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盘镜手术

2024-08-12

椎间盘镜手术(精选12篇)

椎间盘镜手术 篇1

我院于2009年2月开展MED手术以来, 已为1100余例患者解除痛苦, 其中镜下融合逐年增多。有效率98%。总结自2009年2月-2012年2月有16例患者症状缓解不佳、加重复发经保守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 其中在外院行MED手术复发3例。其中12例再次在椎间盘镜下行手术治疗, 进而症状缓解, 恢复正常生活。

资料与方法

2009年2月-2012年2月收治3年间首次腰椎间盘镜手术后复发再次使用椎间镜手术的患者12例, 男5例, 女7例;年龄32~58岁, 平均41.5岁。复发时间3~24个月, 平均16个月;复发间隙:其中L5~S15例, L4~57例;复发类型:髓核遗漏1例, 髓核同侧髓核脱出2例, 髓核摘除不彻底对侧髓核脱出1例, 瘢痕组织、终板组织脱出3例, 合并侧隐窝狭窄2例, 合并腰椎不稳3例。12例患者症状均较重, 神经根定位征明显, 相应患侧直腿抬高试验均为阳性 (均在50°以下) , 多有感觉障碍, 腱反射消失, 且经CT、MRI证实, 多为脱出型, 且与神经根关系较恒定。全部病例首次均行椎间盘镜手术, 12例病人均经1.5~4个月以上保守治疗后症状未缓解。

椎间盘镜术后复发的相关原因: (1) 术前适应证选择较宽泛。微创手术尤其严格适应证, 多未能全面对病情、预后给予评估。 (2) 突出间隙椎间盘髓核组织有残留, 摘除不彻底。特别是年轻患者由于髓核水分多, 较黏腻, 难以切除干净, 当术后纤维环强度小于盘内压时, 残存的髓核组织再次从原位突出、脱垂[1]。 (3) 术前合并或术后继发侧隐窝狭窄。首先, 术中单纯摘除了突出髓核, 侧隐窝狭窄未处理;其次, 由于髓核摘除后, 椎间高度丢失, 韧带松弛, 椎管及神经根管容积减小;再之, 术后活动过早, 腰椎不稳, 小关节增生, 加重了侧隐窝、神经根管的狭窄。 (4) 术后瘢痕粘连。术中止血不彻底, 引流不畅, 血肿机化, 刺激引起瘢痕增长, 形成束带包裹卡压硬膜囊及神经根, 术后锻炼程度不够, 引起症状、复发[2]。 (5) 术后过早、大量腰部活动。术后及出院后医生与患者缺乏有效沟通及康复指导, 使对疾病本身及康复重要性缺乏认识, 较早时间内即进行体力劳动, 腰部活动量较大。以年轻人居多。

手术方式:连续硬膜外麻醉后, 患者取俯卧位, 胸部及双髂部垫高, 腹部悬空。按常规消毒、铺巾。C臂X线定位, 同侧取原切口 (于神经根受压有肢体症状、体征侧进入) , 通道口应靠外, 连接通道后应再次透视以确定病变间隙, 清除椎板间隙上的软组织, 靠外侧找到椎板上边缘, 先行探查, 清除瘢痕组织, 进一步显露关节突内侧缘, 用椎板咬骨钳扩大骨窗 (咬下的碎骨块保存备用) , 扩大侧隐窝及神经通道, 从椎板上下外侧边缘分离瘢痕和粘连组织并内牵、尽可能明确显露椎管硬膜囊及神经根, 适当扩大纤维环破裂口, 摘除突出、残留髓核、瘢痕组织及终板。游离者需向上下方多去除椎板探查。需行融合者应去除部分关节突关节, 进一步彻底减压。同间隙对侧1例采取常规椎间盘镜手术方法, 摘除突出髓核。术中硬膜有不同程度瘢痕粘连, 伴有神经根水肿、瘀血, 神经玻璃器小心剥离、松解。探查见硬膜、神经根无损伤, 活动度恢复后, 冰盐水冲洗, 止血, 不融合者即可缝合伤口, 结束手术。融合者用专用终板处理器再次清除残留髓核组织及相邻的终板, 自制器械加压冲洗该间隙, 使残留物流出;用试模测试大小, 选择合适的cage并将其填充骨粒 (骨量少者髂后上棘取骨或同种异体骨) 备用, 先将剩余碎骨粒用植骨器将其置入该椎体间隙, 留下置入Cage的空间, 植入Cage, C型臂X线透视下击打使Cage进入, 前方不能超过椎体前缘, 后方距后缘应>6mm, 直至满意后, 冲洗术野, 充分止血后, 椎间盘内抗生素盐水反复冲洗, 注入少量敏感抗生素 (如林克霉素) 。放置医用胶原蛋白海绵预防二次粘连。缝合切口并放置橡皮片引流。11例均取原后路纵行皮肤切口, 其中1例于对侧切口。切口1.6~2.5cm, 平均约1.8cm。

术后处理:均为二次手术, 且部分病例有植入物, 抗生素应用7天, 以防止间隙及椎管内感染;伤口纱布渗透即换药;48小时内拔出引流条;绝对卧床7天, 7天后带腰围下床, 坐位及行走时间应短, 避免弯腰、下蹲等;术后第一天即行直腿抬高练习, 约300次/日。不融合者3个月可逐渐恢复正常生活;融合者应6个月内避免弯腰及弯腰搬重物。

疗效判断标准:参照Nakai分级。 (1) 优: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 恢复原工作, 影像学结果显示骨性融合; (2) 良: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 劳累后偶有腰痛或下肢酸胀感, 恢复原工作, 影像学结果显示骨性融合; (3) 可: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 遗留轻度腰痛或下肢不适, 减轻工作及活动, 椎间显示已融合; (4) 差: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 不能从事正常工作及生活, 椎间融合不愈合。

结果

共12例, 术后随访12~24个月, 平均随访18个月, 优7例, 良4例, 可1例, 差0例。未发生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损伤, 无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术后10~12天拆线出院, 3个月后恢复正常生活, 随访期间未见再出现复发的症状。

讨论

二次手术应同时解决压迫、粘连和稳定的问题后, 均可获得良好效果。原发部位对侧及相邻阶段椎间盘突出复发, 手术入路解剖层次比较清楚, 常规摘除即可。针对相对年轻、病变节段稳定性好、以根性疼痛为主、侧隐窝狭窄未解除且退变不严重的复发性腰突症患者, 采取后路椎间盘镜微创手术, 具有创伤小、康复快、对脊柱的稳定性破坏小等优点。而且术后再粘连发生率低。对于年龄偏大, 神经定位征明显, 单侧症状, 症状以突出症明显, 而非椎管狭窄症、椎体不稳等症状。对纤维环已钙化, 椎间盘镜手术无需干扰钙化的纤维环, 取出脱出的髓核即可。对于伴有腰椎不稳, Ⅰ度以内滑脱, 椎管狭窄的患者, 镜下融合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处理后完整保留骨性终板, 植骨后直接将融合器植入椎间隙, 其融合器两面突起能直接切割和嵌入腰椎骨性终板, 其内的碎骨可与腰椎上下面的松质骨直接接触, 固定牢稳、良好维持了椎间高度, 增加椎体稳定性。椎间高度低于5mm, 椎体有明显侧弯, 全椎板切除后医源性滑脱以及体态肥胖者应视为禁忌[3]。

椎间盘突出症椎间镜下髓核摘除手术, 术前应结合病史、症状、体征, 及影像学结果合理设计手术方案, 不能盲目扩大适应证。其次术者必须具备良好的MED技术和经验, 术中认真、精细操作, 避免遗漏;术后多观察, 多沟通, 避免并发症出现, 督促病人及时有效的康复锻炼, 以及生活禁忌。

摘要:目的:探讨后路腰椎间盘镜微创术后复发的原因。方法:3年间首次腰椎间盘镜手术后复发经保守治疗疗效不佳, 再次使用椎间镜手术, 5例椎间盘镜下单纯摘除髓核, 7例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减压、松解Cage植入椎间植骨融合术。结果:髓核遗漏1例, 髓核同侧髓核脱出2例, 髓核摘除不彻底对侧髓核脱出1例, 瘢痕组织、终板组织脱出3例, 合并侧隐窝狭窄2例, 合并腰椎不稳3例。结论:腰椎间盘镜手术应遵循“慎于术前, 精于术中, 勤于术后”的原则, 术前严格把握适应证;术中精细操作;术后勤观察、勤锻炼、勤随访。术后复发的原因与适应证选择不当、术中操作不彻底、术后未充分康复, 活动不当有关。

关键词:椎间盘镜术后复发,复发原因,二次椎间盘镜下手术,镜下椎间融合术

参考文献

[1] 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311.

[2] 候树勋.脊柱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773-774.

[3] 黄承军, 王力平, 唐福宇.腰椎间盘镜术后再手术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骨伤, 2007, 20 (8) :549-550.

椎间盘镜手术 篇2

椎间孔镜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椎间孔镜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从我院2014年到2015年所収治的颈椎间盘突出患者中选取10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运用颈椎椎间孔穿刺技术对患者进行治疗,穿刺手术成功之后,通过造影来明确位置,将药物注射椎间孔中,观察对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通过治疗后,100例患者中,症状达到优的患者有52例,达到良的患者有37例,有效患者9例,无效患者2例,优良率为89.00%,总有效率为98.00%。结论:针对于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颈椎椎间孔穿刺技术,并经颈椎椎间孔进行治疗,能够对患者突出的椎间盘突出起到一定的溶解作用,使患者神经根压迫现象得以消除,不但具有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较短的治疗时间以及较小的痛苦,而且还具有操作简单等诸多特点,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推广及运用。【关键词】椎间孔镜、颈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

随着现代人们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促使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

[1]率越来越高,且呈现出一种较为显著的年轻化趋势。患有颈椎间盘突出的患者,起颈部、肩以及手臂等部位会出现酸胀麻木的感觉,严重时甚至会出现疼痛现象,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了严重影响。近几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借助于影像技术,从椎间孔局部注射药物逐渐成为了治疗颈椎间盘突出患者的重要手段。本文就影像技术下对椎间盘突出患者行椎间孔镜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简要探讨,现将研究报告公布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4年到2015年所収治的颈椎间盘突出患者中选取10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61例,女性患者39例,年龄最小者为24岁,年龄最大者为69岁,平均年龄为(45.6±3.6)岁。突出部位:8例为C3-4突出、12例为C4-5突出、27例患者为C5-6突出、10例患者为C6-7突出、9例为C3-

4、C4-5二间隙突出、8例患者为C4-

5、C5-6二间隙突出、10例患者为C5-

6、C6-7二间隙突出、6例为C3-

4、C4-

5、C5-6三间隙突出、10例C4-

5、C5-

6、C6-7三间隙突出。此外,100例患者中有46例为侧突型、35例为中央型、19例为椎间管型突出。患者病程最短者为6个月,病程最长者为8年,平均病程为(3.4±1.3)年。所有患者经过临床诊断后的诊断结果显示,均确诊为颈椎间盘突出症。

1.2治疗方法

在进行治疗前30分钟,对患者静脉注射20ml的含量50%葡萄糖、10mg地塞米松,并给予患者抗生素的静脉点滴。患者体位取侧卧位状态,侧卧在CT扫描床上,对颈椎棘突调整至相同水平线上,在C2~T1棘突上,将一个金属标志物粘贴于上,然后从C2到C7,借助于1毫米层厚对患者进行CT扫描,在CT监视器上将发生病变的椎间盘和与其相对应的椎间孔确定出来,将穿刺点、穿刺入路、角度以及深度实现设计好,然后借助于监视器上的测量软件,将穿刺点到棘突中线的距离、多拍椎间孔的距离以及进针角度准确的测量出来。让后再借助于CT机架上激光定位线,于患者颈部体表上将所预先设计的穿刺点标记出来。

在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的基础下,使用规格为7×120mm的穿刺针,从患者颈部体表上所标出的穿刺点钟进入,让后依据所规定设计好的穿刺方向、角度以及深度来进针,当穿刺针进针深度到达设计深度标准后停止。对患者进行CT扫描、三维成像,确保针体能够与椎板外缘之间相互紧贴,针尖能够准确无误的处于病变间隙的椎间孔中,却没有损伤到患者周围血管以及神经等脏器。回抽时,做到无血、无气、无液,通过穿刺针将3mL的1%利多因和1.5mL的5%欧乃派克相联合的利欧混合液注入其中,患者病变的椎间孔中,每隔注入1.5mL,却CT扫描结构显示所注入的药液扩散到椎间孔四周,部分药液通过椎间孔,渗透到椎管腔中,随着时间的变化,促使椎管腔中混合液越来越多,并逐渐开始在突出的颈椎间盘髓核组织四周逐渐扩散,对其仔细观察10~15min后,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性进行监测,如果患者蛛网膜下腔没有出现麻醉现象,且之前患者上肢麻木、疼痛症状出现较为显著的缓解,则代表穿刺位置没有错误,也没有损伤到椎间孔四周的脊髓、硬膜囊以及血管和神经等脏器。最后,通过穿刺针对患者进行椎间孔药物注入治疗,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并借助于平车将患者转送到病房中,保持六个小时的健侧卧位,并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对症处理治疗,如抗感染预防和治疗、止血、消肿等。适当的进行制动,确保颈围能够得到充分休息,于7d内出院。1.3判定标准

以改良过后的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为依据,将治疗效果分为:①优:患者症状均已消失,日常生活和工作均都恢复如初;②良:患者症状得到显著改善,但依旧还存在轻微症状,活动所受限制较弱,没有影响到其日常生活及工作;③有效:患者症状得到改善,但活动依旧受限明显,日常生活和工作也均都遭受到了一定影响;④差:患者治疗后的效果与治疗前症状无变化,甚至还有所恶化。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总有效率=(优+良+有效)/总例数×100%。

2.结果

通过治疗后,100例患者中,症状达到优的患者有52例,占总例数的52.00%、达到良的患者有37例,占总例数的37.00%、有效患者9例,占总患者的9.00%、无效患者2例,占总例数的2.00%;优良率为89.00%,总有效率为98.00%,见表1。且所有患者均都于治疗两天后,相关症状得到一定程度缓解,其中10例患者在14d中,症状有所反复,通过针对性处理之后,反复现象逐渐开始减轻并日渐好转。所有患者中没有发生严重并发症现象。

表1.患者治疗后的疗效观察[n(%)] n 100 优 52(52)

良 37(37)

有效 9(9)

差 2(2)

优良率 89(89)

总有效率 98(98)

3.讨论

随着当下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促使现代人们生活压力无形中逐渐增加,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使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呈现出一种较为显著的年轻化趋势。患有颈椎间盘突出的患者,起颈部、肩以及手臂等部位会出现酸胀麻木的感觉,严重时甚至会出现疼痛现象,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2]作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颈椎病所带来的危害,针对于颈椎病的相关治疗方法也越来越多。近几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借助于影像技术,从椎间孔局部注射药物逐渐成为了治疗颈椎间盘突出患者的重要手段。

人体颈部具有较为复杂的结构,想要进行穿刺也就会形成较大的阻碍和难度,从而也就会带来较高的风险。一旦没有注意就极有可能造成一系列的并发症发生。国内就曾经有报导过多起误将胶原酶放入到蛛网膜下腔中,从而造成患者瘫痪甚至死亡的案例。在借助于CT指导下,不管是设计、定位、穿刺以及造影,还是进行椎间孔药物注入治疗,在患者治疗的整个过程中,不但具有清晰的图像、准确的靶位以及简单的操作流程,而且还具有创伤小、无出血以及痛苦少等特点。在CT引导下穿刺针尖能够准确无误的刺到椎间孔外口出,不需

[4]要刺入到椎管中,因此也就不会对硬膜囊造成损伤。让后借助于造影术将位置明确确定之后,还能够对造影剂从椎间孔渗入到椎管中接触突出物进行全面观察,监测是否存在蛛网膜下腔麻醉现象,最后将相关药物通过穿刺针注入其中,让治疗的安全性得到保障的同时,还能够让“药达病所、酶达底物”的基本要求得到充分实现。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很多患者都难以接受,绝大多数患者都输选择使用牵引的方法,内服外敷中药的方法进行治疗,但这种方法无法做到根治,且治疗效果也不是很显著。而通过椎间孔药物注入治疗方法来对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治疗,有造影剂证实,药物注射后能够扩散到硬膜外前侧间隙中,从而让突出的髓核

[5]逐渐被药物溶液所浸泡住,进而让其溶解效果得到充分激发。而且,在细胞膜完整的状态下药物并不会对细胞膜和神经细胞造成损害,同时也不会对其他蛋白造成破坏。在生理酸碱度以及体温正常的基础下,使胶原蛋白逐渐被分解,溶解掉突出的髓核及破裂的纤维环,促使神经所遭受到的突出物压迫和刺激现象得到有效缓解,进而也就能够让颈椎间盘突出症所带来的诸多临床症状都得到有效消除,实现临床治愈的显著疗效。

针对于急性起病,颈椎间盘单节或多节突出、不具有四周组织骨化症状、具有较为显著的神经根压迫等诸多症状的患者,均都可以运用本次研究的方法进行治疗。对椎间盘突出且

[6]伴有椎管骨性狭窄、原发性高血压以及糖尿病患者则应该谨慎使用。对于胶原酶过敏、颈椎脱位、疑似肿瘤或结核、年龄在16岁以下以及穿刺部位发生感染的患者,则严禁使用该治疗方法。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除了要对无菌操作和适应症做到严格掌握之外,穿刺技术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治疗效果,因此必须要熟练掌握穿刺技术,严格按照设计和[7]标准来进行穿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通过治疗后,100例患者中,症状达到优的患者有52例,占总例数的52.00%、达到良的患者有37例,占总例数的37.00%、有效患者9例,占总患者的9.00%、无效患者2例,占总例数的2.00%;优良率为89.00%,总有效率为98.00%,见表1。且所有患者均都于治疗两天后,相关症状得到一定程度缓解,其中10例患者在14d中,症状有所反复,通过针对性处理之后,反复现象逐渐开始减轻并日渐好转。所有患者中没有发生严重并发症现象。由此可见,针对于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颈椎椎间孔穿刺技术,并经颈椎椎间孔注射胶原酶,能够对患者突出的椎间盘突出起到一定的溶解作用,使患者神经根压迫现象得以消除,不但具有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较短的治疗时间以及较小的痛苦,而且还具有操作简单等诸多特点,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推广及运用。【参考文献】

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的配合 篇3

【摘要】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病、多发病。虽然大部分的人可以非手术治疗而愈,但仍有一部分的病人需手术治疗。摘除突出椎间盘的髓核组织,清除压迫神经根的致压物是目前疗效可靠的手术疗法。传统的手术方法如:部分椎板切除,由于手术创伤大,增加病人的痛苦,且脊柱稳定性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术后易并发腰椎不稳甚至滑脱。我院于2005年引进德国STORZ公司生产的自固定式显微椎间盘镜系统治疗该病,开展了85例手术,疗效满意,现将手术配合报告如下。

【关键词】椎间盘镜;手术;配合

【中图分类号】R681.5+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046-01

1临床资料

本组85例,男性50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40.5岁,病史最短的5个月,最长的6年。病变在L3~4的30例,L4~5的45例,L5~S1的10例。所有患者都有单侧神经根压迫症状。

2术前准备

2.1术前探视术前由巡回护士到病房探视病人,详细阅读病历,了解病人的基本情况及需求。这类病人一方面因疼痛迫切希望尽快手术,另一方面对手术能否成功存有疑虑,对手术存在恐惧心理。访视护士针对病人的需求详细地对病人解释手术麻醉及术后注意事项,使病人了解手术及麻醉的基本过程,以取得病人及家属的配合与理解。

2.2器械及物品准备

2.2.1一般器械普通器械、常规手术布类、除一次性物品外均采用高压蒸气灭菌。

2.2.2手术系统包括2部分:显示监视系统(镜头、显示器、冷光源、摄像头)、专用手术器械(STORZ自固定式椎间盘镜手术操作通道、椎板咬骨钳、髓核钳、有柄环钻、神经拨离子、神经拉勾等)。这部分器械除显示器、冷光源、摄像头外均采用高压蒸气灭菌。

2.2.3手术间准备术前一日晚将仪器推至手术间,放在手术床头端,放好手术托架,做好手术间的消毒工作。

3手术步骤

皮肤消毒前先用C臂X光机定位,用定位器在对应的椎间盘上方做好定位标记。常规消毒铺巾,在距脊柱中线1cm处做平行于中线的切口约长1.5cm,定位针从切口插入,在X光机的指导下,直达病变部位上一个椎板下缘,穿透腰背筋膜,沿定位针顺序插入扩张管,达椎板下缘,将附近的肌肉组织及软组织拨离、推移至周围,最后插入工作管道,取出扩张系列,构成通道。将内镜插入通道内锁定。用电视系统观察术野,用椎板咬骨钳、髓核钳清除椎间隙软组织。如出血多,可用双极电凝止血,用冲水保持术野清晰。用拨离器分离上椎板下缘,然后用椎板咬骨钳咬掉黄韧带,将硬膜囊及神经根用神经拉勾分离并牵向对侧保护。用精细髓核钳咬掉突出的髓核,让神经根充分减压。询问病人双下肢活动情况良好后,缓慢退出通道。切口缝1~2针,包扎伤口。

4术中配合

4.1巡回护士配合

4.1.1麻醉及体位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协助麻醉师进行硬膜外麻醉,待测好麻醉平面,麻醉显效后,再摆放手术俯卧位,注意胸腹悬空,以充分保持呼吸循环功能,头放在头圈上,双上肢自然放在头的两侧,双下肢膝关节略屈曲,用软枕垫好并固定。

4.1.2术中观察快速配合术者连接好设备,调试好仪器,使之处于最清晰的工作状态,并根据手术进程随时调整,充分满足手术需求,确保手术的顺利实施。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准备好各种急救药品,一但出现意外情况,立即配合麻醉师争分夺秒抢救患者生命,确保手术安全。

4.2器械护士配合①器械护士于术前去病房翻阅病历,了解患者病情。参与病房术前讨论,了解术者对手术的要求,做好充分术前准备,为做好手术配合打下基础。②器械护士要熟悉手术基本步骤,将每一件器械以最佳使用状态递给术者,切实做好手术配合而不是器械的供应者。标本取出后妥善保存,严防丢失。若遇出血,应备齐止血药及双极电凝。

5讨论

传统手术切口创伤大,恢复时间长,而且老年病人卧床时间长,容易出现并发症。椎间盘镜手术是目前最先进的脊柱外科微创手术新概念。具有手术创伤小,神经根减压彻底,术后恢复快的特点。

5.1术中视野模糊现象的处理我们的做法是用碘伏原液轻试镜头,改变水分子表面张力,使气雾形成困难,效果不错,而且没有刺激组织的不良反应。

5.2仪器的安全使用易引起燃烧的仪器是冷光源,冷光源接好镜头,调好亮度后,由于长时间使用,产生大量热量,灼热的镜头足以烧坏布巾,甚至烧到病人的皮肤。因此,手术前不宜提早开光源,术中随时调节,镜头妥善安置。术毕及时关闭光源,防止烧伤病人。

5.3器械保养①椎镜手术系统是高值手术设备,巡回、洗手护士要相对固定。在开展手术之前应就器械仪器的使用和保养进行培训,让护士熟练掌握,以免造成贵重仪器的损坏。②手术器械在使用中不能相互碰撞,以免损坏。③髓核钳头端有两个锐口,不能用于咬椎板等骨质部分,避免损坏锐口。④镜头是整个椎间盘镜系统中最关键的部分,术中要避免碰撞、坠地等造成损坏。术毕也不要和其他器械一起清洗,应单独清洗,彻底除去污迹后放入专用器械箱内。

椎间盘镜手术 篇4

关键词:椎间盘镜,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配合

椎间盘内镜于1997年在美国问世,国内深圳、沈阳、济南等城市率先开展这项技术,可在内镜下直接切除突出的椎间盘,具有损伤小、恢复快的特点,椎间盘镜治疗是整个椎间盘治疗史上的一次飞跃,是目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想方法。我院椎间盘镜手术开展于2005年3月,现将2011年6月—2013年6月我院98例椎间盘镜手术病人的护理配合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1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椎间盘镜手术病人98例,年龄29岁~52岁;20例病人首次发病,下肢剧烈疼痛,行走困难,经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60例病人保守治疗有效,但症状反复发作2次以上,严重影响工作生活,病史超过1年;18例病人症状体征不严重,但反复发作,诊断明确,有手术治疗要求。

2 护理配合

2.1 术前准备

(1)术前访视。术前1d手术室护士到病房对病人进行术前访视,护士态度热情地跟病人有目的的交谈,让病人了解椎间盘镜手术的优点,讲解疾病的手术的意义以及手术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减少病人的焦急和担心,使病人对手术有一定的了解。(2)器械仪器准备。椎间盘内镜系统、光源导线、镜头、电络线及配套器械、普通器械及敷料、相关的器械要严格灭菌。术前先接通电源调试仪器、检查整机是否正常运转。

2.2 巡回护士配合

(1)巡回护士应热情接待病人,认真执行病人入手术室核对制度。与病人交谈、让病人放松心情,以最佳的心情配合接受手术,巡回护士做好上肢静脉穿刺,协助麻醉师进行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手术病人取俯卧位。(2)手术过程巡回护士要全程陪在病人身边。多与交谈,了解当前麻醉效果和病人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给予疏导和心理鼓励,减少病人的紧张情绪,观察病人体位是否舒适,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变化。(3)巡回护士正确连接各系统电源并打开电源开关,调节显示器,连接各手术无菌导线于各系统插孔。手术过程中巡回护士注意手术进展情况,供应手术所需物品,监督手术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手术完毕告诉病人手术顺利成功的消息,让病人放心回病房。

2.3 器械护士配合

器械护士应根据手术步骤及使用先后将各种物品分类,顺序放置,协助医生做手术皮肤消毒和铺手术单,C臂X线机定位后做脊柱后正中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并紧贴棘突缘切开腰骶筋膜,用扩张器垂直向下顺次插入扩张管建立工作通道,在内镜直视下用髓核钳摘除髓核,对侧隐窝狭窄者用枪式咬骨钳咬除周围增生的关节突和肥厚的黄韧带,生理盐水彻底冲洗止血,橡皮片引流,逐层关闭切口。

3 小结

椎间盘镜手术 篇5

(1)入院后主动热情接待患者,熟悉责任护士及病区环境,讲解消防安全等规章制度。(2)讲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及防治方法。

(3)嘱患者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情绪紧张,激动。

(4)卧床休息,避免久坐,弯腰及负重,下床时佩戴合适的腰围。(5)安全管理:卧床时加用床栏,防止坠床。2.术前健康教育指导

(1)心理指导:讲解手术治疗的相关知识,缓解情绪,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

(2)疼痛指导:可以采取物理疗法、分散注意力等方法减轻疼痛,同时给予药物止痛:乐松60mg口服,一日一次。

(3)完善各项术前检查并做好术后用品的准备。(4)术前6-8h禁食水。

(5)术前用药准备:欧乃派克1瓶亚甲蓝2ml得保松2支交病人,术中备用。

(4)常规准备:嘱患者术前1日不要离开病房,需要手术和麻醉签字;术晨协助病人取下首饰,假牙等随身物品。3.术后健康教育指导

(1)活动指导:A术后2h做踝泵运动,向心性按摩双下肢腓肠肌。

B术后4h做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在医生指导下做直腿抬高练习。

C术后6-7h医生根据病情允许,患者佩戴腰围在家属陪同可下地大小便。

D术后第3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腰背部肌练习。

(2)饮食指导:术后2h若患者无恶心,呕吐症状,即可进食,应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饮食,宜少量多餐,少食多餐,少食豆类等产气食物。

(3)观察患者肢体末梢血运,活动,感觉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报告。(3)心理指导:及时告知患者手术效果,增强康复信心。4.出院健康教育指导

(1)活动指导:嘱患者避免脊柱负重,剧烈活动,腰部保暖避免受凉。控制体重,出院后遵医嘱继续活动时佩戴腰围1个月.(2)饮食指导:合理饮食,加强营养,多摄入含钙丰富的食物,防止骨质疏松。(3)心理指导:保持身心健康,避免情绪激动。

椎间盘镜手术 篇6

关键词:椎间盘镜;B-twin融合术;手术期

中图分类号:R749.4+2文献标识码:B文献编号:1671-4954(2010)08-547-02

腰椎退行性变引起椎间缝狭窄、椎间盘突出、椎体小关节松弛增生等病变导致锥体滑移,引起腰椎管狭窄,造成相应节段脊椎、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收到压迫,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其临床表现为腰疼、下肢麻木、无力,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不变。近年来,微创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椎间盘镜辅助下B-twin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随之得到推广,且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我院自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采用椎间盘镜下椎管减压B-twin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变20例20间隙,术后平均随访10个月,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腰椎退行性变20例20间隙,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42~80岁,平均69岁。所有患者均辅以x线、CT或MRI检查,腰椎侧位片均显示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5mm。病变节段:L3/4 5例,L4/510例,L5、S1 2例,L3-5 2例。中央型突出5例,侧方突出15例;合并侧隐窝狭窄10例,腰椎管狭窄4例。腰椎管滑脱症患者11例,其中I度滑脱7例、Ⅱ度滑脱症患者4例;腰椎不稳7例;盘源性腰椎痛1例,病史6个月到11年。手术时间2.5~4h,术中出血85~110ml,平均9ml;12例拇背伸肌肌力减弱,8例合并跖屈肌力减退和跟腱反射减弱。所有患者均接受过非手术治疗,均有不同程度腰骶部酸痛、肢体麻木感和下肢放射性疼痛。全部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腰痛,单侧或双下肢疼痛、麻木,间歇性跛行等症状,病程2个月到20年,平均45个月。术前均摄腰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行椎间高度、滑移程度和椎体稳定程度的测量。

2手术方法

该组患者均行椎间盘镜下椎管减压B-twin融合术,需在C-臂X光机辅助下,手术的全过程均在椎间盘镜下完成。具体方法为:采用局部浸润麻醉;采用0.5%的利多卡因+1/5000000盐酸肾上腺素溶液(高血压患者仅用前者),采用1%的利多卡因0.3~0.5ml,采用俯卧位。手术采用病椎旁小切口入路,先在X光定位确定病变椎间隙,建立椎间盘镜操作系统及显像系统,放入椎间盘镜,然后在镜下神经根管探查,借助椎间盘镜器械完成椎管减压、半锥板或全椎板切除,切除黄韧带,扩大恻隐窝及神经根出口,并摘除椎间盘髓核及纤维环组织,达到椎体减压及神经根松解的目的,然后进一步清理软骨终板,裸露骨面。用专门的器械完成终板表面软骨的刮除、将碎骨植入椎间隙内,最后经x光监测测量B-Twin椎间融合器的大小,选择合适的融合器完成椎间融合手术,放置引流后关闭切口。

3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2.3~3.6h,平均3.2h。出血量480~820ml,平均640ml。随访24~96个月,平均35个月。根据NaKai评分标准:优: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恢复原工作;良: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劳累后偶有腰痛或下肢酸胀感,恢复原工作;可: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遗留轻度腰痛或下肢不适,减轻工作或活动;差: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不能从事正常工作和生活。本组优56例;良13例;可17例,优良率为80.23%。

所有患者术后腰腿疼痛症状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根据Nakai评分标准,20例患者中优16例,良2例,可1例,差1例。全部病例随访6~13个月(平均9个月)。手术进展顺利,手术时间2.5~4h。术中出血较少,未出现手术并发症,全部病例随访4~18个月,平均10个月。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无一例发生骨块滑动和内固定松动,椎间植骨全部融合,无并发症发生。

4分析

术前检查各系统、仪器设备及器械物品均处以备用状态。如光源系统、显示系统、光纤线、配套的摄像线、吸引装置两套(其中一套用于吸术腔内的烟雾)、镜下专用的操作器械、镜头及辅助的其他配件;可透视x光的手术床及俯卧位体位垫。c-臂x光机、带双极电凝的高频电刀一部、公司配送专用的器械及B-Twin膨胀式脊柱融合器系统。

将患者俯卧在可透过x线的手术床上,腹部悬空(保持腹肌及横膈的正常运动,减少术中椎管出血),保持正确的手术体位,头部垫20cm厚软枕,双手自然置于头部两侧,双脚上抬,手术床尾降低20°,垫30cm厚软枕,使腰椎后凸。体位摆放好后建立静脉通道与麻醉配合,选择上肢建立静脉输液,保持输液通畅,使术中血压维持稳定。连接好光源及摄像头,根据需要调节好参数。将椎间盘镜系统摆放在床尾侧,显示屏与术者视线平齐。配合术者使用“c”型臂x线机,进行术前定位及术中多次“c”臂观察椎间融合器放置位置。术中密切观察病情,注意保暖,及时了解出入量情况及病人所需。

椎间盘镜手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手术适应证

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史超过半年, 经保守治疗6周至3个月无效者。保守治疗无效标准:疼痛未缓解,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无改善或神经症状继续加重;腰椎间盘突出症首次剧烈发作, 以下肢症状明显, 患者因疼痛难以行动及入眠, 被迫处于屈髋屈膝侧卧位, 甚至跪位;出现单根神经麻痹或马尾神经麻痹, 表现为肌力减退或出现直肠、膀胱症状;中年患者, 病史较长或病史虽不典型, 经脊髓造影、硬膜外造影、CT、MRI检查示椎间盘退变或较大突出, 对保守治疗有效, 但症状反复发作且疼痛较重, 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1.2 手术禁忌证

腰椎间盘突出症对生活和工作影响不明显者;腰椎间盘突出症首次或多次发作, 未经保守治疗者;腰椎间盘突出兼有较广泛的纤维织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广泛的骨质增生或疏松等疾病者;临床疑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但影像学检查未见特殊征象者。

1.3 一般资料

112例术前均经体格检查、X线摄片、CT或MRI检查明确诊断。其中男77例, 女35例;年龄最小18岁, 最大68岁, 平均36岁;病程7个月至10年。椎间盘突出部位:L4~5 55例 (49.1%) , L5至S1 36例 (32.1%) , 二者同时存在21例 (18.8%) ;合并神经通道狭窄24例 (21.4%) 。

1.4手术方法

在硬膜外麻醉下进行, 取俯卧位, 腹部悬空, 将定位针插至病变椎板部位, 经C型臂X线机正侧位透视术中定位, 在病变对应部位纵向切开长1.5cm切口, 深达筋膜。该切口可向左右牵拉, 分别减压两侧椎板, 依次沿定位针插入扩张管, 最后放入工作套管。用髓核钳清除椎板上方软组织, 用电凝止血, 以免影响术野。固定工作套管, 用刮匙在椎板下缘分离, 将黄韧带分开, 用枪式咬骨钳咬去椎板及黄韧带, 显示神经根及硬膜囊。用神经拉钩拉开硬膜和神经根, 探查椎间盘, 如有突出切开后纵韧带和纤维环, 用髓核钳摘出突出的髓核。术后放置橡胶管, 负压引流24h拔出。

1.5 疗效标准

按Nakai标准:症状体征完全消失, 恢复原工作为优;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劳累后偶有腰痛下肢酸胀感, 恢复原工作为良;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遗留轻度腰痛或下肢不适, 需减轻正常工作和活动为可;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不能从事正常工作和生活为差。

2 结果

本组病例术中出血10~20ml, 手术历时45~60min。住院时间最长35d, 最短5d, 平均8d。术后并发症:出现健肢痛3例, 其中2例明确诊断为腰骶筋膜脂肪疝;椎间隙感染、马尾神经损伤各2例;症状复发5例, 其中2例伴骨质增生或骨质疏松, 3例伴腰肌劳损。112例随访8~9年, 获得回访97例 (86.6%) , 其中术后第2年因车祸损伤胸椎致截瘫1例, 死于肝癌1例;失访15例 (13.4%) 。最终有效随访 (术后随访5年以上) 95例 (84.8%) 。疗效:优74例 (7 7.9%) , 良1 4例 (1 4.7%) , 可5例 (5.3%) , 差2例 (2.1%, 其中椎间隙感染1例于术后4个月再次手术, 1例术后第3年因腰骶筋膜脂肪疝再次手术) ;总优良率达9 2.6% (8 8/9 5) 。

3 讨论

后路椎间盘镜手术对腰椎“后柱”的稳定性破坏轻微, 准确的定位可简化手术操作, 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手术的创伤。一般术后24h即可拔出引流管, 并指导患者行腰背肌锻炼。何时下床活动还没有一个标准[1]。通过临床观察, 术后3d可戴钢板腰围下地适当活动, 1周内限制活动。本组112例中, 除2例椎间隙感染住院超过4周外, 余患者7d拆线后出院, 出院后2周恢复日常工作, 1个月后活动自如。早期并发症椎间隙感染2例, 1例经保守治疗1个月治愈, 1例于术后4个月再次手术治愈, 术后仍遗留腰腿痛。本组2例马尾神经损伤, 由术中损伤硬膜, 吸引器吸引马尾神经引起, 症状较轻, 出现会阴部麻木、尿频、排尿困难2周余好转, 3个月后症状消失。本组3例术后出现健肢痛症状, 均于术后2~3年诊断明确, 其中2例为腰骶筋膜脂肪疝, 引流管出皮处瘢痕在腰骶筋膜脂肪疝周围, 不排除在下引流管时戳破腰骶筋膜引起, 也不排除术前漏诊, 症状较轻的1例未做特殊处理至今时有不适, 1例在明确诊断后行手术修复治愈;另1例既往有健肢痛病史, 至今仍略有不适。症状复发5例, 于术后3个月至1年症状好转, 但至今仍遗留轻度腰痛或下肢不适。从手术前后临床资料分析看,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或腰肌劳损, 手术适应证选择不当, 神经通道松解不彻底, 总体来说是早期手术适应证选择过宽[2]。据统计, 第1次发作后90%的患者症状能缓解;第2次发作时, 仍有90%的患者症状能缓解, 症状缓解者中50%会再次发作, 此时应考虑手术;当第3次发作时, 症状虽能缓解, 但几乎所有患者会复发, 此时应建议手术治疗[3]。从患者的疗效观察看, 术前症状持续时间长, 术后改善率低[4]。本组疗效差的2例, 考虑与反复保守治疗致神经周围粘连较重或神经根受压变性有关。

后路椎间盘镜手术也有一些局限性和自身缺陷, 对于极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椎间盘钙化者, 受视野的限制和器械的不完善而难以操作。此外, 因术野受限一旦发生硬膜破裂需要修补或粘连严重分离困难者均需中转开放手术。后路椎间盘镜虽然优势突出, 创伤小, 粘连不明显, 术后如需二次手术, 难度较开窗减压术小, 但仍需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笔者认为: (1) 手术适应证的确定取决于术者技术操作的熟练程度和个人经验; (2) 开始应用时最好选择症状典型、体征明确、影像学检查支持的单纯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偏中央型的较好操作; (3) 当技术成熟后再开展腰椎管狭窄症、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或有椎间盘钙化的病例; (4) 对于高龄、腰腿痛时间长, 但神经受压体征不明确者术后疗效不佳, 而对于曾行腰椎手术、接受过溶核治疗、伴有腰椎滑脱或多次做过椎管内封闭硬膜粘连严重者应视为禁忌证; (5) 对于合并骨质增生或骨质疏松者, 手术并不能改善症状, 因此手术选择时要慎重[5]。

王建等应用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良率为94%[6], 祁全等总结优良率为90.1%[5]。本组优良率达92.6%, 预后不佳者多为早期手术病例, 不排除与适应证的选择和术者的熟练程度有关。

综上, 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对脊柱稳定性破坏小, 不广泛剥离椎旁肌肉, 软组织损伤小, 操作安全, 患者术后恢复快, 中期疗效不错。

参考文献

[1]杨维权, 刘大雄, 孙荣华, 等.后中路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1, 16 (3) :163-165.

[2]左伟, 张希彦, 蔺攀.后中路椎间盘镜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常见并发症[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2, 17 (1) :50-51.

[3]Weber H.Lumbar disc herniation a prospective study of prognositic factors including a controlled trial[J].J Oslo City Hosp, 1978, 28:33-113.

[4]吕宏乐, 刘全喜, 辛陆军, 等.显微内窥镜下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回顾[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4, 14 (6) :358-360.

[5]祁全, 毕郑钢, 赵承斌, 等.显微腰间盘切除术与椎间盘镜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对比体会[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6, 14 (5) :328-330.

椎间盘镜手术 篇8

关键词:后路椎间盘镜,青壮年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多种原因导致椎间盘出现蜕变、破裂、后凸从而压迫脊髓或者神经根而出现的一组综合征[1], 是骨外科极为常见的疾病, 是引起腰痛发生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随着现代生活方式及生活习惯的改变, 愈来愈多的青壮年罹患腰椎间盘突出症, 这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健康。近年来脊柱微创技术有了空前的发展, 这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了新的方法, 后路椎间盘镜就是应运而生的微创技术, 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2], 能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正常的活动功能。我院采用后路椎间盘镜对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治疗, 取得较高的临床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0月—2012年6月所收治的1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 共有70例为青壮年患者, 其中男37例, 女33例;年龄16~35岁, 平均 (28.5±4.3) 岁;致伤原因:运动受伤24例, 搬重物19例, 连续开车突发18例, 无明显原因9例;主要临床表现:卧床休息及服用止痛药物不能缓解剧烈性腰痛及放射性下肢痛, 活动受限, 行走时疼痛加剧, 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 肌力有不同程度的减退。所有患者均行X线片及MRI检查, 确诊为椎间盘压迫硬脊膜囊或者神经根, 排除椎体滑脱、骨折, 突出类型:中央型13例, 旁侧型57例, 其中椎间盘脱出21例, 所有突出均为单节段, 其中L3/L4节段9例, L4/L5节段39例, L5/S1节段22例。70例患者均在相关医师指导下经3个月以上的正规保守治疗 (包括卧床休息、口服消炎止痛药物、手法推拿等) , 无效后拟采用手术治疗。

1.2 手术方法

手术设备选择美敦力椎间盘镜系统, 所有患者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麻醉满意后取俯卧位, 将两侧髂嵴垫高, 保持腹部悬空。C型臂透视定位病变节段, 在病变间隙内将导行针插入, 探及椎板下缘, 在椎旁1cm做长约2.0cm纵行切口建立单孔工作通道, 逐级进行扩张并组装工作通道, 在手术穿导轨上将自由臂固定好, 安装显微摄像, 并调节显示图像。将部分椎板咬除, 如椎板肥厚后者小关节内聚严重的患者用弧形凿或者环锯进行开窗, 咬除黄韧带, 切开纤维环, 把突出的髓核取出, 如是中央型纤维环用“L”型骨刀取出。髓核取出后检查受压神经根松解程度, 一般活动范围在0.3~0.5cm为宜。彻底止血后, 骨窗外放置生物蛋白胶, 将工作通道拔除。术前预防使用抗生素1次, 术后常规应用3~5d。术后第2天可在床上练习直腿抬高试验, 2~3d后可佩戴腰围后下床活动, 7~10d后可行腰背部肌肉功能锻炼。

1.3 疗效标准

根据JOA腰痛评分标准做暑期安排评分及术后评分[3], 计算出术后改善率= (术后评分-术前评分) / (15-术前评分) ×100%。JOA评分术后改善率≥75%者为优, 评分在50%~74%者为良, 评分25%~49%为可, 评分<25%为差。根据术前及术后随访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 (VAS) 评估疼痛程度, 算出VAS改善率: (VAS值术前评分-术后评分) /术前评分×100%。

2 结果

2.1 JOA、VAS术前术后评分比较 (见表1)

70例患者优68例, 良1例, 可1例, 差0例, 优良率为98.57%, VAS改善率为91.8%。

(±s)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 许多原因均可以导致发生。青壮年由于其腰椎间关节活动范围较大, 同时椎间关节比较松弛, 其周围的韧带、肌肉相对薄弱, 在活动时处于边缘部位的骺软骨容易受损撕裂, 纤维环不能给髓核足够的约束力[4], 当外界力量使椎间盘内压力增大时, 便可以使髓核后移出现突出。与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相比较, 青壮年发病更有自己的特点, 如病程短、单节段、外伤史等[5]。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 临床常采用后路直视下开窗摘除髓核进行治疗, 但这种术式对患者的腰椎结构破坏较大, 术后恢复慢, 有腰椎不稳等并发症发生。对日常活动复杂多样的青壮年患者来说, 此种手术方式并不合适, 选择对脊柱破坏小、术后恢复快、能最大保证脊柱稳定的术式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近年来, 随着科技的进步, 脊柱微创手术进一步发展, 为治疗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了较好的手术方式。后路椎间盘镜是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有手术时间短、创伤性小、保证脊柱的稳定性、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逐渐在临床上加大应用比例。为更好治疗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症, 手术中应注意: (1) 做好精确的定位, 明确病变的节段; (2) 术中尽量少切除椎间盘组织, 这样能使椎间盘再生功能得以保留, 术后再生后恢复其高度; (3) 发现病变的髓核及被破坏的纤维环, 应彻底切除防止复发; (4) 尽量多保留椎板及黄韧带, 减少瘢痕形成压迫硬脊膜及神经根[6]。

总之, 采用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 尤其适合日常活动频繁剧烈的青壮年, 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余永壮, 韩春, 吴坤芳, 等.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35例的诊疗体会[J].广西医学, 2009, 31 (11) :1675-1676.

[2]周跃, 王健, 初同伟, 等.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外科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 2007, 27 (4) :246-247.

[3]李宏宇, 梁斌, 李荣祝, 等.椎间盘镜微创手术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分析[J].微创医学, 2009, 4 (2) :106-108.

[4]刘雄文, 杨宝应, 黎庆初, 等.内窥镜下保留大部分黄韧带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国骨伤, 2009, 22 (1) :37-38.

[5]吕国华, 王冰, 刘伟东, 等.完全内窥镜下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0, 20 (6) :448-452.

椎间盘镜手术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神经内科2013年5月—2015年6月收治的1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均行椎间盘镜手术治疗, 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70例。观察组男38例, 女32例, 年龄28~62岁, 平均年龄 (42.1±2.5) 岁;病程1~12年, 平均 (3.6±1.5) 年, 椎间盘突出部位:L3~L4为12例, L4~L5为28例, L5~S1为30例。对照组男36例, 女34例, 年龄27~63岁, 平均年龄 (43.5±2.8) 岁;病程1~14年, 平均 (3.9±1.8) 年, 椎间盘突出部位:L3~L4为11例, L4~L5为30例, L5~S1为29例。所有病例均有腰痛伴或不伴一侧或双侧下肢放射痛, 术前检查均明确诊断, 有手术指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2 围手术期护理

2.1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围手术期护理

包括: (1) 了解一般情况, 发病特点及治疗过程等;询问既往史, 以确定是否有先天性脊柱疾病;了解疼痛的部位、性质, 诱发或加重因素。 (2) 术前准备:术前禁食水, 以防止麻醉或术中因呕吐引起的误吸。术前术区备皮, 术晨导尿。 (3) 术后护理:保持去枕平卧位6 h以上, 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观察瞳孔、呼吸、神志等情况, 密切观察渗血、渗液情况。 (4) 康复锻炼:指导患者适当功能锻炼, 防止肌肉萎缩以及神经根粘连。

2.2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进行系统性护理

2.2.1 术前评估在评估一般资料后, 还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

观察病人的情绪变化, 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及对手术的了解接受程度, 有无紧张、恐惧、甚至失眠不能饮食等, 评估患者家属对病人的态度以及医患合作的程度。

2.2.2 术前护理

(1) 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2], 通过适当的沟通技巧, 以及专业的护理知识, 取得病人的信任,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通过健康宣教, 让患者了解更多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对手术风险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和足够的认识。 (2) 术前准备:术前3~5 d指导练习床上使用便盆, 并告知其必要性和方法。术前1~2 d给予饮食指导, 术前鼓励患者摄入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饮食。

2.2.3 术后护理

(1) 密切观察渗血情况, 保持敷料清洁干燥, 如发现有无色透明的液体渗出, 要考虑到有可能是脑脊液漏[3], 应及时通知医生, 并保持头低脚高仰卧位。 (2) 疼痛护理:患者麻醉作用完全消失后, 会逐渐感觉到切口疼痛, 影响睡眠和饮食, 甚至产生焦虑、紧张等情绪[4], 术后可给予适当的镇静、止痛药。 (3) 发热:术后体温会因手术创伤应激性增高, 一般不超过38°C, 称之为吸收热, 一般术后1~2 d可逐渐恢复正常。如果体温持续增高, 观察切口是否有红肿、炎性渗出, 以确定是否为感染引起, 如果因感染导致发热, 需予以抗生素治疗。 (4) 其他:观察患者是否有恶心、呕吐, 腹胀, 尿潴留, 大小便失禁, 下肢麻木甚至功能障碍等, 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生, 并积极采取相应措施。

2.2.4 康复锻炼

早期功能锻炼, 术后第2天开始下肢肌肉等长收缩以及交替抬高, 防止肌肉萎缩、神经根粘连, 促进血液循环。术后3~4 d开始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 以加强腰背肌力量, 增强腰椎稳定性[5], 并可佩戴腰围在搀扶下开始下地活动。出院后康复指导, 包括睡硬板床, 避免劳累及长时间站立和坐, 避免脊柱扭曲, 坚持腰背肌功能锻炼, 持续佩戴腰围4~6周, 增强免疫力, 合理膳食, 避免剧烈活动, 定期复查。

2.3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l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数据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 (%) ]表示, 数据对比采取χ2校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 评判标准

该研究对象140例患者均获得出院后随访, 随访时间10~18个月, 平均随访时间 (12.5±3.6) 个月, 根据Nakai评分标准[6]将疗效分为优: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 恢复正常工作;良: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 劳累后偶有腰痛或下肢酸胀感, 恢复原工作;可: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 遗留轻度腰痛或下肢不适, 需减轻工作或活动;差: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 不能从事正常工作和生活。椎间盘镜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椎间盘突出复发、椎间隙感染、腰椎不稳等。

3 结果

3.1 两组病情恢复疗效比较

根据Nakai评分标准观察组总优良率95.71%, 对照组总优良率82.86%, 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2 两组并发症比较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显示,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7.14%, 低于对照组的18.57%,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4 讨论

椎间盘镜是目前临床应用治疗脊柱外科微创手术的一种较先进的手术方式, 该系统将先进的医疗科技结合临床特点, 通过高清晰度的观察性能, 去除侵犯了神经结构的椎间盘组织[7], 为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疗程短、恢复好的治疗方法。随着骨科学的不断发展, 椎间盘镜技术[8]也在不断完善提高, 并在临床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获得了大量循证医学的有效论证。

任何一种手术方式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失败率, 任何手术方式的最终目的都是改善患者的症状, 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因此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9]工作意义重大。手术患者往往对手术有一定的恐惧心理, 因此鼓励患者多表达自己的感受, 认真倾听其诉说疾病的发生发展, 帮助病人消除紧张、焦虑、恐惧的情绪。耐心向患者解释手术的必要性及手术微创的特点, 介绍医院及科室的专业水准, 增强患者及家属的治疗信心。术后疼痛也是所有手术后的常见症状, 近年很多医院逐步开展无痛病房, 对患者术后病情恢复有着积极的意义, 本研究术后镇痛也是专项护理的重点之一, 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同时也促使了患者的早期锻炼。椎间盘镜为微创手术, 一般创伤小, 出血少, 因此可指导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出院后的定期复查, 指导康复锻炼也尤为重要, 在临床护理中往往忽略出院后的延续性护理及治疗, 该研究对象均给予术后随访及延续性护理。通过围手术期系统性护理方法, 观察组总优良率95.7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86%, 也高于相关文献报道的81.3%[10]。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观察组感染病例是由于患者未拆线出院并于当地诊所换药, 由于未严格无菌操作而导致感染, 经及时来院处理后感染控制, 椎间盘突出复发及椎体不稳病例与没有坚持腰背肌功能锻炼有关, 经对症处理及加强锻炼后症状得到缓解。

综上所述, 做好围手术期系统性护理不仅保证了手术成功率, 对于降低术后并发症、早期康复出院、提高患者满意度也有着重要作用, 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完善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长青, 周跃.微创脊柱外科技术临床应用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医学争鸣, 2013, 4 (6) :8-9.

[2]段铁梅, 龙清艳, 李玉兰.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的护理[J].健康必读, 2012, 11 (5中旬刊) :339-339.

[3]卢彩华.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护理现状[J].海南医学, 2013, 1 (24) :145.

[4]Nakaio, okkawa A, Rarnaura J.Long-term Roentgenograph functional changes in patients Who wene treated with wide fenes for central lumbar stellcsis[J].JBone Surg (AM) , 1991, 73 (8) :1184-1191.

[5]蒙壮丽.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整体护理体会[J].微创医学, 2014, 9 (6) :786-787.

[6]何凡, 陈盈盈, 王靖.舒适护理对经皮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 2015, 53 (25) :140-143.

[7]孙绪洁.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舒适护理[J].吉林医学, 2012, 33 (29) :6412-6413.

[8]郑爱芳.唐益群.98例椎间盘镜手术病人的护理配合[J].全科护理, 2013, 11 (31) :2917-2918.

[9]朱淑平.腰椎间盘突出症经后路椎间盘镜手术的护理[J].全科护理, 2013, 11 (17) :1574-1575.

椎间盘镜手术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3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观察组中男97例, 女53例, 年龄25~71 (48.5±1.5) 岁, 病程15d~9.5年, 平均3.4±1.5年。对照组中男87例, 女63例, 年龄23~68 (45.5±1.5) 岁, 病程1个月~11.5年, 平均4.3±2.5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椎间盘镜手术治疗, 给予患者进行硬膜外麻醉, 根据病变术前资料做腰椎间盘突出症部位的小切口, 并在病变位置上将椎间盘镜置入, 并通过小切口处并行进入。利用椎间盘镜的作用将椎板间隙扩大, 并切除黄韧带。对椎间盘的突出位置进行全面的探查, 并切除游离的纤维环组织与髓核, 术后止血、缝合与消炎。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标准拟定, (1) 显效:腰腿痛完全消失, 直腿抬高70°以上, 对日常生活无影响; (2) 有效:腰腿痛明显缓解, 直腿抬高在30°~69°, 腰部活动功能有所改善; (3) 无效:上述不良症状均无明显好转, 直腿抬高不能大于30°, 日常生活严重受限。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研究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行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67%,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3.33%, 差异明显,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

观察组与对照组进行手术的时间比较接近, 差异不明显,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明显,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如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临床实践证明,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 , 主要有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通常手术治疗都是在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进行的。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而言, 有效切除突出病变部位才是治疗的关键。钟里军认为, 虽然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式多种多样, 但切除髓核与清理神经根通道才是治疗的关键。同时, 是否彻底减压与脊柱稳定性的保留程度是检验手术治疗方式的依据[1]。椎间盘镜手术治疗在临床操作上具有良好的观察性能, 能更好地判定病变位置, 并将病变位置上的游离纤维环组织与髓核有效切除, 使手术治疗更加准确。

在本次研究中, 通过分析椎间盘镜手术与常规的手术治疗, 得出的结果是:采用椎间盘镜手术治疗的观察组, 其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采用常规手术治疗的对照组, 而且其术中出血量也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明显,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总之, 给予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间盘镜手术治疗, 疗效显著, 创伤小, 出血量少、安全性高, 值得推广。

摘要:选取我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3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 观察组患者给予椎间盘镜手术治疗, 对照组则给予常规手术治疗, 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67%,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6.66%, 差异明显,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明显,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给予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间盘镜手术治疗的疗效显著, 创伤小, 出血量少、安全性高, 值得推广。

关键词:椎间盘镜手术,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椎间盘炎手术前后护理 篇11

椎间盘炎分为原发性椎间盘炎和继发性椎间盘炎,原发性椎间盘炎比较少见。继发性椎间盘炎多继发于涉及椎间盘的脊柱手术,如髓核摘除术后,主要发生在腰骶部。由于潜伏期长,早期诊断很困难。剧烈的腰背痛是椎间盘炎最突出的症状,活动时加重、牵拉试验阳性。术后椎间盘炎的发生率为0.1%到3%。我科于1998年4月至2013年10月共收治椎间盘炎病例17例,其中手术治疗3例,现将其护理要点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7例,男性6例,女性11例,年龄28~67岁,病变均位于腰椎,保守治疗14例,后路手术治疗3例。

1. 2 治疗效果 保守治疗的14例患者通过血培养和椎间盘组织的培养选择对骨组织渗透性好的抗生素持续使用6周,血沉恢复正常。后路手术结合使用抗生素治疗3例,术后落实护理,疗效良好,未见术后并发症。

2 护理

2. 1 术前护理

2. 1. 1 心理护理 椎间盘炎患者潜伏期长,多数患者被疼痛折磨十分痛苦,心理反应表现为焦虑、悲伤、恐惧、失助等负性情绪。我们应热情耐心地做好宣教工作,倾听病人对疼痛的诉说,有针对性地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并介绍治愈者现身说法。通过与病人的交流,?使病人建立信任感,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 1. 2 疼痛护理 椎间盘炎患者临床表现局部疼痛,受感染部位活动受限,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指导其采用听音乐、看报纸杂志等方法转移注意力来减轻疼痛感,必要时使用镇痛剂,以减轻疼痛。

2. 1. 3 卧位与翻身 患者因受疼痛限制,不敢随意变换体位,自理能力受限,可给予气垫床,以平卧位为主,定时协助其翻身。正确的翻身方法是轴线翻身,即为患者翻身时要一手扶其肩部,另一手扶其髋部,两手同时翻动,保持躯干呈一直线,不弯曲、不扭转,避免腰部扭动,背部、膝部可垫软枕,使病人保持舒适。

2. 1. 4 饮食指导 指导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以提高对手术的耐受力,并多食富含纤维素食品促进胃肠蠕动,以利于排便。

2. 2 术后护理

2. 2. 1 体位与搬动 患者术后返回病房时,应保持患者肩、胸、腰、臀在同一直线,平移至病床上。术后给予去枕平卧6h后,每2h采用轴线翻身法更换体位,侧卧时背后要用枕头将全背部顶住,避免上、下身的位置不一致,造成胸、腰部脊柱的扭转。

2. 2. 2 生命体征与手术切口观察 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监测患者的体温、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直至平稳,观察患者的面色、尿量,有无头晕、恶心等,观察切口纱布渗血渗液情况及切口引流液颜色、性质、量,有无脑脊液漏,根据病情及时记录。

2. 2. 3 脊髓神经功能的观察 由于手术牵拉或挫伤致脊髓血供被破坏,硬膜外血肿直接压迫脊髓,以及麻醉穿刺均可造成脊髓损伤,患者可出现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大小便功能障碍甚至瘫痪。术后认真检查患者肢体感觉及运动状况,检查其膀胱是否有感觉,每小时观察记录1次,并与术前进行比较,如发现肢体麻木、运动或感觉障碍平面上升提示有脊髓水肿或血肿形成,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 2. 4 功能锻炼 骨科患者术后的康复锻炼尤为重要,因此应对骨科患者在住院全过程中对功能锻炼目的与方法做好健康教育。手术前讲解功能锻炼的目的与重要性,麻醉清醒后鼓励患者早期进行肢体功能锻炼:①①双上肢的活动:术后24h开始有节律地运动双上肢,做肩外展、外旋、内旋,上举挠头、后展,伸屈肘关节、腕关节和手指握力训练;②膝、踝关节训练:膝、踝关节屈伸,在每一位置维持5~10s,每天3~5次,每次10~15下;③③股四头肌收缩训练:将大腿伸直用力绷紧,维持5~10s后放松,每天3次,每次50~200下;④直腿抬高训练预防神经根水肿粘连:平卧位,下肢伸直抬离床面45~60°,维持5~10s后缓慢放下,双下肢交替练习,每天3组,每组30次,每天每组增加5次,依次递增,循序渐进,以患者不感到疲劳为止;⑤腰背肌锻炼:术后1周后开始进行“五点支撑”的方法锻炼,仰卧在床上,去枕屈膝,双肘部及背部顶住床,腹部及臀部向上抬起,依靠背部、双肘部和双脚这五点支撑起整个身体的重量,持续3~5秒,然后腰部肌肉放松,放下臀部休息3~5秒为一个周期。术后2周后开始进行“燕飞”的方法锻炼,俯卧床上,去枕,双手背后,用力挺胸抬头,使头胸离开床面,同时膝关节伸直,两大腿用力向后也离开床面,持续3~5秒,然后肌肉放松休息3~5秒为一个周期。

2. 2. 5 支具佩戴与离床活动 术后3周可在支具保护下离开床活动。患者因长期卧床,起床时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如有头晕、双下肢无力等情况,因此离床活动要缓慢。先予患者佩戴支具于床上半卧位,深呼吸,眩晕缓解后坐起,指导患者穿防滑布鞋,在护士或家属陪同下用助行器离床活动。

2. 2. 6 出院指导

(1)术后1、3、6、12、24个月常规回院复查正侧位X线片检查骨折愈合情况,出现不适随时门诊就医; (2)日常活动注意事项:戴支具活动3个月;④注意腰部保暖,避免剧烈弯腰及重体力活动半年;少取坐位,加强腰背肌锻炼,减少胸腰椎间盘承受的压力。(3)支具保养清洁:用温水加普通清洁剂将支具清洗,用毛巾拭干抚平,或平放于阴凉处晾干备用。禁止用强效清洁剂用力清洗、吹風机吹干、阳光下暴晒,以免变形。

3 讨论

椎间盘镜手术 篇12

资料与方法

2013 年5 月-2014 年12 月采用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3 例, 男15例, 女8 例;年龄23~61 岁, 平均36.8岁。病程1 个月~5 年, 平均7 个月;病变节段:L3~43 例, L4~59 例, L5~S111例。其中旁侧型18 例, 中央型4 例, 极外侧型1例。

入选标准:①有明确的根性症状及体征, 非手术治疗3~6 个月无效;②腰椎MRI或CT检查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且突出节段与患者症状及体征相符, 动力位X线检查排除腰椎不稳定。

手术方法:患者硬膜外麻醉满意后俯卧于弓型脊柱手术托架、C臂透视定位责任椎间隙, 常规消毒铺巾后于责任棘突旁0.5 cm处做长约1.5 cm长纵向切口, 逐级安装套管并建立工作套管、再次C臂透视证实套管位于责任间隙上位椎板下沿。安装内窥镜头, 双击电凝止血后清除椎板间隙表面软组织。用刮匙将上位椎板下缘黄韧带附着点游离、咬除上位椎板下沿少许;以刮匙刮开黄韧带下位椎板上沿附着处、并咬除下位椎板上沿外侧扩大神经根管出口;刮除黄韧带在关节突内侧附着处, 咬除关节突关节内侧少许、扩大侧隐窝使黄韧带呈“卷帘”样游离。牵开黄韧带显露椎管、探查神经根及硬膜囊, 牵开神经根显露突出物, 电凝硬膜外静脉丛后, 以尖刀十字切开后纵韧带及纤维环, 予髓核钳清除突出物及椎体间隙内已变性的髓核组织。以生理盐水冲洗, 再次探查确认神经根彻底减压后, 将黄韧带放置原位, 拔除手术通道, 逐层缝合, 留置引流胶片。

评估方法:所有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首次随访和术后半年末次随访时均进行视觉疼痛模拟评分 (VAS) , 比较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按Nakai标准将疗效分为优、良、可、差4 级。①优: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 恢复原工作;②良: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劳累或过度活动后会出现腰部酸、胀、痛或下肢酸胀感, 能胜任原工作;③可: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见轻度腰痛或下肢不适, 能从事轻度工作和活动;④差: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 甚至加重, 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了手术, 手术时间40~90min, 平均55 min;术中出血量10~100 m L, 平均30 m L;住院5~11 d, 平均7 d。手术过程中有1 例发生硬膜撕裂, 并未损伤神经根, 其余22 例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术前、术后首次随访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分别为 (8.25±1.26) 分、 (2.15 ± 1.35) 分、 (2.35 ± 1.15) 分, 术后首次随访与末次随访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00) 。而首次随访与末次随访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9) 。

疗效比较:首次随访时, 优18 例, 良3 例, 可1 例, 差1 例, 优良率91.3%;末次随访时;优17 例, 良4 例, 可2例, 差0例, 优良率91.3%。

讨论

MED手术特点及局限性:MED是现代脊柱外科的重要进展之一, 它吸取了传统后路椎板间隙开窗技术与内窥镜下微创技术之优点, 在1.6 cm工作通道内完成过去只有开放手术才能完成的椎板开窗、椎管减压及椎间盘切除等手术。该手术方法的优点众多, 术中切口小、基本不会损伤椎旁肌, 并且术中出血量较少, 有利于患者的预后。但黄韧带切除术后容易发生大量瘢痕与硬膜及神经根粘连, 引起疼痛;术后椎管内瘢痕的形成、再次手术进入椎管时硬膜囊及神经根损伤。国内有学者将45 只正常成年新西兰大白兔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验[2], 结果显示, 手术过程中将黄韧带完全保留, 就能够有效减少并发症, 通过空间屏障作用, 阻止后方的硬脊膜外瘢痕组织侵入椎管, 显著降低瘢痕组织的形成, 减少硬脊膜周围纤维性粘连的发生。

黄韧带解剖及功能:腰椎黄韧带由坚韧的黄色弹性纤维构成, 连接相邻的2个椎板;其上缘附着于上位椎板中下缘的前面, 向外附着于下关节突根部, 向下附着于下位椎板上缘及后侧面, 像“屋瓦状”互相叠盖并成为椎管的后壁。黄韧带由浅深两层组织紧密相连而成:浅层为厚约2.5~3.5 mm的浅黄色纤维结缔组织;深层为厚约1 mm的深黄色组织, 它构成了黄韧带的腹侧面[3]。由于黄韧带存在一定弹性, 有助于维持脊柱稳定, 并且能够封闭脊椎, 起到保护脊髓、维持椎管内环境稳定的作用。

术中保留黄韧带的意义:保留黄韧带, 能够显著降低其与硬膜外脂肪的创伤性炎症反应, 减少硬膜外瘢痕形成, 避免瘢痕组织对硬膜囊和神经根的黏附, 改善患者术后腰痛等症状, 并且随时间推移, 改善效果尤为明显[4]。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率达3%~9%[5], 通常需要再次实施手术进行治疗;术后若出现椎管内外的瘢痕组织粘连, 二次手术时难度将增大。因此, 尽量保留黄韧带, 既能减少术后椎管内瘢痕的形成, 也明显降低再次手术进入椎管时神经根及硬膜囊损伤发生率。

保留黄韧带MED手术适应证:手术适应证同常规MED适应证, 必须做到症状、体征与影像学资料一致;对黄韧带肥厚、钙化骨化及侧隐窝狭窄较为明显者需谨慎。黄韧带过于肥厚者, 术中牵开黄韧带会占据较大的操作空间, 镜下操作困难、甚至不能完成手术。对于黄韧带钙化或骨化者, 其弹性降低、牵拉黄韧带困难, 且易损伤硬膜囊, 镜下操作困难。

保留黄韧带操作体会:保留黄韧带技术有一定的学习曲线, 须在熟练掌握常规MED手术后逐步开展。如果黄韧带较厚, 牵开及显露椎管困难, 就要选择保留深层黄韧带、咬除浅层黄韧带。采用带钩吸引器将游离的黄韧带向周围牵引, 边吸引边拉开, 彻底行神经根减压后, 将黄韧带完整放回原位置。Delamarter学者采用仅分离黄韧带的外侧缘, 不切开其上、下缘就可实现保留黄韧带[6]。不同的学者在MED手术中保留黄韧带的操作技术做法不尽相同, 还有待今后的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探讨、总结。

保留黄韧带MED较常规MED的操作没有明显延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也无明显增加, 这样既能取得同样良好的手术效果, 而且能够保护脊柱的正常结构, 大大减少了手术对脊柱稳定性的干扰, 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早期活动、早期恢复。本研究仅观察患者术后半年内的治疗效果, 未分析手术后的远期疗效, 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进行总结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周跃.保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现状及展望[J].中国骨伤, 2011, 24 (10) :799.

[2]林海滨.保留黄韧带预防椎间盘术后硬膜外粘连的实验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 2009, 89 (11) :111-113.

[3]Olszewski AD, Yaszemski MJ, White A.The anatomy of the human lumbar ligamentum flavum.New observations and their surgical Importance[J].Spine, 1996, 21 (2O) :2307-23l2.

[4]王步云, 唐国智, 陈轼, 等.保留薄层黄韧带预防腰椎间盘术后椎管内瘢痕形成[J].颈腰痛杂志, 2002, 23 (4) :301-302.

[5]Song JH, Park YK.Ligament-sparing lumbar microdiscecto my:technical stenosis[J].Surg Neurol, 2000, 53 (6) :592-597.

上一篇:立体监控和评价下一篇:初中英语听说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