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电视新闻传播(精选12篇)
网络时代电视新闻传播 篇1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 第四媒体的概念被正式提出。作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又一崭新的新闻媒介, 网络新闻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正在逐步加深。相对于传统媒介, 网络媒介拥有及时的传播速度、海量的内容存储、便捷的检索方式、互动的传播手段、多媒体的传播形式等优势, 其中网络视频新闻以便捷、易于搜索、非线性传播等特质获得了网络用户的喜爱。
中国网络新闻传播始于1 9 9 5年。1996年12月中央电视台建立网站 (www.cctv.com) , 标志着中国电视在网络传播领域迈出了第一步。目前, 传统电视媒体几乎都建立了网络传播平台, 大型门户网站也都建有视频频道, 同时又出现了一大批以视频传播为主要服务内容的商业网站, 加上微博与社交网站中视频内容的传播, 视频新闻已经在互联网上全面“开花”。从2008年开始, 网络视频慢慢步入了主流新媒体行列。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 到2010年12月, 国内网络视频用户规模2.84亿人, 在网民中的渗透率约为62.1%。与2009年12月底相比, 网络视频用户人数年增长4354万人, 年增长率18.1%。
网络视频新闻的涵义与特点
网络视频新闻以互联网为传播手段, 以视频为载体, 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报道;并具有新闻的采集加工可由网民完成、新闻碎片化形式的传播和大众的评论分享机制等不同于电视新闻的特点;其主要传播特性表现为以下方面:
1. 传播空间的全球化与传播手段的非线性化
网络媒体的空间覆盖能力无与伦比, 互联网的发展使世界成为了一个地球村, 而且这个网络还在迅速发展着。同时, 网络媒介的表现方式是以往三种媒介表现方式的融合, 它既有报刊等平面媒体的页面非线性浏览的特点, 又有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线性信息流的特点。
2.传播方式的交互化与传播内容的实时化
在网络社会的传播中, 个体不仅是媒体的受传者, 同时也是这种媒体的传播者, 即传播者多元化。同时, 网络带宽的升级也带动了网络媒介的音视频直播, 使得网络视频新闻内容的更新速度快于传统媒介。
3.传播受众的小众化与主动化
传统媒体数量有限, 具有一定的垄断特性, 受众只能在媒体设定的范围内进行有限的选择, 因此聚集在某一传统媒体下的受众一般数量众多。而网络媒体的网站数目众多, 内容丰富且分工精细, 网民选择范围广泛。众多网站分流了网民, 而某一站点的众多网络频道及栏目又使网民进一步分流, 在整体上形成小众化的传播。同时, 网民可通过搜索引擎寻找自己关心的视频新闻, 通过评论等直接参与网络传播, 成为网络媒介的主动传播者。
4.传播内容的个性化与传播信息的易检索
由于绝大多数视频网站都开通了用户上传视频内容的功能, 网民可轻松提交自己拍摄或制作的视频内容, 传播内容基本上处于把关人缺失的状态, 因此网络视频新闻必然是丰富多彩而个性十足的。同时, 一般的视频网站都配备有海量存储设备, 要从海量信息库中很快找到需求的新闻, 就要依靠先进的搜索技术。目前主流的搜索引擎都提供面向视频内容的搜索功能, 用户很容易获取特定视频新闻内容。
电视新闻与网络视频新闻的传播特性比较
电视媒介作为传统大众媒体, 在电视新闻的权威性、受众认可程度、普及程度等方面明显优于网络媒介。但无论哪一种类型的网络媒体, 其提供的信息都具有极大丰富、形态多样、迅速及时、全球传播、自由和交互等特点, 成为传播史上迄今为止最先进的传播工具, 对人类的传播方式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1.电视新闻的可信度与权威性胜于网络视频新闻
电视媒介历史较长, 风格较为严肃, 有较为严谨的编辑过程和较为健全的把关与审查机制;网络媒介则历史较短, 新闻娱乐化倾向较为浓重, 编辑作用较小甚至守门人缺失。网络媒体过分追求新闻发布速度而对新闻真实性的忽略, 以及网络传播过程中守门人的缺失, 造成了网络新闻的可信度和权威性有所欠缺。目前, 网络媒介难以获得传统的大众媒介的那种权威, 其主要原因是网络编辑每天要处理大量的信息和新闻, 在追求点击率的压力下, 往往会更加关注时效性与轰动性所致。
2. 受众对电视新闻的认可程度高于网络视频新闻
在某项针对网络视频新闻用户的调查中, 有六成以上的调查对象认为网络视频新闻不符合自己获取新闻的习惯, 这说明目前大部分受众尚不认可网络视频新闻这种形式。至少是一段时间内, 网络视频新闻还不能为广大受众所接受, 网络视频新闻平台目前无法成为主流的网络新闻主体。
3. 电视媒体的普及程度高于网络媒体
因为接入因特网的门槛比收看电视要高, 这限制了网络媒介受众的数量。从绝对数量看, 截至2011年底, 国内网民数量达5.13亿, 但考虑终端及网络带宽情况, 网络视频新闻的受众要大打折扣;而电视早已进入千家万户, 覆盖全国, 因此, 网络媒介与电视媒介相比, 差距仍然很大。从相对数量看, 集中在某一站点下的受众数量就更无法与同等级别的传统媒体相抗衡了, 网络电视台所聚集的网民比起中央电视台各频道的观众数量, 可说是微不足道。
4.网络视频新闻的更新周期快于电视新闻
由于网络媒介全天候开放, 可随时为受众提供新闻信息。大型的新闻网站有能力24小时对新闻进行全时更新, 即便不进行全时更新, 只要网站的服务器不关闭, 受众都可以登陆网站查询所需新闻。同时, 网络媒介全球同步, 受众可以在世界任何可以提供网络连接的地方登陆某一特定网站。但电视要受到地域的制约。
5.网络视频新闻使用效率高、互动性强、反馈及时
由于网络视频媒介采用非线形的阅读方式, 相对于电视媒体, 受众能更快地得到自己需要的新闻信息, 从而缩短了媒体使用时间, 提高了媒体使用效率。同时, 反馈作为传播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电视媒体虽也有自己的反馈渠道, 但大多不够精准且较为滞后。而在网络媒体中, 反馈渠道众多且迅速畅通, 传者能够很快了解传播效果, 改进传播手段。
电视新闻与网络视频新闻的差异分析
1.新闻来源的差异
电视新闻的来源一般是在电视台工作的专业记者采集, 又经过专业编辑的加工处理而成;网络视频新闻除了将电视新闻转移到互联网平台外, 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网民自主采集制作的, 网民可以通过自主拍摄视频的方式进入到草根报道的行列, 传播更多的新闻信息, 脱离了传统的电视媒体采编规则和流程, 这是网络视频新闻区别于电视新闻传播手段的一个重大突破。
2.新闻传播手段的差异
电视新闻通过电视台的播发机制播放, 电视观众只能线性、被动地接收, 播放的内容、时间和顺序完全由电视台编辑人员决定;网络视频新闻通过互联网传播, 网民可以随时、随地、随机、主动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新闻观看, 在新闻传播中占据了主动权。此外, 网民在网络视频新闻的传播中还扮演着传播者的作用, 一段网络视频新闻, 它的点击量越大, 受到网民关注的可能性就越大, 网民的观看活动无形中增加了该段视频新闻的传播机会;同时, 网民还可通过便捷的转发按钮, 将喜欢的网络视频新闻转发到博客、微博、社交网站等平台, 引起更多的人关注, 在这样的行为中, 网民已经成为网络视频新闻的传播者。
3. 受众接收的差异
电视新闻一般通过电视机接收, 网络视频新闻不仅可以通过联网计算机接收, 而且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接收, 这导致了网络视频新闻传播的碎片化, 网民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随时随地收看网络视频新闻。
4. 守门人作用的差异
传统媒体的记者、编辑、校对都是新闻的守门人, 网络新闻的编辑也一样充当着守门人的角色, 只是网络新闻守门人的作用已大大弱化了。网络新闻编辑对于网络新闻内容的选择和控制能力也大为下降, 这主要是由于网络传播传者多元化的原因, 任何人都可以作为信源在网上发布信息, 而守门人无法对所有信息进行客观性的考证。
5. 受众获取方式的差异
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 网络媒介主要基于“拉”的模式提供信息。所谓“拉” (pull) , 指受众采用必要操作, 主动地从网络信息中进行搜索、挑选, “拉”出自己所需要的内容, 并能反“推”, 发布自己的信息。在“拉”模式下, 受众在信息获取方面有了更多的自主权, 媒介交互功能也大大增强, 但“拉”的过程可能要耗费受众过多的精力和时间, 影响获取信息的效率, 而且“伴随性”不强。而传统媒介提供信息的方式是“推” (push) ——将一定量的经过自己选择加工处理的信息“推送”给受众, 受众在接收到的内容中进行有限的选择, 缺乏交互性。
网络视频时代电视新闻的应对策略
网络的出现与发展, 分流了不少电视受众, 给电视新闻业的发展也带来了挑战, 面对网络视频新闻带来的冲击, 电视新闻可参考如下几方面策略进行应对。
1.充分发挥专业编辑记者的作用, 巩固专业、权威的传者角色
网络视频新闻的无序化、碎片化和守门人缺失等特点, 某种意义上说既是它的优势, 也是它的劣势。这使得网络视频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大打折扣, 使新闻信息传播不够完整和系统, 容易出现虚假新闻或被断章取义。相对而言, 电视新闻的优势就在于有严谨的采编流程, 能够基本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有专业的采编队伍, 能够通过编辑的专业化加工处理, 体现出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明确的编辑思路。
在网络视频时代, 电视新闻更应发挥既有的优势, 强化记者的职业操守, 保证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强化编辑的策划作用, 用正确的新闻视角、专业的编辑手段、科学的编辑思路表现新闻内容, 特别在面对突发新闻、社会新闻、负面新闻时, 引导观众从理性、超脱、客观的视角去看待, 平复不理智情绪, 同时监督有关部门妥善解决问题和矛盾, 这样才能体现出一个专业化媒体机构的作用和价值。
2.充分利用网络视频新闻内容, 挖掘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跟踪报道
网络视频新闻中对于网民有绝对吸引力的是UGC (User Generated Content, 用户生成内容) , 也就是网络用户原创的内容。相比电视新闻记者来说, 网络用户数量庞大, 层次丰富, 触角延伸得更远, 能够接触到社会基层的各种现象、声音, 因此其提供的网络视频新闻内容也更庞杂和多元化。这其中不免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电视新闻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网络视频新闻, 就能弥补记者数量和新闻触角有限的短板, 及时跟进网络受众关注的热点事件。互联网的优势是有“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信息和资料, 对这些信息资源的深度发掘就变得很有必要。电视新闻记者可以挖掘网络视频新闻中的亮点, 或从关联的个别现象中提炼出普遍规律加以跟踪报道, 吸引更广泛的受众。这样做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传统的严肃媒体介入网络热点事件报道后, 有助于引导舆论向正确的方向转化, 有助于事件由炒作和群体狂欢的状态转移到理性、客观的状态上来。
3.尊重网络传播规律, 积极抢占网络平台话语权
当年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的合并催生了世界上最大的传媒和网络公司。这则消息之所以引起传媒的高度关注, 是因为它标志着传媒的未来走势将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即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将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应对网络视频时代的冲击, 电视不可回避地要主动搭建网络平台, 发挥自己视频新闻资源丰富的优势和品牌效应, 争取那些部分远离电视而亲近网络的受众。
近年来, 我国电视台创办的网络电视台或网络视频传播平台如雨后春笋, 几乎所有的省级以上电视台都已“触网”, 但真实的传播效果却有待提高。究其原因, 一方面电视媒体机构对于网络传播的理念理解不够深入, 网络技术力量储备不足;另一方面此类网站与专业化的视频网站相比市场化运作手段不足, 缺乏必要的用户流量和营收压力。
要解决上述问题, 电视媒体机构必须充分尊重网络传播规律和网络媒介的特性, 按照视频网站去建设、打造网络传播平台。这方面, 与较为成熟的商业网站合作开发本机构电视新闻资源是一个捷径。
4.创新报道形式, 尝试杂志化、RSS化的新闻风格
网络视频时代, 电视新闻的报道形式需要创新, 与网络视频新闻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才能满足观众对于深度、信息聚合的要求。在这方面, 电视新闻栏目可以尝试杂志化和网络上流行的RSS (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 简易信息聚合) 新闻风格, 将同一主题的新闻内容进行聚合, 形成各种观点和立场的均衡, 邀请专家或评论员对新闻事件进行点评, 实现新闻内容的深度化和专业解读, 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新闻背后的内容。
摘要: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对电视新闻与网络视频新闻进行比较分析, 探寻电视新闻与网络视频新闻的传播特性, 探索网络视频时代电视新闻的生存之道。电视新闻在媒介特性上处于相对劣势, 要在网络视频时代扩大话语权, 需要在充分利用与把握网络传播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网络时代电视新闻传播 篇2
网络时代中的企业危机公关战略
摘要:
新媒体的崛起,尤其是SNS社交软件的广泛应用,让每个人都成为“自媒体”,这也带来了公共关系界的一场新革命。在社会化营销时代,企业面对危机时如果还采取老方法,召开记者会,那么很有可能在大众接收到声明之前,危机已经以不可逆之势迅速在网络传播,造成企业声誉受损。因此,如何在社会化营销时代成功应对企业危机,做好公共关系工作,是现代企业必须学会的生存之道。本文主要阐明当今的新媒体发展趋势,以及企业在这种趋势下如何应对迅速传播的危机,怎样通过危机舆情监测方式把公关危机降到最小等问题。
关键词:
新媒体,SNS社交,企业危机公关,信息稀释,危机舆情监测
如果你有微博账号、微信或者人人网账号,并不时地登陆进去看看最新动态,那么恭喜你已经成为新媒体时代“自媒体”的一员,你的每一次评论、转发,都等于一个微型新闻发布器在传播资讯。进入社会化营销时代,任何新闻热点都能以惊人的速度散播,那么,企业在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媒体时,如何应对公关危机已经成为影响企业声誉甚至存亡的关键点。
过去,在沟通渠道蔽塞的情况下,顾客与企业发生纠纷,往往会求助于报纸,电视。因此,企业的危机公关主要是在和传统媒体打交道。然而面对“危机”,企业的公关阻碍往往源于自身低效的机制,例如:在报纸、电视接到顾客爆料后,向企业公关负责人求证时;企业才开始联合各部门进行一番复杂的企业内部沟通,方才发布危机声明。而这种拖沓的态度便铸就了企业不可挽回的危机。当然,这样的情况仍属少数,因为大多数时候,企业都能通过手上掌握的媒体资源,在危机爆发前轻松阻断传播,控制舆情。
然而,社会化媒体时代,企业“轻松”面对危机,视乎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因为,随着整个社会的舆情机制转变,人人都是“自媒体”,受众无需再求助传统媒体,微博等社会化媒体已能让他们告知全天下,光靠公关负责人掌握的那点媒体资源已不足撼动整个社会“公知”群的围剿。
社会化媒体是一种给与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博客、维基、播客、论坛、社交网络、内容社区是具体的实例。那么,我们可以把重点放在两个地方,一是“给于用户极大参与空间”,二是“在线媒体”。
社会化媒体给用户提供了极大的参与平台,让他们有充分的言论自由权限。但与此同时,正是因为这种无约束的言论自由导致了企业危机出现的频率之广是以前的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相提并论的。每个人都有发言权的时候,信息的传播速度快的如此可怕。于是危机从原来的家丑不外扬变成现在一夜间家喻户晓的事情,甚至是一个小时。而且同时,正因为这种超高频度的传播速度,也使得原本简单的信息回收封锁变得棘手。而另一特征“在线”,也正加速了这一危机的传播速度。
但新媒体的崛起对于企业应对公关问题并不是只有消极的作用,它就像一把双刃剑,可以加速危机的传播,也可以提供渠道让企业在最短时间内应对和解决公关危机。尤其在SNS社交软件高度使用的今天,即使不必召开记者会,也能在最短时间内把应对方案有效传播。这一切都要靠危机预警的舆情监测。当危机还未发生时,检测人员应及早预警可能发生的危机,能提前做好应对措施的拟写,把危机扼杀在媒体的摇篮之中,这就是舆情监测带来的强大力量。所谓预则立不预则废,若能未雨绸缪,做好危机预警的舆情监测,迅速有效在源头阶段控制住危机的传播趋势对于整个危机公关举足轻重。
由此可见,预警阶段的舆情监测十分重要,如果疏忽了第一阶段的预警危机,那么后期的补救措施力度也会大大降低,但也并不是只能任其自生自灭,在危机出现后及时根据网络舆情监测的结果采取强有力的应对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一经传播,并在网友群中引起强烈反响,大家对企业的应对态度的关注一定会伴随着危机的蔓延而扩大。而从心理学角度上,人都是群居动物,都希望能被规避风险,此时若企业能针对他们的诉求拿出令他们安心的措施,绝大部分人会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他们要求的只不过是一份安心感。
从危机后期处理来说,利用人们的淡忘记忆,并采取信息稀释、转移注意力等方式来让危机淡出人们的关注点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人的记忆都是有一定规律的,在重大的事情也会在记忆的河流里慢慢稀释最后消失在脑海中。自然淡忘需要的时间可能比较长,这时候通过舆情监测,准确把握当前舆情反馈状况,通过信息稀释与其他信息的参入来转移视线便成为行之有效的危机公关后期处理方法。
举个例子,在2013年3·15晚会上,一汽大众汽车公司被爆出有DSG双离合变速箱故障问题,在晚会还未结束时,大众公司第一时间在微博、官网上道歉,并召回所有问题车辆,其速度之快让人惊讶其危机舆情监测的效率。通过后期一系列的弥补措施,让大众公司的声誉损失降到了最低,随着时间的推移,此类事件也渐渐地被人淡忘。与此相比,在同一个晚上,台湾明星何润东在新浪微博发布了一条谴责苹果公司售后服务的微博,原文中末尾的“八点二十发”几个字引起网络上热烈讨论,网友纷纷猜测这是否与央视3·15晚会造势“潜规则”有关。作为何润东背后的团队和公司,处理此类公关危机时就显得欲盖弥彰,先是删了微博原文(但已被很多网友截图保存),后又声明是被盗号,越发显得心虚,也因此引来了一场明星信用危机的讨论。
某公知在微博中分析说:“政府信息透明程度差劲,对谣言的反击能力约等于零。低素质知名媒体为赚眼球,完全抛弃职业道德底线。新浪名V造谣传谣,各有各的目的。本土段子公司、海外网络战团体为钱为政治目的推波助澜、兴风作浪。”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当前伴随着互联网高速化发展而来,各个社会层次面临各种危机状况的众生百态。
俗话说的好,危机如火,水火无情。社会化媒体营销时代,如何应对危机公关已经成为摆在各方面前的严峻话题。尤其是对企业而言,当利益点遇上危机点,且不谈如何化危机为挑战,仅仅从降低危机可能遇到的风险和带来的不利影响来说,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已经至关重要。当然,在社会化媒体发展已经相对成熟的今天,应对危机公关也已经有了不少成功案例,综合各种案例我们大概也能总结出几个危机公关要点,不外乎这么几个方面:危机转化,信息稀释、舆情监测、统一口径等等。如何应用新媒体来巧妙应对公关危机,这是现代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随着自媒体的不断发展,做好公关危机这一步,相信对于企业来说,挽回损失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书目:
王想平,宫宇 《危机传播的舆论形态与引导策略》[J];《求实》杂志,2005年S2期;
张玉波 《危机公关中的传播策略》[J];《企业活力》杂志,2001年06期;
张雯雯,冯建蓉 《企业危机公关管理浅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胡百精《公共关系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吴贤军,赵麟斌 《企业公关》[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论现代电视新闻的全球化传播理念 篇3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视媒体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电视新闻传播的国际化竞争空间已经形成,中国电视新闻传播不可能脱离世界新闻电视新闻发展的大趋势。我国电视新闻传播要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保持良好的发展就必须深入了解全球电视新闻传播业的状况,把握其发展趋势,以境外电视新闻传播经验和思想为借鉴,完善自身的新闻传播理念和运营机制。对于电视新闻传媒来说,资讯类的传播效果是国际社会主流思想意识的构成部分,是国际大众判断现实社会、了解现实社会的重要渠道,新闻传媒应该提供社会大众以公平的接受信息机会。未来社会电视新闻专业化的发展是其必然趋势,电视新闻的现场直播也会形成一种社会传播理念,而不仅仅只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方式存在。电视新闻传播对于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直播,既可以满足受众对于社会状况的关注,又对确立我国电视新闻传播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和地位有积极意义。因此,现代电视新闻传播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传播优势,全面而及时地表达出我国社会的真实声音。
现代电视新闻的全球化传播
随着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与世界上的很多国家建立了频繁的贸易往来,地球村的概念对于中国人来说已经被理解和接受,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加剧,世界上发生的重大政治、经济事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能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全球化对于人类社会最为深刻的影响是人们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组织形式的巨大变革。吉登斯认为“‘全球化’是某个场所发生的事物对遥远的地方发生的事物具有指向意义,以此种关系将远隔地区相互联结,并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加强这种关系的过程。”
电视新闻传播的全球化是因为电视本身在某些方面的影响范围,真正地能够使其具有国际性;除了本身的原因之外,就是经济全球化的外因导致电视新闻传播的国际化:
首先,因为现代电视新闻传播其内容本身具有国际性。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国际间新闻信息的交互往来十分便捷,电视新闻传播的地域意识和国界意识越来越淡薄,往往一则震撼性的新闻会影响到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电视新闻受众。早在1991年,美国的有线电视新闻网站向世界范围内进行了海湾战争报道,这宣告了电视新闻传播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也让世界人民感受到了电视新闻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所产生的巨大社会影响和价值意义。电视新闻媒体本身为了扩大自身的影响力也尽可能多的介绍国外的新闻事件,把世界范围内的新闻信息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
其次,广大观众可以通过电视新闻传播接收到世界范围内的新闻信息,这个方面要归功于新的信息传播手段——信息技术的发展,卫星辐射成为现代电视新闻信息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的重要推动力量。
第三,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形式越来越国际化,现代很多电视频道可以直接播放世界范围内拍摄到的最原始新闻镜头,各种世界性的新闻媒体之间经常相互交流最新的新闻信息资源等。
电视新闻信息的全球化传播不仅作为一种信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传播,它更是一种文化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的表现。新闻信息传播的全球化会带动社会其他领域内的全球化,用国际社会标准来规范自身的行为,所有的不管是文化界的学者还是新闻传媒界的学者都认为,文化产品带有传播者强烈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色彩,这些都可以通过电视新闻传媒传播到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现代电视新闻信息传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无国界的视觉传播,这比文字传播和声音传播更富有表现力和影响力,电视新闻信息传播较之网络传播拥有更高的可信度,因此现代电视新闻信息的全球化传播发展被世界各个国家所重视。
现代电视新闻信息的传播以形象化、生动化的表现方式进行传播,使广大受众对于新闻事件的深层次思考大大降低,最后的结论往往能够很容易说服受众,使其接受新闻传播者的思想观念进而成为精神的附属。因此电视新闻的全球化传播不仅仅是传播方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对人们思维方式的影响和变革,电视新闻传播成为国家间进行意识形态相互影响的手段之一。现代电视新闻信息传播对于全球化进程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其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对于现代电视新闻的全球化传播理念探讨就显得十分重要。
现代电视新闻全球化传播的内容阐释
现代电视新闻的全球化传播是以国际新闻事件为重要传播内容,但是作为信息传播的主体,它所包含的内容在新的时代发展中又表现出了新的面貌。资讯成为现代电视新闻全球化传播中经常用到的形式,它是一个比新闻的概念范围更加宽泛的界定,资讯包括现代新闻,新闻只是资讯中比较有时效性的部分内容,资讯是现代新闻在更广范围上的一个延伸和发展。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对于新闻资讯的态度不再停留在接收的层面上,而是考虑如何选择有价值的社会资讯,从这个方面出发,现代资讯传播就应当成为社会大众了解社会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
在我国,凤凰卫视的电视新闻传播策略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观察视角。凤凰卫视的电视新闻全球化传播重视以资讯为主的原则,新闻报道以受众接受为传播标准,尽可能多的向受众提供客观真实的社会资讯信息,满足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尽量减少强烈的主观色彩夹杂其中,也不倾向某个机关团体的思想意志,只强调新闻资讯的有效传播价值,因此获得了巨大成功。此外,凤凰卫视的新闻传播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新聞资讯信息量异常丰富,几乎囊括了全世界各个媒体的重要新闻信息,尊重社会事件的新闻性,较少进行常规性的新闻报道,对于突发性新闻事件和国际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更是能够表现出与社会大众的接近性和新闻信息传播的时效性。
现代电视新闻信息的国际化传播要聚焦社会发展主流,向公众提供平等的参与社会主流思想发展的机会和平台,提高其参与国家政治、文化生活的热情,使他们通过新闻资讯的传播获得丰富的社会信息。我国新闻媒体要想在国际舞台上提高自身影响力,首先就要在广大受众中树立自身的良好传播形象,我国新闻传播媒体的良好形象不仅要依赖国际新闻信息的报道,还要在国内形成强有力的宣传和影响。
nlc202309040056
现代电视新闻全球化传播的频道化实现
现代电视新闻信息的国际化传播必须实现专业的频道化,这是现代社会电视传媒以受众为中心进行传播的必然结果,也是进行国际电视新闻信息传播的必要条件。在网络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信息的丰富性促使人们强烈期望新闻媒体能够对现有信息进行合理的整合和归纳分类,以便人们能够及时、准确地进行信息的检索和查阅。这对我国电视新闻传播提出了挑战,目前,我国电视新闻信息播出不能够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全面而新颖的新闻信息报道比较少,这就需要我国的电视新闻媒体对新闻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
现代电视新闻信息传播频道的专业化。在市场传媒竞争和广大受众强烈需求的双重压力下,我国的电视新闻传播媒体应当把传播重心转向满足大众需求的原则上来,从原来的以生产为中心转变为以大众消费为中心。要实现这一革命性变革就要实现受众的窄化,即电视新闻频道的传播专业化趋势,这也是电视台进行产业经营的理想平台。这个可以从我国卫星电视的发展中可见一斑,在许多地方电视台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专门的新闻频道、電影频道、电视剧频道、娱乐频道、体育频道等一系列专业的电视节目频道。
现代电视新闻频道的国际化传播趋势。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和地区普遍开始创办国际化电视新闻传播频道,向世界人民展现最新的新闻事件,保持了世界发展状况同电视新闻传播的同步进行,人们对人类社会发展以及自然环境的关注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时期,香港的凤凰卫视开始创办“凤凰咨询台”,并确立了新闻立台的创办原则,顺应了当时世界电视新闻信息传播的趋势,给自身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我国的电视新闻国际化传播要迎头赶上,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实现自我传播价值理念的全面更新。
现代电视新闻国际化传播的跨媒体合作,实现新闻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搜索和查阅。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化新闻传播领域竞争的加强,现代电视新闻传播媒介都在寻找可能的电视新闻频道进行合作,甚至是境外的新闻传播媒体也纷纷和国内的新闻电台展开合作,这样就可以使他们共享全球范围内搜索的各种新闻信息资源,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创作出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新闻作品,扩大其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
现代电视新闻的全球化传播要树立全球化的传播观念
我国现代电视新闻传播要用中国的眼睛来审视世界,树立全球化的传播观念才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胜出,形成自身的传播特色,在国际新闻传播领域内占领一席之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们渴望通过各种方式来全面、深刻地了解周围的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给现代电视新闻传媒带来了信息的国际化传播,并且扩大了其传播范围。因此,现代电视新闻信息的传播是面临世界各国的观众,大大超越了传统电视新闻只能在国内传播的狭小范围,我国的电视新闻国际化传播要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主要角色,赢得世界人民的认可,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我国的电视新闻传播要借鉴CNN、BBC等原创新闻网站的经营经验。当今社会信息高速传播,其资源的共享是新闻媒介的一大趋势,然而,关键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好好利用这些资源,深刻挖掘这些信息资源,不能只是做简单的复制、抄袭。要在新闻信息的传播中表现出自身媒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逐渐走向主流媒体的创作道路上来,在新闻报道中采取新闻信息为我所用,显示出我国文化主流意识的独特视角。
其次,要使用我国的新闻信息传播议程来引导国际舆论。我国电视新闻的国际化传播走向世界舞台,挑战西方新闻媒体对世界舆论的导向作用,并不是靠着简单的娱乐节目、好莱坞大奖等,而是靠着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强烈反响的新闻报道和时事论坛来实现的。我国的电视新闻国际化传播的可信度,来自中国新闻在世界各地及时的客观报道以及周边国家的新闻信息资源,使得我国的电视新闻媒体成为亚太地区国际新闻传媒的权威媒体。
再次,实现我国电视新闻的多语言播出,这也是新闻传播的本土化策略之一。世界上有名的电视新闻频道都很重视本土化传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应用本土语言进行电视节目的播出。
结语:现代电视新闻信息的全球化传播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我国电视新闻信息的国际化传播要不断更新传播理念以应对全球化趋势带来的挑战,同时借鉴国外权威电视新闻的传媒经验,在国际国内的综合竞争中迅速壮大自我。
| 作者单位:周口电视台
编校:宋娟娟
网络传播与电视新闻的融合发展 篇4
从传播学的规律来分析, 网络和电视都各有优长。电视主导人类社会的感知世界已有近百年时间, 拥有其他新闻媒体难以匹敌的用户基础、渠道资源、采编权利等优势, 特别是电视能够利用视频展现发展变化的时空, 对新闻事件做时效性、原创性强的深度报道, 虽然投入较大, 但极易赢得公众认同和社会公信这一重要的软实力。相比而言, 网络新闻传播可以超越物理时空的限制, 融合文字、图像、声音和视频形成综合性海量信息, 推动传播模式由传统单一线性向个性化、交互性转变, 彻底改变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但不容否认, 由于网络的“草根”特性, 任何人都可以在其中传播任何信息, 导致网络媒体环境良莠不齐、鱼龙混杂, 这就不得不促使我们在接受网络信息时提高鉴别力, 甚至花费不少时间去做印证, 如此一来, 反倒降低了传播的效率。正是由于两者在技术应用和业务服务上可以优劣互补、相辅相成, 网络和电视的融合才会成为发展的大趋势。按照两者融合的程度由低到高、由简到繁, 一般意义上会有以下三种模式:
一是寄生复制模式, 即电视媒体开播单一功能网站, 网站简单在线重播电视新闻。就本质而言, 电视和网络都是新闻传播的一种工具, 既然可以独立存在, 自然也可以互加利用。电视利用网络这个工具的典型代表就是开设电视台网站, 将采编的电视节目和视频资料上线, 从而扩大传播范围和时长, 比如中央电视台早在1996年12月底即上线央视网, 最初只对CCTV重点栏目、特别报道、大赛晚会等制作网上视频点播节目, 并提供直播、点播、下载、搜索等业务, 成为我国最早的一个新闻和信息视听网站, 虽然该网站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央视的网络版, 但这种简单的运用模式无疑开启了电视媒体办网站的先河。此后, 大量传统媒体相继效仿, 掀起了报纸、广播、电视上线的热潮。与此同时, 在线视听网站也将触角延伸至电视媒体, 他们通过建立链接、转储重播、信息重组等方式与电视新闻建立联系, 但由于缺乏原创性, 注定他们在初期只能做电视新闻的寄生体, 比如PPTV、电视在线直播网等在创办初期都是采取这种模式, 由于网络用户群体巨大、需求各异, 使得这些网站借助新闻的放大效应和广告, 逐步盈利并发展壮大起来。毫无疑问, 从长远来看, 这种简单的工具性利用, 在本质上依然是彼此割裂的, 并不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这不符合网站经营者的初衷, 也是对资源的不负责利用, 所以寄生复制模式不被人们看好是理所当然的, 也必将被其他更先进的模式所替代。
二是合作互促模式, 即电视和网络合作开发新的传播渠道和平台, 以更好地呈现各自的新闻内容。电视和网络融合的重要进步, 体现为双方从互为工具发展到互为主体阶段, 也就是充分利用各自不同优势, 合作产生1+1>2的整体效果。2005年左右开始发展的IPTV就是电视媒体、网络运营商、终端提供商等合力催生的新闻传播新兴领域。IPTV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多种技术于一体, 在三网融合的国家政策背景下, 利用宽带有线电视网向家庭用户提供数字广播电视、VOD点播、视频录像等业务服务, 给传统的电视新闻传播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然而由于这种运行模式涉及的产业链空前复杂、环节众多, 各利益相关方彼此交叉渗透, 有合作也有竞争, 都试图切走最大的一块“蛋糕”, 加之内容资源匮乏、定制化程度不高, 导致IPTV在运营模式、技术标准和产业政策等方面难以取得实质性创新突破, 一阵热潮发展之后渐渐趋于平静。随着国家广电总局向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上海、广东和浙江等多家媒体发放开办IPTV的营运执照, 将进一步拓宽新闻的传播渠道和展示平台, 采用类似模式, 同步发展起来的还有手机电视、车载移动终端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等。值得一提的是, 鉴于拥有庞大的手机用户群, 手机与电视的结合已成为较为理想的传播工具, 这样更有效地细化了受众, 取得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目前, 我国手机用户已达十几亿, 并且呈现出不断快速增长的态势, 因此可以看出, 手机电视市场的需求非常大, 发展前景非常可观。
三是交互共赢模式, 即有效整合电视和网络的优势资源, 催生互动参与的传播新理念, 这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模式, 在实践过程中效果明显。放眼中国电子产业, 近两年, 谷歌、苹果、小米等电子厂商纷纷将智能终端从手机、电脑延伸到电视领域, 相继推出网络高清电视终端, 为网络与电视的彻底整合提供了重要技术条件和物质基础。数字电视与网络电视两者相比较, 各有所长, 前者具有高清晰传输的优势, 后者在交互性方面领先一步。电视技术在我国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经历了长时间发展, 越来越成熟;而互联网络特别是宽带网络的蓬勃发展, 在接受信息社会交际和休闲娱乐等生活方式上给人们带来了新鲜的体验。看似两者技术领域各不相同, 实则有共同的目标, 那就是通过网络实现远程交互, 实现网络化和高清化, 比如2010年正式上线的国家网络电视播出机构——中国网络电视台, 对中央电视台的电视新闻资源和既有的央视网进行了全面整合, 其基本定位就是以基本功能为核心, 把网络和电视的各自优势融合后打造国际性的大型公共传播平台, 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这种新的发展趋势。近年来, 无论是国家的宏观政策, 还是信息领域的自身良性发展, 可以看出, 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传媒业起到了强用力的推动作用。从更大的经济视角观察, 在生产领域里, 平板电视和数字机顶盒作为高清电视和网络电视的匹配产品, 也已形成一个产业链, 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 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求。
综合分析以上3种模式, 无论网络传播与电视媒体以什么样的方法和形式融合发展, 数字化都是其必要条件, 各种媒体的真诚合作和有效融合也是不可或缺。
从宏观来看, 国际发展动向, 有关政策的出台, 技术条件的成熟, 广电网、通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只有顺势而为, 才能有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不论从事何种媒体工作, 都不能无视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味固守和强调某种媒体的先进性和重要性, 夜郎自大, 只能固步自封, 走入一条死胡同, 应时而动, 顺势而为, 才是明智的选择。值得欣慰的是, 怎样更有效地在这种发展趋势下高效利用各自优势, 突出各自特点, 媒体工作者一直在做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效果日益凸显。当然, 即便是在信息时代出现了网络与传统媒体一超多强的格局, 也只是证明各种媒体之间的融合是有效地整合资源优势, 从而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而绝不是简单的“大鱼吃小鱼“所造成的吞噬和取代。因此, 公平竞争实现良性循环, 才会真正做到优势互补, 扩大影响面, 拓宽信息流, 增加受众群, 从而实现共赢。
摘要:很多资深传统媒体从业者对待网络媒体已从当初的排斥逐渐演变为接受直至很好地加以利用, 对电视新闻而言, 如何适应信息时代网络媒体的快速崛起, 谋求融合共赢而非式微衰落, 正逐步上升为一个关系存亡和发展的现实课题, 回避这个课题对传统媒体的发展毫无益处。只有善于应对, 才会在网络日益成熟的时代让两者相辅相成, 融合发展, 最终实现携手共赢。
关键词:网络媒体,传统媒体,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严奇春;基于知识创新视角的三网融合影响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网络文明传播新闻稿 篇5
据淮北新闻网报道,近日,淮北市文明办开展网络文明传播志愿服务活动,以加强全市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工作,传递正能量,传播文明,引领风尚。
根据淮北市文明办工作部署,各县区文明办将负责指导督促辖区内文明单位选拔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省、市级文明单位必须建立一支3至5人的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队伍,并在安徽文明网建立户头。
省级以上文明单位要遴选1至3名骨干志愿者,在全国网络传播志愿者信息管理系统注册。
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以中央文明办每半个月下发工作提示为主旨,转发微博、撰写博文、评论文章及微点评,参与网上讨论等方式积极配合中央文明办组织重大传播活动,每季度发表微博不少于60条,博客不少于10篇。
积极引导网络舆论,充分发挥网络文明志愿者在网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目前,淮北文明网腾讯微博已超过20000人收听,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以新浪、腾讯微博为平台,在新浪、新华等网站开通博客及加入网络文明博客圈。
★ 网络文明心得体会
★ 网络文明主题班会
★ 学生网络文明倡议书
★ 网络文明志愿者宣言
★ 网络文明志愿者方案
★ 网络文明建设工作总结
★ NBA网络传播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 网络文明小公民教学设计
★ 网络文明学校创建活动策划书
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的新变化 篇6
【关键词】网络时代 新闻传播 多元化
网络新闻传播具有及时性、交互性、海量性、多元化、小众化、多媒体形式、超文本结构等特点,它突破了传统新闻传播存在的界限,初步构建了一些新的传播理念。
首先,打破新闻传播的区域。新闻地理上的接近性是重要的素质之一。一般情况下,同样一条新闻放在全国范围来看,或者放在其他地区来看,未必有多大新闻价值。但如果放在事发当地,可能就有较大的新闻价值。这就是传统媒体的局限。
网络媒体进行的是全球化的传播,新闻一旦上网,就能立即覆盖全球。
而且,网络媒体的出现,将个人真正推向了全世界媒介的地位。人的世界化和世界的个人化,自媒体正在逐步实现。
其次,突破新闻发布的时间观念。报道速度越快,新闻性就越强,新闻的作用和价值就越大,反之,速度慢了,新闻成“旧闻”,就会贬值,无人去阅读。因此,新闻学把坚持新闻的时效性定为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特征。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新闻报道的这一基本要求,它可随着新闻发展,不断滚动推出最新消息,甚至推出大量的一句话新闻。
网络新闻媒体还可以按照不同的时间梯度发布信息,时更新、日更新、周更新、月更新会并存于同一个新闻网站中。以往新闻传媒的刊期界线、时段界限等,在网络新闻传播中已开始弱化,甚至消失。网络新闻编辑在发布新闻前后,对新闻的改动都非常方便。
因此,网络新闻传播拥有巨大的时间弹性,在内容结构的组合上有着最大的灵活度。
第三,突破了新闻传播方式。受众的需求是立体的、多方面的,他们想知道不同媒体、不同信息源相同或不同的观点,他们渴望立体的信息提供。这就要求媒体具有更大的包容度,能够实现“多种信息源、同类声音、异类表现”。
传统媒体都有传播方式的局限,比如广播通过声音载体传播信息,报纸通过文字图片传播信息,电视传播的方式主要局限在图像声音,文字固然有,但不是最主要的。
而网络媒体实现了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表现形式的有机结合。即便是单一的文字表现形式,也可以有变体的文字、滚动的文字、闪动的文字等多种形式。受众在网络上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最大限度地了解一个新闻事实所包含的信息。
第四,网络带来了新的互动方式。在大众传播时代,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分水岭是清晰的。与大众传媒发布的如滔滔江河一般的信息相比,受众的反馈只是涓涓细流,根本不能等量齐观。然而,网络新闻传播是一种强调个性的传播,它打破了传统新闻传播中受众被动接受信息的局面,使得传播者和受众双方居于平等的地位,真正实现了传播学大师施拉姆曾提出的循环传播模式。
互联网带来的不仅是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同时也对大众的生活习惯、工作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从传播学的发展历史来看,受众与传播者的角色经历了多次的转变,而目前正是最为重要的一次转变。
第五,网络新闻突破了信息准入的限制。在网络信息时代,每个人同时具有“传者”和“受者”的双重身份。除了电子邮件、论坛、聊天室、留言板和在线调查等方式,受众还可以通过手机短信与网络形成互动,参与到网络新闻的采访与报道中去,变新闻事件的“旁观者”为“参与者”。
网络新闻传播开放、自由,但是网络媒体公信力的形成,必须在合理发挥自身特点的同时,依靠网络媒体记者、编辑自身的努力,以受众的利益为重,才能取信于受众,逐步树立起自己的威望。□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音乐广播)
责编:姚少宝
网络时代电视新闻传播 篇7
关键词:媒体相互融合,媒介生态系统,传统传播模式
现在,随着网络技术与数字多媒体技术的进步,各种新兴媒体不断涌现,传统媒介方式受到严重冲击。电子媒体的出现,使人们重新体验到了不同类型文化“村庄式”的交往方式,使人类的社会文化再一次回归到了部落文化当中。以网络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的新媒体,已经成为了社会环境中新的交往方式,逐渐得到大家的认识和肯定。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合作方式变为竞争、依赖的关系,现阶段,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数字化网络媒体技术的挑战,这些都涉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竞争与发展。由此可见,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未来走势,正在逐渐被全世界关注。
1 新媒体取代传统媒体的地位
新型媒体是一种依托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媒体形式,它以网络为载体,其传播方式大致分为移动网络、移动电视、数字高清电视等。近些年,我国新媒体科技水平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并且已经得到大众的广泛认可。当前,我国已经成为最大的互联网市场之一。在这个基础上,我国网民数量依然保持飞速增长趋势。与此同时,在世界范围内,我国所占的移动电话市场份额最大。在所有网民中,一大半是移动电话的使用者,中国网民已经占到了整体的34%左右,根据这一情况可以看出,新媒体是大众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的重要途径。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传播者和受众者不断增加,进而导致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市场造成了严重冲击。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媒体一直没有放弃寻找自身的出路,实践证明,传统媒体只有与新媒体相互合作,优势互补,才能更好地维护自身地位,进而更好地稳定当前的媒介格局,减少新媒体带来的冲击。网络媒体依靠新媒体进行传播,而电视报纸等媒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接受最频繁、最普遍的传统媒体。所以,新媒体时代下,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融合,才是当前的立足之道[1]。
2 实现共赢互惠互助互利
2.1 电视媒体优劣共存
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标志着电视媒体正式诞生。电视媒体出现后,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广播媒体传输的限制,可通过声音与画面传播信息。卫星电视出现后,大大拓宽了信息传播途径,电视在人类生活与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电视所拥有的优势在于图像与声音的同步传递。观众在观看电视时,既能体验到视觉上的享受,又可以在听觉上满足自身。电视传播的信息生动而浅显易懂,因而传播范围广,受众众多。但与此同时,电视媒体也有一定的劣势,在传播信息时,电视传播与观众之间形成的互动能力较为薄弱,从观众那里接受到的反馈也比较慢。同时,电视媒体的内容,看过后就很难再找出来回看,这是电视传播的一大弊端。
2.2 新媒体的优势与劣势
相比于传统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的优势较为明显,其具有信息量大和综合高效的特性,同时,接受信息方便快捷,打破了时间和空间所带来的限制,互动性非常强。同时,新媒体也有自身的劣势,当前,我国老龄化严重,大多数老年人不会独立操作电脑,从而限制了获取信息的能力。还有一点就是,互联网上虚假广告、虚假新闻较多,导致受众很难辨别新闻的真假,同时,色情暴力的传播画面,网络上无法禁止,这些都是网络发展到今天所面临的困境[2]。
3 媒体融合是当前发展的必然趋势
媒体融合是现阶段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同媒体之间的融合,对资源整合极为有利,可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带给受众多元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同时,相互融合的媒体,也有利于媒介经营发挥“长尾理论”作用,众多小市场汇聚成可与主流大市场共同发展的大市场能量,依靠媒体相互融合的发展模式,有利于信息内容的可持续发展,使其获得更为长远的利益。
4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融合的表现形式
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共同发展中,融合是二者之间共同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二者的融合也表现在许多形态上面。在新媒体应对全球科技带来的格局变化中,建立自身官网,可延伸其核心价值,发挥重要的作用,只有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传播渠道,才有可能发展新的空间,与此同时,还应当与知名网站相互合作,打响自身的品牌与知名度。这样既能节省网站制作成本,还可以稳定运行。最后,要充分发挥社交网站的优势,与之共享资源。
5 媒体融合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模式
世界上的事情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传统媒体仅依靠一个或几个人,难以高效、便捷传播信息,但是,我们可以利用网络,依靠大众的力量传播信息。比如,在网上随处可见网民之间互发热点消息。鼓励网民参与和创作新闻,将改变传统媒体的接受方式与传播方式,进而推动整个信息报道主体和信息生产方式发生变革。公民新闻已经成为一种就目前的形势而言,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融合、互惠互利,是现阶段最可行的办法。新的传播方式。
6 媒体相互融合促进平衡发展
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合作。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过程中,并没有局限于科技方面的融合,其在生产方面也相互融合,并且最终向着观念、文化方面融合。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姿态也要随之发生变化[3]。
7 结语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相互融合,是在和平、稳定的格局下产生的,二者是共存的关系,体现了我国和谐发展的思想理念。
参考文献
[1]罗促建,丘洪江.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探析——以凤凰卫视《全媒体全时空》节目为例[J].中国电视,2013(7).
[2]郑欣.互联网时代电视新闻如何与网络媒体相融合[J].西部广播电视,2015(21).
网络时代电视新闻传播 篇8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电视新闻传播,编辑策略
1 自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
随着自媒体的快速发展,自媒体环境下的电视新闻传播也呈现出很多新的特点,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简要概括。其一,自媒体让人们感觉到“生活在别处”。在自媒体时代,手机成了人们生活中必要的传播工具,电视新闻的传播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除了可以借助传统电视媒体传播信息,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或借助手机等传播媒介传播信息。目前,手机是自媒体时代主要的传播交流媒介,人是使用手机的主要操作人,借助手机,人的精神可以在不同场合进行切换,也就出现了类似“生活在别处”的状态。
其二,自媒体时代实现了平民的狂欢。自媒体传播内容在选择上存在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那就是网络恶搞,对电视节目的网络恶搞是对新闻的戏谑式传播,而网络恶搞本身是网民借助互联网炮制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网络恶作剧,这些恶搞本身存在戏虐和狂欢的性质,是对主流文化的颠覆,网络恶搞的主体也趋向于平民化,每个网民都可以借助手机等自媒体手段对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内容进行恶搞,当然,网络恶搞大多没有针对社会现实,大都是个人的无意之举,但是,在自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网络恶搞行为却经常成为风行一时的网络舆论。
其三,自媒体时代实现了思想的私享。与新媒体时代的博客等向所有受众开放的模式不同,自媒体时代的微信朋友圈在传播方式上更加关注受众的选择,传播者可以通过分组、屏蔽等多种方式实现思想的有选择的私享。以微信朋友圈为例,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微信用户,用户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将另一个微信用户加入微信朋友圈,有选择地分享自己的思想。
2 自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的编辑策略
自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的编辑策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施。首先,电视新闻编辑应该创新编辑理念,以适应自媒体时代的潮流。自媒体用户在信息发布的过程中,不会经过类似电视新闻严格的编辑把关过程,传播者自己拥有直接的发布权,这也使他们的信息发布更加及时,内容更加丰富,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因为没有经过严格的编辑把关,很多虚假、不规范的信息也呈现在网络上。为此,自媒体时代的电视新闻编辑应该创新自己的编辑理念,在确保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提高电视新闻编辑的质量。
其次,自媒体时代的电视新闻编辑应该更加重视舆论的引导。随着自媒体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自媒体的信息传播呈现出碎片化特征,尤其是信息的传播内容以及新闻评论内容方面,很多重要的新闻信息可能会被自媒体用户曲解,而那些缺乏媒介素养的人可能会偏信一些错误的评论信息,最终形成错误的网络舆论,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另外,在自媒体时代,新闻的发布者不经过编辑这一环节就直接传播信息,也使得新闻信息的假难辨,由此可见电视新闻编辑的重要性。为此,在自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编辑尤其应该发挥自身的价值,重视对新闻真实性的考察,并着重发现和传播有价值的信息,而不是为了炒作而炒作。对重要的新闻事件还应该挖掘其背后的社会价值,通过深层次、全方位的新闻报道,引导社会舆论走向,为社会大众提供真实的新闻信息,净化网络舆论环境。
最后,在自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编辑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素养,创新新闻信息发布渠道,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信息发布之后,信息发布者和编辑就完成了“说”的环节,其对于受众的反应不大关注,但是在自媒体时代,仅仅借助传统的电视传播手段传播新闻信息,已无法满足受众的需要,为了改变被动的编辑地位,新闻编辑人员必须变被动为主动,借助新的互联网技术平台,设置属于电视新闻媒体的信息平台,比如,通过设置微信公众号的方式,让受众可以在手机上随时关注电视新闻的更新和发布情况,以权威及时的新闻信息推送吸引更多的受众,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然而,面对众多的新闻公众号,电视新闻如何在众多新闻公众号中吸引更多的关注,还需要新闻编辑依照受众的信息需要,创新新闻发布模式,借助电视媒体权威性和真实性较好的优势,不断拓展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以适应自媒体时代受众的信息需要。
3 结语
在自媒体时代,电视新闻传播有了新特点,为了适应新时期受众对信息需求的变化,电视新闻编辑必须创新编辑理念,寻求多种方式来进行电视新闻的传播,以适应自媒体时期的信息传播特点,实现电视新闻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颖.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背景和方向探索[J].新媒体研究,2016(6).
网络时代电视新闻传播 篇9
较之于传统的大众传媒来说,多屏化新媒体具有以下传播特征。
1传播内容碎片化
移动互联网支持下的多媒体传播形态,受众媒介使用和接触越来越多样化,媒介的受众关注度被稀释,呈碎片化态势。首先,是表达的碎片化,手机客户端、微信、微博等等,或字数或界面的限制, 信息发布者往往用不完整信息来陈述事实。其次, 时间上被割裂,传统的黄金时段与整点时段已成为过去,新闻24小时随时更新,时间被隔成片段, 这也带来了新信息的层出不穷,旧信息还没完全弄清楚,就被新的新闻所取代。因此,传播就必须认真思考、准确判断所针对的目标受众体,了解他们的生活样态,并充分围绕受众体的生活轨迹,在有效的接触点上与受众形成契合的沟通渠道和方式。 为此,粗放型传播向碎片化传播转变,高成本的全覆盖传播模式向低成本的精准式传播模式转变是这个时代媒体有效传播的必然选择。
2传播策略精准化
多屏化时代,传播在进化,传播方式与途径从传统的家庭的、大众的传播环境扩展到现在的网络、 户外、楼字、公交,以至手机等多种媒体,各式各样的屏幕充盈着我们的视野。多屏化新媒体传播时代,不同媒体有着自己特定的传播受众,因此传播路径与策略上也是不同的,精确分类才能精准传播信息。另一方面,多屏也带来受众的多视点消费趋向需要具体考量传播空间与路径的特质,因此,使用多屏化的新媒体传播信息应该以目标受众为中心进行整合传播,同时强调媒介终端的独特特性,找寻深具个性化、愉悦化的沟通方式,进行精准策略、 独特创意,化“碎片”为“聚合”,利用“长尾效应” 带来基于视点和渠道一致的传播能量。
3传播形态互动性
互动性特征是新媒体的一个处于核心位置的关键词汇。手机等移动媒体终端的个体化带来人们自由表达:创造性的自我表达,个性化的寻求信息, 由此可以完成更为松散的联系和沟通,新媒体为个人自主性表达和沟通提供了替代性平台,在不需要依赖传统的大众媒体。所以,新媒体已将,传统的电视等大众传媒却日渐式微。
麦克卢汉说过:一种媒介形式必然成为另一种媒介的内容。在新媒体时代,基于移动互联网传播的多屏传播方式也成为传统电视媒介的新的内容。 手机等移动客户端阅读习惯的碎片化和娱乐化特征并不适合电视传播形态的直接输出,单纯追求有价值的新闻报道已经不能应对自媒体传播形态。其实, 媒体的“内容”元素是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内涵,从纸媒的文字、图片,到广播的声音,再到电视的视频画面,在新媒体时代,内容具有了更广泛的涵义, 不仅内容更加多元而且其渠道性明显增强[1]。新媒体的渠道特征更应该融合到电视节目的传播中去。
渠道一:创建新平台,拓展节目传播渠道,新媒体传播平台依托于技术的创新发展。现在绝大多数的电视媒体在新媒介融合方面的裹足不前,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技术的缺失造成的。传统电子传播技术和设备以及人力资源不足以支撑新媒体平台建设和信息的制作与发布。因此,需要在技术上大力引进移动互联网资源传播的多屏化设计技术,诸如栅格化和响应式两种。能够根据终端屏幕的终端上的呈现更为整齐,排列组合更为便捷,而且根据屏幕的大小、宽窄提供最适合的排列方式,而不会因为屏幕变化带来页面的拥挤和拉伸变形。视觉体验更舒适。这两种结构设计上的优化,一方面可以实现不同终端风格的一致,同时也让相同的内容能够以合适的形式呈现在不同的终端上。最终,用户在不同的屏上,都能看到一样精彩的内容。
渠道二:适应手机媒体碎片化传播特征与使用需求。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成为公众信息使用的终端,新媒体特征的手机传播显著特点就是时间的碎片化:信息接收与传播随时随地。时间的碎片化特征消解了电视媒体的时间概念。
多渠道并不等于将电视节目内容直接照搬到网络上去,这样做的后果不是渠道的扩展带来电视内容影响力的扩大和收视率的提升,而是弱化了电视节目以及电视传播平台的影响力。电视媒介新媒体化发展在目前呈现多、杂、乱的问题:渠道多却各自为政,弱化了电视节目资源。如何将电视节目资源利用最大化、探索新的赢利模式,这是电视媒体在相当长的革新中所面对的重大课题。
在新媒体中根本不存在所谓的“黄金时段”, 所以,我们的电视节目应该开发出适应手机终端的碎片化的内容和形式。在微博和微信以及网站上所发布的新闻,虽然内容没有改变,但是形式上需要做出调整,每条新闻独立完整,相关内容集纳排列, 以适合手机媒体随时随地收看的需求。
渠道三:完成和鼓励社交平台的无成本传播。 据微信发布的用户使用报告显示,平均每天打开微信10次以上的用户达到55.2%,竟然有1/4的用户每天打开微信30次以上1。所以,要充分发挥好微信等社交新媒体的功能,让观众在微媒体的平台上可以随时随地对所关注的电视节目进行收视、讨论以及互动。相互关注效应会促使粉丝们会将节目传播至更大的社交范围,实现病毒式传播。我们的电视媒体对于微博等社交媒体的特性以及资源的开发还是尝试的不够的,仅仅在节目播出行进中“提出” 一条两条的“微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辅助”功能定位也不利于微媒体传播平台的开发。另外,为媒体社交平台功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一定的鼓励和有计划的促成,这方面的革新电视媒体应该学习和模仿广播节目的做法,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使用好社交平台,促成电视节目内容的无成本传播才能带来渠道上的突破。
渠道四:新媒体社群的分化——长尾效应。做到内容为王,还需要注重市场细分,也就是开发和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新媒体社群的发展模式是: 新媒体用户本身具备鲜明的个人品位和主观色彩, 个人账号成功的吸引彼此欣赏的人。所以,电视媒介融合的策略之一就是不放弃小众,诸如体育赛事和社会事件的互动与反馈,充分利用和发挥其所依托的新媒体渠道优势和特点,满足电视观众的观看和参与需要,提供超常的用户体验与内容。
参考文献
网络时代电视新闻传播 篇10
电视新闻生产与互联网的结合其实在十几年前就开始了, 从开始的媒体网站, 后来的网络电视台, 微博、微信, 再到今天的移动新闻应用客户端, 都是电视台与互联网融合的尝试。但是, 这些年的融合过程, 其实都是一个“+互联网”的过程, 也就是一个技术路径的延展过程。互联网只是作为一种单纯的技术应用被附加到新闻生产的过程中, 一出现什么新的互联网应用, 电视台就会在新闻生产中体现出来, 或作为新闻素材的来源, 或作为一种输出通道, 或作为一种互动的方式。这种对于互联网的应用在改变新闻节目样态、丰富传播渠道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这样的做法归根结底还是一种传统媒体的思维, 还是想着一张屏吃遍天下, 与互联网的结合不过是以媒体为中心的“互联网化改造”, 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媒介融合。它没有认识到互联网的价值, 也没有认识到受众 (用户) 对于媒体生存的重要性。有一段时期电视台对新兴的互联网公司是视而不见的, 并且禁止采用来自网上的消息, 这种“区隔”也促使了“两个舆论场”的产生, 导致了电视媒体的步步被动。当互联网公司风生水起, 当传统媒体的权威和公信不断遭遇挑战, 电视媒体才发现受众 (用户) 已经离自己越来越远, 甚至传播平台也逐渐丧失了优势。一组数据显示, 在美国已经有接近40%的家庭成为制作《纸牌屋》的公司Netflix的订户, 达到了3500多万户, 在这些家庭中, 有四分之一的家庭已经退订了有线电视服务, 开始全面接受互联网的视频业务。在国内, 腾讯公司的“腾讯新闻”是目前下载量和覆盖量最大的新闻客户端, 腾讯新闻在移动端的日活跃用户较2014年同比增长78.6%, 达到2.5亿, 仅日均PV (页面浏览量) 就超过了20亿。而相比之下, 中央电视台在移动端的各种叠加用户仅为1.3亿。电视媒体与互联网公司在平台上已经存在很大的差距了。当电视台认为互联网只是技术工具的时候, 互联网公司却展现了它对用户极强的凝聚力和黏合度, 这是互联网基因里的天然优势, 而电视媒体在与互联网结合的开始就选错了入口, 走了弯路。因此, 这种融合应该有个路径的转向, 即从原来的“+互联网”到如今的“互联网+”。
对于媒体行业而言, “互联网+”是一种将互联网思维嵌入媒体生产中的做法, 和传统媒体单向度的传播不一样, 互联网最核心的优势是无处不在的连接以及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握和实时互动, 并提供让用户获得极致体验的产品。对于媒体来说, “互联网+”就是要转变以前的本位主义, 转向受众 (以下都称用户) 为中心, 对其心理、行为、话语进行深度分析, 获得用户的需求大数据, 精准地定制和推送新闻资讯, 以互动和分享的方式实现了多屏跨界的传播。这是一种崭新的媒介应用场景, 也是媒介生态格局的新常态。以电视新闻生产来说, “互联网+”就不仅仅是将新闻节目平移到网络电视台、微博、微信和客户端上去, 而是从新闻的起点开始, 就要建立和受众 (用户) 的紧密联系。其实今天的新闻生产已经离不开用户的参与了, 当新闻事件发生时, 谁会第一个到达现场, 是专业媒体的独家报道吗?当然不是, 今天许多重大的新闻事件, 第一个发出现场消息的往往是普通群众, 他们借助社交媒体可以在第一时间发布最有冲击力的现场视频、图片和消息。不仅是突发事件, 来自用户的内容 (UGC) 已经成为电视媒体新闻节目的重要补充, 在某种程度上还弥补了专业媒体在某些新闻现场和新闻素材上的缺失。除了新闻内容的聚合环节, 在新闻采访、制作以及发布环节, 也要融入“互联网+”的思维。目前, 国内外很多媒体都对新闻演播室进行了全面改造, 基于媒体融合的需求, 今天的新闻演播室已经成为一个开放的新闻聚合和发布枢纽, 英国BBC和美国ABC去年启用了最新的集成演播室系统, 这个演播室相当于一个新闻指挥平台, 中间坐镇的是核心指挥, 而围绕这个指挥中心有不同的辐射轴, 可以迅速地与各种互联网通道建立联系, 进行新闻资源的双向沟通。美国FOX的未来演播室更具科幻色彩, 它配备了多台55英寸超大触摸屏, 记者可以在这里搜集整理用于直播的新闻素材, 还有Twitter消息墙被分成了三屏, 分别是“具有新闻价值”、“正在调查”和“已经确认”三类, 而在长度超过11米的视频墙上, 主播可通过遥控器播放任何一段视频或调整其位置。从2014年开始, 英国BBC全面摒弃垂直层级管理, 采用更加互联网化的编辑负责制, 成功建立了一个360度的开放式全媒体平台。国内的深圳卫视将于近期启用融合新闻中心, 这个新闻演播室的设计及原则是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联通, 进行全媒体跨平台的聚合与分发。但也要看到, 这些演播室的改造计划还基本上是以现有的电视屏生产流程为基础, 而“互联网+”强调的是以互联网、新媒体为中心, 因此这样的演播室还有改进的空间。
电视新闻生产的“互联网+”是在生产中模糊媒介形态的边界, 以新媒体为中心来架构新的生产关系。电视只是作为一种专业手段, 而不是媒介属性, 对于电视媒体来说, 也应该放下权威的光环。互联网时代, 媒体的权威不是体制赋予你的, 而是你用专业态度和品质内容挣来的。在“互联网+”的生产方式下, 电视新闻也将变身为一种全媒体视频产品, 它的每一个环节都被嵌入互联网的环境中, 不论是新闻聚合还是内容分发, 都是在互联网的开放空间中彼此关联, 互通共享。
二、观念创新:新闻既是产品, 更是服务
互联网改变了电视生产方式, 重构了生产关系, 也重新定义了新闻。对于电视新闻, 从新闻专业主义和传播学视角都有不同的定义, 但大都是从电视的媒体属性、技术特征等方面来对它进行定义的。比较通用的是“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视频技术为传播手段, 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 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的报道”。但是在互联网时代, 电视新闻生产与新媒体融合之后, 它已经变成一种新媒体产品, 产品形态变了, 它的意义内涵也就不一样了。当用产品的概念去定义电视新闻的时候, 电视新闻的每一个生产环节反而变得更容易理解了。一个新闻选题, 优秀的电视记者首先要关心的是受众对这个事件感兴趣吗, 他们最关心哪个方面, 怎么呈现受众能更明白, 如何提高受众的关注度, 如何让受众参与进来, 播出之后怎么接受受众的评价, 这其实就是新闻产品的生产过程。不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 电视新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产物, 还有体制内的身份认同, 是比较避讳把新闻作为一种产品的, 这会让人觉得有商业利益或是有偿新闻的嫌疑。在互联网时代, 再次重申电视新闻的产品特征, 一是为了更清晰准确地定义其以受众 (用户) 为中心的生产诉求;二是为了提高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无论何种定义, 电视新闻的最终落点就是到达率, 如果没人看, 电视新闻的价值也就无从体现。在这里强调电视新闻的产品属性, 就是为了更精准地到达和传播。
▲国内外很多媒体都对新闻演播室进行了全媒体化的改造。
“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产品必须是强调服务至上的产品, 它能精准地找到用户的普遍性特征和个性化需求。借助大数据技术对用户群进行细致入微的“画像”, 勾勒出他们对电视新闻的偏好、口味等个性化需求, 然后提供更符合受众需求的有针对性的新闻产品。比如说, 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受众在某一时段的收视喜好, 是更爱看深度报道还是更为轻松活泼的报道;更愿意了解国际事件还是本土新闻, 更热衷于体育报道还是财经报道, 更愿意看简单的资讯还是夹叙夹议的评论等, 来制定更为合理的栏目定位和内容需求。大数据是技术手段, 而鲜明的服务性才是新闻产品的价值实现路径。新闻产品的生产实际上也是一种新闻服务的过程, 也就是如何将新闻内容与用户连接产生关联和效度。对于电视新闻生产来说, “用户”成为了媒体融合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因素, 也成为驱动新闻内容变革的力量。
服务性不能仅仅存在于理念当中, 而是要在新闻实践中充分贯彻和体现。“互联网+”时代的电视新闻, 新闻产品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既有传统的大屏电视新闻节目, 也有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推送内容, 更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闻客户端, 但不管是什么样的产品形态, 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都是不变的追求。有没有用户观念, 有没有服务意识, 是可以从新闻产品中看出来的。尤其是在当下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 面对纷繁复杂的资讯, 受众的接受“边际效益”是递减的, 因此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为了能黏住用户, 英国《卫报》鼓励用户参与数据新闻报道。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 《卫报》选择了最彻底、最开放的路径——向用户开放评论、数据及应用工具;吸引用户参与, 和专业记者一道对新闻事件做出更全面和深入的诠释。新闻集团早前就曾收购信息技术公司Strategic Data Corporation (以下简称SDC) , SDC的广告优化技术可以对用户进行精确定位和深度定位, 可以准确地了解这些用户或消费者的居住地、工作和兴趣等, 以便为广告客户提供更精准的信息。新闻集团旗下的FIM (福克斯交互公司) 利用这些技术系统管理拥有的所有网站广告, 通过数据分析确定用户感兴趣的内容;在播出环节, 确定用户对内容感兴趣的部分和程度;在营销环节, 对用户感兴趣的人和话题进行强化传播, 依据数据分析展开相关营销。以用户为核心, 以互动为内容生产动力, 借助多媒体, 满足用户个性化、定制化的消费需求, 这是新闻生产“互联网+”时代的主旋律。
三、流程重组:从供应链到生态圈的搭建
做新闻讲求的是新闻生产流程的快捷高效, 因此在新闻供应链的搭建上通常是以“第一时间”呈现为基本诉求, 从新闻源的获取, 新闻素材的采集到新闻制作、播出都是追求无缝衔接, 路径最短。互联网时代, 传统的新闻生产流程面临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给电视新闻的采集和传播提供了多种技术解决方案, 从新闻源的获取到新闻直播, 借助移动互联网的各种应用, 当下新闻生产的表达方式更加多样和多元;也正是因为互联网的渗透和覆盖, 消弭了传播主体与普通大众的鸿沟, 普通公民可以更多地参与到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当中去。除了追求速度, 互联网时代的新闻生产还要呈现多元、深度和专业。
在“互联网+”的时代, 新闻生产的供应链的前端和末端已经不再明显, 媒体和受众之间的关联更加紧密, 各个环节固有的流程和路径被打乱和重组。用户观念的建立, 使得整个新闻生产的供应链不再是为了最快传播给受众的垂直的链式结构, 而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模块化的关系网络和新闻生态圈的搭建。
新闻生产的生态圈, 是将传统的新闻生产基于内容为王的流水线式作业, 转变为中央厨房式的中央指挥系统, 以用户为中心, 实现多媒体和多屏幕的结合, 以及专业化与社会化的结合, 实现全媒体流程再造。国际上多家媒体都在打造全新的新媒体新闻实验室, 开发出新的制播模式, 使广播、电视、网络等不同形式的新闻平台紧密结合。CNN一改以往各个频道以及网站都有自己的节目制作部门的布局, 在内部组建了一个可以对所有新闻素材进行加工利用的处理中心 (Media Operation) 专门负责汇总各地传送的新闻素材, 以便其他频道、网站以及新媒体平台自由选用。
除了在内容生产环节的整合, 新闻生产的生态系统还包括新闻传播的分发平台, 新闻的终端应用以及新闻的衍生品开发, 涵盖“内容+平台+终端+应用”的全方位搭建。它既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也是一个闭环的存在。在新闻内容的聚合和分发方面它是开放的, 但是在用户关系的黏合上它是闭合的, 能够将用户尽可能地黏在这个生态系统当中, 让他既能得到需要的新闻内容服务, 也乐意参与新闻生产过程, 并且与媒体展开实时的互动, 更为重要的是, 在此基础上, 还可以在这个系统里开发出更多的衍生应用。对于电视台来说, 如果搭建起了这样一个生态系统, 可以说就基本完成了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转型。但是目前的媒介融合还只是在内容环节, 在平台、终端和应用方面都还要受制于人, 没有找到突破口。
以央视的新闻生产现状为例, 它的传播平台除了传统大屏, 还有一个新媒体产品矩阵, 就是微博、微信、客户端和独立客户端。虽然产品形态丰富, 但是可以看到很多产品都是基于别人的平台, 包括微信和微博。这就带来一个问题, 媒体没有自己的平台, 流量数据和用户数据不在你手里, 也就是用户并不是为你所有, 你就只能去做发布式应用, 而无法做交互性的应用, 无法去依托用户开发衍生功能, 也就没有办法形成闭环式的生态链。再从央视开发的新闻客户端来看, 这个产品的内容设置和浏览体验并没有比别的新闻客户端有过人之处, 差异化特征不明显。当用户有很多选择的时候, 你就无法将用户牢牢地黏在你的生态圈里。央视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 下一步他们要在客户端的功能上进行创新, 首先会开发一个类似CNN i Report的视频直播应用——“我看见”, 用户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上传各种新闻事件, 类似的功能性应用目前十分火爆, 比较知名的有Meerkat、Periscope等, 这些应用可以和社交媒体绑定在一起, 一键式发布的便捷使普通民众参与新闻生产更加容易。央视客户端的功能定位不够清晰, 大而全。央视作为权威的主流媒体, 下一步应该在资讯的权威以及实证式的发布方面展现品牌特质, 与其他的新闻客户端形成差异化竞争。对于用户来说, 今后选择媒体, 品牌和权威也许不再是唯一要素, 有用和独特也许会成为重要的考量因素。有了稳定的用户, 新闻客户端也可以开发各种交互性服务, 在新闻领域之外创造更大的价值。
四、结语
“互联网+”从理念创新和技术驱动的层面给电视新闻的媒介融合带来了机遇。着眼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以用户为中心, 重组生产关系, 搭建全媒体流程, 构建电视新闻生产的生态圈, 是电视新闻新媒体融合的最优路径之一。简单地说, 电视新闻的“互联网+”就是在新闻生产的整个流程中充分体现并放大互联网的价值, 但是也不要忽视, 专业化、品质化的内容是产生一切关系的起点和根本。
摘要:在电视新闻的进化过程中, 基于互联网的技术驱动作用越来越凸显。当下, “互联网+”的新理念又为电视新闻生产创新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互联网对电视新闻的颠覆不仅是内容生成和传输上的拓展和延伸, 更在于传播对象从受众到用户的转变过程中, 新闻产品服务意识的建立。互联网只是一种客观存在, 品质化、专业化的新闻内容才是“互联网+”的起点和根本。
网络新闻传播的生机与责任 篇11
摘 要:随着互联网迅速不断地发展,网络新闻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本文从分析我国当前网络传播的态势入手,聚焦于网络新闻传播中存在的问题,指出要想使中国网络新闻传播显示出蓬勃的生机,需要国家、社会及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树立明确的社会责任感,在重视自律与技术手段在网络管理中的作用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到法律框架的指导作用并强调法律建设和道德建设并重的重要性。
关键词:网络新闻;传播;责任
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7-0023-02
分析中国当前网络传播的态势,从新闻自由的层面上来看,目前我国的网络新闻传播还存在以下的问题:
一、生存之本:网络新闻的真实性与可信度受到质疑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大众传媒应该具有社会的公信度,网络新闻的传播因为比传统媒体有更大的自由度与开放性,所以遭遇到的对真实性的挑战也更为严峻。2007年的“陕西野生华南虎”、2008年的“平江野生华南虎”事件,成为令人不齿的假新闻。这些由地方行政机构、投资商与大众传媒合谋的假新闻事件,严重影响了大众传媒的声誉。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两位学者托马斯J·约翰逊与芭芭拉K·凯在他们的一项研究《互联网与传统媒介信息可信度的比较》中指出:“互联网为任何人发表其意见开辟了一个无拘无束、不受限制的空间,这一事实可能会削弱它作为有信度的信源价值。传统的信息源正是在受到来自职业的与社会的双重压力下才得以向社会提供精确的、不带偏见的信息,而任何一个网上信息都不会受此约束。”[1]在对上海网民的一项调查表明,受众认为网络新闻最大的缺点是“可信度低”,对其真实性持否定性评价的比例为56.6%。正是因为对真实性的质疑,所以整体网络新闻的可信度都会受到影响。
此外,网络新闻与广告难以区分也损害了受众的信赖感,哈贝马斯指出:“随着商业化和交往网络的密集,随着资本的不断投入和宣传机构组织程度的提高,交往渠道增强了,进入公共交往的机会则面临着日趋加强的选择压力。这样,一种新的影响范畴就产生了,即传媒力量。其意旨在于通过各种讨论主题和文集既赢得影响,也以尽可能隐秘的策略性意图控制各种交往渠道。”[2]在商业化的左右下,网络新闻广告化的现象日趋严重。许多网络媒体除了采取电子邮件及旗帜广告等常见的网络广告形式以外,还将与新闻内容相关的广告放到与新闻临近的位置,甚至将广告嵌入文章内部建立链接。对读者来说,无法分清他们所阅读的到底是公正平衡的专业新闻报道还是带有商业倾向的广告信息,网民对网络新闻的信赖感在逐步降低。
二、发展之源:网络新闻的品牌效应与传播优势不够显著
作为一种新兴大众媒体,网络具有全球传播、信息丰富、实时性、形态多样、直观、快速等特点,网络媒体容量大、全天候的滚动新闻、报道面广,互动性强,总之,互联网为受众提供了一个无比宽泛的信息空间和言论空间,但是就现阶段来说,网络媒体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
1.从内容上看,网络最大的困难在于缺乏权威的原创新闻信息。不能发布原创新闻是网络媒体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同时由于大多数网站没有整合信息的能力,只顾转贴,而缺少把关,这样一方面易引起知识产权的纠纷,另一方面给一些虚假的、有害的信息以可乘之机。网络新闻传播开放式的传播格局,使网络的新闻信息复杂化。网民不但可以通过BBS、邮件等渠道传播各种信息,而且还可利用一些简单的技术,模仿专业网站进行新闻发布,达到混淆视听的目的。由此看来,网络存在新闻传播最大快捷与真实可靠间的矛盾。
2.从技术上看,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电视的覆盖率已达到92%以上,而就网络媒体自身发展而言,却存在诸多障碍,财力不足是主要问题。中国目前拥有电脑的个人和家庭数目与13亿人口相比尚不成气候,上网的则更少。此外,网络的安全性也不能得到有效保证。防火墙技术不成熟,价格也未能达到普及程度。病毒的爆发和黑客的侵入都可以造成系统不可恢复的破坏性后果,这种不稳定因素的存在使它不可能成为权威性和支柱性的媒体。
3.从传播者角度来说,网络传播主体多元化,大部分网络上流传的信息,来自于四面八方的来源,如朋友,免费的电子邮报,或线上电子报等等 。网络的产生已经使得『可信度』的概念与重要性变得模糊。媒体高度的竞争压力,使新闻处理过程被一再简化,审核环节的减少,无疑会加大新闻发布出现纰漏的机率。网络新闻传播还要不要设置“把关人”?如需要设置,“把关人”的角色又将如何定位?
4.从受众的角度来讲,网络受众所得到的信息是由自己去获取的,得到的信息的多少与质量的高低取决于自身的努力,而网络新闻的浩瀚与有限高质存在突出矛盾,应当考虑限制网络的新闻信息量问题:淹没了受众主体,如何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
三、后顾之忧:网络新闻涉及的法律和道德问题不容忽视
1.要严厉地打击利用网络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造谣惑众的行动。目前,网络新闻还没有完善的法律约束和监督,利用失真的新闻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已成为一个现实的社会问题,为此,在技术方面,要能够准确知道网上信息发布地址和人员的问题,使传播有害信息的人无处可遁。在法律方面,也要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追究散布虚假信息的网站和个人的法律责任。来自专家的共识指出,政府机构也应进一步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主流媒体要健全准确高效的新闻发布机制,尽可能做到公开、透明、详实,“流言止于公开,谣言止于透明”,这样也可避免政府和主流媒体报道滞后的被动局面出现,从而也有助于网络新闻信息的净化。
2.目前网络新闻的传播中,不规范的转载行为十分严重,类似著作权纠纷的法律案件不断发生,所以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的规范化管理还有待尽快加强。
3.网站要增强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感,加强网络新闻业界的行业自律和行业规范的建设,同时,大力加强对网络新闻传播规律和网络新闻人才的培养。在互联网这个特殊的世界里,因为个别网络经营者受利益的驱动、经济的诱惑,以及一些网民的道德价值观的不同、思想文化的差异,网络上愚昧、腐朽、低俗的文化开始传播和蔓延。从业人员应树立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在传播平台上的各种信息作有效地引导与控制,只有如此,方能尽快提升网络新闻的品质,优化其传播效果。
综上所述,目前网络新闻传播中还有不少问题和不足,要想使中国网络新闻传播显示出蓬勃的生机、不断发展强大,还需要国家、社会及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为网络新闻的有序操作提供一个规范化管理的平台,在重视自律与技术手段在网络管理中的作用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到法律框架的指导作用并强调法律建设和道德建设并重的重要性。网民们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监督网络文化中的不雅低俗文化的传播和蔓延,向网络上的邪恶、愚昧、腐朽、私欲作斗争,做网络文明传播的使者,支持网络新闻传播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美] 托马斯J·约翰逊 芭芭拉K·凯,互联网与传统媒介信息可信度的比较[J].国际新闻界,1999,5
[2]于尔根·哈贝马斯.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15,224.
网络时代电视新闻传播 篇12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新媒体以其传播速度快、效率高、传播途径广等特点为大众所喜欢,且不断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为人们了解新闻资讯提供更多的渠道。与此同时,它也给传统媒体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传统的电视新闻如何在新媒体时代下赢得挑战,发挥自身优势,促进自身发展是其应当考虑的问题。
二、新媒体时代下传统电视新闻传播生存的困境
在新媒体时代下,传统电视新闻传播的生存存在着一定的困境。
首先,电视新闻传播缺乏时效性。传统的电视新闻发布需要经历资料收集、新闻制作、影像编辑以及新闻发布等四个环节。而在新媒体时代下,新闻发布则可以依托互联网平台实施发布,其时效性远远高于传统的电视新闻。
其次,传统的电视新闻发布与观众个人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对于传统的电视新闻传播而言,它只是通过声音和画面向众传递信息。而在新媒体时代下,观众们可以在互联网上搜寻自己想要观看的新闻,其种类繁多,可以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在手机上随时随地地观看新闻,传统的地市新闻更加受到忽视。
最后,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的实用性不强。由于传统的电视新闻是在固定时间播出的,新闻一旦播放之后,便不可以重新回放,使得人们无法对新闻内容进行采集。在新媒体时代下,新闻的播放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并且可以随意下载,人们可以随时播放和回播,充分满足了大众的需求。
三、新媒体时代下传统电视新闻传播破解僵局之道
(一)提高电视新闻的时效性
时效性对于新闻栏目来说会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并提高其收视率。一个新闻栏目若想保证其时效性,则要做到即时播报并且简洁明了。新闻报道的时间与事件发生的时间相隔越短,说明新闻的时效性越好,越具有价值。现场直播作为电视新闻播报形式的一种,可以体现出它独具的魅力,在一定程度上吸引观众的眼球。因此,现场直播的播放效果和水平是对编辑和制作能力的检验标准之一。
若想提高电视的传播效率,则需要将新闻的传播途径、新闻的播放形式以及新闻的制作方式等全部衔接、契合起来。为了将新闻发生的时间与新闻播放的时间之间的时间差缩小,电视新闻的采编部门可以在各个新闻点进行设置,一旦有事件发生,便可以立即采集,并通过网络进行实时播报。在播放的形式上,可以采用窗口跳出的方式或者屏幕下方实时滚动的形式来对新采集到的新闻进行播报。
(二)提高电视新闻的真实性
直观、形象以及速度是新闻传播的重要特征。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真实性与时效性是其最为重要的两个环节,提高新闻播报的真实性,将客观的情况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并且做到及时有效,才能使人们了解到真实的情况并提升电视新闻的公共信服力。
电视新闻的真实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真实的事件、真实的本性以及真实的手法。真实的事件主要指的是事件发生的各种细节都要真实,没有偏差,在对事件进行采访的过程中,要挖掘事件的本质,深入了解事件发生的真相,将事件的不真实性和偶然性排除在外;对于新闻的画面效果以及声音和画面的结合也要真实有效;对于电视的真实性来说,时空真实是最具个性的,在新闻采集的过程中,摄录的对象没有进行人为的干预,对于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应当采用对当事人电话采访等形式获取真实信息,而非将事件重演,混乱事实真相。
(三)增强新闻信息传播的互动性
对于电视新闻传播而言,其最终的关注对象是荧屏前的观众,因此在进行节目播放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互动的方式来调动观众的积极性,让观众从简单地观看新闻转变为新闻节目的参与者。这样既可以增加新闻传播的有效性,又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参与到讨论新闻话题过程中来,以此来满足观众的需求,使新闻传播从单方向传递向互动性转变。
观众参与电视新闻节目的互动方式包括很多种,如可以直接对现场观众进行采访,让观众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开通观众热线,让观众拨打进来,说出自己的看法或者提出自己的意见。再或者利用视频切换播报、短信发送、QQ留言或者建立微信平台等,通过多种形式来让观众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实现新闻播报的互动性。以吉林电视台的《守望都市》节目为例,该节目在播放的过程中,会让观众通过微信平台或者短信的形式对于节目中播出的新闻进行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或者意见,主持人会实时播读观众的留言,从而实现与观众之间的互动。
(四)重视深度新闻报道的策划
在手机、平板等新兴媒体盛行的今天,观众可以通过定制实时新闻来获取新闻资讯,这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电视新闻的播报速度。但是,由于在手机或者平板上获取的新闻资讯大都比较简洁,没有深入探索问题的真相,人们只能够通过简单的文字表述和他人的评论来获取简单的消息,使得人们无法实现对新闻的深入了解,这使得电视媒体对新闻的深入播报具有了一定的竞争力。电视新闻可以凭借自身强大的团队对新闻进行深入的发掘,对新闻进行扩展延伸,新闻编辑人员要加大对新闻报道的策划,帮助大众了解事实的真相及其发生的前因后果。
四、结语
在新媒体时代下,传播媒体之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作为电视新闻,要将自己的优势完全展现出来,不断弥补自己的缺点,在发挥自身主体地位的同时,也要借助新媒体的帮助,与各路媒体合作,从而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实现自身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绍富.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新闻传播如何走出困局[J].新闻界,2010(03):132-133.
[2]刘瑾璐.试析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新闻传播如何走出困局[J].新闻传播,2014(18):17-18.
【网络时代电视新闻传播】推荐阅读:
电视新闻时代06-17
网络传播时代的特点07-25
网络时代的广播传播12-16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传播09-25
网络新闻传播05-24
网络新闻传播分析05-31
新闻传媒网络传播09-28
网络新闻传播主体12-02
网络新闻的传播力09-20
网络新闻信息传播路径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