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间盘

2024-10-24

颈椎间盘(精选11篇)

颈椎间盘 篇1

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是骨科的常见病,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采取手术治疗。颈前路椎间盘摘除和融合(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 因为能够缓解疼痛和改善神经功能得到了广泛应用; 颈椎间盘置换( cervical disc arthroplasty,CDA) 因为保留了颈椎的运动功能单位,在理论上有更好的临床疗效而日益受到重视。许多研究[1,2,3,4,5,6,7,8,9,10,11,12]对两种术式在许多方面进行了比较,但结论却不甚统一,甚至相反的结论。为了获得最佳的循证医学证据,指导临床工作,本Meta分析对颈椎间盘置换与融合治疗单节段退变性颈椎间盘疾病在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纳入标准

a) 研究类型: 多中心研究的随机对照试验(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 ; b) 研究对象: 年满18 岁,对保守治疗无效的单节段退变性颈椎间盘疾病患者; c) 干预措施: 试验组为CDA组,采用前路椎间盘摘除、减压和椎间盘置换,对照组为ACDF组,采用前路椎间盘摘除、减压、自体骨移植和内固定。其余治疗相同; d) 评价指标: 纳入的研究至少包括本分析评价指标中的一项,并提供全面的数据。

排除标准: a) 骨折、感染、肿瘤、骨质疏松、代谢性疾病等疾病; b) 随访时间小于24 个月; c) 颈椎前路手术史。

1.2文献检索及筛选

计算机检索Pub Med、Cochrane Library、Ovid、Springer Link、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国内外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3年9 月,不限制检索语言[13]。英文检索词为“degenerative cervical disc disease”、“cervical disc arthroplasty”和“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中文检索词为退变性颈椎间盘疾病、颈椎间盘置换、颈椎前路减压和融合,均用布尔逻辑运算符( and和or) 连接,搜索词在不同数据库之间做适当修改。手工检索《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外科杂志》、《中华骨科杂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等相关杂志,同时对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和未发表的文献( 灰色文献) 、会议记录等进行查阅,如有必要与有关作者联系。由2 名评价者独立阅读题目、摘要,按制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任何可能纳入的文献均阅读全文,如对文献的选择和评价发生分歧,可通过讨论协商解决或第三方( 通讯作者) 仲裁决定。

1.3评价指标的提取

由2 名评价者对纳入的文献提取以下评价指标: a) 颈部功能障碍指数( neck disability index,NDI) ; b) 颈部和根性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法(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 c) 健康调查量表( SF-36) 评分; d) 手术节段和邻近节段的再次手术率; e) 并发症。各项评价指标均是2 年随访时的结果。

1.4方法学质量评估

由2 名评价者参考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中的干预性治疗措施评估工具[14]对纳入的9 篇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从5 个方面7 个条目进行评价,对每一个条目均采用“低度偏倚风险”“偏倚风险不确定”及“高度偏倚风险”进行评价,如所有条目均为低度偏倚风险,则认为此研究的方法学质量高( A级) ; 任何一个或多个条目为偏倚风险不确定,则认为此研究质量中等( B级) ; 任何一个或多个条目为高度偏倚风险,则认为此研究质量低( C级) 。

1.5统计学方法

使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 1软件对提取的评价指标做Meta分析。采用 χ2检验评价结果的异质性,参考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当I2> 40% ,通过敏感性分析能够排除异质性时,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反之,则选用随机效应模型; 当I2≤40% ,选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15]。定性资料的效应量采用优势比( odds ratio,OR) 及95% 置信区间( confidence interval,CI) ; 定量资料的效应量采用均数差( mean difference,MD) 及其95% CI。

2 结果

2.1检索结果及质量评价结果

共检索出652 篇文献,通过剔除重复文献、阅读题目、摘要及全文,最终纳入8 篇文献[2,3,4,5,6,7,8,9]。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见表1,方法学的质量评价见表2。

2. 2 Meta分析结果

2.2.1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

有5 篇研究[2,3,6,7,9]报告了术后2年的NDI,对纳入的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明显异质性( I2= 87% ) ,进行敏感性分析,将1 篇文献[9]排除后,异质性消失( I2= 0 ) ,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 见图1 ) 。结果显示: ( MD = - 2 . 7 4 ,9 5 % CI :- 4. 57 ~ - 0. 91,Z = 2. 93,P = 0. 003) ,两组在NDI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CDA组优于ACDF组。

2.2.2颈痛VAS

有2 篇研究[6,9]报告了术后2 年的颈痛VAS,对纳入的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明显异质性( I2= 64% ) ,未发现异质性来源,采用随机效应模式进行Meta分析( 见图2) 。结果显示: ( MD = - 2. 84,95% CI: - 4. 8~ - 0. 84,Z = 2. 78,P = 0. 005 ) ,两组在颈痛VAS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CDA组优于ACDF组。

2.2.3上肢痛VAS

有2 篇研究[6,9]报告了术后2 年的上肢痛VAS,对纳入的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明显异质性( I2= 41% ) ,未发现异质性来源,采用随机效应模式进行Meta分析( 见图3) 。结果显示: ( MD = - 1. 84,95% CI- 3. 07 ~ - 0. 61,Z = 2. 92,P = 0. 003 ) ,两组在上肢痛VA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CDA组优于ACDF组。

2.2.4 SF-36评分

有3 篇研究[2,3,9]报告了术后2 年的SF-36 评分,对纳入的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无异质性( I2= 0) ,采用固定效应模式进行Meta分析( 见图4) 。结果显示: ( MD = 0. 98,95% CI: - 0. 33 ~ - 2. 29,Z = 1. 46,P =0 . 1 4 ) ,两组在SF -3 6 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

2.2.5并发症

有4 篇研究[2,3,7,9]报告了并发症,对纳入的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明显异质性( I2= 29% ) ,进行敏感性分析,将1 篇文献[6]排除后,异质性消失( I2=0) ,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 见图5 ) 。两组在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OR = 0. 60,95% CI: 0. 34 ~1. 04,Z = 0. 93,P = 0. 07) 。

2.2.6再次手术率

有4 篇研究[4,5,8,9]报告了再次手术率,对纳入的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明显异质性( I2= 68% ) ,通过敏感性分析未发现异质性来源,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 见图6) 。两组在再次手术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OR = 0. 52,95% CI: 0. 26 ~ 1. 05,Z = 1. 83,P= 0. 07) 。

3 讨论

颈前路椎间盘摘除和融合(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 ) 因为能够明显缓解疼痛和改善神经功能[10,16],已经成为治疗退变性颈椎间盘疾病的标准手术方式,但此术式因为融合了致病节段可能引起了邻近节段的加速退变和生物力学的失稳[17,18],最终导致疼痛症状和神经功能障碍,同时因为骨不连、植骨塌陷造成的翻修率也较高[19]。颈椎间盘置换( cervical disc arthroplasty,CDA) 保留了致病节段的运动功能单位,但同时也存在生物兼容性[20]、假体的移位和塌陷[21]、异位骨化的高发生率[22]等问题。有研究[2,8,11]认为CDA有更好的症状和神经功能的改善以及延缓了邻近节段的退变,有些研究则认为两者没有区别[12,23]。两种术式的优劣仍存在很大的分歧。故本文对CDA和ACDF治疗单节段退变性颈椎间盘疾病的疗效进行比较,借以明确哪种术式更具有优势,结果显示两组在SF-36评分( P = 0. 14) 、并发症( P = 0. 07) 及再次手术率( P = 0. 07)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在NDI评分( P = 0. 003) 、颈部疼痛VAS( P = 0. 005) 及上肢疼痛VAS( P = 0. 003) 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与CDA相比较,在2 年随访时行ACDF的患者NDI和VAS评分明显较低,ACDF在疼痛症状和颈部功能障碍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有研究[4,24]报道了CDA在疼痛症状和颈部功能障碍方面有优势。两组在并发症方面没有统计学意义,CDA和ACDF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 93% ( 22 /559)和6. 8% ( 33 /517) ,CDA的并发症主要是异位骨化、假体的移位和磨损、节段性后凸、吞咽障碍等,ACDF的并发症主要是假关节的形成、供骨区的疼痛、吞咽障碍等; 有学者[25]对其中的吞咽障碍并发症进行了单独研究,结果显示ACDF有较高的吞咽障碍并发症,可能与前路内固定的使用和软组织的解剖有关。在理论上,CDA恢复了致病节段的椎间隙高度、保留了颈椎的运动功能单位及降低了邻近椎间盘的压力负荷,防止或延缓了邻近节段的退变,那么邻近节段和手术节段的再次手术率应该低于ACDF,但本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两者并没有明显区别,可能与随访时间较短有关。此外,SF-36 评分也没有明显差异,说明在患者的日常活动和健康自我评价中,两种术式疗效无明显区别。

随机对照试验被视为评价干预措施效果的最佳证据来源[26],所以本Meta仅纳入了多中心研究的RCT类文献; 本文也存在某些不足: 首先,各个研究在随机序列的产生、分配隐藏、盲法及失访的意向性分析等科研设计方面存在相应的缺陷,纳入的研究在方法学上均为中等质量,因此可能存在各类偏倚[27]。第二,大多数纳入的研究是由医疗器械商提供赞助完成的,尽管有严格的监督,可能是一个偏倚的潜在来源。第三,纳入的研究使用了不同的颈椎间盘假体类型,受纳入文献的限制,未进行亚组分析。最后,本文仅对2 年随访时的中期部分疗效进行了评价,未对所有疗效和长期随访评价,可能得出甚至相反的结论。

综上所述,在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2 年随访疗效比较中,CDA在颈部和根性疼痛VAS、NDI方面优于ACDF,在并发症、再次手术率、SF-36 评分方面无明显区别,但此结论仍需要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RCT进一步证实。

颈椎间盘 篇2

椎间孔镜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椎间孔镜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从我院2014年到2015年所収治的颈椎间盘突出患者中选取10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运用颈椎椎间孔穿刺技术对患者进行治疗,穿刺手术成功之后,通过造影来明确位置,将药物注射椎间孔中,观察对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通过治疗后,100例患者中,症状达到优的患者有52例,达到良的患者有37例,有效患者9例,无效患者2例,优良率为89.00%,总有效率为98.00%。结论:针对于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颈椎椎间孔穿刺技术,并经颈椎椎间孔进行治疗,能够对患者突出的椎间盘突出起到一定的溶解作用,使患者神经根压迫现象得以消除,不但具有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较短的治疗时间以及较小的痛苦,而且还具有操作简单等诸多特点,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推广及运用。【关键词】椎间孔镜、颈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

随着现代人们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促使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

[1]率越来越高,且呈现出一种较为显著的年轻化趋势。患有颈椎间盘突出的患者,起颈部、肩以及手臂等部位会出现酸胀麻木的感觉,严重时甚至会出现疼痛现象,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了严重影响。近几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借助于影像技术,从椎间孔局部注射药物逐渐成为了治疗颈椎间盘突出患者的重要手段。本文就影像技术下对椎间盘突出患者行椎间孔镜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简要探讨,现将研究报告公布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4年到2015年所収治的颈椎间盘突出患者中选取10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61例,女性患者39例,年龄最小者为24岁,年龄最大者为69岁,平均年龄为(45.6±3.6)岁。突出部位:8例为C3-4突出、12例为C4-5突出、27例患者为C5-6突出、10例患者为C6-7突出、9例为C3-

4、C4-5二间隙突出、8例患者为C4-

5、C5-6二间隙突出、10例患者为C5-

6、C6-7二间隙突出、6例为C3-

4、C4-

5、C5-6三间隙突出、10例C4-

5、C5-

6、C6-7三间隙突出。此外,100例患者中有46例为侧突型、35例为中央型、19例为椎间管型突出。患者病程最短者为6个月,病程最长者为8年,平均病程为(3.4±1.3)年。所有患者经过临床诊断后的诊断结果显示,均确诊为颈椎间盘突出症。

1.2治疗方法

在进行治疗前30分钟,对患者静脉注射20ml的含量50%葡萄糖、10mg地塞米松,并给予患者抗生素的静脉点滴。患者体位取侧卧位状态,侧卧在CT扫描床上,对颈椎棘突调整至相同水平线上,在C2~T1棘突上,将一个金属标志物粘贴于上,然后从C2到C7,借助于1毫米层厚对患者进行CT扫描,在CT监视器上将发生病变的椎间盘和与其相对应的椎间孔确定出来,将穿刺点、穿刺入路、角度以及深度实现设计好,然后借助于监视器上的测量软件,将穿刺点到棘突中线的距离、多拍椎间孔的距离以及进针角度准确的测量出来。让后再借助于CT机架上激光定位线,于患者颈部体表上将所预先设计的穿刺点标记出来。

在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的基础下,使用规格为7×120mm的穿刺针,从患者颈部体表上所标出的穿刺点钟进入,让后依据所规定设计好的穿刺方向、角度以及深度来进针,当穿刺针进针深度到达设计深度标准后停止。对患者进行CT扫描、三维成像,确保针体能够与椎板外缘之间相互紧贴,针尖能够准确无误的处于病变间隙的椎间孔中,却没有损伤到患者周围血管以及神经等脏器。回抽时,做到无血、无气、无液,通过穿刺针将3mL的1%利多因和1.5mL的5%欧乃派克相联合的利欧混合液注入其中,患者病变的椎间孔中,每隔注入1.5mL,却CT扫描结构显示所注入的药液扩散到椎间孔四周,部分药液通过椎间孔,渗透到椎管腔中,随着时间的变化,促使椎管腔中混合液越来越多,并逐渐开始在突出的颈椎间盘髓核组织四周逐渐扩散,对其仔细观察10~15min后,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性进行监测,如果患者蛛网膜下腔没有出现麻醉现象,且之前患者上肢麻木、疼痛症状出现较为显著的缓解,则代表穿刺位置没有错误,也没有损伤到椎间孔四周的脊髓、硬膜囊以及血管和神经等脏器。最后,通过穿刺针对患者进行椎间孔药物注入治疗,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并借助于平车将患者转送到病房中,保持六个小时的健侧卧位,并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对症处理治疗,如抗感染预防和治疗、止血、消肿等。适当的进行制动,确保颈围能够得到充分休息,于7d内出院。1.3判定标准

以改良过后的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为依据,将治疗效果分为:①优:患者症状均已消失,日常生活和工作均都恢复如初;②良:患者症状得到显著改善,但依旧还存在轻微症状,活动所受限制较弱,没有影响到其日常生活及工作;③有效:患者症状得到改善,但活动依旧受限明显,日常生活和工作也均都遭受到了一定影响;④差:患者治疗后的效果与治疗前症状无变化,甚至还有所恶化。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总有效率=(优+良+有效)/总例数×100%。

2.结果

通过治疗后,100例患者中,症状达到优的患者有52例,占总例数的52.00%、达到良的患者有37例,占总例数的37.00%、有效患者9例,占总患者的9.00%、无效患者2例,占总例数的2.00%;优良率为89.00%,总有效率为98.00%,见表1。且所有患者均都于治疗两天后,相关症状得到一定程度缓解,其中10例患者在14d中,症状有所反复,通过针对性处理之后,反复现象逐渐开始减轻并日渐好转。所有患者中没有发生严重并发症现象。

表1.患者治疗后的疗效观察[n(%)] n 100 优 52(52)

良 37(37)

有效 9(9)

差 2(2)

优良率 89(89)

总有效率 98(98)

3.讨论

随着当下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促使现代人们生活压力无形中逐渐增加,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使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呈现出一种较为显著的年轻化趋势。患有颈椎间盘突出的患者,起颈部、肩以及手臂等部位会出现酸胀麻木的感觉,严重时甚至会出现疼痛现象,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2]作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颈椎病所带来的危害,针对于颈椎病的相关治疗方法也越来越多。近几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借助于影像技术,从椎间孔局部注射药物逐渐成为了治疗颈椎间盘突出患者的重要手段。

人体颈部具有较为复杂的结构,想要进行穿刺也就会形成较大的阻碍和难度,从而也就会带来较高的风险。一旦没有注意就极有可能造成一系列的并发症发生。国内就曾经有报导过多起误将胶原酶放入到蛛网膜下腔中,从而造成患者瘫痪甚至死亡的案例。在借助于CT指导下,不管是设计、定位、穿刺以及造影,还是进行椎间孔药物注入治疗,在患者治疗的整个过程中,不但具有清晰的图像、准确的靶位以及简单的操作流程,而且还具有创伤小、无出血以及痛苦少等特点。在CT引导下穿刺针尖能够准确无误的刺到椎间孔外口出,不需

[4]要刺入到椎管中,因此也就不会对硬膜囊造成损伤。让后借助于造影术将位置明确确定之后,还能够对造影剂从椎间孔渗入到椎管中接触突出物进行全面观察,监测是否存在蛛网膜下腔麻醉现象,最后将相关药物通过穿刺针注入其中,让治疗的安全性得到保障的同时,还能够让“药达病所、酶达底物”的基本要求得到充分实现。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很多患者都难以接受,绝大多数患者都输选择使用牵引的方法,内服外敷中药的方法进行治疗,但这种方法无法做到根治,且治疗效果也不是很显著。而通过椎间孔药物注入治疗方法来对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治疗,有造影剂证实,药物注射后能够扩散到硬膜外前侧间隙中,从而让突出的髓核

[5]逐渐被药物溶液所浸泡住,进而让其溶解效果得到充分激发。而且,在细胞膜完整的状态下药物并不会对细胞膜和神经细胞造成损害,同时也不会对其他蛋白造成破坏。在生理酸碱度以及体温正常的基础下,使胶原蛋白逐渐被分解,溶解掉突出的髓核及破裂的纤维环,促使神经所遭受到的突出物压迫和刺激现象得到有效缓解,进而也就能够让颈椎间盘突出症所带来的诸多临床症状都得到有效消除,实现临床治愈的显著疗效。

针对于急性起病,颈椎间盘单节或多节突出、不具有四周组织骨化症状、具有较为显著的神经根压迫等诸多症状的患者,均都可以运用本次研究的方法进行治疗。对椎间盘突出且

[6]伴有椎管骨性狭窄、原发性高血压以及糖尿病患者则应该谨慎使用。对于胶原酶过敏、颈椎脱位、疑似肿瘤或结核、年龄在16岁以下以及穿刺部位发生感染的患者,则严禁使用该治疗方法。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除了要对无菌操作和适应症做到严格掌握之外,穿刺技术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治疗效果,因此必须要熟练掌握穿刺技术,严格按照设计和[7]标准来进行穿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通过治疗后,100例患者中,症状达到优的患者有52例,占总例数的52.00%、达到良的患者有37例,占总例数的37.00%、有效患者9例,占总患者的9.00%、无效患者2例,占总例数的2.00%;优良率为89.00%,总有效率为98.00%,见表1。且所有患者均都于治疗两天后,相关症状得到一定程度缓解,其中10例患者在14d中,症状有所反复,通过针对性处理之后,反复现象逐渐开始减轻并日渐好转。所有患者中没有发生严重并发症现象。由此可见,针对于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颈椎椎间孔穿刺技术,并经颈椎椎间孔注射胶原酶,能够对患者突出的椎间盘突出起到一定的溶解作用,使患者神经根压迫现象得以消除,不但具有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较短的治疗时间以及较小的痛苦,而且还具有操作简单等诸多特点,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推广及运用。【参考文献】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后的护理 篇3

【摘要】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严重的颈椎病患者需要手术治疗康复。目的: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后的护理护理过程中的不同措施,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012年5月-2014年8月收治的23例人工椎间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的护理和治疗,综合护理组患儿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接受综合护理治疗。将临床护理资料和措施进行分析,对比得出结论。结果:经过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恢复情况发现,综合护理组的护理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者进行精心的护理和积极的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减少病痛,早日康复。

【关键词】人工颈椎间盘;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305-02

引言

颈椎病史骨科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严重的颈椎病患者可能会导致大小便失禁甚至是高位的截瘫,对于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不便。人工颈椎置换手术作为一种比较新的治疗手段,在保证病变的阶段活动能力的同时,可以避免邻近节段的非正常力带来的冲击,治疗效果比较的理想[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2年5月-2014年8月收治的23例颈椎病需要手术患者,男17例,女6例,年龄在34-53(3.87±6.9)岁。其中包括15例慢性颈椎病患者,4例外伤导致的颈椎间盘的脱出,在手术前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脊髓的压迫症状,不完全的下肢功能障碍伴有大小便障碍的患者4例。并且进行手术之后状态较好。根据随机分组的原则,将23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综合护理组12例,对照组11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患病程度,性别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治疗和护理包括呼吸道以及伤口的防感染处理,保持患者伤口的干净,动态的观察切口的红肿热痛的炎症的表现情况。

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規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心理、体位护理、康复护理、出院后的护理等多个方面综合护理。

1.2.1 心理护理

由于颈椎病患者的病程一般都比较长,加之对这种置换手术效果产生的怀疑等,担心手术的不成功造成的瘫痪甚至死亡等情况的发生,所以手术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程度的恐惧和紧张的情况。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尽量详尽的介绍手术的优点、重要性以及麻醉手法等方面的知识及注意的事项,介绍同样情况之下成功的案例,为患者创造一个相对舒适的环境,增加他们的手术治疗以及术后恢复的信心[2]。

1.2.2 体位护理

一般颈椎病手术患者进行手术以后,平均平躺6小时就要开始进行翻身,每两小时进行一次,在帮助病人翻身的过程中,必须要专业的人员双手托住患者的头颈部分慢慢的牵引,翻身的过程中进行轴型的翻身,保证患者的颈、头、腰椎在同一个轴线上。在更换掉体位的过程中可以使从右侧的45°到左侧的45°,翻身的过程中患者不能进行强行翻身活动。

1.2.3 康复护理

这种手术的主要优点是在治疗颈椎的同时保留了颈椎的活动性能,手术后的早期患者在床上可以适当的活动身体的部位,进行深呼吸的练习,减少卧床期间并发症的发生。膝盖和脚踝的屈伸的训练,每一个姿势保持10-15s,重复10-15次,每天进行3-5组。平卧位的肢体提高训练,在垂直的方向上抬高下肢35°-45°,保持10s循序渐进增加到20s,每次做40个训练,每天3-5组训练。

1.2.4 出院后的护理

患者手术出院后,颈部不要做剧烈的运动,不要进行左右过度的扭曲,保持正确的姿势,工作1小时就要活动一下颈部。进一步的加强功能性的训练,比如可以进行较精细的活动的练习,比如说进行毛笔字,织毛衣等强化训练的活动,同时睡觉的时候枕头的高低要合适,位置要适合,防止手术部位的受凉;半年之内不要做剧烈的活动不要从事体力劳动,进行多节手术的患者在外出乘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保护颈部防止突然的拉伸导致的损伤;按时的到门诊进行复查观察治疗后的恢复情况[3]。

1.3 数据统计分析

对统计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采用SPSS 20.0 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效率用(%)表示。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有意义。

2 结果

在我院收治的23例颈椎病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之后,对照组11例患者中发生感染1例,下肢活动恢复不彻底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8.1%;综合护理组12例没有并发症的发生,有效率为100%。可见这个过程中综合的护理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表1 经过护理治疗之后患者的恢复情况

组别病例(例)完全康复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有效率对照组11918.181.8综合护理组12120100P值>0.05<0.05<0.05<0.053 讨论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患病人群经常有手臂麻木,恶心头痛等症状,严重的患者会导致瘫痪,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颈椎病的发生和发展的情况也是不容乐观,新的治疗方法的建立给患者的康复带来了新的希望。因为手术的部位比较特殊,属于敏感神经的集中群,手术后的恢复不彻底可能会给病人带来机会感染、下肢瘫痪等并发症的发生。在本研究中的结果表明,综合护理对于手术后的患者快速恢复是具有明显作用的。治疗过程中的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提高药物的效率,减少并发症,具有积极的意义[4]。

参考文献

[1] 田勋燕.术前呼吸训练改善肺减容术后患者呼吸功能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5,20(14):30-31.

[2]宋立峰, 张晓峰, 徐雷, 李占良.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手术后失败综合征 43 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 2014,36(10):1498-1502.

[3]闫瑞鹏,解基良,周振理,等.复方大承气汤联合针刺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 3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1,17(1):30-32.

颈椎间盘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1例,男4例,女7例,年龄35~63岁,平均44岁。病程1个月~15个月,平均5个月。有明显颈肩背痛8例,头晕、心慌2例,胸腹部束带感4例,手麻、臂痛、根性张力试验阳性4例、行走不稳2例,霍夫曼征阳性2例。所有病人术前均经过保守治疗。

1.2 影像学检查

颈椎X线片示全部病例颈椎生理弧度减小或消失,全部病例都经CT和MRI检查确诊,单节段突出8例,其中C4~53例,C5~65例。双节段突出2例,均为C4~5、C5~6突出。全部病例均无骨性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钙化、颈椎失稳和滑脱。

1.3 治疗适应证

保守治疗无效;由椎间盘突出引起的神经根型、交感型、椎动脉型及混合型颈椎病,椎间盘突出厚度不超过1/3骨性椎管前后径;无骨性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钙化、颈椎失稳和滑脱;无一般手术禁忌证。

1.4 仪器和设备

C型臂X机、医用纯氧、臭氧发生器。

1.5 手术方法

患者仰卧于C型臂X机检查床上,肩背部垫高颈部稍后仰。透视下确定病变椎间盘间隙,取前外侧入路,确定穿刺点,局部常规消毒,浸润麻醉,正位透视下定穿刺点的中线旁开距离,推压开气管及颈动脉,侧位透视下定穿刺角度及进针深度,透视下穿刺进针到病变椎间盘间隙中后部,确定穿刺成功到位后,固定穿刺针,用无菌注射器抽取50ug/mL的臭氧4~8mL缓慢注入椎间盘内,以轻压不能再注入为止,可在椎间隙内稍改变角度及深度反复轻推注射,注入量一般为4~8mL,术毕拔出穿刺针,无菌敷料覆盖。两节段突出者,可用两穿刺针同时同法穿刺两间隙操作。

1.6 术后处理

术后除常规处理外,常规术后卧床24h,颈托固定2周,并嘱患者于术后1、3、6个月复查随访。

2 结果

本组11例患者13个椎间隙穿刺顺利,平均手术用时25min,术中均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得6个月随访,疗效评定参考Odom’s评定标准评诂,其中优4例,良5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81%。

3 讨论

臭氧治疗的作用机制通过复习文献我们知道,首先臭氧(O3)是一种强氧化剂,通过它的强氧化作用破坏髓核中的蛋白多糖和髓核细胞,从而使髓核体积缩小、固缩,从而解除对脊髓神经根的压迫[1,2,3],其次臭氧还具有消炎镇痛作用。臭氧的抗炎机制主要包括:刺激拮抗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和免疫抑制因子释放;刺激抗氧化酶的过度表达以中和炎症反应中过量的ROS;刺激细胞内皮释放NO及PDGF等引起血管扩张,从而达到促进炎症吸收的作用;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抑制缓激肽及疼痛复合物的释放[4]。Bocci[5]等认为臭氧通过抑制无髓损伤感受器纤维,激活机体的抗损伤系统,并通过刺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脑啡肽从而起到镇痛作用。

臭氧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性的保障颈前区结构复杂,有许多重要的组织,穿刺过程中有可能损伤这些组织结构,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因此术者必须熟知穿刺路径的解剖层次。根据颈部解剖结构研究,在颈动脉鞘与气管、食管之间存在一个无重要血管、神经结构的间隙,施术时向对侧推移气管、食管即可使该间隙明显增大,加之C臂X线多角度透视下经该间隙穿刺进针是安全的。臭氧对纤维和其它结构无任何损伤,且半衰期短,易分解成氧气,不会造成器官组织损伤[6]。臭氧本身具有消毒杀菌功能,因此术后椎间盘感染几率非常低。

严格适应证的选择是提高疗效的重要保证本组病例中疗效为优的4 例患者病程均在3个月内,疗效为良的5例患者病程均在3~6个月内,疗效可的2例病程均超过12个月,笔者考虑病程长的患者往往所合并的韧带退变、肌筋膜炎、椎间盘周围炎及神经根周围炎较病程短的患者严重,因此可考虑对病程长的患者在椎旁间隙及椎间孔加注臭氧,以扩大疗效,我们对部分患者采用上述方法取得了一定效果,对此有待扩大病例规模,进一步观察。综合文献及笔者总结臭氧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应证是:临床症状典型,且经CT或MRI检查证实为单纯性轻中度椎间盘突出患者。而由颈椎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钙化、颈椎失稳或滑脱等引起的颈肩和上肢痛,不是臭氧治疗的适应证。臭氧治疗的禁忌证包括: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明显缺陷的患者、怀孕尤其是怀孕早期、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的患者、甲状腺功能亢进、血小板减少症、严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对于高敏体质患者也应警惕其过敏反应[7]。

综上所述在严格适应证选择的前提下,经皮穿刺臭氧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操作相对简单、安全、微创、疗效可靠治疗方法,且患者痛苦少,治疗费用低,值得广大基层医院开展的好项目。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穿刺臭氧椎间盘内注射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通过临床诊断及CT/MRI筛选11例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C型臂X机透视引导下,用18G穿刺针,经颈椎前方穿刺到病变椎间隙中央,注射浓度为50ug/mL的臭氧4~8mL。结果在治疗后1、3、6个月随访,临床疗效按Odom’s评定标准评诂,其中优4例,良5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81%。结论经皮穿刺臭氧颈椎间盘髓核溶解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安全、有效、操作简单的方法,值得推广。

关键词:颈椎,椎间盘移位,臭氧

参考文献

[1]Andreula CF.Simonetti L,De Santis F,et al.Minimally invasive Oxy-gen-ozone therapy for lumbar disc herniation[J].AJNR,2003,24(5):996~1000.

[2]Xiao YY,Meng XD,Li JL,et al.CT guided O3injection for the treatmene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J].Chin J Interv Imaging Ther(Chinese),2005,2(4):245~248.

[3]He XF,Li YH,Chen HW,et al.Intradiscal injection of O2-O3to treat lumbar disc herniations: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analysis with600cases[J].Chin J Interv Imaging Ther(Chinese),2005,2(5):338~341.

[4]Bocci V.Biological and clinical effects of ozone therapy a future in medicine[J].Br J Biomed Sci,1999,56(4):270~279.

[5]Bocci V,Corradeschi E,Cervelli C,er al.Oxygen-oxone in orthrpaedics;EPR detection of hydroxyl free radicals in ozonetreated“nucleus pulposus”material[J].Rivistadi Neuroradiologia,2001,14(3):55~59.

[6]何晓峰,李彦豪,卢伟,等.经皮穿刺O3-O3混合气体盘内注射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1312~1315.

颈椎间盘 篇5

关键词颈椎间盘突出症推拿治疗足反射区按摩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67例患者中,男性39例,女性28例;年龄30岁以下5例,30~45岁26例,45~60岁20例,60岁以上16例;办公室工作人员17例,打字员8例,会计13例,计算机操作人员9例,教师12例,司机5例,其它3例。随机分组为治疗组(推拿并足部按摩)37例,对照组(推拿并牵引130例)。

1.2方法

1.2.1推拿:采用托推法、按揉法、点按法、滚法等施于颈项背部及上肢部,若有颈椎棘突偏歪可施于拔法,时间为15分钟左右。

1.2.2足部按摩:应用按揉法,拇指推法,单食指扣拳法、搓法、摇法等,按照抗雄文编《足部反射区健康法学习手册》规定的顺序按摩双足。重点加强颈椎、胸椎、大小脑、斜方肌、三叉神经、肩胛骨、肝、肾及上下身淋巴结等。然后重点拔伸颈椎反射区,具体操作:医者一手抓住患者足背部,另一手抓住患者足遆趾相对用力,由轻而重,持续3分钟左右,最后运用摇法,此法相当于常用的颈椎牵引法。25分钟/次/日,10次1个疗程,推拿后饮水300ml左右。

1.2.3牵引:采用坐式或卧式,颈椎牵引处于垂直20~30分钟/次,10天1疗程。

2诊断标准有慢性起病、反复发病史及颈椎病的临床表现,或有外伤史,长期伏案工作史等。体征:有神经根或椎动脉、脊髓等压迫症状表现,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棘旁及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CT或MRI检查提示:病变颈椎间盘有不同程度突出或膨出,压迫神经根或硬膜囊及脊髓,病变椎间隙狭窄或伴有颈韧带钙化。

3结果

3.1疗效标准:治愈为症状、体征消失,能参加正常工作和劳动;有效为症状、体征得到缓解,需继续作治疗;无效为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善。

3.2疗效结果:观察时间为2个疗程,见下表:

4讨论颈椎间盘突出症目前在高等院校教材及杂志中均为少见,本人在此提出此症,以作抛砖引玉之用。颈椎间盘突出症发生不外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各种急慢性外伤和劳损可涉及颈椎间盘、韧带、后关节等,引起局部充血、水肿、渗出或纤维不破裂,髓核突出是其外因。内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组成椎间盘的髓核、纤维环、软骨板而退行性改变,髓核组织管水量下降,纤维网和粘液样基质逐渐被纤维组织和软管细胞所代替。纤维环组织变性,纤维变粗,弹性减退,在周边部发生裂隙或膨出,髓核组织可由此脱出而压迫颈神经根、脊髓或椎动脉等,并使得椎间隙明显狭窄,软骨板也发生变性,从而出现退化变薄,失去其半透膜作用,影响营养物质的交换,同时又加速了髓核和纤维环的退变,这三者互相关连的病理过程是造成颈椎间盘突出症难以治愈的原因。经临床观察,中老年及长期低头伏案工作者的发病率高,可能与上述两种原因有关。就目前而言,除了手术外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往往采用推拿、牵引、药物等疗法。本人采用推拿并足部按摩治疗,不失为一种见效快、疗效好、安全易行的方法。

推拿手法能减轻椎间盘突出对神经根或椎动脉的压迫和刺激,改善椎间组织血液循环,消除水肿,扩大椎间隙或椎间孔,并达到缓解肌肉的痉挛,消除肿胀,分解粘连,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病变组织的恢复。足部推拿首先促进了全身的血液循环,增加了重要脏器如心、脑、肝、肾以及脊柱的血流量,有效地消除了这些脏器的贫血状态及因局部压迫造成的血营养不足的状况。尤其是因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脊髓或椎动脉引起的神经等功能异常的状态,有效地改善了组成椎间盘的三部分之间的血液循环。其次通过神经反射的作用将痛觉感受器的阈值提高原来使感受器产生兴奋的病理冲动,变成阈下值,并使之发生兴奋,将冲动传入中枢,中枢直接支配腺垂体释放止痛物质(内啡呔),从而起到止痛作用。还有,祖国医学认为:肝脏血主筋,肝血充盈,筋得所养,肝血不足,筋的功能就发生异常,肾主骨藏精气,精生骨髓,骨髓充实,则筋骨坚强,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同肝肾不足不能荣筋及滋养骨髓导致筋骨懈惰有关。因此在足部推拿时,应重点选择肝、肾二反射区,采用滋养肝肾之法即手法宜轻柔,时间宜持久,从而达到肝肾充足,荣固筋骨。

另外,采用拔伸颈椎反射区代替颈椎牵引法,可避免因椎间盘压迫硬膜囊、脊髓或椎动脉导致供血不足而带来的不良效果及危险性,并且方法简便易行,而且拔伸后,患者颈项部常有一种酸胀发热放松的舒服感觉。两者结合为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较为理想的方法。参考文献

[1]杭雄文.足部反射区健康法学习手册(修订本).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2]俞大方,曹仁发等.中医推拿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颈椎间盘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6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颈椎间盘突出症58例, 其中, 男35例, 女23例;年龄22~60岁, 平均45.6岁;病史2个月至20年。C3-4、C4-5、C5-6、C6-7突出病变间盘数分别为19、52、35、21个。治疗使用仪器为: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悬吊式平板DSA, 美国史赛克公司生产的19G经皮椎间盘切除器 (407-281) , 德国赫尔曼公司生产的柜式臭氧发生器 (Medozon, HYPER-Medozon comfort) 。

1.2 方法

1.2.1 筛选标准。

入组标准:1根据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 (MRI或CT检查示颈椎间盘突出) 明确诊断;2保守治疗1个疗程无效者;3惧怕手术者;4颈痛合并根性上肢痛, 呈典型的臂丛神经分布区域的疼痛者;5棘突间或椎旁局限性压痛点, 放射至上肢或手臂患者;6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者;7查体肌肉萎缩, 肌力减弱, 感觉障碍和反射异常者。排除标准:1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2有颈椎肿瘤患者;3有精神疾病和更年期患者;4小关节紊乱综合征者;5颈椎压缩骨折、颈椎滑脱患者;6后纵韧带严重钙化者;7合并重度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者;8合并肝肾疾病、血液病、肿瘤、呼吸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或极度衰弱者;9合并甲亢、葡萄糖六磷酸脱氢酶 (G6-PD) 缺乏症、出血倾向患者;10有颈痛或典型臂丛神经痛, 但CT和MRI检查未发现有颈椎间盘突出者。

1.2.2手术方法。

首先, 患者取仰卧位, 颈部垫枕, 下颌上仰使颈椎间盘间隙尽可能的大, 有利于穿刺进针。用自制简易定位标尺 (用废旧导管或导丝严格消毒后剪成长2 cm数根, 间隔1 cm粘贴成20 cm长) , 机头向右 (或左) 前方倾斜35~45°, 向足侧倾斜5~10°, 与椎间隙平面一致, 分别将治疗椎间盘做一标记, 常规消毒铺巾, 局部麻醉深达椎体前缘。食指和中指将血管鞘推向外侧, 透视下, 穿刺针向椎间隙后1/3处刺入, 正侧位实时透视, 确认17G椎间盘穿刺针位置, 侧位于椎体中后1/3处, 正位于中线处。送入微型切吸刀, 以1 mm/s速度, 进退控制在1~1.5 cm, 将髓核组织切除少许, 一般一个间盘可以切除髓核组织不足绿豆大小。其次, O3消融术, 将微型切吸刀退出, 用5 m L一次性注射器分次抽取浓度为60μg/m L O3, 采用循环注射法 (注入-抽出) 共注射臭氧约5~10 m L进行氧化消融治疗。使椎间隙有明显含气体显影, 然后将穿刺针套管退至盘外颈前筋膜处[1], 再注入浓度为30μg/m LO3约3~5 m L, 拔出套管, 穿刺部位按压15 min后用创可贴覆盖。术后适当给予脱水、神经营养及抗生素药物治疗, 卧床休息1周, 其间下床活动时戴颈托。

1.2.3 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穿刺操作应轻柔, 避免反复多次局部穿刺;2避免穿中血管, 严防局部组织内形成血肿;3避免穿刺针过深损伤脊神经;4治疗过程透视监控下进行;5避免麻药及臭氧注入到动脉血管内;6全过程在心电监护下进行;7备好抢救药品。

1.2.4 术后康复指导。

术后1周可以下床锻炼, 主要锻炼颈肩部的肌肉, 使之锻炼的强劲一点, 颈椎病就不会再加重, 而会逐渐减轻。方法:1隔墙看戏:头部向上、向后仰, 持续1~2 min, 以颈部肌肉出现酸胀感为适;2十点十分:手心向外、双臂上举呈十点十分状, 开始可持续1~2 min, 锻炼到坚持30 min;3头手对抗:包括前后对抗, 双手交叉放于头的枕部, 手和头向相反方向用力。上下对抗, 双手交叉, 手心向下放于下颌与头部向相反方向用力。左右对抗, 左手手心向内放于左耳, 右手的手心向内放于右耳, 与头向相反方向用力。以颈部肌肉出现酸胀为适;4米字操:用下巴颏写大米的“米”字, 幅度越大越好。必要时配合牵引、理疗、按摩等辅助治疗, 可使术后有残余症状的病人尽早恢复[2];5善待颈椎, 像保护眼睛一样;6结束工作在疼痛出现之前;7固定姿势不超过30 min;8不断变换姿势;9适当调整工作的专注程度;10有效缓解工作压力。

1.3 疗效判定标准

以Mac Nab术后评价标准[3]进行疗效判定。工作能力恢复, 上肢偶有麻木、不适视为显效;基本恢复工作能力, 出现间歇性的眩晕、不适视为有效;上肢麻木无改变, 眩晕,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视为无效。

2 结果

58例患者穿刺及技术操作成功率为98.3%;均进行1~3个月随访。以3个月为标准, 显效44例, 有效11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94.8%;无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臭氧可通过介导椎间盘萎缩以解除对神经血管的压迫, 达到治疗的目的, 此外臭氧可通过刺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脑啡呔及消炎杀菌以达到抗炎镇痛的作用[4]。经皮穿刺髓核切除术通过减压缓解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压力与刺激的同时改变髓核的突出方向[5], 且能阻止椎间盘突出症的发展过程。另外, 手术引发突出的髓核组织牵拉松动, 解除了对硬膜囊和神经根的压迫, 臭氧通过突出髓核组织周围裂隙到达突出髓核组织并将其氧化[6]。总之, 经皮椎间盘切除器超微旋切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创伤更小、更安全, 同时联合注射臭氧消融残存的髓核组织, 可以更有效地达到减压的效果且预防感染;于硬膜囊和神经根周围注入臭氧, 起到消炎镇痛作用, 有效地解除疼痛症状。

本研究通过对58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DSA引导下用微型切除器经皮穿刺椎间盘髓核切除术联合臭氧消融术治疗, 以Mac Nab术后评价标准为诊断疗效分级, 随访1~3个月, 治疗结果显示:穿刺及技术操作成功率98.3%。经过治疗显效44例, 有效11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94.8%。术后无并发症发生。可见, 用微型切除器经皮穿刺椎间盘髓核切除术加臭氧消融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可达到盘内微切加臭氧消融、盘外神经根周围消炎镇痛三重治疗作用, 对脊柱稳定性无破坏, 疗效可靠, 操作简单、安全, 并发症少, 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较理想的方法之一。

摘要:目的 观察DSA引导下用微型切除器经皮穿刺椎间盘髓核切除术联合臭氧消融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58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在DSA引导下用微型切除器经皮穿刺椎间盘髓核切除术联合臭氧消融术, 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58例患者中, 穿刺及技术操作成功率为98.3%;治疗前, 显效44例, 有效11例, 总有效率为94.8%;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DSA引导下用微型切除器经皮穿刺椎间盘髓核切除术联合臭氧消融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安全、有效。

关键词:DSA引导,颈椎间盘突出症,经皮穿刺髓核切除术,臭氧消融术

参考文献

[1]彭志康, 罗文杰.经皮椎间盘摘除联合医用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06, 12 (10) :1243-1247.

[2]张德溪, 董强.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21例[J].颈腰痛杂志, 2008, 29 (5) :478.

[3]何晓峰.臭氧治疗的临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32.

[4]崔凤德, 冯亮.经皮穿刺臭氧盘内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国骨伤, 2006, 19 (3) :172-173.

[5]刘春香.经皮髓核切吸术联合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0例近期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 2009, 49 (19) :113.

颈椎间盘置换术的并发症 篇7

1 手术适应证选择不当所致的并发症

早期行颈椎间盘置换术的病例数量较少, 在临床病例报告中无一例手术并发症[7,8], 但是, 随着手术病例数量的增加, 手术并发症陆续发生[3,4,5,6]。因手术适应证选择不当所致的并发症较常见, 不当的手术适应证主要有:a) 颈椎小关节炎;b) 术前颈椎存在不稳定;c) 伴有全身性疾病, 例如:骨质疏松与炎性疾病;d) 有颈椎后路手术史;e) 老年患者;f) 伴有后纵韧带骨化;g) 脊髓型颈椎病等[9]。

患有骨质疏松者可能发生假体下沉, 这可能与术中准备颈椎间盘假体植入的终板有一定关系, 假体与椎体终板接触面应尽可能大, 以增加强度, 维持轴向负荷[10]。Lafuente等[11]报告了46例用Bryan型颈椎间盘假体治疗神经型与脊髓型颈椎病的结果, 并发症包括:1例术前症状暂时性加重, 3例发生一过性喉返神经损伤, 1例术后因跌伤发生假体松动做了返修手术。经比较结果表明: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优于脊髓型颈椎病, 前者术后并发症少且有术前神经症状完全恢复至正常的可能, 后者术后发生并发症多且有术前神经症状不能完全恢复正常的可能。

2 与手术入路有关的并发症

颈椎间盘置换术采用的是颈椎前入路, 因而与应用前侧入路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最高[9], 主要的并发症有:a) 切口感染;b) 颈部深层组织的损伤;c) 神经损伤;d) 血管损伤;e) 吞咽困难;f) 喉返神经损伤;g) 椎前血肿;h) 手术平面错误等。Goffin等[12]报告的103例单平面置换中, 发生椎前血肿需再次手术清除者占0.97%。还有2.91%需行其他手术, 包括:1例后路减压, 1例椎间孔切开减压以解除神经根持续性受压。另1例因手术平面错误而行再次手术。43例双平面置换中, 1例发生减压过程中硬膜撕裂;1例发生硬膜外血肿需行再次手术;1例椎前血肿需再次手术清除;另1例发生食道与气管伤需手术修复。

3 与手术操作有关的并发症

颈椎间盘置换术发生这类手术并发症多与操作的熟练程度有关, 随着操作熟练程度的提高, 与手术操作有关的并发症也相应减少。这类并发症主要有:a) 人工椎间盘植入的位置错误;b) 假体的大小选择错误;c) 术后发生颈椎后凸畸形;d) 假体移位;e) 神经损伤;f) 假体下沉;g) 脑脊液漏等[13]。

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发生神经损伤的病例较少见, 文献中已有假体脱位至椎管损伤脊髓致不全截瘫的个案报告, 但在神经孔处对神经根减压操作不当发生神经根损伤者多见。Anderson等[14]报告应用Bryan颈椎间盘假体中发生并发症11例, 其中7例为这种并发症, 神经损伤的临床表现主要为:a) 根性痛;b) 肢体无力;c) 肢体感觉减退与过敏等。在大多数情况下, 应用影像学检查很难发现引起神经损伤的原因。也有作者报告, 在行颈椎间盘置换术后, 术前原有的神经症状有所加重, 这可能是由于对椎体骨刺减压不适当所致, 术后可用常规保守治疗[15]。

术后丧失颈椎生理性前凸发生颈椎后凸是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另一并发症, 术前伴有颈椎后凸时, 增加了术后易患颈椎后凸的危险性。这往往是由于对手术平面的终板准备不妥当, 影响了人工椎间盘置入的角度[16]。Kim等[17]对47例应用Bryan型人工椎间盘术后随访时发现, 35.7%的患者在术前就有节段性前凸, 在术后随访时仍保持了颈椎生理性前凸, 而术前8例存在节段性后凸者, 术后5例仍保留了术前的后凸状态。这充分说明:为了保证手术效果, 对术前颈椎存在节段性后凸者, 应列为手术禁忌证。

4 与植入假体有关的并发症

与植入人工颈椎间盘假体有关的并发症主要有:a) 假体松动;b) 假体失败;c) 假体周围碎屑;d) 假体周围骨化形成等。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发生椎体前骨化的并发症报告较多。欧洲多中心研究结果表明[18], 应用Bryan型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发生这种并发症约占17.8%, 术前有颈椎增生、节段性关节强直以及老年患者是这种并发症的易患因素。术后服用2~3周非甾体类抗炎药可降低自发性关节强直的发生率[9]。Putzier等[14]在腰椎行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后经17年随访, 发生自发性关节强直高达60%, 但是, 到目前为止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尚未见这种长期随访的报告。

Pickett等[15]报告了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因假体松动和节段性活动丧失, 最终导致假体失败的病例。Goffin等[12]报告146例经术后1年随访, 其中有3例发现有假体前移, 90例单平面手术中有11例发生节段性活动丧失。Bryan型人工颈椎间盘假体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类型, 与其他几种假体相比, 操作相对方便, 在临床上已取得较满意的效果。但是, Fan等[20]报告了1例Bryan型椎间盘假体的聚乙烯套在植入后8年碎裂的病例, 经手术去除了失败的假体, 改用常规的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治疗。作者认为, 术后定期影像学检查对及时发现这种并发症很重要。

进行任何类型的关节置换操作, 都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碎屑, 这些碎屑都会产生组织炎性反应, 导致局部疼痛。在显微镜下发现这种碎屑能诱发免疫炎性反应, 会导致骨溶解和假体松动, 可导致晚期失败[21,22]。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产生的碎屑对假体影响的程度目前尚未明了[9,23]。

5 可能发生的其他并发症

可能发生的其他并发症还有:轻微的假体前移、局部异常负荷、聚乙烯的磨损以及退变性椎体滑脱等。Tu等[24]曾报告1例患者行单平面颈椎间盘置换术后根性痛症状没有缓解, 术后3d经X线检查发现手术平面C5椎体纵行劈裂骨折, 因无错位假体位置好故行保守治疗。经术后2年随访观察, 假体稳定, 骨折愈合, 根性症状也逐渐消失。作者强调:手术操作应谨慎, 植入假体动作应轻柔, 以降低手术并发症。

颈椎间盘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92例, 男39例, 女53例;年龄17~73岁;有外伤者27例, 压迫神经根61例, 影响椎动脉23例, 压迫脊髓3例;病程最短1天, 最长12年。

1.2 诊断依据

影响椎动脉交感神经患者多为上颈椎, 以眩晕为主;病情较急时伴有呕吐;压迫神经根者颈、肩、上肢的疼痛有神经放射症状, 压头试验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压迫脊髓者, 可有颈痛、手麻、下肢明显无力, 步行如踩棉花状。颈椎间盘突出患者X线表现生理曲度改变;可见单个或多个椎间隙变窄, 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CT和NMI检查不同程度的颈椎间盘膨出、突出, 并造成颈神经根压迫或颈脊髓的压迫。

2 临床治疗方法

2.1 牵引方法

采用枕颌带牵引。患者端坐将枕颌带固定于下颌及枕部, 牵引重量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情况, 适当调整, 一般在8~20kg左右, 牵引时间根据患者的耐受控制在20~30min内。部分患者也可采用间歇式牵引, 牵引一段时间后有不适感觉时, 即可终止牵引, 等不适症状缓解后继续牵引, 此种方法对急性颈椎间盘突出患者, 效果良好。

2.2 推拿方法

主要采用点、按、揉、推拿和旋转“复位”等手法。取穴:风池、风府、颈夹脊穴、肩井、天宗、缺盆、极泉穴、曲池、合谷、百会、角孙、头维、太阳、印堂、阿是穴等。旋转“复位”时一定沿纵轴进行, 不可用暴力, 以防造成新的损伤。眩晕推拿手法以颈项部、头部为主;压迫神经根者以颈、肩、上肢为主;压迫脊髓者以颈项、四肢为主。病情较急者手法应轻柔、缓和, 病程较长者手法宜深透有力。

2.3 10天为1个疗程, 每日1次, 临床一般治疗1~

3 疗程。

3 治疗结果

临床治愈41例;显效29例;好转19例;无效3例。

4 体会

4.1 随着现代医学影像学的不断发展, CT、MRI的

普及,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段准确率越来越高。特别是原来诊段为神经根型的颈椎病患者, 经过CT、MRI检查基本上均为颈椎间盘膨出、突出。这不得不引起我们临床上的高度重视。

4.2 牵引治疗可增大椎间隙和椎间孔, 解除颈部软

组织痉挛, 从而减少对椎间盘的压力, 力图使突出的髓核回纳, 使神经根和椎动脉受到的刺激和压迫得以缓解, 突出物和周围组织的粘连也相应得以缓解。

推拿治疗可使颈部疼痛肌肉放松,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有助于稀释致痛物质, 加速代谢产物排泄, 促使局部水肿吸收。另一方面利用旋转“复位”法可使突出的椎间盘移位变形, 亦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 增强颈椎关节稳定性, 使颈椎的内外环境平衡。

4.3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易复发的疾病, 既是在临床治疗当中症状反复也很常见,

这就要求患者在治疗当中应注意休息。日常工作生活中, 如看电视、操作微机、睡觉时枕头舒适度应当特别注意, 以预防症状的反复发作。如果疼痛、眩晕症状急促, 可用甘露醇、地塞米松、复方丹参注射液, 静脉注射起到消肿脱水, 解痉镇痛, 以缓解症状。

4.4 颈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不

佳, 有报道, 大重量牵引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压迫脊髓疗效较好, 对此我们虽有借鉴尝试, 但效果不明显。需要在今后临床工作中进一步实践探讨。

颈椎间盘 篇9

关键词:人工椎间盘,颈椎间盘突出,护理

人工椎间盘置换手术是近年来逐渐开展的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的有效方法之一, 本院自2004年10月到2005年6月采用颈椎工人椎间盘置换术治疗7例颈椎病患者, 现就有关围手术期护理特点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资料

本组患者男6例, 女1例;平均36.5岁 (28~50岁) ;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4例, 神经根型颈椎病3例;平均病程10.5个月, 病变节段C3、41例, C4、53例, C5、63例, 均为单节段病变。

1.2 手术方法

采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系统在全麻下行经颈前路颈椎间盘置换术。

2术前护理

2.1 心理护理

本组病例病史均在半年以上, 经保守治疗不见好转, 而且发展到不同程度肢体疼痛麻木及功能障碍, ADL能力下降, 患者对手术一方面寄予很大希望, 另一方面又有很多思想顾虑, 最担心的是颈部手术风险性大, 万一手术失败, 会引起瘫痪, 影响生活质量, 容易产生恐惧、焦虑、悲观等心理反应。医院配备专职健康教育护士根据患者出现的不同心理反应进行个性化的心理护理。

2.1.1 向患者介绍手术目的、过程、方法及术后康复功能锻炼的方法。

2.1.2 介绍手术医生的技术特长和曾经作过此类手术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 增加患者对手术成功的信心。

2.1.3 说明情绪与疾病关系, 良好的心理状态会促进机体康复, 否则则相反。

2.2 术前训练

颈前路手术要求患者仰卧, 使颈略过伸位, 同时为了暴露椎体, 需较长时间将器官推向切口对侧, 针对这种特定于术前进行针对性训练。

2.2.1 气管推移训练[1]

器官和食管推移训练主要是为颈椎前路手术作准备的, 因颈椎前路手术的入路经颈内脏鞘 (包括甲状腺、气管、食管) 与颈血管鞘 (包括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 间隙而抵达椎体前方, 故术中需将内脏鞘牵向对侧, 方可显露椎体前方或侧前方, 术前应指导患者或由护理人员用2~4指插入切口一侧的颈内脏鞘与血管鞘之间, 持续地向非手术侧牵拉、推移。气管食管推移训练入院第1天即开始进行, 3次/d, 每次持续10~20 min, 循序渐进, 第2天要求6~8次, 持续时间40~60 min, 3~5次/d, 要求气管牵过中线, 进行气管推移训练可使患者颈部组织适应性增强, 从而使手术过程中血压、心率、呼吸平稳及吞咽变化程度减少, 手术风险减小, 患者术后不适感降低, 并发症相对减少。本组病例入院后即开始训练, 除一例因肥胖, 患者做气管推移不配合, 术后出现咽痛和吞咽困难外, 其余均无明显并发症。

2.2.2 体位训练

本组病例均为前路手术, 术前常规训练仰卧位, 患者平卧, 肩后垫一薄枕, 使颈部后伸, 2次/d, 30 min/次, 循序渐进直至2 h。

2.2.3 呼吸功能锻炼

要求患者禁烟, 作深呼吸, 有效咳嗽, 增强胸部肌肉力量的锻炼以减少术后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

2.2.4 卧床大小便的训练

术前常规训练床上大小便。

2.3 本组病例术前

30min常规静脉使用抗生素, 预防感染。

3术后护理

3.1 术后24~48 h内的观察及护理。

3.1.1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特别是血压情况, 予心电监护, 床边备气管切开包, 每小时测量血压、脉搏、呼吸次, 平稳后改为每2 h监测1次。

3.1.2 密切观察呼吸情况 观察呼吸的频率、节律、深度等, 常规吸氧及雾化吸入, 床边备吸痰装置。出现呼吸困难则应立即查找原因对症处理。常见原因有术后出血压迫气管;喉头水肿;脊髓水肿和脊神经根水肿。本组7例患者中无一例发生呼吸困难的现象。

3.1.3 观察伤口敷料渗血情况 术后伤口常规置引负压流管, 用别针妥善固定引流管, 翻身时勿使扭曲、脱落, 保持引流管通畅, 并准确记录引流量, 一般24 h不超过100~150 ml, 如超过则汇报医生及时处理。

3.1.4 密切观察患者四肢的感觉运动及肌力情况较术前比较是否减轻, 同时判断是否是由于手术牵拉以及术后出血、水肿的压迫, 造成或加重脊髓及神经的损伤, 术毕回病房, 可嘱患者活动四肢, 如抬腿、握拳等, 1次/2 h, 评估肌力及感觉运动情况。

3.2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3.2.1 术后每2h翻身拍背一次,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平卧时臀部皮肤置平, 防止剪切力而引起褥疮。

3.2.2 术后常规留置导尿管, 鼓励患者多饮水, 一般2000ml/d, 分次服用。每日用 (0.1%洗必泰棉球) 或1:5000呋喃西林棉球擦洗会阴部及尿道口2次, 以防泌尿道感染。本组病例中导尿管留置平均时间49.5 h, 无1例发生尿路感染。

3.3 功能锻炼及ADL的恢复

3.3.1 本组病例手术当天麻醉清醒后即做手指、腕关节、足趾及踝关节的活动, 既可促进静脉回流, 防止肢体深静脉栓塞, 又可观察手术效果。

3.3.2 术后第1天做肢体抬高、关节屈伸运动, 3次/d, 每次20 min, 循序渐进, 术后不需用颈椎支具和颈托, 不需沙袋固定头部。

3.3.3 本组病例中, 平均66.4 h即下地行走、活动, 对于肢体功能及肌力的恢复有较大的益处。

4结论

颈椎间盘置换手术的难度大, 护理要求仔细、到位。本组病例最大的优点是缩短了卧床时间, 最短的24 h后即下床活动, 最长的是92 h。一般是72 h下床活动, 平均下床时间为66.4 h, 术后对患者体位无特殊要求, 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通过以上护理, 本组病例无一例发生褥疮和泌尿道感染, 有1例患者由于术前气管推移训练时间短, 术后发生咽喉痛及咳嗽, 经抗炎、雾化吸入后好转。术后半年、1年随访患者均无假体移位、下沉, 颈部活动自如, 颈椎弧度正常, 无神经压迫症状。

参考文献

颈椎间盘 篇10

【关键词】CT引导;臭氧消融术;腰椎间盘突出症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787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954-01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56例患者中,男31例,女25例,年龄16-57岁,平均37岁,这些患者均有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和体征,并且表现十分明显,经CT或MRI诊断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中有37例为1个间隙突出,患者中2个间隙突出者19例;L4-L534例,L5-S129例,L3-L42例。L3-L4、L4-L5针对。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均采用盘内突出办法,针对进行穿刺失败者则改为椎体后路突出物内注射法,穿刺成功率为100%。

1.2方法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28例,分为臭氧组264例,臭氧+射频组264例。均在CT引导下经颈前血管鞘和气管鞘之间穿刺入椎间盘髓核或突出物靶点。臭氧组每个盘内注射浓度为50μg/ml的臭氧4ml。臭氧+射频组盘内注射浓度为50μg/ml的臭氧后再行髓核或/和突出物射频热凝,设定最高温度为90℃,时间为4个周期。观察治疗后各个时期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scale,VAS)以及临床效果。记录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的并发症。

现阶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在青壮年身上患病的情况较多见,目前在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的方法中,介入治疗已成为首选治疗方法。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术是现阶段在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病症的一种较为先进有效的技术,但其具有一个缺点,缺点是具有较大的创伤,这种大的创伤面可能引起椎间隙感染,并且对适应症状也具有严格的要求。另外,在国内外一种原胶酶溶解的技术也并广泛应用于椎间盘突出的治疗方法中,也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手术后愈合过程中的疼痛反应极其严重,如不小心误入蛛网膜下腔有引起截瘫或死亡可能。

在给患者进行臭氧后注射后,臭氧可以以它特有的特征对身体的核、结构进行“燃烧”对髓核起到了一个固化和收敛的作用,对髓核的化学刺激性和髓核的免疫源性进行了消除,同时由于臭氧的特殊化学成分和分子式,臭氧具有较强的消炎和杀菌作用,在神经根周围注射臭氧后,患者的神经根的疼痛就可以立刻得到有效的缓解,其镇痛作用要高于普通镇痛药物。根据临床应用观察CT引导下臭氧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它的优势在于具有准确的穿刺过程,并且安全系数往往高于其他治疗方法,细针进行穿刺具有无痛苦的好处,疗效好,无并发症,在国外已经被证实,在治疗锥间盘突出的方法中CT下引导臭氧消融术是免除开导治疗椎间盘突出的有效方法。开展此项工作时间短,远期疗效还无法预测。但是臭氧的抗炎、镇痛作用,一方面可以迅速止痛,另一方面又大大降低了术后椎间盘感染的概率,从而扩大了其适应证范围,除外合并椎管严重狭窄者均可用注射臭氧来治疗。总之,CT导引下臭氧消融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安全、有效、操作简单、损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临床实践中如果能够做到诊断准确,病例选择适宜,就可以获得优良的疗效。2讨论

2.1臭氧的理化性质和作用机制臭氧(O3)是一种淡蓝色气体,具有刺激性酸味和很强的氧化能力,是一种亚稳态气体,具有温度依赖性半衰期,极难储存,因此臭氧必须及时制备并立刻用于治疗患者。盘内注射利用臭氧强氧化作用使髓核内蛋白多糖和髓核细胞遭到破坏,对吼髓核体积缩小,固缩,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另外,臭氧还具有消炎镇痛作用。

2.2手术要点此手术是通过CT的精确测量和术者熟练的穿刺技术来完成的。因颈椎间隙呈后上至前下的角度。大约50-150,术者要在矢状面的两个角度上准确进针,良好的分布是决定髓核组织被充分氧化的基本条件,也是术后疗效的保证。

2.3CT引导穿刺的优越性采用CT导引有明显的优越性:①经CT扫描确定病变椎间隙。并在病变椎间隙行薄层扫描,可以确定最明显的突出部位,并在此穿刺,提高注射的准确性;②臭氧注射后采用CT扫描可以明确观察到臭氧在椎间盘内的分布,根据其分布决定注入量;③可以清楚地看到周围软组织,使穿刺的風险性降到最小。

CT引导下经皮穿刺臭氧消融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医学上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很好地饿疗效,当今工作中颈腰椎键盘突出的患者随着生活的进步而不断增加,对于治疗方法在医学上也在不断的突破,针对治疗椎间盘突出理想的方法,在临床治疗中我们进行了方法的对比研究,把所有手术和术后的问题情况进行统计学的对比研究,证实结果是CT引导下经皮穿刺臭氧消融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在现阶段是较好的治疗颈腰椎间盘的好的治疗方法。同时对我们的医护工作人员也是具有严格要求的,在治疗中我们要充分考虑患者的自身情况,对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式方法,从而减轻患者的病痛程度,减少患者的愈合时间。参考文献

[1]耿晓非,刘淑艳,李晓井,魏东宁.椎旁定位腰骶体感诱发电位对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意义.卒中与神经疾病,2007年第01期.

[2]张兆杰,张世民,周卫,李星,曹艳霞,吴冠男.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自我报告结局量表研制及其信度、效度分析.中医杂志,2012年第08期.

[3]陈小勇,黄旭东,肖育志.回旋屈伸手法合并臭氧合剂治疗膝骨性关节炎36例临床观察.中医杂志,2012年第07期.

[4]刘晓铭,仲远明,王茵萍,朱伟坚.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耳穴表面的物理特征变化.中医杂志,2012年第04期.

[5]王力平,黄承军.试论颈椎间盘突出症中医外治疗法中的辨证论治和整体观.中医杂志,2011年第04期.

[6]李俊辉,张向慧,艾进伟,郑福增.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遗症30例.中医杂志,2011年第02期.

[7]吴艳荣,张海山,高希言,丁宁,朱敬云,王燕,范雅丽,吴毅明,陈新旺,谭仁飞.温针齐刺法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93例临床研究.中医杂志,2009年第12期.

[8]彭宝淦,贾连顺,侯树勋,李增春,宋海涛,陈德玉.颈椎病发病机制的研究[J].颈腰痛杂志,2001年01期.

[9]朱大卫,温建生,杨晓军.经皮医用臭氧盘内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年09期.

[10]任芹,赵序利,万燕杰.医用臭氧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J].实用疼痛学杂志,2006年02期

[11]何晓峰,李彦豪,卢伟,彭静,陈勇,申鹏,曾庆乐,赵剑波,王江云,辛勇通,陈汉威,许小丽.经皮穿刺O_2-O_3混合气体盘内注射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年12期.

[12]俞志坚,何晓峰,李彦豪.医用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4年04期.

颈椎间盘 篇11

1临床资料

1. 1一般资料本组120例颈椎间盘突出症均为住院患者,男78例,女42例; 年龄25 ~ 72岁; 平均51. 6岁; 病程最短5天,最长3年; 1个椎间盘突出者33例,2个颈椎间盘突出者74例,3个颈椎间盘突出者13例。

1. 2诊断标准1) 有颈肩背臂疼痛麻木、头痛、眩晕以及颈部活动受限表现; 2) C4~ C7棘突旁压痛或放射痛; 3) 体检证实颈神经受压的定位在椎管内,表现为椎间盘源性疼痛; 4)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及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 5 ) X线检查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弓,椎间隙变窄或椎间孔变小等; 6) MRI检查示椎间盘组突入椎管内,压迫颈神经根、硬脊膜甚至脊髓[1]。

2治疗方法

2. 1中西药制剂静脉用药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采用20% 甘露醇125 m L,内加10 mg地塞米松针快速静滴,每日1次, 连用3日; 中药制剂血栓通针0. 5 g加入10% 萄葡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500 m L中静滴,每日1次; 甲钴胺针0. 5 mg、静脉注射,每日1次。共治疗1周。

2. 2卧位颈椎牵引配合中药枕治疗患者仰卧于病床上, 床头放置滑轮牵引架,枕颌带兜住头枕后部及下颌部,连上牵引绳后选择高度合适的滑轮通过,并悬挂牵引秤砣,重量为3 ~ 6 k g,同时颈枕部放置本院自制的中药枕。每日2次牵引,7日为1疗程。中药枕配方为: 桃仁、红药、五加皮、醋乳香、醋没药、威灵仙、桑枝、防风、桂枝、伸筋草、牛膝、羌活、 独活、海桐皮、杜仲、当归、苍术、熟地、生川乌、生草乌、千年健等各40 g,将上述中草药用研磨机打成粉末状,等分为2份,分别装入布袋内,做成中成枕。中药枕使用方法: 牵引开始前先把1袋中药置于盛有开水的微波塑料盒内,放入微波炉内,高火加热10分钟,待温度合适时置患者颈枕部,开始牵引,同时将第2袋中药袋同法置微波炉加热10分钟后备用,牵引15分钟后,待第一袋中药冷却后,置换上已加热后的第2袋中药,继续牵引15分钟后结束牵引。两袋中药可反复加热连用7天,为1疗程。

3结果

3. 1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

3. 2治疗结果120例患者,经过1个疗程治愈53例,2个疗程治愈29例,治愈率为68. 3% ; 经过1个疗程好转20例,2个疗程好转12例,好转率26. 7% ; 无效6例,占5% , 总有效率95% 。本组病例随访6 ~ 24个月。治愈者中有2例复发,经再次住院同法治疗2疗程后临床治愈。好转者中1例症状加重,经保守治疗无效后,转上级医院手术治疗。

4体会颈椎间盘一般于25岁开始出现退变,退变多发生在C4 ~ 5、C5 ~ 6、C6 ~ 7,其中C5 ~ 6占50% 。退变的纤维环在头颅的屈伸活动下,向椎管内膨出,而且髓核也可经破裂的纤维环裂隙突出于椎管内。除了突出的椎间盘对神经根、脊髓的机械性压迫,产生症状外,还有突出物引起的化学反应也会引起和加重相应的症状。中医认为此病主要是由于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卫阳不固、腠理空虚、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导致颈部经脉闭阻,气血运行不畅而致。

上一篇:主体情感下一篇:Cd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