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体系

2024-10-20

测试体系(共11篇)

测试体系 篇1

摘要:文章依托企业主流软件测试流程及软件测试核心技术,探究IT企业软件测试团队中现有的考核标准及规范,进而构建对接一线测试工程师岗位的KPI考核体系,并结合KPI指标及关键点,进一步优化测试知识架构,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及软件测试行业整体技术水平。

关键词:软件测试流程,KPI,考核体系,教学体系

1 软件测试重要性及KPI考核体系构建意义

软件测试是保证软件质量的一重要手段,其在软件生命周期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IT企业对软件测试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多,软件测试岗位迅速扩张。

基于软件测试人才需求旺盛的现状,推进基于KPI的多元化绩效考核体系的管理模式并在试点企业中试行和同步改进,将有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工程师的工作热情、提高效率。此外,高校软件测试人才的培养往往注重知识的提升、技术的锻炼,而易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据企业测试人才绩效考核体系的要求,映射到软件测试体系化教学中,进一步优化软件测试教学体系,改进教学知识与技能架构,从而提升高校人才培养及实习就业质量,校企对接更加紧密。

2 软件测试KPI考核现状及应对策略

2.1 科学管理技能尚有不足

IT企业管理层往往为技术出身,具有技术背景和深厚技术功底做支撑,但对于企业管理、团队管理领域大多未经历过系统的学习,故在管理技能和技巧上较为欠缺。据了解,一些测试经理仅关注软件缺陷的发现与跟踪,在程序员提交完整系统后才开展测试工作,从而忽略了规范化的软件测试流程及需求评审、测试计划制订、测试用例设计、测试环境构建、测试实施、测试总结与评估等关键环节的管理与人员技能的考核,与一线岗位工作内容严重脱节。

2.2 不同岗位同标准导致KPI指标雷同

不同岗位工作内容及考查点存在差异,应依据软件测试工程师、自动化测试工程师、性能测试工程师、测试组长、测试经理等分岗位、分级别制定不同层次的考核标准。否则无法高效引导,指导各岗位履行岗位职责。

2.3 考核评价人的单一性与考核全面性欠缺

大多企业对于基层测试人员的KPI考核仅依靠直接领导的评价意见,此考核较片面,应全方位、多角度比较,同步综合直接领导、部门经理、同部门乃至同项目组员工等量化评分,并参考其他部门员工是否有负面意见等开展考核;亦应结合“员工自评”方式,给予自主辩解环节,进一步提高考核评价的客观性、准确性,使考核评价结果更具说服力。

2.4 考核沟通机制与制度透明化不健全

就现状而言,多数测试工程师往往仅知被考核了,对具体考核指标及措施等全然不知,此状况不利于测试工程师改进和提升,也会降低被考核人对考核结果的信任性。

建议就制定出的KPI考核体系,开展基层交流讨论、修订与完善、公示及反馈等环节;推广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应用,“个人”考核结果实现系统可视化,实现透明化的同时又明确了工程师改进方向;并行“阶段考核”及“年终考核”,且融入年终述职环节,增设“绩效面谈”流程,进一步调动测试人员的积极性,加强考核的行为导向作用。

3 软件测试KPI考核体系构建

KPI考核体系的构建,重中之重在于KPI关键业绩指标的选定,合理的KPI指标是企业绩效管理和改进的关键,本文重点结合企业软件测试核心工作流程对KPI指标进行选取及考核方式规划。构建测试工程师KPI考核体系如表1所示,具体分析如下。

一是“测试执行”考核项:主要针对测试执行情况进行考核,细化为6项考核点:①提交有效BUG数量:基本考核指标,取被考评者所参与项目中当月或同一考核阶段中所提交BUG数与当月总BUG数之比,本条计分方式为:10×(个人BUG数量/总BUG数量)。②提交BUG的质量:重要考核标准,无效BUG提交数量过多,说明员工测试基础欠扎实,本条计分方式为:10×(有效BUG数量/总BUG数量)。③提交BUG的严重等级比例:按公司质量规范中对BUG严重等级的分类,排序权重为A至E,权重越高、BUG比例越高,得分越高。④提交BUG的规范性:涉及BUG描述是否清晰且可否复现,BUG严重程度是否正确,BUG相关附件是否提交等。⑤回归BUG数量:考评期间回归BUG数之和。⑥执行用例数量:考评期间执行用例数之和。

二是“文档编写与用例设计”考核项:主要针对测试流程中关键文档的制定与测试用例设计质量进行考核,细化为4项考核点:①测试用例数量;②设计用例的质量;③外部文档制作规范性(用户手册、系统帮助等);④内部文档规范性(测试计划、评审报告、测试报告等)。

三是“专业技能”考核项:主要针对测试工程师的实践能力及操作成熟度进行考核,体现为2项考核点:①测试工具掌握程度;②测试环境搭建能力。

四是“工作态度”考核项:非技术性考核指标,重点考核测试工程师职业素养与品质,细化为4项考核点。①工作积极性:工作的速度,完成工作的迅速性、时效性,有无浪费时间或拖拉现象。②沟通能力:与各方面关系协调,说服他人及人际交往的能力。③学习创新共享能力:改进工作的主动性及效果,主动研究新技术,并积极与团队共享。④执行力:对公司及上线领导的战略、决策、计划的执行程度。

五是“其他”考核项:为上述各项考核的补充和完善,进一步检验测试工程师日常基本工作规范,激励工程师具备良好的客户服务意识等,主要涉及出勤、奖励、惩罚3项考核点。

此外,对于软件测试管理层岗位,亦应对接日常测试管理及质量管理等岗位职责,分层制定KPI考核指标。①工作完成情况。涵盖本部门当月实际工作完成情况、部门人员工作分配与考核、工作日志等考核指标。②测试技术改进情况。涵盖新技术研究与应用、团队培训等考核指标。③部门配合协调情况。涵盖沟通协调、意见收集及反馈等考核指标。

4 高校软件测试教学体系优化与改进

以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为基准,进一步改进和规范化软件测试课程体系,融入KPI考核中涉及的实战技能和职业素质等培养要求。技术层面和职业素养层面,进一步提升应用技术型人才的企业适应能力及职业素养。

5 结论

综上所述,对接企业测试流程探究了软件测试KPI考核体系,此体系亦于部分软件企业测试团队中进行试行,取得一定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企业测试团队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此外依托企业测试人才KPI考核体系的各项要求,映射到日常软件测试体系化教学中,进一步优化教学课程体系,并在部分高校中进行了订单班式培养,在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上得到校企双方充分肯定。

参考文献

卢剑峰,朱萍,任永昌.软件企业KPI体系构建及绩效评价[J].计算进技术与发展,2013(6).

测试体系 篇2

1.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 √ A B C D 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反腐倡廉制度体系 权力运行监控体系 以上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2.反腐倡廉工作将哪个群体作为重点: × A B C D 领导干部 基层干部 普通党员 以上都包括

正确答案: A 3.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反腐倡廉教育,要以什么为核心: √ A B C D 党章教育 权力观教育 价值观教育 人生观教育

正确答案: B 4.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包括: √ A B C D 世界观 认识论、方法论 工作作风 以上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5.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制度包括: √ A B C D 党内情况通报制度 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 党务公开制度 以上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6.以下哪种权力需要由社会来决定: × A B C D 行政审批权 投标决定权 领导罢免权 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B 7.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主要要解决司法的: √ A B C D 公开性 独立性 公正性 以上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8.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和水平,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 A B C D 制度的设计必须切合实际

要及时对法律和制度进行立、改、废 必须进行经常性的督促检查 以上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9.反腐倡廉体系中,最终落脚点在: × A B C D 监督 执行 审批 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A 10.受监督的频率和程度由哪些因素决定: √ A B C D 权力大小 岗位重要程度

岗位的关键性和特殊性 以上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11.加强对重点环节和重点部位权力行使的监督不包括: × A B C D 干部的选拔任用监督 财政资金的运行监督 政府投招标的决策监督 国有资产和金融的监管

正确答案: C 12.充分发挥各监督主体的积极作用,提高监督的整体效能,包括: √ A B C D 支持和保证人大监督 支持和保证政府专门机关监督 支持和保证司法监督 以上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13.政府的专门监督包括: √ A 审计 B C D 干部考核 干部人事监察 以上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14.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反腐倡廉的一个核心内容是: × A B C D 财富观的教育 权力观的教育 人生观的教育 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B 15.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是什么√ A B C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最高人民法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治协商大会 以上都正确

测试体系 篇3

我校数学科组自2002年开始初步试行分层教学,经过几年的尝试,我校运用分层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提出了“运用职中数学分层测试卡,构建分层评价体系”的构想。

一、实验的目的

通过“职中数学分层测试卡”的设计以及对它的合理使用,使老师对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分开层次,为包括学习困难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提升数学学习的空间,强化每个学生参与教学的意识,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职中数学的教学水平及全体学生的数学素质。

二、实验的理论依据

1. 80年代,以古巴(Egong Guba)和林肯(Y.S.Lincoln)等人为代表创立了“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他们认为评价就是对被评事物赋予价值,评价本质上是一种心理建构。他们强调“价值多元性”,提倡在评价中充分听取不同方面的意见。

2. 现代认知论认为:以往的教育评价是以给学生排队、选拔和升学为其主要目的的,但随着各国义务教育的实施和年限的延长,教育评价已转变为以诊断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的。因此,评价标准必须由整齐划一改为多层次的评价。

3. 心理学依据: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

教学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有的放矢,区别对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

三、分层测试卡的使用

分层测试卡是在原来数学教材的基础上,对每一节数学课的知识进行梳理,按照难度的不同编写的习题。它一般是在教师讲完一节课后进行检测时使用。

具体地说,分层测试卡就是把每个知识点编写成可操作的测试卡,每张卡设计的问题都具有层次性,一般分为两至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概括当天所学知识的要点,是学生应全部准确掌握的基础知识;第二层是结合本节课内容的能力要求而编写的有一定难度的题;根据情况可以加入第三层,即适合于学习更优秀的学生提高能力。由于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在教学中我们只把学生分成了两层,分层测试卡中的第三层由第二层中的学生选做。每讲完一个知识点,就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对应的分層测试卡,每次不超过10分钟,收上来的测试卡按层给分,每层成绩为100分,若达到75分以上为合格。另外在分层测试卡的各层次中还有备用题,学生哪部分不合格可先寻求帮助,然后再做备用题,直到合格为止。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二次成功的机会。

四、分层测试卡的评价功能

1. 分层测试卡有助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及时评价

教师上完一节课后,运用分层测试卡进行检测,及时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自己所讲的内容,从而更好地做到有针对性的教学。学生也可以通过做分层测试卡,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分层测试卡为师生及时了解和评价教学情况提供了一种工具。

2. 分层测试卡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进步

传统的检测往往是用一把尺子、一份试卷去评价不同的学生,这样往往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得不到全面、公正的评价。分层测试卡的使用,可以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只要在一节课中认真听讲,就有可能在基础知识那一部分得到100分,教师能够不断地看到学生的进步和成绩,形成正确的学生观。

3. 分层测试卡能够全面评价和激励各层次的学生

利用分层测试卡,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做第一层或选做第二层题,他们做起来困难不大,能避免由于不能达到统一目标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同时也由于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分数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自信心也得以提高。对于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让他们做第二层甚至第三层中具有挑战性的习题,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而且可以培养钻研问题的习惯和克服困难、争取成功的良好意志品质,保持其对学习的新鲜感,从而使学生更主动地学习。

五、取得的成效

去年我们在高一级新生中进行了实验,在运用分层测试卡的前后,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成绩统计。其中成绩统计情况为:在运用分层测试卡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之后,学生的及格率由原来的10%递增到63%,优秀率由原来的2%递增到15%。

分层测试卡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最大限度地顾及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内在潜力,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教师的教学效果,从而大面积地提高了数学教学质量。

测试体系 篇4

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经济运行,防止事故发生和扩大起到关键性的决定作用。由于电力系统的特殊性,电气故障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一旦发生局部电网和设备事故而得不到有效控制,就会造成对电网稳定的破坏和大面积停电事故。现代化大电网对继电保护的依赖性更强,对其动作正确率的要求更高,也造成了对继电保护装置的测试要求越来越高。

各大继电保护的厂家对保护装置的测试也非常重视,基本上采用的都是黑盒测试的方法,通过测试人员和工程人员采用商用测试仪进行加量进行闭环的保护功能测试,这种测试方式虽然能检查出一部分系统的漏洞,但是远远达不到对于可靠性要求极高的继电保护装置的测试要求。并且数字化的测试依赖于外部的数字化测试仪[1]。这种测试方法的不足体系在以下几点:

1)无法进行软件平台的各模块代码覆盖率测试。

2)无法进行系统的自动回归测试。

3)无法进行自动测试用例管理,测试质量由测试人员的专业素质决定,而不是由各测试和开发人员的测试积累组成。

4)无法规范地进行测试报告记录,不能详细记录研发人员关心的测试量信息。

5)商用测试仪不能与保护装置进行交互。

鉴于传统测试的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满足研发人员、生成人员以及工程人员使用的统一测试体系,该测试体系包括上位机、测试仪和被测装置,覆盖了研发阶段和单板测试阶段以及整机测试各阶段。

最近两年,也有一些装置厂家[2,3,4]也通过自主研发开发一套适合自身产品的自动测试系统,但是目前这些测试也集中在保护功能的闭合测试上,没有考虑装置中平台部分的功能隐蔽性,一般功能测试很难系统地对其进行逻辑测试。本文将重点介绍自动测试系统中的白盒测试实现方法。

1 系统结构

保护装置的软硬件体系结构图如图1所示。

测试主机的功能分成两个部分,离线功能包括完成测试用例的编写、测试用例的管理、测试用例程序编译等离线功能。在线功能包括测试用例下载,测试参数下载,测试命令发送和测试报告生成等。

平台系统软件包含下面模块:任务调度、系统监视、对时、异常处理、调试及下载模块。平台管理通信模块包括:MANAGER管理、事件录波、IEC103模块、IEC61850模块;LCD模块;PRINT模块。平台装置的板卡通常由三大部分组成:管理CPU板、计算处理CPU/DSP板和I/O板。

测试主机通过以太网采用内部通信的协议与调试代理插件相连,调试代理驻留在PPC插件上,内部通信协议具有下载文件、调试变量、修改变量等功能。整个测试过程的上位机与装置的交互都是以该协议为基础。

自动测试系统和平台设计同时进行,完成对平台的软件模块和通信管理模块的自动测试,并将测试结果直观地反映到测试终端。

2 白盒测试架构

白盒测试时需要保护装置运行一个测试支撑系统,白盒测试包括测试装置中所有智能插件上的程序,尤其是平台系统软件程序,这部分程序在整组的功能测试实验(黑盒测试)中不是测试重点,所以需要通过周密的白盒测试来覆盖测试路径。测试支撑系统运行在Manager插件上。

目标板上的测试支撑模块包括测试用例运行管理、PC通信管理、测试运行信息采集及管理、系统信息处理、信息上送等模块。测试用例运行管理是运行在目标板上与PC机同步执行同一测试用例的管理程序;PC通信管理是与PC机通信,接收PC下发的参数信息,下载的程序信息、启停测试用例命令和测试数据上送等功能;测试运行信息采集及管理是指采集某一个测试用例执行后的一些变量数据信息,组织成特定的数据报文;系统信息处理是目标板上的其他应用模块,当这一测试用例运行时其他应用模块的数据信息采集(例如SOE事件测试用例会收集103模块的报文信息);信息上送是通过组织报文发送到PC机,由PC机进行结果比对。

运行在Manager插件上的测试用例的测试流程如图2所示。

第一步:PC测试主机下载ppc测试用例可执行程序out到目标板上。

第二步:PC测试主机发送启动测试命令到测试代理。

第三步:测试代理装载测试用例程序。

第四步:PC测试主机启动主机上运行的相应测试dll。

第五步:目标板上测试用例测试过程中,与PC机上对应的比对dll进行参数以及测试结果交换。

第六步:PC机对结果进行比对,形成测试报告。

运行在其他智能IO上的测试用例框架结构如图3所示。

测试用例运行在从板上时,测试用例目标文件首先下载到Manager系统中,重新上电后加载到从板中运行。MANAGER负责与从板系统的信息交互。

平台模块在设计时,设计了测试代理程序的接口,确保测试代理程序可以通过该接口进行功能测试和性能评估。该代理程序通过平台的测试接口,实现对平台代码的测试,并通过网络通信将测试结果上送给测试终端。同时通过网络接收测试终端的测试用例,并根据给定的测试用例进行相关测试。

运行在装置中的每个模块在设计初期即考虑了测试方案,通过自动测试系统可确保测试的代码覆率达到90%以上。有效的压力测试可以发现并解决平台的隐藏问题,为平台的可靠性及稳定性提供了保证。

3 测试框架实现

测试系统上位机的主要功能有:测试用例管理,测试用例的执行流程、测试结果比对和测试报告生成四个模块。

3.1 测试用例管理

测试用例管理包括:1)对测试时所需要的源代码的管理,需要链接的库和obj文件的管理;2)生成hex文件;3)界面模板tpl文件;4)测试用例tpl文件的管理。

保护装置的测试打桩程序以源程序的形式保存在上位机中,当用户选择某个测试用例时,需要编译对应的c文件和链接相应的库,生成obj文件,一组测试用例生成一个.out或者一个hex执行文件下载到目标板中。考虑到目标系统的空间大小,一次全测试过程可以生成多个hex文件,在测试过程中分别下载。

下位机上执行的每一种类型的测试用例需要在上位机中配置一个解析该测试用例的比对程序,比对程序以dll的形式驻留在上位机中,当上位机启动下位机某一个测试用例的同时,需要装载相对应的比对dll。该比对dll负责与下位机测试用例进行交互,得到测试结果返回给上位机测试报告模块,统一形成测试报告。

一个hex文件中包含了多个测试用例,测试用例的启动是通过上位机来启动的,上位机告诉下位机现在执行某个测试用例,这样保证了上位机测试比对程序与下位机测试用例的一致性。当用例配置完成后,根据所配置的测试用例和测试用例的执行顺序生成测试用例入口源程序,并链接测试函数和系统库函数,生成hex文件。

例如:在***.tpl文件中,配置了测量量、CAN网、和事件3个测试点,测量并配置了刷新测试项和置值测试项,且3个测试点均在DSP板上运行。生成的init.c源代码为

该测试用例入口函数由上位机生成,上位机通过内部调试协议修改下位机变量testcase来控制测试用例的启动,通过修改参数变量的值,来传递函数的参数。当生成源码后,需要在makefile中添加链接init.o、以及各测试函数所在的.o文件,生成一个hex文件。

界面模板的tpl管理是指为了实现参数配置,界面风格是通过用户根据测试项自定义的,本测试框架程序提供了一套可视化界面配置前端程序提供给用户配置自定义的参数界面,配置后生成tpl文件,由测试工具解析显示相应的界面。

3.2 测试流程管理

流程控制功能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流程控制的配置

执行顺序表示测试项的顺序执行顺序。

异常控制表示该测试项如果不正确执行,是继续执行、退出执行或者跳转执行。

表示该测试项测试前是否具有初始化操作、测试完成后是否需要复位操作、断开连接并重建连接操作,是否具有重新下载程序等操作。这些流程控制的配置信息在配置完成后都是以模板配置的形式保存在PC上位机中。

2)流程的自动控制

配置完测试用例的执行顺序后,系统根据配置信息,进行自动执行。

3.3 测试结果的比对

测试结果的回送通过两种方式:通过通信端口报文回送到PC机进行回读判断,通过PC机读取变量的形式读测试结果。

测试结果比对由测试用例对应的dll完成,将测试结果的详细信息送到测试报告模块。

3.4 测试报告生成

在测试过程中,对于每个测试项会有一个简单的结论,在测试完成后,生成一个详细的测试报告。测试报告中的详细信息,需要在测试比较模块主动向测试报告的数据结构输入,生成测试用例时,按照一定的格式,生成测试报告。

测试报告格式如表1所示。

4 CAN网测试举例

上文大篇幅地阐述了白盒测试的实现方法,如何通过白盒测试体系架构来实现测试覆盖率,进行各种边缘测试、压力测试以及负荷测试等具体功能及性能测试则依赖于测试用例的编写以及实现上。

下面以CAN网测试为例,进行网络压力测试、CPU负荷测试、疲劳测试及持久性测试。测试平台的基本架构如图4所示。

CAN1驱动模块测试的单次测试过程为

1)PC机通过调试变量下装参数/控制命令到PPC板和GOOSE板;

2)PPC板或GOOSE板读取到控制命令后,启动[CAN1测试程序];

3)在[CAN1测试程序]的执行过程中,PPC板或GOOSE板向CAN1网发、收数据;

4)PPC或GOOSE板将[CAN1测试程序]的执行结果通过调试变量返回到PC机;

5)PC机利用返回的调试变量值验证测试结果。

在测试用例中对CAN网收发程序的语句进行静态分析,对条件判断等逻辑分支进行测试覆盖,在一次测试用例中发送双方发送各种异常/正确报文,使测试能够覆盖CAN网模块的所有语句。

连续进行多次CAN网测试,从每秒1 000帧连续发送10 s到每秒10 000帧连续发送10 s进行递增,对每次测试过程中,通过装置中变量来记录测试的信息,然后将这些测试过程信息上送到PC机,由PC机得出CAN网的稳定性能时负荷值等重要参数。

5 结论

在ARP保护装置系统中设计了一整体测试系统,不仅包括白盒测试来测试系统程序或者应用程序,还包括整机测试和整屏系统。整机和整屏系统是闭环的功能测试系统,但都融于本文介绍的这套测试体系框架之内。这套测试系统为装置的出厂测试、现场测试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参考文献

[1]何刚,胡宝,陈强林,等.OMICRON测试仪在数字化保护装置测试中的应用[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0,38(12):132-134.HE Gang,HU Bao,CHEN Qiang-lin,et al.OMI CRON tester in digital protection device test[J].Power System Protection and Control,2010,38(12):132-134.

[2]赖擎,华建卫,吕云,等.通用继电保护自动测试系统软件的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0,38(3):90-94.LAI Qing,HUA Jian-wei,LüYun,et al.Research on general relay protection auto-test system software[J].Power System Protection and Control,2010,38(3):90-94.

[3]应站煌,胡建斌,赵瑞东,等.继电保护装置自动测试系统研究和设计[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0,38(17):142-146.YING Zhan-huang,HU Jian-bin,ZHAO Rui-dong,et al.Research and design of relay protection equipment automated test system[J].Power System Protection and Control,2010,38(17):142-146.

测试体系 篇5

GB/T19001-2008/ISO9001:2008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计40分)

1.顾客满意指的是(C)

A)没有顾客抱怨B)要求顾客填写意见表

C)顾客对自己的要求已被满足的程度的感受D)A+B

2.系统地识别和管理组织内所使用的过程,特别是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B)

A)管理的系统方法B)过程方法

C)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D)系统论

3.质量管理体系可以(D)

A)帮助组织实现顾客满意的目标B)提供持续改进的框架

C)向组织和顾客提供信任D)A+B+C

4.如果组织声称符合GB/T19001-2008标准,以下哪一种情况是对的(D)

A)组织因为没有设计开发部门,删减7.3条款

B)因为不影响产品性能,组织删减了8.2.3条款,C)组织因委托供方进行设计开发,删减7.3条款

D)组织按外来的图纸进行加工

5.为确保产品能够满足规定的使用要求或已知的预期用途要求应进行(C)

A)设计和开发评审B)设计和开发验证

C)设计和开发确认D)设计和开发的策划

6.为确保设计和开发的输出满足输入的要求应进行(B)

A)设计和开发评审B)设计和开发验证

C)设计和开发确认D)设计和开发的策划

7.过程监视和测量的目的是(A)

A)证实过程实现所策划的结果的能力B)证实过程的符合性

C)证实产品满足要求D)以上都是

8.给出采购、生产和服务提供的适当信息是()过程的结果。(A)

A)设计输出B)设计评审

C)设计验证D)设计确认

9.质量计划是(A)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和资源作出规定的文件

A)针对特定产品、合同或项目B)为实现质量方针目标

C)提高产品质量D)为使质量管理体系能有效运行

10.线路板焊接后,发现其中有一个元件是被损坏的,工人重新用合格的元件进行了更换,使其达到合格,这是(A)

A)返工B)返修C)让步D)降级

11.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多少取决于:(D)

A)组织的规模与活动的类型B)过程及其相关作用的复杂程度

C)人员的能力D)以上全部

12.阐明所取得的结果或提供所完成活动的证据的文件称为:(B)

A)程序文件B)记录C)质量计划D)质量手册

13.对(D)应作供方评价

A)为组织的测量设备提供计量检定的单位

B)外加工产品零件的提供单位

C)原材料供应商

D)包括以上三者

14..采购信息的表达形式可以是(A)

A)合同或协议B)库存信息表C)生产计划D)A+B+C

15.电视机的以下质量特性中哪一种是赋予特性(C)

A)清晰度B)音响保真度C)价格D)颜色

16.GB/T19000标准适用于()。(D)

A)对能满足其产品要求的供方寻求信任的组织

B)产品的使用者;

C)制定相关标准的人员

D)以上全部

17.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B)

A)确保在整个组织内提高满足顾客要求的意识

B)向组织传达满足顾客要求的重要性

C)负责监视和测量顾客满意信息

D)负责识别顾客要求

18.质量是指()。(D)

A)产品的适用性B)产品满足标准的程度

C)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D)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19.质量手册不要求包括()(D)

A)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B)形成文件的程序或对其引用

C)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 D)产品技术要求

20.GB/T19001-2008标准中4.2.3条要求控制的文件范围是()(B)

A)组织制订的所有文件B)质量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文件

C)只包括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D)组织在用的所有文件

21.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或其他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是()(B)

A)纠正B)纠正措施C)预防措施D)持续改进22、2008版ISO9000族标准与其他管理体系标准的关系是()(B)

A)包容B)相容C)既包容又相含D)不相容

23.宾馆要求餐饮部中从事烹饪作业的人员持健康证上岗,这是为了满足()。(C)

A)顾客明确的要求B)顾客隐含的要求

C)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D)组织特定的附加要求

24.设计确认的目的是()。(A)

A)确保产品能够满足规定的使用要求 B)确保输出满足输入要求

C)确保满足法律法规要求D)确认评审结果的有效性

25.以下属于GB/T 19000-2005标准中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内容的是()。(B)

A)持续改进、与供方互利关系、管理职责、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B)持续改进、过程方法、全员参与、领导作用

C)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管理的系统方法、资源管理、全员参与

D)以顾客为关注焦点、过程方法、统计技术、领导作用

26.GB/T 19001-2008标准中对删减提出要求的条款为()。(C)

A)7.5.2B)7.3C)1.2D)7.5.4

27.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作用是()(D)

A)组织沟通意图统一活动的准则

B)为达到所有要求的产品质量和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提供依据

C)统一的培训教材

D)A+B+C

28.针对特定产品、合同或项目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和资源作出规定的文件是()。(B)

A)质量目标B)质量计划C)质量手册D)程序文件

(C)29.()对产品质量特性无直接影响。

A)产品开发人员 B)品制造人员 C)产品检验人员 D)工艺设计人员

(A)30.标准7.5.3中的“标识”是指()。

A)针对监视和测量要求识别产品状态的标识

B)识别监视和测量装置校准状态的标识

C)文件修订状态的标识

D)设备完好状态的标识

31.过程方法是指()。(A)

A)系统地识别和管理组织所应用的过程,特别是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

B)通过使用资源和管理,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活动。

C)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

D)对诸过程的系统应用,连同这些过程的识别和相互作用及其管理。

32.术语“设计和开发”可包括(D)的设计和开发

A)产品B)过程C)体系D)A+B+C

33.GB/T19001-2008标准规定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C)

A)是为了进一步明确规定组织的产品要求 B)是为了统一质量管理体系的结构和文件

C)是为了统一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过程D)以上都不是

34.在策划的安排已圆满完成之前,放行产品和交付服务应(C)

A)得到有关授权人的批准

B)适用时,经顾客批准

C)A或B

D)A和B

35.变换方法进行计算是(C)

A)设计输出B)设计评审C)设计验证D)设计确认

36.确保在整个组织内提高满足顾客要求意识是(B)

A)最高管理者的职责B)管理者代表的职责

C)培训部经理的职责D)销售部经理的职责

37.管理评审是((A))的职责。

A)最高管理者B)管理者代表C)质量管理部门D)各级管理者

38.需要确认的过程是((D))

A)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输出不能由后续的监视和测量加以验证的过程

B)产品在使用后或服务在交付后,问题才显现的过程

C)量大面广,使用人力很多的过程

D)A + B

39.GB/T19001—2008标准是((C))

A)我国制定的推荐性国家标准

B)等效采用ISO9001:2008标准的推荐性国家标准

C)等同采用ISO9001:2008标准的推荐性国家标准

D)参照ISO9001:2008标准而指定的国家推荐性标准。

40为证实军队作训服是否满足作战、训练的使用要求而在演练时试穿考察是((C))

A)设计和开发评审 B)设计和开发验证 C)设计和开发确认 D)设计和开发策划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30分)

(在下列各题中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到空格中。错选不得分,漏选得1分)

1、GB/T19001-2008标准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包括了(AB)

A、组织稳定地提供满足要求的产品的能力要求

B、保证符符合顾客要求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

C、产品技术要求

D、特定的产品要求

2、以下四种情况均对设计和开发过程进行了删减,其中(AC)是合理的。

A、顾客全部承担设计职责

B、虽对设计负责,但已外包给设计单位

C、属于全国标准设计

D、在产品标准中有详细规定

3、组织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时应(ABCD)。

A)确定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及其在组织中的应用

B)确定这些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

C)确定为确保这些过程的有效运行和控制所需的准则和方法

D)监视、测量和分析这些过程

4、质量目标应(ACD)。

A)可测量B)层层分解

C)与质量方针保持一致 D)包括与满足产品要求有关的内容

5、GB/T 19000-2008标准规定了(AD)。

A)质量管理体系术语B)选用ISO 9000族标准的途径

C)质量管理体系要求D)质量管理体系基础

6、依据GB/T19001-2008标准7.4的要求,以下(ACD)是错误的。

A)对供方进行选择和评价时只需考虑产品质量的好坏和价格的合理性

B)采购产品的信息应清楚地表明对采购产品的要求

C)采购信息中须包括对供方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D)为确保采购产品的质量,组织应到供方现场对采购产品进行验证

7、根据GB/T19001-2008,设计和开发评审的目的是(BC)。

A)确定设计和开发的职责和权限B)评价设计和开发结果满足要求的能力

C)识别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必要的措施D)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完整性

8、以下哪些是顾客财产?(BC)

A)组织按顾客的要求,从顾客指定的某钢材厂购买的原材料

B)顾客提供的用于加工产品的模具

C)宾馆服务台保管的顾客的贵重物品

D)某加工厂为加工顾客产品而购买的零部件

9、GB/T19001-2008标准7.5.1a中要求“获得表述产品特性的信息”,以下哪几项属于此类

信息?(AC)

(A)产品图纸(B)生产计划(C)产品规范(D)生产工序作业指导书

10、以下GB/T19001-2008各条款中,哪些体现了以顾客为关注焦点?(ABCD)

(A)5.1(B)8.4(C)7.2(D)8.2.111、按GB/T19001-2008标准7.5.2条要求,需确认的生产和服务过程可包括(BC)

(A)所有过程(B)不能由后续监视和测量加以验证的过程

(C)产品交付后问题才显现的过程(D)关键过程

12、根据GB/T19001-2008标准的要求,以下(AB)过程必须制定文件化程序。

A、文件和记录控制B、内部审核C、采购D、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13、对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特殊情况下在策划的安排已圆满完成之前,放行产品和交付服务

应(BC)

A、最高管理者批准

B、有关授权人批准

C、适用时经顾客批准

D、管理者代表标准

14、对(ABD)应作为外包过程予以识别和控制

A、为组织的测量设备提供计量检定的单位

B、提供特殊要求的产品零件加工单位

C、提供产品零部件的顾客

D、顾客指定的关键零部件外加工单位

15、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在(AB)阶段应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的完整性。

A、变更的策划阶段 B、变更的实施阶段 C、变更之后 D、体系变更试运行三个月后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计30分)

下列各题中,正确的在()中划“T ”,错误的划“F”

(F)

1、GB/T19001-2008标准中8.2.3“过程的监视和测量”只适用于产品实现过程。

(T)

2、设计输出应包含或引用产品接收准则。

(T)

3、质量方针和目标是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之一。

(T)

4、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多少和详略程度应与人员能力相适应。

(F)

5、ISO9001标准有关条款中的“注”和条款一样也是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F)

6、组织应确保对质量记录的控制满足标准中4.2.3的要求。

(F)

7、对标准要求的删减只要是符合法规要求就可以接受。

(T)

8、GB/T19001--2008标准规定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是对有关产品要求的补充。

(T)

9、如果员工已满足能力的要求,可以不经过培训,就上岗。(F)

10、必须编制每一个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作业指导书。

(F)

11、为了证实过程的有效性,应提供“过程的监视和测量”的记录。

(F)

12、房地产开发公司因不负责建筑设计,因此可以删减GB/T19001-2008的7.3条要

求。

(T)

13、对设计和开发的更改,应进行适当的评审、验证和确认,并在实施前得以批准。

(T)

14、为证实产品符合要求,组织在用的测量设备,必要时应按GB/T19001-2008标

准7.6条控制。

(F)

15、产品防护包括了采购产品、过程产品和最终产品,直至到预定的地点期间的产

品防护。

(T)

16、产品的可追溯性要求可以按顾客要求,法律法规要求,以及组织的自身需要确

定。

(T)

17、产品要求可以是顾客规定的,也可以是组织通过预测顾客要求规定的,还可以是法规规定的。

(T)

18、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是质量管理的基础。

(T)

19、GB/T19001-2008标准中5.1 管理职责条款体现了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中的领导作用。

(F)20、与产品有关要求的评审包括对组织与供方所签定的采购合同的评审。

(F)

21、GB/T19001-2008第6.3条款关于设备的描述,只不过比7.5.1c)所述的设备范围大,其控制内容都一样。

(T)

22、内审是监视和测量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手段。

(T)

23、术语“最高管理者”所指的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组人。

(F)

24、根据GB/T 19001-2008标准,组织对其选择的所有外包过程均应实施控制。(T)

25、持续改进可能涉及到产品、过程和体系等方面的改进。

(T)

26、根据GB/T19001-2008标准,数据分析应提供对过程采取预防措施的机会的信息。

(T)

27、合同即有约束力的协议。

(F)

28、企业只要没有产品设计活动,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就可以删减掉设计和开发的条款内容。

(T)

29、应确保质量方针在持续适宜性方面得到评审。

(T)30、质量手册中应包括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CBDDC;6-10BAAAA;

11-15DBDAC;16-20DBDDB

21-25BBCAB;26-30CDBCA

31-35ADCCC;36-40BADCC

二、多项选择题

见上题

三、判断题

测试体系 篇6

关键词:调度自动化系统;主站;测试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TM7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2)05-0099-01

1建立电力调度自动化主站系统总体测试评价体

系的原则和作用

应立足于客观、实用、易操作的原则,应建立标准配置环境下的各分项详细技术指标。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各具体系统的配置与要求,测试出与标准系统的差异。

对系统的评价,应主要把握住以下几个方面:即是否采用了先进、成熟、主流的技术和平台,是否遵循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是否具备良好的开放性、安全性、灵活性、稳定性、可靠性、可管理性及可扩充性。

适合我国国情、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测试评价体系,应能起到以下作用:缩短电力调度自动化应用系统开发周期,节约应用系统开发成本,降低应用系统开发失败率,提高应用系统开发质量,简化应用系统集成,保护已有投资,减少系统初期建设成本,减少系统的维护升级扩展费用,保证技术进步的连续性,提高应用水平,增强应用系统的生命力。

2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进行测试评价时技术方面

需考虑的主要内容

2.1系统总体结构

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产品化程度、机械结构外观等因素。

2.2系统硬件

系统硬件的基本参数标准应随着相应技术的发展适时调整;主计算机,主CPU、内存、硬盘容量及接口、串行口、并行口、USB口、CD-ROM/DVD、显示、软驱等;外设,显示器、打印机、辅存等;网络设备,集线器、路由器、交换机、网络介质及布线方式、冗余设备切换方式等;其它,多媒体、热插拔、电源管理、设备管理等。

2.3系统软件

对系统软件的测试评价可分以下几个部分。主要评价所选择的系统平台能否满足实时监控系统的要求。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图形图像系统、网络管理系统、网络通信标准等。

2.4支持软件

支持软件是系统的关键部分。由各供应商自行设计开发完成,主要性能也由此体现。主要包括数据库管理工具、画面编辑工具、报表编辑工具、任务调度与管理、系统运行管理监视诊断、人机界面等。

2.5SCADA应用软件

此软件是人机直接交互的部分,面向应用,至少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状态监视、事件顺序记录、事件及报警处理、控制、调节、计算统计累计、事故记录与追忆、显示打印、历史数据记录查询修改、计算机网络通信接口、模拟盘通信、与其它系统通信等。

2.6高级应用软件

高级应用软件属于高级应用部分,往往需要联入第三方产品。各应用单位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对其有不同的选择,主要包括状态估计、网络拓扑、经济调度、自动发电控制、安全分析、调度员潮流、无功优化、负荷预报、机组计划及培训仿真等。

2.7文档及程序备份

文档手册及程序备份是系统运行中使用操作、维护管理、功能扩展、网络互连等方面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评价中考虑的因素之一。评价它主要是看使用手册、维护管理手册、开发手册、测试试验验收文档、程序备份介质等是否齐全、完整、便于使用。

3对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进行测试评价时非技术

方面需考虑的主要内容

系统提供者的经营管理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对应用对象及现场的熟悉与把握程度、对本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熟悉与把握程度,以及能提供的培训、文档资料、项目管理、售后服务等均对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有较大的影响,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此外,还需要把好生产及集成过程中的每道工艺和步骤,实行全面的质量管理。

4测试方法

整个系统的测试可分为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可靠性测试、稳定性测试等。测试前,要接入足够的设备,配备足够的合格人员,确定详细的测试大纲。与此同时,配备的仪器仪表必须齐全而且经过严格检测,达到要求的精度。

①按部颁地调自动化系统功能规范及有关文件进行功能测试。SCADA功能测试的主要内容至少包括以下项目(其中有些项目在功能规范中未作明确要求但在实际运行中是必需的):支持的RTU通信规约类型及管理模式;模拟量采集与处理;数字量采集与处理;脉冲量采集与处理;状态量采集与处理;控制(直接执行、选择-返校-执行、批次执行、顺序执行);调节(设点、升降、带限位、带返校);总加、计算、统计(定时、多段分时);事故响应及处理;画面显示与操作;报表打印;数据库编辑;画面编辑;报表编辑;在线/离线系统诊断;系统资源管理;安全管理;继电保护、智能开关操作电源及其它智能电子设备的通信与管理;模拟盘通信;MIS系统通信;广域网通信。

②按部颁文件结合系统配置进行实时性指标测试。主要对系统总吞吐量指标、网络负载、各服务器负载、各工作站负载、各种操作及对系统事件的响应时间、各类数据的精度及处理时间、冗余设备的切换时间等项目进行测试。

③其它测试。包括按开放系统有关标准进行开放性测试、稳定性测试、方便性测试、可靠性测试(即极端运行条件下的测试)、安全性测试等。

5建立调度自动化主站系统测试评价体系的主要

难点

①标准系统配置的设立。实际应用的系统其配置是不相同的,不可能用唯一的一个系统配置评价所有的系统。目前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建立一套标准的系统配置模型,据此测出相应的技术参数。但以不同的思路建立的模型,其参数分散性较大,需综合考虑。

②计算机参考参数的确定。计算机的硬件配置参数与软件设计开发平台都在迅速变化,一个时期制订的标准过不了太长时间就可能需要调整。为此,如何根据新技术、新产品的发展,合理确定调整周期,仍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

③标准系统与实际应用系统之间的差异。实际应用的系统总是与标准系统配置之间存在差异,只能按相近的配置对实际应用系统进行测试,然后对照配置的差异评价实测数据的差异。这样就会产生一定的误差。如何将此误差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仍需进一步试验。

④主观性评价的差异。在测试评价体系中,有一部分项目尤其是人机界面部分是通过主观判断确定的,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人为偏差。如何尽量减少主观性对总体测试评价的影响,也需进一步讨论。

6结语

建立一个科学、全面、实用、可操作性强的电力调度自动化主站系统测试评价体系,是一项复杂、艰巨、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努力。如能建立起一套完整、科学、可操作性强的电力自动化系统测试评价体系,将对电力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开发、设备选型、调试维护等带来极大的益处。

参考文献:

[1] GB/T13730-92,地区电网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通用技术条

件[S].

自动测试系统产品体系研究 篇7

随着当代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 测试技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由早期的手动测试逐步发展到通用测试的阶段, 即从体系结构上实现开放式设计体制。即实现测试设备标准化、模块化、通用化、系列化设计体制 ( 现在通称“三化”: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 达到系统资源、软件资源、硬件资源共享。

1 自动测试系统体系结构

自动测试系统 (ATS) 具有三个主要部分:自动测试设备 (ATE) 、 TPS及测试环境。ATE包括试验设备和测量仪表、宿主计算机、切换装置、通信总线、接收机和系统软件。宿主计算机控制试验和测量设备以及TPS的执行。系统软件控制试验台并且使TPS得以开发和执行。

自动测试系统产品体系结构, 是指采用各种测试技术和测试设备组成自动测试系统的结构方式, 包括系统的硬件结构设计和软件的驱动、算法研究、结果分析处理、系统集成等方面, 定义了一系列的测试设备的设计原则、原理和软件结构。体系结构是设计、组建测试装备的核心测试技术。体系结构研究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在测试装备中测试仪器设备的可互换性。它建立在测试技术的基础上, 随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2 自动测试系统体系分类规则

自动测试系统主要服务于各种武器装备及各类电子产品, 从方案设计开始就必须考虑测试与可测试性问题。武器装备及电子产品测试往往涉及多个门类、多个品种的测试装备, 大型武器装备及电子产品的测试也是一个系统工程, 必须统筹考虑、统一规划、统一组织实施。本文以被测件所涉及技术领域为划分依据, 将自动测试系统分为通用自动测试系统、故障诊断与故障预测系统、嵌入式测试与可测性设计验证系统三类系统。

3 按照技术应用划分的自动测试系统

按照技术应用分类方法是按照自动测试系统所在技术领域进行划分。通过搜集大量的自动测试系统的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符合武器装备全寿命周期要求的自动测试系统的产品体系结构, 包括三种类型:

(1) 通用自动测试系统;

(2) 故障诊断与故障预测系统;

(3) 嵌入式测试与可测性设计验证系统。

3.1 通用测试系统

通用测试系统是指采用计算机控制, 能实现自动化测试的系统, 也就是对能自动完成激励、测量、数据处理并显示或输出测试结果的一类测试系统的统称。这类系统通常是在标准的测控系统或仪器总线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 具有高速度、高精度、多功能、多参数和宽测量范围等众多特点, 是武器装备全寿命过程中重要的一类测试装备。其产品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通用测试系统产品体系包括三个层次, 顶层是自动测试软件和统一、标准的硬件平台;第二层包括n类二级通用测试平台, 分别为电子信息系统共用部件和模块测试平台、雷达测试平台、电磁环境测试平台、通信与电子对抗测试平台、嵌入式测试与远程测试平台, 每个门类有若干个品种;第三个层次在通用测试平台基础上, 针对具体测试对象, 通过二次开发研制各类自动测试系统。

3.2 故障诊断与故障预测测试系统

故障诊断与故障预测测试系统是在自动测试与综合测试系统的平台体制理念和基础上通过增加综合故障诊断软件等构建的用于武器装备各层级的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故障诊断、故障定位、维修指导和维修后重新评估的一类自动测试系统产品, 是集信息获取、信息融合、专家系统、辅助决策、维修向导、健康管理等技术于一体的综合化、自动化测试产品, 可应用于试验、维修保障及状态监控的全过程。如图2 所示。

故障诊断与故障预测测试系统产品体系包括三个层次, 顶层是包含综合故障诊断软件的自动测试软件平台和统一、标准的硬件平台;第二层按照被测对象来分, 故障诊断与故障预测测试系统包括芯片级故障诊断与故障预测测试系统、电路板及模块故障诊断与故障预测测试系统、装备系统级故障诊断与故障预测测试系统等;按照使用定位来分, 包括现场级故障诊断与故障预测测试系统、基地级故障诊断与故障预测测试系统、工厂级故障诊断与故障预测测试系统等;第三个层次是在第二层次的基础上针对武器装备各层级构成的实际具体应用和测试对象, 通过二次开发研制各类专用故障诊断和故障预测测试系统。其中, 综合故障诊断软件包括数字电路测试诊断软件 (LASAR) 、边界扫描测试与诊断软件、综合诊断软件、预测与健康管理 (PHM) 系统软件、故障建模与仿真软件、智能故障诊断专家系统软件与远程故障诊断软件等。

3.3 嵌入式测试与可测试性设计验证评估系统

嵌入式测试与可测试性设计验证评估系统是自动测试技术一种特殊形式, 与被测对象结合紧密, 由于其重要性越来越得到主管部门和研究机构的重视。从事通用测试技术研究的专业单位和装备研制单位, 要更好地掌握通用测试仪器的发展需求,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必须研究测试性与嵌入式技术。测试性与嵌入式测试平台的产品体系如图3 所示。

嵌入式测试与可测试性设计验证评估设备包括设计开发平台和测试验证平台, 设计开发平台包括设计标准、设计工具和仿真优化工具;测试验证平台包括了故障模拟注入系统和BITE测试系统、验证评估系统。

4 总结

本文自动测试系统分类方法是按照技术应用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有助于测试系统产品体系建立的条理化和前瞻性, 按照武器装备及电子产品涉及的技术领域, 进行高度综合, 横向上可以拓宽整个测试领域, 纵向上可以依据先进的自动测试技术和测试理论为支撑, 有针对性的制定自动测试系统的技术战略规划, 为自动测试系统的高速发展, 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李行善, 左毅, 孙杰.自动测试系统集成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2]黄建军.通用自动测试系统 (ATS) 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J].火力与指挥控制, 2009.

ERP系统集中部署测试体系研究 篇8

信息工作是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及保障,在实施“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同时,需同步开展信息系统的支撑工作,以确保业务变革的平稳落地。其中,ERP作为国家电网公司核心的信息化系统之一,对其提出了更高的管控要求,即由目前的总部、省公司二级部署向全公司集中部署转变。天津公司作为首批试点建设单位,积极参与了国家电网公司关于ERP系统集中部署试点工作的开展,协助提升系统业务集约管控和共享融合。为了推进ERP系统集中部署工作的贯彻落实,并确保部署效果的有效性及全面性,需研究出全面完整的系统测试体系,以完成系统功能、业务流程等方面的测试工作,从而充分验证系统的各项性能[1]。

1 测试体系设计

1.1 测试体系目标

建立ERP系统的测试体系,旨在规范国家电网公司集中部署项目测试的管理,进一步提高系统测试水平,保障上线系统的质量。因此,需要制定有效的测试体系框架,以实现项目管控制度的有效执行。通过系统的内部测试实现基本的测试维护,由公司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信息系统测试管理办法》及《国家电网公司信息系统测试与版本管理细则》进行第三方测试以及上线测试。由于ERP集中部署整体按省市公司分批进行,每批部署时均会产生功能升级, 因此在上线前还需要实施升级回归测试,从而确保上线系统的功能准确完整[2,3]。

1.2 测试体系范围

系统上线前,需要实行的系统测试范围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用户接受测试及性能测试。测试体系框架包括ERP集中部署项目中涉及的测试各阶段流程、角色职能、实施方法、支撑测试工作的相关工具、自动化策略以及管控方法,测试体系范围如图1所示。测试体系框架从多个维度定义了项目内的测试相关活动,项目实施阶段将依据测试体系框架指导项目过程中的测试工作。项目内测试分别依据系统需求、设计及其他相关要求,对系统开展技术验证活动,确保系统功能、性能、安全等方面符合建设目标[4]。

图 1 测试体系范围 Fig.1 Testing system range

2 测试体系框架

2.1 测试阶段划分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ERP集中部署的实施路线, 集中部署工作主要分为3个阶段:模板建设及试点、分批迁入、集中与融合,主要测试阶段如图2所示。

图 2 主要测试阶段 Fig.2 Testing phase

为配合完成ERP集中部署系统的全面测试工作,各个阶段应采取不同的测试类型。在模板试点以及分批迁入阶段,项目需要执行内部和外部测试, 集中与融合阶段执行项目所需的内部测试。内部测试指项目组内部所要执行的各阶段测试,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性能测试、升级回归测试及用户接收测试。外部测试指按照国家电网信息系统测试管理办法,对系统上线前所要执行的第三方以及上线测试[5]。

2.2 内部测试阶段

2.2.1 单元测试

单元测试是测试单项功能及应用能够正常运行,以及模块内的单项功能串联后业务流程功能可以顺利实现。

1)测试要求:单元测试要求配置项执行正反向测试,开发对象要求执行白盒 + 黑盒测试。

2)测试人员:包括有关实施人员与运维人员,实施部分工作由业务组与开发组执行;运维部分工作依据职责分工与运维问题的设计成果,由技术运维与功能运维人员执行。

3)测试过程:测试场地为总部;测试用例、测试数据均由业务组进行相关准备;测试的执行由业务组与配置项开发组共同依靠手工测试方式,完成针对开发对象的测试。单元测试的最终交付件包括测试计划、测试用例记录、测试问题清单及最终测试报告。

4)测试用例:测试用例由开发组负责,业务组配合提供部分测试用例及全部测试数据,严格按照功能说明书中的功能要求编写,测试用例包含一组或若干组测试数据,并达到单元测试正常退出标准,满足进行后续集成测试与系统测试的要求。

2.2.2 集成测试

在单元测试的基础上,将所有模块按照详细流程设计组装后进行集成测试。该阶段包含ERP模块间集成测试和ERP与财务管控、凭证协同、人资管控等其他系统的联调测试。

1)测试要求:集成测试包含ERP模块间集成测试以及ERP与外围系统的集成测试2类。

2)测试人员:包括有关实施人员与运维人员,实施部分工作由业务组执行;运维部分工作依据职责分工与运维问题的设计成果,由功能运维人员执行。

3)测试过程:测试场地为总部,测试用例由业务组准备,测试数据由数据组及业务组共同准备;测试由业务组及关键用户通过手工测试的方式执行;最终的测试交付件包括测试计划、测试用例记录、测试问题清单、测试报告、测试确认单。

4)功能验证: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优化提升要求,基于ERP套装软件及外围专业管理系统业务需求,通过系统开发,按照测试场景实例完成功能验证。如财务方面基于套装软件及财务管控模块预算管理功能范围,将财务管控模块的预算编制数据发布到套装软件进行控制。

2.2.3 性能测试

性能测试用以验证当前系统是否满足性能需求,并得出最终的测试结论。

1)测试要求。根据不同的测试目标,性能测试的方法可分为负载测试、压力测试、并发测试、容量测试、可靠性测试及大数据量测试。以往的ERP项目通常采取外部第三方测试阶段实施性能测试。后期发现问题的调优代价很大,且外部的第三方性能测试是针对通用系统的测试,无法充分发现ERP系统性能问题。故内部测试阶段应明确性能测试流程、职能,在集成测试后进行性能测试。

2)测试过程。测试场地在总部进行,由业务组提供测试场景,第三方测试机构准备自动化用例;测试数据由数据组及业务组共同准备;测试环境采用第三方测试机构提供硬件和测试工具,系统组配合的搭建方式;测试由第三方测试机构执行,采取自动化测试工具方式进行;测试工具使用Load Runner(一种预测系统行为和性能的负载测试工具),最终的测试交付件包括测试计划、测试用例记录、测试问题清单、测试报告和测试确认单。

3)性能测试。测试环境硬件与系统性能的关系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影响系统性能的因素具体包括硬件、系统架构、部署方式、业务特性、数据特性等多项因素。硬件数量的变化会导致其他各项元素随之改变,因此硬件的变更与系统性能的变化不具有线性比例关系,很难通过公式进行估算。因此考虑规避系统性能风险,建议在与生产系统1:1的环境进行性能测试。

2.2.4 升级回归测试

升级回归测试是确认已有功能在新功能上线后不受影响而执行的测试,仅在分批迁入阶段上线前需要执行相应测试。

1)测试要求。分批迁入阶段,应预设新的省市公司ERP上线时会发生具有全局性影响的变更,需要上线前实施回归测试确认新功能未对已上线功能产生影响;为确保测试精度以及测试的有效性,要求使用生产环境的真实数据进行升级回归测试;由于自动化工具TAO(The ACE ORB)维护需要脚本维护的专业技能,每次回归测试时都会有脚本维护工作产生,因此成立测试组专职负责自动脚本的录制、维护、执行。在集成测试阶段,测试组协助业务组进行自动化脚本录制。

2)测试过程。测试场地在总部进行,测试用例由业务组进行准备,测试数据由系统组提供;测试由测试组通过自动化测试的方式执行;最终测试交付件包括测试计划、测试用例记录、测试问题清单、测试报告;测试工具采用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 QC)及TAO相结合。测试管控采取统一模板、统一测试用例模板,确保交付品质量;报告机制为每周报告中间进度(进度预期 / 实际,缺陷发生 / 消化情况) 及问题风险;审核机制为测试阶段结束提交阶段测试报告,由项目组审核测试计划,测试负责人组织审核测试用例,测试负责人定期组织审查测试文档,确保测试活动符合要求规范进行。

2.2.5 用户接受测试

用户接受测试并由最终用户在生产环境下独立执行测试用例。

1)测试要求:最终用户代表执行测试用例,确认配置是否满足最终用户的需求。

2)测试过程:省市公司配合提供测试场地,最终用户负责编制测试用例;测试数据由数据组提供; 测试由最终用户通过手工测试的方式执行;测试最终交付件包括测试计划、测试用例记录、测试问题清单、测试报告及测试确认单。

3 测试方案实施结果及问题解决

3.1 实施内容及结果

基于上述测试方案的设计和部署,通过测试工具的分析与评估,实现了本项目的相关测试,保障了实施阶段测试工作的顺利展开[6]。测试实施内容如图3所示。

图 3 测试实施内容 Fig.3 Testing content

总体实施方案的结果如下。

1)通过Solution Manager(SAP公司开发的用于帮助项目管理和系统配置的工具)实现了测试的整体管理,包括测试库管理、任务管理、缺陷管理。

2)利用TAO实现了自动化测试脚本的录制、调试。

3)运用测试数据迁移服务(Test Data Migration Server,TDMS)实现了生产环境到模拟运行环境的快速数据迁移。

4)顺利完成缺陷管理相关工作,定义包括从缺陷的发现到修复的整个周期中的行为,保证缺陷收集的准确性。定期组织缺陷分析会,识别主要类别的缺陷,防止同类型缺陷反复发生。

3.2 测试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在测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及挑战,具体包括:回归测试没有自动化,导致回归测试粒度不够以及回归测试生产力低下;内部测试阶段没有性能测试,造成返工代价巨大;测试环境不完善,测试数据与生产环境数据相差巨大,影响测试准确性;测试阶段划分不清晰,没有成体系的规范,不能全面的指导测试工作的开展;省市公司ERP系统集中部署后, 如果出现问题则覆盖面广、风险级别高;省市公司ERP系统集中后,系统的性能压力集中到总部系统, 造成总部系统性能压力过大;分批迁入阶段,后期的新功能有影响前期已上线系统功能的风险。

针对上述问题可能造成的项目质量风险,测试体系需要实施有效的对策来确保项目可靠上线,防止缺陷流至生产环境。各种问题实施解决方案如下:

1)使用自动化测试工具,复用自动化脚本以提高回归测试效率,降低测试成本;定义项目内部性能测试的流程、方法;

2)测试使用接近生产环境的数据进行,使用TDMS构建回归测试所需数据环境;

3)明确划分测试阶段,定义各阶段的测试范围、流程、角色、测试文档;通过合理划分测试阶段,实现问题早发现、早解决,防止问题流入生产环境;

4)在项目内部测试系统性能,并在与真实环境1:1的环境中实施性能测试;

5)在分批迁入阶段,上线前实施回归测试,确保新功能不会影响已上线功能。

通过对ERP系统集中部署规范测试体系框架的设计和实施,全面指导测试工作有序、有效开展,同时提高了各类测试效率,降低了测试成本,最终实现集中部署系统测试工作的顺利推进。

4 结语

本文重点描述了ERP系统集中部署测试体系技术架构,通过详细地分析与阐述测试体系的目标范围、测试体系的阶段划分及各测试阶段的实施方案, 为测试体系的合理构建、有效管控提出了高效有序的方案依据。本文提出的测试体系方案已部分应用到国家电网公司ERP系统集中部署测试工作中,对试点单位的部署实施起到了重要作用。接下来将针对测试效率优化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提高测试工作的高效性,进一步推进ERP系统集中部署工作的有效开展。

摘要:为进一步实施信息化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信息系统的支撑工作,国家电网公司大力推进开展ERP系统集中部署工作。集中部署系统将有效地增强总部管控力度,推动业务管理实现规范化。基于系统研究成果开展的测试工作意义重大,通过设计研究全面、系统的测试体系,以充分满足ERP系统集中部署相关工作的测试要求。基于测试体系的框架构建,有效地将系统测试工作划分为不同的测试阶段及测试类型,严格把控项目质量风险,确保项目准时上线。文章提出的测试体系积极推动了集中部署的相关测试研究工作,保证了系统实施效果的有效性及全面性。

体验“整合式写作测试评价体系” 篇9

一、淡化单一, 注重多元

《英语课程标准》在作文教学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应注重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相互评价相结合……”。在传统的评价中, 测试对学生而言具有相当的神秘性, 从标准的制定、试题的选择直到分数的评判, 学生完全被隔离在外, 学生没有“权利”参加这些活动, 只有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评价结果。这样一来不仅体现出教学手段的单一, 而且在教学实践中, 学生的这种参与度不高的影响, 导致学生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从而损伤了学生在英语写作教学课中的积极性和兴趣。而“整合式写作测试评价体系”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取得的成就, 除了评价学生写作试卷还增加了评价日常作业, 这种测试评价体系淡化了单一的评价体系, 实现了评价体系的多元化。首先, 学生相互评价, 产生了价值。“要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对于当堂完成的习作, 我们经过适量的训练, 摒弃一些把写作知识模式化的东西, 摒弃一些老套路、老结构、老程序, 让学生按自己的认识, 较客观地评价其他同学。虽然开始评价时有些不自然或不得体, 然而坚持下去, 自己在评同学的习作时, 写作视野必然会大大开阔, 有时学生评的有失偏颇, 这时教师可适时引导, 被评的同学和评的同学都达成一定的共识, 从而产生新的价值。特别是在写作的训练课中, 学生可以通过对语法的确认, 对语句的认知和理解形成创新性的跨文化的学科思维和观念, 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的英语知识的掌握, 更进一步有力学生的交际能力提升;其次教师重批轻改、学生自改、发现价值。教师批改作文难度高效率低, 已成不争事实。叶圣陶先生指出:“能不能把古来传统变一变, 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 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 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 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自己改的能力, 这是终身受用的。”深刻领会叶老的作文教学思想后, 我们进行了重批轻改, 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两次评分,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种评分机制的存在必然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养成, 学生在英语写作课中可以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这过程中, 学生不仅是课堂的参与者, 而且更是管理者, 更是一个决策者。学生在获得英语知识的同时, 从而拥有了判断自己水平和进步的机会。学生对评价拥有了一定的参与权, 这样就不会因为惧怕评价而排斥对自己的评价了。教师只做评点和指导, 对优点充分肯定, 鼓励表扬, 对不足及时指出。然后写出满腔期待鼓励的评语, 再评出等级, 及时发给学生。还有, 学生根据教师的批语认真修改。评语又使学生获得改好作文的信心和努力向上的勇气。所有学生都积极修改, 然后教师再次评出分数等级。最后, 对学生优秀作文进行展示。这种批改方法使学生作文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 真正做到了“独抒性灵”。

二、淡化统一, 关注个性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环境,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整合式写作测试评价体系”淡化统一、关注个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差异化发展注重个性评价, 淡化传统教学理念带来的影响, 最终将教学的过程转变成学生能力提升的过程。“整合式写作测试评价体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首先是提倡个性评价。在写作测试评价中, 将学生按照写作能力差异分为如A、B、C三个不同层次, 针对不同层次设计不同要求的评价标准, 对不同学生提出有层次的要求, 为每个学生提供机会, 让其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体验收获, 体验自信、进步与成功的喜悦。长期以来, 写作的评分标准只有一个, 一部分学生在同一个标准评价下感受不到进步的喜悦。通过分层评价模式的建立,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将极大增强。随着写作能力的不断提高, 对照“进步卡”记录的情况, 选择评价标准也逐渐从低层次过渡到较高层次, 直至最终的评价标准——学期统一考试评分标准, 必须采取同一评价体系;其次是淡化统一。个性化评价正视学生差异。在个性化评价理念指导下, 教师不吝啬赞许与鼓励, 同时努力淡化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更多地引导学生看到他人之长、以补己之短, 学会较为客观地评价自己写作能力的进展。评价同学的写作能力表现, 学会给自己和同学的习作写评语。尤其是当语言能力、理解能力发展较慢的学生或个性内向的学生写作感到困窘时, 老师更应给予热情的鼓励与帮助, 促使学生扬长避短, 不断进取。这种个性化的评价点燃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在淡化统一的背景下, 大学生英语写作教学应当要突破传统教学思维和观念带来的一些消极影响, 所有的答案模式不能统一, 而且个性化价值的背景下, 学生的英语写作创造性思维要因人而异, 产生的差异一方面是要积极通过传统的评价体系体现出来, 而且要在评价的区别体系中, 重点主张个性化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影响, 从而获得个性化的效果, 有效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三、淡化结果、关注过程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英语学习的主体。英语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写作评价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 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如是否有写作兴趣和良好的习惯等”。要使学生自主作文, 其中保持其写作的兴趣、积极性是前提。因此, 老师对学生的评价, 决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许和鼓励, 对于布置的习作, 可以略批为主, 尽量保持学生习作的“原汁原味”, 以保持在多做多批下学生写作的积极性。首先, 关注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英语课程标准》指出:“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 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为此, 我们淡化习作结果的评价, 关注材料获得的过程的评价。引导学生平时注意观察周围的人和物, 学会从生活中选取作文材料, 并逐渐学会捕捉生活中有趣的, 有感的, 印象深刻的或者新奇的人、事、物景, 提供学生交流所听、所见、所思、所感的时空平台。对积极地通过观察、实践、调查、体验等获得真实材料的学生都给予恰当的评价。尽管这样的模式在传统教学中应用极少, 但是效果却非常明显, 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拓展, 另外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在熟练掌握了文化语境的基础上, 大学生英语写作教学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随时随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 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对于最终的效果检验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其次, 关注习作修改过程。《英语课程标准》指出:“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的情况, 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 取长补短, 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 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对认真修改的学生及时表扬, 对学生中涌现出的好的修改方法加以推广。学生改完后, 老师阅读改后习作, 进行总结。把修改后有明显进步的习作作为修改的范例和学生比较品析。并归纳学生习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结合本次作文习作的训练重点, 选取较典型的文章作“镜子”,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找准修改点, 指导学生修改。传统的方法评价大学生英语写作教学的标准就是习作适应与传统的教学理念和评价标准, 对于个性化的习作评价标准缺失, 评价方法也很牵强。所以, 在注重过程化的体系模式构建中, 在习作过程中学生除了获得语言运用能力和语法, 语句的使用知识之外, 更应当注重在教学中, 学生对英语文化和英语写作的文化品格接受了多少, 这种应用不应该单独体现在一篇习作上, 而应该体现在学生的个体能力转化和课堂效果的有效提升。

新课程标准呼唤绿色评价, 大学生英语写作测试评价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采取切实有效地评价策略, 呵护学生的写作热情, 真心诚意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促进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第惠多斯说:“教学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也就是说学生的作文一旦完成, 特别需要适当的帮助和鼓舞。我们不能凭单纯的试卷测试来评价学生的写作成绩, 而应该采取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减少学生对作文产生高不可攀的畏惧感。因此, “整合式写作测试评价体系”引起了许多英语教师的关注, 对传统写作测试评价是一个分数或等级加批语、导致学生对自己作文的知识能力、非智力因素不能具体地、正确地认识提出了挑战, 避免了传统的写作测试评价中单一的评价方式与误区。

摘要:“整合式写作测试评价体系”是形成性评价体系在写作测试中的具体体现, 是形成性评价理念的提出, 旨在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增强自信心, 培养合作精神,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这种测试评价体系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淡化了单一的评价体系, 实现了评价体系的多元化;淡化统一、关注个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本文通过对“整合式写作测试评价体系”的分析, 主张在新课标的背景下, 对大学生英语教学中的写作教学进行绿色评价, 科学评价。

关键词:评价体系,写作测试,形成性评价

参考文献

[1]吴秀兰.形成性评价在国内高校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外语界, 2008 (03) .

[2]董广钧.形成性评价在高职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25) .

[3]曾萍.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J].钦州学院学报, 2007 (02) .

[4]孔珊.注重形成性评价促进高职英语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 2006 (10) .

[5]王京华, 马建桂.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实验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 2006 (05) .

[6]王华, 富长洪.形成性评估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外语界, 2006 (04) .

测试体系 篇10

替代燃料的研究和应用的最初目的是替代石油资源或在石油资源匮乏地区作为一种补充。甲醇作为车用发动机替代燃料, 其动力性、经济性、燃烧和排放性能及在我国的燃料供应、生命周期等方面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探索[1,2,3,4]。无论是整车企业还是发动机企业, 在甲醇汽油燃料和甲醇发动机的开发方面, 一直没有完整的测试评价体系进行指导;因此, 对于整车及发动机开发, 其结果都存在性能或可靠性等方面的问题。

基于上述原因, 本文中提出了建立甲醇汽油综合测试评价体系的思想, 结合甲醇燃料、发动机和整车等不同维度的考虑, 明确了甲醇汽油和甲醇燃料开发及应用所需关注的各项内容, 确定相应内容的测试评价方法和指标, 并进行了应用过程的分析研究。

1 甲醇燃料综合测试评价体系的建立

甲醇汽油和甲醇燃料在发动机上的使用是一个需要系统研究的复杂工程。甲醇的理化特性不同于汽油, 其自身燃料稳定性及对发动机材料的影响都需要考虑。甲醇对发动机上各种橡胶材料的溶胀容易导致燃油系统的部件出现断裂、泄漏或密封等问题, 必须对这些部件进行耐受甲醇的测试;甲醇还对金属材料, 尤其是铜、锌、锡、铝等有色金属材料存在一定的腐蚀性, 而这些金属材料广泛使用于燃油系统和发动机其他零部件上, 一旦发生腐蚀, 将严重影响这些零部件的性能或可靠性;此外, 甲醇的燃烧特性有别于汽油。因此, 需要从动力性、经济性、排放性、可靠性等多个方面对使用甲醇燃料的发动机和整车进行验证研究。基于上述分析, 本文中建立了甲醇燃料在车用发动机上应用的综合测试评价体系, 如图1所示。

2 甲醇燃料综合测试评价体系的应用

根据所建立的甲醇燃料综合测试评价体系, 进行了甲醇燃料综合测试评价的应用分析研究。

2.1 甲醇汽油关键指标的测试评价

2.1.1 甲醇与汽油互溶性研究

进行了不同比例组分甲醇汽油混合燃料在不同温度下的物理稳定性试验研究, 得出了甲醇汽油相分离的临界温度。图2为甲醇分别与90#、93#汽油混合后相分离温度随着混合物组分比例的变化关系[5] (该混合物无水) 。这是一个分层曲线图, 分层曲线将图分为互溶区和甲醇汽油相分离区 (或称部分互溶区) 上下两部分, 一旦混合物的状态 (该状态由温度和混合物的组分比例决定) 处于曲线下方, 系统将自动分为油相和醇相。研究发现, 当甲醇体积含量达30%~40%时曲线出现最高点, 相分离临界温度达到最大值。从图2还发现, 90#甲醇汽油混合物的上部互溶温度要比93#甲醇汽油混合物的高15℃左右。

在研究甲醇和汽油互溶性的基础上, 开展了不同类型助溶剂对甲醇汽油物理稳定性的试验工作, 结果如图3所示。试验表明:醇、酮、酯、苯类等有机溶剂一般都具有助溶的作用。较好的助溶剂不仅能够扩大混溶区间, 而且可以降低上部会溶温度。从图3可以看出, 醇类作为助溶剂性能最好, 其次是乙醚、丙酮、醋酸甲酯等, 正构烷烃基本上没有助溶作用。

1.甲苯;2.乙醚;3.丙酮;4.醋酸甲酯;5.异辛烷;6.正己烷;7.低碳醇;8.高碳醇

根据助溶剂试验结果, 本研究基于高碳醇类物质, 开发了一种复合配方的助溶剂, 能够使低比例甲醇汽油M15 (体积分数15%为甲醇, 85%为汽油) 和高比例甲醇汽油M85 (体积分数85%为甲醇, 15%为汽油) 保持良好的物理稳定性和抗水性。

2.1.2 甲醇汽油腐蚀性研究

甲醇汽油金属腐蚀试验的试验条件如下:由于甲醇氧化成甲酸的进程相对缓慢, 为了加速试验, 在其中加入甲酸作为促进剂, 试验时长7d, 不加入任何的水分。按照相同的条件对车用甲醇汽油M15和M85进行腐蚀性试验。试验结果见表1。

从表1金属片单位面积失重量试验数据可以看出, 试样的质量都发生了变化, 其中数据为正说明发生了腐蚀溶解, 数据为负说明发生了氧化。试验表明:M15和M85都会对金属产生腐蚀。由此可知, 甲醇汽油需要从腐蚀抑制的角度选择合适的添加剂;同时, 在开发发动机时尽量避免使用对甲醇比较敏感的金属材料。

2.1.3 甲醇汽油溶胀性研究

进行了甲醇汽油混合燃料对普通配方的丁腈橡胶 (NBR) 、丙烯酸酯橡胶 (ACM) 、氢化丁腈 (HNBR) 、氟橡胶 (FKM) 及硅氟橡胶 (FVMQ) 的综合性能测试研究。试验数据见表2。

表2的试验结果表明:通过这六种橡胶在甲醇汽油中浸泡的测试数据分析, 认为这六种耐油橡胶的单一胶料制品不能满足甲醇汽油环境的使用要求[6]。进一步的试验研究表明:甲醇汽油对普通配方橡胶的溶胀作用与甲醇比例的高低没有明显关系, 即M85对橡胶的影响与M15没有明显的差别, 两者都会严重影响橡胶材料的机械性能。由此可知, 需要开发出新型的橡胶材料或对现有的橡胶材料进行改性。

然而, 在实际使用中发动机和整车上的橡胶燃油管并没有因为使用甲醇汽油而很快出现失效。这是由于为了降低整车的蒸发排放, 在进行燃油系统的管路设计时, 燃油管和蒸发管基本都是由四层或六层复合材料制成的, 这些燃油管中嵌入了纤维层, 约束了燃油管路的溶胀, 限制了燃油向不同胶层的扩散, 因此橡胶管的机械性能下降没有很快反映出来, 但是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 其机械性能的下降还是比使用汽油时要快得多。

2.2 甲醇汽油对零部件的影响测试评价

甲醇汽油燃料中甲醇对金属材料具有腐蚀性, 对橡胶、塑料等非金属材料具有一定的溶胀性, 这会由于各发动机零部件选择的不同而显示出差异性。为了说明甲醇汽油对发动机零部件的影响, 本文中选择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某国产1.5LVCT汽油发动机为原型进行测试, 测试对象为燃油系统主要零部件。发动机技术参数见表3。试验结果见表4。

表4的测试评价结果表明:常规燃油箱、液位传感器、燃油泵、燃油滤清器、喷油器、排气门和PCV阀等零部件能够耐受M15甲醇汽油;而M85甲醇汽油会损害液位传感器、燃油泵、燃油滤清器、喷油器、排气门等零部件;常规发动机润滑油不能满足M15甲醇发动机的清洁性能要求;而M85甲醇汽油发动机需要使用专用的发动机润滑油, 否则会影响发动机的寿命。

2.3 甲醇汽油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测试评价

2.3.1 甲醇汽油对发动机动力性的影响

在原型样机上进行了燃用纯汽油、M15和M85甲醇汽油混合燃料的动力性研究。M15、M85及纯汽油的转矩外特性曲线如图4所示。从图4可以看出, 相比于纯汽油, 汽油机燃用M15甲醇汽油混合燃料时, 外特性转矩基本没有变化。这是因为发动机在外特性上运行时, 燃油喷射处于开环控制, M15甲醇汽油以与汽油相同的喷射量供给发动机燃用, 相对于汽油加浓的过量空气系数, M15对此的影响比较有限, 对燃烧过程的影响也不大, 因此汽油机动力性基本维持不变[7,8]。

而在整个试验的转速运行范围内, M85甲醇汽油外特性的转矩高于纯汽油。这是由于发动机外在特性运行时使用开环控制, M85甲醇汽油以相同热值供给发动机, 但混合燃料中高比例的甲醇含有大量氧元素, 促进燃烧, 并且甲醇较高的汽化潜热值也增大了充气系数, 进气量的增加增大了燃烧过程的多变指数, 热效率提高, 同时燃烧火焰传播速度的加快提高了循环的等容度, 做功能力增强, 这些原因的综合作用使得M85甲醇汽油的动力性增强[9]。

2.3.2 甲醇汽油对排放特性的影响

试验研究了纯汽油和M15甲醇混合燃料在转速为3600r/min的排放特性, 不同负荷下三效催化转化器前后CO、NOx和THC排放量, 如图5所示。从图5可以看出, 在三效催化转换器前, 燃用M15甲醇汽油混合燃料的CO、NOx和THC三种污染物原始排放量低于纯汽油或在个别工况点趋于纯汽油水平;而在三效催化转换器后, 经转化后的M15甲醇汽油与纯汽油三种污染物的排放量基本持平, 仅在最高负荷时, 纯汽油的污染物排放高于M15甲醇汽油;CO、NOx和THC排放数据的变化趋势说明M15甲醇汽油能够降低发动机污染物排放。

分析认为, 甲醇燃料含有氧元素, 同时分子较小, 沸点较低, 在燃烧过程中会出现微爆作用, 且容易生成更多的活性基团, 使得燃烧更加完全, 因此CO和THC原始排放减少, 而甲醇高的汽化潜热值使燃烧过程的最高温度下降, 所以NOx原始排放下降;在三效催化转换器后, 汽油机部分负荷运行时, 闭环控制过量空气系数λ等于1, 三效催化转化器效率较高, 所以M15和纯汽油的三种污染物排放趋于同一很低的水平, 而汽油机在最高负荷运行时, 发动机使用功率混合气运行, 过量空气系数在0.8~0.9的范围, 三效催化转化器效率下降, 因此处理后三种污染物排放量呈现出如图中所示的趋势。

发动机燃用M85燃料时, 不同负荷下三效催化转化器前后CO、NOx和THC排放量如图6所示。

从图6可以看出, 与纯汽油相比, M85甲醇汽油的CO、NOx、THC三种污染物排放量的变化趋势呈现出与M15相似的变化规律。而且注意到, 相比于纯汽油, M85发动机的三种污染物排放量降幅略大于M15甲醇汽油。

对上述甲醇汽油混合燃料三种污染物排放趋势变化规律分析认为, 甲醇含氧元素、汽化潜热高、分子小是污染物排放量下降的主要原因。相比于M15甲醇汽油, M85甲醇比例高, 中间活性基团的生成更多, 从而更有利于完善燃烧过程和降低最高燃烧温度, 因此三种污染物的降幅更大。

2.3.3 甲醇汽油对经济性的影响

研究了发动机燃用M15、M85甲醇汽油和纯汽油时, 3600r/min下的负荷特性。由于M15和M85甲醇汽油的低热值不同于纯汽油, 需要采用等效燃油消耗率来对比M15、M85和纯汽油发动机的经济性。

以汽油为基准, 按照等热值原理, 根据燃料的密度和低热值, 采用式 (1) 将实测有效燃油消耗率转换为等热值有效燃油消耗率。

式中, Bequivalent为等热值有效燃油消耗率;Bactual为汽油燃油消耗率;Vg、Vm分别为汽油和甲醇体积分数;Hg、Hm分别为汽油和甲醇低热值;ρg、ρm分别为汽油和甲醇20℃密度。

等效燃油消耗率试验结果如图7所示。从图7的经济性数据可以得出结论, M15、M85甲醇汽油混合燃料的经济性优于纯汽油, 且M85经济性更优。这是因为较快的甲醇燃烧的火焰传播速度使得燃烧的等容度提高, 且小分子的甲醇产生活性基团使燃烧更为完全, 这些因素均能提高热效率, 从而使甲醇汽油混合燃料发动机经济性获得改善;而M85甲醇汽油的高比例甲醇燃料使火焰传播速度更快, 因此经济性获得进一步改善。

2.3.4 甲醇汽油对发动机可靠性的影响

进行了M15甲醇汽油混合燃料发动机可靠性试验, 对试验后的发动机进行了拆解, 对主要零部件的磨损值进行了称重分析, 结果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 发动机主要零件的磨损较小, 磨损量处于正常水平, 说明汽油机燃用M15甲醇汽油混合燃料时, 发动机的可靠性能够得到保证。

由于M85甲醇汽油对燃油泵、燃油滤清器、喷油器、润滑油品质及排气门有较大影响, 因此M85甲醇汽油燃料发动机的可靠性研究无法展开。

2.4 甲醇汽油对整车性能的影响测试评价

2.4.1 甲醇汽油对动力性的影响

在整车上进行M15和M85甲醇汽油燃用的动力性试验。一般情况下, 整车的动力性能由最高车速、加速时间和最大爬坡度三方面的指标来评定。通过试验研究, 可以得出试验车辆在燃用M15和M85甲醇汽油和纯汽油时的主要动力性能参数。测试数据见表6。

由于使用甲醇汽油 (M15) 发动机的动力性基本与使用汽油相当, 因此整车动力性方面没有明显差异。而整车燃用M85甲醇汽油的动力性强于纯汽油机, M85的最高车速增大, 直接挡和原地起步加速时间和距离缩短, 发动机加速特性改善。分析认为, M85最高车速上升的原因是M85甲醇混合燃料发动机的动力性强于纯汽油发动机;而对于加速时间缩短, 则是由于汽油机加速时需要加浓, 此时是开环控制, 相对于纯汽油, 尽管M85以相同热值的燃料量喷射加浓, 但是燃料中含有大量的氧元素能够改善燃烧过程, 使M85发动机功率上升更快, 所以直接挡和原地起步加速性能改善。由此可见, 高比例的甲醇掺入量是整车动力性增强的主要原因。

2.4.2 甲醇汽油对排放特性的影响

按照轻型汽车排放标准GB 18352.3—2005《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 (中国Ⅲ、Ⅳ阶段) 》, 遵循NEDC循环试验的流程。M15、M85甲醇汽油混合燃料的常规排放物试验结果见表7。其中, 数据均已经乘以劣化系数1.2。从表7可以看出, M15、M85和纯汽油三种燃料的CO排放特性基本相同, M15和M85的CO排放略低于汽油;而三种燃料的HC和NOx排放依次下降, 且NOx排放下降幅度较大, 这也与M15、M85发动机的排放趋势相同。NOx排放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甲醇燃料高的汽化潜热值能够降低最高燃烧温度, 阻碍了NOx的生成。M85燃料的甲醇比例最高, 因此NOx排放下降幅度最大。

2.4.3 甲醇汽油对经济性的影响

燃油经济性指标的单位为L/100km, 通常采用NEDC测试循环。因为M15和纯汽油的密度、热值等各不相同, 所以采用L/100km为单位进行经济性比较时, 可以用燃料热值为统一指标, 转化为当量汽油油耗来比较不同燃料的经济性, 如式 (2) 所示。

式中, Vequivalent为等效百公里油耗;Vdirect为实测百公里油耗;Vg、Vm分别为汽油、甲醇体积分数含量;Hg、Hm分别为汽油、甲醇低热值;ρg、ρm分别为汽油、甲醇20℃密度。

整车燃用M15、M85和纯汽油的NEDC循环经济性试验结果见表8。从表8可以知道, 整车燃用纯汽油、M15、M85甲醇汽油的NEDC循环油耗依次下降, 其中M85燃料的等效油耗相对于纯汽油下降最大, 原因是M85甲醇汽油燃料发动机的经济性优越于纯汽油发动机。

3 综合测试评价体系应用评价

根据建立的甲醇燃料综合测试评价体系, 进行了甲醇汽油互溶性、金属腐蚀性、橡胶溶胀性及对发动机和整车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表明综合测试评价体系可以对甲醇燃料的测试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全面评价甲醇燃料的使用特性。

低比例甲醇汽油和高比例甲醇汽油发动机上使用的过程中显示出了不同优势:低比例M15甲醇汽油燃料发动机的可靠性好, 而高比例M85甲醇燃料发动机的经济性更优越, 动力性更好, 且在加速过程中表现出更好的加速响应特性。

综上分析, 同时考虑甲醇燃料高汽化潜热值的特点, 可以在发动机冷起动及低速、低负荷运行时使用低比例的甲醇汽油, 而在发动机高速、高负荷运行时使用高比例的甲醇汽油。

4 结论

(1) 在甲醇与汽油的混合燃料中, 添加合适的助溶剂, 能够提高甲醇汽油的抗水性, 使甲醇汽油混合燃料满足使用要求;甲醇汽油对金属的腐蚀性较强;且对普通配方橡胶有较强的溶胀作用, 会对发动机零部件产生影响。

(2) 常规燃油箱、液位传感器、燃油泵、燃油滤清器、喷油器、排气门和PCV阀等零部件能够使用M15甲醇汽油;而M85甲醇汽油会损害液位传感器、燃油泵、燃油滤清器、喷油器、排气门等零部件;常规发动机润滑油不能满足M15甲醇发动机的清净性能要求;且M85甲醇汽油发动机需要使用专用的发动机润滑油, 否则会影响发动机的寿命。

(3) M15甲醇汽油对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没有明显影响, 能够降低发动机常规污染物的排放, 且发动机经济性获得改善, 可靠性可以得到保证;发动机燃用M85甲醇汽油时, 动力性获得提升, 常规污染物排放下降, 经济性提高, 但M85甲醇汽油机会损害发动机的零部件。

(4) 整车燃用M15和M85甲醇汽油时, M85动力性、经济性获得优化, 而M15基本不变, M85和M15混合燃料的常规污染物排放下降。

摘要:建立甲醇燃料综合测试评价体系进行了甲醇汽油互溶性、金属腐蚀性和非金属溶胀性研究, 对燃油系统中从燃油箱到喷油器的零部件性能影响进行测试, 并完成了相应的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排放特性和可靠性试验及整车动力性、经济性、排放特性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甲醇燃料综合测试评价体系能够全面评估甲醇燃料在车用发动机上的使用特性;添加合适的助溶剂能够提高甲醇汽油的物理稳定性和抗水性;甲醇汽油对金属具有腐蚀作用, 对非金属材料具有较强的溶胀作用;且甲醇汽油发动机和整车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特性等综合性能获得改善, M15甲醇汽油发动机可靠性良好。

关键词:内燃机,发动机,甲醇,汽油,测试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黄勇成, 周龙保, 刘圣华.缸内直喷灵活燃料发动机性能和燃烧特性的研究[J].燃烧科学与技术, 2003, 9 (4) :501-506.Huang Y C, Zhou L B, Liu S H.Performances and 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 spark-ignited direct-injection flexible fuel engine[J].Journal of Combus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3, 9 (4) :501-506.

[2]张凡, 王真, 帅石金, 等.低比例甲醇汽油发动机冷起动非常规排放和燃烧特性研究[J].内燃机工程, 2011, 32 (1) :1-7.Zhang F, Wang Z, Shuai S J, et al.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cold-start unregulated emissions and 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ow-percent methanol-gasoline engine[J].Chinese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Engineering, 2011, 32 (1) :1-7.

[3]葛蕴珊, 尤可为, 王军方, 等.甲醇燃料汽车的排放特性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8, 28 (4) :314-318.Ge Y S, You K W, Wang J F, et al.A study on exhaust emission from methanol vehicle[J].Transactions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8, 28 (4) :314-318.

[4]Rideout G, Kirshenblatt M, Prakash C.Emissions from methanol, ethanol and diesel powered urban transit buses[C]//SAE 942261, 1994.

[5]周瑞, 黄风林, 倪炳华.甲醇汽油的稳定性能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11 (1) :64-67.Zhou R, Huang F L, Ni B H.A study of stability on methanol gasoline fuel[J].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8, 11 (1) :64-67.

[6]郇延建.橡胶材料对甲醇汽油的抗溶胀性研究[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 2009, 30 (3) :14-16.Huan Y J.Research on the anti-swelling property of rubber material soaked in methanol[J].Journal of Chemical Industry&Engineering, 2009, 30 (3) :14-16.

[7]王银山.柴油/甲醇组合燃烧柴油机控制策略的研究与应用[D].天津:天津大学, 2005.

[8]Kaskavaltzis C, Elliott D, Topaloglu T.A demonstration of methanol-powered buses in windsor ontario[C]//SAE 942314, 1994.

测试体系 篇11

一、准确定位测试的性质

在普通话教学培训测试体系的构建时应该充分认识PSC的特点和性质。PSC有着自身的法定地位, 我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都明文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这些国家政策的制定为PSC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可以很好地促进普通话的推广, 实现普通话的全面普及。PSC应该能够合理有效地测试出人们的普通话用语规范、熟练程度以及普通话的水平等级, 以推广普通话作为其根本的目的, 并且服务于普通话的推广工作, 只有准确认识到测试的性质, 才能保证PSC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普通话口语的教学占据着较大的比重, 应该高度重视普通话口语的教学, 对PSC的定位应该全面考虑, 这样才能更好地统筹全局, 切实做到普通话的推广。

二、加强普通话口语教学是基础

普通话的口语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应该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地讲普通话, 这样才能有一个良好的环境, 更好地促进普通话的推广。PSC只是一种检测普通话水平的手段, 而且普通话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与各个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是各学科知识表达的形式, 因此, 普通话口语教学是构建科学测试体系的基础, 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来更好地促进普通话口语教学的开展。

(一) 循序渐进的原则

普通话口语教学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 得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保证普通话学习的质量。普通话口语的教学涉及很多方面, 如发音、规范、语气等都是在口语学习中应该注意的。在我国不同地区的人们都有自己的语言特色, 这也造成了我国语言的多样性, 只有一个统一交流语言, 才能更好地促进双方之间的交流。孩子在出生以后接触的基本都是方言, 这就造成了长大以后改变的困难,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困难, 应该对学生进行慢慢引导, 将教学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进行听说能力的培养, 多练习发声技巧、朗读训练和态势语训练等;第二阶段主要是听说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阶段, 多进行一些辩论、演讲等。这样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开始, 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 切实做到普通话的推广。

(二) 精讲多练的原则

学习一门语言最好的方法就是多练习, 还有就是教师在教学时对教学方案进行合理有效的设计, 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普通话学习效果。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 再经过学生的练习, 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口语教学中可采用“三三制”的时间分配方法, 理论指导、教师示范和多媒体教学占三分之一时间, 学生训练和师生评议占三分之二时间。这样合理的进行分配, 才能更好地做到普通话的推广。

三、强化测前培训是保障

测前培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测试前的紧张, 促进测试的顺利通过。在测试前应该组织一些有经验的测试员对考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这样考生才能有充足的心理准备, 才能有出色的临场发挥。在这个过程帮助考生确定出努力的方向和训练重点, 在剩下的时间内进行强化训练, 弥补一下自身的不足, 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考生测试的顺利进行。

四、确保质量是关键

确保普通话的质量才是PSC测试的关键, 只有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评价标准, 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普通话的推广。测试的质量是最为重要的, 应该对各项操作进行科学规范化的管理, 在工作中做到“四个严格”:组织管理严格、试题管理严格、测试标准严格、颁发证书严格。在测试时对各个阶段进行严格管理, 这样才能确保测试的质量, 才能做到普通话的应用。在测试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中, 应该加大管理的力度, 严格执行测试工作规程, 每个环节都应做到全面考虑, 做到测试工作的严谨, 保证测试的质量。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普通话教学培训测试科学体系的构建进行探析, 认识到了普通话推广的必然性, 应该对普通话教学培训测试的科学体系进行完善, 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普通话的推广。普通话的普及有着积极的影响, 有利于各地区之间人们的交流,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为了更好地做到普通话的全面普及, 应该不断对测试体系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傅灵.方言与普通话的接触研究[D].苏州大学学报, 2010.

[2]朱振岳.测试普通话电脑来帮忙[N].中国教育报, 2009.

上一篇:高校混合宿舍下一篇:以学生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