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

2024-11-15

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精选9篇)

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 篇1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颈椎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 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是目前治疗多种颈椎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1], 具有切口小、出血少, 术后恢复好等优点。但由于颈前解剖复杂, 有气管、大血管及喉返神经通过, 若护理不当, 容易导致血肿、气管压迫、脊髓压迫等严重并发症, 甚至瘫痪和死亡。因而,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围手术期护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自2005年至2008年间我院收治的17例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患者, 临床护理效果良好,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17例, 男11例, 女6例, 年龄32~68岁, 平均47.2岁。均为颈椎间盘突出症, 其中15例为单节段间盘突出, 2例多节段间盘突出。术前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颈部疼痛、活动受限、双手感觉运动障碍, 胸腹部束带感。术前行CT、MRI检查确诊颈椎间盘突出, 并确定责任间盘。

2 围手术期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颈椎手术难度高风险大, 患者及家属往往出现紧张、焦虑、恐惧等情况, 担心术后疗效不佳, 有生命危险, 害怕术后瘫痪。术前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以及具体情况,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讲解手术的相关知识及治疗方案, 说明现在的疾病情况以及行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和可靠性, 介绍手术医师的技术能力和本院设施, 还可以介绍相同疾病的术后患者, 加强患者顺利完成手术的信心和安全感, 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2.1.2 食管气管推移训练

术中为了暴露术野、显露椎体, 需要将气管食管牵拉至一旁。术中牵拉气管、食管, 容易引起术后患者恶心不适。为了增强手术耐受性, 防止牵拉损伤气管食管, 术前可以指导患者进行气管、食管推移训练。方法:术前3~5d开始, 指导患者本人或家属用2~4指在准备手术一侧将气管和食管向非手术一侧推移, 将其推移过中线为止。开始时, 每次持续10~15min, 然后逐渐增加为30~60min, 每日3~4次[2]。

2.2 术后护理

2.2.1 密切观察病情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给予心电血氧血压监测。注意患者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变化, 这是因为术后容易出现喉头水肿、脊髓损伤、植骨块脱落压迫气管、血肿压迫气管等情况导致窒息或入睡后呼吸抑制。若出现上述情况, 应当立即同时医师, 给予有效处理。保持引流管通畅, 观察引流液量、性质。若每日引流量>400m L, 颜色鲜红, 应告知医师处理。待日引流量<50m L后, 可遵医嘱拔除引流管。

2.2.2 体位护理

颈椎活动时, 在椎体和植骨块之间产生剪切力, 容易使植骨块移动脱落, 导致压迫气管或者脊髓。因此需要限制颈部活动, 注意保护颈部。术后患者返回病房时, 需多人搬运, 有人托住头颈部, 保持头颈躯干一致, 防止颈部转动。术后2d后, 病情允许情况下, 可以佩戴颈托下床活动。嘱咐患者活动前必须先将颈托戴好, 起床时头颈部不要用力。

2.2.3 呼吸道护理

颈椎手术后7d为脊髓水肿期, 4~5d为水肿高峰期[3], 此时应特别加强呼吸道护理。注意保持病房整洁, 空气清新。鼓励患者多做深呼吸、咳嗽咳痰, 以此来预防肺部感染。对于有痰不易咳出的患者, 可以给予雾化吸入, 辅助吸痰治疗。若出现不伴有颈部肿胀的憋气、呼吸急促, 可能出现喉头水肿, 应加强雾化吸入和吸氧。若出现呼吸困难、口唇发绀, 应立即通知医师, 给予气管插管。

2.2.4 饮食护理

行颈椎前路手术的患者, 术后容易出现吞咽困难, 吞咽疼痛。术后禁食水6h后, 可以进食少量流质食物。然后根据颈部肿胀程度, 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术后需要加强营养, 提高蛋白、维生素摄入量, 多饮水, 忌食用辛辣刺激食物。

2.2.5 功能锻炼

术后2日指导患者和家属对肢体和关节做主动或被动活动, 逐渐增加强度。恢复期间逐渐增加肌力训练, 促进各肌群恢复。鼓励患者主动进行训练, 可以促进全身肢体功能的恢复, 对于术前肢体运动障碍的患者更为重要。

2.2.6 出院指导

出院时, 嘱咐患者急需佩戴颈托3个月, 注意保护颈部, 避免颈部震动或扭曲, 防止颈部过度运动导致植骨块脱落。出院后继续功能锻炼, 增加肢体活动能力, 颈椎稳定性。功能锻炼时应循序渐进, 注意安全, 避免从事激烈的体育运动。术后定期复查, 检查植骨融合情况以及内固定情况。

3 讨论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是目前治疗多种颈椎疾病的有效方法, 手术部位解剖复杂, 邻近很多重要器官, 因此围手术期的护理就显得格外重要。认真做好术前准备、加强术后护理, 是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取得良好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 同时优秀的围手术期护理也能够减轻患者负担, 加速患者康复。

摘要:目的 观察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围手术期护理方法以及其效果。方法 对自2005年至2008年间我院收治的17例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其从术前心理护理、适应性训练、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功能锻炼及出院指导等多方面进行护理。结果 17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伤口均Ⅰ期愈合, 无并发症发生, 临床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认真做好术前准备、加强术后护理, 是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取得良好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 同时优秀的围手术期护理也能够减轻患者负担, 加速患者康复, 对于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颈椎前路手术,植骨融合,护理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外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553-554.

[2]刘翠莲.42例颈椎前路钛网植骨加钢板内固定术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8 (15) :63-64.

[3]王广积, 潭军, 贾连顺.颈椎脊髓损伤围手术期的呼吸护理[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8, 16 (6) :411.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的护理 篇2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已成为治疗颈椎病和颈椎骨折、脱位最常用的方法,术后护理不当可引起植骨脱落,导致治疗失败,甚至死亡。现将近3年来对20例手术患者的整体护理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28~52岁,平均38.9岁。颈椎病11例,颈椎骨折脱位9例,术后切口Ⅰ期愈合,随访均达到植骨块融合。

护 理

术前心理护理:因病变部位在颈椎,患者有明显的四肢感觉异常,心理压力大,对病变预后悲观焦虑担忧。因此,护士应与患者交谈,了解其心理状态,可作必要的病情解释,并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以消除患者的焦虑、 悲观情绪。同时,做好家属工作,取得积极的配合,对患者形成有力的精神支持,解除其后顾之忧,使其安心接受治疗。

术前准备:① 皮肤准备:用肥皂水清洗颈部和周围皮肤,并剃术区汗毛。②术前功能练习:床上四肢屈伸运动可增加患者心搏量,提高患者术中对失血的耐受力,也有利于术后功能的恢复。同时练习床上排便、深呼吸、咳嗽、咳痰。吸烟者,嘱其戒烟。③气管食管推移训练:颈椎前路手术中,需将气管长时间拉向非手术侧方可显露锥体,对气管刺激比较大,尤其是颈短而粗的患者,往往造成呼吸困难、咳嗽、反复吞咽,影响手术治疗。因此,术前应指导患者用自己的左手除拇指外的四指并拢指端,顺气管旁侧将气管食道向左推移。开始时持续5分钟/次,逐渐增加至30~40分钟,且必须将气管牵过正中线,双手无力者由家属或医务人员协助训练,反复训练3~5日即可适应手术。本组通过正常训练,术中气管食道顺利牵至左侧,且未发生严重的牵拉刺激症状,为手术提供良好的视野。

术后一般护理:① 体位:体位护理的目的在于防止颈椎过度伸屈旋转,造成植骨块脱落。患者术毕回病房移至病床时人力要充足,至少3人以上,动作一致,专人保护固定头颈部。保持头颈、躯干在同一水平面搬动,避免颈部扭曲或过伸。卧床后颈部两侧用沙袋固定制动,翻身时保持头、颈、躯干在同一直线上翻动,防止脊柱扭曲。②密切观察切口出血:术后切口内置橡皮条引流,1周内拔除橡皮条,过晚可引起逆行性感染。严密观察切口渗血情况,倾听患者主述,经常询问患者有无憋气、呼吸困难等症状。如患者出现颈部明显增粗和进行性呼吸困难,考虑有水肿可能,必要时行气管切开。若伤口敷料有无色或粉红色渗出液过多,考虑脑脊液外漏,可置患者仰卧位,拔除橡皮管,闭管观察患者有无头痛、呕吐症状。③四肢感觉和运动的观察:观察患者四肢感觉及运动情况,触摸患者的四肢,观察患者四肢感觉及运动功能。多数患者术后脊椎压迫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缓解,但也有个别的患者术后与术前比较,四肢感觉、运动有所减退,多与术后脊髓水肿有关。术后常规快速静滴20%甘露醇250ml+地塞米松10mg,1次/日,一般用药3~5天可减轻脊髓水肿,促进水肿尽快消退。若症状逐渐加重,应考虑为术后硬膜外血肿压迫脊髓,应立刻向医生报告并处理,以免脊髓受压时间过长,引起不可逆损伤。

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①预防呼吸道并发症:颈椎前路手术只有将气管、食管牵向切口对侧,才能显露锥体,长时间牵拉会造成气管食管水肿,呼吸道分泌物增加。术中对脊髓刺激也会使脊髓和脊神经水肿呼吸肌麻痹。术后切口疼痛或出血压迫等原因皆可使喉头水肿,痰液堆积,气管受压,导致呼吸道堵塞,颈椎前路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植骨块移位、脱位、碎裂,文献报道为4.9%[1]。植骨块向前滑脱,易压迫气管、食管,可引起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甚至窒息,也可刺激血管,引起颈部血肿,这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如发现病人气急烦躁,颈部有紧压感、呼吸费力、心率加速、口唇紫绀等,应紧急处理,解除压迫,必要时即刻行气管切开。因此,我们常规床旁备气管切开包、氧气筒、人工气囊、吸引器等,同时进行雾化吸入2次/日,以减轻呼吸道水肿,稀释痰液,有利于咳出。必要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颈椎术后1周为水肿期,术后1~2日为水肿形成期,4~5日为水肿高峰期[2]。在此期间应密切观察病人呼吸情况注意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注意口唇、四肢末梢皮肤有无发绀,尤其在夜间要警惕呼吸停止或昏迷的发生,尽量不用镇静剂。患者睡眠过深时应及时唤醒,设法调整患者睡眠习惯,增加日间睡眠而减少夜间睡眠,鼓励患者侧卧并低流量吸氧。②颈部血肿:颈部血肿多由于术后止血不彻底、不完善,或因结线脱落、植骨块移位刺破血管所致。术后用力咳嗽、呕吐、过度活动或谈话是出血的诱因[3],多发生在术后24~48小时内。所以术后严密观察切口渗血情况,倾听病人主诉,经常询问患者有无憋气、呼吸困难等症状。如患者颈部明显增粗,进行性呼吸困难,考虑有血肿可能。一旦发生血肿压迫,立即拆开颈部缝线,清除血肿,必要时行气管切开。③预防切口感染:切口感染是前路手术的并发症之一,可导致手术失败。所以我们要按时更换切口敷料,保持敷料清洁干燥,每6小时测体温1次,观察体温变化,按医嘱确保抗生素随用随配,以保证药效。④预防泌尿系感染:留置导尿的患者通过手法训练排尿及建立反射性膀胱等一系列护理技术与措施,进行膀胱功能训练,以达到脱管及预防泌尿系感染的目的。同时,嘱病人多饮水,每日饮水量约2500ml。⑤预防压疮:术后卧床时间较长的患者,要在骨隆突处加用棉垫,术后6小时开始定时翻身,并按摩受压部位,同时加强营养,防止发生压疮。

参考文献

1 谢冰红.颈椎前路手术后患者的护理体会.实用护理杂志,1999,15 (12):11

2 李玉梅.颈椎损伤术后急性呼吸衰竭的防治与护理.中华护理杂志,1999,34(5):275~276

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22 例, 女18 例;年龄37~68 岁, 平均53 岁。单节段椎间隙病变者16 例 (C3~4、C4~5、C5~6、C6~7分别为2、4、9、1 例) , 双节段椎间隙病变者22 例 (C3~5、C4~6、C5~7分别为4、10、8 例) , 三节段椎间隙病变者2 例 (C4~72 例) 。患者术前临床表现为颈部不适、疼痛、僵硬, 上肢麻木、无力、双下肢行走不稳和踩棉絮感及胸腹部束带感, 双手内在肌萎缩、精细动作差、四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术前病程3个月~9年, 平均13个月。均经保守治疗3~6个月无效。

1.2 影像学检查

术前常规行颈椎正侧位、过屈过伸侧位X线片和MRI检查。颈椎正侧位、过屈过伸侧位X线片显示: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椎体骨质增生和骨赘形成, 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有不同程度的丢失。MRI检查:椎间盘呈中央型突出或中央型偏左/右, 脊髓中央受压明显, 病史长者在T2W1矢状位或横断面可见脊髓内中央前部有局灶性高信号影。

1.3 手术方法

患者全身麻醉, 仰卧, 肩部垫高, 颈后部垫圆柱形布质枕使颈部后伸。颈前右侧顺皮纹横切口4~6 cm, 切开颈阔肌后在其深部上下潜行扩大, 触摸颈动脉搏动后, 在血管鞘和内脏鞘之间纵行切开颈深筋膜并钝性分离。向左侧牵开气管、食管和甲状腺, 显露椎前筋膜, 剥离颈长肌, 显露椎体。用短针标记病变椎间隙后, C臂机透视确认位置, 根据术前MRI确认减压范围, 用环锯打开椎间隙, 用刮匙或薄型颈椎椎板咬骨钳咬除椎体后缘, 尤其是两侧增生部分, 彻底切除椎间盘组织。用较减压环锯大2 mm的环锯于髂骨取骨, 在椎间隙撑开后将骨块嵌入减压处。如行椎体次全切除, 切除减压区上下椎间盘, 用尖嘴咬骨钳快速咬除1~2个椎体, 用刮匙或薄型颈椎椎板咬骨钳咬除椎体后缘残存的皮质骨和增生的骨赘, 并潜行扩大减压范围。锐性分离后切除减压区的后纵韧带。自髂骨取骨块修整成大小合适、带有三面皮质骨的楔形骨块植入减压区, 选择合适的Zephir钛板用4枚螺钉固定于减压区上下椎体的中央。自椎体前方放置1根引流条, 逐层缝合颈阔肌、皮下组织和皮肤。

本组单间隙减压16 例, 单椎体次全切除22 例, 双椎体次全切除2 例。

1.4 术后处理和临床评价

术后48 h内拔除引流条, 甲强龙80 mg和20%甘露醇250 mL治疗3 d, 术后48 h戴颈托下床活动。术后1、2、3、6、12、24个月拍摄颈椎正侧位、过屈过伸侧位X线片, 观察内固定位置和植骨融合的情况, 术后1、2、3、6、12、24个月和末次随访行体格检查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患者术前、术后末次随访神经功能评价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系统 (JOA评分) [2], 并计算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 (improvement rate, IR) , IR= (术后评分-术前评分) / (17分-术前评分) ×100%。术后IR大于等于75%者疗效为优, 大于等于50%小于75%者疗效为良, 大于等于25%小于50%者疗效为中, 小于25%者疗效为差。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

本组40 例患者, 36 例获得随访, 平均随访6年1个月 (4年10个月~7年9个月) 。术前JOA评分4~13分, 平均为7.9分, 术后末次JOA评分6~16分, 平均为13.5分。平均IR为76.3%。手术有效率为91.7% (33/36) , 手术优良率为77.8% (28/36) 。

2.2 影像学结果

36 例术后X线片示植骨在术后12~18周获得骨性融合, 植骨融合率100%, 术后颈椎间隙高度和生理曲度维持良好, 内植物位置良好 (见图1~3) , 无钛板和螺钉松动或断裂现象。

2.3 并发症

本组并发症5 例:取骨区局部疼痛3 例, 术后3个月消失。股前外侧麻木1 例, 术后1个月恢复。脑脊液漏并感染1 例, 男性, 67 岁, 术后第2天伤口渗液, 第7天突发昏迷, 体温39.5℃, 白细胞计数20.2×109/L, 中性粒细胞百分率91.2%;血液细菌学培养:大肠埃希氏菌, 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感染, 行腰椎穿刺腰大池引流术, 引流术后3 h患者神志恢复清楚, 脑脊液淡黄色浑浊, 鞘内注射万古霉素;脑脊液常规检查:蛋白阳性细胞计数19 600, 白细胞计数450/高倍, 分类70%多核, 30%单核。腰大池引流量500~700 mL/d, 每日更换引流袋, 引流术后第4天体温正常, 白细胞计数8.27×109/L, 中性粒细胞百分率76.3%, 引流术后第8天拔除引流管, 上肢肌力恢复。

3 讨 论

3.1 颈前路减压术的优缺点

从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看, 脊髓和神经根受压主要来自前方椎间隙水平突出的椎间盘或增生的骨赘, 因此彻底的减压、解除压迫是手术治疗的最终目的。颈前路减压可以直接解除来自脊髓前方的压迫, 是目前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3]。颈前路手术减压方法主要包括Smith-Robonson法 (椎间盘切除减压法) 、Cloward法 (环锯法) 和椎体次全切除三种基本方法。临床上各种扩大减压、改良术式均基于上述三种基本方法。对年龄相对年轻、病史短、椎体后缘增生轻的患者, 可以首选椎间盘切除减压法, 因其保留椎体终板, 避免了植骨的塌陷。病史长、退变明显, 椎体后缘骨赘大、髓核突出的病例行经椎间隙减压时, 即使进行潜行减压, 减压也往往难以彻底。经椎间隙减压操作空间小, 加之临床上这类病例常常合并椎间隙的明显狭窄, 在椎体后缘有大的骨赘、需要大范围潜行减压时, 操作空间狭小会增加手术难度, 提高手术风险, 影响减压效果[4]。环锯法相对于椎间盘切除减压法减压范围大, 更适合上述病例。有作者[4]认为, 环锯法可操控性差, 我们认为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保持环锯入点要居中, 勿偏左或偏右, 还要注意环锯的方向, 仍然可以安全地取出钻芯, 达到减压的目的。其缺点是破坏了邻近椎体终板, 影响载荷能力, 术后节段高度易丢失[4]。我们认为, 过去手术植骨不用内固定, 术后石膏外固定的稳定性差, 容易出现上述问题, 在植骨时选择较减压钻直径大2 mm的三面皮质髂骨, 术中应用钛板内固定, 可以有效维持椎间高度。对两节段或两节段以上脊髓型颈椎病患者, 理论上讲, 经椎间隙切除椎体上下缘骨赘和退变的椎间盘, 椎间隙植骨融合术, 可有效去除直接致压因素, 有利于恢复和保持颈椎生理性前凸, 是两节段或两节段以上者的理想术式, 但是由于操作空间狭小, 手术视野局限。目前临床上常选择椎体次全切除术。该术式具有操作空间大、减压充分的优点, 但是该术式对前中柱结构破坏较多, 植骨难度较椎间隙植骨大, 如果减压范围较长, 无论用自体髂骨、自体腓骨或长钛网植骨均存在因内固定节段多、力臂长、钛板两端单皮质螺钉固定承受应力过大, 容易出现松动、植骨移位的并发症。

3.2 恢复和保持颈椎生理性前凸的临床意义

颈前路减压不但可以直接解除脊髓的致压因素, 而且可以有效地改善或重建颈椎的生理曲度。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高度的恢复和维持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椎间隙高度和生理曲度的恢复是维持颈椎正常生物力学的基础, 椎间隙高度的恢复使同节段椎间孔的容积扩大, 对其内的神经根有明显的间接减压作用, 恢复生理曲度可以使椎管的容积恢复间接达到对脊髓减压的作用。有作者[5]认为, 颈椎生理性前凸的维持可以预防术后“轴性疼痛”和邻近节段的退行性变的发生。

3.3 植骨材料与内固定的选择

本组病例全部采用自体髂骨植骨, 术后植骨融合率100%。但是取骨区同时出现并发症, 取骨区局部疼痛3 例, 术后3个月消失;股前外侧麻木1 例, 术后1个月恢复。在取骨时注意保留髂前上棘, 锐性分离软组织, 切骨刀锋利, 避免骨板骨折, 取骨后骨蜡封闭髓腔避免血肿发生。修整植骨块时注意皮质骨的保留和供骨与受骨的近远端面—面接触, 有利于提高融合率和减少植骨的塌陷。虽然自体骨被认为是植骨融合的金标准, 近年来异体骨的临床应用也取得了较高的融合率。Yue等[6]报告71 例 (单节段28 例、双节段26 例、三节段14 例、四节段3 例) 前路减压异体腓骨植骨和钢板固定平均7.2年的随访结果, 植骨融合率92.6%, 植骨塌陷和下沉的发生率是47.9%, 仅有6 例出现颈椎后凸, 无一例需要翻修手术。

颈椎前路减压后内固定的应用提高了融合率, 预防植骨块的塌陷、下沉和移位, 恢复了颈椎的生理性前凸, 避免了外固定的固定时间。但是它也存在如下不足:植入的过程中或内植物移位损伤了周围的软组织;内植物的失败;由于固定节段的刚性增加, 加速了邻近节段的退变[6]。Wang等[7]报告在二节段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的术后融合率是100%, 与本组的结果一致。然而, 传统的静力性钛板在植骨块与椎体终板之间出现吸收性缝隙时阻碍了植骨块与椎体终板之间的进一步接触,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 静力性钛板增加了假关节的发生率。动力性钛板解决了此问题, 它在冠状面提供稳定、在矢状面允许椎体间有2°的活动, 在术后为植骨块提供二次稳定。Goldberg等[8]比较了二节段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随访1年的病例, 静力性钛板结合自体骨的融合率是84.7%, 而动力性钛板结合异体骨的融合率是90%。

摘要:目的评价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40例患者, 男性22例, 女性18例;年龄3768岁, 平均53岁。病程3个月9年, 平均13个月。术前检查包括颈椎正侧位、过屈过伸位X线片和MRI检查。手术前后进行JOA评分。16例单节段椎间隙病变者行环锯减压, 22例双节段椎间隙病变者和2例三节段椎间隙病变者行椎体次全切除, 所有病例行髂骨植骨融合加Zephir钛板固定。结果36例获得随访, 平均随访6年1个月 (4年10个月7年9个月) 。手术有效率为91.7% (33/36) , 手术优良率为77.8% (28/36) 。术前JOA评分413分, 平均为7.9分, 术后末次JOA评分616分, 平均为13.5分。神经功能平均改善率为76.3%。36例术后X线片示植骨在术后1218周获得骨性融合, 植骨融合率100%, 术后颈椎间隙高度和生理曲度维持良好, 内植物位置良好, 无钛板和螺钉松动或断裂现象。并发症5例:取骨区局部疼痛3例, 术后3个月消失;股前外侧麻木1例, 术后1个月恢复;脑脊液漏并感染1例。结论加强围手术期的管理,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和积极处理并发症是非常重要的, 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取得优良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颈椎病,前路减压,融合,固定

参考文献

[1]Samartzis D, Shen FH, Goldberg EJ, et al.Isautograft the gold standard in achieving radiographicfusion in one-level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fusion with rigid anterior plate fixation?[J].Spine, 2005, 30 (15) :1756-1761.

[2]Hirabayashi K, Miyakawa J, Satomi K, et al.Operative results and postoperative progression ofossification among patients with ossification ofcervical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J].Spine, 1981, 6 (4) :354-364.

[3]Narotam PK, Pauley SM, McGinn CJ.Titanium meshcages for cervical spine stabilization aftercorpectomy:a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study[J].JNeurosurg, 2003, 99 (2 suppl) :172-180.

[4]袁文, 张颖, 王新伟, 等.保留椎体后壁的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 2006, 44 (16) :1087-1090.

[5]Geisler FH, Caspar W, Pitzen T, et al.Reopreation inpatients after anterior cervical plate stabilization indegenerative disease[J].Spine, 1998, 23 (8) :911-920.

[6]Yue WM, Brodner W, Highland TR.Long-termresult after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with allograft and plating[J].Spine, 2005, 30 (19) :2138-2144.

[7]Wang JC, McDonough PW, Endow KK, et al.Increased fusion rates with cervical plating for two-level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J].Spine, 2000, 25 (1) :41-45.

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 篇4

关键词脊柱植骨结核护理

脊柱结核在全身骨关节结核中发病率高,占全身骨与关节结核的50%左右。近年来,脊柱结核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脊柱结核可引起骨质破坏。脊柱畸形,甚至截瘫。我院自1995年12月~2008年8月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术、前路器械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56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围手术期的护理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本组56例,男34例,女22例,年龄10~79岁。病变部位:颈椎6例,胸椎17例,胸腰椎21例,腰椎12例。病变涉及2个节段40例,3个节段16例。

手术方法: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脊柱结核,根据x线片、CT、B超提示选择破坏重、脓肿大的一侧进入。颈椎采用平卧位横切口,经颈动脉鞘内侧间隙入路达椎体前方;胸椎采用肋横突切除入路或经胸入路;胸腰段采用肾切口腹膜后入路;下腰段采用倒八字切口腹膜外入路;均从严重侧入口。腰椎结核双侧椎旁腰大肌脓肿均明显行双侧倒八字切口,完成暴露后,先完全吸进脓液,刮除干酪样组织、肉芽、死骨、变性坏死的组织、破坏的椎体及椎间盘,完成椎管减压,用骨刀切除病变的硬化骨达到正常松质骨。植骨床是在上下截骨椎体侧面做一眼状骨槽,局部反复冲洗,测量骨缺损高度。取代三面皮质的髂骨做植骨的材料,在牵引或撑开下局部用链霉素1~2g将植骨块嵌打入骨槽内,选用前路钛板、钛棒固定。

护理

术前护理:心理护理:本病发病缓慢,全身表现为一定程度的结核中毒症状;局部出现肌肉痉挛、萎缩、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可发生截瘫、病理性骨折等严重并发症;病人体弱、消瘦、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或丧失,部分病人产生悲观厌世的情绪。在治疗各阶段,应注意观察患者情绪变化,及时做好心理护理,使病人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积极配合治疗。

休息:必须严格卧硬板床休息,保证其充足的睡眠,减少机体消耗,降低代谢,以恢复体力,随天气变化增减衣被,防止感冒。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

饮食护理:加强营养,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粗纤维食物,以提高机体抵抗力。

疼痛护理: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及程度,消除诱发疼痛的因素,各肢体处于功能位,必要时应用药物辅助治疗,以缓解疼痛。进行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柔,以免增加患者的痛苦。

给药护理:遵医嘱使用抗结核药物至少2周以上,以异烟肼、链霉素、利福平、乙胺丁醇等常用,合理安排给药时间及控制药物浓度,注意观察药物的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定期复查肝肾功,若发现恶心、呕吐、耳鸣、听力下降、视神经功能损害、肝肾功能损害等症状,应及时通知医生以便采取措施或更换药物。

发热护理:结核患者长期低热、盗汗,应及时擦洗皮肤,更换衣裤及被服,使患者舒适,并鼓励患者多饮水。

大、小便的护理:术前训练患者在床上用便盆或小便器进行排便。

训练肺功能:加强扩胸、深呼吸及吹气球的训练。深呼气后憋气30秒,然后呼气,呼气末时再憋气15秒,每天吹气球3次,每次20下,以锻炼胸廓膨胀,增加肺活量。

术后护理:术后平卧6~8小时,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氧气吸入2~4L/分,如患者出现躁动,应加强监护,必要时用约束带固定四肢,加床档保护。

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持续心电监护2~3天,待各项指标平稳后停心电监护,并做好记录。

观察伤口渗血及引流管引流情况。伤口敷料渗血较多或污染时,应及时换药,保持手术切口清洁干燥;注意引流管的性质、量及颜色,如24小时内引流量超过200ml,说明有活动性出血;如引流量为清亮的液体时,考虑有脑脊液漏,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24~48小时拔出引流管。

术后待患者病情平稳后即可每2小时翻身1次,翻身时,至少应有2~3人搬动,动作要协调一致,保持颈、胸、腰椎处于同一水平线,防止脊柱扭曲。建立翻身卡,并记录翻身时间、姿势及皮肤状况,预防褥疮。

术后24小时内要观察上、下肢有无感觉异常、有无运动障碍及排尿异常。若有神经压迫症状并呈进行性加重,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给予处理。

内固定术后2周左右在支具保护下,下地负重站立,行走训练;植骨术后卧石膏床或支具固定,卧床3~4个月,术后每3个月复查1次,在确认有骨性融合后,开始下床负重,常规抗痨1~1.5年。

健康教育:骨关节结核是一种慢性病,病程较长,患者及家属易产生焦虑、急躁的情绪,应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帮助其了解病因、病理过程,讲解手术及麻醉方法,术后注意事项,促进康复。

对于一般情况差,体温较高、截瘫或椎体不稳定的患者,应严格卧床休息。

加强营养,进食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豆类、鱼、蛋类、麦片、新鲜蔬菜和水果,保证营养的吸收,手术后的患者,应多食含有胶原及富含钙质的饮食,促进伤口愈合。

指导用药:告知患者及家属抗结核药物必须坚持连续、联合、全程的原则。因为体内的结核杆菌对抗结核药物的敏感性不一致,必须联合用药,由于细菌生长缓慢,药物多在繁殖期才有作用,必须长期用药。定期复查肝肾功、血常规、血沉。告知患者用药期间,不可擅自停止或加减剂量,可能会出现毒性反应,如恶心、呕吐、耳鸣、听力下降,应及时通知医护人员,以便调整治疗方案。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治愈标准,避免过早中断治疗。功能锻炼:腰椎结核的患者,做双下肢直腿抬高训练。术后第1天开始,每天10~20分钟,2周后即可指导其在床上进行抬臀运动以锻炼腰背肌。颈椎结核合并截瘫的患者,做腕关节、肩关节、肘关节、踝关节、膝关节被动活动,每天3~5次,每次10~20分钟;同时,可对四肢肌肉进行向心性活动,防止肌肉萎缩。

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 篇5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6月—2014年2月收治的80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 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 符合以下纳入标准[2]: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四肢麻木无力、双下肢不灵活、跟腱反射较活跃等;MRI检查显示颈椎多个节段出现椎间盘突出症状, 脊髓横断面为新月状, C3~7脊髓多节段出现明显受压症状;CT检查显示后纵韧带出现部分骨化, 并有椎管狭窄或者椎体后缘出现骨质增生症状。80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中男53例, 女27例, 平均年龄为 (64.5±11.1) 岁, 平均病程为 (17.5±28.5) 个月。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指导患者取仰卧位, 垫高肩背部, 稍微后仰颈部, 在气管插管全麻下接受手术治疗。在患者右侧颈部胸锁骨的乳突肌前缘做斜形切口, 根据病变的范围确定切口的长度, 把皮肤和皮下组织以及颈阔肌切开, 对颈深筋膜进行钝性分离。沿着血管神经鞘和内脏鞘进入直到椎体的前方, 使用脑膜剪把颈前筋膜剪开, 暴露椎体前缘和颈椎间盘, 插入克氏针。在C形臂X线机透视下进行定位, 在发生病变的椎间盘位置使用尖刀把椎间盘组织切开, 在椎体撑开器作用下把狭窄的椎间隙切开, 切除椎间盘, 刮除椎体边缘的骨赘。利用同样的方法切除其他发生病变节段的椎间盘和椎体边缘骨赘。术后常规给予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以及利尿剂进行治疗, 术后24 h根据患者的情况决定是否需要拔除引流管, 指导患者定期对颈椎的恢复情况进行复查。

1.2.2 疗效评价

对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患者的优良率、治疗前后融合节段Cobb角、神经功能评分进行对比观察, 并做好记录。优指的是患者经过治疗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了75%以上;良指的是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了50%~74%;可指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率在50%以下。按照JOA评分法对患者在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情况进行评分, 通过影像学观察对治疗前后的融合节段Cobb角。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80例患者在治疗前后融合节段Cobb角、神经功能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疗效为优58例, 良20例, 可2例, 优良率为97.5%。

3 讨论

多节段颈椎病是指在影像学上出现多个颈椎节段椎体后缘存在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多种病理性改变, 临床治疗方法以手术治疗为主。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综合了椎体次全切除术和单间隙减压术, 在达到减压的同时, 还能够减少长节段植骨钢板固定之后内固定物和骨块移位的可能性, 成为临床治疗多节段颈椎病较为理想的方法[3]。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手术治疗的过程中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术前充分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 对需要减压的节段进行确认;术者须掌握熟练的操作技术避免损伤脊髓和神经根;牢固固定, 能够保证术后颈椎的稳定性以及植骨融合;根据影像学表现, 使用椎体次全切除术联合椎间盘切除术, 以达到充分和彻底减压的目的。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 值得广泛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徐敏, 刘保新.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J].实用骨科杂志, 2008, 14 (9) :513-515.

[2]袁文, 徐盛明, 王新伟, 等.颈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3种方法移植骨融合率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8, 11 (47) :9595-9598.

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 篇6

1 一般资料

28例患者中, 男19例, 女9例;年龄最大68岁, 最小45岁, 平均51岁。颈椎病11例, 颈椎间盘突出症8例, 颈椎骨折脱位伴颈髓损伤9例。病变累及1个椎体节段14例, 累及2个节段12例, 累及3个或3个以上节段2例。所有病例均经颈椎平片、椎管造影、CT或MRI确诊。

2 护理配合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检查及时做好各项术前检查。

2.1.2 心理护理

颈椎病患者多有就医经历, 认为颈椎手术部位特殊, 靠近脊髓, 危险性大, 易发生高位截瘫或死亡, 因而有恐惧心理, 加上器械昂贵, 医疗费用高, 思想负担较重。护理人员必须予以耐心疏导, 介绍同种疾病的治愈情况, 必要时请术后患者介绍体会, 以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 同时做好家属的工作, 取得他们的配合和支持, 帮助患者减轻焦虑, 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

2.1.3 术前气管推移训练

颈前路手术系经内脏鞘 (包括甲状腺、气管和食管) 与血管神经鞘间隙抵达椎体前方, 术中显露椎体时, 需使颈部处于略过伸位, 同时将气管长时间拉向一侧, 这对气管刺激较大, 易造成患者呼吸困难及咳嗽, 影响手术。因此, 术前1周需教会患者用手指在皮外插入切口一侧的内脏鞘和血管鞘之间, 持续向对侧推移或用另一只手协助牵拉, 使气管及食管超过中线, 每天3~4次, 开始时每次持续5~10 min, 逐渐增至20~30 min。本组患者手术切口均用颈右侧前入路, 通过训练, 使气管向左侧牵拉1~2 cm, 为手术成功提供了条件。

2.1.4 手术体位训练

术前3 d指导患者去枕平卧, 取仰卧位睡眠, 适应后逐渐训练患者颈部处于过伸位, 选择高低适宜的围领试戴。

2.1.5 练习床上大小便术前3 d指导患者练习在床上仰卧排便, 保持二便通畅。

2.1.6 备皮及床单元的准备

根据手术要求严格备皮, 上至唇裂, 下至乳头平面, 两侧过腋中线, 需将颈部皱褶处的皮肤拉开仔细清理, 避免损伤皮肤。

2.2 术中护理

2.2.1 巡回护士的配合

术前半小时将所用器械、物品等准备好。患者入室后热情接待, 做好查对并签字, 用18号BD套管针建立静脉通道, 以保证术中给药、补液及输血。按照手术的基本要求摆放体位, 并妥善固定好患者。患者取俯卧位, 因颈椎手术需要充分暴露术野, 以免误伤神经及周围组织。贴好电刀负极板, 以防术中灼伤患者。接好负压吸引器, 以满足术中吸引血液的需要, 必要时准备2根吸引管, 以便术中及时更换, 保持术中有效的吸引。协助医生在C形臂下手术, 术中密切观察病情和手术进展情况,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和处理。随时调节光源和添加手术台上所需物品, 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2.2.2 洗手护士的配合

2.2.2. 1 术前准备

提前30 min洗手准备, 整理器械台, 检查各种器械敷料及其他用品是否完整。根据手术使用步骤, 把物品分类按顺序摆好。术前、术中、术后与巡回护士认真清点无菌器械台上的所有物品, 核实后记录。

2.2.2. 2 基本步骤

切皮, 备合适的自动拉钩, 手术开始后, 密切观察手术进程, 准确无误地传递器械。保持术野整洁, 及时擦净器械上的血迹, 摆放整齐。经颈前横切口, 依此切开皮肤、皮下、颈阔肌、颈深筋膜, 由颈动脉鞘内侧分离深达椎前, 此时递骨膜剥离器, 分离暴露术野, 以自制定位针2根插入相应椎间定位, 使用C形臂X线定位, 确认病变椎体, 两端用无菌单包裹, 防止污染术野。准备椎体撑开器, 将钻头安好, 孔道钻好后, 将撑开丝椎拧入, 将椎体撑开器套进丝椎, 撑开椎体间隙, 暴露减压部位减压, 根据手术进程, 配合医生传递相应的手术器械, 通常彻底减压后, 取患者自身髂骨进行植骨融合。准备骨刀、锤子、拉钩等, 将取下的骨放入湿纱布待用, 用三关节咬骨钳修整所取骨, 至合适大小后用骨块植入器及锤子植入, 准备各种规格的钢板供医生选择, 准备电钻、钻头及导向器, 用临时固定针将钢板固定, 钻好钉道后, 由医生选择合适的钉子, 用内六角螺丝刀拧入, 确认钢板稳定后, 用取钉器将临时固定针取出[1]。再次用C形臂X线透视, 确定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情况, 清点器械无误后缝合。用电刀切除病变椎间盘, 以咬骨钳或骨刀切除病变椎体, 递刮匙协助清理全部致压成分, 注意每次都要将出入术野的钳端清理干净, 取出的小骨渣妥善保留, 以备植骨使用, 若为肿瘤或感染, 则取自体髂骨植入。手术结束后, 协助术者擦净伤口处血迹, 包扎伤口, 清理并整理手术器械。

总之, 手术室护士应熟悉手术步骤, 熟练操作, 随时注意术中的进展情况, 做到心中有数, 有计划、有步骤地主动配合手术组人员及麻醉工作。巡回护士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并能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 提前做好充分准备, 注意加强患者的术前心理护理及术中的无菌操作情况, 使手术高质量地完成。

关键词:内固定术,颈椎病,护理

参考文献

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从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40例颈椎损伤, 随机分为对照组 (20例) 与护理组 (20例) 。本组患者均通过核磁共振、CT或者是X线等检查确诊。对照组中, 5例女, 15例男, 年龄为35~47岁, 平均为 (44.52±3.45) 岁;致伤原因:9例车祸伤, 11例坠落伤。护理组中, 8例女, 12例男, 年龄为37~49岁, 平均为 (44.25±3.13) 岁;致伤原因:7例车祸伤, 13坠落伤。对比两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等一般资料, P>0.05, 无统计学意义, 但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 护理组加强术中护理配合, 具体如下。

术前访视。护理人员需掌握患者心理情况, 适当心理疏导, 在确定手术方案后, 做好术前访视工作。对于患者的疑问需耐心回答, 并说明手术及预后, 缓解不良情绪, 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手术器械准备。备好C型臂X线透视机, 器械包含植骨器、小乱匙、磨钻、钛板配套器械等, 仪器设备包含吸引装置与电刀装置。术前做好检测工作, 保证正常运转。备好输血器、输液器、引流袋等器材, 并注意消毒。

术中护理。巡回护士配合要点包括观察患者病情;术中仪器运用;建立静脉通路;手术体位摆放;患者搬动;心理护理。器械护士术中配合要点: (1) 术前, 了解患者病情, 熟悉手术方法、器械用途以及名称, 并与巡回护士配合做好器械传递; (2) 协助医师消毒, 并于同侧髂骨、颈前右路部位铺巾; (3) 配合医师手术操作, 采取前路减压, 清除病灶, 显露时彻底止血, 防止对喉上神经与喉返神经造成损伤; (4) 辅助医师, 取骼骨并植骨; (5) 传递缝合线, 并将切口逐层缝合, 使用无菌辅料覆盖, 并且包扎; (6) 清晰并整理器械, 打包备用。

1.3 疗效评价:

术后3个月, 复查颈椎正侧位X线, 对患者神经功能与植骨融合情况进行观察。临床症状消失, 神经功能恢复正常, 植骨融合, 即为显效;临床症状、神经功能改善, 植骨部分融合, 即为有效;存在明显神经功能障碍, 植骨未融合, 即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分析数据应用SPSS 14.0软件, 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 采用[n (%) ]表示, 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 采用 (±s) 表示,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组中, 10例显效 (50.00%) , 9例有效 (45.00%) , 1例无效 (5.00%) , 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中, 8例显效 (40.00%) , 6例有效 (30.00%) , 6例无效 (30.00%) , 总有效率为70.00%, 护理组高于对照组, χ2=4.329,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临床中, 颈椎损伤病情严重, 对颈椎损伤患者采取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治疗可将颈脊髓腹侧致压物解除, 避免脊髓发生炎性反应, 促进颈脊髓血供, 恢复没有变性坏死脊髓残存功能。固定后, 使用植骨块、椎体、螺钉以及钢板连接, 确保固定节段与植骨界面之间的稳定性, 有助于植骨融合[3]。术前做好患者访视工作, 适当心理疏导, 使得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手术治疗, 这对于患者恢复有着重要作用。器械护士需要最好手术器械准备, 并且了解手术过程, 要集中注意力, 做到有条不紊, 配合医师完成手术。这不仅能缩短手术时间, 同时也能防止损伤, 节约医疗资源。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防止出现感染。在颈椎手术过程中, 要尽量减少人员的流动, 术前30 min, 给予抗生素, 对手术器械进行严格消毒, 术中定位采用C型臂X线透视机, 术野使用无菌单覆盖, 避免切口发生感染, 导致严重后果。遵守手术查对原则, 术野有两个, 且颈部切口比较深, 所以要认真清点缝针以及纱布, 避免将其遗留在切口内。术中, 巡回护士要辅助麻醉医师麻醉, 并对患者各项体征变化进行严密观察, 确保输液通畅, 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期间, 患者需保持颈中立位, 术前需注意手术体位的摆放与固定, 手术结束后, 在患者搬运过程中, 要使其头、颈、躯干保持在同一水平上, 保持颈部稳定性。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护理组总有效率为95.00%, 对照组为70.00%, 护理组高于对照组 (P<0.05) 。这说明对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治疗的颈椎损伤患者, 加强术中护理配合, 可提升手术效果。

参考文献

[1]沈宁江, 王先安, 林庆彪, 等.颈椎前路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颈脊髓损伤[J].实用骨科杂志, 2013, 3 (1) :109-111.

[2]吕翠臣.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手术护理配合[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 11 (21) :123-125.

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两院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5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 其中男30例, 女22例, 年龄22~60岁, 病程6个月至8年。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 (保守治疗) 与B组 (颈前路减压切除后纵韧带并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 , 每组均2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大体一致。

1.2 病例选择

纳入标准[2]:确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 主要临床表现有颈肩背部疼痛、上侧肢体与手部麻木、上侧肢体放射性疼痛。排除标准:合并有胸廓出口综合征、肩周炎、椎管内或脑部内出现肿瘤、哺乳或妊娠期女性、精神病、脊柱与脊髓损伤及重要器官损伤等患者。

1.3 方法

A组患者按照保守治疗方法, 进行颈椎牵引、甘露醇注射液与地塞米松等药物治疗, B组患者行颈前路减压切除后纵韧带并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具体方法为:患者在治疗前均行全身麻醉, 随后取患者颈前横切口, 并按照颈椎C T及M R I所示的颈椎间盘突出节段及术中定位针定位。将突出节段颈椎间盘的纤维环及髓核组织取出, 咬除向椎管内增生骨赘, 切除后纵韧带, 充分减压直至显露硬脊膜, 钩椎关节向外方5.0 m m处, 探查可能增生的钩椎关节并刮除骨赘行侧方减压。随后采用椎间融合器, 进行椎间融合, 并置入大小适合的颈前路钛板固定。最后切口留置负压引流管, 逐层缝合手术切口。

1.4 指标观察与疗效评定标准

症状以及体征评分分为麻木、疼痛、椎旁疼痛及臂丛牵拉试验等四个方面, 疼痛指标分数范围为0~4分, 其余为0~3分, 分数越高则症状与体征改善越好[3]。临床疗效评定分为治愈、好转及无效等三个等级[4]。治愈:治疗后相关症状消失, 颈部曲度明显改善;好转:治疗后相关症状有所改善, 颈部曲度明显有所恢复;无效:治疗后各病情无明显恢复。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此外, 记录患者疼痛与麻木缓解的时间, 对治愈的例数随访6个月, 统计复发例数。

1.5 统计方法

使用统计软件SPSS 17.0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法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对比

B组患者总有效率略高于A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治愈率明显高于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2 两组症状与体征评分对比

B组患者经治疗后疼痛等相关症状与体征评分均明显高于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2.3 两组疼痛与麻木缓解时间、复发率比较

B组患者的疼痛与麻木缓解时间均显著低于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3。随访6个月, A组复发3例 (3/5) , B组复发1例 (1/13) , 两组复发率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临床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方法较多, 中医治疗该类患者的治疗效果不彻底, 容易复发, 而采用颈椎牵引、甘露醇注射液与地塞米松等药物, 虽然治疗有效, 但有研究指出与手术治疗后的疗效相比, 亦具有不彻底性[5,6], 且复发率较高。此外, 有研究[7]指出, 在手术治疗过程中, 配合旋转手法治疗该类患者, 可以提高患者颈椎稳定性、缓解麻痹性疼痛症状、放松肌肉、解除嵌顿等效果, 但不同的手术入路及是否切除后纵韧带等手术, 均有不同的治疗效果。采用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法治疗, 不仅具有操作方便的优点, 而且可以充分切除突出的椎间盘与后纵韧带, 这将有利于减压的彻底性与直接性。而近年来临床上采用的颈前路减压切除后纵韧带并植骨融合内固定的治疗方法, 不仅能有效消除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肌肉痉挛, 而且能减轻粘连、有效改善麻痹性疼痛、肢体进行性功能障碍等症状, 引起了专家的关注。

本文结果显示, B组治疗总有效率略高于A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愈率显著高于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采用颈前路减压切除后纵韧带并植骨融合内固定法治疗该类患者, 可能疗效会更好, 与相关报道[8]相符。而B组患者经治疗后的疼痛等相关症状与体征评分均高于A组, 这充分说明颈前路减压切除后纵韧带并植骨融合固定法更能改善患者的疼痛等相关症状。此外, B组患者的疼痛与麻木缓解时间、复发率等均显著低于A组, 这说明, 颈前路减压切除后纵韧带并植骨融合内固定法的起效时间更快, 再次证实了手术治疗更具有彻底性。

综上所述, 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前路减压切除后纵韧带并植骨融合固定法治疗, 治愈率高, 治疗后的疼痛等相关症状与体征评分明显提高, 复发率低, 起效快, 其原因可能与采用内固定法治疗方法有关。

参考文献

[1]孙艳春.中药熏蒸并中频电疗仪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 2010, 17 (12) :45-46.

[2]张帆, 王方方, 杨志高, 等.颈前路钩椎关节减压联合改良植骨术治疗颈椎病[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1, 21 (7) :578-582.

[3]李波, 李建华, 吴涛, 等.针刺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部肌肉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3, 35 (5) :395-397.

[4]胡家美, 徐新华, 夏正东, 等.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中椎管减压手术体会[J].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6 (21) :4038-4039.

[5]任龙喜, 郭函, 张彤童, 等.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中期疗效观察[J].中华骨科杂志, 2011, 31 (10) :1044-1048.

[6]谢沛根, 陈瑞强, 刘斌, 等.后路显微内镜颈椎间盘摘除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J].中华外科杂志, 2011, 49 (4) :375-377.

[7]李浪平, 朱婵, 李传明, 等.颈神经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上海医学, 2011, 34 (12) :960-961.

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4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颈椎损伤和颈椎病患者224例, 男131例, 女93例;年龄26-75岁, 平均51.6岁;脊髓型和神经根型等颈椎病共148例, C3-4为7例, C4-5为28例, C4-6为19例, C5-6为31例, C6-7为27例, C5-7为32例, C4-7为4例。颈椎骨折脱位、颈椎过伸性损伤、急性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等颈椎损伤共76例, 损伤节段:C3-5为2例, C4-5为11例, C4-6为13例, C5-6为24例, C6-7为18例, C5-7为8例。颈椎病病程3个月-6年, 颈椎损伤病程1h-23天。入院时按照Frankel评分:A级49例, B级54例, C级82例, D级27例, E级12例。

1.2 方法

本组病例均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 患者取仰卧位, 肩部略垫高。取颈前左侧、右侧横切口或胸锁乳突肌内缘斜切口入路, 经C型臂X线机透视确定病变节段, 充分显露颈椎伤病节段, 上好椎体撑开器以恢复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 选择受压情况最为严重的部位进行减压, 切除突出之椎间盘, 行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减压范围以两侧颈长肌外缘2mm为界, 深达后纵韧带底面, 对于颈椎病应切除增生的后纵韧带、椎体后方骨赘及钩椎关节骨赘, 同时行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以稳定脊柱。本组病例植入自体髂骨块146例, 植入钛网加自体骨57例, 植入Cage骨笼自体骨21例。然后安放合适长度的Orion/Codman自锁颈椎前路钛钢板并行内固定。彻底止血, 冲洗后置管引流, 逐层关闭切口。术后常规心电监护, 予吸氧、脱水、消肿、抗炎、高压氧等处理, 定期复查X线片, 必要时进行CT或MRI检查, 观察术后椎管、脊髓的恢复情况及植骨融合程度。颈托护颈3个月。

1.3 临床疗效判定

本组病例在术前、术后均接受X线、MRI片及CT检查, 神经功能采用JOA评分标准, 进行治疗效果评分, 并且计算患者的恢复率。恢复率= (术后JOA评分-术前JOA评分) / (17-术前JOA评分) ×100%。根据MRI片检查结果, 测量患者术前、术后脊髓最大压迫处的硬脊膜囊矢状径, 并且进行病变颈椎膨胀回复率的计算, 膨胀回复率= (术后硬脊膜囊矢状径-术前硬脊膜囊矢状径) /术后硬脊膜囊矢状径×100%[4]。

2 结果

本组病例病变颈椎生理前凸及椎间隙高度完全复位158例 (70.5%) , 90%以上复位66例 (29.5%) , 植骨于11-17周均达到骨性愈合。本组病例术后随访4-28个月, 平均 (13.2±2.3) 个月, 术后出现声嘶、咽部疼痛29例, 经过雾化吸入与对症治疗后相关症状消失。本组病例中, 无假关节、骨不连、钢板螺钉并发症等发生, 患者颈椎的生理曲度、椎间高度基本维持良好。按照Frankel分级评估术后恢复情况如:A级49例:46例无恢复, 3例恢复到B级。B级54例:46例无恢复, 8例恢复到C级。C级82例:43例无恢复, 39例恢复到D级。D级27例:18例无恢复, 9例恢复到E级。E级12例术后无加重。本组病例术前、术后的JOA评分、恢复率、硬脊膜囊矢状径、膨胀恢复率比较见附表。

由附表可见, 本组病例术前、术后的JOA评分、恢复率、硬脊膜囊矢状径、膨胀回复率比较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与颈椎功能正常者相比, 颈椎伤病患者的颈椎生理前凸功能明显下降, 而无法起到应用的吸收震荡与增加缓冲效果。颈椎伤病可造成颈椎不稳、脊髓神经受压。因此, 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过程中, 一定要以解除对脊髓、神经根的压迫和损害, 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及椎体间高度, 形成牢固的骨性愈合并维持颈椎稳定作为基本原则, 严防在手术操作中出现融合的植入骨块塌陷, 那样将导致患者椎间孔高度的降低, 不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在国内骨科临床中,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自锁钢板内固定逐渐成治疗颈椎伤病的主要方法。传统的手术方法是以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和植骨融合为基本术式, 再辅助适当的外固定, 最终达到骨性融合。但该术式有减压不彻底和已引起植骨块滑脱、椎间塌陷、骨不连、假关节形成并发症等缺点, 随着现代骨科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特别是在颈椎生物力学方面研究成果的突破, 以及各种新型内固定材料的研发与应用, 都有效促进了临床疗效的提高, 而且降低了患者在术后出现局部及神经系统不良症状的几率[5]。而椎体次全切除减压使前路减压更彻底, 自锁钛钢板适合颈椎的生理弧度和宽度, 能有效防止单皮质螺钉脱出, 操作简单安全。钛质网笼具有良好的支撑和界面稳定作用, 椎体次全切除的小骨块可填充于钛网内并通过网孔与非减压区骨质紧密接触, 保证骨质的融合。动物实脸表明其骨性融合速度比一般单纯植骨快。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自锁钢板内固定可使内植物和相邻椎体成为一体, 使融合节段得到即刻和长期稳定的要求, 达到生物学和力学的良好固定效果, 植骨融合率高, 能有效地维持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 促使脊髓神经在相对的生理环境下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 并能使患者尽早坐立或行走。该方法效果较为理想, 并发症相对较少, 值得进一步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颈前路减压植骨自锁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伤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04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颈椎损伤和颈椎病患者224例, 均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自锁钢板内固定治疗方法, 对比患者术前、术后的相关临床数据。结果 随访4-28个月, 本组病例颈椎生理前凸及椎间隙高度恢复满意, 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恢复, 植骨于11-17周均达到骨性愈合。结论 应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自锁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伤病, 能重建丢失的颈椎椎间高度与生理曲度, 固定良好, 有利于颈椎伤病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关键词:颈椎伤病,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自锁钢板

参考文献

[1]胡斌, 刘建纯, 王永夷, 等.不同术式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19) :55-57.

[2]汤杰, 蔡海康, 朱海波, 等.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 (20) :4312-4313.

[3]周永贤.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67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8) :20-21.

[4]肖映平, 谢小玑, 主编.骨科手术配合[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350-364.

上一篇:美国医疗改革下一篇:赛事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