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边测试

2024-08-05

单边测试(精选4篇)

单边测试 篇1

成革在制件时可能会经过针缝、雕刻等处理,此外在使用过程中也可能会因为锐物或用力不当而造成划破或崩裂,各种原因形成的破损裂口在外力作用下产生撕裂变形,从而造成大面积的破损,严重影响外观甚至使用功能。撕裂性能正是客观反映皮革制品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其潜在裂口抵抗外力撕裂作用的能力,是皮革材料重要的物理机械性能之一。目前,我国大部分的皮革产品标准都将撕裂性能列为主要的物理考核项目,在皮革国际贸易中通常也是将撕裂性能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

皮革撕裂性能的测试方法有多种,但在皮革贸易中被引用最多的是双边撕裂法(即Baumann撕裂法)和单边撕裂法(即裤形撕裂法)两种方法。表1是部分国家或地区皮革撕裂性能测试方法的引用情况。

由表1可知,我国皮革产品标准中主要引用双边撕裂法,而国外标准中多引用单边撕裂法。双边撕裂法与单边撕裂法的主要区别是在于试样形状的差异,双边撕裂法是中间开有孔洞的矩形试样(见图1),单边撕裂法是短边上有切口的矩形试样(见图2)。本文就双边撕裂法与单边撕裂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以确定两个方法之间的差异和关联,所采用方法为QB/T 27112005《皮革物理和机械试验撕裂力的测定双边撕裂》(ISO 3377-2:2002,MOD) 和QB/T 41982011《皮革物理和机械试验撕裂力的测定单边撕裂》(ISO 3377-1:2002,MOD)。

1 试验部分

1.1 试验设备

伺服控制拉力试验机AI-7000-S(高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2 试验材料

随机选取市售的11块皮革样品。按图3进行取样,每块样品制备成两组测试样(每组试样包括纵向、横向各3个试样),分别用于测试双边撕裂力和单边撕裂力。试验的形状和尺寸按照标准要求进行裁切。

1.3 试验原理

双边撕裂法:规定形状的矩形试样(中间开有空洞)被放置在拉力试验机的上下两个夹具的测试钩上,拉力试验机运行时达到最大力值为试样的撕裂力[1]。

单边撕裂法:矩形试样从短边上的切口被撕开,记录试样在撕裂过程中产生的力值并计算平均值[2]。

1.4 试验方案

依据标准QB/T 2711 -2005和QB/T 4198 2011,分别对各组试样进行双边撕裂和单边撕裂测试并记录结果,使用数理统计工具SPSS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找出方法标准及测试结果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2 结果分析

本次测试选用了11块皮革作为测试样品。由于测试数据太多,在此不详细列出。计算每块样品纵向3个试样的平均值,用“纵向”表示;计算每块样品横向3个试样的平均值,用“横向”表示;计算每块样品所有试样的平均值,用“平均值”表示。从对皮革的测试结果看,绵羊革样品的撕裂力普遍比牛革样品的撕裂力低,同时绵羊革的纵向和横向撕裂力值差相对猪革的大,这说明不同原料皮对撕裂强度的影响程度不同,主要原因是取决于不同原料皮中的网状层的发达程度及胶原纤维束编织状况。曾有学者探讨过不同原料皮对撕裂强度的影响[3],由于篇幅有限,不再展开讨论。

2.1 双边撕裂法和单边撕裂法之间的差异性分析

由图4中可以看出,单边撕裂法测出的撕裂力平均值明显小于双边撕裂法,各组样品的单边撕裂力平均值大约为双边撕裂力平均值的30%~50%,同时利用数理统计软件分别对双边撕裂法与单边撕裂法的纵向力值、横向力值和平均力值进行Wilcoxon符号秩检验[4]。经检验,其概率p值(双侧)均小于0.05,这说明了相同样品用不同的测试方法测试出的数据存在显著性差异。形成显著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1)在结果表示上,单边撕裂法(QB/T 4198-2011)的结果取值为力-距图上力值的算术平均值,而双边撕裂法(QB/T 2711-2005)的结果取值为最大值;

(2)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单边撕裂法只有一个撕裂区域,其受力为拉力机的拉伸力。双边撕裂法有两个撕裂区域,其受力为拉力机拉伸力分解后的力。此外,在试验过程中发现单边撕裂法和双边撕裂法的撕裂口都形成近三角形状的受力区域,见图5,验证了钱宗培[5]的分析。

由实验观察发现这两个方法剥离出来的纤维束都平行于三角区的底边,同组试样单边撕裂测试的三角区普遍比双边撕裂测试的小。这是因为在撕裂过程中不直接受力的纤维束相对受力的纤维束产生滑动并逐渐靠拢,形成三角区,最外侧的纤维束受到的变形伸长率最大,当纤维束在受到最大负荷后即发生断裂,所以被剥离出来的纤维束都平行于三角区的底边。单边撕裂法断裂的纤维束为非直接受力方向的纤维束,其断裂强力受到纤维束间滑动摩擦阻力的影响较大,因而受力三角区相对较小。双边撕裂法断裂的纤维束大部分为直接受力方向的纤维束,单根断裂强力受到纤维束间滑动摩擦阻力的影响相对较小,因而受力三角区相对较大。

2.2 双边撕裂法与单边撕裂法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为预测分析这两个测试方法之间是否存在回归模型,分别对双边撕裂法与单边撕裂法的纵向力值、横向力值和平均力值进行曲线回归拟合分析并进行残差检验,经检验,所得结果为不同方向的数据及平均值之间具有线性关系(表3),同时其相关系数较高及其残差符合正态分布,说明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图6、图7和图8为相关曲线模型图,从模型图中也可以更为直观地看到,这两个方法的测试结果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同时,由表3中的线性系数可以看出,两个方法的测试结果存在正相关关系,且双边撕裂法的测试结果大于单边撕裂法的测试结果。

3 结论

从试验结果可见,采用双边撕裂法(QB/T2711-2005)和单边撕裂法(QB/T 4198-2011)两种撕裂方法对同组试样进行测试,经过分析发现两种方法的测试结果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同时测试结果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且双边撕裂法的测试结果大于单边撕裂法的测试结果。在我国,皮革产品标准广泛引用双边撕裂法,而国际贸易中多采用单边撕裂法,这两个方法存在显著性差异,若是用不同方法测试相同材料所得的结果按该产品标准来评估就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相关企业必须了解不同撕裂方法在检测上所存在的差异,充分了解不同产品的标准要求,以把好质量关,减少风险,顺利做好皮革贸易。

参考文献

[1]中国轻工业联合会.QB/T 2711—2005皮革物理和机械试验撕裂力的测定:双边撕裂[S].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中国轻工业联合会.QB/T 4198—2011皮革物理和机械试验撕裂力的测定:单边撕裂[S].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3]黄新霞,陈慧.不同原料皮和不同革制品的机械性能探讨[J].西部皮革,2006,(10):14-16.

[4]范金城,梅长林.数据分析(第二版)[M].科学出版社,2010:63-72.

[5]钱宗培.对猪正面服装革撕裂强度的探讨[J].成都科技大学学报,1989,(2):21-26.

广域网单边加速技术研究 篇2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 互联网上信息传递的数量每年呈几何级数的增加。虽然我们在不断地增加网络带宽, 改善网络环境, 却仍然很难让用户满意。究其原因主要因为基于局域网的TCP协议在广域网中应用存在缺陷, 具体地说因为广域网存在的长延时、丢包、抖动与大量的无效连接, 会降低网络带宽的利用率。

针对广域网增加带宽不增速的问题, 国内外一些企业如Cisco、Riverbed、Juniper、ChinaCache、信服科技、华夏创新等, 开发了一些广域网加速的产品, 如Cisco AVS3120, Riverbed Steelhead, 信服科技的WANACC等, 试图在现有的网络环境下, 解决网络带宽资源利用率低下的问题。思科针对Web的应用, 通过对安全套接字层 (SSL) 的加密和解密与压缩处理, 以及在服务器上卸载任务应对来自服务器的重复请求, 通过缩短延时和减少Web应用需要的带宽实现应用的加速。信服科技则利用TCP协议代理、数据流CACHE、多路复用QoS、对象管理技术, 实现对FTP、HTTP、CIFS与数据库文件的加速。近年广域网加速设备市场蓬勃发展, 但绝大部分是双边加速产品, 对有分支机构的企事业单位的远程文件传输与多业务应用的确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然而, 由于可供选择的单边加速的产品仍然很少, 广大上网用户并没能从中获益。

广域网加速技术主要有4种:一是研究如何重构网络传输协议, 提高当前广域网信息的传输速度;二是优化网络的传输协议, 改善拥塞避免协议, 提升带宽的利用率;三是采用数据压缩技术, 减少实际信息的传递;四是采用对象缓存、数据分发与资源共享技术, 针对不同网络应用的加速。双边加速可双边部署, 通常采用数据压缩、对象缓存与私有协议实现广域网的加速;单边加速只能在服务器或客户端单端部署, 受协议兼容性的限制, 一般通过优化TCP拥塞避免协议, 对队列的精细化控制, 开发高效的智能控制技术实现加速。

TCP拥塞避免是研究TCP协议在源端的窗口控制、数据包重发与拥塞控制等机制, 在保证对端设备协议兼容性的前提下提高网络信息的传输效率。队列控制是研究宽带宽高延时广域网的端到端的链路队列控制。智能流控加速则是采取人工智能的方法, 以网络QoS参数为依据, 通过对网络加速系统的各个部件与端源设备的控制, 从而实现加速。

本文第一节介绍广域网单边加速的研究现状, 需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以及可采用的技术和方法。第二节概述广域网单边加速的关键技术;文中的第三节概述广域网单边加速的基本原理和系统构架;最后介绍广域网单边加速的应用, 展望其发展的前景。

2 广域网单边加速的关键技术

典型的加速技术分为传输层加速与应用层加速两种。应用层的加速指对流媒体、WEB与E-Mail等具体应用的加速。传输层的加速包括拥塞避免, 队列控制与相关的智能加速。因为传输层加速具有良好的通用性, 本文只讨论该层的单边加速技术。

2.1 拥塞避免

单边加速重点研究的内容之一就是TCP拥塞避免机制。研究[1,2,3,4,5,6,7]表明, 针对不同的网络环境, 设计或选择一款好的拥塞避免算法, 可有效减少分组损失, 避免网络拥塞, 提升网络带宽的利用率。

常见用于宽带高延时网的拥塞避免算法有三种, 即:基于丢包 (Loss-based TCP) 、基于延迟 (Delaybased TCP) 与混合型 (Hybrid) 的拥塞避免算法。典型的丢包算法有TCP Reno[1]、TCP New Reno[2]、TCP CUBIC[3]等, 延时的算法有TCP Vegas[4]与FAST TCP[5], 混合型算法有复合TCP[6]与TCP Illinois[7]等。其中, 丢包算法中的TCP Reno与CUBIC是Linux的默认算法, 而混合型TCP[6]已部署在Windows Vista系统中。

基于丢包的拥塞算法以丢包为条件调整拥塞窗的大小。由于无线网络设备的移动存在多径干扰会丢包, 因此, 丢包算法不适宜用于无线网。研究表明[6]丢包算法要有好的效果, 需要一个大的拥塞窗与小的丢包概率, 而现今的广域网很难满足这两个要求, 因此, 单纯的丢包算法也不适宜用于广域网。

Vegas算法[4]将回路响应延时作为拥塞判断的依据, 它通过比较实际吞吐量来调整拥塞窗的大小, 避免一丢包就减小窗口的丢包算法的缺陷。它通过判断长的时延, 不等收到第三个重复ACK就重发数据包, 可改善网络带宽的利用率。Vegas算法如下:

(1) 期望吞吐量:Expected=cwnd/BaseRTT (BaseRTT:回路最小延时)

(2) 实际吞吐量:Avtual=cwnd/RTT (RTT:回路实际延时)

(3) 变量值:Diff= (Expected-Actual) ×BaseRTT

调整拥塞窗口:

公式 (1) 中α<β (α=1, β=3) 。Vegas的目标是要保持网上有α∼β的额外数据量。

研究表明Vegas算法比Reno算法能提高50%左右的吞吐量[4]。延迟算法对经常随机丢包的网络表现出更好的弹性与公平性。当然, 延时算法也存在一些缺点:

Vegas算法没有考虑路径更新的问题, BaseRTT会因路径变化而计算不准确, 影响拥塞判断的效果。

对非对称网络, 存在前向路径与返回路径的不对称问题, 延时算法可能会压制前向流量的性能发挥, 存在上行压死下行的现象。

Vegas采用主动拥塞避免机制, 在丢包前就减小拥塞窗口, Reno采用反应式拥塞控制机制, 在确认丢包后才减小窗口, 而延时增加不一定丢包, 两种协议共存Reno会窃取Vegas的带宽, 存在协议兼容性问题。

考虑到上述两种算法的优缺点, 有人提出在高延时网中采用丢包与延时的混合型算法, 如复合型TCP[6]与TCP Illinois[7]等。在复合TCP[6] (CTCP) 算法中, 它在标准TCP Reno中添加一个可扩展延时组件, 利用两个组件协调控制数据包的发送速率。CTCP算法如下:

发送窗:win=min (cwnd+dwnd, awnd) , (awnd:允许发送窗)

丢包的拥塞窗:cwnd=cwnd+1/ (cwnd+dwnd) (见TCP Reno[1])

延时拥塞窗:

公式 (2) 中, Diff用Vegas算法获得, γ是衡量延时判断变量Diff的阈值, ζ决定拥塞窗减小的速率, α、β和κ决定可扩展与响应的平稳性。

CTCP算法是将信息流分为两个流, 用两种拥塞协议通信。一个流受丢包的TCP控制, 另一个则受延时TCP控制。丢包控制的流可在标准的TCP流中获得竞争性的吞吐量, 延时控制的流在表现出良好拥塞瓶颈的适用性能。

CTCP算法的优点是可改善RTT公平性, 具有较好的带宽扩展性。缺点是变量Diff的阈值γ与其他的参数都不太好确定, 需要寻找好的自适应算法。

目前, 一些TCP拥塞避免算法在特定的应用环境下表现不错。但对新一代高带宽、高延时广域网而言, 其拥塞避免的能力仍有待改善, 具体说可做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 探索连接的有效性, 进一步提升网络连接的吞吐量。

(2) 研究不同RTT的竞争流协议的公平性。

(3) 研究相同路径不同的TCP竞争流的公平性。

(4) 采用预测的方法提高拥塞判断条件的有效性。

2.2 队列控制

广域网中的分组的丢失主要源于缓存溢出, 通常互联网的网关会因缓存溢出丢掉10%以上的数据包[9]。一个有效的拥塞控制方法是端到端的TCP拥塞控制, 但单纯的拥塞控制却不能执行流的隔离。通常端到端的拥塞控制能力依赖于源的协作, 而单边加速环境很难满足。因此, 作为中间件的单边加速设备缓存的队列离不开链路级的控制。一个好的队列控制机制, 可降低网络拥塞的程度, 缩短队列的延时, 减少丢包事件的发生。

一般链路的队列控制包括队列管理与队列调度。队列管理是为到达的分组分配存储空间, 在通过选择丢弃分组来控制队列的长度。队列调度是按一定的标准或策略确定各个流的带宽, 并在等待服务的队列中选择分组输出到链路中去。队列调度算法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网络的带宽分配、延时和抖动等QoS性能指标的高低。

(1) 队列管理

传统的队列管理有拥塞才反应的“被动队列管理” (PQM) 。如:队列满时丢弃随后分组的“尾部丢弃” (Drop-tail) 管理, 队列满时丢弃前端分组的触发管理 (Drop-from-front) , 与队列满时随机丢弃 (Random drop) 管理等。前者存在“死锁”、“满队列”、“全局同步”缺陷, 触发管理能防止流隔离产生的不公平性, 而后者则可改善后启动连接的公平性, 提高长RTT流的吞吐量。

常用的队列管理技术是预见性的“主动队列管理” (AQM) , 它除了使用分组丢弃, 还使用分组标记来通知源端降低速率。典型AQM算法是用平均队列管理拥塞的RED, 它能够克服网关偏袒突发业务而造成的不公平性。RED算法如下:

其中, Wq是权值, 它相当于低通滤波器的时间常数;q是当前队列长度。该算法通过平均队列反映拥塞情况。由平均队列可算出丢包概率:

这里, count是介入队列包的数量。若avg Qmaxth则丢弃所有的包。

RED的改良算法有:Stabilized RED[10], Flow RED[11], AVQ[12]等。SRED针对RED队长波动的特点, 通过估计流的个数来调整报文标记和丢失概率, 它可鉴别非友好流, 不受活跃流数量的影响, 能较好地保持FIFO队列长度的稳定。SRED的不足是缺乏限制恶意流的机制。FRED则为解决RED流的公平性而设计, 其优点是能有效的鉴别与限制非自适应流, 保护脆弱的流。缺点是计算量大, 需维持庞大流的状态表。自适应虚拟队列AVQ以输出链路的带宽利用率作为首要控制目标, 采用实际队列与虚拟队列对比的方法判断拥塞, 透过自适应参数来控制输出链路的带宽, 保证网络带宽的利用率。

主动队列管理技术是近期端到端链路拥塞控制研究的热点。它的设计目标是避免全局同步, 消除对突发流的歧视, 减少分组丢弃, 实现低延迟交互服务。

(2) 队列调度

分组调度算法也是近来链路控制的研究热点, 至今发现的调度算法不下数十种。考虑到单边加速设备性能的限制, 要求队列调度算法在保证提供精确的带宽保证和最大时延上限的前提下, 越简单越好。因此, 可选用的算法不多。典型的队列调度算法有加权公平队列 (WFQ[14]) 、加权循环队列 (WRR[15]) 以及差额循环队列 (DRR) 等。

加权公平队列 (WFQ) 及其改进算法, 都基于通用处理机共享模型, 使用虚时间virtualtime) 进行数据包转发。WFQ算法在业务流受漏斗约束的情况下可提供精确的带宽和时延保证, 其数据包的转发不受其他业务流特性影响。它在对带宽的控制以及公平性方面有出色的表现。字加权循环算法 (DWRR) 是基于轮询的算法, 它结合了WRR算法的优点, 各业务流在一次轮询中所允许发送的数据包个数由队列权重决定, 它能够为不同的服务精确地分配带宽, 保证不同的服务类都能够得到公平的待遇。WFQ与DWRR缺点是实现起来较复杂。而差额循环调度算法DRR引入了差额计数器, 记录由数据包长度不同引起的服务量差, 通过量差来修改队列的服务间隔, 调整队列的速率。它解决了传统RR算法中由于变长分组带来队列间的不公平性。DRR的缺陷是不能很好地满足业务的时延特性。轮询类算法复杂度虽较低, 却无法提供确定的带宽保证和时延上限。

文献[13]中提出了的加权队列调度SPFQ算法, 由于采用了指数移动平均算法和阀值触发平均数据包长度更新, 使得服务概率计算量大幅降低。它依据各队列的服务概率进行数据包转发, 时延特性与对业务流的公平性都比较好, 且算法简单。该算法如下:

其中, 是当前包平均长度估值, 是更新后的估值;是当前被转发包长度。µ, ν是权重因子, 观测平均长度。假设有N个队列通过某节点转发数据包, 其中第i个队列的服务权重为wi (1≤i≤N) , 队列Q为空则不参与调度, 其服务概率为0, AQ (N) 表示N个队列中的有效队列, 则每个队列的服务概率为:

发生变化时, 服务概率计算器重新计算各业务流的服务概率, 并维护一个服务概率表供调度器使用。SPFQ算法依据各队列的服务概率调度规则进行数据包转发。

分组队列调度算法实现的基本功能是带宽分配、时延控制与相对优先级控制。好的调度算法应该对不同的业务流有良好的时延保证, 可为不同的业务流分配相对公平的链路带宽, 而且要求调度算法简单。

2.3 智能控制

智能控制的功能是采集和计算网络环境QoS预测值, 然后, 依据特征值对加速设备各部件、源与端设备实施控制。

(1) Qos测量

(1) 丢包预测

通常的丢包率指单位时间内的丢包与接收包和丢包数之和的比值。丢包有指数加权滑动平均和丢失间隔加权平均丢包率算法[16]。由下面的公式可计算丢包的预测值:

这里, l r (m) 是第m个探测周期的路径r平均丢包率, β是加权系数, n是探测周期数量, lprj是路径r的第j个预测周期的预测丢包率。

(2) 时延预测

端到端时延或时延抖动是重要的QoS参数, 准确地预测时延有助于优化实时应用、拥塞控制与控制系统的性能。考虑到处理速度, 可用低通滤波器来估计延时:

这里, Rttm为最近所测得的来回时间;Rtt n为上一探测包的平均RTT估值;β∈[0, 1]为滤波器的增益常量。

(3) 带宽测量

网络带宽测量分为主动测量与被动测量。主动测量通过向网络注入探测包, 完成端到端的带宽测量;被动测量则是通过捕获数据包的测量。主动测量灵活且测量精度高, 但需发送大量的探测报文, 会占用网络带宽。被动测量一般速度较慢, 需要专门的硬件。

带宽测量又分为双端测量与单端测量。单边加速可用单端测量工具Showneck[17], 它通过检测TTL到期返回的ICMP报文, 判断探测包途经链路背景流量大小, 计算可用带宽。该方法准确率较高, 对网络资源消耗小, 且性能优异。

(2) 智能控制

智能控制是控制理论发展的高级阶段, 它主要用来解决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复杂系统控制问题。近年来, 以模糊逻辑控制、神经网络控制、实时专家控制系统等为主要代表的智能控制理论和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应用, 可用网络环境QoS指标作为输入变量, 针对广域网加速存在的问题, 把智能控制技术引入到加速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中来。

3 广域网单边加速的基本原理与系统架构

本节在简述广域网单边加速的基本原理基础上, 给出广域网单边加速的系统构架, 为进一步研究广域网单边加速技术奠定基础。

(1) 广域网单边加速的基本原理

单边加速主要解决长延的广域网丢包、抖动与连接的不稳定性问题。其加速原理是通过调整TCP协议栈参数, 如调整对端与源端双方发送窗口的大小, 防止中间网络过载。调整接收窗大小, 实现接收端流量控制。采用快速重传和选择性应答机制, 减少TCP应答在广域网中传输的次数。应用链路级的队列控制, 解决延时与丢包问题。

考虑到发送窗是取对端容许发送窗与拥塞窗的最小值, 要保证实际的发送窗不随意减小, 就要寻找一个好的拥塞避免算法, 维持一个大的拥塞窗。考虑到单边加速很难直接控制对端设备, 可采用网络探测技术发现网络的实际拥塞状况, 使发送窗不受对端容许发送窗大小的限制。可用诱导技术或者采用路径寻优技术, 获得好的发送条件, 保证连接对端的发送窗的大小不随意降低下来, 使网络维持一个较高数据发送水平。

队列的管理与监控是网络加速必须处理好的实际问题。前者为到达的队列分配存储空间, 并在适当的时候选择丢弃某些分组来控制队列的长度。后者则从所有等待服务的队列中, 按一定的标准选择分组输出到网络链路中去。选择好的队列管理机制可提高网络传输的效率。通常的队列机制可采用典型IP QoS的基于PHB (单个网络节点行为控制) 的流量控制体系结构, 对穿越本设备的数据包进行限制和整形。

流分类在广域网加速中也很重要, 它是队列建立的基础。依据流分类可以设定流的优先级, 在网络带宽资源紧张时, 可按优先级分配流量。流量监管是测量、标记与监督进入网络的某一流量的规模, 流量监管技术对保证IP网络中的QoS有很大的影响。

研究发现采用丢包与延时结合作为拥塞判断的条件效果比较好, 而用预测的方法可进一步提高拥塞判断的水平。用智能学习、自适应技术, 或者改变流量形状可直接控制或引导远端的发送行为, 间接参与应用层的流量控制。

广域网单边加速技术的核心是针对基于局域网设计的TCP/IP协议在广域网中应用存在的缺陷, 提出兼容TCP的改进算法, 引入现代智能控制技术实现网络加速。

(2) 广域网单边加速系统构成

广域网单边加速技术是最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新技术。较早发现的单边加速技术是一项由George Lee等人于2008年5月发表的美国发明专利[8]。该专利介绍了“一个用于网络通信加速的特定中间件”作为主机与客户端之间的路由“通用代理”设备, 采用FAST TCP技术[5], 给主机的应用加速。国内也有几家公司如华夏创新采用Zeta-TCP技术开发了类似的产品。典型单边加速系统框架见图1,

各部件功能如下:

(1) 分类器:根据包携带的信息判别流量的类型, 将其纳入不同流的队列。并根据CAR (Committed Access Rate) 采取不同的处理策略, 如对未授权分组的丢弃、重排与调度。

(2) 漏桶:设定漏桶 (缓存) 的规模, 限制数据在漏桶中漏出的速度, 从而控制数据注入到网络的速率, 平滑突发流量。

(3) 流量管理:测量、标记与监督进入网络的某一类流量的规模, 保证网络资源有效利用。

(4) 拥塞避免:通过对通信量的约束、调配实现拥塞控制。

(5) 队列控制:为到达的分组分配存储空间, 选择丢弃某些分组来控制队列的长度, 决定哪些流可占用队列;按一定的标准或策略在等待服务的队列中选择分组输出到网络链路中去。

4 结束语

本文从三方面介绍了广域网单边加速的基本原理和系统开发的一些关键件技术。研究发现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对TCP协议优化。包括源端TCP机制的约束性改进, 链路的队列控制技术的进一步的研究。

智能流量控制技术。包括:带宽精确侦测、丢包与时延预测、方向流量控制、智能

学习及自适应机制研究。

(3) 针对不同应用对象的单边加速技术的研究。

随着“云”技术的升温, 提高“云”体验, 解决局部“云”拥塞, “云”单边加速必将成为研究的热点。传感网与物联网在高层的信息交互正在统一到TCP上来, 将单边加速的研究成果移植到物联网或传感网, 对信息集聚部位的加速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

摘要:广域网普遍存在长延时、抖动和丢包等问题, 即使增加带宽也很难避免网速下降。对端的双边加速技术虽可提高广域网某些应用的速度, 但对广大的上网用户而言, 单边加速技术有更广阔的市场前景。介绍广域网单边加速系统开发涉及的TCP拥塞避免、队列控制与智能控制的关键技术, 提出单边加速系统构建方法与单边加速技术研究的方向。

单边外支架治疗胫骨骨折临床观察 篇3

关键词:胫骨骨折,外固定支架,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2例, 男性41例, 女性11例, 年龄17~68岁, 平均35.5岁;开放性骨折18例, 闭合性骨折34例;其中胫骨横形骨折15例, 短斜形骨折9例, 螺旋形骨折7例, 粉碎性骨折10例, 多段性骨折11例;胫骨上段骨折12例, 中段骨折23例, 下段骨折17例, 全部为新鲜骨折。

1.2 治疗方法

单边外固定支架法:首先急救处理, 稳定生命体征, 整理后使胫骨先基本恢复解剖复位, 在骨折近、远端平行钻孔后拧入螺纹钉, 同时固定, 再次复位, 调整残留移位, 在小切口复位时辅以螺钉内固定, 增加骨折端稳定性。

1.3 疗效标准[2]

骨折愈合标准:优:3个月内骨愈合, 解剖或近解剖复位, 成角和旋转<5°、膝踝关节活动差在10°以内;良:骨折在3~6个月愈合, 肢体短缩不超过2 cm, 膝踝关节活动差为10°~30°;差:骨愈合超过6个月, 肢体短缩超过2 cm, 成角旋转畸形超过10°, 或膝踝关节活动差在30°以上。

1.4 统计学处理

进行χ2检验,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计算。

2 结果

术后随访8~24个月。单边外固定支架组骨折愈合的优良率 (85.2%) 略低于加压钢板组 (88.0%) ,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12, χ2<3.841, P>0.05) 。见表1。

3 讨论

胫骨为小腿承受体重的粗大长骨, 呈三棱柱形, 其中下1/3交界处较细弱, 略呈四方形, 是骨折的好发部位, 且该处前内侧面位于皮下, 缺少丰富的软组织覆盖, 血液供应欠佳易受损伤。应用单边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骨折, 操作简单、方便、安全, 且无复杂的内固定置入体内, 对软组织尤其是骨膜损伤小, 对骨骼血供的损伤可减少到最低程度, 有利于组织的修复和功能恢复。单边外固定支架置于胫骨前外侧, 直接从皮下穿到胫骨, 对预防胫骨的弯曲旋转畸形有较好的效果, 可以获得良好的骨折复位和固定, 并减少延迟愈合和骨不连等情况的发生。早期活动不影响骨折端的稳定, 而且膝、距小腿关节功能也不受影响, 通过锻炼可使血流加快、代谢加速及减轻肢体肿胀, 促进骨折愈合。同钢板内固定相比, 外固定支架的稳定性较差, 其抗旋转与前后弯曲力较差, 对不稳定型骨折应加用螺丝钉内固定, 使稳定性得到加强。

参考文献

美国单边主义外交政策析 篇4

一、单边主义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布什政府执政以来所推行的一整套内外政策被国际舆论界称为“布什主义”, 而单边主义倾向突出则是其重要特征。美国的单边主义是依据自身强大的综合实力, 独断地处理外交政策和事务的倾向, 是一种在国际社会上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单边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否定国际制度对国际关系的作用, 以国家利益至上为指导原则, 通过单边行动实现本国的对外政策目标。布什执政不久即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采取单边行动, 抛开联合国等国际机制, 突破国际承诺的约束。例如, 单方退出《反导条约》、拒绝接受《京都议定书》、对阿富汗富和伊拉克接连用兵等。

1.追求美国的“绝对安全”。

“9·11事件”是日本偷袭珍珠港以来美国本土所遭受的一次最严重的非对称性攻击, 使美国蒙受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鉴于有利的地理位置和强大的军事优势已不能再确保美国本土免遭恐怖袭击, 布什政府将“保护美国本土、人民和基础设施免遭攻击”列为首要任务, 实施只考虑自己的“绝对安全”而不顾别国利益和安全的单边主义。

2.“先发制人”战略与扩张战略。

在布什政府的第一任期中, 新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宣称, 美国有权对支持、容留恐怖分子以及寻求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国家, 发动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主张美国应在潜在的威胁尚未准备好进攻之前就予以预防性打击, 在恐怖威胁抵达美国边境之前发现并予以摧毁;宣称在反恐战争中美国将力求获得国际社会的支持, 但在必要时将毫不犹豫地单独行动。这意味着美国将按照自己选择的时间和方式, 对自己认定的对手和威胁源采取单边行动, 美国在没有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对伊拉克进行军事打击就表现出强势的单边主义作风。另外, 单边主义倚仗美国唯一超级大国的绝对优势, 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具有扩张性, 而且在地缘上更具有扩张性:进军中亚、控制中东、加紧推进两洋战略, 将自己的势力扩张至战略地位重要而美国以往又没染指的地区。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 美国已把触角伸向世界的各个角落。

3.崇尚武力政策。

单边主义强调美国军事力量的关键作用。布什政府对单边采取军事行动和发展一支攻防兼备、核常结合的优势军事力量的劲头超过了前几届, 认为对付恐怖分子的唯一选择就是动用武力, 面对种种威胁, 美国应实行在单边主义指导下的预防性的武力政策;在方便时与盟国协商, 但绝不受国际社会规范和规则的制约。

4.意识形态色彩浓厚。

意识形态为美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权力运行进行辩护。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达尔指出:“美利坚是个注重意识形态的民族……他们都赞同同样的意识形态, 其一致程度令人吃惊。”[2]布什政府认为, 20世纪自由与专制的大决战以自由力量的决定性胜利而告终;在21世纪, 美国握有把自由对所有仇敌的胜利发扬光大的机会, 美国要努力把自由与民主扩展到世界各个角落, 把对外经济援助与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化”紧密挂钩;同时, 为向各国扩展美国的价值观和政治经济模式而不惜采取单边行动。

二、单边主义产生的原因和背景

美国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所形成的时代背景, 构成了单边主义产生的现实根据。

1.冷战后美国单边外交的凸显是与其强大实力分不开的。

冷战后, 美国的综合国力相对其他大国已占有压倒性优势, 其目标是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秩序。进入新世纪, 美国人更坚信自己建立单极世界的能力。在综合国力竞赛中, 美国几乎在各个领域都能笑傲江湖。许多美国人相信“美利坚帝国已经来临”, 认为这个帝国至少在四个方面代表了美国所能达到的巅峰状态:唯一的超级大国;唯一的高科技军事力量和军事关系革命的领导者;全球经济中最大和最先进的经济体和全球化的发动机;全球“软力量”的典范和流行文化的传播者。即便是对单边主义持批评态度的约瑟夫·奈也认为, 自从罗马帝国以来, 还没有一个国家像美国这样拥有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的实力。强大的实力提升了美国决策者推行单边主义的信心。

2.冷战思维仍然深刻影响着美国的外交实践。

冷战后美国的几届政府都千方百计地要建立美国领导的“世界新秩序”。美国的一些强硬派人物强调实力外交, 主张以军事安全战略为突破点, 维持和增强美国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 以图摆脱其他大国的牵制, 牢固地确立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权。他们反对赋予国际组织实质性的权利, 主张实行依靠自身的资源去保护和增加国家利益, 尽可能地不让其他国家或组织参加美国定性行动的单边主义。此外, 信奉“美国例外”论, 推崇实力外交, 强调意识形态在外交政策中的重要性的新保守主义, 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美国政府对外政策的单边主义导向。尤其在布什第一个任期内, 美国以世界的领导者自居, 无所顾忌地摧毁它前进道路上的诸多障碍, 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诸领域的许多方面都表现出了强硬的单边姿态。

3.“9·11事件”对美国的单边主义外交起到了催化剂作用。

“9·11”事件后美国公众对小布什支持率直线上升, 布什多次要求增加军费的议案也在议会顺利通过。布什政府利用国际社会对美国遭受恐怖袭击的同情和国内民众对恐怖主义的愤恨, 借反恐之机及时进行了战略调整, 认为美国已拥有制定全球标准、决定威慑、动用武力、裁定公正和建立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的能力与权力。单边主义根据美国的个体意志和原则来组织或者协调国家间关系, 这与霸权统治有着本质的联系。单边主义是美国霸气上升的集中体现, 但若没有“9·11”事件这个催化剂的作用, 布什政府的单边主义未必能够走得太远。

三、单边主义的意识形态基础

在“实用主义”理论指导下, 美国外交的首要目标是追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美国国际政治大师汉斯·摩根索在《政治学的困境》中说:“只要世界在政治上还是由国家所构成的, 那么在国际政治中实际上最后的语言就只能是国家利益。”“美国利益至上”是美国外交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正如美国前国务卿孔多丽萨·赖斯所说, 美国对外政策应该“从美国国家利益这一坚实基础上, 而不是从一个虚幻的国际共同体的利益上开始实施”。[3]单边主义不与盟友 (或国际社会) 进行商议而采取的行动和政策, 就是为了提高美国威望和增进国家利益。总之, 美国外交的基本准则是美国国家利益的实现、全球主导地位和绝对优势的维持。由于强调“美国利益至上”, 才使美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往往不顾国际协调, 寻求绝对自由和无限主权, 表现出单边主义倾向。

“美国例外”论是单边主义重要的意识形态基础。美国历史上最突出和不朽的主线之一就是“美国例外”论, 即美国占据独特的地理位置, 是“上帝”的“特殊选民”, 肩负着以其自身政治理想和社会制度“改造世界”的使命。美国的民主自由传统和政治制度能够始终代表文明进步的方向, 可以成为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国际关系运行准则, 只有美国有权把文明、民主或自由带给全世界。“美国例外”论使“美国优先”成为美国与世界打交道时奉行的基本原则, 使得美国人往往形成这样的理念:美国与众不同, 可以单干。单边主义是“美国例外”观念的反映。

“美国例外”论产生了“美国至上主义”, 强调美国的利益至上。在处理国际事务中, 当对自身实力信心不足时, “美国例外”论往往会使美国表现出远离国际体系的孤立主义倾向;当对自身实力信心百倍时, 在霸权心理的支配下, “美国例外”论就为单边主义提供了按照美国价值观念重新塑造国际体系的动力。单边主义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其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从而为美国的扩张主义、霸权主义服务。

目前, 美国国内的单边主义思潮在一定范围内仍很活跃, 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今天美国的外交, 使美国在外交实践中时不时会表现出单边主义倾向。加强对单边主义的研究, 有助于我们认识美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摘要:美国在国际关系和事务中之所以奉行单边主义外交政策, 是有其国内因素和国际形势背景的。美国奉行单边主义的外交政策, 其意识形态基础是:在实用主义指导下, 强调“美国利益至上”、“美国例外”、“美国至上主义”, 为美国的扩张主义、霸权主义服务。

关键词:单边主义,外交政策,美国

参考文献

[1]刘阿明.布什主义与新帝国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5:208.

[2][美]杰里尔A罗赛蒂.美国对外政策的政治学[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7:362.

上一篇:城市农民工随迁子女下一篇:日常生活行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