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孔镜

2024-08-23

椎间孔镜(精选10篇)

椎间孔镜 篇1

腰椎间盘突出症 (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 是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 造成神经根、马尾神经受刺激或压迫, 引起以腰腿疼痛为主的一组综合征的临床常见和多发的骨科疾病, 多数患者选择保守治疗以缓解不适等症状, 据统计仍有10%~20%的病情严重的患者最终要行手术治疗。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进步和手术器械的更新, 椎间孔镜技术逐渐成为脊柱外科较为流行的微创技术, 并且获得了满意的疗效。

1手术操作方法

1.1手术体位

关于患者手术过程中体位的选择可根据术中需要和患者具体情况, 目前临床大多采用与医生习惯的传统手术体位相近的俯卧位, 也有选用侧卧位, 有报道比较两种体位下的手术疗效, 发现患者侧卧位术中不易出现极其不适症状, 且Matsumoto等认为垫枕后更有利于患侧椎间孔的开放, 使硬膜囊偏向对侧, 不仅有利于手术操作, 也可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1.2确定进针点和进针角度

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对椎间盘突出的部位进行定位、确定椎间孔大小和髂嵴的高度。取患者侧卧位, 垫高健侧髂腰部。C臂机透视腰椎正侧位, 使腰椎棘突在正位像上位于两侧椎弓根连线的中央, 椎间盘与软骨终板在侧位像上相互平行, 手术节段正好位于透视的中央。用记号笔标记后正中线及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

C臂机透视下用金属杆标记出标准椎间盘水平上位椎板峡部的投影, 将其确定为穿刺点所在的水平线。根据患者的体型、性别及突出的节段选取进针点。一般L2-L3进针点与正中线旁开的距离为7~9cm, L3-L4为8~10cm, L4-L5为11~14cm, L5-S1为12~16cm, 肥胖者比瘦弱者远, 男性比女性稍远。在L3-L4或以上水平, 穿刺针抵达目标椎间盘水平的关节突关节, 而在L4-L5和L5-S1水平, 则抵达上位椎板的峡部。对于L5/S1椎间盘, 进针时针尾向患者头侧偏约50°, 与矢状面约呈40°夹角;对于L4/L5椎间盘, 进针时针尾向头侧偏约30°, 与矢状面约呈30°;对于L3/L4椎间盘, 穿刺点向内向上各移位约1cm;L1-L3椎间盘病变较少见, 需根据实际情况测量。

1.3置入椎间孔镜

经18号和22号穿刺针定位后, 插入导丝, 退出穿刺针。 以导丝作为中心作8mm皮肤切口, 保持导丝处于原位, 沿导丝用扩张器逐级扩大软组织, 置入定位器, 根据需要在上关节突上打孔。逐级使用带有神经保护头的骨钻扩大椎间孔, 可酌情切除部分内聚的上关节突。再次插入22号穿刺针到达突出的髓核, 行椎间盘造影。取出穿刺针, 置入工作套管, 放入椎间孔镜。确定椎间孔镜的位置位于神经根的下方, 顶端靠近中线, 斜面朝向病变髓核。

1.4术中处理及判断减压效果

在椎间孔镜直视下摘除突出的髓核, 同时清除碎片、椎体后缘对神经根造成压迫的骨赘和增生组织等, 并用双极电极射频消融止血。神经根完全松解时可见自主搏动的硬膜囊, 神经根表面血运明显改善, 血管充盈、神经根复位, 术中行直腿抬高试验, 可见被牵拉后的神经根滑移自如。最后用射频电极对破裂的纤维环进行热凝处理, 使其皱缩成型, 再移除工作套管。

2适应症与禁忌症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适应症较广, 目前已确定的适应症包括包容型椎间盘突出、部分后纵韧带下型椎间盘脱出、外侧或及外侧型椎间盘突出、复发性椎间盘突出、合并有严重肺部疾病的椎间盘突出症和保守治疗无效的椎间盘源性腰痛等。另外, 椎间盘囊肿、椎体转移瘤压迫神经根及脊柱感染性疾病也被报道运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进行临床治疗。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的禁忌症包括精神病患者、突出物严重钙化卡压神经根至神经根变性坏死、重度脊柱不稳、传统开窗椎间盘摘除术后硬膜囊或 (与) 神经根粘连导致的腰腿痛、及工作通道难以置入的部分中央型突出、髂骨过高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等。

3主要并发症

神经根从椎间孔穿出,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出现神经根损伤并发症最常见。其次包括解压不彻底、术中导针断裂、术后椎间隙感染、术后复发等。出现以上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有: (1) 对椎间孔及其周围结构局部细微解剖的认识不充分; (2) 术前对手术节段的椎间隙高度评估不不恰当, 对进针点的定位和进针角度把握不准确; (3) 术中对椎间盘内的毒性代谢产物、热凝副产物及上关节突的处理不充分; (4) 对突出的椎间盘组织清除不彻底, 忽略了对侧隐窝的处理, 手术结束时间点把握不准等。

4总结

约22%患者可无任何临床症状, 但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腰椎间盘突出明显, 表明临床症状与腰椎间盘突出大小不一定呈正相关, 而是与突出部位和骨性椎管相对容积等因素密切相关。经皮穿刺椎间孔镜技术作为椎间孔镜微创治疗手段之一, 具有创伤小、操作可重复进行、术后恢复快的特点, 能够避免开放性手术出血多、椎旁组织瘢痕形成等并发症, 缓解腰椎生理结构不同程度的破坏与椎管减压必要性之间的矛盾, 近期临床疗效良好, 但作为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一种微创疗法, 仍有如何扩大手术工作域, 如何避免手术穿刺定位盲穿, 如何通过减少手术时间减少医患双方接受射线量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其远期疗效仍然需要时间进一步检验。

摘要: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目前临床腰腿痛病因研究最多的疾病, 经皮椎间孔镜作为微创技术中的内窥镜辅助技术, 最初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且在国内外均获得了满意的疗效。文章通过检索近5年的文献对该技术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进行如下综述。

关键词: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

椎间孔镜 篇2

传统椎间孔镜技术 椎间孔镜技术是应用医用内窥镜在患者局部麻醉、意识清醒的状态下,通过微小的组织创伤,侧路经椎间孔安全三角区利用环踞打磨小关节突,突破纤维环进入椎间盘建立一个摘取髓核的工作通道,然后利用细小的髓核钳和双极射频 的可弯曲电极在可视下进行盘内及突出髓核摘取和消融(腰5骶1中央型、旁中央型突出,须通过后路咬除椎板和黄韧带通过椎板间隙进入椎间盘摘取髓核)从而达到治疗椎间盘突出的目的,这一技术的出现使得椎间盘突出症的实质性治疗进入了微创时代。Target Wang 椎间孔镜技术 中国清华大学附属玉泉医院脊柱脊髓外科专家王广众教授,经过了数千例传统椎间孔镜技术的临床操作实践验证后,在2011年对椎间孔镜手术系统提出了革命性的改进升级意见,同时他创新地提出了:突出靶点准确入路和后路椎板间隙入路摘取突出的技术理念,这一巨大技术突破在使椎间孔镜手术中周围组织创伤更小、解决突出问题更直接的同时,大大降低了临床医生的技术学习难度,使得椎间孔镜技术更容易被掌握;而且他还将具有消炎、杀菌、使髓核氧化脱水等优势的臭氧结合在术中应用,这一做法不仅优势性地解决了纤维环无法修复而导致液状髓核再次溢出的难题,同时还避免了取出正常髓核而影响脊柱稳定性的技术弊端,使得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治愈率达到了95%以上,为此各国医学专家将椎间孔镜突出靶点摘取与盘内外臭氧注射组合的Target Wang技术称为“椎间盘突出症的终极疗法”与“黄金治疗标准”,同时王广众教授也成为了国际脊柱微创医学领域第二代椎间孔镜技术的学术带头人及推广人。Target Wang 椎间孔镜技术————最小创伤的实质性治疗手段 优势一: 手术操作灵活,根据突出位置不同选择最适合的操作入路,侧路或者后路; 优势二: 手术安全性高,对周围组织损伤小,创新采用七级扩张操作,侧路不损伤小关节突,后路不咬除椎板及黄韧带;局麻操作,患者意识清醒,术中能与患者互动,可视下清晰操作不伤及神经和血管,术中基本不出血,有效避免操作失误的风险; 优势三: 手术目的直接、疗效确切,集突出髓核摘取、多角度双极射频电极低温下止血、消融、臭氧盘内固缩液状髓核、盘外消除神经根水肿无菌性炎症并预防术后感染为一体; 优势四: 手术适应症广,可以处理所有类型的椎间盘突出,包括部分椎管狭窄、钙化、椎间孔狭窄等病变;并可扩到韧带松弛、椎体滑脱、脊柱不稳的融合及固定的治疗领域; 优势五: 患者满意度高,创伤小、痛苦小、康复快,远期疗效好;仅为7mm的皮肤切口,立即解除疼痛症状,术后次日即可下床活动,2—3日即可出院,3—6周恢复正常工作和体育锻炼,远期临床治愈率达95%以上; 优势六: 医生技术学习曲线低,易掌握、易开展。

【产品说明】产品说明: 完整的椎间孔镜系统设备是由影像系统、椎间孔镜主镜、双极射频和专业手术器械组成。中科系列椎间孔镜影像系统是由摄像机,医用液晶监视器,LED冷光源,豪华仪器车组成,椎间孔镜影像系统摄影机介绍:分为1CCD、3CCD和高清三款,分辨率达到1920X1080,全高清图像输出,7寸液晶屏幕实时显示图像,具有图像冻结和2.5倍的电子放大功能。医用显示器是原装的sony显示器符合医用安全标准,标配多种输入插口全高清的分辨率和10位信号处理,无与伦比的性价比。LED冷光源亮度与400瓦的疝气大灯冷光源亮度相同,使用寿命大于20000小时。影像系统:医用液晶监视器 SONY LMD-2110MC(15/21寸液晶监视器)15/21英寸,分辨率WXGA(1280X768), 15:9/全高清 分辨率1920X1080, 16:9;标配接口:模拟复合,Y/C,分量/RGB输入/输出接 口, HDMI输入接口, 可选配SD-SDI输入接口;(10比特信号处理引擎,高精度灰度再现;)高精细液晶,宽视角,高亮度,对比度和响应速度;分量和HDMI接口可接入高清信号;内置单声道扬声器0.5W;外同步输入/输出,并行遥控;可选色温,纯蓝模式;先进的标示设定功能;三色TALLY指示灯;19英寸EIA标准机架安装和VESA各种安装.影像系统:摄像机 分辨率: 1920(水平)×1080(垂直).输出清晰度: 1080线.扫描标准: 1125线,50场,25帧.TV系统: PAL 同步系统: 内部可切换.最低照度: 5Lux atF5.5.白平衡: AWC(自动白平衡控制)和手动控制.视频输出: 2路复合信号(BNC);1路S-Video;1路RGB;高清视频输出,HDMI×2(可输出1080P信号)电子快门: AUTO:1/50~1/10000S 特殊功能: 图像冻结、2.5倍电子放大.电源: AC100~240V,FUSE2*2A.功率: 25VA.控制主机: 带7寸液晶屏幕,实时显示图像.*松下原装摄像系统,依照国内医院具体情况加以改进以符合医疗需求,控制主机按键为触摸式,简洁美观。摄像头: US522HD输出1080线高清图像,IPX7防水性能,可浸泡消毒。防水摄像头具有冻结、白平衡、亮度值增减按键.F25 : 全视场透亮,成像不变形,畸变小。全防腐蚀结构设计。适配各种医用内镜摄像机,标准C型摄像机接口。可化学浸泡消毒.煮沸消毒.直至134℃压力蒸汽灭菌消毒。使用环境温度 : 0℃—+45℃ 使用环境湿度 : &nb

椎间孔镜 篇3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龄23~52岁,平均32.5岁。其中单节段L3~4椎间盘4例,L4~5椎间盘14例,L5~S1椎间盘10例。双节段L4~5,L5~S1椎间盘14例。经X线显示病变节段无间隙狭窄,无峡部裂及不稳征象,MRI显示病变节段椎间盘变性,突出。其中单纯下肢痛19例,腰痛伴下肢疼痛不适16例。

手术方法:患者取侧卧位或俯卧位,胸腹部悬空,常规消毒术野,在C臂机和X线机的监视引导下,采用棘突旁侧后方手术入路(TESSYS技术)确定皮肤穿刺点及穿刺角度,5%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在18G特制穿刺针内插入1根22G针在影像监测下,逐步定位拟手术的椎间盘,植入工作套管确保穿刺针最佳置入,确保穿刺入椎间盘,随之将配好的4ml造影剂和2ml灭菌亚甲蓝混合溶液行椎间盘造影;将细长导丝沿18号穿刺针导入,使用锥形软组织扩张器沿导丝推至纖维环靶点,放置工作导管后取出扩张器,插入椎间孔镜进行检查和手术,用庆大盐水连续灌洗手术区域,通过监视器用微型髓核钳摘除蓝染的髓核组织,消融髓核。

术前护理

心理护理:由于患者腰背疼痛及下肢放射痛症状比较严重,患者及家属对新的手术技术存在疑虑,对治疗效果有不同程度的担忧。护士在进行健康教育的时候,应先给予患者足够的信心,带他们到病区术后恢复效果良好的患者床旁,让他们分享手术过程的体验,以及手术后的治疗效果的满意程度。同时给患者介绍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目的,告知患者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处于清醒状态,可以及时反馈信息,不易损伤神经根的优势,打消患者和家属的疑虑。通过心理疏导,患者和家属基本能同意手术并积极配合治疗。

疼痛护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突出症状是腰腿疼痛,责任护士接待患者时要热情和蔼,理解患者的痛苦,通过介绍及相互交谈消除患者心理上对疾病的恐惧和痛苦。同时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及对疼痛的忍受力。对于能忍受痛苦的患者分散患者注意力,如交谈,听音乐等。对于疼痛症状较重的中、重度患者,通过按摩、热敷、分散注意力等物理方法缓解疼痛。对于症状严重且不能耐受的患者,告知值班医生,遵医嘱使用药物止痛,必要时使用甘露醇脱水止痛。

一般护理:做好术前常规检查,包括大小便常规、血常规、凝血常规及血生化检查,使其各项范围内指标控制在手术允许的范围内。

术前指导:术前教会患者掌握腰背肌功能锻炼的方法,有利于患者术后腰背肌锻炼的顺利开展和出院后继续腰背肌功能锻炼。术前半小时肌注苯巴比妥那0.1g,告知患者术前禁食禁饮4~6小时。更换手术衣服,排空膀胱,取下贵重金属物品交家属保管。

术后护理

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椎间孔镜患者术后回到病房,接待手术患者在搬运和翻身时,务必要保持脊柱一条直线,保护患者脊柱。术后严密观察血压、心率、呼吸、尿量情况及穿刺处敷贴有无渗血及渗血的量,如发现异常通知医生处理。保持穿刺处敷料完整、干燥,若污染应随时更换,以减少感染的发生[2];因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使用了少量的美兰及碘海醇造影剂,此两种药物对肾脏有一定的毒性,故鼓励患者手术后多饮水,一般饮水量1500ml以上,可加快药物经肾脏的排泄,减少毒素的吸收。

体位护理:术后第1天患者卧硬板床24小时,24小时后鼓励患者在腰围保护下下床活动,但在患者耐受的范围内,护士需知患者腰围正确的佩戴方法,帮助患者选择合适的腰围。患者可佩带腰围下床大小便,指导患者轴线翻身,避免翻身过快、过猛导致病术区出血,出现血肿,引起神经根损伤。

神经系统功能观察:严密观察患者双下肢感觉运动及大小便情况,腰腿疼痛有无减轻或消失,肢体麻木程度有无改善,评估患者双下肢肌力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并立即向医生汇报和处理。

功能锻炼:告知患者术后第1周上下午各下地行走2次,每次约为15分钟,运动量为循序渐进。指导患者早期直腿抬高训练,可显著提高手术效果术后,每次运动2~3分钟,每天活动3~5次。同时指导患者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目的是帮助稳定腰椎。方法为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行三、四、五点支撑法,背部及臀部慢慢抬起,过程2~3秒,维持2~3秒,缓慢放下2~3秒,每组20个,每次20~30分钟,2次/日。以腰背部不引起疼痛加重为原则,如锻炼时或锻炼后出现酸痛不适,即停止锻炼。

椎间孔镜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行腰椎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患者20例, 所有病例均存在腰痛伴下肢放射性疼痛症状, 经腰椎X线拍片、CT或MRI检查均为单纯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排除各种椎体滑脱病例、腰椎管狭窄、合并肿瘤、感染病例。男12例, 女8例;年龄36~55岁, 平均 (38.51±7.79) 岁;病程9~20年, 平均 (13.45±6.12) 年;病变部位L5~S110例, L4~L55例, L4~L5合并L5~S15例。

1.2 手术方法:

入室患者取患侧朝上卧位, 可用软枕提高患者舒适度。局麻后, 在X线透视机下, 于棘突中线外侧12~14 cm处用18号穿刺针向椎间盘方向刺入, 进针角度与表皮呈30°;待刺入椎间盘后, 以工作通道将椎间孔镜置入, 对突出进行剪切去除, 在双极射频下行椎间盘消融减压和纤维环撕裂口的皱溶与成形术。

1.3 结果:

20例病例手术均顺利完成, 术后3~5 d下床活动, 7~10 d出院, 较实施其他术式的同类型患者分别提前1~2 d;7~8 d;期间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6个月随访, 20例运动功能均恢复正常, 18例疼痛完全消失, 2例偶发疼痛, 所有患者生活质量均得到改善。

2 围手术期护理干预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准备:

(1) 术前完成血常规、凝血时间、血型、肝肾功能、X线、CT或MRI等检查; (2) 对患者的临床症状、病情发展进行评估和记录, 为术后病情观察提供依据; (3) 嘱患者进食清淡饮食、忌烟酒, 防止术后并发症; (4) 术前晚实施术区备皮及过敏试验。

2.1.2 体位训练:

该术式需患者采用俯卧位, 为保障手术顺利进行, 责任护士需在术前指导患者了解术中体位保持的重要性, 并3~5次/天悬空胸腹部进行腰背肌锻炼, 训练中以患者不感到劳累、不适为度;此外, 护士要指导患者掌握床上排便的技巧和动作, 以提高患者适应性。

2.1.3 心理护理:

由于对手术过程、方式、效果不了解, 部分患者术前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性反应, 对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效果产生较大影响, 因此, 护士应在术前全面了解患者的心理、情绪特点, 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如介绍手术过程、配合动作、术后效果等, 以达成在稳定患者情绪的前提下;增强其治疗和积极配合的信心。

2.2 术后护理

2.2.1 病情观察:

术后要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 巡视频率为1次/30分钟, 在患者麻醉消退后, 对患者双下肢感觉、肌力状态、神经根压迫症状进行观察, 并与术前评估进行对比, 如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师进行处理。此外, 还要对手术切口进行严密观察, 如穿刺点有无渗血、肿胀、疼痛是否加剧等, 如患者出现持续高热, 腰背痛加剧, 高度怀疑为椎间隙感染, 应立刻遵医嘱实施抗生素治疗, 并对患者体温进行持续监测, 以防止感染进一步恶化。

2.2.2 常规护理:

术后3 d内患者需尽量平卧硬板床休息, 翻身要根据身体轴线进行, 以防止脊柱扭曲, 影响术后效果。此外, 要嘱患者避免用力咳嗽, 防止术后血肿形成。最后, 要注意指导患者尽早进食高蛋白、高纤维素的清淡饮食, 可从流食开始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

2.3 术后功能康复训练:

术后功能康复训练应在患者身体许可和积极配合下进行。患者在身体情况允许下, 卧床1~2 d即可佩带腰围进行功能训练, 但要防止腰椎处产生纵向压力, 以免椎间盘2次移位;2 d后可脱离护具进行系统训练。 (1) 直腿抬高运动:可防止神经粘连, 3~5次/天, 5分钟/次左右, 患者可仰卧床上, 左右腿伸直交替进行抬起动作, 也可手扶床栏进行; (2) 腰背肌运动1~2次/天, 30分钟/次左右, 可先进行五点支撑训练, 患者仰卧, 双膝屈曲, 以足跟、双肘、头部作为支点, 缓慢抬起骨盆, 使腹部与膝关节处于一个平面, 再缓慢放下;根据患者恢复和适应程度, 训练5~7 d, 改为三点支撑, 14 d后进行飞燕式锻炼[3], 同时嘱患者术后3个月内带腰围活动, 坚持训练, 避免久坐、久站和剧烈运动。

3 讨论

3.1 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的重要意义:

腰椎椎间孔镜下行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目前临床较新的治疗术式, 优势颇多, 但研究显示, 如与传统术式相比, 该术式更需要患者在术中、术后进行默契配合, 才能收获最佳预期效果。这就要求手术方案重要组成部分的护理干预发挥其作用。围手术期护理是围绕手术过程实施的全面护理措施, 它将术前各方面的积极准备与术后综合护理进行了紧密衔接, 形成了一个提前干预、全面管理的护理干预体系, 从而保证了每一项护理措施的效果, 最终使患者获得最佳受益。

3.2 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的效果:

本研究术前对入组病例的情况进行了评估, 同时在心理、生理两方面进行系统的护理干预, 不仅构建了护患的良好关系, 提高了患者术中的配合度, 更为术后护理夯实了基础。在术后, 我科采取了病情观察、体位护理、生活护理、康复训练等综合干预, 由于有了前期铺垫, 患者术后依从性、配合性均表现良好, 提高了护理的效果, 数据显示, 本研究病例较实施其他术式的同类型患者下床活动或出院时间均有所缩短, 而且未发生合并症, 术后中期效果也显示良好[4]。这与刘素芳等的研究保持了一致, 说明实施全面、系统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可保障患者手术效果, 提高其术后生活品质。

摘要:目的 对腰椎椎间孔镜下实施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措施进行全面总结。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行腰椎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患者20例, 实施围手术期护理方案。结果 20例患者均在术后3~5 d下床活动, 7~10 d出院, 6个月随访, 病例均恢复正常运动功能, 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全面、系统、科学的围手术期护理能有效保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效果, 使患者身体功能尽早恢复。

关键词:腰椎椎间孔镜,围手术期,护理

参考文献

[1]赵学军, 左玲, 傅志俭, 等.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3, 19 (1) :8-9.

[2]王在琼.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提升全员护理技能水平[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32) :22-23.

[3]张秀萍, 邹棉芳, 罗华, 等.36例经皮后外侧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J].当代护士, 2012 (2下旬刊) :58-59.

椎间孔镜手术禁忌症 篇5

椎间孔镜手术被誉为最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即便如此,椎间孔镜技术也有自己的适应症、禁忌症。洪强椎间孔镜与您分享椎间孔镜手术的禁忌症,帮助初学者准确运用椎间孔镜技术,保证手术的安全和疗效。

1.手术禁忌症

(1)合并局限性中央椎管骨性狭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对于多节段的长椎管骨性性狭窄的患者禁用本手术。

(2)合并双侧侧隐窝狭窄且有双侧神经根性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3)双侧哑铃状突出且有双侧神经根性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4)椎间孔内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5)L5~S1间盘突出骼翼过高者(可选择后路操作)。

(6)合并椎间隙明显狭窄者。

(7)大的非包容型椎间盘突出,即椎体间隙水平的椎间盘破裂突出超过椎管矢状径的50%。(8)游离的间盘,移向椎管内椎体间隙的头侧或尾侧。

(9)L4~S1大的中央型突出或椎间盘破裂,髓核组织进入椎管内者。

(10)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小关节增生、侧隐窝狭窄、椎间盘钙化、后纵韧带骨化所造成的压迫症状。

上述第一条可能穿刺不成功,其余可能疗效差。

2、绝对禁忌症

(1)曾行化学溶解术的患者。

(2)有严重肌力下降、足下垂或马尾综合征者。(3)有腰椎滑落脱等节段不稳定表现者。

(4)伴有脊柱畸形、肿瘤的病例。

(5)凝血功能障碍者。

(6)合并有严重内脏功能减退或其他身体状况异常不能承受手术者。

(7)有严重心理障碍者,或者手术恐惧心理大,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者。

(8)症状体征表现与影像学检查不一致者。

(9)合并精神性疾病者。

准确掌握椎间孔镜技术的禁忌症,做好病人的术前评估和手术计划,保证病人行椎间孔镜手术的安全性,提高椎间孔镜手术的疗效。

椎间孔镜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收治的128例患者,观察组患者男36例,女28例,年龄27~64岁,平均年龄(46±18)岁,病程4个月~4年,平均病程(2±1)年,其中L3-L4突出6例,L4-L5突出29例,L5-S1突出29例,中央型19例,旁中央型30例,极外侧型15例;对照组患者男40例,女24例,年龄24~65岁,平均年龄(45±19)岁,病程5个月~3年,平均病程(1.5±1)年,其中L3-L4突出10例,L4-L5突出28例,L5-S1突出26例,中央型20例,旁中央型27例,极外侧型17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2],年龄、性别、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定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以经皮切吸术治疗。观察组使用德国TESSYS椎间孔脊柱内窥镜予以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腹下予以U型垫,悬空腹部,局麻,经X线定位以及患者体型等确定皮肤进针点于棘突旁开10~15 cm,与水平面成约25°夹角向患侧安全三角区内椎间孔穿刺进针。透视下缓慢推进穿刺到达突出椎间盘纤维环后,注入0.5%利多卡因(国药准字H45020823)0.3 g静注,穿刺针到达椎间盘中央后取出针芯,行椎间盘造影,以导针为中心切开0.7 cm皮肤,然后置入椎间孔镜。予以0.9%Na Cl 3 000 m L+16万U庆大霉素(国药准字H1302 0088)持续冲洗,镜下观察,使用髓核钳取出突出椎间盘组织,彻底清除蓝染髓核,显露神经根。射频热凝,取出套管,缝合皮肤。

1.3 疗效分析

比较两组治疗后术中和术后指标、VAS评分以及ODI。采用VAS疼痛评分系统对患者术后24 h、48 h和72 h疼痛情况进行评分;ODI[3]为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对腰椎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估。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计量资料结果用(±s)描述,采用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结果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术中和术后指标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和ODI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VAS评分和ODI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治疗后镇痛药物使用和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术后使用镇痛药物5例(7.8%),患者满意62例(96.9%),对照组术后使用镇痛药物32例(50.0%),患者满意49例(76.6%)。观察组术后使用镇痛药物率低于对照组(χ2=20.361),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χ2=16.9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上个世纪30年代中期Mixter和Barr[4]第一次提出腰椎间盘突出症,其属于脊椎退行性病变中最常见疾病之一,是导致腰腿痛的主要原因。该技术大大推进了脊柱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真正实现微创理念,仅切除退变髓核和椎管内突出部位,直接降低脊髓和神经根压力,在经皮切吸基础上增加射频热凝成形术,对大多数未突出椎间盘组织活力予以最大保留,最大限度保留了椎间盘的组织[5]。开始使用的如经皮切吸术等微创介入疗法均是采用椎间盘间接性减压原理,利用多种措施缩小髓核体积,将突出处压迫神经导致的症状予以最大限度降低,但术后坏死组织需依靠机体缓慢吸收,恢复期时间较长,且一般伴有强烈疼痛,给患者带来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打击、痛苦。据临床统计[6],多数患者均有纤维环撕裂,髓核脱垂甚至游离,凭借消融手段不可能治愈神经压迫,而合并骨性增生或狭窄的患者就更不可能达到治愈效果,且极易复发,远期疗效较不理想。随着医疗领域的发展,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技术为在镜下针对性突出椎间盘碎片和减压神经根进行直接切除的减压技术。经皮椎间孔镜采取直接从椎间孔下方安全三角入路,可对周围无病变组织尽可能降低损伤可能性,维护脊柱稳定性,同时,术中和低温射频相联合使用,最大限度降低术后神经根周围炎和瘢痕化发生几率,对术后易出现的腰痛等并发症获得极大改善,经皮椎间孔镜术最大限度保留了纤维环的完整性,有效防止术后丢失椎间隙高度,保证椎间孔的原有空间。与此同时,经皮椎间孔镜术麻醉方式为局麻,患者可保持清醒状态面对手术进行,手术医师能够顺利与其进行沟通,随时得到患者的术中反馈,具有绝对的指示作用,确保神经根不受损伤。从上述结果中可见,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住院天数和卧床时间少于对照组,镇痛药物使用率低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术后24、48 h和72 h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ODI低于对照组,表明经皮椎间孔镜术出血少,疼痛减轻,满意度高等优势在临床应用中更为突出。术后6个月时观察组ODI大幅度下降,表明患者日常活动功能已基本恢复正常范围,而对照组则相对差距较大。证明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的患者术后日常活动功能恢复快。韩康等人[7]报道,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通过后外侧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共307例,经术后随访超过1年统计数据,优良率为高达89.3%。,周跃等[8]研究人员使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19例,优良率高达87.5%,与该院[9]所证实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更具优势性相吻合。

综上所述,腰椎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手术切口、术后卧床和住院时间等方面具有更明显的微创优越性,对脊柱稳定结构破坏最小,手术的创伤较小,患者术后恢复快,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一种新的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同时,必须谨慎地看待和观察每一项新技术,严格选择病例,目前该技术在该院开展的近期随访疗效肯定,但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赵学军,左玲,傅志俭,等.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3,19(1):8-9.

[2]柳百炼,熊鹰,顾邵,等.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J].实用医学杂志,2015,31(6):981-982.

[3]李国正,张建新.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医正骨,2014,26(3):44-45.

[4]赵采花,汤逊,史志江,等.经皮椎间孔镜与经皮切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4,20(1):60-61.

[5]潘承波,刘法银,李嗣生.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5,30(1):94-95.

[6]王鸿晨,叶猛,张伟学.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20(5):385-387.

[7]韩康,高浩然,卞娜,等.经皮椎间孔镜与单纯椎板开窗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比较[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6):868-871.

[8]周跃,陈之光,付勤.椎间孔镜经不同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进展[J].中国骨伤,2015,28(12):1057-1060.

椎间孔镜 篇7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经椎间孔镜治疗,髓核摘除,临床观察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率在社会快速发展、生活工作环境迅速转变以及老龄化的社会大背景下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 对于该种疾病的治疗已经发展出多种较为成熟的无创微创疗法[1]。其中经椎间孔镜下的髓核摘除治疗是当前最常使用的治疗手段之一, 可安全有效低创伤地切除患者椎间盘组织, 从而达到减轻腰椎压力缓解症状的作用[2]。为探讨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上述疗法的具体效果和其临床优化措施, 以我院患者为对象采用上述方法进行治疗,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0月-2014年2月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 男34例, 女26例, 年龄24~75岁, 平均39.4岁。资料所选患者均有下肢疼痛或腰部疼痛的症状, 经CT和X线片等影像学诊断, 部分患者在腰椎间盘突出的同时还伴随着皮肤感觉障碍、肌肉力量下降等神经根损伤的症状, 均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资料中患者参与试验前均有3个月以上理疗、止痛等保守治疗的历史, 且治疗无效, 资料选取时已排除肿瘤、畸形、感染以及椎间盘突出引起的马尾神经损害以及滑脱引起的腰椎不稳等症状。

治疗方法及疗效评价:所有患者均采用TESSYS型椎间孔脊柱内镜手术操作系统进行髓核摘除治疗。治疗时患者腹部悬空取俯卧位, 在X线透射下确定并标出进针位点, 在利多卡因局部麻醉下向患侧椎间孔进针, 进针角度应与水平面成15°~30°夹角。进针到达椎间盘时向患者纤维环附近注入少量利多卡因, 之后进一步穿刺至椎间盘中心时取出针芯进行椎间盘造影。置入椎间孔镜于生理盐水冲洗下寻找并取出变性髓核, 取出髓核时应注意对患者切口处神经根的保护。止血并缝合以结束手术[3]。手术前后采用VAS评分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价, 并进行对比。术后6个月后随访, 此Macnab标准对患者进行功能评价, 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及功能受限情况, 可评分优、良、一般、差等标准。

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手术, 手术前后患者VAS疼痛评分分别为 (7.41±1.65) 和 (1.91±0.47) , 与术前相比, 术后患者评分明显下降, 且未见反弹。Macnab评分显示42例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正常, 所有症状消失, 可正常生活工作, 评为优, 14例患者运动功能无明显限制, 可适度工作, 症状减轻, 可自然康复, 评为良, 3例患者症状虽有所改善, 但改善程度有限, 需进一步治疗, 评为一般, 1例患者未见改善, 评为差, 优良率93.33%。

讨论

在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 微创治疗已经成为了趋势, 在诸多微创治疗方法中, 经椎间孔镜下的髓核摘除治疗以及显微镜下的手术治疗成为当前最常使用的手术治疗方法[4]。微创手术方式大大减少了手术对患者的损伤, 降低了开放式手术对腰椎结构的破坏及手术出血量, 加快术后恢复速度并有效降低患者经济负担。其中前者通过后入路进入椎板间隙进而取出患者患部髓核组织以及相应增生关节突和黄韧带, 可有效降低神经压力, 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 得到广泛认可[5]。

本文中患者采取椎间孔镜治疗, 效果显著, 患者术后功能恢复良好, 无严重并发症出现。根据临床观察, 该手术方法具有诸多优点, 患者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手术, 保持清醒, 减少了对神经根的损伤, 且手术切口小, 疼痛轻, 镇痛药物使用少, 且非开放式治疗, 不破坏患者椎管及神经结构, 不破坏患者脊柱骨性结构, 术后椎体不稳的可能性极低, 患者术后1天即可下床于护具下活动, 缩短了住院时间, 减轻了患者经济压力, 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可见, 经椎间孔镜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沙宇, 周红刚, 马海军, 等.经皮椎问孔镜在腰椎问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应用[J].实用骨科杂志, 2012, 18 (5) :437-438.

[2] 刘昊楠, 林欣, 闫家智, 等.经皮椎间孔镜与显微镜下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对比[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13, 2 (1) :30-35.

[3] 闫家智, 林欣, 潘海涛, 等.经皮椎间孔内窥镜下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观察[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1, 21 (3) :189-192.

椎间孔镜 篇8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我院从2009年7月到2015年7月所收治的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取双盲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6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19~81岁、平均年龄45.2岁,病程3~16个月、平均病程7.6个月。对照组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20~82岁、平均年龄46.1岁,病程4~15个月、平均病程7.3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观察组患者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手术,取侧卧位,手术过程中,采取C型臂X线机定位、监测,选择阳性椎间盘原穿刺点作皮肤切口7 mm,逐级扩张套管,把椎间孔镜工作套放置在责任椎间盘中,然后放入wolf 70广角椎间孔镜系统,同时采取庆大霉素+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冲洗系统,确保手术视野清晰性,将染色突出变性髓核组织完全摘除,利用生理盐水冲洗炎性致痛因子,收缩突出物或组织,射频止血,采取复方倍氯美松1 mL向伤口注入,将外套管拔除,采取无菌包扎切口。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小切口手术,行全身麻醉,取患者俯卧位,实施常规小切口手术。

1.3评价标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定患者术后24 h、48 h、72 h时的疼痛情况[2]。比较两组患者切口长度、出血量、住院时间及VAS评分的差异。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切口长度、出血量、住院时间对比观察组患者的切口长度、出血量、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存在着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VAS评分对比两组患者24 h、48 h、72 h时VAS评分对比,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疾病,多因为纤维环、髓核、软骨板不同程度发生退行性病变,在外力作用下,破坏纤维环、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髓神经根,进而引发下肢疼痛、麻木等。最近几年,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手术被广泛应用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上,其疗效得到诸多医学学者的肯定。对腰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手术前需科学诊断,并完善相关检查,排除腰椎管狭窄症、腰椎肿瘤、腰椎感染及畸形患者。在进行穿刺的时候,需经常和患者交流,注意观察患者的不适感,并给予对症处理[3]。

腰椎间盘突出大部分可保守治疗后缓解,少数患者病史超过3个月,保守治疗无效,或保守治疗有效,但经常复发且疼痛较重;疼痛剧烈,特别是腿痛明显,影响睡觉,坐立不安,有部分患者出现大小便障碍及肛周会阴感觉异常表现;严重的出现下肢肌肉萎缩、肌力下降;这些患者需要及时手术治疗[4]。手术治疗有传统的开放手术和最新的内镜下椎间盘突出摘除术。传统手术方法经后路腰背部切口,部分椎板和关节突切除,或经椎板间隙行椎间盘切除。中央型椎间盘突出,行椎板切除后,经硬脊膜外或硬脊膜内椎间盘切除。合并腰椎不稳、腰椎管狭窄者,需要同时行脊柱融合术,近年来,椎间盘镜下椎间盘摘除、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突出摘除等微创外科技术使手术损伤明显减小,切口最小约0.8 cm,效果与开放手术相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适用于全身状态不适合全麻手术的患者[5]。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观察组患者24 h、48 h、72时VAS评分低于对照组。由此得知,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损坏小,可改善患者的疼痛,术后恢复快,治疗时间短,促使患者功能早日康复,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7月到2015年7月所收治的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取双盲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患者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小切口手术,对比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切口长度、出血量、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24 h、48 h、72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比,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确切,术后恢复好,治疗时间短,临床应用价值明显。

关键词: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古伟文,徐峰,蔡贤华,等.经皮椎间孔镜靶向穿刺技术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J].脊柱外科杂志,2013,11(3):149-153.

[2]伍冠臣,宋西正,石承瓒,等.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7):136-137.

[3]徐双双,刘平.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摘除410例围手术期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3,12(7):1742.

[4]何升华,彭俊宇,赵祥,等.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观察[J].中国骨伤,2011,24(1):72-74.

椎间孔镜 篇9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央型、旁中央型且突出物≥3mm,症状明显、影像典型者;并排除严重心肺疾病、体质虚弱者。其中男女性别比3∶1;年龄段39~65岁,平均年龄50.6岁[1];职业:土木工程工作28例,司机23例,务农21例,家务与其他18人;体质量指数:≥22占58例,<22占32例,同时患糖尿病的占21例;其中以L5~S1突出为主要症状的有25例占27.8%,以L4~5突出为主要症状的有65例占72.2%,而其中中央型L4~5突出的有6例,占10%。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分组

选择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央型、旁中央型且突出物≥3mm,症状明显、影像典型病例90例,将上述病例随机分为“孔镜治疗组”即治疗组共60例,与“常规治疗组”即对照组共30例,分别进行治疗。

1.2.2 所用材料

常规组:智能牵引床、毫针、甘露醇、激素、水杨酸剂、中药。治疗组:C型臂X线机(南京卡普,KP5000),椎间孔镜(中德合资杭州桐庐),智能三氧仪(中科恒健智能型),双极电凝器,低温等离子体(西安高通公司);对比剂、美兰、15与8cm长的穿刺针,2%利多卡因。

1.2.3 治疗方法

常规组:常规牵引,每日一次,每次20min;手法推拿按摩、针灸,每日一次,每次30min,疗程15d。药物:中药与口服阿西美辛90mg/日,共15d。甘露醇200m L静滴3d、地塞米松10mg用5d(有糖尿病者另加降血糖药)。治疗组:L4~5突出多用侧路镜术、髂高时用后路,L5~S1突出用后路镜术。具体方法如下:(1)先计算靶点与进针点。后入路:靶点离背正中线皮肤的深度H可根据CT确定,旁开中线8~11mm为进针点;侧入路:背部中线离进针点的横向距设为L,L=H[2]。条件满足时L位置可略>H,要注意背的弧度与脏器下垂之情况。后入路、侧入路入口都要做好进针点标记。熟练者可不做标记而直接按C臂定位进针。(2)消毒铺巾:术前合理摆放体位;俯卧、背部皮肤消毒、铺无菌单与孔巾。(3)准备器械:如匹配导管、钳具、镜具、调试三氧仪、离子刀。(4)麻醉方法:进针前,以1%利多卡因做皮肤、皮下组织局麻。在椎管或椎间孔内根据患者情况与操作者经验,注入适量、适合浓度的麻醉剂。(5)可做造影:必要时穿刺针到达靶点后,可注入适量对比剂[2]。(6)置入管套:纵行切开皮肤0.7cm。拔出穿刺针芯,置导丝;分步置入从小到大的扩张管与工作管道,注意斜面保护硬膜囊与神经根。下管时反复用C型臂X线校正,万不可强力鲁莽,以免损伤神经、血管与硬脊膜囊。(7)摘除髓核:用N探头或髓核钳探路,再以髓核钳、环锯、离子体、双极电凝进行合理的微创操作。常用“姚氏环下斧底抽薪法”或/和“硬膜囊前、旁侧髓核摘除法”。一般在镜下操作,并冲洗生理盐水。摘取蓝色或(和)未着色的髓核1~5g,体积≥0.8~2.5cm3。(8)注入三氧:盘内注入浓度为40~50μg/m L的三氧适量,要防渗入椎管内;骨性椎管内可注入浓度为28μg/m L的三氧3-6m L,椎间孔内可注入浓度为33μg/m L的三氧10m L。(9)止血与缝合:反复观察有无出血,有出血则用离子刀或双极电凝或压迫有效止血后方可拔出导管,缝合。这样可防硬膜外血肿之并发症。回病房常规消炎脱水3~5d。

2 疗效与结果

2.1 观察统计

见表1、表2。

从上表分析可知,治疗组对解除臀部腿部疼痛,下肢麻木,直腿抬高试验之临床表现,有明显的疗效,P<0.01;而对照组除对下肢麻木、直腿抬高试验症状有较好的疗效P<0.05外,其对臀部、腿部疼痛的症状,虽有改善,但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治疗方法对下肢萎缩的症状均未见恢复,P>0.05,这可能与观察随访的时间较短有关。见表3。

2.2 疗效结果

如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减少≥70%者定为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改善,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减少≥30%者定为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者定为无效。

经统计,治疗组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30%以上的有59例占98%,其中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以上的有56例占93%;无效1例、占2%。而对照组有效的18例占60%,其中显效的仅有4例占13%;效果不明显的12例占40%。

结果:椎间孔镜微创疗法与常规疗法相比,其疗效有明显提高,P<0.01,其残留症状[3]与复发率也明显少于对照组,且恢复快、安全系数高;所以全部病例都没有发生负面损伤与感染。

3 讨论

3.1 对发病因素的思考

由本组“椎间孔镜微创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疗效观察可知,从发病因素来看:年龄多集中在45~55岁年龄段,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形体肥胖者明显多于消瘦者,泥木工、司机工作明显多于其他工种。从病变部位来看:L4~5腰椎间盘突出明显多于L5~S1,而中央型突出主要为L4~5椎间盘,约占其10%。所以中年男性、体质量超标、泥木或司机工种是腰椎间盘突出的好发对象。其中L4~5腰椎间盘突出症明显多于L5~S1的原因,可能是L4~5承受的力矩为垂直重力型所致,而L5~S1承受的力矩为生理曲度所致的非垂直重力型所致。

3.2 对作用机制的思考

椎间孔镜微创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其疗效好的作用机制如何?我们认为,主要是因摘除了突出的髓核组织;调整了纤维环的张力失衡[4];减轻了椎间盘内的压力,缩小或消除了挤压病灶;并能调整纤维环、肌肉、软组织力矩;增加脊神经根活动度,从而能有效地解除患者的疼痛麻木症状。

摘要:目的 观察与探讨椎间孔镜微创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势。方法 选择腰椎间盘中央型、旁中央型突出物>3mm、症状明显、影像典型病例90例,将之分为“孔镜治疗组”即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即对照组。治疗组的治疗方法是:L45突出多用侧路镜术、L5S1突出用后路镜术,在C型臂X线导引下,针对病灶靶点建立工作通道,用6.3mm直径的耐三氧的椎间孔镜,在镜下进行钳夹术、等离子体消融气化术、三氧注射术、摘除其突入骨性椎管的游离型或包裹型的髓核。结果 椎间孔镜微创疗法与常规疗法相比,其疗效有明显提高,P<0.01,且安全系数高,所以全部病例都没有发生负面损伤与感染。结论 治疗组较好疗效的作用机制,主要是摘除了突出的髓核组织;调整了纤维环的张力失衡;减轻了椎间盘内的压力,缩小或消除了挤压病灶;并能调整纤维环、肌肉、软组织的力矩;增加脊神经根活动度,从而能有效地解除患者的疼痛麻木症状。

关键词:椎间孔镜微创术,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刘宝平、范先东.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人民军医,2011,54(6):472-473.

[2]闫家智、林欣.论经皮椎间孔镜下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入路选择[J].医学研究杂志,2011,12(40):52-54.

[3]陈远明、王建.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下腰痛[J].中国内镜杂志,2012,18(2):184-187.

椎间孔镜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我院采用侧后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射频热凝纤维环成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 男43例, 女25例;年龄16~71岁, 平均 (51.3±10.03) 岁;病程0.6~7.9年, 平均 (3.3±1.02) 年。上述入选对象接受MRI诊断后, 已确诊, 且均接受经皮椎间孔镜方案治疗。

1.2 方法

1.2.1 术前干预

围手术期施以综合性的干预方案: (1) 选择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对患者疼痛情况进行客观评估, 根据其疼痛指数施以疼痛干预, 落实热敷、按摩止痛等措施, 若患者疼痛感仍未缓解, 则需遵照医嘱应用相关止痛、镇静类药品。 (2) 面对手术, 大部分患者会出现恐慌感, 或是怀疑手术安全性, 或是担忧预后情况。鉴于此, 术前, 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 询问其内心所惑, 并向患者、陪护家属详细介绍经皮椎间孔镜操作流程及安全性, 并将术中配合事项以图表、文字的形式发放于患者, 同时告知患者局部麻醉操作流程, 嘱咐患者术中出现任何不适感, 都需立即告知手术医师, 以提升其手术舒适性。 (3) 针对各项治疗流程以及护理流程, 如果患者还存在任何疑问, 护理人员都要进行耐心解疑, 以此方式提升其认知度, 有助于提升患者术中配合度[1]。 (4) 护理人员要实时鼓励患者, 并及时准备、核对相关治疗器械, 指导患者展开体位锻炼活动, 嘱咐患者术前严格禁饮以及禁食, 充分准备各类型止痛药品、消炎药品, 确保治疗程序顺利展开。

1.2.2 术后干预

(1) 对患者血压波动情况、心跳指数等进行监测, 查看患者是否出现血压波动异常现象, 并予以对症处理。对患者敷料干燥性进行观察, 如果出现渗血问题, 需予以止血, 并对敷料进行更换及包扎, 避免感染问题出现。 (2) 术后平卧硬板床4 h, 告知患者轴线翻身方案, 协助患者翻身;术后6 h可协助锻炼直腿抬高, 患者仰卧位, 2次/d, 每次左右腿各抬高10次, 逐渐增加次数。术后第2天, 为患者佩戴腰围后, 即可协助患者下地活动。术后第4天, 指导患者开始锻炼腰背肌。先用五点支撑法, 一周后用三点支撑法, 2~3次/d, 开始每次抬臀10次, 逐渐增加次数, 2周后可以行飞燕式锻炼, 3~4次/d, 30 min/次, 通过锻炼提高腰背肌力量, 有利于术后脊柱稳定性。[2] (3) 嘱咐患者坚持使用硬质床, 下床活动时, 必须佩带专业腰围, 降低其腰部组织的负重力, 并坚持机体锻炼[3]。 (4) 嘱咐患者合理搭配其日常饮食, 避免进食辛辣、酸苦及油炸类食品, 加大新鲜瓜果、新鲜蔬菜的食用量, 补充适量蛋白质, 通过调整饮食结构, 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1.3 效果评定

对患者住院时长进行统计, 并选择VAS评定其预后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完成相关护理程序后, 评估患者预后, 其住院时间 (6.1±1.13) d。且VAS评定分数从术前 (8.55±1.80) 分降至 (2.43±0.86) 分 (P<0.05) 。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骨科多见症, 通常伴随着腰部异常疼痛现象发生, 药物治疗方案难以缓解病情, 因此临床多以经皮椎间孔镜方案展开治疗。经皮椎间孔镜方案不仅安全性较高、创伤小, 而且还有微创性特征, 能减少出血量[4]。但是, 在操作程序中, 为进一步提升患者围手术期配合度、有效规避手术风险, 缓解患者紧张情绪, 还需施以综合性的干预措施, 通过落实术前疼痛评估、心理指导、体位指导以及健康宣教等措施, 并配合展开术后病情监测、切口护理、机体锻炼、膳食指导等方案, 从而提升患者手术舒适度及安全性, 促进其术后康复[5]。本研究完成相关护理程序后, VAS评分降低 (P<0.05) 。

综上所述, 为进一步提升经皮椎间孔镜方案操作水平、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预后, 建议在围手术期落实综合干预内容, 通过改善患者VAS评分, 从而提升其术后预后质量, 促进患者恢复。

参考文献

[1]杨艳, 孙赟, 李蕊, 等.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的护理[J].中华全科医学, 2016, 14 (2) :317-319.

[2]张秀萍, 邹棉芳, 罗华, 等.36例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J].当代护士 (下旬刊) , 2014, 7 (2) :58-59.

[3]巨宝兰, 杨艳平, 田甜, 等.经皮侧后路腰椎间孔成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8 (18) :46-48.

[4]张美娟, 莫朝媚, 卢宗君, 等.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恢复的效果分析[J].重庆医学, 2013, 42 (35) :4247-4248.

上一篇: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下一篇:SW反射治疗仪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