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路手术固定论文

2024-12-04

前路手术固定论文(共10篇)

前路手术固定论文 篇1

颈椎骨折脱位、颈椎病是脊柱外科常见病, 需行颈椎手术治疗。颈椎前路手术, 切口小, 瘢痕小, 从颈前肌间隙进入, 损伤小, 出血少, 显露充分, 手术时间短。我院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共行颈椎前路手术286例, 手术效果满意, 现将手术配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86例中, 男161例, 女125例, 年龄21~73岁, 平均56岁, 其中颈椎间盘突出183例, 颈椎骨折脱位103例, 其中髂骨取骨26例。全部病例术前X线侧位片显示小关节跳跃式绞锁和严重序列不稳, MRI检查除显示了X线主要表现外, 还显示纤维环破裂, 髓核突出, 脊髓受压, 相应节段椎管狭窄。

1.2 方法

全麻颈仰卧位, 右侧颈部纵切口, 从颈前肌间隙进入, 先切除与脱位椎体相邻的上下椎间盘, 然后对骨折椎体做次全切除, 彻底减压, 取自体髂骨, 修剪成与骨槽相匹配的形状或选择合适的钛网植骨。在颈椎稍过伸状态下将植骨块紧密嵌入骨槽内, 选择适合的钛板和螺丝钉固定。放置负压引流管, 逐层关闭切口。

1.3 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时间1~2 h, 平均70 min。术中出血30~60 ml, 没有出现喉返神经损伤, 手术切口以及髂骨供区切口一期愈合。

2 手术配合

2.1 术前配合

2.1.1 器械准备

普通手术器械一套, 颈椎前路手术器械一套包括固定针、颈椎撑开器、1~3 mm45°椎板咬骨钳各一把、大中小号刮匙各一把、经医院设备科审核和手术室验收的钛网、钛板内固定器械一套、骨腊、止血海绵、脑棉、钝性分离的纱布球、手术切口保护膜等。

2.1.2 环境及仪器准备

手术间严格消毒处理, 备好铅衣, 术前检查透视床、C臂机、电刀、双极电凝、磨钻、神经监测仪等仪器, 确保性能正常。

2.2 术中配合

2.2.1 巡回护士配合

2.2.1.1 热情接待患者, 认真核对,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一般在下肢, 既利于麻醉医师用药, 又不影响手术医生手术及术中C臂机的照射, 根据医嘱及时用上抗生素。

2.2.1.2 密切配合麻醉医师完成全麻后, 为患者留置导尿。

2.2.1.3 手术体位安置:患者取颈仰卧位, 头部垫一头圈, 头两侧沙袋固定, 两肩用宽胶布固定于床边, 保持其中立位, 肩背部垫一约10 cm软垫, 使其颈部轻度过伸15°~20°, 膝部用四头带固定, 确保头部及躯干的稳定性。

2.2.1.4 术前定位 术前定位关系到手术是否顺利进行, 在手术者定位时, 准备好C臂及克氏针, 以确定手术切口位置, 并用记号笔做标记。

2.2.1.5 严格无菌操作 督促手术人员严格无菌操作, 若疑有污染须立即更换。术中透视时C臂机要用无菌保护套保护。

2.2.1.6 严密观察患者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如有异常及时与麻醉医师共同处理。

2.2.1.7 密切观察手术进程, 及时准确供应台上所需器械和物品。

2.2.2 器械护士配合

2.2.2.1 术前15~20 min洗手, 整理器械台, 将常用器械与专用器械分开, 按手术顺序摆放, 以方便使用。与巡回护士共同清点器械、敷料、缝针、脑棉等用物, 确保器械及植入物齐全, 性能完好, 植入物的型号及批号与验收单完全一致。

2.2.2.2 协助手术医师消毒, 用无菌巾做两个球, 在铺巾前垫于颈部两侧, 有利于保护手术切口, 再铺无菌巾、皮肤保护膜, 固定好台上电刀线、吸引器连接管等用物。

2.2.2.3 准备手术用的肾上腺素液, 以减少切口出血。

2.2.2.4 准备好定位针头、大小不同规格的脑棉和带侧孔脑外吸引器头前端套2㎝橡胶管, 以免术中损伤颈髓。熟练掌握手术进程, 及时、主动、准确传递器械。植入物使用前再次和巡回护士共同确认植入物的型号及批号。

2.2.2.5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取下的髂骨应浸泡在抗生素生理盐水中, 内固定器械或暂时未用的器械要用无菌单覆盖, 减少暴露时间。

2.2.2.6 保管好手术取下的标本。

2.2.2.7 关闭切口前用抗生素生理盐水冲洗切口, 放置负压引流管, 认真清点脑棉、缝针、纱布等, 正确无误后再逐层关闭切口。

3 体会

3.1 物品准备要齐全

手术室护士术前要访视患者, 根据手术方式和医生习惯, 备齐物品, 熟练掌握手术的配合步骤和特殊器械的使用方法, 保证手术顺利完成。

3.2 内植物的管理

手术中的器械、敷料采用压力蒸汽灭菌。钛网、钛板等骨材是国家重点监控类三类医疗器械产品, 其供应和使用要求标准高, 涉及环节比较多, 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危险性, 如管理不到位, 极易引起医疗事件[1], 所以要经医院设备科审核, 手术室验收后方可灭菌使用。并认真填写植入物登记单, 由主刀医生签名认可。

3.3 预防感染

颈椎手术是无菌手术, 切口感染是导致手术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术前要做到认真的皮肤准备以及术前30 min合理使用抗生素。手术切口贴手术保护膜, 手术贴膜纸具有防水、不易浸湿、保护切口皮肤性能[2]。术中加强无菌管理, 减少人员流动, 主动配合手术以缩短手术时间, 防止感染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基础。

3.4 观察病情

颈椎前路手术中只有将气管、食管牵向切口对侧才能显露椎体, 长时间受牵拉会造成气管、食管水肿, 呼吸道分泌物增加, 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及时清理呼吸道, 保持呼吸道通畅。

3.5 正确搬运

术后立即用颈托固定颈部, 限制颈部活动, 保持中立位, 避免过度屈伸。

3.6 基础护理

3.6.1 皮肤护理 术中要保持颈椎稳定性, 骨骼突出处要垫海绵垫以防压伤。

3.6.2 保持静脉通道、导尿管及切口引流管的通畅。

参考文献

[1]杨柳青.手术室骨科金属植入材料管理的体会.临床护理杂志, 2009, 8 (2) :55-56.

[2]任桂英, 高惟英.手术贴膜在颅脑外科手术中的巧用.护士进修杂志, 2006, 21 (11) :1007.

颈椎前路手术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篇2

颈椎前路锥体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是治疗颈椎病和颈椎外伤后脊髓压迫的有效治疗方法。能充分的解除脊髓前方的压迫,且能通过坚强钢板固定达到非常稳定的作用。但由于颈部前解剖结构复杂,手术风险较大。不仅要求手术精确,而且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对提高疗效、减少手术并发症是非常重要的。2006-2014年,我科开展颈椎前路手术52例,通过对该组患者进行系统的术前、术后护理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2例,男32例,女20例,年龄24-75岁,平均52.6±7.8岁。颈椎间盘突出症31例,外伤颈椎骨折13例,颈椎椎体破坏4例,颈椎脱位4例。临床表现为脊髓受压型35例,其中表现为胸部束带感、双下肢无力、步态不稳、踩棉花感、四肢麻木乏力;神经根型7例,表现为剧烈的颈肩痛及放射性上肢疼痛和麻木;急性颈椎损伤12例,表现为颈部疼痛,四肢肌力、感觉减退或丧失,病理征阳性,大小便困难。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1 术前心理干预 本组病人对手术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他们认为颈椎手术危险性大,可能导致瘫痪。针对病人不同的心理特点,护理人员结合病情详细讲解颈椎病知识及手术原理、安全性,介绍手术医师技术水平及手术成功病例,消除病人顾虑。

2 适应性训练 (1)肺功能锻炼:1)咳嗽运动:患者可采用坐姿或半卧位,将手掌轻按胸部,当咳嗽时以手支撑伤口,令患者做一次深呼吸,然后用嘴呼气,当自肺部深部咳嗽时,做一次短呼吸,连续3次短呼吸后,咳一声;2)简单吹气球方法:患者深吸气然后尽量把气球吹大,每4小时1次;3)刺激氣管诱发咳嗽:咳嗽无力或不会咳嗽者多进行刺激咳嗽。刺激气管咳嗽前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婴儿取侧卧位。(2)气管食管推移训练:颈椎前路手术需牵拉病人甲状腺、气管和食管,为了减轻术中牵拉而引起的憋气、恶心、呕吐等反应,术前应做好气管推移训练,以减轻术中刺激反应。

3 颈围的选择及适应训练 合适的颈围将用于术后制动和保护颈椎,术前应对此作适应性锻炼,以避免术后平卧位不适应而造成颈部过屈或过伸,导致植骨块向前、向后脱出而导致手术失败。

2.2 术后护理

1 术后体位 颈椎前路手术后卧位时颈部不可偏斜、旋转。颈椎前路手术加植骨后,在颈椎活动时椎体与植骨块之间产生界面问的剪切力,易致植骨块移动或脱落,手术失败。因此更要严格限制颈部活动,避免颈部屈曲、旋转。由颈托固定颈部,保持颈中立位、轻度过伸位,颈部两侧有沙垫或棉垫保护。一般术后当晚平卧为主,第2日可半卧位至70度卧位,保持2-3h翻身1次。注意始终保持颈部、肩、躯干成一直线,侧卧时躯干与床成45度。

2 术后呼吸道护理 (1)保持呼吸道顺畅:予持续低流量吸氧,氧浓度根据氧饱和度保持在95以上。(2)给予雾化吸入:地塞米松、庆大霉素、a-糜蛋白酶各1支加生理盐水10ml,2-3次/d。雾化完毕,立即轻拍背部。(3)防喉头水肿:因手术麻醉用气管插管及手术中气管、食管牵拉,易引起喉头水肿。术后床旁应备气管切开包。颈椎术后1周为水肿期,术后1-2d为水肿形成期,4-5d为水肿高峰期。患者如有声音嘶哑、憋气、呼吸表浅时,提示有喉头水肿可能,应加强雾化吸人、给氧,并按医嘱给予甘露醇等静脉滴注,以减轻局部水肿,并加强对患者呼吸状态的观察。当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口唇及四肢末梢发绀时,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气管切开,并按气管切开护理。(4)切口内水肿观察:该手术术后常规留置引流条,术后需严密观察切口渗血情况,若切口渗血较多时,应查看切口并询问患者呼吸情况,应注意患者的面色、血压、脉搏、呼吸情况

3 神经功能观察和护理 在术后,要严密仔细、持久观察和必要地检查病人,动态观察病情变化,一旦原有瘫痪加重或出现新的阳性体征等新情况时,应及时报告医师,以便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减少手术和护理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4 饮食护理 颈椎前路手术后24-48h内一般不进饮食。患者麻酐清醒,吞咽功能恢复后即可进食,开始少量饮水,确定吞咽功能正常后试喂少量流质饮食。

5 防止植骨块脱落 颈椎活动时,在椎体与植骨块之间产生界面间的剪切力,易使植骨块移动、脱出,导致手术失败。术后病人平卧位,头两侧置沙袋,翻身时保持头、颈、肩、躯干成一条直线,侧卧时身体与床成45。,并在肩、背、臀、双下肢垫枕,使患者舒适。术后3-5d以颈围固定颈部摇高床头坐起,以后逐渐下床活动。

6 肢体的康复功能锻炼主动功能锻炼:肢体能活动的病人均要求做主动运动,以增加肢体肌肉力量,如:手部可做握拳训练,每天50-100次,也可指导病人做拇指与其他手指的对指运动,以增加手指的灵活性,下肢可做踢腿功能锻炼,每天50-100次,循序渐进,鼓励并督促病人坚持锻炼。

7 健康教育 将健康教育贯穿于护理全过程,做好出院指导。(1)3个月内带颈托保护颈部,避免颈部屈伸和旋转活动。(2)若颈部出现剧烈疼痛或吞咽困难、有梗塞感,可能为植骨块移位或脱落,应即时回院复查。(3)术后3个月经拍x线片示植骨椎间隙已完全融合后,可进行颈部功能锻炼,要循序渐进,防止颈部突然用力和大范围活动,若出现颈部不适应暂时停止。

3 讨论

前路手术固定论文 篇3

1 临床资料

本组54例患者中, 男38例, 女16例;年龄在18~72岁, 平均年龄4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28例, 坠落伤15例, 重物砸伤7例, 骑车跌伤或老年平路跌伤4例。损伤节段C416例, C519例, C618例, C71例, 受伤至就诊时间为3h~6d。

2 术前护理

2.1 颅骨牵引护理

部分新鲜颈椎骨折脱位患者术前行颅骨牵引术, 对行牵引术的患者要勤观察: (1) 保持牵引力与颈椎轴线一致, 抬高床头15cm; (2) 牵引重量要适当, 患者家属不得随意减少牵引重量或将牵引重物提起; (3) 保持颅骨牵引孔清洁干燥, 每天牵引孔滴75%酒精2次; (4) 严密观察患者一般情况和生命体征的变化。

2.2 心理护理

该病患者均伴有肢体功能和感觉障碍, 患者常常担心术后症状能否缓解、颈椎手术危险性大、易发生死亡, 从而使患者产生焦虑、恐惧、悲观、失望心理, 因此护士要充分评估患者心理, 积极做好心理疏导和调适。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方式、目的、术后注意事项及本科医生技术, 同时介绍同类手术患者与其进行交谈, 消除恐惧、悲观心理, 减轻思想负担, 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并向患者阐明情绪与疾病的关系, 良好心态能促进机体康复。

2.3 气管推移训练

为充分暴露手术切口, 减轻术后并发症, 为手术成功创造有利条件,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术前气管推移训练的目的及注意事项并示范。一般术前2~3d, 指导患者用左手食指、中指指腹置于气管、食管、甲状腺右侧, 将其向左侧牵拉练习, 每天2~3次, 每次持续5~10s, 逐渐增加至10~20s, 每次必须超过中线, 此训练可引起反射性干咳、恶心等不适, 患者常常不能自觉完成, 若体质不适应者, 护士应给予多多指导并监督完成。

2.4 呼吸道训练

术后因伤口疼痛及卧床, 患者常常不能进行有效的咳嗽、咳痰, 易发生术后并发症, 因此术前应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呼吸后咳嗽、咳痰训练, 一般让患者平卧、全身肌肉放松、尽量深吸气后用胸腹的力量作最大力的咳嗽、咳痰, 每天3次, 每次10s左右, 这样有利于患者术后伤口疼痛时能进行正确有效咳嗽、咳痰, 预防伤口并发症及肺部感染。

2.5 术前准备

(1) 完善各项常规检查报告, 如三大常规、凝血机制、各种生化指标、心电图、颈椎X线及MRI检查, 部分患者行颈椎三维重建等; (2) 术前1天备皮, 刮净手术区或取骨区毛发, 清洁皮肤、擦干, 碘伏消毒皮肤, 75%酒精脱碘, 无菌敷料包扎, 更衣。

3 术后护理

3.1 体位护理

患者回病房后, 采用3~4人搬运法, 将患者置于硬板海绵床平卧6~8h, 且颈部制动6~8h后, 患者颈部佩带颈托, 采用轴线翻身至身体与床成45°位置, 肩、背、四肢外垫软枕, 防止颈椎反向扭转至植骨移位脱出, 导致手术失败, 术后前1天可抬高床头30°~40°, 3d后佩带颈托在医护人员扶持指导下进行床上、床旁活动, 一般为床边坐→床边站→床旁走动→室内走的顺序下床活动。

3.2 全麻术后护理

该类手术一般采用气管插管全麻术, 床旁应备心电监护仪、吸痰、拆线装置, 接患者时应向麻醉师详细了解术中情况, 尤其是术中切口渗血情况, 给持续心电监护24~48h, 给持续低流量吸氧, 每小时测血压、脉搏、呼吸及氧饱和度1次, 严密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及呼吸音调有无异常, 警惕创口渗血造成窒息。

3.3 呼吸道护理

患者卧位时, 保持颈部中立位, 部分患者术后咽部不适或咽痛, 因手术过程中咽喉、气管等部位受牵拉致咽喉部充血、水肿, 所以术后给0.9%氯化钠液40ml、糜蛋白酶4 000U、庆大8万U、地塞米松5mg雾化治疗, 湿润咽喉, 减轻咽喉水肿, 同时按术前训练指导患者深呼吸后有效咳痰, 鼓励患者多饮水, 定期给患者叩背, 以利于痰液排出, 防止肺部感染, 必要时给予吸痰。

3.4 切口观察及负压引流管护理

该类手术部位深, 术后常规留置负压引流管24~72h。应保持引流管引流通畅, 妥善固定防止扯脱, 认真观察引流液的量、色、性质, 并做好记录, 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密切观察伤口有无渗血过多、颈部是否增粗或局部有无隆起、患者是否感觉呼吸费力等, 一旦有则提示活动性出血现象, 应立即通知医生, 并积极配合医生拆线清除血肿处理。

3.5 饮食护理

颈前路手术由于术中牵拉食管, 部分患者术后可能出现咽喉充血而致一过性咽喉痛和吞咽困难, 影响饮食和术后营养补充, 进食量少者应给静脉补充营养促进机体恢复。能进食者, 术后6h指导患者进食冷流食, 以减轻咽喉部充血、水肿, 待疼痛减轻后逐渐过渡到半流质、流质普食, 避免进食坚硬、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饮食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富含纤维素、易消化、半流质饮食为主。

3.6 功能锻炼

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提供颈椎早期稳定性, 因此护士在护理时应鼓励患者早期活动并进行指导, 有利于脊髓功能恢复和减少术后并发症。术后当天即指导患者进行床上双手握拳, 伸屈腕肘关节, 下肢做股四头肌收缩及关节伸屈活动, 随着病情好转, 可行双上肢扩胸, 双下肢屈伸抬腿活动, 3d后下床床旁活动, 活动以患者能耐受为宜。

3.7 出院指导

出院时嘱患者: (1) 颈托佩带时间为1~2个月, 佩带颈托时可进行适当活动, 注意颈部勿做剧烈活动。 (2) 术后3个月内定期门诊复查, 如有不适, 立即就诊。 (3) 预防感冒, 避免因剧烈咳嗽、打喷嚏导致颈部部位骤变。

前路手术固定论文 篇4

【关键词】 胸腰段脊柱骨折;前路内固定;后路内固定

【中图分类号】R683.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3-0075-02

胸腰段脊柱骨折是常见的骨外科疾患,有活动限制、脊柱疼痛等病状表现,部分神经及脊髓损伤严重者,伴随有下肢麻木、疼痛等表现[1]。本研究分别采用前路内固定术、后路内固定术对两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胸腰椎段脊柱骨折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2]:①年龄≥18周岁;②伴或不伴神经系统损害的胸腰段骨折;③无下肢原发神经系统疾病,直肠、膀胱功能障碍;④无手术禁忌症。排除标准:①严重开放性骨折;②病理性骨折;③先天畸形;④伴严重颅脑、胸腹腔损伤等。根据入路方式的不同将84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2例。观察组中男性30例,女性12例,年龄29~46岁,平均(36.02±3.34)岁,损伤部位包括18例T10~11椎体,24例L1~2椎体;病程1~48h,平均(12.36±2.19)h。对照组中男性32例,女性10例,年龄28~45岁,平均(36.13±3.55)岁,损伤部位包括16例T10~11椎体,26例L1~2椎体,病程1~47h,平均(12.35±2.15)h。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损伤部位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均接受基础治疗。研究组患者采取经前路内固定治疗:①患者行常规麻醉后取侧卧位,胸膜外或腹膜后入路,取合适切口,充分显露骨折组织;②根据骨折部位选择椎体钢板与螺钉,对骨折组织采取复位处理;③将选择的螺钉打入骨折处固定。对照组患者采取经后路内固定治疗:①患者行常规麻醉后取侧卧位,在椎弓根内做切口,完全显露骨折组织;②根据骨折部位选择椎体钢板与螺钉,对骨折组织采取复位处理;③将选择的螺钉打入骨折处固定。术毕,对全部患者实施抗生素治疗,以防感染,并要求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同时加强病情监测。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骨组织愈合情况。疗效参照有关文献 [3]拟定。显效:症状消失,疼痛缓解,骨折组织恢复良好,可正常工作及生活;有效:症状改善,疼痛减轻,骨折组织基本恢复,但对工作及生活仍有一定影响;无效:与显效及有效标准不符。运动及触觉评分参照ASIA2000标准对患者的运动及触觉功能进行评分[4]。观察患者是否有腰酸背痛、钉松等术后并发症;观察患者伤椎高度及Cobb角度[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数据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患者显效23例,有效1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24%(40/42),对照组显效21例,有效1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48%(38/4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运动及触觉评分对比 术后研究组运动及触觉评分均明显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两组伤椎高度及Cobb角度比较 治疗结束后,两组伤椎高度及Cobb角度均明显好转,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改善更为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3 讨论

胸腰段脊柱骨折不仅可诱发神经功能障碍,情况严重时还可造成患者下肢瘫痪,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影响深远。早在20世纪50年代,后路内固定术已成为治疗脊柱骨折的常用术式,但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大量学者对该种术式提出质疑。黄善武等[6]指出,采用后路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达21%,而采用前路内固定术治疗的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仅为6%。

与后路内固定相比,前路内固定术具有以下优点:①前路内固定术能够对患者脊柱畸形直接进行矫正,能够在直视的状态下完成手术操作,对减压效果与患者脊柱功能的改善十分有利,术后固定效果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可以有效恢复脊柱高度和神经功能;②前路内固定术可帮助患者选择适当的固定位置,对患者脊柱功能的恢复与脊柱承受力的分散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使患者Cobb角、运动及触觉功能得到快速改善,因此临床疗效显著。但需要明确的是,前路内固定术也存有些许弊端,如手术时间长、创伤大等。因此,在手术操作的过程中要于患者脊柱损伤一侧入路,同时还要防止各脏器阻挡,加强对胸膜与神经根的保护,以防其过度损伤。

从两组治疗后的运动及触觉评分来看,研究组明显好于对照组,提示研究组运动及触觉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表明采用前路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可使患者的运动及触觉功能改善更为明显,这与蔡谦等[7]报道结果基本一致。研究组钉松、切口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4.76%,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3.81%,提示相较于后路内固定术,前路内固定术的安全系数更高,可有效降低钉松、切口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而对照组之所以不良反应例数较多,可能与内固定方式选择不当、内固定撑开过度及内固定节段选择不正确等因素有关。

综上所述,采用前路与后路内固定术治疗成人胸腰段脊柱骨折,均可取得显著疗效,但前路内固定术在改善患者运动及触觉、减少并发症方面作用明显优于后路内固定术,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关骅,陈学明.脊髓损伤ASIA神经功能分类标准渊2000年修订冤[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1,11(3):341-342.

[2]魏劲松.前路与后路内固定治疗成人胸腰段脊柱骨折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2):49-51.

[3]黄淑芬,陈伟燕,刘家瑞,等.胸腰段脊柱骨折前路内固定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4):212-213.

[4]王方永,李建军.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ASIA 2011版)最新修订及标准解读 [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8):797-798.

[5]李志鲲,王飞,易红,等.Tiltmeter软件测量脊柱侧凸Cobb角度的可行性研究[J].临床骨科杂志,2014,17(1):100-104.

[6]黄善武,欧阳永生.前路与后路内固定治疗成人胸腰段脊柱骨折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0):1104-1105.

[7]蔡谦,蒋再平,万钧,等.前后路内固定治疗成人胸腰段脊柱骨折临床探析[J].健康大视野,2012,20(11):33-34.

前路手术固定论文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20例, 男13例, 女7例, 年龄18~56岁, 平均年龄32.2岁;新鲜骨折16例, 陈旧性骨折4例, 均为椎体爆裂性骨折;受伤部位:T113例, T126例, L18例, L23例。截瘫情况:不全性截瘫9例, 完全性截瘫11例。脊髓神经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5例, B级6例, C级5例, D级4例。

1.2 治疗方法

气管插管全麻。左侧入路, 根据患者受伤椎体选择手术切口。胸段:开胸入路7例, 胸膜后入路6例, 胸腰腹膜后入路4例。腰段:腹膜后入路3例。定位病椎后, 结扎椎体节段动脉血管, 从椎体侧方前后剥离, 显露出椎体, 保护好大血管, 于伤椎上下先切除椎间盘, 再切除受损的椎体, 显露硬膜, 充分减压, 用撑开器撑开上下椎体, 矫正后凸畸形。根据撑开的高度进行测量, 自体髂骨、肋骨植骨或钛网植入。选择合适长度的椎体钢板置入伤椎上下相邻的椎体上。术后伤口放置引流管48 h, 使用抗生素7~10 d预防感染。开胸手术鼓励患者做深呼吸, 防止肺不张, 加强四肢肌肉功能锻炼, 卧床4周带腰围下地。

2结果

本组20例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 无大血管、邻近器官和脊髓神经损伤。全部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6~24个月, 2例出院3个月后因并发症死亡, 余18例均骨性愈合, 融合时间4~12个月。脊髓神经恢复按Frankel分级:5例A级恢复到B级2例、C级2例、1例无恢复, 6例B级恢复到C级3例、D级3例, 5例C级恢复到D级3例、E级2例, 4例D级均恢复到E级。无钢板断裂、螺钉松动、脊柱后凸畸形等并发症。

3讨论

3.1 胸腰椎前路减压内固定手术适应证

由于外科技术和医学影像学的迅速发展, 特别是CT、MRI的广泛应用, 使人们充分认识到胸腰椎骨折中脊髓神经所受的打击或压迫大多来自硬脊膜前方。胸腰椎爆裂骨折后碎骨块进入椎管压迫脊髓神经而导致患者瘫痪。有效地解除碎骨块的压迫, 是使脊髓神经恢复的必要条件。前路手术可以直接切除突入椎管内的致压物及充分解除脊髓压迫, 减压、植骨和固定可同时进行, 达到一期脊柱重建的目的;加重脊髓损伤的机会小, 减压彻底, 截瘫恢复率高。根据本组临床总结, 笔者认为前路减压手术适应证主要有: (1) 胸腰椎爆裂型骨折合并脊髓损伤, 经CT、MRI证实致压物来自椎管前方, 而后方无骨块进入椎管者; (2) 已施行后路手术, 但脊髓前方致压物仍未解除或脊柱仍存在不稳定者; (3) 椎体爆裂骨折导致前中柱不稳, 椎体高度减少1/3以上者; (4) CT示椎管内碎骨块占位>50 %; (5) 陈旧性骨折伴有椎管狭窄脊髓神经压迫症状。

3.2 前路减压的手术时机

有关脊柱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患者越早减压, 越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这一说法, 宋跃明等[1]曾经观察减压时间与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 发现伤后1周、3个月、6个月内减压后神经功能恢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 本组无1例施行急诊手术减压。其原因主要为: (1) 急诊手术技术力量难以保证。 (2) 目前此类患者中高能量损伤的比例较高 (如交通伤、高处坠落伤) , 且常合并多发伤, 在观察期内可以发现和及时处理合并损伤, 避免医源性并发症, 而伤后1周左右椎管前静脉丛血管栓塞、手术出血明显减少, 手术也较清晰, 操作更安全。因此本组16例新鲜骨折均在伤后5~8 d行手术减压, 不全截瘫均有1~2级恢复。

3.3 前路减压与后路减压比较

胸腰椎爆裂骨折多累及脊柱的前柱和中柱, 椎体的稳定性丧失, 后路减压手术具有操作相对简单安全、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减少的优点。但后路减压手术效果不确切, 中柱减压不彻底, 手术后的椎体呈“空壳”状, 远期可能椎体高度丢失, 再度形成椎管狭窄或内固定断裂、松动、失败等[2,3]。前路减压手术较后路减压手术更为彻底、持久, 在直视下切除椎管前方的致压物, 损伤脊髓的机会小, 神经功能恢复较后路术式肯定, 前路固定器械及植骨块直接重建前中柱骨折的椎体, 而不破坏后柱韧带骨质结构, 有利于脊柱稳定, 减少内固定断裂的机会, 前路减压内固定术是集减压、复位、固定、椎体融合、矫正畸形、重建脊柱稳定一次完成的有效方法。但前路减压创伤大, 出血多, 容易损伤胸腹部大血管及脏器, 因而前后路减压内固定各有利弊, 采用哪种方式关键在于适应证的选择。

3.4 注意事项

胸段及胸腰段骨折手术入路切肋骨时要比手术椎体高两个节段, 在手术操作中要注意保护好脊柱前面的大血管及邻近重要器官组织。在缝合关闭时要注意缝合好膈肌, 防止膈疝形成。处理好椎体的节段动脉可减少术中出血。术中为了减少出血, 可以在椎体减压前先安放螺钉, 减压植骨后直接上钢板。

摘要:目的:探讨前路减压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效果。方法:总结20例前路减压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方法。结果:20例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 全部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6~24个月, 2例出院3个月后因并发症死亡, 余18例均骨性愈合;脊髓神经恢复按Frankel分级, 5例A级恢复到B级2例、C级2例、1例无恢复, 6例B级恢复到C级3例、D级3例, 5例C级恢复到D级3例、E级2例, 4例D级均恢复到E级。结论:前路减压内固定手术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有效方法, 适应证的选择是关键。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前路减压,内固定

参考文献

[1]宋跃明, 刘立岷, 龚全, 等.前路减压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J].中华创伤杂志, 2006, 22 (1) :20-23.

[2]陈梓峰, 郭延杰, 林斌, 等.前路减压、钛网支撑植骨、Z-plate钢板内固定治疗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 2005, 8 (4) :304-306.

颈椎前路手术围手术期护理 篇6

1 临床资料

本组56例患者, 男性32例, 女性24例。平均年龄46.7岁。临床确诊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16例, 颈椎间盘突出13例, 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10例, 脊髓型颈椎病17例。手术方式均为颈椎前路减压钛板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出院随访6个月以上, 手术效果满意, 全组病例均获得骨性融合, 无并发症发生。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多数患者对颈椎手术存在恐惧心理, 主要是心理负担大、焦虑悲观等负面情绪。术前加强同患者及家属的沟通, 讲解手术的大致过程及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 介绍以往的成功病例, 树立患者的信心, 降低及消除患者的焦虑程度, 调整心理状态, 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手术及治疗。

2.1.2气管推移训练

颈锥前路手术的入路系经颈内脏鞘 (内有甲状腺、气管与食管) 与颈血管神经鞘 (内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 间隙而抵达椎体前方, 故术中需较长时间将内脏鞘牵向对侧, 方可达到病变椎体的良好显露。在牵拉气管过程中患者常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烦躁, 导致术野显露差, 手术进展困难。故术前3~5 d需指导患者行气管推移训练, 从而能更好的适应术中的牵拉, 降低手术难度与风险[1,2]。第1天一般为3次, 10~15 min/次, 每次间隔2~3 h, 第2天每次推移20~25 min, 做3次/d。第3天每次推移40~60 min, 做4次/d。第4天训练持续60 min, 训练4次。直至不发生呛咳, 训练到符合手术要求为止, 即气管被推移过中线持续0.5 h以上。

2.1.3 术前准备

术区皮肤准备包括理发, 皮肤清洁等, 如有取骨手术, 还应包括供区皮肤清洁及会阴区准备。颈围领佩戴训练, 平卧位及轴线翻身训练, 床上大小便训练。术前戒烟, 主动咳嗽咳痰, 肺功能锻炼等。

2.2 术后护理

2.2.1 病情观察

颈椎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大多发生在术后6 h以内, 48 h后病情逐渐平稳。术后给予心电监护以严密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及血氧饱和度, 同时给予吸氧, 6 h内至少30 min观察1次, 直至平稳后改为4 h观察一次。

2.2.2 卧位及皮肤护理

去枕平卧位, 严格制动颈部, 轴线翻身, 翻身时保持头颈与躯干下肢呈一直线。左右侧卧位时应将头部垫高, 保持头颈部于躯干纵轴在同一高度。为预防压疮的发生, 术后安排患者平卧于气垫床上, 保持床铺清洁、平整、干燥、无渣屑。定时用温水擦浴,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大小便浸渍皮肤和伤口, 及时更换潮湿脏污的被褥、衣裤和分泌物浸湿的伤口敷料, 小儿勤换尿布。协助卧床患者2 h翻身一次, 翻身后应在身体着力空隙处垫海绵垫或软枕, 受压的骨突出处要用海绵或海绵圈垫空, 避免压迫。头后枕部、双肩、骶尾部及脚后跟是褥疮的好发部位, 要给予重点观察。

2.2.3 颈部血肿的预防及处理

术区血肿压迫脊髓造成神经症状加重甚至呼吸心跳停止是颈椎前路手术早期最严重的并发症。术后严密观察切口周围有无肿胀, 切口周围软组织张力及引流情况以有利于本并发症的早期发现。如发现切口处疼痛加重, 渗血较多, 颈部肿胀明显, 引流不畅或引流液过少, 血氧饱和度下降等情况, 应警惕本并发症的发生。如怀疑本并发症出现, 应立刻通知医生紧急处理, 并配合积极抢救, 如有必要, 床旁紧急切开术区缝线, 清除压迫血肿, 同时呼吸气囊辅助呼吸, 重返手术室行清创止血, 如发现处理及时, 可避免此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2.2.4 呼吸道管理

由于术中对气管的牵拉, 部分患者出现喉头水肿造成严重的呼吸困难。颈椎前路手术患者床旁常规准备气管切开包, 术后严密监测血氧饱度及呼吸情况, 如发现患者有呼吸困难及急性呼吸道梗阻时, 必须马上通知医生, 必要时行紧急气管切开术。

颈椎前路手术患者常合并呼吸无力, 患者多有咳嗽咳痰无力, 造成痰液在呼吸道内的蓄积, 阻塞呼吸道, 进而容易引起肺部感染造成呼吸困难。原因有二: (1) 颈脊髓损伤及水肿波及颈4以上颈脊髓; (2) 血肿压迫脊髓造成呼吸肌无力[3]。术后应鼓励患者进行主动咳痰, 指导患者深呼吸等呼吸功能锻炼, 协助并指导家属对患者行翻身拍背, 拍背时避免肩胛部颈椎部位, 按压腹部, 协助患者排痰。床旁备吸痰管, 定期雾化吸入 (糜蛋白酶加沐舒坦, 庆大霉素) [4], 稀释痰液, 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术后给予低流量吸氧, 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5%以上。必要时改为高流量吸氧, 如仍不能维持氧饱和, 及时通知医生, 行手术清除血肿或转ICU行呼吸机支持呼吸。

2.2.5 饮食护理

术后禁食水6 h后改为流质饮食。颈椎前路手术时, 由于切口疼痛, 麻醉及插管等多发面原因, 造成早期进食困难。一般术后给予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逐步过渡到普食。部分颈椎前路手术患者, 特别是上颈椎手术, 由于解剖特点及术中过度牵拉、误夹误切等原因, 造成喉上神经损伤, 引起术后饮水呛咳。对于此类患者, 应注意与患者及时沟通, 缓解患者的紧张忧虑情绪, 暂时禁止流质饮食。告知医生, 增加补液量, 视情况改为固体饮食, 嘱患者细嚼慢咽。随时间进展, 一般多能自行恢复。

2.2.6 泌尿系护理

鼓励患者多饮水, 维持尿量在2000 ml/d以上。加强对留置尿管的护理, 2次/d用碘伏消毒尿道口。注意行膀胱功能锻炼, 夹闭尿管, 定时放开, 维持膀胱的收缩舒张功能。排尿时注意按压下腹部, 协助患者尽量排空膀胱, 减少残余尿。对于长时间留置尿管的患者, 定期更换尿管。

2.2.7 功能锻炼

颈椎前路手术患者多合并有不同程度四肢瘫, 不完全性瘫, 或完全性瘫, 功能锻炼对术后患者四肢功能恢复及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故要将术后的康复功能锻炼放到与手术同等重要的位置来看待。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应对患者进行康复锻炼指导, 包括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 锻炼以主动运动为主, 被动运动为辅。注意尽量维持关节的功能, 防止关节挛缩僵硬强直等并发症的发生。通过锻炼逐步提高四肢肌力, 指导患者对四肢尤其是双手灵活度及协调性的锻练, 对于不全瘫或全瘫患者应训练定期排便、排尿。部分合并喉返神经损伤的患者指导其行发声锻炼。另外, 积极有效地功能锻炼对防止血栓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5,6]。

2.3 出院指导

出院后继续佩戴颈围领制动至少3个月。指导患者及家属行院外功能锻炼。如患者突然出现颈部疼痛加重, 吞咽困难等情况, 有可能是颈部植骨块脱落, 告知患者立即来院复诊[7]。嘱咐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来院定期复查, 行X光片检查显示达到骨性融合后去掉颈围领行颈部功能锻炼。

3 结果

颈椎前路手术解剖复杂, 手术并发症多且后果严重, 围手术期的护理工作变得尤其重要。通过围手术期系统有效地护理工作, 术前充分准备, 树立患者信心, 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及时有针对性的处理各种情况, 正确指导患者康复训练, 对手术安全及有效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有重大意义。本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无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治疗满意, 康复出院。

参考文献

[1]王惠琴, 汪四花.34例颈椎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10) :887-889.

[2]陈智, 黄轩.颈椎前路术后吞咽困难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2, 22 (11) :979-982.

[3]王岩, 白一冰.颈椎病前路择期手术术后早期并发症分析.中华骨科杂志, 2004, 24 (9) :538-541.

[4]金大地, 王健, 瞿东滨.颈椎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原因分析及对策.中华骨科杂志, 2005, 25 (2) :102-106.

[5]徐侃, 邱斌松, 陈正形, 等.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的并发症及预防.中华骨科杂志, 2003, 23 (9) :562-563.

[6]王新伟, 袁文, 陈德玉, 等.颈椎病术后早期神经功能严重恶化原因分析中华骨科杂志, 2009, 29 (12) :1093-1098.

前路手术固定论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 例, 男8 例, 女4 例;年龄18~52 岁, 平均35.6 岁。受伤至手术时间7~23 d。损伤原因:车祸7 例, 高处坠落伤3 例, 塌方2 例。合并失血休克8 例, 2 例合并颅脑损伤, 2 例合并腹腔脏器损伤, 1 例合并多发性肋骨骨折及血胸。根据Tile[3]分型标准, C1型6 例, C2型1 例, C3型5 例。

1.2 术前准备

患者术前常规拍骨盆前后位、入口位及出口位X线片, 合并有髋臼骨折拍闭孔斜位加髂骨斜位片, 并常规行CT扫描。患者入院后即行患侧股骨髁上或胫骨结节牵引, 待其生命体征平稳, 全身情况允许后手术, 术前常规行肠道准备。

1.3 手术方法

平卧位, 患侧垫高, 根据髋臼及前环骨折类型, 选择延长髂腹股沟手术切口。沿髂骨内板骨膜下剥离, 将髂肌、股神经、闭孔神经及L4、L5神经根推向内侧, 显露髂窝、骶髂关节前上方2/3, 至其内侧2 cm处, 清除骶髂关节内碎裂组织, 在骶骨侧和髂骨侧各拧入1枚镙钉, 复位钳咬住镙钉, 在助手牵引患肢并推挤双侧骨盆复位后, 缓缓合拢复位钳。用两块四孔重建钢板塑形后横跨骶髂关节, 每块钢板骶骨侧固定1枚镙钉, 髂骨侧2枚镙钉固定。切口放置引流管。

1.4 术后处理

术后应用抗生素5~7 d, 大于50 岁者术后不用止血药。术后第1天, 下肢肌肉等长收缩, 并被动活动下肢关节, 以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第3天主动活动各关节, 10周后不负重或可部分负重行走, 3~4个月逐渐弃拐。

2 结果

手术时间80~150 min, 术中出血300~800 mL。术后随访5~18个月, 无一例骨盆感染及周围神经损伤;无明显肢体短缩, 所有病例术后通过影像学检查, 显示骨折及骶髂关节分离均在0.5 cm以内, 2 例3个月复查见骶髂关节分离达1.0 cm, 患处轻度疼痛, 无明显跛行。根据Matta功能评定标准[4], 疼痛, 行走, 髋关节活动范围各6分;优为17~18分, 良为15~16分, 一般为12~14分, 差为小于11分。本组优7 例, 良3 例, 一般2 例, 优良率为83.3%。

3 讨论

近年来对骨盆骨折骶髂关节脱位了解的深入, 尤其是对其临床、解剖及生物力学研究的深入, 认为骶髂关节前后韧带等复合结构是骨盆后环的后部张力带, 对骨盆环的稳定作用比前部结构重要的多。其中骨盆后环对骨盆稳定作用占60%, 而骨盆前环占40%, 因此骨盆后环的固定极为重要[5]。并且认识到骨盆后环精确复位和稳定固定与其治疗后的功能改善密切相关[6]。骶骨棒及张力带钢板均是闭合复位, 复位不确切, 固定也不可靠, 加压过紧会出现神经根损伤[7], 因此现已少用。闭合复位经皮置骶髂螺钉固定技术创伤小, 固定可靠, 但其技术要求高, 易出现螺钉错位及神经血管伤风险, 且据Moore等报道经皮植钉固定技术与开放复位技术相比后者骨盆环的复位有改善[8]。

3.1 前路双钢板固定的技术优缺点

前路双钢板内固定技术的优点有:a) 在直视下复位, 骶髂关节上部骨性标志明显, 只要受伤至手术时间不过长, 在复位钳及助手的帮助下, 一般复位效果较好;b) 四孔双钢板固定稳定可靠, Leighon等将骶髂镙钉与前路四孔钢板相比较, 结果显示二者在1 000 N载荷内刚度无明显差别[9]。c) 在直视下操作, 只要操作规范, 动作轻柔安全性较高。前路钢板固定方法缺点是创伤大, 但临床上骶髂关节骨折脱位一般合并有髋臼骨折或骨盆前环骨折, 髋臼骨折及前环骨折也一般要行髂腹股沟入路手术内固定。

3.2 前路双钢板固定技术的安全性

前路双钢板固定技术的安全性与骶髂关节前侧暴露范围密切相关, 骶髂关节前侧有许多的重要神经及血管, 闭孔神经与骶骨有一定间隙, 而股神经有髂腰肌相隔, 臀上血管与神经位于关节下部, 只要不过度牵拉, 一般不会损伤。但L4及L5神经在骶髂关节与S1椎体之间走行, 且两者与骶骨翼接触较紧密, 损伤的风险大。任义军等经12具尸体解剖研究统计, 骶骨翼上部L5神经根距骶髂关节约2.1~2.5 cm, L4神经根距骶髂关节约1.9~2.2 cm[9]。因此在骶髂关节上1/2距其内侧约2 cm的区域是安全的。

3.3 手术的注意要点

手术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a) 手术时机。一般在伤后5~7 d, 过早手术出血多, 过迟骨折处骨痂及软组织挛缩影响复位;b) 髂骨内板剥离应在骨膜下进行, 滋养血管出血可用骨蜡止血;c) 接近骶髂关节处暴露应用手指裹以纱布仔细分离, 动作要轻柔;d) 只暴露骶髂关节上1/2内侧2 cm以内, 且暴露此处时应屈曲髋关节, 可减轻骶前血管及神经牵拉。

参考文献

[1]Frigon VA, Dickson KF.Open reduction internal fix-ation of pelvic malunion through an anterion ap-proach[J].J orthop Trauma, 2001, 15 (6) :519-524.

[2]Arand M, Kinzl L, Gebhard F.Computer-guidance inPercutaneous Screw stabilization of the iliosacraljoint[J].Clin Orthop Relat Res, 2004, (422) :201-207.

[3]Tile M.Classification[M]∥Tile M.Fracture of thepelvic and acetabulum.2nd ed.Batimore:Williamsand Wilkins, 1995:66-101.

[4]Mrand M, Tometta P3rd.Internal fixation of unstablepevic ring injuries[J].Clin Orthop, 1996, (329) :129-140.

[5]杜敦进, 王世松, 张鹏程, 等.经骨盆内手术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J].实用骨科杂志, 2003, 9 (3) :251-252.

[6]Routt ML, Simonian PT, Mills WJ.Iliosacral screwfixation:early complications of the perculaneoustechnique[J].J Orthop Trauma, 1997, 11 (8) :584-589.

[7]卢世璧.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第10版.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2854.

[8]Moore, Webb L.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unstableVariety posterior pelvic ring injury[C].Paper Pre-sented at the 62nd Ann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 1995.

前路手术固定论文 篇8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组男8例, 女4例;年龄32~76岁, 平均52岁。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10例, 颈椎骨折2例。住院时间14~28d, 平均22.6d。

1.2 方法与结果

全麻下患者取仰卧位, 颈前右侧入路显露病变椎体, 椎体次切或椎间隙切除彻底减压, 置入cage和植入钛板, 影像学确认后冲洗后旋转颈椎无异常活动, 逐层缝合手术切口, 留置半胶管切口引流。随访6个月~1.2年例, 平均12.3个月, 均骨性愈合, 内固定无松动, 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

2 围手术期护理

2.1 术前护理

(1) 心理护理:此手术部位特殊, 靠近脊髓。患者对手术抱有恐惧心理, 顾虑大, 思想负担重, 怕疼痛, 担心术后效果不理想甚至加重。因此应加强心理护理, 减轻心理压力,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 术前体位训练:指导患者仰卧, 颈椎向左侧旋转, 每次练习持续卧床3~4h。颈前方用手从右向左牵拉气管食道, 以利于充分暴露术野, 防止术中副损伤。 (3) 术前2d开始禁烟酒, 可以减少术后痰量及排痰困难所导致的危险, 防止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前6~8h禁食水, 避免术后呕吐引起误吸及窒息。

2.2 术后护理

(1) 生命体征观察:术后去枕平卧, 沙袋压迫切口部6h, 固定颈部两侧, 以限制颈部活动。注意呼吸、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体温、等变化。 (2) 麻醉清醒后给予呼吸指导, 鼓励深呼吸5~10次。有痰及时咳出, 以减少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颈椎术后2周为水肿期, 在此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呼吸情况;特别是夜间患者入睡后。若发现异常及时与医生联系酌情处理。 (3) 引流护理:本组手术均放置引流条, 术后需严密观察引流量的变化。如脑脊液漏。将床尾抬高30°[2], , 及时通知医师后更换敷料。 (4) 观察有无神经及脊髓压迫现象, 严密观察上下肢活动情况及肢体感觉的变化, 并与术前对比观察, 认真作好记录。 (5) 术中对食道气管刺激, 术后以半流食为主, 慢慢吞咽, 以防呛咳、窒息;多喝水, 流质防治便秘。 (6) 颈部制动和训练:术后3d应该颈部制动, 防止切口出血和内固定松动, 1周后可训练颈围下行走活动方式。

3 出院指导

出院时应评估患者术后的肢体感觉、运动、肌力情况, 以便制定具体的锻炼计划[3]。对于肢体能活动者应作主动运动, 以增强其肢体肌力, 以不疲劳为度。对于肢体不能活动者, 应指导其家属做好肌肉按摩及各关的被动活动, 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出院后应防止颈部外伤, 同时应防感冒, 保持颈椎自然状态, 勿长时间低头、颈部过伸、过屈或过度旋转。通过上述护理, 我们认为围手术期有效护理对颈椎前路界面融合固定术后恢复有促进作用。

摘要:目的总结颈椎前路界面融合固定术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自2006至2008年, 总结12例该法治疗的患者护理经验, 本组男8例, 女4例;年龄32~76岁, 平均52岁。结果全部患者随访6个月~1.2年例, 平均12.3个月, 均骨性愈合, 内固定无松动, 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结论围手术期有效护理对颈椎前路界面融合固定术后恢复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颈椎前路术,融合固定,围手术期,护理

参考文献

[1]侯铁胜, 杨有赓.关于脊柱界面固定融合术问题[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1, 6 (11) :133-135.

[2]黄世敏, 林明侠.Orion与Zephir颈前路钢板内固定的护理体会[J].实用骨科杂志, 2003, 4:378-379.

前路手术固定论文 篇9

关键词 齿状突 骨折 中空螺钉

枢椎齿状突骨折是车祸、高处坠落等意外事故的一种严重损伤,该损伤累及寰枢椎区域稳定性,不愈合率较高,可能导致急性或延迟颈椎脊髓压迫并危及生命[1]。2007年4月~2009年10月采用颈前路中空螺钉固定术治疗齿状突骨折患者10例,术后随访10~24个月,均达骨性愈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10例,男8例,女2例,年龄18~56岁,车祸致伤6例,高处坠落致伤4例,受伤至入院时间为伤后2小时~2天。查体:患者均有颈部疼痛,活动受限,无脊髓、神经损伤表现,常规摄颈椎X线正侧+张口位片,颈椎CT平扫+颈椎三维重建,颈部MRI,骨折按Anderson分型均为Ⅱ型,3例骨折移位3~4mm,4例合并C1~2小关节脱位,颈部MRI检查未见明显脊髓受损及受压。

手术方法:气管内诱导全麻后,患者仰卧于手术台上,插入1根大号鼻胃管。颈肩部垫高使颈部处于过伸位,“C”型臂X线机透视确认齿突骨折达解剖复位,在手术台上接一环形枕垫稳定患者头部。在颈部侧方向预定要插入螺丝钉的方向摆放一根长的克氏针并透视观察,以确定手术使用器械的工作路径。术野消毒铺巾,用无菌单包住透视球管。在C5~6椎间水平偏向右侧作一长6~7cm横切口,沿纤维方向切开颈阔肌,于颈动脉鞘与气管和食管之间钝性分离达椎筋膜,显露C2椎体下缘,确定C2~3椎间盘间隙,在此垂直切开前纵韧带,X线引导下在C2椎体前下缘中点沿齿状突向后上呈10°~15°角置入1枚直径2.0mm自攻导针,通过骨折线达齿状突后方骨皮质下,空心钻头钻孔后沿导针拧入相应的拉力螺钉,放松牵引,拧紧螺钉对骨折端加压,透视确认骨折复位满意后,拔除导针,切口置负压引流,逐层关闭切口。

围手术期处理:①术前按常规颈椎前路准备,并进行气管推拉练习3~4天。②合并齿突骨折有移位,合并C1~2小关节突脱位者,术前行颅骨牵引复位。③术后患者在ICU病房观察24小时,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状况,常规使用激素和脱水剂3~5天,使用抗生素1~3天。24小时拔除负压引流管,术后第一佩戴颈部支具下床活动,颈部支具固定12周。12周后祛除颈部支具,正常活动颈部并进行颈背肌锻炼。避免颈部过度屈伸和旋转,术后6、12、24周以后每半年随访,摄颈椎正侧及张口X线片。

结 果

手术时间90~150分钟,平均110分钟,术中出血80~260ml,平均170ml,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时间10~25个月,平均12个月,螺钉位置好,无螺钉移位、松动、断裂现象,均获骨性愈合;颈部疼痛消失,活动良好。

讨 论

Anderson 和D,Alonzo将齿状突骨折分为3种类型[2];①Ⅰ型:通过齿状突上部分的斜形骨折,罕见,稳定性好;②Ⅱ型:齿状突与第二颈椎椎体结合部的骨折,3种类型中最常见,无论是有移位的骨折還是无移位的骨折都有36%的不愈合率;③Ⅲ型:通过椎体上部的骨折,具有较大的松质骨基底,闭合复位与固定治疗的愈合率92%。Clark报道[3],一组齿状突骨折Ⅲ型骨折闭合治疗的病例愈合率96%。齿状突骨折中空螺钉固定术将骨折的解剖复位和稳定的螺钉内固定相结合,符合AO/ASIF的加压骨折愈合理论,Ⅱ型齿状突骨折是中空螺钉固定术的最佳适应证[4];主要禁忌证包括与螺钉方向平行的斜形骨折、伴有环椎不稳定的骨折,病理性骨折和骨量不足。

颈前路中空螺钉固定术包括1枚或2枚螺钉固定法,理论上2枚螺钉固定法能控制骨折块间的旋转;Jenkins等对前路1枚或2枚螺钉固定齿状突骨折的临床有效性研究发现两者的愈合率没有区别[5]。Nucci等通过对正常齿状突进行CT测量发现置入2枚直径3.5mm螺钉至少需要9.0mm内径[6],国内学者章军辉、宋跃华[7];金大地,陈建庭等[8]通过对国人枢椎干燥齿状突测量研究后认为绝大多数国人齿状突无法用2枚螺钉固定。因此本组病例均单枚螺钉固定,经过随访未见有旋转不稳。

注意事项:①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前准备充分,常规摄颈椎X线正侧+张口位片,颈椎CT平扫+颈椎三维重建,确定枢椎椎体下缘至齿状突尖长度,齿状突腰部失状位与冠状位横径,便于术中判断螺钉位置与长度。②术前尽可能通过颅骨牵引达到解剖复位。③熟悉颈部解剖结构,术中避免损伤喉上神经,甲状腺上动脉。④手术应全程在“C”型臂X线机监测下进行,注意螺钉的入钉点。⑤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状况。

本组治疗结果表明,颈前路中空螺钉固定术治疗齿状突骨折,创伤较小,手术并发症少,骨折愈合率高,为Anderson Ⅱ型齿状突骨折首选。

参考文献

1 胥少汀,葛宝丰.实用骨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571.

2 Anderson LD,D’Alonzo RT.Fractures of odontoid process of the axis[J].J Bone Joint Surg,1974,56(8):1663-1674.

3 Clark CR,White AA.Fractures of dens:A multicenter study[J].J Bone Joint Surg(Am),1985,67:1340-1348.

前路手术固定论文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2009年我院骨科共行胸椎前路椎骨内固定术25例, 其中, 男18例, 女7例。年龄最大73岁, 最小31岁, 平均40岁。其中两椎体22例, 多椎体3例, 截瘫20例。

1.2 护理体会

1.2.1 术前护理

1.2.1. 1 入院宣教

骨结核病为结核杆菌感染的传染病, 在治疗过程中全程、足量保证服药是治疗的关键, 由于药物副作用较大, 服药时间长, 对患者及家属做好服药指导及告之按时服药的重要性在骨结核的治疗中非常必要。

1.2.1. 2 心理护理

骨结核患者为全身感染性疾病, 患病时间长, 疼痛剧烈, 来院就诊时大部分已经多家医院就诊, 因此对于治疗部分患者已丧失信心, 要对新入院患者做好健康教育, 给患者以体贴关心,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向患者家属讲明家庭支持对患者疾病康复的重要性, 鼓励家属与患者多沟通, 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1.2.1. 3 体位护理

体位护理关键是制动, 保护脊柱的稳定性, 减轻患者的疼痛, 有利炎症的消退和患者的恢复[2]。胸椎结核患者每2~3小时协助其翻身1次, 以防止压疮发生。翻身时动作轻柔, 使脊柱保持轴位翻身, 保持病灶部位固定不弯曲, 不扭曲。患者排便时尽量采用一次性便器或护理褥垫, 以减轻对脊柱的扭曲, 减少疼痛次数。

1.2.1. 4 卧床护理

由于脊柱结核患者在术后半年左右均需卧床, 需要指导患者家属学会晨、晚间护理。鼓励患者摄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少食多餐, 防止便秘及泌尿系结石, 协助进行上、下肢伸展运动, 防止费用性肌萎缩与关节粘连。指导患者进行床上大小便训练, 截瘫患者定期翻身, 防止泌尿系感染。

1.2.2 术后护理

1.2.2. 1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患者返回监护室后给予持续心电监护,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监测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的情况, 并给予吸氧, 以改善心肺功能。如各项生命体征平稳, 48 h后, 可返回普通病房, 对于监护中出现的各种病情变化, 随时通知医生, 以采取相应的措施。

1.2.2. 2 肺部护理

由于患者长期卧床, 术后伤口疼痛抑制患者的呼吸和咳嗽, 同时由于手术及留置胸腔引流管可使肋间肌及膈肌运动受限, 肺泡及支气管内积聚分泌物, 逐渐黏稠而难以咳出, 因而术后易致低氧血症及肺内感染[3]。在护理中应多与患者沟通, 鼓励患者进行呼吸运动锻炼, 教会患者及家属有关咳嗽及咳痰技巧。

1.2.2. 3 引流管护理

胸椎结核前路植骨内固定术术后留置胸腔闭式引流管, 所以必须进行引流管的护理。水封瓶液面应低于引流管胸腔出口平面60 cm, 任何情况下引流瓶不应高于患者胸腔, 以免引流液逆流入胸膜腔造成感染。密切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引流量, 如颜色较红, 引流量>100 m持续4~6 h应及时报告医生, 提示胸腔内有活动性出血, 定时挤压引流管, 保持引流管通畅。引流瓶正常水柱上下波动4~6 cm。如水柱无波动, 患者出现胸闷气促, 应疑为引流管被血块堵塞, 需设法挤捏或使用负压间断抽吸引流瓶短玻璃管, 促使其通畅, 并通知医生。经24 h引流量明显减少后, 抬高床头20°~30°, 以促进胸腔引流液的引出, 鼓励咳痰, 促进肺膨胀。

1.2.2. 4 压疮护理

定时给予轴式翻身, 保持床铺平整、干燥, 定期按摩骨隆突处, 防止压疮发生。协助患者做肢体松动按摩, 防止关节粘连, 促进血运, 防治血栓形成。

1.2.2. 5 功能锻炼及健康指导

患者长期卧床, 指导患者家属协助进行功能锻炼, 以避免发生肌肉萎缩及关节粘连。运动时保持轴式运动, 保持脊柱的稳定性, 避免椎体错位, 指导患者必须按时服药, 出院后及时复查。

2 结果

术后患者截瘫均有恢复, 完全恢复正常16例, 部分恢复4例, 均已痊愈出院。3讨论

胸椎结核前路植骨内固定术的术后护理为胸科与骨科相结合的护理, 要求护士必须掌握胸外科及骨外科的护理知识, 在护理工作中必须有严谨的工作态度, 较强的责任心与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在25例病例中, 有3例患者出现肺不张, 经纤支镜吸痰后恢复, 双下肢血栓形成2例, 给予对症治疗后恢复。肺不张的出现提示我们, 护士在术后护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对患者的心理护理, 提高患者的积极配合意识, 避免因担心椎体的稳定性而不敢进行肺部护理的恐惧心理, 不断提高护理水平。

总之, 胸椎结核前路植骨内固定术的术后护理对护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只有将术前、术后的每个护理环节都做到位, 才是做好术后护理的关键。

摘要:目的:探讨胸椎结核前路植骨内固定术护理方法。方法:对临床治疗的25例胸椎结核患者进行科学护理和总结。结果:25例患者的治愈和护理效果满意。结论:做好心理护理、术前及术后各项护理、开展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是保证患者康复的关键。

关键词:胸椎结核,植骨内固定

参考文献

[1]吴启秋, 张光铂.脊柱结核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5-6.

[2]郑辉琴, 邓志荣.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加侧前方植骨治疗胸椎结核[J].新医学, 2004, 35 (4) :221-222.

[3]吴启秋, 林羽.骨与关节结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34.

上一篇:部门协调下一篇:空间异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