样来报道的问题。我们在电视新闻中经常会看到“某省春耕生产掀起高潮”、“某市农村全面进夏耕生产”、“某县粮食获大丰收”这类的新闻。据统计, 某台的新闻节目中, 以“某县大摘冬季农田基本建设”为题的新闻,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竟连续播出6次。如果说这些来自不同县市区的新闻有什么不同的话, 只是地名和数字不一样, 内容重复、空洞是显而易见的。农村节目不是农事活动的流水账, 也不是生产简报, 更不是统计报表, “四季歌”年复一年的唱下去, 只能唱走了观众, 使农村报道越唱越公式化, 越唱越被动。

2、浮光掠影式的浅层次报道。

拿电视新闻的涉农报道与报纸、电台的涉农报道相比较, 将农村报道放在整个电视新闻中去考察, 其低品位, 浅层次是显而易见的。

例如有这样一篇人物报道:某农民是土地承包大户, 种了很多玉米获得丰收, 向国家交粮多少万公斤, 受到人们赞扬。这篇报道解说词平铺直叙, 画面也都是这位农民在场院里的劳动场面, 没有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给人留下的镜头。亳无疑问, 这是一篇流于形式的报道, 因为它只简单告诉观众发生了什么事, 而没有交代事情的前因后果和有关背景, 更没有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时你风貌。这位农民丰收不忘国家, 宁肯人个受损失, 也不把粮卖给粮贩子而卖给国家, 成为远近闻名的交粮大户, 这事情本身就是很有新闻价值的。如果作者介绍这位农民如何精耕细作, 靠科学种田获高产, 再采访本人为什么宁肯自己少收入也要把粮食卖给国家, 展示其思想高度。同进电视画面讲究一些, 加进这位农民一年四季的劳动场面和卖粮情景, 这样通篇新闻就给观众一个完整的印象, 宣传效果也会好得多。

由此不难看出, 农村电视新闻季节性、动态性、表面性的报道多, 角度新、深度够、气息浓报道少。这样下去, 必然会造成报道上的浮光掠影, 直接影响到农村新闻的质量。

3、单调乏味的生产性报道。

单一的、缺乏生活色彩的、见物不见人的生产性报道充斥荧屏, 是影响电视农村新闻报道质量的又一因素。

据统计, 2009年吉林电视台播出的1236条农村报道中, 有1145条是报道四季农为生产的, 只有91条是报道农村科技、农村文化以及抗洪救灾等内容。这种报道内容上比例严重失调, 只能使农村报道更加单调乏味。

农村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除生产生活外, 还有政治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计划生育、风土人情、地方特色以及名色各样人物。有如此宽泛的报道范畴, 农村报道却总无法占据电视媒体宣传的重要位置, 这与农村节目质量较低, 收视效果不理想有直接关系。所以要增加农村节目的播出渠道和频率, 提高农村报首的节目质量是关健所在。

三、改进农村报送道的几点思考

1、报道内容丰富多彩。

农村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报道内容也应该生动活泼。要改进农村报道, 首先要解决好报道内容比例失调的问题。生产性报道适当多一点是可以的, 但不宜过多。即使是生产性的报道也要选好角度, 使每条新闻都给观众一种新感觉。如在2008看在全国优秀电视新闻评选中获一等奖的《乔家夼家家添新秤》新闻, 就是一篇反映农业大丰收的优秀电视新闻节目, 该篇文章没有直接说乔家夼村家民打了多少粮食, 产出多少水果, 而是选取了过去村里打粮少只用两杆秤, 而现在打粮多了, 两杆秤不够用, 家家添新秤这一角度来反映农民大丰收, 这就给司空见惯的有关农村丰收性题村的新闻赋予了新意。

2、在报道深度上下功夫。

一条新闻的质量如何, 除其所选取的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 表现形式是否新颖外, 更主要的是看其是否有深度。因为只有有深度的报道才会有更大的信息量, 才有更深刻的内涵, 给人以启示, 最终发挥出更好的宣传效果。具体说, 想要做好新闻的深度挖掘:一要选好角度, 二要抓好“点”。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最初是地农村进行的, 改革不但给农村带来了物质文化的变化, 更是带来了农民的精神面貌变化和思想观念变化。新闻报道要反映这些变化, 前者较具体, 而扣者则较抽象, 但后者是增加报道深度的关键所在。这就需要记者在选角度上下功夫, 在平凡的事件中发现问题, 抓住本质。2007年春节期间, 中央电视台播出一条《长春市农民易风易谷过春节》的新闻, 这条新闻就很有角度。过去, 当地农要过春节串门时农民有送烟, 送洒, 送鱼肉的习俗, 可现在却出现了农民串门送科技书刊, 坐在一起传递致富信息的现象。记者抓信了农民过春节串门习俗改变这一现象, 通过深入采访, 反映出农村改革使农民的观念发生巨大变化这一实质, 使这条新闻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对农电视节目的市场一定会越来越宽广。而多年来我国对农电视新闻报道存在的闭门造车、自我循环、缺少专家型主持人以及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 让国内对农报道平台发生了错位, 阻碍了农民对新鲜资讯的接收。所以, 这就要求我们要发亮以住的固有的思路, 采取种种对策, 提升对农电视新闻报道的质量, 以满足广大农村, 农民的需求, 也只有这样, 才能在激烈的电视市场竞争中, 让农村电视新闻报道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王振业、胡平《新闻评论写作教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1年

[2]、张小琴王彩平《电视节目新形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7年

浅析电视新闻报道的娱乐化倾向 篇11

作者简介: 张建宇,内蒙古阿拉善盟巴彦浩特,阿拉善盟传媒中心六楼民生节目中心,助理记者。

前言:

当前,在媒体的新闻报道日益多样化的背景下,新闻报道娱乐化发展成为一种趋势,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一切新闻报道都以娱乐化的角度来诠释新闻事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的存在是有原因的。但是关于新闻娱乐化的优劣上,新闻学界还是褒贬不一的,特别是在一些媒體上,新闻的娱乐化报道方式还是需要一些改进的。针对目前电视新闻娱乐化的探索,学者的研究围绕娱乐化的表现、娱乐化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电视新闻娱乐化现状的未来发展改进意见等都提出了一些专家的研究论点,这对形成电视新闻娱乐化的未来良好发展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一、关于娱乐化现象的理论研究。

目前的新闻学界中关于都市报新闻娱乐化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在一些相关的理论研究文献中,专家学者关于新闻报道娱乐化的现象给予了一定的界定,通过对现象上的界定让新闻工作者以及读者认识到都市报的娱乐化发展方向。例如在罗映纯的《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剖析》一文中,作者从理论上对新闻娱乐化现象进行了研究。在文章中,作者针对对娱乐化的现象进行了定义,并且讲娱乐化现象和新闻报道的通俗化、平民化现象进行了比较,同时分析这一现象在我国媒介中的具体表现及产生的根源,特别指出经济利益是新闻娱乐化产生的原动力;对于该现象的评价,作者认为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在全文分析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三点对策和建议:一是媒介从业人员应该从认识上廓清两个问题:新闻娱乐化不等于新闻的平民化,新闻价值不能本末倒置,二是强化新闻专业主义,三是实行媒体的分流发展。

二、对新闻娱乐化现象的优劣势分析

1、对电视新闻娱乐化传播方式的优势分析

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出现,对于电视媒体来说,形成了改进电视新闻传播效果的重要方式,学者对电视新闻娱乐化的传播优势上的分析是在受众理论以及媒介市场化环境下大众传媒的传播效果等理论下进行比较式分析的,针对电视新闻娱乐化的传播现状进行论述,例如陈岑的《浅析新闻娱乐化现象》一文中,作者对新闻娱乐化现状的表现进行了分析,新闻娱乐化轻松、自然的风格得到了观众广泛的认可,这种节目传播形式开启了电视新闻节目传播的新探索,促进了电视新闻的发展,满足了受众的多样化需求。同时,作者认为电视新闻的泛娱乐化削弱了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降低了观众的思维和行为能力,影响了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而郭靖的 北京电视台《天天体育》的大型赛事娱乐化报道研究一文则是结合具体的案例,论述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对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重要作用,在作者的论述中,作者关注的重点在于新闻娱乐化在电视传媒生产中的具体呈现,以及这种呈现的娱乐化表达方式。研究得出新闻娱乐化作为新闻业不可缺少的运作手段,势必会继续作用在体育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坚持娱乐有道、娱乐有度、娱乐有责的发展是符合体育新闻发展规律和趋势的。

2、对娱乐化现状存在问题的分析

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发展至今,在具体的新闻探索中,新闻工作者对这样的传播方式形成了各自的认识,并且能够将这一传播理念合理利用到新闻工作中,但是在目前的传播形式下,对新闻娱乐化的认识有的也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这在当前媒介市场化环境下来说,合理认识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存在的不足具有重要意义,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也形成了一定的客观认识。张鸿雁、杜威的《新闻娱乐化的成因及危害》一文中,针对新闻娱乐化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媒介市场化的竞争以及受众的心理需求是其形成的重要原因,但是同样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存在的问题也开始凸显,新闻娱乐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将新闻和娱乐结合起来,竭力从严肃的政治、伦理问题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强调新闻报道故事性、情节性、煽情性、刺激性的娱乐效果。

三、娱乐化传播方式的未来发展分析

李振合的《我国新闻娱乐化现象分析与对策》一文中,作者对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具体表现和存在的环境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针对目前新闻娱乐化的发展现状论述上,作者采用的是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的风湿,分析新闻娱乐化的未来发展趋势,特别是针对新闻娱乐化目前存在的问题上进行的改进,作者的分析具有很好的针对性,所以提出的建议也具有参考价值,作者认为1、保证内容的真实性;2、强化记者的职业道德;3、增强舆论监督;4、提升新闻从业者的准入门槛,这些都是避免新闻娱乐化方式给新闻报道带来负面影响的有力措施。同时,在李晓冬的《新闻娱乐化现象浅析》一文中,关于新闻娱乐化的未来发展,作者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改进意见,作者认为合理使用新闻娱乐化的传播方式,新闻记者首先要学会区分新闻娱乐化和娱乐新闻的概念,因此,在论文中作者针对目前新闻娱乐化的发展现状,论文通过对新闻娱乐化现象产生背景、合理成分进行简单梳理,重点对新闻娱乐化现象的负面影响进行分析,在对负面信息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未来新闻娱乐化的发展作者认为突出新闻娱乐化在新闻中的本性、增强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构建媒体的公信力是改进目前新闻娱乐化方式存在的负面影响的重要方式。

总结:

从论述和分析的内容以及研究成果来看,当前新闻学学者对新闻娱乐化的媒体表现分析中,针对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方式的研究上占有很大的比重。而从整体上来看,当前新闻报道普遍使用娱乐化报道方式,为了能够让这样的报道方式更好的为新闻媒体服务,专家学者的研究围绕提升和改进娱乐化报道方式的研究还需要有更深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蔡雯.媒介融合发展与新闻资源开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07).

电视新闻危机报道研究 篇12

一、危机与政府危机公关需要电视新闻报道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 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按照辞海的说法, 突发事件就是意外地突然发生的重大或敏感事件, 包括自然灾害、恐怖事件、社会冲突、丑闻等等。突发事件专家也称之为危机, 各个国家都针对突发事件制定了应急措施, 电视新闻媒体也都制定了突发事件报道机制。

突发事件与公众安全息息相关, 党政部门处理突发事件要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始终以公众生产、生活、安全作为处理突发事件的前提。党政部门要清醒认识到, 人民是执政之基, 党政部门是为人民服务的, 要以人为本, 只有站在人民的角度处理突发事件, 才能正确解决突发事件, 才能赢得人民的信赖, 才是正确的处理问题方式。

二、电视新闻危机报道的举措

发生突发事件后, 电视新闻机构能够及时启动突发事件报道机制, 派遣记者到事发现场, 重新组织结构安排新闻报道时序, 对突发事件进行全方位、全天候跟踪报道, 通过电视新闻报道让公众知晓突发事件的进展, 保障公众的知情权。谣言总是在信息渠道无法畅通或者是不够畅通的情况下发生的, 因此电视新闻等媒体要掌握主动权, 对突发事件要及时报道, 避免流言蜚语的传播。

突发事件通常涉及面广, 对社会产生较大影响, 往往需要新闻媒体高度介入, 国家政策也鼓励电视新闻等媒体透明、公正地报道突发事件, 降低突发事件对社会的危害。突发事件多是由于自然灾害、社会危机造成的规模比较大的事件, 这种事件如果不能公开、正确地报道, 就会扩大突发事件对社会的危害, 影响到危机的后期处理, 尤其是影响比较大的突发危机, 政府和新闻媒体都应该以公开、公正、公平的新闻报道作为处理危机的首选。新闻媒体介入危机报道, 可避免因谣言造成的社会动荡和不安, 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公众对突发事件的猜疑。电视新闻媒体在报道突发事件过程中, 要始终坚定报道的核心, 要以社会稳定作为报道的前提, 要真实报道, 不能道听途说, 要深入现场听取各方的想法和意见, 要报道有价值的突发事件。以2003年的“非典”疫情为例。疫情初期, 大家对“非典”认识不足, 电视新闻媒体介绍“非典”的危害及防治知识, 并及时报道疫情的真实情况, 使公众获得知情权, 在此基础上策划重点报道、连续报道, 则进一步增强了民众战胜“非典”的信心和整个社会的凝聚力。当“非典”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后, 恢复信息平衡以及反映日常生活全面状况就显得更为重要, 2004年电视新闻媒体对于北京、安徽SARS疫情的报道更为理智, 既及时、公开、全面地报道了疫情的详情, 又没有铺天盖地地过度报道, 很好地掌控了舆论方向, 为疫情的及时有效控制和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电视新闻危机报道的重要性

电视新闻媒体既是强大的舆论工具, 同时也肩负着沉重的社会责任。电视新闻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伴随大众传播的发展和普及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因此电视新闻媒体在报道突发事件过程中, 一定要谨言慎行, 要查清楚来龙去脉后才能报道, 不能留给观众错误的信息, 造成社会的动荡。■

摘要:电视新闻危机报道研究是新时期电视新闻面临的重要课题, 电视新闻要从角度、深度等方面妥善处理危机报道, 让危机报道更加规范, 让社会更加和谐。

关键词:电视新闻,危机报道

参考文献

[1]廖玲, 李明文.《危机事件的报道策略》[J].《写作》.2007 (23)

[2]刘茂华.《媒体在危机报道中的角色定位》[J].新闻前哨.2009 (03)

[3]郭飞.《大众媒体与社会事件生成——两种文化与科学大战的比较视角》[J].《燕山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04)

[4]严三九, 王虎.《危机事件中的信息公开与媒体报道策略分析——以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报道为例》[J].《新闻记者》.2008 (06)

[5]甘恬, 卢艳.《在危机中抢占舆论引导高地——解析〈今日美国〉的一次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报道》[J].《新闻实践》.2007 (03)

[6]张宗鹭《公共危机事件的报道策略》[J].《青年记者》.2007 (16)

上一篇:幼儿数学下一篇:铸轧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