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共9篇)
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 篇1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胸腰椎损伤。胸腰椎爆裂骨折多合并脊髓损伤及神经功能损害,如果治疗方法不正确,如减压不彻底,往往遗留一定的后遗症。本研究就2003年1月~2008年12月应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方法治疗胸腰椎骨折56例的情况。进行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6例中。男32例,女24例;年龄23~71岁,平均43.8岁。新鲜骨折47例,陈旧性骨折9例。骨折部位:T112例,T126例,L123例,L215例,L310例。骨折类型:爆裂型骨折28例,屈曲压缩骨折21例,骨折脱位7例。致伤原因:坠落伤24例,重物压砸伤17例,车祸伤15例。术前都摄X线片及CT或MRI检查,结果显示损伤椎体的椎管前方有骨性物占位40%~50%36例,50%以上20例。56例中合并不完全性截瘫44例,骨性椎管占位,硬膜受压,无神经症状12例。
1.2 手术方法
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侧卧位,一般以椎管前方骨折块压迫较重的一侧逐层进入。T11、T12骨折切除第10肋骨经胸入路,L1、L2骨折则切除第12肋骨经腹膜后入路,L3、L4骨折经腹膜后入路。暴露损伤椎体及上、下各一正常椎体的侧前方,结扎切断腰动脉、静脉或肋间动静脉,切除损伤椎上下两个椎间盘、骨折椎体的椎弓根,明确椎管前壁的位置,切除伤椎体后1/2骨质。根据前方压迫情况,小心去除突入椎管内的骨折块及椎间盘组织,使硬脊膜囊充分减压。在距上位正常椎体的上缘8 mm作终板平行线与椎体后缘8 mm作后缘平行线,两线相交处为上位椎体螺栓进钉点。在距下位正常椎体的下缘8mm作终板平行线与后缘8 mm作后缘平行线,两线相交处为下位椎体螺栓进钉点。按与椎体终板平行且向前倾斜10°方向置入螺栓,以螺栓尾部为支点,用撑开器将椎体间适当撑开,在伤椎相邻上下椎中间部位开1.2 cm宽的骨槽。在撑开伤椎间隙的情况下,将合适长度的髂骨嵌入,使骨块在矢状位上距离椎管前缘约5 mm,在冠状位上应达到椎体的中心。松开撑开器,将合适长度的钛板置于螺栓上,将螺帽拧入螺栓,暂时不拧紧,并将带套起子原位留置;以带套起子为支点,用压缩钳向中间压缩,拧紧螺帽;松开压缩钳与带套起子,于钛板前部、螺栓前方拧入螺钉各1枚。冲洗,置入引流管,逐层缝合。
2 结果
术中出血量600~900 m L,平均750 m L,输血500~800 m L,平均500 m L。手术时间2.3~3.2 h,平均2.4 h。56例随访7个月~5年,平均2.6年。伤椎高度恢复90%以上35例,恢复80%~90%16例,恢复80%以下5例。X线片显示植骨融合,无钢板螺钉断裂和松动现象。44例不全截瘫者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除A级3例未能恢复外,其余恢复1~2级。
3 讨论
3.1 手术适应证
尽管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有众多优点[1],但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1)椎体爆裂骨折前、中柱损伤严重,而后柱结构未破坏的截瘫患者;(2)骨块游离至椎管前方,椎管占位超过50%,脊髓明显受压;(3)后路手术后仍残留33%的椎管压迫并有神经压迫症状者;(4)对于后路手术已作了坚强的内固定而截瘫未见改善者,此时只作前路减压而不作前方固定;(5)陈旧性爆裂性骨折伴不全瘫后凸畸形后路难以矫正者。本组56例爆裂型骨折,前中柱损伤严重,骨碎块明显突入椎管,占椎管前后径的55%~80%,明显压迫脊髓,而后柱结构损伤较小。前路手术减压固定可直视下切除压迫物,扩大椎管,减压彻底,且能恢复椎体的高度。本组伤椎高度恢复90%以上35例,恢复80%~90%16例,恢复80%以下5例。
3.2 术中术后的注意事项
在整个手术操作中一定要注意随时用手探摸腹主动脉、下腔静脉,不然很容易忽视周围相邻的器官;剥离或者切断膈肌时须辨清胸膜返折,避免损伤胸膜,看见胸膜返折就是切开膈肌的标志;胸腰段前侧入路中胸膜壁层的广泛剥离,是决定能否充分显露T9、T10和T11的关键。如果壁层胸膜不能广泛地剥离,就不可能通过充分显露T11以上椎体;剥离胸膜时注意不要剥离膈胸膜,否则必然将其损伤;切开后的膈肌应认真缝合,否则术后会形成膈疝;显露T12椎体时,注意肋下静脉和腰升静脉汇合后在该椎体后下向前上方斜行经过,损伤后出血较多;腰大肌覆盖在L1、L2椎体的前外侧,在剥离L1椎体旁腰大肌时,一定不能太靠中线,因为这样有损伤乳糜池的可能。本组由于术前设计考虑到此种情况,术中特别加以注意,所以,无此类并发症发生。
摘要:目的探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3年1月~2008年12月,采用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56例,其中合并不全截瘫44例,椎管骨性占位,硬膜受压,但无神经症状12例。观察其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和脊柱的稳定性。结果56例随访7个月~5年,平均2.6年。伤椎高度恢复90%以上35例,恢复80%~90%16例,恢复80%以下5例。X线片显示植骨融合,无钢板螺钉断裂和松动现象。44例不全截瘫者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除A级3例未能恢复外,其余恢复1~2级。结论对来自椎管前方压迫的胸腰椎骨折,前路减压植骨钛板固定具有减压彻底、神经功能改善率高、一期固定融合成功率高及脊柱稳定性好等优点,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前路减压,内固定
参考文献
[1]SUN JB.Anterior decompression and bone grafting with internal fixation for 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s[J].China Medical Engi-neering,2007,15(3):285-287.Chinese
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 篇2
[关键词] 胸腰椎;爆裂性椎骨折;前路减压;内固定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随着现代建筑和交通等工业的高速发展,临床上日益多见,病情往往较为严重,致残率高,需要尽早采取减压融合固定。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对于来自前方爆裂的椎体碎骨块、破碎的椎间盘明显占居椎管压迫神经者应采用侧前路直接减压,并配合前路钉板或钉棒固定,我们自2000 年6月以来,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Kaneda固定治疗椎管明显占位胸腰爆裂性骨折17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7例, 男10例,女7例。年龄16岁-56岁.平均37.1岁。
1.2 受伤情况 高处堕落伤7例,交通事故伤8例,重物压伤2例。根据AO胸腰椎骨折分型,A型8例,其中A1型3例,A2型1例,A3型4例;B型5例,C型4例。受伤部位:T11 1例,T12 6例,L1 8例,L2 2例。术前根据美Frankel分级标准, B级5例,C级7例,D 级5例。其中陈旧性骨折6例,新鲜骨折11例。术前Cobb's 角平均为26.6°;根椐Wolter 将椎管经CT扫描的横断面分成3等分:0代表椎管无狭窄,1代表椎管受压占横断面1/3,2 代表椎管受压占横断面2/3,3 代表椎管完全受压,本组13例椎管狭窄指数均为2,4例为3。
1.3 手术指征 本组胸腰椎体骨折伴不完全性瘫痪选择侧前路减压融合固定的条件为: (1) 椎管矢状面被来自前方爆裂的椎体、碎骨块、破碎的椎间盘占据大于50% ;(2) 脊柱后凸畸形大于20%。
1.4 手术方法及操作 本组l7例均采用全麻, 除非病椎右侧破坏明显较左侧严重采取右侧外均取左侧为进路,Tl0~Ll取剖肾切口, ~ 取腹部斜切口。暴露病椎及上下各一正常椎体侧方、前方。尖嘴咬骨钳咬除病椎的一侧椎弓根,暴露侧方硬脊膜,然后在脊髓前方的椎体侧方凿一纵行骨槽,保留2-3mm的椎体后壁前缘,防止损伤脊髓。直视下切除凸向椎管的骨性压迫物,直至后纵韧带,减压应包括上、下椎间盎,对侧需达椎弓根。为减压充分, 必须清楚显示脊髓搏动。在病椎上下各一正常椎体上开槽,宽约1~1 5cm备植骨用。在病椎上下椎体正侧方打入带有棘钉的植体钢板。然后在上下椎体上分别钉入二根椎体钉(前钉和后钉),钉尖达对侧皮质,用撑开器及身体上下方牵引力量矫正成角及侧方移位,此时测量骨缺损, 另切取三面为皮质的大块骼骨植入骨榴内,使骼骨块紧密嵌紧,安装螺棒、螺帽,通过调整螺帽可进一步调整复位,前棒长于后棒,前l棒适当撑开,后棒适当压缩进一步嵌紧骨块。冲洗创口, 局部放置皮管引流,缝合切口。术后卧板床3个月,2周后被动翻身。
2 结果
术后随访最长7年,最短6月,平均2年6个月;按Franke1分级,17例均有2级以上的恢复;x线片示:骨性融合平均4.5个月,6个月内全部病例骨性融合,后凸畸形平均矫正14.3°;2 例术中损伤胸膜并给予修补,3例术后出现腹股沟区麻木,未发生其他并发症;未出现内固定松脱、断裂失败。
3 讨论
爆裂型骨折为椎体前中柱的压缩骨折、椎体后缘的骨折碎块向后突入椎管内,放射学显示骨折椎体呈爆裂性。几乎90%的脊柱骨折发生在胸腰段, 而胸腰椎爆裂骨折占此类骨折的10%--20%脊柱骨折的治疗,一直是脊柱外科关注的课题。自Dick[1]等于1985年提出内固定器装置后,后路短节段固定(short-segment pedicle instrumentation,SSPI)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逐渐为广大脊柱外科医生的推崇。因其缺乏前柱支撑力量,随着临床应用的增多及随访时间的延长,后路短节段固定的缺点也逐渐显露出来,国内外较多文献都表明其固定后内固定松脱、断裂、后凸角增加、椎体高度丢失及其所致的患者疼痛等并发症也较多。Alanay等[2]研究认为脊柱后路SSPI固定术后,局部后凸畸形增加10°,内固定器械折断或松动即内固定失败,在该研究中内固定失败率高达40% ~50% 。有关文献报道经椎弓根植骨椎间融合内固定拆除术后远期随访结果显示也不能减少内固定失败及椎体高度丢失的发生率。[3]前路手术相对后路手术有如下优点:① 通过切除损伤的骨块、纤维环等组织。对损伤节段的脊髓可进行直接、充分的减压,并可在损伤节段与上、下相邻椎体之间进行可靠的植骨。②前路内固定主要起支持带作用,后路内固定主要起张力带作用,在维持脊柱前柱高度方面,前路内固定更可靠。绝大多数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的神经损伤是由于脊髓腹侧受到撞击和/或压迫所致。在进行前路手术减压时可以很好地直接暴露腹侧硬脊膜。另外,对脊柱前中柱失去了支撑的粉碎性骨折,前路手术为置人内置物提供了极好的暴露。与后路手术器械相比,前路手术能提供非常坚强的稳定性[4]。③前路内固定可以保留后柱结构的完整性。④远期随访并发症低于后路短节段内固定。缺点是:①对手术者的技术要求高;②对畸形矫正度不足;③后柱有严重损伤时。需要再进行后路手术处理[5]。Kaneda等[6]认为腰胸椎骨折伴神经损伤或放射学检查提示椎管前方持续占位就应考虑前路手术,因为临床研究发现椎管内占位超过26%(平均值),后路手术依靠韧带回复骨块无明显效果,前路手术则效果较好。Zdeblick等[7]进一步指出骨折伴不完全瘫且证实硬膜前有骨性压迫为前路手术的绝对适应证:若骨折超过2 到3周且伴有神经损伤,已不适合后路手术,可进行前路手术减压。Sasso等[8]发现前路固定融合与后路短节段固定融合相比在矢状面上矫正角度无明显丢失。
Dunn[9]于1984年最先报道胸腰椎骨折前路器械固定技术,虽取得了满意效果,但因个别病例发生了晚期血管并发症,使该项技术的应用受到限制。Kostuik[10]曾报道Kostuik-Harrington固定技术也取得了满意的神经恢复,使不愈合率降低至4%。此后用于胸腰椎前路固定的器械类型相继增多。
体外生物力学对比性研究结果表明:Kaneda前路固定器械优于传统的椎弓根固定器械,Kaneda、CD以及Steffe固定器械的牢固性最好。Kaneda前路器械固定3个椎体的强度,需后路固定5个椎体才能达到。Zdeblick[7]对前路钢板固定系统(CASP)、Kaneda器械、Kostuik-Harrington器械以及Texas Scottish Rite Hospital(TSRH)固定系统进行了对比性研究发现,Kaneda器械和TSRH固定系统在抗旋转、屈曲以及轴向负荷等方面的强度优于Kostuik—Harrington器械和CASP固定系统。An[11]和Lim[12]也进一步证实了Kaneda器械固定的牢固性。
Hitchon[13]对胸腰椎锁定钢板(ATLP)、Z-Plate与Kaneda器械进行了对比性研究表明:这些器械在抗屈曲、伸展、侧屈以及轴向旋转方面的固定强度,都能满足脊柱固定稳定性的需要,其中,Kaneda以及是否穿过椎体对侧皮质进行研究发现:螺钉拔出的强度与椎体骨质的强度器械优于Z—Plate和ATLP器械。
Breeze[14]对前路器械螺钉的强度有关,骨质的强度好,抗拔出的强度高,否则较差。若穿过椎体对侧皮质,拔出的强度将增加25%~44%,但也要权衡增加血管损伤的危险性。综合以上研究,Kaneda器械用于胸腰段骨折前路固定,在各个方向均可达到相当好的稳定性,优于其他类型的固定器械。T2~T11前路减压,应用侧卧位右侧人路,T12~L4前路减压应用左侧人路,减压过程中,重要的是要观察到对侧的椎弓根,以达到前面围绕硬膜囊的彻底减压,这是完成椎管减压的依据,前路器械的放置必须尽可能靠后,以免后期发生血管磨损破裂.在本组病例中,我们严格把握手术指征,采用前入路减压植骨Kaneda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效果良好。
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地分析我院于2001年3月至2012年1月所收治的60例胸腰椎骨折并脊髓损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37例, 女23例, 年龄22~63岁, 平均 (35.3±2.7) 岁;受伤原因:重物压砸伤21例, 车祸伤25例, 高处坠落伤14例;胸椎骨折脱位42例, 腰椎骨折脱位25例, 胸腰椎同时骨折脱位19例;根据CT及MRI明确损伤节段:单椎骨折51例, 其中T10 3例、T12 25例、L1 19例、L2 4例, 相邻两椎骨折有9例, 其中L1-2为6例, L2-3为3例。脊髓神经损伤:完全性脊髓损伤19例, 不完全脊髓损伤41例;按照Frankel分级标准[3]:A级13例, B级9例, C级17例, D级10例, E级11例。所有患者均在伤后6h~5d内进行手术治疗, 采用Z-PLATE钛板内固定。
1.2 术前准备
患者入院后完善检查, 排除手术禁忌, 如有合并颅脑、胸腹外伤的患者应先处理相关部位外伤, 各项准备充分后行手术治疗。
1.3 手术方法
全麻麻醉满意后, 取侧卧位, 选脊髓受压严重的一侧在上为入路侧。采用侧前方胸腹膜外入路, 根据需要有选择性的将相应的肋骨部分或全部切除, 充分显露伤椎及相邻的上下两椎体, 将伤椎椎弓根侧方部分切除, 显露出硬膜囊及神经根袖部, 然后将后部的3/4椎体上下椎间盘、中板软骨切除, 使脊髓得到减压, 减压的深度达到对侧椎弓根内侧缘, 其减压范围应达到上位椎体的下缘及下位椎体的上缘, 注意避免器械在减压过程中再次损伤脊髓, 以探查椎管内无致压物、硬膜囊无压迹为彻底减压标准, 所有切除的骨质留作植骨用。将椎体矫正畸形, 椎间撑开复位, 在上下椎体之间嵌入合适长度的钛网, 中间充填自体髂骨块或切除碎骨块, 在上下椎体侧面安装PLATE钛板, 将剩余的髂骨或碎骨充填于侧面或者钛网前方的间隙中, 加压固定钛板。彻底止血后冲洗创面, 逐层缝合切口。开胸经腹膜腔者切口放胸腔闭式引流。
1.4 术后处理
患者术后给予神经节苷脂营养神经、神经生长因子促进生长、预防性应用抗生素3~5d, 甘露醇脱水、激素抗炎5~7d;双下肢于术后第2日进行AV泵级康复治疗, 卧床休息6d, 后在胸腰支具保护下逐渐坐立或行走。
1.5 评估指标
随访至术后6~18个月, 定期复查CT、MRI, 观察术后Frankel分级、胸腰椎生理弯曲度、椎管狭窄程度、Cobb角的变化。
1.6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2.0统计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统计学有差异。
2 结果
2.1 手术前后Frankel分级情况
见表1。
2.2 手术前后椎体高度、椎管狭窄程度、Cobb角变化情况
见表2。
术后随访6~18个月, 治疗后胸腰椎的生理弯曲基本恢复正常, 植骨融合良好, 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 椎管狭窄程度减轻, Cobb角得到纠正, 神经功能有所恢复, 两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胸腰椎是脊椎承重最大的一部分, 由于其是向后凸、前凸的衔接之地, 在受到高能量作用时更容易受到损伤。胸腰椎发生骨折后, 骨折块及压迫的周围组织可以突入椎管内, 造成相应节段的脊髓的急性卡压, 出现明显的神经受损症状。因此, 对于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最为主要的治疗就是解除椎管内的狭窄。采用后路切开复位加压、内固定的手术方法操作起来较为安全, 创伤小, 因此在脊椎骨折中应用较为广泛, 但是随着手术开展, 经验的积累, 有学者发现胸腰椎骨折的致压物更多的是来自于椎管的前方, 后路减压不能达到脊髓的彻底减压, 这严重影响了手术后脊髓功能的恢复[4]。同时后路撑开减压并没有恢复椎体内的骨小梁结构, 使椎体内骨质缺损, 椎体的前中柱失去了承载重力的能力, 术后内固定出现松动、断裂的可能性增大[5], 这都限制的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在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中的临床应用。
近些年来, 随着内固定器材的更新改进, 使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这种治疗方法的优势得以体现:手术器械可以直接矫正骨折所致的畸形, 使脊柱的生物力学得以最大程度的恢复;前路手术可以有效的清除椎管内骨折块及破碎的椎间盘, 解除椎管狭窄, 彻底为脊髓减压[6], 为手术脊髓功能的恢复创造最有利的条件;椎体间的自体骨移植使椎体前中柱的承重能力得到部分恢复, 而前方、侧方的非结构性骨移植则利于椎间的骨性融合[7];前路椎体内固定使椎体承载负荷分布均衡, 有效避免了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的可能。
对于内固定器的选择也有一定的要求, 目前常用的主要有钉棒固定及钉板固定两大系统, 我们采用的Z-Plate钛板具有以下优点:周边圆钝, 减少了对周围组织的损害;设计合理, 钛板与椎体侧面紧贴[8];有较好的组织相容性, 固定牢靠, 不易变形;能够较好的纠正后凸畸形, 并能压紧植骨块, 防止植骨块移位。
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同样有其缺点, 其手术创伤大、技术要求高、操作复杂、并可致气胸、肺部、腹腔感染等并发症, 因此知道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的适应症非常重要:爆裂型骨折, 并且骨折块向两侧移位者;陈旧骨折后路减压使骨折复位困难者;椎体高度下降>50%者[9]。
本组患者术后随访中发现其胸腰椎的, 植骨融合良好, 生理弯曲度基本恢复正常, 未发现有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的患者, 其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这一结果充分表明椎管彻底减压是脊髓功能恢复的重要基础, 因此对于MRI显示脊髓非横断伤的患者, 更应及早行前路减压, 不要轻易放弃治疗时机。
综上所述, 对于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 把握好手术时机, 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 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康复。
摘要:目的 探讨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对胸腰椎合并脊髓损伤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我院于2001年3月至2012年1月所收治的60例胸腰椎骨折并脊髓损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 采用前路减压后自体植骨融合并用钛板进行内固定, 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18个月, 治疗后胸腰椎的生理弯曲基本恢复正常, 植骨融合良好, 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 椎管狭窄程度减轻, Cobb角得到纠正, 神经功能有所恢复。结论 对于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行前路减压彻底, 方便于脊髓神经的恢复, 自体植骨并钛板固定后比较稳定, 是骨折良好愈合的前提。
关键词:前路减压,自体植骨,内固定,胸腰椎骨折,脊髓损伤
参考文献
[1]徐国健, 金柏军, 钱宇.分期后前路手术治疗合并多发伤的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1, 26 (3) :230-231.
[2]Hitechon PW.Management options in 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s[J].Surg Neural, 2008, 49 (6) :619-627.
[3]胡新华, 陈晓东, 易晓波, 等.前路重建治疗胸腰椎骨折并脊髓损伤56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 (4) :946.
[4]Parker JW, Lane JR, Karaikovic EE, et al.Successful shortsegment instrumentation and fusion for thoracolumbar spine fracture:a consecutive41/2-year series.Spine, 2000, 25 (12) :1157-1169.
[5]Gertzbein SD, Growe DJ, Fazi M, et al.Canal clearance in burst fractures using the AO internal fixateur[J].Spine, 2009, 17 (10) :558-560.
[6]岳元辉.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神经损伤[J].实用骨科杂志, 2005, 11 (4) :343.
[7]解京明, 王大兴, 张颖.前路减压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6, 21 (4) :247.
[8]Steinmann IC, Herkowitz HN.Pseudarthrosis of the spine[J].Clin Orthop, 2007, 19 (284) :80-90.
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 篇4
颈椎损伤是较為严重的创伤,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手术,直接解除颈脊髓腹侧的致压物,阻止脊髓的炎性反应,恢复颈脊髓的血供,使未变性的坏死的脊髓残存功能得到最大的恢复。颈椎前路钛板与颈椎生理弧度相适应。固定后使钢板、螺钉、椎体及植骨块牢固地连接成一体,保证植骨界面和固定节段的稳定,促使植骨块融合。纯钛材料强度高,重量轻,生物相容性好,耐腐蚀性佳,因无磁性,有利于术后复查MRI,了解颈脊髓病变情况。目前已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接受。对12例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治疗颈椎损伤患者进行术中护理,成为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护理措施,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36~52岁。致伤原因:车祸外伤3例,坠落伤9例。所有患者均经X线片、CT或核磁共振等检查确诊。
护理措施
术前访视:了解患者心理活动及心理障碍,提供正确的心理疏导,手术室护士要在手术方案确定后及时进行术前访视,说明情绪与疾病的关系,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使患者对麻醉、手术过程及愈后有一定的了解,消除其紧张、焦虑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手术治疗[1]。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生命体征、及各种检查指标,患病时间和程度等。告知患者手术特殊体位,必要时指导患者术前练习。
手术间及手术器械准备:手术安排在较大的有C型臂X线透视机的手术间进行。特殊器械的准备:钛板配套器械、环锯、磨钻、定位针头,小乱匙,咬骨钳、植骨器及各类脊柱手术所需器械。仪器设备的准备:电刀装置、吸引装置。术前进行调试、校正、检测,保证接地良好,运转正常。器材的准备:粗细适中的硅胶引流管,引流袋,输液器,输血器,静脉留置针,明胶海绵、骨腊等。以上物品使用前应注意检查灭菌有效期。药品的准备:生理盐水,全血400ml,麻醉药品,急救药品等。
手术体位和麻醉方式:手术体位,仰卧位,肩部垫高8~10cm,使头颈后仰,充分暴露颈前区。麻醉方式:颈丛阻滞麻醉。
手术中护理配合:巡回护士配合要点,①做好心理护理。②安全妥善的搬动患者:在患者换床时必须保证4人以上平稳搬动,特别头颈部位应由医生进行保护以免加重病情。③选择好透视手术床及摆好手术体位:使患者仰卧于无遮挡X线的手术床上,双肩间垫软枕,头自然向后仰伸,颈后垫一卷枕,头两侧各置1小沙袋固定。使颈部中立位,双上肢用中单固定于床两侧,保留导尿管及尿袋挂于手术床旁。④建立静脉通路:双下肢18#套管针建立两条静脉通道,以确保术中输液、输血用药能顺利进行,并协助麻醉师行颈丛阻滞麻醉。⑤术中仪器使用:将电刀电极板贴于患者大腿肌肉丰厚处,根据手术的不同需要及时转换电刀输出功率,检查吸引装置,保持有效吸力。由于手术部位较深,要及时调整无影灯照射角度,保证手术部位清晰,并及时提供手术所需物品。⑥管理好手术间:密切监督所有成员的无菌操作,使用C型臂X线透视时因人员和机器的移动,极易污染手术区域,一旦发现或怀疑污染,立刻加盖足够的无菌单或更换。与器械护士认真做好物品及器械的清点工作(术前、术中、术后)。⑦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骨折患者手术中需手法复位,由于持续牵拉,心跳、血压、呼吸极易受影响而异常改变,巡回护士应严密监测观察,及时调整输液速度。
器械护士的配合要点:①术前了解患者的病情,熟悉拟定的手术方案及方法,对手术步骤了然于胸,掌握各类器械名称及用途,手术需铺两个无菌台,常规器械和特殊器械分别放置,并与巡回护士仔细清点数目,做到安放有序,传递迅速。②协助医生常规消毒,于颈前右路和同侧髂骨处铺巾。③协助医生行前路减压,病灶清除,在显露过程中止血彻底,避免损伤喉返神经,喉上神经,切勿拉伤气管并防止冲洗时损伤脊髓[2]。④协助医生取骼骨并植骨-沿髂嵴切口暴露髂骨内外板,用骨刀,取大小所需髂骨,放入无菌小碗内妥善保存,防止跌落和污染。备好骨蜡及时止血,必要时备好止血纱布、明胶海绵等,电力电凝彻底止血。将骨块咬碎植入椎体间行椎体融合,透视位置满意后,安返前路钛板,打孔固定螺钉。递稀碘,生理盐水冲洗切口,清点器械、放置硅胶引流管。⑤递缝合线逐层缝合切口,覆盖无菌敷料包扎。⑥彻底清洗,整理器械,重新打包备用。
护理体会
颈椎损伤是较为严重的创伤,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手术,直接解除颈脊髓腹侧的致压物,阻止脊髓的炎性反应,恢复颈脊髓的血供,使未变性的坏死的脊髓残存功能得到最大的恢复。固定后使钢板、螺钉、椎体及植骨块牢固地连接成一体,保证植骨界面和固定节段的稳定,促使植骨块融合。
认真做好术前访视,术前足够的心理辅导和手术宣教工作,对患者主动配合手术和术后恢复均有益处。
器械护士认真准备手术器械并熟练掌握手术步骤,术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做到配合主动。快捷,正确有条不紊,使手术者专心手术。既缩短了手术时间,又尽可能减少损伤,节约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以杜绝感染发生。颈椎手术要求严格无菌操作,需要术中减少人员流动,术前30分钟使用抗生素,手术器械严格高压灭菌,术中多次使用C臂机定位,注意无菌单覆盖术野及给C臂机戴无菌套,以防切口感染造成严重后果。
严格执行手术查对制度,由于有两个术野,加上颈部切口深,故应注意仔细清点纱布、缝针等,以防遗留切口中。
术中巡回护士应坚守岗位,随时协助麻醉师观察患者生命生变化,保持输液通畅,以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手术过程中要保持患者颈中立位,故术前要正确摆放及固定手术体位,术毕搬运患者时也应保持头颈躯干在同一水平,维持颈部的相对稳定。
参考文献
1 王廖荣,齐喜.手术室护士对患者进行术前访视的体会[J].山东医药,2004,5(6):12-13.
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获得随访的患者,男23例,女11例,年龄36~66岁,平均54.2岁。病程6个月~7年,均为连续3个节段病变,术前JOA评分平均8.2分。临床表现主要有颈部不适,四肢无力,麻木僵硬,手部精细动作困难,胸腹部有束带感,行走不稳或“踩棉花”感,头晕等。查体:主要为肌张力增高,肌力减退,腱反射亢进,Babinski征及Hoffmann征阳性。术前均行颈椎MRI及颈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和三维CT检查;34例患者受累节段可见不同程度椎间隙高度降低,均合并不同程度椎体后缘骨质增生、骨赘形成,26例患者生理弧度消失或反曲,颈椎动力位片上可见明显颈椎不稳征象,合并有后纵韧带骨化者8例,椎管狭窄者12例。MRI检查:髓内信号改变者6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即行食道气管推移训练。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取仰卧位,肩下垫薄枕,颈部稍后伸,根据病变节段采用右颈前斜切口,显露颈椎椎体及相邻椎间盘,术中用注射器针头剪短至1cm后插入椎间盘,C形臂X线透视机定位确定所要切除的颈椎间盘或椎体后。选择脊髓受压较严重节段行椎体次全切除,脊髓受压较轻节段行单间隙椎间盘切除;先行次全椎体切除,形成减压槽,减压槽底四周作潜行减压,取钛网填充切下椎体松质骨颗粒植骨,适当加压;然后切除拟切除单间隙椎间盘,刮除相邻终板软骨,植入Cage(Cage内填充多余切下椎体松质骨屑,骨量不足时可加用人工骨),适当加压;前路自锁钢板使用6枚螺钉跨过钛网及Cage固定于3个椎体上。术后切口放入引流管1根,24~48 h后拔除;常规预防感染,脱水治疗3 d;切口5~7 d拆线;3 d后在颈围保护下坐起及下床活动,颈围保护2个月。
1.3 术后疗效评价标准
神经功能改善采用JOA评分标准[2];植骨融合采用Zdeblick影像学标准判定:(1)钛网或植骨块与上下椎体间有明显骨小梁通过;(2)钛网或植骨块周围不存在透亮带;(3)伸屈位X线片融合节段棘突间无明显移位。
2 结果
本组34例患者,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l5个月。术后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按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法评价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末次随访评分-术前评分)/(17分-术前评分)×100%。本组患者由术前6~10分(平均8.2分)恢复至术后12个月末次随访时13~16分(平均14.8分),改善率为75%;术后定期复查颈椎x线片,按照Zdeblick影像学标准,植骨均骨性融合,平均植骨融合时间12周,植骨融合率100%;椎间隙高度及颈椎生理曲度基本恢复正常。喉返神经损伤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声音嘶哑,吞咽动作不协调.予以神经营养药物治疗,3周左右基本恢复正常;1例患者出现钛网下沉,伴有生理前曲度部分丢失,但患者无明显不适,适当延长颈领固定时间,患者在6个月内获得椎间融合,未出现假关节形成、下端椎椎体骨折等情况。
3讨论
对于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后路手术为间接减压,减压效果不确实,对于合并颈椎反弓或颈椎不稳病人,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而前路手术方式有: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颈前路椎体切除植骨融合术(ACCF)、颈前路混合减压植骨融合术(ACHDF)。陶春生等[3]对比分析了颈前路椎体切除植骨融合术(ACCF)和颈前路混合减压植骨融合术(ACHDF)及全椎板切除术,3种手术方式治疗多节段连续性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认为颈前路混合减压植骨融合术(ACHDF)具有更好的手术疗效。祁敏等[4]比较分析了3种颈椎前路减压术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并发症,认为颈前路椎体切除植骨融合术(ACCF)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另两种术式,应慎用。国内胡伟[5]及张建乔等[6]分析了颈前路混合减压植骨融合术(ACHDF)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认为该术式可以达到充分减压,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即刻重建颈椎稳定性,植骨融合率高,效果可靠。
颈前路混合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的优势:(1)能直接解除脊髓腹侧致压物,对脊髓干扰小,有利于脊髓在相对正常的生理环境下恢复功能;(2)颈前路混合减压减小了多节段颈椎病的减压范围,与连续两个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内固定比较,缩短了融合节段的长度,增加了固定节段的稳定性,可提高术后植骨的融合率;避免了连续2个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后,由于应力的作用会有较高的植入骨块或钛网植骨不融合、移位的发生率。Singh等[7]报道2个椎体切除后9%的患者早期发生植入物移位。本组34例患者,随访结果显示植骨均融合,无植入物移位、松动。(3)减压范围除传统的椎间盘组织及增生的骨赘切除外,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后周边潜行刮除扩大减压范围,扩大椎间孔面积,能够解除神经根的压迫,缓解临床症状;对于合并的骨化后纵韧带也能有效切除。混合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能恢复并维持椎间隙高度,减轻神经根受压,同时亦可使后方皱缩前凸的黄韧带得以伸展、颈脊髓减压充分。(4)前路减压后使用钛笼联合邻近间隙Cage植骨能够即刻重建颈椎的生理曲度,而且减少了植骨量,能够避免取自体髂骨所带来的并发症,已经为临床医师和患者广泛接受[8]。且钛网的长度可以任意截取,较为方便,钛笼剪裁后两端各形成一圈尖锐锯齿,植入减压槽后可有效地嵌入相邻椎体终板,消除微小移位,增加了初始稳定性,便于长期稳定性的维持。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是目前治疗颈椎病的一种较为常用的术式,但如操作不当,常导致一些严重并发症,如:喉上、喉返神经损伤;椎动脉损伤,食道瘘,脊髓损伤,脑脊液漏及内固定物相关并发症等。本组病例中出现喉返神经损伤1例,出现钛网下沉1例;均为开展此类手术早期病例,考虑与术中反复牵拉损伤喉返神经损伤有关;钛网下沉考虑与术中终板处理不当,终板软骨下骨刮除过多,导致相邻终板强度减低及使用钛笼过小,钛网与椎体终板接触面积小,压强大从而导致钛网下沉。
综上所述,颈前路混合减压植骨融合术(ACHDF)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以有效解除脊髓前方所受的压迫;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即刻重建颈椎稳定性,显著提高植骨融合率,无传统术式取自体髂骨块植骨相关并发症,疗效可靠。但多节段融合对颈椎活动功能的影响以及邻近节段退变,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摘要:目的 分析前路混合减压植骨融合自锁钢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2009年6月-2013年6月,本院对34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26例合并颈椎不稳,行颈前路混合减压(即椎体次全切除+邻近间隙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自锁钢板内固定治疗。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周,6个月,12个月时JOA评分;观察并发症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34例患者获得1224个月(平均15个月)的完整随访。症状均明显缓解和消失,JOA评分由术前610分(平均8.2分)恢复至术后12个月末次随访时1316分(平均14.8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平均植骨融合时间12周,植骨融合率100%;出现喉返神经损伤1例;1例患者出现钛网下沉。结论 前路混合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以有效解除脊髓前方所受的压迫;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即刻重建颈椎稳定性,显著提高植骨融合率,无传统术式取自体髂骨块植骨相关并发症,临床疗效满意。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混合减压,内固定
参考文献
[1]Narotam PK,Pauley S M,Mc Ginn GJ.Titanium mesh cages for cervical spine stablization after corpectomy:a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study[J].Br J Neurosurg,2003,2:172.
[2]Keiro O,Sohei E,Takeshi F,et al.New Clinical Signs of Cervical Cord Damage[J].J Bone and Joint Surg(Br),1987,69(2):215-219.
[3]陶春生,倪斌,宋展昭,等.不同手术方式对多节段连续性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4,29(3):209-211.
[4]祁敏,王新伟,刘洋,等.三种颈前路减压术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并发症比较[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2,22(11):963-968.
[5]胡伟,袁建华,刘向阳,等.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前路选择性减压植骨内固定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4,29(3):270-271.
[6]张建乔,金才益,曾忠友,等.前路分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0,24(12):1476-1479.
[7]Singh K.Vacearo AR,Kim J,et al.Enhancement of stability following 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a biomechanical study[J].Spine,2004,29(8):845-849.
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6月6日至2012年7月4日我院收治的40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0例,女10例;年龄31~74岁,平均(43.6±8.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4h~20d,平均5d;骨折原因:重物砸伤7例,车祸伤19例,跌落伤8例,其他6例;骨折位置:腰椎骨折9例,胸椎骨折26例,胸腰椎骨折5例。术前Frankel分级:A级6例,B级12例,C级18例,D级4例。
1.2 治疗方法
术前,做好相关准备,所有患者均给予气管插管全麻,选择侧卧位,参照患者不同的骨折位置,给予对应的切口,对患者肌肉与浅深筋膜实施切开处理,可选择于胸膜外至腹膜后充分暴露患者的椎体,对临近椎体血管进行结扎处理,同时对临近椎体间所产生的椎间盘、临近椎体中所出现的上软骨板及下软骨板,给予必要的切除处理,使患者脊髓能够得到彻底地减压[1]。参照患者不同损伤类型及损伤位置,在患者伤椎上椎及下椎间孔处,制定相应的骨ā,其宽约为8cm,选择合适的髂骨置入骨ā中,同时选择Z-plate钢板及Kaneda固定系统实施加固处理。加固结束后,放置负压引流管,对切口给予必要的缝合处理[2]。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40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皆成功进行手术,所有患者均给予6个月~3年的随访,CT检查显示,内固定未出现松动或者断裂症状,生理弯曲状况出现明显的改善,植骨得到有效的融合,位置趋于正常,未产生假关节现象。治愈24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0%。
2.2 Frankel分级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40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给予手术治疗后,Franke分级神经功能均有所恢复,其中15例达到E级,如表1。
3 讨论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是常见的外科疾病,其伴有脊髓损伤的概率比较大,对患者的机体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近年来,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发病率及致残出现升高的趋势,因此应给予高度重视。临床医学认为,脊柱能否保持稳定性是决定人体脊髓神经功能是否正常的关键因素,若脊柱三柱之中的两柱出现骨折现象,则极易使脊柱出现不稳定性,导致脊髓受到损伤[3]。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对患者脊柱中前中柱影响较大,骨折块极易突入患者后方的椎管中,从而对神经根或者脊髓产生一定的压迫作用,其治疗目的是使患者脊柱恢复良好的解剖结构,尽可能减轻患者椎管所承受的压迫力,使患者神经功能能够恢复正常状态[4]。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临床治疗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可以有效缓解椎管的压迫力,遵循直接减压的原则,同时可以防止椎管或者脊髓受到牵拉,对受伤椎体间中所产生的椎间盘,其可以起到有效的清除作用,与后路手术相比,其彻底性与安全性更好,患者神经功能可恢复正常状态,促进患者疾病的治疗[5]。本研究40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均选择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其中治愈24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0%;Frankel分级神经功能均有所恢复,其中15例达到E级,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综上所述,对于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给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安全性及可靠性较高,神经功能可恢复正常状态,其疗效较为理想,值得在医疗实践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郝晓.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并脊髓损伤26例疗效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 2011, 32 (6) :45-47.
[2]唐善保, 叶明.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早期治疗[J].医学信息, 2010, 23 (5) :69-70.
[3]黄海锋, 刘浩, 赵小丹, 等.胸腰椎骨折前路手术小切口显露方式与传统显露方式的临床结果比较[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2009, 6 (1) :15-18.
[4]麦校添, 曾雄.前、后入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12 (36) :3657-3659.
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111例术前已行X片及CT检查,确诊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患者。术前按Frankel分级分为:A级4例,B级9例,C级36例,D级5例,E级0例。Frankel分级:损伤平面以下深浅感觉完全消失为A级;损伤平面以下深浅感觉完全消失,仅存某些骶区感觉为B级;损伤平面以下仅有某些肌肉运动功能,无有用功能存在为C级;损伤平面以下肌肉功能不完全,可扶拐行走为D级;深浅感觉、肌肉功能及大小便功能良好,可有病理反射为E级。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前路减压设为A组,男患者42例,女患者15例,年龄25~40岁,平均年龄33.1岁。后路减压设为B组,男患者40例,女患者14例,年龄22~45岁,平均年龄35.3岁。两组患者在身高,体重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A组采取气管插管全麻,斜仰卧位,左侧垫高。左侧腹腔外入常规切开,分离肌肉,显露并结扎患椎及相邻脊椎血管。确定患椎相邻脊椎,放置垫板及螺钉。暴露患椎,去除碎裂后突的骨块,彻底解除脊髓压迫。在椎体撑开器下将截取的大小合适的自体髂骨块植入已开骨槽。并行前路钢板或前路钉棒固定,并做好引流。缝合切口。B组取俯卧位,硬棘外麻醉,将腹部悬空。常规切开,暴露患椎及其相邻脊椎,在患椎上下1~2个椎体上植4~8枚椎弓根钉,并安上2棒,切除患椎椎板行后路减压,撑开复位患椎,复位后突碎骨块,解除对脊髓压迫,行横突间植骨融合。引流,缝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
以Cobb角、伤椎高度比、椎管占位率、下肢感觉运动功能恢复、腰背痛来进行前、后路减压治疗效果对比。
1.4 统计学标准
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标准设为0.05,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短期手术效果见表1。从表1可以观察出,两组患者在手术后短期内均恢复效果明显,但A、B两组效果无明显差异,两组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
椎管占位率:t=1.9714,P>0.05;Cobb角:t=1.8905,P>0.05;伤椎高度比:t=1.1045,P>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于0.5~1.5年回访A、B组患者,观察神经恢复以及并发症情况,见表2。结果显示A组中长期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手术指征[3]:有50%以上椎管受累的爆裂性骨折,30°以上的脊柱后凸,迟发性神经损伤,以及明显的不稳定骨折和骨折脱位。在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的手术治疗中,传统的手法是从后路进行治疗,简单易行,也比较成熟,创伤小,出血少。但是,是否所有的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都适合使用后路减压术?前路减压术的临床疗效到底如何?医学界对脊柱爆裂骨折的前路减压做了尝试,虽然前路减压术相对于后路减压术比较复杂,需要经过胸、腹腔的重要脏器以及血管,但前路减压术不会对脊髓造成二次损伤[4],使得行前路减压术患者恢复更快,并发症更少。本次研究中,通过对111例患者进行两种不同手术方式的选择,进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在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以探讨前路减压术是否具有临床优势。
将观察指标在短期疗效中分为Cobb角、伤椎高度比、椎管占位率3项,中长期分为下肢感觉运动功能恢复、腰背痛2项[5]。从表1可以看出,在短期疗效上,前路减压术与后路减压术并无统计学差异,临床疗效都比较好。但是通过表2,我们可以发现在中长期的疗效上,前路减压术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后路减压术,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后路减压术的原理是利用韧带,使椎体进行牵拉复位,但是在实际情况中,有不少患者的韧带已经断裂,无法对椎体进行复位。部分患者椎体损伤严重,由于脊椎后方较前方薄弱,因此损伤也常较前方严重,此时,前方椎体不能完全提供支持,对脊髓的压迫主要来自前方,这种情况下行后路减压术无法有效解除压力。另外,在一些病例中,后路减压术无法移除脊髓前方椎体压迫,并影响到脊髓神经的恢复状况。在椎体高度丢失>50%,后凸畸形>30°的爆裂性骨折行前路减压术[6],剔除患椎,并植骨内固定,可提高椎体稳定性,提高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在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上具有恢复良好且并发症少的优点,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对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57例,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B组54例,行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观察两组患者的短期手术效果以及中长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短期手术效果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0.5~1.5年的回访中发现,A组并发症发生率(5.26%)明显低于B组(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路减压术在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上具有恢复良好且并发症少的优点。
关键词:胸腰段,前路减压,爆裂骨折
参考文献
[1]正平,史宝明.脊柱后路减压治疗胸腰段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术式选择[J].脊柱外科杂志,2005,3(1):9-12.
[2]王刚.AF钉内固定加椎板间植骨术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临床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0,19(8):146.
[3]向春山.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76例报告[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1,20(14):83.
[4]冷辉,谢召勇,胡继平,等.前路与后路减压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比较[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7,13(3):239-240.
[5]何贵生,耿孟录.后路减压RF、Luque固定及前路减压治疗胸腰段骨折疗效比较[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9,15(6):446-447.
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4月~2013年3月期间本院治疗的56例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手术入路方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8例, 观察组中男16例, 女12例, 年龄22~69岁;平均年龄 (38.54±7.26) 岁, 对照组中男15例, 女13例, 年龄21~68岁, 平均年龄 (37.96±7.39) 岁。本研究中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胸腰背部疼痛、下肢麻木无力伴括约肌功能障碍以及运动神经元损害, 所有患者均经X线、CT或MRI检查明确诊断为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 突出节段主要为L1~2共19例, 其次为T12~L1共17例, T10~11及T1~12各1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突出节段以及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气管插管下全身麻醉满意后, 常规取右侧卧位, 选择高出突出节段的1~2个节段肋骨作皮肤切口, 采用胸膜外或腹膜外入路进入, 充分暴露突出的胸腰段椎间盘, 切除肋骨, 植骨用湿纱布保存备用。对椎体节段血管结扎后, 切除突出椎间盘至椎体后缘, 完全切除骨赘, 显露硬膜囊, 解除脊髓压迫后刮除上下终板。准确测定椎间隙宽度后选取适宜肋骨植入椎间隙, 在椎体侧前方安置前路内固定系统。手术后取平卧位, 术后12 d拆线, 6周后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采取常规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 其余操作同观察组。
1.3 疗效评价标准
随访1年, 参照文献[2]进行手术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情况评价, 手术效果评价标准:痊愈: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 生活及工作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显著改善, 生活及工作部分正常;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未见明显改善或恶化, 不能工作。总有效率= (痊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痊愈15例, 有效12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6.43%, 发生切口感染1例, 脑脊液漏1例, 脊髓反应性水肿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10.71%, 对照组患者痊愈11例, 有效12例, 无效5例, 总有效率为82.14%, 发生切口感染4例, 脑脊液漏3例, 脊髓反应性水肿2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32.14%,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近年来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逐年升高, 由于其表现复杂、致残率高, 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在采取手术治疗时手术入路的选择对于治疗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后路手术虽然操作简单, 但是对脊髓牵拉刺激较重, 术后脊髓损伤风险大, 而前路手术因具有术野清晰、脊髓干扰小的特点, 相对而言手术的安全性更佳。本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 (96.43%) 显著高于对照组 (82.14%) , 并发症发生率 (10.71%) 显著低对照组 (32.14%) , 提示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显著, 安全性高, 建议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究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56例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手术路径随机分为观察组 (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 和对照组 (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 , 每组28例,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43%, 并发症发生率为10.71%,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14%, 并发症发生率为32.14%,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与后入路手术相比, 应用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更为显著、安全性更好,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
参考文献
[1]于铁淼, 苗会玲, 靳宪辉, 等.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临床骨科杂志, 2013, 16 (4) :387-388.
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2009年我院骨科共行胸椎前路椎骨内固定术25例, 其中, 男18例, 女7例。年龄最大73岁, 最小31岁, 平均40岁。其中两椎体22例, 多椎体3例, 截瘫20例。
1.2 护理体会
1.2.1 术前护理
1.2.1. 1 入院宣教
骨结核病为结核杆菌感染的传染病, 在治疗过程中全程、足量保证服药是治疗的关键, 由于药物副作用较大, 服药时间长, 对患者及家属做好服药指导及告之按时服药的重要性在骨结核的治疗中非常必要。
1.2.1. 2 心理护理
骨结核患者为全身感染性疾病, 患病时间长, 疼痛剧烈, 来院就诊时大部分已经多家医院就诊, 因此对于治疗部分患者已丧失信心, 要对新入院患者做好健康教育, 给患者以体贴关心,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向患者家属讲明家庭支持对患者疾病康复的重要性, 鼓励家属与患者多沟通, 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1.2.1. 3 体位护理
体位护理关键是制动, 保护脊柱的稳定性, 减轻患者的疼痛, 有利炎症的消退和患者的恢复[2]。胸椎结核患者每2~3小时协助其翻身1次, 以防止压疮发生。翻身时动作轻柔, 使脊柱保持轴位翻身, 保持病灶部位固定不弯曲, 不扭曲。患者排便时尽量采用一次性便器或护理褥垫, 以减轻对脊柱的扭曲, 减少疼痛次数。
1.2.1. 4 卧床护理
由于脊柱结核患者在术后半年左右均需卧床, 需要指导患者家属学会晨、晚间护理。鼓励患者摄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少食多餐, 防止便秘及泌尿系结石, 协助进行上、下肢伸展运动, 防止费用性肌萎缩与关节粘连。指导患者进行床上大小便训练, 截瘫患者定期翻身, 防止泌尿系感染。
1.2.2 术后护理
1.2.2. 1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患者返回监护室后给予持续心电监护,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监测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的情况, 并给予吸氧, 以改善心肺功能。如各项生命体征平稳, 48 h后, 可返回普通病房, 对于监护中出现的各种病情变化, 随时通知医生, 以采取相应的措施。
1.2.2. 2 肺部护理
由于患者长期卧床, 术后伤口疼痛抑制患者的呼吸和咳嗽, 同时由于手术及留置胸腔引流管可使肋间肌及膈肌运动受限, 肺泡及支气管内积聚分泌物, 逐渐黏稠而难以咳出, 因而术后易致低氧血症及肺内感染[3]。在护理中应多与患者沟通, 鼓励患者进行呼吸运动锻炼, 教会患者及家属有关咳嗽及咳痰技巧。
1.2.2. 3 引流管护理
胸椎结核前路植骨内固定术术后留置胸腔闭式引流管, 所以必须进行引流管的护理。水封瓶液面应低于引流管胸腔出口平面60 cm, 任何情况下引流瓶不应高于患者胸腔, 以免引流液逆流入胸膜腔造成感染。密切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引流量, 如颜色较红, 引流量>100 m持续4~6 h应及时报告医生, 提示胸腔内有活动性出血, 定时挤压引流管, 保持引流管通畅。引流瓶正常水柱上下波动4~6 cm。如水柱无波动, 患者出现胸闷气促, 应疑为引流管被血块堵塞, 需设法挤捏或使用负压间断抽吸引流瓶短玻璃管, 促使其通畅, 并通知医生。经24 h引流量明显减少后, 抬高床头20°~30°, 以促进胸腔引流液的引出, 鼓励咳痰, 促进肺膨胀。
1.2.2. 4 压疮护理
定时给予轴式翻身, 保持床铺平整、干燥, 定期按摩骨隆突处, 防止压疮发生。协助患者做肢体松动按摩, 防止关节粘连, 促进血运, 防治血栓形成。
1.2.2. 5 功能锻炼及健康指导
患者长期卧床, 指导患者家属协助进行功能锻炼, 以避免发生肌肉萎缩及关节粘连。运动时保持轴式运动, 保持脊柱的稳定性, 避免椎体错位, 指导患者必须按时服药, 出院后及时复查。
2 结果
术后患者截瘫均有恢复, 完全恢复正常16例, 部分恢复4例, 均已痊愈出院。3讨论
胸椎结核前路植骨内固定术的术后护理为胸科与骨科相结合的护理, 要求护士必须掌握胸外科及骨外科的护理知识, 在护理工作中必须有严谨的工作态度, 较强的责任心与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在25例病例中, 有3例患者出现肺不张, 经纤支镜吸痰后恢复, 双下肢血栓形成2例, 给予对症治疗后恢复。肺不张的出现提示我们, 护士在术后护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对患者的心理护理, 提高患者的积极配合意识, 避免因担心椎体的稳定性而不敢进行肺部护理的恐惧心理, 不断提高护理水平。
总之, 胸椎结核前路植骨内固定术的术后护理对护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只有将术前、术后的每个护理环节都做到位, 才是做好术后护理的关键。
摘要:目的:探讨胸椎结核前路植骨内固定术护理方法。方法:对临床治疗的25例胸椎结核患者进行科学护理和总结。结果:25例患者的治愈和护理效果满意。结论:做好心理护理、术前及术后各项护理、开展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是保证患者康复的关键。
关键词:胸椎结核,植骨内固定
参考文献
[1]吴启秋, 张光铂.脊柱结核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5-6.
[2]郑辉琴, 邓志荣.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加侧前方植骨治疗胸椎结核[J].新医学, 2004, 35 (4) :221-222.
[3]吴启秋, 林羽.骨与关节结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