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边减排措施

2024-05-08

单边减排措施(共3篇)

单边减排措施 篇1

摘要:本文根据永嘉县的产业结构、行业特点和"十二五"污染物减排目标, 介绍了目前的污染减排形势和推进情况, 总结了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减排措施对策, 并对目前国家减排体系和核算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污染减排,减排目标,形势分析,对策建议

一、概述

永嘉县位于浙江省南部, 瓯江下游, 濒临东海。全县总面积2698.2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为78.92万人。目前, 永嘉县正处于省级生态县创建的重要时期, 到2014年还要创建国家级生态县。这就决定了永嘉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 采取各种措施完成污染减排的硬指标。

二、永嘉县污染减排形势分析

1、减排工作压力大

在面临着向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形势下, 污染减排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 减排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每年产生的污染物增量居高不下, 难以人为控制。以2010年为例, 永嘉县GDP增长率为11%, 但新增COD555吨, 每年污染物COD新增量需要建设一个日处理1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才能抵消。

2、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

前几年受经济持续下滑的影响, 减排压力有所反弹, 对于造纸、铸造、电镀等重污染行业和落后产能, 有关乡镇考虑经济发展现实问题, 难以下决心整治和淘汰, 导致工程减排和结构减排项目实施不到位, 难以实现"关停淘汰一批、整合入园一批、规范提升一批"的思路, 整个产业的升级上档步伐有所放慢。

3、环保投入不足

资金缺口大, 造成了目前城镇污水收集率低下, 个别城镇污水处理厂建成后"吃不饱"的现象。

4、环境监管能力不足

永嘉县辖区大, 环境问题欠账多, 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相对滞后。监察、监测人员编制远达不到要求, 直接影响监管减排、监察系数和监测频次。而且目前减排工作需各部门联动, 但是污染减排核查核算是环保部在执行, 造成污染减排任务都落到环保部门身上, 部门间协调存在很大问题。

5、减排核算方法过于繁琐和严格

减排是全民联动的事情, 不是环保部门一家的事情, 现在的减排核算方法过于繁琐, 核算时要各方面的数据, 如GDP增长率、城镇人口增长率、污普基数等数据。这样造成核算时间长, 每年的核算数据出来时政府部门年终考核早已完成了, 考核地方政府的意义就失去了。国家减排核算方法过于严格, 永嘉县部分减排项目未得到认可或认可量小于实际排放量。如国家只对采取双碱法并且安装在线监测装置的大锅炉认可, 小锅炉不予以认可, 而永嘉县的企业规模小, 存在大量6吨以下燃煤锅炉已实行双碱法脱硫但无在线监控, 这些锅炉没被认可, 也损失了很多减排量。

三、推进减排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1、高度重视, 完善考核制度

充分认识做好"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进一步把节能减排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 作为检验经济是否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标准, 进一步落实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节能减排负总责、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的工作要求。要全面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领导, 狠抓监督检查, 严格考核问责。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 明确分工, 密切协调配合。

2、严格控制污染增量, 严禁高污染高能耗项目进入

在项目立项上必须严把源头关口, 把高能耗高污染作为项目审核的强制性门槛。支持节能降耗减排和循环经济项目, 真正从源头上抓好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环评不符合项目一律不得立项, 杜绝引进能耗大、污染重、效益低的项目, 在重视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前提下发展经济, 才能实现经济真正的繁荣。

3、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把节能减排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刚性指标, 严格执行《永嘉县"十二五"期间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深化整治促进提升实施方案》, 按照"三生融合·幸福永嘉"战略的总体要求, 以"关停淘汰一批、整合入园一批、规范提升一批"的思路, 全面推进电镀、印染、造纸、化工、合成革等重点行业整治提升工作, 使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下降, 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明显优化, 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

4、大力推进减排重点项目建设

"十二五"期间我县的COD、NH3-N、SO2、NOX的减排任务, 将通过污水处理厂建设 (提高瓯北镇、上塘镇污水收集率, 桥头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桥下镇污水处理厂建设、乌牛污水处理厂建设) 、调整产业结构、企业污染整治、开展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加快企业锅炉脱硫工程建设、淘汰小锅炉建设集中供热项目、控制企业用煤以及加强环境管理执法力度等措施来完成。

5、加强污染减排环境管理, 加大环保投入

继续加大执法监察力度。加强对重点企业的监管, 对污水处理厂建设、企业治污设施运转、脱硫设施运行情况进行专项督察, 确保监察系数稳定提高;永嘉县农村地域大, 畜牧养殖业发达, 要根据环境承载能力适度控制畜禽养殖规模, 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 实现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和零排放。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按照国家的总体要求, 增加投入, 稳步推进统计、监测和考核三大体系建设, 重点放在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信息化建设。

6、减排考核体系要与时俱进, 贴近实际

减排的直接目的在于改善环境质量, 环境质量的改善是检验减排到位的重要标准。但减排考核结果以减排指标下降率公布, 未将环境质量改善列入考核内容。有些地方环境质量虽得到明显改善, 但因减排指标下降率低, 考核成绩差。现在, 减排考核虽然只是单项考核, 但实际上已成为环保考核最核心的内容, 是对地方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否的评价。建议加大环境质量改善在计分办法中的比重, 鼓励各地通过减排达到改善环境质量的目的。

减排难度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新增量核算值高。永嘉县工业减排重点项目在"十一五"期间基本上都已核算, 减排几无潜力, 因此完成"十二五"削减任务重点项目就落在城镇污水处理厂。由于新增量核算值太高, "十二五"期间污染物排放必然是呈上升的趋势。因此, 建议改变新增量核算方法。

结语

节能减排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改善发展模式的重要途径。我县目前减排形势严峻, 政府部门要切实增强全局意识、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 进一步把节能减排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 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加快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温州市“十二五”主要污染物减排实施方案, 2011.

[2]陈海婴.保定市污染减排形势分析与对策建议[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10.

[3]曹庆峰.节能减排有关控制措施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单边减排措施 篇2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节能减排的工作要求,以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为支撑,以大力推进节能减排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强目标考核,确保完成 年节能减排目标。

二、目标任务

三、保证措施

(一)强化重点耗能企业管理

结合企业实际,今年继续将重点耗能企业作为工作重点。开展高耗能工业企业实施目标责任管理。对我县重点耗能大户,逐户落实节能目标,并与企业签定节能降耗责任状,制定严格的监测和考核体系,将节能目标进一步分解、细化、落实到各企业,由节能降耗领导小组每季度对重点用能企业进行督察,以确保节能目标的实现。对未完成年度目标的企业,项目主管部门暂停其新上项目的审批、核准和备案,不允许向国家推荐国债资金支持项目,取消年度各项奖励政策及荣誉评选资格。

责任单位:县发展和改革局、经济局、统计局

(二)加大污染物减排管理力度

全面完成项目建设。控制工业污染源,辖区内国家控制重点污染源— 县宏业供热公司,必需装置污染物在线监测系统,要在 年 月 日前通过数据有效性审核和验收后,与省、市监控平台联网,确保参数齐全、数据准确、传输稳定,完成十一五”环保规划》工业治理项目排污许可证发放工作。控制农村农业污染源,年底前完成 县东盛商品猪集约化养殖废物综合利用项目的污染治理及 县大成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年处理5000吨粪便资源利用项目。所有重点污染源的污染治理设施必需稳定达标运行,落实各项减排监测体系能力建设项目配套资金。全县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监察系数分别达到1.6%和1.0%污水处置厂污水处置率不低于50%青龙河、珠子河入境断面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规范》二类水体要求。

责任单位:县环境维护局

(三)强化节能减排工程建设

责任单位:县发展和改革局、经济局、环境维护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四)推广一批节能环保产品

推广应用散装水泥、商品混凝土,继续落实国家发展散装水泥政策。杜绝“禁现”区域内建筑工地现场搅拌混凝土现象的发生。开展公共建筑节能试点,探索推广使用地源热泵等节能产品。继续做好高效照明产品的推广工作,推广范围包括城乡居民、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医院、学校等大宗用户。

责任单位:县发展和改革局、经济局、科技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教育局、卫生局、政府办

(五)抓好其他重点领域节能减排

全面推进农村、建筑房产、交通运输、商业和民用、公共机构等五个领域节能减排工作。抓好工业节能减排的同时。

带动4个村屯,农村领域:投资200万元建设大型秸杆燃气站一座。投资50万元建设太阳能热水器和秸杆气化炉各200个,力争“十一五”末前,全县建成农村沼气池2000个。

责任单位:县财政局、农业和畜牧业局

推广应用新型墙体资料,建筑房产领域:巩固禁止使用粘土烧结砖成果。力争年底前建设完成 县 节能建材有限公司年产20万立方米新型墙体资料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加大新建建筑施工阶段节能强制性规范执行力度,加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全面实施“暖房子”工程。

责任单位: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交通运输领域:继续淘汰老旧汽车。积极推广汽车加气。

责任单位:县交通运输局

建议低碳消费。商业和民用领域:大力推广高效节能灯、绿色空调等节能产品。

责任单位:县发展和改革局、商务和粮食局

做好公共机构能耗统计工作。公共机构领域:抓好公共机构水、电、油、气的节能管理。

责任单位:县政府办公室

(六)全面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各项工作

确保项目早日建成并发挥效益。三是进一步完善行业准入、资源定价、财政和税费、地方环境规范、统计核算等相关配套政策。四是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组织相关人员考察学习其他试点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一是做好《县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组织实施。二是加强对重点项目的调度管理。为我县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提供参考。五是设立循环经济专项资金,树立一批示范典型。

责任单位:县发展和改革局

(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强煤炭清洁生产和利用,大力发展旅游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核能,加快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努力优化能源结构。加强林业建设,开展林业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研究,扩大封山育林、科学改造低质低效林,着力提高森林质量,减少火灾和病虫害损失。加强天然气利用,依照“气化 ”总体要求,做好汽车加气、工业燃气的推广应用。

责任单位:县发展和改革局、经济局、环境维护局、林业局、财政局、交通运输局、农业和畜牧业局。

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措施 篇3

(一)节能减排工作取得积极进展。近几年来,我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做了大量工作。加强了对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跟踪和管理,加大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作力度,积极推进工业园区和企业循环经济发展。企业作为节能的主体,加大投入,强化管理。全市通过深入开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加大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力度,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长江、清江、河水质保持稳定,河水质明显改善。中心城区和大部分县、市城区空气质量良好。生态保护和建设逐步加强,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二)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仍然相当严峻。全市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经济增长在相当程度上仍然是主要依赖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一些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环境污染呈现出结构型、复合型的特征。环境违法现象、污染事故时有发生,环境安全存在隐患。矿山开采引发的生态破坏现象仍很突出。农业面源污染和养殖污染加重。部分县、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同时,节能减排工作中存在认识不到位、责任不明确、措施不配套、政策不完善、投入不落实、协调不得力等问题。这种状况如果不及时扭转,节能减排目标难以实现。

(三)必须把节能减排工作作为当前的紧迫任务。近几年,我市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三峡库区水质国内外高度关注,我市建设世界水电旅游名城,走在中部同等城市的前列,对节能减排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紧迫性,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把节能减排作为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列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下最大决心、花最大气力实现规划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履行政府向全市人民的庄严承诺。

二、节能减排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

(四)主要目标。到期末,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平均年降低率达到4.4%,重点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总体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控制在3.19万吨和5.64万吨以下;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中心城区空气质量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达到310天以上,把宜昌市建设成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五)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控制增量、调整存量,依靠科技、加大投入,加强法制、健全机制,落实责任、强化监管,加强宣传、提高意识,突出重点、强力推进,动员全社会力量,扎实做好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六)积极推动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7号),抓紧制定全市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配套实施方案和具体政策措施,突破性的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调整工业内部结构,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提高高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

(七)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的建设。认真执行项目开工建设“六项必要条件”(必须符合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程序、用地预审、环境影响评价审批、节能评估审查以及信贷、安全和城市规划等规定和要求),加快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准入制度,有效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同时,认真落实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的各项政策,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组织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专项检查,清理和纠正各地在电价、地价、税费等方面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优惠政策。

(八)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年本)(国家发展改革委第40号令),制订淘汰落后产能分的具体工作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对不按期淘汰的企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依法予以关停,有关部门依法吊销生产许可证和排污许可证并予以公布,电力供应企业依法停止供电。对没有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地区,实行项目“区域限批”。当前,应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环境保护四个专项治理工作的意见》(鄂政发〔〕21号),认真落实淘汰小造纸、小水泥工作方案。

(九)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重点推进磷化工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把宜昌开发区建设成为以磷化工产业为主导的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

四、着力抓好重点领域的节能工作

(十)强化工业节能。根据《节约能源法》,抓好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化工、建材、冶金、电力等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工作,督促企业完善节能管理机构,配备能源计量器具,设立能源统计台帐,定期公布重点企业能源利用状况。抓好重点耗能产品节能,开展合成氨、烧碱、水泥等重点耗能产品综合能耗,与国际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对标找差距活动。重点做好与市政府签订了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书的52家工业企业的节能工作,要通过能源审计,分析用能现状,挖掘节能潜力,提出切实可行的节能措施,编制企业节能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力争主要产品单位能耗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部分企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行业领先水平。

(十一)推进建筑节能。认真贯彻执行《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新建工程必须执行国家和省颁布的建筑节能标准,现有建筑改建、扩建时,必须按照建筑节能标准同步进行建筑节能改造。积极推广使用新型节能墙体材料,加快淘汰实心粘土砖步伐,到年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到年底,新型墙体材料总量的比重达到80%以上;大力推广使用散装水泥,市中心城区禁止在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自年7月1日起,夷陵区、点军区和亭区禁止在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提倡和鼓励其他县级市城区使用预拌混凝土,到年,水泥散装率达到43%,新建建筑全部达到建筑节能标准。

(十二)加强交通运输节能。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鼓励公共交通车辆使用双燃料或清洁燃料。引导消费者购买和使用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大力推广减少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技术措施,严格实施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加快淘汰老旧汽车和船舶。充分利用长江水运优势,加强集装箱、能源物资、矿石深水码头建设,大力发展内河航运。

(十三)合理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推进城市灯光节能,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写字楼、居民住宅中推广采用高效节能办公设备、家用电器、照明产品等。严格控制室内空调温度,所有公共建筑内的单位,包括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除特定用途外,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低于26摄氏度,冬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高于20摄氏度。倡导科学消费,培养节约消费行为,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

(十四)抓好农村节能。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推广省柴节煤灶。大力推广太阳能,因地制宜地发展小水电、农作物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系统。加快农业机械及农业提水排灌机电设施更新改造,大力促进农机节能。积极推进节能型墙体材料在农村住宅建设中的应用。

(十五)推动政府机构节能。各级政府要从自身做起,厉行节约,带头节能。重点抓好行政办公建筑物和采暖、空调、照明系统节能改造及办公设备节能。推动政府节能采购,政府采购和财政性资金支持的建设项目应当优先选用节能产品。稳步推进公务用车改革。积极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活动。

五、切实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

(十六)加强水污染防治。要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切实改善农村饮水质量。坚决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水源保护区,严肃查处危害饮用水源环境的违法行为,定期监测并公布水源地水质状况。认真组织实施三峡库区、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加快制定长江中下游(宜昌段)、运河、柏临河、渔洋河等流域及清江库区水污染防治规划。开展工业污染源排查。

(十七)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组织实施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规划,加强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对年底前投运的二氧化硫排放超标的燃煤电厂,在年底前必须安装脱硫设施。加强小火电机组专项治理,对电厂二氧化硫排放实施在线监测管理。在宜昌城区及其近郊,严格控制新(扩)建燃煤电厂,禁止新建钢铁、冶炼等高耗能企业。严格执行中心城区淘汰燃煤锅炉实施方案,年底前完成中心城区燃煤锅炉淘汰工作。要努力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比重。

(十八)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实施《宜昌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规划》,加快推进全市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建设。贯彻落实《全省城镇污水治理工作方案》,县以上城市必须建有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无害化处置场,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明确责任主体,加强运行监管,保证正常运转,确保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目标要求。

(十九)加强乡村环境保护。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十镇百村”示范工程,开展环境优美乡镇、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节水农业,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加大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力度,实现达标排放,努力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各级财政要落实专项经费,加大农业、农村环保投入。

(二十)强化生态保护。加强对磷矿等各类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监管,做好矿产资源开采区的生态恢复。在开发利用水资源时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影响。旅游资源开发要统一规划,避免过度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积极推进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组织实施天然林保护、长江防护林、退耕还林、国土整治、水土保持、湿地保护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

(二十一)加强危险废物监管。积极推进危险废物及医疗废物的安全集中处置工作,加快宜昌市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工程建设。认真做好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和处理处置等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工作。强化辐射污染源的跟踪监管,健全放射源安全监管体系。

六、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技术进步

(二十二)全面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着力抓好节约和替代石油、燃煤锅炉改造、热电联产、电机节能、余热利用、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能以及节能监测和服务体系建设等十项重点节能工程。组织实施危险废物处置、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燃煤电厂脱硫、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农村小康环保行动、核与辐射环境安全、环境管理能力建设七项重点污染防治工程。认真筛选推荐项目,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确保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

(二十三)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要把节能技术、节能新产品、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环境保护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再创新,作为政府科技攻关投入的重点,支持科研单位和企业开发节能减排关键和共性技术。加快高新技术在节能环保领域的应用,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化工、建材、冶金等重点行业,推广一批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节能减排技术。制定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节能减排的技术改造,采用节能环保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

(二十四)培育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鼓励发展节能技术服务机构,增强服务能力。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鼓励支持节能技术服务机构为用能单位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等“一条龙”服务。加快发展环保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环境工程设计及环保设施运营等环保服务业,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七、强化节能减排监督管理

(二十五)建立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要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把节能减排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分解到各县(市、区)和重点企业。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进展情况的考核和监督,市政府有关部门定期公布各地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要把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县级政府每年要向市政府报告节能减排目标责任的履行情况。市政府每年要向市人大报告节能减排的进展情况,在期末报告五年两个指标的总体完成情况。

(二十六)加大节能减排执法力度。要强化依法行政意识,严格执行节能减排法律法规,加大节能减排执法力度。加强部门协调,完善联合执法机制。各行政执法部门要规范执法行为,实行执法责任追究制,加强对环境执法活动的行政监察。各级人大、政府每年都要开展节能环保专项执法检查,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行为。近期,要严肃处理一批严重违反国家能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典型案件,追究有关人员和领导者的责任。

(二十七)加强节能减排监督检查。各级节能主管部门要重点检查高耗能企业及公共设施的用能情况、禁止使用国家明令淘汰设备情况,以及产品能效标准和标识、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行业设计规范执行等情况。达不到最低能效标准的产品,不得出厂销售。达不到建筑节能标准的建筑物,不准开工建设和销售。各级环保部门要重点检查各项环境监管制度执行情况,对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违反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三同时”制度、不正常运转治理设施、超标排污、不遵守排污许可证规定、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在自然保护区内违法开发建设和开展旅游或者违规采矿造成生态破坏等违法行为,予以重点查处。加大对各类工业开发区的环境监管力度,对达不到环境质量要求的,要限期整改。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在近期内都要认真开展资源使用、污染排放情况的检查,找出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认真整改。对重点用能单位和污染源要加强经常监督,对恶意排污行为实行重罚,严重的要追究刑事责任。

八、建立健全节能减排保障机制

(二十八)运用市场机制推进节能减排。完善电力分时电价办法,引导用户合理用电、节约用电。认真落实差别电价政策,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建立和完善污水处理收费制度,全面开征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生态恢复备用金制度,促进资源开发后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严格执行排污收费制度,依法足额征收排污费。积极探索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制度,鼓励企业加强污染治理,允许企业将其持有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权通过市场进行交易。要认真执行《省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工艺)认定管理办法》,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二十九)加大节能减排的投入。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和社会参与的节能减排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国家、省专项资金对节能减排项目的支持,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节能减排项目。加强国际合作,通过CDM项目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采用市场机制的办法,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促使企业开展污染治理、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严格实行排污费收支两条线管理,充分发挥排污费投入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整合市级财政有关专项资金,每年投入1000万元重点支持节能减排创新技术项目、新产品推广和开发。各县(市、区)政府要将节能减排投入列入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

(三十)实行奖励制度。市政府对完成节能减排目标的县(市、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用能单位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节能奖励办法,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对节能工作中作出贡献的集体、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节能奖励计入工资总额。

九、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和基础工作

(三十一)加强节能环保管理队伍建设。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节约能源法》的规定,认真履行职责,加强组织管理。各级节能主管部门要整合各有关部门的力量,完善节能监管体系。市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宜昌市节能监察管理办法》,筹备组建宜昌市节能监察中心,依法开展节能执法和监察、监测。进一步完善环境管理体制,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分工,增强环境监管的协调性、整体性。各县(市、区)政府要加强环保机构建设,实现环境保护机构独立建制,环境保护能力建设落实到位,环境监察、监测、宣教、信息等能力建设满足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

(三十二)加强能源统计和计量管理。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能源统计工作的领导,充实必要的统计人员,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完善相应的职能,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要求,建立能够反映本地区能耗水平和评价考核制度的能耗统计调查体系。要强化对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指标的审核,确保统计数据准确、及时。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等强制性国家标准,督促企业合理配备能源计量器具,开展能源计量平衡测试,建立和完善能源计量管理体系,加强能源计量管理。

(三十三)健全环境监测和应急体系。市、县两级要建立环境监控中心,健全完善环境监测网络。年6月前,市环保部门确定的重点排污企业必须安装在线监控设备,并与市环境监控中心联网,对全市重点污染源实行在线监控。设市城市要尽快建设空气自动监测站(点)。长江、河、官庄水库、河等重点水域要抓紧设立水质自动监测站。在年底前,市、县两级环境监测站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化建设要求,形成能够覆盖全市,及时、准确、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的环境监测网络。加强市、县两级环境应急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环境安全应急预案,完善环境应急综合指挥系统,加强应急专业队伍建设,配备环境应急监测装备,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环境灾害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三十四)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实施能耗指标公报制度。市统计局、发展改革委将每年向社会公布各县(市、区)GDp能耗等指标;每半年向社会公布各县(市、区)GDp电耗、工业增加值能耗等指标;每季度对重点耗能企业能耗、重点耗能产品单位产量能耗等指标进行监测和分析。按照《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要求,推进环境保护政务公开,曝光污染严重企业名单,及时发布污染事故处置信息,公示环境保护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情况,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建立环境保护公众听证和公示制度。完善环保举报制度。建立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各有关方面都要把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作为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和监测的重要内容。

(三十五)广泛宣传动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各级党政机关和全体党员、干部都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中发挥带头作用。要深入开展节约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风尚,每一个人都要负起责任来,养成自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要进一步加强节约资源能源和环境保护的宣传舆论工作,宣传国家节能减排的方针政策,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十、加强组织领导

(三十六)加强组织领导。节能减排既是一项现实紧迫的工作,又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和落实政策措施,关键在于加强领导,狠抓落实。为进一步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领导,市政府决定成立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是,部署监督节能减排工作,审议节能减排工作安排,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负责全市节能减排的日常管理工作,其中有关污染减排方面的工作由市环保局负责。各县(市、区)政府也要加强对本地区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领导。

(三十七)搞好协调配合。各级、各部门都要切实履行职责,并要密切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市发展改革委、环保局要抓好各项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和组织实施,加强指导监督,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各级发改、环保、经贸、建设、交通、质监、财政、统计、科技、农业、教育、税务等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协同配合,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各县(市、区)政府和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意见的精神,制定措施,抓好落实。

一、充分认识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节能减排工作取得积极进展。近几年来,我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做了大量工作。加强了对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跟踪和管理,加大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作力度,积极推进工业园区和企业循环经济发展。企业作为节能的主体,加大投入,强化管理。全市通过深入开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加大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力度,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长江、清江、河水质保持稳定,河水质明显改善。中心城区和大部分县、市城区空气质量良好。生态保护和建设逐步加强,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二)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仍然相当严峻。全市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经济增长在相当程度上仍然是主要依赖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一些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环境污染呈现出结构型、复合型的特征。环境违法现象、污染事故时有发生,环境安全存在隐患。矿山开采引发的生态破坏现象仍很突出。农业面源污染和养殖污染加重。部分县、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同时,节能减排工作中存在认识不到位、责任不明确、措施不配套、政策不完善、投入不落实、协调不得力等问题。这种状况如果不及时扭转,节能减排目标难以实现。

(三)必须把节能减排工作作为当前的紧迫任务。近几年,我市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三峡库区水质国内外高度关注,我市建设世界水电旅游名城,走在中部同等城市的前列,对节能减排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紧迫性,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把节能减排作为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列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下最大决心、花最大气力实现规划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履行政府向全市人民的庄严承诺。

二、节能减排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

(四)主要目标。到期末,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平均年降低率达到4.4%,重点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总体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控制在3.19万吨和5.64万吨以下;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中心城区空气质量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达到310天以上,把宜昌市建设成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五)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控制增量、调整存量,依靠科技、加大投入,加强法制、健全机制,落实责任、强化监管,加强宣传、提高意识,突出重点、强力推进,动员全社会力量,扎实做好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六)积极推动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7号),抓紧制定全市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配套实施方案和具体政策措施,突破性的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调整工业内部结构,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提高高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

(七)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的建设。认真执行项目开工建设“六项必要条件”(必须符合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程序、用地预审、环境影响评价审批、节能评估审查以及信贷、安全和城市规划等规定和要求),加快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准入制度,有效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同时,认真落实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的各项政策,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组织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专项检查,清理和纠正各地在电价、地价、税费等方面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优惠政策。

(八)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年本)(国家发展改革委第40号令),制订淘汰落后产能分的具体工作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对不按期淘汰的企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依法予以关停,有关部门依法吊销生产许可证和排污许可证并予以公布,电力供应企业依法停止供电。对没有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地区,实行项目“区域限批”。当前,应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环境保护四个专项治理工作的意见》(鄂政发〔〕21号),认真落实淘汰小造纸、小水泥工作方案。

(九)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重点推进磷化工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把宜昌开发区建设成为以磷化工产业为主导的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

四、着力抓好重点领域的节能工作

(十)强化工业节能。根据《节约能源法》,抓好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化工、建材、冶金、电力等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工作,督促企业完善节能管理机构,配备能源计量器具,设立能源统计台帐,定期公布重点企业能源利用状况。抓好重点耗能产品节能,开展合成氨、烧碱、水泥等重点耗能产品综合能耗,与国际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对标找差距活动。重点做好与市政府签订了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书的52家工业企业的节能工作,要通过能源审计,分析用能现状,挖掘节能潜力,提出切实可行的节能措施,编制企业节能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力争主要产品单位能耗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部分企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行业领先水平。

(十一)推进建筑节能。认真贯彻执行《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新建工程必须执行国家和省颁布的建筑节能标准,现有建筑改建、扩建时,必须按照建筑节能标准同步进行建筑节能改造。积极推广使用新型节能墙体材料,加快淘汰实心粘土砖步伐,到年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到年底,新型墙体材料总量的比重达到80%以上;大力推广使用散装水泥,市中心城区禁止在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自年7月1日起,夷陵区、点军区和亭区禁止在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提倡和鼓励其他县级市城区使用预拌混凝土,到年,水泥散装率达到43%,新建建筑全部达到建筑节能标准。

(十二)加强交通运输节能。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鼓励公共交通车辆使用双燃料或清洁燃料。引导消费者购买和使用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大力推广减少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技术措施,严格实施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加快淘汰老旧汽车和船舶。充分利用长江水运优势,加强集装箱、能源物资、矿石深水码头建设,大力发展内河航运。

(十三)合理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推进城市灯光节能,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写字楼、居民住宅中推广采用高效节能办公设备、家用电器、照明产品等。严格控制室内空调温度,所有公共建筑内的单位,包括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除特定用途外,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低于26摄氏度,冬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高于20摄氏度。倡导科学消费,培养节约消费行为,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

(十四)抓好农村节能。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推广省柴节煤灶。大力推广太阳能,因地制宜地发展小水电、农作物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系统。加快农业机械及农业提水排灌机电设施更新改造,大力促进农机节能。积极推进节能型墙体材料在农村住宅建设中的应用。

(十五)推动政府机构节能。各级政府要从自身做起,厉行节约,带头节能。重点抓好行政办公建筑物和采暖、空调、照明系统节能改造及办公设备节能。推动政府节能采购,政府采购和财政性资金支持的建设项目应当优先选用节能产品。稳步推进公务用车改革。积极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活动。

五、切实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

(十六)加强水污染防治。要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切实改善农村饮水质量。坚决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水源保护区,严肃查处危害饮用水源环境的违法行为,定期监测并公布水源地水质状况。认真组织实施三峡库区、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加快制定长江中下游(宜昌段)、运河、柏临河、渔洋河等流域及清江库区水污染防治规划。开展工业污染源排查。

(十七)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组织实施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规划,加强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对年底前投运的二氧化硫排放超标的燃煤电厂,在年底前必须安装脱硫设施。加强小火电机组专项治理,对电厂二氧化硫排放实施在线监测管理。在宜昌城区及其近郊,严格控制新(扩)建燃煤电厂,禁止新建钢铁、冶炼等高耗能企业。严格执行中心城区淘汰燃煤锅炉实施方案,年底前完成中心城区燃煤锅炉淘汰工作。要努力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比重。

(十八)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实施《宜昌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规划》,加快推进全市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建设。贯彻落实《全省城镇污水治理工作方案》,县以上城市必须建有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无害化处置场,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明确责任主体,加强运行监管,保证正常运转,确保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目标要求。

(十九)加强乡村环境保护。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十镇百村”示范工程,开展环境优美乡镇、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节水农业,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加大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力度,实现达标排放,努力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各级财政要落实专项经费,加大农业、农村环保投入。

(二十)强化生态保护。加强对磷矿等各类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监管,做好矿产资源开采区的生态恢复。在开发利用水资源时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影响。旅游资源开发要统一规划,避免过度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积极推进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组织实施天然林保护、长江防护林、退耕还林、国土整治、水土保持、湿地保护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

(二十一)加强危险废物监管。积极推进危险废物及医疗废物的安全集中处置工作,加快宜昌市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工程建设。认真做好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和处理处置等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工作。强化辐射污染源的跟踪监管,健全放射源安全监管体系。

六、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技术进步

(二十二)全面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着力抓好节约和替代石油、燃煤锅炉改造、热电联产、电机节能、余热利用、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能以及节能监测和服务体系建设等十项重点节能工程。组织实施危险废物处置、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燃煤电厂脱硫、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农村小康环保行动、核与辐射环境安全、环境管理能力建设七项重点污染防治工程。认真筛选推荐项目,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确保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

(二十三)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要把节能技术、节能新产品、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环境保护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再创新,作为政府科技攻关投入的重点,支持科研单位和企业开发节能减排关键和共性技术。加快高新技术在节能环保领域的应用,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化工、建材、冶金等重点行业,推广一批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节能减排技术。制定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节能减排的技术改造,采用节能环保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

(二十四)培育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鼓励发展节能技术服务机构,增强服务能力。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鼓励支持节能技术服务机构为用能单位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等“一条龙”服务。加快发展环保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环境工程设计及环保设施运营等环保服务业,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七、强化节能减排监督管理

(二十五)建立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要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把节能减排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分解到各县(市、区)和重点企业。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进展情况的考核和监督,市政府有关部门定期公布各地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要把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县级政府每年要向市政府报告节能减排目标责任的履行情况。市政府每年要向市人大报告节能减排的进展情况,在期末报告五年两个指标的总体完成情况。

(二十六)加大节能减排执法力度。要强化依法行政意识,严格执行节能减排法律法规,加大节能减排执法力度。加强部门协调,完善联合执法机制。各行政执法部门要规范执法行为,实行执法责任追究制,加强对环境执法活动的行政监察。各级人大、政府每年都要开展节能环保专项执法检查,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行为。近期,要严肃处理一批严重违反国家能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典型案件,追究有关人员和领导者的责任。

(二十七)加强节能减排监督检查。各级节能主管部门要重点检查高耗能企业及公共设施的用能情况、禁止使用国家明令淘汰设备情况,以及产品能效标准和标识、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行业设计规范执行等情况。达不到最低能效标准的产品,不得出厂销售。达不到建筑节能标准的建筑物,不准开工建设和销售。各级环保部门要重点检查各项环境监管制度执行情况,对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违反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三同时”制度、不正常运转治理设施、超标排污、不遵守排污许可证规定、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在自然保护区内违法开发建设和开展旅游或者违规采矿造成生态破坏等违法行为,予以重点查处。加大对各类工业开发区的环境监管力度,对达不到环境质量要求的,要限期整改。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在近期内都要认真开展资源使用、污染排放情况的检查,找出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认真整改。对重点用能单位和污染源要加强经常监督,对恶意排污行为实行重罚,严重的要追究刑事责任。

八、建立健全节能减排保障机制

(二十八)运用市场机制推进节能减排。完善电力分时电价办法,引导用户合理用电、节约用电。认真落实差别电价政策,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建立和完善污水处理收费制度,全面开征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生态恢复备用金制度,促进资源开发后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严格执行排污收费制度,依法足额征收排污费。积极探索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制度,鼓励企业加强污染治理,允许企业将其持有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权通过市场进行交易。要认真执行《省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工艺)认定管理办法》,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二十九)加大节能减排的投入。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和社会参与的节能减排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国家、省专项资金对节能减排项目的支持,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节能减排项目。加强国际合作,通过CDM项目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采用市场机制的办法,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促使企业开展污染治理、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严格实行排污费收支两条线管理,充分发挥排污费投入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整合市级财政有关专项资金,每年投入1000万元重点支持节能减排创新技术项目、新产品推广和开发。各县(市、区)政府要将节能减排投入列入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

(三十)实行奖励制度。市政府对完成节能减排目标的县(市、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用能单位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节能奖励办法,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对节能工作中作出贡献的集体、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节能奖励计入工资总额。

九、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和基础工作

(三十一)加强节能环保管理队伍建设。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节约能源法》的规定,认真履行职责,加强组织管理。各级节能主管部门要整合各有关部门的力量,完善节能监管体系。市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宜昌市节能监察管理办法》,筹备组建宜昌市节能监察中心,依法开展节能执法和监察、监测。进一步完善环境管理体制,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分工,增强环境监管的协调性、整体性。各县(市、区)政府要加强环保机构建设,实现环境保护机构独立建制,环境保护能力建设落实到位,环境监察、监测、宣教、信息等能力建设满足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

(三十二)加强能源统计和计量管理。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能源统计工作的领导,充实必要的统计人员,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完善相应的职能,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要求,建立能够反映本地区能耗水平和评价考核制度的能耗统计调查体系。要强化对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指标的审核,确保统计数据准确、及时。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等强制性国家标准,督促企业合理配备能源计量器具,开展能源计量平衡测试,建立和完善能源计量管理体系,加强能源计量管理。

(三十三)健全环境监测和应急体系。市、县两级要建立环境监控中心,健全完善环境监测网络。年6月前,市环保部门确定的重点排污企业必须安装在线监控设备,并与市环境监控中心联网,对全市重点污染源实行在线监控。设市城市要尽快建设空气自动监测站(点)。长江、河、官庄水库、河等重点水域要抓紧设立水质自动监测站。在年底前,市、县两级环境监测站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化建设要求,形成能够覆盖全市,及时、准确、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的环境监测网络。加强市、县两级环境应急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环境安全应急预案,完善环境应急综合指挥系统,加强应急专业队伍建设,配备环境应急监测装备,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环境灾害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三十四)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实施能耗指标公报制度。市统计局、发展改革委将每年向社会公布各县(市、区)GDp能耗等指标;每半年向社会公布各县(市、区)GDp电耗、工业增加值能耗等指标;每季度对重点耗能企业能耗、重点耗能产品单位产量能耗等指标进行监测和分析。按照《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要求,推进环境保护政务公开,曝光污染严重企业名单,及时发布污染事故处置信息,公示环境保护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情况,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建立环境保护公众听证和公示制度。完善环保举报制度。建立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各有关方面都要把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作为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和监测的重要内容。

(三十五)广泛宣传动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各级党政机关和全体党员、干部都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中发挥带头作用。要深入开展节约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风尚,每一个人都要负起责任来,养成自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要进一步加强节约资源能源和环境保护的宣传舆论工作,宣传国家节能减排的方针政策,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十、加强组织领导

(三十六)加强组织领导。节能减排既是一项现实紧迫的工作,又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和落实政策措施,关键在于加强领导,狠抓落实。为进一步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领导,市政府决定成立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是,部署监督节能减排工作,审议节能减排工作安排,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负责全市节能减排的日常管理工作,其中有关污染减排方面的工作由市环保局负责。各县(市、区)政府也要加强对本地区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领导。

(三十七)搞好协调配合。各级、各部门都要切实履行职责,并要密切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市发展改革委、环保局要抓好各项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和组织实施,加强指导监督,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各级发改、环保、经贸、建设、交通、质监、财政、统计、科技、农业、教育、税务等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协同配合,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各县(市、区)政府和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意见的精神,制定措施,抓好落实。

上一篇:大学生管理方法新下一篇:妊娠分娩心理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