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边固定论文(精选6篇)
单边固定论文 篇1
小腿开放性粉碎骨折并软组织挤压伤,创口面积大,骨折粉碎,污染严重,组织遭受挫灭伤为本症的特点。用什么方法处理最好,一直是创伤骨科的治疗难题。胫腓骨由于部位的关系,遭受直接暴力、打击、压轧的机会较多,又因胫骨前内侧紧贴皮肤,以开放性骨折多见,其骨折发生率约占全身骨折的13.7%[1]。我院自2001年3月至2005年9月采用单边动力加压式外固定器(Bastiani外固定器),治疗胫腓骨开放性粉碎骨折并软组织挤压伤88 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8 例,男76 例,女12 例;年龄20~54 岁,平均35 岁。均为车祸伤。左足40 例,右足48 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挤压伤。根据开放性骨折AO分类[2],Ⅱ度开放性骨折62 例,Ⅲ度开放性骨折26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均在6 h之内,平均住院时间为15 d。
1.2 外固定器的置入方法
1.2.1 术前准备
a)常规进行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肝功、肾功、抗HIV、HBsAg、胸片、心电图检查;b)外固定器的选择,根据患者胫骨的骨折部位、类型及胫骨的长度选择合适的外固定器。
1.2.2 外固定器的置入步骤
在胫骨一般用5 mm的Schanz针。于胫骨内侧进针,进针时以持针夹为进针导向器,循持针夹的齿槽进针,以免针距过宽或过窄。在进针前作一皮肤切口,插入套管,拔出套管针蕊后用钻头钻孔。退出钻头,测量骨孔深度和孔周围软组织深度,确定Schanz针螺纹段长度,取出钻袖后攻丝,选择合适的Schanz针拧入骨孔,术中尽量选择Schanz针的“安全通路”[3]。它位于胫骨前内侧,变动范围在邻近胫骨平台220°至刚刚在踝关节上120°弧内。检查骨折复位大致满意后安装连接杆,拧紧螺钉以夹紧固定针。可利用持针夹与连接杆之间的万向关节,对骨折成角移位进行调整复位。
1.2.3 术后处理
术后抬高患肢,置于布郎氏架上,术后第1天用CPM锻炼,常规运用抗生素,脱水消肿,并严密观察患肢足趾活动及末梢循环,以免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
2 结 果
共置入外固定器88个,随访2~1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10~18周,下肢功能恢复佳,仅2 例延迟愈合。1 例骨不愈合,给予植骨、胫骨交锁髓内钉固定后治愈。10 例穿针部位有不同程度的感染,局麻下对钢针部位进行小刀扩大,短程广谱抗生素治疗后痊愈,无一例发生骨髓炎。
3 讨 论
外固定器治疗严重的Ⅱ度和Ⅲ度开放性骨折是公认的适应证[4]。目前比较常用的外固定器主要有钩槽式外固定器、组合式外固定器、AO外固定器、半环槽式外固定器和Bastiani外固定器。我科使用的外固定器是国产Bastiani外固定器。
Bastiani外固定器的操作顺序为复位→穿针→固定→调整。首先复位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缩短和旋转移位,一定要在穿针前矫正。否则在穿针后矫正会出现针间皮肤、肌肉牵拉紧而产生剧痛,甚至出现坏死。另外还增加外固定的置入难度。
置入外固定器时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a)选择从肌肉少的方向进针,避免固定针影响肌肉收缩,妨碍肢体关节活动。胫腓骨骨折可从小腿前内侧或前侧进针,因此处胫骨紧贴皮肤,固定针对肌肉无影响。b)固定针尽量远离关节。关节周围皮肤和肌肉的活动范围较大,固定针应尽量远离关节,以免影响关节活动。c)进针时切忌用锤子锤击,也禁用快速电钻,选用低速(500~1 000 r/min)电钻钻入。前者容易使骨质劈裂,固定针松动,后者容易使固定针周围的软组织和骨骼灼烙伤,产生坏死,出现固定针松动、滑脱及皮肤针眼感染。进针时可用生理盐水滴入进针处,以降低钻头温度,减轻灼烙伤。d)固定针须穿透胫骨两侧的骨皮质,以免固定针松动或滑脱。慢速进针时可借助两个落空感来感觉针是否穿透了两侧骨皮质,出现第一个落空感时,表明针尖已进入了髓腔。一旦出现第二个落空感,电钻立即停止转动,此时针尖刚好穿透对侧骨皮质。拧入固定针时,不应超过对侧骨皮质5 mm,以免影响肌肉的收缩。e)对于固定长斜形或长螺旋形骨折,在两组固定针之间再增加1根或2根固定针,用于贯穿斜形或螺旋形骨折的两折端,它既增加了外固定器抗缩短移位的强度,又可以防止骨折端错动,避免发生侧方移位。f)针组间距尽量短,根据生物力学测试结果证明[5],固定针距离骨折线越近,即针组间距越小或同一骨折段的固定针间距即针组内针距越大,骨折固定越稳定。因此,靠近骨折线的固定针距骨折线2 cm为最佳,针组内的针距不小于4 cm,否则骨折由于杠杆原理而固定不稳。g)连接杆尽量靠近肢体,这样可使骨骼至连接杆的固定针体缩短,增强了固定针固定的钢度。但如连接杆贴进皮肤,容易影响针眼引流,导致针眼感染,还会致使受压皮肤坏死。因此,胫骨前内侧的连接杆以距离体表10~15 mm为佳。
4 术中常遇到的困难及处理
4.1 肢体扭转
如果骨折旋转移位,未能安全矫正就钻入固定针,安装连接杆后才发现远段肢体扭转。
处理方法:取下连接杆,摆正肢体,矫正旋转畸形,选择适当的进针点,重新进针固定,原来的固定针可以取除。
4.2 针间皮肤紧
如果对骨折进行少许调整固定后,固定针一侧的皮肤绷紧,术后病人会出现剧痛,甚至皮肤坏死。
处理方法:可用尖刀片插入针眼,沿紧张皮肤的相反方向作一皮肤切口,皮肤向紧张侧滑移,直到紧张的皮肤完全松弛,在原皮肤紧张侧将切口缝合。
5 软组织损伤的处理
Ⅱ度、Ⅲ度开放性骨折,一般污染明显且软组织挫伤严重而肿胀,直接缝合创面有很大的危险性,可导致骨筋膜室综合征。若创口污染不甚严重,清创后把握性较大,可行减张切口缝合,即与原创口平行,在适当距离作一切口,将开放性创口闭合,减张切口Ⅰ期植皮或覆盖凡士林纱布,Ⅱ期缝合。如小腿中段软组织缺损,胫骨外露,可利用胫前肌肌瓣覆盖,中上段可用腓肠肌肌皮瓣覆盖,中下段可用腓肠肌肌瓣覆盖。
6 术后处理
术后要注意观察足部肿胀、足趾活动及末梢循环,局部保温,禁烟并及时更换敷料,保护引流通畅。应用广谱抗生素静脉滴注,抬高患肢,75%的酒精滴钢针,3次/d;20%甘露醇250 mL静脉快速滴注,2次/d;七叶皂甙钠20mg静滴,2次/d;双氢克尿塞25mg,3次/d;5%的碳酸氢纳100 mL静滴,2次/d,连续3 d。以碱化尿液,防止肾功能障碍。根据伤口渗出及血液检查情况及时补充蛋白或输血,肿胀消退后逐渐停用上述药物。
术后当天开始练习肌肉收缩,术后第1天开始用CPM锻炼关节的屈曲和伸展活动。稳定性固定,术后3~6周可开始扶拐练习行走。不稳定性骨折,术后10~12周可开始扶拐练习行走。术后4~6个月经摄X线片示骨折愈合后去除外固定。取针时,直径在4.5 mm以上的固定针取针时应休息3~4周,以免行走时出现针眼骨折。直径在4.5 mm以下的固定针取针后可继续行走锻炼。
7 骨外固定治疗的优越性
创伤小,不破坏骨折端的血供,不干扰骨折端的软组织;能够提供稳固而有弹性的固定,按骨折的形态,通过外固定可以对骨折端进行加压、中和或固定性撑开;便于处理创口又不干扰骨折的复位和固定;即使创口感染,也便于换药,保持骨折端的稳定;可以早期活动关节,促进肿胀消退,避免关节粘连或僵硬。
总之,随着工业和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工业损伤和车祸事故的频繁发生,骨折与关节损伤的病情也更趋复杂化。肢体可出现皮肤坏死、创口感染、骨端外露、骨髓炎、骨折不愈合等严重并发症。而对这些难治的颇为棘手的病症,骨外固定可以发挥它特有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Bastiani外固定器对软组织损伤少、固定可靠、结构灵巧,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7,31.
[2]斯坦布恩斯.骨折与脱位图解——诊断分型与治疗[M].王怀星译.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
[3]荣国威,瞿桂华,刘沂,等.骨科内固定[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62-263.
[4]卡纳尔.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卢世璧译.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972.
[5]刘国平.实用骨科外固定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340.
单边固定论文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3 例, 男16 例, 女7 例;年龄14~62 岁, 平均36 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1 例, 坠落伤5 例, 砸伤4 例, 其他致伤原因3 例。闭合性骨折10 例, 开放性骨折13 例, 其中根据Gustilo分类[1], Ⅰ型2 例, Ⅱ型6 例, Ⅲ型5 例。骨折部位:肱骨骨折6 例, 桡骨骨折4 例, 胫骨骨折13 例。骨折类型AO/ASIF分型, A1型6 例, A2型4 例, B1型6 例, B2型3 例, B3型3 例, C1型1 例。
1.2 手术方法
1.2.1 小切口有限内固定
对于闭合性骨折, 以骨折断端为中心采取小切口暴露骨折端, 尽量不剥离骨膜, 注意保留与骨块相连的软组织。复位后用点状复位钳临时固定, 在骨折端应用AO原则确定方向后钻孔, 充分攻丝, 拧入相应长度可吸收螺钉, 螺钉直径不小于4.5 mm。对于开放性骨折, 则需经彻底清创后, 从创口进入, 直视下复位断端, 拧入可吸收螺钉。
1.2.2 外固定架的安装
骨折小切口有限内固定后, 根据骨折部位和类型, 选用“T”型、“一”型外固定架。以胫骨骨折为例, 在胫骨前内侧距骨折线约4 cm左右与胫骨垂直进针, 使用模具在骨折端中心上下各平行穿入2枚螺纹半针, 超过对侧骨皮质1~2个螺纹。最后安装外固定架, 将其置于距皮肤1 cm处锁紧外固定架各部件钮锁。
手术中所用的可吸收螺钉为全螺纹螺钉, 外固定架为国产单边外固定架。
1.2.3 术后处理
术后抬高患肢,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2~3 d, 2 d后更换敷料。术后当日即行功能锻炼, 下肢骨折可于术后3 d扶双拐部分负重行走, 8周后可完全负重行走。所有患者均于1周后摄X线片, 观察骨折端情况。X线片示骨折愈合后将外固定架去除。
2 结 果
本组23 例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7~22个月, 平均12个月。骨折均一期愈合, 平均去外固定时间31周。除一例胫腓骨下段骨折踝背伸稍受限外, 肢体功能满意。其中有4 例外固定架螺钉局部渗液, 细菌培养阴性, 经换药、抬高患肢, 减少活动后治愈。无骨感染病例, 去外固定架后无再骨折病例, 未见无菌性异物反应。
3 讨 论
四肢管状骨骨折是多发、常见的骨折, 其治疗方法较多, 其中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 近年来报道较多, 疗效满意, 其治疗方法基本得到了认可[2,3]。随着交通事故伤的逐年升高, 高能量损伤越来越多, 常常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4], 其骨折特点表现为软组织损伤重, 开放性损伤多, 给钢板、髓内针等内固定带来困难。另外, 接骨板及髓内针固定还存在应力保护现象, 骨折端初次加压后, 断端微小接触点因加压而逐渐崩溃及吸收, 使断端出现间隙, 不能达到满意的持续加压目的;外固定器则因其具有可调节性不仅能使骨折端持续加压, 而且还可根据需要随时调整压力大小。支架动力化有利于骨痂的生长、塑形和模造, 避免了骨质疏松、肌肉萎缩, 拆架后不再有骨折的发生。外固定手术结合有限内固定如螺钉、克氏针、钢丝等治疗四肢不稳定骨折, 不但切口小, 不剥离骨膜或少剥离骨膜, 有利于骨折的愈合[5], 而且还可有效增加骨折断端的稳定性。
可吸收材料的应用, 在骨科应该是一个发展方向。可吸收螺钉由自身增强聚-L-丙交酯组成, 无色透明, 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 组织反应小, 在人体组织中能水解成羟基乙酸和乳酸, 最终降解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其弹性模量为8~15 GPa, 超过松质骨的弹性模量 (1~5 GPa) , 这种特性允许骨有微小活动, 对加速骨愈合是必要的。有骨诱导活性和刺激成骨能力, 植入后产生正电压效应, 在早期可刺激生发层多能干细胞分化, 从而加速早期愈合过程, 减少骨不连的发生[6]。从固定强度、愈合时间和效果来看, 可吸收螺钉与传统金属内固定螺钉相比无明显差异, 生物相容性良好[7], 无任何全身毒性反应, 且无金属内固定物腐蚀引起的组织刺激反应, 免除再次手术痛苦, 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概率。本组病例均保持了长时间的骨折稳定, 未见炎性反应、感染和溶骨性反应, 骨折愈合良好。
单边外固定支架结合可吸收螺钉更适合于软组织条件差, 可能发生骨感染的四肢不稳定骨折。本组患者闭合性骨折10 例, 开放性损伤13 例, 其中GustiloⅠ型2 例, Ⅱ型6 例, Ⅲ型5 例, 应用该方法骨折和软组织均获得治愈。
将可吸收螺钉作为有限内固定的材料, 目前多见于松质骨部位[8], 而应用于皮质骨的较少。作为一个辅助内固定材料, 应用于皮质骨, 我们认为是可行的。可吸收螺钉协同单边外固定支架治疗不稳定性四肢骨干骨折具有以下优点:a) 极大限度减少了对已遭受创伤的骨骼的血运及周围软组织的干扰, 对于可能发生骨感染病例是一种安全方法。不影响对感染伤口进行相关治疗, 如更换敷料、皮肤移植、骨移植等, 可直接对肢体和伤口的情况进行观察。b) 易于操作, 小切口显露, 可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出血, 产品本身能抑制细菌生长, 可用于开放性骨折, 降低感染风险。c) 使骨折易于解剖复位, 有利于提高骨折断端的力学稳定性, 促进骨折愈合[9]。可吸收螺钉无毒副作用、无抗原性和致癌性, 完全降解吸收。具有植骨及诱导成骨作用, 可吸收材料降解失去强度的同时, 应力逐渐转移至愈合的骨组织, 避免了应力遮挡。d) 骨折愈合后, 去除外固定架方便, 避免了再次手术[10], 患者不需住院, 减少了患者的心理、生理、经济负担。对于某些部位的骨折, 如肱骨骨折, 由于局部瘢痕黏连, 解剖结构不清, 再次手术取内固定, 易造成医源性神经损伤, 应用可吸收螺钉后, 可避免许多并发症。e) 有一定的强度维持骨折的复位和愈合, 其弯曲强度大于130 MPa, 是松质骨的10~20倍, 可满足早期负重、功能锻炼等要求, 有助于减轻水肿并使关节面获得营养, 减轻关节囊纤维化、关节僵硬、肌肉萎缩和骨质疏松的发生。
操作注意事项:a) 清创要彻底。清创是最好的预防伤口感染的方法, 是任何抗生素都不能代替的, 应高度重视;b) 尽量保持骨块与周围肌肉筋膜的连续性, 减少对骨膜的剥离;c) 钉道周围皮肤组织应严密缝合不留死腔, 术后加强钉道护理, 保持钉道周围皮肤干燥;d) 骨折面间螺丝钉固定按AO法加压固定;e) 外固定架应避免压迫和腐蚀皮肤。穿钉部位需做皮肤0.5~1 cm的切口, 避免用钻头钻孔时绞匝压迫钉孔周围皮肤引起坏死。
本组结果显示采用单边外固定支架结合可吸收螺钉治疗不稳定性四肢骨干骨折, 是符合生物力学的固定方式。一方面避免了单纯外固定支架的许多不足, 保留了骨折断端的稳定性, 另一方面与钉板系统、髓内钉系统等常用治疗手段相比, 具有操作简便、骨折端血供破坏小、固定相对稳定和避免二次手术风险等特点, 且适用于开放性和高能量损伤病例, 为临床上治疗四肢不稳定性骨干骨折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11], 适宜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225.
[2]周玉江, 黄秀英, 王巧菊, 等.有限内固定加外固定支架治疗长骨干粉碎性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3, 11 (1) :68.
[3]王志刚.外固定支架配合有限手术内固定治疗胫腓骨不稳定骨折[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04, 12 (5) :51.
[4]Ma CH, Wu CH, Yu SW, et al.Staged external andinternal less-invasive stabilisation system plating foropen proximal tibial fractures[J].Injury, 2010, 41 (2) :190-196.
[5]马北辰, 贾明鸣.内外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临床探索[J].中外医疗, 2009, 28 (5) :45.
[6]Hollinger JO.Preliminary report on the osteogenicpotential of a biodegradable copolymer of polyactide (PLA) and polyglycolide (PGA) [J].J Biomed MaterRes, 1983, 17 (1) :71.
[7]肖睿, 宋跃明, 杨天府, 等.可吸收螺钉的初步临床观察[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2005 (5) :1055-1057.
[8]王卫国, 蔡锦方, 曹学成.可吸收螺钉治疗关节部位骨折的临床体会[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4, 19 (1) :63.
[9]陈德全.外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 2007, 13 (9) :399-401.
[10]Tyllianakis M, Mylonas S, Saridis A, et al.Treatmentof unstable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with Ilizarov circu-lar, nonbridging external fixator[J].Injury, 2010, 41 (3) :306-311.
单边固定论文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共26例30肢,其中男18例20肢,女8例10肢;年龄17~63岁,平均30.1岁。手术耗时0.5~7 h(平均1.24 h);左侧9例,右侧13例,双侧4例。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2例,重物压砸伤5例,高处坠落伤7例,意外摔伤2例。其中合并有其他损伤者15例。本组病例按Gustilo分型:Ⅰ型15例,Ⅱ型9例,Ⅲ型2例,其中Colles骨折18例,Smith骨折5例,Barton骨折3例,均为由内向外的开放骨折。
1.2手术方法采用臂丛阻滞麻醉,合并其他损伤者需全身麻醉。患者仰卧位,患肢上臂绑扎气囊止血带,对本组病例进行常规清创,消毒肥皂水冲刷伤口,大量生理盐水、双氧水及稀释碘伏交替冲洗伤口,常规皮肤消毒、铺单后,患肢外展,C型臂机X线透视下先行牵引闭合复位,复位标准:恢复掌倾角和尺偏角;恢复桡骨茎突长度及恢复关节面平整,关节内粉碎骨块移位及关节面塌陷均不超过1 mm。骨折复位满意后应用克氏针经皮自桡骨茎突交叉固定骨折块。C臂机透视位置满意后,由助手维持牵引,术者以跨腕关节单边外固定架定位后,分别在桡骨中下段桡侧前臂屈、伸肌鞘之间及第2掌骨为中段、基底部依次作4个小皮肤切口,钝性分离后经保护套钻孔攻丝,各拧入2枚直径4 mm螺钉。螺钉拧入深度以钻过对侧皮质1~2个螺纹为宜。螺钉位置调整妥当后,安装跨腕关节单边外固定架,连杆距皮肤3 cm。调整外固定架方向和牵引力量,C型臂机透视下骨折整体复位满意后,锁紧各关节螺母。克氏针尾端露于皮外保留0.5 cm并折弯。对于合并肌腱、血管及神经损伤的患者待骨折处理完毕后依次予修复处理。
1.3术后处理患肢抬高消肿,定期换药、酒精滴针孔等防止针道感染,观察创面情况,其中延迟缝合3例,因肌腱裸露行局部转移皮瓣覆盖创面1例,创面换药待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后植皮手术1例,抗生素应用3~5 d,术后当天即可开始手指主动屈伸活动。3周后调整外固定架于腕关节中立位。6~8周后复查X线片如骨折连接,即可拆除外固定架,拔出克氏针,开始腕关节功能锻炼。
2结果
临床疗效随访主要观察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参照Jakim[1]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治疗结果评分系统进行。评分结果为优19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92.3%。在获得随访的26例患者中,无皮肤坏死发生,无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发生,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7.2周。1例后遗腕关节疼痛,但不需口服镇痛药;2例于术后1个月发生针道感染,导致克氏针松动,但骨折无明显移位,拔出后于术后8周骨折愈合。1例术后有食指、中指及鱼际肌处麻木的临床表现,考虑与术前合并有正中神经损伤有关,经口服甲钴铵片后症状渐缓解。
3讨论
3.1桡骨远端骨折是上肢最常见的骨折。其中开放性骨折的处理往往比较棘手,往往由高能量损伤造成,软组织损伤较重,骨折呈粉碎性,骨折区失去正常解剖结构,为达到最佳功能恢复,应力争达到正确复位。涉及关节内的粉碎骨折等,采用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方法很难达到关节面满意复位,即使获得良好复位也因难以维持复位而易导致骨折再移位。切开复位内固定需要广泛剥离软组织,增加了感染和术后僵硬的危险[2]。背侧钢板也由于伸肌腱在钢板上研磨而导致的肌腱断裂也有报道[3]。
3.2外固定架结合克氏针有限内固定适用指征:完全关节内骨折中C2、C3型骨折(AO分型);关节外A3型骨折,特别是干骺端严重粉碎性骨折且短缩明显、有明显移位骨折块行内固定困难者;开放性桡骨远端骨折。[4]
3.3外固定架结合克氏针固定的主要优点:(1)可通过韧带复位原理达到和维持骨折复位。恢复桡骨高度及掌倾角等正常解剖结构。调整外固定架使腕关节置于中立位或轻度背伸位,降低腕管压力,有利于手指的术后活动。(2)腕关节外固定架结合克氏针固定属于微创手术,不需剥离骨折区的软组织或骨折块,保护损伤区血运,有利于降低术后感染率,增加骨折愈合率。同时,螺钉所至位置也不干扰任何肌腱活动,允许术后手指早期活动。(3)外固定架操作简单,可缩短手术时间。固定后还便于对合并伤的处理。骨折愈合后外固定拆除方便,不需二次手术,减少感染机会,降低医疗费用等。(4)应用克氏针可以经皮或小切口辅助复位有限固定,避免局部大的剥离损伤,保护血运,也可起到固定较小骨折块,避免骨折再移位等作用。
3.4注意事项:(1)术前仔细检查患者,避免因开放性骨折而先入为主,遗漏重要脏器损伤;(2)手术中彻底清创非常关键,良好的清创能有效的减少术后感染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3)术中克氏针钻入深度合适,避免盲目钻入而损伤正中神经等重要解剖组织;(4)术后注意观察外固定及克氏针有无松动,发现后及时调整,注意针道护理。
综上所述,腕关节外固定架结合克氏针有限固定治疗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复位满意,费用低,并发症少,能明显降低术后感染率,增加骨折愈合率等优点,是桡骨远端开放性骨折的理想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Jakim I,Pieterse HS,Sweet MB.External fixation for intra 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radius.J Bone Joint Surg(Br),1991,73(2): 302-306.
[2]Tornetta Pi MD,Klein DM,Stein AB,et al.Distal radius fracture.J Orthop Trauma,2002,16(8):608 -611.
[3]Herron M,Faraj A,Craigen MA.Dorsal plating for displaced 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radius.Injury,2003,34(7) -.497 -502.
单边固定论文 篇4
关键词:外固定支架,植骨,胫骨骨不连
胫骨骨不连为胫骨骨折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骨不连的好发部位在胫骨中远1/3交界处, 处理较困难。我院2004年3月至2008年5月应用单臂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因不同原因引起的胫骨陈旧骨折、骨不连56例疗效满意, 总结经验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56例, 男48例, 女8例。年龄17~65岁, 平均41岁。右侧30例、左侧16例。均为胫骨中下段骨折。原开放骨折30例、闭合骨折26例。手法复位石膏固定10例、切开复位内固定的 46例。骨缺损16例, 缺损范围1~11 cm。伴有皮肤缺损4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历均采用单边多功能外固定支架行有效固定, 骨折端距关节面距离<4 cm的应用“T”型外固定支架。在此基础上行带血管蒂的腓骨移植3例, 取髂骨植骨53例, 手术中尽量使骨折达到解剖对位。小腿皮肤缺损的随意性皮瓣修复2例, 足背逆行岛状皮瓣修复2例, 待其愈合后8周再行植骨治疗。术后伤肢抬高, 3 d后行相邻关节的功能锻炼, 2周后均扶双拐离床活动。术后2~3个月拍片骨折线模糊或出现骨痂形成后即松开外固定架的轴向固定旋钮, 使其动力化变成弹性固定, 使骨断端纵向承受部分负重应力。并指导患者每天叩击足跟200~300次使骨折端保持经常的一定的刺激应力存在。
2结果
所有病历均获得随诊12~36个月, 平均18个月, 骨折及软组织均愈合。愈合时间最短4个月, 最长11个月, 平均7.5个月。治疗过程中无骨折再移位现象, 固定时间较长的4例出现远端固定针松动, 并出现物理性炎症, 笔者缩短换药时间, 保证针眼清洁干爽并适当的制动后达到骨折的愈合。在去除外固定时按胫腓骨骨折的疗效标准优50例、良6例、优良率100%。
3讨论
骨折愈合是极其复杂的生物学过程, 受到多种因素调节, 其主要的因素是应力与血运。近年研究表明在新骨形成早期生物物理学作用因素起主要作用, 这就要求在治疗骨不连的过程中要十分注意骨折端的生物力学环境。骨外固定技术符合“生物-合理接骨术 (Bio-logical osteosynthesis, BO) ”概念。骨折的固定方法应符合弹性固定原则, 使骨折间隙具有主动或被动的可操作性, 从而有利于重复初始骨痂反应 (PCR) , 以促进骨折愈合。作者应用单臂外固定支架的加压作用可使骨折端间隙紧密结合, 其加压可随时调节使骨折端间始终存在压力刺激。加压可促进骨折愈合是大家公认的理论, 为骨折愈合创造必要的生物力学条件。而且术后2~3个月松开固定架的轴向固定螺丝使其动力化弹性固定。
植骨是手术治疗骨不连的重要环节。骨不连的再次手术治疗都有必要在进行固定的同时行骨移植。对于应用外固定支架是否需要植骨尚无定论, 作者认为最好植骨, 理由是胫骨中下段血供差, 自体松质骨植入可使骨折端较快获得建立血液供应的骨质, 可以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本组均植骨, 断端间隙及周围植入自体髂骨松质骨粒或骨条。
胫骨常用的固定材料有钢板及髓内针。与钢板比较应用单边外固定支架治疗骨不连对骨端软组织及骨膜剥离较少, 减少了对骨折端血运进一步破坏, 有利于骨折端愈合。外固定支架虽也有应力遮挡, 但比较钢板出现时间晚、程度轻。
多数骨不连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及相邻关节功能损害, 应用外固定支架固定无须限制相邻的关节术后3 d即可进行患肢活动, 使患肢血液循环加快、组织恢复能力加强,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单边固定论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科2013年9月-2016年1月收治的慢性骨髓炎、感染性骨不连及创伤后骨感染造成骨缺损采用一期彻底清创联合单边外固定支架骨搬移术治疗的患者12例,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21~67岁,平均(43.67±15.33)岁。股骨4例,胫骨7例,尺骨1例,病程2个月~50年,平均(134.73±23.46)个月,均有窦道形成,培养细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粪肠球菌、肺炎克雷伯氏菌、鲍曼不动杆菌等,其中两种细菌感染3例,三种细菌感染1例。
1.2 治疗方法
术前根据MRI制定截骨范围,术前敏感抗生素抗感染,使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下降。术前C臂下定位标识关节线及力线,结合术中C臂引导置入外固定支架骨钉。上止血带后于窦道注入亚甲蓝,结合其渗透范围和MRI彻底清除感染组织和病骨,截骨至正常骨髓且骨面渗血良好,可连同截骨段一起取出内植物。大量生理盐水、双氧水和碘伏浸泡冲洗骨膜下截断干骺端,术中多点取标本细菌培养。术后处理:术后至少用6周敏感抗生素并监测ESR、CRP。骨搬移始于术后7~10 d,速度1 mm/d,分3次进行。术后3 d部分负重,加强关节功能锻炼,保持钉道干燥,可用碘伏等消毒1~3次/d,教会患者钉道护理。定期复查X线片,根据新骨生长和耐受情况调整。
2 结果
平均随访(16.29±6.85)个月,骨搬移长度平均(13.58±5.51)cm,9例出现钉道感染,经加强护理及抗感染后好转。2例出现严重感染,其中1例清创后治愈,另1例钉道周围骨折,调整置钉位置后继续搬移,此例糖尿病、酗酒,并发败血症,予截肢。10例轻度疼痛,2例重度疼痛需止痛,其中1例患者无法忍受疼痛外院行截肢(拟搬移25.5 cm)。4例对接区骨折不愈合需手术,4例对位对线不满意,其中2例需1~2次外支架调整,1例需切开调整,1例畸形愈合不影响功能。10例骨搬移区新骨组织形成良好,窦道消除。均无外支架松动和断裂,除截肢患者骨搬移后双侧肢体基本等长,无感染复发。
3 讨论
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是骨科医师面临的巨大挑战,此类患者常合并糖尿病、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等全身疾患,又有软组织缺损、覆盖、窦道等局部问题[2],手术需同时兼顾骨与软组织缺损和感染问题。传统治疗多为分期手术,彻底控制感染后再次植骨或重建,手术次数多、治疗时间长、并发症多甚至截肢[1,2,3],同时带来社会回归等心理问题[4]。
骨延长、搬移术已广泛应用于畸形矫正、肿瘤重建、骨缺损等传统技术难以解决的临床问题并取得良好疗效[5,6]。采用一期彻底清创同时行骨搬移术,减少手术次数和治疗时间,降低对软组织条件的要求。单边外支架价格具有相对低廉、便于护理等优点,可早期部分负重和康复,加快恢复及融入社会[3,7,8]。
治疗关键是要彻底清除病灶、控制感染,病灶范围的判断和致病菌敏感性抗生素的选择是基础,MRI等可准确制定截骨范围[9]。笔者根据MRI结合亚甲蓝渗透的范围彻底清除感染组织和病骨,多次、多点取材培养,寻找致病菌及敏感抗生素。12例患者均为一期手术,除截肢患者无感染复发。
骨搬移术也有众多并发症,常见有骨不愈合、畸形愈合、对位对线不良、感染、软组织嵌入等[1,2,4,6]。Yin等[6]对24项研究590例患者进行系统评价,平均每个患者产生1.36个并发症,骨折不愈合97.26%,对位对线不良22%~74%,畸形愈合4%~22%,钉道感染10%~100%。本研究中并发症也很高,但对接区不愈合(33.33%,4/12)相对较低,最终2例截肢,7例并发症需手术干预,10例骨愈合并融入社会。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病例较少,随访时间相对较短。研究结果表明,一期彻底清创、切除病骨联合单边外固定架骨搬移术能够有效治疗慢性骨髓炎及骨感染骨不连造成的骨缺损,但并发症较多,需骨科医生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参考文献
[1]Black S R,Kwon M S,Cherkashin A M,et al.Lengthening in Congenital Femoral Deficiency:A Comparison of Circular External Fixation and a Motorized Intramedullary Nail[J].Journal of Bone&Joint Surgery,2015,97(17):1432-1440.
[2]EralpİL,Kocaoğlu M,Dikmen G,et al.Treatment of infected nonunion of the juxta-articular region of the distal tibia[J].Acta Orthopaedica Et Traumatologica Turcica,2016,50(2):139-146.
[3]刘军,罗利芳,张寿涛,等.单边外固定架骨搬移联合自体植骨治疗下肢创伤性慢性骨髓炎[J].中华创伤杂志,2016,32(3):229-233.
[4]Ramaker R R,Lagro S W J,Roermund P M V,et al.The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functioning of 14 children and 12 adolescents after Ilizarov leg lengthening[J].Acta Orthopaedica Scandinavica,2000,71(1):55-59.
[5]Sabharwal S,Fragomen A,Iobst C.What's new in limb lengthening and deformity correction[J].Journal of Bone&Joint Surgery American Volume,2013,95(16):1527-1534.
[6]Yin P,Ji Q,Li T,et al.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ilizarov methods in the treatment of infected nonunion of tibia and femur[J].Plos One,2015,10(11):e0141973.
[7]Zhang S,Hua W,Zhao J,et al.Treatment of post-traumatic chronic osteomyelitis of lower limbs by bone transport technique using mono-lateral external fixator:Follow-up study of 18 cases[J].Journal of Orthopaedic Science,2016,21(4):493-499.
[8]Harshwal R K,Sankhala S S,Jalan D.Management of nonunion of lowerextremity long bones using mono-lateral external fixator--report of 37cases[J].Injur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Care of the Injured,2013,45(3):560-567.
广域网单边加速技术研究 篇6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 互联网上信息传递的数量每年呈几何级数的增加。虽然我们在不断地增加网络带宽, 改善网络环境, 却仍然很难让用户满意。究其原因主要因为基于局域网的TCP协议在广域网中应用存在缺陷, 具体地说因为广域网存在的长延时、丢包、抖动与大量的无效连接, 会降低网络带宽的利用率。
针对广域网增加带宽不增速的问题, 国内外一些企业如Cisco、Riverbed、Juniper、ChinaCache、信服科技、华夏创新等, 开发了一些广域网加速的产品, 如Cisco AVS3120, Riverbed Steelhead, 信服科技的WANACC等, 试图在现有的网络环境下, 解决网络带宽资源利用率低下的问题。思科针对Web的应用, 通过对安全套接字层 (SSL) 的加密和解密与压缩处理, 以及在服务器上卸载任务应对来自服务器的重复请求, 通过缩短延时和减少Web应用需要的带宽实现应用的加速。信服科技则利用TCP协议代理、数据流CACHE、多路复用QoS、对象管理技术, 实现对FTP、HTTP、CIFS与数据库文件的加速。近年广域网加速设备市场蓬勃发展, 但绝大部分是双边加速产品, 对有分支机构的企事业单位的远程文件传输与多业务应用的确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然而, 由于可供选择的单边加速的产品仍然很少, 广大上网用户并没能从中获益。
广域网加速技术主要有4种:一是研究如何重构网络传输协议, 提高当前广域网信息的传输速度;二是优化网络的传输协议, 改善拥塞避免协议, 提升带宽的利用率;三是采用数据压缩技术, 减少实际信息的传递;四是采用对象缓存、数据分发与资源共享技术, 针对不同网络应用的加速。双边加速可双边部署, 通常采用数据压缩、对象缓存与私有协议实现广域网的加速;单边加速只能在服务器或客户端单端部署, 受协议兼容性的限制, 一般通过优化TCP拥塞避免协议, 对队列的精细化控制, 开发高效的智能控制技术实现加速。
TCP拥塞避免是研究TCP协议在源端的窗口控制、数据包重发与拥塞控制等机制, 在保证对端设备协议兼容性的前提下提高网络信息的传输效率。队列控制是研究宽带宽高延时广域网的端到端的链路队列控制。智能流控加速则是采取人工智能的方法, 以网络QoS参数为依据, 通过对网络加速系统的各个部件与端源设备的控制, 从而实现加速。
本文第一节介绍广域网单边加速的研究现状, 需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以及可采用的技术和方法。第二节概述广域网单边加速的关键技术;文中的第三节概述广域网单边加速的基本原理和系统构架;最后介绍广域网单边加速的应用, 展望其发展的前景。
2 广域网单边加速的关键技术
典型的加速技术分为传输层加速与应用层加速两种。应用层的加速指对流媒体、WEB与E-Mail等具体应用的加速。传输层的加速包括拥塞避免, 队列控制与相关的智能加速。因为传输层加速具有良好的通用性, 本文只讨论该层的单边加速技术。
2.1 拥塞避免
单边加速重点研究的内容之一就是TCP拥塞避免机制。研究[1,2,3,4,5,6,7]表明, 针对不同的网络环境, 设计或选择一款好的拥塞避免算法, 可有效减少分组损失, 避免网络拥塞, 提升网络带宽的利用率。
常见用于宽带高延时网的拥塞避免算法有三种, 即:基于丢包 (Loss-based TCP) 、基于延迟 (Delaybased TCP) 与混合型 (Hybrid) 的拥塞避免算法。典型的丢包算法有TCP Reno[1]、TCP New Reno[2]、TCP CUBIC[3]等, 延时的算法有TCP Vegas[4]与FAST TCP[5], 混合型算法有复合TCP[6]与TCP Illinois[7]等。其中, 丢包算法中的TCP Reno与CUBIC是Linux的默认算法, 而混合型TCP[6]已部署在Windows Vista系统中。
基于丢包的拥塞算法以丢包为条件调整拥塞窗的大小。由于无线网络设备的移动存在多径干扰会丢包, 因此, 丢包算法不适宜用于无线网。研究表明[6]丢包算法要有好的效果, 需要一个大的拥塞窗与小的丢包概率, 而现今的广域网很难满足这两个要求, 因此, 单纯的丢包算法也不适宜用于广域网。
Vegas算法[4]将回路响应延时作为拥塞判断的依据, 它通过比较实际吞吐量来调整拥塞窗的大小, 避免一丢包就减小窗口的丢包算法的缺陷。它通过判断长的时延, 不等收到第三个重复ACK就重发数据包, 可改善网络带宽的利用率。Vegas算法如下:
(1) 期望吞吐量:Expected=cwnd/BaseRTT (BaseRTT:回路最小延时)
(2) 实际吞吐量:Avtual=cwnd/RTT (RTT:回路实际延时)
(3) 变量值:Diff= (Expected-Actual) ×BaseRTT
调整拥塞窗口:
公式 (1) 中α<β (α=1, β=3) 。Vegas的目标是要保持网上有α∼β的额外数据量。
研究表明Vegas算法比Reno算法能提高50%左右的吞吐量[4]。延迟算法对经常随机丢包的网络表现出更好的弹性与公平性。当然, 延时算法也存在一些缺点:
Vegas算法没有考虑路径更新的问题, BaseRTT会因路径变化而计算不准确, 影响拥塞判断的效果。
对非对称网络, 存在前向路径与返回路径的不对称问题, 延时算法可能会压制前向流量的性能发挥, 存在上行压死下行的现象。
Vegas采用主动拥塞避免机制, 在丢包前就减小拥塞窗口, Reno采用反应式拥塞控制机制, 在确认丢包后才减小窗口, 而延时增加不一定丢包, 两种协议共存Reno会窃取Vegas的带宽, 存在协议兼容性问题。
考虑到上述两种算法的优缺点, 有人提出在高延时网中采用丢包与延时的混合型算法, 如复合型TCP[6]与TCP Illinois[7]等。在复合TCP[6] (CTCP) 算法中, 它在标准TCP Reno中添加一个可扩展延时组件, 利用两个组件协调控制数据包的发送速率。CTCP算法如下:
发送窗:win=min (cwnd+dwnd, awnd) , (awnd:允许发送窗)
丢包的拥塞窗:cwnd=cwnd+1/ (cwnd+dwnd) (见TCP Reno[1])
延时拥塞窗:
公式 (2) 中, Diff用Vegas算法获得, γ是衡量延时判断变量Diff的阈值, ζ决定拥塞窗减小的速率, α、β和κ决定可扩展与响应的平稳性。
CTCP算法是将信息流分为两个流, 用两种拥塞协议通信。一个流受丢包的TCP控制, 另一个则受延时TCP控制。丢包控制的流可在标准的TCP流中获得竞争性的吞吐量, 延时控制的流在表现出良好拥塞瓶颈的适用性能。
CTCP算法的优点是可改善RTT公平性, 具有较好的带宽扩展性。缺点是变量Diff的阈值γ与其他的参数都不太好确定, 需要寻找好的自适应算法。
目前, 一些TCP拥塞避免算法在特定的应用环境下表现不错。但对新一代高带宽、高延时广域网而言, 其拥塞避免的能力仍有待改善, 具体说可做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 探索连接的有效性, 进一步提升网络连接的吞吐量。
(2) 研究不同RTT的竞争流协议的公平性。
(3) 研究相同路径不同的TCP竞争流的公平性。
(4) 采用预测的方法提高拥塞判断条件的有效性。
2.2 队列控制
广域网中的分组的丢失主要源于缓存溢出, 通常互联网的网关会因缓存溢出丢掉10%以上的数据包[9]。一个有效的拥塞控制方法是端到端的TCP拥塞控制, 但单纯的拥塞控制却不能执行流的隔离。通常端到端的拥塞控制能力依赖于源的协作, 而单边加速环境很难满足。因此, 作为中间件的单边加速设备缓存的队列离不开链路级的控制。一个好的队列控制机制, 可降低网络拥塞的程度, 缩短队列的延时, 减少丢包事件的发生。
一般链路的队列控制包括队列管理与队列调度。队列管理是为到达的分组分配存储空间, 在通过选择丢弃分组来控制队列的长度。队列调度是按一定的标准或策略确定各个流的带宽, 并在等待服务的队列中选择分组输出到链路中去。队列调度算法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网络的带宽分配、延时和抖动等QoS性能指标的高低。
(1) 队列管理
传统的队列管理有拥塞才反应的“被动队列管理” (PQM) 。如:队列满时丢弃随后分组的“尾部丢弃” (Drop-tail) 管理, 队列满时丢弃前端分组的触发管理 (Drop-from-front) , 与队列满时随机丢弃 (Random drop) 管理等。前者存在“死锁”、“满队列”、“全局同步”缺陷, 触发管理能防止流隔离产生的不公平性, 而后者则可改善后启动连接的公平性, 提高长RTT流的吞吐量。
常用的队列管理技术是预见性的“主动队列管理” (AQM) , 它除了使用分组丢弃, 还使用分组标记来通知源端降低速率。典型AQM算法是用平均队列管理拥塞的RED, 它能够克服网关偏袒突发业务而造成的不公平性。RED算法如下:
其中, Wq是权值, 它相当于低通滤波器的时间常数;q是当前队列长度。该算法通过平均队列反映拥塞情况。由平均队列可算出丢包概率:
这里, count是介入队列包的数量。若avg Q
RED的改良算法有:Stabilized RED[10], Flow RED[11], AVQ[12]等。SRED针对RED队长波动的特点, 通过估计流的个数来调整报文标记和丢失概率, 它可鉴别非友好流, 不受活跃流数量的影响, 能较好地保持FIFO队列长度的稳定。SRED的不足是缺乏限制恶意流的机制。FRED则为解决RED流的公平性而设计, 其优点是能有效的鉴别与限制非自适应流, 保护脆弱的流。缺点是计算量大, 需维持庞大流的状态表。自适应虚拟队列AVQ以输出链路的带宽利用率作为首要控制目标, 采用实际队列与虚拟队列对比的方法判断拥塞, 透过自适应参数来控制输出链路的带宽, 保证网络带宽的利用率。
主动队列管理技术是近期端到端链路拥塞控制研究的热点。它的设计目标是避免全局同步, 消除对突发流的歧视, 减少分组丢弃, 实现低延迟交互服务。
(2) 队列调度
分组调度算法也是近来链路控制的研究热点, 至今发现的调度算法不下数十种。考虑到单边加速设备性能的限制, 要求队列调度算法在保证提供精确的带宽保证和最大时延上限的前提下, 越简单越好。因此, 可选用的算法不多。典型的队列调度算法有加权公平队列 (WFQ[14]) 、加权循环队列 (WRR[15]) 以及差额循环队列 (DRR) 等。
加权公平队列 (WFQ) 及其改进算法, 都基于通用处理机共享模型, 使用虚时间virtualtime) 进行数据包转发。WFQ算法在业务流受漏斗约束的情况下可提供精确的带宽和时延保证, 其数据包的转发不受其他业务流特性影响。它在对带宽的控制以及公平性方面有出色的表现。字加权循环算法 (DWRR) 是基于轮询的算法, 它结合了WRR算法的优点, 各业务流在一次轮询中所允许发送的数据包个数由队列权重决定, 它能够为不同的服务精确地分配带宽, 保证不同的服务类都能够得到公平的待遇。WFQ与DWRR缺点是实现起来较复杂。而差额循环调度算法DRR引入了差额计数器, 记录由数据包长度不同引起的服务量差, 通过量差来修改队列的服务间隔, 调整队列的速率。它解决了传统RR算法中由于变长分组带来队列间的不公平性。DRR的缺陷是不能很好地满足业务的时延特性。轮询类算法复杂度虽较低, 却无法提供确定的带宽保证和时延上限。
文献[13]中提出了的加权队列调度SPFQ算法, 由于采用了指数移动平均算法和阀值触发平均数据包长度更新, 使得服务概率计算量大幅降低。它依据各队列的服务概率进行数据包转发, 时延特性与对业务流的公平性都比较好, 且算法简单。该算法如下:
其中, 是当前包平均长度估值, 是更新后的估值;是当前被转发包长度。µ, ν是权重因子, 观测平均长度。假设有N个队列通过某节点转发数据包, 其中第i个队列的服务权重为wi (1≤i≤N) , 队列Q为空则不参与调度, 其服务概率为0, AQ (N) 表示N个队列中的有效队列, 则每个队列的服务概率为:
发生变化时, 服务概率计算器重新计算各业务流的服务概率, 并维护一个服务概率表供调度器使用。SPFQ算法依据各队列的服务概率调度规则进行数据包转发。
分组队列调度算法实现的基本功能是带宽分配、时延控制与相对优先级控制。好的调度算法应该对不同的业务流有良好的时延保证, 可为不同的业务流分配相对公平的链路带宽, 而且要求调度算法简单。
2.3 智能控制
智能控制的功能是采集和计算网络环境QoS预测值, 然后, 依据特征值对加速设备各部件、源与端设备实施控制。
(1) Qos测量
(1) 丢包预测
通常的丢包率指单位时间内的丢包与接收包和丢包数之和的比值。丢包有指数加权滑动平均和丢失间隔加权平均丢包率算法[16]。由下面的公式可计算丢包的预测值:
这里, l r (m) 是第m个探测周期的路径r平均丢包率, β是加权系数, n是探测周期数量, lprj是路径r的第j个预测周期的预测丢包率。
(2) 时延预测
端到端时延或时延抖动是重要的QoS参数, 准确地预测时延有助于优化实时应用、拥塞控制与控制系统的性能。考虑到处理速度, 可用低通滤波器来估计延时:
这里, Rttm为最近所测得的来回时间;Rtt n为上一探测包的平均RTT估值;β∈[0, 1]为滤波器的增益常量。
(3) 带宽测量
网络带宽测量分为主动测量与被动测量。主动测量通过向网络注入探测包, 完成端到端的带宽测量;被动测量则是通过捕获数据包的测量。主动测量灵活且测量精度高, 但需发送大量的探测报文, 会占用网络带宽。被动测量一般速度较慢, 需要专门的硬件。
带宽测量又分为双端测量与单端测量。单边加速可用单端测量工具Showneck[17], 它通过检测TTL到期返回的ICMP报文, 判断探测包途经链路背景流量大小, 计算可用带宽。该方法准确率较高, 对网络资源消耗小, 且性能优异。
(2) 智能控制
智能控制是控制理论发展的高级阶段, 它主要用来解决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复杂系统控制问题。近年来, 以模糊逻辑控制、神经网络控制、实时专家控制系统等为主要代表的智能控制理论和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应用, 可用网络环境QoS指标作为输入变量, 针对广域网加速存在的问题, 把智能控制技术引入到加速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中来。
3 广域网单边加速的基本原理与系统架构
本节在简述广域网单边加速的基本原理基础上, 给出广域网单边加速的系统构架, 为进一步研究广域网单边加速技术奠定基础。
(1) 广域网单边加速的基本原理
单边加速主要解决长延的广域网丢包、抖动与连接的不稳定性问题。其加速原理是通过调整TCP协议栈参数, 如调整对端与源端双方发送窗口的大小, 防止中间网络过载。调整接收窗大小, 实现接收端流量控制。采用快速重传和选择性应答机制, 减少TCP应答在广域网中传输的次数。应用链路级的队列控制, 解决延时与丢包问题。
考虑到发送窗是取对端容许发送窗与拥塞窗的最小值, 要保证实际的发送窗不随意减小, 就要寻找一个好的拥塞避免算法, 维持一个大的拥塞窗。考虑到单边加速很难直接控制对端设备, 可采用网络探测技术发现网络的实际拥塞状况, 使发送窗不受对端容许发送窗大小的限制。可用诱导技术或者采用路径寻优技术, 获得好的发送条件, 保证连接对端的发送窗的大小不随意降低下来, 使网络维持一个较高数据发送水平。
队列的管理与监控是网络加速必须处理好的实际问题。前者为到达的队列分配存储空间, 并在适当的时候选择丢弃某些分组来控制队列的长度。后者则从所有等待服务的队列中, 按一定的标准选择分组输出到网络链路中去。选择好的队列管理机制可提高网络传输的效率。通常的队列机制可采用典型IP QoS的基于PHB (单个网络节点行为控制) 的流量控制体系结构, 对穿越本设备的数据包进行限制和整形。
流分类在广域网加速中也很重要, 它是队列建立的基础。依据流分类可以设定流的优先级, 在网络带宽资源紧张时, 可按优先级分配流量。流量监管是测量、标记与监督进入网络的某一流量的规模, 流量监管技术对保证IP网络中的QoS有很大的影响。
研究发现采用丢包与延时结合作为拥塞判断的条件效果比较好, 而用预测的方法可进一步提高拥塞判断的水平。用智能学习、自适应技术, 或者改变流量形状可直接控制或引导远端的发送行为, 间接参与应用层的流量控制。
广域网单边加速技术的核心是针对基于局域网设计的TCP/IP协议在广域网中应用存在的缺陷, 提出兼容TCP的改进算法, 引入现代智能控制技术实现网络加速。
(2) 广域网单边加速系统构成
广域网单边加速技术是最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新技术。较早发现的单边加速技术是一项由George Lee等人于2008年5月发表的美国发明专利[8]。该专利介绍了“一个用于网络通信加速的特定中间件”作为主机与客户端之间的路由“通用代理”设备, 采用FAST TCP技术[5], 给主机的应用加速。国内也有几家公司如华夏创新采用Zeta-TCP技术开发了类似的产品。典型单边加速系统框架见图1,
各部件功能如下:
(1) 分类器:根据包携带的信息判别流量的类型, 将其纳入不同流的队列。并根据CAR (Committed Access Rate) 采取不同的处理策略, 如对未授权分组的丢弃、重排与调度。
(2) 漏桶:设定漏桶 (缓存) 的规模, 限制数据在漏桶中漏出的速度, 从而控制数据注入到网络的速率, 平滑突发流量。
(3) 流量管理:测量、标记与监督进入网络的某一类流量的规模, 保证网络资源有效利用。
(4) 拥塞避免:通过对通信量的约束、调配实现拥塞控制。
(5) 队列控制:为到达的分组分配存储空间, 选择丢弃某些分组来控制队列的长度, 决定哪些流可占用队列;按一定的标准或策略在等待服务的队列中选择分组输出到网络链路中去。
4 结束语
本文从三方面介绍了广域网单边加速的基本原理和系统开发的一些关键件技术。研究发现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对TCP协议优化。包括源端TCP机制的约束性改进, 链路的队列控制技术的进一步的研究。
智能流量控制技术。包括:带宽精确侦测、丢包与时延预测、方向流量控制、智能
学习及自适应机制研究。
(3) 针对不同应用对象的单边加速技术的研究。
随着“云”技术的升温, 提高“云”体验, 解决局部“云”拥塞, “云”单边加速必将成为研究的热点。传感网与物联网在高层的信息交互正在统一到TCP上来, 将单边加速的研究成果移植到物联网或传感网, 对信息集聚部位的加速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
摘要:广域网普遍存在长延时、抖动和丢包等问题, 即使增加带宽也很难避免网速下降。对端的双边加速技术虽可提高广域网某些应用的速度, 但对广大的上网用户而言, 单边加速技术有更广阔的市场前景。介绍广域网单边加速系统开发涉及的TCP拥塞避免、队列控制与智能控制的关键技术, 提出单边加速系统构建方法与单边加速技术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