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间盘置换

2024-09-03

颈椎间盘置换(精选10篇)

颈椎间盘置换 篇1

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是骨科的常见病,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采取手术治疗。颈前路椎间盘摘除和融合(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 因为能够缓解疼痛和改善神经功能得到了广泛应用; 颈椎间盘置换( cervical disc arthroplasty,CDA) 因为保留了颈椎的运动功能单位,在理论上有更好的临床疗效而日益受到重视。许多研究[1,2,3,4,5,6,7,8,9,10,11,12]对两种术式在许多方面进行了比较,但结论却不甚统一,甚至相反的结论。为了获得最佳的循证医学证据,指导临床工作,本Meta分析对颈椎间盘置换与融合治疗单节段退变性颈椎间盘疾病在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纳入标准

a) 研究类型: 多中心研究的随机对照试验(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 ; b) 研究对象: 年满18 岁,对保守治疗无效的单节段退变性颈椎间盘疾病患者; c) 干预措施: 试验组为CDA组,采用前路椎间盘摘除、减压和椎间盘置换,对照组为ACDF组,采用前路椎间盘摘除、减压、自体骨移植和内固定。其余治疗相同; d) 评价指标: 纳入的研究至少包括本分析评价指标中的一项,并提供全面的数据。

排除标准: a) 骨折、感染、肿瘤、骨质疏松、代谢性疾病等疾病; b) 随访时间小于24 个月; c) 颈椎前路手术史。

1.2文献检索及筛选

计算机检索Pub Med、Cochrane Library、Ovid、Springer Link、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国内外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3年9 月,不限制检索语言[13]。英文检索词为“degenerative cervical disc disease”、“cervical disc arthroplasty”和“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中文检索词为退变性颈椎间盘疾病、颈椎间盘置换、颈椎前路减压和融合,均用布尔逻辑运算符( and和or) 连接,搜索词在不同数据库之间做适当修改。手工检索《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外科杂志》、《中华骨科杂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等相关杂志,同时对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和未发表的文献( 灰色文献) 、会议记录等进行查阅,如有必要与有关作者联系。由2 名评价者独立阅读题目、摘要,按制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任何可能纳入的文献均阅读全文,如对文献的选择和评价发生分歧,可通过讨论协商解决或第三方( 通讯作者) 仲裁决定。

1.3评价指标的提取

由2 名评价者对纳入的文献提取以下评价指标: a) 颈部功能障碍指数( neck disability index,NDI) ; b) 颈部和根性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法(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 c) 健康调查量表( SF-36) 评分; d) 手术节段和邻近节段的再次手术率; e) 并发症。各项评价指标均是2 年随访时的结果。

1.4方法学质量评估

由2 名评价者参考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中的干预性治疗措施评估工具[14]对纳入的9 篇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从5 个方面7 个条目进行评价,对每一个条目均采用“低度偏倚风险”“偏倚风险不确定”及“高度偏倚风险”进行评价,如所有条目均为低度偏倚风险,则认为此研究的方法学质量高( A级) ; 任何一个或多个条目为偏倚风险不确定,则认为此研究质量中等( B级) ; 任何一个或多个条目为高度偏倚风险,则认为此研究质量低( C级) 。

1.5统计学方法

使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 1软件对提取的评价指标做Meta分析。采用 χ2检验评价结果的异质性,参考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当I2> 40% ,通过敏感性分析能够排除异质性时,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反之,则选用随机效应模型; 当I2≤40% ,选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15]。定性资料的效应量采用优势比( odds ratio,OR) 及95% 置信区间( confidence interval,CI) ; 定量资料的效应量采用均数差( mean difference,MD) 及其95% CI。

2 结果

2.1检索结果及质量评价结果

共检索出652 篇文献,通过剔除重复文献、阅读题目、摘要及全文,最终纳入8 篇文献[2,3,4,5,6,7,8,9]。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见表1,方法学的质量评价见表2。

2. 2 Meta分析结果

2.2.1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

有5 篇研究[2,3,6,7,9]报告了术后2年的NDI,对纳入的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明显异质性( I2= 87% ) ,进行敏感性分析,将1 篇文献[9]排除后,异质性消失( I2= 0 ) ,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 见图1 ) 。结果显示: ( MD = - 2 . 7 4 ,9 5 % CI :- 4. 57 ~ - 0. 91,Z = 2. 93,P = 0. 003) ,两组在NDI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CDA组优于ACDF组。

2.2.2颈痛VAS

有2 篇研究[6,9]报告了术后2 年的颈痛VAS,对纳入的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明显异质性( I2= 64% ) ,未发现异质性来源,采用随机效应模式进行Meta分析( 见图2) 。结果显示: ( MD = - 2. 84,95% CI: - 4. 8~ - 0. 84,Z = 2. 78,P = 0. 005 ) ,两组在颈痛VAS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CDA组优于ACDF组。

2.2.3上肢痛VAS

有2 篇研究[6,9]报告了术后2 年的上肢痛VAS,对纳入的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明显异质性( I2= 41% ) ,未发现异质性来源,采用随机效应模式进行Meta分析( 见图3) 。结果显示: ( MD = - 1. 84,95% CI- 3. 07 ~ - 0. 61,Z = 2. 92,P = 0. 003 ) ,两组在上肢痛VA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CDA组优于ACDF组。

2.2.4 SF-36评分

有3 篇研究[2,3,9]报告了术后2 年的SF-36 评分,对纳入的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无异质性( I2= 0) ,采用固定效应模式进行Meta分析( 见图4) 。结果显示: ( MD = 0. 98,95% CI: - 0. 33 ~ - 2. 29,Z = 1. 46,P =0 . 1 4 ) ,两组在SF -3 6 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

2.2.5并发症

有4 篇研究[2,3,7,9]报告了并发症,对纳入的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明显异质性( I2= 29% ) ,进行敏感性分析,将1 篇文献[6]排除后,异质性消失( I2=0) ,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 见图5 ) 。两组在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OR = 0. 60,95% CI: 0. 34 ~1. 04,Z = 0. 93,P = 0. 07) 。

2.2.6再次手术率

有4 篇研究[4,5,8,9]报告了再次手术率,对纳入的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明显异质性( I2= 68% ) ,通过敏感性分析未发现异质性来源,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 见图6) 。两组在再次手术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OR = 0. 52,95% CI: 0. 26 ~ 1. 05,Z = 1. 83,P= 0. 07) 。

3 讨论

颈前路椎间盘摘除和融合(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 ) 因为能够明显缓解疼痛和改善神经功能[10,16],已经成为治疗退变性颈椎间盘疾病的标准手术方式,但此术式因为融合了致病节段可能引起了邻近节段的加速退变和生物力学的失稳[17,18],最终导致疼痛症状和神经功能障碍,同时因为骨不连、植骨塌陷造成的翻修率也较高[19]。颈椎间盘置换( cervical disc arthroplasty,CDA) 保留了致病节段的运动功能单位,但同时也存在生物兼容性[20]、假体的移位和塌陷[21]、异位骨化的高发生率[22]等问题。有研究[2,8,11]认为CDA有更好的症状和神经功能的改善以及延缓了邻近节段的退变,有些研究则认为两者没有区别[12,23]。两种术式的优劣仍存在很大的分歧。故本文对CDA和ACDF治疗单节段退变性颈椎间盘疾病的疗效进行比较,借以明确哪种术式更具有优势,结果显示两组在SF-36评分( P = 0. 14) 、并发症( P = 0. 07) 及再次手术率( P = 0. 07)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在NDI评分( P = 0. 003) 、颈部疼痛VAS( P = 0. 005) 及上肢疼痛VAS( P = 0. 003) 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与CDA相比较,在2 年随访时行ACDF的患者NDI和VAS评分明显较低,ACDF在疼痛症状和颈部功能障碍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有研究[4,24]报道了CDA在疼痛症状和颈部功能障碍方面有优势。两组在并发症方面没有统计学意义,CDA和ACDF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 93% ( 22 /559)和6. 8% ( 33 /517) ,CDA的并发症主要是异位骨化、假体的移位和磨损、节段性后凸、吞咽障碍等,ACDF的并发症主要是假关节的形成、供骨区的疼痛、吞咽障碍等; 有学者[25]对其中的吞咽障碍并发症进行了单独研究,结果显示ACDF有较高的吞咽障碍并发症,可能与前路内固定的使用和软组织的解剖有关。在理论上,CDA恢复了致病节段的椎间隙高度、保留了颈椎的运动功能单位及降低了邻近椎间盘的压力负荷,防止或延缓了邻近节段的退变,那么邻近节段和手术节段的再次手术率应该低于ACDF,但本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两者并没有明显区别,可能与随访时间较短有关。此外,SF-36 评分也没有明显差异,说明在患者的日常活动和健康自我评价中,两种术式疗效无明显区别。

随机对照试验被视为评价干预措施效果的最佳证据来源[26],所以本Meta仅纳入了多中心研究的RCT类文献; 本文也存在某些不足: 首先,各个研究在随机序列的产生、分配隐藏、盲法及失访的意向性分析等科研设计方面存在相应的缺陷,纳入的研究在方法学上均为中等质量,因此可能存在各类偏倚[27]。第二,大多数纳入的研究是由医疗器械商提供赞助完成的,尽管有严格的监督,可能是一个偏倚的潜在来源。第三,纳入的研究使用了不同的颈椎间盘假体类型,受纳入文献的限制,未进行亚组分析。最后,本文仅对2 年随访时的中期部分疗效进行了评价,未对所有疗效和长期随访评价,可能得出甚至相反的结论。

综上所述,在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2 年随访疗效比较中,CDA在颈部和根性疼痛VAS、NDI方面优于ACDF,在并发症、再次手术率、SF-36 评分方面无明显区别,但此结论仍需要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RCT进一步证实。

保守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篇2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指由于颈部外伤或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而造成纤维环破裂,髄核突出压迫神经根、脊髓等组织;引起颈项强痛等一系列症状和体症。主要临床表现为:颈痛、肩部痛,活动受限;单侧或双测上肢、手指放射性疼痛麻木;少数患者出现下肢麻木发软,行走乏力,大小便失禁等症状。近三年来我院采用大剂量牵引、按摩和正骨手法治疗该病患102例;临床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02例中,男性75例,女性27例;年龄最小28岁,最大62岁;病程最短一周,最长二年。其中单个节段突出36例,两个节段突出49例,三个节段及以上17例。单侧上肢出现症状的85例,双测上肢均有症状的9例;单侧上、下肢均出现症状的8例。以上病例均以CT、MRI检查诊断为标准。

二、治疗方法

1、牵引: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轻重,病程长短;患者的体重等因素给予不同剂量的牵引。一般症状轻、病程短,体重轻的患者给予15KG重量牵引;症状重,病程长,体重大的患者给予20KG重量的牵引。如果在牵引过程中患者出现头晕、恶心、症状加重等不适情况时应停止牵引;待无以上表现时再行牵引。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每次牵引15-30分钟不等。

2、按摩治疗:患者取坐位,医生立于患者背后。双手交替按揉颈部肌群、以前斜角肌、斜方肌、提肩胛肌为主及患者肢体;自上而下,反复操作10-15遍;在痛点处适当加重或多按揉几次。在按揉的同时,点按风池、天柱、肩井、天突、手三里、合谷等穴一般每個穴位按10次左右。

3、正骨手法:对椎体有错位的患者采用此方法。瞩患者仰卧位在床上,其头与颈部伸出床体,床头与肩平齐。医生位于其头侧,以与患者同侧之拇指顶住错位椎体旁;手掌托住患者枕部;以对侧手掌托住患者下颚;前臂置于患者对侧面部合颞部;医生双手协调。先将患者头颈纵向拔伸片刻。感觉患者颈部肌肉完全放松,与医生手法操作协调的前提下,突然扩大头颈向患者侧转动幅度3o-5o,听到“咔嗒”声响或拇指下有滑动感即可,表示该错位椎体复位成功。每天治疗一次,10天一个疗程;每次治疗50分钟。

三、治疗标准及疗效

1、疗效标准:(1)治愈:体症、症状消失;(2)基本治愈;体症,病状基本消失,但有时仍有颈部及肢体酸麻疼痛不适症状;(3)好转:体征症状不同程度好转;(4)无效:与治疗前无明显改善。

2、疗效:在102例患者中共治愈54例;基本治愈24例;好转1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5%。

四、典型病例

刘××,男,公务员。患者一年前开始颈部疼痛;左臂及手指放射性疼痛,沉重麻木。发病后曾分别在几家医院诊断治疗;采用口服中药、西药、按摩、牵引、封闭等方法治疗均无明显效果。于2009年3月21日来我院就诊。主诉;近一个月来以上症状加重,尤以晚上疼痛为甚;不能正常入睡;无法坚持正常工作。检查,左侧肩部肌肉紧张,在颈5、6、7椎体棘突旁压痛点;并向左手指放射疼痛麻木;臂丛牵拉试验及叩顶试验均呈阳性。MRI片显示C5-C6,C6-C7椎间隙变窄,髄核向后突出压迫神经根和硬脊膜囊。诊断为颈椎间盘突出症,用上述方法治疗三个疗程,疼痛与麻木消失,无任何不适感;随访从治疗后自今未复发。已能正常生活工作。

五、讨论

通过上述方法的治疗。可有效地解除颈部肌肉颈间紧张;增大椎间隙。扩大椎间孔,减轻间盘负荷,纠正错位的椎体,松解神经根的粘连;从而减轻对神经根的刺激和脊髓的压迫;促进炎症与水肿的吸收;达到颈椎内外的平衡。

颈椎间盘置换术的并发症 篇3

1 手术适应证选择不当所致的并发症

早期行颈椎间盘置换术的病例数量较少, 在临床病例报告中无一例手术并发症[7,8], 但是, 随着手术病例数量的增加, 手术并发症陆续发生[3,4,5,6]。因手术适应证选择不当所致的并发症较常见, 不当的手术适应证主要有:a) 颈椎小关节炎;b) 术前颈椎存在不稳定;c) 伴有全身性疾病, 例如:骨质疏松与炎性疾病;d) 有颈椎后路手术史;e) 老年患者;f) 伴有后纵韧带骨化;g) 脊髓型颈椎病等[9]。

患有骨质疏松者可能发生假体下沉, 这可能与术中准备颈椎间盘假体植入的终板有一定关系, 假体与椎体终板接触面应尽可能大, 以增加强度, 维持轴向负荷[10]。Lafuente等[11]报告了46例用Bryan型颈椎间盘假体治疗神经型与脊髓型颈椎病的结果, 并发症包括:1例术前症状暂时性加重, 3例发生一过性喉返神经损伤, 1例术后因跌伤发生假体松动做了返修手术。经比较结果表明: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优于脊髓型颈椎病, 前者术后并发症少且有术前神经症状完全恢复至正常的可能, 后者术后发生并发症多且有术前神经症状不能完全恢复正常的可能。

2 与手术入路有关的并发症

颈椎间盘置换术采用的是颈椎前入路, 因而与应用前侧入路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最高[9], 主要的并发症有:a) 切口感染;b) 颈部深层组织的损伤;c) 神经损伤;d) 血管损伤;e) 吞咽困难;f) 喉返神经损伤;g) 椎前血肿;h) 手术平面错误等。Goffin等[12]报告的103例单平面置换中, 发生椎前血肿需再次手术清除者占0.97%。还有2.91%需行其他手术, 包括:1例后路减压, 1例椎间孔切开减压以解除神经根持续性受压。另1例因手术平面错误而行再次手术。43例双平面置换中, 1例发生减压过程中硬膜撕裂;1例发生硬膜外血肿需行再次手术;1例椎前血肿需再次手术清除;另1例发生食道与气管伤需手术修复。

3 与手术操作有关的并发症

颈椎间盘置换术发生这类手术并发症多与操作的熟练程度有关, 随着操作熟练程度的提高, 与手术操作有关的并发症也相应减少。这类并发症主要有:a) 人工椎间盘植入的位置错误;b) 假体的大小选择错误;c) 术后发生颈椎后凸畸形;d) 假体移位;e) 神经损伤;f) 假体下沉;g) 脑脊液漏等[13]。

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发生神经损伤的病例较少见, 文献中已有假体脱位至椎管损伤脊髓致不全截瘫的个案报告, 但在神经孔处对神经根减压操作不当发生神经根损伤者多见。Anderson等[14]报告应用Bryan颈椎间盘假体中发生并发症11例, 其中7例为这种并发症, 神经损伤的临床表现主要为:a) 根性痛;b) 肢体无力;c) 肢体感觉减退与过敏等。在大多数情况下, 应用影像学检查很难发现引起神经损伤的原因。也有作者报告, 在行颈椎间盘置换术后, 术前原有的神经症状有所加重, 这可能是由于对椎体骨刺减压不适当所致, 术后可用常规保守治疗[15]。

术后丧失颈椎生理性前凸发生颈椎后凸是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另一并发症, 术前伴有颈椎后凸时, 增加了术后易患颈椎后凸的危险性。这往往是由于对手术平面的终板准备不妥当, 影响了人工椎间盘置入的角度[16]。Kim等[17]对47例应用Bryan型人工椎间盘术后随访时发现, 35.7%的患者在术前就有节段性前凸, 在术后随访时仍保持了颈椎生理性前凸, 而术前8例存在节段性后凸者, 术后5例仍保留了术前的后凸状态。这充分说明:为了保证手术效果, 对术前颈椎存在节段性后凸者, 应列为手术禁忌证。

4 与植入假体有关的并发症

与植入人工颈椎间盘假体有关的并发症主要有:a) 假体松动;b) 假体失败;c) 假体周围碎屑;d) 假体周围骨化形成等。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发生椎体前骨化的并发症报告较多。欧洲多中心研究结果表明[18], 应用Bryan型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发生这种并发症约占17.8%, 术前有颈椎增生、节段性关节强直以及老年患者是这种并发症的易患因素。术后服用2~3周非甾体类抗炎药可降低自发性关节强直的发生率[9]。Putzier等[14]在腰椎行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后经17年随访, 发生自发性关节强直高达60%, 但是, 到目前为止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尚未见这种长期随访的报告。

Pickett等[15]报告了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因假体松动和节段性活动丧失, 最终导致假体失败的病例。Goffin等[12]报告146例经术后1年随访, 其中有3例发现有假体前移, 90例单平面手术中有11例发生节段性活动丧失。Bryan型人工颈椎间盘假体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类型, 与其他几种假体相比, 操作相对方便, 在临床上已取得较满意的效果。但是, Fan等[20]报告了1例Bryan型椎间盘假体的聚乙烯套在植入后8年碎裂的病例, 经手术去除了失败的假体, 改用常规的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治疗。作者认为, 术后定期影像学检查对及时发现这种并发症很重要。

进行任何类型的关节置换操作, 都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碎屑, 这些碎屑都会产生组织炎性反应, 导致局部疼痛。在显微镜下发现这种碎屑能诱发免疫炎性反应, 会导致骨溶解和假体松动, 可导致晚期失败[21,22]。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产生的碎屑对假体影响的程度目前尚未明了[9,23]。

5 可能发生的其他并发症

可能发生的其他并发症还有:轻微的假体前移、局部异常负荷、聚乙烯的磨损以及退变性椎体滑脱等。Tu等[24]曾报告1例患者行单平面颈椎间盘置换术后根性痛症状没有缓解, 术后3d经X线检查发现手术平面C5椎体纵行劈裂骨折, 因无错位假体位置好故行保守治疗。经术后2年随访观察, 假体稳定, 骨折愈合, 根性症状也逐渐消失。作者强调:手术操作应谨慎, 植入假体动作应轻柔, 以降低手术并发症。

颈椎间盘置换 篇4

资料与方法

120例患者中,男66例,女54例;年龄34~65岁,平均48岁;病程8天~5年。主要症状:颈椎酸胀,活动受限;臂部疼痛,上肢感觉异常,下肢麻木,走路不稳;头晕、心悸。经CT或MR检查均诊断为颈椎间盘突出症。

治疗方法:⑴推拿疗法:①放松疗法:患者取坐位,术者站在患者背后用滚、揉手法按摩患者患侧颈椎部肌肉,从内向外,约10分钟,以活血通脉、缓解疼痛。然后用双手轻度推理突出部位棘突旁上下约10分钟,使肌肉尽量松弛。②拔伸疗法:患者取坐位,术者立于患者背后,一手托住患者下颌骨,另一手托住患者的枕骨,轻轻地向上提升患者的头颅,以后逐渐加重,以患者能忍受为度。③扳压疗法:患者俯卧,胸部下垫枕头,头颈僻出床边。术者站或坐在患者头前,用肘部托住患者下颌,并用上臂、前臂及手紧贴患者头两侧,另一手指按压颈椎间盘突出的棘突旁,然后用托颌的肘及上臂、前臂紧抱颌下和颅底,向突出面相反的方向做扳推动作(由慢到快,力度由小到大),同时,按压辫突旁的拇指用力下压。这时可听到轻微的关节响声,说明手法成功。④牵引疗法:一般用颌枕带进行颈相牵引,颈部躯干纵轴前倾10°~30°,牵引重量2~6kg,2~3次/日,每次20~30分钟。症状严重者应卧床牵引。推拿治疗10次1疗程。⑵中药内服:予自拟三羊苁蓉归胶囊(本院协定处方,由三七、淫羊藿、当归、土鳖虫,蜈蚣、乌梢蛇、水蛭、僵蚕、熟地、穿山甲、肉苁蓉、乳香、没药、赤芍、鹿衔草、补骨脂、血竭、丹参、桂枝、威灵仙、自然铜、杜仲等22味药物组成,0.5g/粒),3粒/次,3次/日口服,20天1疗程。

疗效判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年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①临床治愈:颈椎疼痛症状及体征消失,颈部活动自如;②有效:颈椎疼痛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缓解;③无效:颈椎疼痛症状和体征无改善。

结果

本组120例患者经1个疗程治疗后,临床治愈65例(54.17%);有效49例(40.83%);无效6例(5.00%)。总有效率95.00%。

讨论

颈椎是脊椎活动程度最大的部分,易受外伤、劳损和风寒的刺激。中醫学认为,本病是长期劳累、气血失和,或风寒内侵、阻滞经络,加之外界损伤所致。采用一系列治疗方法,具有舒筋通络、活血止痛、行气散瘀的功效,可松解黏连,使椎间隙增宽,有利于突出的髓核回纳,从而解除对神经根和脊椎的压迫。方中以熟地黄为君药,滋阴养血,臣以肉苁蓉、杜仲滋补肝肾,补益精血;佐以骨碎补补肾强腰,活血止痛;方中白芍养血柔肝、通经止痛;威灵仙祛风除湿、活血止痛;土鳖虫,蜈蚣、乌梢蛇、水蛭、僵蚕活血散瘀、通经止痛;鹿含草、苏木养血祛风;乳香没药行气活血、伸筋舒络止痛。诸药配合,共奏补精壮髓,壮筋健骨,通络止痛之功。推拿疗法配合中药内服,加强行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功效,有利于神经纤维的修复和再生,改善颈脊部血液循环和营养状态,促进髓核中心水肿和炎症的吸收,缓解神经压迫症状,故临床疗效显著。

美:FDA非法监视部分医生信件

日前,根据美国联邦法庭文件显示,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曾经秘密监控FDA部分医生私人信件。这些人员曾揭露FDA批准的医疗设备对患者构成危险。

从2009年起,FDA就开始拦截雇员通过私人信箱发给国会的电子邮件,并通过监控设备抓拍雇员计算机屏幕,掌握“告密者”情况并确定其他相关人员。被监控医生认为FDA的监控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并提起诉讼。目前,FDA方面表示对该项诉讼不予置评,FDA工作人员对此也不再发表言论。(Daily Mail.2012年2月28日在线版)

颈椎间盘置换 篇5

关键词:人工椎间盘,颈椎间盘突出,护理

人工椎间盘置换手术是近年来逐渐开展的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的有效方法之一, 本院自2004年10月到2005年6月采用颈椎工人椎间盘置换术治疗7例颈椎病患者, 现就有关围手术期护理特点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资料

本组患者男6例, 女1例;平均36.5岁 (28~50岁) ;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4例, 神经根型颈椎病3例;平均病程10.5个月, 病变节段C3、41例, C4、53例, C5、63例, 均为单节段病变。

1.2 手术方法

采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系统在全麻下行经颈前路颈椎间盘置换术。

2术前护理

2.1 心理护理

本组病例病史均在半年以上, 经保守治疗不见好转, 而且发展到不同程度肢体疼痛麻木及功能障碍, ADL能力下降, 患者对手术一方面寄予很大希望, 另一方面又有很多思想顾虑, 最担心的是颈部手术风险性大, 万一手术失败, 会引起瘫痪, 影响生活质量, 容易产生恐惧、焦虑、悲观等心理反应。医院配备专职健康教育护士根据患者出现的不同心理反应进行个性化的心理护理。

2.1.1 向患者介绍手术目的、过程、方法及术后康复功能锻炼的方法。

2.1.2 介绍手术医生的技术特长和曾经作过此类手术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 增加患者对手术成功的信心。

2.1.3 说明情绪与疾病关系, 良好的心理状态会促进机体康复, 否则则相反。

2.2 术前训练

颈前路手术要求患者仰卧, 使颈略过伸位, 同时为了暴露椎体, 需较长时间将器官推向切口对侧, 针对这种特定于术前进行针对性训练。

2.2.1 气管推移训练[1]

器官和食管推移训练主要是为颈椎前路手术作准备的, 因颈椎前路手术的入路经颈内脏鞘 (包括甲状腺、气管、食管) 与颈血管鞘 (包括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 间隙而抵达椎体前方, 故术中需将内脏鞘牵向对侧, 方可显露椎体前方或侧前方, 术前应指导患者或由护理人员用2~4指插入切口一侧的颈内脏鞘与血管鞘之间, 持续地向非手术侧牵拉、推移。气管食管推移训练入院第1天即开始进行, 3次/d, 每次持续10~20 min, 循序渐进, 第2天要求6~8次, 持续时间40~60 min, 3~5次/d, 要求气管牵过中线, 进行气管推移训练可使患者颈部组织适应性增强, 从而使手术过程中血压、心率、呼吸平稳及吞咽变化程度减少, 手术风险减小, 患者术后不适感降低, 并发症相对减少。本组病例入院后即开始训练, 除一例因肥胖, 患者做气管推移不配合, 术后出现咽痛和吞咽困难外, 其余均无明显并发症。

2.2.2 体位训练

本组病例均为前路手术, 术前常规训练仰卧位, 患者平卧, 肩后垫一薄枕, 使颈部后伸, 2次/d, 30 min/次, 循序渐进直至2 h。

2.2.3 呼吸功能锻炼

要求患者禁烟, 作深呼吸, 有效咳嗽, 增强胸部肌肉力量的锻炼以减少术后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

2.2.4 卧床大小便的训练

术前常规训练床上大小便。

2.3 本组病例术前

30min常规静脉使用抗生素, 预防感染。

3术后护理

3.1 术后24~48 h内的观察及护理。

3.1.1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特别是血压情况, 予心电监护, 床边备气管切开包, 每小时测量血压、脉搏、呼吸次, 平稳后改为每2 h监测1次。

3.1.2 密切观察呼吸情况 观察呼吸的频率、节律、深度等, 常规吸氧及雾化吸入, 床边备吸痰装置。出现呼吸困难则应立即查找原因对症处理。常见原因有术后出血压迫气管;喉头水肿;脊髓水肿和脊神经根水肿。本组7例患者中无一例发生呼吸困难的现象。

3.1.3 观察伤口敷料渗血情况 术后伤口常规置引负压流管, 用别针妥善固定引流管, 翻身时勿使扭曲、脱落, 保持引流管通畅, 并准确记录引流量, 一般24 h不超过100~150 ml, 如超过则汇报医生及时处理。

3.1.4 密切观察患者四肢的感觉运动及肌力情况较术前比较是否减轻, 同时判断是否是由于手术牵拉以及术后出血、水肿的压迫, 造成或加重脊髓及神经的损伤, 术毕回病房, 可嘱患者活动四肢, 如抬腿、握拳等, 1次/2 h, 评估肌力及感觉运动情况。

3.2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3.2.1 术后每2h翻身拍背一次,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平卧时臀部皮肤置平, 防止剪切力而引起褥疮。

3.2.2 术后常规留置导尿管, 鼓励患者多饮水, 一般2000ml/d, 分次服用。每日用 (0.1%洗必泰棉球) 或1:5000呋喃西林棉球擦洗会阴部及尿道口2次, 以防泌尿道感染。本组病例中导尿管留置平均时间49.5 h, 无1例发生尿路感染。

3.3 功能锻炼及ADL的恢复

3.3.1 本组病例手术当天麻醉清醒后即做手指、腕关节、足趾及踝关节的活动, 既可促进静脉回流, 防止肢体深静脉栓塞, 又可观察手术效果。

3.3.2 术后第1天做肢体抬高、关节屈伸运动, 3次/d, 每次20 min, 循序渐进, 术后不需用颈椎支具和颈托, 不需沙袋固定头部。

3.3.3 本组病例中, 平均66.4 h即下地行走、活动, 对于肢体功能及肌力的恢复有较大的益处。

4结论

颈椎间盘置换手术的难度大, 护理要求仔细、到位。本组病例最大的优点是缩短了卧床时间, 最短的24 h后即下床活动, 最长的是92 h。一般是72 h下床活动, 平均下床时间为66.4 h, 术后对患者体位无特殊要求, 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通过以上护理, 本组病例无一例发生褥疮和泌尿道感染, 有1例患者由于术前气管推移训练时间短, 术后发生咽喉痛及咳嗽, 经抗炎、雾化吸入后好转。术后半年、1年随访患者均无假体移位、下沉, 颈部活动自如, 颈椎弧度正常, 无神经压迫症状。

参考文献

颈椎间盘置换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2006年5月~2010年8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6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经术前X线、CT或MRI检查确诊,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组(33例)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组(32例)。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组33例患者中,男25例,女8例;年龄24~63岁,平均(43.1±3.9)岁;病程0.9~9.0年,平均(4.2±1.6)年;单节段置换23例,双节段置换10例。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组32例患者中,男24例,女8例;年龄23~61岁,平均(42.8±3.7)岁;病程0.7~8.0年,平均(3.9±1.4)年;单节段融合26例,双节段融合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病程、临床表现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患者行全麻,取仰卧位以中立位固定头部,经颈前入路显露椎体前方,在C形臂X线机下确定病变椎间隙,切开前纵韧带,处理椎体前方的骨赘,用髓核钳摘除病变椎间盘,选择性切除后纵韧带显露硬脊膜减压。参照颈椎CT片,利用不同放大系数的模板确定所植入假体的直径。安放并固定双通道打磨导向器,再次确认假体直径后,选择配套的盘状打磨头精确打磨上下椎体终板,使其严密配合植入Bryan假体(美国Sofamor公司)的几何形态,彻底清除椎体后缘的压迫组织和骨赘并彻底减压后,植入Bryan假体,再次确认位置满意后常规关闭切口。术后给以颈托保护。

1.2.2 颈前路减压融合术

患者麻醉方法及病变椎间盘显露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切除病变椎间盘及压迫组织后,取相应大小的自体髂骨植入减压间隙,并选择合适长度的钛板行前方椎体间固定。术后给以颈托保护。

1.3 疗效观察

(1)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颈部外固定时间以及术后恢复工作时间。(2)两组患者于术前、术后3、6、12个月分别进行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6]。(3)两组患者于术前、术后3、6、12个月分别行X线检测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6]。(4)按照Odom标准[7]进行临床疗效评价,优:术前症状和体征全部缓解,可进行日常活动;良:较少不适症状,但未明显影响工作;可:术前症状部分改善,日常活动受到限制;差:症状无改善或恶化。以优、良、可计算满意率。(5)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一般恢复情况比较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颈部外固定时间以及术后恢复工作时间均显著短于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两组手术前后脊髓功能JOA评分及颈椎活动度比较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组与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组术前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随访显示,两组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7、2.93,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颈椎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组术后12个月随访显示单节段及双节段置换颈椎活动度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组术后12个月单节段融合、双节段融合颈椎活动度较术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2、7.80,P<0.05、P<0.01);且显著小于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6、8.89,P<0.05、P<0.01)。见表2。

2.3 两组临床疗效评价

术后临床疗效评价显示,两组患者满意率均较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组与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颈前路减压融合术作为治疗颈椎病的“金标准”,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很好的远期疗效[8,9],但由于该手术以消除病变节段的活动达到治疗目的,术后丧失了相应节段椎间盘的运动功能,导致邻近节段应力集中和负荷增加,加速了这些邻近节段椎间盘的退变。由此,临床上逐渐由融合术向非融合术过渡。

注:与术前比较,*P<0.05,**P<0.01;与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组比较,#P<0.05,##P<0.01

近年发展起来的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能够保留椎间盘的运动功能,恢复椎间隙高度,并防止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而收到医生及患者的欢迎。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是脊柱非融合技术发展的代表,它保留了颈椎节段间的活动度,避免增加邻近节段的应力负荷,可减少相邻节段的退行性变[10]。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术后12个月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满意率均较好(P>0.05),与刘永强[11]及赵胜豪等[12]的报道结果一致,提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减压融合术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颈部外固定时间以及术后恢复工作时间均显著短于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组(P<0.01)。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组术后12个月单节段及双节段置换颈椎活动度较术前无显著改变(P>0.05),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组术后12个月颈椎活动度较术前减小(P<0.05或P<0.01),且显著小于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组(P<0.05或P<0.01)。两组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说明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在缓解症状、恢复神经功能及疗效与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相当的前提下,能够显著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术后颈部外固定时间,使患者术后在最短时间内恢复工作,而且在保证脊柱稳定性的同时,能最大限度地保持颈椎原有的活动度。对于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行大样本随访观察。

综上所述,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颈部外固定时间短等优点,能够保持正常的颈椎活动度,临床疗效好,值得进一步研究及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比较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评价其优缺点。方法 6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组(33例,行Bryan假体置换术)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组(32例,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颈部外固定时间以及术后恢复工作时间;两组患者于术前、术后3、6、12个月行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并行X线检测颈椎活动度(ROM);评价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颈部外固定时间以及术后恢复工作时间均显著短于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组(P<0.01)。两组术后12个月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组术后12个月单节段及双节段置换ROM较术前无显著改变(P>0.05),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组术后12个月ROM较术前减小(P<0.05或P<0.01),且显著小于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组(P<0.05或P<0.01)。两组患者满意率无差异(P>0.05)。两组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颈部外固定时间短,使患者保持正常的颈椎活动度,临床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颈椎间盘置换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组资料8例, 均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 男性2例, 女性6例;年龄36~58岁, 平均41.8岁;病程8~24个月, 平均13.9个月。病变节段:均为单节段, C4~5有5例, C5~6有3例。X射线平片未发现颈椎不稳, MRI示患者均存在颈椎间盘突出或脱出。置换前病变节段前屈后伸活动范围平均7.1° (5.4°~8.7°) ;左右侧屈活动范围分别为平均5.7° (5.3°~6.0°) 和5.6° (5.3°~5.8°) ;日本骨科学会颈椎病评分 (Japanese Orthopedics Academy, JOA) 为6~12分, 平均8.7分。

1.2 治疗方法

术前准备:置换前常规行颈椎正、侧、前屈、后伸位X射线平片和MRI检查, 常规进行气管推移训练。

手术方法:患者全麻后仰卧于手术台上, 颈部垫软枕, 保持颈部稍后伸, 用宽胶布固定患者头和躯干于手术台上, 在整个手术过程中体位保持不变。取右侧相应椎间隙颈前横弧形切口,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颈阔肌, 分别向上、下游离颈阔肌皮瓣, 暴露出胸锁乳突肌。沿胸锁乳突肌内侧缘分离, 从血管鞘和内脏鞘之间进入椎体前方。C臂X射线机透视确定病变椎间隙。安放牵引支架并固定于手术台上。根据术前选定的假体规格确定纤维环切除的宽度, 用尖刀切除病变椎间隙前纵韧带和前方纤维环, 用刮匙清除髓核组织和软骨板至两侧钩突。用球形磨钻去除相邻终板前缘的骨赘和部分椎体前下缘, 使病变椎间隙上下椎体前缘在同一平面上。用椎间撑开棒逐级撑开椎间隙至8.5 mm高度。用横向中点定位仪确定横向中点并标记。安放矢状位楔形定位器及双轨打磨导向器, C臂X射线机透视下确认与椎体前缘紧密接触。经顺列模块上的孔在病变椎间隙上下椎体的前缘钻孔, 拧入撑开器螺钉。根据术前CT测量, 用磨钻测深尺测定椎体深度。选取相应长度的柱状削磨钻, 削磨终板。选取相应直径终板盘状削磨钻, 分别削磨终板至成形。用刮匙和手枪式椎板咬骨钳刮除后缘骨赘直至后纵韧带。反复冲洗椎间隙, 用插入器将假体插入病变椎间隙, 轻敲插入器使假体完全到位。C臂透视确认假体放置是否合适。止血, 逐层关闭切口。

术后处理:置换后鼓励患者早期下地活动。颈围外固定2周。术后常规给予非类固醇类药物预防异位骨化。

2 结果

8例患者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24~42个月, 平均33.5个月。所有患者置换后症状明显缓解, JOA评分由置换前平均8.9分 (6~12分) 增加到置换后平均15.2分 (12~17分) 。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前屈后伸活动范围平均5.3° (4.3°~6.1°) ;左右侧屈活动范围分别为平均3.4° (2.8°~4.3°) 和3.5° (2.9°~4.3°) 。假体无偏移或下沉。末次随访未发现置换节段异位骨化、假体松动、下沉或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

3 讨论

3.1 传统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所面临的问题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 大量的临床资料证实, 在解除脊髓和神经根的压迫症状方面具有稳定的疗效, 已经成为颈椎病手术治疗的经典标准术式[1]。颈椎前路减压术后节段稳定性的重建需以牺牲该节段的运动功能为代价, 这将造成相邻节段的生物力学异常而进一步加剧相邻节段继发性退变[2]。长期临床随访研究表明, 前路减压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的继发性退变和不稳定可以造成原有症状复发或加重, 已经成为影响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颈椎病远期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严重相邻节段退变造成再次脊髓压迫是前路融合术后再手术的主要原因, 而目前得到广泛应用的各种前路钢板、椎间融合器械, 在提高椎间融合率的同时并不能有效避免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除此以外, 植骨块塌陷、植骨不融合、植骨供区的长期慢性疼痛等也是前路融合术后的常见问题。

3.2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技术优势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的设计具有运动功能, 有一定的弹性和可压缩性, 在颈椎正常的活动范围内可实现椎间非限制性活动和平移运动。椎间盘假体由2个钛合金外壳和介于其间的聚亚胺酯的核心部分组成。钛合金外壳的骨接触面被覆250μm的微孔钛珠涂层, 骨质长入后可实现假体的长期稳定性。核心部分有11°的活动度和2 mm的平移运动范围。聚亚胺酯护套环绕核心, 用钛金属丝连接到外壳上, 形成紧密的间隔。钛合金密封塞能将起润滑剂作用的无菌生理盐水封闭在假体内, 以降低钛合金外壳与聚亚胺酯核心部分的摩擦力。外壳的前方均有固定挡板, 有助于防止装置向后移动, 固定挡板上有孔, 配有专用的工具来安装[5]。假体设计有多种直径, 高度均为8.5 mm。人工间盘置换的最大优势在于在有效减压的同时重建节段的运动功能, 使整个颈椎运动力学特征最大程度地接近于置换前生理状态, 减少传统融合术后由于融合节段运动功能丧失所造成的相邻节段过度运动和应力集中, 从而避免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或发展[6]。

3.3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后中期临床疗效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于2000年才开始应用于临床, 国内近几年来才开展该项新技术, 但已有不少临床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作为一种实用型非融合技术, 在颈椎退行性疾病较早期的治疗中取得了满意疗效[7]。GOFFIN等[8]在2002年最早报道了应用Bryan人工颈椎间盘治疗60例颈椎病患者, 随访12个月临床优良率为85%~90%, 有2例出现假体移动, 没有骨桥形成和假体下沉, 保留了良好的颈椎活动功能。SKEHON[9]应用Bryan人工颈椎间盘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 置换后Nurick评分提高了0.72分, Oswestry Neck Disability Index Score提高了51.4分, 29%的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得到了改善。本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Bryan人工间盘置换治疗同样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置换后JOA评分由置换前平均8.7分增加到置换后平均15.2分, 置换节段前屈后伸活动范围平均5.3°, 左右侧屈活动范围分别为平均3.4°和3.5°, 能维持颈椎近正常的活动范围和生理曲度。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是一项值得研究的非融合技术, 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合理应用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与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相比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10]。

参考文献

[1]OZGEN S, NADERI S, OZEK MM, et al.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cervical corpect-omy:indications, complications and outcome[J].Acta Neurochir (Wien) , 2004, 146 (10) :1099-1105.

[2]XIA LEI, LI JW.The vicinity segmented degeneration after the cervical vertebra fusion[J].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on, 2005, 9 (46) :122-124.Chinese

[3]PARK JB, WATTHANAAPHISIT T, RIEW KD.Timing of de-velopment of adjacent-level ossification after anterior cervical arthrodesis with plates[J].Spine, 2007, 7 (6) :633-636.

[4]WANG Y, ZHANG X, XIAO S, et al.Clinical report of cervical arthroplasty in management of spondylotic myelopathy in Chinese[J].Orthop Surg Res, 2006, 1:13.

[5]PAPADOPOULOS S.The Bryan cervical disc system[J].Neuro-surg Clin N Am, 2005, 16 (4) :629-636.

[6]SASSO RC, BEST NM.Cervical kinematics after fusion and bryan disc arthroplasty[J].Spinal Disord Tech, 2008, 21 (1) :19-22.

[7]ANDERSON PA, SASSO RC, RIEW KD.Comparison of adverse events between the Bryan 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and anterior cervical arthrodesis[J].Spine, 2008, 33 (12) :1305-1312.

[8]GOFFIN J, CASEY A, KEHR P, et al.Preliminary clinical ex-perience with the Bryan Cervical Disc Prosthesis[J].Neurosurgery, 2002, 51 (3) :840-845.

[9]SEKHON LH.Cervical arthroplasty in the management of spondy-lotic myelopathy[J].Spinal Disord Tech, 2003, 16 (4) :307-313.

颈椎间盘置换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0年4月—2012年5月我院对3例三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的病人实施翻修手术, 男2例, 女1例;年龄48岁~52岁, 平均50.0岁;韧带损伤2例, 椎体结核1例。3例病人分别于6个月至3年前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术后症状有所缓解, 但仍感颈肩部乏力、手臂麻木、无诱因左上肢疼痛, 伴手指麻木、肌肉萎缩等症状。在实施翻修手术前3例病人均有肢体运动、感觉障碍, Hoffmann征及髌、踝阵挛阳性, 2例病人大小便失禁, 1例病人存在脊髓损伤的症状、体征。其中1例为他院转入。3例翻修手术过程顺利, 手术时间100min~190min, 术中出血量150mL~420mL, 病人术后恢复良好, 10d~15d治愈出院。对3例病人均进行1年随访, 未发生感染等并发症, 病人的四肢感觉和肌力明显恢复, 对手术效果感到满意。

1.2 手术方法

病人手术均采用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身麻醉, 颈后部垫颈托, 保持仰卧中立位。由于3例手术病人之前均行“颈4/颈5、颈5/颈6、颈6/颈7三个节段的椎体减压加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翻修手术主要分两步进行, 即Bryan人工颈椎间盘假体取出和颈椎前路椎体减压植骨融合术。简单介绍如下:采用颈前右侧横切口, 递尖刀及髓核钳清除椎体表面软组织后建3个人工颈椎间盘假体和相邻的椎体, 首先取颈4/颈5的人工椎间盘假体, 递细磨钻在假体顶端和相邻椎体间磨出一条缝隙, 递窄骨刀轻凿假体于椎体之间的细缝, 使之轻度剥离, 剥离困难时递脑膜剪剪开假体中间的聚氨基甲酸酯薄膜, 使薄膜内液体流出, 用咬骨钳先抽出钢丝, 使假体分成两半, 咬骨钳夹住硬顶内侧, 使之剥离;同理取出颈5/颈6、颈6/颈7间的假体。之后, 递咬骨钳咬除颈4/颈5的整个椎体, 直达后纵韧带, 颈4至颈7之间形成一个大的骨槽, 递尺测量骨槽长度, 并取同等长度的钛网, 协助术者把咬下的椎体骨植入钛网;递长弯血管钳将钛网填塞并固定于颈4与颈7的椎体之间, 并用钛板和钛钉将植入的钛网牢固固定。术中出血递双极电凝、棉片压迫止血, 稀释碘伏冲洗术野, 清除积血, 检查无出血后放置引流, 常规清点用物, 逐层缝合切口。

2 护理配合

2.1 术前准备

2.1.1 术前访视

参与术前手术讨论, 全面了解病人病情及手术方式的特殊性, 掌握手术中的关键步骤及配合要点, 为制定相应的手术配合计划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术前1d巡回护士到病房进行访视, 除了解病人的一般情况外, 主要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 由于该手术属于二次手术 (翻修手术) ,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上次手术的不成功, 病人的思想压力和顾虑很大, 通过和病人积极、诚恳、耐心的沟通, 了解病人的想法及术前准备情况并详细解答病人及家属提出的各种问题, 交代术前注意事项, 取得病人足够的信任, 减少上次手术所带来的心理压力, 疏导不良情绪, 增加治疗的信心, 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

2.1.2 手术用物准备

除准备常规骨科手术器械外, 要检查特殊用物是否准备到位, 如颈前路椎体牵开器、颈前路专用拉钩、高速气动球磨钻、钻头、专用骨锉、延长手柄、导向器、切割器、双极电凝、吸收性明胶海绵、棉片等以及Bryan颈椎器械。器械和巡回护士术前1d准备并调试好上述各类器械、设备, 掌握使用方法和性能。另外准备可透视手术床、C臂X线机、防辐射铅屏风、铅衣及铅颈围。

2.2 术中护理配合

2.2.1 巡回护士配合

(1) 病人入室后常规核对, 与麻醉师一起将病人安置在可透视手术床上, 选用18号套管针在下肢静脉建立外周静脉通道, 术中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和手术进程, 保证输液通畅。巡回护士准确掌握抗生素输入时间, 在切皮前30min静脉给予, 这样可使手术过程中手术切口及周围组织保持有效的抗生素血液药物浓度[2]。安装并检测各种仪器, 并与手术台上器械连接, 调节好所需压力与功率, 使之处于工作状态。 (2) 环境管理。由于手术中要不断使用C臂X线机进行确定植入物的位置, 手术安排在铅屏蔽空间较大的100级层流手术间进行, 便于手术与麻醉医生操作, 参加手术的所有人员要穿好铅衣、戴上颈围;C臂X线机的摆放应注意避免妨碍手术医生的操作及消毒隔离;手术床两侧各备好一张铅屏风, 透视时术者可暂时离开手术台退到铅屏风后, 术者在变动位置时需谨慎, 如有污染或疑似污染, 均需立即更换手套或手术衣。严格监督手术人员的无菌操作, 限制进入手术间的人数, 减少不必要的人员走动, 手术用物准备齐全, 挂好X线片、CT片等影像学资料, 以免术中频繁走动和增加开关门次数影响手术间空气洁净程度。 (3) 体位管理。麻醉成功后正确摆放体位是手术成败的关键[3]。病人取仰卧位, 确认躯干长轴与手术台长轴一致、左右肩等高, 肩部垫一薄枕, 颈下垫一颈托, 巡回护士在病人被麻醉前要测试颈托的高度是否适合该病人, 合适的高度是垫好颈托后病人枕部正好着床而神经症状无加重[4]。保持头部处于中立位, 头颈后仰, 不要过度后伸, 以免加重症状[5]。颈椎严重退行性变导致颈椎管狭窄, 颈椎过伸位可导致脊髓的腹背侧同时受压[6]。手术过程中巡回护士应时刻注意病人体位, 勿使颈部过度伸展, 防止颈髓损伤;保持颈部中立位, 切忌术中麻醉过浅, 病人躁动引起体位的改变。病人双眼涂抹四环素眼膏并贴眼科敷贴, 以防眼结膜干燥。

2.2.2 器械护士配合

(1) 手术器械管理。该手术与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比较, 所用器械更多、更复杂。手术器械是手术操作的基本工具, 器械性能直接影响到手术操作乃至手术的成败[7]。器械护士提前30 min刷手, 仔细检查每件器械的完好性, 要熟知每件器械的名称、性能、使用方法、使用时机, 与巡回护士共同清点所有器械、缝针、纱布、棉片等术中用物并详细记录, 棉片用后及时收回, 放在固定的地方, 在进行植骨融合前要自觉核对棉片数量, 及时反馈给医生。关切口前后再次清点, 防止异物遗留。 (2)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密切配合、主动传递, 协助术者消毒铺巾, 在C臂X线机的球管与接收器上套上专用塑料灭菌仪器套, 术中透视时及时在手术野遮盖无菌中单1条, 每次透视完毕撤掉, 避免污染手术野。由于手术切口小, 又是返修手术, 对手术进展不可预知, 器械护士必须了解相关解剖结构, 非常熟悉手术步骤, 积极主动配合手术, 及时准确传递器械物品。为避免神经根及椎前静脉损伤, 术中及时更换细金属吸引头, 前端套上粗细适宜的橡胶套管, 手术结束清点无误后方可关切口。一旦发生大血管损伤, 首先要保持镇静, 保持思路清晰, 快速准确的传递手术器械、止血纱布、吸收性明胶海绵等, 同时准备大量的冰盐水冲洗止血。取出的Bryan人工颈椎间盘妥善放置, 并认真检查其完整性;术者用咬骨钳咬除的颈5、颈6椎体骨, 器械护士要及时收集在一个无菌小杯内, 并用盐水纱布覆盖, 保持湿润、无菌, 以备植入时使用。

3 小结

由于该手术术式新颖、过程复杂, 无固定的手术模式, 难度和风险较大, 故周密的术前计划和准备尤为重要。本组3例手术均为翻修手术, 病人对第1次手术的失败有明显的恐惧感, 压力很大。首先要做好的是术前访视, 主动耐心地与病人沟通, 让病人了解病情和术后并发症的预防, 可减轻或消除紧张不安的情绪, 使病人能更好地配合手术。另外, 应主动参加术前讨论, 以便熟悉术式的关键性步骤, 制订相应的手术配合计划及完善各种特殊器械和用物的准备。该术式的关键步骤有前路3个人工椎间盘假体的取出, 椎管减压, 前路椎体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因此巡回护士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出现异常情况及时汇报并积极协助处理;保持静脉通道通畅, 做好输血准备。器械护士要密切观察手术进程, 准确迅速地传递器械和用物, 尤其要十分重视Bryan假体取出的细节, 以防小配件落入体腔内, 此间伴随着假体取出、减压、自体骨钛网植入、钛板内固定的手术方式的变换, 将涉及大量特殊器械的更换, 因此, 器械护士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 及时备好所需器械, 使之处于功能位, 以缩短手术时间, 确保手术顺利完成。

摘要:总结3例三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翻修的手术护理配合, 强调应做好病人心理护理, 完善物品和器械准备, 熟悉手术步骤及相关特殊器械设备的使用, 术中准确快速的传递器械, 积极主动配合手术, 以保证顺利完成手术。

关键词: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翻修,护理

参考文献

[1]杨大龙, 曹俊明, 申勇.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研究进展与应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2, 20 (7) :626-628.

[2]洪瑛, 郭祖艳, 姜马娇.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手术配合与护理[J].现代护理, 2007, 13 (26) :2530-2532.

[3]杨述华, 李进, 刘国辉, 等.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早中期疗效观察[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8, 5 (3) :321-324.

[4]文琳钊, 曹小梅, 盘雪梅.功能锻炼对脊髓型颈椎病术后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J].南方护理学报, 2004, 11 (8) :25-26.

[5]王姝南, 侯筱菲, 梅丽娜, 等.13例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3) :175-176.

[6]胥少汀.骨科手术并发症预防及处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146.

颈椎间盘置换 篇9

关键词 颈椎间盘突出症并发小关节错位 按摩治疗 美式整脊 龙氏正骨手法

1临床资料

患者罗某某,女性,23岁,是某大学三年级学生。于2010年3月23日在推拿手法课上和同学相互练习颈椎手法时不慎扳伤,自觉头晕,非旋转性,颈部疼痛,活动受限,且渐加重。4月8日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就诊,颈椎正侧位及双斜位片(片号248776)示:C3椎体稍向前滑移,C3-4椎节段性不稳未排。在门诊“复位三次”,效果欠佳,头晕、恶心、颈痛仍明显,偶有头痛,双手指麻木,于2010年4月23日遂入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诊断“颈椎间盘突出症”,入院后行颈椎MR(片号248776)平扫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C5-6《椎间盘轻度膨出。经予川芎嗪、长春西汀、西比灵、复方血栓通胶囊、法莫替丁等药物配合中药封包治疗,并每天早、午、晚各做飞燕式功能锻炼20次,带颈托保护颈椎。住院8天后上述症状稍缓解出院,出院后继服颈痛颗粒、复方血栓通胶囊、西其汀口服液,坚持带颈托及飞燕功能锻炼,1个月后头晕、头痛加重。严重时伴恶心、呕吐,颈部僵硬,活动困难,偶有双手指麻木而到我科治疗。专科检查:颈前屈20°,后伸25°,左旋35°,右旋40°,左侧屈20°,右侧屈25°,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双侧Hoffman征(-),颈椎间孔挤压试验(±)。用龙氏触诊检查法:拇指指尖向上,按于乳突部,沿耳背下滑致拇指尖达乳突下方(翳明穴),作前后轻触时可探查到右侧C1横突右移并伴压痛,将双拇指尖向上方向改为向后转并向前按,到达C2的横突后侧(指腹处于横突尖,指尖靠在关节突部),作上下触摸,可触及C2右侧向后隆起,C6左、右两侧同时触及隆起压痛;用美式整脊手法检查可发现枕骨左后上,C2右后隆起。X线示:齿状突到寰椎侧块距离左右不等,颈轴稍反弓,C1仰位,C3稍向前滑移,C3-4椎体失稳。MRI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C5-6椎间盘轻度膨出。诊断:颈椎椎间盘突出并发小关节错位(外伤性颈椎关节功能紊乱型)。

2治疗

2.1放松手法以掌揉法、拇指揉法交替进行,使颈椎旁肌肉充分放松。

2.2美式整脊手法先用侧移枕骨法调整左后上的枕骨,病人仰卧,头转向右侧,用左手掌按在左颧骨上,肘部稍屈曲,右手掌捂着右耳部,手指兜着枕骨,右手向上兜拉时,左手掌同时垂直向下短速发力调整枕骨左后上;再用拇指旋转颈椎技术法调整c:右后隆起,患者头部转向左侧,用右手拇指压着c,颈椎的关节突,左手掌捂着左耳部,双手用力把颈椎向上牵引,右手把头向左侧旋转,同时用右拇指向左后方发力纠正C2颈椎右后上的错位。

2.3用龙氏低头摇正法调整颈椎小关节错位,病者右侧卧,用左手轻托后颈部,左拇指按于错位C3横突隆起处略下方作为“定点”,右手托扶患者右面颊部,以枕部作支点,将头颈部向左转动,当摇至最大角度时,右手用有限度的“闪动力”,“定点”的拇指同时稍加“阻力”,使C3关节在运动中复位。然后反方向再重复一次;再用仰卧推正法调整颈轴反弓,患者仰卧,用左手拇食二指夹持棘突两旁椎板,右手托其下颌,将其头作前屈后仰的伸屈活动,从C6棘突两旁椎板到C2棘突两旁椎板,依次推正一遍,重点放在C4、C5棘突两旁椎板。

3结果

治疗1次后患者无恶心,3次后头晕减轻,10次后头晕头痛基本消失,无手麻,颈部活动正常,再巩固治疗5次,结束疗程。

4讨论

颈椎间盘置换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1例, 男8例, 女3例, 年龄34~58岁, 平均46.5岁, 均为单节段侧方型颈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引起颈肩一侧上肢疼痛麻木且无颈椎管狭窄及颈椎不稳;病史4~12个月, 平均病史6个月, 均行系统保守治疗无效。

1.2 影像学检查

所有患者均行颈椎正侧, 双斜, 过伸过曲位X片, 颈椎CT, MRI检查, 均无颈椎不稳, 颈椎管狭窄表现[2], 其中C56突出7例, C67突出3例, C45突出1例, 影像检查均明确为单节段侧方型颈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

1.3 手术方法

采用颈丛+局麻或全身麻醉, 取俯卧位, 双侧肩背部用宽胶布粘贴并向下牵拉以利术中透视, 以病变节段为中心行后路正中切口, 其长度应包括上下各两个椎节, 患侧骨膜下剥离椎旁肌, 并将其向外牵拉达小关节突外侧[3], 切除黄韧带, 以高速磨钻和薄行冲击式咬骨钳去除相邻椎板外侧部, 关节突内侧部, 为防止不稳, 关节突切除不能超过50%, 显露侧方硬脊膜及相连的神经根, 分离神经根与突出髓核之间的粘连, 以神经根拉钩将神经轻轻牵向上方, 用长柄尖刀切开纤维环, 细小髓核钳取出髓核, 如有椎体后缘突出骨赘可一并切除。冲洗切口, 皮下置引流条, 逐层缝合[4]。本组11例, 手术时间70~120min, 平均90min, 出血150~400m L, 平均260m L, 术中均未输血。

1.4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激素及脱水、神经营养药, 患者术后24h颈托保护下坐起站立, 颈托保护3~4周后可去除。分别于术后第1日、1个月、3个月、半年、1年复查颈椎X片, 必要时行CT、MRI检查。

2 结果

门诊随访6~18个月, 平均14个月, 11例患者中7例颈肩上肢疼痛麻木基本消失, 肌力V级, 4例疼痛麻木明显改善, 其中1例三角肌肌力由术前IV级恢复至V级, 术后半年复查颈椎动力位X片, 未见颈椎不稳征象, 患者均恢复正常工作生活。

3 讨论

3.1 颈椎间盘突出发病机制

椎间盘是人体最早最易随年龄而发生退变的组织, 与劳损外伤有重大关系, 还和生活习惯、职业、全身情况及内分泌有一定关系。退变的间盘向后突出可压迫脊髓或神经根, 引起相应临床症状和体征。所有下颈椎均可发生椎间盘突出, 最常累及C56, 其次C67, C45。目前临床尚无标准分类方法, 根据突出位置可分为: (1) 中央型:以颈髓受压症状为主要表现; (2) 侧方型:以压迫神经根为主; (3) 中央旁型:临床表现既有脊髓压迫症状, 又有神经根受压症状。

3.2 治疗方法的探讨

颈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以非手术方法为主, 但若非手术治疗无效或出现脊髓压迫症状则应尽早实施手术。手术适应证如下: (1) 神经症状反复发作, 非手术治疗无效; (2) 上肢症状重于颈部症状, 且经至少6周保守治疗无效; (3) 出现明显脊髓压迫症状且呈进行性或病情无减轻; (4) 影像学有明确椎间盘突出, 与临床表现一致。手术入路: (1) 前路手术随着现代前路椎间盘切除技术不断改进, 现以成为标准治疗技术; (2) 后路手术:主要适用于侧方椎间盘突出 (钥匙孔手术) , 多节段椎间盘突出及合并椎管狭窄者 (椎板切除术, 椎管成型术) 。

本组11例病人均经过严格选择:均为单节段侧方型颈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引起颈肩一侧上肢疼痛麻木且无颈椎管狭窄及颈椎不稳[5], 影像学有明确椎间盘突出, 与临床表现一致, 行系统保守治疗无效。本组病人均行颈后路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 (钥匙孔手术) , 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认为其优点如下:手术入路安全, 无气管, 食管, 喉上喉返神经损伤风险, 术后不稳定性少于前路间盘摘除而不行融合者[6], 无植骨并发症及植骨不融合或假关节形成等临床并发症, 对颈椎活动度无损失, 适应证选择合适者疗效确切[7]。

术中需注意避免过度牵拉神经根及脊髓, 小关节突切除不能超过50%, 以免引起不稳[8], 如切除必须大于50%, 则应行融合术, 以恢复其稳定性。

参考文献

[1]侯树勋.脊柱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654~667.

[2]Chesnut RM, Abitol JJ, Garfin SR.Sugical management of cervical radiculopathy.Indications, techniques, and results[J].Orthop Clin North Am, 1992, 23:461.

[3]Ducker TB, Zeidman SM.The posterior operative approach for cervical radiculopatptuhy[J].Neurosurg Clin North Am, 1993, 4:6.

[4]Fager CA.Posterolateral approach to ruptured median and paramedian cervical disk[J].Surg Neurol, 1983, 20:443.

[5]Zdeblick TA, Zou D, Warden KE, et al.Cervical stability after foraminotomy[J].J Bone Joint Surg[Am], 1992, 74:22.

[6]Keith H.Bricrwrll.脊柱外科学[M].胡有谷, 党耕町, 唐天驷, 等译.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299~1319.

[7]陈德玉.颈椎伤病诊疗新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3:202~213.

上一篇:韧带内注射下一篇:自主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