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传播时代(共12篇)
视觉传播时代 篇1
随着视觉文化的发展和壮大,视觉文化已经逐渐成为当代文化的重要内容,视觉传播的时代已经到来。相对于文字来说,摄影打破了语言的局限性,逐渐成为没有国界的重要语言。并且,伴随着摄影的发展,新闻摄影也在不断变化,新闻摄影的内容也被重新定义。因此,在此背景下,本文深入探究了视觉传播时代下新闻摄影语言。
1 视觉传播时代下的新闻摄影
1.1 新闻摄影地位改变
在印刷过程中,图片的插入,最初是为了版面的美感,它是文字的赠品,后来逐渐变成图文结合的形式。在视觉时代,视觉元素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提升。图片被广泛应用于印刷媒介,发展到今天,图片越来越重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文字的影响,变成印刷媒介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重要工具。
1.2 新闻摄影功能改变
新闻摄影最初的功能是记录,照片用于记录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或是传达事实真相,这是新闻摄影的本质和原始功能。随着视觉传播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新闻摄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摄影在具备最原始功能的基础上,还要具有视觉冲击力,以达到吸引读者眼球的目的。
同时,这对于摄影记者来说,使其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摄影记者拍出的新闻图片,不仅要记录下事件真相,还要有视觉的冲击力和艺术性。
1.3 新闻摄影内容改变
随着视觉传播的崛起和快速发展,图片对印刷纸媒越来越重要,这要求新闻摄影突破印刷纸媒的特点。因此,在现在的纸媒中,可以通过新闻摄影的内容和拍摄手法,甚至是图片的编辑等,判断出该纸媒的特点。简而言之,视觉信息的特点足可以评价出该纸媒水平的高低。
1.4 新闻摄影的深度报道
互联网的传播速度是纸媒远远不及的,在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深度报道是纸媒的一大特点和优势。新闻摄影的原始功能已不能满足人们对于事件深层理解的信息需求。人们希望图片可以在表达含义的基础上,还能表达感情,更具深刻的意义,能引发人们更加深刻的思考。因此,新闻摄影正在逐渐走向深度报道的道路。
2 视觉传播时代下新闻摄影语言的特性
2.1 形象价值
新闻摄影的语言主要通过形象传达其中的信息意义,从而实现传播效果。因此,新闻摄影的语言,要具有形象价值的特性。在形象上,新闻摄影和艺术摄影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新闻摄影要与新闻传播规律相一致,更加关注瞬间的形象价值。
2.2 客观的视觉冲击力
新闻摄影的语言,是对已经发生的客观存在事物的真实记录,因此,新闻摄影语言要具有客观的视觉冲击力。新闻照片是一种叙述所发生的客观事物的语言,其意义在于新闻事件中的真相和事实,展现出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因此,在视觉时代,新闻报道要抓住事件的纪实性和视觉冲击力的协调性。
2.3 情感表达特性
图像的意义就在于吸引读者的兴趣和传达文字中的感情。在视觉传播时代,新闻摄影的语言要更加注重文字中所表达的感情与意义,使其成为与人们进行感情沟通的桥梁。新闻摄影的语言本身就具有独特的视觉上的传播优势,能够让受众身临其境,引导其进入事件的感情中,使人们在体验中接受新闻报道的主要思想和价值观。
3 视觉传播下新闻摄影语言的创新与发展
在视觉传播时代,新闻摄影的语言在设计和传播形式上有了很大的创新和改变,从而提高了视觉冲击力,促进了新闻摄影语言的发展。在“形”上,要借助抽象式的表达,丰富视觉表达上的内容,使其更具视觉化,表达的情感更加丰富。选择不同的角度或是距离,可使摄影图片具有不同的价值或是意义。在“色”上,色彩上的运用能引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并且更具吸引力和象征意义。因此,要更好地运用色彩和光影,重点突出想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4 结语
随着视觉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图像普遍存在于人们的实际生活中,视觉文化已经逐渐成为当代文化的重要内容。并且伴随着摄影的发展,新闻摄影也在不断变化,新闻摄影的内容也被重新定义。因此,新闻摄影要在体现出本质功能的基础上,注重传播效果,并利用摄影的视觉优势,促进我国新闻摄影的发展。
摘要:视觉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使图像普遍存在于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并且随着信息的大量涌现,人们通常选择更加方便快捷的方式处理信息。同时,新闻摄影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对传播的效果也有更高的要求,新闻传播是视觉信息中重要的产生工具,新闻摄影的作用也将逐渐突显出来。本文主要探究了视觉传播时代对新闻摄影语言的影响。
关键词:视觉传播,新闻摄影,语言
参考文献
[1]王育昕.视觉传播时代的新闻摄影语言探析[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2]霍洁.视觉传播时代的新闻摄影语言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4(1 3).
[3]李慧晓杉.视觉传播时代与新闻摄影发展关系探究[J].学理论,2010(3).
视觉传播时代 篇2
企业CI计划的主要内容是企业信息的传播,在对有关信息进行规划和设计之后,要达成传播的关键是根据不同传播的目的使用不同的媒体。具体而言,就是使用什么媒体?如何使用这些媒体?要达到什么效果?如何安排媒体的时间?需要投入多少成本?就视觉传播项目来说,虽然是其中一部分,却是整个传播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视觉传播的媒体进行规划,首先要熟悉传播媒体的种类和特性,根据 CI规划的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制定合理的媒体计划,在有限的传播成本条件下,力争最好的传播效果。
一、企业视觉传播媒体的类别和特点。
1.企业证件类:
徽章、名片、名牌、臂章、企业旗帜、企业专用笔记本;
2.办公用品类:
企业主管专用便笺纸、企业专用便笺纸、业务往来专用原稿用纸、商业谈判专用便笺纸、企业专用信封、人名信封、企业专用文件袋、介绍信用纸、其他各种用途的文具和办公用品。
3.对外帐票类:
各种订单、采购单、估价单、通知书、确认书、明细表、申请表、送货单、票据、支票、各种事务性帐票、收据、合同契约等。
4.符号类:
企业名称招牌,如企业建筑物外观及招牌、外灯箱、霓虹灯等招牌,大门、入口指示,室内参观指示、活动式招牌、各种标示板、路标招牌、指示用的各种标识,商业用标准招牌,经销商用各种标识物,旗帜标识等。
5.交通工具类:
企业业务用车、运输用车、大小巴士、各类货车、吉普车、特殊车辆、生产场所用运载车辆。
6.促销(SP)广告类:
广告宣传单、商品目录、商品介绍、业务明细表、展览会摊位指示、展示会用的各种显示装置、销售促销企划书、广告海报等促销宣传物、展览手册、技术资料、DM广告、各种促销视听软件、资料袋、包装袋、各种 POP广告、季节问候卡。
7.大众传播广告类:
一般报纸广告、一般杂志广告、专业报纸广告、专业杂志广告、电视广告、CF片尾图案、广播广告以及各种不同对象的媒体广告。
8.商品及包装类:
商品包装、各种类型组合包装、包装用封缄、粘胶带、粘贴标志、各种商品容器、包装纸、各种商品标笺、外观和各种商品设计标牌徽章等。
9.制服、服装类:
各种职员制服、男性制服、女性制服、男性工作服、各种工种员工制服;有企业标志的外套、伞、臂章、工作帽、领带、手帕、领带别针、以及其他便服(如运动服、T恤等)
10.其他出版物、印刷品类:
企业办各种内部报刊,行业间交流 PR刊物或印刷品、企业股票、报告书、企业出版物(如书籍等)、调查报告、奖状、感谢信、奖杯等.11.其他用品类:
会客洽谈用品(如家俱、用具、室内装饰品等),礼物等。
以上传播媒体几乎涉及到企业的所有方面,可以说,企业的视觉传播是无时不在,无处
不有。从其传播的对象来说,有的是对内的。如办公用品、用具、内部报刊读物、会客洽谈用品等;有的是对外的,如票据类、符号类、交通工具类、促销广告类、大众传播广告类、商品包装类、出版物和印刷品等;有的既对内又对外,如证件类、服装和制服类、符号类等。从传播的功能来看,有的是有一定局限的,如大众传媒必须遵守有关法规,属法律的限制;还如商品包装应以传播商品的信息为主,属传播对象局限;有的是没有限制的,如属于企业自己的、非大众性媒体,传播什么信息、用什么方法传达,一般较少受到限制。从传播的成本来看,有的是基本不用付费的,如办公用品、用具、服装、制服、交通工具等企业内部的常用媒体;有的只需付少量费用,如出版物、印刷品等企业自己可以拥有的大量传播的媒体;也有的是必须付费的,如产品包装、商品促销(SP)类广告、大众传播广告、户外标识物等等。此外,企业的性质和服务项目不同,其媒体的差异也是很大的。服务性企业和生产性企业不同、商业服务业和金融服务业不同、零售商业和批发商业有同。那么,它们的视觉媒体策略理应有所不同。
二、常用的视觉传播媒体策略
企业的视觉识别计划(VI)是整个CI计划的一部分,最终目的是建立理想的企业形象。但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CI的目标各异,因而导入的进程也有所不同。常用的视觉传播媒体策略有以下三种:
1.渐进法--即在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由内向外、由企业的媒体到大众的传播媒体,随着企业经营业务的发 展,使整个视觉识别系统渗透到企业的方方面面。逐渐推进的方法,适合于经济实力有限和内部运行机制面临调整而又不可急于求成的企业。渐进法并非不顾传播的效果,无限期的或无目标的传播。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发挥企业主要的、有影响的媒体的作用,使社会大众和企业员工明确企业新的起点和新目标。
2.集中法--就是集中各主要媒体的传播优势,从内到外,从企业的媒体到大众媒体,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明显的传播效果。这种方法适合于条件成熟、有较好的经济实力,机制的健全的企业集中传播的媒体策略,往往能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取得较明显的效果,对扩大社会知名度是很有利的,但要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要使企业具有一定的美誉度,还必须贯穿在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
3.综合法--是以上两种方法的结合,使之优势互补。既有短期的轰动效应,又有长期的传播计划,综合媒体传达与重点媒体传达相结合,设定阶段性目标。有条件的、时机成熟的企业都可以采用这一策略,但是必须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
三、企业标志设计传播
在企业识别系统(CIS)的视觉设计要素中,应用最广泛、出现频率是最高者,首推企业标志。标志不仅具有发动所有视觉设计要素的主导力量,也是统一所有视觉设计要素的主导力量,也是统一所有视觉设计要素的核心。更重要的是企业标志在社会公众和消费者心目中是企业的同一物,集中地表理了企业的形象特征和个性。企业标志是主要的基本视觉要素,具有识别性、领导性、同一性、造型性、延展性、系统性、时代性的特点。
标志就是将事物、对象抽象的精神内涵以具体可见的形象表现出来。企业标志分为企业自身的标志和商品标志两种。商标是用以区别不同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商品和劳务标志。商标是通过形象、生动、独待的视觉符号将商品的信息传达给消费者。商标的使用者是商品的生产者、经营者或劳务的提供者,商标的使用对象或标
志物是商品或劳务。
企业标志(或称商号)是从事生产或经营活动的经营者自己的标志。企业标志通过造型单纯、含义明确,统一标准的视觉符号,将企业的理念、企业的规模、经营内容和性质等信息,传达给社会大众,以资认同识别。
一、依企业标志的功能分类
企业标志就是商标,二是既有企业标志又有商标。
1.企业标志就是商标,既企业标志设计和商标品牌同一化战略,目的在于求取同步扩散,强化印象的效果,企业有塑造品牌形象的同时也建立了企业的权威性和依赖感。企业传播力度、效率和经济性都会很高。一般而言,规模庞大、组织建全、知名度较高的成熟企业、经营内容集中单一的企业、服务性企业等有的采用
这一模式。有的以企业的名称推广品牌标志,借以提高品牌的知名度,有的企业的商标品牌的知名度较高,便以品牌名称统一企业的名称和标志。
2.企业标志和商标品牌各自独立的。也是基 于现代企业经营策略和市场行销形态的需要。许多知名企业依据国际化的经营、多角化经营、市场占有率提升、企业形象的保护作用等因素的需要。商标具有独立性,能使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新品种、在市场份额的竞争中各个击破,非常主动。如美国可口可乐公司除有“
可口可乐”品牌外,还有“芬达”和“雪碧”汽水品牌;日本松下电器有“National””Panasonic””Technics”三个名牌,是为针对不同市场情况而分别确定的。我国不少企业对自己已生产的产品命名不同的商标名称也是基于以上的设想。上述两种情况,无论是企业名称=品牌,或是企业名称≠品牌,二者的策划和设计都是基于企业的发展目标和经营战略。在着手进行标志设计之前,必须认真地考虑企业的经营战略、组织机构与商标品牌的关系,既要反映企业的现在状态,又要有长远的目光。
二、依据标志造型特色分类
标志造型有具象的、抽象的、具象和抽象结合的三大类。
三、依标志的构成因素分类
依据构成因素的不同,企业标志可分为文字标志、图形标志图文结合的组合标志三种。四依据标志设计的造型要素分类
依造型要素的不同,企业标志可分为点、线、面、体四大类。
企业标志在今天激烈的市场经济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企业在创办之初,最为当务之急的是设计一个符合企业经营观念或产品内容的企业标志。而组织完善、制度健全的工商企业,更是会针对企业标志的独特功能,以企业标志为中心,建立一套完整的企业形象视觉识别计划,籍以发挥设计的综合力量,衍生为经营战略的有力工具。这就是日本设计界所谓的DECOMAS(Desing Coordinationas A Managerment Strategy),意为经营战略的设计统合。企业标志是企业经营理念、生产技术、商品内容的象征。在广大消费者心目中,企业标志具有与企业和品牌的同一性。一个企业标志能够得到大众的认同,是企业长期传播的结果,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一般说,企业标志特别是商标一旦确定,就不要随意去改变它,随意的变化只会对其固有的优点产生消极的影响。因为标志持续传递着同一种信息,所以这种不变性促使企业或其商品被很快地认知。对一个已经长期使用的标志进行变化将导致其功能的降低。原先的企业形象在标志的有效使用期间,已经在人们的意识中留下了痕迹,企业
为此已付出了很大的力量。因此,应当让它永远地留在消费者的记忆中。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企业本身的经营状况也会发生变化,广告媒体制作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此外,生活形态演变,流行时尚的潮流走向,消费市场的竞争压力,新的商品,新的企业代表着新的时代风貌,企业标志能否适应时代的潮流及步伐,已成为企业经营管理与信息传达中的重要的问题。
标志的革新是必然的趋势。只是这种革新的具体做法应依企业经营的情况来进行。目前,世界上许多大的企业,为了掌握时代精神,领导潮流,不顾现有形象占有市场的认同与持有,毅然决然地放弃陈旧过时,日益僵化的视觉符号。明确地向广大消费者表示了企业经营者的创新突破、追求卓越的精神,采取视觉冲击性的强力诉求,增强商品的竞争力,提高诱导消费者的拆求力。如日本三洋电器公司,在90年代初,对其使用了许多年的旧标志进行了革新,摈弃了原先组合标志中三个向上箭头组成的圆形图案,将象征其高新技术、现代电器产业的、具有动感的发射状图形与企业名称字体进行组合,使其成为视觉的中心。新的标志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而且向社会大众传达出明确的信息:三洋电器正向新的目标前进。
视觉传播时代 篇3
关键词:视觉传播时代;图文关系;图文并重;报纸;版面设计
版面作为报纸这一媒介所独有的要素,报纸的编辑方针、办报宗旨、定位和风格等,也就是对报纸内在质量的所有要求,都需要通过版面展现出来。读者作为报纸内容的受众,可以快速准确地找到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的内容、关注或者不关注的话题,看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人的不同境况,能体会出不同于于其他传媒的愉悦感,这也需要通过版面的设计展现出来。在近乎白热化的传播业竞争中,报纸要想稳住阵地、求得发展,就必须开拓自己的特色,靠特色来取胜。同样的报道内容,要想做出纸质媒介的特点、又要做出差别于其他报纸的特色,就要求报纸在版面设计及上不断创新、不断探索,采用新的表现形式和新的手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报纸与其他传播媒介之间的竞争,是要体现出其独有性要素的竞争;而报纸与报纸之间的竞争,则是要体现版面设计优势的竞争。
一、报纸版面设计中图文关系的传统形式
(一)以图配文报道
传统的纯文字报道具有详尽的内容、全面的细节,人们在阅读报纸时,能够通过纯文字报道更全面地了解一个新闻事件或人物。而图片的加入则为传统的报纸版面设计注入了新的元素。以图配文主要指以文字报道为主体,图片对文字进行补充说明,图片依附于文字,用更加形象的方式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例如报道中配插图、题目下加入插图等。这种“图配文”式的报道,图片数量较少,在版面中占据的内容也较少。除了对文字报道进行简单的形象补充之外,更重要的作用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增加其阅读兴趣。[1]
(二)图片独立报道
根据传播学理论,图片和文字作为传递信息的载体,都有其独特的优势,文字可以运用抽象的语言对内容进行详细描述,图片则是具体、直接地将内容展现于读者眼前。一个抽象、一个具体,一个详尽、一个概括,二者互为补充。在上面说到的传统排版模式中,图片和文字往往有轻重主次之分,一个为主一个为辅,一个为另一个补充说明,这对于读者来说,可能对信息的理解容易存在缺陷和不足。图片独立报道方式一般用简单的标题和文字说明,以图片的形式完整地展现新闻内容和新闻人物。其中有单幅图片报道和组图新闻报道。单幅图片报道就是指仅采用一张图片、配以极其简单的文字说明,选用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的图片,具有瞬时性的特征;组图报道主要指采用多幅图片组成报道内容,通过结构调整和逻辑编排,使图片为主题服务。这两种报道方式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因而也可以称为文配图的方式。
二、视觉传播时代报纸版面设计的图文关系分析
在视觉传播时代,图片和文字成为报纸版面的主要素材。而且图片和文字相比,更能在视觉上给读者以冲击和影响。越来越多的新闻工作者认识到了具有强烈视觉冲击的图片在吸引读者的功能性上的巨大优势。这就需要我们根据视觉传播的发展状况,在报纸的版面设计中更加注重图文的配合。在传统的图文搭配方式之外,还有以下几种较为创新的图文关系:
(一)文镶图
这种方法是指在以文字为主要内容的版面中嵌入图片,而文字的部分仍能保留其完整性。图片和文字需要完美的配合,这种方式对技术和工艺的要求较高,但优势也十分明显。首先,这种方式较为自然,图片和文字似乎融为一体,给人以流畅之感,眼前一亮。其次,版面更为生动灵活,被制作后的图片和文字的结合,使得版面较为灵活,颠覆了以往的死气沉沉。另外,这种方式还可以节省版面,图文融合在一起,所占空间较小。但是这种方法的制作过程较为复杂,不适合运用于要求时效性的新闻报道。[2]
(二)图镶文
与上面的文镶图有异曲同工之妙,是指将文字嵌入图片中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突出创意、使版面看起来更具活力和创造力,能够让读者感受到报纸的勃勃生机,而不再是呆板、枯燥、沉闷与乏味的传统形式。但图镶文也有一定的缺点与不足,既图片必须占据较大的空间,而且图片的整体性不能被破坏,由于对版面要求较大,这种形式一般在广告页中出现较多,例如,在广告图片或海报中插入广告语的形式。这就使得其应用范围受到一定的局限性,一些不适宜在广告页面刊登的信息,就很有可能无法使用这种设计形式。[3]
(三)文叠图
文叠图是指文字按照图片的形状直接在图片上进行排列和排版,但又不破坏图片的整体性。这一方法的特点是大胆新奇,快速吸引读者的眼球、风格较为张扬,在整个报纸版面表现的十分抢眼。然而,这种设计形式也有其突出的局限性,既文字的辨认会受到图片的内容、颜色的干扰,清晰度不够;制作起来也较为复杂,图片的选择需要经过多次尝试来确定;所占版面范围较大;较为创新的手法会使读者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实质内容。可以说,文叠图设计形式的优点与缺点一样突出,因此,运用这一图文设计形式,必须加以慎重考虑。[4]
(四)文塑图
这种手法更为新颖,是指将文字进行一些艺术化的处理,塑造成某种造型或图案。这一方法的特点首先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把文字排版成图案的效果,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创造性;其次富有创意,抛去了图片,而将文字编排成图片的效果,引人遐想,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主要的类型有用文字组成某种图案,或者根据文字颜色的深浅变化来构成某种形式,还可以将文字和图形以某种排版方式进行结合、创造出一种新的图形变化。它的缺点是,文字排版顺序与以往相比具有创造力,对读者的阅读增加了一些障碍;排版所占版面也会大大增加;另外,过于繁复和浮夸的图形设计会转移读者的注意力,容易出现形式大于内容的情况。[5]
nlc202309041727
三、视觉传播时代报纸版面设计中图文关系的创新发展
(一)文字稿与组图结合排版
近年以来,报纸的版面设计在理论中和实际操作过程中不断改革创新,许多版面设计精美大方、简洁明了,既有张扬的时代气息,又有突出的自身特点。但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注意的是图文之间的有机结合,它能够将纸质媒体的优势完全地突显出来,在完整表现内容的同时,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还能大大缩短受众接受信息所花费的时间。目前,有机地结合新闻图片、图表和各种字体的文字,对社会热点问题展开既生动形象又具有深度的图文报道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许多纸质媒体已经逐渐显示出了用图片带动版面的趋势。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图文之间的有机结合不应该只局限于某一个版面中,而是要把每一期的报纸都看作一个整体,这种结合是应该贯穿于整个版面的始终的。通过文字稿和多组图片的结合,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来展现报道内容,这也是目前最常见的一种图文结合形式。在报道中,每张照片的内容不能有所重合,但又要存在必要的逻辑关系,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时间、地点等方面来表现内容。例如汶川地震后,多家报纸都采用这种形式进行报道,用震后灾区现场、伤者、救援者等不同的照片来表现灾难的巨大影响,再配以数千字的细节文字报道,让读者能从不同层面更加深入地了解事件本身。[6]
(二)文字稿与单幅大图结合排版
和组图一样,单幅大图的形式也被许多报纸争相采用。较多的形式是在头版中设置大幅图片,占据重要位置。这种形式与过去的传统形式不同之处在于,它重视图片在报道中的作用。单幅巨照也更能体现报道内容的特征,让读者在图片中就能获取有效信息、了解内容的主题。为图片配上简短的介绍性文字,在头版用导读化的手法处理图片。这里的图片更多地承担着提要、说明的功能,与之相配的文字也不单单是对图片的简要介绍,它更主要的是对所表现的文章的简单说明。这一形式也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读者产生阅读文字的兴趣。把新闻性强、表现方式新颖、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大幅照片放在醒目、突出的位置的排版效果,有利于读者进行快速的阅读,也有助于读者对内容进行选择性阅读。图片导读加文字报道这种创造性的图文结合排版形式,已经成为了视觉传播时代报纸版面的重要特色。这种排版手法多运用于版组化报纸的头版中,整个版全部采用或者大部采用图片导读。[7]
(三)文字稿与图表结合排版
不同时期报纸排版的图文关系有着不同的形式,我们也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报纸版面设计发展的趋势。从最初以文字为主发展到现在坚持图文并重,报纸版面设计从新闻性、美观性、形象性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图片与文字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实现了有机统一。近年来文字稿与图表的结合也日益受宠,用图表对文字进行补充更能让读者清晰地了解文字中繁琐的数据,让报道更具科学性和趣味性。我们必须要牢记的是报纸版面设计中的“形式服务于内容”这一原则。报纸版面的设计目的不是装饰而是解释说明;不是要满足设计者自己的习惯和态度,而是要使读者便于阅读、乐于阅读。在视觉传播时代、各类媒体激烈竞争的现在,报纸的版面设计应该是把要刊登的内容经过处理,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纸质媒体的独特优势,与此同时能让读者有美的享受。[8]
总而言之,将报纸版面进行艺术化的过度雕琢,刻意地强调版面设计中体现的美学语言,是在以报纸之短,攻其它媒介之长,是不明智的。我们所追求的报纸版面设计的图文形式,不但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而且要进行大胆尝试与革新。同时,在当今视觉传播时代背景下,推动报纸版面设计中图文关系的创新形式,既要将纸质媒体的优势最大化,还要给予读者一目了然、舒适、新颖等之感。促进大众自主选择报纸阅读方式,应该是我们在革新报纸版面图文设计过程中要考虑的核心事情和根本目的。图片与文字,是现代报纸版面设计中最重要的元素,版面如何改革,就自然而然地涉及到图文的关系问题。但无论我们怎么改革,都应该做到图文并重,推动图片和文字的运用在报纸版面设计中实现高度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许艺丹.从点、线、面看二维与三维设计的表现形式.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10月第32卷第5期.
[2]李钟隽.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与融合[J].学术交流,2010(05).
[3]丁波.图文并茂,比翼双飞——对新时期图文结合报道的分析研究[J].新闻大学,2001(05).
[4]延百亮.解读“荷赛”——世界新闻摄影比赛探究[J].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5(06)M.
[5]王文利.新闻漫画的传播优势:形象化的评论[J].新闻战线,2003(02).
[6]李仁臣.从新闻摄影报道策划编辑角度谈构建大图片采编格局[J].新闻战线,2001(09).
[7]梁丽娟.新闻摄影竞风流——访钱江晚报摄影部[J].新闻实践,2005(10).
[8]朱剑敏.“图”在平面媒体新闻传播中的角色换位与提升[J].新闻战线,2004(08).
作者简介:
王斌(1982~),男,河南焦作人,硕士,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工程系讲师,方向:艺术设计学。
浅析视觉传播时代的新闻摄影语言 篇4
关键词:新闻图片,新闻摄影,纪实,形式,情感,视觉冲击力,真实性
如今,人类以视觉文化为主导,比事物本身更受欢迎的是事物的形象,比原作更加受欢迎的是它的复制品,图像被不断地复制。人类有很多信息都是依靠视觉感知的,而其中很大一部分的信息又是以图像的方式获得的,读图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文化,逐渐渗透到人类的生活之中。一张优秀的新闻图片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完全胜过了文字的描述,它除了应具备的新闻价值外,更要体现自身的美学特征。我们要以美学的标准和眼光来对待新闻摄影,但是新闻摄影领域对美的认识还是存在一些偏见。
一、新闻图片的纪实美与自然主义
新闻图片是无可置疑的新闻事实,首先征服了读者的眼睛,其次再来征服读者的心灵。新闻图片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是拍摄者经过思考,通过自己的方式美化了客观存在的实施。新闻图片比现实更加精炼、集中,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它追求的是一种实态之美、自然之美,不可能有丝毫的夸张和想象。新闻摄影的那一瞬间必须有典型性和真实性,既要表现出事件当时发生的现场形象,又要表现出新闻事件的典型特征和社会本质,这又不同于图片的自然主义创作方法。自然主义是法国浪漫主义之后兴起的一种文学创作方法,它一方面排斥浪漫主义的想象、夸张,另一方面轻视现实主义对生活典型的反映。而今天读者从图片中得到强烈的美的享受,就归功于新闻图片在现实美的基础上达到高度升华的纪实美。
二、新闻图片的形式美与唯美主义
虽然新闻摄影追求美,但是也不能过分追求形式。新闻图片是一种视觉语言,它的形式美可以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但却不依赖于内容。如何更好地利用这种表现形式,是摄影者自身素质和审美观的体现,这种美表现在图片的构图等一些外部因素上。但是,新闻图片必须尊重现实,正确处理任务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在新闻摄影的过程中,不能虚构事物以及弄虚作假。
唯美主义在艺术上有很长的历史以及很深的影响,它在19世纪后期出现在英国的艺术以及文学领域之中。它强调的是形式美,主张艺术只因美而存在,无论是什么题材,只要表现了美就达到了目的。马克思曾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也就是说,美既能反映出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体现的智慧、才能、理想,又能够反映出人们进行合乎规律的斗争和生产活动。
三、新闻图片的情感美与人文关怀
新闻的美感是因为人类不同的感知、情感、思维等活动而逐渐形成的。情感被称为美感的核心,新闻的美感因画面而备具感染力。人们总是在面对具体的形象时敞开自己的心扉,这种画面形象间的内在联系与外部的形式美的结合,更能够发挥出拨动人心弦的感染力。摄影记者往往是通过图片的内在感染力给读者带来心灵上的冲击,把镜头对准真正打动人心的画面。
四、新闻图片的瞬间美和视觉冲击力
新闻摄影的过程中是不可以有太多构思的,往往需要通过即刻的直觉和现代摄影器材快速记录,才能发现和抓拍到新闻发生的瞬间。这一瞬间很快就会过去,新闻图片要抓住这一闪即逝的瞬间,供人们认识、观察和思考。早一点和晚一点按快门就能够影响到新闻图片不同的画面与形象,甚至还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含义。
视觉冲击力一般是来源于图片构图的新奇性以及视角的独特性,在定格的那瞬间,一幅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不只是对相机本身技能的一种把握,而且还包含了摄影记者的文化积淀、知识积累、审视水平、个人思维的深度等。有些新闻图片会让人觉得平淡无奇,没有瞬间的视觉冲击力。新闻摄影者只有善于思考和创新,调动所有有利的时空因素,用新奇的眼光去捕捉新闻内涵,才能打破旧的新闻拍摄手法,展现出作品的瞬间美。
五、新闻图片的真实性和审美观念的多元化
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在给人们心灵带来冲击的同时,更应该让人了解到事情发生的真相,新闻摄影作品新闻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结合是其真实性。在数码技术介入摄影的数字时代,影像从贵族式的高雅沦落成大众化的通俗。数码技术的快捷高效改变了以前以快为好的新闻图片评价标准,现在的读者想要的不仅仅是快,还要现场拍摄的具有视觉和情感冲击力的新闻图片,图片的信息含量应大,思想内涵应深。数码技术对客观世界的权威性提出了挑战,使人们能够选择更好的图像处理方法。从主观角度出发,人们的审美价值也呈现多元化的不确定性。
六、结语
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新闻摄影备受重视和承认,在多姿多彩的世界中,它的作用越来越不容忽视,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新闻摄影图片的质量。摄影工作者要更加努力地提高图片的新闻价值和审美价值,从而满足视觉文化时代下人们对新闻摄影审美的多元化需求。
参考文献
[1]姚玉,徐亚.如何凸显新闻摄影中的人文关怀[J].新闻爱好者,2010(08):112-114.
[2]韩丛耀.新闻摄影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101-105.
[3]盛希贵.新闻摄影教程(第三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87+92.
[4]马惠媛.当代视觉传播形态与利弊简析[J].科技展望,2015(07):12-15.
云南省文化视觉文化传播论文 篇5
在视觉文化时代,图像化的事物和信息能得到更为广泛和更为自由的传播,而其他非图像化的事物和信息也可以借助图像、形象等视觉符号进行传播。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传播更为快捷,更为自由。在这样的发展机遇中,云南的文化产业可以借助视觉化传播的优势,加大产业发展,使云南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扩大其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2、云南省文化的视觉文化传播现状。
云南省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人文资源丰富和神奇,自然资源瑰丽和多样,被誉为音乐舞蹈的海洋、美术摄影的殿堂、影视摄影的基地、文学创作的富矿、民族文化的金矿,为云南省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从总体上看,目前云南省的文化产业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实力,呈现较好的前景,文化云南的形象日益显现,正在实现从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强省迈进。
首先民族歌舞文化在这一方面表现突出。“云南是中国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是一个世界上少有的多民族群体,多文化形态共生带”。民族歌舞资源丰富,民族歌舞文化利用影视、广播、网络等现代传媒手段,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走向京城,走出国门,打造成为云南省的文化品牌之一。大型原生态歌舞《云南印象》巧妙地将浓郁的民族风情和质朴的艺术魅力结合起来,“并采用当代最先进的电子音、视频和多媒体舞台设备,最大程度地再现了民间舞蹈的感观氛围,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听刺激和心灵冲击,形成了一道与流行文化、时尚文化迥异的文化奇观”…,不仅成为云南省一张响哨哨的名片,而且也成为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大型民族风情歌舞《丽水金沙》以舞蹈诗画的形式,荟萃了丽江奇山异水孕育的独特的滇西北高原民族文化气候,亘古绝丽的古纳西王国的文化宝藏,通过优美多姿的舞蹈、扣人心弦的音乐、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立体恢宏的舞蹈场面、出神人化的灯光效果,全方位地展现了丽江独特而博大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此后相继出现了《七彩情》、《舞彩云》、《贝叶之光》等一系列的大型民族歌舞,让观众在如诗如画、亦真亦幻的七彩云南的艺术景观中,深深感受到丰富多彩、充满魅力的云南以及云南民族艺术的巨大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
其次,像丽水金沙演艺有限责任公司、云南映象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等影视、演艺几大龙头企业,培养出一批本土文艺人才,并推出一批云南品牌的影视精品。以《诺玛的十七岁》、《花腰新娘》等为代表的电影作品,表现了少数民族特有的日常生活、情感世界、精神风貌等,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拓宽了民族电影的创作类型和表现领域。9月,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影视创作指导小组具体策划组织实施了“云南影响”新电影系列,该系列预计在云南的10个地域拍摄10部电影,“云南影响”新电影旨在通过电影营销云南、输出云南,让“云南影响”影响世界。目前,云南省充分利用了云南香格里拉、三江并流、石林、大理、西双版纳、腾冲火山热海、红河元阳梯田打造“天然大摄影棚”,依托曲靖翠山影视文化城、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玉龙湾东南亚影视城、丽江束河茶马古道影视城等建设了一批适宜电影电视剧拍摄的人工景点及景区,并创造了影视制作的相关条件,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再次是与旅游项目相结合的各地地方文化节的开展。“视觉符号是事物和知觉之间的中介,是地域文化观念的物化形式和传播载体”。地方文化节是以区域文化特征为基础,紧紧围绕特色文化而开展。云南各少数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节日,如傣族的“泼水节”,白族的“三月街”,彝族白族的“火把节”,瑶族的“盘王节”等。有些地区结合自身的优势,举办了一系列有特色的文化节,元阳梯田文化节、德宏葫芦丝文化节、罗平油菜花文化节、腾冲火山热海旅游文化节、晋宁古滇文化节、临沧茶文化节、扬武烟盒舞文化节等节日,着重突出“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充分挖掘民俗资源和区域文化内涵,提高了旅游的文化内涵。而每两年举行一次的昆明国际旅游文化节更是扩大了云南的影响力。
最后,云南省利用自身优势,打造香格里拉、石林、三江并流、茶马古道等等一批云南特有的文化品牌;大力扶持新闻出版行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云南出版业打“特色”牌,使滇版图书不仅内容丰富、品种齐全,更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先后出了一系列的精品书籍,并编辑出版了《文化云南》、《祥瑞云南》两本高质量的邮册;云南本土的各影视动画公司创作了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云南本土气息、有自己原创品牌的动漫产品,充分展现了云南在本土动漫创作上的巨大潜力;通过文化交流和国外演出表演,有时还搭载“中国文化年”的东风,使海内外的朋友领略到与众不同的云南民族文化,扩大了在海外的影响。
云南省在以上项目中充分发挥了媒体的传播优势,使人们能够近距离地欣赏丰富而神奇的滇文化,并引领人们参与其中,亲身感受滇文化的无穷魅力,这就是云南文化的视觉化传播效应。
3、加强云南省文化的视觉文化传播。
近年来,云南省文化在视觉化传播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和北京、上海等地相比较,仍有很大的差距,仍需调整思路,拓宽领域。
(1)借鉴原有经验整合云南文化资源,打造视觉传播平台云南省是一个“最美、最大的天然摄影棚”,《无极》、《千里走单骑》等大片相继来滇取景。通过影片,众多的观众领略了云南神奇美丽的自然风光和迥异的古滇文化。同时对云南心驰神往。在此影响下,应利用视觉化传播扩大号召力;同时加大对云南本土电视节目进行整合和市场化运作,打造出在全国叫得响的电视栏目;对各个地方的特色文化进行整合包装,充分发挥文化艺术、新闻出版、音像电子等领域的优势,将它们联合起来,打造成符合本土特色的视觉传播平台。
(2)多渠道塑造视觉效应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视觉媒介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其种类也日渐多样化。图片、博客、播客、广告、动漫、创意概念、DV个人作品等都可以作为传播云南文化的渠道,并联合相关文化产业,形成双赢的文化产业链。以网络为例,网络中特有的视觉元素可以成为宣传民族文化、民俗风情、环境人文的最直接、最便捷、最有感召力的传播方式;就动漫产业而言,动漫是一种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以鲜明动感的形象,时尚的流行元素等吸引着人们。但目前云南省的动漫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迫切需要提高动漫产品的水平,拉动衍生周边产业的发展。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手机动漫、影视正处于蓬勃发展中,云南省文化借助这种新媒体可大有作为。
视觉传达设计与文化传播 篇6
视觉传达设计
1.视觉传达
视觉传达,毫无疑问就是以视觉为通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是人与人之间通过图像实现信息交流与共享的活动,它是人类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这是一个既年轻又古老的概念,因为从其行为方式看,视觉传达早已有之;而从学科角度看,却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
科学研究表明,我们从外界获取的信息有70%都是从视觉系统得到的,在对外部环境信息作出反应的过程中,视觉占据着人类感觉系统的主导地位。如果人们用视觉接受一个信息,用另一感觉器官接受另一条信息,而这两个信息彼此矛盾,则人们所反应的一定是视觉信息。一个著名的实验证明了这一观点。(实验名称)
实验中,实验者要求被实验者按下两个电钮——一个反应灯光的刺激,另一个反应声音。这两个刺激的强度先由被实验者加以比较,主观上认为是相等的。在这个实验中,两个刺激同时呈现,在这种情况下,被实验者几乎总是按下反应灯光的电钮,就算主观感觉上声音的强度两倍于灯光时,他们还是按下反应灯光的电钮。这证明视觉线索相对于听觉线索来说是占优势的。
而从人类的传播历史看,人类传播信息方式的演变呈现这样一个脉络:视觉文化——听觉文化(直观的感受、“看”的精神)——概念性文化(“读的精神”)——新的视与听文化(“新的看的精神”)。
可见,以设计图像为信息载体的视觉传达已经成为今天传播行为的重要内容和形式,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
2.视觉传达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由英文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直译过来,是一个深受西方文化和传播学影响的学科名称,简称视觉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这一术语在世界上开始流行是在1960年,当时在日本东京举行了视觉设计会议,与会者认识到,在不断扩大的映像媒体之中,视觉和映像已作为独立的表达手段而存在,它们与其他传达手段如语言等不同,而是更能得到充分表现的一种设计。视觉传达设计这一名称的出现和认知是由于世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原来的印刷美术设计所包含的种种活动和表现的内容已不再适应社会的需要,为了包括映像等新的信息传达媒体,视觉传达设计便应运而生。简言之,视觉传达设计就是指人们为达到某种目的(如信息传递、说服、影响等),将计划、构想、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有计划、讲究效果的设计图像用视觉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引发人的心理效应,以产生一定的积极反应或联想,导致一系列行为的活动过程。它集艺术创作和科学技术于一体。
一般而言,它是相对于造型艺术来讲的,其本质特征是通过设计图像传递信息。视觉传达设计与现代商业社会的繁荣和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是一门边缘性、综合性和交叉性很强的学科,其理论与实践广泛涉及了市场学、传播学、社会学、生理学、心理学、美学等诸多学科,设计范围和语言已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平面设计的概念,包括广告、书籍、包装、标志、企业形象一体化、多媒体和网络等的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主要通过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广大受众发布信息,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视觉传达设计就是不同媒体形式的设计。
文化传播
1.文化与文化传播
“文化”作为一个广博深远、包容万象而又歧义丛生的词汇,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与重视,对它的解释也无定论。总的来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
“文”字最早出现于《易·系辞下》的“物相交,故曰文。”指的是各色交错的文理。许慎《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王弼注:“错者,交错也,错而画之,乃成文。”由此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后来又进一步引申为文物典籍、彩画装饰、人为加工、经天纬地等意。“化”有造化、化生、化育等意。“文”与“化”并联使用,则有“以文教化”之意,即用人伦秩序教化世人,使之循规蹈矩。因此,“文化”在中国古代通常是作为封建王朝的文治和教化的总称。
如果把文化整体视为立体的系统,文化结果包括三个层面:外层是物的部分,不是未经任何人力作用的自然物,而是人类创造的“第二自然”或对象化了的劳动。中层是心物结合的部分,包括隐藏在外层物质里的人的思想感情和意志,如机器的原理、雕像的意蕴之类;不曾或不需体现为物质产品的人的精神产品,如科学猜想、数学构造、社会理论、宗教神话之类;人类精神产品之非物质形式的对象化,如教育制度、政治组织之类。核心是心的部分,即文化心理状态,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等。文化的三个层面彼此相关,形成一个系统,构成了文化这个有机体。其中,文化的物质层面是最活跃的因素,变动不居,交流方便;理论、制度层面是最权威的因素,规定着文化整体的性质;心理层面最为保守,是文化成为类型的灵魂。
只要有文化就会有文化传播,文化形成的过程便是文化传播的进行,文化传播是文化的根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文化与文化传播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文化传播过程,也是社会价值观念不断被传送、强化和人们接受社会教化的过程。
2.视觉传达设计与文化传播
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活动方式,视觉传达设计与文化传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共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性。关于“文化”的各种定义,视觉传达设计由人发起,为人服务,如同文化传播一样,它们都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永远离不开人这个社会群体。
第二,创造性。众所周知,设计首先在于创造,它是视觉传达设计的核心灵魂。而文化传播更是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动力源泉,人们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对信息进行收集、选择、加工和处理,无时无刻不彰显了人类的创造性。
第三,目的性。视觉传达与文化传播都是人类在一定意识支配下有指向、有目的的活动。
nlc202309040016
第四,互动性。视觉传达与文化传播一样,都属于双向交流的活动。视觉传达是设计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互相沟通,文化传播则体现了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流,它们都以能引起被传达者的互动为目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视觉传达设计与文化传播是相辅相成的。视觉传达设计是人类文化传播活动的一种表现,它充当的不仅仅是文化传播的一个载体,更是当代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文化传播则是视觉传达设计的根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它因视觉传达设计的存在和发展而在当今社会变得异常活跃。
3.视觉设计文化传播的要素
传达者。传达者又称传播者、信源,即传播活动中运用特定手段向传播对象发出信息的行为主体。在传播学中称“gatekeeper”,即“信息传播途径上的把关人”,他们对各种信息进行选择、取舍并根据既定目的对信息进行加工和重组,从而决定向传播对象提供哪些信息。
视觉设计中传达者构成较为复杂,由客户、设计公司和设计师组成。客户是设计活动委托人亦即传达行为的发起者;设计公司和设计师是传达活动的执行者,他们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信息的编排与设计。关于设计师,指的就是专门从事设计工作的人,是通过教育或培训,拥有设计的经验、知识与理解力,以及各种技能与设计手法,并能成功完成设计任务,从而获得相应报酬的人。设计师在整个视觉传达过程中占主导性地位,因此其自身形象和素质对传达效果起到一定的影响。
受传者。受传者即受众,又称接受者、传达对象、信宿等。在视觉设计中即指接受视觉信息的人,分为个人、群体和公众三种。受传者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身兼三种身份。首先,受传者是视觉传达中信息流动的第一个目的地,是传达机构和传达者的追求目标;其次,受传者也是信息的积极寻求者,无论在任何传播活动中,受众面对信源和传达者,始终在进行选择性的接触、理解和记忆;再次,受传者是视觉传达中的“反馈信源”,它往往决定了某一视觉传达过程的进展:或继续、或转向、或终止。
媒介。媒介,在传播学上指的就是“承载并传递信息的物理形式,因此传播媒介又可简单地认为是信息的载体。”它存在于一切人类传播活动中,是人用来传播与取得信息的工具。媒介是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桥梁,只有通过媒介的传播,视觉信息才能由传达者到达特定的受众,离开了媒介,人们将无法生活,视觉传达也将无法进行。信息时代的到来,大众传播的兴起,使得人们处于媒介的包围之中。
环境。任何的信息传播活动都离不开环境,视觉设计的文化传播也不例外。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首先是指客观外在的自然环境,即地域的环境,这是最基础的环境,离开了它一切将无从谈起;其次是指社会环境,即政治、经济环境,这是最现实的环境,因为只有在社会状况和经济状况允许的条件下,信息才能得以传播,例如在一个还在为温饱而奋斗的农村,进行企业一体化的宣传显然就是不现实的;再次就是指行为环境或虚拟环境,它不是指我们生活的客观外界,而是指文化与生活的环境,它是制约视觉传达效果的重要因素,它们在现代社会的传播过程中所占比重已日益增大。
反馈。反馈既是一次视觉传达活动的终端,也是另一传达过程的起点。当受传者主动参与到信息传达中时,他们就与传达者形成了一定的互动,他们将自己对视觉信息的感知和观念再重新返回给传达者,这就是信息的反馈。换言之,反馈就是受传者回传给传达者的信息传递形式,即信息的接受者对传播者做出的反应。对于传达者而言,反馈是了解视觉信息流通与受众反应的必要环节。因此,反馈是整个视觉传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验视觉传达效果的主要手段和方式。反馈是受传者影响传达者的重要途径,它不仅显示视觉传达效果的好坏、大小,还形成了视觉信息的双向流通,凸显了视觉传达的双向性质,并进一步显示传受双方的平等地位,从而保证了视觉传达的有效、有序进行。
传达者在接受到了受众的反馈信息后,根据反馈信息的各种特点,可能会对自己的意图进行解释和说明,或者接纳受众的意见进行修改使其完善,再传达给受众。这样信息就不断地更新循环,传达者与受传者之间也就实现了良好的信息互动。
|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编校:武 琼
视觉传播时代 篇7
如今,走进超市挑选一件香皂就会有成百上千个品牌,要想让更多的消费者去认识和信服这个品牌及企业,并且能够深刻的记住,最终选择购买该品牌产品,这可是有很大难度的。在过去,人们只能通过张贴海报和发宣传单、制作v[1]手册让人们记住。然而现如今,在互联网中,建立一个现代化的企业网站,便会使企业和消费者达到双赢的效果。
在互联网里展示自己的品牌视觉形象[2]和企业文化,有效的对企业内部进行管理,使网站塑造成一个富有企业特征的交流平台,让企业更具规范性。不仅如此,互联网也为消费者带来了很多便利。消费者是网络传播的主力军,而品牌的传播需要由推动向拉动和互动转变。企业通过网站以网页的形式供消费者浏览,以交互的方式让客户参与,让购物变得更加有趣,同时也使企业的形象得到了更好的推广。从某种意义来看,这不但是一种新的宣传沟通的媒介,而且在资源和成本上得到了节约。
二、互联网+时代与传统企业形象设计的结合
企业形象设计包含三部分: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在表现方式上,传统的企业形象设计采用的是VI手册,通过基础系统和应用系统的设计展示企业;在互联网时代中,将企业的网站作为一个媒体的交互平台,将人们在网络上的消费购物的行为称之为网购。
1、系统要素结构
Vi设计中企业标准形象在网络形象设计时,可以凭借CI设计里已经制定的Logo、色彩、标准字型等继续发展。在传统的企业形象设计中基本系统要素有:企业标志、企业名称、企业中英文标准字体以及色彩和吉祥物等。但这些要素都是以静态的形式出现的。而在互联网+时代里,网络形象标识设计不再是那么单一,它既可以是动态形式也可以是静态形式出现,甚至是动静结合的形式出现的。网络的基本系统要素,是在传统的企业形象设计的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增添了:文字的处理、网页背景色彩、网页动态按钮、图表、导航工具、背景音乐和影像等。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网络的,我们都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来确定要素结构。
2、版式应用
传统的VI印刷大多为竖版,会在册子的第二页设计一个视觉识别手册的目录,通过目录翻阅查找需要找的内容;现如今,企业网页页面不再是传统印刷版式那么固定不变,它变成了动态的横版界面,可以在浏览器中输入文字,快速的查找到自己想找的信息,就相当于传统VI手册中的目录功能。
在互联网+时代里,网络版式设计上的特点有:(1)分类简洁快捷,信息表达力求准确(2)网页层次结构更加科学合理,效率提高,减少不必要的点击和误击(3)结构和样式变化多样,从平面转变成动态的界面。
3、色彩选择
在视觉传播中,色彩是最为重要的。网页的整体主色调要与企业形象设计的标准色相符合。例如,京东商城的企业形象标志色彩和网页的色彩,就是色彩运用成功的例子。
1)简单的红白两色,标志与网页的标志形成了阴阳的效果,体现了企业用色的统一性。
2)在企业标志选色上,设计者结合了企业的公司文化和最终的目的。红色本身的个性就赋有喜庆、激情,充满活力。使用红色,让消费者从视觉上带动到心理,有了红红火火去购物的冲动和快快乐乐大丰收的美好心情。同时,红色也让消费者加快步伐去抢购,表达出了快捷方便的购物理念。这正是该企业的文化精神。
3)通过色彩来体现企业文化的标志。当整个色调大都是红色的时候,在标志周围通过白色的衬托,红色的标志与版式主色调相呼应。标志不仅和背景色非常的统一柔和,同时,标志会被浏览者关注到,这样就会提高消费者对该企业文化的认知。因此,不同的色彩拥有着不同的性格,在色彩的选择上,我们要选择符合企业的形象以及商业定位和企业的文化。
4、传播与带动
在互联网中,传播的主要元素在传统的基础上又加了图像、声音、视频等,使企业形象更具体化、真实化、生动化。网页的艺术设计由平面扩展到立体设计,大大更加了人们的关注度。
在过去,传统印刷设计的企业形象设计都是通过纸这一静态的媒介来进行传播的,人们通过自己对企业的认识或品牌的口碑去商场亲自选购。它是一种以线性[3]方式提供信息的。在互联网+时代里,网页则不同传统媒体,信息的动态更新和即时交互性。当你想买一件商品的时候,只需在网上输入商品名称或者店铺的名称就会有性价比高的推荐和企业的介绍;要想了解一个企业也可以在网上进行搜索就可以找到答案。比起传统印刷而言,互联网既节约了纸,也节约了时间,搜索的信息也很全、很准确。选购的物品直接可以通过网络购买,送货到家,方便快捷。
通过互联网时代,出现了网络语言和符号。比如二维码,买东西扫一下二维码,就会出现相关的产品介绍及企业介绍。超市里买东西扫条形码,就会立即出现该产品的价格合不合理,其他的商家卖的价位。网络上的交易语言也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如今,随处都能听到的“亲”,不仅拉近了客户与老板的关系,买家与卖家的关系,也拉近了社会上各个阶层的关系。让人们生活的更加有趣味化了。互联网的来到,带来的不仅仅是网络视觉上那么简单的传播了,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带动了世界潮流和科技的进步。由此可见,网络的传播在当今互联网+时代里体现的尤为重要。
三、互联网+时代中,视觉传播中的不足
互联网+时代把人们带入一个高科技的信息时代。但是,新的产物中一定也存在着自己的不足。针对于互联网+时代而言,我发现了以下几个小问题:
1)互联网+时代中,从视觉传播来看,基本元素上出现了与传统元素截然不同的形式——动态。在未来的视觉设计中,我们应该从动态的元素(比如音乐)和静态的视觉界面相一致。
2)将动态的元素,比如音乐的背景、音乐曲目、影片与企业的文化相匹配。
3)如今网上的交流方式不同于之前那种必须是面对面的交谈方式,对于保障安全,应设有一个意见的反馈渠道。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互联网+时代下,企业形象设计的视觉传播发生了新的突破。在未来的发展中,互联网将会在动态的视觉元素中继续探索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任永功网站规划与网页设计.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2]靳埭强设计心法+1 ET Press/WHY出版.
论视觉文化传播 篇8
一、视觉文化:一种新文化形态的理解
人类早就有了视觉经验, 即看的经验, 这也应当说就有了视觉文化, 有了视觉文化传播。视觉, 亦可视为通俗的“观看”。“观看, 可以说是人类最自然最常见的行为, 但最自然最常见的行为并非是最简单的。观看实际上是一种异常复杂的文化行为。我们对世界的把握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视觉。看, 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 而是主动发现的过程。”一切提供观看信息的媒介, 如电影、电视、戏剧、摄影、绘画、时装、广告、形象设计、网络视听……甚至X光、虚拟影像都在构筑着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
传播媒介是文化发生的场所, 也是文化的物化。在现代传播科技作用下的媒介变革, 正使得这一“文化发生的场所”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接触媒介和使用媒介已成为个人与社会交往的重要方式。而这其中, 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正在成为我们生存环境的更为重要的部分。在视觉研究中, 对于视觉传播行为的理解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视觉传播行为, 泛指不是由单纯纸质文字媒介和单纯视觉媒介传播信息, 而由视听媒介或视听媒介传播信息所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传播现象。狭义的视觉传播行为, 侧重于纯视觉媒介传播信息所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传播现象。本文运用的是广义的视觉传播行为概念。
二、多维视野:不同学科阐释视觉文化
尽管我们前面对视觉文化进行了简单的概括, 但我们仍需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进一步地探讨对于视觉文化的理解, 以期获得跨学科的学科支持。
1. 处在艺术学家视野中的视觉文化
从时间上看, 对于视觉文化的关注, 从事某一艺术领域创作和研究的艺术家和学者, 投以了较早的青睐。虽然他们从事艺术创作和研究的领域不一, 但是他们都认为视觉观看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 而是主动发现的过程。
匈牙利著名的电影理论家巴拉兹是很早用“视觉文化”来进行电影研究的学者之一。他在早年出版的《电影美学》中就预言“随着电影的出现, 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将取代印刷文化”。他也引用了一位艺术大师的名言来增强自己的观点:雕塑大师罗丹说得很明白“所谓大师, 就是这样的人, 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 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2. 处在社会学家视野中的视觉文化
社会学家们对视觉文化的关注和研究, 我们往往重视不够。实际上, 很多社会学家已经较早的敏感的感觉到视觉文化将会成为文化主导。在这方面, 美国哈佛大学的丹尼佛·贝尔教授是佼佼者。他在《资本主义文化的矛盾》一书中说“我坚信, 当代文化正逐渐成为视觉文化, 而不是印刷文化, 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他还说:“声音和影像, 尤其是后者, 约定审美, 主宰公众, 在消费社会中, 这几乎是不可避免”。这个时代“视觉为人们看见和希望看见的事物提供了许多方便。视觉是我们的生活方式。这一变化的根源与其说是电影电视这类大众传播媒介本身, 不如说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孕育了这种新文化的传播形式”。
3. 处在文艺美学家视野中的视觉文化
与前面二者相比, 文艺美学家对视觉文化的研究呈现着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文艺美学家对视觉文化的论述较晚, 二是文艺美学家对视觉文化的论述更为系统和深刻。在这方面, 英国的文艺美学家伊格尔顿的大声疾呼颇为强烈。他指出, 我们正面临着一个视觉文化时代, 文化符号趋于图像霸权已是不争的事实。图像生产深刻地涉及现代社会的政治、科技、商业、美学四大主题。
4. 处在哲学家视野中的视觉文化
假如说前面几个领域的学者对视觉文化的论述已经足以令人注目的话, 哲学家们在这方面的论述就可以称得有些振聋发聩了。当然, 这种的振聋发聩效应的获得决非是学术“呐喊”所致, 而是学术“深刻”所在。有人认为, 对视觉文化的哲学关注是后现代哲学家们的“专利”, 实际却不是。古典哲学家、现代哲学家都在这方面有相当的关注。例如, 黑格尔早就指出, 在人的所有感官中, 唯有视觉和听觉是认识性的感官。也许正是这个原因, 我们把握世界的方式不是视觉就是听觉, 抑或视听同时动用。海德格尔在30年代就曾说过: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世界图像时代……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 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显然, 诸如海德格尔、梅洛·庞蒂等哲学家都打算通过对视觉艺术的考察来发现非对象化、非客体化思维的精妙所在。在这方面, 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位哲学大师是现象学家胡塞尔, 他关于“图像事物”、“图像客体”、“图像主题”方面的精辟论述可以称作视觉文化研究的经典。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了这么一个令人值得注意的现象:几乎所有的后现代哲学家都不同程度地关注了视觉文化问题。为什么哲学家, 特别是后现代的哲学家都不同程度地关注了视觉文化问题。为什么哲学家, 特别是后现代的哲学家几乎都关注并进入了视觉文化研究领域?这对我们传播学研究有何启发?这是我们在展开视觉文化传播学研究时要慎重思考的。
三、环境分析:视觉文化达观的社会动因
视觉文化为什么会在今天如此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视觉文化为什么会在今天产生如此大的社会影响?视觉文化为什么会在今天引发诸多学科的密切关注?我们需对此进行更为全面的理论分析。
1. 现代传播科技为视觉文化建立了媒体平台
德国著名的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在论及电影作为视觉媒体达观时说, 人们有着再现现实的永恒冲动。但是, 在电影诞生以前, 尚无一种媒体能满足人们的这种永恒的冲动。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恩惠, 使电影开始满足人们观看现实的深层欲望。这表明, 首先是现代传播科技发展并构筑了视觉文化的媒体平台。当今媒体的高度发达, 特别是数字化媒体的出现, 更是构筑起了视觉文化的全球化平台。
2. 消费社会构筑了产生视觉文化的温床
英国学者斯特里纳地认为, 消费主义与媒介饱和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核心。一旦建立起具有充分作用的资本主义生产体系, 消费需求的增长就开始出现, 然后人们就要获得休闲, 或在工作道德之外获得消费道德。人们对消费的需要已经变得比生产更为重要。形象与商品的内在联系使得消费社会必然趋向于视觉文化。
四、理论建构:视觉文化传播的新理念
假如说, 视觉文化的研究已开始为理论界所关注, 那么, 视觉文化传播的研究则刚刚起步。视觉文化传播的新理念着重体现在两个方面。
1. 视觉文化特定的生产关系决定了视觉文化传播的新理念
诚如前述所言, 在语言为中心的文化形态中, 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语言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 而在形象为中心的视觉文化形态中, 占据重要地位的是视觉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其间, 影视形象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格外突出。
视觉文化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是以独特的传播形态表现和完成的。视觉文化的生产对象, 已不再仅仅限于那些纯粹物质性的产品, 而是越来越多地生产“视觉符号产品”。在两类的视觉符号产品中, 人们消费的不只是纯粹的物质产品, 也不是一般精神产品, 而是将视觉文化的精神产品通过传播的独特方式进入人们的消费领域。
2. 视觉文化传播特定的接受条件和接受对象构筑着新的传播方式
形成以上传播关系变化的基础当然是视觉文化在今天接收条件的变化和接收对象的变化。前者, 主要是指整个社会向消费社会的巨大转型, 而后者主要是指传播的接收对象已从纯精神产品的接收转换为精神消费品的接收。对于后者, “纯精神产品”与“精神消费品”二者是有着相当差别的。
在今天, 视觉文化传播不但在生产体制上发生了上述的巨大变化, 而且在流通体制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由于视觉文化传播借助了最现代化的媒介科技平台, 全球化的流通方式将比任何文化传播形态都更为突出和强烈。
摘要:以往的传播学研究更多是在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展开, 并据此进行着“意义传播”的研究。而现在的传播研究则在消费社会来临的基础上, 更为注重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展开, 并据此进行着“形象传播”的研究。这一新的传播理念, 某种意义上是由马克思符号经济学在传播学领域的发展而引发的一场变革。在语言为中心的文化传播形态中, 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语言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而在形象为中心的视觉文化传播形态中, 占据重要地位的 (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其影响上, 但未必在质量上) 是视觉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 其中, 影视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格外突出。
手机媒体的视觉传播分析 篇9
一、加强信息传播效率
手机视觉技术提供给人们迅速获取以及反馈信息的平台, 在这个过程中这几乎是“零时差”的, 也就是说当人们对获取的信息有任何意见与建议就可以马上反馈给信息提供者。所以在信息传播中, 运用手机合理有效地收集受众群体的反馈信息, 可以及时验证传播效果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进一步优化信息传播的覆盖面与信息量。手机视觉技术提供的信息因本身高技术含量与许多中间环节的剔除, 让传播环节中的许多失真因素得到很大的控制, 最后的信息具有良好的保真性。
对于信息传播的高效性来说, 利用手机视觉传播技术可以提高新闻信息的采集的效率, 提高其在信息媒体间的竞争力。人们运用手机可以让其在不走出办公地点、不依靠采访机等就可以进行新闻题材的选择与记录;运用聊天软件的应用等都让远距离不再阻碍交流, 让人们可以无障碍地沟通, 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也正是因为手机视觉使得远在现场的记者的一手材料能够迅速传达到采写工作人员的手中。
二、增加民主意识
通过手机视觉传播, 任何一个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选择自己想要获取的信息, 手机视觉传播信息的方式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普及, 手机视觉传播平台可以是个人与个人也可以是个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的交流, 手机视觉上传播信息的可以是组织, 也可以是个人, 可以是专业人士, 也可以是非专业人, 手机视觉传播平台上的交流渗透到生活、学习、工作等众多角落, 这个交流平台给予了人们更多发挥自由与平等的空间。报社、电台、出版社等如果没有利用手机视觉技术, 只能限制在固定的活动场所, 个人的工作效益低, 个人在推动信息传播所起的作用就显得微不足道。如果我们的信息传播还只是局限于传统的方式, 那么这种局限将会是致命的, 所以在信息传播中结合手机视觉技术手段, 让更多民主的意识显现出来。
手机视觉技术对于地方台的记者可谓是非常重要, 手机视觉让曾经受地域、时间限制的活动得以开展, 手机视觉让信息的散播范围前所未有地扩展, 地方媒体、中央媒体与国际媒体能够共同关注与传播信息,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 这无疑拓宽了报道的内容、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使远在天边的事情让人们觉得这是近在身边。
三、强化互动
互动在手机视觉传播平台中尤为突出, 这是手机视觉媒体相比其他传统传播平台的优势与特色。在手机视觉的平台中, 传播者与受众者的身份可以互相交换, 受众者并非被动接受信息, 传播者也并非机械传播, 在双方的交流中两者的角色不断变换, 一个人同时可以是传播者也可以是受众者, 手机视觉传播平台前所未有的强大互动性让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广泛。所以, 越来越多的信息电台开设热线电话、短信平台、微博互动、网址访问等等, 让受众对象的被动地位越来越小, 期间的交流反而能够成为新闻信息的一部分, 虽然这期间我们能收集到受众者的反馈信息远远少于我们传播的半径, 但是这种利用手机视觉技术的信息传播却是不能少的。作为信息传播的受众者只需要占用耳朵而不影响眼、手、口等器官的活动, 在行走运动中利用手机接受信息就要便捷许多。作为信息传播的信息平台近些年来传播的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手机视觉传播方式让人们能够以更便捷、更轻松的状态接受信息。
四、结语
曾经有人讨论传统的传播媒介可能被取代, 围绕这个话题而引发的讨论值得大家思考, 任何一项新东西或者新技术的出现都会接受社会的考验, 顺应了大众需求那么它的道路便是平坦的, 但是以前的东西就会消失、灭亡吗?旧事物也并非一成不变的, 在发展的必然下, 旧事物注定要结合新事物, 所以在信息传播的观念中我们要应用到手机视觉技术的东西。文章通过加强信息传播效率、增加民主意识、强化互动这三方面来分析手机视觉技术对信息传播观念的革新, 希望我们的信息事业能够满足大众的需求越走越远, 越走越顺。
参考文献
[1]安珂.新媒体视觉报道的传播特性和传播价值[J].吉林大学学报, 2011 (12) :125-126.
[2]路鹃, 陈恋明.公共危机事件中手机媒体的传播效果分析——以“7·21北京特大暴雨灾害”为例[J].新闻界, 2012 (20) :45-49.
[3]刘兰.解读电视体育新闻的视觉传播特性[J].体育文化导刊, 2013 (12) :21-23.
[4]冷艳.新媒介时代下手机媒体的传播分析[J].民营科技, 2010 (12) :144+105.
[5]傅宁.手机:信息传播载体还是大众媒介[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2011 (06) .
西安地铁广告的视觉传播 篇10
西安地铁依托已通车运营的2号线, 为客户提供包括:北大街驿站便民生活广场橱窗灯箱广告、车站出入口导向广告、12封灯箱、梯眉灯箱、梯旁看板、屏蔽门贴、墙贴广告、列车车厢看板等多种模式, 拥有4300多个精品广告位。再加上之前提及的地铁途经地, 西安地铁站成为各商家及广告公司的目标, 将在西安投放地铁广告作为广告营销的重要环节, 也成为了视觉传播的一个重要手段。
一、西安地铁广告的传播方式
(一) 地铁车载媒体广告
车载媒体广告是指以地铁车厢为载体的广告。[1]在西安地铁广告中, 具体包括列车车厢看板、电子媒体的车载移动电视等。在以车厢为载体的地方, 空间封闭, 视野相对狭小, 且为了在狭小的空间内避免尴尬, 如电梯, 乘客的视觉特性倾向于选择周围的图片、电视等, 这就为广告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时机。
(二) 地铁站台公共空间广告
站台公共空间广告包括了灯箱广告、梯眉灯箱、梯旁看板、墙贴广告、屏蔽门贴等广告形式。西安地铁目前日均客流量20万人次, 节假日时人流量更多。由此可以想象, 乘客在无聊的购票和等车时间中, 会将注意力放在周围这些事物上。
灯箱广告是地铁内最重要的广告形式, 具有接触频次高、关注度高、视觉距离近等优点, 适合传播较为丰富的广告信息;梯眉为乘客必经之地, 长时间正面接触, 广告也无干扰传递;而梯旁看板是乘客进出地铁站的必经之地, 连贯发布广告利于品牌的深度传播, 并且全线覆盖, 信息的到达率高;屏蔽门贴的画面连贯性长, 通透性好, 视觉冲击力强;墙贴广告可以巨幅画面覆盖, 也拥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三) 地铁物业和其他信息媒体广告
由于地铁物业包含范围较广, 广告内容不一, 因此其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再者, 西安地铁免费报纸也已经发放, 每天早七点至十二点, 西安地铁报的具体发行效果还不明显, 因此不予多说, 但是能够想象得到, 地铁免费报的发行量达到一定数目时, 一定会得到广告商的青睐。
二、西安地铁广告的传播特点
(一) 环境相对封闭
地铁不像其他户外媒体, 如建筑物、公交车上的广告, 只是周围环境的一点装饰, 除了建筑物和公交车之外人们还有很多观看的选择。[2]由于地铁环境相对封闭, 乘客可观看的选择少, 只能以地铁广告为主体, 包括灯箱广告、墙体广告、车厢广告等。
(二) 模式新
地铁作为一种新生物, 在中国并非普遍。全国目前只有北京、上海、南京、深圳、广州、成都、沈阳、重庆、西安等几个城市开通地铁, 这就为广告主提供了新的广告投放模式。
(三) 色彩鲜艳, 对比度高
康定斯基在说明创造元素时, 把色彩比作音响, “一个色……可以是硬或软, 暖或冷, 苦或甜, 这一切隶属于它的音响”。[3]对地铁特定时空特征而言, 地铁广告适当使用强度的变化、几何图形的变化、光谱的变化, 可表现为一种稳定的视觉刺激。
(四) 效果好
对地铁广告效果的描述, 其实在上述文字中已经有所涉及。地铁乘客在经过地铁通道时, 会不经意间浏览通道两侧的海报;等车时, 目光会被月台上的灯箱广告所吸引;开车后, 由于空间的狭小和打发时间, 车厢内的海报和多媒体则更是吸引人们去阅读。
三、西安地铁广告的视觉传播趋向
如果地铁广告长期没有创新和发展的话, 也会出现一系列新的问题、遇到新的瓶颈。所以说, 要了解和确定地铁广告新的视觉传播趋向。
(一) 在内容上, 地铁广告要显示特色
在地铁广告中, 既要显示广告的新颖, 又要有地方特色。西安地铁号称“承载人文, 畅通古城”, 根据车站所处的区域特点以及站名, 各站还设置不同的主题, 地铁标语定为“穿越历史, 感受未来;地铁所至, 爱心相随;与您同行每一天”。这些特点都可以看出来, 西安地铁以历史和人文为主题, 体现的是一种古城特色和人文关怀。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西安地铁广告要想加强视觉传播效果, 就必须体现其新颖性和本土性的创意, 体现古城特色和人性关怀, 这样才能使得广告显示出特色, 增强效果。
(二) 在技术上, 要推陈出新
举例来说, 北京地铁隧道曾采用一种新型的广告形式——随动广告:利用长近百米、宽近半米的超薄电子显示屏显示图像, 列车出站半分钟之后, 车内乘客就可以透过里侧车门、车窗, 看到逐渐咧嘴微笑的卡通人头和蹦跳的卡通小企鹅。这种广告的投放, 可以使上班族、学生放松心情, 减轻压力, 并且能够给乘客带来愉悦的心情, 更得人心。因此, 地铁广告的推陈出新势不可挡。
摘要:西安地铁还处于发展期, 通过对西安地铁及其广告的介绍, 研究西安地铁广告的视觉传播特点, 提出其在今后的视觉传播趋势。
关键词:西安地铁,地铁广告,视觉传播
参考文献
[1]苏扬.地铁新媒体广告的视觉传播[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2010 (1) .[1]苏扬.地铁新媒体广告的视觉传播[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2010 (1) .
论动态图形设计的视觉传播价值 篇11
关键词:动态图形;视觉传播价值;概念;形成与发展;应用
在数字媒体迅速发展,科学技术逐渐运用到各个领域,因而人们在视觉上开始将创意和新颖作为视觉标准。图形设计不再满足于一成不变的静态图形,而是开始融合各种元素和思潮,应运而生了动态图形设计。动态图形设计就是以日益发展的人类文明和数字媒体为基础,为迎合人们的审美需求而应运而生的新的设计元素。动态图形是原有的静态图形的发展和延续,它比静态图形包括了更多的元素,传达了更多层次的信息。动态的事物与静态的事物相比,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信息从沉默走向活泼。动态图形作为一种信息传递方式,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刺激人的感官,因而逐渐改变了人们对信息的接收方式和理解方式,简化了信息内容,增强了趣味性,丰富了信息的内涵,使信息传播的方式多样化,转变了信息的传播形式。它所具有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当下人们所需要的,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欢迎。
1 动态图形设计的概念界定
动态图形是指能够随着时间的流动而改变形态的图形,它是能够变化的图形设计是基于电影、录像动画的条件下的图形设计,是影像艺术的一种。动态图形融合了平面设计、动画设计和电影语言,它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具有极强的包容性,能够融合各种表现形式以及艺术风格。动态图形所指的“图形”,不仅是几何图形和平面图像,它可以是二维、三维、四维的或者是虚拟的。动态图形是原有的静态图形的发展和延续,它比静态图形包括了更多的元素和空间层次,传达了更多元化的信息。
实际上动态图可以被看作是按照顺序排列的静态图形序列,将静态图形按照某种规律组合起来,形成的图形组合就是动态图形。动态图将多个静态的信息简化组合,将较为凌乱和复杂的信息梳理出较为有层次的结构。
2 动态图形设计的形成与发展
近代第一位记载动态图形的是比利时的物理学家约瑟夫,他制造出可以使视觉停留的转盘设计,制造出了动态的影像。20世纪初,社会和经济的转型以及工业技术的进步引起了文化艺术领域的巨大变革,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对三维空间和时间维度上表现的艺术形式探索和研究,早期动态图形设计在一群勇于尝试追求创新的艺术家和电影艺术的推动下得到了初步发展。1930年,俄罗斯的亚历山大发明了针幕装置。雷恩开创性的用色彩给黑白底片上色,在彩色胶片出现之前,营造出彩色的效果。1960年,美国著名动画师约翰·惠特尼创立了一家名为Motion Graphics的公司,这是术语“Motion Graphics”的首次使用。他还使用机械模拟计算机技术制作电影电视片头及电视广告。20世纪70年代之后,动态图形在很多领域被广泛应用。
随着动态图形艺术的风靡,美国的三大有线电视网络ABC、CBS和NBC率先开始在节目应用动态图形。80年代随着彩色电视和有线电视技术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小型电视频道开始出现,为了区分于三大有线电视网络的固有形象,后起的电视频道纷纷开始使用动态图形作为树立形象的宣传手段。此后,随着电子游戏、录像带以及各种电子媒体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人们所产生的需求也为动态图形设计师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能够在当时的技术制约下创作动态图形的设计师被大量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图形逐渐从静态变为动态,这一存在了几十年的艺术形式在近年取得了飞跃式的进步。它已经广泛运用于计算机网络和其衍生出的电子媒介。而动态图形的视觉效果也越来越精美和完善。在动态图形的发展方面,有几点因素不可忽略。首先是电影行业的发展成为动态图形设计的重要保证。同样的,电视行业的发展也推动了动态图形设计的发展。
3 动态图形设计的应用和传播价值
视觉传播是依靠视觉感知的形态,通过大脑进行思维和感情的交流,从而接收信息。加强人们对于信息的印象是视觉传播的根本目的,让视觉传播的信息内容被更多的人记住,才能產生相应的传播效果。而往往内蕴深刻的静态视觉传播绝大多数都是较为抽象的、凝练的,需要人们调动思维深入解读。动态视觉传播的优点在于它更为逼真地浓缩呈现了显示场景,它所带给人们的是生动性、真实性以及强烈的现场冲击力。当今的很多动态视觉传播往往是一种多媒体传播,它综合了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元素,动态的视觉画面是其传达信息的主要部分,当有了声音等其他艺术形式的补充,动态视觉传播所传达的信息更为生动具体,因而视觉冲击就更强。动态图将信息简化,将较为凌乱和复杂的信息梳理出较为有层次的清晰的画面结构。动态图作为一个有足够吸引力且日益普及的视觉传播方式,具有重要的价值。
3.1 动态图形设计的应用
标志作为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品牌文化符号,代表了一个企业的辨识度和品牌的灵魂。它将企业的宗旨、内涵、价值、理念以生动的方式传达给人们。标志作为品牌的视觉核心,在设计上更追求创新和视觉的冲击力。如今的标志设计逐渐开始运用动态图形设计。有的标志动态图形设计是以一个标志图形为主,然后拓展出多个与主体图形相应,又相区别的标志。在标志的实际使用时,以主体标志图形为主打,其余的标志使用类似于辅助图形。通过丰富的造型,来补充标志符合建立的品牌形象,使其意义更完整,更易识别,更具表现的幅度与深度,更具鲜明的个性。
随着网络的继续发展,再加上网络本身的优势,将把动态图形设计的应用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在未来社会信息传递的过程中,由于信息量快速增加,信息传播竞争加剧,动态图形设计将在更加广泛的领域和更加大范围内得到应用。
3.2 动态图形设计的传播价值
动态图形设计在影视传播中的价值不可估量。动态图形设计的视觉价值体现在影视中的色彩、光、布局让观众在较短的时间里对作品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在影视作品的宣传中,动态图形设计对于提高社会影响力和吸引更多关注者有重要意义。动态图形设计由于是通过电脑技术完成的,可以实现一些虚拟现实场景和特效。再综合声音、色彩、灯光等元素,使作品更有渲染力。
随着社会交互媒体的流行,人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进行远程交流。许多交互界面的设计注重视觉效果,通过动态图形来表达用户的心理活动,增强用户的使用体验,使交流充满趣味性,增强用户间的亲近感。动态图形设计在社会交互中实现了用户的情感体验,有助于视觉传播效果的提升。因此,动态图形设计在网站建立、电竞游戏、多媒体等领域有重要价值。
在产品的空间展示中,运用三维空间造型可以制造出虚拟的展示环境,给人们带来更丰富的感官体验。设计师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法,将动态图形设计运用于这一领域,将静态的展示空间变为动态,不仅可以渲染气氛,使参观者融入气氛当中来,还可以提升人们对产品的好感,间接提高了产品的价值,增强审美性。
参考文献:
[1] 唐春燕.动态图形设计中的视觉信息呈现[D].汕头大学,2011.
[2] 邓晓莉.论动态图形设计的视觉传播价值[J].美术大观,2015.
视觉文化传播的影响分析 篇12
关键词:视觉文化,阅读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
1 视觉文化的内涵
在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 信息的主流必将是影像信息或视觉信息, 或者说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表征便是视觉文化的发达充溢。这里的视觉文化有两层含义:从广义来说, 作为大众传媒的电视、互联网、广告、电影等皆可归入这一范畴;狭义的视觉文化仅限于文艺领域、娱乐业、表演业等, 它的外延包括戏剧、歌舞、文艺演出、杂技、时装表演等等。[1]本文适用的是广义的视觉文化概念。所谓视觉文化传播, 即由视听媒介或视觉媒介传播信息所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传播现象。[2]
总体上看, 我国当代视觉文化发展呈现着这样的趋势:一是视觉文化已经成为大众文化中的主导性力量, 视觉文化传播在我国当代社会已经发挥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二是我国的视觉文化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业已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传播体系。三是视觉文化传播在提高我国全球化、信息化的程度方面发挥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四是视觉文化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群体特别是青少年群体中, 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
2 视觉文化传播对人的阅读方式的影响
视觉文化时代, 我们阅读的对象悄然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的文字文本转向了图像文本或图像与文字并存的文本。在当前文字文本与图像文本二元共存的文化系统中, 图像文本在影响着文字文本。例如电视剧、电影改编的文学作品和卡通读物, 各类读物中的图像/影像所占的比例日益增大, 书籍由传统的“文配图”向现当下的“图配文”转变, 文学名著不断被拍成电视连续剧和电影,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看电视剧或电影而不是阅读来了解这些名著, 相应地, 文字文本的阅读率正在下降。分析认为,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是媒体的多元化形成了众多新兴媒体对传统纸质媒体市场的分割, 因为与传统的文字文本相比, 视觉文本的优势在于其形象综合性, 它以影视图像为主要载体, 组织了声音、语言、文字等一切可以利用的符号形式与介质, 形成了大一统的多媒体世界。视觉文化以其直观形象、浅显易懂、方便快捷、刺激愉悦的特点无疑最能迎合大众的消费心理。
传统阅读主体具有充分自主性和广阔的自由度。读的对象、读的方式、时间、地点以及读的速度、解读的视角等等均因人而异, 在阅读过程的各个环节上都呈现出鲜明的自主、个性化特征。而视觉文化的阅读, 阅读主体的主动性变成了被动受控性, 阅读内容、阅读方式呈现出空前的趋同性, 阅读主体的个性化特征也随之消解。从表面看, 视觉文化产品因凭借科学技术和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的优势, 为阅读主体接受视觉文化产品提供了越来越多的通道和窗口。理论上, 每个人有自主权—看或不看, 对阅读内容的选择似乎具有极其广阔甚至无限的空间自由。
3 视觉文化传播对人认识现实的影响
首先, 视觉文化传播改变了人观察社会的视角。基于视觉媒介的发展而言, 视觉文化是一种科技文化。电影技术的发明开启了人类新的视觉文化传播的时代;电视技术使得影像大众化成为现实;卫星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又使视觉形象铺天盖地地侵入文化生活。这些为视觉文化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此外, 商品经济社会的到来使商品成为社会的主宰, 传统的人文标准被商品的价值标准所取代。交换价值成为社会运作的纽带, 这样的社会为视觉文化产品提供了市场。在科技和商品理念的共同支撑下, 视觉文化产品获得了它的生产条件和销售市场。当整个社会都围绕视觉产品的上述运作而展开时, 我们不难发现, 人的价值、意义和人性等因素从人文主义传统中高高在上的地位沦落到科技社会的最底层了。
在人文主义传统社会中, 由于人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人与社会的关系呈现“人俯视社会”的状态;而在视觉文化时代, 视觉形象无所不在一个接一个的形象日益充溢着人的生存空间, 人们被困于形象的包围中。站在这包围圈中, 人们仰望到的只能是形象筑成的高墙, 从而形成了“人仰视社会”的状态。在视觉文化时代, 人的视角的变化就明显地表现为人与形象的关系的变化。
其次, 视觉文化的大规模扩张, 使视觉形象与客观现实相分离状态。为了理解这种分离, 我们将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第一, 视觉文化呈现出形象与实际的分离。这种分离在视觉文化时代大受欢迎。第二, 形象本身呈现出能指与所指的分离。在原始视觉时期, 形象的能指和所指统一于实践, 二者相辅相成、表达意义, 所以, 即使年代久远, 却依然能传递丰富的信息。而在当代视觉文化中, 形象的能指和所指出现了分离。片面追求表现形式的视觉效果, 最终使能指膨胀, 甚至能指扭曲了所指。于是视觉文化就成了詹姆逊所说的“无深度的文化”。[3]
4 视觉文化传播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我们生活在现实中, 就是生活在视像所营造的人造世界中。也就是说在这个人为的视觉符号世界里, 主体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及文化产品的生产, 都受到了对人为符号模拟的制约。电影可以虚拟一个故事 (如《英雄》、《无极》等) , 广告可以拼接一个非现实的天堂美景 (如旅游的自然风景广告或时装广告) , 杂志可以营造一个理想的家居世界 (如室内装饰杂志) , 这些都以自觉的甚至无意识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视觉经验、生活选择、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进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具体说来, 首先, 当代视觉符号所构成的文化, 不再是从主体到形象而是从形象到主体的过程, 我们无论何时何地, 都无法逃避形象的追踪和包围。在一些商业性的视觉形象中, 存在着视觉意义平面化和表层化的倾向, 它们更多地是诉诸观众当下的即时反应, 一种视觉的表层搜索和欲望唤起, 而不是诉诸一种深思冥想或者静观, 亦即视觉形象正在从无功利性的审美向功利性的视觉诉求转变。这种倾向在影视和广告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其次, 由于当代视觉文化中的视觉狂欢性质, 人们的视觉期待被极大地提高了, 视觉需求也被提升了。其结果一方面是视觉文化产品对观众视觉的轰炸和冲击, 另一方面则是观众对视觉快感要求的不断攀升, 持续不断的刺激必然导向无动于衷。这就必然会导致视觉敏感性下降, 导致视觉意义的衰减和退化。
总之, 一个传媒技术支撑、渗透艺术形态的视觉文化时代己经如期到来, 它不仅改变了审美文化的形式内容, 同时也在改变审美文化的本性。语言曾经扮演的启蒙角色似乎正在或己经终结。文字机能的衰退也许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电脑时代来临虚拟空间的形成, 对文字的压制更是有增无减, 形象直观不仅是一种把握现实的方式, 而且就是我们的生活样态。这些视觉形象符号不再依赖于实在世界, 它自成一体, 天马行空更为重要的问题在于, 这种视觉形象的生产同时又在塑造现实, 改变着人们的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 进而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郭祥超.学校传统文化传承问题新论——视觉文化反思和图文文化建构的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08 (10) .
[2]陆道夫.视觉文化中受众的“凝视”快感与文化表征[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 (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