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痛镇静(精选8篇)
镇痛镇静 篇1
摘要:目的 观察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患者联合应用咪达唑仑和芬太尼镇静镇痛治疗对血气、呼吸、循环系统指标的影响及脱机拔管成功率的关系。方法 142例ICU机械通气患者咪哒唑仑负荷量静脉注射之后, 持续锁骨下静脉泵入咪哒唑仑和芬太尼。观察用药前后呼吸、心率、血压、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 应用咪达唑仑与芬太尼镇静镇痛治疗后, 机械通气患者心率、呼吸逐渐平稳, 血氧分压, 血氧饱和度, 氧合指数亦明显改善 (P均<0.05) 。结论 咪哒唑仑联合芬太尼作用于ICU患者能保持满意的镇静镇痛效果, 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趋于平稳, 氧饱和度明显改善, 提高了脱机、拔管成功率, 从而提高了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ICU,机械通气,咪哒唑仑
镇静镇痛治疗是特指应用药物手段以消除患者疼痛, 减轻患者焦虑和躁动, 催眠并诱导顺应性遗忘, 从而增加人机协调, 降低机体氧耗的治疗。笔者自2009年10月至2010年12月对142例ICU机械通气患者常规应用咪唑安定和芬太尼进行镇静镇痛治疗, 观察该治疗对血气、呼吸、循环的影响并对其进行探讨、总结、分析, 为合理用药和管理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42例均为ICU机械通气患者, 患者需机械通气24 h以上。其中多发伤65例,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急性发作呼吸衰竭6例,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3例, 危重哮喘发作5例, 先心病术后41例, 心源性肺水肿8例, 重症有机磷中毒并急性呼吸衰竭11例, 重症胰腺炎3例。使用德国Drage Evita 4呼吸机, 呼吸模式为:辅助/控制模式 (A/C) 或同步间歇指令+压力支持模式 (SIMV+PSV) , PEEP设置为3~10 cm H2O, 潮气量为6~12 ml/kg, 动态监测血气分析, 并根据其调整呼吸机相关参数。
1.2 方法
在治疗原发病、对症治疗、呼吸机辅助呼吸的同时, 先予以咪达唑仑与芬太尼负荷量, 随后予以持续静脉微量泵入维持量, 并随时间延长及Ramsay评分调整泵入速度, 以达到所需的镇静效果。咪达唑仑负荷量静注为0.03~0.2 mg/kg, 维持量为0.03~0.2 mg/ (kg·h) ;芬太尼负荷量为1~3 μg/kg, 维持量为1~3 μg/ (kg·h) 。停药指征:①血气分析结果基本正常;②临床上决定对患者进行呼吸肌锻炼及为撤机做准备;③患者死亡。在镇静镇痛过程中实施每日唤醒计划, 以评估患者的精神与神经功能状态, 根据临床需要按Ramsay评分, 使镇静维持在2~5级。评估1次/ (1~2) h。用药后0.5 h, 2 h各做一次动脉血气分析, 以后1次/ (4~6) h血气分析, 监测患者氧分压及氧饱和度, 记录呼吸、心率、血压。根据监测结果适当调整呼吸机参数。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数据以
2 结果
2.1 镇静镇痛效果达到Ramsay 2~5级所需时间: (1.5~2.5) min, 大多数患者需达到Ramsay氏分级标准3~5级方能消除人机对抗。停药后平均清醒时间2~3 h。
2.2 对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 比较两组机械通气患者的RR、HR、PaO2、SaO2, 用药后较用药前均有明显改善, 与用药前比较, P<0.05。
2.3 脱机、拔管成功率96% (136/142) , 抢救成功率87% (124/142) 。
3 讨论
机械通气患者的理想镇静镇痛药物应具有起效快, 作用时间短, 代谢和消除迅速, 无明显的呼吸循环影响。咪达唑仑是咪唑苯二氮卓的衍生物, 通过与苯二氮卓受体结合而发挥其镇静和遗忘作用。作用强度为地西泮的2~3倍[1]。且其用量少, 起效迅速, 半衰期短, 不增加代谢率, 可调范围大, 价格便宜, 对呼吸, 循环影响小等优点被推荐用于ICU患者的镇静治疗。且其代谢方式不依赖肝功能, 与阿片类镇痛药物有协同作用, 可明显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2]。芬太尼具有强效镇痛效应, 其镇痛效价是吗啡的100~180倍, 静注后起效快, 作用时间短, 对循环、呼吸的影响较吗啡轻[2], 是一种起效迅速可靠, 苏醒快的短效静脉麻醉药, 能迅速达到需要的镇静深度, 并且对呼吸、循环影响小, 停药后患者意识恢复迅速, 后遗症少。咪唑安定联合芬太尼作用于机械通气患者, 能保持满意的镇静镇痛效果, 有效率100%, Ramsay评分理想, 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趋于平稳, 患者均有自主呼吸和咳嗽排痰功能, 与呼吸机同步性增加, 平均气道压和气道峰压值平稳, 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脱机、拔管成功率96%。总之, 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镇痛是ICU治疗的重要一环, 需要认真掌握, 合理应用, 配合充分的痰液引流, 合理的抗菌素应用, 以达到更好地挽救重症患者生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伯銮.临床麻醉药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84.
[2]万献尧, 马晓春.实用危重症医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 206-261.
镇静镇痛在儿科危重症中的应用 篇2
小儿对疼痛的反应与成人相似。焦虑、恐惧和疼痛等刺激会导致过度应激反应,直接影响危重患儿的预后。镇静镇痛治疗已成为ICU综合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由于小儿不会表达或不能确切表达,致使掌握镇静镇痛程度较为困难。
一 危重患儿镇静镇痛的必要性:
疾病本身如创伤、手术、缺氧和感染等常引发应激反应;离开父母,陌生的环境恐惧感引发哭闹;频繁的检查和治疗操作;机械通气、噪音和长明灯扰乱睡眠周期。上述刺激更使应激反应加重,过度应激反应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二 PICU镇静镇痛的应用现状。
仍处于滞后状态,原因主要为:认识不足;很少对患儿进行焦虑、疼痛评分;顾虑镇静、镇痛剂的副作用;危重患儿对镇静镇痛剂的反应个体差异较大,使临床应用困难。
三 镇静、镇痛的评估和监测:
是镇静、镇痛治疗中的首要工作;决定患儿是否需要镇静、镇痛治疗,而且是药物调整的依据。
四 镇静评估和监测:
Ramsay镇静深度评分;镇静及躁动评分量表(SAS,sedation-agitation scale)。BIS代表的趋势(客观参数;连续 实时 准确 精细)。
五 疼痛评估:
疼痛是一种主观感受,对疼痛尚缺乏公認的客观评分;目前常用自述、行为观察和生理测量三种评估方法;都处于逐步完善的阶段。急性疼痛的表现:1. 生理反应:心率加快、呼吸加快、血压升高、氧饱和度下降;2.代谢反应: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和皮质类固醇分泌增加、延缓伤口愈合、影响食欲、活动障碍、影响睡眠、易激惹;3.行为反应:小婴儿对疼痛的反应:对摇晃有反应、大声哭、疼痛的面部表情、不了解疼痛刺激与疼痛之间的关系;大婴儿对疼痛的反应:避开疼痛刺激、大声哭泣、表情改变、用力反抗;幼儿对疼痛的反应:大声哭泣,尖叫、语言: "啊", "噢", "好疼"、四肢抖动、试图推开刺激;学龄儿童对疼痛的反应:拖延 ("等一会")、肌肉僵硬、幼儿的所有疼痛行为;青少年:反抗的声音及动作减少、肌肉张力及身体的控制增加、更多语言的表达。显示疼痛部位的特殊行为:拉耳朵、摇头、侧卧,腿蜷在腹部、跛行、拒绝移动身体。
对于婴儿及不会说话的孩子,应使用合适的行为量表评估疼痛:
六 镇静镇痛深度和维持时间:
根据患儿基础疾病;心肺脑的功能状态;疼痛和应激的严重程度决定;"睡眠但容易唤醒状态" 比较理想。
七 合理用药的关键
1.根据临床需要、年龄和药物特性选药;仅需镇静者选择镇静催眠药;焦虑患儿选择抗焦虑药;疼痛患儿选择麻醉剂。2.药代动力学方面应考虑:药物起效时间:脂溶性越高,起效越快;药效维持时间:药物从CNS到周围组织再分布的速率是决定药效维持时间的主要因素。但大剂量用药后周围组织饱和,此时药物作用的维持时间取决于药物从体内的排出速率,即清除半衰期。
八 常用镇静剂
1.苯二氮卓类:安定、咪唑安定最常用;抗焦虑、遗忘、镇静、抗惊厥和肌松;可降低脑代谢。大剂量时可致呼吸抑制;对健康人极少引起明显的心血管副作用;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应用须慎重。2.其它药物1)水合氯醛:比较安全有效;不干扰睡眠状态和睡眠周期;最常用于诊断性检查前镇静;大剂量可能导致轻至中度呼吸抑制。患毛细支气管炎或阻塞性窒息的小儿对水合氯醛较敏感,更易发生呼吸抑制;用量过大或长时间使用可能发生心律失常。不主张每日1-2次常规给药。2)巴比妥:镇静催眠作用较强;对呼吸循环抑制作用明显;作为单纯的镇静催眠药已少用;但因其有抗惊厥和降低脑代谢作用,常用于治疗癫痫持续状态和颅高压。3)异丙芬:同时需要镇静和麻醉时可选用;作用与剂量有关;蓄积少,清除率高,代谢产物无活性;用药后30秒起效,持续5-10分钟;作用可通过注射速度调节;需要深度镇静,快速清醒时,可选用。3.镇静麻醉药--阿片类 吗啡、芬太尼和美沙酮应用最多;通过与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的特异性阿片受体结合后起镇痛作用;阿片样受体遍布整个神经系统及炎症组织的周围神经末梢中,阿片类药物可以从多个水平制止疼痛神经冲动的传导;作用与剂量有关:小剂量镇痛,无明显镇静和催眠作用。
九 耐药性和药物依赖:
是长时间镇痛镇静患儿治疗中面临的两个主要问题。
十 非药物的疼痛护理:
根据不同的年龄采用不同的方法:襁褓,奶嘴,拥抱,摇摆;牵引;皮肤刺激。
十一 监测:
是安全有效应用镇静镇痛剂的保证;监测不当或缺乏经验常使镇静不足或过深;重症患儿使用镇静或镇痛剂有一定危险,但只要具备合适的监测、抢救设备和训练有素的医务人员,可以避免危险发生,且一旦发生可给予恰当治疗;在PICU实施有效的镇静镇痛是安全的。
小结:
目前尚无任何方法可以使PICU患者达到完全舒适无痛苦;PICU的医务人员应尽量关注、不断评估患儿的不适程度、熟悉各种镇静镇痛药的药理和药代动力学特点,及时提供最有效的处理措施。
参考文献
危重症患者的镇痛镇静治疗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在该院接受镇痛镇静治疗的160例患者作为分析对象, 患者年龄20~63岁, 平均年龄 (42.5±18.6) 岁。在发病原因方面, 74例患者为交通事故伤, 30例患者为手术伤, 24例患者为脑出血, 16例患者为心肺复苏, 12例患者为重症肺炎, 4例患者为重症胰腺炎。研究所涉及的全部患者均不存在肝、肾功能不全,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意识障碍、近期使用肌肉松剂等问题。
1.2 方法
采用芬太尼、丙泊酚、咪唑安定对患者进行镇痛镇静治疗, 其中, 芬太尼采用静脉推注的给药方法, 首次剂量按0.05~0.1 mg/kg进行针对性选择, 随后, 按照0.005~0.15 mg/ (kg·h) 的流速使用注射泵持续泵入;丙泊酚采用静脉推注的给药方式, 首次剂量按1~3 mg/kg进行针对性选择, 随后, 按照0.5~4 mg/ (kg·h) 的流速使用注射泵持续泵入;咪唑安定采用静脉推注的给药方法, 首次剂量按0.03~0.3 mg/kg进行针对性选择, 随后, 按照0.04~0.2 mg/ (kg·h) 的流速使用注射泵持续泵入[1]。
1.3 治疗效果评价
由护理人员负责对患者的血压、脉搏、心率、血氧饱和度, 呼吸频率、中心静脉压和氧分压进行观察和记录, 同时结合面部表情评分法 (FPS) 以及Pasay评分表对患者的镇痛与镇静效果进行评分。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该次研究所涉及160例患者在接受治疗后, 均表现出良好的镇痛镇静效果, 治疗的有效率达到了100%, 治疗前后患者的FPS以及Pasay评分, 见表1。
用药后, 患者的呼吸频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氧分压与血氧饱和度较治疗前明显上升, 气道峰压较治疗前有所下降, 治疗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此同时, 用药后患者的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心率等均较治疗前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
3 讨论
危重症患者的病理与生理变化较为复杂, 大多数患者同时应用的药物多达5~10种。受身体重要器官功能受损以及机体组织血供下降等因素的影响, 药物在危重症患者体内的清除过程也往往会发生改变。另外, 大多数危重症患者的中枢神经体统对于镇静镇痛类药物的敏感性也存在着较以往有所提高的可能。所以, 应用于危重症患者的药物必须预先经过严格的筛选, 并对患者用药后的变化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具体来说, 在镇静镇痛治疗的过程中, 医务工作者必须要明确“适度”的基本原则, 避免因“不足”或“过度”而给患者的身体带来不必要的损害, 对于“适度”最简单的评判方法, 就是要使患者保持平静、易于唤醒, 同时拥有正常的睡眠与苏醒周期。
芬太尼为阿片受体激动药, 采用人工方法合成, 在临床应用的麻醉性镇痛药中, 芬太尼的使用范围最广, 应用频率最高, 该药主要与肚阿片受体相互作用。在静脉注射芬太尼1 min后, 其镇痛作用就开始体现, 注射4 min后, 镇痛作用达到高峰。在镇痛强度方面, 芬太尼是吗啡的75~125倍, 药效的持续时间约为0.5 h。芬太尼无催眠作用, 对于患者神志不会产生负面影响, 即便用药量已达呼吸暂停, 患者也仅会出现倦怠感, 呼唤即醒。在以往的临床实践中, 大多对中、重度疼痛患者使用芬太尼, 用药量为50~100μg, 3~5 min即可起效, 药效持续时间约为45~60 min[3]。若与丙泊酚联用, 则芬太尼的镇痛效果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不过, 与其它阿片类药物相同, 芬太尼也会引起与使用剂量相关的呼吸抑制问题, 用药后5~10 min, 患者的呼吸速度会降低至最小程度, 这种状态的持续时间约为10 min, 此后逐渐恢复。如果使用剂量较大, 则容易导致呼吸抑制乃至呼吸停止的问题, 所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采取大剂量使用芬太尼的做法。
丙泊酚为烷基酚类的短效静脉麻醉药, 该药对于中枢神经可以起到催眠、镇静、遗忘的作用。在给药后, 药物可以在短时间内于全身迅速分布, 只需约40 s就可以使患者初步进入睡眠状态。不仅进入麻醉平稳、迅速, 而且患者的苏醒质量较高, 不会出现宿醉感, 若大剂量使用, 则会使患者进入意识消失的状态。除催眠、镇静外, 丙泊酚还能够发挥出降低颅内压、脑代谢率、脑血流量的作用, 可以在不引起心率明显变化的情况下使患者的动脉压、总外周阻力降低。
咪唑安定也被称为速眠安, 具有较高的脂溶性, 注射后可以有效通过血脑屏障进入患者的脑组织, 从而快速发挥自身药效。以往的临床实践结果表明, 咪唑安定具有较强的中枢性肌松、抗惊厥、催眠、抗焦虑、近事遗忘的作用, 与地西泮相比, 咪唑安定的药物可提升1.5~2倍。用药后, 患者大脑运动通路中GABA的作用得到增强, 以此实现其抗惊厥的药效, 对于因局麻药重度所引起的惊厥, 咪唑安定较地西泮而言, 具有更为满意的临床效果。该药的近事遗忘作用则与用药剂量密切相关。需要注意的是, 咪唑安定会使患者产生轻微的呼吸抑制, 抑制程度与用药的剂量、速率密切相关, 并且对患者的心血管系统也会产生轻微的负面影响。
综上, 危重症患者接受镇痛镇静治疗后, 其焦虑状态可以得到明显的改观, 患者的疼痛程度也会较治疗前明显减弱。该次研究所使用的芬太尼、丙泊酚以及咪唑安定均属于临床常用药物, 不仅起效快, 而且半衰期短, 患者的自主呼吸在用药后可以得到很好的保留, 有利于减少因舒适感降低而引起的精神躁动问题, 使相关临床治疗工作能够在一个更好的状态下进行。需要注意的是, 镇痛镇静治疗对于危重症患者临床治疗的顺利进行虽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过在实际操作时, 医务人员也应对患者的个体差异给予足够的关注, 在用药前预先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评估, 以便使用药剂量的选择更为合理。希望该次研究所得出的结果能够为危重症患者镇痛镇静治疗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最终使此项工作能够得到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开展。
摘要:目的 就镇痛镇静治疗对于危重症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和讨论。方法 以在该院接受镇痛镇静治疗的160例患者为对象, 对其采取如文中所述的镇痛镇静治疗方法, 在统计相关指标数据的基础上, 对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全部患者在接受治疗后, 均表现出良好的镇痛镇静效果, 治疗的有效率达到了100%。同时, 患者的呼吸频率、氧分压与血氧饱和度、气道峰压、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心率等均较治疗前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镇痛镇静治疗有利于消除危重症患者的焦虑状态, 减少其疼痛程度, 从而为相关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有效保障。
关键词:危重症患者,镇痛镇静,临床治疗,药物
参考文献
[1]刘伟, 柴家科.烧伤患者镇痛镇静治疗的研究进展[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2008 (5) :49.
[2]李玉玲.舒芬太尼联合咪达唑仑在ICU重症患者镇痛镇静应用的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 (35) :194.
镇痛镇静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急诊科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院前急救需要镇痛患者234例,其中男139例,女95例,年龄(17~78)岁,平均(49±4)岁,其中创伤94例,腹痛52例,胸痛46例,头痛28例,其他疼痛14例。
1.3 治疗方法
1.3.1 一般治疗
将所有疼痛患者平卧急救平车,持续吸氧,建立静脉通道,监护仪监护。
1.3.2 强化镇痛
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将25ug舒芬太尼稀释为5ml缓慢(持续30秒)静脉注射,后以(0.01~0.03)μg/(kg·h)持续静注;对照组将5 mg吗啡稀释为5ml缓慢静注,两组均用丙泊酚20μg/(kg·h),缓慢静脉注射镇静。同时观察患者的表情、呼吸频率、幅度、监护仪每5分钟记录患者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Sp O2)。
1.4 疗效评定
(1)显效表情安静,自诉疼痛消失。(2)有效表情稍紧张,自诉有轻微疼痛可完全耐受。(3)无效表情痛苦,出汗,仍诉疼痛剧烈,完全不能耐受。
1.5 观察指标
观察注射药物后10分钟的镇痛疗效和注射药物后30分钟的心率、呼吸频率、和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
1.6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两组患者从出现疼痛到治疗的时间、年龄、性别及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镇痛疗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变化
两组患者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基础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镇痛后30分钟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较基础值明显降低(P<0.05)(见表2)。
3 讨论
疼痛是机体受到损伤时发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性体验,机体释放钾离子、5-羟色胺、乙酰胆碱、缓激肽、组胺等生物活性物质而引起疼痛或痛觉过敏。
注:与基础值比较,P<0.05。
吗啡,舒芬太尼均为阿片类镇痛剂,本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明显高于对照组64%。吗啡是当前急诊最常使用的镇痛药[3],吗啡是通过脑和脊髓中的阿片受体而起镇痛作用的,故引起尿潴留、嗜睡、欣快感,治疗量吗啡即可抑制呼吸中枢,使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降低;甚至可危及生命[4]。吗啡可兴奋延髓催吐化学感应区,引起恶心、呕吐,患者意识障碍时易引起呕吐物窒息。吗啡扩张阻力血管及容量血管,引起直立性低血压,其降压作用是由于它使中枢交感张力降低,外周小动脉扩张所致,对于伴有休克患者极易影响血流动力学,只能禁用。舒芬太尼镇痛作用为吗啡的60~80倍,药物在体内有限的积蓄和迅速的清除使病人能迅速地苏醒[5],镇痛的深度与剂量有关,半衰期短,肝脏的清除率高,在输注停止后,恢复较快,本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舒芬太尼并不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及循环功能,血流动力学更稳定。对于腹痛患者早期的观点认为,镇痛是一种对症治疗,有掩盖病情、贻误治疗之嫌,禁用镇痛药,笔者认为现代医学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应无疼痛,适当镇静镇痛同时积极予以相关检查已明确诊断。本组腹痛患者52例均用舒芬太尼镇痛,其作用起效快,药物在体内积蓄少和迅速的清除,不影响检查及治疗。笔者认为在选择镇静镇痛药物时,应考虑对呼吸循环影响小的药物[6]。
为了患者安全,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静脉注射中枢镇静镇痛药物必须由麻醉科医师或受过训练的急救医师操作同时必须了解所用药物的药理学知识,尽量选择呼吸和心血管抑制轻,半衰期短,无活性代谢产物,其排泄不依赖正常肝肾功能的药物,签好中枢镇静镇痛药物同意书。(2)在具备气管插管或人工呼吸设备条件下进行,同时必备拮抗药物。(3)每次给药前后都应严密监测并使用多功能监护仪全程监护做好对接受镇静镇痛患者的检测与评估,及时调整治疗量及药物种类。(4)必须充分与患者家属沟通,特别是腹痛患者予以镇痛药时应与家属及患者更好的沟通,注意病情变化,随时掌握腹痛情况积极予以相关检查。
总之,院前急救适当的镇静镇痛不仅消除患者疼痛、焦虑、恐惧,同时便于转运,利于急诊诊疗操作,血流动力学更稳定,更重要的是较低因疼痛引起的代谢和行为的应激反应,为实现器官保护赢得时间[7]。缓解疼痛是急诊医师的道义与责任,为患者提供适当的镇静镇痛已成为急诊内科必备的技术[8]。
摘要:目的:探讨院前急救适当的镇静镇痛观察患者心率(HR)、呼吸频率(R)、平均动脉压(MAP)的影响。方法:将院前急救需要镇痛的234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用舒芬太尼25ug,后以(0.01~0.03)μg/(kg h)持续静注,对照组用吗啡5mg,缓慢静脉注射镇痛,两组均用丙泊酚20μg/(kg h),缓慢静脉注射镇静,注射后10分钟观察镇痛疗效,镇痛后30分钟观察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镇痛后30分钟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较基础值明显降低(P<0.05)。结论:院前急救适当的镇静镇痛便于转运,利于急诊诊疗操作,血流动力学更稳定。
关键词:关院前急救镇静镇痛,舒芬太尼,吗啡,丙泊酚
参考文献
American Acedemy of pediatrics Commlittee on Futes and Newbom Committeeon Drug,Section on Anesthesiology,Section on Surgery Prevention managementof pain and stress in the neonate[J].Pediartics,2000;105(5);454~461
American Acedemy of pediatrics Commlittee on Psychosocial Aspects ofchild and Family Health.The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acute pain ininfants,children,and adolescents[J].Pediartics,2000;108(8);793~797
Brown JC.Emergency department analgesia for fracture pain[J].Ann EmergMed,2003;42(2):197~205
任永功.吗啡药理学作用和代谢产物[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94;15(3):167~168
Xue FS,Liu KP,Liu Y,et a1.Assessment of small-dose fentan-gl and sufentanilblunting the eardiovas calar responses to largngoscopy and intubation inchildren[J].Paediatr Anaesth,2007;17(6):568~574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重症加强治疗病房病人镇痛和镇静治疗指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12);893~901
杨毅,邱海波.镇痛和镇静治疗的进步:从改善患者舒适度到器官功能保护[J].中华内科杂志,2011;50(10):809~811
程序镇静与镇痛在急诊中的应用 篇5
1 疼痛与镇静评估
1.1 疼痛评估
在临床对疼痛的判断尚无统一准确的标准, 主要取决于患者的反应, 患者的回应是唯一精确的标准, 患者说痛就有疼痛。临床疼痛的评估通常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从0~10分代表患者的疼痛程度, 分数越高, 表示疼痛越剧烈。标准是轻度疼痛、中度疼痛和重度疼痛。轻度疼痛<3分;中度疼痛3~7分;重度疼痛>7分, 由患者根据身体疼痛情况进行选择[4]。本研究选择急诊66例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33例实验组患者采用程序镇痛, 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止痛;两组患者镇痛前疼痛评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镇静评估
临床关于镇静的标准分为五种, 轻度镇静、中度镇静、深度镇静、全身麻醉及分享镇静:轻度镇静是一种药物诱导的状态, 虽然患者的协同性和认知功能可能受到损害, 但心血管功能与通气不受影响。患者对口头命令反应正常;中度镇静是一种药物诱导的意识抑制状态, 镇静期间患者心血管功能与通气不受影响。患者对有目的的口头命令作出反应;深度镇静与中度镇静相似, 均是药物诱导的意识抑制状态, 只是镇静程度更深, 患者心血管功能不受影响, 但不能保持通畅的呼吸且不能被轻易唤醒;全身麻醉是一种药物诱导的意识丧失状态, 患者心血管功能可能会受到影响, 患者即使受到疼痛刺激也不能被轻易唤醒, 需要协助才能保持呼吸通畅;分离镇静氯胺酮 (一种分离性药物) 诱导的全身僵硬状态, 患者处于深度镇痛且健忘的梦幻之境, 呼吸循环功能稳定[5]。
1.3 急诊疼痛控制的原则
临床控制疼痛的原则是尽量通过一些必要的措施, 祛除病因, 同时给予镇静和镇痛药物, 积极配合心理治疗, 以达到疼痛及焦虑情绪缓解, 患者保持神志清醒和正常的气道反射。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undefined表示, 且进行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常用的镇痛药物及镇痛效果
2.1 常用的镇痛药物
临床上轻、中度疼痛主要采用NSAIDs类药物, 常用药物主要有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布洛芬、吲哚美辛、萘普生、双氯芬酸等。阿片类药物主要用于剧烈疼痛, 阿片类常用药物及剂量见表1。
2.2 临床镇痛效果
将两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镇痛后与镇痛前视觉模拟评分差异具有显著性, 观察组镇痛后视觉模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注:和对照组比较, *P<0.05。
3 结语
综上所述, 疼痛的出现往往伴着身体组织损伤, 而且随着疼痛的出现, 会引起患者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反应, 轻者可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重则还会引起人体一系列应激反应, 如血压、心率升高或降低, 呼吸急促等。同时患者疼痛时往往伴有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 如不进行有效控制, 不仅会加重患者的症状, 而且还会影响治疗。从目前急诊患者救治情况显示, 大多数就诊患者疼痛控制不理想, 具体体现疼痛控制不充分;对于重度疼痛的患者一般仅给予非甾体类镇痛药物, 不敢用阿片类药物。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急诊医师对疼痛产生的负面作用认识不够, 缺乏疼痛治疗知识, 片面地认为给予阿片类药物容易“成瘾性”, 对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认识不够, 缺乏必要的药学知识, 因此, 在治疗时不能对患者疼痛的治疗给予足够的重视, 从而不能有效控制疼痛。
采用程序镇静与镇痛后, 应对整个过程及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视, 特别是重度疼痛患者给予深度镇静后5~20min内, 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6]。中、轻度镇静后24h内应叮嘱患者不能驾驶或参与其他危险性活动, 儿童应在家里密切观察8h, 直至进入安全期。
摘要:诸多研究表明, 疼痛可引起人体一系列应激反应, 如血压、心率升高或降低, 呼吸急促, 从而增加患者的痛苦及并发症的发生。随着研究的深入, 医学界对疼痛在治疗中的相关性及作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现代急诊治疗中缓解患者急性疼痛的重要环节值得深入研究, 而程序镇静与镇痛 (procedural se-dation and analgesia, PSA) 作为缓解急性疼痛的手段是每位急诊医师必须掌握的技术。
关键词:程序镇静,镇痛,急诊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重症医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54-55.
[2]许继元, 李茂琴, 张舟, 等.眯唑安定和丙泊酚联用对危重患者镇静一遗忘作用的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8, 20 (4) :449-451.
[3]赵存凤, 李平.慢性疼痛管理中医护患相关障碍因素及其于预[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5, 22 (3) :38-39.
[4]MALDONADO JR, WYSONG A, VAN DER STARRE PJ, et al.Dexmedetomidine and the reduction of postoperative de-lirium after cardiac surgery[J].Psychosomatics, 2009, 50 (6) :206-217.
[5]RIKER RR, SHEHABI Y, BOKESCH PM, et al.Dexme-detomidine vsmidazolam for sedation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arandomized trial[J].JAMA, 2009, 301 (8) :489-499.
镇痛镇静 篇6
关键词:规律,镇静镇痛,重症
危重症患者由于病情较为严重, 往往需要接受手术或侵入性治疗, 治疗过程中患者需承受难以忍受的疼痛, 极大的影响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同时剧烈的疼痛会对患者的免疫功能、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呼吸系统产生一系列的生理性或病理性病变[1], 对患者的治疗精神状态产生严重的影响, 降低患者的治疗依从度[2], 因此如何有效的缓解危重症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疼痛感, 对于提高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 笔者采用规律镇静镇痛治疗方法进行了为重症患者止痛、镇静的相关临床研究, 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8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危重症患者90例, 年龄22~58岁, 平均年龄 (39.9±4.3) 岁, 这90例患者中, 其中45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作为对照组, 剩下的45例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使用规律镇静镇痛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作为观察组。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见表1。
注:P>0.05,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均没有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临床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 采用规律镇静镇痛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使用丙泊酚、咪唑安定和芬太尼进行镇静镇痛治疗, 咪唑安定静脉推注给药, 首药剂量:0.03~0.3 mg/kg, 而后使用注射泵, 以0.04~0.20 mg/ (kg·h) 给药速度维持给药;丙泊酚静脉推注给药, 首药剂量:1.00~3.00 mg/kg, 而后使用注射泵, 以0.05~4.00 mg/ (kg·h) 给药速度维持给药;芬太尼静脉推注给药, 首药剂量:0.05~0.10 mg/kg, 而后使用注射泵, 以0.005~0.15 mg/ (kg·h) 给药速度维持给药。
1.2.2 临床观察指标
分别以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PS评分、治疗后Ramsay评分、镇痛后患者谵妄发生率及临床治疗满意度作为临床观察指标。Ramsay评分标准, Ⅰ级:患者出现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 不能配合临床治疗工作开展;Ⅱ级:患者与医护合作意向明显, 安静;Ⅲ级:患者可对临床医师做出的指令予以正确的反应, 但是无法自主活动;Ⅳ级:患者具有明显的刺激感觉意识;Ⅴ级:入睡, 患者对刺激反应迟钝;Ⅵ级:患者深睡不醒。
1.2.3 统计学方法
统计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观察指标结果, 使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其中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以P<0.05作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基本检测标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Ramsay评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Ramsay评分发现, 观察组患者的Ramsay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患者治疗后Ramsay评分比较结果见表2。
注:χ2=3.920, P=0.048,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PS评分比较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PS评分结果发现,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FP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FPS评分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FPS评分比较结果见表3。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谵妄发生率比较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谵妄发生率结果发现, 观察组患者中2例患者出现谵妄, 发生率为4.44%, 对照组患者中9例患者出现谵妄, 发生率为20.00%, χ2=5.075, P=0.024,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2.4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满意度比较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满意度发现,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满意度的比较结果见表4。
3 讨论
危重症患者由于病理、生理性病变复杂, 常常需要使用手术及侵入性治疗方式进行治疗, 因此治疗过程中患者须承受剧烈的疼痛[3]。规律性镇静镇痛治疗即是在患者治疗过程中, 规律性给予单种或多种镇静、镇痛药物, 并维持患者体内的血药浓度在适宜的范围内, 从而缓解危重症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疼痛感。咪唑安定具有较强的抗惊厥、催眠、抗焦虑作用, 且其脂溶性较高, 因此服用后可通过血脑屏障, 到达患者的脑组织, 从而发挥速效作用;丙泊酚为临床上常用的短效静脉麻醉药, 其对中枢系统具有镇静、催眠和遗忘的作用, 给药后, 可使患者迅速进行麻醉状态, 且麻醉效果平稳, 患者苏醒后无宿醉感, 恢复质量佳;芬太尼为阿片受体激动剂, 其具有优良的镇痛效果, 临床研究显示, 芬太尼的镇痛强度为吗啡的75~125倍[4], 且该药无催眠作用, 对患者情致的影响较少。本次临床研究发现,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Pasay评分、FPS评分及治疗后谵妄的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从而说明规律性镇静镇痛治疗法可有效的缓解危重症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疼痛感, 镇静、镇痛效果良好, 不良反应较少;同时研究还发现,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从而进一步说明规律性镇静镇痛治疗法可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
注:χ2=7.457, P=0.024,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总之, 在危重症患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规律镇静镇痛治疗法, 患者可得到有效的镇静、镇痛效果, 提高患者临床治疗的满意度, 对于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常永, 商敏, 程林, 等.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用于危重症患者镇静效应的比较[J].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1, 17 (5) :695-697.
[2] 樊宇荣.为重症患者的镇静镇痛治疗[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1 (9) :635-636.
[3] 孙文青, 李磊, 刘春利, 等.ECMO辅助治疗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者4例体会[J].临床肺科杂志, 2011, 16 (7) :1098-1090.
镇痛镇静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5月—2015年4月本院ICU收治的行机械通气病人300例作为研究对象, 入选标准:年龄18岁~70岁;机械通气以治疗为目的, 且预计通气时间>24h而<7d;意识清楚, 依从性较好。排除标准:存在精神或智力障碍、听觉及语言表达有障碍者;长期应用阿片类或镇静剂类药物;严重颅脑外伤、肌肉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哮喘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妊娠期或酒精戒断者。中途撤出标准:研究者从医学角度考虑受试验者有必要中止试验;机械通气时间大于7d的病人 (只撤出此临床观察, 与药物是否供给无关) ;病人自己要求停止试验。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150例。观察组男93例, 女57例;年龄24岁~67岁 (51.8岁±4.3岁) 。对照组男89例, 女61例;年龄23岁~69岁 (52.1岁±4.7岁) 。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心率、平均动脉压、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 (Acute Physiology and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APACHEⅡ) 评分、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观察组行计划镇静, 根据Ramsay评分[3]对镇静药物用量进行动态的调整。首先给予镇痛治疗, 芬太尼1μg/kg~2μg/kg静脉推注, 然后维持1μg/ (kg·h) ~2μg/ (kg·h) 剂量持续泵注。镇静治疗, 咪达唑仑0.1mg/kg间隔静脉推注, 时间间隔控制在2min~5min, 直到Ramsay评分处于2级~4级, 然后维持0.1mg/ (kg·h) 剂量持续泵注, 每隔3h~4h应用Ramsay评分对病人进行重新评估, 根据病人分值调整咪达唑仑泵注剂量, 将Ramsay评分维持在2级~4级。每日唤醒:每天早晨08∶00~09∶00暂停镇静剂泵注, 当病人清醒并能够回答3个或4个问题, 或者出现明显躁动、不适等表现后按照原剂量0.5倍开始用药, 直到Ramsay评分处于2级~4级, 再按唤醒前的剂量持续泵注, 使其达到目标镇静评分。
对照组行常规静脉推注咪达唑仑, 按需镇静, 首先静脉注射咪达唑仑2mg~5mg, 然后再使用注射泵维持剂量0.04mg/ (kg·h) ~0.10mg/ (kg·h) , 在治疗期间根据病人躁动情况调整药物用量, 若病人躁动加剧则在药物安全使用范围内增加泵注剂量。
1.2.2 护理
1.2.2. 1 基础护理
做好病人口腔、呼吸道护理, 及时清理口腔分泌物;在更换管道、吸痰等操作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各种管道要妥善固定, 防止挤压、滑脱;每隔2h协助病人变换1次体位, 对容易受压的地方给予局部按摩, 并协助进行肢体被动活动, 以防止静脉血栓形成、压疮等的发生。床头抬高30°以上, 防止误吸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1.2.2. 2 每日唤醒护理
设定好唤醒时间, 每天在规定时间内停止镇痛镇静药物泵注并唤醒病人。当病人清醒而且能够回答3个或4个问题, 如果病人出现血压升高、脉搏增快等生命体征变化, 并有躁动感或不适, 则认为唤醒成功;唤醒成功后则再次进行镇痛镇静治疗, 直至Ramsay评分处于2级~4级。
1.2.2. 3 脏器功能评估
大多数镇静类药物对机体呼吸、血管均有一定抑制作用[4]。因此, 在行镇痛镇静治疗期间要严密监测病人的血氧饱和度、呼吸、血压、心律、心率等指标, 不定时观察病人的意识、瞳孔等体征变化情况, 尤其是在大剂量用药时, 要做好严密监测, 以避免或及时发现呼吸抑制、低血压等情况。观察有无腹泻、呕吐、恶心、腹胀等情况发生, 及时处理病人异常情况。
1.2.2. 4 生命体征监测
部分病人在镇静镇痛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血流动力学异常表现, 因此, 要严密监测病人二氧化碳分压、动脉氧分压, 注意观察并记录病人血气变化情况, 注意对机械通气参数进行调整, 必要时可给予有创血压监测, 以便于及时发现血压变化情况, 从而能够及时进行干预处理。
1.2.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病人ICU住院时间、镇静药物用量、机械通气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采用χ2检验, ICU住院时间、镇静药物用量、机械通气时间采取t检验, 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例 (%)
3 讨论
计划镇静为ICU机械通气病人新的管理模式, 改善了病人镇痛镇静效果。本研究显示, ICU住院时间、镇静药物用量、机械通气时间和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与临床研究结果基本一致[5]。通过镇静镇痛治疗能够让病人处于暂时性休眠状态中, 不仅有助于提高机械通气依从性, 而且降低了氧耗及机体代谢。通过每日唤醒直至病人达到清醒, 使镇静治疗中断一定时间, 不仅有助于减小过度镇静、药物蓄积的几率, 当病人呼吸衰竭等症状缓解后, 即可做好气管拔除准备, 有助于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非计划性拔管。进行计划镇静的同时, 还要求护理人员做好病人临床护理工作。在计划镇静期间要仔细观察病人病情及各项监测指标变化情况, 并做好详细记录, 定时评估病人Ramsay评分, 及时动态调整药物用量, 做好脏器功能评估和呼吸循环功能监测, 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同时要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以提高整体护理水平, 确保计划镇静顺利实施[6]。综上所述, ICU机械通气病人行计划镇静镇痛缩短了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 并减少了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 (ICU) 机械通气病人行计划镇静镇痛的临床效果, 并总结护理经验。[方法]将300例ICU机械通气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 对照组150例行常规持续镇静, 观察组150例行计划镇静, 比较两组病人的ICU住院时间、镇静药物用量、机械通气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病人ICU住院时间、镇静药物用量、机械通气时间和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ICU机械通气病人行计划镇静镇痛可缩短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 减少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
关键词:机械通气,计划镇静镇痛,效果,护理
参考文献
[1]侯丽, 何蕾, 朱红娟, 等.ICU机械通气病人实施程序化镇静的效果观察及护理[J].中华全科医学, 2013, 11 (4) :647-648.
[2]杨彩浮, 徐兰娟.丙泊酚联合芬太尼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术后镇静镇痛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6 (10) :78-79.
[3]隗颖, 张文敏, 赵炳朕.镇静-躁动评分在预防ICU机械通气病人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 2013, 20 (8B) :44-46.
[4]任卫红, 张红梅, 姚玉玲.计划镇静用于ICU机械通气病人的临床研究[J].护理学报, 2013, 20 (12A) :42-44.
[5]贾巍, 陆翠玲.ICU机械通气病人应用镇静治疗的安全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10, 25 (7) :27-28.
镇痛镇静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2010年1月~2010年8月100例使用镇静和镇痛药物的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49例) 和干预组 (51例) 。对照组:男30例, 女19例, 最大年龄82岁, 最小年龄24岁, 平均年龄57.5岁。干预组:男29例, 女22例, 最大年龄79岁, 最小年龄18岁, 平均年龄52岁。2组患者均满足外科术后在24小时内能拔管, A-PEACHEII评分15~20分, 基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性。
镇静镇痛药物的应用:全部实施镇静镇痛治疗, 镇静药物均为咪达唑仑, 镇痛药物均为盐酸吗啡, 药物使用方法:首先给予负荷剂量以达到镇痛、镇静的指标, 其次通过个体化原则和患者的公斤体重微泵持续静脉泵入。镇静目标:Ramsay镇静程度评分2~3分, 镇痛目标:患者疼痛评分 (FPS评分) 3分。
1.2 方法
1.2.1对照组按使用气管插管镇痛和镇静患者常规护理。
1.2.2干预组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1) 当患者意识恢复时, 积极热情向其解释目前的病情、环境。护士可随时让患者了解治疗进展, 告知患者拔管的时机。当其家属在探视时间与病人进行简短地交流, 请其协助鼓励病人配合治疗, 加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2) 采取Y型胶布、无牙垫固定法。 (3) 告知所有治疗是在医护人员的监护下进行的, 并制作文字图画小卡片与其进行交流。 (4) 头部位置稍微后仰, 每2 h转动头部位置1次, 转动幅度为20~30°。
1.3 评价方法
使用镇静镇痛药物气管插管患者, 常规治疗与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干预后镇静镇痛药物的使用剂量进行评定。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计量资料, 均数标准差的t检验, 以P<0.1为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意义。
2 结果
实施护理干预与常规治疗气管插管患者镇静镇痛药物维持剂量t检验结果见表1、表2。
表1给出了使用镇静镇痛药物气管插管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治疗与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的一些统计特征, 包括:样本量 (N) 、均值、标准差等。
表2给出了方差的Levene's检验和关于均差相等的t检验结果。从镇静药品使用量F统计量的Sig.值<0.1看, 认为实施护理干预与常规治疗的患者有显著性差异。镇痛药品使用量F统计量的Sig.值>0.1看, 认为实施护理干预与常规治疗的患者无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ICU患者由于各种情绪反应: (1) 自身严重疾病的影响 (2) 环境因素 (3) 对未来命运的忧虑, 出现焦虑、抑郁、恐惧、悲哀, 会造成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行为反常。当患者意识恢复时, 积极热情向其解释目前的病情、环境, 消除患者对机械通气治疗时的恐惧心理。护士可随时让患者了解治疗进展, 告知患者拔管的时机。减少病人不必要的思想负担, 通过家属病人进的交流, 鼓励病人, 使其能主动配合治疗,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从而减少药物的剂量。
气管插管可使机体产生强烈应激反应, 引起神经、内分泌、循环等系统发生剧烈变化, 同时导管可能在口咽部移位、扭折及梗阻引起通气不畅及会厌部强烈的刺激感, 口咽部引起恶心、唾液分泌, 从而增加镇静镇痛药物在ICU应用。我们给与Y型胶布、无牙垫固定法, 安全、舒适、牢固, 能有效减轻坚硬牙垫对口腔粘膜的损伤, 消除牙垫脱入气道导致咽喉部损伤的危险性, 防止气管插管移位, 在一定程度减低插管的不适感, 增加依从性, 减轻或抑制病人身体和心理的应激反应, 使病人耐受气管插管、最终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有效减少药物的使用量。
患者在气管插管期间因沟通障碍产生许多心理不适, 无法进行语言交流, 其需求得不到满足。当身体出现不适而护理人员又不在床旁监护时, 患者表现出急躁的神情, 不断扭动躯体, 甚至吐管、拔管以引起护理人员的注意, 为了减少吐管、拔管, 临床工作人员会增加镇静镇痛药物剂量, 不惜以Ramsay指数达到4以上为代价, 导致评分加深, 我科告知患者所有治疗是在医护人员的监护下进行的, 并制作交流文字图画小卡片, 满足其需求, 减少病人的孤独感, 使Ramsay指数维持在2~3, 有效减少药物的使用量, 使其没有或很少蓄积。
我科为了减轻插管对咽后壁的压迫, 采取将患者头部位置稍微后仰, 每2 h转动头部位置1次, 转动幅度为20~30°。定时改变位置, 变换导管压迫点, 可防止局部损伤, 减轻患者痛苦、躁动, 有效辅助减少镇痛和镇静药物使用。
通过对100例使用镇痛和镇静药物的气管插管患者进行常规护理 (对照组) 和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干预组) 镇静镇痛药物的使用剂量的效果观察, 采用SPSS15.0统计进行计量资料, 干预组能减低气管插管患者镇静药物的使用剂量, 干预组患者镇痛药物的使用剂量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可能与用药剂量偏小等有关。因此, 做好气管插管患者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减低镇静药物的使用剂量是非常必要的。
总之, 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减低气管插管患者镇静药物的使用剂量, 减少不良刺激, 从而达到减少插管患者对药物依赖性, 耐药性, 减少撤离镇静镇痛药物的难度, 使镇静剂、镇痛剂的应用恰到好处。同时缩短气管插管患者的插管时间,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及医源性感染机率, 提高治疗效果, 获得良好的"效价比", 提高重症监护患者的医疗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患者镇痛和镇静治疗指导意见 (2006) [J].中华外科杂志, 2006, 44 (17) :1158~1166.
[2]罗杨, 洪蝶玫, 黄嘉佳.ICU病人镇静治疗的护理对策[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 28 (5) :700~701.
[3]赖玉莲, 倪茄.防止气管括管移位的固定方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7;23 (7) :18.
[4]殷小容, 廖燕, 陈军军, 陈弟洪.麻醉苏醒室患者应用镇痛药物的观察及护理[J].现代护理, 2008;14 (5) :645~646.
[5]马迎民.机械通气中镇静药物的使用[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8, 31 (11) :878~879.
[6]张人宜, 膝国良.ICU持续应用镇静镇痛药后的耐药性、依赖性和撤药反应[J].小儿急救医学, 2002, 9 (1) :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