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压植骨术

2024-06-09

减压植骨术(通用8篇)

减压植骨术 篇1

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股骨头血运不良, 从而引起骨细胞进一步坏死、骨小梁断裂、股骨头塌陷的一种疾病。目前主要分为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 保守治疗效果局限。手术治疗主要为全髋关节置换术和髓芯减压微创植骨术, 全髋关节置换术虽然疗效确切, 但创伤大、并发症高, 且费用较高[1]。笔者以鹤壁煤业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骨科2013年4月—2015年2月128例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患者为研究对象, 分别采用髓芯减压微创植骨术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缺血性股骨头坏死, 并进行疗效对比,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鹤壁煤业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骨科2013年4月—2015年2月128例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用X线检查及CT/MRI确诊, 符合Ficat分期的Ⅱ期-Ⅳ期,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64例, 其中男38例, 女26例;年龄28~62岁, 平均 (44±4.25) 岁;病程3~10年, 平均 (4±1.46) 年;Ficat分期Ⅱ期10例, Ⅲ期24例, Ⅳ期30例。观察组64例, 其中男36例, 女28例;年龄26~64岁, 平均 (45±3.68) 岁;病程3~11年, 平均 (3±1.88) 年;Ficat分期Ⅱ期14例, Ⅲ期29例, Ⅳ期21例。2组患者在一般情况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采用改良后外侧入路, 切口长约15 cm, 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深筋膜, 切开阔筋膜及阔筋膜张肌, 钝性分开臀中肌和臀小肌的后缘, 切断部分股方肌, 显露并切除关节囊。用骨锯切断股骨颈, 取出股骨头。在小转子上1 cm处截骨, 切除残余、紧张的关节囊, 切除关节盂缘, 清除圆韧带, 选取合适的髋臼假体, 使其外展45°, 前倾角为10~15°, 放入高分子聚乙烯内衬。开口凿股骨近端髓腔开口, 髓腔锉扩髓腔, 冲洗股骨髓腔, 选用合适大小生物型或骨水泥型股骨柄, 安装后关节复位。活动髋关节检查无松动、无脱位。冲洗切口, 置负压引流管, 逐层缝合。术后24~48 h拔出引流管, 术后指导患者功能锻炼。

观察组采用髓芯减压微创植骨术:选取大转子为起点长约2 cm切口, 在C臂机引导下, 于大转子顶点下向股骨头中心钻入一根导针, 至股骨头下0.5 cm, 空心钻钻孔后置入一枚空心螺钉。于空心螺钉上平行钻入一根导针至股骨头坏死区域, 空心钻沿导针钻孔后形成一隧道, 并适当扩大隧道, 并用长柄刮匙刮除病变组织, 取同侧髂骨植骨, 将骨块修剪成细长条和碎块, 沿隧道填充坚实至股骨头下。冲洗切口, 逐层缝合。术后指导功能锻炼。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12~28个月, 平均随访时间 (12±4.8) 个月, 1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定, 疗效标准:优≥90分, 良80~89分, 可70~79分, 差<70分;2记录观察两组术后手术失效率、感染发生率及再次手术率。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l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 (%) ]表示, 数据对比采取χ2校验。

2 结果

2.1 指标

两组术后手术失效率、感染发生率及再次手术率比较, 见表1。

2.2 指标

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Harris评分比较, 两组组间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Harris评分比较, 见表2。

3 讨论

缺血性股骨头坏死致病因素很多, 但最常见的病因包括创伤、滥用激素药物和饮酒过量, 因不同因素导致股骨头的血液循环发生障碍, 骨细胞缺血、坏死, 进而发展为股骨头塌陷以及髋关节骨性关节炎, 产生疼痛、畸形、关节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 好发于30~50岁的中青年[2,3]。缺血性股骨头坏死在早期症状轻微甚至没有症状, 往往容易忽略, 需要借助CT或MRI检查方可明确诊断[4]。

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的治疗主要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早期的保守治疗以恢复股骨头血供、消炎镇痛为主, 但难以根本阻止坏死的进一步发展。因此, 手术是目前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最根本的治疗措施[5,6]。全髋关节置换术已经发展很成熟, 其治疗效果在临床上也得到了大量的广泛的认证, 但不可忽略的是, 髋关节置换术是以破坏骨性本身结构为代价的, 存在创伤大, 风险系数高, 有感染、翻修、髋关节假体脱位、手术失效等并发症。该研究中对照组中就有2例因假体松动出现手术失效, 3例出现不同程度的感染, 3例因脱位、感染再次手术。随着微创外科的发展, 髓芯减压微创植骨术得到越来越多的临床认可, 是目前保髋手术中最常用的方法, 有较好的临床临床效果[7,8]。通过钻孔减压植骨促进股骨头血液循环恢复, 去除坏死组织, 有效降低股骨头内压力, 置入一枚空心螺钉以增加股骨颈抗压力强度, 避免在康复训练中发生骨折。而且该术式对骨性本身破坏很小, 病人术后不适感小, 可有效延缓股骨头坏死的进展, 大大减小了髋关节置换二次翻修的概率[9]。该研究中观察组1例切口感染, 经过对症处理后感染控制。手术失效1例, 行全髋关节置换后症状改善。通过统计分析发现, 髓芯减压微创植骨术并发症发生率3.12%, 远低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2.50%,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Harris评分比较, 术后较术前均有较大提高, P<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比较,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相关研究[10]文献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 髓芯减压微创植骨术在治疗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的中期预后比较优于全髋关节置换术, 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但对于后期效果仍需继续随访观察。

参考文献

[1]卢敏, 王林华, 谢心军, 等.髓芯减压植骨术结合中药治疗早中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0, 18 (6) :17-19.

[2]张剑君, 吕龙, 李华, 等.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32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的治疗体会[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4, 14 (9) :1680-1682.

[3]魏波, 王黎明, 徐燕, 等.股骨头髓芯减压为基础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J].中国组织工程研院, 2013 (39) :7390-7394.

[4]周忠华, 何劲, 赵银必, 等.全髋关节与人工股骨头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对比[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2 (17) :3682-3683.

[5]贾敏.髓芯减压植骨术后应用活血通络汤加减治疗早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观察[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4.

[6]刘德淮.髓芯减压植骨术治疗早、中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中期随访观察[D].南宁:广西医科大学, 2012.

[7]王海新, 刘政帅, 崔宪强.髓芯减压钽棒植入与髓芯减压植骨术治疗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比较[J].中国保健营养, 2014, 23 (4) :1619-1620.

[8]梁红锁, 黄克, 李林, 等.微创细针多孔髓芯减压联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 (19) :53-54.

[9]旭日, 杜斌, 孙光权, 等.髓芯减压打压植骨腓骨支撑术与头颈部开窗打压植骨术治疗早中期股骨头坏死疗效比较[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5, 30 (4) :343-345.

[10]王宏伟, 崔文芳, 冯雪亮, 等.髓芯减压微创植骨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的中期预后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 2016, 9 (2A) :140-141.

减压植骨术 篇2

关键词桡骨茎突切除植骨术舟状骨骨不连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5.085

资料与方法

2004~2008年应用桡骨茎突切除加植骨术治疗舟状骨骨不连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18~50岁,平均28岁。致伤原因:跳障碍伤7例,摔伤8例。病史3个月~2年。术前曾行石膏管型外固定8例。X线片示:舟骨腰部透光区囊性变7例,远端坏死硬化2例,近端坏死6例。移位不明显,桡腕关节无明显改变。

方法:臂丛麻醉下患肢外展90°角,上气囊止血带驱血,取腕背桡侧纵形切口,切开浅筋膜,慎勿损伤桡神经浅支,将拇长伸肌牵向尺侧,拇长展肌及拇短伸肌牵向掌侧,然后使腕关节掌屈,横行切开关节囊,可显露舟骨骨折不连接处,在骨折处用锐器将其剥开,刮除硬化骨及软组织,两断端对位后,从舟状骨近端略偏背侧处,用钻头自舟状骨纵轴中心线穿过骨折线,退出钻头,取桡骨远端植骨条,直径与钻头相仿,将准备好的植骨条轻轻打入骨间内,可感稍有阻力,全部植入后,嵌紧骨断面。在舟骨骨折线侧约0.2cm处,用鼓凿切除桡骨茎突,缝合关节囊、韧带后缝合皮肤,术后用石膏托固定,拆线后换石膏管型。

结果

术后随访6~23个月,平均18个月。X线所示:15例全部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5个月,与健侧腕关节活动对比,背伸从原来60%,提高到80%,掌屈从原来的65%提高到70%,桡偏从原来40%提高到70%,尺偏从原来50%,提高到75%,手握力增加,恢复了原来的正常工作,疼痛也消失了。

讨论

舟骨血供及骨不连发生率,共有三组血管从背侧进入舟骨,均由桡动脉发出。①背侧支:沿舟骨背侧嵴走行。②掌外侧支:最主要的灌注血管,与远端血管相连。③远侧支:进入舟骨结节。背侧支及掌外侧支灌注近端2/3,舟骨的滋养孔83.9%在背外侧,掌侧仅占18.1%。统计表明:各种部位的舟骨骨折,简单行外固定骨不连发生率占60%,早期漏诊而成骨不连占40%。Russe报道70%的无菌坏死发生在中1/3,20%发生在近1/3,仅10%发生在远1/3,舟骨骨不连主要与外固定位置及方法,骨折部位与滋养孔分布情况有关。

从腕舟状骨腰部骨折不连接力学分析,当腕关节背伸时,桡骨远端关节面背侧与舟骨骨折处相撞击,产生了第一条剪力线。腕关节侧偏时,近骨折块与近排腕骨一起移动,远骨折块与远排腕骨一起反方向移动,构成第二条剪力线,腕舟骨腰部骨折,骨折线正对桡骨茎突,故腕关节桡偏背伸时,桡骨茎突插入骨折线间,使远近骨折块分离,形成了第三条剪力线。所以不克服这三条剪力线,治疗方法不可能取得圆满结果的。桡骨茎突切除解决了腕关节桡偏剪力线;舟骨植骨内固定又克服了腕关节屈伸及侧方运动的两条剪力线,植骨更为骨不连的愈合奠定了基础。

舟状骨骨折的治疗,常规方法是采用前臂超腕管型石膏固定,愈合时间长短不一,一般需3~6个月。少数病例超过半年仍不愈合,以致发生舟状骨近端缺血性坏死,桡骨茎突切除加植骨术,2~3个月骨折线消失,愈合时间明显缩短。

本术式特点:①切除桡骨茎突有利于骨折愈合,消除原有损伤的舟骨关节间压力及活动时剪力的影响。②植骨固定的“桥梁作用”更为骨不连的愈合奠定了基础。③手术操作相对容易、安全、损伤小,适合在基层单位推广应用。

减压植骨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9月至2012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14例四肢陈旧性骨折骨不连患者,纳入标准:(1)结合临床,经相关检查确诊为骨不连;(2)全身状况良好,可以耐受手术;(3)单侧上肢或下肢骨折,对侧正常。排除标准:(1)合并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2)合并慢性骨髓炎、死骨等骨不连并发症的患者;(3)双上肢、双下肢均骨折的患者;(4)随访丢失的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上述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接受小切口环锯法植骨术治疗,步骤如下:(1)给予患者局麻或神经阻滞麻醉;(2)在X线机透视下,以骨折部位为中心作一切口,切口长度约为3~4cm,显露出骨折断端,但注意切忌将骨膜进行剥离。(3)出现下面的情况时应先将螺钉去除[2]:骨折部位已经接受了钢板螺钉固定或钢丝内固定,骨折端附近存在螺钉,该螺钉对清理断端骨折、骨折愈合产生一定的影响,去除螺钉不影响骨折端的稳定性。(4)根据骨折肢体骨骼的大小,选择适宜直径的环锯器械,以骨折断端为中心进行旋转锯切,从一侧骨皮质锯至对侧骨皮质为止,注意切忌损伤对侧软组织。(5)取出环锯及其内部的硬化骨质、纤维组织,刮除骨折断端、骨髓腔内的纤维组织,修通骨髓腔。(6)当骨折断端存在成角畸形时,对畸形进行矫正。(7)根据清理后的骨缺损大小,采用直径更大的环锯在患者髂骨处取骨,将取得的圆柱状骨块植入骨缺损处,另取一些碎小的髂骨块植于骨缺损处的周围皮质。(8)缝合切口,用外固定支架固定,直至骨折愈合。对照组患者接受切开植骨术治疗,步骤与传统术式一致。

1.3 疗效评价标准

采用改良ASAMI标准对疗效进行评价。(1)优秀:骨折愈合,无感染(A),左右两下肢长度之差<2.5cm或左右两上肢长度之差<1.5cm(B),成角<7°(C)。(2)良好:骨折愈合,A、B、C三项中有任意一项不达标。(3)尚可:骨折愈合,A、B、C三项中有任意两项不达标。(4)差:骨折不愈合或再发生骨折,A、B、C三项均不达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计量资料均值的比较采用u检验,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四格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及骨折愈合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但是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2.2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的比较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3。

3 讨论

骨不连是指骨折8个月后其两端未能达到骨性连接的骨折,亦即骨折愈合时间超过正常愈合时间的3倍或3倍以上,并且临床上可见骨折部位存在异常活动、假关节形成、骨髓腔闭锁、骨折断端吸收硬化等特点。骨不连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3]:(1)骨折部位血供较差。(2)骨质缺损严重或合并大范围软组织损伤的骨折,如严重粉碎性骨折、严重开放性骨折等。(3)治疗过程中出现反复或粗暴地闭合复位、外固定不足、过度牵引、切开复位内固定等情况。(4)出现骨痂钙化障碍、骨塑性异常、骨痂形成障碍、骨改建异常等一种或多种异常情况。

如前所述,植骨术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四肢陈旧性骨折骨不连的常用术式。在本研究中,我们将214例四肢陈旧性骨折骨不连患者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前者接受小切口环锯法植骨术治疗,后者接受传统切开植骨术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分析其原因,小切口环锯法植骨术在手术过程中具有不需要剥离骨膜、手术创伤较小、局部血供破坏较少等特点,而传统切开植骨术的手术创伤较大,同时广泛剥离了骨膜及软组织,使骨折部位血供严重受损所致[4]。综上所述,小切口环锯法植骨术治疗四肢陈旧性骨折骨不连的理想治疗方案之一。

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两种术式治疗四肢陈旧性骨折骨不连的疗效,探讨治疗四肢陈旧性骨折骨不连的有效植骨术。方法 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我们将2009年9月至2012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14例四肢陈旧性骨折骨不连患者分为观察组(n=139)与对照组(n=75),观察组患者接受小切口环锯法植骨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切开植骨术治疗,现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①观察组手术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但是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切口环锯法植骨术治疗四肢陈旧性骨折骨不连的疗效确切,且术后恢复快,因此该方法是四肢陈旧性骨折骨不连的理想治疗方案之一。

关键词:小切口环锯法植骨术,传统切开植骨术,四肢陈旧性骨折,骨不连

参考文献

[1]Shrader MW,Stans AA,Shaughnessy WJ,et al.Nonunion of fracturesin pediatric patients:15-year experience at a level I trauma center[J].Orthopedics,2009,32(6):410.

[2]Yassaee F,Yang SS.Mini-incision fixation of nondisplaced scaphoidfracture nonunions[J].J Hand Surg Am,2008,33(7):1116-1120.

[3]Niu Y,Bai Y,Xu S,et al.Treatment of lower extremity long bonenonunion with expandable intramedullary nailing and autologousbone grafting[J].Arch Orthop Trauma Surg,2011,131(7):885-891.

减压植骨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5年7月—2016年10月这一时间段内在我院接受诊治的口腔疾病患者中选取78例患有牙周骨内缺损的患者进行研究,患者的纳入标准为:探诊深度已经达到或超过了6mm,患者骨袋的垂直深度也超过3mm,患者接受全景片扫描后牙槽骨出现了明显的垂直吸收。本研究患者具体的排除标准为:精神紊乱患者、全身性疾病患者、牙周手术禁忌患者、未接受过牙周基础治疗者。将以上对象随机均分作单一组及联合组,每组各39例。单一组男20例,女19例,年龄31—62岁;联合组男22例,女17例,年龄为30—65岁,两组对象基本资料比对未见差异(P>0.05)。

1.2 方法

单一组对象接受翻瓣刮治治疗,医生作相应的内斜切口,尽量在最大限度内保留患者的牙龈组织,并且及时将出现病变反应的牙周组织刮除,保证患者根面的平整,并且确保患者牙槽嵴高度正常,对患者的牙槽骨进行修复,最后对患者的龈瓣进行复位与缝合处理。

联合组患者则需要接受牙周引导组织再生方法与植骨方法联合治疗,医生在无菌盘之内将羟基磷灰石与生理盐水相混合,并将其填入患者的病变部位,并进行加压成型处理,确保填充材料与患者的牙槽骨平面高度一致。之后,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牙周骨内缺损的情况对胶原膜进行修整,让其覆盖患者正常牙槽骨的3mm左右大小,并且将其与患者的患牙缝合固定在一起,最后对患者的龈瓣进行缝合[3]。

1.3 临床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对分析,将患者的疗效分为无效、有效及治愈,患者总有效为有效+治愈。无效:患者接受临床治疗后相关症状未见任何改善,患者牙周骨内缺损仍十分明显,部分患者的病情甚至出现加重;有效: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得到了较好控制,患者不适感得到明显缓解;治愈:患者接受临床治疗之后的症状完全消失,患者治疗后未见探针出血等现象,临床附着丧失等指标恢复正常。

此外,对比两组实验对象治疗后的牙龈退缩量、探诊深度及临床附着丧失情况,并作以简析。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试验中的所有数据都需要接受SPSS21.0软件分析处理器检验,将实验中的计数资料表示为n(%),让其接受χ2值核验,选择(±s)表示文中的计量资料,并且选择t值对其进行验算。若两组对象的相关数据接受组间比对后P<0.05,则提示存在明显差异。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见表1.

2.2 相关指标,见表2.

3讨论

在临床疾病治疗中,牙周疾病最为常见,主要是由于患者的牙周组织受到细菌或微生物感染等,造成牙周袋的生成及牙槽骨被不断吸收,进而导致患者的牙齿逐渐松动,直至最终脱落[4]。在牙周疾病中,牙周骨内缺损患者的数量不在少数,对于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多以及时消炎及重塑患者牙周组织功能为基础,进而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5]。

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将牙周引导组织再生术与植骨术相结合,可以将患者不同的牙周组织分隔,引导具有明显再生性质的细胞向着患者牙周受损部位去附着,进而对患者的受损牙周组织进行科学的修复。引导组织再生术就是利用外科诊疗方法放置相应的物理屏障,将患者牙周组织分隔开[6]。此疗法所用的胶原膜有很强的生物降解性能,其自身为微孔结构,具有极好的相容性和柔韧性,患者接受胶原膜修复之后,胶原膜会被自行吸收,患者无需接受二次手术将其拿出。患者接受此法治疗,牙槽骨组织的修复与再生可以得到较好的改善,相关组织的自身潜力也可以被有效挖掘,以此达到再生性愈合的治疗效果,从而有效保证患者的临床疗效[7]。患者接受两种疗法联合治疗后,受损部位的血管可以得到较好的再生,凝血块也会变得更为稳定,这有助于患者牙周受损部位新骨的生成,还能有效避免外界组织对患者受损牙周组织产生明显的压迫,导致患者牙周变形等[8]。此外,牙周骨内缺损患者接受两种方法结合治疗之后,患者治疗的安全性也可以得到较好保证,这对于一些年龄偏大患者的治疗存在明显的优越性,患者治疗后不会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等。

在本次研究进行中,两组实验对象分别接受了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在对比两组对象的临床治疗效果后可以看出,联合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高达97.4%,远比单一组患者74.4%的治疗有效率要高。此外,联合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各项指标也要远优于单一组患者,体现了结合治疗的优越性。

针对临床牙周骨内缺损患者的临床治疗而言,患者联合接受植骨处理与牙周引导组织再生术联合治疗可以有效保证具体效果,也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各项指标,两种方法联合应用的效果较好,值得实施。

参考文献

[1]周艳,吴燕平,梅幼敏,等.骨形成蛋白诱导活性材料联合自体骨移植引导牙周组织再生的临床研究[J].口腔医学,2013,33(07):453-455.

[2]苗毅,谢晖.胶原膜引导组织再生与植骨术在牙周病治疗中的联合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30):56-57.

[3]江强麟,陶江丰.引导组织再生术与联合应用植骨术治疗牙周骨内缺损的临床研究[J].口腔医学,2011,31(11):672-674.

[4]吕欣欣,寇育荣,潘亚萍.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在GTR联合植骨术中促进牙周组织再生作用的临床研究[J].口腔医学研究,2013,29(12):1174-1178.

[5]谢红帼,严加林,吕敏,等.胶原膜引导组织再生与植骨术在牙周病治疗中的联合应用[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5,31(09):571-573.

[6]李丹丹,玛丽亚木古丽·帕塔尔,黄萍,等.引导组织再生联合植骨修复根分叉病变的Meta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20(33):4999-5008.

[7]聂艳萍.翻瓣植骨手术联合牙周引导组织再生术治疗牙周牙髓联合病变一例[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13,42(01):118-119.

减压植骨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6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112例植骨患者为研究对象。男71例 (63.39%) , 女41例 (36.61%) ;年龄14~65岁, 平均 (35.57±3.42) 岁;植骨部位:上肢骨57例 (50.89%) , 下肢骨43例 (38.39%) , 胸腰椎12例 (10.71%) 。植骨原因:骨缺损粉碎性骨折42例 (37.50%) , 骨不连31例 (27.68%) , 骨缺损23例 (20.54%) , 胸腰椎植骨融合16例 (14.29%) ;单侧取髂骨68例 (60.71%) , 双侧取髂骨44例 (39.29%) 。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6例, 分别采用回填重建取髂骨植骨术和常规取髂骨植骨术治疗。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植骨部位等一般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 研究方法

两组对象入院后进行手术风险及预后评估, 并确定手术方案, 如合并其他疾病, 先对其他疾病进行积极治疗。于手术前对植骨量、植骨大小、形态进行规划, 并常规摄骨盆X线片, 掌握双侧髂骨情况。术前半小时应用抗生素。 (1) 对照组采用常规取髂骨植骨术治疗, 行全身麻醉, 在髂前上棘外2 cm, 髂后上棘前8 cm处, 根据手术需要确定适当大小的切口, 一般长7~8 cm, 沿髂嵴方向依次将皮肤、皮下组织切开, 显露髂嵴。 (1) 外侧单皮质取骨:采用骨刀贴紧骨面将外侧1/2处髂嵴及板骨膜予以剥离, 切取外侧1/2髂嵴与骨板, 植骨量根据需求切取。 (2) 开窗取骨:贴紧骨面剥离髂嵴与内、外板骨膜, 平行于髂嵴并在其下1 cm处, 根据需植骨量用骨刀取骨, 使髂嵴完整保留。取下的髂骨根据需要制作成不同的大小形状后植入相应部位。术中骨创面渗血一般常规填塞止血, 伤口置引流管, PGS线严密缝合髂嵴骨膜。 (2) 观察组采用回填重建取髂骨植骨术治疗, 行全身麻醉, 切开皮肤及骨膜直达髂骨嵴。骨膜下剥离, 用长纱布尽量塞进软组织与髂骨之间以减少出血。测量骨缺损的长度, 应用常规传统方法从髂嵴取与骨缺损形态相当并稍大的髂骨块, 切取骨块时为保留髂骨嵴形态应在髂骨嵴上分段纵行切取。将髂骨块略加修整, 根据缺损区的需要制作成不同的大小形状后植入相应缺损部位。然后从取骨缺损区的侧壁切取适当的薄层皮质骨片, 将这些皮质骨片稍加修整后, 呈横行分隔状填充嵌入于取骨缺损区的松质骨中。术后纱布填塞止血, 置引流管后严密缝合。 (3) 术后处理。术后静脉点滴抗生素治疗2 d预防切口感染, 切口常规引流24 h。开窗取骨者卧床休息, 4周内尽量避免下床活动。内侧单皮质取骨者可早期进行下床活动。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 (髂嵴凹陷、供区疼痛、供区麻木、伤口感染、皮下血肿) 。术后对患者进行12个月的随访了解其骨吸收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表示, 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Pearson字2检验, 检验水准α取值为0.05,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的伤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稍多于对照组, 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随访情况

两组患者均进行了为期12~15个月的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为13个月。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4.75, P=0.02) , 见表3。术后12个月的X线片复查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均呈骨性愈合, 移植骨无明显吸收, 骨缺损连接处可显示骨愈合结构。

3 讨论

自体骨移植长期以前一直是临床治疗骨缺损、骨不连、骨融合的主要方法, 皮质骨的存活比松质骨要延迟得多。髂骨不仅位置表浅, 取骨方便, 无需特殊加工保存, 而且髂骨质量优良, 能提供丰富的皮质骨与松质骨, 因此髂骨作为理想的植骨材料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植骨治疗[5,6,7,8,9,10,11]。自体髂骨具有成骨细胞、细胞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质, 并且与受区组织相容性好, 成骨迅速。优于同种异体骨及人工骨。具有植骨后不会产生免疫排斥反应、可杜绝输入传染性疾病的潜在危险的优点, 优于异体骨[12]。虽然人工骨、异体骨坚硬程度好, 但脆性较大, 术中加工比较困难。不能满足手术中各种不同形状和大小的骨缺损的植骨需求, 同时其也存在价格较为昂贵的问题, 限制了使用的范围。自体髂骨可以根据术中植骨需要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13]。髂骨内的松质骨丰富, 能提供完整的骨质, 植骨后能提供形态的完整性;完整的髂骨块可抵抗各个方向的应力, 能牢固结合解剖板, 使植骨处骨质更加稳定, 并能使其三维解剖结构得到良好地保持。术中对取下的髂骨形状进行修剪以保证充分的松质骨接触面[14], 使髂骨外板切除后露出的松质骨与植骨处的松质骨发生致密地接触, 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髂骨有良好的血供, 植骨后易再度血管化。骨移植后宿主血管与植骨发生吻合, 能在短时间内诱导生成新的骨组织[15,16]。当将自体髂骨植入骨缺损处之后, 两端的新生血管进入髂骨并血管化;髂骨松质骨可提供丰富的成骨细胞, 从而促进新骨生成, 逐步地爬行代替髂骨块, 最后完全填补缺损骨组织, 新骨得以完全塑形。

常规的自体髂骨植骨术对操作要求较高, 无菌操作不规范, 手术切口位置不当, 术中破坏髂嵴的完整性使骨膜大量剥离, 损伤臀上、中皮神经或股外侧皮神经等原因均会出现供区疼痛或麻木、感染、皮下血肿、髂嵴凹陷等并发症[17], 供区髂嵴凹陷不仅影响躯体机能, 而且有碍身体外观。因此, 本研究采用回填重建技术, 对取自体髂骨术予以改良。取骨时, 本研究主要采用髂骨外侧1/2单皮质取骨, 得以保持髂骨取骨后的相对完整性, 外形较为美观, 而且大为减轻骨缺损骨角导致的摩擦与疼痛。由于保留髂嵴外侧与髂骨外侧骨膜, 避免了臀部及下肢肌肉在髂骨附着点的损伤, 使术后切口疼痛、皮下血肿大为减轻, 特别是能避免肌肉收缩导致的牵拉痛, 能促进患者术后早期进行下肢恢复活动。由于髂骨的倾斜方位, 使外侧板处于上面, 取骨方便。同时附着的肌肉少, 易显露及剥离;操作时贴紧骨面, 出血量少。取一侧或双侧髂骨外侧1/2骨板对大多数患者既能满足植骨的要求, 可以有效避免全层取骨的风险。对于需大块植骨的病例, 本研究采用开窗式取骨法为外侧单皮质取骨的替代方案, 在髂嵴下1 cm与之平行用骨刀取骨, 保留了髂嵴完整性, 最大程度的保留骨强度。而且整块髂骨植骨修复大段骨缺损的效果优于颗粒型植骨[18,19,20]。术中在髂嵴取骨后, 切取取骨区侧壁薄层皮质骨适量, 将其呈横行分隔状填充嵌入于取骨缺损区的松质骨中, 为骨缺损区愈合创造良好的条件。使用纱布对取骨后的髂骨创面填压止血, 使术后供骨区形成骨痂, 进而使髂骨获得最大程度的修复, 有效降低患者今后出现髂骨骨折的风险。本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的伤口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P<0.05) , 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回填重建取髂骨植骨术能显著促进骨缺损区愈合。相关研究报道, 髂骨取骨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可达16%~24%[21], 如取骨量有限、切口感染、增加失血量、血管损伤、取骨缺损处疝及髂骨翼骨折等, 并且延长手术时间。本研究根据骨折部位的具体情况来考虑取髂骨的大小、部位及方法, 取骨量均能满足手术植骨需要。观察组手术时间虽长于对照组, 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未发生髂嵴轻度凹陷及供区麻木。并且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仅为10.71%, 低于对照组 (P<0.05) 。虽然取髂骨处局部轻微的疼痛不适不可避免, 但对生活质量并没有明显影响。

减压植骨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5例患者中,男9例,女6例,年龄38~55岁,平均47岁。病灶部位:第4腰椎2例,第5腰椎3例,同时侵犯第4、5腰椎9例,同时侵犯第5腰椎和骶1椎体1例。所有病例均有腰背、腰骶疼痛,同时伴全身中毒症状12例。病程26 d~8个月。神经受损情况:马尾神经受压致二便障碍2例,时间分别为26 d和3个月;合并神经根症状10例。所有病例均为第一次手术治疗,入院前均未行正规抗结核治疗,仅行卧床、营养神经、理疗及镇痛治疗。化验室检查ESR 20~92 mm/h,平均56 mm/h。所有病例术前均采用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及乙胺丁醇抗结核正规治疗平均2周以上;加强营养支持治疗,纠正低蛋白血症。

1.2 手术方法

先采用俯卧位,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固定,髂后取骨椎板间植骨;然后改为平卧位,经腹直肌旁腹膜外显露病灶,彻底清除椎旁及腰大肌脓肿、坏死组织和死骨,将病变椎间盘及椎体彻底切除,显露邻近上下正常的骨质及终板,同时行椎管前方的减压。大量盐水冲洗,量取椎间缺损区的大小,将圆柱状(直径为1.6 cm和1.0 cm)的钛网修剪成合适的高度,钛网内充填入同种异体骨(冻干辐照骨),用嵌入器将钛网嵌入相邻椎体中心部位的骨质及终板间,调整钛网位置,保持其上下缘与终板水平接触。术中C型臂X光机透视或拍片明确钛网及内固定物位置满意后,局部浸润异烟肼注射液500 mg。

术后处理:常规放置负压引流管,2~7 d后拔管,伤口2周拆线,继续加强营养支持治疗,卧床6~12周后带支具保护下床活动,联合抗结核治疗平均18个月。

2 结果

本组病例1例术中出现髂静脉破裂出血,予以缝合修补,余无术中并发症。本组病例单椎体水平重建5例,两椎体水平重建10例。采用门诊复查的方式,15例患者获1~3年随访,伤口均一期愈合,无窦道形成,结核中毒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ESR均于3~6个月降至正常。2例马尾神经受压致二便障碍患者及10例合并神经根症状患者于术后6个月复查,神经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术后3个月钛网两端开始出现融合,6个月获完全融合(CT平扫+矢状位重建示钛网内同种异体骨与终板骨或健康骨连续),无钛网移位、断裂和内固定失败,无结核复发迹象。

典型病例见图1和图2。

3 讨论

3.1 手术操作要点

后路内固定植骨术后行前路病灶清除时,一定要在腹膜外显露,以免损伤腹腔脏器,引起粘连或腹腔内播散。如果在剥离过程中腹膜破裂,一定要先行修补,再显露、清除病灶。

因腰骶段前路血管、神经密集且粗大,术中操作一定要小心仔细。由于长期结核炎症刺激,病椎周围均为瘢痕组织,髂静脉常被瘢痕粘连在椎体上,由于血管壁薄且脆性增加,分离十分困难,非常容易造成破损。血管破裂后出血凶猛且出血量大,处理不当非常危险。笔者的经验是:一旦血管破裂,术者必须保持冷静的头脑,立即用手指将破口按压,此时决不能用止血钳盲目乱夹,以防破口扩大;用两钝性物将破口上下管壁按压阻断血流后,松开手指寻找破口,细丝线缝合即可。为防治这一并发症出现,暴露病灶时应在椎体侧方、远离血管处进行,将骨膜、瘢痕以及血管一同推向椎体前方,显露病椎的侧方,在椎体侧方开窗到达病灶内。清理病灶时保留椎体前方骨皮质及前纵韧带,这样就可防范血管的损伤[2]。

病灶的清除一定要彻底,包括脓液、坏死骨、受侵犯骨质、椎间盘、干酪样坏死组织和结核性肉芽组织,并对窦道进行反复骚刮和大量反复的生理盐水冲洗,以预防结核复发,有利于后期的恢复。

3.2 内固定及植入物的选择

传统的脊柱腰骶段结核的手术治疗方法为仅仅行局部的病灶刮除及脓肿清除术,但是病灶的高复发率、卧床时间长、后期脊柱的后凸及侧凸畸形等并发症较多[3],使得人们已经弃用了此种手术方法。目前,大多数的外科医生都采用一期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加前路病灶清除和自体骨植入术,这样既可以保证彻底的减压和维持脊柱的稳定性,还可以在术中撑开椎体,解除后凸椎体对硬膜的压迫,增大椎体间隙,便于病灶清除和椎管减压以及维持椎间高度,防止植骨块脱出,促进骨融合,因而这一方法也受到了许多学者的推广与应用[4,5,6,7]。同时,结合抗结核药物的应用,有效预防了后期脊柱的后凸及侧凸畸形、进行性神经损害等并发症的发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但内固定物和植入物的应用会不会增加结核术后的复发呢?据有关研究提示[8]:结核杆菌对金属内固定器的粘力低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另外,现在的内固定物均为钛合金材料,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耐腐蚀性,不易发生异物反应,而且有利于术后行MRI或CT检查。YILMAZ[9]报道,11例经前路病灶清除并内固定,术后随访16个月无复发,说明内固定物及植入物并不增加结核术后复发的危险。

然而,上述术式亦存在不足之处,如长节段截取的自体髂骨椎间支撑力不够,植骨块松动、脱出。取骨术同时增加创伤、出血和延长手术时间,术后出现取骨区疼痛和同侧下肢功能障碍等并发症,且对于较瘦弱的患者及儿童,自体供骨量有限,有时不能满足手术需要。钛网融合器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力学属性,内置钛网长度可根据术中病灶的清除范围适当截取,以充分利用其撑开-压缩功能,获取可靠的节段稳定性和满意的脊柱生理曲度[10]。钛网为强度非常高的圆柱状,钛网的边缘以锯齿状与椎体接触,具有显著的防滑移作用,应用于腰骶段非常适宜。

同种异体骨在骨科临床上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本组病例联合应用同种异体冻干辐照骨,将其制成骨小粒充填于钛网内并压实,以使钛网两端与健康椎体骨之间接触,达到骨性融和目的。钛网及同种异体骨联合应用植入术既有助于扩大清除范围、彻底减压及稳定性重建,减少了卧床时间,降低了术后褥疮、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及植骨块脱出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又可预防因取自体骨而增加的创伤及取骨区严重的并发症。

3.3 内固定方式的选择

腰骶段结核后路椎弓根系统螺钉均应固定在病灶上下健康骨上,以重建稳定性,但如骶1椎体破坏严重,因腰骶段解剖的特殊性,下位健康骨无法满足螺钉固定的稳定性要求。本组病例中1例骶1椎体破坏严重,采用了下位4枚螺钉固定于两侧髂骨翼上,保证了固定的牢固性。

参考文献

[1]张光铂,吴启秋,关骅,等.脊柱结核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4-5.[1]ZHANG GB,WU QQ,GUAN Y,et al.Spinal tuberculosis(M).Bejing:People’s Military Medical Press,2007:4-5.Chinese

[2]李永民,王旭,黄玉国,等.Ⅰ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J].中国骨肿瘤骨病,2008,03:164-166.[2]LI YM,WANG X,HUANG YG,et al.Combination of lesionclearing,bone grafting and internal fix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thoracolumber vertical tuberculosis with one stage[J].ChineseJournal of Bone Tumor and Bone Disease,2008,3:164-166.Chinese

[3]吴建煌,邓展生,张宏其,等.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结核[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19(4):557-560.[3]WU JH,DENG ZS,ZHANG HQ,et al.Combination of internalfixation through posterior transpedicular screw system,anteriorlesion clearing and bone grafting in the treatment ofthoracolumber vertical tuberculosis with one stage[J].China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2009,19(4):557-560.Chinese

[4]LI TZ.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bone fusion ofthoracolumbarspine tuberculosis[J].West China Medical Journal,2007,22:657-659.Chinese

[5]YANG J.Treatment of thoraco-lumbar spinal tuberculosiswithkyphotic deformity with surgical techniques of internalfixationapparatus system in children[J].China Journal of ModernMedicine,2007,17(21):2670-2673.Chinese

[6]LEE JS,MOON KP,KIM SJ,et al.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fusion and posteror instumentation in the surgicalmanagementof lumbar tuberculous spondylitis[J].J Bone JointSurg(Br),2007,89(2):210-214.

[7]CHEN YC,CHANG MC,WANG ST,et al.One-stageposteriorsurgery for treatment of advansed spine tuberculosis[J].JChin Med Assos,2003,66(7):411-417.

[8]OGA M,ARIZONO T,TAKASITA M,et al.Evaluation of therisk of in strumentation as a foreign body in spinal tuberculosis[J].Spine,1993,18:1890-1894.

[9]YILMAZ C,SELEK HY,GURKAN,et al.Anetriorinstrument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spinal tuberculosis[J].JBone Joint Surg(Am),1999,81:1261-1267.

减压植骨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于该院进行治疗的完全性唇腭裂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唇腭裂的评价标准并合并有牙槽突裂。在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后进行基本资料调查:实验组41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16例,年龄在9~17岁,平均年龄(13.9±1.2)岁,9~13岁患者有22例,14~17岁患者有19例。安氏Ⅰ、Ⅱ、Ⅲ类患者分别有8例、12例及21例;对照组41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9~16岁,平均年龄(13.9±1.6)岁,9~13岁患者有26例,14~16岁患者15例。对照组安氏Ⅰ、Ⅱ、Ⅲ类患者分别患者分别为8例、14例及19例。两组年龄、性别、牙齿状况及患病的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经均衡性检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得的实验结果有一定的可靠性和研究价值。

1.2 实验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给予常规的牙槽突植骨术进行唇腭裂治疗,选定需补充的牙槽突裂隙,根据裂隙的大小设计组织瓣。沿所选定组织瓣进行骨面暴露操作,将鼻瘘粘合后,进行松质骨的填充和组织瓣膜与周围粘膜的缝合。

1.2.2 实验组

将患者以替牙期、恒压期的不同为区别依据,选择不同的术后正畸方式,前者需考虑牙齿的整体视觉,考虑到多种走向上的牙齿整齐程度。对上颌弓进行充分的伸展操作,与上颌的牵引操作相配合,给上颌骨充分的生长空间。检查上颌区设计的切牙,相对原位置处于扭转状态的切牙进行矫正处理;后者则应该对上牙弓进行主要处理,根据患者个体咬合情况的差异,应视情况给予拔除相应牙齿的处理。操作的最后,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活动保持器,维持患者的矫正状态。

1.3 评价指标

对患者进行手术及正畸治疗后,对患者的恢复状况进行3~5年的观察,并在术前、术后分别对患者的精神状况、社会活动、心理状况、活动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作为生活质量的比较因素。根据X线片得出的反应治疗效果的:SNA、SNB及ANB角。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2 结果

2.1 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比较

在比较各项生活质量的评分过程中,实验组患者在手术正畸前后及与对照组的比较中均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见表1。

注:*同组治疗前进行比较,P<0.05;&与对照组进行比较,P<0.05。

2.2 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3个相关角度中SNA及ANB有明显的提高,SNB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变化程度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同组治疗前进行比较,P<0.05;&与对照组进行比较,P<0.05。

3 讨论

唇腭裂在先天畸形疾病中占有着较高的发生率,其发生所带来的视觉及心理压力对患者及家属均会带来很大的困扰[3]。随着计划生育的实施,社会的发展,晚婚晚育现象普遍存在,随之生育的平均年龄也在不断的增加。而产妇的年龄越高,新生儿患各种先天性疾病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唇腭裂的发病率也处于不断增加的状态[4]。唇腭裂为患者带来的困扰不仅停留于唇裂和腭裂本身,由唇腭裂带来的患者的饮食、语言等日常生活方面的苦恼要更严重于疾病本身。在患者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困扰时,考虑给予手术治疗。

该次实验中,以伴有牙槽突裂的唇腭裂患者作为实验对象,研究了术后正畸在手术疗效中所起的作用。牙槽突裂手术患者需在裂隙出补充入骨骼,后辅以正畸治疗。此次实验组患者在正畸治疗中,考虑到患者的年龄时期,综合外形及功能对其进行了外形的美化[4]。故两组患者在手术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有了明显的提高,患者更加有信心面对生活,仅美观程度上的改变即能为患者带来心灵上的安慰。

在牙槽突裂隙中置入基质骨,不但能够对现有牙齿起到正畸作用,牙周的包裹使新生牙齿也有束缚的生长,减小牙齿畸形的概率[5]。对于鼻与口连接部分的处理,使患者口与鼻之间的通气通道恢复顺畅,使患者的语言能力得以更大程度的恢复。上颌弓是维持牙槽突裂侧位位置关系的保障,对上颌弓的处理对改善口腔整体血液供应,整体稳固性均有重要作用。入组患者年龄均在9周岁以上,此年龄时,尖牙牙根已经发育至50%~67%的程度,上颌的发育也接近成熟[6]。此时进行手术对组织的正常生长起到的影响不大,故此年龄段后患者的治疗成功率及效果均处于较高的程度。以上原因均能够作为提高正畸治疗效果的因素,另一方面正畸治疗针对牙齿咬合功能的处理使实验中测量的SNA、SNB及ANB 3个角函数有了如结果样变化。3个数据的相应变化也是证明手术疗效的依据。正如该研究结果显示:对比两组生活质量的评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治疗后实验组精神状况、心理状况、活动能力、社会活动评分分别明显优于对照组相应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对比,实验组治疗后SNA角、SNB角、ANB角数据(单位:度)分别为82.6±1.3、76.2±1.6、2.7±1.8,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相关研究,杨勇等[7]在14年采用口腔正畸矫治牙槽突植骨术后唇腭裂的研究中报道显示:磨牙均达到Ⅰ类,或者过矫正Ⅱ类关系,矫治疗前后SNA角、SNB角和ANB角以及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改善。王留宏等[8]15年最新的报道证实了杨勇等的实验研究结果,二者与该研究研究结果印证,佐实结论。

综上所述,在临床治疗牙槽突裂并唇腭裂患者的牙槽突裂植入术中,口腔正畸操作能够与手术过程相互照应,提高患者的术后恢复程度,改善患者的人生观,使患者的生活内容丰富多彩,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在治疗效果方面,能够提高患者的牙齿正常程度,使患者的牙齿美观程度及功能均有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海燕.唇腭裂患者牙槽突植骨术后的正畸治疗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1,13(5):95.

[2]李伟,吴平,李琳,等.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牙槽植骨后前牙牵引助萌矫治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4,7(5):279-282.

[3]毛丽霞,房兵,沈国芳,等唇腭裂患者牙槽突裂的正畸治疗程序探讨[J].中国口腔额面外科杂志,2011,9(5):381-286.

[4]刘忠胜.唇腭裂患者牙槽突裂的矫正治疗的探讨及效果评价[J].当代医学,2014,20(33):58-59.

[5]崔颖秋,邓利琴,余乔立,等.单侧完全性唇腭裂牙槽突植骨术前的正畸治疗[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15):2700.

[6]邢国芳,于德栋,张修银.唇腭裂患者口腔修复治疗的临床体会[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4,30(11):67-68.

[7]杨勇,牛连君,刘玉玲,等.口腔正畸矫治牙槽突植骨术后唇腭裂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4,16(10):1276-1278.

减压植骨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3-02~2005-02在我院口腔颌面外科门诊、因外伤致牙完全脱位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牙槽骨缺损患者42例, 患牙45颗。患牙全部为上、下颌前牙, 其中男性32例, 女性10例;年龄9~40岁, 平均19.5岁;脱位牙离体时间在2h内17颗, 2~8h 22颗, 8h以上6颗;所有脱位牙牙体均完整, 无冠、根折;脱位牙2例放在牛奶中保存, 1例放在自来水中保存, 其余均干燥保存贮送。

1.2 操作方法

接诊后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脱位牙去除污物, 离体2h以上者再植前做离体牙根充。在2%利多卡因局麻下清理受损区域形成新鲜创面, 将脱位牙复位。酸蚀脱位牙与邻近健康牙齿接触点处, 然后涂布粘接剂、光固化流动树脂, 光照20s固定脱位牙。在牙槽骨缺损部位植入Bio-oss骨粉, 加盖Bio-guide膜, 严密无张力缝合创面。调拌流动性较好的印模材尽可能轻柔取印模, 减少对术区的创伤, 常规灌注模型。在模型上植骨区覆盖约0.5mm自凝塑料做缓冲, 固化后涂分离剂, 用2mm的外伤夹板模片在真空成型机上真空成型, 修整抛光基托后戴入口内, 注意戴入时尽量避免碰触术区。术后给以常规护理及复诊, 4~6周去除全牙列垫, 1月后视再植牙的稳定情况采用金刚砂条去除邻接点的树脂 (图1) 。

1.3 疗效评定

即刻再植术后1、3、6、12月复查, 行常规及X线检查。根据如下评定标准判断再植效果。

优:无自觉症状, 牙齿无松动, 无叩痛;牙槽骨缺损处植骨无吸收或少量吸收。X线片示牙根无吸收, 牙周膜清晰, 牙周间隙无增宽, 牙周骨质无吸收。

良:无自觉症状, 牙松动Ⅰ度, 无叩痛;牙槽骨缺损处植骨吸收小于1/2。X线片示牙根有轻度吸收, 吸收未超过根长1/3。

差:咬合痛, 咬合功能差, 牙松动Ⅱ~Ⅲ度, 有叩痛;牙槽骨缺损处植骨吸收大于1/2。X线片示牙根吸收明显超过根长1/2。

评定标准为优或良者认定为再植成功, 评定为差的认定为再植失效。

2 结果

评定为优28颗, 良11颗, 差6颗, 再植成功39颗, 成功率为 (39/45) 86.7%, 失败6颗, 失败率 (6/45) 13.3% (图2~4) 。

3 讨论

牙齿外伤脱位是口腔科常见疾病, 一般恒牙再植成功率在39%~89%[1]。脱位牙再植时就诊时间越短预后越好, 无论采取哪种方法固定, 都要使再植牙稳固、无创伤[2]。本组资料在固定脱位牙时采用全牙列垫固定。在脱落牙再植回牙槽窝的同时采用流动树脂简单粘接固定脱落牙与邻牙的邻接点, 使其在取模型和植骨的过程中位置相对稳定, 提高了操作精度。本方法在植骨区域做0.5mm缓冲, 充分缓解了口腔组织对植骨区域的压迫, 且预留术后肿胀的间隙, 充分满足植骨区域的初期稳定性, 有利于植骨区域的成骨[3]。本组失败病例中, 4例是脱落8h后就诊, 2例由于牙齿干燥保存且污染较严重, 可能是最终失败的原因。其余病例均取得满意效果。

全牙列垫具有美观、清洁、舒适、取戴方便等优点。由于压制的基托与组织面密合固位较好, 相当于牙周夹板, 有效地分散了力, 特别是在植骨区域起到了充分的保护作用。基托还可以起到预防创面感染的作用, 避免传统结扎固定方法对牙周组织的损伤。垫的透明性使得临床检查伤口愈合情况更方便。全牙列垫只需取模后在技工室制作完成, 提高了工作效率, 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Andreaser JO, Borum MK, Jacobsen HL, et al.Replantationof 400 avulsed permanent incisors.1.dignosis of healingcomplication[J].Endod Dent Traumatol, 1995, 11 (2) :51-58.

[2]申秀梅.全牙列垫治疗年轻恒牙脱位、半脱位的临床观察[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2007, 21 (5) :122, 552.

上一篇:特征值算法下一篇:定位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