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颈椎间盘切除术

2024-06-06

经皮颈椎间盘切除术(精选6篇)

经皮颈椎间盘切除术 篇1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工作环境的不断改变,再加上人口老龄化趋势,腰椎间盘突出症患病率逐渐上升[1]。临床上对于此种疾病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但现如今,更倾向于微创、无创治疗。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作为一种微创手术,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得到了多数医生和患者的认可。现笔者选取我院从2009年7月到2015年7月所收治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疗效令人满意,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我院从2009年7月到2015年7月所收治的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取双盲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6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19~81岁、平均年龄45.2岁,病程3~16个月、平均病程7.6个月。对照组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20~82岁、平均年龄46.1岁,病程4~15个月、平均病程7.3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观察组患者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手术,取侧卧位,手术过程中,采取C型臂X线机定位、监测,选择阳性椎间盘原穿刺点作皮肤切口7 mm,逐级扩张套管,把椎间孔镜工作套放置在责任椎间盘中,然后放入wolf 70广角椎间孔镜系统,同时采取庆大霉素+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冲洗系统,确保手术视野清晰性,将染色突出变性髓核组织完全摘除,利用生理盐水冲洗炎性致痛因子,收缩突出物或组织,射频止血,采取复方倍氯美松1 mL向伤口注入,将外套管拔除,采取无菌包扎切口。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小切口手术,行全身麻醉,取患者俯卧位,实施常规小切口手术。

1.3评价标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定患者术后24 h、48 h、72 h时的疼痛情况[2]。比较两组患者切口长度、出血量、住院时间及VAS评分的差异。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切口长度、出血量、住院时间对比观察组患者的切口长度、出血量、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存在着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VAS评分对比两组患者24 h、48 h、72 h时VAS评分对比,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疾病,多因为纤维环、髓核、软骨板不同程度发生退行性病变,在外力作用下,破坏纤维环、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髓神经根,进而引发下肢疼痛、麻木等。最近几年,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手术被广泛应用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上,其疗效得到诸多医学学者的肯定。对腰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手术前需科学诊断,并完善相关检查,排除腰椎管狭窄症、腰椎肿瘤、腰椎感染及畸形患者。在进行穿刺的时候,需经常和患者交流,注意观察患者的不适感,并给予对症处理[3]。

腰椎间盘突出大部分可保守治疗后缓解,少数患者病史超过3个月,保守治疗无效,或保守治疗有效,但经常复发且疼痛较重;疼痛剧烈,特别是腿痛明显,影响睡觉,坐立不安,有部分患者出现大小便障碍及肛周会阴感觉异常表现;严重的出现下肢肌肉萎缩、肌力下降;这些患者需要及时手术治疗[4]。手术治疗有传统的开放手术和最新的内镜下椎间盘突出摘除术。传统手术方法经后路腰背部切口,部分椎板和关节突切除,或经椎板间隙行椎间盘切除。中央型椎间盘突出,行椎板切除后,经硬脊膜外或硬脊膜内椎间盘切除。合并腰椎不稳、腰椎管狭窄者,需要同时行脊柱融合术,近年来,椎间盘镜下椎间盘摘除、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突出摘除等微创外科技术使手术损伤明显减小,切口最小约0.8 cm,效果与开放手术相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适用于全身状态不适合全麻手术的患者[5]。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观察组患者24 h、48 h、72时VAS评分低于对照组。由此得知,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损坏小,可改善患者的疼痛,术后恢复快,治疗时间短,促使患者功能早日康复,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7月到2015年7月所收治的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取双盲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患者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小切口手术,对比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切口长度、出血量、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24 h、48 h、72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比,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确切,术后恢复好,治疗时间短,临床应用价值明显。

关键词: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古伟文,徐峰,蔡贤华,等.经皮椎间孔镜靶向穿刺技术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J].脊柱外科杂志,2013,11(3):149-153.

[2]伍冠臣,宋西正,石承瓒,等.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7):136-137.

[3]徐双双,刘平.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摘除410例围手术期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3,12(7):1742.

[4]何升华,彭俊宇,赵祥,等.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观察[J].中国骨伤,2011,24(1):72-74.

[5]梅莉.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1,30(5):430.

经皮颈椎间盘切除术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6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颈椎间盘突出症58例, 其中, 男35例, 女23例;年龄22~60岁, 平均45.6岁;病史2个月至20年。C3-4、C4-5、C5-6、C6-7突出病变间盘数分别为19、52、35、21个。治疗使用仪器为: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悬吊式平板DSA, 美国史赛克公司生产的19G经皮椎间盘切除器 (407-281) , 德国赫尔曼公司生产的柜式臭氧发生器 (Medozon, HYPER-Medozon comfort) 。

1.2 方法

1.2.1 筛选标准。

入组标准:1根据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 (MRI或CT检查示颈椎间盘突出) 明确诊断;2保守治疗1个疗程无效者;3惧怕手术者;4颈痛合并根性上肢痛, 呈典型的臂丛神经分布区域的疼痛者;5棘突间或椎旁局限性压痛点, 放射至上肢或手臂患者;6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者;7查体肌肉萎缩, 肌力减弱, 感觉障碍和反射异常者。排除标准:1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2有颈椎肿瘤患者;3有精神疾病和更年期患者;4小关节紊乱综合征者;5颈椎压缩骨折、颈椎滑脱患者;6后纵韧带严重钙化者;7合并重度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者;8合并肝肾疾病、血液病、肿瘤、呼吸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或极度衰弱者;9合并甲亢、葡萄糖六磷酸脱氢酶 (G6-PD) 缺乏症、出血倾向患者;10有颈痛或典型臂丛神经痛, 但CT和MRI检查未发现有颈椎间盘突出者。

1.2.2手术方法。

首先, 患者取仰卧位, 颈部垫枕, 下颌上仰使颈椎间盘间隙尽可能的大, 有利于穿刺进针。用自制简易定位标尺 (用废旧导管或导丝严格消毒后剪成长2 cm数根, 间隔1 cm粘贴成20 cm长) , 机头向右 (或左) 前方倾斜35~45°, 向足侧倾斜5~10°, 与椎间隙平面一致, 分别将治疗椎间盘做一标记, 常规消毒铺巾, 局部麻醉深达椎体前缘。食指和中指将血管鞘推向外侧, 透视下, 穿刺针向椎间隙后1/3处刺入, 正侧位实时透视, 确认17G椎间盘穿刺针位置, 侧位于椎体中后1/3处, 正位于中线处。送入微型切吸刀, 以1 mm/s速度, 进退控制在1~1.5 cm, 将髓核组织切除少许, 一般一个间盘可以切除髓核组织不足绿豆大小。其次, O3消融术, 将微型切吸刀退出, 用5 m L一次性注射器分次抽取浓度为60μg/m L O3, 采用循环注射法 (注入-抽出) 共注射臭氧约5~10 m L进行氧化消融治疗。使椎间隙有明显含气体显影, 然后将穿刺针套管退至盘外颈前筋膜处[1], 再注入浓度为30μg/m LO3约3~5 m L, 拔出套管, 穿刺部位按压15 min后用创可贴覆盖。术后适当给予脱水、神经营养及抗生素药物治疗, 卧床休息1周, 其间下床活动时戴颈托。

1.2.3 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穿刺操作应轻柔, 避免反复多次局部穿刺;2避免穿中血管, 严防局部组织内形成血肿;3避免穿刺针过深损伤脊神经;4治疗过程透视监控下进行;5避免麻药及臭氧注入到动脉血管内;6全过程在心电监护下进行;7备好抢救药品。

1.2.4 术后康复指导。

术后1周可以下床锻炼, 主要锻炼颈肩部的肌肉, 使之锻炼的强劲一点, 颈椎病就不会再加重, 而会逐渐减轻。方法:1隔墙看戏:头部向上、向后仰, 持续1~2 min, 以颈部肌肉出现酸胀感为适;2十点十分:手心向外、双臂上举呈十点十分状, 开始可持续1~2 min, 锻炼到坚持30 min;3头手对抗:包括前后对抗, 双手交叉放于头的枕部, 手和头向相反方向用力。上下对抗, 双手交叉, 手心向下放于下颌与头部向相反方向用力。左右对抗, 左手手心向内放于左耳, 右手的手心向内放于右耳, 与头向相反方向用力。以颈部肌肉出现酸胀为适;4米字操:用下巴颏写大米的“米”字, 幅度越大越好。必要时配合牵引、理疗、按摩等辅助治疗, 可使术后有残余症状的病人尽早恢复[2];5善待颈椎, 像保护眼睛一样;6结束工作在疼痛出现之前;7固定姿势不超过30 min;8不断变换姿势;9适当调整工作的专注程度;10有效缓解工作压力。

1.3 疗效判定标准

以Mac Nab术后评价标准[3]进行疗效判定。工作能力恢复, 上肢偶有麻木、不适视为显效;基本恢复工作能力, 出现间歇性的眩晕、不适视为有效;上肢麻木无改变, 眩晕,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视为无效。

2 结果

58例患者穿刺及技术操作成功率为98.3%;均进行1~3个月随访。以3个月为标准, 显效44例, 有效11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94.8%;无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臭氧可通过介导椎间盘萎缩以解除对神经血管的压迫, 达到治疗的目的, 此外臭氧可通过刺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脑啡呔及消炎杀菌以达到抗炎镇痛的作用[4]。经皮穿刺髓核切除术通过减压缓解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压力与刺激的同时改变髓核的突出方向[5], 且能阻止椎间盘突出症的发展过程。另外, 手术引发突出的髓核组织牵拉松动, 解除了对硬膜囊和神经根的压迫, 臭氧通过突出髓核组织周围裂隙到达突出髓核组织并将其氧化[6]。总之, 经皮椎间盘切除器超微旋切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创伤更小、更安全, 同时联合注射臭氧消融残存的髓核组织, 可以更有效地达到减压的效果且预防感染;于硬膜囊和神经根周围注入臭氧, 起到消炎镇痛作用, 有效地解除疼痛症状。

本研究通过对58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DSA引导下用微型切除器经皮穿刺椎间盘髓核切除术联合臭氧消融术治疗, 以Mac Nab术后评价标准为诊断疗效分级, 随访1~3个月, 治疗结果显示:穿刺及技术操作成功率98.3%。经过治疗显效44例, 有效11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94.8%。术后无并发症发生。可见, 用微型切除器经皮穿刺椎间盘髓核切除术加臭氧消融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可达到盘内微切加臭氧消融、盘外神经根周围消炎镇痛三重治疗作用, 对脊柱稳定性无破坏, 疗效可靠, 操作简单、安全, 并发症少, 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较理想的方法之一。

摘要:目的 观察DSA引导下用微型切除器经皮穿刺椎间盘髓核切除术联合臭氧消融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58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在DSA引导下用微型切除器经皮穿刺椎间盘髓核切除术联合臭氧消融术, 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58例患者中, 穿刺及技术操作成功率为98.3%;治疗前, 显效44例, 有效11例, 总有效率为94.8%;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DSA引导下用微型切除器经皮穿刺椎间盘髓核切除术联合臭氧消融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安全、有效。

关键词:DSA引导,颈椎间盘突出症,经皮穿刺髓核切除术,臭氧消融术

参考文献

[1]彭志康, 罗文杰.经皮椎间盘摘除联合医用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06, 12 (10) :1243-1247.

[2]张德溪, 董强.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21例[J].颈腰痛杂志, 2008, 29 (5) :478.

[3]何晓峰.臭氧治疗的临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32.

[4]崔凤德, 冯亮.经皮穿刺臭氧盘内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国骨伤, 2006, 19 (3) :172-173.

[5]刘春香.经皮髓核切吸术联合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0例近期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 2009, 49 (19) :113.

经皮颈椎间盘切除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 例, 男16 例, 女20 例, 年龄18~77 岁, 均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涉及1个、2个、3个、4个椎间盘病变或膨出、突出的分别为5 例、26 例、4 例、1 例。多发部位依次为L4~5、L5S1、L3~4、L2~3。病例纳入标准为经MRI或CT证实、有症状的包容性椎间盘突出症, 保守治疗3个月以上无效者。

1.2 器械与设备

Disc-FX微创椎间盘切除系统及Ellman触发式可屈曲的双极射频电极。

1.3 手术步骤

a) 置入穿刺针;b) 拔出针芯, 置入导向针;c) 椎间盘造影;d) 移去外套针;e) 置入工作套管和扩张管;f) 选择性使用环切器将纤维环切开;g) 工作套管和扩张管到达髓核;h) 移走导针和扩张管, 从纤维环后方钳取髓核组织;i) 髓核消融、纤维环热成形。

1.4 统计学方法

对患者的术前、术后日本骨科协会评分法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 总分29分) 、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总分10分) 及疼痛功能指数评分法 (Oswestry评分, 2.0版本, 总分50分) 分别进行了比较[2]。各项指标均以undefined表示, 数据应用SPSS (13.0版本) 统计软件在微机上进行统计分析, 对两组资料分别进行t检验。

2 结 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手术时间15~20 min/节段, 术中出血量0~5 mL/节段。36 例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周、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JOA、VAS及Oswestry评分结果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JOA评分升高, VAS及Oswestry评分降低 (见表1) 。术后12个月按照MacNab标准评定[4], 优8 例, 良7 例, 可3 例, 差1 例, 优良率为78.9% (共19 例随访资料完整) 。

本组术中并发症:a) 导针断裂1 例。在X线透视下应用血管钳取出;b) 神经根挫伤1 例。经对症治疗、神经营养治疗, 3个月后好转。术后并发症包括:术后水肿反应24 例, 终板炎1 例, 对症治疗后均好转;椎间隙感染1 例, 二次椎间孔镜下病灶清除、抗感染、对症治疗后好转;1 例患者术后疼痛持续加重, 二次椎间孔镜手术证实为局部血肿, 经镜下清创、止血后好转。

3 讨 论

近年来, 脊柱微创外科技术取得了长足发展[5,6]。Yeung等采用激光椎间盘减压技术、内镜下激光或射频技术治疗包容性椎间盘突出症时发现, 有65%的患者腰痛得到了缓解。我们所选用的Disc-FX系统, 是美籍华人Anthony Yeung于2006年在Anthony Yeung的15年选择性杨氏 (YESSTM) 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2], 目前国内已有临床应用报道[7]。该技术是一种需要X线透视引导的椎间盘切除、射频消融技术, 用于治疗包容性椎间盘突出症和疼痛性椎间盘破裂。它有更加微创的3 mm直径的工作套管, 使外科医生在X线透视下容易使用。Disc-FX技术是一种简单实用的“三合一”技术, 其中包含了椎间盘切除、射频纤维环热成形、椎间盘灌洗技术, 基于脊柱内镜技术发展而来, 填补了保守治疗和传统开放手术之间的空隙, 也可用于脊柱微创外科手术中病变间盘的鉴别与诊断。其专利的Trigger-Flex装置可单手操作, 提供直型/多角度型双向电极头, 准确地对病理组织定位, 进行手术治疗, 椎间盘钳能快捷实施椎间盘切除和椎间盘减压, 与脊椎内镜配合使用, 可直视和实录手术过程。

Disc-FX系统经皮椎间盘切吸、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手术指证包括:a) 椎间盘源性腰痛 (MRI提示T2加权像椎间盘为低信号, 无明显突出) ;b) 包容性轻、中度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1~3 mm的突出) ;c) 多节段退变性椎间盘病变的综合治疗。突出较重或黄韧带增厚及椎间孔、侧隐窝狭窄明显的节段可行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椎间孔及侧隐窝扩大术, 突出较轻的节段可行本术式。其相对禁忌证包括:a) 腰椎管狭窄;b) 腰椎节段性不稳;c) 巨大、脱出、游离的腰椎间盘突出;d) 严重腰椎间盘退变和塌陷 (联合应用内镜下背侧脊神经根切断术者除外) ;e) 感染、结核或肿瘤。

Disc-FX系统经皮椎间盘切除、射频消融、纤维环射频成形术较其他微创手术的优点在于:a) 一次性的经皮椎间盘切除、髓核成形器械包, 使用便捷;b) 设备费用远较椎间孔镜设备低廉, 便于基层医院推广;c) 由于结合了椎间盘切除、射频纤维环热成形、椎间盘灌洗的技术, 较单纯激光或低温等离子椎间盘减压术效果好。

Disc-FX系统经皮椎间盘切除、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常见术中并发症包括:a) 导针断裂。常见于术中在导丝引导下扩孔时。当导丝位置或扩孔工具与导丝夹角变化时, 术者未注意到而强行扩孔, 导致扩孔工具与导丝切割致使导丝断裂。预防措施主要为术者要有良好的手感, 当阻力较大或明显变化时, 一定要调整角度或在C型臂透视下扩孔。一旦发生断裂, 可在X线透视下应用血管钳取出。b) 神经根挫伤。多见于初学者, 由于对解剖不熟悉、操作不慎导致出口神经根损伤。要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 术者必须熟悉“安全三角”解剖、熟悉术中C型臂图像的判别, 而且术中正侧位都要透视。若术中发生挫伤, 可术后应用神经营养药物, 一般术后3个月可恢复。c) 大血管破裂。较少见, 多为初学者在穿刺过程中未透视腰椎正侧位、手感不好、盲目将穿刺针深入, 致使椎体前侧缘腹腔大血管破裂, 有大出血、休克、死亡的危险, 应及时转为开放手术, 抢救患者生命。

常见术后并发症包括:a) 感染。为较严重的并发症, 但少见。多见于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者或合并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术前血糖控制欠佳, 术后应激反应较重者有可能发生。经静脉点滴敏感抗生素、有效控制血糖, 可好转。必要时二次椎间孔镜进入行病灶清除术。重视患者术前检查、围手术期处理, 有效控制血糖, 严格无菌操作, 可预防上述情况的发生。b) 终板炎。多见于术者在用可弯曲双极射频系统进行髓核射频消融时对上、下终板刺激过重所致。在进行上述操作时, 应避免射频刀头与终板直接接触、减少刺激, 应主要平行于上、下终板在椎间盘内对髓核消融。c) 术后水肿反应。较常见。部分患者术后第2、3天左右即感到腰、腿部症状加重, 甚至重于术前。一般经对症、理疗即可缓解, 个别患者术后症状持续加重, 二次椎间孔镜手术见局部血肿形成, 清除后缓解, 且恢复较好。预防上述情况发生除了术中要谨慎、轻柔操作外, 对于中老年、且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 术前一定要停药2周以上方可手术。阿司匹林是活血药, 长期服用会导致凝血机制障碍、出血时间延长, 术中会出血较多、止血困难。

总之, Disc-FX技术是治疗包容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更加微创、简便、疗效可靠的技术, 患者也更容易接受, 相对于昂贵的椎间孔镜设备来讲, 也更适合在更多的医院推广应用, 但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严格的围手术期处理和谨慎的术中操作可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任剑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进展[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1, 12 (1) :73-75.

[2]Yeung AT, Tsou PM.Posterolateral endoscopicexcision for lumbar disc herniation:surgicaltechnique, outcome and complications in 307consecutive cases[J].Spine, 2002, 27 (7) :722-731.

[3]Hoogland T, Schubert M, Miklitz B, et al.Transforaminal posterolateral endoscopic discectomywith or without the combination of a low-dosechymopapain: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 in 280consecutive cases[J].Spine, 2006, 31 (24) :890-897.

[4]Macnab I.Negative disc exploration.An analysis ofthe causes of nerve-root involvement in sixty-eightpatients[J].J Bone Joint Surg (Am) , 1971, 53 (5) :891-903.

[5]Sengupta DK, Mulholland RC.Fulcrum assisted softstabilization system:a new concept in the surgicaltreatment of degenerative low back pain[J].Spine, 2005, 30 (9) :1019-1029.

[6]Postac F, Postac R.Operative management of lumbardsc herniation[J].Acta NeurochirugicaSupplementum, 2011 (108) :17-21.

经皮颈椎间盘切除术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28例, 男22例, 女6例;年龄23岁~68岁;均经CT或核磁共振成像 (MRI) 检查确诊, 临床症状与体征相符。腰4~腰5椎间盘突出19例, 腰5~骶1椎间盘突出9例。

1.2 结果

28例病人均顺利完成了经皮穿刺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 住院9d~13d, 平均11d出院, 术后恢复良好, 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评分从平均7分减至4分。无一例病人发生并发症。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多数病人病史长, 心理负担过重, 对手术效果顾虑重重, 期望又高, 护理人员必须配合医生做好病人思想工作, 多与病人沟通, 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接受能力的差异, 采用图片、文字等形式正确运用开导性的语言, 讲述本治疗的优点及注意事项, 简单介绍手术步骤、同类病人康复的经验, 使之在有心理准备的状态下接受治疗, 增强对手术的信心, 主动配合。

2.1.2 术前检查

协助病人做好术前各项检查, 如心电图、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糖、肝肾功能等, 特别是X线片、CT或MRI。

2.1.3 术前准备

术前2d病人在床上进行俯卧训练, 两手放于头部两侧的舒适位置, 并注意呼吸的调节, 直到能支持2h以上。术前训练在床上排解二便, 指导床上正确使用便器, 以预防因术后不能下床所致的腹胀、便秘及尿潴留。了解病人情况及观察睡眠、生命体征等一般情况。术前0.5h静脉输注抗生素, 常规皮肤准备。

2.2 术后护理

2.2.1 环境

术后病人需要卧床休息, 病室安静, 空气良好, 温度适宜。

2.2.2 体位护理

术后返回病房从平车搬运回床上, 采用三人搬运法, 分别从头肩部、腰背部、下肢部位用双手臂完全平托支撑, 托起病人身体, 保持颈椎、胸椎、腰椎在一条线上。术后去枕平卧6h后指导协助病人翻身。

2.2.3 病情观察

术后给予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6h, 平稳后可停。密切观察伤口渗液、渗血情况, 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观察双下肢感觉、运动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2.2.4 大小便护理

术后注意病人排尿情况, 对不能自解小便的, 可给予诱导排尿, 如热敷、按摩下腹、听流水声等, 必要时导尿。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用力排便, 必要时给予缓泻剂通便。

2.2.5 功能锻炼

术后第1天可指导病人进行下肢直腿抬高锻炼, 初次从30°开始, 逐渐加大幅度, 每日2次, 每次20min~30min, 可有效预防神经根粘连, 如病人肌力差, 可协助做被动运动, 第3天鼓励主动直腿抬高锻炼。3d后病人可佩戴腰围下地活动。手术后1周开始腰背肌锻炼, 提高腰背肌力量, 增强脊柱稳定性: (1) 五点支撑法, 病人仰卧, 下肢屈膝屈髋, 双足放置在床上, 双肘支撑体侧, 用头、双肘、双足撑起全身, 使背部尽力腾空离床。 (2) 三点支撑法, 让病人双臂置于胸前, 用头及足部撑在床上, 全身腾空后伸。 (3) “飞燕”式, 病人俯卧, 双上肢向背后伸, 以腹部为支撑, 胸部和双下肢同时离开床面, 形如小燕子。锻炼因病人病情而定, 循序渐进, 使病人不感到疲劳。

2.3 并发症观察及处理

2.3.1 椎间隙感染

椎间隙感染是腰椎手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 手术各环节应注意无菌操作。表现为术后体温升高, 出现肌肉痉挛, 剧烈的腰背痛, 有深压痛,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正常, 血沉增快, 一旦发生, 腰部制动, 给予卧硬板床休息及抗感染治疗。

2.3.2 神经损伤

造成神经损伤的主要原因是在穿刺过程中误伤脊髓神经外膜, 观察有无下肢麻木、肌力下降、大小便失禁等, 如有及时处理。给予大剂量神经营养药物, 并选用针灸、电刺激等治疗手段。

2.3.3 穿刺部位皮下血肿

表现局部淤血肿胀, 疼痛, 加强局部观察, 敷料有无渗血, 如穿刺部位皮下血肿可用50%的硫酸镁冷敷, 并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3 出院指导

卧硬板床, 劳逸结合, 腰部保暖, 避免腰部受凉;佩戴腰围3个月, 每天佩戴时间10h~13h, 下床活动时佩戴, 卧床时取下腰围;维持正确的坐姿及站姿, 避免久坐久站, 避免长时间固定于某种姿势;6个月内避免提重物及重体力劳动;积极进行腰背肌锻炼, 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

4 体会

经皮穿刺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作为一种微创治疗, 其疗效确切, 安全性高, 痛苦小, 术后恢复快, 并发症少[2], 为椎间盘突出症病人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效的治疗手段, 使越来越多保守治疗难奏效而又不愿行开放手术治疗的病人, 享受到这一人性化的治疗[3,4,5]。通过对26例病人加强护患沟通, 做好术前、术后护理, 及时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 做好术后病情观察、健康知识宣教, 保证了手术的成功, 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提高了病人生活质量。

摘要:总结28例经皮穿刺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术前、术后护理的方法。主要包括术前心理护理, 术前准备, 术后病情观察、功能锻炼、并发症的观察、出院指导。

关键词:经皮穿刺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

参考文献

[1]燕铁斌.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260-261.

[2]龚来弟.30例经皮穿刺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介入治疗的护理[J].当代护士, 2012 (12) :37-38.

[3]罗良初, 王金爱.椎间盘造影后行微创介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围术期护理[J].当代护士, 2012 (8) :844-846.

[4]唐益群, 林丽芬, 郑爱芳.椎间盘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手术配合[J].全科护理, 2011, 9 (1B) :136.

经皮颈椎间盘切除术 篇5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25例, 男11例, 女14例;年龄21岁~53岁, 平均38.4岁;单节段腰4/5椎间盘突出10例, 单节段腰5/骶1椎间盘突出13例、腰4/5、腰5/骶1双节段椎间盘突出2例;病人症状、体征与影像学相符, 无椎间孔镜手术禁忌证。

1.2 材料

(1) 一般物品:椎间孔镜器械包、一次性手术布类包、脑外科护皮膜、内镜、显示器、可透X线的脊柱手术床、射频机、冷光源及C型臂X线机。 (2) 药品:2%利多卡因、生理盐水、3 000mL氯化钠冲洗液、造影剂碘海醇、亚甲蓝。

1.3 手术方法

术区皮肤常规消毒铺巾, 在预定穿刺点用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 以18号穿刺针穿刺至下位椎上关节突的前下缘, 周围注射1%利多卡因, 22号穿刺针经椎间孔插入椎间隙, 注射造影剂+亚甲蓝, 行椎间盘造影。插入导针, 沿导针插入软组织扩张器, 然后置入7.5 mm直径工作套管至纤维环靶点。如进入椎间孔时困难, 可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将上关节突外侧缘部分骨质用绞刀切除, 扩大椎间孔。通过工作通道置入椎间孔镜, 在椎间孔镜监视下取出蓝染的椎间盘组织, 探查和松解神经根, 在双极射频辅助下行椎间盘消融减压和纤维环撕裂口的皱缩与成形并止血。

1.4 手术结果

本组病人未发生手术配合并发症, 术后症状明显缓解或消除。随访3个月~8个月未有复发病例。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1) 术前详细了解病人的主要症状体征、原有疾病、目前的身体状况。了解各项术前常规检查, 有无手术禁忌证。 (2) 心理护理:向病人介绍椎间孔镜手术的优点、操作过程、麻醉方式和术中如何配合手术, 消除病人对手术可能导致瘫痪的恐惧, 消除心理顾虑, 以稳定的情绪配合手术, 确保手术顺利进行[3]。 (3) 术前进行体位训练, 以适应术中的俯卧体位。

2.2 术中护理

(1) 巡回护士做好查对, 建立静脉通路, 协助麻醉。器械护士提前洗手上台, 准备好器械, 并与巡回护士清点核对。 (2) 协助医生消毒铺单, 贴护皮膜, 贴膜前充分干燥皮肤, 保证贴膜与皮肤紧密贴合, 贴膜面积应足够大, 两侧加贴脑外科护皮膜, 可将术中的冲洗液引流到台下。防止冲洗液由切口处渗漏, 浸湿巾单, 导致病人不适。 (3) 术中准确、迅速、轻柔地传递器械和物品, 娴熟的手术配合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 减轻病人痛苦, 减少感染等手术并发症。

2.3 术后护理

2.3.1 一般护理

(1) 术后监测病人生命体征, 注意观察切口情况, 观察双下肢活动和感觉情况, 如果出现出血过多、肢体运动感觉异常等情况, 及时通知医生。 (2) 病人术后24h卧床休息, 2h做轴向翻身1次, 防止压疮。次日起病人可佩带腰围下床活动。 (3) 术后6h病人无不适, 可进食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 第2天即可进食纤维丰富的食物, 促进胃肠蠕动, 避免排便困难。

2.3.2 指导康复锻炼

(1) 直腿抬高锻炼:术后12h后即可做直腿抬高运动, 每次运动2min~3min, 每天3次~5次, 可防止术后神经根粘连。 (2) 腰背肌功能锻炼:有五点式、三点式和飞燕式3种方法。五点式早期锻炼最为合适, 以头、双肘及双足作为支撑点, 使背部、腰臀部向上悬空抬起, 以不疲劳为宜。 (3) 出院指导:嘱病人出院后继续卧硬板床, 下床活动要佩戴腰围, 1个月内尽量卧床休息, 不做上身下屈及左右过度扭曲动作, 避免负重, 同时注意保暖, 预防受凉。继续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 逐步恢复到正常活动状态。

3 讨论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是一种新兴的脊柱微创手术, 能处理所有类型椎间盘突出症病例, 尤其适用于极外侧型的病例。 (1)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在局部麻醉下即可完成手术, 术中可随时与病人沟通, 直接观察到硬膜囊和神经根, 极少损伤神经和血管, 直接去除和消融髓核、修整破裂的纤维环, 因此安全性高, 手术效果确切。 (2)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创伤小, 不破坏椎旁肌、韧带, 无需咬除椎板, 不破坏后方重要结构, 不影响脊柱稳定性;不会在后方形成瘢痕, 不影响失败后的翻修手术。 (3)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术后卧床时间短、恢复快, 5d~7d可出院, 减少了病人痛苦。而且该手术无需内置物, 降低了病人的费用, 减轻了病人经济负担和医保负担。

通过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病人的围术期护理体会到: (1) 保证灌洗液的连续性和适当压力能保证手术视野的清晰, 可以冲洗出椎间盘突出产生的炎性介质和热凝治疗的副产物, 从而缓解了神经刺激所致的疼痛[4]。 (2) 做好手术台面的防水措施, 不但确保手术的无菌要求, 减少术后感染的几率, 而且避免了因液体浸湿病人铺盖的巾单带来的不适。 (3) 术后系统地指导病人进行功能康复训练, 尤其是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 对术后的恢复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是一种安全、高效的脊柱微创手术, 而手术的成功与围术期精心的护理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刘素芳, 张秀明, 阎艳, 等.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的护理配合[J].全科护理, 2012, 10 (11A) :2935-2936.

[2]周跃.经皮椎间孔内窥镜技术的现状与未来[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9, 19 (5) :326-328.

[3]冯珊.经皮侧路椎间孔镜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13) :1193-1194.

经皮颈椎间盘切除术 篇6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线资料

收取我院7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并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两组,收取时间为2013年4月到2016年4月期间,其中38例患者为观察组,38例患者为对照组。

观察组;年龄在35~71岁之间,18例为女性患者,20例为男性患者,观察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平均年龄为(53±1.30)岁。

对照组;年龄在38~70岁之间,19例为女性患者,19例为男性患者,对照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平均年龄为(54±1.23)岁。

观察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对照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各项资料,差异不明显,能进行对比(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所有患者全身麻醉后,行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

观察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患者取仰卧位,所有患者局部浸润麻醉,对患者病变间隙进行确认,根据X线片对患者穿刺方向、距离、角度进行确认,常规消毒并铺单,患者麻醉满意后,采用穿刺针对患者进行穿刺,在穿刺过程中应询问患者是否伴有下肢抽痛症状,避免患者损伤神经,透视满意后,将针芯拔出,注入亚甲蓝注射液,置入导丝,将穿刺针拔出,采用尖刀切开患者深部筋膜和皮肤,将工作套管逐层插入,再次进行透视,确保工作套管在理想位置,连接吸引冲洗系统和显像系统,将内镜插入,调整视野大小和清晰度,采用射频止血并且清除脂肪物质、和絮状物质,找到患者病变髓核组织,采用不同类型、大小的抓钳抓取,对患者神经根周围进行清除和探查,直至患者神经根充分减压,手术结束后,将工作套管小心拔出,观察患者有无活动性出血现象,将患者切口进行缝合)。

观察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对照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同时治疗后,并详细记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后的各项指标。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后的术中出血量、手术平均时间。

对比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后的腰椎功能评分和疼痛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本文将采用SPSS19.0软件,将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后的术中出血量、手术平均时间、腰椎功能评分和疼痛评分进行统计处理,术中出血量、手术平均时间、腰椎功能评分和疼痛评分使用t检验,采用P<0.05表示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后的术中出血量、手术平均时间、腰椎功能评分和疼痛评分进行对比后存在差异,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术中出血量、手术平均时间

经过手术治疗后,观察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中出血量(100.21±5.67)ml、手术平均时间(49.33±2.16)min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如表1所示。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进行比较p<0.05。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进行比较p<0.05。

2.2 对比腰椎功能评分和疼痛评分

经过手术治疗后,观察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功能评分(9.15±1.01)分和疼痛评分(3.10±1.18)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如表2所示。

3. 讨论

腰椎间盘为人体重要结构,人体发生功能紊乱或者结构蜕变时易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为腰腿痛的主要因素,若患者保守治疗后无效时,手术治疗方式为唯一治疗方案[3~4],因此,本研究中,我院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别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和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

微创手术为外科领域的发展趋势,而经皮椎间孔镜为临床上新型的微创手术,通过对患者采用局麻,能有效避免全身麻醉后的并发症,降低手术费用,再采用工作管道通过患者椎间直至到达髓核突出位置,能避免破坏患者软组织和重要骨质结构,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相比,具有较多优势;1能有效避免患者周围软组织损伤,有效减少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2能避免软组织粘连情况发生,有效减少并发症,3采用局麻方式,患者术后可进食与自主翻身。因此,经皮椎间孔镜治疗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首选手术方式[5~6]。

本文研究表明,观察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与对照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不同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后,观察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中出血量(100.21±5.67)ml、手术平均时间(49.33±2.16)min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功能评分(9.15±1.01)分和疼痛评分(3.10±1.18)分显著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收取本院7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并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两组,收取时间为2013年4月到2016年4月期间,对照组患者采用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结果:观察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中出血量(100.21±5.67)ml、手术平均时间(49.33±2.16)min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腰椎功能评分(9.15±1.01)分和疼痛评分(3.10±1.18)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经皮椎间孔镜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相比较,经皮椎间孔镜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

参考文献

[1]李长青,周跃,王建等.经皮椎间孔内窥镜下靶向穿刺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3,23(3):193-197.

[2]马彦旭,赵宇昊,黄明华等.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4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15):241-243.

[3]高国勇,陈廖斌,镇万新等.经皮椎间孔镜微创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2,35(5):423-425.

[4]张楠,奚春阳,闫景龙等.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新型肌骨瓣植骨融合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分析[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6,50(3):223-227.

[5]温冰涛,张西峰,王岩等.经皮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并发症及其处理[J].中华外科杂志,2011,49(12):1091-1095.

上一篇:3+5城市群下一篇:矿井含水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