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盘退行性变(共8篇)
椎间盘退行性变 篇1
腰椎椎间融合术是治疗腰椎疾病的一种较常用的手术技术, 目前, 临床上常使用内固定装置来保证腰椎椎间融合的成功率, 随着内固定装置的逐渐发展, 椎间融合的成功率显著提高, 然而融合后邻近节段退行性变 (ASD) 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1]。ASD并不是人体组织退行性变的自然演变, 而是由于用于后路固定的钉棒系统造成邻近椎体、椎间关节及椎间盘的反常活动和应力改变, 导致融合后邻近节段退行性变加重。为观察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对邻近节段退行性病变的影响, 选取我院邻近节段正常的40例患者行腰椎后路单节段椎间融合术, 观察Cage植入融合和椎间植骨融合对邻近节段的影响, 具体资料整理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于我院行腰椎后路单节段椎间融合术的40例患者, 共观察80个邻近节段退变情况。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实验组男12例, 女8例;年龄48~75岁, 平均年龄 (61.3±3.2) 岁, 术后平均随访时间 (2.15±0.24) 年。对照组男10例, 女10例;年龄55~82岁, 平均年龄 (65.12±2.14) 岁, 术后平均随访时间 (2.12±0.20) 年。统计学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后随访时间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 麻醉成功后, 常规消毒后, 以患椎为中心, 做后正中纵行切口, 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筋膜, 分离椎旁肌肉, 显露相应椎板。于上关节突外侧经相应椎弓根拧入4枚椎弓根螺钉, 透视间椎弓根螺钉位置良好。连接钉棒系统, 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进行相应减压。实验组将咬下棘突及椎板之碎骨填充于1枚PEEK材料的Cage中间, 椎间隙撑开后将Cage植入椎间隙, 恢复正常椎间隙高度。对照组将椎间隙撑开后中间植入碎骨后植将大块骨粒植入椎间隙, 椎间隙恢复正常高度。
1.2.2 分级评价:
所有患者术前及随访时均行腰椎正侧位X线片及腰椎MRI检查, 根据X线检查结果按照Hilibrand退变分级标准[2] (Ⅱ~Ⅲ级为退变) , 根据MRI结果采用Pearce椎间盘退变分级[3]方法 (Ⅲ~Ⅴ级为退变) , 分别对其邻近节段术后退行性变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评价。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配对t检验分析,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Hilibrand退变分级比较
实验组患者Hilibrand退变率30%, 对照组患者Hilibrand退变率为40%, 两组对比差异显著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2 两组患者Pearce椎间盘退变分级比较
实验组患者Pearce椎间盘退变率35%, 对照组患者Pearce椎间盘退变率为45%, 两组对比差异显著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腰椎术后邻近间盘退变的影响因素有很多, 如手术方式、术后腰椎曲度异常、内固定的使用、融合范围、融合术中小关节损伤、术前临近前段存在退行性变、患者年龄、性别、重建的腰椎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等等退变影响因素。融合范围越广、内固定物越牢固、越容易出现ASD[4]。有研究表明, 椎间融合后腰椎的活动度减少, 腰椎邻近各节段活动度也降低, 为了恢复腰椎原有活动度, 腰椎融合后的邻近节段代偿性地增加活动度, 从而使退行性变加速[5]。但其他资料显示, 腰椎应用内固定并融合后, 改变了腰椎的旋转轴, 邻近小关节复合结构应力增加, 导致邻近节段应力增加, 邻近节段的压力, 椎间盘内压力及小关节压力均增加, 增加的活动度和压力超过脊柱生理结构的限制, 累积的破坏就会发生[6]。
本组实验分析腰椎后路融合术对于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影响, 比较了椎间植入Cage及椎间植骨两种影响因素对腰椎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影响, 通过随访调查及统计学分析发现椎间植入Cage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较椎间植骨融合更小, Hilibrand退变率30%, Pearce椎间盘退变率35%, 明显小于对照组的40%及45%, 组间差异显著 (P<0.05) , 说明椎间植入Cage融合术临床应用价值更为显著。
综上所述, 椎间Cage植入融合治疗对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影响小于椎间植骨融合, 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参考文献
[1]路闯, 袁宏伟, 代振动, 等.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手术治疗〔J〕.中国实用医刊, 2014, 41 (8) :77-80.
[2]Alan Hilibrand, Jeremy S Smith.Cervical spine surgery:anterior microsurgery〔J〕.Instructional course lectures, 2012, 61:451-459.
[3]Brown D, Griffiths C, Garvey F.Dedicated support in every hospital.Interview by Lynne Pearce〔J〕.Nursing standard, 2010, 24 (33) :22-23.
[4]高志洋, 刘海明, 宋舟锋.不同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比较〔J〕.浙江临床医学, 2014, 16 (4) :530-532.
[5]黄觅, 于淼, 刘晓光, 等.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4, 24 (3) :199-203.
[6]朱文虎, 陈国平, 洪天禄, 等.改良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融合率〔J〕.实用骨科杂志, 2014, 20 (5) :450-453.
椎间盘退行性变 篇2
1.西药治疗
软骨保护剂如硫酸氨基葡萄糖能促进软骨的合成、抑制关节软骨的分解,同时还具有抗炎作用。硫酸根本身也是合成软骨基质的必需成分之一。此类药物能够缓解疼痛症状,改善关节功能,长期服用(2年以上)还能够迟滞关节结构的破坏。硫酸氨基葡萄糖起效较慢,但药物安全性佳,适合作为基础治疗用药长期服用。
2.理疗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法充分发挥了药物的作用,但因导入药物为液体,易挥发,药效不持久,限制了该方法的治疗效果。紫外线疗法的治疗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杀菌作用;②消炎作用;③止痛作用;④促进伤口愈合作用;⑤脱敏作用;⑥促进维生素D3的形成;⑦调解机体免疫功能等。其他可采用红外线,微波,激光,蜡疗等方法也有一定的效果。
3.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不是首选疗法。当选用保守治疗无效且病情较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4.中医治疗本病引起的关节炎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多属于风寒湿痹。可因风寒湿邪侧重的不同选用不同的方药,风邪胜者为行痹,治以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方药可选宣痹达经汤。寒邪胜者为痛痹,治以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方药可选乌头汤。湿邪胜者为着痹,治以除湿通络,祛风散寒,方药可选薏苡仁汤加减。
椎间盘退行性变 篇3
1 BioFlex动态固定系统组成
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标准术式,研究随访发现,腰椎融合率与临床症状改善率间不成正比,融合的邻近节段会加速退变或失稳[1];腰椎有承载负荷高、活动范围大等特点,融合术后易引起钉棒脱出、断裂、腰椎活动度明显下降等并发症;有效改善腰椎节段应力传导、保留腰椎理想活动度、预防临近节段退变的手术方法是临床医生和患者的追求。非融合内固定即动态稳定内固定逐渐用于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其主要通过动态稳定系统将运动节段的活动限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范围内,保留有益的运动和节段间负荷,以达到与正常腰椎相似的功能。
近年来腰椎后方动态稳定技术发展较快,先后出现以Bioflex、Dynesys为代表的经椎弓根动态稳定系统[2],BioFlex脊柱弹性内固定系统由韩国脊柱专家朴庆佑教授于2005年发明,并获得美国FDA批准运用于临床。该系统根据人体生理需求设计,由钛制椎弓根螺钉和镍钛记忆合金带螺旋连接棒构成,连接棒直径4mm,附有1个或多个型号的螺旋,分左右应用两种,钛制椎弓根螺钉钉尾有两个沟槽,便于置入和安装[3];镍钛记忆合金连接棒形状类似弹簧圈结构,具有高弹性和高张力的特点,<10℃时柔韧性好,>30℃时刚度好,其伸缩率在20%以上,疲劳寿命达1×107,阻尼特性比普通弹簧高10倍,耐腐蚀性优于目前最好的医用不锈钢,镍钛棒与传统钛合金棒相比具有4倍的屈服应力,可以满足各类工程和医学应用需求,是优秀的功能材料[4,5]-5]。
2 临床应用与疗效
BioFlex动态固定系统越来越多用于临床,游浩等[6]研究18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应用Bioflex系统动态固定术的效果,与20例采用融合固定术患者对照,术后Bioflex系统动态固定组VAS、ODI、ROM评分和症状改善程度优于融合内固定组。Park等[7]认为Bioflex系统作为一种经椎弓根固定的动态稳定装置,其优点在于保留被固定的椎体节段中后柱的部分活动度,减缓邻近节段应力负荷,避免传统椎体融合术中患椎应力增高的缺点,从而降低邻近节段退变。Kim等[4]随访2年发现,Bioflex动态固定系统具有可屈曲性和足够的后路脊柱支撑,可起到后路韧带结构相似的功能。
王彩明等[8]对23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采用Bioflex动态固定系统稳治疗,术后随访12~40个月,未见钉棒松动、断裂等失效患者,末次随访VAS、ODI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非融合节段ROM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该系统部分保留了脊柱屈伸度及后方支撑作用,邻近节段活动度较术前稍增大,但整个腰椎活动度降低,与坚强内固定相比能减缓邻近节段退变;患椎融合后邻近节段活动度较术前稍增大,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说明Bioflex装置协助患椎融合的同时没有影响周围节段的生物力学特性。
李大伟等[9]采用Bioflex系统固定,根据椎间盘退变程度选择椎体间融合或非融合治疗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13例,其中20个节段采用椎间融合,19个节段选择非融合;随访12~26个月,术后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ODI评定与术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手术节段ROM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邻近节段ROM略有增加,节段融合率95.0%;表明该系统尤其适用于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根据病变节段情况选择术式,较严重节段采用椎间融合,较轻节段不融合;其在稳定脊柱的前提下保留部分活动度,避免既往多节段退变长节段固定活动破坏矢状位平衡。
3 适应症与禁忌症
BioFlex动态固定系统适用于非手术治疗无效的腰椎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患者[7,10,11],①椎间盘突出:适用于巨大椎间盘突出、复发性椎间盘突出、微创治疗无效的轻度椎间盘突出、不伴椎间高度变化退变较重的椎间盘突出以及解剖结构变异突出;椎间盘退变较严重、椎间高度变化不明显者摘除突出部分,伴椎间高度明显丢失、终板炎、局部不稳定者摘除椎间盘并行椎间融合,采用该系统稳定脊柱;②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可起到后路韧带结构的功能,稳定椎板切开减压患者;③融合节段的邻近节段退变:避免或减轻既往融合术式带来的融合邻近节段活动度增加,改变退变节段应力分布;④退变性腰椎滑脱:包括I度和部分Ⅱ度滑脱;⑤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需根据病变节段选择术式,病变较重的节段采用椎间融合,病变轻的节段行非融合术,多节段可采用同一个BioFlex系统固定。
根据BioFlex系统的设计特点,部分腰椎疾病应慎用或禁用[11]:部分Ⅱ和Ⅲ度腰椎滑脱者,因Bioflex系统无复位装置;重度骨质疏松症;多节段重度失稳者。
4 展望
综上所述,大量文献随访报道肯定Bioflex系统在临床应用中的疗效,Bioflex系统具有容易安装、对组织损伤小、去除病变并保留手术节段功能等优点,完善传统手术治疗模式理念,为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提供新的方案。但目前大量文献报道都是短期随访结果,其保持良好的腰椎活动度、减缓临近节段退变等需临床进一步长期大量、随机对照研究;是否随着时间推移出现螺钉松动、钉棒疲劳骨折、固定强度下降等需长期随访研究。Bioflex系统对中重度椎体滑移、失稳难以有效固定,其材料结构设计上有待完善及改进,以期提供稳定的复位装置,降低材料费用,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摘要:BioFlex动态稳定系统是目前临床运用较多的后路非融合系统之一,具有容易安装、对组织损伤小、去除病变并保留手术节段功能等优点,治疗腰椎退行性变疾病疗效肯定。
椎间盘退行性变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行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结合后路椎弓根钉系统 (以下称TLIF组) 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21 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9 例, 女12 例, 年龄42~76 岁, 平均 (54.9±9.2) 岁, 含高位腰椎间盘 (L1~2、L2~3) 4 例;收集同期在我院行经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结合后路椎弓根钉系统 (以下称PLIF组) 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50 例, 其中男22 例, 女28 例, 年龄46~79 岁, 平均 (56.7±6.9) 岁, 两组病例随访24~45 个月, 平均 (30±0.3) 个月。
1.2 手术方法
TLIF组:麻醉, 俯卧位, 旁正中切口, 人字嵴定位, 植入椎弓根钉。 咬除术侧下关节突, 进入椎管。 部分去除上下椎板、黄韧带, 暴露硬膜外缘, 神经根管减压, 摘除髓核, 刮除终板软骨。 将取出的骨质制备成颗粒状塞入椎间隙。 置Cage。 安装连接棒, 适度加压。 双侧病变可减压双侧关节突, 放置负压, 缝合切口。
PLIF组:麻醉、暴露与TLIF组相同, 置入椎弓根螺钉, 咬除棘突、韧带及双侧椎板, 去除黄韧带及关节突内侧缘, 扩大侧隐窝及根管。 切开纤维环清除髓核, 刮除上、下软骨终板, 椎体间植入碎骨粒及Cage, 安装连接棒, 放置负压, 缝合切口。
1.3 术后处理
常规抗生素、神经营养药物治疗。 术后36 h拔除引流, 术后4 d开始功能训练。 术后3 个月、6 个月、1 年随访评价腰椎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调查表 (ODI) 功能评分和VAS腰痛视觉评分。 依据术前及末次随访VAS腰腿痛评分和功能障碍指数 (ODI) 评价手术疗效。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两组总体方差齐时, 采用两样本t检验, 两组总体方差不齐时, 采用两样本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VAS疼痛评分
TLIF组经两样本t检验, 末次随访VAS腰痛评分较术前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29, *P=0.000<0.05) 。PLIF组经两样本t检验, 末次随访VAS腰痛评分较术前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4.51, *P =0.000<0.05) 。 TILF组与PILF组术前VAS腰腿痛评分经两样本t检验, 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741, #P =0.257 >0.05) , 末次随访VAS腿痛评分经两样本t检验, 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951, #P=0.349>0.05) 。 见表1。
2.2 ODI评分
TLIF组经秩和检验, 末次随访ODI评分较术前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5.416, *P=0.000<0.05) 。 PLIF组经秩和检验, 末次随访ODI评分较术前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7.218, *P=0.000<0.05) 。 TLIF组与PLIF组术前ODI评分, 经两样本t检验, 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306, #P=0.38>0.05) , 末次随访ODI评分, 经两样本t检验, 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379, #P=0.706>0.05) 。 见表2。
3 讨论
约20%的腰椎退变患者需行腰椎融合术治疗[3]。PLIF与TLIF是常用的腰椎后路融合技术, 常用于治疗椎间盘退行性疾患、 腰椎退行性滑脱和椎弓崩裂的Ⅰ、Ⅱ度腰椎滑脱患者[4]。 该组研究共治疗71 例相关患者, 疗效满意, 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缓解。 其中有4例高位腰椎间盘患者, 经TLIF手术治疗, 效果良好。 术后远期评估, VAS、ODI评分均显著好转。 两种融合技术, 均可恢复腰椎正常曲度和三维平衡, 达到良好的3600 融合固定, 避免了前后路联合手术的创伤及并发症[5]。
有研究文献[6]指出, 两种方法各有局限性, 我们也发现:PLIF组患者中, 因需要显露较大的椎管空间, 出现2 例脑脊液漏及4 例神经牵拉伤; TLIF组患者中, 2 例患者出现对称神经根损伤, 2 例重度狭窄患者症状改善改善不理想。 末次随访证实:两组痛觉评分及功能障碍评分均明显较术前改善, 是治疗LDD两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但均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减少并发症。 结合研究, 该研究认为: (1) 高位椎间盘突出的手术治疗, 选择TLIF治疗, 因为腰3 以上节段PLIF风险极大[7]。 (2) 在切除椎板间增厚的黄韧带结构时, 如需椎管探查, 或减压, 尽可能轻轻将硬膜囊向中线牵拉, 显露上位、下位神经根时尽可能减少刺激。 (3) 尽可能完整彻底清除椎间盘是成功融合的保证。 (4) 椎间隙前部植骨应充分。 有报道认为:椎间植骨面积应达椎体面积的30%[8], 椎体中后部应注意保护终板, 防止cage下沉。
综上所述, 只要掌握好手术适应证, 两种融合方法在腰椎退变疾病治疗中, 均能取得良好疗效。 术者应该根据病情及习惯, 做出合理的选择。
参考文献
[1]Wenzhi Zhang, Xu Li, Xifu Shang, et al.Modified 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using a transmultifidus approach:a safe and effective alternative to open-TLIF[J].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 and Research, 2015, 10:93
[2]蒋欣浩, 彭昊, 许顺恩.椎管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疗效比较[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2, 20 (19) :1737-1739.
[3]马超, 吴继彬, 赵猛, 等.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疗效的比较[J].中华医学杂志, 2012, 92 (9) :620-623.
[4]吕廷灼, 王文志, 冯世庆.腰椎融合术的治疗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1, 19 (9) :747-749.
[5]Lee HJ, Seo JC, Kwak MA, et al.Acupuncture for low back pain due to spondylolisthesis: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pilot trial[J].Trials, 2014, 15:105.
[6]Bourgeois AC, Faulkner AR, Pasciak AS, et al.The evolution of image-guided lumbosacral spine surgery[J].Ann Transl Med, 2015, 3 (5) :69.
[7]Mason A, Paulsen R, Babuska JM, et al, Nelson EL, Villavicencio AT (2014) The accuracy of pedicle screw placement using intraoperative image guidance systems[J].J eurosurg Spine 20:196-203.
椎间盘退行性变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1例有临床症状的妊娠期合并子宫肌瘤患者均为我院2004年7月~2009年12月期间住院病例,分为低分子肝素组35例和非低分子肝素组26例,2组年龄、初产、经产孕妇数及孕周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表1)。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伴阵发性宫缩,肌瘤部位有压痛,并均经B超确诊为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其中肝素组伴发热(体温37.3℃~38.2℃)8例,白细胞数升高[(10~15)×109/L]6例。非肝素组伴发热(体温37.2℃~38.4℃)7例,白细胞数升高[(8~14)×109/L]4例。治疗前后B超检查子宫肌瘤大小,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2。低分子肝素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血小板计数均正常。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保守治疗,如卧床休息,适当给予镇静剂及止痛剂,当有宫缩者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500 m L+25%硫酸镁注射液40 m L,缓慢静脉滴注,1次/d,用药至宫缩消失24 h后停药,有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或体温升高者则用头孢类抗生素治疗,至体温及血白细胞正常3 d后停药。治疗组的低分子肝素钙用法:小剂量5 000 IU皮下注射,1次/d,用药至肌瘤部位疼痛及压痛消失后4 d停药。治疗期间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血小板计数。
1.3 效果判定[3]
两组用药3 d后,于第4天清晨对患者肌瘤部位压痛是否存在、子宫肌瘤症状是否缓解进行判断。治愈:肌瘤部位无压痛、子宫收缩症状消失;显效:肌瘤部位压痛及子宫收缩症状明显减轻;有效:肌瘤部位压痛及子宫收缩症状减轻或用药时间超过3 d起效者;无效:肌瘤部位压痛和子宫收缩症状与用药前比较无改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两组患者腹痛缓解、宫缩消失及肌瘤局部压痛缓解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3。低分子肝素组中白细胞数和体温均在用药后48~72 h恢复正常,无流产及早产。非低分子肝素组中白细胞数和体温在用药后48~96 h恢复正常;其中另有1例患者妊娠35+4周,经保守治疗4 d,腹痛无减轻而行剖宫产术,并剥除子宫肌瘤,瘤体剖面呈半熟牛肉样,无漩涡状结构,术中出血320 m L,病理检查回报子宫肌瘤伴红色变性;另有2例患者因疼痛等症状无明显好转,且出现规律宫缩,分别在妊娠24周及26+3周流产。两组患者共失访4例,其余57例均按时随访并在本院分娩,平产21例,35例行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1例行剖宫产同时行子宫次全切除术。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3。病理检查确诊子宫肌瘤伴退行性变或红色变性。两组患者肌瘤局部压痛缓解及宫缩情况见表4,总有效率分别为94.29%和50.00%,差异有显著性(χ2=15.78,P<0.05)。
3 讨论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妇女是发生流产和早产的高危人群。近年由于晚婚、晚育,高龄初产妇明显增多,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虽然子宫肌瘤退行性变甚至红色变性常发生在较大肌瘤,但是小肌瘤也常发生。妊娠时子宫肌纤维受到体内雌、孕激素的影响而肥大,结缔组织肿胀,淋巴-血液循环增多,致子宫肌瘤增大和软化以及部分肌纤维增生;肌瘤组织迅速增大,相应血供不足,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肌瘤组织缺血、营养不良;同时妊娠中晚期母体血液中凝血因子增加,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亦可致肌瘤毛细血管血供不足,引起肌瘤组织缺血坏死,发生退行性变甚至红色变性[4],并出现腹痛、发热、宫缩及继发流产、早产,常规保胎药物效果不佳,增加围生儿的病死率。
肝素是一种黏多糖硫酸酯,分子量较大,其中仅1/3的低分子部分有较强的抗凝作用,高分子部分易致出血、血小板减少和脂质代谢异常等不良反应;而低分子肝素分子量较小,不易被血栓形成过程中血小板释放的血小板第Ⅸ因子中和,抗凝效果和纤溶作用增强,而抗血小板诱发出血的作用大为减弱,血浆半衰期较普通肝素长2~3倍,不透过胎盘屏障,对胎儿无不良影响,不致畸,给药方便且禁忌证少,且其有抑制炎症反应等重要的非抗凝作用[5,6,7]。笔者应用低分子肝素疏通微循环,解决了血液高凝状态和血容量不足的问题,改善供应肌瘤的血流灌注,不仅减少了由于局部缺血所造成的渗出,而且促使局部已形成的渗出吸收,从而减少了对子宫的刺激。笔者同时应用硫酸镁降低子宫敏感性,抗生素抗感染,对改善临床症状效果显著。因此,在治疗妊娠合并子宫肌瘤退行性变的传统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应用低分子肝素有利于改善临床症状,减少流产和早产的发生,降低围生儿死亡率,而且小剂量低分子肝素抗血栓作用肯定,不影响血凝变化,无需检测出凝血象[8]。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093-2100.[1]CAO ZY.Chinese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M].2nd ed.Beijing: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2004:2093-2100.Chinese
[2]TALIA EG,DAVID LH.7Other medical management of uterine fibroids[J].Baillière's Clinical Obstetrics and Gynaecology,1998,12(2):269-288.
[3]WU ZL,SUN H.Clinical analysis on low molecular heparin in the treatment of pregnancy associated with hysteromyoma apomor-phosis in34cases[J].China Practical Medicine,2009,4(29):117.Chinese
[4]YU XH.Management of pregnancy associated with hysteromyoma red degeneration[J].Harbin Medical Journal,2008,28(1):39.Chinese
[5]WANG JL,YANG Z.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regnancy complicated with leiomyoma[J].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2007,23(10):741.Chinese
[6]GU J,XIA CL.Clinical outcome of heparin therapy in treating pregnancy associated with hysteromyoma red degeneration[J].Prac-tical Pharmacy And Clinical Remedies,2009,12(5):375.Chinese
[7]WANG LY.Analysis of the management methods in uterine-in-cision delivery for pregnancy associated with hysteromyoma[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2003,13(11):132-133.Chi-nese
椎间盘退行性变 篇6
关键词:补肾生血方,脊柱退行性变,围手术期贫血
脊柱退行性变是机体自然变化过程,由于骨代谢异常引起骨刺增生,椎间盘变薄,导致神经血管受到卡压,脊周肌肉劳损导致腰椎间 盘突出、椎管 狭窄、颈椎病 等退行性 疾病[1],对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造成极大影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脊柱退行性变早期大部分患者采用保守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采用手术治疗,但是手术较复杂,手术时间较长,给止血和术中输血带来困难,失血量较大,术后血红蛋白大量降低会导致贫血的发生,而贫血会加重其它并发症的发生,常需要输注库血来纠正贫血,但是血源紧张和异体回输会导致病毒感染,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2]。近年来,补血类中药在改善贫血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笔者采用自拟经验方补肾生血方治疗脊柱退行性变围手术期贫血,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2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脊柱退行性变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97例。97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治疗组男29例,女20例; 年龄45 ~ 73岁,平均年龄( 49. 87±4. 03) 岁; 病程1 ~ 11年,平均为( 4. 3±1. 4) 年; 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23例,腰椎狭窄6例,颈椎间盘突出11例,腰椎滑脱9例; 手术术式: 减压内固定术8例,半椎板切除术14例,椎管减压腰椎管成形术21例,全椎板切除减压术6例。对照组男26例,女22例; 年龄45 ~ 75岁,平均年龄( 48. 59±5. 14) 岁; 病程8个月~ 13年,平均为( 4. 5±1. 5) 年; 其中腰椎滑脱8例,腰椎狭窄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21例,颈椎间盘突出症10例。手术术式: 椎管减压腰椎管成形术19例,减压内固定术10例,半椎板切除术12例,全椎板切除减压术7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手术方式等方面具有临床可比性。
1. 2 纳入标准
( 1) 符合脊柱退行性变手术适应症者; ( 2) 初次行脊柱退行性变手术; ( 3) 年龄在45 ~ 75岁; ( 4) 符合2004版《内科学》[3]贫血诊断标准; ( 5) 符合《中医虚证参考标准》中血虚证诊断标准,面色萎黄、无华或苍白、头晕目眩、心烦失眠、心悸、爪甲唇舌色淡、脉细,具备以上项目中的3项即可确诊为血虚证。
1. 3 排除标准
( 1) 翻修手术; ( 2) 既往贫血史、抗凝药物服用史及胃肠出血者; ( 3) 有脊柱退行性变手术禁忌症者; ( 4) 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过敏者; ( 5) 术后未复查血常规患者。
1. 4 治疗方法
两组手术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术中出血较多的患者输入异体血浆或红细胞。对照组术前3天至术后21天给予口服琥珀酸亚铁片( 金陵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00905) 0. 3 g / 次,1次 / 天。治疗组术前3天至术后21天给予自拟补肾生血方,由当归15 g、黄芪50 g、补骨脂15 g、骨碎补15 g、鹿角胶20 g、阿胶15 g、自然铜15 g、杜仲15 g、1牛膝15 g、鸡血藤15 g、菟丝子15 g、桑寄生15 g、熟地黄20 g、鸡内金12 g、白芍12 g、川芎10 g随症加减组成。由本院制剂室制成浓缩剂,200 m L/袋,温服,早晚各1袋。
1. 5 观察指标
( 1) 观察记录术后第3天、7天、15天、21天血常规指标,主要包括血红蛋白( Hb) 、红细胞( RBC) 。( 2) 于术后、7天、15天、21天测定Ig M、Ig G,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有部分患者由于特殊原因未进行术后3天的Ig M、Ig G测定,所以本研究仅对术后7天、15天、21天结果进行分析) 。
1. 6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8. 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P < 0. 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 Hb 比较
经过治疗,术后3天两组Hb具有显著性差异 ( P <0. 05) ,术后3天至21天两组Hb呈现上升趋势,术后7天、15天、21天与术后3天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P < 0. 05) ,治疗组较对照组上升明显( P < 0. 05) ,见表1。
2. 2 两组 RBC 比较
经过治疗后,两组RBC明显升高,术后7天、15天、21天与术后3天比较明显升高( P < 0. 05) ,术后7天、15天、21天组间比较,各时间点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见表1。
2. 3 两组 Ig M 变化比较
治疗组术后7天、15天、21天Ig M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见表1。
2. 4 两组 Ig G 变化比较
治疗组术后7天、15天、21天Ig G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见表1。
( ± s)
注: 与术后 3 天比较,aP < 0. 05; 与对照组比较,bP < 0. 05。
3 讨论
脊柱退行性变手术属于骨科大手术,手术过程复杂,手术时间较长,失血量大,容易造成围手术期贫血。围手术期贫血是老年脊柱退行性变手术的常见并发症,这主要与以下多因素有关。老年人身体代谢能力下降,手术过程需要对椎间盘、椎板等进行开刀手术,导致失血; 手术完毕后,切口渗血等造成红细胞丢失,血红蛋白下降,术后Hct下降[4]。所以术中失血和隐性失血会导致术前后Hb、Hct下降和血容量降低。另外老年人骨髓造血功能和体内储存红细胞能力差,因此,导致围手术期性贫血发生。因此,纠正围手术期失血性贫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其解决的方法一是减少血液的丢失,二是增加人体造血机能。本研究从中医角度补肾生血,改善造血功能。贫血属于中医“血虚”范畴。中医认为,大手术会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容易导致气虚,气虚不能化生血液,术中失血量大加重血虚,日久则导致瘀血内阻,脉络不通,同时影响新血生成,继而加重血虚。脾肾亏虚是血虚的基本病机,血伤等因素加重血虚。老年人肾精不足,骨髓不固,气血乏源,导致血虚。脾失健运,胃气虚弱,水谷精微运化无力,血液生化无源,则肌肉萎缩不用。血虚阴耗则虚热内生,扰血妄行,气虚阳损,血瘀脉阻,瘀血不去,新血不生[5]。综上所述,治疗当以健脾补肾以生血,活血祛瘀以生新。本研究选用自拟经验方补肾生血方治疗,方剂组成为:当归、黄芪、补骨脂、骨碎补、鹿角胶、阿胶、自然铜、杜仲、牛膝、鸡血藤、菟丝子、桑寄生、熟地黄、鸡内金、白芍、川芎。方中补骨脂、菟丝子、鹿角胶、桑寄生等补肾中药可以强五脏,益精髓,填精以生气血; 补肾必有健脾,先天不足需要用后天的补充才能化源无穷,黄芪可大补脾肺之气,方中重用黄芪,并与当归同用补血,体现补气以生血; 阴血亏虚是本病关键,方中阿胶补血生血,当归活血生血; 鸡血藤、川芎活血化瘀以生新。上述方药合用,共奏补肾健脾,活血生血之功。本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术后7天、15天、21天的Hb、RBC与术后3天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P < 0. 05) ,治疗组较对照组上升明显( P < 0. 05) 。说明补肾生血方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造血功能,纠正贫血状况。补肾健脾中药对造血干细胞有增殖作用,改善造血功能[6]; 活血化瘀中药也可改善骨髓造血,有利于造血干细胞的增长[7]。白芍、当归、川芎等中药可以改善血虚证的造血功能,促进Hb上升; 阿胶能提高各种血虚证小鼠的Hb、RCB、PLT水平,疗效明显优于铁剂; 鸡血藤能升高失血性贫血动物的血红蛋白、红细胞容积和红细胞,通过维持红细胞的相对稳定而发挥补血作用[8]。
椎间盘退行性变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从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退行性腰椎间盘疾病患者共68例。患者年龄在32~59岁, 其中男性患者共29例, 女性患者共39例。入选患者均经过脊髓造影, 椎间盘造影以及相应的平片检查确诊为退行性腰椎间盘疾病。患者的病症类型包括有椎间盘源性腰痛, 椎间盘变性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等。其中手术节段在L4~5以及L5~S1。入选患者的残疾评分均超过40%, 并且已经接受至少6个月以上的保守治疗。
1.2 治疗方法
患者的手术体位保持仰卧位, 采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在患者的左侧腹直肌旁做一个正中切口, 并且从腹膜外入路。为了将椎间隙暴露, 术者需要将腹膜推向右侧同时将腰大肌剥开, 同时将手术床向右侧倾斜约15°能够更好暴露手术视野。然后将患者右侧的骼总动脉向右牵拉, 使得L5~S1的间隙能够暴露, 在骶正中血管进行结扎。然后需要进行定位, 将病变节段的椎间盘组织切除, 缓解病变组织丢后方硬膜囊以及神经根的压迫。一次将椎间隙撑开, 根据术前确定的假体的型号以及大小进行安放。在患者上位椎体中线放置克氏针, 能够有利于假体放置时的定位, 保持正位片假体中心和椎间隙中心能够重叠, 保证放置位置的准确性。
患者在手术后的48h才能拔出引流管。在术后的1周需要对腰围进行保护, 并且禁止进行腰部屈伸运动。
1.3 观察指标
观察入选患者手术前后手术节段活动度, 疼痛目测类比法进行术后疼痛评价 (VAS) , 椎间隙高度以及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评分表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ODI) 。其中椎间隙高度是测定椎间隙中部的矢状径以及尚未椎体中部的矢状径的比值。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所得到的临床数据均采用SPSS16.0的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其中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 本文的置信水平为0.05。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对比入选患者在治疗前, 置换后的1个月, 6个月的随访跟踪结果, 观察患者在接受置换后其病变关节的生理功能恢复情况, 具体的结果如表1所示。
入选患者的手术平均时间在 (120±10) min, 术中的出血量为150~320m L。根据表1的结果可以显示, 患者在进行人工腰椎间盘置换后其VAS评分, ODI评分以及椎间高度等均有着显著性差异 (P<0.05) , 而手术阶段活动度对比则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 (P>0.05) 。
3 讨论
目前,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治疗退行性腰椎间盘疾病的具有一定的优势, 主要集中在: (1) 术后能够迅速使得疼痛得到缓解[4]。根据本文的结果也可以知道, 患者在VAS评分在对比置换前和置换后的1个月结果有着大大的下降, 说明采用人工腰椎间盘能够很好缓解患者疼痛症状。 (2) 能够避免关节由于融合不良而造成的假关节, 假关节的形成会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质量, 大大降低治疗效果; (3) 有效回复退变性椎间隙的高度, 同样与本文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恢复退变椎间隙高度能够有效帮助患者恢复神经根管的高度。恢复椎间高度的意义在于能够解除椎间间隙变窄而产生的对神经根的力学压迫。 (4) 人工椎间盘置换能够较好保留患者的腰椎运动节段[5], 本文结果显示在置换后患者的腰椎运动节段活动度与治疗前没有显著性差异, 这是由于人工腰椎间盘置换能够较好模拟正常的生理运动。
在随后的随访中发现, 患者在接受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后引发的并发症主要有神经根牵拉症状, 异位骨化等。根据笔者经验认为, 这可能与患者自身的相关因素有关, 特别是肥胖患者会加重假体在体内的耗损;又有部分患者由于个体因素使得与植入的假体出现一定的生物相容性结果[6,7,8]。
综上,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能够较好治疗退行性腰椎间盘疾病, 但需要注意严格遵循手术的适应证, 才能更好发挥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吴亮, 孙晓亮, 张雷, 等.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治疗退行性腰椎间盘疾病16例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2, 16 (4) :638-641.
[2]陈小龙, 海涌, 张强, 等.腰椎Active-L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与腰椎融合术的临床比较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2, 5 (1) :3-10.
[3]陈凌云, 唐文, 刘志礼, 等.腰椎间盘置换与腰椎融合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Meta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 14 (35) :6491-6495.
[4]肖嵩华, 陈超, 陆宁, 等.18例Charité人工腰椎椎间盘置换术后的中期随访结果[J].脊柱外科杂志, 2010, 8 (2) :90-94.
[5]陈凌云.腰椎间盘置换与腰椎融合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Meta分析[D].南昌大学, 2011.
[6]Nunley PD, Jawahar A, Cavanaugh DA, et al.Symptomatic adjacent segment disease after cervical total disc replacement:reexamining the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evidence with established criteria[J].Spine J, 2013, 13 (1) :5-12.
[7]Berg S, Tropp HT, Leivseth G.Disc height and motion patterns in the lumbar spine in patients operated with total discreplacement or fusion for discogenic back pain.Results from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Spine J, 2011, 11 (11) :991-998.
椎间盘退行性变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例男12例, 女8例, 年龄41~55岁, 平均年龄44.6岁, 临床表现为腰臀部伴单侧或双侧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 行走时加重, 症状反复发作, 且经3个月以上正规治疗未见好转。影像学资料显示为单节段病变。L3~4间隙2例, L4~5间隙10例, L5~S1间隙6例。滑脱程度按Meyerding分类。Ⅰ度7例, Ⅱ度9例, Ⅲ度1例。
1.2 手术方法
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后, 取俯卧位。C型臂X线机透视定位, 以病变节段为中心作后正中切口, 逐层切开分离, 显露融合节段的上下椎体, 双侧关节突及椎板。先行准确置入4枚椎弓根钉, 咬除棘突, 行滑脱节段间隙全椎板切除减压, 硬膜囊及神经根减压, 然后切除相应节段椎间盘, 刮除软骨终板, 连接塑形后的椎弓根钉连接棒, 在双侧依次撑开复位, C型臂X线机透视, 复位满意后, 进一步清除椎间盘残存组织及上下软骨板, 使用骨凿, 挂匙去除软骨板, 使之渗血, 冲洗椎间隙, 将自体椎板、棘突骨组织修剪成骨粒, 植入椎间隙前侧并打压夯实, 将1枚填充碎骨粒的Cage植入椎间隙内, 确保其后缘低于椎体后缘5mm以上, 尽量靠椎体中前方。再次透视观察滑脱椎体复位情况及Cage位置, 若位置满意, 则行椎间适当加压固定, 装入横联1枚, 彻底冲洗, 放置引流管, 关闭切口。
1.3 疗效评价标准
临床症状评价标准采用日本骨科学会 (JOA评分) [1], 术前、术后1d以及末次随诊进行JOA评分 (29分) 。JOA.RR (评分改善率) = (术后评分) - (术前评分) / (29-术前评分) ×100%, RR≥75%为优;50%≤RR<75%为良, 25%≤RR<50%为中, RR<25%为差。评定植骨融合率的标准: (1) 有连续的骨小梁存在于植骨与横突或椎体间, 椎体的伸屈侧位活动度<4°为植骨融合。 (2) 若有存在于植骨与横突间的骨小梁观察不清, 然而椎体的伸屈侧位活动度<4°为植骨可能融合。 (3) 若融合区有间隙或骨小梁观察不清且椎体的伸屈侧位活动度>4°为未融合。
2 结果
本组18例均获6-24个月随访, 根据融合率评定标准均于9个月内融合, 融合率100%, 无螺钉断裂, 椎间隙高度无丢失, Cage无移动沉陷。JOA.RR评分优11例, 良6例, 中1例, 优良率94.4%。
3 讨论
3.1 退行性腰椎滑脱是骨科常见病之一, 其原因为上位椎体向前、向后或向侧方滑移, 同时伴有椎间盘、关节突关节以及周围韧带的退行性变, 而导致椎间关节的滑移, 大多患者有黄韧带增厚, 关节突增生以致出现椎管及侧隐窝狭窄导致神经根受压症状, 因此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关键在于彻底解除神经根压迫, 恢复椎体的矢状序列及重建脊柱的稳定性[2]。首先彻底减压是保证手术疗效的前提, 故术中全椎板减压应包括棘突、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 切除部分增生的关节突, 扩大侧隐窝和神经根管, 使神经根充分松解, 一般以神经根能上下移动1cm为标准, 充分减压可保证术后症状的缓解, 同时避免复位时神经根的牵拉。
3.2 钉棒内固定是治疗腰椎退行性滑脱的可靠保证, 为骨性融合创造良好的环境。良好的复位使腰椎正常生物力学得以恢复, 增加椎间植骨面积, 提高骨性融合率。因此在充分减压的前提下, 运用钉棒技术行滑脱椎体复位, 笔者体会到在刮除髓核组织及进一步清除椎间盘及上下软骨板后, 根据脱位的程度及腰椎的生理弧度, 折弯连接棒予以撑开复位。有学者认为[3]:导致滑脱的应力并不是水平方向的, 而是因为椎间盘塌陷后垂直不稳定而导致, 在滑脱复位时不能单纯提拉或提吊复位, 而应该纵向牵引复位。本组中未采用提拉钉, 而是通过内固定系统的撑开作用, 实现了滑脱椎体的完全复位。本术式降得了提拉钉复位过程中因骨质疏松而导致提拉钉拔出的风险。
3.3 内固定系统都是起临时作用, 而重建脊柱稳定性的根本方法是植骨融合, 好的融合方法可以保持减压效果, 维持椎间稳定, 避免内固定失效。因此术中准备植骨床时, 不仅要刮除软骨终板, 而且使用骨凿、刮匙等器械去除软骨终板, 使之渗血。目的是追求融合部位骨质的血供, 以利更好的骨性融合;采用切除的碎骨粒, 植入椎间隙前方区域压实, 以增加植骨融合面积;选择合适的填充碎骨粒Cage置于椎体间隙, 以达到恢复椎间隙高度, 尽量扩大植骨面积, 提高骨性融合率。
3.4 使用Cage的优点: (1) 维持椎体生理曲度及维持椎间合适的高度。 (2) Cage上下面锯齿样结构可增加摩擦力以使其维持在正确的位置不移动。 (3) 可防止椎间隙高度丢失, 提高融合率。 (4) 发挥支撑作用, 避免应力过分集中于椎弓根钉系统, 减少内固定断裂及松动发生。
总之, 治疗腰椎退行性滑脱, 充分减压, 尽可能复位滑脱椎体, 满意植骨, 牢靠固定是保证临床疗效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郑燕萍, 刘新宁, 贾龙, 等.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椎间融合的X线片及三维CT评价[J].中华骨科杂志, 2009, 29 (12) :1104.
[2]李光胜, 沈斌, 邓长青, 等.椎间融合器融合与360°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比较研究[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1, 26 (3) :24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