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痛方法

2024-10-19

镇痛方法(通用10篇)

镇痛方法 篇1

对于分娩的疼痛控制一直是妇产科医师们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 本文通过收集相关的资料对产科的麻醉和分娩镇痛方法进行探讨和分析, 为临床医师提供的参考, 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调查主要选取2010年10月到2011年12月之间我院妇产科的623例患者资料, 同时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常见的产科麻醉方法和分娩镇痛的方法。

1.2 方法

通过分析我院妇产科2010年10月到2011年12月之间我院妇产科的623例患者资料, 结合相关的文献, 对常见的麻醉方法和分娩镇痛方法进行总结。

2结果

通过相关的资料分析, 其中目前产科中常见的麻醉方法主要有:硬膜外麻醉、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以及全身麻醉。而常见的分娩镇痛方法有:经皮神经电刺激镇痛、吸入镇痛、药物镇痛以及局部镇痛等方法。

3讨论

3.1 麻醉方法

对于常见的产科麻醉主要有三种[1]:硬膜外麻醉、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以及全身麻醉。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

3.1.1 硬膜外麻醉

这种麻醉的方法是进行剖宫产手术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方法, 而且麻醉的效果比较好, 麻醉的面积和血压也比较容易控制, 最重要的是这种方法对孕妇和婴儿造成的伤害较小。一般选取的是1.5%~2%的利多卡因, 或者采取0.5%的布比卡因药物进行麻醉, 麻醉面为T8左右, 穿刺的点一般为L1~2或者L2~3间隙。其中硬膜外的药量一般需要减少为非孕妇的1/3。

3.1.2 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

这种麻醉的方法主要结合了腰麻与硬膜外而形成的一种麻醉方法。而且这种方法麻醉效果快, 且能够很好的放松肌肉, 同时更好的控制麻醉的平面和麻醉的时间, 并且可以提供术后的镇痛。本麻醉方法主要依据CSE的穿刺方法, 在蛛网膜的下腔进行穿刺, 然后缓慢的注入10 m的布比卡因, 继而拔出针芯, 再从患者的硬膜外进行置管。根据患者的需要, 可以从硬膜外进行给药。

3.1.3 全身麻醉

这种麻醉的方法一般对于孕妇出现有精神障碍或者严重的并发症情况下, 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一般全身麻醉具有诱导比较迅速和气道比较容易控制的特点。具体的实施方法:首先, 在进行诱导之前的1 h进行口服抗酸的药物, 常见的有西咪替丁。然后, 产妇采取左侧倾斜30°的体位, 同时做好各项指标的检测, 并且需要给予供氧 (一般流量控制为>6L/min) 。其次, 做好手术准备, 并进行麻醉诱导, 一般采取硫喷妥钠4~5 mg/kg和1.5 mg/kg的琥珀胆碱药物。一般麻醉维持需要采用50%的氧化亚氮复合0.5%的氟烷或者是采用0.75%的异氟醚。另外需要注意避免出现过度的通气, 一般在胎儿进行取出之后, 进行加深麻醉, 并追镇痛药物。

3.2 分娩镇痛方法

3.2.1 经皮神经电刺激镇痛

一般可以刺激较粗的传入神经, 并且激活脊髓背角。而这种镇痛的机制还是处于不清楚的阶段, 通过分析很有可能和突触前与突触后的抑制有关。一般电极放置在孕妇的背部T10-L1出, 同时刺激的频率和强度需要逐渐的进行调节到满足孕妇的最大镇痛效果[2]。

3.2.2 吸入镇痛

对于这种方式主要是采取笑气进行吸入而达到镇痛的效果。一般主要采取的是50%的N20和50%的O2进行混合。这种镇痛的优点在于作用的时间短, 同时近期的副作用比较少。其缺点主要表现为孕妇出现头晕和烦躁不安以及恶心等情况的发生, 另外在孕妇进行吸入的时候, 过度的通气很容易引起口干或者呼吸性的碱中毒现象生。其中吸入的装置一般采取面罩或者口器, 待孕妇出现过度的镇静, 便可以松开面罩, 完成镇痛。

3.2.3 药物镇痛

一般在主要采取的是阿片类的药物, 但是这种药物一般具有较大的副作用, 常见出现有胃滞留和恶心与呕吐等, 一般采取肌内注射的效果缓慢, 而且作用也比较弱, 对于同一部位进行反复的注射很有可能影响孕妇的生物利用度。临床中常见的是采取静脉注射的方式, 一般见效比较快, 同时不存在生物利用度的问题, 常采取的是哌替啶药物[3]。

3.2.4 局部镇痛

对于硬膜外的镇痛一直以来是临床中采取分娩镇痛的重要方法之一, 这种镇痛的效果不仅显著, 而且对于分娩失败还可以进行剖宫产的麻醉, 具有双重的效果。一般对胎盘功能出现不全的胎儿也具有一定的作用。这种镇痛的方式也具有一定的副作用, 常见的有孕妇失去宫缩的感觉, 同时下腹部出现麻木等情况。有的孕妇还有可能出现低血压和尿潴留以及腹肌的收缩无力等情况发生。因此, 临床医师在使用这种方法镇痛时, 需要格外的引起注意, 防止不必要的事情发生。

综上, 对于产科的孕妇在进行麻醉时, 需要综合的进行考虑所要采取的麻醉方式, 尽量最大程度上保证孕妇和胎儿的安全, 同时满足手术的要求。对于分娩的镇痛常见的方法也比较多, 因此, 根据孕妇的情况进行合理的选取, 同时需要注意防止出现不良的反应。

摘要:目的 分析产科麻醉和分娩镇痛的具体方法。方法收集我院妇产科2010年10月到2011年12月之间623例患者资料, 并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总结具体产科麻醉和分娩镇痛的方法。结果通过文献的相关分析, 产科的麻醉方法主要有硬膜外麻醉和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以及全身麻醉, 而分娩镇痛方法主要有经皮神经电刺激镇痛和吸入镇痛以及药物镇痛和局部镇痛等。结论合理的选取有效的麻醉方式和分娩镇痛措施对产妇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产科麻醉,分娩镇痛,具体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文忠.产科麻醉与分娩镇痛方法浅析.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8 (1) :578.

[2]朱红卫.镇痛在分娩中的临床应用探讨.医药论坛杂志, 2008, 29 (4) :23-24.

[3]徐丽荣, 刘莹, 王志国.不同浓度的布比卡因用于分娩镇痛尝试.中外健康文摘, 2008, 5 (20) :577-578.

镇痛方法 篇2

关键词 镇痛 人工流产 应用分析

鉴于人工流产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人工流产在临床上被广泛用来终止早期妊娠,但是部分患者感觉疼痛难忍,甚至出现人工流产综合征,因此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无痛人工流产的需求逐渐增加。2010年4月~2011年4月将丙泊酚用于人工流产术中,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择自愿要求人工流产而无禁忌证及并发症患者60例,年龄20~38岁,平均31.5岁;孕次1~6,产次0~3次;孕龄42~80天,平均59.5天。其中瘢痕子宫28例,哺乳期子宫15例,随机分3组,各组年龄,孕产次,孕龄经统计学检验无明显差异。A组(度非合剂静脉注射组)20例,B组(丙泊酚静脉注入组)20例,C组(术前术中不采用任何药物)20例,吸宫时负压控制在40~70kpa。

术前准备:①术前避免性生活和感冒,排除妇科炎症,术前禁食禁水4小时;②严格执行异丙酚的禁忌证,做好抢救工作,手术者认真做好妇科检查,询问病史:③因药物作用时间短,故应当手术操作熟练,抓紧时间,在有效的麻醉时间内完成手术。

方法:①A组(度非合剂组):取膀胱结石位,静脉注射杜冷丁50mg+非那根25mg+5%葡萄糖8ml的混合液,常规消毒外阴,阴道及宫颈,患者安静入睡后,行人工流产术。②B组(丙泊酚组):术前禁食4小时,入室后摆放体位,经肘前静滴生理盐水100ml,消毒手术区后以1.5~2.5mg/kg,速度4mg/秒,缓慢推注丙泊酚,待孕妇意识丧失后立即手术。若患者出现血压升高或脉搏升高大于基础值的20%或出现肢体活动,可追加初始量的1/2~1/3的用药量、术中由麻醉医师全程监护。③C组,术中术后不使用任何药物。

疗效判断标准:⑴镇痛效果评定[1],将镇痛效果分为3级:①显效,术中患者自述完全无痛,安静,表情自然;②有效:患者仅诉有轻微胀痛,牵扯痛,基本安静;③无效:患者疼痛明显,大声呻吟。⑵宫口扩张情况,以6号扩张器能顺利通过为標准:①满意:孕妇基本无感觉,6号扩条通过无阻力;②一般:患者稍有不适,6号扩条通过有阻力;③差:患者疼痛呻吟,5号扩条难以通过。⑶术中出血量级子宫收缩幅度,术中出血量以量杯度量。

统计学处理:X2检验及P检验。

结 果

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情况:各组用药前及术后10分钟内检测血压脉搏呼吸,发现B组术后呼吸频率较术前呈下降趋势,由20.08±2.75/分钟降至17.63±0.52分钟,其他生命体征无明显变化。

镇痛效果与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情况,3组比较镇痛效果差异有显著性,A组满意率95%,B组满意率100%,均无人流综合征发生。注:经X2检验,镇痛效果B组与A组相比,X2=20.5,P<0.005,差异有显著性,镇痛效果A组与C组相比,X2=98.72,P<0.005差异有显著性。经X2检验,人流综合征B组与A组相比,X2=6.16,0.025>P>0.001差异具有显著性;人工流产综合征A组与,C组相比,X2=26.88,P<0.005,差异有显著性。

宫口扩张情况:A、B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5),注:经X2检验,镇痛效果B组与A组相比,X2=0.9,P>0.05,差异无显著性。

术中出血量及子宫出血幅度:3组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中出血量及子宫收缩幅度比较无差异。

讨 论

人工流产术中的疼痛主要是由于扩张子宫颈及手术刺激子宫所引起;人工流产综合征则是应为子宫颈受牵拉,扩张,子宫壁收到刺激引起迷走神经反射性兴奋,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心率及血压下降的一系列反应,支配子宫的神经除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外,还有感觉神经,尤其在子宫颈口处最为丰富。

杜冷丁(盐酸哌替啶)为阿片受体激动剂,是目前最常用的人工合成强效镇痛药。其作用类似吗啡,效力为吗啡的1/10~1/8,与吗啡在等效剂量下可产生同样的镇痛,镇静及呼吸抑制作用,但后者维持时间较短,本品为中枢系统的H及K受体激动剂而产生镇痛,镇静作用,静脉注射后2~5分钟出现镇痛作用,持续约2~4小时,能短时间提高胃肠道括约及平滑肌的张力,减少胃肠蠕动,从而减少由于人流综合征引起的恶心、呕吐。而非那根有较强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能增强镇痛药作用,有镇吐作用。二者合用镇痛效果明显增加,防止人流综合征的发生,但患者术后苏醒较慢,平均2~8小时,故门诊多人次使用不利于观察,丙泊酚是一种适用于诱导和维持全身麻醉的短效静脉麻醉药(约30秒),具有起效迅速,作用时间短,苏醒快的特点,且患者苏醒后对手术无记忆,术中不影响子宫收缩,不会增加出血量,术后无头晕呕吐等不良反应,故受到自愿终止妊娠的早孕妇女的欢迎,但是丙泊酚为深度镇静剂,对宫颈口粘连、剖宫产术后的患者或初次妊娠的少女,术中扩张子宫颈口困难,在麻醉状态下强制性机械性扩张宫颈容易导致子宫穿孔,宫颈裂伤等危险。如若遇到此类患者,宜先静推安定注射液10mg后采用此种麻醉方法。

人工流产是对避孕失败的有效补救措施,随着镇痛方法在人流术中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手术质量,避免了对广大妇女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本文中提到的两种镇痛方法在临床应用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且各有利弊,度非合剂扩张宫颈效果较好,且费用相对便宜,但是由于患者术后苏醒较慢,对于多数患者不利于门诊观察,而且其镇痛效果比丙泊酚略差;而丙泊酚静脉给药必须在有专职麻醉医师监护,血氧检测仪进行有效的监控才能进行,在临床实际应用中,根据医院条件和患者的具体经济情况,选择适当的镇痛方法,从而提高服务质量,保障妇女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王育华,王波.无痛人流术的临床应用.中国使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10):589.

2 杜娟,王金凤.两种止痛方法用于人工流产术的比较.生殖与避孕,1998,18(4):249-250.

镇痛方法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160例硬膜外麻醉下骨科下肢手术患者行术后镇痛治疗。男84例, 女76例, 平均年龄42.3 (17~68) 岁;ASAⅠ~Ⅱ级。

1.2 麻醉情况

手术均为下肢单一闭合性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手术时间2~3.5h。硬膜外麻醉取L3-4或L2-3间隙穿刺, 向头侧置管, 置管深度3~4cm。试验量2%利多卡因4 ml, 首次量2%利多卡因与0.75%罗哌卡因1:1混合液12~15ml, 此后每50~60min追加维持量2%利多卡因与0.75%罗哌卡因1:1混合液5~6 ml。于注射首次量后20~25min内开始手术。手术结束时如末次给药已超过30 min, 则追加2%利多卡因与0.75%罗哌卡因1:1混合液2 ml。160例硬外追加局麻药次数为2~3次。

1.3 镇痛方法

分静脉镇痛 (PCIA) 与硬外镇痛 (PCEA) 两种方式, 用药总量E2组为200ml, 其他三组为100ml。持续时间四组均为36~48h。术后即开启使用。

静脉镇痛:VD组 (n=40) 12μg/ml丁丙诺啡+0.004%托烷司琼;VS组 (n=40) 1.2μg/ml舒芬太尼+0.004%托烷司琼。给药模式均为持续2ml/h+PCA 0.5ml/15min。

硬外镇痛:E1组 (n=40) , 0.2%罗哌卡因+3μg/ml丁丙诺啡, 给药模式为持续剂量2 ml/h+PCA 0.5 ml/15min;E2组 (n=40) , E2组 (n=40) 选用0.125%罗哌卡因+1.5μg/ml丁丙诺啡, 给药模式为持续剂量4 ml/h。

1.4 观察与评级

术后随访3d, 观察术后4h、8h、24h、32h及使用完毕时视觉模拟评分[VAS]:0分无痛, 10分最痛;并询问总体镇痛效果:<3分良好, 4~5分为满意, 6~7分效果较差, 7分以上无效。观察使用期间的不良反应及健侧股四头肌肌力。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等。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均数±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O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表2)

*与1组比差异显著 (P<0.01)

#与VD组比P<0.05, ##与VD组比P<0.01;*与E2组比P<0.05, **与E2组比P<0.01

3 讨论

术后镇痛能够减轻手术患者术后痛苦, 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罗哌卡因对心脏毒性小, 可产生感觉-运动神经阻滞分离等特性, 低浓度、小剂量硬膜外给药是术后镇痛的良好辅助方式[1]。使用硬外镇痛的四组患者多数都取得了良好的镇痛效果, 但在使用小剂量PCEA组 (E1组) 中, 但仍有近1/4的患者镇痛效果不满意, 主要原因可能与2ml/h的维持量较小有关, 并且镇痛效果与手术部位有较大的关系。手术部位神经支配节段越远离穿刺点, 镇痛效果较差的发生率越大。该组中有近1/3的患者有按压自控开关的行为, 部分患者按压自控开关后疼痛得以缓解或消失。相对应的, E2组镇痛效果明显好于E1组。这与E2组用药剂量较大能够阻滞较广的神经节段有很大关系。佘守章[2]等的研究亦认为4~6m1/h速率是国人术后硬膜外镇痛的量佳方案。

E2组、VD组及VS组镇痛效果较E1组好, 但随之而来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升高。与其他组相比, E2组尿潴留发生率显著升高, 这与硬外神经阻滞节段较广有关。丁丙诺啡引起恶心呕吐的作用表现得也比较明显, VD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仍明显高于其他三组。VS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与E1组E2组相似, 说明1.2μg/ml舒芬太尼作为镇痛剂量是比较合适的。

摘要:目的观察骨科下肢手术不同方法PCA术后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法骨科下肢手术患者160例, 随机分为四组, 各40例。分别以四种方式行术后镇痛:E1组罗哌卡因+丁丙诺啡;E2组罗哌卡因+丁丙诺啡。VD组丁丙诺啡+托烷司琼;VS组舒芬太尼+托烷司琼, 国产一次性镇痛泵给药。术后随访3d观察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镇痛满意度VD组、VS组及E2组优于E1组 (P<0.05) ;尿潴留E2组高于E1组、VD组、VS组;恶心呕吐发生率VD组高于其他三组。结论不同方法的术后镇痛均能提供满意的镇痛效果, 但各自均有不良反应的发生, 在使用中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较佳的方法以及个体化给药。

参考文献

[1]Katz JA, Bridenbaugh PO, Knarr DC, et al.Pharmacodynamics and pharamkinetics of epidural ropivacaine in humans.Anesth Analg, 1990, 70:16-21.

镇痛方法 篇4

【关键词】硬膜外自控镇痛 ;静脉自控镇痛; 老年患者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177-01

老年手术患者由于多有合并症,并发症,往往术后疼痛难忍,进一步延迟伤口恢复,影响治疗效果,因此给予有效的术后镇痛是影响老年患者预后的重要方面,本文通过观察比较硬膜外自控镇痛与静脉自控镇痛方法对老年患者的影响,总结其临床价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82例行外科手术的患者,男44例,女38例,年龄均≥60岁,年龄在62~81岁,平均年龄为70.3±0.5岁,随机分为观察组(硬膜外自控镇痛)和对照组(静脉自控镇痛),各41例,观察对比麻醉前(T0)、手术结束(T1)、术后24h(T2)、术后48h(T3)的各时间点对静脉血进行采血并检测其血浆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等凝血功能指标及血糖(BS)、血浆皮质醇(COR)等应激反应指标,同时观察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液量及术后疼痛评分。

1.2 術后镇痛方法: 均使用电子泵(韩国ACE公司生产,型号:AutoMed),设置PCA参数为2~3ml的负剂量,单次使用0.5ml的PCA量,每次锁定的时间为15min,背景流量设定为2.0ml/h[1]。

1.2.1 观察组 使用电子泵,采取硬膜外导管与PCA泵连接的方式进行镇痛。麻醉药物为0.2mg的芬太尼联合200mg的布比卡因,配入100ml的生理盐水[2]。

1.2.2 对照组 使用电子泵采取静脉穿刺及套管针与PCA泵连接的方式进行镇痛。麻醉药物为5mg的氟哌利多联合1mg的芬太尼,配入100ml的生理盐水。

1.3 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法进行疼痛评分,无疼痛:0分;轻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9分;剧烈疼痛:10分。

1.4 统计学分析: 本组麻醉效果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单位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均数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07.3±53.9min,术中出血量为409.6±133.1ml,输液量为1532.9±508.7ml,术后疼痛评分为1.1±0.8分;对照组手术时间为110.3±41.9min,术中出血量为403.4±139.7ml,输液量为1654.8±362.2ml,术后疼痛评分为3.1±0.3分,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液量及术后疼痛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T0、T1时间段,凝血功能指标及应激反应指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T2时间段,凝血功能指标及应激反应指标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T3时间段,应激反应指标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T2~T3时间段,凝血功能指标及应激反应指标与T0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程度更为显著。见表1

3 讨论

本文统计发现,硬膜外自控镇痛的方法能明显减轻老年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尤其在减轻患者机体的应激反应方面在T2时间段效果卓著,在T2~T3时间段的凝血功能改善明显,表明此法能有效经交感神经阻滞后引起阻滞的区域血管发生扩张,加速血流,保证组织间液转移到血管内稀释血液,使用的局麻药物能显著使纤维蛋白原及凝血酶降解,改善凝血功能,进一步预防或减少发生术后血栓的栓塞性并发症发生率。可见,硬膜外自控镇痛与静脉自控镇痛方法对老年患皆具有良好术后镇痛效果,并且皆能改善老年患者手术的应激反应及凝血功能,硬膜外自控镇痛方法在此方面表现更占有优势,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合理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传义,符丽,何柱良等,术后不同镇痛方式对老年患者应激反应和凝血功能的影响[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9,26(6):786-788

蔓荆子镇痛作用的炮制方法探讨 篇5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用药

马鞭草科植物单叶蔓荆干燥成熟果实生品、炒黄品[1]、酒炒品[1]水煎液, 浓度均为生药0.5 g/ml;0.025 g/ml乙酰水杨酸和0.6%醋酸临时用蒸馏水配制;生理盐水。

1.2 动物

SPF级KM小鼠由湖北省实验动物研究中心提供, 许可证号SCXK (鄂) 2003-0005。

1.3 方法

体重为18~22 g小白鼠50只, 雌雄兼有, 随机分为5组, 分别以生理盐水、蔓荆子生品水煎液、炒黄品水煎液、酒炒品水煎液、0.025 g/ml乙酰水杨酸灌胃, 30 min后, 采用醋酸扭体法[2], 各鼠均腹腔注射0.6%醋酸0.2 ml, 观察小白鼠出现扭体反应的时间。

2结果

注:与生理盐水组对照, *P<0.01;与生品组对照, **P<0.05

由上表可以看出蔓荆子生品组、炒黄品组、酒炒品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有显著差异。蔓荆子生品组与炒黄品组、酒炒品组比较有显著差异。表明蔓荆子生品、炒黄品、酒炒品均有明显镇痛作用, 炒黄品、酒炒品不及生品的镇痛作用。

3讨论

蔓荆子主要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头痛、齿龈肿痛、目赤多泪、头晕目眩等。蔓荆子药用历代有生用和制用之分。古代以生用为主, 现代以微炒、炒焦较多, 炒炭自古极少。蔓荆子果实中含有多种挥发油以及黄酮类等化学成分, 具有解热、镇痛、抗炎等多方面作用, 挥发油和黄酮类是镇痛有效成分[3], 炒制过程中随样品炮制程度加重, 挥发油含量明显下降[4], 必将影响其镇痛效果。动物实验表明蔓荆子生品、炒黄品、酒炒品均有明显镇痛作用, 生品镇痛作用最强, 炒制后, 其镇痛效果降低, 酒制也未增加其镇痛作用。取其镇痛作用时, 建议蔓荆子生用较好。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一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附录162.

[2]陈奇.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360.

[3]王冬, 李秋红, 周凯.蔓荆子的化学、药理与炮制研究进展.中医药学报, 2008, 36 (1) :69-70.

镇痛方法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12月在骨科准备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13例, 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55例, 男30例, 女25例, 年龄51~75岁, 平均 (63.3±8.6) 岁;对照组58例, 男25例, 女33例, 年龄53~72岁, 平均 (62.5±7.7) 岁。两组的病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PCA使用方法

两组患者术后均使用PCA镇痛, 对照组由麻醉师向患者介绍PCA基本使用方法, 患者自行使用。试验组由麻醉师介绍PCA基本使用方法后由责任护士全程监控操作, 从术后6 h起, 在患者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基础上, 每隔1.5 h按压加注按钮, 行预防性用药, 并定时评估和记录患者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AS) 标准进行评定:0分代表无痛, 1~3分为轻度疼痛, 4~6分为中度疼痛, 7~10分为重度疼痛。

1.3 护理方法

1.3.1 心理护理。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宣教。观察组麻醉师向患者介绍PCA的基本知识与使用方法后, 责任护士对患者及家属术前实行个案宣教并获得知情同意:向患者再次详细解释PCA的目的、注意事项、效果及不良反应, 并说明适量镇痛药不会成瘾, 也不会影响伤口愈合, 解释镇痛泵预防性用药的方法及目的。同期指导患者及家属, 而不参与术后的主动的加注按钮加药。术后24 h由责任护士负责上述过程, 术后观察与指导, 不良反应进行早期预防与干预, 强化宣教沟通等。

1.3.2 术后护理。

对观察组进行术后护理, 措施如下。

(1) 疼痛护理。由于疼痛的主观属性, 许多患者因不了解疼痛治疗知识, 担心药物毒副作用及成瘾性, 往往选择尽量忍耐, 实在无法忍受才会报告医护人员处理, 错过了止痛的最佳时机。术后对观察组进行疼痛主动评估, 增加与患者的沟通交流, 随时了解疼痛趋向, 及时预防性加注冲击剂量, 术后24 h内每间隔6 h记录VAS疼痛评分, 有效提高了术后镇痛效果。

(2) 定时预防性加注镇痛药物的方法。手术结束后开始使用PCA镇痛, 通过静脉留置针持续恒量给药, 至手术结束后6 h起每隔1.5 h责任护士给予按压加注按钮, 实施预防性给药镇痛, 观察两组术后24 h内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

(3) 监测生命体征及镇痛效果。在预防性加注镇痛泵药物期间, 每30 min观察记录血压、脉搏、呼吸和血氧饱和度, 尤其注意观察患者呼吸频率、幅度。术后24 h内每间隔6 h主动进行VAS疼痛评分记录。

(4) 不良反应。记录使用PCA的患者术后常见的不良反应, 如恶心呕吐、尿潴留、呼吸抑制、血压下降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学分析, VAS疼痛评分等计量资料以±s表示, 计量资料及计数资料间的两两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术后12、18、24 h镇痛效果以VAS评分定量。结果显示试验组在术后12、18、24 h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在髋关节置换手术后使用PCA的护理工作中, 护理人员除掌握PCA的基本原理、使用方法外, 还应做到及时评估患者疼痛评分, 灵活使用PCA加注频率, 这样大大提高了PCA镇痛效果, 避免了患者自行操作不当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如遇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应及时处理。确保PC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增加患者舒适感。

参考文献

[1]白雪.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综合康复疗效观察的临床对照试验[J].中国骨伤, 2009, 22 (6) :417-420.

人工流产三种镇痛方法效果比较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3年8月~2005年8月,选择门诊自愿行人工流产,无手术禁忌证的妇女400例,年龄18~40岁,停经<8周,随机分为四组,A组为米索前列醇组,B组为宫术宁胶棒组,C组为安定组,D组为口头给予安慰剂组,每组孕妇年龄、体重、停经天数及孕产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A组:人工流产术前2 h空腹顿服米索前列醇400μg。B组:受术者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后宫术宁胶棒插入宫颈管,5 min后取出施术。C组:受术者取膀胱截石位,于肘前静脉给予安定10 mg缓慢推注(无用药禁忌),待5~10 min后按常规进行手术。D组:口头给予安慰剂施术。

1.3观察项目及标准

1.3.1疼痛扩张宫颈吸宫时疼痛情况,其镇痛标准,以受术者感觉分为四级。Ⅰ级(无痛):无疼痛感,表情自然,安静合作;Ⅱ级(轻度疼痛):自述下腹隐痛或坠感,极易耐受;Ⅲ级(中度疼痛):轻度呻吟,自述下腹疼痛明显,尚能合作;Ⅳ级(重度疼痛):难耐受,疼痛剧烈,大声呻吟、呼叫,不能安静地与术者合作。

1.3.2宫口松弛程度的确定Hegar’s扩张器进入宫颈内口无阻力为标准。显效:无阻力通过6.5号Hegar’s扩张器;有效:无阻力通过5.5号Hegar’s扩张器;无效:需用小于或等于5号扩张器扩张宫颈。

1.3.3术中出血量以量杯度量。

1.3.4人工流产综合征情况观察有无恶心、呕吐、心慌、胸闷、心率下降(较术前下降≥20 bpm)及血压变慢(≥2.67 kPa)。

1.4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镇痛方法的自动扩宫和阵痛效果比较见表1。

2.1.1阵痛效果吸刮宫腔时疼痛明显,其次为扩张宫颈时疼痛,四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2.1.2扩宫效果四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A组自动扩宫有效率达86%,B组和C组分别为38%和45%,对照组仅14%,A组明显优于B、C组(P<0.01);B、C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术中出血量比较见表2。

2.3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情况见表3。

从表中可见A组出血量均小于前三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B、C组分别于D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A、B、C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目前,人工流产术仍是避孕失败或意外妊娠的主要补救措施之一。随着妇女生殖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要求尽量减少受术者痛苦。子宫颈由结缔组织、平滑肌、血管和弹力纤维组成,其感觉神经丰富。特别是压力感受器丰富;子宫颈有丰富的神经支配,除了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外,还有感觉神经。人工流产术中疼痛是因扩张宫颈、负压吸宫时刺激引起组织释放一些致痛物质,作用于神经末梢所致。宫颈内口处副交感神经感受器最丰富,扩宫时受到刺激,可引起心血管副交感神经和冠状动脉痉挛。因此,在人工流产术中采用扩张宫颈和镇痛的方法十分必要。

理想的人工流产镇痛方法应简便、迅速、安全、有效。米索前列醇PGE1作为一种新型的PGE1口服前列腺素(PGE1)衍生物米索前列醇,既保留了PGE1的原有活性,又克服了天然PGE1许多缺点。米索前列醇口服,吸收迅速,其放射峰值在口服30 min即可在血浆中检测到,然后迅速去脂化变成半衰期为30 min的米索前列醇。PGE1可激活胶原酶及弹性硬蛋白酶,使宫颈纤维分解,结构松解,伸展性增加,而具有促宫颈成熟和扩张宫颈作用[1]。本研究结果显示,米索前列醇有良好的软化及扩张宫颈作用,总有效率为86%。另外米索前列醇对子宫平滑肌具有收缩作用,能减少术中出血量。

安定是中枢性催眠镇定药,能解除焦虑而不产生或仅有轻微的运动障碍或精神症状,镇静药对中枢神经系统均有抑制作用。静脉推注安定10 mg后,数分钟即出现困倦及构音不清。静脉注射后其血浓度降低分成两个时相,前时相为分布相,分布到全身各器官和组织,血浆半衰期仅为2.5 h左右,后时相为消除期,半衰期为1~2 d。术前静脉用药毒性小,有较强松弛作用,能选择性的使子宫肌纤维松弛,但不影响子宫收缩,不增加术中出血量,可降低受术者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少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常见的副反应为思睡、乏力、肌张力低、易摔倒等,对呼吸及血压无明显抑制作用。

宫术宁胶棒表面涂有利多卡因、山莨菪碱、润滑剂等,韧性强,刺激小,操作方便。表面涂有的利多卡因是局部麻醉药,此药有穿透力强,扩散快,局麻作用持久,毒性低,起效快,对中枢神经影响小,无局部刺激等优点。扩宫前放入宫颈管,有使宫颈平滑肌松弛宫颈内口扩张的作用,能达到软化宫颈,扩张宫口的目的。其能阻断宫颈管内感觉神经末梢对外来刺激的反应和迷走神经的传导,能有效预防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

本文观察结果显示,米索前列醇用于人工流产中扩宫镇痛效果明显,其自动扩宫总有效率为86%,居各组之首。在扩张宫颈时无一例重度疼痛,在吸刮宫腔时,中度以下疼痛者占81%,而安慰剂组分别为5%和18%,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用安定组和宫术宁胶棒组,重、中度疼痛发生率分别为35%与38%,31%与42%,与米索前列醇比较差异可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与D组比较,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病率均明显下降。总之,三种镇痛方法均有简单、安全、迅速、有效的特点,对术时出血无明显影响,易于掌握,是用于人工流产术中扩宫镇痛的较好方法,值得在基层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镇痛方法 篇8

关键词:剖宫产术后镇痛,方法,镇痛效果,不良反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择200例剖宫产术后产妇, 年龄22~32岁, 初产妇, 孕37+3~41+4周, 平均39周, 所有产妇均无心、肝、肾及血液系统疾病, 无母乳喂养禁忌证, 无止痛药过敏及成瘾史。

1.2 方法

术中常规穿刺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 麻醉效果均满足手术要求, 无辅助用药, 手术时间25~40 min。随机分为两种:A组100例, 术毕拔除硬膜外导管, 静脉镇痛泵持续泵人复合液2 ml/h (100 ml复合液中含芬太尼1 mg、布托菲诺6 mg) 维持50 h;B组100例, 术毕使用硬膜外腔注入镇痛剂 (吗啡1.5~2.5 mg+止吐剂) 后拔除硬膜外导管。

1.3 观察指标

两组均实行母婴同室、母乳喂养、按需哺乳。观察术后镇痛效果及满意度, 同时观察恶心呕吐、皮肤瘙痒、下肢活动, 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AS) :0为无痛、10为剧痛, <3为优、3~4良、>5为差。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 (x¯±s) 表示, 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护理

2.1 术前加强孕妇心理护理和知识宣教, 消除紧张与恐惧, 请麻醉师讲解镇痛的优点及副反应, 介绍使用相应镇痛方法产妇的体验, 消除疑虑。

2.2 术后做好基础护理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 应用静脉镇痛泵者讲解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予去枕平卧6 h, 持续心电监护, 观察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子宫收缩、阴道流血量, 随时了解镇痛效果并作相应处理。

2.3 观察恶心呕吐反应由于吗啡、芬太尼有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如有发生, 嘱产妇呕吐时头偏向一侧, 防止误吸, 及时清除分泌物, 严重者暂停镇痛泵使用。

2.4 观察腹胀情况由于镇痛使舒适度提高, 产妇翻身、活动减少, 易发生腹胀, 术后6 h协助翻身, 取自由体位, 24 h拔除尿管后下床活动, 指导产妇顺时针按摩腹部。

2.5 术后母婴同室, 做好乳房护理, 指导饮食, 教会母乳喂养方法及技巧, 观察泌乳情况, 教会产妇及家属婴儿护理的方法。

2.6 做好心理护理讲解相应镇痛的特点, 说明子宫收缩不会被抑制, 但疼痛呈阵发性、较轻, 从而减少误解, 告知产妇及家属自我观察方法。

3 结果

使用镇痛药物后, 结合护理人员的宣教及精心护理, 两组产妇剖宫产术后自觉舒适感较好, 术后疼痛不明显, 不良反应的发生少。通过术后24 h观察及比较, 两种镇痛方法均能有效减轻剖宫产术后疼痛, 镇痛评分优良率无显著差异, 见表1;两组产妇术后使用镇痛药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2。

4 讨论

分娩镇痛的护理 篇9

关键词 分娩镇痛 护理 硬膜外麻醉镇痛

分娩镇痛的护理要求

分娩镇痛技术对护理的要求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三方面:①建立一个充满信任感的分娩环境;②增加产妇获得镇痛技术支持的愿望;③增加产妇战胜产痛的信心。

分娩镇痛的护理措施

健康教育:在实施健康教育中,要十分注重帮助产妇了解分娩的生理过程,提高产妇对分娩痛影响母婴健康的认识,加深她们对分娩镇痛意义的认识,帮助她们尽可能了解分娩镇痛的各种技术及相关要求。

分娩准备教育:其内容包括:①妊娠期母体变化、临产先兆、分娩过程和新生儿护理;②分娩环境、产房设施、助产人员及各种服务支持措施,消除因陌生而产生的惧怕心理;③训练分娩配合方法——宫缩时的呼吸运动与按摩方法。

帮助产妇了解分娩的生理过程:要给孕妇和家属讲解妊娠分娩的基本生理知识,消除对分娩的恐惧与焦虑。同时,及时提供产程进展的相关信息,给予支持和鼓励,还要告知分娩过程中胎儿是觉醒的,以鼓励产妇主动参与分娩活动。

认识分娩痛对母婴健康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母婴的基础代谢率增高,氧需量增加,同时因儿茶酚胺水平增加而使全身代谢增加、血压升高、心率增快,胎儿氧合减少、酸中毒;产妇喊叫呻吟、过度通气、脱水过度的身心消耗还会造成心理创伤,导致焦虑、恐惧、产后抑郁乃至产后精神病。

认识分娩镇痛的意义:①分娩镇痛对母婴的益处主要表现在,它可提高分娩期母婴安全性、缩短产程、降低手术产率、减少产后出血、降低胎儿缺氧、降低新生儿窒息、支持产妇心理健康等。②分娩镇痛是每一位产妇胎儿的权利,妇女有权享受安全、幸福的分娩服务,胎儿有权在宫内、宫外都受到保护和善待。③分娩镇痛是现代文明产科的标志,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从古到今人们盼望的一种人类早期保护措施,医生无权不提供此项服务。④分娩镇痛对母婴无害,对产程无影响或可加速产程,起效快,作用可靠,能达到全产程的镇痛,方法简便。产妇清醒,能配合分娩。

心理行为支持:要提供全程陪护,陪产与家人陪伴,鼓励进食饮水、下床活动,及时提供产程进展的相关信息,树立分娩信心。要讲解分娩相关知识,分析分娩痛的原因及作用,提高产妇对产痛的耐受能力。同时,要给予情感关注,体贴关怀产妇并教会其丈夫参与分娩活动。

技术干预:目前分娩镇痛技术包括下列八种:①精神预防性分娩镇痛法;②陪伴分娩;③针灸、电磁刺激(TANS、HANS)、水针等;④药物镇痛:安定、度冷丁、曲马多、芬太尼等;⑤静脉麻醉:氯胺胴、安氟醚/异氟醚等;⑥吸入麻醉:笑气;⑦局部麻醉:宫颈旁阻滞、阴部神经阻滞;⑧椎管内麻醉:硬膜外阻滞、双管硬膜外阻滞、蛛网膜下腔阻滞、骶管阻滞等;⑨病人自控镇痛术(PCA)。产科医生应根据病人情况和本人所熟悉的技术作充分的分析,然后选择1~3种方法的组合,如精神预防性分娩镇痛法加陪伴分娩加电磁刺激,或精神预防性分娩镇痛法加宫颈旁阻滞等。

镇痛效果的护理评价

客观评价尺度包括疼痛缓解程度、有无宫缩抑制、有无产程延长、有无出血增多、有无新生儿窒息和是否得到及时处理几方面。

主观评价尺度主要是产妇对分娩过程的感受。产妇获得安全、幸福的分娩经历是分娩镇痛术的最终目标。

分娩镇痛法——持续硬膜外麻醉镇痛的观察及护理心得。

(1)术前准备:包括①认知准备——产妇及家属的知情选择;②助产士的术前宣教;③产科医师、麻醉师的术前谈话;④医学准备——了解病史(既往疾病、麻药使用情况)、出凝血情况、凝血功能检查、有无禁忌证。⑤用物准备-麻醉穿刺包、药品、环境、器材等;⑥准确提供信息。⑦细致的产前教育。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⑨配合正确的膳食营养。

(2)术中配合:①环境准备,要提前准备适合麻醉操作的环境;②操作准备包括建立静脉通道、监测生命体征和协助摆好病人的穿刺体位。关心体贴产妇,取得产妇配合。

由于麻药和镇痛药本身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如宫缩乏力、尿潴留、皮肤瘙痒、恶心、呕吐等,应加强对这些情况的观察。如出现宫缩乏力,可使用小剂量的催产素进行引产,注意催产素点滴的使用事项和观察重点,以防子宫强直收缩,导致子宫破裂发生。如出现尿潴留,护士应及时协助产妇排尿,同时可配合以下一些方法促排尿,如用温水冲洗会阴部,用温热毛巾敷下腹部及听流水声刺激尿意等,必要时予以导尿。皮肤瘙痒、恶心、呕吐是麻醉镇痛药常见的不良反应,在这些产妇应注意防止窒息的发生,并随时保持口腔的清洁舒适,减少不良刺激。

参考文献

剖宫产术后镇痛几种方法的比较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选择无合并严重心肺疾患,重度妊高症,先兆子痫,ASAⅠ~Ⅱ级,38周妊娠以上孕产妇。

1.1 一般资料

全组共3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120例,年龄18~41岁,其中18~30岁217例,31~41岁143例,体质量48~132kg。分为静脉镇痛组、硬膜外镇痛芬太尼组、硬膜外镇痛吗啡组。

1.2 方法

镇痛分3组,Ⅰ组静脉镇痛组,药物配方:芬太尼0.8mg+氟哌利多2.5mg+NS至100mL,2mL/h。Ⅱ组硬膜外镇痛芬太尼组,药物配方:芬太尼0.8mg+0.75%左旋布比卡因10mL+NS至100mL,2mL/h。Ⅲ组硬膜外镇痛吗啡组,药物配方:吗啡6mg+0.75%左旋布比卡因10mL+盐酸异丙嗪12.5mg+NS至60mL,1mL/h,手术结束前10min硬膜外腔给饱和量(吗啡1.5mg+盐酸异丙嗪5mg+NS至10mL,根据产妇情况一次注入7~10mL)。

观察项目:术后12、24、36、48h由专人观察并记录产妇心率(HR)、血压(BP)、血氧饱和度(SPO2)、镇痛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疼痛程度按WTO分级:0度:不痛。Ⅰ度:轻度痛,为间歇痛,可不用药。Ⅱ度:中度,为持续痛,影响休息需用止痛药。Ⅲ度:为持续痛,不用药不能缓解。Ⅳ度:严重,为持续剧痛,伴血压、脉搏变化。

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P<0.01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1.3 结果

3组生命体征无显著差异(P>0.05),硬膜外镇痛组镇痛效果满意,Ⅲ组优于Ⅱ组,硬膜外镇痛组优于静脉组,见表1.静脉镇痛组恶心、呕吐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大于硬膜外镇痛组,皮肤搔痒发生率,硬膜外镇痛组大于静脉镇痛组,硬膜外Ⅲ组稍大于Ⅱ组,但无统计等意义。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发生率Ⅰ组大于其他2组(PC0.01).见表2。术后镇痛满意度Ⅲ组>Ⅱ组>Ⅰ组,见表3。

##与Ⅲ组比P<0.01

与Ⅲ组相比##P<0.01,△与Ⅲ组相比P<0.01,*与Ⅲ组相比P<0.05

2讨论

目前临床上最简便而安全有效的用药方法,即使患者自控镇痛,有静脉用药和硬膜外腔用药等多种途径,证实PCA具有较低的疼1痛评分和较高的满意度,具有明显的优越性,通过临床观察和调查满意度,以硬膜外吗啡+局麻药效果较理想,为加强镇痛效果,需先期注入负荷量,使患者迅速达到无痛状态,即在手术结束之前,给予一定的负荷量后再给予PCEA(硬膜外自控镇痛),为一良好的镇痛方式,而硬膜外持续输注芬太尼和静脉注射芬太尼具有相同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持续硬膜外腔输注芬太尼镇痛效应是芬太尼全身吸收以后重新分布到脑的结果,而吗啡止痛作用于脊髓神经元突触后膜,减少突触前递质的释放和突触后膜的超极化,而发挥镇痛效应。作用于相应节段的阿片受体上,阻断传导通路,同时吗啡与受体结合激发内啡肽释放而产生镇痛效应,抑制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去甲肾上腺素释放,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浓度降低,疼痛阈值提高。

PCA的理想镇痛药应起效快,作用时间中等,不应有封顶效应,且不引起恶心、呕吐和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经验证明,阿片类药物无疑是术后急性疼痛治疗最常用的药物,与非甾体抗炎药相比,它镇痛作用无封顶效应,也没有导致胃肠出血的风险[1]。硬膜外吗啡+局麻药的效果可能要好一些[2],而芬太尼+氟哌利多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无组胺释放和静脉扩张作用。氟哌利多属于丁酰苯类药,具有很强的镇静、镇吐作用,但其中枢多巴胺拮抗作用可产生锥体外系症状,表现为多汗、肌强直、眼球上翻等,为患者及家属所不能接受,曾遇1例锥体外系症状较重者,产妇不能说话、肌强直、眼球上翻,家属意见很大,经处理给安定,停药4h后症状逐渐消失且镇痛不完全。本组资料显示,Ⅰ、Ⅱ组锥体外系症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Ⅲ组,而Ⅰ、Ⅱ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Ⅲ组由于加入盐酸异丙嗪,抗组胺作用增强,降低皮肤搔痒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所以皮肤搔痒的发生率远远低于文献报道,稍高于Ⅰ、Ⅱ组,但无统计等意义。由于产妇术后均保留尿管24~48h,无法统计尿潴留的发生率,各组均未见有明显的呼吸抑制发生。

综上所述,剖宫产硬膜外术后镇痛以吗啡+盐酸异丙嗪较为适宜,但要注意脱管现象,建议每天巡视二次病房,向家属及产妇解释清楚,取得合作,我们认为该方法是目前剖宫产术后镇痛安全而有效的一种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静,崔苏杨.术后镇痛与免疫[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6,9,22(9):717.

上一篇:无人机航测技术下一篇:平台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