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路间盘切除

2024-10-07

前路间盘切除(通用4篇)

前路间盘切除 篇1

关键词:颈椎病,椎间盘切除植骨术,颈椎前路,护理

颈椎病 (cervical spondylosis) 是指因颈椎退行性变引起颈椎管或椎间孔变形、狭窄, 刺激、压迫颈部脊髓、神经根, 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疾病, 多见于40岁以上病人[1]。目前, 主要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方案, 一般保守治疗分为口服药物治疗法、牵引法、理疗、中医疗法等;手术治疗分为颈椎前路和颈椎后路。颈椎前路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是目前治疗脊髓性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骨折脱位伴截瘫的一种有效方法[2]。目前大部分颈椎前路手术都是微创技术, 手术切口小、术后恢复快[3,4,5]。手术主要切除突出变形的椎间盘, 对伴有骨赘增生者还要去除增生的骨赘以及两侧钩椎关节, 以免残留可能的致压物。正常结构切除后的重建物多种多样, 大多使用钢板和融合器来重建颈椎的高度和稳定性, 恢复颈椎正常的曲度, 并将手术操作的几节颈椎长在一起。现将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术的护理配合总结如下。

1 护理配合

1.1 术前准备

巡回护士和器械护士热情接待病人, 缓解病人的紧张、焦虑情绪;核对病人各项信息, 进行各种术前准备 (如静脉穿刺等) ;检查物品的准备情况、仪器的功能状态、体位垫的数量等。

1.2 手术方法

①麻醉方式: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强化或颈丛麻醉[6]。②手术体位:采取仰卧位, 肩部垫一软垫, 使颈部呈后伸位;若颈椎管狭窄严重或椎体骨折脱位者, 不应过度后仰, 避免黄韧带等增生组织折入椎管或骨块嵌入椎管, 加重颈髓损伤。③手术切口:颈椎前路经颈椎前方切口。④特殊用物:脊柱手术专用器械、髂骨取骨器械、颈环锯、磨钻系统、颈椎前路钢板器械、双极电凝、电刀、C- 臂X线机。

1.3 术中配合

巡回护士和器械护士共同清点器械、敷料等数目, 协助医生摆放体位, 消毒, 连接各种仪器;器械护士协助铺单, 将电刀、电凝等使用仪器固定于无菌手术区域。

1.4 手术流程

1.4.1 显露椎体前方

器械护士递消毒钳持碘伏纱布再次消毒皮肤, 贴皮肤巾;递大刀片、血管钳切皮、皮下组织, 分离颈阔肌;递组织钳夹持皮缘、梅氏钳游离, 有齿镊、大三角七号线悬吊皮瓣;递纱布置于皮瓣和敷料之间, 切开气管前筋膜钝性分离, 显露肩胛舌骨肌, 切断并固定肩胛舌骨肌;根据手术平面决定是否处理甲状腺上、下动脉;分离松解椎体前筋膜, 显露前纵韧带及椎体的前方及颈长肌。

1.4.2 定位

递秃针头插入椎间盘 (定位) , 递纱布填于切口内, 并以无菌中单遮盖术野, 以保持透视后术野的无菌;行C臂X线机透视, 定好位后去除针头, 递电刀在椎间隙做标志。

1.4.3 显露病变椎体、减压

递11号刀切开前纵韧带, 中圆一号丝线缝扎两针做牵引线, 蚊钳固定;吸引器吸血 (此时吸引器头前端应套有细硅胶管保护, 防止损伤脊髓) ;根据减压范围, 递术者所需型号的环锯进行减压。

1.4.4 安装前路椎体撑开器

将钻头安装在电钻上给术者定位钻孔, 在病变椎间隙上、下各一椎体上钻孔;递2个撑开器钉、小骨锤安装前路椎体撑开器钉;递术者所需左侧或右侧的撑开器安装前路椎体撑开器, 撑开直至术者满意。

1.4.5 清除病变骨赘及椎间盘组织

递安装在电钻上的磨头给术者, 自椎间隙前方钻至椎体后缘, 达后纵韧带;同时递助手注射器滴生理盐水于磨头上用于降温, 递吸引器吸除骨屑;递神经剥离子探查椎体后缘有无粘连;根据术者需要反复递椎板咬骨钳, 不同角度的刮匙将椎体后缘骨赘及椎间盘组织清除干净, 彻底减压, 形成骨槽, 递髓核钳取出椎间盘组织 (留取标本) , 纱布遮盖切。

1.4.6 髂骨取骨

夹持乙醇纱布再次消毒髂骨处皮肤, 自髂骨嵴的皮下缘切开皮肤、皮下及深筋膜, 切开并剥离髂骨嵴骨膜, 截取髂骨嵴、刮除多量松质骨, 以利骨间隙填塞;大刮匙取碎骨盛于小杯, 骨蜡止血, 大三角一号线缝合皮肤, 纱布覆盖切口。

1.4.7 植骨融合内固定

修整骨块, 嵌插入颈前减压的骨槽内, 卸除椎体撑开器;固定椎体间骨块, 递术者所需颈椎前路钢板及折弯器, 协助术者预弯钢板;保存术者选好长度的螺钉, 调整保险钻头的长度, 根据螺钉长度钻孔;递安置在内六角螺钉扳手上的螺钉给术者插入钢板并拧紧, 最终拧紧4个螺钉;将螺钉安置在锁紧螺钉钳上递术者, 安装锁紧螺钉并拧紧;再次行C型臂X线机透视。

1.4.8 止血引流缝合

递生理盐水冲洗, 吸引器头吸引、干纱布拭干、双极电凝止血;递剪有3个侧孔的细硅胶管, 中弯钳协助置管, 递有齿镊, 大三角一号线固定;巡回护士和器械护士核对器械、敷料等数目;逐层缝合切口;再次核对器械、敷料等数目。

1.5 术后处理

巡回护士送病人回病房, 做好和病区护士的交接班;整理术间并记账;器械护士整理器械, 自净时间结束后, 关闭风机, 排风。

2 小结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术要求护士熟悉机体各层的解剖、整个手术的流程以及操作者的习惯和各种器械的功能应用等, 应多看、多练习、多跟台, 才能保证手术的顺利实施, 减轻病人的痛苦, 促进病人术后尽快恢复。

参考文献

[1]胥少汀.实用骨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1637-1663.

[2]吴在德.外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553-554.

[3]张晓春, 郝定均, 谢恩.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术病人围术期护理[J].护理研究, 2009, 23 (10A) :2573-2574.

[4]韩翠红, 胡兰芳, 杨洋.颈椎前路手术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07, 21 (增刊2) :23-24.

[5]张英, 戴晓洁, 沈谢冬, 等.临床护理路径优化颈椎前路手术病人护理程序的研究[J].护理研究, 2010, 24 (5A) :1159-1160.

[6]魏革, 刘苏君.手术室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1.

前路间盘切除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 年3 月至2014 年3 月本院78 例腰椎前路人工间盘置换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78 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2 例, 其余46 例属于女性患者, 患者年龄最低的有24 岁, 年龄最大的有有37 岁。本次研究中并发高血压的有4 例, 同时患有糖尿病的有4 例。

1.2 护理方法

1.2.1 饮食指导护理人员必须要重视对患者的饮食护理, 引导患者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做到科学饮食, 缓解胃肠道负担, 促进胃肠道功能的及时恢复, 防止患者出现腹胀现象, 避免其出现便秘等症状。护理人员应叮嘱患者在手术结束后6 h通过吸管来喝开水, 按照医师建议静脉注射营养液, 并选择排气、排便过后的时间段, 食用一些流食, 综合分析患者消化状况, 慢慢转为食用半流质食物, 最后改为一般食物。患者应尽量食用一些清淡而易消化的食物, 避免辛辣、油腻饮食, 优先选择一些蛋白质以及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 多吃高纤维食品, 多吃蔬菜和水果。此外, 患者还应注意补充水分, 将每天的饮水量控制在1500~2000 ml范围内。

1.2.2 心理疏导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 告诉患者保持心情愉悦和轻松有利于身体康复, 护理人员应通过各种科学的沟通交流技巧, 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 减轻患者的恐惧以及害怕, 避免因心理因素造成患者腹胀加剧[1]。护理人员应详细向患者介绍科学饮食以及相关临床护理操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提高患者的护理配合度, 着重介绍一些成功的护理案例, 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

1.2.3 早期活动患者接受完手术治疗后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 很少有机会下床活动, 导致其胃肠蠕动相对比较缓慢, 很容易出现腹胀现象。引导患者早期下床活动能够加入其胃肠蠕动, 改善其食欲, 及时恢复其消化能力。有相关资料表明, 患者接受腹部手术治疗后, 如不存在禁忌症, 其活动时间越长, 则排气越顺利, 早期活动能够促进患者的及早排气, 加速胃肠蠕动。护理人员要叮嘱患者完成手术治疗后回到病房内休息, 并按照自己的可承受能力, 开展一些屈腿训练, 手术结束后6 h就可以进行轴向翻身, 建议按照2~3 h/次翻身活动[2]。

1.2.4 腹部按摩及热敷护理人员应该针对患者腹部情况进行全面评估, 如患者存在腹胀反应, 应避开创口给予腹部热敷护理, 并配合一些按摩动作。护理人员可用温和的手法按摩患者腹部区域, 以顺时针方向持续按摩, 促进患者肠蠕动的改善, 保证患者能够顺利排气, 避免其出现腹胀[3]。

1.2.5 合理选用药物治疗本次研究采用四磨汤口服液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护理, 该口服液内不但包含木香以及积壳, 而且还含有乌药以及槟榔, 能够发挥良好的行气效果, 具备导滞功能, 还能够达到降逆的目的。服用该药物可以进一步增加患者肠蠕动, 及早实现胃排空。患者应按照20 ml/次口服该药物, 在冬季可首先将药瓶置于温水中稍微暖和一下再服用, 服用药物过程中不得使用生冷食物, 忌辛辣饮食, 坚持清淡饮食[4]。本次研究中, 患者均选择该药物进行口服, 通常在手术接受后12 h首次使用, 隔6 个小时后再次服用, 之后按照每天3 次服用。

1.2.6 科学使用镇痛泵因为镇痛泵通常选择吗啡以及芬太尼等阿片类药物进行止痛, 此类药物很容易导致患者交感神经阻滞, 给平滑肌的正常收缩带来阻碍, 不利于促进患者肠蠕动, 导致患者肠腔内部存在大量气体, 患者出现腹胀症状, 且无法实现及早排气, 发生便秘反应。如患者出现严重腹胀问题, 建议立即停止使用静脉自控镇痛泵, 针对疼痛感严重的患者应按照医师建议采用相应药物进行镇痛[5]。

1.2.7 科学选用开塞露开塞露属于渗透性较强的制剂, 能够针对患者肠道粪便进行有效稀释以及软化, 对患者整个肠道起到润滑的作用, 改善患者肠蠕动, 促使患者顺利排气和排便。良好的肛管排气可以缓解患者腹胀症状。在选择开塞露对患者进行通便的过程中应控制好力度, 动作保持轻柔, 避免对患者创口带来污染, 应注重清洁工作, 提高患者舒适度[5]。

2 结果

本次研究中8 例患者接受腹部热敷以及按摩之后, 有6 例患者的腹胀情况明显缓解, 其余2 例患者表示改变不明显;本次研究中58 例患者均选择静脉自控镇痛泵进行镇痛, 手术结束后12 h内患者发生明显腹胀反应, 暂停使用8~10 h后患者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本次研究中6 例患者采用该制剂进行通便和排气, 患者排便状况及排气状况均明显改善。

3 讨论

腰椎前路人工间盘置换术结束后患者的腹胀现象虽不属于严重症状, 但是仍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痛苦, 降低患者的生命质量, 不利于促进患者康复。现阶段,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腰椎退行病变的临床治疗中, 发挥十分明显的疗效[6]。与传统手术治疗方式相比, 患者接受腰椎前路人工间盘置换术治疗后, 其腰痛现象得到显著缓解, 但是由于手术结束后患者腹膜后出现严重血肿问题, 导致肠蠕动减缓, 再加上患者长时间卧床休息, 较少活动, 有时需要运用镇痛泵进行镇痛治疗, 造成患者吸入大量气体, 影响其胃肠蠕动, 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腹胀问题以及便秘现象, 情节严重的会给患者呼吸状况造成不利影响, 导致其下腔静脉不得不遭受压迫, 不利于保证患者正常的静脉回流, 患者身体难以及时恢复[7,8]。临床上必须要高度重视对腰椎前路人工间盘置换术患者的术后护理工作, 加强饮食护理及心理护理, 进行辅助按摩及热敷, 科学应用药物进行治疗, 并合理选择开塞露促进排泄等。

本次研究发现, 8 例患者接受腹部热敷以及按摩之后, 有6 例患者的腹胀情况明显缓解, 其余2 例患者表示改变不明显;本次研究中58 例患者均选择静脉自控镇痛泵进行镇痛, 手术结束后12 h内患者发生明显腹胀反应, 暂停使用8~10 h后患者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本次研究中6 例患者采用该制剂进行通便和排气, 患者排便状况及排气状况均明显改善。

总而言之, 针对腰椎前路人工间盘置换术患者, 从饮食护理、心理护理、腹部按摩以及药物护理等方面进行综合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腹胀症状。

摘要:目的 探究腰椎前路人工间盘置换术患者腹胀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 选择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本院78例腰椎前路人工间盘置换术患者, 给予科学的饮食护理, 引导其从事各种早期活动, 采用腹部按摩及热敷的方法促进患者肠蠕动, 并视患者临床状态选择相应药物进行治疗, 暂停使用静脉自控镇痛泵, 强化心理护理等。结果 本次研究中8例患者接受腹部热敷以及按摩之后, 有6例患者的腹胀情况明显缓解;58例患者选择静脉自控镇痛泵进行镇痛, 手术结束后12h内患者发生明显腹胀反应, 暂停使用810 h后患者症状得到明显缓解;6例患者采用该制剂进行通便和排气, 患者排便状况及排气状况均明显改善。结论 针对腰椎前路人工间盘置换术患者, 从饮食护理、心理护理以及药物护理等方面进行综合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腹胀症状。

关键词:腰椎前路人工间盘置换术,腹胀,护理对策

参考文献

[1]金小蕾, 陈莉莉, 蔡洁.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腹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2, 7 (4) :78-79.

[2]郭芳.胸腰椎骨折患者腹胀及便秘的护理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7 (6) :98-99.

[3]唐永刚, 夏根, 贾瑞, 等.下腰椎骨折术后腹胀原因分析及治疗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11 (17) :178-179.

[4]朱建华.胸腰椎骨折腹胀患者的围术期护理研究[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1, 17 (5) :54-55.

[5]薛亚珠.胸腰椎手术后腹胀的原因分析和护理干预[J].医学信息 (上旬刊) , 2011, 16 (6) :168-169.

[6]何彩玲.胸腰椎骨折引起腹胀、便秘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中医急症, 2010, 14 (3) :147-148.

[7]庄妹.胸腰椎骨折患者腹胀护理进展[J].上海护理, 2010, 19 (4) :69-70.

前路间盘切除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4月~2013年3月期间本院治疗的56例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手术入路方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8例, 观察组中男16例, 女12例, 年龄22~69岁;平均年龄 (38.54±7.26) 岁, 对照组中男15例, 女13例, 年龄21~68岁, 平均年龄 (37.96±7.39) 岁。本研究中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胸腰背部疼痛、下肢麻木无力伴括约肌功能障碍以及运动神经元损害, 所有患者均经X线、CT或MRI检查明确诊断为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 突出节段主要为L1~2共19例, 其次为T12~L1共17例, T10~11及T1~12各1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突出节段以及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气管插管下全身麻醉满意后, 常规取右侧卧位, 选择高出突出节段的1~2个节段肋骨作皮肤切口, 采用胸膜外或腹膜外入路进入, 充分暴露突出的胸腰段椎间盘, 切除肋骨, 植骨用湿纱布保存备用。对椎体节段血管结扎后, 切除突出椎间盘至椎体后缘, 完全切除骨赘, 显露硬膜囊, 解除脊髓压迫后刮除上下终板。准确测定椎间隙宽度后选取适宜肋骨植入椎间隙, 在椎体侧前方安置前路内固定系统。手术后取平卧位, 术后12 d拆线, 6周后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采取常规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 其余操作同观察组。

1.3 疗效评价标准

随访1年, 参照文献[2]进行手术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情况评价, 手术效果评价标准:痊愈: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 生活及工作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显著改善, 生活及工作部分正常;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未见明显改善或恶化, 不能工作。总有效率= (痊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痊愈15例, 有效12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6.43%, 发生切口感染1例, 脑脊液漏1例, 脊髓反应性水肿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10.71%, 对照组患者痊愈11例, 有效12例, 无效5例, 总有效率为82.14%, 发生切口感染4例, 脑脊液漏3例, 脊髓反应性水肿2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32.14%,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近年来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逐年升高, 由于其表现复杂、致残率高, 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在采取手术治疗时手术入路的选择对于治疗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后路手术虽然操作简单, 但是对脊髓牵拉刺激较重, 术后脊髓损伤风险大, 而前路手术因具有术野清晰、脊髓干扰小的特点, 相对而言手术的安全性更佳。本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 (96.43%) 显著高于对照组 (82.14%) , 并发症发生率 (10.71%) 显著低对照组 (32.14%) , 提示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显著, 安全性高, 建议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究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56例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手术路径随机分为观察组 (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 和对照组 (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 , 每组28例,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43%, 并发症发生率为10.71%,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14%, 并发症发生率为32.14%,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与后入路手术相比, 应用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更为显著、安全性更好,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

参考文献

[1]于铁淼, 苗会玲, 靳宪辉, 等.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临床骨科杂志, 2013, 16 (4) :387-388.

前路间盘切除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2006年5月~2010年8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6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经术前X线、CT或MRI检查确诊,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组(33例)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组(32例)。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组33例患者中,男25例,女8例;年龄24~63岁,平均(43.1±3.9)岁;病程0.9~9.0年,平均(4.2±1.6)年;单节段置换23例,双节段置换10例。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组32例患者中,男24例,女8例;年龄23~61岁,平均(42.8±3.7)岁;病程0.7~8.0年,平均(3.9±1.4)年;单节段融合26例,双节段融合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病程、临床表现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患者行全麻,取仰卧位以中立位固定头部,经颈前入路显露椎体前方,在C形臂X线机下确定病变椎间隙,切开前纵韧带,处理椎体前方的骨赘,用髓核钳摘除病变椎间盘,选择性切除后纵韧带显露硬脊膜减压。参照颈椎CT片,利用不同放大系数的模板确定所植入假体的直径。安放并固定双通道打磨导向器,再次确认假体直径后,选择配套的盘状打磨头精确打磨上下椎体终板,使其严密配合植入Bryan假体(美国Sofamor公司)的几何形态,彻底清除椎体后缘的压迫组织和骨赘并彻底减压后,植入Bryan假体,再次确认位置满意后常规关闭切口。术后给以颈托保护。

1.2.2 颈前路减压融合术

患者麻醉方法及病变椎间盘显露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切除病变椎间盘及压迫组织后,取相应大小的自体髂骨植入减压间隙,并选择合适长度的钛板行前方椎体间固定。术后给以颈托保护。

1.3 疗效观察

(1)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颈部外固定时间以及术后恢复工作时间。(2)两组患者于术前、术后3、6、12个月分别进行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6]。(3)两组患者于术前、术后3、6、12个月分别行X线检测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6]。(4)按照Odom标准[7]进行临床疗效评价,优:术前症状和体征全部缓解,可进行日常活动;良:较少不适症状,但未明显影响工作;可:术前症状部分改善,日常活动受到限制;差:症状无改善或恶化。以优、良、可计算满意率。(5)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一般恢复情况比较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颈部外固定时间以及术后恢复工作时间均显著短于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两组手术前后脊髓功能JOA评分及颈椎活动度比较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组与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组术前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随访显示,两组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7、2.93,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颈椎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组术后12个月随访显示单节段及双节段置换颈椎活动度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组术后12个月单节段融合、双节段融合颈椎活动度较术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2、7.80,P<0.05、P<0.01);且显著小于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6、8.89,P<0.05、P<0.01)。见表2。

2.3 两组临床疗效评价

术后临床疗效评价显示,两组患者满意率均较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组与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颈前路减压融合术作为治疗颈椎病的“金标准”,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很好的远期疗效[8,9],但由于该手术以消除病变节段的活动达到治疗目的,术后丧失了相应节段椎间盘的运动功能,导致邻近节段应力集中和负荷增加,加速了这些邻近节段椎间盘的退变。由此,临床上逐渐由融合术向非融合术过渡。

注:与术前比较,*P<0.05,**P<0.01;与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组比较,#P<0.05,##P<0.01

近年发展起来的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能够保留椎间盘的运动功能,恢复椎间隙高度,并防止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而收到医生及患者的欢迎。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是脊柱非融合技术发展的代表,它保留了颈椎节段间的活动度,避免增加邻近节段的应力负荷,可减少相邻节段的退行性变[10]。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术后12个月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满意率均较好(P>0.05),与刘永强[11]及赵胜豪等[12]的报道结果一致,提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减压融合术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颈部外固定时间以及术后恢复工作时间均显著短于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组(P<0.01)。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组术后12个月单节段及双节段置换颈椎活动度较术前无显著改变(P>0.05),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组术后12个月颈椎活动度较术前减小(P<0.05或P<0.01),且显著小于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组(P<0.05或P<0.01)。两组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说明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在缓解症状、恢复神经功能及疗效与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相当的前提下,能够显著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术后颈部外固定时间,使患者术后在最短时间内恢复工作,而且在保证脊柱稳定性的同时,能最大限度地保持颈椎原有的活动度。对于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行大样本随访观察。

综上所述,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颈部外固定时间短等优点,能够保持正常的颈椎活动度,临床疗效好,值得进一步研究及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比较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评价其优缺点。方法 6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组(33例,行Bryan假体置换术)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组(32例,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颈部外固定时间以及术后恢复工作时间;两组患者于术前、术后3、6、12个月行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并行X线检测颈椎活动度(ROM);评价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颈部外固定时间以及术后恢复工作时间均显著短于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组(P<0.01)。两组术后12个月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组术后12个月单节段及双节段置换ROM较术前无显著改变(P>0.05),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组术后12个月ROM较术前减小(P<0.05或P<0.01),且显著小于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组(P<0.05或P<0.01)。两组患者满意率无差异(P>0.05)。两组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颈部外固定时间短,使患者保持正常的颈椎活动度,临床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上一篇:政府办公室资料工作下一篇:水泥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