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内镇痛

2024-06-24

椎管内镇痛(精选8篇)

椎管内镇痛 篇1

术后镇痛为手术患者提供相对舒适的体验, 减少术后因疼痛引起的并发症和意外, 促进机体全面康复是手术患者的基本人权[1]。重庆市北碚区精神卫生中心麻醉科从2000年至2010年一直有使用吗啡椎管内一次术后镇痛, 通过观察记录整理,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ASAⅠ~Ⅲ手术患者600例, 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年龄16~80岁, 平均年龄40岁, 体质量55kg, 男女比例1∶1, 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 Hb、肝功能、肾功能、心肺功能、凝血功能均正常。手术时间、术中输液量、出血量相似, 自愿选择镇痛及方式。

1.2 镇痛方法

两组均采用椎管内麻醉方法手术, 其中对照组硬膜外镇痛300例, 治疗组300例 (含硬膜外麻醉、腰硬联合麻醉、腰麻比例约为1∶1∶1) , 穿刺部位胸4、5到腰3、4 (据手术节段具体而定) 。治疗组中采用硬膜外镇痛给药者, 术后给予1.5%~2%盐酸利多卡因8mL, 内含布比卡因7.5mg, 吗啡2mg, 地塞米松5mg;采用蛛网膜下腔给药者在腰椎穿刺成功后即给予0.5%布比卡因3mL, 内含盐酸吗啡0.05mg, 葡萄糖液50mg。对照组采用镇痛泵给药, 镇痛液为0.125%的布比卡因150mL, 含吗啡10mg、氟哌利多5mg, 参数背景流量2mL/h, 单次剂量2mL/h, 锁定时间20分钟。

1.3 观察指标

回病房后对患者进行呼吸、循环、意识、血氧饱和度、血压及心电图常规监护。观察脊椎麻醉消失时间、小便障碍、恶心、呕吐、头昏、呼吸抑制和皮肤瘙痒等其他异常情况。

1.4 疼痛评分法

记录术后4、8、12、24、48的Prince-Henry评分法: (1) 0分:咳嗽时无疼痛。 (2) 1分:咳嗽时才有疼痛发生。 (3) 2分:深度呼吸时即有疼痛, 安静时无疼痛。 (4) 3分:静息状态下即有疼痛, 但较轻可忍受。 (5) 4分:静息状态下即有剧烈疼痛, 难以忍受。0~1分良好;2分好;3~4分差。

1.5 统计分析

应用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χ—±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脊椎麻醉消失时间均为术后30~60min, 镇痛起效时间即时, 维持时间治疗组36~48h (或更长) , 对照组48h或更长。两组小便障碍、皮肤瘙痒、恶心、呕吐、头昏情况大致相当, 其他情况:治疗组有3例乳腺癌手术后36~40h后追加肌内注射镇痛;对照组发生锥体外系症状1例, 5例有导管扭曲、脱出及渗血, 停用镇痛泵改为肌内注射镇痛。疼痛效果均为评分0~1分, 两组疼痛效果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1) 。不良反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1) 。

3 讨论

手术后疼痛发生在麻醉作用消失后24h内最剧烈, 48~72h后疼痛减轻, 安静休息时即不感到疼痛[2]。良好的术后镇痛能使患者主观舒适, 早期活动减少下肢血栓形成及肺栓塞, 促进和改善肺功能, 减少手术并发症和病死率等诸多益处显而易见, 患者对手术麻醉满意率高。两种方式均可良好镇痛。吗啡在椎管内单次剂量给药可以提供良好的长时间镇痛 (>24h) , 但鞘内起效较慢[1]需手术结束前提前给药或者用长效局麻药预处理给药避免空窗期, 我们在硬膜外镇痛时使用地塞米松不但可以延长镇痛时间还可减少神经并发症镇痛不良反应与手术麻醉后未镇痛者有部分重合 (小便障碍、恶心、呕吐、头昏) [3], 而所有不良反应都可对症及时处理, 我们在多年使用中发生的不良反应少且易处理, 可能与药物剂量相关, 而我们使用蛛网膜下腔给药者采用重比重溶液, 也减少呼吸抑制率[1]。椎管内一次性给药吗啡用量很小, 成本极低廉, 且有不增加感染、不需患者配合、不担心导管脱落、扭曲、损伤血管, 比镇痛泵组更有利于早期活动等优点。

虽然平衡镇痛和多模式镇痛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配方各异、方式多种, 但椎管并非垃圾桶或自身洁净器, 尽量使用经典高效而且经济、安全的方法, 也是其中良好选择之一。在生活费用上升、医疗费用高涨时期, 重提经济镇痛特别是在基层医院的使用中还是有意义的。

关键词:吗啡,椎管,术后镇痛

参考文献

[1]庄心良, 曾因明, 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505-2602.

[2]裘法祖, 孟承伟.外科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41-144.

[3]解建, 马蓉, 王小辉, 等.地塞米松对利多卡因神经毒性的保护作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0, 26 (10) :883-885.

椎管内联合穿刺麻醉的临床应用 篇2

关键词 椎管内联合穿刺麻醉 腹部手术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下腹部手术病人38例,男18例,女20例;年龄17~52岁,平均38岁;体重45~81kg,平均57kg。手术种类包括:子宫全切术19例,前列腺摘除术7例,直肠手术12例。

麻醉方法:于术前30分钟肌注阿托品0.5mg、苯巴比妥钠0.2g。我们采用联合腰麻硬膜外麻醉(CSEA)应用于腹部以下手术,取得了较好临床效果。用监护仪常规监测SP、DP、MAP、HR、SPO2、ECG,密切观察呼吸频率及幅度,并调整、测试麻醉平面。

结 果

蛛网膜下腔注药后,下肢立即出现发热及麻木感,从注药至出现麻醉平面的时间均<5分钟,注药后约15分钟最高平面固定,其阻滞平面达T8以下17例,T10以下21例。16例在单纯腰麻下完成手术,硬膜外腔未注药,手术时间60~120分钟,腰麻阻滞时间70~180分钟,22例在CSEA下完成手术。麻醉后6例(15%)患者出现血压下降,2例(5%)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应用麻黄碱及加速输血、输液后血压均恢复正常,症状消失,术后均未发生头痛及其他并发症。

讨 论

本组患者均采用单穿刺法(SST),即采用新型带有背孔的腰麻硬膜外穿刺套针。有文献报道[1]:在使用30G腰穿针做CSEA时,腰麻失败率为25%,原因主要是腰穿针没有穿透硬脊膜。本组使用的25G腰穿针,腰麻(SA)均成功,可能与本组病例数较少有关。另外,穿刺套针中,Touhy针较细,易穿破蛛网膜,因此穿刺时应加倍小心,以防发生全脊髓麻醉的危险。

本组腰麻用药采用0.5%丁哌卡因葡萄糖重比重液,其优点为麻醉平面容易控制,麻醉维持时间较长,作用完善[2]。CSEA的阻滞范围常比预料的广泛,这与蛛网膜下腔注药后使硬膜外腔压力增加和容积变小从而扩散较广有关[3]。本组病例在腰麻平面固定后,硬膜外腔给予试验量3~4ml,麻醉平面变化均在1~2节段内。本组个别病人出现血压下降、恶心、呕吐等症状的原因,腰麻后交感神经部分被阻滞,引起血管扩张,血容量相对不足。

椎管内麻醉是腹部以下手术常用的一种麻醉方法,但腰麻后易头痛,且麻醉时间有限;而单纯硬膜外麻醉失败和阻滞不全发生率较高,CSEA集中了腰麻和硬膜外麻醉的双重优点,弥补了单一方法的不足。CSEA以麻醉作用迅速、完善、麻药用量少、麻醉范围可调等优点,是一种确实有效、简单易行的麻醉方法,适合基层医院开展,但必须熟练操作技术,严密观察,以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 Lyons G,Macdonald R,Mikl B.Combined epidural/spinal anaesthesia for caesarean section.Anaesthsia,1992,47:199-201.

2 刘俊杰,赵俊,主编.现代麻醉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581-583.

椎管内镇痛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12月接收的562例孕足月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初产妇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 无内分泌及心血管疾病史, 头盆均相称。所有产妇随机分为试验组 (286例) 与对照组 (276例) 。试验组产妇平均年龄 (26.9±2.7) 岁, 对照组产妇平均年龄 (27.5±2.5) 岁。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试验组采用无痛分娩方法, 在宫颈口开至2~3 cm时开放静脉静脉通路, 常规心电监测, 在左侧卧位的第3~4腰椎椎间隙穿刺置管进行分娩镇痛[2], 蛛网膜下腔的诱导药物为芬太尼2.5μg, 布比卡因2.5μg, 麻黄碱20 mg。麻醉平面要控制在第10胸椎以下, 当麻醉作用减弱时以10 ml/h的速度注入麻醉药, 在宫口全开之后停止注射药液。对照组采用常规分娩方法, 产程中给予持续的心理、生理及感情上的支持和鼓励。两组于产程过程中鼓励孕妇少量多次进食易消化的食物, 注意监测孕妇的生命体征和胎心监护。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第一产程及第二产程时间、剖宫产率、产后出血量以及新生儿1、5 min的Apgar评分。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程时间比较

试验组的第一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两组的第二产程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剖宫产率比较

试验组自然分娩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 两组剖宫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两组新生儿1、5 min Apgar评分及产后2 h出血量比较

两组产后2 h出血量、新生儿1、5 min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b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注:两组比较, P>0.05

3 小结

分娩属于一种较为复杂的生理过程, 经过产道挤压的婴儿其呼吸系统及神经系统的发育更完善[3]。但分娩疼痛也是很多准妈妈对阴道分娩望而却步的原因。研究表明分娩时大部分疼痛来自宫颈和子宫下段扩张[4], 由其引起的应激反应会导致产妇交感神经兴奋, 儿茶酚胺类物质释放增加, 使宫缩抑制和子宫血管收缩, 最终导致产程延长, 酸碱平衡失调和胎儿窘迫等母儿不良结局。

分娩镇痛是指消除或缓解分娩室的产痛所采取的措施。理想的分娩镇痛的方法是:对母儿无不良影响, 易于操作且起效快, 能满足整个产程的镇痛要求, 不影响子宫收缩, 不延长产程, 必要时能方便的通过追加药量来满足手术的要求[5]。

总之, 椎管内麻醉镇痛可以显著减少第一产程时间, 同时能够明显减轻产妇的疼痛, 增强产妇阴道分娩的信心, 显著降低剖宫产率, 而对产后出血量和婴儿窒息无影响, 对于提高阴道分娩率以及增强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具有积极意义, 临床可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宋波, 方利文, 张颖, 等.妊娠妇女剖宫产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 2009, 25 (10) :1244-1245.

[2]袁凤玲.52例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无痛分娩产妇的临床观察.中国医药指南, 2015 (7) :204-205.

[3]王晓枚, 闵杰, 郭丽.两种分娩镇痛方式的比较与护理.医学信息, 2010, 23 (8) :3033-3034.

[4]陈蜜.无痛分娩对母婴影响的临床观察.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2, 11 (18) :1501-1502.

椎管内镇痛 篇4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我市二级以上3所医院产科门诊护士、产科病房护士、助产士共计110人。

1.2 调查工具

采用自行设计的产科护理人员对分娩镇痛认知的调查表,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年龄、职称、学历、工作年限等;认知内容:是否了解分娩镇痛、是否了解椎管内镇痛、目前最好的分娩镇痛方法、椎管内镇痛的使用指征、了解途径、椎管内镇痛对母婴的影响等问题。被调查者逐一在备选答案中作出选择,其中了解途径为多项选择,其他问题均为单项选择。

1.3 调查方法

调查由1名专职护士在培训后完成,接受调查者独立完成问卷,当场回收调查表。

2 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10份,收回有效问卷107份,有效回收率为97.27%。其中产科门诊护士10人,产科病房护士70人,助产士27人。调查结果见表1~3。

由表1可以看出24.30%的护理人员清楚地了解椎管内镇痛,有20.56%的护理人员完全不知道。

由表2可以看出,通过专业学习了解相关知识的仅占22.43%,大部分人员的知识获取是通过网络或朋友途径得以了解。

由表3可以看出,有62.62%的产科护理人员认为椎管内分娩镇痛对母婴的影响利大于弊,从而表示支持。

3 讨论

3.1 有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分娩镇痛率高达85%以上,剖宫产率为10%~20%,而最近公布于《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的一份WHO报告表明,我国总剖宫产率达46.2%,是高剖宫产率的国家之一,其中社会因素剖宫产占35%以上,分娩镇痛率不到1%。随着居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安逸使孕妇对疼痛等刺激的耐受性下降,使社会因素的剖宫产率升高。据尹春艳等调查,有25.3%的孕妇仅仅因担心分娩疼痛而选择了剖宫产[1]。剖宫产是为了解决自然分娩过程中出现的难产问题,并降低母婴病死率而被迫采取的一种非自然状态的分娩方式,其给孕妇及婴儿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自然分娩时的剧烈疼痛又使孕妇感到焦虑、紧张和恐惧,致其血中的儿茶酚胺、肾上腺皮质激素增高,导致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加重,也对孕妇、胎儿十分不利。分娩镇痛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国内已经有多项基础研究证实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对母婴是安全有效的[2]。硬膜外阻滞麻醉仍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技术最成熟的分娩镇痛方法,镇痛有效率达97%[3]。因此应当加大对分娩镇痛包括椎管内镇痛的宣传,提高分娩镇痛率,从而降低剖宫产率。

3.2 本次调查发现,有62.62%的产科护理人员认为椎管内镇痛对母婴的影响利大于弊,但是仍有20.56%的护理人员完全不了解椎管内镇痛,有55.14%的人员仅是一般性了解。由此看来,护理人员缺乏对此项知识的认知,而孕妇受孕后,首先到医院门诊建卡,对怀孕及分娩的最初认识来自于产科门诊护士,然后上孕妇学校、入病房待产,接触最多的也是护士。门诊及病房护士对分娩镇痛的认知、对待椎管内镇痛的态度、是否能在分娩镇痛上给予孕妇及家属提供帮助,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孕妇及家属对分娩镇痛及分娩方式的选择,因此提高产科护理人员对分娩镇痛的认知是相当必要的。

3.3 从护士了解分娩镇痛相关知识的途径来看,通过专业学习了解相关知识的仅占22.43%,大部分人员是通过网络或朋友的途径得以了解。说明医院对护士的教育培训上也未跟进新的发展趋势,我们应从管理的角度上拓宽对护理人员的培养,加大专科培养力度。只有护理人员全面系统地掌握了相关知识,才能对孕妇进行宣教,当孕妇有这方面的需求主动询问时,才能得到一个满意的答复,建立起彼此信任的沟通桥梁。

3.4 通过调查发现,产房助产士由于亲身参与分娩镇痛的产时管理,对于椎管内分娩镇痛措施的使用及作用更加熟悉,也更加支持。而产科病房及产科门诊护理人员对椎管内分娩镇痛的了解程度则要低,其知识更多是来源于既往的医学观点或网络而非客观认识。当孕妇开始疼痛进入产房再进行相关宣教,在时间上来说已经滞后,我们应当改变产科的工作模式,将工作重心前移,孕妇在门诊建卡上孕妇学校时就进行关于分娩镇痛的相关教育,发放“分娩镇痛”健康手册,建立产前镇痛咨询门诊。告知孕妇有关缓解或减轻临产前、中、后疼痛相关知识,逐步建立孕妇对分娩疼痛的正确认识,改变剖宫产是惟一缓解疼痛方法的错误认知,从而提高分娩镇痛率,降低社会因素剖宫产率,促进母婴健康。此外,助产士在疼痛管理方面也要起到关键作用,在原有工作范畴之外还应掌握有关疼痛的心理、分娩镇痛时机、分娩镇痛方法及新技术患者自控镇痛(PCA)治疗等方面的知识,配合麻醉科医师操作,创造一个有信任感的环境,增强孕妇接受镇痛及其相关治疗信息的愿望,更有助于帮助麻醉科医师调整疼痛治疗方案。

3.5 有效减轻孕妇的分娩痛苦,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也反映出一种生育文明。产科工作护理人员应当关注产科新进展,从而正确引导产妇的镇痛要求,根据产妇的个体情况及意愿选用不同的镇痛方法,力争使每位产妇都享受到恰当的镇痛服务。

摘要:目的 调查产科护理人员对椎管内分娩镇痛的认知程度及影响。方法 对我市3所医院产科门诊护士、产科病房护士、助产士进行分娩镇痛问卷调查,了解产科护理人员对椎管内分娩镇痛认知情况。结果 有24.30%的人员清楚了解椎管内镇痛,有20.56%的护理人员完全不知道,62.62%的产科护理人员对椎管内镇痛表示支持;通过专业学习了解相关知识的仅占22.43%,有86.92%的人员是通过网络或朋友的途径得以了解。结论产科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椎管内镇痛相关知识的专业学习,特别是门诊及病房的护理人员应提高对椎管内镇痛的认知,为其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产科,护理人员,椎管内镇痛,认知度,影响

参考文献

[1]尹春艳,刘传勇.我院降低剖宫产率的效果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1):40-43.

[2]刘昱升,曹艳,沈晓凤.椎管内麻醉分娩镇痛的研究近况[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8,24(1):85-86.

椎管内镇痛 篇5

例1, 患者, 女, 57岁, 腰-硬联合麻醉 (CSEA) 下行阴式全子宫切除术。右侧卧位, 间隙硬膜外穿刺顺利, 继以针中针行蛛网膜下腔阻滞, 脑脊液回流通畅。缓慢向头端注入1%罗哌卡因2 ml加10%葡萄糖注射液1 ml混合液, 向头端置硬膜外导管3 cm, 穿刺管顺利。平卧位后, 调整平面至T6, 效果满意, 手术顺利。镇痛泵:1%罗哌卡因80 mg+舒芬太尼35μg+恩丹西酮8 mg+生理盐水共50 ml, 速度2 ml/h。术后24 h, 患者自述右大腿外侧有麻木感, 但活动自如, 遂撤镇痛泵, 每天给予维生素B150 mg+B120.5 mg+地塞米松10 mg静滴3 d, 术后第4天自述右大腿外侧感觉正常。

例2, 患者, 女, 41岁, CSEA下行阴式全子宫切除加阴道前壁修补术。穿刺置管顺利, 麻醉用药、镇痛泵用药同例1。术后第3天, 患者自觉右下肢小腿外侧至足跟外皮肤触之疼痛, 直立时有垂重感, 治疗同例1, 并热敷患处, 术后第5天症状好转可触患处, 第7天可下床活动下肢无垂重感, 第9天出院。

2 讨论

短暂性神经综合征 (transient neurologic syndrom, TNS) 是一种亚麻神经毒性的表现, 一般在脊麻后4 h~5 h出现腰背痛向臀部、小腿放射或感觉异常, 疼痛通常为中等度或剧烈, 查体无明显运动和反射异常, 持续3 d~5 d, 1周内可恢复, 无后遗运动感觉损害, 脊椎与神经根影像学检查和电生理无变化, 在不同种类、不同浓度、不同比重局麻药脊麻时均有发生。妇科阴式手术仰卧截石位肌松要求高, 硬膜外麻醉失败率和阻滞不全发生率高 (9.55%) , 造成的术中镇痛不全给麻醉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故采取神经阻滞完善、镇痛效果确切、局麻药用量少的CSEA更为合理。以上2例穿刺置管非常顺利, 无异感, 即无机械性神经损伤, 说明局麻药致TNS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 局麻药效虽强弱有差异, 但均具有脊神经性毒性; (2) 局麻药的浓度剂量与暴露脊神经的时间; (3) 局麻药中加肾上腺素可增加局麻药神经毒性的风险, 因肾上腺素可减少局麻药吸收, 增加局麻药暴露时间, 同时肾上腺素的缩血管作用可使局部缺血产生神经毒性作用; (4) 局麻药的比重和药物的再分布, 有观点认为高浓度葡萄糖可延长局麻药作用时间, 使脊神经毒性增强, 也有人认为穿刺针尖部位或导管前端可能是局麻药的敏感部位, 追加局麻药同先前注入的局麻药分布相同, 反复追加使局麻药蓄积, 进而引起神经损伤; (5) 手术体位及穿刺针的型号、类型等。

注意: (1) 应用最低有效的局麻药浓度; (2) 为增强局麻药作用强度和延长作用时间可联合芬太尼或采用CSEA, 避免应用缩血管药; (3) 脊麻失败再穿刺应慎重, 硬膜外麻醉应注意试验剂量, 确保安全; (4) 避免使用高渗葡萄糖; (5) 穿刺点应消毒彻底, 切忌把消毒液带到硬膜外或蛛网膜下腔; (6) 手术体位 (如仰卧截石位或俯卧折刀位) 的合理摆设。

椎管内镇痛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本院通过麻醉分娩镇痛的孕妇174例, 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潜伏组和对照组各87例。潜伏组:年龄24~46岁, 平均 (35.67±10.38) 岁, 孕周37~41周, 平均 (39.62±1.28) 周, 对照组:年龄22~48岁, 平均 (34.81±11.27) 岁, 孕周38~41周, 平均 (39.48±1.49) 周, 两组孕妇在分娩时均有自愿止痛要求, 两组孕妇的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孕妇均给予常规营养支持等基础治疗, 准备完毕后, 给予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治疗, 对照组孕妇在宫口开大3 cm以后给予实施, 潜伏组孕妇在宫口扩张1~2 cm时给予实施, 严密观察产程, 具体方法:对所有孕妇给予左侧卧体位并进行静脉通道开放, 检测孕妇和胎儿心率变化, 无不良反应后进行腰椎L2~3间隙穿刺, 将0.1%罗哌卡因+芬太尼10 m L通过注射方式注入蛛网膜下腔, 同时硬膜外腔头向置管4 cm, 注药和无不良反应后20 min对自控硬膜外镇痛泵与硬膜外导管进行连接, 并持续性以5 m L/h速度注入0.1%罗哌卡因+芬太尼混合液, 依据3 m L/10 min进行混合液追加, 直至宫口完全扩张。

1.3 观察指标

在孕妇第一产程开始后应用VAS评分对孕妇进行疼痛评估, 统计分析所有孕妇产程时间、疼痛情况、分娩结局和围产儿结局, 并对新生儿进行常规血糖水平检测。

1.4 评价标准

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 (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 VAS) :低于1分为无痛, 1~3分为轻度疼痛, 4~6分为较为疼痛但可忍受, 6~9分为严重性剧烈疼痛且无法忍受, 高于9分为严重性剧烈疼痛且具有明显咬舌倾向[4]。新生儿Aparg评分:低于4分为严重窒息, 4~7分为中、轻度窒息, 高于7分为无窒息[5]。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观察指标的比较

潜伏组产妇第一、第二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第一产程开始后60 min内各时点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产妇分娩结局情况的比较

潜伏组产妇分娩顺产、阴道助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例 (%)

2.3 两组产妇产后围产儿结局情况的比较

潜伏组产妇产后新生儿窘迫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新生儿血糖水平、Aparg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分娩镇痛是分娩过程中最重要的麻醉措施之一, 包括呼吸法、安慰法等非药物性镇痛和笑气吸入法、椎管内阻滞麻醉法等药物性镇痛, 其中药物性镇痛对产妇产程、胎儿具有一定的影响且镇痛效果较为良好[6,7]。椎管内阻滞麻醉法是通过注射方式将麻醉性药物注入至椎管腔隙内进行脊神经传导功能阻滞, 以减弱神经传导引起的兴奋[8]。椎管内阻滞麻醉时间普遍在第一产程活跃期进行, 但此时产妇已忍受长时间的疼痛, 使产妇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 不利于产妇分娩[9]。

本研究结果显示, 我院通过潜伏期行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的产妇第一、第二产程时间和第一产程开始后60 min内各时点VA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的产妇;前者分娩顺产、阴道助产率明显高于后者, 前者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后者;前者产后新生儿窘迫发生率明显低于后者, 新生儿血糖水平、Aparg评分明显高于后者。本院发现, 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疗法操作简单, 易于给药且起效较快, 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同时在第一产程潜伏期给予产妇麻醉, 第一产程活跃期前及时起效, 有效缓解了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的痛苦, 降低了产妇分娩时的恐惧感, 且在第一产程保留了足够的体力, 有助于第二、第三产程的进行和维持足够的力量完成整个分娩过程;间接缩短了产妇产程的时间, 同时也改善了产妇的分娩结局, 降低了因疼痛引起体力不足导致难产的发生, 间接降低了剖宫产率, 且有助于实现全产程无痛分娩。此外, 潜伏期行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由于保持了产妇的体力和提高了顺产率, 减轻了产妇焦虑、紧张等情绪对分娩的不良影响, 有助于改善子宫-胎盘的血流量和母婴内环境, 间接改善了围产儿结局, 降低新生儿窘迫、窒息等不良情况的发生,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新生儿预后水平。

综上所述, 潜伏期行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可有效缓解分娩对产妇的痛苦影响, 保持产妇分娩时体力, 有利于改善妊娠结局和围产儿结局, 间接提高新生儿预后水平, 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摘要:目的:潜伏期行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对孕妇妊娠结局与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3月本院通过麻醉分娩镇痛的孕妇174例, 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潜伏组和对照组, 两组孕妇均给予常规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治疗, 对照组孕妇在宫口开大高于3 cm时给予实施, 潜伏组孕妇在宫口扩张12 cm时给予实施, 在孕妇宫口开始扩张时应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 (VAS) 对孕妇进行疼痛评估, 统计分析所有孕妇产程时间、疼痛情况、分娩结局和围产儿结局。结果:潜伏组产妇第一、第二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宫口扩张60 min内各时点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潜伏组产妇分娩结局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潜伏组产妇产后围产儿结局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潜伏期行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方式可有效缩短产妇产程时间, 快速缓解产妇疼痛, 有助于实现产程无痛分娩, 增强产妇自然分娩的信心, 对降低剖宫产率有积极作用。同时改善孕妇妊娠结局和围产儿结局, 有利于提高新生儿预后水平, 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潜伏期,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妊娠结局,新生儿预后

参考文献

[1]王晓芳.90例分娩镇痛的临床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 2014, 22 (9) :29-130.

[2]祝晓萍.分娩镇痛在缩短产程的应用价值[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25 (3) :630-631.

[3]韦秀芬.穴位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现状[J].全科护理, 2014, 12 (4) :296-298.

[4]黄阳, 左美娟, 顾海燕.腰硬联合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J].江苏医药, 2014, 40 (12) :1465-1466.

[5]李思会, 高启俊.224例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 2014, 35 (19) :4205-4207.

[6]钟湘平, 易引君.硬膜外麻醉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观察[J].药物与人, 2014, 27 (6) :149.

[7]叶小林.应用低剂量舒芬太尼行分娩镇痛的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8 (5) :122-124.

[8]幸吉娟, 熊晓明, 覃廷华, 等.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对分娩及盆底影响的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 2014, 29 (17) :2762-2764.

椎管内镇痛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自2012年9月-2014年7月在我院住院并意愿进行自然分娩的足月妊娠初产妇120例, 所有产妇为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ASA) Ⅰ或Ⅱ级, 无妊娠并发症和椎管内阻滞穿刺禁忌证, 并经助产士评估产力、产道及胎位情况要均适合于经阴道自然分娩。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年龄24~33 (25.4±2.1) 岁, 孕期37~42周, 体质量55~80kg;对照组年龄23~32 (25.4±1.5) 岁, 孕期37~42周, 体质量57~80kg。2组患者年龄、孕期、体质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麻醉前患者建立静脉通路, 吸氧, 监测血压、心率、呼吸和脉搏血氧饱和度。当产妇宫口开至3cm时, 患者取左侧卧位, 由麻醉医师实施椎管内阻滞麻醉, 于L2-3或L3-4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 穿刺成功回抽无血及脑脊液后, 蛛网膜下腔注入舒芬太尼0.5~7.5μg, 向头侧置人硬膜外导管4cm, 而后用胶布妥善固定好导管, 接上预先配置好的无痛分娩专用镇痛泵 (0.075%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5μg/ml) 泵注, 泵注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当宫口开至8~9cm时停药。对照组未进行分娩镇痛。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实施镇痛后的10、20、30min和宫口开全时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评分。VAS评分总分10分, 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7分为中度疼痛;8~10分为剧烈疼痛。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镇痛之前2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实施椎管内麻醉后观察组VAS评分逐渐降低, 未实施麻醉镇痛的对照组VAS评分未发生明显变化。观察组麻醉后10、20、30min及宫口开全时VAS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孕产妇对生育保健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医学工作者经过不断努力, 研究出包括拉美兹分娩镇痛、水中分娩、导乐分娩、穴位按摩、笑气吸入、椎管内阻滞等镇痛方法, 不同程度地减轻了产妇自然分娩所承受的痛苦[3]。

椎管内麻醉是指把麻醉药物注入到椎管中蛛网膜的下腔或是硬膜外腔, 使得脊神经根受到阻滞, 进而在相应部位产生麻醉效果, 根据麻醉药物注射部位不同, 可分为:蛛网膜下腔麻醉 (亦称脊麻或是腰麻) 、蛛网膜下腔与腰段硬膜外联合阻滞 (简称为腰硬联合麻醉) 、硬膜外阻滞以及骶管阻滞麻醉[4]。罗哌卡因是一种酰胺类麻醉药物, 麻醉效果强, 作用时间长, 机体耐受性好, 不会对子宫收缩及血流造成影响, 且无明显心脏毒性[5,6]。舒芬太尼是一种脂溶性阿片类受体麻醉药物, 有较强的麻醉效果, 产生镇痛作用迅速且持久[7]。本文结果示, 采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进行椎管内麻醉, 可有效减轻分娩疼痛,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侯春洁, 王欣芝.盐酸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120 例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0, 1 (26) :85.

[2] 肖向锋, 甘亚倩.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硬膜外持续泵注全程分娩镇痛临床观察[J].医药导报, 2013, 8 (增刊) :72-74.

[3] 呼松月.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效果的临床观察[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5, 2 (4) :252-254.

[4] 钟远付, 胡静.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在无痛分娩的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 2014, 37:108-109.

[5] 孙德蓉, 程金花, 李元飞.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联合分娩镇痛对产程及阴道助产率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20) :4671-4672.

[6] 樊建功, 曹翠华, 周晓珍, 等.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在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应用[J].江苏医药, 2014, 40 (20) :2492-2493.

椎管内麻醉的体位护理 篇8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年龄15~73岁,平均37岁。包括胆肠外科、泌尿外科、妇科、产科、骨科的手术,平均手术时间2.1 h。

2方法

2.1术前体位训练

2.1.1椎管内麻醉穿刺时,患者需采取侧卧、垂头、抱膝的体位。这种特殊的体位,在没有进行体位训练的情况下,患者在穿刺准备时很难主动摆放。对试验组的病例,巡回护士在进行术前1天的访视时,把椎管内穿刺时的体位训练作为访视工作的重点。

2.1.2巡回护士根据手术的部位确定患者穿刺时应采取左侧卧位还是右侧卧位。如剖宫产的患者,因其妊娠子宫均不同程度向右旋,一般取左侧卧位;如是身体一侧部位的手术,穿刺时应取手术侧在下的体位,如阑尾切除术的麻醉穿刺体位为右侧卧位;肾手术时,手术侧需在下。

2.1.3患者侧卧后,巡回护士一边讲解体位配合的步骤和要点,一边指导患者在病床上训练。训练方法为:巡回护士站在病床旁,协助患者屈躯、两手抱膝,大腿贴近腹壁,头尽量向胸部屈曲,腰背部向后弓成弧形,使脊突间隙张开;背部与床面垂直,并平齐于手术台边沿,避免前俯或后仰。巡回护士讲解时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细致地指导,在不影响病情的前提下,反复训练,直到患者能主动配合为止。

2.2术中体位协助

患者入手术室后,先取仰卧位,做静脉穿刺,建立静脉通道,然后再进行椎管内麻醉穿刺。嘱患者要身心放松,坚持正确的体位,不要随意变动。在向硬脊膜外腔置管时,嘱患者做深呼吸。置管并妥善固定后,协助患者恢复仰卧位。在恢复仰卧的过程及随后的调整手术体位的过程中,巡回护士都要协助麻醉师保护好腰背部的穿刺部位,避免导管脱出。麻醉过程中,麻醉师通常会利用局麻药的作用,通过调整患者的体位来达到阻滞平面。巡回护士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妥善固定患者的四肢,防止患者滑跌。

2.3术后体位指导

巡回护士护送患者冋患者后,应告知其家属,为避免术后头痛等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应去枕平卧6 h后,方可改换其他体位。

3结果

3.1穿刺准备时间

指从仰卧位调整到正确的穿刺体位的时间,试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相差值为4.9 min。

3.2穿刺一次成功率

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相差值19.6%。

3.3患者入室时与穿刺后的心率增快率

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相差值为16%。

3.4患者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相差值为5.7%。

3.5术后头痛发生率

试验组低丁对照组,相差值0.8%。

4讨论

通过对试验组病例在椎管内麻醉前、中、后的体位护理,强化了患者在麻醉前对于椎管内麻醉的认识,消除了患者对于麻醉的陌生感和恐惧感,提高了患者主动配合麻醉的能力;缩短了患者的麻醉准备时间,提高了麻醉穿刺成功率;降低了术后头痛等并发症的发生。手术室护士要做到为患者提供正确的体位护理,必须掌握有关椎管内麻醉的相关知识,尤其是麻醉体位的知识,才能正确地指导患者,配合麻醉,达到为患者实施舒适护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上一篇:重视老年病人的麻醉下一篇:养护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