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

2025-01-06

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精选7篇)

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 篇1

下面就我院自2001~2005年对被确诊为LSS并手术的18例患者的发病情况、手术方式及术后随访、满意率情况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例, 男7例, 女11例。年龄最小60岁, 最大76岁, 平均66.5岁。随访时间6个月~5年。全部病人均有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 步行能力均不超过300m。均有下腰痛, 伴腿痛者16例。18例均有神经功能障碍, 主要为感觉和运动减退, 3例有鞍区部分感觉减退。伴高血压9例, 糖尿病4例, 贫血2例, 冠心病10例。

1.2 方法

手术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常规暴露病椎棘突、椎板、关节突和横突, 行椎管和神经根减压, 如行椎间植骨融合则用刮勺刮除椎间盘组织直至终板下骨质, 先将切下的椎板和棘突咬碎植入椎间隙, 再取髂后上棘带双面皮质的自体髂骨嵌在椎间隙内, 与椎体后缘相平或略低3mm。按AO/ASIF定位法在两侧椎弓根用USS椎弓根钉固定, 如单纯减压则只行横突间植骨, 切口旁另开口放置引流管, 术后24h拔除引流管。术中发现狭窄的原因主要为退变关节突增生、黄韧带肥厚、钙化及椎间盘突出。18例患者均系2个以上节段椎间盘退变, 其中有1例伴椎弓根狭部断裂, 2例伴退行性滑脱。5例行单侧半椎板切除上下相邻间隙减压横突间植骨, 13例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优:患者恢复前有的活动度, 没有明显疼痛, 不需要服止痛药;良:轻度的腰腿痛或基本恢复日常活动, 需要服用NSAIDs类药物止痛;差:仍有较重的腰腿痛, 日常活动不能进行。

2.2 治疗结果

全部手术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无死亡病人。有2例出现硬膜撕裂, 1例修补, 1例未修补, 无神经损伤。平均失血量400m L, 做椎间融合内固定者失血较多, 平均约1000m L左右, 需在术中及术后输浓缩红细胞4~8U补充。

主要并发症包括使用镇痛泵后病人有定向障碍、尿潴留、睡眠障碍, 停用镇痛泵后上述症状改善, 未出现切口感染、椎间隙感染等。积极与内科医师协作控制血糖、血压, 及时输血纠正贫血等, 未出现术前预期的各种严重并发症。住院时间为24~38d, 与术前准备时间较长有关。半椎板切除者嘱病人卧床4~6周, 全椎板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者卧床8周, 佩戴脊柱外固定支具者可提前4周下地, 定期随访, 摄片了解植骨融合及内固定变化, 3个月后行腰背肌锻炼。术后随访结果;优14例, 良4例。这与术前病人的选择及术后积极康复有很大关系。

3 讨论

LSS是一个进行性的功能性的过程, 临床症状每个患者可以不一样, 这与压迫的程度、部位及炎症的程度和椎间盘突出程度有关。经非手术疗法无效, 神经症状较重者需手术减压, 恢复椎管容积, 为解除神经及其供应血管压迫的唯一治疗方法[1]。老年人往往伴有较多的心理性疾病, 同时老年病人由于衰老、生理功能减退, 尤其是合并各种慢性疾病等原因使耐受手术的能力较差, 手术风险较高。手术治疗需较长时间准备, 除常规检查外需请麻醉科、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及神经内科会诊。积极对合并的慢性病进行干预, 稳定病情, 提高手术耐受力。

由于病人合并症多、手术耐受性较差, 椎管狭窄减压及椎间植骨内固定需时较长, 所以术前准备一定要充分, 将病人术前状态调整至最佳。术前备血, 术中对狭窄处充分减压, 不遗漏任何具有临床意义的压迫部位, 恢复硬膜囊原来的形态及神经根横向滑动范围。从手术方式上, 本组较早的5例病人只采用了椎管减压加植骨融合术, 没有行坚强内固定维持。病人卧床时间长, 下地晚。后13例加用USS系统内固定, 并于术后佩戴支具, 病人卧床时间缩短, 椎间稳定性增强, 融合率高。Bridwell等进一步证实了椎弓根器械固定加融合具有更好的效果。但椎弓根螺钉的固定是一种机械的、暂时的固定, 只有植骨自身的骨性融合才能保持持久稳定[2]。本组椎间融合采取椎间软组织的彻底刮除, 至软骨终板下, 椎间植骨量大、融合率高。手术成功的要点是精确了解疼痛的部位和起因, 在中央椎管、侧隐窝及神经根管内被挤压的神经必须减压。

减少不恰当的硬膜内探查, 防止广泛的硬膜内外瘢痕粘连。术后所有症状中腰痛的预后最难预料, 有时手术很彻底, 但腰痛仍存在。患者疼痛的恢复和日常活动的恢复与性格和精神有关, 而与病人的合并症无明显直接关系。本组并未出现Simpson等回顾性观察所得出的糖尿病患者效果明显比无糖尿病患者差的结果。佩戴支具有利于早期下地活动, 减少卧床并发症, 促进病人康复。本组病人总体优良率为100%, 这与病人选择有关。因病人术前症状严重、生活不便、病程长, 术后病痛得到缓解, 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满意率高。但本组病例较少, 随访时间较短, 缺乏术后对毗临节段影响的观察及对术后并发症的充分认识, 还需进一步随访研究。

参考文献

[1]饶书城.脊柱外科手术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577.

[2]朱立国, 王尚全, 杨克新, 等.腰椎经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椎间盘突出症[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6, 21 (2) :96.

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 篇2

关键词:腰椎管狭窄,腰椎不稳,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

腰椎管狭窄和腰椎不稳症是引起中老年人腰痛、行走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大多数患者可通过各种非手术治疗使症状缓解,但少数患者仍需要手术治疗[1,2]。对于手术治疗的患者,在椎管减压、神经根松解的同时尤其要注意重建脊柱的稳定性[3],内固定的应用可重建和维持腰椎的稳定性,提高植骨融合率,促进早期康复。本科自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用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结构的全椎板切除减压[4]、植骨、椎弓根系统治疗腰椎管狭窄并腰椎不稳症103 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3 例,男48 例,女55 例;年龄40~78 岁,平均58 岁。病程1.5~30年,平均4.5年。患者均有腰痛和间歇跛行,跛行间距20~800m,平均100m;双侧下肢麻痛85 例,单侧下肢麻痛18 例。全部患者均行腰椎MRI检查、腰椎正侧位及侧位过伸、过屈位X线片检查,X线片示椎体间相对水平位移大于3 mm。所有病例均为中央型椎管狭窄,其中合并侧方型(侧隐窝)狭窄62 例。单节段椎管狭窄15 例,双节段狭窄53 例,三节段29 例,四节段6 例。

1.2 手术方法

全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俯卧位于脊柱外科手术架上,取腰背部后正中切口,自一侧棘突和椎板上剥离骶棘肌,显露一侧椎板和横突。根据狭窄节段用咬骨钳从棘突根部咬断1~4节棘突,不切断棘间和棘上韧带,将棘突韧带复合结构连同对侧骶棘肌推向对侧,上椎板拉钩,显露全椎板,咬除全椎板、黄韧带以及小关节增生内聚部分。同时行侧隐窝潜行减压,神经根管扩大,以松解神经根[4]。摘除突出的椎间盘,并行自体骨椎间植骨,相应融合节段用椎弓根系统固定。内固定器械均为国产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将棘突韧带复合结构回位,由于有内固定系统上1~2个横连杆,棘突韧带复合结构不会下沉压迫硬膜囊,再行入路一侧横突间植骨融合。术后4~6周在腰围保护下下床活动。

2 结 果

按照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分15分法进行评定[5],主观症状0~9分,临床体征0~6分,无症状者15分。改善率=(术后评分-术前评分)/(15-术前评分)×100%。疗效评定标准,优:改善率75%~100%;良:改善率50%~74%;可:改善率25%~49%;差:改善率小于24%。本组随访86 例,随访时间1~6年,平均3年3个月。该86 例患者术前评分平均3.8分,随访时评分12.7分,平均改善率79.5%,术前和随访时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间歇性跛行、下肢放射痛、直腿抬高试验随访时改善尤为明显。本组优21 例,良56 例,可9 例,差0 例,优良率89.5%。

3 讨 论

3.1 腰椎管狭窄的病理特征

腰椎管狭窄是关节突内聚、黄韧带肥厚、椎间盘突出、椎体后缘增生等一系列退行性病理改变导致腰椎管、神经根管、侧隐窝或椎间孔容积变小,单一平面或多平面的一处或多处管腔内径狭窄,引起神经根、马尾受压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分为中央型狭窄和侧方型狭窄两部分[6]。中央型狭窄通常发生在椎间盘水平,椎间盘突出是腰椎管狭窄症发病的始动因素,又是症状加重的重要因素。随着年龄的增大,椎间盘发生脱水和纤维性变,弹性和韧性逐步丧失,椎间隙高度丢失变窄,腰椎失稳,椎间盘向周围膨出,甚至向椎管内突出,压迫硬膜囊或神经根。由于该运动节段的运动力学发生改变,出现不同程度的关节突间关节移位,继而出现小关节骨质增生,黄韧带退变。从病理解剖学角度来看,腰椎管狭窄多数呈节段性,整个腰椎管狭窄实为少见,两个相邻椎骨的连接部,即上位椎节和下位椎节之间,包括关节突关节、椎间盘、黄韧带及上、下椎板连接部,具有运动和稳定功能,又是最易发生退变的部位[6,7]。本组103 例患者术中显示真正腰椎狭窄的水平,集中在椎间盘、关节突和椎板连接部,是椎间盘变性突出、关节突间关节骨质增生和黄韧带肥厚共同所致的腰椎管骨性和非骨性狭窄。

3.2 腰椎不稳的定义及诊断标准

目前尚无腰椎不稳的统一诊断标准。1993年在腰椎不稳与腰椎管狭窄专题研究会上,讨论后取得一致意见:腰椎运动节段刚度的下降,使运动节段活动范围超过正常,活动的性质也有改变而引起相应一系列临床表现和潜在脊柱进行性畸形及神经根损害的危险者称腰椎节段性不稳[8]。诊断应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及相对应的影像学改变。临床症状:a)伴有下肢放射痛的复发性腰痛,特别是卧床休息或腰围固定症状缓解;b)非手术治疗可暂时缓解腰腿痛;c)腰椎的伸屈活动受限;d)腰易扭伤,轻微活动出现卡住疼痛及移位感觉[8]。影像学诊断:a)X线片示腰椎椎体相对水平移位大于3 mm;b)X线片示椎体间角度活动度大于10°,(腰骶关节则分别为4 mm和20°)[3]。对于重度需手术治疗的腰椎管狭窄者,由于切除了部分腰椎结构,可引起医源性的腰椎不稳。Teo等[9]用三维有限元分析研究剪切负荷下腰椎小关节分级切除显示,单侧小关节切除超过75%,或双侧小关节切除等于或大于75%时,将显著改变运动节段的前向移位程度及弹性。该研究提示,单侧超过75%或双侧一起超过75%小关节切除时需行腰椎稳定手术。故腰椎管狭窄伴腰椎不稳症在减压后选择相应的节段进行融合是重建脊柱稳定性的重要手段,椎体间融合因具有较高的融合率以及能够提供术后即刻稳定性已被广泛采用[3]。

3.3 腰椎管减压及植骨内固定手术

开窗减压术能够达到选择性减压,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腰椎后部结构,尤其适用于以黄韧带肥厚为主要病变的腰椎管狭窄。因开窗范围小,操作较困难,在严重中央椎管狭窄的病例难以充分减压并且容易造成神经损伤。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结构的腰椎管减压术近年多有报道[4,10,11],该手术操作空间大,操作简单,能有效扩大中央椎管和神经根管,减压充分,不易损伤神经。该术式虽然切除了全椎板,但保留了棘突韧带复合结构。该结构承担脊柱在屈曲时的大部分张力负荷,如果该结构受到破坏,正常的屈曲活动即可使脊柱产生后凸畸形,因此保留该结构,有助于腰椎稳定。而且该术式保留棘突、棘突与一侧骶棘肌的联系,不切断棘间和棘上韧带,使棘突韧带的血供未受影响,有助于维持该结构的强度。本组103 例患者85.4%属于多节段腰椎管狭窄伴腰椎不稳,减压范围等于或大于2个全椎板,小关节突切除范围双侧相加等于或大于75%,又存在医源性腰椎不稳的因素。生物力学研究均表明上述减压术式有可能导致术后不稳,是应用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的适应证[12]。为了减少取骨带来的创伤和痛苦,本组病例均采用减压切除的椎板和小关节突骨块作为植骨材料。在摘除椎间盘后行椎体间植骨融合,剩下的骨块行入路一侧横突间植骨。内固定的目的是辅助腰椎融合,因而内固定节段的长短也应视融合节段的长短而定,原则上内固定不应超过融合节段范围。

参考文献

[1]Athiviraham A,Yen D.Is spinal stenosis bettertreated surgically or nonsurgically[J].Clin Orthop,2007,(458):90-93.

[2]Hansraj KK,O′Leary PF,Cammisa FP,et al.Decompression,fusion and instrumentation surgeryfor complex lumbar spinal stenosis[J].Clin Orthop,2001,(384):18-25.

[3]张亚峰,杨惠林,唐天驷,等.表面钛涂层椎间融合系统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不稳症[J].中华骨科杂志,2008,283(3):192-196.

[4]陈建,沈宁江,林明侠,等.开窗减压术和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对比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8,16(19):1150-1151.

[5]Satomi K,Hirabayashi K,Toyama Y,et al.A clinicalstudy of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Radiographicanalysis and choice of treatment[J].Spine,1992,17(11):1329-1336.

[6]高金亮,孙刚,刘新宇.腰椎管狭窄症的解剖学基础与病理机制研究[J].医学综述,2007,13(4):285-287.

[7]庞晓东,匡正达,叶启彬,等.节段减压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退行性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J].颈腰痛杂志,2008,29(3):218-219

[8]李光磊,路世勇,魏勇,等.退变性腰椎不稳的外科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15(21):1607-1609.

[9]Teo EC,Lee KK,Qiu TX,et al.The biomechanics oflumbar graded facetectomy under anterior-shear load[J].IEEE Trans Biomed Eng,2004,51(3):443-449.

[10]郭立新,刘蜀彬,马远征,等.棘突截骨椎管成形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J].中华骨科杂志,2002,22(2):141-144.

[11]张焱祥,夏仁云,余国庆,等.保留棘突的全椎板切除治疗腰椎管狭窄症28例体会[J].临床骨科杂志,2004,7(2):108-109.

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地分析我院于2001年3月至2012年1月所收治的60例胸腰椎骨折并脊髓损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37例, 女23例, 年龄22~63岁, 平均 (35.3±2.7) 岁;受伤原因:重物压砸伤21例, 车祸伤25例, 高处坠落伤14例;胸椎骨折脱位42例, 腰椎骨折脱位25例, 胸腰椎同时骨折脱位19例;根据CT及MRI明确损伤节段:单椎骨折51例, 其中T10 3例、T12 25例、L1 19例、L2 4例, 相邻两椎骨折有9例, 其中L1-2为6例, L2-3为3例。脊髓神经损伤:完全性脊髓损伤19例, 不完全脊髓损伤41例;按照Frankel分级标准[3]:A级13例, B级9例, C级17例, D级10例, E级11例。所有患者均在伤后6h~5d内进行手术治疗, 采用Z-PLATE钛板内固定。

1.2 术前准备

患者入院后完善检查, 排除手术禁忌, 如有合并颅脑、胸腹外伤的患者应先处理相关部位外伤, 各项准备充分后行手术治疗。

1.3 手术方法

全麻麻醉满意后, 取侧卧位, 选脊髓受压严重的一侧在上为入路侧。采用侧前方胸腹膜外入路, 根据需要有选择性的将相应的肋骨部分或全部切除, 充分显露伤椎及相邻的上下两椎体, 将伤椎椎弓根侧方部分切除, 显露出硬膜囊及神经根袖部, 然后将后部的3/4椎体上下椎间盘、中板软骨切除, 使脊髓得到减压, 减压的深度达到对侧椎弓根内侧缘, 其减压范围应达到上位椎体的下缘及下位椎体的上缘, 注意避免器械在减压过程中再次损伤脊髓, 以探查椎管内无致压物、硬膜囊无压迹为彻底减压标准, 所有切除的骨质留作植骨用。将椎体矫正畸形, 椎间撑开复位, 在上下椎体之间嵌入合适长度的钛网, 中间充填自体髂骨块或切除碎骨块, 在上下椎体侧面安装PLATE钛板, 将剩余的髂骨或碎骨充填于侧面或者钛网前方的间隙中, 加压固定钛板。彻底止血后冲洗创面, 逐层缝合切口。开胸经腹膜腔者切口放胸腔闭式引流。

1.4 术后处理

患者术后给予神经节苷脂营养神经、神经生长因子促进生长、预防性应用抗生素3~5d, 甘露醇脱水、激素抗炎5~7d;双下肢于术后第2日进行AV泵级康复治疗, 卧床休息6d, 后在胸腰支具保护下逐渐坐立或行走。

1.5 评估指标

随访至术后6~18个月, 定期复查CT、MRI, 观察术后Frankel分级、胸腰椎生理弯曲度、椎管狭窄程度、Cobb角的变化。

1.6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2.0统计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统计学有差异。

2 结果

2.1 手术前后Frankel分级情况

见表1。

2.2 手术前后椎体高度、椎管狭窄程度、Cobb角变化情况

见表2。

术后随访6~18个月, 治疗后胸腰椎的生理弯曲基本恢复正常, 植骨融合良好, 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 椎管狭窄程度减轻, Cobb角得到纠正, 神经功能有所恢复, 两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胸腰椎是脊椎承重最大的一部分, 由于其是向后凸、前凸的衔接之地, 在受到高能量作用时更容易受到损伤。胸腰椎发生骨折后, 骨折块及压迫的周围组织可以突入椎管内, 造成相应节段的脊髓的急性卡压, 出现明显的神经受损症状。因此, 对于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最为主要的治疗就是解除椎管内的狭窄。采用后路切开复位加压、内固定的手术方法操作起来较为安全, 创伤小, 因此在脊椎骨折中应用较为广泛, 但是随着手术开展, 经验的积累, 有学者发现胸腰椎骨折的致压物更多的是来自于椎管的前方, 后路减压不能达到脊髓的彻底减压, 这严重影响了手术后脊髓功能的恢复[4]。同时后路撑开减压并没有恢复椎体内的骨小梁结构, 使椎体内骨质缺损, 椎体的前中柱失去了承载重力的能力, 术后内固定出现松动、断裂的可能性增大[5], 这都限制的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在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中的临床应用。

近些年来, 随着内固定器材的更新改进, 使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这种治疗方法的优势得以体现:手术器械可以直接矫正骨折所致的畸形, 使脊柱的生物力学得以最大程度的恢复;前路手术可以有效的清除椎管内骨折块及破碎的椎间盘, 解除椎管狭窄, 彻底为脊髓减压[6], 为手术脊髓功能的恢复创造最有利的条件;椎体间的自体骨移植使椎体前中柱的承重能力得到部分恢复, 而前方、侧方的非结构性骨移植则利于椎间的骨性融合[7];前路椎体内固定使椎体承载负荷分布均衡, 有效避免了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的可能。

对于内固定器的选择也有一定的要求, 目前常用的主要有钉棒固定及钉板固定两大系统, 我们采用的Z-Plate钛板具有以下优点:周边圆钝, 减少了对周围组织的损害;设计合理, 钛板与椎体侧面紧贴[8];有较好的组织相容性, 固定牢靠, 不易变形;能够较好的纠正后凸畸形, 并能压紧植骨块, 防止植骨块移位。

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同样有其缺点, 其手术创伤大、技术要求高、操作复杂、并可致气胸、肺部、腹腔感染等并发症, 因此知道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的适应症非常重要:爆裂型骨折, 并且骨折块向两侧移位者;陈旧骨折后路减压使骨折复位困难者;椎体高度下降>50%者[9]。

本组患者术后随访中发现其胸腰椎的, 植骨融合良好, 生理弯曲度基本恢复正常, 未发现有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的患者, 其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这一结果充分表明椎管彻底减压是脊髓功能恢复的重要基础, 因此对于MRI显示脊髓非横断伤的患者, 更应及早行前路减压, 不要轻易放弃治疗时机。

综上所述, 对于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 把握好手术时机, 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 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康复。

摘要:目的 探讨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对胸腰椎合并脊髓损伤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我院于2001年3月至2012年1月所收治的60例胸腰椎骨折并脊髓损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 采用前路减压后自体植骨融合并用钛板进行内固定, 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18个月, 治疗后胸腰椎的生理弯曲基本恢复正常, 植骨融合良好, 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 椎管狭窄程度减轻, Cobb角得到纠正, 神经功能有所恢复。结论 对于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行前路减压彻底, 方便于脊髓神经的恢复, 自体植骨并钛板固定后比较稳定, 是骨折良好愈合的前提。

关键词:前路减压,自体植骨,内固定,胸腰椎骨折,脊髓损伤

参考文献

[1]徐国健, 金柏军, 钱宇.分期后前路手术治疗合并多发伤的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1, 26 (3) :230-231.

[2]Hitechon PW.Management options in 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s[J].Surg Neural, 2008, 49 (6) :619-627.

[3]胡新华, 陈晓东, 易晓波, 等.前路重建治疗胸腰椎骨折并脊髓损伤56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 (4) :946.

[4]Parker JW, Lane JR, Karaikovic EE, et al.Successful shortsegment instrumentation and fusion for thoracolumbar spine fracture:a consecutive41/2-year series.Spine, 2000, 25 (12) :1157-1169.

[5]Gertzbein SD, Growe DJ, Fazi M, et al.Canal clearance in burst fractures using the AO internal fixateur[J].Spine, 2009, 17 (10) :558-560.

[6]岳元辉.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神经损伤[J].实用骨科杂志, 2005, 11 (4) :343.

[7]解京明, 王大兴, 张颖.前路减压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6, 21 (4) :247.

[8]Steinmann IC, Herkowitz HN.Pseudarthrosis of the spine[J].Clin Orthop, 2007, 19 (284) :80-90.

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治的34例患者中,其中男性21例,女性13例,年龄44~78岁,平均年龄57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2.6年。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出现四肢无力及麻木,活动不便,胸背部束带感,走路不稳,踩棉花感,严重者出现二便障碍:主要体征为躯干肢体存在不同程度感觉障碍,四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霍夫曼征阳性,巴氏征阳性,踝阵挛阳性。

1.2 手术方法

术前常规行推移气管训练。手术采取全身麻醉,患者仰卧位,右侧横行切口,沿颈部血管鞘与气管食管间隙进入,暴露椎体前方,术中行C型臂透视定位,以两侧颈长肌为界,确定病变椎体及间盘,行减压椎体次全切除。切除椎间盘及终板软骨,切除椎体后壁增生骨赘,充分减压,注意勿损伤硬膜及两侧的椎动脉。测量骨槽长度,修剪钛网,填入椎体次全切时咬取的碎骨块,植入钛网,选取合适前路钛板固定,透视下位置满意,放置负压引流管,关闭切口,术后颈托保护,抗炎补液对症治疗,48 h内拔除引流管,术后常规行颈椎正侧位片复查。

2 结果

本组3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4个月~2年,平均18个月,所有病例全部骨性愈合,未出现神经损伤及坠积性肺炎、切口感染、钢板螺钉断裂等并发症,未出现椎间隙高度改变及钛笼下沉。按JOA评分标准对脊髓功能进行评价,优14例,良17例,好转3例,优良率88%,疗效满意。

3 讨论

颈椎病是颈椎间盘退行变性后,椎体间松动,椎体缘产生骨赘,或间盘破裂脱出等压迫神经根、脊髓或椎动脉而引起的各种症状。脊髓型颈椎病一经诊断,经过半年以上系统的保守治疗无效,且患者已经出现肌张力增高等阳性体征时即应考虑手术治疗[1]。ONO等报道5例严重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和死后病理变化,表明受压部位可以向上下扩展,如出现脱髓鞘改变则为不可逆的病变,也就是说此时行减压治疗已经无效,故减压手术应当在出现病理变化之前。目前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被认为是治疗该病最有效的办法[2]。

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方式的选择:脊髓型颈椎病之诊断明确,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即应采取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前路手术、后路手术及前后路联合手术。其中前路手术适应于局限性颈椎管狭窄,2个或2个节段以下的脊髓型颈椎病[3],而对于累计3个节段以上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多采用后路手术或前后联合手术[4]。前路手术的优点有直接解除脊髓压迫,稳定脊髓;创伤小,沿间隙入路,出血少,操作方便;减压范围大,可切除突出间盘及增生骨赘,以及合并的后纵韧带骨化等致压因素。随着前路手术的广泛开展,越来越多得脊髓型颈椎病采用前路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前路减压手术的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1)行椎体次全切时,操作应轻柔,避免加重脊髓损伤。尤其当接近椎体后壁时,应先将椎间盘切除干静,从椎间隙仔细寻找椎体后比与后纵韧带间的空隙,找到突破口时用薄型咬骨钳逐步咬除增生骨赘。(2)正确使用椎体撑开器,避免撑开过大致脊髓损伤。(3)术中操作细致,术前进行有效的推移气管训练,避免损伤气管食管及喉返神经。(4)减压充分,术中准确确认中线,注意减压范围不能越过两侧的Luschka关节,这样可以避免损伤椎动脉。(5)另外修剪钛网时避免修剪成尖刺状,以免钛网下陷造成椎体高度的丢失。(6)术中正确选择钛板长度,根据颈椎生理屈度正确预弯钛板,以免术后影响吞咽[5]。

因此,正确选择手术适应证,术中彻底减压,解除脊髓压迫,重建脊髓稳定性,前路减压钛网植骨内固定术效果令人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WANG JC,MCDONOUGH PW,KANIM LE,et al.Increased fu-sion rates with cerxical plating for three-level anterior cervicaldiscectomy and fusion[J].Spine,2001,26:643-646.

[2]杨峰,谭明生.脊髓型颈椎病前后路手术的选择[J].中国骨伤,2009,22(8):612-614.[2]YANG F,TAN MS.Before and after the surgery patients withmyelopathic type cervical cervical spondylosis way choose[J].Chi-nese clinics,August 2009,6(3):612-614.Chinese

[3]贾连顺,史建刚.重视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与严格手术指征[J].中华骨科杂志,2002,22:58-60.[3]JIA LS,SHI JG.Pay attention to the diagnosis of cervicalspondylosis patients with myelopathic type cervical and the strictoperation indications[J].Surg,2002,22:58-60.Chinese

[4]MIZUNO J,NAKAGAWA H.Ossified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management strategies and outcomes[J].Spine J,2006,6:282-288.

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6月6日至2012年7月4日我院收治的40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0例,女10例;年龄31~74岁,平均(43.6±8.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4h~20d,平均5d;骨折原因:重物砸伤7例,车祸伤19例,跌落伤8例,其他6例;骨折位置:腰椎骨折9例,胸椎骨折26例,胸腰椎骨折5例。术前Frankel分级:A级6例,B级12例,C级18例,D级4例。

1.2 治疗方法

术前,做好相关准备,所有患者均给予气管插管全麻,选择侧卧位,参照患者不同的骨折位置,给予对应的切口,对患者肌肉与浅深筋膜实施切开处理,可选择于胸膜外至腹膜后充分暴露患者的椎体,对临近椎体血管进行结扎处理,同时对临近椎体间所产生的椎间盘、临近椎体中所出现的上软骨板及下软骨板,给予必要的切除处理,使患者脊髓能够得到彻底地减压[1]。参照患者不同损伤类型及损伤位置,在患者伤椎上椎及下椎间孔处,制定相应的骨ā,其宽约为8cm,选择合适的髂骨置入骨ā中,同时选择Z-plate钢板及Kaneda固定系统实施加固处理。加固结束后,放置负压引流管,对切口给予必要的缝合处理[2]。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40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皆成功进行手术,所有患者均给予6个月~3年的随访,CT检查显示,内固定未出现松动或者断裂症状,生理弯曲状况出现明显的改善,植骨得到有效的融合,位置趋于正常,未产生假关节现象。治愈24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0%。

2.2 Frankel分级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40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给予手术治疗后,Franke分级神经功能均有所恢复,其中15例达到E级,如表1。

3 讨论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是常见的外科疾病,其伴有脊髓损伤的概率比较大,对患者的机体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近年来,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发病率及致残出现升高的趋势,因此应给予高度重视。临床医学认为,脊柱能否保持稳定性是决定人体脊髓神经功能是否正常的关键因素,若脊柱三柱之中的两柱出现骨折现象,则极易使脊柱出现不稳定性,导致脊髓受到损伤[3]。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对患者脊柱中前中柱影响较大,骨折块极易突入患者后方的椎管中,从而对神经根或者脊髓产生一定的压迫作用,其治疗目的是使患者脊柱恢复良好的解剖结构,尽可能减轻患者椎管所承受的压迫力,使患者神经功能能够恢复正常状态[4]。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临床治疗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可以有效缓解椎管的压迫力,遵循直接减压的原则,同时可以防止椎管或者脊髓受到牵拉,对受伤椎体间中所产生的椎间盘,其可以起到有效的清除作用,与后路手术相比,其彻底性与安全性更好,患者神经功能可恢复正常状态,促进患者疾病的治疗[5]。本研究40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均选择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其中治愈24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0%;Frankel分级神经功能均有所恢复,其中15例达到E级,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综上所述,对于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给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安全性及可靠性较高,神经功能可恢复正常状态,其疗效较为理想,值得在医疗实践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郝晓.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并脊髓损伤26例疗效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 2011, 32 (6) :45-47.

[2]唐善保, 叶明.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早期治疗[J].医学信息, 2010, 23 (5) :69-70.

[3]黄海锋, 刘浩, 赵小丹, 等.胸腰椎骨折前路手术小切口显露方式与传统显露方式的临床结果比较[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2009, 6 (1) :15-18.

[4]麦校添, 曾雄.前、后入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12 (36) :3657-3659.

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 篇6

1 临床资料

本组54例患者中, 男38例, 女16例;年龄在18~72岁, 平均年龄4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28例, 坠落伤15例, 重物砸伤7例, 骑车跌伤或老年平路跌伤4例。损伤节段C416例, C519例, C618例, C71例, 受伤至就诊时间为3h~6d。

2 术前护理

2.1 颅骨牵引护理

部分新鲜颈椎骨折脱位患者术前行颅骨牵引术, 对行牵引术的患者要勤观察: (1) 保持牵引力与颈椎轴线一致, 抬高床头15cm; (2) 牵引重量要适当, 患者家属不得随意减少牵引重量或将牵引重物提起; (3) 保持颅骨牵引孔清洁干燥, 每天牵引孔滴75%酒精2次; (4) 严密观察患者一般情况和生命体征的变化。

2.2 心理护理

该病患者均伴有肢体功能和感觉障碍, 患者常常担心术后症状能否缓解、颈椎手术危险性大、易发生死亡, 从而使患者产生焦虑、恐惧、悲观、失望心理, 因此护士要充分评估患者心理, 积极做好心理疏导和调适。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方式、目的、术后注意事项及本科医生技术, 同时介绍同类手术患者与其进行交谈, 消除恐惧、悲观心理, 减轻思想负担, 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并向患者阐明情绪与疾病的关系, 良好心态能促进机体康复。

2.3 气管推移训练

为充分暴露手术切口, 减轻术后并发症, 为手术成功创造有利条件,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术前气管推移训练的目的及注意事项并示范。一般术前2~3d, 指导患者用左手食指、中指指腹置于气管、食管、甲状腺右侧, 将其向左侧牵拉练习, 每天2~3次, 每次持续5~10s, 逐渐增加至10~20s, 每次必须超过中线, 此训练可引起反射性干咳、恶心等不适, 患者常常不能自觉完成, 若体质不适应者, 护士应给予多多指导并监督完成。

2.4 呼吸道训练

术后因伤口疼痛及卧床, 患者常常不能进行有效的咳嗽、咳痰, 易发生术后并发症, 因此术前应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呼吸后咳嗽、咳痰训练, 一般让患者平卧、全身肌肉放松、尽量深吸气后用胸腹的力量作最大力的咳嗽、咳痰, 每天3次, 每次10s左右, 这样有利于患者术后伤口疼痛时能进行正确有效咳嗽、咳痰, 预防伤口并发症及肺部感染。

2.5 术前准备

(1) 完善各项常规检查报告, 如三大常规、凝血机制、各种生化指标、心电图、颈椎X线及MRI检查, 部分患者行颈椎三维重建等; (2) 术前1天备皮, 刮净手术区或取骨区毛发, 清洁皮肤、擦干, 碘伏消毒皮肤, 75%酒精脱碘, 无菌敷料包扎, 更衣。

3 术后护理

3.1 体位护理

患者回病房后, 采用3~4人搬运法, 将患者置于硬板海绵床平卧6~8h, 且颈部制动6~8h后, 患者颈部佩带颈托, 采用轴线翻身至身体与床成45°位置, 肩、背、四肢外垫软枕, 防止颈椎反向扭转至植骨移位脱出, 导致手术失败, 术后前1天可抬高床头30°~40°, 3d后佩带颈托在医护人员扶持指导下进行床上、床旁活动, 一般为床边坐→床边站→床旁走动→室内走的顺序下床活动。

3.2 全麻术后护理

该类手术一般采用气管插管全麻术, 床旁应备心电监护仪、吸痰、拆线装置, 接患者时应向麻醉师详细了解术中情况, 尤其是术中切口渗血情况, 给持续心电监护24~48h, 给持续低流量吸氧, 每小时测血压、脉搏、呼吸及氧饱和度1次, 严密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及呼吸音调有无异常, 警惕创口渗血造成窒息。

3.3 呼吸道护理

患者卧位时, 保持颈部中立位, 部分患者术后咽部不适或咽痛, 因手术过程中咽喉、气管等部位受牵拉致咽喉部充血、水肿, 所以术后给0.9%氯化钠液40ml、糜蛋白酶4 000U、庆大8万U、地塞米松5mg雾化治疗, 湿润咽喉, 减轻咽喉水肿, 同时按术前训练指导患者深呼吸后有效咳痰, 鼓励患者多饮水, 定期给患者叩背, 以利于痰液排出, 防止肺部感染, 必要时给予吸痰。

3.4 切口观察及负压引流管护理

该类手术部位深, 术后常规留置负压引流管24~72h。应保持引流管引流通畅, 妥善固定防止扯脱, 认真观察引流液的量、色、性质, 并做好记录, 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密切观察伤口有无渗血过多、颈部是否增粗或局部有无隆起、患者是否感觉呼吸费力等, 一旦有则提示活动性出血现象, 应立即通知医生, 并积极配合医生拆线清除血肿处理。

3.5 饮食护理

颈前路手术由于术中牵拉食管, 部分患者术后可能出现咽喉充血而致一过性咽喉痛和吞咽困难, 影响饮食和术后营养补充, 进食量少者应给静脉补充营养促进机体恢复。能进食者, 术后6h指导患者进食冷流食, 以减轻咽喉部充血、水肿, 待疼痛减轻后逐渐过渡到半流质、流质普食, 避免进食坚硬、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饮食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富含纤维素、易消化、半流质饮食为主。

3.6 功能锻炼

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提供颈椎早期稳定性, 因此护士在护理时应鼓励患者早期活动并进行指导, 有利于脊髓功能恢复和减少术后并发症。术后当天即指导患者进行床上双手握拳, 伸屈腕肘关节, 下肢做股四头肌收缩及关节伸屈活动, 随着病情好转, 可行双上肢扩胸, 双下肢屈伸抬腿活动, 3d后下床床旁活动, 活动以患者能耐受为宜。

3.7 出院指导

出院时嘱患者: (1) 颈托佩带时间为1~2个月, 佩带颈托时可进行适当活动, 注意颈部勿做剧烈活动。 (2) 术后3个月内定期门诊复查, 如有不适, 立即就诊。 (3) 预防感冒, 避免因剧烈咳嗽、打喷嚏导致颈部部位骤变。

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4月~2013年3月期间本院治疗的56例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手术入路方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8例, 观察组中男16例, 女12例, 年龄22~69岁;平均年龄 (38.54±7.26) 岁, 对照组中男15例, 女13例, 年龄21~68岁, 平均年龄 (37.96±7.39) 岁。本研究中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胸腰背部疼痛、下肢麻木无力伴括约肌功能障碍以及运动神经元损害, 所有患者均经X线、CT或MRI检查明确诊断为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 突出节段主要为L1~2共19例, 其次为T12~L1共17例, T10~11及T1~12各1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突出节段以及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气管插管下全身麻醉满意后, 常规取右侧卧位, 选择高出突出节段的1~2个节段肋骨作皮肤切口, 采用胸膜外或腹膜外入路进入, 充分暴露突出的胸腰段椎间盘, 切除肋骨, 植骨用湿纱布保存备用。对椎体节段血管结扎后, 切除突出椎间盘至椎体后缘, 完全切除骨赘, 显露硬膜囊, 解除脊髓压迫后刮除上下终板。准确测定椎间隙宽度后选取适宜肋骨植入椎间隙, 在椎体侧前方安置前路内固定系统。手术后取平卧位, 术后12 d拆线, 6周后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采取常规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 其余操作同观察组。

1.3 疗效评价标准

随访1年, 参照文献[2]进行手术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情况评价, 手术效果评价标准:痊愈: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 生活及工作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显著改善, 生活及工作部分正常;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未见明显改善或恶化, 不能工作。总有效率= (痊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痊愈15例, 有效12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6.43%, 发生切口感染1例, 脑脊液漏1例, 脊髓反应性水肿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10.71%, 对照组患者痊愈11例, 有效12例, 无效5例, 总有效率为82.14%, 发生切口感染4例, 脑脊液漏3例, 脊髓反应性水肿2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32.14%,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近年来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逐年升高, 由于其表现复杂、致残率高, 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在采取手术治疗时手术入路的选择对于治疗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后路手术虽然操作简单, 但是对脊髓牵拉刺激较重, 术后脊髓损伤风险大, 而前路手术因具有术野清晰、脊髓干扰小的特点, 相对而言手术的安全性更佳。本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 (96.43%) 显著高于对照组 (82.14%) , 并发症发生率 (10.71%) 显著低对照组 (32.14%) , 提示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显著, 安全性高, 建议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究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56例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手术路径随机分为观察组 (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 和对照组 (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 , 每组28例,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43%, 并发症发生率为10.71%,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14%, 并发症发生率为32.14%,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与后入路手术相比, 应用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更为显著、安全性更好,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

参考文献

[1]于铁淼, 苗会玲, 靳宪辉, 等.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临床骨科杂志, 2013, 16 (4) :387-388.

上一篇:变频调速节电下一篇:风险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