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传播语言

2024-10-03

视觉传播语言(精选12篇)

视觉传播语言 篇1

随着视觉文化的发展和壮大,视觉文化已经逐渐成为当代文化的重要内容,视觉传播的时代已经到来。相对于文字来说,摄影打破了语言的局限性,逐渐成为没有国界的重要语言。并且,伴随着摄影的发展,新闻摄影也在不断变化,新闻摄影的内容也被重新定义。因此,在此背景下,本文深入探究了视觉传播时代下新闻摄影语言。

1 视觉传播时代下的新闻摄影

1.1 新闻摄影地位改变

在印刷过程中,图片的插入,最初是为了版面的美感,它是文字的赠品,后来逐渐变成图文结合的形式。在视觉时代,视觉元素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提升。图片被广泛应用于印刷媒介,发展到今天,图片越来越重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文字的影响,变成印刷媒介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重要工具。

1.2 新闻摄影功能改变

新闻摄影最初的功能是记录,照片用于记录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或是传达事实真相,这是新闻摄影的本质和原始功能。随着视觉传播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新闻摄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摄影在具备最原始功能的基础上,还要具有视觉冲击力,以达到吸引读者眼球的目的。

同时,这对于摄影记者来说,使其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摄影记者拍出的新闻图片,不仅要记录下事件真相,还要有视觉的冲击力和艺术性。

1.3 新闻摄影内容改变

随着视觉传播的崛起和快速发展,图片对印刷纸媒越来越重要,这要求新闻摄影突破印刷纸媒的特点。因此,在现在的纸媒中,可以通过新闻摄影的内容和拍摄手法,甚至是图片的编辑等,判断出该纸媒的特点。简而言之,视觉信息的特点足可以评价出该纸媒水平的高低。

1.4 新闻摄影的深度报道

互联网的传播速度是纸媒远远不及的,在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深度报道是纸媒的一大特点和优势。新闻摄影的原始功能已不能满足人们对于事件深层理解的信息需求。人们希望图片可以在表达含义的基础上,还能表达感情,更具深刻的意义,能引发人们更加深刻的思考。因此,新闻摄影正在逐渐走向深度报道的道路。

2 视觉传播时代下新闻摄影语言的特性

2.1 形象价值

新闻摄影的语言主要通过形象传达其中的信息意义,从而实现传播效果。因此,新闻摄影的语言,要具有形象价值的特性。在形象上,新闻摄影和艺术摄影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新闻摄影要与新闻传播规律相一致,更加关注瞬间的形象价值。

2.2 客观的视觉冲击力

新闻摄影的语言,是对已经发生的客观存在事物的真实记录,因此,新闻摄影语言要具有客观的视觉冲击力。新闻照片是一种叙述所发生的客观事物的语言,其意义在于新闻事件中的真相和事实,展现出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因此,在视觉时代,新闻报道要抓住事件的纪实性和视觉冲击力的协调性。

2.3 情感表达特性

图像的意义就在于吸引读者的兴趣和传达文字中的感情。在视觉传播时代,新闻摄影的语言要更加注重文字中所表达的感情与意义,使其成为与人们进行感情沟通的桥梁。新闻摄影的语言本身就具有独特的视觉上的传播优势,能够让受众身临其境,引导其进入事件的感情中,使人们在体验中接受新闻报道的主要思想和价值观。

3 视觉传播下新闻摄影语言的创新与发展

在视觉传播时代,新闻摄影的语言在设计和传播形式上有了很大的创新和改变,从而提高了视觉冲击力,促进了新闻摄影语言的发展。在“形”上,要借助抽象式的表达,丰富视觉表达上的内容,使其更具视觉化,表达的情感更加丰富。选择不同的角度或是距离,可使摄影图片具有不同的价值或是意义。在“色”上,色彩上的运用能引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并且更具吸引力和象征意义。因此,要更好地运用色彩和光影,重点突出想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4 结语

随着视觉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图像普遍存在于人们的实际生活中,视觉文化已经逐渐成为当代文化的重要内容。并且伴随着摄影的发展,新闻摄影也在不断变化,新闻摄影的内容也被重新定义。因此,新闻摄影要在体现出本质功能的基础上,注重传播效果,并利用摄影的视觉优势,促进我国新闻摄影的发展。

摘要:视觉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使图像普遍存在于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并且随着信息的大量涌现,人们通常选择更加方便快捷的方式处理信息。同时,新闻摄影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对传播的效果也有更高的要求,新闻传播是视觉信息中重要的产生工具,新闻摄影的作用也将逐渐突显出来。本文主要探究了视觉传播时代对新闻摄影语言的影响。

关键词:视觉传播,新闻摄影,语言

参考文献

[1]王育昕.视觉传播时代的新闻摄影语言探析[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2]霍洁.视觉传播时代的新闻摄影语言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4(1 3).

[3]李慧晓杉.视觉传播时代与新闻摄影发展关系探究[J].学理论,2010(3).

视觉传播语言 篇2

1.1信息传达的有效性

就当前而言,大多数的网上信息只是对其简单的罗列,人们在信息的海洋中浏览时,很难找到其真正所需的东西;传播者也没有办法有效地去传播信息。但是,人们利用视觉传达设计能将文字、图形等相关信息加以整合,重新布局,从而去引导浏览者的视觉流程,进一步提高信息的有效传播。

1.2信息的综合性

网络等媒体的设计不仅仅局限于图片与文本。在我国早期,互联网技术的设计者需要平衡声音、文本、图像以及其他要素的下载使用,否则将会影响用户体验。但是目前为止,宽带问题已不再成为网络传播的障碍,多媒体的综合使用成为可能。每一种传播途径都会从相应的听觉、视觉以及触觉等来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其他新技术的出席使得人机的互动性更加频繁和直观,使得这些不仅仅局限于键盘、鼠标等设备。

1.3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信息的准确性是网络传播最基本的任务,也是所有网络建设人员的终极目标。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使人对信息的认知方式、记忆特性、学习神经机制、疲劳等都会有深入而深刻的研究,从而可以提高信息传达的准确性。

1.4艺术表现形式

由于网络视觉传达设计有着丰富的题材、形式宽广的表现形式以及十分独特的艺术风格等,这就很容易产生强烈的艺术影响力。网络不仅仅能够传播信息,而且还影响着受众对于该网站形象的认同。所以,设计者需要独具匠心,用文字、图形、色彩的艺术加工来以形写神、形神兼备。通过点、线、面的搭配来创造一些鲜明悦目、生动完整、能诱发人审美情感的设计。

1.5艺术设计的情趣性

当前社会,人们在创造了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紧张地为生存危机而奋斗,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在此情况下,视觉设计也要求具有趣味性,因此带有趣味性的图形等越来越多地被用于网络当中。它在传递信息、促进点击率的同时,也协调着人—网络—社会的紧张关系,协调着各种矛盾,从而创造出了一种相互信任、彼此融洽的人文环境。

2结语

信息时代的视觉符号传播 篇3

[关键词]信息时代视觉符号传播Helvetica字体

It's always changing,time is changing。You are always child Of your time and youcannot step out Df that,(世界总是在变化。时I代总是在变化中前进,人始终是时代的孩子,永远不能跳出所处的时代。)

——摘自纪录片《Helvetica》

HeIvetica是一部讲述与英文字体Helvetica相关的平面设计以及版式设计的独立记录片。可以说是开创了设计师影片(fulllength designer film)的先例。这部影片是为了纪念2007年Helvetica字体诞生50周年由英国导演Gary Hustwit拍摄的。以不同设计师的不同观点讲述(story telling)作为整部影片的穿插线索,粗看似乎是一部纯粹的访谈节目,被采访者对主题无论是持赞美还是批判的态度都被真实记录下来。这部影片对一般观众而言。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应该说此片受众是视觉艺术设计界的专业人士。就目前而言。Helvetica是不成文的视觉设计界的行业字体使用标准,是sans-serif(无衬线)字体的典范。但是为一种字体专门拍摄一部纪录片还是少有的,因此影片上映后在业内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影片从照排工人挑选字模,排列组合开始。Helvetica几个字模逐渐呈现,经过一番工序后,Helvetica被清晰地印在一张卡片上,推到观众面前。之后镜头马上切换到熙熙攘攘的纽约时代广场,各种大型广告牌、广告灯箱、店面招牌、包装箱、邮筒、出租车车顶标识、杂志封面……与设计师的谈话镜头交叉进行着。从拍摄专业角度看,似乎杂乱而无章法,但是表达理念非常明确:大量的、不断出现的、具备同样特征的字体符号使得观者在潜意识里得到暗示——Helvetica充斥你的生活,它无所不在。

一、时代背景影响设计师的评判标准

影片中被采访的不同年龄的设计师们发表了对Helvetica的不同看法。从中折射出时代演变对以文字为基本元素的视觉符号产生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视觉符号也折射出时代演变的特征。

现代大机器时代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技术对推动现代主义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在很多艺术设计与艺术实践中得到反映,工业与科技的大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现代艺术的迅速成熟。铅字铸排年代的设计师们深受现代主义设计严谨并近乎刻板的影响,注重功能性的发挥,认为最好的字体是不会特别注意字体本身而直接关注其内容。文字是将语言转化为视觉交流的符号,它要传递的信息必须正确,快速,有效:但是它本身不应该成为人注目的焦点,它以一种有形的行为方式借着各种载体上达到传播目的,影响受众的行为走向和思想观念,因此,他们认为Helvetica是最好的。它带有明显的机械化烙印,鲜有自然的人工痕迹,是理性年代里最好的信息传递符号。自诞生之日起的整个上世纪60年代Helvetica都成为了解决字体设计难题的法宝。

但是,任何事物如果过分被依赖。使用过度到滥用的程度,必将走向另一个极端。社会在不断发展,设计存在于科学技术的范畴之内,与社会文化密不可分,导致设计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后现代主义认为功能不是设计的全部,情感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尽管上世纪70年代它成为平面设计中的主流字体,却因其过于理性和无味开始受到个性质疑。以著名的版式与字体设计师戴维·卡森为代表的设计师们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认为Helvetica是无个性的字体,不能通过字体属性来获得对文宇含义的认知,不能传达情感,没有灵魂,戴维·卡森认为可读性和传达性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在读图时代,如果必须以文字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新世纪年轻的一代设计师更喜欢恰当使用Helvetica。他们融合了两种极端,将人们随时代变迁而变化的观念以更加合适的方式释放与表达出来。

而从影片中又可以感觉到大多数设计师面临着这几种观点的矛盾综合。一方面对Helvetica被过分使用在各种场合感到厌倦,另一方面又认为Helvetica还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一种字体。既有对现代主义的美学记忆,对层出不穷的新字体的疲倦,又有功能优先的考虑,似乎总是处于矛盾的抉择之中。

二、信息时代呼唤理性与情感的回归

事实上,应该承认,字体本身无所谓好坏,重要的是以恰当的方式使用在适当的场合。

面对现代社会集中密集的视觉信息。Helvetica充分展现了它利用受众对它熟视无睹的习惯,更好地传播了信息本身。

“What Helvetica is:it's a typeface that was generated by a desire of having beierlegibility Jt is a modern type,Jtis a very clear type,It's good for eveything,preny much,”(“Helvetica是什么:它是一款为了满足人们对易读性的更高期盼而发明的字体。它是一种现代字体,它是一种非常清晰的字体。它适用于一切场合。”)“When Helvetica came about。we were all ready for it,Itjust had all the right connotations we werelooking for,for anything that had to spellout loud and clear:modern,”(“Helvetica的出现是我们期盼的。它总能正确传达我们的期望,适用于一切必须明示的现代信息。”)Helvetica的理性特征通过这样的谈话表露无遗,它不仅充斥在受众的视线周围。而且通过各种媒体迫使受众接受它的存在。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各种信息的大量出现,都是对受众接受能力的考验,低调不奢华,平和不枯燥的Helvetica悄悄地进入了受众的眼与心。

(And l think I'm right calling Helveticathe perfume 0f the city,It’s just somethingwe don't notice usually,but we would missvery much if it wouldn't be there,I think it。s

quite amazing that a typeface can advanceto such a status,)(“我认为我有权利把Helvetica称作城市的香味。它恰恰是某种我们平常视若无睹的东西,但如果它消失的话我们会非常想念。我认为一个字体能发展到如此地步是非常令人吃惊的。”)

在苹果电脑系统里,Helvetica是默认字体,一个运用苹果电脑进行设计的设计师在任何设计项目中都可以直接采用Helvetica而不必做出其他任何选择,假如他是Helvetica的忠实追随者的话。而很多知名企业标志对它的拥戴更使Helvetica成为了今天的流行趋势。从Helvetica字体本身的特点来看,它的笔画很规范,带有很强的通用性,它不像衬线体字那样过分注重笔画末端的细节描述与装饰,在视觉信息充斥受众眼球的时代反而因其形式简洁,不强调自我个性,不施加给受众接受信息的额外负担,直抒主题而成为市场化运作最成功的字体。

但是,在秩序中寻找混乱,在平衡中寻找失落,在革新中寻找传统,在经典中寻找创新,这似乎成为现代全球化社会无法回避的现实状况。对于Helvetica而言,始终在设计师和受众的爱恨交加的情绪和氛围中创造着传播的秩序。它总能默默掩藏在繁杂的环境中,一旦得到召唤,马上开始高效能运转。

“It's always changing, time ischanging, and the appreciation oftypefaces is changing very much. Why yougrab a certain typeface for a certain jobhas a different meaning than we grabbeda typeface in the fifties for a certain job.You are always child of your time,and youcannot step out Df that,”(“世界总是在变化。时代总是在变化中前进。对字体的欣赏习惯也有非常大的改变。我们现在为某个项目选择某个字体的原因和五十年代有着根本不同的含义。人始终是时代的孩子。永远不能跳出所处的时代。”)

浅析视觉传播时代的新闻摄影语言 篇4

关键词:新闻图片,新闻摄影,纪实,形式,情感,视觉冲击力,真实性

如今,人类以视觉文化为主导,比事物本身更受欢迎的是事物的形象,比原作更加受欢迎的是它的复制品,图像被不断地复制。人类有很多信息都是依靠视觉感知的,而其中很大一部分的信息又是以图像的方式获得的,读图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文化,逐渐渗透到人类的生活之中。一张优秀的新闻图片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完全胜过了文字的描述,它除了应具备的新闻价值外,更要体现自身的美学特征。我们要以美学的标准和眼光来对待新闻摄影,但是新闻摄影领域对美的认识还是存在一些偏见。

一、新闻图片的纪实美与自然主义

新闻图片是无可置疑的新闻事实,首先征服了读者的眼睛,其次再来征服读者的心灵。新闻图片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是拍摄者经过思考,通过自己的方式美化了客观存在的实施。新闻图片比现实更加精炼、集中,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它追求的是一种实态之美、自然之美,不可能有丝毫的夸张和想象。新闻摄影的那一瞬间必须有典型性和真实性,既要表现出事件当时发生的现场形象,又要表现出新闻事件的典型特征和社会本质,这又不同于图片的自然主义创作方法。自然主义是法国浪漫主义之后兴起的一种文学创作方法,它一方面排斥浪漫主义的想象、夸张,另一方面轻视现实主义对生活典型的反映。而今天读者从图片中得到强烈的美的享受,就归功于新闻图片在现实美的基础上达到高度升华的纪实美。

二、新闻图片的形式美与唯美主义

虽然新闻摄影追求美,但是也不能过分追求形式。新闻图片是一种视觉语言,它的形式美可以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但却不依赖于内容。如何更好地利用这种表现形式,是摄影者自身素质和审美观的体现,这种美表现在图片的构图等一些外部因素上。但是,新闻图片必须尊重现实,正确处理任务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在新闻摄影的过程中,不能虚构事物以及弄虚作假。

唯美主义在艺术上有很长的历史以及很深的影响,它在19世纪后期出现在英国的艺术以及文学领域之中。它强调的是形式美,主张艺术只因美而存在,无论是什么题材,只要表现了美就达到了目的。马克思曾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也就是说,美既能反映出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体现的智慧、才能、理想,又能够反映出人们进行合乎规律的斗争和生产活动。

三、新闻图片的情感美与人文关怀

新闻的美感是因为人类不同的感知、情感、思维等活动而逐渐形成的。情感被称为美感的核心,新闻的美感因画面而备具感染力。人们总是在面对具体的形象时敞开自己的心扉,这种画面形象间的内在联系与外部的形式美的结合,更能够发挥出拨动人心弦的感染力。摄影记者往往是通过图片的内在感染力给读者带来心灵上的冲击,把镜头对准真正打动人心的画面。

四、新闻图片的瞬间美和视觉冲击力

新闻摄影的过程中是不可以有太多构思的,往往需要通过即刻的直觉和现代摄影器材快速记录,才能发现和抓拍到新闻发生的瞬间。这一瞬间很快就会过去,新闻图片要抓住这一闪即逝的瞬间,供人们认识、观察和思考。早一点和晚一点按快门就能够影响到新闻图片不同的画面与形象,甚至还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含义。

视觉冲击力一般是来源于图片构图的新奇性以及视角的独特性,在定格的那瞬间,一幅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不只是对相机本身技能的一种把握,而且还包含了摄影记者的文化积淀、知识积累、审视水平、个人思维的深度等。有些新闻图片会让人觉得平淡无奇,没有瞬间的视觉冲击力。新闻摄影者只有善于思考和创新,调动所有有利的时空因素,用新奇的眼光去捕捉新闻内涵,才能打破旧的新闻拍摄手法,展现出作品的瞬间美。

五、新闻图片的真实性和审美观念的多元化

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在给人们心灵带来冲击的同时,更应该让人了解到事情发生的真相,新闻摄影作品新闻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结合是其真实性。在数码技术介入摄影的数字时代,影像从贵族式的高雅沦落成大众化的通俗。数码技术的快捷高效改变了以前以快为好的新闻图片评价标准,现在的读者想要的不仅仅是快,还要现场拍摄的具有视觉和情感冲击力的新闻图片,图片的信息含量应大,思想内涵应深。数码技术对客观世界的权威性提出了挑战,使人们能够选择更好的图像处理方法。从主观角度出发,人们的审美价值也呈现多元化的不确定性。

六、结语

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新闻摄影备受重视和承认,在多姿多彩的世界中,它的作用越来越不容忽视,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新闻摄影图片的质量。摄影工作者要更加努力地提高图片的新闻价值和审美价值,从而满足视觉文化时代下人们对新闻摄影审美的多元化需求。

参考文献

[1]姚玉,徐亚.如何凸显新闻摄影中的人文关怀[J].新闻爱好者,2010(08):112-114.

[2]韩丛耀.新闻摄影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101-105.

[3]盛希贵.新闻摄影教程(第三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87+92.

[4]马惠媛.当代视觉传播形态与利弊简析[J].科技展望,2015(07):12-15.

视觉传达设计视觉语言的创新 篇5

视觉传达设计视觉语言的创新

从某种意义上讲,视觉传达设计就是“图形语言化”和“语言化图形”的过程。为了达到信息传达的目标,设计师需要始终不渝地寻找、挖掘并创造出最佳的视觉语言,借以表现传达自我的设计理念和艺术主张。19世纪和20世纪的许多艺术和设计运动都是以探索视觉语言新形式为基本目标的,一种新的形式往往就是由反传统的艺术通过反对过去时代的艺术而创生的,“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现代主义”、“波普设计”和“后现代主义”等流派的设计运动在形式方面的试验与革命,以及为寻找并获得体现时代特征的形式和视觉语言而进行的探索都说明了这一点[2]。视觉语言创新的重中之重在于对图形、文字、色彩这三大视觉元素的创新以及这三大元素相互之间的美学性构成的创新。而对于设计师来说,每一种视觉元素都是其表现自己设计作品的功能与风格的基本要素,在选择这些视觉元素来传达信息时,应该突破一般视觉所习惯的东西,力求以简约化、符号化的形式表现最为丰富的内容。

浅析当代图像传播的视觉文化意义 篇6

如果说传统的图像需要经过手的描绘与制作,并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作为媒介来传播的话,那么当今利用尖端科学技术产生的图像,却是通过符号信息来进行传递的。在视觉设计中,一旦某个物体以明晰的形式符号化,就很容易成为大众普遍接受的信息。因此,传统的图像更具有物质性,而当代的图像更具有符号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代社会的图像应更准确地称为影像,这是当今图像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其次,由于图像的媒介物发生了变化,因此当代图像在传播过程中更加具有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多元性以及跨越时空性,这又是另一个方面的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国内电视、网络上所传播的一些图像,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迎合大众的需要,往往越来越强化其娱乐功能、消闲功能、商业功能,而弱化了以往传统图像中所强调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这不得不让人感到担忧。

然而优秀的设计作品都以自己独特的图像语言准确又清晰的描述设计的主题,蕴含着设计师心灵世界和精神向往的全部情感,但凡那些真正称得上是有艺术价值的图像,其最终目的都是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而那些一味强调娱乐性、消闲性、游戏性的图像,只能暂时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二、视觉文化的内涵

“视觉文化”的兴起来源于后现代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观点的学者认为,我们身处“文化的社会”,任何生活经验都会转换成一种视觉文化,所以,视觉文化就是每天的日常生活。“视觉文化”一词的提出与电子数码时代大量涌现的、触目皆是的图像有关,而图像的符号意义使之成为当今人类传播沟通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信息的主流必将是影像信息或视觉信息,或者说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表征便是视觉文化的发达充溢。这里的视觉文化有两层含义:从广义上来说,作为大众传媒的电视、互联网、广告、电影等皆可归入这一范畴;狭义的视觉文化仅限于文艺领域、娱乐业、表演业等,它的外延包括戏剧、歌舞、文艺演出、杂技、时装表演等等。本文适用的是广义的视觉文化概念。所谓视觉文化传播,即由试听媒介或视觉媒介传播信息所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传播现象。

当代审美文化正在日益变成一种视觉文化,电视、广告、互联网等充当着大众传播媒介,视觉文化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当代社会,视觉文化传播已经成为当代文化中的主导性力量。

三、图像传播的实质及视觉文化意义

图像在表现一个事物时,把这个事物直观地一览无余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知觉和思维之间没有任何回转余地,看到什么,人们就会思考什么,而这无关于事物是美的还是丑的。图像传播以自觉的或是无意识的方式影响这人们的视觉经验、生活选择、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进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消遣娱乐化。当代视觉符号所构成的文化,不再是从主体到形象而是从形象到主体的过程,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无法逃避形象的追踪和包围。在一些商业性的视觉形象中,它们更多地是诉诸观众当下的即时反应,视觉形象正在从无功利性的审美向功利性的视觉诉求转变;其次,视觉欲望的满足感。由于当代视觉文化中的视觉狂欢性质,视觉文化产品对观众视觉的轰炸和冲击,人们的视觉期待被极大地提高了,视觉需求也被提升了;最后,高技术媒介下的视觉文化。一个传媒技术的支撑、渗透艺术形态的视觉文化时代已经如期到来,它不仅改变了审美文化的形式内容,同时也在改变审美文化的本性。

我们正面临着一个视觉文化时代,越来越依赖于眼睛来接触世界了解真相。一方面是对视觉文化的过分依赖,我们通过电视新闻、图片新闻来感知世界,通过图像、图标和图例来获取知识;一方面是视觉刺激的负重,复制技术的发展使大量的图像不断冲击人们的视野。总之,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人类历史上空前的视觉文化富裕的时代。

从传播学基本意义上看,它的主要研究是在“传者——信息——受者”这一链条上进行的。大众媒介要充分发挥其传播信息、教育、引导功能,通过对图像信息有目的的采集、选择,传播大众文化中的精华,弘扬高尚的文化,努力剔除人类文化的糟粕。重视媒介文化产业的精神内涵和思想品味,构建健康文明向上的媒介环境,创造良好的舆论文化氛围,使大众文化更加符合人们的精神和心理需要,从而引导社会文化朝着更加有利的方向发展。

四、结语

在现代传播技术的作用下,特别是在数码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三者合力作用下,现代文化正脱离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图像为中心,特别是以视觉形象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读图时代的来临,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着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当然,这更意味着人类思维方式的不断转变。

[1]陈洛加.《外国美术史纲要》.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

[2]郭祥超.《学校传统文化传承问题新论——视觉文化反思和图文文化建构的视角》.教育科学研究,2008.

[3]胡知凡.《关于视觉文化艺术及其教育的评述》.《中国美术教育》,2005年第6期.

视觉传播语言 篇7

一、动态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在电影中的信息传递

作为视觉艺术的电影,非语言符号所传递的信息非常重要,甚至超出语言符号所传递的信息,解读动态视觉性非语言符号信息传递的功能有助于理解电影传达的深刻内涵。

女主人公薇薇安的性格特点及人物形象,并没有过多的语言,多用眼睛去观察便可以知晓。她的出场十分“惊艳”,衣衫不整、袒臂露肩、画着浓妆、带着廉价饰品、用马克笔涂黑蹭破皮的靴子等,直观的表明了其社会地位的低下,职业的“低贱”。又脏又乱的居住环境、拖欠已久的房租、长期接触游混于酒吧夜店的不良青年。尽管妥协于现实,但她有自己的底线与原则,这就是她为什么最终能和爱德华走在一起的原因之一,同时我们对薇薇安做的职业并没有反感而是充满了同情。比如她十分了解高档车,片中展示了她的开车技术的高超,这与其身份极其不符,这也是爱德华对身边这个女人刮目相看的第一个地方。

这样的身份的女孩与爱德华的生活可谓是处处格格不入。进入奢华顶端的宾馆时,爱德华给薇薇安穿上外套。想要买一身礼服时,服务员瞧不起她,还把她赶出去。宾馆中的人甚至是服务员都时常上下打量她、嘲笑她、蔑视她。这些视觉上眼神以及人物态度的呈现,让我们不禁为薇薇安捏了把汗,也清楚的看出他与爱德华之间的差距。薇薇安吃饭的时候腿放在椅子上,动作十分粗鲁。坐电梯、平时走路,非常不注重形象,还时常不文雅的吐口香糖。而爱德华财产殷实,打扮绅士,举止温文尔雅。这些性格特点与平时习惯都与薇薇安正相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可最后,这样两个不同阶层的人却在一起了,正是因为他们之间的相同点,让两人相知相爱。比如感情的受伤,悲伤的家庭。薇薇安前后品味的改变与反差视觉效果十分明显,先是从穿着、外形等外在改变,然后由外而内,内在也得到了改变。同样,爱德华最后客服恐高、登上楼梯的求爱不也是一种改变吗? 爱情并不只是看容貌,看文化水平,看生长环境。爱情是美妙的。

薇薇安的这些外貌与衣着,表情与眼神,姿态动作等非语言符号,可见其性格特征以及生活层面,而这些用眼睛去看、去感触、才能真正的了解。

二、动态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在电视节目中的游戏娱乐

不只是电影,电视节目同样也需要非语言符号。以快乐大本营为例,大本营从1997 年开始,一直保持较高的收视份额,尤其是受到了青少年人的追捧。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创新,现在的大本营主要以游戏环节呈现在观众面前。

有一种说法艺术起源于游戏,释放了人类的游戏本能。游戏中没有人会真正失去什么,参与游戏者也好,观众也好,都赢得了快乐。整个节目过程中一直都伴随着欢笑、拍手,所有置身于节目中的人都在分享着喜悦,减去了平时的烦闷与劳苦。虽然只是一个个小的游戏,但是,嘉宾细微的小动作,不经意的话语,脸上的微表情,时刻彰显其内心的快乐。这就是大本营所追求的全民娱乐,分享快乐,传递“快乐至上”的娱乐精神。

微表情是人们通过做一些表情把内心感受表达给对方看,在不同表情之间,或是某个表情里,脸部会表达出其它的信息。这些持续时间极短的表情会突然一闪而过,而且有时表达相反的情绪。微表情是人潜意识中表现出来的,可以反映人的心态。你可以读懂人在想什么。别人的内心状态是无法直接观察的,所以,人们一般会自觉不自觉地、有意无意地对别人的心态做出判断,这种心态常常不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人们会根据对这些非语言信息的理解,来评价自己与他人关系的好坏以及他人对自己的态度。

动态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在电视节目中体现,对于其娱乐性和观赏性有极大的作用。

三、动态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在当代传播的重要性

动态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可以表达语言不能表达的意思,现在旅游业十分发达,到一个陌生的国家,你可能不会说当地的语言,这时动态视觉性非语言符号便可以发挥巨大作用。虽然大多数非语言交流具有普遍性,但是许多非语言符号都是文化潜移默化的结果。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同一种非语言行为表达的意思可能不同。比如中国人见面问候时要握手,日本人问候时要鞠躬。阿拉伯人问候时要亲吻双颊,墨西哥人则常常相互拥抱。在美国,两腿交叉而坐表示放松; 在朝鲜,这是社交禁忌。在土耳其,人们认为摸一下耳朵可使人免受他人眼神的伤害; 在印度,这却是自责或真诚的表示。

传播是人与人关系成立和发展的机制,这种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得到保存的手段。传播的内容信息,作为一个高度抽象物,它是通过各种符号来表现的。失去了符号,也就失去了信息。符号是信息的表现物,人们是通过符号来描述信息所表达的内容的。我们只有使用符号序列来表达信息,信息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信息。而当我们使用符号来表达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时,我们也就开始了传播。信息传播的符号是随着人类传播活动和传播技术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传播过程和传播活动,所使用的符号也越来越多,其作用也越来越强。尤其是在当代,非语言符号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在一个传播,交流的社会。人的特征以及交流都需要非语言符号的辅助。现在,因为传播,世界越来越小。现在,因为传播,消息扩散越来越快。现在,因为传播,使你我更亲近。而非语言符号让传播更加的多彩。

摘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符号系统,但是非语言符号同样在日常传播活动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影视发展迅速的时代,通过电影、电视对动态视觉性非语言符号的传播不容小觑。本文将以电影《风月俏佳人》、电视节目《快乐大本营》为例,分析动态视觉性非语言符号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非语言符号,影视,视觉效果,媒介传播

参考文献

[1]彭敏.大众传播中非语言符号的特点与运用[J].传媒,2011(11).

论视觉文化传播 篇8

一、视觉文化:一种新文化形态的理解

人类早就有了视觉经验, 即看的经验, 这也应当说就有了视觉文化, 有了视觉文化传播。视觉, 亦可视为通俗的“观看”。“观看, 可以说是人类最自然最常见的行为, 但最自然最常见的行为并非是最简单的。观看实际上是一种异常复杂的文化行为。我们对世界的把握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视觉。看, 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 而是主动发现的过程。”一切提供观看信息的媒介, 如电影、电视、戏剧、摄影、绘画、时装、广告、形象设计、网络视听……甚至X光、虚拟影像都在构筑着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

传播媒介是文化发生的场所, 也是文化的物化。在现代传播科技作用下的媒介变革, 正使得这一“文化发生的场所”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接触媒介和使用媒介已成为个人与社会交往的重要方式。而这其中, 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正在成为我们生存环境的更为重要的部分。在视觉研究中, 对于视觉传播行为的理解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视觉传播行为, 泛指不是由单纯纸质文字媒介和单纯视觉媒介传播信息, 而由视听媒介或视听媒介传播信息所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传播现象。狭义的视觉传播行为, 侧重于纯视觉媒介传播信息所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传播现象。本文运用的是广义的视觉传播行为概念。

二、多维视野:不同学科阐释视觉文化

尽管我们前面对视觉文化进行了简单的概括, 但我们仍需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进一步地探讨对于视觉文化的理解, 以期获得跨学科的学科支持。

1. 处在艺术学家视野中的视觉文化

从时间上看, 对于视觉文化的关注, 从事某一艺术领域创作和研究的艺术家和学者, 投以了较早的青睐。虽然他们从事艺术创作和研究的领域不一, 但是他们都认为视觉观看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 而是主动发现的过程。

匈牙利著名的电影理论家巴拉兹是很早用“视觉文化”来进行电影研究的学者之一。他在早年出版的《电影美学》中就预言“随着电影的出现, 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将取代印刷文化”。他也引用了一位艺术大师的名言来增强自己的观点:雕塑大师罗丹说得很明白“所谓大师, 就是这样的人, 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 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2. 处在社会学家视野中的视觉文化

社会学家们对视觉文化的关注和研究, 我们往往重视不够。实际上, 很多社会学家已经较早的敏感的感觉到视觉文化将会成为文化主导。在这方面, 美国哈佛大学的丹尼佛·贝尔教授是佼佼者。他在《资本主义文化的矛盾》一书中说“我坚信, 当代文化正逐渐成为视觉文化, 而不是印刷文化, 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他还说:“声音和影像, 尤其是后者, 约定审美, 主宰公众, 在消费社会中, 这几乎是不可避免”。这个时代“视觉为人们看见和希望看见的事物提供了许多方便。视觉是我们的生活方式。这一变化的根源与其说是电影电视这类大众传播媒介本身, 不如说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孕育了这种新文化的传播形式”。

3. 处在文艺美学家视野中的视觉文化

与前面二者相比, 文艺美学家对视觉文化的研究呈现着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文艺美学家对视觉文化的论述较晚, 二是文艺美学家对视觉文化的论述更为系统和深刻。在这方面, 英国的文艺美学家伊格尔顿的大声疾呼颇为强烈。他指出, 我们正面临着一个视觉文化时代, 文化符号趋于图像霸权已是不争的事实。图像生产深刻地涉及现代社会的政治、科技、商业、美学四大主题。

4. 处在哲学家视野中的视觉文化

假如说前面几个领域的学者对视觉文化的论述已经足以令人注目的话, 哲学家们在这方面的论述就可以称得有些振聋发聩了。当然, 这种的振聋发聩效应的获得决非是学术“呐喊”所致, 而是学术“深刻”所在。有人认为, 对视觉文化的哲学关注是后现代哲学家们的“专利”, 实际却不是。古典哲学家、现代哲学家都在这方面有相当的关注。例如, 黑格尔早就指出, 在人的所有感官中, 唯有视觉和听觉是认识性的感官。也许正是这个原因, 我们把握世界的方式不是视觉就是听觉, 抑或视听同时动用。海德格尔在30年代就曾说过: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世界图像时代……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 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显然, 诸如海德格尔、梅洛·庞蒂等哲学家都打算通过对视觉艺术的考察来发现非对象化、非客体化思维的精妙所在。在这方面, 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位哲学大师是现象学家胡塞尔, 他关于“图像事物”、“图像客体”、“图像主题”方面的精辟论述可以称作视觉文化研究的经典。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了这么一个令人值得注意的现象:几乎所有的后现代哲学家都不同程度地关注了视觉文化问题。为什么哲学家, 特别是后现代的哲学家都不同程度地关注了视觉文化问题。为什么哲学家, 特别是后现代的哲学家几乎都关注并进入了视觉文化研究领域?这对我们传播学研究有何启发?这是我们在展开视觉文化传播学研究时要慎重思考的。

三、环境分析:视觉文化达观的社会动因

视觉文化为什么会在今天如此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视觉文化为什么会在今天产生如此大的社会影响?视觉文化为什么会在今天引发诸多学科的密切关注?我们需对此进行更为全面的理论分析。

1. 现代传播科技为视觉文化建立了媒体平台

德国著名的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在论及电影作为视觉媒体达观时说, 人们有着再现现实的永恒冲动。但是, 在电影诞生以前, 尚无一种媒体能满足人们的这种永恒的冲动。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恩惠, 使电影开始满足人们观看现实的深层欲望。这表明, 首先是现代传播科技发展并构筑了视觉文化的媒体平台。当今媒体的高度发达, 特别是数字化媒体的出现, 更是构筑起了视觉文化的全球化平台。

2. 消费社会构筑了产生视觉文化的温床

英国学者斯特里纳地认为, 消费主义与媒介饱和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核心。一旦建立起具有充分作用的资本主义生产体系, 消费需求的增长就开始出现, 然后人们就要获得休闲, 或在工作道德之外获得消费道德。人们对消费的需要已经变得比生产更为重要。形象与商品的内在联系使得消费社会必然趋向于视觉文化。

四、理论建构:视觉文化传播的新理念

假如说, 视觉文化的研究已开始为理论界所关注, 那么, 视觉文化传播的研究则刚刚起步。视觉文化传播的新理念着重体现在两个方面。

1. 视觉文化特定的生产关系决定了视觉文化传播的新理念

诚如前述所言, 在语言为中心的文化形态中, 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语言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 而在形象为中心的视觉文化形态中, 占据重要地位的是视觉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其间, 影视形象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格外突出。

视觉文化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是以独特的传播形态表现和完成的。视觉文化的生产对象, 已不再仅仅限于那些纯粹物质性的产品, 而是越来越多地生产“视觉符号产品”。在两类的视觉符号产品中, 人们消费的不只是纯粹的物质产品, 也不是一般精神产品, 而是将视觉文化的精神产品通过传播的独特方式进入人们的消费领域。

2. 视觉文化传播特定的接受条件和接受对象构筑着新的传播方式

形成以上传播关系变化的基础当然是视觉文化在今天接收条件的变化和接收对象的变化。前者, 主要是指整个社会向消费社会的巨大转型, 而后者主要是指传播的接收对象已从纯精神产品的接收转换为精神消费品的接收。对于后者, “纯精神产品”与“精神消费品”二者是有着相当差别的。

在今天, 视觉文化传播不但在生产体制上发生了上述的巨大变化, 而且在流通体制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由于视觉文化传播借助了最现代化的媒介科技平台, 全球化的流通方式将比任何文化传播形态都更为突出和强烈。

摘要:以往的传播学研究更多是在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展开, 并据此进行着“意义传播”的研究。而现在的传播研究则在消费社会来临的基础上, 更为注重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展开, 并据此进行着“形象传播”的研究。这一新的传播理念, 某种意义上是由马克思符号经济学在传播学领域的发展而引发的一场变革。在语言为中心的文化传播形态中, 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语言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而在形象为中心的视觉文化传播形态中, 占据重要地位的 (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其影响上, 但未必在质量上) 是视觉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 其中, 影视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格外突出。

手机媒体的视觉传播分析 篇9

一、加强信息传播效率

手机视觉技术提供给人们迅速获取以及反馈信息的平台, 在这个过程中这几乎是“零时差”的, 也就是说当人们对获取的信息有任何意见与建议就可以马上反馈给信息提供者。所以在信息传播中, 运用手机合理有效地收集受众群体的反馈信息, 可以及时验证传播效果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进一步优化信息传播的覆盖面与信息量。手机视觉技术提供的信息因本身高技术含量与许多中间环节的剔除, 让传播环节中的许多失真因素得到很大的控制, 最后的信息具有良好的保真性。

对于信息传播的高效性来说, 利用手机视觉传播技术可以提高新闻信息的采集的效率, 提高其在信息媒体间的竞争力。人们运用手机可以让其在不走出办公地点、不依靠采访机等就可以进行新闻题材的选择与记录;运用聊天软件的应用等都让远距离不再阻碍交流, 让人们可以无障碍地沟通, 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也正是因为手机视觉使得远在现场的记者的一手材料能够迅速传达到采写工作人员的手中。

二、增加民主意识

通过手机视觉传播, 任何一个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选择自己想要获取的信息, 手机视觉传播信息的方式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普及, 手机视觉传播平台可以是个人与个人也可以是个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的交流, 手机视觉上传播信息的可以是组织, 也可以是个人, 可以是专业人士, 也可以是非专业人, 手机视觉传播平台上的交流渗透到生活、学习、工作等众多角落, 这个交流平台给予了人们更多发挥自由与平等的空间。报社、电台、出版社等如果没有利用手机视觉技术, 只能限制在固定的活动场所, 个人的工作效益低, 个人在推动信息传播所起的作用就显得微不足道。如果我们的信息传播还只是局限于传统的方式, 那么这种局限将会是致命的, 所以在信息传播中结合手机视觉技术手段, 让更多民主的意识显现出来。

手机视觉技术对于地方台的记者可谓是非常重要, 手机视觉让曾经受地域、时间限制的活动得以开展, 手机视觉让信息的散播范围前所未有地扩展, 地方媒体、中央媒体与国际媒体能够共同关注与传播信息,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 这无疑拓宽了报道的内容、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使远在天边的事情让人们觉得这是近在身边。

三、强化互动

互动在手机视觉传播平台中尤为突出, 这是手机视觉媒体相比其他传统传播平台的优势与特色。在手机视觉的平台中, 传播者与受众者的身份可以互相交换, 受众者并非被动接受信息, 传播者也并非机械传播, 在双方的交流中两者的角色不断变换, 一个人同时可以是传播者也可以是受众者, 手机视觉传播平台前所未有的强大互动性让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广泛。所以, 越来越多的信息电台开设热线电话、短信平台、微博互动、网址访问等等, 让受众对象的被动地位越来越小, 期间的交流反而能够成为新闻信息的一部分, 虽然这期间我们能收集到受众者的反馈信息远远少于我们传播的半径, 但是这种利用手机视觉技术的信息传播却是不能少的。作为信息传播的受众者只需要占用耳朵而不影响眼、手、口等器官的活动, 在行走运动中利用手机接受信息就要便捷许多。作为信息传播的信息平台近些年来传播的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手机视觉传播方式让人们能够以更便捷、更轻松的状态接受信息。

四、结语

曾经有人讨论传统的传播媒介可能被取代, 围绕这个话题而引发的讨论值得大家思考, 任何一项新东西或者新技术的出现都会接受社会的考验, 顺应了大众需求那么它的道路便是平坦的, 但是以前的东西就会消失、灭亡吗?旧事物也并非一成不变的, 在发展的必然下, 旧事物注定要结合新事物, 所以在信息传播的观念中我们要应用到手机视觉技术的东西。文章通过加强信息传播效率、增加民主意识、强化互动这三方面来分析手机视觉技术对信息传播观念的革新, 希望我们的信息事业能够满足大众的需求越走越远, 越走越顺。

参考文献

[1]安珂.新媒体视觉报道的传播特性和传播价值[J].吉林大学学报, 2011 (12) :125-126.

[2]路鹃, 陈恋明.公共危机事件中手机媒体的传播效果分析——以“7·21北京特大暴雨灾害”为例[J].新闻界, 2012 (20) :45-49.

[3]刘兰.解读电视体育新闻的视觉传播特性[J].体育文化导刊, 2013 (12) :21-23.

[4]冷艳.新媒介时代下手机媒体的传播分析[J].民营科技, 2010 (12) :144+105.

[5]傅宁.手机:信息传播载体还是大众媒介[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2011 (06) .

西安地铁广告的视觉传播 篇10

西安地铁依托已通车运营的2号线, 为客户提供包括:北大街驿站便民生活广场橱窗灯箱广告、车站出入口导向广告、12封灯箱、梯眉灯箱、梯旁看板、屏蔽门贴、墙贴广告、列车车厢看板等多种模式, 拥有4300多个精品广告位。再加上之前提及的地铁途经地, 西安地铁站成为各商家及广告公司的目标, 将在西安投放地铁广告作为广告营销的重要环节, 也成为了视觉传播的一个重要手段。

一、西安地铁广告的传播方式

(一) 地铁车载媒体广告

车载媒体广告是指以地铁车厢为载体的广告。[1]在西安地铁广告中, 具体包括列车车厢看板、电子媒体的车载移动电视等。在以车厢为载体的地方, 空间封闭, 视野相对狭小, 且为了在狭小的空间内避免尴尬, 如电梯, 乘客的视觉特性倾向于选择周围的图片、电视等, 这就为广告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时机。

(二) 地铁站台公共空间广告

站台公共空间广告包括了灯箱广告、梯眉灯箱、梯旁看板、墙贴广告、屏蔽门贴等广告形式。西安地铁目前日均客流量20万人次, 节假日时人流量更多。由此可以想象, 乘客在无聊的购票和等车时间中, 会将注意力放在周围这些事物上。

灯箱广告是地铁内最重要的广告形式, 具有接触频次高、关注度高、视觉距离近等优点, 适合传播较为丰富的广告信息;梯眉为乘客必经之地, 长时间正面接触, 广告也无干扰传递;而梯旁看板是乘客进出地铁站的必经之地, 连贯发布广告利于品牌的深度传播, 并且全线覆盖, 信息的到达率高;屏蔽门贴的画面连贯性长, 通透性好, 视觉冲击力强;墙贴广告可以巨幅画面覆盖, 也拥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三) 地铁物业和其他信息媒体广告

由于地铁物业包含范围较广, 广告内容不一, 因此其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再者, 西安地铁免费报纸也已经发放, 每天早七点至十二点, 西安地铁报的具体发行效果还不明显, 因此不予多说, 但是能够想象得到, 地铁免费报的发行量达到一定数目时, 一定会得到广告商的青睐。

二、西安地铁广告的传播特点

(一) 环境相对封闭

地铁不像其他户外媒体, 如建筑物、公交车上的广告, 只是周围环境的一点装饰, 除了建筑物和公交车之外人们还有很多观看的选择。[2]由于地铁环境相对封闭, 乘客可观看的选择少, 只能以地铁广告为主体, 包括灯箱广告、墙体广告、车厢广告等。

(二) 模式新

地铁作为一种新生物, 在中国并非普遍。全国目前只有北京、上海、南京、深圳、广州、成都、沈阳、重庆、西安等几个城市开通地铁, 这就为广告主提供了新的广告投放模式。

(三) 色彩鲜艳, 对比度高

康定斯基在说明创造元素时, 把色彩比作音响, “一个色……可以是硬或软, 暖或冷, 苦或甜, 这一切隶属于它的音响”。[3]对地铁特定时空特征而言, 地铁广告适当使用强度的变化、几何图形的变化、光谱的变化, 可表现为一种稳定的视觉刺激。

(四) 效果好

对地铁广告效果的描述, 其实在上述文字中已经有所涉及。地铁乘客在经过地铁通道时, 会不经意间浏览通道两侧的海报;等车时, 目光会被月台上的灯箱广告所吸引;开车后, 由于空间的狭小和打发时间, 车厢内的海报和多媒体则更是吸引人们去阅读。

三、西安地铁广告的视觉传播趋向

如果地铁广告长期没有创新和发展的话, 也会出现一系列新的问题、遇到新的瓶颈。所以说, 要了解和确定地铁广告新的视觉传播趋向。

(一) 在内容上, 地铁广告要显示特色

在地铁广告中, 既要显示广告的新颖, 又要有地方特色。西安地铁号称“承载人文, 畅通古城”, 根据车站所处的区域特点以及站名, 各站还设置不同的主题, 地铁标语定为“穿越历史, 感受未来;地铁所至, 爱心相随;与您同行每一天”。这些特点都可以看出来, 西安地铁以历史和人文为主题, 体现的是一种古城特色和人文关怀。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西安地铁广告要想加强视觉传播效果, 就必须体现其新颖性和本土性的创意, 体现古城特色和人性关怀, 这样才能使得广告显示出特色, 增强效果。

(二) 在技术上, 要推陈出新

举例来说, 北京地铁隧道曾采用一种新型的广告形式——随动广告:利用长近百米、宽近半米的超薄电子显示屏显示图像, 列车出站半分钟之后, 车内乘客就可以透过里侧车门、车窗, 看到逐渐咧嘴微笑的卡通人头和蹦跳的卡通小企鹅。这种广告的投放, 可以使上班族、学生放松心情, 减轻压力, 并且能够给乘客带来愉悦的心情, 更得人心。因此, 地铁广告的推陈出新势不可挡。

摘要:西安地铁还处于发展期, 通过对西安地铁及其广告的介绍, 研究西安地铁广告的视觉传播特点, 提出其在今后的视觉传播趋势。

关键词:西安地铁,地铁广告,视觉传播

参考文献

[1]苏扬.地铁新媒体广告的视觉传播[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2010 (1) .[1]苏扬.地铁新媒体广告的视觉传播[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2010 (1) .

视觉传播语言 篇11

图形与语言,概念与形象并不是完全分开的两个领域,他们之间互相矛盾,有相互依存,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语言所要表达的含义就可以变得图形化,同样也可以用形象的手段表达概念。设计这个现代概念,既明晰了图形与其表达的意义的区别,又弥合了这一区别,正也就是这两方面的结合点。所以设计者只有对图形有足够的重视,才能够开展对“图形语言学”的研究,使我们的设计、造型等工作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准。在视觉语言中,图形是信息传递的重要元素,一定程度上来说,图形就是设计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奇特的视觉符号的表达,反映了人们的视觉和知觉上的感受。图形本身是一种特别的视觉符号,是信息传递的直观表现方式,也是一种表象的文字符号的再现,更是一种包含了感性吸引与理性设计的综合化的交叉的视觉图形语言。图形语意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他也在各个传播的领域中悄然的发生着变化。在文字出现之前,图形就已经成为了一种人们之间最简单便捷的视觉传达手段。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在当代,人们早已将图形创意当做了最受欢迎的传播形式,进而图形创意也成为了最直观和有效的视觉文化传播符号。比如:在界面交互中,不同的图形代表不同的内容,当看到一组图形立马能够在头脑中产生该图形所代表的含义,这个含义的准确性就是图形语义的首要原则。

语义研究的是语言的意义,图形语义探讨的是视觉符号所包含的意义、情感、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语义学与心理学、哲学、逻辑学学科的相互影响,吸取其理论知识,学习其长处,从而促使自身趋于完美。图形是最大限度地展示了语义在图形、文字、话语之间的比较,图形能穿越国界,无障碍地实现时间、地域、语言表达的不同,是有效的传播方式。图形的作用在于价值与影响表现的如此准确、详尽、直接识读。图形语义是一种语言形式的再现,它有一定的指向性和代表性。图形语义是特定历史文化的延展和传承,同时也是时代信息符号的体现;受众的环境不同,图形语义也存在着界定不清的意义。图形符号本身也具有多种含义,所以传达的信息不但取决于设计师,还要考虑到受众群体的理解与认识状态。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状态情况下,对图形的理解也是不能重复和拷贝的。

当人们喜欢某些图形的时候,它们事实上会变得更可用。图形的语义在保证美观重要的同时,还需要注重情感的传递和表达,好比你买了一间房子除了追求房屋的布局和外部装修的美观,还需要一些其它的因素。设计房屋的关键是要将房屋设计的有家的感觉,有用户的情感投入和表达。图形语义也是同样的道理,其重中之重就是在于情感的表达。人们长时间处在现有的生活环境之中,受到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对于很多的颜色产生了一些固定的模式和认识包括情感感受。这些感受的产生与人们的生活经验和主管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现象的产生是以人们本身接受的文化为基础所产生的相关反映。例如黄色有警示作用,一提起中国传统颜色就会想起红色等等。

除了图形文字也的色彩也有其相应的规律,从文字的显示效果来看,汉字和字母很多颜色在一起显示的时候,显示效果最好的为中文汉字蓝色,显示效果最差为中文汉字黑色;在英文字母里,英文字母颜色为黑色时,显示的效果最好,也就证明不同的语言用相同色彩表现也是有一定差异的。

除了文字还有交互界面中的辅助信息的色彩,在交互界面的设计中,首先应该把局部的色彩因素进行层次的划分,找到界面的信息主干,子菜单是枝叶,保持界面元素的分布和平衡,是的界面的菜单层级整体统一。其次处理好辅助信息的色彩分布,界面底部通常都是按钮的位置,按钮的造型不要过于花哨,色彩要保持与界面的统一,要突出主体不要让点颜色过于艳丽和复杂的缀物和边框破坏画面整体内容。

图形语义有时表达的意思可能很中性,或者传达出强烈的信息。优秀的图形设计用色彩来参与设计从而提高设计的效果。但是在面对图形和色彩这个词开说我们不能够单一的去认识它,色彩和图形是相辅相成的,图形能让创意思想表达出来,而色彩则能辅助图形更有力的表达甚至给人意想不到的创意效果和内涵。

视觉文化传播的影响分析 篇12

关键词:视觉文化,阅读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

1 视觉文化的内涵

在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 信息的主流必将是影像信息或视觉信息, 或者说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表征便是视觉文化的发达充溢。这里的视觉文化有两层含义:从广义来说, 作为大众传媒的电视、互联网、广告、电影等皆可归入这一范畴;狭义的视觉文化仅限于文艺领域、娱乐业、表演业等, 它的外延包括戏剧、歌舞、文艺演出、杂技、时装表演等等。[1]本文适用的是广义的视觉文化概念。所谓视觉文化传播, 即由视听媒介或视觉媒介传播信息所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传播现象。[2]

总体上看, 我国当代视觉文化发展呈现着这样的趋势:一是视觉文化已经成为大众文化中的主导性力量, 视觉文化传播在我国当代社会已经发挥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二是我国的视觉文化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业已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传播体系。三是视觉文化传播在提高我国全球化、信息化的程度方面发挥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四是视觉文化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群体特别是青少年群体中, 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

2 视觉文化传播对人的阅读方式的影响

视觉文化时代, 我们阅读的对象悄然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的文字文本转向了图像文本或图像与文字并存的文本。在当前文字文本与图像文本二元共存的文化系统中, 图像文本在影响着文字文本。例如电视剧、电影改编的文学作品和卡通读物, 各类读物中的图像/影像所占的比例日益增大, 书籍由传统的“文配图”向现当下的“图配文”转变, 文学名著不断被拍成电视连续剧和电影,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看电视剧或电影而不是阅读来了解这些名著, 相应地, 文字文本的阅读率正在下降。分析认为,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是媒体的多元化形成了众多新兴媒体对传统纸质媒体市场的分割, 因为与传统的文字文本相比, 视觉文本的优势在于其形象综合性, 它以影视图像为主要载体, 组织了声音、语言、文字等一切可以利用的符号形式与介质, 形成了大一统的多媒体世界。视觉文化以其直观形象、浅显易懂、方便快捷、刺激愉悦的特点无疑最能迎合大众的消费心理。

传统阅读主体具有充分自主性和广阔的自由度。读的对象、读的方式、时间、地点以及读的速度、解读的视角等等均因人而异, 在阅读过程的各个环节上都呈现出鲜明的自主、个性化特征。而视觉文化的阅读, 阅读主体的主动性变成了被动受控性, 阅读内容、阅读方式呈现出空前的趋同性, 阅读主体的个性化特征也随之消解。从表面看, 视觉文化产品因凭借科学技术和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的优势, 为阅读主体接受视觉文化产品提供了越来越多的通道和窗口。理论上, 每个人有自主权—看或不看, 对阅读内容的选择似乎具有极其广阔甚至无限的空间自由。

3 视觉文化传播对人认识现实的影响

首先, 视觉文化传播改变了人观察社会的视角。基于视觉媒介的发展而言, 视觉文化是一种科技文化。电影技术的发明开启了人类新的视觉文化传播的时代;电视技术使得影像大众化成为现实;卫星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又使视觉形象铺天盖地地侵入文化生活。这些为视觉文化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此外, 商品经济社会的到来使商品成为社会的主宰, 传统的人文标准被商品的价值标准所取代。交换价值成为社会运作的纽带, 这样的社会为视觉文化产品提供了市场。在科技和商品理念的共同支撑下, 视觉文化产品获得了它的生产条件和销售市场。当整个社会都围绕视觉产品的上述运作而展开时, 我们不难发现, 人的价值、意义和人性等因素从人文主义传统中高高在上的地位沦落到科技社会的最底层了。

在人文主义传统社会中, 由于人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人与社会的关系呈现“人俯视社会”的状态;而在视觉文化时代, 视觉形象无所不在一个接一个的形象日益充溢着人的生存空间, 人们被困于形象的包围中。站在这包围圈中, 人们仰望到的只能是形象筑成的高墙, 从而形成了“人仰视社会”的状态。在视觉文化时代, 人的视角的变化就明显地表现为人与形象的关系的变化。

其次, 视觉文化的大规模扩张, 使视觉形象与客观现实相分离状态。为了理解这种分离, 我们将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第一, 视觉文化呈现出形象与实际的分离。这种分离在视觉文化时代大受欢迎。第二, 形象本身呈现出能指与所指的分离。在原始视觉时期, 形象的能指和所指统一于实践, 二者相辅相成、表达意义, 所以, 即使年代久远, 却依然能传递丰富的信息。而在当代视觉文化中, 形象的能指和所指出现了分离。片面追求表现形式的视觉效果, 最终使能指膨胀, 甚至能指扭曲了所指。于是视觉文化就成了詹姆逊所说的“无深度的文化”。[3]

4 视觉文化传播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我们生活在现实中, 就是生活在视像所营造的人造世界中。也就是说在这个人为的视觉符号世界里, 主体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及文化产品的生产, 都受到了对人为符号模拟的制约。电影可以虚拟一个故事 (如《英雄》、《无极》等) , 广告可以拼接一个非现实的天堂美景 (如旅游的自然风景广告或时装广告) , 杂志可以营造一个理想的家居世界 (如室内装饰杂志) , 这些都以自觉的甚至无意识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视觉经验、生活选择、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进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具体说来, 首先, 当代视觉符号所构成的文化, 不再是从主体到形象而是从形象到主体的过程, 我们无论何时何地, 都无法逃避形象的追踪和包围。在一些商业性的视觉形象中, 存在着视觉意义平面化和表层化的倾向, 它们更多地是诉诸观众当下的即时反应, 一种视觉的表层搜索和欲望唤起, 而不是诉诸一种深思冥想或者静观, 亦即视觉形象正在从无功利性的审美向功利性的视觉诉求转变。这种倾向在影视和广告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其次, 由于当代视觉文化中的视觉狂欢性质, 人们的视觉期待被极大地提高了, 视觉需求也被提升了。其结果一方面是视觉文化产品对观众视觉的轰炸和冲击, 另一方面则是观众对视觉快感要求的不断攀升, 持续不断的刺激必然导向无动于衷。这就必然会导致视觉敏感性下降, 导致视觉意义的衰减和退化。

总之, 一个传媒技术支撑、渗透艺术形态的视觉文化时代己经如期到来, 它不仅改变了审美文化的形式内容, 同时也在改变审美文化的本性。语言曾经扮演的启蒙角色似乎正在或己经终结。文字机能的衰退也许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电脑时代来临虚拟空间的形成, 对文字的压制更是有增无减, 形象直观不仅是一种把握现实的方式, 而且就是我们的生活样态。这些视觉形象符号不再依赖于实在世界, 它自成一体, 天马行空更为重要的问题在于, 这种视觉形象的生产同时又在塑造现实, 改变着人们的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 进而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郭祥超.学校传统文化传承问题新论——视觉文化反思和图文文化建构的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08 (10) .

[2]陆道夫.视觉文化中受众的“凝视”快感与文化表征[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 (01) .

上一篇:待摊投资下一篇:大型水电主体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