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固定管论文

2024-08-16

水平固定管论文(共10篇)

水平固定管论文 篇1

水平固定是指被焊管件放在水平位置或接近水平位置的焊接。施焊中包括仰、立、平三种空间位置, 也称全位置焊接。因为焊缝是环形的, 焊接过程中要随焊缝空间位置的变化而相应地调整焊条角度, 才能保证正常操作, 熔化金属在仰焊位置时有向下坠落的趋势, 易产生焊瘤。而在立焊位置及过渡到平焊位置时, 则有向管子内部滴落的倾向。因此焊条角度变化很大, 操作比较困难。水平固定管的单面焊双面成形焊接有以下工艺特点:

1) 管件的焊接, 不管是内在和外观的焊接质量都有较高的技术要求, 对施焊人员要求也高。

2) 由于管接头曲率的存在, 焊接位置也不断地变化, 焊工的站立位置与焊条的运条角度也必须适应变化的要求。

3) 在焊接较小管径的情况下, 焊接所产生的热量上升快, 焊接熔池温度不易控制, 在焊接电流不能随时调整的情况下, 主要靠焊工摆动焊条来控制热量, 因此, 要求焊工应具有较高的操作技术水平。

为提高水平固定管焊接质量, 根据自己的实际操作经验, 现总结一些水平固定管实际操作技巧与方法, 供大家参考。

1 焊前准备

1.1 焊件

20钢无缝钢管两节, 规格为Φ60mm×5mm×100mm, 坡口面角度为30°。

1.2 焊接材料

E5015型的Φ2.5mm和Φ3.2mm焊条若干根。焊前焊条要烘干350℃~400℃并保温1~2小时备用。

1.3 焊接设备

WS-400型手工钨极氩弧焊焊机一台。要求弧焊电源要完好, 钳把线、地线齐全完整, 焊机接地良好。

1.4 辅助工具

焊条烘干箱、焊条保温桶、焊缝万能量规、钢直尺、放大镜、手电筒、内磨机、敲渣锤、钢丝刷、錾子、锉刀等。

2 焊件清理与定位焊

2.1 焊件清理

将焊件坡口内、外两侧20mm范围内的铁锈、油污、氧化皮等清理干净。

2.2 焊件的组对与定位焊

管子水平固定的对口, 除了应满足坡口、钝边、清洁工作等要求之外, 还必须满足管子轴线的对正, 以免焊后中心线偏斜。管件组对后的坡口形式为V形坡口60°, 钝边尺寸为0.5~1mm, 仰焊部位与平焊部位的组对间隙分别为2.5mm与3.2mm。组对完成后, 检查焊件内表面有无错边现象。定位焊时所使用的焊条应与正式焊接时相同, 定位焊为2点, 均选在对称的爬坡位置 (严禁选在12点与6点处) , 定位焊缝长度不超过10mm。

3 确定焊接工艺参数

采用两层两道进行焊接。打底层焊接时, 采用断弧焊法, 焊条直径选用2.5mm, 焊接电流为75~80A;盖面层焊接时, 采用锯齿形运条法焊接, 焊条直径选用3.2mm, 焊接电流为100~120A。

4 焊接操作

选用E5015型电焊条, 直流反接进行两层两道焊接。将组对好的焊件水平固定在焊接工位架上, 焊缝最高点距地面不得超过1.2m, 施焊点在仰焊部位, 自下而上焊接。焊件自始焊点分为左半部分和右半部分, 先焊左半部分, 后焊右半部分。

4.1 打底层的焊接

为了使坡口根部焊透, 采用断弧焊法, 用断弧与燃弧之间的时间来控制熔池形状及熔池温度、厚度。焊接时焊条角度应随焊接位置的不断变化而随时调整, 在仰焊、斜仰焊区段, 焊条与管子切线的倾角应由80°~85°变为100°~105°;随着焊接向上进行, 在立焊区段为90°;当焊至斜平焊、平焊区段时, 倾角由85°~90°变为80°~85°;频率一般在40~50次/分。频率过慢熔池温度低, 频率过快熔池温度高。

先焊左半部从仰位靠后半部坡口内侧约5mm处引燃电弧, 适时用长弧预热母材, 预热1.5~2s, 发现母材有出汗现象, 使坡口两侧接近熔化状态, 立即压低电弧进行搭桥焊接, 使电弧穿透坡口根部, 迅速压低电弧做横向摆动发现坡口根部出现熔池并听到“噗噗”的声音后, 立即断弧形成第一个熔池。当熔池降温, 颜色变暗时, 再压低电弧向上顶, 形成第二个熔池, 引弧的位置在前一熔池的2/3处。如此反复均匀地点射送给熔滴, 控制熔池的形状并不断向前施焊而完成前半部的打底层焊接。右半部的操作方法与左半部相似, 但是要进行仰位和平位的两处接头。

进行打底层断弧焊接时, 熄弧动作要干净利落, 不要拉长电弧, 保持大小适宜的熔孔, 过大会使焊缝背面产生下坠或焊瘤。熄弧与燃弧的时间要适宜, 要求在每一个熔池的前面要有熔孔出现, 熔孔的轮廓由熔池边缘和坡口两侧熔化的金属组成。打底层质量主要取决熔孔的大小及间距, 大小大于坡口间隙0.5~1mm, 间距为熔池1/3。

4.2 盖面层的焊接

清理打底焊的熔渣, 修整局部接头, 调整工艺参数, 焊接电流可以大一些。

为了使焊缝中间凸起, 并与母材圆滑过渡, 运条可采用月牙形, 焊条角度与打底层一致, 焊条摆动应平稳, 运条速度要均匀, 在坡口两侧稍停留1~2秒充分熔合, 有节奏, 防止出现咬边。始终保持熔化坡口边缘约1.5mm, 要严格控制弧长, 做到熔池清晰明亮, 宽窄一致, 波纹均匀, 细腻。

在盖面层焊接时, 由于在仰焊、斜仰焊区段液态金属易下坠, 则要求焊缝焊的薄些;而在斜平焊、平焊区段熔池温度偏高不易起弧, 则要求焊缝焊的厚些, 可使盖面焊缝余高整体均匀。左右半部的操作基本相同。

5 仰焊、立焊、平焊操作技巧

仰焊质量的好坏, 除了设置良好的焊接参数, 更关键的在于如何操作, 控制焊条的角度, 运条方式, 速度的快慢, 手法稳健等。手法上要注意将焊条压低施焊, 运条幅度小, 速度快, 采用锯齿形摆动, 焊接中要多观察如发现有下坠趋势应提前停弧, 敲渣, 才可续焊。

立焊打底运条采用锯齿形横向摆动断弧焊接, 弧长应小于焊条直径。操作时要做到:一看:观察熔池大小, 并基本保持一致;二听:听焊接的声音, “噗噗”声;三准:焊接时溶孔的断点位置要把握准确。

平焊运条采用锯齿形焊接, 施焊中在两侧稍作停留, 收尾点起过始焊端10mm, 焊缝收口时要填满弧坑。

总之, 在实际操作中只要我们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主动思考, 大胆实践, 不断总结创新, 就会获得较好的焊缝质量。

摘要:手弧焊操作, 是一项技术性较强、体力消耗较大的手工操作技能。管V形坡口对接水平固定手弧焊操作, 又是接焊操作中难度最大的一种, 俗称全位置焊。此操作中有平焊、立焊和仰焊等位置焊, 本文按照仰焊→立焊→平焊的焊接顺序, 从打底层焊和盖面层焊的操作方法进行探讨, 以求获得较好的焊接质量。

关键词:手弧焊,全位置焊,工艺特点,打底层焊

参考文献

[1]王长忠, 主编.焊工工艺与技能训练[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1.

[2]杨兵兵, 主编.焊接实训[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3.

[3]范绍林, 主编.焊工操作技巧集锦100例[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3.

[4]技工学校机械类通用教材编审委员会编, 焊工工艺[M].学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7.

水平固定管论文 篇2

【中图分类号】R339.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568-01

临床上有许多不能由口进食的患者需要下胃管进行鼻饲饮食,还有一些外科手术后或者腹部疾病的的患者也需要下胃管接负压进行引流胃内容物或胃液,保留胃管时间少则3~5天,多则数月,这期间如果胃管固定不牢固,患者翻身、起床等活动容易将胃管脱出,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而且再次下胃管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我们在临床上结合患者情况,将康乐保皮肤保护膜(Coloplast skin barrier)和鼻贴(北京格威德)一起尝试用新的方法固定,取得了新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方法

接到医嘱需要给患者下胃管后,先做好患者的评估,向其解释此操作的母的,取得其合作。嘱家属用温水将患者脸部清洗干净,尤其是鼻梁及鼻翼周围皮肤清洁干净。准备用物:一次性胃管、鼻贴、康乐保皮肤保护膜、医用胶布、记号笔等。测量下胃管长度,将胃管下至所需刻度后,抽取胃液确定胃管在胃内,确定好位置后准备好鼻贴,将康乐保皮肤保护膜一面均匀的涂在鼻梁中下2/3上,等待数秒保护剂处于半干状态时,将鼻贴上段贴在鼻梁的中下2/3处,稍用力按压,使鼻贴紧密贴合在皮肤上;再将康乐保皮肤保护膜的另一面涂在鼻贴的中下2/3上,最下端可多涂几次,再等待数秒,保护剂处于半干状态时将鼻贴中段固定在胃管上,下段旋转缠绕固定于胃管上,鼻贴末端如果粘合效果不好,可用一小条医用胶布在鼻贴末端和胃管缠绕一圈,使鼻贴和胃管紧密结合。再将胃管呈“U”字形用医用胶布蝶形固定于同侧面颊上,胃管末端记录置管日期,向患者宣教,完成操作。

2. 讨论

胃管固定方法的护理进展 篇3

1 胶布固定法

1.1 传统胶布固定法[1]

按常规操作插胃管至预定长度, 用一条胶布交叉固定于鼻翼, 另一条胶布在颊部固定。但这种方法存在很多不足, 当患者面部油脂分泌较多、出汗、洗脸时, 粘性差的胶布会自行松脱, 难以固定;患者烦躁或意识模糊时能轻易将胃管拔出。

1.2 “Y”型宽胶布鼻梁固定法[2]

插管成功后, 将8~10cm×2.5cm的3M宽透明通气胶布1/2纵形撕开成“Y”型, 整端从鼻根至鼻尖粘贴于鼻梁上, 撕开端的两条胶布分别按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向下螺旋绕贴于胃管上, 此方法具有固定牢固, 不适程度低、美观等优点。

1.3 长胶布交叉固定法[3]

取一长约55cm, 宽1cm的胶布, 在胃管插入成功后, 将胶布正中与胃管交叉后沿耳廓上方绕至脑后重合。为避免胶布长时间粘贴损害患者皮肤, 还可在固定前将胶布除正中4cm、两端各5cm外的部分纵行内折, 使胶布不粘贴皮肤。这种方法避免了患者翻身、牵拉及躁动时拉出胃管, 适用于长期带鼻胃管的患者。

1.4 三叉胶布固定胃管法[4]

取长8cm, 宽2.5cm胶布, 将一端分3等份剪开5cm, 另一端剪至圆钝。胶布宽的一端贴于插胃管侧鼻翼上方约3cm, 将三叉胶布中间一条缠绕胃管, 两侧胶布交叉固定胃管再反折向上交叉贴于鼻部宽胶布上。该方法适用于躁动或意识障碍的患者, 操作简单, 固定效果好。

1.5 鼻尖耳垂双固定胃管法[5]

用长约5cm的胶布在胃管的鼻腔出口处先对粘后交叉固定于鼻尖上;再用长约3cm的胶布在外露胃管的15cm处 (以胃管略有弧度为宜) , 亦先对粘后再固定于耳垂前后两面;李兆婷[6]报道采用该方法对30例长期留置胃管患者进行固定, 效果满意。张利国等[7]报道胶布对粘法的固定效果明显优于交叉法。

1.6 碟形胶布固定胃管法[8]

将胶布剪成宽约2cm, 长约5cm的条形, 从中间剪开约4cm, 先将鼻部擦试干净, 酒精灯微热胶布后, 末端固定胃管1周, 两分叉各绕胃管1周交叉粘于同侧鼻翼。此方法解决了传统固定方法胶布与鼻翼接触小, 容易被沾湿而松脱, 增大胶布与鼻翼的接触面, 减少胃管的滑脱。

1.7 3M高强度外科胶布固定法[9]

取长约8~10cm、宽2.4cm的3M高强度外科胶布, 从一端中间撕开约5~7cm, 占总长度的2/3, 未撕开部分沿着鼻尖至鼻梁方向粘贴, 撕开的两半先把顶端折进0.5cm以利更换胶布时方便与胃管分离的操作, 然后以左右分别交叉缠绕在胃管上, 每2天更换1次。3M高强度外科胶布是由绢丝面料做成, 不易断裂, 透气性能好, 粘性强, 操作简单, 固定可靠, 外观整洁, 患者无不良反应, 易为患者及家属接受。

2 “三打结三胶布”固定法[10]

用3M普通纸胶, 30cm长的4~5号手术缝合用线1根。按常规操作插胃管至预定长度后, 对折丝线 (双股) 在胃管近鼻翼处打一外科结, 在此结上方约3cm处打第2个结 (普通死结即可) , 长1cm纸胶固定此结在鼻梁中段。眉毛上约1cm处打第3个普通死结, 1cm长胶布固定此结于眉心。丝线末端反折 (避免丝线毛端在外) , 第3条1cm长纸胶固定毛端, 复粘在第2条胶布上。此方法能明显弥补胃管易松脱的不足。

3 非胶布固定法

3.1 静脉延长管固定胃管法[11]

静脉延长管又名一次性使用连接管, 剪去两端膨大部分, 再备一条宽0.8cm, 长6.0cm的医用橡皮膏。插入胃管后, 取延长管的1/3长在鼻腔外的胃管处打结, 然后用备好的医用橡皮膏在打结处交叉缠绕, 检查无松动, 把延长管的2/3经一侧面颊部绕头1周在另一侧耳后两端延长管汇合打结固定。使用一次性连接管, 固定效果确切, 特别适用于躁动患者, 不易脱出。

3.2 寸带固定法[12]

取一根长70cm、宽1.5cm寸带, 在寸带中间打成双套结, 套进胃管的外端, 送至鼻部拉紧, 将寸带两端绕过双耳上缘至枕后一侧打结固定, 双耳上缘各垫棉球以防双耳受压, 寸带松紧度可调。此方法取材方便, 固定好, 胃管不易脱出, 患者感觉舒适, 每周更换1次。

3.3 系带+瓶塞固定胃管法[13]

在瓶塞 (青霉素类药瓶塞除外, 以防止药物过敏) 的中央用剪刀穿1个与鼻饲胃管粗细相宜的小孔, 再于瓶塞两侧分别系上系带, 鼻饲管穿入中央小孔, 两侧系带系在脑后或套在耳朵上。此方法固定很牢固, 但操作较复杂, 且瓶塞质地较硬, 刚好卡在鼻孔中, 鼻腔通气受到影响, 对于呼吸情况不佳的患者其固定方法欠佳。

3.4 双耳挂式胃管固定法[14]

取1.5cm长的止血带 (已消毒) , 在其中间对称处各剪0.5cm小口, 大小刚能适合胃管穿过即可, 用止血钳夹住胃管穿过止血带的两个小口至所需长度 (固定胃管处) , 按操作常规插入胃管至所需长度后, 在止血带外侧处用一条细棉绳在中央打一死结, 两端细棉绳分别套上小硅胶管 (剪取一次性输液管10cm) , 并在硅胶管两端将棉绳打死结, 防止硅胶管移位, 最后将两端棉绳拉至枕后打一活结。小段止血带使用及棉绳固定起到增大胃管留置脱出的阻力, 套用硅胶管的棉绳可防止耳廓摩擦伤。此方法消除了胶布固定法所存在的安全隐患, 可防止单纯的棉绳固定法引起的局部组织摩擦伤。

4 烧伤患者胃管固定法[15]

用1根麻线分别穿入2段一次性吸痰管内, 中间段无吸痰管保护的麻线顺向环绕2圈, 将右边的圈叠加至左边的下方, 两边抽紧以固定胃管, 被吸痰管保护的麻线越过创面, 直接绕过双耳上缘至枕后打结固定。麻线具有增加磨擦力, 不必借助胶布可直接固定胃管, 外套一次性吸痰管, 减少渗液污染。

5 小 结

水平固定管论文 篇4

【关键词】 胃管固定方法;临床效果;对比研究

【Abstract】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gastric tube of two different fixation methods of clinical effects. Methods: 120 patients with neurosurgery allowance stomach of nasogastric tube, each 60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control group using traditional methods of gastric tube fixed observation group USES the transparent dressing 3 m stick fixed gastric tube, 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gastric tube slip rate, comfort, beautiful degree and the incidence of stomach tube fixed place skin damage. Results the rate of gastric tube shedding observation group patients, gastric tube fixed place skin damage rate is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mfort, beautiful degree is bet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using 3 m transparent dressing stick fixed stomach tube is firm, comfortable, beautiful, good skin integrity makes use of clinical promotion.

【key words 】Stomach tube fixed method ; Clinical effect ;The comparative study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061-01

神经外科患者病情危重,经手术或抢救后长期昏迷卧床,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及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致患者不能自行进食。因摄入不足造成水和电解质紊乱及营养不良,另外长期静脉高营养没有食物经消化道进入人体内,可引起胃肠黏膜萎缩,屏障功能减弱,细菌或内毒素 易入血,导致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MSOF) 形成[1]。故很多患者都需要早期置入鼻飼管。鼻饲是一张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在营养护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过留置胃管的固定一直是临床上关注的问题,我们在使用传统固定方式的同时也进行了较多的探索[2]。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在胃管固定材料的选择上,固定方法等方面做了许多改进[3]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胃管固定不牢或方法复杂等不足。就此问题,我们改良设计了一种新的鼻饲管固定方法,并将其与传统方法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将2013年6月----2014年5月120例神经外科留置胃管鼻饲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男51例,女9例。年龄21-81岁,留置胃管7-32d,平均(26.5±7.8)d。观察组男49例,女 11例。年龄23-84岁,留置胃管时间7-33d,平均(27.9±8.1)d。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留置胃管时间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对照组 传统的胃管固定法:确定胃管在胃内后,将胃管用胶布固定在鼻翼及颊部[4],鼻翼上交叉贴1根胶布,脸颊部1根胶布交叉贴,共用2根胶布。

1.2.2 观察组 用3m透明敷料贴固定法:用3m透明敷料贴(型号:3m透明敷料;规格:宽10cm长12cm一张,用剪刀横向剪宽2cm,使之变成宽为2cm,长为10cm的敷贴),操作步骤:①患者仰卧位,证实鼻饲管在胃内后,清洁胶带粘贴部位,保持皮肤干燥,无化学剂及油脂。②将敷贴一端撕开,先粘贴于患者鼻根至鼻尖处(约4cm),使之与皮肤妥帖,然后缠绕胃管2圈,将剩余部分贴于患者鼻部。

1.3 评价指标 胃管滑脱率:以留置胃管时标记好的刻度为标准,胃管脱出3cm以上为胃管脱出。 舒适度:患者的主观叙述。 美观度:患者或家庭评价。皮肤受损:固定胃管处皮肤出现红,痒,皮疹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PEMS 3.1 统计学软件,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评论

留置胃管鼻饲是神经外科患者增加营养的最佳途径,鼻饲管的意外拔出,不仅影响治疗的正常进行,而且还增加病人病苦和费用[5]。在鼻饲中最关键的环节是胃管的插入和固定,而影响胃管留置时间长短和舒适度、美观度及胃管固定处皮肤受损等情况又取决于胃管固定的材料和方法,固定的牢固的程度,传统的固定方法与3m透明敷料贴固定法粘贴的部位都是在鼻翼处。虽然鼻翼周围油脂分泌比较旺盛,加上出汗,容易使胶布很快丧失黏性,但3m透明敷料贴使用的是特殊的聚氨酯材料制成,在皮肤上形成一层保护膜,具有透气性好,防水防菌功能,皮肤可正常呼吸【6-7】。且3m透明敷料贴特点外还有专用的医用粘贴配方,提供持久的粘贴时间,在潮湿环境下粘性更强,专为湿热环境和多汗患者设计,因而牢固性强。价格适中,因一张10cm×12cm 3m透明敷贴可供5次使用,并且便于观察胃管情况。由表一可见,应用3m透明敷料固定胃管法,降低胃管的脱出率,皮肤受损发生率,并且舒适、美观,减轻护士工作量,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

参考文献

[1]金惠铭.病理生理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69

[2]李晓波,荆涛.开胸手术中应用肋间神经冷冻止痛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15):32-33

[3]张琳妹.临床胃管固定方法护理进展【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5):85-86

[4]范海萍,刘宏,申英华,昏迷患者鼻饲管置入方法的改进【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5):87

[5]许月春.监管病房儿科导管的固定方法.现代中西医综合杂志,2004,3(3):363

[6]刘军霞,李峰,孙珊.3m透明敷贴在褥疮预防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2006,22(15):24

改良式鼻胃管固定法 篇5

1 材料

取棉质肤色布条1根, 修剪成宽度约1.5cm, 去掉毛边, 长度根据病人胖瘦而定, 一般90cm~105cm。

2 方法

插入鼻胃管并确认胃管在胃内后, 用宽约1cm胶布于鼻胃管插入长度标记处缠绕3圈, 再用备好的肤色布条在缠好的胶布近鼻端处打结, 然后将肤色布条经过左右两耳郭上方, 在枕后 (仰卧时在耳郭后方) 打活结固定, 也可固定于下颌处, 松紧度以能置入一手指为宜。

3 优点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温差应力 篇6

管壳式换热器的传热面由管束构成, 管子的两端固定在管板上, 管束装在外壳内, 外壳两端有封头。一种流体从封头进口流进管子内, 再经封头流出, 此路径称为管程;另一种流体从外壳上的连接管进入换热器, 在壳体与管子之间流动, 此路径称为壳程。虽然管壳式换热器的种类繁多, 但是通常可以将其总成拆分为前端管箱、壳体、后端结构 (包括管束) 等三个主要部分, 执行国家标准GB/T151-2014《热交换器》。 (此标准替代GB 151《钢制管壳式换热器》) 。此标准规定了国产管壳式换热器型号的表示方法, 通过型号很容易能够了解到换热器的结构、直径、管壳程压力、换热面积、管程数以及换热管规格等参数。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是管壳式换热器中常见的一种形式, 分为单管程和多管程两种结构形式, 其中单管程固定管板式换热器详见图1。

多管程换热器是在换热器的一端或两端的管箱内设置一个或若干个隔板, 使流体每次只流过换热器中的一组换热管, 最后由出口流出换热器。流体每流过一组换热管, 称为一个管程。几组换热管就称为几管程。当管程数为偶数时, 管程流体的出入口均安装在换热器的同一端。当管程数为奇数时, 管程流体的出入口则分别安装在换热器的两端。偶数管程的换热器, 无论制造、操作和维修都比较方便, 应此应用得较为广泛。奇数管程除单程外其他的管程很少使用。多管程换热器可以提高管内流体流速, 提高传热效率。

如图1所示,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管板与壳体是焊接在一起的, 管板不能从壳体上拆卸下来。此种换热器由于其结构紧凑和造价低廉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是其缺点是在管外不能采用机械法进行清洗, 所以要求壳程流体必须清洁、不易结垢、不易腐蚀。由于管内外是冷热两种不同温度的流体, 因此管子与壳体的壁温不同, 从而使换热管束与壳体之间产生热膨胀差, 而壳体与管板为焊接连接、换热管束与管板为胀接 (或焊接) , 因此换热管束、壳体、管板三者彼此约束, 限制了管束的自由膨胀, 其结果就是将在管壁的总截面和壳壁截面上产生应力。由于此应力是由管壁与壳壁温度不同而引起的, 因此通常称之为“温差应力”。管壁与壳壁的温度差越大, 则温差应力也越大。温差应力可以造成管子与管板连接处发生泄漏, 严重时甚至造成管子从管板上拉脱, 破坏整个换热器。

了解温差应力产生的原因, 有助于制定预防措施和减少泄漏事故的发生, 并有利于提高设备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在固定管板式换热器之后, 又相继出现了内浮头式换热器、外浮头式换热器、U形管式换热器、填料函式换热器等等, 均有各自的优缺点, 本文不再赘述。

摘要:本文简述了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工作原理, 以及其产生温差应力现象的原因和危害, 对制定应对温差应力的预防措施起到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管壳式换热器,温差应力,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侯芙生.炼油工程师手册[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5.

[2]宋天民.炼油工艺与设备[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2014.

[3]沈本贤.石油炼制工艺学[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2011.

[4]唐孟海.原油蒸馏[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7.

[5]马秉骞.炼油设备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9.

[6]王风林.炼油过程及设备[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2011.

[7]《换热器设计技术Fundamentals of Heat Exchanger Design》, Ramesh K.Shah和Dusan P.Sekulic.

[8]郭崇志.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温差热应力数值分析[J].化工机械, 2009, 36 (1) .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固定方法及优点 篇7

1 临床资料

收集2012年下半年颈内静脉80例, 年龄18岁~85岁, 平均51.5岁, 均诊断为直肠癌、胰腺炎、胃癌、胆囊癌等需要输入化疗药液, 胃肠道术后需要长期禁食水输入大量液体来完成治疗, 减轻反复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及降低化疗药物渗漏至皮肤坏死的危险性。

2 固定方法

颈内静脉固定方式在颈内静脉穿刺相对应皮肤上缝合一针, 线穿过固定点后打结。消毒待干, 采用“施乐扣”固定法, “施乐扣”上的蓝色箭头一定要朝向穿刺点的方向, 即将“施乐扣”中央2个蓝色突起点置于连接器翼型部分两侧小孔中, 并扣紧两边锁扣, 确定“施乐扣”在皮肤上的位置, 撤下底部防贴纸膜, 固定“施乐扣”装置, 3M透明贴膜贴于“施乐扣”边缘[1], 固定于离穿刺点3cm~5cm锁骨下皮肤平整处。

3 优点

“施乐扣”固定装置为椭圆形受力均匀, 有效保证液体输入。同时减少了护士在更换敷料时因分离过程的不慎导致导管的脱出, 改变了病人的安全性与舒适度[2], 增加了导管固定的安全性, 防止病人活动、翻身及穿脱衣服时不慎将导管带出, “施乐扣”遵循OSHA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 推荐的无缝和固定的建议, 为导管固定提供了临床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林静, 马珊.施乐扣固定PICC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 2010, 25 (5) :13-14.

两种留置胃管固定方法的比较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0年12月我科留置胃管病人200例, 男128例, 女72例;年龄8岁~89岁, 平均57.3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100例, 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病程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留置胃管固定方法

1.2.1. 1 对照组

采用传统固定方法:1.5cm×8.0cm的医用胶布2条, 分别在胃管上交叉, 然后粘贴在鼻翼两侧及面颊部。

1.2.1. 2 观察组

采用新型无胶布固定方法。 (1) 材料:选择柔软有韧性透明的聚乙烯软管2根, 第1根管径为0.5cm, 长度为1.0cm, 第2根管径为0.2cm, 长90cm, 剪刀也可利用一次性吸氧管上的固定装置。 (2) 使用方法:将管径为0.5cm, 长度为1.0cm的软管压平, 对折;用剪刀在其中点两侧剪开2个小口, 两端剪口与胃管管径相符, 再将另一根管径为0.2cm, 长90cm的软管横向穿过第1根软管, 再用一小截软管做一调节夹, 可随时调节松紧, 固定于头顶。做好后用纸塑包装包好, 给予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插管前, 将胃管穿过聚乙烯软管, 下滑至60cm处进行插管。插管成功后将聚乙烯软管上移至鼻底, 用透明胶粘在插管刻度处缠绕一圈, 作为标记, 也可增加软管与胃管衔接处的阻力与摩擦力, 防止胃管脱出。再将固定管固定于头顶, 调整调节夹, 达到松紧适宜, 使胃管既不会滑脱又使病人舒适[4]。

1.2.2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病人意外脱管、固定处皮肤受损情况、护理工作量 (≤5min) 、舒适美观度、拔管时间 (≤3min) 、病人满意度 (分满意、一般、不满意) 情况。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3.1 新方法使用方便, 固定牢靠

传统固定法使用胶布固定, 随时间延长, 汗油脂分泌, 其黏度减弱, 尤其是脸颊处的胶布, 更是难以粘贴, 常常因黏性降低而脱落失去固定作用, 有时需要多次重新粘贴固定, 一旦病人活活动动幅幅度度稍稍微微增增大大, , 胃胃管管就就有有可可能能脱脱出出。。新新方方法法取取材容易。制作简单, 消毒灭菌方便。在插管刻度处, 用透明医用胶贴缠绕一圈作为标记, 也增加软管与胃管处的阻力, 摩擦力, 防止胃管滑脱。头顶固定处设计自动调节夹, 利用头部做支点引发反牵引力, 也可防止胃管下滑。并随调整胃管松紧度, 既不用限制病人的头部活动, 又不易使胃管因胶布粘贴不牢或打喷嚏脱出, 减少病人置管的痛苦。

3.2 新方法保护皮肤, 不受损

面颊部体表面积小, 留置胃管病人需每天或定时更换胶布, 即使每次更换粘贴胶布位置, 在较小面颊部区域及鼻翼两侧因反复胶布刺激, 易使部分病人发生接触性皮炎、水疱等皮肤受损情况。接触性皮炎是由于接触某种物质后, 在皮肤和黏膜接触部位发生的急性或慢性炎症, 而新方法不使用胶布固定, 减少皮肤刺激, 避免了上述困扰。

3.3 新方法提高美观、舒适度

传统固定法使用胶布、白纱带、棉线绳、橡皮筋等固定。易被鼻腔分泌物, 面部的汗液渗湿, 留下胶布的痕迹, 不易清洁, 影响病人美观, 引发病人对形象美的担心。更换胶布时常因胶布牵拉皮肤引起不适感及撕扯胶布对皮肤造成的损伤。用胶布固定胃管舒适度低, 不易清洁, 硬质胃管固定在鼻翼, 鼻黏膜薄, 无脂肪组织局部受胃管壁压迫, 血液循环不畅, 再加上分泌物的存在造成潮湿环境, 使病人感到不适, 且对皮肤有刺激而降低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新方法采用无胶布固定, 全透明装置, 固定于颜面部有利于美观, 又便于观察病人皮肤情况, 聚乙烯材料易于清洁, 自动调节夹可根据病人的需求自行调节, 即舒适又美观。

3.4 新方法护理方便减轻工作量

传统固定法粘贴胶布多, 且需经常更换, 每次更换需清洁皮肤, 胶布痕迹难以去除, 因胶布粘贴后引起的皮肤受损增加了病人的痛苦, 降低了病人满意度, 同时加重了护士的工作量。更换胶布的同时移动留置胃管, 刺激气道, 引起病人恶心不适, 增加了留置胃管脱出的风险, 增加了护理工作量, 新方法固定胃管便于口腔护理及鼻腔清洁, 由于胃管固定牢靠, 口腔护理时不会担心胃管滑出, 便于清洁口腔, 也可随时用棉签清洁鼻腔分泌物, 特别适用于口腔颌面外科疾病术后病人经鼻留置胃管固定。

3.5 新方法固定效果好, 提高病人满意度

留置胃管病人因长期不能经口进食, 心理焦虑、烦躁, 再加上担心胃管滑出, 担心插管的痛苦, 使病人心理压力大, 新方法固定胃管不仅减轻病人心理压力, 提高住院病人的生活质量, 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 也减轻护理人员工作量, 让护士有更多的时间为病人服务, 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

关键词:留置胃管,固定方法,护理

参考文献

[1]陈丹.“八字形”结在胃管固定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 (2) :227-228.

[2]李玲, 肖艳秋, 白琳.介绍一种胃管固定法[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 (4) :346.

[3]梁妙玲, 李洁霞, 滕金蓉, 等.脑卒中病人两种胃管固定方法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 (20) :61.

水平固定管论文 篇9

关键词 骨外固定支架 骨折 护理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254

骨折固定分为骨内固定和骨外固定,与骨内固定相比,骨外固定支架具有便于处理患者伤口和修复骨折处的软组织损伤两大优点。由于骨内固定限制较多,骨外固定支架在临床上已有广泛应用,尤其是在患者不宜进行骨内固定且伴软组织损伤四肢长骨干中的骨折中[1]。但骨外固定支架也有其不足之处,它会造成患者日常生活不便。一旦护理不当,患处极易被感染。2008年9月~2009年10月对339例患者应用固定支架的患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2008年9月~2009年10月对339例患者应用骨外固定支架,男194例,女145例,其中18岁以下患者34例,19~35岁患者148例,35~60岁患者76例,60岁以上患者81例。骨折部位,肱骨干骨折32例,股骨颈骨折42例,股骨干骨折128例,胫腓骨骨折137例。

护 理

心理护理:骨折后,患者普遍对未知的医疗效果持担心心理,担心固定支架会对日后正常生活的产生影响。同时,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和担心手术的不成功,使患者对是否采取手术抱有犹豫心态,对患者康复造成了极大影响。因此,护理人员在术前应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术前心里护理分为三个步骤:①主动向即将进行手术的患者仔细介绍手术流程、注意事项;②患者如有疑问,耐心回答,并帮助患者尽快适应医院环境,降低患者的焦虑感;③向患者及家属介绍骨外固定支架的优点,减少患者担心,寻求家属的配合。如有必要,可请已进行手术的患者告知术后的康复情况。

患者骨折处的固定:术前应仔细观察患者骨折严重程度,对病情有大致了解。用夹板固定并制动患者骨折处,避免病情加重。同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如非必要避免移动患者的骨折处,以防患者疼痛感加深,同时损害骨折部位附近的血管神经。

患者事先清理患处皮肤:因为骨折发生在四肢,四肢皮肤生长着大量的毛发极易包含着细菌和污垢,在术后不便清理伤口。所以,为了避免术后伤口被细菌感染,术前应及时清理患处皮肤,降低伤口感染率。

患者术后骨折处的放置:术后骨外支架已固定,如患者躺卧姿势不正确,极易造成肢体肿胀。所以,当患者返回病房后,应及时告知患者将骨折出抬高30~40°[2],使淋巴、静脉能够顺利回流,避免肢体肿胀。

针孔皮肤的清洗: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骨折护理不当,很容易使患者并发针孔感染,增长患者康复时间,因此必须予以重视。术后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应该每天用75%酒精棉球清洗针孔处,并将75%浓度的酒精纱布固定在针孔处,避免患者伤口感染。在清洗过程中,轻轻擦拭,切记撕掉纤维性包裹,使患者皮肤保持一定厚度来抵御伤口感染。同时,定期观察患者针孔处的症状,一旦发现有针孔周围的皮肤出现微红、微痛,则须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消毒护理,抬高患者骨折处。如果感染严重,必要时可使用抗生素。

固定支架的维护:患者术后一定程度康复后,可适当进行功能锻炼。但运动可能会导致固定支架螺丝钉的松动,须时刻注意固定支架情况。医护人员应当告知患者一旦发现有螺丝钉松动,及时告诉医生固定螺丝钉。否则很可能因为外固定支架的松动致使骨折处的移动,影响患者康复。

指导患者进行患肢的功能锻炼:术后患者长时间卧床,会导致患肢肌肉萎缩。医护人员应正确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肢体锻炼,促进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如果患者在锻炼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活动,卧床静养一段时间,并抬高患肢。

结 果

进行骨外固定支架的339例患者通过术前、术后护理,279例患者正常愈合,针眼感染患者19例,骨折再移位患者6例,针眼渗血患者17例,螺丝钉松动患者18例。

讨 论

骨外固定支架治疗骨折具有良好的疗效,当患者是因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及缺损时,应作该方法治疗效果尤佳。采用此种方法,骨折处愈合速度快、患者治愈率高、并发症少;患者痊愈后骨折处无异物,避免了二次手术;同时也缩短了患者治疗时间,降低了医疗费用及成本。但如护理不当,患者极易被感染。本次试验表明,临床护理工作中细致的观察、正确的处理、及时的指导对骨外固定支架的治疗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夏和桃.组合式外固定手册[M].北京:北京骨外固定技术研究所,1996:1-30.

经鼻留置胃管固定方法与护理 篇10

1 固定方法

1.1 棉绳固定法

(1) 用一根棉绳在靠近唇边的鼻胃管上系一个死结, 打结后将两端棉线尾分别放在嘴角两旁, 靠唇边0.5~1cm分别在面颊处用2块一次性使用连接管, 剪去两端膨大部分, 再备一条0.8cm×6.0cm的胶布, 在延长管的一端用3M敷帖盖住棉线贴在皮肤上, 此法一般用于新生儿。 (2) 用一根棉绳 (长7~8cm) 在鼻孔处的鼻胃管上系一个死结, 一端固定在绷带上, 将绷带经一侧面颊、耳廓上绕头一周, 在另一端棉绳汇合打结, 松紧适中, 以放入一指为宜。

1.2 敷料贴法

使用3M透明敷料贴, 取一块长3cm×8cm的敷料贴, 从一端剪开约5cm, 未剪开部分沿鼻尖至鼻梁方向粘贴, 剪开的两半先把顶端折进0.5cm以利更换时方便与胃管分离, 然后绕过鼻胃管交叉固定在鼻翼上, 48~72h更换1次。

1.3 吸氧鼻塞、医用绷带固定法

取一次性吸氧鼻塞1个, 手术刀片1枚, 医用绷带40~50cm。用手术刀片在鼻塞臂正中修一直径与鼻胃管直径相当 (可稍小于鼻胃管直径, 可借助鼻胃管的弹性加固胃管) 的圆孔, 将备好的绷带自鼻塞两侧小孔穿出, 再将胃管插入鼻塞插入鼻塞修好的圆孔。胃管置入后, 将鼻塞推至鼻孔处, 调整好绷带松紧度, 经耳廓系于头部颞侧。

1.4 胶管、寸带的固定方法

在胶管 (日常输液用的止血带1.6cm) 中间处剪直径0.4cm的孔道 (胃管恰可通过此孔道贯穿胶管且非人力作用胃管不能移动) , 将寸带 (80cm×0.8cm) 从胶管中间纵向穿过, 胃管盲端穿过胶管中间剪好的孔, 滑到60cm处, 常规置入胃管后, 将胶管移至鼻尖处, 寸带分别从两侧耳廓上缘系于枕后, 松紧以能容纳两指为宜[1]。

1.5 3M外科胶带固定法

取一段长8~10cm、宽2.4cm 3M高强度外科胶带, 从一端中间撕开5~7cm, 占总长度的2/3, 未撕开部分沿鼻尖至鼻梁方向粘贴, 撕开的两半先把顶端折进0.5cm以利更换时方便与胃管分离, 然后以左右分别交叉缠绕在胃管上, 每2天更换1次[2]。

1.6 白扁带固定法

采用长75.0cm、宽1.2cm的白扁带固定, 即在插胃管前先在白扁带1/3处做2个直径6cm的带圈, 2圈重叠放好备用。置入胃管并检查胃管确在胃内后即将白扁带套圈套入胃管至近鼻孔处, 拉紧套结, 沿两耳上方及枕部系于侧面, 在耳朵后方打结, 松紧以能容1指为度。

2 护理要求

2.1 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

向患者进行有关疾病的治疗、护理方面的健康宣教, 讲解胃管脱落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同时加强陪护人员的健康教育, 避免其在陪护患者过程中造成管道意外脱落。

2.2 适当约束肢体

对于术后烦躁不安、不合作的患者, 在征得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下可适当约束肢体。注意观察约束肢体的血循环状况, 每2小时解开、放松约束带1次, 每次15~30min。放松约束期间有专人守护, 防止患者自行拔管。

2.3 减轻患者不适

舒适度的改变是患者自行拔管的主要原因[3]。每天应行口腔护理2~3次, 置管期间每天口服液状石蜡, 同时插管侧鼻孔滴液状石蜡, 起到润滑效果[4]。胃内引流液每天倾倒, 如过多应及时倾倒, 防止引流液过重牵拉胃管造成脱落。

2.4 定时观察、巡视

固定好胃管后应做好标记并定时观察胃管固定情况, 进行严格交接班。棉线固定时应注意棉线是否松脱或被汗液浸渍, 发现后应立即重新绑紧或更换棉线, 并注意棉绳过紧引起患者不适。

2.5 加强置管期间的心理护理

留置胃管期间, 给予心理支持是必不可少的。运用其他患者的现身说法,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配合治疗护理。

参考文献

[1]吕娟, 祝贺.改良鼻胃管固定方法介绍[J].护理研究, 2007, 21 (12) :3107.

[2]陈建意, 郑丽珊, 马丽锋.胃管固定方法探讨[J].安徽医药, 2006, 10 (6) :463.

[3]朱安琼.长期留置胃管病人护理方法的探讨[J].四川医学, 2006, 27 (4) :432.

上一篇:预拌砂浆培训别开生面下一篇:关系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