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传播的特征(共12篇)
视觉传播的特征 篇1
“‘多彩贵州’文化品牌是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在结合贵州独特的自然景观与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 通过开展系列文化活动来展现、宣传、建设贵州而形成的一个显著文化现象和贵州文化产业的标志性龙头品牌。”[1]作为我国第一个省级的文化品牌, “多彩贵州”已十岁有余, 多年风雨兼程, “多彩贵州”在品牌化的道路上不懈地探索着, 其品牌的传播价值也不断明晰。同时, “多彩贵州”也在构建视觉识别系统方面进行了探索, 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一、“多彩贵州”品牌的传播价值
品牌的传播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及手段才能得以进行, “多彩贵州”品牌的传播同样如此。对于“多彩贵州”品牌而言, 其名称、视觉识别系统等物化要素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意蕴, 非常有利于品牌的定位和传播。
(一) 文化价值
对贵州来说, 由于长期封闭的环境和民族种类的多样性, 使各个少数民族文化保留了较为纯粹的原生态文化形式, 同时也成就了贵州“文化多元”的盛况。此种多元并非指各个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杂乱无章, 而是彼此之间共同繁荣、共同生长, 呈现出一片和谐的情景。尤其是近年来一系列“多彩贵州”品牌推介活动的有序开展, 使得其“原生态”的核心价值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和熟知。这些活动既大大提升了贵州人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同时也积极地促进了全世界多民族文化包容性的成长。[2]由此可知, “多彩贵州”品牌的对外传播实质上就是对贵州文化的传播。它的繁荣和发扬光大, 不仅可以激活外界对贵州本土文化的想象力, 提升贵州文化对外传播的力度和广度, 而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贵州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让更多人了解贵州原生态, 以及丰富多样的文化魅力。
(二) 经济价值
文化品牌的传播有益于催生经济活力。“多彩贵州”品牌的原生态的文化魅力能激发或强化民众内心的文化需求, 进而使大众产生购买“多彩贵州”相关文化产品的兴趣,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 一旦品牌的传播效应彰显, 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到贵州旅游、工作和生活等, 而这势必会通过消费催生贵州当地经济活力, 并通过由此引发的乘数效应来拉动贵州当地经济的发展。比如, 在发展旅游商品经济方面, “多彩贵州”品牌的带动效应已较为明显。从2006~2014年, 贵州成功举办了9届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旅游商品能工巧匠选拔大赛、旅游商品展销大会 (称为“两赛一会”) 。据统计, 仅2014年旅游商品综合产值超过500亿元, 企业户数超过2400户, 带动直接和间接就业近200万人。[3]事实上, “多彩贵州”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为贵州的旅游业注入了新活力, 贵州的旅游业进入了快速转型的轨道, 旅游收益不断增长, 极大地促进了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可以说, “多彩贵州”品牌的发展业已成为贵州文化强省的一个生动缩影。
(三) 提升贵州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价值
在悠长的历史时空中, 贵州曾长期属于“边郡”的范畴。在当时, 由于喀斯特地形所造成的封闭性, 使贵州处于群山围绕之中, 与外界联系较少。外界对贵州的印象比较刻板, 多凭借有限的文献资料或只言片语来界定贵州的形象。在此情况下, 外界对贵州形成“一栋楼、一棵树、一瓶酒” (遵义会议旧址、黄果树大瀑布、茅台酒) , 以及“三无一穷一大”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 黔驴技穷, 夜郎自大) 的片面理解和形象误读便不难理解。尤其令人遗憾的是, 尽管现代贵州社会的发展状况已经日新月异, 但多数人对于贵州的印象还停留在那些老旧的图景之中。为改变外界的误读, 近年来贵州在国内外如火如荼地开展了一系列“多彩贵州”主题形象塑造活动, 以积极的态度影响、刷新和改变国内外对贵州的负面印象,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例如, 2011年在贵阳举办的中国国际酒类博览会暨中国贵阳投资贸易洽谈会上, 有超过20个国家和地区的1800多家企业、上万名嘉宾参加, 超过200名国内外各级媒体记者赴贵州开展采访报道。又如, 2016年是亚洲青年动漫大赛在贵阳连续举行的第十个年头。[4]随着“多彩贵州”品牌的不断做大做强, 它正在成为一个越来越亮丽的文化品牌, 同时也正在成长为贵州本地的一种文化现象和某种精神象征, 并逐渐成为具有贵州特色的文化软实力的主要支撑点和构筑贵州“精神高地”的重要文化支点。
二、“多彩贵州”品牌视觉识别系统的建构
视觉识别系统, 即Visual Identity System, 简称为“VIS”, “是企业识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理念识别 (MI) 和行为识别 (BI) 的基础上, 通过一系列形象设计, 将企业经营理念、行为规范等, 即企业文化内涵, 传达给社会公众的系统策略, 是企业全部视觉形象的总和”。[5]视觉识别系统将企业理念系统和行为识别系统在视觉上予以具体化、形象化, 以实现企业视觉信息传递的各种形式的统一化。对于文化品牌, 视觉识别系统对内和对外都有其相对严格的标准, 对内强调统一性和规范化, 对外则为了避免品牌的趋同化而尽可能强调差异性, 以彰显品牌独特的个性。品牌视觉识别系统以标志 (LOGO) 、名称、标准色等作为品牌的主视觉元素, 以宣传语或者标准旋律等作为品牌的听觉元素, 从而达到通过整体包装等措施, 促使包装主体展现出符号化、个性化的效果, 并促使易于公众识别和接受的品牌形象的形成。
鉴于视觉识别系统在品牌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多彩贵州”作为全国唯一以省的名义注册的文化品牌, 其对品牌标识的建构并不能仅仅以一项文艺活动或一个行政区域文化品牌的概念来进行。为突出“多彩贵州”文化品牌的深刻内涵, 并映射出其所要表达的深刻寓意, 贵州省相关部门结合社会各方力量, 对该文化品牌的视觉识别系统进行了较为审慎和科学的建构, 制定了“多彩贵州”形象识别系统手册, 将贵州文化的神奇魅力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从微观方面来看, “贵州”形象标识以“贵州”这两个汉字为设计的起点, 在设计中加入象形理念, 使之极为生动。同时, “贵州”形象标识采用了书画的手段, 将贵州的本土文化、特产、山水等极为巧妙地融入其中, 通过将各种色彩、造型以及空间进行科学转换和多元化的组合, 使“贵州”的形象标识以书法作品、山水、器皿、民族风情画卷等多种形式出现, 达到了以画表意、以字传神的良好效果。从整体来看, “贵州”形象标识既具有强烈的专属性、独特性, 又融大气、文化、艺术、时尚于一身;既直观明了, 又寓意丰富;既易于辨识, 亦耐人寻味, 不愧是展示贵州形象的上佳符号。[6]
贵州“多彩贵州”品牌视觉识别系统固然重要, 但对其的科学管理与使用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为强化并充分发挥该品牌视觉识别系统的各种功效, 贵州省“多彩贵州”文化产业发展中心制作了2000份《“多彩贵州”VI识别手册》及光碟等相关辅助材料, 发放至各个授权企业, 并要求和督促他们按照识别手册中的相关标准科学执行“多彩贵州”VI系统, 以规范“多彩贵州”使用标识, 并实现该品牌的科学、有效的管理。
三、“多彩贵州”品牌视觉传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一) “多彩贵州”品牌视觉传播存在的问题
自2005年以来, “多彩贵州”向世界展示了贵州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独特神秘的民族文化, 让世人陶醉。但毋庸讳言的是, “多彩贵州”品牌视觉传播方式还主要围绕节庆宣传、举办旅游推介会及各类赛事等方式进行, 且囿于单一、固话的模式而致使宣传效果较弱。目前, 在国内外知名的媒体、杂志鲜有见到“多彩贵州”的宣传, 宣传过程中缺少与当今时代游客信息获取的主要方式相一致的宣传手段。[7]
(二) “多彩贵州”品牌视觉传播的改进对策
品牌视觉传播是品牌建设的重要内容。针对“多彩贵州”品牌视觉传播存在的问题, 结合当前的新形势、新背景,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其改进对策:
第一, 用好网络传播平台。网络具有突破空间、时间的限制的独特优势。要想使信息在时间上传播得快, 在空间上传播得广, 借助于互联网工具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多彩贵州”品牌视觉传播在网络传播方面, 应做好“两微一端”的打造。首先是微博传播平台。2011年, 贵州省政府新闻办先后在新浪、腾讯和人民网上开通了省政府的官方微博, 实时发布重要信息, 被人民网评为2011年“十大政务微博”。全国民众由此加强了对贵州的了解。其次是微信传播平台。与传统的电视报纸、户外广告展板、纸质宣传单等营销方式需要较大的成本相比, 微信平台所需的成本相对较少, 微信公众平台的上线, 为品牌的宣传提供了一个免费的平台。这对拥有众多子品牌的“多彩贵州”来说, 无疑是一个技术福利。再次是客户端平台。在网络时代, 上网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和方式。把“多彩贵州”的相关产品和服务介绍制作成具有独特审美视角的图文或影视, 安装于客户的手机或电脑, 然后让用户浏览、保存相关信息, 这是一种极有价值的传播方式。它具有花费低、用户使用次数不受限制、浏览便捷、容量大等优点, 因而可以通过二维码扫描进入手机客户端、直接通过下载入口进入下载到手机或者电脑上、去一些应用商店下载客户端等三种方式让用户下载使用客户端, 加速“多彩贵州”视觉化传播进程。
第二, 打造新旧媒体融合传播平台。由于技术赋权, 新媒体在传播中的优势远非传统媒体所能比拟, 因而对传统媒体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相较于新媒体, 传统媒体在权威性等多方面所具有的优势, 又是新媒体在较短的时间内不能超越的。“多彩贵州”品牌应该充分利用新旧媒体的优势, 使之相互融合, 起到互补的作用。“多彩贵州”品牌应该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中来展开视觉化传播。
第三, 结合本地节庆、特色, 用视觉盛宴来进行传播。贵州少数民族有着各种各样的节日。据不完全统计, 贵州的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1000多个, 集会地点也遍布多个地方。贵州应该积极地利用丰富的节庆资源, 将之进行精心包装, 不断扩大其影响力与美誉度, 促进全省旅游业的发展。例如, 自2000年起,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雷山县就在打造一个世界性的苗族团聚日“苗年”。每届苗年, 雷山县都会邀请全国各地的苗族代表、世界各地代表到雷山县欢度苗年, 每届雷山苗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30万左右的人参加, 从而很好地宣传了雷山县, 宣传了苗族。其他地区也可以借鉴这种模式, 如龙舟节、姊妹节等节庆就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 进一步打造自己的节庆特色和扩大传播力。与此同时, 民族特色商品的发展也应该跟上。贵州如此多的特色商品, 不但有其历史与地域特色, 还有着独特的制作工艺。应该在原有旅游商品特色的基础上, 开发新的产品, 提高商品趣味。譬如, 可以借鉴厦门、台湾等地的做法, 发行“多彩贵州”足迹, 为每个风景名胜区制作专门的、有特色的印章, 使游客每到一个景区, 都能在“多彩贵州”这个足迹上留下纪念印章。其实, 有的游客就是为了收集纪念印章去了很多本来不想去的景区。还可以让游客参与银饰、蜡染、刺绣、陶器等旅游产品的制作, 以达到提高产品的唯一性和纪念性, 并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的目的。
此外, 在粉丝经济时代, 应充分利用明星效应。对“多彩贵州”而言, 无论是“黔酒之醉”的“多彩贵州酒”抑或是“天酿地造, 安得美妙, 多彩贵州, 酱传安酒”的子品牌“安酒”, 广告拍得很好, 可是代言人并不出名, 应该启用更有名气的代言人来提高关注度。
四、结语
虽然目前“多彩贵州”品牌有了一定的传播成效, 在某种程度上已被外界知晓和认可, 但要让这一品牌进一步扩大以及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 并进一步扩大其品牌的价值和影响力, 不断发展和壮大“多彩贵州”品牌的实力, 则需要采取打造网络传播平台、新旧媒体传播平台, 以及充分发挥节庆、特色等资源的视觉冲击优势等一系列的视觉传播策略。
参考文献
[1]薛丽娥, 李盛龙.“多彩贵州”文化品牌研究综述[J].贵州民族研究, 2014 (6) :39-42.
[2]柳路, 林茂申.“多彩贵州”:民族文化多元一体[N].光明日报, 2012-11-10.
[3]徐颖.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N].人民日报, 2012-03-12.
[4]罗华.“两赛一会”升级[N].贵州都市报, 2015-04-27.
[5]陈奕丞, 薛炜华.企业文化与企业视觉识别系统[J].商场现代化, 2007 (3) :267-268.
[6]喻健.“多彩贵州”文化品牌的构建与传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4.
[7]任宁宁.“多彩贵州”品牌建设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2) :53-57.
视觉传播的特征 篇2
企业CI计划的主要内容是企业文化信息的传播,在对有关信息进行规划和设计之后,要达成传播文化的关键是根据不同传播目的使用不同的媒介。
一、企业文化视觉传播的作用
首先,通过企业文化视觉的传播,可以使企业理念得以贯彻。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在接受外界信息时,视觉接受的信息占全部信息量的83%。在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传播过程中,视觉形象是企业理念识别的静态表达形式,视觉形象依附与企业理念,但却依靠视觉形象广泛传播。中铁隧道集团的企业理念都是虚拟的环境,而通过视觉载体所体现的价值层面的精神却是实实在在的。
其次,通过企业文化视觉的传播,可以使企业形象迅速树立。企业文化视觉传播,在社会中、行业中、本企业员工心里产生很大反响,员工对新的形象、新的理念、新的战略目标产生兴趣,进而产生自豪感和归属感,在这个时候,贯彻企业精神,企业理念、企业规章制度就会事半功倍。辅之以长期培训、文化活动,表彰优秀代表人物,倡导英雄事迹。企业风气、企业环境气氛焕然一新。员工个人目标必然会与企业战略目标走向一致。企业文化也逐步走向强势文化。但同时要求企业内要有一支勇于变革的领导团队,能够不断更新和改变企业文化(即企业文化的再定位),塑造尊重人才的高素质决策层,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企业文化在企业战略执行、核心能力营造中始终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当前企业文化视觉传播存在的问题
当前企业文化视觉传播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是传播的方式和途径不充足。集团公司领导对企业文化建设给予了相当的重视,但在真正落到实际操作层面上还存在着表面化形式化的问题。项目经营效益好时,就想起搞一点所谓的企业文化活动,效益差时就少搞,甚至不搞,缺乏一种常抓不懈的机制,缺乏一种持久的动力和发展后劲。
不能很好地将企业理念、企业精神等利用视觉传播的作用推而广之,只是一味地在视觉识别上做文章,把企业外在形象建设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来完成,果外表看起来轰轰烈烈,但内里还是依然故我,对企业文化的具体操作存有公式化、口号化的误区。
三、如何利用现有载体进行企业文化视觉传播
具体在中铁隧道集团的实际而言,就是使用什么媒介?如何使用这些媒体?要达到什么效果?如何安排使用的时间?需要投入多少成本?就视觉传播项目来说,虽然是其中一部分,却是整个企业文化传播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视觉传播的媒体进行规划,首先要熟悉传播媒体的种类和特性,根据 CI规划的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制定合理的媒体计划,在有限的传播成本条件下,力争最好的传播效果。
应充分重视企业文化视觉传播的规范。从企业文化视觉传播的对象来说,有的是对内的。如办公用品、用具、内部报刊读物、会客洽谈用品等;有的是对外的,如票据类、符号类、交通工具类、促销广告类、大众传播广告类、商品包装类、出版物和印刷品等;有的既对内又对外,如证件类、服装和制服类、符号类等。从传播的功能来看,有的是有一定局限的,如大众传媒必须遵守有关法规,属法律的限制;还如商品包装应以传播商品的信息为主,属传播对象局限;有的是没有限制的,如属于企业自己的、非大众性媒体,传播什么信息、用什么方法传达,一般较少受到限制。从传播的成本来看,有的是基本不用付费的,如办公用品、用具、服装、制服、交通工具等企业内部的常用媒体;有的只需付少量费用,如出版物、印刷品等企业自己可以拥有的大量传播的媒体;也有的是必须付费的,如产品包装、商品促销(SP)类广告、大众传播广告、户外标识物等等。
重视视觉传播与企业理念及行为识别系统的结合。制作企业理念挂贴,将抽象的企业理念及企业精神形象化。中隧集团的理念识别系统(MI)已颁布两年多,她是企业长期形成的伦理和大多数员工所共识的观念。每个理念都是一个总结性、抽象性很强的概念。在具体宣传中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需要加入某些不违背其内涵的阐述,然后制作成理念挂贴。
视觉文化传播的影响分析 篇3
关键词:视觉文化 阅读方式 思维方式 生活方式
1 视觉文化的内涵
在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信息的主流必将是影像信息或视觉信息,或者说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表征便是视觉文化的发达充溢。这里的视觉文化有两层含义:从广义来说,作为大众传媒的电视、互联网、广告、电影等皆可归入这一范畴;狭义的视觉文化仅限于文艺领域、娱乐业、表演业等,它的外延包括戏剧、歌舞、文艺演出、杂技、时装表演等等。[1]本文适用的是广义的视觉文化概念。所谓视觉文化传播,即由视听媒介或视觉媒介传播信息所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传播现象。[2]
总体上看,我国当代视觉文化发展呈现着这样的趋势:一是视觉文化已经成为大众文化中的主导性力量,视觉文化传播在我国当代社会已经发挥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二是我国的视觉文化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业已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传播体系。三是视觉文化传播在提高我国全球化、信息化的程度方面发挥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四是视觉文化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群体特别是青少年群体中,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
2 视觉文化传播对人的阅读方式的影响
视觉文化时代,我们阅读的对象悄然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的文字文本转向了图像文本或图像与文字并存的文本。在当前文字文本与图像文本二元共存的文化系统中,图像文本在影响着文字文本。例如电视剧、电影改编的文学作品和卡通读物,各类读物中的图像/影像所占的比例日益增大,书籍由传统的“文配图”向现当下的“图配文”转变,文学名著不断被拍成电视连续剧和电影,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看电视剧或电影而不是阅读来了解这些名著,相应地,文字文本的阅读率正在下降。分析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媒体的多元化形成了众多新兴媒体对传统纸质媒体市场的分割,因为与传统的文字文本相比,视觉文本的优势在于其形象综合性,它以影视图像为主要载体,组织了声音、语言、文字等一切可以利用的符号形式与介质,形成了大一统的多媒体世界。视觉文化以其直观形象、浅显易懂、方便快捷、刺激愉悦的特点无疑最能迎合大众的消费心理。
传统阅读主体具有充分自主性和广阔的自由度。读的对象、读的方式、时间、地点以及读的速度、解读的视角等等均因人而异,在阅读过程的各个环节上都呈现出鲜明的自主、个性化特征。而视觉文化的阅读,阅读主体的主动性变成了被动受控性,阅读内容、阅读方式呈现出空前的趋同性,阅读主体的个性化特征也随之消解。从表面看,视觉文化产品因凭借科学技术和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的优势,为阅读主体接受视觉文化产品提供了越来越多的通道和窗口。理论上,每个人有自主权—看或不看,对阅读内容的选择似乎具有极其广阔甚至无限的空间自由。
3 视觉文化传播对人认识现实的影响
首先,视觉文化传播改变了人观察社会的视角。基于视觉媒介的发展而言,视觉文化是一种科技文化。电影技术的发明开启了人类新的视觉文化传播的时代;电视技术使得影像大众化成为现实;卫星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又使视觉形象铺天盖地地侵入文化生活。这些为视觉文化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此外,商品经济社会的到来使商品成为社会的主宰,传统的人文标准被商品的价值标准所取代。交换价值成为社会运作的纽带,这样的社会为视觉文化产品提供了市场。在科技和商品理念的共同支撑下,视觉文化产品获得了它的生产条件和销售市场。当整个社会都围绕视觉产品的上述运作而展开时,我们不难发现,人的价值、意义和人性等因素从人文主义传统中高高在上的地位沦落到科技社会的最底层了。
在人文主义传统社会中,由于人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人与社会的关系呈现“人俯视社会”的状态;而在视觉文化时代,视觉形象无所不在一个接一个的形象日益充溢着人的生存空间,人们被困于形象的包围中。站在这包围圈中,人们仰望到的只能是形象筑成的高墙,从而形成了“人仰视社会”的状态。在视觉文化时代,人的视角的变化就明显地表现为人与形象的关系的变化。
其次,视觉文化的大规模扩张,使视觉形象与客观现实相分离状态。为了理解这种分离,我们将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第一,视觉文化呈现出形象与实际的分离。这种分离在视觉文化时代大受欢迎。第二,形象本身呈现出能指与所指的分离。在原始视觉时期,形象的能指和所指统一于实践,二者相辅相成、表达意义,所以,即使年代久远,却依然能传递丰富的信息。而在当代视觉文化中,形象的能指和所指出现了分离。片面追求表现形式的视觉效果,最终使能指膨胀,甚至能指扭曲了所指。于是视觉文化就成了詹姆逊所说的“无深度的文化”。[3]
4 视觉文化传播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我们生活在现实中,就是生活在视像所营造的人造世界中。也就是说在这个人为的视觉符号世界里,主体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及文化产品的生产,都受到了对人为符号模拟的制约。电影可以虚拟一个故事(如《英雄》、《无极》等),广告可以拼接一个非现实的天堂美景(如旅游的自然风景广告或时装广告),杂志可以营造一个理想的家居世界(如室内装饰杂志),这些都以自觉的甚至无意识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视觉经验、生活选择、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进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具体说来,首先,当代视觉符号所构成的文化,不再是从主体到形象而是从形象到主体的过程,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无法逃避形象的追踪和包围。在一些商业性的视觉形象中,存在着视觉意义平面化和表层化的倾向,它们更多地是诉诸观众当下的即时反应,一种视觉的表层搜索和欲望唤起,而不是诉诸一种深思冥想或者静观,亦即视觉形象正在从无功利性的审美向功利性的视觉诉求转变。这种倾向在影视和广告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其次,由于当代视觉文化中的视觉狂欢性质,人们的视觉期待被极大地提高了,视觉需求也被提升了。其结果一方面是视觉文化产品对观众视觉的轰炸和冲击,另一方面则是观众对视觉快感要求的不断攀升,持续不断的刺激必然导向无动于衷。这就必然会导致视觉敏感性下降,导致视觉意义的衰减和退化。
总之,一个传媒技术支撑、渗透艺术形态的视觉文化时代己经如期到来,它不仅改变了审美文化的形式内容,同时也在改变审美文化的本性。语言曾经扮演的启蒙角色似乎正在或己经终结。文字机能的衰退也许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电脑时代来临虚拟空间的形成,对文字的压制更是有增无减,形象直观不仅是一种把握现实的方式,而且就是我们的生活样态。这些视觉形象符号不再依赖于实在世界,它自成一体,天马行空更为重要的问题在于,这种视觉形象的生产同时又在塑造现实,改变着人们的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进而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郭祥超.学校传统文化传承问题新论——视觉文化反思和图文文化建构的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08(10).
[2]陆道夫.视觉文化中受众的“凝视”快感与文化表征[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01).
手机媒体的视觉传播分析 篇4
一、加强信息传播效率
手机视觉技术提供给人们迅速获取以及反馈信息的平台, 在这个过程中这几乎是“零时差”的, 也就是说当人们对获取的信息有任何意见与建议就可以马上反馈给信息提供者。所以在信息传播中, 运用手机合理有效地收集受众群体的反馈信息, 可以及时验证传播效果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进一步优化信息传播的覆盖面与信息量。手机视觉技术提供的信息因本身高技术含量与许多中间环节的剔除, 让传播环节中的许多失真因素得到很大的控制, 最后的信息具有良好的保真性。
对于信息传播的高效性来说, 利用手机视觉传播技术可以提高新闻信息的采集的效率, 提高其在信息媒体间的竞争力。人们运用手机可以让其在不走出办公地点、不依靠采访机等就可以进行新闻题材的选择与记录;运用聊天软件的应用等都让远距离不再阻碍交流, 让人们可以无障碍地沟通, 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也正是因为手机视觉使得远在现场的记者的一手材料能够迅速传达到采写工作人员的手中。
二、增加民主意识
通过手机视觉传播, 任何一个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选择自己想要获取的信息, 手机视觉传播信息的方式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普及, 手机视觉传播平台可以是个人与个人也可以是个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的交流, 手机视觉上传播信息的可以是组织, 也可以是个人, 可以是专业人士, 也可以是非专业人, 手机视觉传播平台上的交流渗透到生活、学习、工作等众多角落, 这个交流平台给予了人们更多发挥自由与平等的空间。报社、电台、出版社等如果没有利用手机视觉技术, 只能限制在固定的活动场所, 个人的工作效益低, 个人在推动信息传播所起的作用就显得微不足道。如果我们的信息传播还只是局限于传统的方式, 那么这种局限将会是致命的, 所以在信息传播中结合手机视觉技术手段, 让更多民主的意识显现出来。
手机视觉技术对于地方台的记者可谓是非常重要, 手机视觉让曾经受地域、时间限制的活动得以开展, 手机视觉让信息的散播范围前所未有地扩展, 地方媒体、中央媒体与国际媒体能够共同关注与传播信息,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 这无疑拓宽了报道的内容、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使远在天边的事情让人们觉得这是近在身边。
三、强化互动
互动在手机视觉传播平台中尤为突出, 这是手机视觉媒体相比其他传统传播平台的优势与特色。在手机视觉的平台中, 传播者与受众者的身份可以互相交换, 受众者并非被动接受信息, 传播者也并非机械传播, 在双方的交流中两者的角色不断变换, 一个人同时可以是传播者也可以是受众者, 手机视觉传播平台前所未有的强大互动性让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广泛。所以, 越来越多的信息电台开设热线电话、短信平台、微博互动、网址访问等等, 让受众对象的被动地位越来越小, 期间的交流反而能够成为新闻信息的一部分, 虽然这期间我们能收集到受众者的反馈信息远远少于我们传播的半径, 但是这种利用手机视觉技术的信息传播却是不能少的。作为信息传播的受众者只需要占用耳朵而不影响眼、手、口等器官的活动, 在行走运动中利用手机接受信息就要便捷许多。作为信息传播的信息平台近些年来传播的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手机视觉传播方式让人们能够以更便捷、更轻松的状态接受信息。
四、结语
曾经有人讨论传统的传播媒介可能被取代, 围绕这个话题而引发的讨论值得大家思考, 任何一项新东西或者新技术的出现都会接受社会的考验, 顺应了大众需求那么它的道路便是平坦的, 但是以前的东西就会消失、灭亡吗?旧事物也并非一成不变的, 在发展的必然下, 旧事物注定要结合新事物, 所以在信息传播的观念中我们要应用到手机视觉技术的东西。文章通过加强信息传播效率、增加民主意识、强化互动这三方面来分析手机视觉技术对信息传播观念的革新, 希望我们的信息事业能够满足大众的需求越走越远, 越走越顺。
参考文献
[1]安珂.新媒体视觉报道的传播特性和传播价值[J].吉林大学学报, 2011 (12) :125-126.
[2]路鹃, 陈恋明.公共危机事件中手机媒体的传播效果分析——以“7·21北京特大暴雨灾害”为例[J].新闻界, 2012 (20) :45-49.
[3]刘兰.解读电视体育新闻的视觉传播特性[J].体育文化导刊, 2013 (12) :21-23.
[4]冷艳.新媒介时代下手机媒体的传播分析[J].民营科技, 2010 (12) :144+105.
[5]傅宁.手机:信息传播载体还是大众媒介[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2011 (06) .
视觉传播的特征 篇5
2在视觉传达设计当中存在的传播要素
2.1传达者
传达者其本质就是在传播活动中向传播对象发出信息的传播者,传达者根据设计中对各种信息进行挑选,然后向传播对象传达有价值的信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其传达者的构成比较复杂,由客户、设计公司、设计师共同组成。在这当中,设计师根据客户提出的要求进行设计与修改,所以设计师又是传达活动的执行者。
2.2传播内容
传达者所要传递的信息就是传播内容。其中,传播内容可以不是语言符号,也可以不是实物,在传播的过程中对这些并没有特定的要求。但是,在视觉传播活动中,因为其视觉符号是一种特定的表达形式和手段,因此,设计师需要将这些所接受到的信息具体化形象化传播给客户。
2.3传播媒介
视觉传达设计的桥梁就是媒介,通过媒介的传播才能更好的将信息传达给受众者。当然,不同的媒介其属性也不相同。
2.4受传者
在传播的过程中有传达者必然也有受传者,也称之为传达对象,也就是在视觉设计中接受视觉信息的人。其可能是群体,也可以使个人。在传播的过程中,只有受传者接受认可传达者所传达的内容,才能算是完成了整个传播过程。
3如何有效利用传播学在视觉传达设计中
现如今,视觉传达设计中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若想在众多的竞争中抓住群众的眼球,则必修要在信息传播中表现出与众不同,从而使得视觉传达设计信息能得到有效而准确的传播。而笔者就如何进行有效的传播进行了以下几点分析。
3.1创意的创新
视觉传达设计中设计者的创意是否新奇且形象具体是受众者首要考虑的问题,如果连传播的内容都不够新颖不能让接受对象满意,那传播则很难完成。因此,视觉作品的创新就显得格外重要,只有独具匠心的创意才会使得受众者产生兴趣同时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设计师是传播的主导者,所以,设计师应该发挥自身的创新意识,用异于常人的想法实现信息的传播。
3.2针对性的进行创意的修改
社会各个层次有着不一样的群体,同样的也有着不同的.想法和思考。因此,设计师在视觉传达的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受众者给予不同的创意,创造其所喜欢的视觉形式。例如,针对儿童的视觉设计,其创意就不该是生涩难懂的,而应该是浅显易懂的、符合儿童好奇心的,具有浪漫色彩的,这样就能吸引儿童的目光。所以,在视觉传达的设计中应该针对性的进行创意,从其受众者、信息类别、媒介与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进行不同的创意设计。
3.3有效的对传播媒介进行整合应用
现如今是一个多媒介共存的社会,因为各媒介之间的原理都是想通的,而媒介的整合就是利用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相互交融,从而达到信息更有效的传播。这种整合能使得媒介的优势更加充分的发挥出来,而视觉传达设计中也离不开媒介的传播。例如,近年来走在街上就能看见各种电子屏,其上面精美的广告,使得大家对其辨识度、认可度都很高。这种新型的广告媒介就是视觉传达设计有效传播的方式。
3.4加强对受众者的研究
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设计师与受众者都是其中的主要部分,他们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在设计师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按照受众者各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设计,而受众者在得到设计师给予的设计内容时也希望自己得到的是自己满意的设计。因此,受众是视觉传播过程中一切行为的出发点,设计师应加强与受众者的沟通,从而使得设计作品具有受众者想要的效果,以达到相互的一致性。
4结语
总之,视觉传达设计作为当代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一门交叉性、边缘性学科,其视觉传达的设计需要传播学理论。而从传播学角度来看,其若想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就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对视觉传达设计中各个方面进行分析,才能使得视觉传达设计实现更好的传播。
参考文献:
[1]杨屏.论视觉传达设计信息的传播与接受[J].西北美术,,2(3):26一28
[2]周旭.信息传播、信息认知与视觉设计艺术[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3(06):528一530
[3]刘航.从巫文化中解读原始社会的艺术形态[J].艺术与设计,,34(9):168-169
《舞艺》三维动画短片的视觉传播 篇6
角色的塑造真实再现
一部打动观众的动画片除了要有好的剧情外,更要注重角色的塑造,特别是拟人化物体运动形态的设计。我在创作短片时,将吸管颜料塑造成一个极具真实感的人物, 赋予它精确、真实和无限的生命力,亲切的走入了观众的生活。
1. 万物皆有生命
动画片的人物区别于一般影片,影片由有血有肉的人物扮演,是生活中的人物在银幕上或屏幕上的再现。动画角色由画家画出来的虚拟形象,创作者的思想、意志、情感、态度都融入动画形象,更好的体现形象的思想价值和社会意义。
(1) 浅谈《舞艺》赋予角色生命力
乐乐是执着的,舞台只剩下“他”时,依然勤勤恳恳的为了音乐梦而奋斗。短片主旨的关键在于乐乐的造型与动作,任意的场景,炫动的灯光,成为属于他的舞台。肚子里的色彩被艺术家使用,我们的世界会因它而变得丰富多彩。笨拙的脑袋,大大的眼睛,唐老鸭式的脚,伸缩自如的双臂,手指灵活自如,体形虽胖但能耐很大,感染了周围很多事物。乐乐与鼓鼓、吉吉和麦麦相遇,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鼓鼓穿着红白相间的外衣,如图1,造型简洁时尚,功能强大,只要乐乐张个嘴和挥个手,美妙的乐曲便响起,脑袋随着发出的声音左右摇摆,没有脖子,没有眼睛,只有可以表达丰富情感的嘴巴。鼓鼓工作认真,脾气暴躁,但能力很强。吉吉温柔可爱。如图2.麦麦随着大家的表情变化,性情多变。如图3.造型与性格的塑造,把一个为音乐梦想而执着奋斗的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
(2) 生命因梦想而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动画世界里,综合事物本身的外形特点、自然生活习性,进行一定的夸张和强化,赋予它们生命和情感,观众产生更丰富联想和感觉,准确而生动的表达作者的主题思想和感悟力的情绪, 与观众产生共鸣。
因为有梦想,乐乐与自己的伙伴寻找属于自己的舞台,追求人生的更高境界。因为有梦想,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下都能成最好的舞台;因为有梦想,曾梦想自己到另外的时空展现自己的才华…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有梦想的乐乐是伟大的,是可歌可泣的。正是有乐乐这样有梦想的“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前进。
创造拟人动作造型
(1) 肢体造型
了解吸管的运动规律后,将人的运动规律和物品的形态变化相结合,给它内部添加骨骼,形体随着骨骼的运动而变化,赋予人性化的描绘,拥有人类的思维和语言,一个栩栩如生的拟人化表演就呈现在我们面前了。
(2) 情感造型
人性化不仅体现在外形的塑造,赋予其人类的性格甚至动作、行为和表情,造型会更加丰富和完美,角色性格更栩栩如生。
《舞艺》短片中,乐乐模仿人类双手的功能,架子鼓前双手悬空玩艺,用手拿麦克唱歌,模拟人类在动感音乐背景下摆个美姿表达欢快的心情;此外,乐乐还像人跳街舞一样翻动身体。大大的眼睛像人一样自如地睁开、闭合,表达丰富的角色情感和性格。拟人化运动形态的设计,与观众异样的情感融合,透过饱含人性的物体,更加清晰地看待自己。
材质和肌理增加形象真实感
生活中生硬的,没有生命的物品,通过拟人化的表达和材质、肌理的变化,作品主角更有真实感。3分钟情感化励志短片,运用三维动画技术赋予角色一定的材质和肌理时,拟人化的感觉会更加突出,物体的身份和个性会更加鲜明,增加角色的艺术感。
奇幻灯光营造场景的气氛
没有照明就没有影像,短片《舞艺》中模拟现实的光线和创作虚拟的散射灯光,如图1.具有多元、广泛的表现方式与实验空间,为舞台创造了奇幻的效果,为观众营造一种现实的、兼具触觉和重量的视觉感觉,这是三维动画独具的视觉魅力。
如今有越来越多的成人也非常喜爱以动物作为动画角色的影片,现实生活中仍拥有着一份对童真的眷恋,成年人身处一个复杂的世界中,工作和社会压力非常大,很难有什么事物能够让他们感到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快乐。语言简单、动作轻松、场景色彩明快而又寓意深刻人生哲理的短片就能深得他们的喜爱,为观众生活增添无限乐趣。
指导老师:万 萱
电子杂志的视觉传播研究 篇7
目前, 传统阅读方式已经悄然改变, 传统纸质媒体的数字化过程成为必然的趋势, 在这其中最大份额的便是电子杂志的生成。随之而来便是电子杂志出版商的对于自身产品的竞争, 在这一过程中电子杂志编排视觉冲击力的好坏与否将直接影响读者对于电子杂志的关注程度, 因而, 在当今信息资源共享程度越来越高的前提下, 如何提高电子杂志的视觉传播度将会面临更大的挑战与压力。
主要存在的问题
1、排版设计或重内容轻形式, 或重形式轻内容
版面设计是带给读者的第一印象。目前, 许多电子杂志存在着偏重的问题, 或是内容, 或是形式。重内容则在形式上不重视版面的编排, 网线简单, 标题字号庞杂拥挤, 缺乏电子杂志应有的风格与特色;重形式则在内容上忽视读者最终的诉求, 形式上过于营造、渲染杂志风格特色, 但最终流于形式, 显现浮夸、忽略杂志的终极目的, 最终为读者所诟病, 失去拥趸。
2、千篇一律, 无法形成独特个性与风格
电脑字体和固定色彩搭配的使用使得某些排版设计有千篇一律之嫌, 就像一个配料高度统一的快餐店, 味道单一和重复, 导致了电子杂志没有能够营造出风格各异的版面视觉效果。
3、忽视结构的科学创新
排版结构式是保证整个电子杂志设计具备整体性的关键因素, 结构的设计包括了多种元素, 就目前而言, 很多时候, 开端就没有完整的考虑其科学性、艺术性和拓展性, 导致了后期细节的再劳动再重复加剧, 却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
4、人性化的设计和操作有待提高
在电子杂志排版中视觉传播需要依靠读者自己操作来实现更大地传播效果。人天性中有一种想要参与的欲望, 且DIY的设计必然引起大多数人的兴趣。人的好奇心为人性化设计开辟了广阔道路。但是目前更多的杂志只是对于纸质杂志的纯粹数字化模仿, 没有创新出更多地人性化设计, 使得电子杂志只是纸质杂志的翻版, 除了便捷性外不能带给人更多、更好得其他新鲜的体验。
综上所述, 通过对目前电子杂志排版设计中视觉传播问题的总结, 我们可以得知, 较多的电子杂志目前或多或少的存在有以上的所有或部分问题。
改善电子杂志设计中视觉传播问题的措施
1、重视版式中点、线、面的结构呈现
由于电子杂志已经完成了从静态呈现到动态传播的转变, 因此, 好的版面排版设计能够给读者呈现一种动态美的感觉。这便需要电子杂志在视觉上的点线面有更加科学合理的组合构成。电子版面设计所做的是结构的呈现, 通过这种艺术体现、技术运用和科学构架相辅相成达成这一目的。
2、色彩的科学运用
目前, 所有的电子杂志依托于互联网强大的平台, 对于色彩的运用都已经不再是问题。在电子媒体世界中, 和传统纸质印刷媒体最大的区别就是, 读者也深刻参与其中, 他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环境甚至心情来调节自己的阅读设置, 媒体制作者也只是这项工作的开始, 而终端的读者在不断完善属于自己的私人色彩视觉。这是传统杂志不可能实现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始这项工作的时候, 深刻意识到这个问题, 怎么开始, 怎么预留, 收放有度。
3、加强视觉流程设计、创新, 运用更多地人性化设计
电子杂志的视觉流程设计是指在电子杂志界面展现过程中对读者有一种视觉上的引导, 例如阅读的顺序, 展现的时差以及兴奋点的选取等等。在界面中, 主要的信息传达要素包括文字、图片 (视频) 以及背景音乐三大块, 对于文字阅读的视觉流程而言, 通过研究人们的阅读习惯和规律, 来规划出一条人性化的“道路”, 且不断加强视觉流程设计的优化, 使得杂志更加吸引读者眼球, 进而加强电子杂志排版设计的视觉传播效果。
4、提升有关设计流程部门在整体运行中的地位
惯性的思维中, 传统媒体运行模式还牢固存在, 把媒体系统视觉设计制作作为辅助部门或者干脆外包, 从而使有关部门降低或者失去在其中的决策建议权, 这就会在这场现代媒体争夺战中人为的失去很多的主动权。所以, 建议提升这部分工作的话语权和决策权, 让视觉真正成为媒体的一支重要引导力量。
视觉文化传播的影响分析 篇8
关键词:视觉文化,阅读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
1 视觉文化的内涵
在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 信息的主流必将是影像信息或视觉信息, 或者说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表征便是视觉文化的发达充溢。这里的视觉文化有两层含义:从广义来说, 作为大众传媒的电视、互联网、广告、电影等皆可归入这一范畴;狭义的视觉文化仅限于文艺领域、娱乐业、表演业等, 它的外延包括戏剧、歌舞、文艺演出、杂技、时装表演等等。[1]本文适用的是广义的视觉文化概念。所谓视觉文化传播, 即由视听媒介或视觉媒介传播信息所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传播现象。[2]
总体上看, 我国当代视觉文化发展呈现着这样的趋势:一是视觉文化已经成为大众文化中的主导性力量, 视觉文化传播在我国当代社会已经发挥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二是我国的视觉文化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业已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传播体系。三是视觉文化传播在提高我国全球化、信息化的程度方面发挥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四是视觉文化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群体特别是青少年群体中, 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
2 视觉文化传播对人的阅读方式的影响
视觉文化时代, 我们阅读的对象悄然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的文字文本转向了图像文本或图像与文字并存的文本。在当前文字文本与图像文本二元共存的文化系统中, 图像文本在影响着文字文本。例如电视剧、电影改编的文学作品和卡通读物, 各类读物中的图像/影像所占的比例日益增大, 书籍由传统的“文配图”向现当下的“图配文”转变, 文学名著不断被拍成电视连续剧和电影,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看电视剧或电影而不是阅读来了解这些名著, 相应地, 文字文本的阅读率正在下降。分析认为,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是媒体的多元化形成了众多新兴媒体对传统纸质媒体市场的分割, 因为与传统的文字文本相比, 视觉文本的优势在于其形象综合性, 它以影视图像为主要载体, 组织了声音、语言、文字等一切可以利用的符号形式与介质, 形成了大一统的多媒体世界。视觉文化以其直观形象、浅显易懂、方便快捷、刺激愉悦的特点无疑最能迎合大众的消费心理。
传统阅读主体具有充分自主性和广阔的自由度。读的对象、读的方式、时间、地点以及读的速度、解读的视角等等均因人而异, 在阅读过程的各个环节上都呈现出鲜明的自主、个性化特征。而视觉文化的阅读, 阅读主体的主动性变成了被动受控性, 阅读内容、阅读方式呈现出空前的趋同性, 阅读主体的个性化特征也随之消解。从表面看, 视觉文化产品因凭借科学技术和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的优势, 为阅读主体接受视觉文化产品提供了越来越多的通道和窗口。理论上, 每个人有自主权—看或不看, 对阅读内容的选择似乎具有极其广阔甚至无限的空间自由。
3 视觉文化传播对人认识现实的影响
首先, 视觉文化传播改变了人观察社会的视角。基于视觉媒介的发展而言, 视觉文化是一种科技文化。电影技术的发明开启了人类新的视觉文化传播的时代;电视技术使得影像大众化成为现实;卫星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又使视觉形象铺天盖地地侵入文化生活。这些为视觉文化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此外, 商品经济社会的到来使商品成为社会的主宰, 传统的人文标准被商品的价值标准所取代。交换价值成为社会运作的纽带, 这样的社会为视觉文化产品提供了市场。在科技和商品理念的共同支撑下, 视觉文化产品获得了它的生产条件和销售市场。当整个社会都围绕视觉产品的上述运作而展开时, 我们不难发现, 人的价值、意义和人性等因素从人文主义传统中高高在上的地位沦落到科技社会的最底层了。
在人文主义传统社会中, 由于人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人与社会的关系呈现“人俯视社会”的状态;而在视觉文化时代, 视觉形象无所不在一个接一个的形象日益充溢着人的生存空间, 人们被困于形象的包围中。站在这包围圈中, 人们仰望到的只能是形象筑成的高墙, 从而形成了“人仰视社会”的状态。在视觉文化时代, 人的视角的变化就明显地表现为人与形象的关系的变化。
其次, 视觉文化的大规模扩张, 使视觉形象与客观现实相分离状态。为了理解这种分离, 我们将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第一, 视觉文化呈现出形象与实际的分离。这种分离在视觉文化时代大受欢迎。第二, 形象本身呈现出能指与所指的分离。在原始视觉时期, 形象的能指和所指统一于实践, 二者相辅相成、表达意义, 所以, 即使年代久远, 却依然能传递丰富的信息。而在当代视觉文化中, 形象的能指和所指出现了分离。片面追求表现形式的视觉效果, 最终使能指膨胀, 甚至能指扭曲了所指。于是视觉文化就成了詹姆逊所说的“无深度的文化”。[3]
4 视觉文化传播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我们生活在现实中, 就是生活在视像所营造的人造世界中。也就是说在这个人为的视觉符号世界里, 主体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及文化产品的生产, 都受到了对人为符号模拟的制约。电影可以虚拟一个故事 (如《英雄》、《无极》等) , 广告可以拼接一个非现实的天堂美景 (如旅游的自然风景广告或时装广告) , 杂志可以营造一个理想的家居世界 (如室内装饰杂志) , 这些都以自觉的甚至无意识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视觉经验、生活选择、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进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具体说来, 首先, 当代视觉符号所构成的文化, 不再是从主体到形象而是从形象到主体的过程, 我们无论何时何地, 都无法逃避形象的追踪和包围。在一些商业性的视觉形象中, 存在着视觉意义平面化和表层化的倾向, 它们更多地是诉诸观众当下的即时反应, 一种视觉的表层搜索和欲望唤起, 而不是诉诸一种深思冥想或者静观, 亦即视觉形象正在从无功利性的审美向功利性的视觉诉求转变。这种倾向在影视和广告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其次, 由于当代视觉文化中的视觉狂欢性质, 人们的视觉期待被极大地提高了, 视觉需求也被提升了。其结果一方面是视觉文化产品对观众视觉的轰炸和冲击, 另一方面则是观众对视觉快感要求的不断攀升, 持续不断的刺激必然导向无动于衷。这就必然会导致视觉敏感性下降, 导致视觉意义的衰减和退化。
总之, 一个传媒技术支撑、渗透艺术形态的视觉文化时代己经如期到来, 它不仅改变了审美文化的形式内容, 同时也在改变审美文化的本性。语言曾经扮演的启蒙角色似乎正在或己经终结。文字机能的衰退也许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电脑时代来临虚拟空间的形成, 对文字的压制更是有增无减, 形象直观不仅是一种把握现实的方式, 而且就是我们的生活样态。这些视觉形象符号不再依赖于实在世界, 它自成一体, 天马行空更为重要的问题在于, 这种视觉形象的生产同时又在塑造现实, 改变着人们的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 进而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郭祥超.学校传统文化传承问题新论——视觉文化反思和图文文化建构的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08 (10) .
[2]陆道夫.视觉文化中受众的“凝视”快感与文化表征[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 (01) .
浅议手机媒体的视觉传播 篇9
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保持低速增长。而手机网络各项指标增长速度全面超越传统网络,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年增长率达18.1%,远超网民整体增幅。此外,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也继续提升,由69.3%上升至74.5%,其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稳固。
手机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比较电脑更方便携带,比报纸的效率高,具备了众多传统媒体的优点。手机网民可以通过手机听到更真实的声音,看到更丰富多彩的图像,可以随时随地地上网,可以随时互传手机拍摄的照片,可以随时观看电视节目。中国人民大学的匡文波教授对手机媒体定义具体化为:手机媒体是借助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手机就是具有通信功能的迷你型电脑,而且手机媒体是网络媒体的延伸[1]。
1 手机媒体的视觉传播
智能手机的普及使手机媒体的视觉传播得到更广泛的使用,第一代手机只能进行语音通话,发展到现在,智能手机已经可以非常好地处理图像、语音和视频等各种信息。而且现在的智能手机显示屏越来越大,具有高分辨率的3英寸以上的大屏幕已经成为主流,支持拍照、浏览各种格式图片及视频播放功能,已经把电视电脑等功能都集于了一身。手机网民可以用手机无线上网,随时随地玩游戏、观看电视节目、观看最新的电影。利用手机的内置摄像头可以随时随地拍照和录像,传播到微博微信中去。手机媒体成为人们最接受的信息传播方式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以视觉信息为导向,丰富多彩的图片、视频使信息的传播更加真实,而手机的便携性也保证了信息传播的及时性。
2 手机媒体视觉传播的内容
2.1 视觉文本
手机网民可以随时利用手机媒体将网上看到的感兴趣的图片下载下来转发到微博或微信上进行传播;也可以随时随地将用手机拍摄的照片和视频加以简单的文字说明上传到网络上进行传播。
2.2 数字图像
手机媒体中传播的图像都是数字图像,现代大家所使用的手机中数字图像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人们不需要了解图像变换编码等专业的数字图像知识,只要按下手机上的拍照按钮就可以得到需要的数字图像。
2.3 图像符号
在手机媒体中不再仅仅是传播单纯的文字信息,同样的一条祝福信息,人们现在可以添加许多图像符号,例如可以添加笑脸等表情符号,使信息的色彩丰富形象逼真,在突出传播信息的内容的同时,还能很好地了解对方的情绪态度等。在彩信中使用各种丰富的符号可以进行快速的信息传播交流,而不必花过多的时间输入大量的文字文本短信。
2.4 视频
手机媒体中的视频播放功能更有助于视觉信息的传播,它可以将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元素加以结合,传播动态的视觉画面,可以传达更加丰富多彩的信息内容,传播更丰富的信息量。手机电视是其最典型的应用,使人们不再局限于地点,可以利用一些零碎时间观看自己喜欢的节目。
3 结语
手机媒体的视觉传播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和各种娱乐享受,可是也存在一些负面的影响。视觉信息主要是靠眼睛来看的,可是长时间地盯着小小的手机屏幕看会对眼睛造成很大的伤害。手机上网应是手机媒体视觉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可是网络上却存在着大量虚假的信息,例如,2009年10月,网上火热传播着“白岩松自杀”的信息,这条消息吓坏了众多网友和媒体,可却是一条虚假的信息,连白岩松本人都不知道。当记者联系上白岩松时,他一切正常,根本不知道网上有这个消息传播。网络媒体虚假的新闻越来越多,大小的很多媒体都出现过虚假新闻,有些是无意,可有些是有意的。还有一些“黄”色的图片和视频在手机媒体轻易地传播,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坏的影响,特别是对青少年思想道德观的养成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要加强外在监管力度,加强对视觉传播的法律道德规范。
参考文献
[1]桂敬一.多媒体时代与大众传播[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2]匡文波.手机媒体的传播学思考[J].国际新闻界,2006(7):28-31.
[3]王新成.浅析视觉传播的特征[J].新闻传播,2012(9):28-29.
基于微信平台的视觉传播 篇10
微信是一款支持多人聊天的手机软件,也是基于智能手机的即时通讯工具,获得了大多数网民的青睐。根据企鹅智酷发布的最新2016版《微信数据化报告》,微信每月活跃用户已达到6.5亿。
微信和微博、博客、人人网、M SN、Facebook等一样,是重要的社交媒体。它在使用与满足方面提供了沟通交流、社交、降低成本、休闲娱乐、任务和时尚等诸多方面的便利,同时还融合了传统媒体的一些因素,比如许多传统媒体都开设了微信公众号,以扩展传统媒体的延伸范围。这样一来,微信几乎涵盖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所有内容,在传播效果上比单一的传统媒体更占优势。
鉴于以上分析,研究微信的传播特性,有助于我们理解新媒体传播的一般规律。图像在移动互联网的社交功能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针对基于微信平台的视觉传播作出分析,目的在于探究微信中视觉传播的类型、机制和优缺点,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研究理论:认知理论
本文主要采用认知理论(C ognitive)对基于微信平台的视觉传播进行研究。根据美国视觉传播专家保罗·M·莱斯特(Paul M.Lester)的观点,目前代表性的视觉理论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感觉理论(sensualtheories)和知觉理论(perceptualtheories)。认知理论属于知觉理论的一种,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释视觉传播的理论框架。根据认知理论,视觉过程不只是观者简单地目睹有光线结构的物体,而是他们积极地通过大脑活动达成一种知觉结论,其中包括感觉登记、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等过程。从认知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其鲜明的观点:即肯定看的过程并非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被动反映,而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建构的过程。通过建构的过程,主体不仅反映客观世界,主体也“建构”或“创造”客观世界。微信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最频繁的媒体,其线下千万个用户主要靠“看”来获得使用效果,同时伴有“说”(语音聊天),“触”(文字输入、点赞、回复等)和“听”(语音收听、音乐欣赏和新闻浏览等)。在这些感官认知的范畴内,“看”是最主要的一种,人们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看微信。而微信的视觉传播则构成了人们“看”的主要内容。那么,人们只是看到这些视觉信息就停止了吗?根据知觉理论(C ognitive),人们在看到视觉信息之后,会有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基于微信平台的视觉传播,其在认知理论下有哪些类型,它们分别的传播机制是什么,以及怎样对视觉传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正是本文要探究的问题。
三、微信中视觉传播的类型和机制
微信的功能涵盖了许多方面,人们主要使用订阅号、微信聊天和朋友圈等来实现使用目的,这也恰恰是微信的主要功能———社交———的使用渠道。在这几个功能中,订阅号中的图片、动态图和短视频,微信聊天的头像和表情包以及朋友圈的图片和小视频等是比较主要的视觉传播形式。今天,人们对图像的崇拜已经达到空前的地步,图像直观、刺激、表意丰富、节省思考时间的特性使得现代人对其趋之若鹜,但动态的图像(如gif动态图等)也已经铺天盖地,成为微信视觉传播的又一生力军。此外,各种短视频、小视频也占据了微信视觉传播的很大空间,原因是视频的信息容量更大、解说性更强、更能满足信息与娱乐的双重体验。因此,本文将从媒体类型的角度对微信平台中的视觉传播进行分类,并在认知理论(C ognitive)的框架下对它们各自的传播机制做出分析和探讨。
(一)图片传播类型与机制分析
微信中的图片传播主要包含头像、聊天图片、朋友圈图片等几种类型。头像是虚拟生存的认知标签,聊天图片是读图时代的“懒人文字”,而朋友圈图片则是微信平台中网络形象的建构基础。
1. 头像:虚拟生存的认知标签
头像在微信中体现了用户的偏好与选择。选择什么样的图片来制作头像,每个用户都有自己的风格。头像一般采用非真人照片的网络图片来制作,但也有一部分人选择使用真人照片。尽管选择不同,但是有一条规则不变:即头像展示了用户虚拟生存的状态,它是微信用户在使用微信时互相的认知标签。微信头像的制作体现了用户对个性的追求、对关注度的渴求和对新闻事件的关注。
(1)对个性的追求
图片形式活泼、色彩丰富、形象简洁,比如用动漫人物制作的头像,这体现了用户的某种爱好和追求,即希望自己能拥有动漫人物的个性特征和形象。而这种偏好,也会促使其微信好友对其产生相关的联想和判断。
(2)对关注度的渴求
有些用户的头像是一些名人的照片,如奥黛丽·赫本、列昂纳多等等。这种制作动机除了有对名人的崇拜心理之外,还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度,因为名人形象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传播效力,能在一些照片中首先获得人们的关注。头像会引导关注,也正是因为人们在看到自己感兴趣的图片时,会产生接近的心理,这来源于他们对头像的意义建构。
(3)对新闻事件的关注
2015年8月12日天津大爆炸发生以后,社会各界对此事件表示出极大的关注。表现在新媒体上,网民纷纷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表示对死难者的哀悼。微信中也出现了这样的现象,许多人把自己的微信头像置换为“祈福塘沽”的图片,上方是文字,下方是蜡烛。这是网民对新闻事件的关注,也是网民表达自己哀悼心情的一种方式。2015年9月3日,中国举办了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盛大阅兵活动,微信中的头像更是说明了这一点,许多人将自己的头像制作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图片,表示对这一盛事的关注和自己的爱国心情。这种“风靡一时“的图像传播,是微信头像中一种特殊的传播现象,它表明,网民的头像是与外界的事件息息相关的,是对外界的一种反映,这种群体性的头像传播正是基于对新闻事件的意义建构。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头像是线上虚拟生存的认知标签,它代表的不仅仅是图片本身,而是包含了人们的偏好、选择,以及对外界事物的意义建构。
2. 聊天表情:读图时代的“懒人文字”
微信聊天表情充分结合了时下流行的网络用语、网络热点和人们所熟悉的形象(包括媒体上的和现实生活中的),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表情文化”。通过表情,人们甚至可以不用输入文字就可以表达特定的意思,有时甚至是升华了原有的意思。这种“表情文化”其实是顺应了读图时代人们的图像崇拜心理的。另外,把图片做成表情,是媒体网络化的产物。这是因为,人们接触到的媒体是基于w eb 2.0的互联网络的,无论是智能手机、i Pad、电脑还是其他联网设备,人们几乎都能看到同样的网络表情。这种由互联网提供云支撑的技术使得网络表情的传播不受阻碍,从而真正达到了无远弗届、人人可享。聊天表情是基于图片的表意功能和线上社交的模仿心理来传播的。
(1)图片的表意功能
微信表情有一个明显的发展趋势:表情越来越占据聊天内容的主流。微信聊天表情的流行契合了当下人们对图像传播的热衷心理,但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图片自身在表意方面的功能有时要大于文字。图片如何完成表意?一方面在于图片自身所传达的信息,另一方面则要靠受众的意义解读。可以看到,由于制图技术的普及化,微信表情包的制作没有门槛,任何热词、段子、网红,都可以成为炙手可热的表情包。在这样的情况下,表情包本身被赋予了特殊的涵义,而人们的意义解读则促进了这些表情包的传播。
(2)线上社交的模仿心理
六度分隔(Six D egrees of Separation)理论认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微信作为一个社交平台,同样也存在这样的现象。一个微信用户A的两个好友B和C可能认识,也可能不认识,但他们有共同的好友A。通过A这个中介角色,B和C可以看到A的聊天表情,这样,A的聊天表情可以被B和C所收集,继续用在B的好友D或C的好友E的聊天过程中。这样,人们模仿、收集和再传播好友的表情,就形成了一种裂变式的传播。模仿的前提在于用户对表情的认知与选择,什么样的表情可以“为我所用”,是基于用户对表情的意义建构。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微信聊天表情的传播是基于用户对外界环境的意义建构和自身表达的实际需要,它是读图时代的“懒人文字”。
3. 朋友圈:网络形象的建构平台
朋友圈是微信的一个重要功能,也是人们日常使用较频繁的社交应用。网络自拍、生活分享照片、网络表情、微商图片、截图、实景拍摄、广告等都是朋友圈中常见的图片。从人们的使用心理来看,这些图片无非可以分为:展示生活的、告知事情的、表达心情的和求得关注的。这些使用心理,是人们把图片放在社交网络上的动力,也是建构他们网络形象的一种途径。从认知理论出发,朋友圈的视觉传播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
(1)社交
一张图片可以被点赞和评论,点赞次数越多,说明它越受关注;而评论条数越多,同样也反映了有越多的人关注这一图片所代表的事情。图片所承载的信息有限,但是人们对它解读的意义(m eaning)是无限的。由一张图片所引发的讨论和关注,是微信朋友圈的社交功能和展示功能的体现,也是人们之所以乐此不疲地在虚拟的平台上进行饶有趣味的交流的原因。此外,微信朋友圈的图片还可以被保存到手机本地,这就加大了隐私泄露的风险,因为它可能被二次传播到其他场域内,从而产生相对不利的影响。
(2)复制和模仿
在一些新闻事件产生的时候,朋友圈作为一种自媒体,也表现出了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和传播。例如,2015年6月1日“东方之星”客轮倾覆长江湖北监利段,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在事发之后不久,网友就通过发布蜡烛的图片来表达自己哀悼的心情。一个人发布了这张图片,朋友圈中的好友相继跟随发布,形成了“多人一图”的传播现象。这是出于一种集体哀悼的心理,也是人们共同表达对事件的关注的一种方式。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朋友圈是一个意义建构的场所,图片的使用代表了用户的生活状态、兴趣爱好、立场倾向等等。这些因素也正是他们建构自己网络形象的途径。
(二)动态图传播类型与机制分析
动态图目前在微信中常见形式是聊天表情和新闻动态图。它的优点是画面的流动性,因而信息量更为丰富。聊天表情的制作得益于制图技术的普及化,而新闻动态图则是对新闻视频的截取和撮要,让用户在短时间内可以了解新闻现场的某一段视频。由于上一部分对聊天表情做过专门的讨论,在此只对新闻动态图的传播机制做一分析。
1. 对信息可视化的需求
新闻动态图的使用,顺应了“读图时代”人们对信息可视化的需求。信息可视化,远远不止动态图这一种形式,但是在微信平台里,许多媒体公众号发布的新闻动态图,却在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2016年里约奥运会期间,中国游泳选手傅园慧在女子100米仰泳半决赛结束后接受记者采访时,一组萌翻天的表情包刷爆了朋友圈。《人民日报》公众号2016年8月8日推出的一条消息题为《朋友圈已被她刷爆!这才是奥运应该有的“表情”嘛!》,对傅园慧接受采访的画面截取了几个部分,并给出“随便一张截图都是一个行走的表情包!你随便感受一下”的评价,引导用户关注采访视频的精彩片段。几组新闻动态图,引来无数关注,傅园慧也成为炙手可热的网络红人。这里面,动态图的表意功能,远胜于文字的描述,人们对这一现象的意义建构,也在网友评论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这才是真正的奥运精神!给傅园慧加油!”等等。
2. 对新闻时效性的追求
在网络媒体十分发达的今天,新闻编辑主要靠视觉取胜。文字传播需要一定的想象与联想,而动态图则会尽可能还原新闻的现场。还是举里约奥运会的例子,《人民日报》公众号在里约奥运期间推出了十分特别的“号外”,整条信息就是一个《人民日报》的头版,中间以巨幅版面嵌套一个新闻动态图,2016年8月9日的“号外”是《第五金!孙杨以胜利证明谁是真正强者》,中间孙杨在男子200米自由泳决赛中的最后几秒被截取、展示。这样的传播形态,好像传统纸媒与新媒体的结合版,新颖、时效性强、直观性好。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微信中的新闻动态图是信息可视化的必然趋势,它也增强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让用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了解新闻现场。它的出现也促进了受众对新闻事件的意义建构,因为“百闻不如一见”,只有在视觉上认知了比赛或采访画面,才能了解它的精彩。
(三)视频传播类型与机制分析
微信中的视频传播主要有朋友圈的小视频、广告营销视频和公众号视频等几种。由于朋友圈中的视觉传播(主要是图片和小视频)是用户自己生产的内容(U G C,U sers generate contents),其传播机制大致类似,因此不做特别说明。但是小视频与其他视频共有的媒介特性与传播机制,将在下文有论述。这里,仅对朋友圈中的广告营销视频和公众号视频做出分析。
1. 广告营销视频
这是微信与合作商家共同推出的一种植入式广告,用户在没有关注的情况下,仍然可以看到这种广告。广告包括化妆品、乳制品、汽车、珠宝等,一般用短视频(约2分钟以内)的方式来呈现。本文认为,微信朋友圈中的广告营销视频,是基于植入广告+视频呈现的传播机制。
(1)植入广告
在微信朋友圈中植入广告,首先基于数量巨大的受众。用户不一定都会点开这些视频,但是广告的LO G O在视频的第一帧已经出现了,总的来说,还是会产生品牌认知。其次,植入广告的视频都是新锐的广告创意,这吸引着一部分用户点击播放。因此,植入广告的受众基数大,这是它创造品牌认知的重要途径。
(2)视频呈现
相比于平面广告,视频广告拥有TV C(TV C om m ercial,电视广告)的优势,即影音结合与故事讲述。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商品的特性被表现得淋漓尽致,给用户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听觉享受。这是形成品牌认知的又一重要途径。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的视觉传播,它的意义建构途径主要是使用户产生对品牌的认知。而朋友圈中受众基数大,广告简短流畅的播放效果都成为品牌认知形成的有利条件。
2. 公众号视频
公众号视频包含的范围很广泛,但是它们有一个共性,就是视频长度都比较短。本文鉴于学科背景,将专门对媒体类公众号的视频做一分析,所取的样本是《央视新闻》公众号。新闻类视频与新闻类动态图都属于视觉传播的类型,所不同的是视频有声音,而动态图没有声音;而且动态图的效果不如视频流畅。媒体类公众号视频传播的机制是打通传播渠道,全媒体整合与呈现。
(1)打通传播渠道
目前,新闻生产的渠道主要是传统媒体,例如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等。但这些媒体传统的传播方式已经很难与网络新媒体在时效性上与受众面上抗衡,于是传统媒体纷纷开设微博、微信,就是为了打通传播渠道,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资源共享与内容互通。媒体类公众号中视频主要是新闻视频,它的来源是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这样,同样的内容,就可以在不同的接收终端上实现共享。《人民日报》公众号推送的奥运报道,经常加入比赛视频或者动态图,这些消息的阅读量通常都在100000+。
(2)全媒体整合与呈现
有一些非直播类新闻视频,是通过后期加工成的。后期为新闻可视化也提供了便利,尤其是在一些数据新闻的处理上。还有一些自媒体,在网络上迅速蹿红,就是借助全媒体的影音结合、字幕、评论、噱头等等成为舆论热点。全媒体呈现也为受众提供了全方位的观感,促使新闻的意义建构更为多样。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媒体类公众号的短视频传播可以打通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传播渠道,全媒体的报道方式给新闻增加了更丰富的意义。
四、结语
微信中的视觉传播主要是图片、动态图、视频这几种类型。它们分布在订阅号、头像、朋友圈、聊天中,占据着我们的视线。微信作为一种常用的社交软件,顺应了“读图时代”我们对图像的崇拜和对碎片化生存的依赖。微信中的视觉传播正是基于这种崇拜和依赖的心理,日益向时效更快、内容为王、意义生产的趋势发展。但是,在微信的视觉传播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表情传播的低俗化倾向、朋友圈图片传播的隐私泄露、过分强调图像传播而忽略了深度阅读等等。因此,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试图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
1.不跟风传播具有低俗化倾向的网络表情。只有在传播途径上遏制这些具有低俗化倾向的表情,才能让它们从传播链条中被摒弃,净化我们的视觉空间。
2.注意个人隐私,尽量不要发布可能泄露地点、时间、未成年人等信息的图片。有些人喜欢在朋友圈晒娃,这看起来是好事,但是朋友圈也是一种社交网络,而且它所处的是整个互联网络的环境,不是纸媒、书籍那种小范围传播的环境。所以,一些可能泄露小孩子住址、学校、家庭成员等隐私信息的图片,可能会对未成年人的安全造成不利的影响。建议在这样一个公共领域,除了社交、分享、娱乐的乐趣之外,大家还应该注意保护好自己的隐私。
3.提倡深度阅读。大量视觉传播充斥着我们的视线,不仅会造成身体的不适,而且会使得深度、有价值的阅读的匮乏,形成精神世界的“贫瘠”。深度阅读、有高尚趣味的文字欣赏应该重新回到我们的“视界”,这是任何媒体的发展都离不开的一条隐性的“法宝”。作为新媒体的微信,在技术上能够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资源,也应该多提倡一些真正有益身心的媒介资源,以飨读者。
参考文献
视觉传播的特征 篇11
关键词:视觉形象识别;文化坐标;城市文化
一、影响城市品牌形象传播的因素
襄阳,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书法名城,是楚文化、汉文化和三国文化的发源地,已有2800多年历史。自古有“南船北马,华夏第一城池”的美誉,适逢襄阳提出“四个襄阳”建设的大举措,城市文化视觉形象的传播应该是恰逢其时,非常有利于提升城市的知名度,达到城市品牌形象传播的效果。
(一)城市视觉形象传播的局限性
中华民族拥有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尤其是大唐盛世时期的繁华,以东方文化的极大魅力影响着东南亚诸国,甚至波及到欧美等国家。
襄阳地处鄂西北,现保存有明朝时期的古城墙、护城河、古隆中风景区武侯祠和绿影壁为代表的历史遗迹,以及老河口木板年画、南漳县龙门集刘家台传统手工陶艺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老河口木版年画是陈义文老先生多年的艺术绝活,雕刻工艺精美,板式独具创新,有很多作品在国际展览会上获得大奖。陈氏木板年画历史久远,对外的宣传、参观、制作都集中在陈氏家族,其它地方没有专门的展览馆。现在经营模式是以作坊为主,没有形成大批量规模生产,没有集中成册对外宣传研究。精美的木板年画没有形成文化品牌,没有做到很好的推广,无法被世人所知晓。对于类似作坊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形成产业链,形成文化品牌价值,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二)城市视觉形象传播的文化性
文化传播的城市品牌内涵,是这座城市令人耳目一新的地方和赖以存在、发展的核心元素,也是这座城市打造宣传策略的品牌特色和品牌个性。襄阳这座历史古城承载着太多的文化印象,有“金庸笔下的郭靖守襄阳城”、“刘备马跃檀溪”及“卧龙出山”等三国文化典故。随着现代网络的发展,城市文化品牌战略的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武侠小说等纸质媒介的传播方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襄阳地属鄂西北,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影响力不是特别大。对于发展中的襄阳而言,我们需要树立城市视觉形象的传播意识,通过城市形象宣传片、文化创意活动来提升城市的知名度。
二、襄阳地域城市文化的现状分析
襄阳,千年古邑、文化名城。城市名字充满文化气息,自古由襄阳县下辖的襄阳镇和樊城镇合并组建为襄樊市,2012年更名为襄阳市,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承的理念。一字更名达亿元的高昂消费叫响了新的城市地标,襄阳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迅速扩大。地名是文化、情感、历史的集体象征,只要一个地名存在了几十年,就是这座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部分,形成了这座城市居民的情感记忆。襄阳这座城市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易中天先生品三国,煮酒论英雄。诸葛亮先生便是三国文化的源头,是襄阳文化品牌的传载体例之一。
文化的源头是以物质的固有形式而存在的,城市中有许多的文化古迹,沉淀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文化资源是体现一座城市历史底蕴的活载体,是各个民族区域有别于其它国家或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资源由于产生的背景,条件等不同,导致其不同地域的文化资源大不一样。对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品牌象征,是她能否坚守文化宣传的阵地,而襄阳图书馆的面积仅为6100平方米,不能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襄阳市群艺馆、襄阳市展览馆也是近些年来策划了一些活动,对此远远不能和一个厚重的历史文化名城匹配。同样对于四川阆中古城,她能够立足风水古城的文化宣传策略,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对于一座古城而言,襄阳其实留下很多文化遗产,如起初筑于汉初的古城墙。2001年襄阳城墙作为明朝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在出台保护方案,北街的仿古建筑群,水星台等古遗址。这些建设没有得到较为合理的保护,在被现代建筑文明所兼容。
襄阳是一座拥有2800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市发展的变革中逐步失去古城的魅力,城市化的建设步伐加快,陈老巷等古建筑渐渐消失。为了更好地促进城市的建设发展,襄阳市政府正在加强规划建设,提示城市文化品牌。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打造鱼梁洲汉水女神的新形象、修建蚬山文化广场、改造汉江风光绿带和美化汉江两岸的灯光带等。在传统文化中,改造樊城区老商业街,将老襄阳人记忆中的襄阳八景、民俗文化及童趣等图像融入道路等创意。这些举措的实施,对于系统的规划城市形象将有力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在山水绘画美学上,宗炳提出澄怀味象。宗炳一生好游山水,认为“崇华之秀,玄牝之灵,皆可得之于一图矣。”襄阳的山水集秀灵为一体,真武山之秀体现了山水对象的外在美,汉水文化之灵体现了山水对象的内蕴美。一座地处中华腹地的历史文化古城,3000里汉江,奔流不息,孕育着灿烂历史,传承着汉水文化,连载着昭明台、绿影壁、夫人城等文化自然景观。文化景观彰显着城市的厚重,城市形象的重要体现,汉江风光以景衬情,诸葛文化人景交融。三国文化在城市中的定位,体现着城市的个性和特色。文化景观作为历史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自然也不容忽视它在城市品牌形象中发挥的作用,这让我们对于文化景观这种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空间传达的研究就更加的迫不及待。襄阳自古文化繁荣,人才辈出,文化传承历史悠久。有十大文化名人中的孟浩然为载体的孟浩然研究诗词协会、米芾为代表的中国书法文化名城,襄阳的山水名胜及历史文化,使得襄阳文化璀璨。
三、文化视觉形象传播的体现与运用
城市视觉符号是指能够代表城市文化特征,具有传承价值并给人以深刻印象的标志性的事物。它是城市精神与文化的载体。城市形象最直接、最有形的反映就是其外在表现,如城市标志、城市视觉导向、城市色彩、吉祥物、公共指示系统、交通标志、富有特色的旅游、建筑、绿化等,这些视觉符号都可以使一座城市看起来与众不同。如蔡伟教授设计的“唐诗与襄阳”论坛徽标,集结了襄阳元素,有山有水,有城有楼,非常有襄阳“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的意境,图案绘制融入了书法、绘画的艺术线条,彰显了襄阳不仅是座自然风光优美的山水之城,还是座具有浓厚书画气息的艺术之城。
(一)城市形象传播主要追求视觉效果,砖瓦青灰色的古城墙留给更多人对这个城市的色彩记忆。皖南的青砖黑瓦白墙代表了江南的秀气,陕北窑洞的黄土代表了高原人独有的气质,这些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印象色彩。对古城襄阳来说,南船北马,拥有华夏第一城池的美誉,更应打好典雅的池城文化。襄阳的古城墙,在多年的历史积淀中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城市标识,蕴含着2800多年的古城独有的文化和品牌特性。
(二)树立城市文化的品牌核心,打造视觉宣传形象。传播一个城市的标志和象征图形构成中离不开市花、市树和市鸟等元素的融合。紫薇香国的美名使襄阳更加靓丽,紫薇花在市花的传播中发挥独有的魅力;香樟大道的香樟葱郁茂密,作为市树传播襄阳人淳朴厚实的性格;中国红嘴相思鸟拥有之乡的美誉,使之这个城市更加绚丽。在城市旅游宣传中,应当集市花、市树和市鸟三者为一体,贯穿新农村社区耕田文化,融入自然风光景区特色,打造城市宣传活名片,使之拥有城市特色。
(三)打造城市形象宣传片,塑造城市个性化的品牌名片。著名美学家陈望衡就指明:“和谐”是现代生态环境美学的“最高的美学形态”。城市形象得以提升的关键举措,留住一个城市的历史古迹是城市形象宣传片避免大众化,追寻城市个性化的标志。中国形象公关宣传片在纽约华尔街上映,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公关形象,而襄阳拥有丰富的历史自然资源、文化名人效益,若能有机融为一体,就能更好地展示襄阳的城市理念和风采。对于襄阳而言,一江碧水穿城过,以夫人城的永恒之美,向世人传递着开放的胸怀;诸葛卧龙出山的谋略,集圣人智慧的权术,让古隆中文化名垂千载。
参考文献:
[1]陈望衡.当代美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陈栋论媒体在城市形象传播中的角色定位[J].西部学刊,2013,(04).
[3]刘群.话说襄阳[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
视觉传播时代的新闻摄影语言解析 篇12
1 视觉传播时代下的新闻摄影
1.1 新闻摄影地位改变
在印刷过程中,图片的插入,最初是为了版面的美感,它是文字的赠品,后来逐渐变成图文结合的形式。在视觉时代,视觉元素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提升。图片被广泛应用于印刷媒介,发展到今天,图片越来越重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文字的影响,变成印刷媒介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重要工具。
1.2 新闻摄影功能改变
新闻摄影最初的功能是记录,照片用于记录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或是传达事实真相,这是新闻摄影的本质和原始功能。随着视觉传播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新闻摄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摄影在具备最原始功能的基础上,还要具有视觉冲击力,以达到吸引读者眼球的目的。
同时,这对于摄影记者来说,使其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摄影记者拍出的新闻图片,不仅要记录下事件真相,还要有视觉的冲击力和艺术性。
1.3 新闻摄影内容改变
随着视觉传播的崛起和快速发展,图片对印刷纸媒越来越重要,这要求新闻摄影突破印刷纸媒的特点。因此,在现在的纸媒中,可以通过新闻摄影的内容和拍摄手法,甚至是图片的编辑等,判断出该纸媒的特点。简而言之,视觉信息的特点足可以评价出该纸媒水平的高低。
1.4 新闻摄影的深度报道
互联网的传播速度是纸媒远远不及的,在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深度报道是纸媒的一大特点和优势。新闻摄影的原始功能已不能满足人们对于事件深层理解的信息需求。人们希望图片可以在表达含义的基础上,还能表达感情,更具深刻的意义,能引发人们更加深刻的思考。因此,新闻摄影正在逐渐走向深度报道的道路。
2 视觉传播时代下新闻摄影语言的特性
2.1 形象价值
新闻摄影的语言主要通过形象传达其中的信息意义,从而实现传播效果。因此,新闻摄影的语言,要具有形象价值的特性。在形象上,新闻摄影和艺术摄影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新闻摄影要与新闻传播规律相一致,更加关注瞬间的形象价值。
2.2 客观的视觉冲击力
新闻摄影的语言,是对已经发生的客观存在事物的真实记录,因此,新闻摄影语言要具有客观的视觉冲击力。新闻照片是一种叙述所发生的客观事物的语言,其意义在于新闻事件中的真相和事实,展现出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因此,在视觉时代,新闻报道要抓住事件的纪实性和视觉冲击力的协调性。
2.3 情感表达特性
图像的意义就在于吸引读者的兴趣和传达文字中的感情。在视觉传播时代,新闻摄影的语言要更加注重文字中所表达的感情与意义,使其成为与人们进行感情沟通的桥梁。新闻摄影的语言本身就具有独特的视觉上的传播优势,能够让受众身临其境,引导其进入事件的感情中,使人们在体验中接受新闻报道的主要思想和价值观。
3 视觉传播下新闻摄影语言的创新与发展
在视觉传播时代,新闻摄影的语言在设计和传播形式上有了很大的创新和改变,从而提高了视觉冲击力,促进了新闻摄影语言的发展。在“形”上,要借助抽象式的表达,丰富视觉表达上的内容,使其更具视觉化,表达的情感更加丰富。选择不同的角度或是距离,可使摄影图片具有不同的价值或是意义。在“色”上,色彩上的运用能引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并且更具吸引力和象征意义。因此,要更好地运用色彩和光影,重点突出想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4 结语
随着视觉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图像普遍存在于人们的实际生活中,视觉文化已经逐渐成为当代文化的重要内容。并且伴随着摄影的发展,新闻摄影也在不断变化,新闻摄影的内容也被重新定义。因此,新闻摄影要在体现出本质功能的基础上,注重传播效果,并利用摄影的视觉优势,促进我国新闻摄影的发展。
摘要:视觉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使图像普遍存在于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并且随着信息的大量涌现,人们通常选择更加方便快捷的方式处理信息。同时,新闻摄影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对传播的效果也有更高的要求,新闻传播是视觉信息中重要的产生工具,新闻摄影的作用也将逐渐突显出来。本文主要探究了视觉传播时代对新闻摄影语言的影响。
关键词:视觉传播,新闻摄影,语言
参考文献
[1]王育昕.视觉传播时代的新闻摄影语言探析[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2]霍洁.视觉传播时代的新闻摄影语言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4(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