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协调(通用10篇)
部门协调 篇1
法院的正常工作运行主要由综合服务部门和业务部门完成, 综合部门主要包括办公室、政治处、研究室、法警队等部门, 业务部门主要包括审判业务部门即各审判庭室和执行局等。执行工作属于业务部门工作的范畴是法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法院其他工作部门的协调关系十分重要, 对推动整个法院的系统工作, 提升整体工作效能和质量尤为重要。本文将联系实际案例对执行工作与法院其他部门工作的协调问题进行浅析。
先看一个案例:甲公司将自己拥有产权的房屋出租给乙公司用于经营酒店, 乙公司按照双方签订的租赁协议定期向甲公司支付租金。后, 因乙公司经营不善, 出现拖欠甲公司房租的问题, 甲公司多次催要, 乙公司一直没有履行相关付款义务, 甲公司遂将乙公司起诉至法院要求解除双方的租赁合同, 并要求乙方按照合同约定迁出租用的房屋。法院在受理了该案件后, 经审理作出以下判决:一、乙公司与甲公司之间的2007年9月25日《房屋租赁合同》于本判决生效后立即解除。二、乙公司于本判决生效后三十日内将承租的房屋交还给甲公司。三、乙公司于本判决生效后三十日内向甲公司支付租金2809764元。四、乙公司于本判决生效后三十日内向甲公司支付违约金900000元。如果被告未按规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 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九条之规定, 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案件受理费46010元由甲公司负担11180元, 乙公司负担34830元。判决生效后, 甲公司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但在案件审理阶段, 执行部门对此案相关情况并不了解。执行案件受理后, 执行部门向乙公司多次发出履行债务通知无果, 乙公司不但不主动履行债务还将营业所得收归相关负责人个人所有, 于是执行部门启动强制执行程序要求乙公司停止营业强制迁出租用的经营场所。但执行刚结束, 执行部门就发现乙公司存在大量拖欠工人工资、货款、装潢费用等问题。这些问题一旦集中爆发, 必然对执行成果及社会稳定造成不良影响。
在本案执行中发现以下问题:1、审判部门在案件审理前和审理过程中没有及时全面地对被执行人乙公司的财产进行有效保全;2、审判部门在案件受理后没有就相关情况与执行部门进行沟通协调, 从而错过了规避后续执行风险的最佳时机;3、执行部门在发现大量工人、供货商、建筑商提出要求支付欠款的问题后, 没有及时向立案部门反映相关情况, 造成相关案件立案起诉处理的不集中和复杂性;4、在执行部门将乙公司的财产进行评估拍卖所得款项待用于支付相关工人工资、货款等款项时, 部分申请执行人存在虚假诉讼, 侵吞执行款的嫌疑;5、在执行过程中, 没有及时安排宣传部门做好相关工作进程的宣传工作, 做好舆论引导。以上问题的出现主要原因是在案件的审理、执行及后续阶段相关部门没有做好充分的协调沟通工作。
经过对问题的剖析, 我们不妨尝试另一套工作思路来应对该案的解决:1、在审理阶段, 案件受理后, 审判庭可建议甲公司申请或依职权对乙公司的财产进行及时有效的保全, 为后续的执行工作创造条件。2、审判庭在掌握案件基本情况后, 从审判看执行的角度, 向执行部门、立案部门、法警队等相关部门通报案件相关情况, 由各部门提前综合评估案件在审理执行及后续的问题和风险, 并制定统一的工作思路, 做到在各环节工作中协同一致, 同时提前向相关劳动部门发出司法建议, 对乙公司的工人工资发放问题提前介入监督, 防止给后续的执行工作带来隐患。3、执行庭在办理执行案件过程中应始终与其他审批庭及综合部门保持沟通配合, 提前通知研究室全程介入宣传报道, 做好随案采访和舆论引导。在本案执行结束后, 发现大量工人工资、货款等后续衍生案件后, 应及时向立案部门及审判庭发出预警。为及时有效全面处理相关后续案件, 执行部门应做好涉案企业员工及供货商的登记工作并向立案部门提供债权主张申请的线索, 必要时可以发出债权主张公告, 防止债权人分散起诉, 导致可供执行款项分配比例不均匀、无财产可供执行等问题的出现。4、审判庭在审理后续主张债权案件时, 应尽到实质审查义务, 防止第三方与乙公司串通, 进行虚假恶意诉讼侵吞执行款, 必要时执行部门可审查乙公司的出资验资情况, 并追加被执行人乙公司股东为被执行人, 从而对其恶意诉讼行为进行制衡。
本文以上分析虽是从一则个案出发, 但是反映的却是我们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 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我们在工作中没有树立起全局工作意识, 没有形成系统工作方法。在执行工作与其他部门工作的关系中, 执行工作与审判工作的关系尤为重要, 这两者也是法院工作的核心所在。案件的审理体现的是对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的维护, 其独立性是其权威性的前提, 法律文书一旦依法生效就具备法律效力, 除经法定的纠错程序进行改正。而执行部门就是负责执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权利义务, 无权以认为生效法律文书存在错误而拒绝执行。正是由于这样的法律架构的存在, 让执行和审判之间具有了绝对的界限, 二则成了“互不干涉内政”的典范。当然这一原则应得到充分的遵守和弘扬, 但是在面对具体问题的处理上我们应在坚持这一原则的基础上, 加强审判与执行沟通与互动, 从而将法院工作这盘棋走好、走活。
执行庭作为业务庭承担的工作相对于综合服务部门具有相对的专业性, 综合服务部门的工作任务是配合审判和执行工作的有序开展。但是, 无论是执行工作还是综合服务部门的工作都不能因缺乏沟通而造成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缺乏协调性而变得被动。综合服务部门应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执行工作服务, 执行部门也应积极主动为综合服务部门提供服务明确方向。
总之, 执行工作与法院其他部门的工作的协调的问题, 还有很多可加以研究, 本文只是在基本层面作了简要分析。我们的以前提出“从执行看审判”和“从审判看执行”的工作理念, 这些理念也对我们的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但笔者认为可以将这些理念进行扩大和深化, 即变为“从执行看全局”和“从全局看执行”。
摘要:法院的执行工作主要是由审判业务部门负责并执行的, 但是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要涉及到多个部门的工作内容, 如何做好各个部门的沟通, 如何协调好业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工作显得异常重要。本文列举一个民事案件的整个审判过程, 指出在审判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提出了从审理前, 审理中, 审理结束后等相关问题与其他部门的协调方法。
关键词:审理,全局,执行
部门协调 篇2
公安部门。一是建立户口严格管理机制。在办理入户手续时需查验人口计生部门出具的《一孩服务证》或《二孩准生证》,对没有相关证明的,必须有村民委员会和乡镇计生办共同出具的《人口基础信息证明》,方能办理;违法生育无证明的,公安部门必须在当月内与计生部门通报情况。二是加大对阻碍计划生育的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依法打击溺、弃女婴、杀害女婴、拐卖妇女儿童等违法犯罪活动;配合卫生、人口计生等部门依法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行为;要对破坏或干扰人口计生工作开展的违法行为追究法律责任;从快从严查处人口计生工作中殴打工作人员,围攻政府及计生服务机构的违法行为。三是重点围绕实有人口登记、管理、服务和死亡人口注销、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违法生育处理、人口信息采集等工作开展密切合作。进一步落实入户通报反馈制度;向计生部门提供县、乡分性别出生人口户籍登记统计数据;派出所按月将《人口计生信息资源共享通报单》通报所在乡镇人口计生部门。
教育部门。一是协同人口计生部门把好人口基础信息关。学校在新生入学时必须查验公安户籍证明,无户籍学生不得入学;及时提供县、乡分性别小学入学新生登记统计数据。二是要求认真落实对计生家庭子女就学的优惠政策管理。要落实农村计划生育“两户”家庭子女升学成绩加分政策;对计生“两户”家庭和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家庭的流动人口子女在入托、入学、升学方面给予优先优惠政策;要严格加强对违法生育对象子女入学、扶贫助学等政策管理。三是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适时适度地开展青春期、性知识等生殖健康教育。要把开展生理卫生教育、青春期教育或者性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在学校设立人口计生专兼职人员,加强教职员工的计划生育管理。四是要加强女童教育,提高女童入学率。积极参与关爱女孩行动,鼓励女童入学受教育。
民政部门。一是落实及时为民办证和信息反馈。要加强婚姻登记管理,维护妇女婚姻自由和权益;在依法办理收养手续时,对收养查找不到亲生父母的弃婴、儿童的收养人,应要求其提供居住地人口计生部门出具的生育情况证明,方可办理;在办理离婚手续时要查验避孕节育证明,无相关证明的,必须通知女方户籍所在乡镇人口计生部门。二是落实国家各项社会福利、社会救助项目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和帮助计划生育女儿户家庭。认真落实计划生育“两户”优惠政策的具体措施,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提供配套服务,并做好与人口计生部门婚姻信息通报工作将农村“两户”家庭同等条件下优先纳入低保。三是做好与人口计生部门婚姻信息通报工作。按月向当地人口计生部门通报《出生人口和计生信息资源共享通报单》;每月向人口计生部门提供新婚信息、人口死亡信息,共享部门人口信息数据库。四是积极做好婚姻法律法规宣传,减少早婚现象的发生。
工商部门。在办理流动人口的营业执照时,核查《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并通报同级人口计生部门核实方可办理,配合计生部门做好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经营者的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积极参与出生人口性别比集中治理活动,依法查处“两非”案件,打击贩卖、残害、溺弃女婴的违法犯罪行为,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财政部门。一是坚持把人口计生事业纳入共公财政预算,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保证人口计生奖励经费,免费技术服务,设备配置和维护专项经费以及创“市优”工作经费落实政策到位;二是加大计划生育事业费的投入,加强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做到优先安排、优先服务、优先保障、优先拨付;三是对社会抚养费实行“镇收县管、财政监督”的运行机制,经费全部缴入国库,全部用于计划生育事业;四是根据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和工作需要及财力状况,逐步增加相关经费投入。
人民法院。一是要依法及时受理涉及计划生育的各类案件;二是加大依法强制执行征收社会抚养费的力度,大力支持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工作,将乡镇人民法庭落实司法介入强制征收社会抚养费案例数纳入考核。
人社部门。一是在建立城乡社会保障体制过程中,向计划生育女儿户倾斜;二是制定和完善促进男女平等就业、男女同工同酬的政策措施,在建立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制度中坚持男女平等原则;三是对计划生育家庭,在安排劳动就业、组织劳务输出等方面予以照顾;四是加强对妇女就业培训,提高妇女就业水平,消除对妇女的就业歧视;五是注重稳定并加强人口计生机构队伍,人社部门负责对计生技术服务机构加强指导,对符合条件的纳入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
纪检监察部门。一是建立违规案件查处机制。加大计划生育违纪违规案件的查处力度,因验证把关不力导致政策外生育以及党员干部违法生育的各类案件,一查到底,严肃处理;违法案件交司法机关处理。二是县纪委、县监察局全程参与人口计生考核评估工作,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三是负责对“两非”案件查处的监督检查,对有案不查、泄露举报信息、查处不力等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四是负责查办党员干部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案件。
文化宣传部门。一是大力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婚育新风的,营造和谐、良好的人口计生工作氛围;二是加强人口计生宣传,特别是以“万户工程,千户示范”,农村计生“两户”子女育才工程等特色典型为重点进行宣传报道;三是鼓励并支持广播电视媒介开展男女平等、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等公益宣传,倡导社会性别平等、关爱女孩等理念。
农业部门。在安排惠农项目或资金时,同等条件下对计生户降低门槛指标,将项目和资金倾斜到农村“两户”;对未按要求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已安排的惠农项目或资金暂不予以兑现,待兑现相关政策后方可享受。
妇联。一是组织对妇女特别是女青年开展社会性别平等、生男生女顺其自然等新型生育观念的宣传教育,组织大型群众性活动;二是加强对妇女知识技能和就业能力培训,提高妇女自身素质。
团县委。积极开展“关爱女孩”行动,组织大型群众性活动;大力实施“希望工程”,关爱女童成长。
总工会。积极开展女工维权活动,倡导男女平等;制定和完善促进男女平等就业,男女同工同酬的政策措施,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专门的妇女工会组织,提高妇女待遇。
社会事务办。把人口和计划生育纳入村民自治的重要内容,加大对计划生育低保户,尤其是女孩户扶助的倾斜力度。
综治办。将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纳入“五五”普法计划和宣传。
派出所。在外来人口管理中协助人口计生部门查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及督促流动人口补办《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依法及时查处破坏人口计生工作的案件。及时通报常住人口变动信息和暂住人口登记信息。
纪工委。负责会同财政加强对人口计生各项专项经费的监督检查,加强对人口计生系统行风评议的指导和监督。
信访办。指导和协调相关部门做好有关人口计生的信访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落实“实名”登记制度及时反馈出生、节育手术、防疫等相关信息。积极开展技术服务,确保无技术事故发生。
扶贫办。优先安排农村贫困户中计划生育女儿户参加各种免费技术培训和就业培训。
经济外交更需要跨部门协调 篇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冷战结束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以政治和安全事务为核心的传统外交受到诸多新议题的挑战,贸易、金融、货币、投资、能源甚至包括环境、卫生等都逐渐成为国际外交舞台上讨论的重要议题。相应地,商务部、财政部、央行等都开始承担了更多的外交职能。经济外交、商务外交、金融外交、货币外交、能源外交等新名词的流行,正在冲击传统的外交模式、外交制度和外交理论。
所谓经济外交是中央政府围绕经济问题所对外展开的交往活动。经济外交在中国也并非新鲜事物,20世纪90年代中国围绕加入世贸组织所展开的一系列对外经贸谈判,就是典型的经济外交行为。
中国的经济外交,无论是商务外交还是金融外交,都由于其高度的专业性,而由具体职能部门分管和执行。商务部为了更加有效地展开商务外交,建立了几乎跟外交部类似的强大的区域和国别的司局,并且在很多国家都配备有商务参赞和商务外交官,从而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商务外交体系。而财政部和中央银行也都先后成立了国际司和其他负责处理国际金融事务的机构和部门,以加强金融外交。
进入21世纪,由相关经济部门主导的中国经济外交日趋活跃。比如,在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以来,东亚地区合作成效最为显著的就是金融和货币领域,它集中体现在清迈倡议多边化和东亚外汇储备库的建立。而这一成果,完全是在东亚各国央行和财政部的推动下建立的。
传统处理外交事务的外交部,由于缺乏处理经济事务的专业能力,也缺乏处理对外经济事务的专门机构,在经济外交中有逐渐被边缘化的趋势。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应对金融危机和加强全球金融治理成为当时国际外交的一个核心问题,特别是二十国集团由当初的财长和央行行长的部长级会议升级为元首会议之后,成为国际经济治理的核心平台。
但是由其他经济部门来单独从事经济外交却存在诸多缺陷。首先,缺乏战略视野,习惯于单从经济利益角度思考外交问题。其次,容易从部门视角看待经济外交,形成分散化的对外决策体系,难以形成统一的外交大战略。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各种外交战略矛盾进一步突出,同时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也极为严峻。在新时代里,外交和经济应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保持一种平衡地位,而不仅仅是一方单方面为另一方服务。
国际经济司的成立将有利于外交部加强其在国际经济领域中的专业能力,也有利于外交部以更加积极的姿态介入经济外交,进而扭转外交与经济这两个目标的失衡。
但是仅靠外交部内部的机构建设,还无法应对全球化对中国外交制度所带来的根本性挑战,它还需要在更高层面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的跨部门协调机制,同时在决策的最核心层建立强大的咨询和顾问机构,以增强最高领导人的外交掌控能力,从而抑制部门利益对宏观外交战略的干扰。
部门协调 篇4
一、典型国家的政府部门间协调机制
(一) 英国的“协同政府”
政府部门间的协调一直是英国政府改革中的一部分。真正开始将协调政府部门间关系作为政府改革核心的是在布莱尔工党政府上台执政后的“协同政府”改革。“在英国, 协同政府是被新的工党政府标志性地提上日程的”。[1]同中国一样, 英国政府的部门也是按照职能划分的, 英国政府在治理的过程当中也存在着“碎片化”的问题。这种职能分工的政府部门结构也带来了政府治理的“碎片化”。因此英国政府一直做着针对不同层面抑制“碎片化”的努力。
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 英国政府公共服务压力增强, 一些社会问题爆发。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布莱尔政府开始大规模的推进“协同政府”的改革。协同政府意味着通过横向与纵向的协调, 消除政策相互抵触的状况, 有效利用稀缺资源, 使某一政策领域的不同利益主体团结协作, 为公众提供无缝隙的而非互相分离的服务。[2]英国通过横向的“超级部制”强化政府部门间的合作, 通过纵向权力运行机制的调整保障政府部门间的协调能够有效地推进。
(二) 美国的“联邦—地方”双层模式
美国实行联邦制, 联邦政府高于地方政府, 但是在宪法的框架内, 各州及地方政府有权处理自己范围内的事务。因此, 美国政府改革也分为联邦与地方政府两个层次。
欧美国家的协同政府, 是对上一轮行政改革遗留问题即政府的碎片化进行的克服。协同政府要求“确保政策制定的高度协调和具有战略性”。[4]“协同政府”的根本目标在于通过政府部门间的协调建立一个便捷的现代服务型政府, 虽然我国的行政改革的进程和思路与欧美国家存在一定的差异, 但是以建立便捷高效的现代服务型政府的目标而进行的改革与欧美国家构建“协调政府”的改革是一致的。
二、我国政府部门间协调存在的问题
虽然政府部门间的协调是政府在深化行政改革时的客观需要, 由于部门职权交叉、职责不清及机构设置不合理, 大量的行政事务都需要依靠协调来解决。但是在进行的过程中部门之间的协调效果并不理想, 经常会存在各种冲突和矛盾。以下就列举几种在政府部门间协调时存在的问题:
(一) 部门间协调的启动存在随意性
启动政府部门间协调配合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具备协调的必要, 即跨领域的公共事务存在, 单个机构无法独立完成而需要多个部门通力协作;二是协调过程中出现困境有依法协调的必要, 协调是达到合作并实现共同目标的最好办法;三是协调合作的要约, 即政府某部门因为各种原因难以完成自身的责任或目标而向其他部门请求协助而产生的协调行为。[5]但是在现实情况中部门间的协调往往会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通过部门间协调机制解决问题的方式往往是行政性的, 而不是法律性的, 并且在原来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的情况下会产生许多新的问题。
(二) 协调过程中各部门的职责不明晰
一些行政事务虽然通过正当程序纳入了协调的过程当中, 但是由于协调启动的偶然性和随意性, 协调的法制化程度低, 导致一些部门在执行的过程当中忽视法律、规章的效力, 利用政府的权威解决问题, 办事拖拉, 使协调的程序和内容违反政策法规, 造成协调结果的不确定性。
(三) 协调过程中的监督及追责的不完善
随着行政改革的深化以及面临的公共服务问题的复杂化, 政府部门间的协调也涉及多个方面、多个部门。不管是一开始问题的提出, 还是决议的执行, 都会涉及多个部门。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很多跨部门的问题被搁置或得不到解决, 更甚至有些部门以内部职能不牵扯而拒绝解决, 各个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 导致一些应该得到解决的事情最后被搁置。造成一些问题被搁置的重要原因就是在协调之前或协调的过程中相关协调部门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督和事后追责, 没有对协调部门间的权限争议进行处理, 没有在协调之后针对各部门在协调中应履行的义务承担责任。
三、关于政府部门间协调机制法律保障的途径
针对我国政府部门间协调存在的缺失与不足, 比较借鉴西方国家的政府部门间的协调机制的长处, 取长补短, 希望能够建立和完善部门间协调机制, 以有效实现跨部门政府的共同目标。
(一) 完善部门间协调启动和协调程序制度
针对部门间协调存在的随意性, 可以设立有权部门管理部门间协调机制的启动。当事人提出的申请属于有权部门的管理范围, 那么有权部门就应当处理解决。该部门需要与其他部门进行协调解决的, 就应该由受理申请的部门启动协调机制。否则, 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 要完善部门间的协调程序制度, 明确在协调的过程中协调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协调程序应当遵守的规章制度, 协调议决方案的法律效力, 协调的执行主体以及协调的依据与标准。
(二) 完善政府部门职责分工协调办法或规定
职责不明确、不清晰、部门职能分工存在交叉是政府需要建立大量部门间议事协调机制的重要原因。针对政府内部职能机构分工不清的现象, 在实践当中要进一步理顺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明确各部门内部的职责。另外要完善政府部门职责分工协调的办法或规定, 对部门职责分工的主体、权利义务、程序、责任方面作出规定, 以有效的解决存在的职责不明确问题。
(三) 完善部门间协调的监督和追责制度
很多的跨部门问题被搁置或得不到解决, 更甚至有些部门以内部职能不牵扯而拒绝解决导致一些应该得到解决的事务最后被搁置。而造成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就是在协调之前或协调的过程中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督和事后追责, 没有对部门间的权限争议进行处理, 没有在协调之后针对各部门在协调中应履行的义务承担责任。协调制度需要监督, 监督能够保证事务的正确执行。各协作部门也应当互相监督, 建立共同监督小组, 使各部门在分工的基础上真正实现通力合作, 共同完成相应的目标。
四、小结
法律实施是政府部门间协调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政府间协调的前提和手段。在法律实施的过程之中, 各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非常重要。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 不同的利益诉求会需要不同的手段调整, 我们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 也要立足本国国情, 选择合适的政府部门间协调模式, 以实现政府部门间的协同发展。
摘要:伴随着世界范围内的协同政府的发展以及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的需要, 健全部门间的协调机制是行政改革的必要。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为我们提供了政府部门间不同的协调机制模式和途径。再结合我国大部制改革的背景以及我国政府部门间的协调存在的的问题, 我们要立足现实, 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 构建适合本国政府的部门间协调机制。
关键词:政府部门,协调机制,协同政府,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Jonathan Davis, “The Limits of Joined-up Government:Towards a Political Analysis”,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87, NO.1, 2009, p80.
[2][挪威]Tom Christensen, Per Lgreid.后新公共管理——为一种新趋势的整体政府[J].张丽娜, 袁何俊译.中国行政管理, 2006 (9) :83-90.
[3][美]戴维·奥斯本, 特德·盖布勒, 周敦仁等译.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火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88
[4]徐超华.政府部门间协调机制问题初探[J].武陵学刊, 2010 (5) :35.
对外协调部部门职责 篇5
XXXX总承包项目部对外协调部部门职责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提高项目部管理效率;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建立和谐共赢的地企关系。为项目部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助力,结合项目部实际情况,制定此管理办法。
第二条 项目部对外协调工作范围包括上级单位、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业务相关单位、新闻媒体、项目部直属各分部等。
第三条 坚持分工负责、集体决策的原则;坚持灵活性和原则性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专业协调、归口管理的原则;坚持牵头和协助相结合,协调一致的原则;遵守法律、法规和项目部利益至上的原则。
第二章 组织机构设置及职责分工
第一条 机构成员设置 组长: XXX 副组长:XXX 成员: XXX XXX XXX XXX XXX 由XXX任对外协调部部长,XXX、XXX任对外协调员 第二条 职责分工
领导小组职责:制定重大对外协调事项的原则,决策重大对外协调事项。
第三条 对外协调部部门职责
(一)配合项目公司及管委会完成征地拆迁工作
1、负责与综合保税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综保投)、地方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对接、协助解决征地拆迁及施工中遇到的需协调的相关工作。
2、复核施工用地图纸、资料,根据工程进度提报用地计划,配合项目公司,办理施工用地申报的相关手续。
3、配合勘测定界单位测设用地界址。
4、与县(市、区)行政主管部门共同现场复核确认用地范围、类别、权属及征地数量,并与相关单位共同填制相关表格资料,形成原始资料。
5、详细调查用地范围内涉及的沟、渠、路、管、塘等地面情况,形成原始资料。
6、收集、整理征地拆迁有关资料,保存好相关原始资料,向相关单位提供所需资料,确认统计征地拆迁数量的完成情况。
(二)做好地方、项目部内部各项协调工作
1、协调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关系。
2、组织与协调业主单位、监理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的工作。
3、组织与协调各分部的工作。
4、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或争议的协调、处理。
5、负责收集各分部因阻工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会同相关部门协调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各类问题的处理。
6、与项目部相关部门及时沟通,随时掌握并解决影响正常施工的外部干扰问题。
(三)完成项目部领导安排的其他工作。第四条 对外协调部部长职责
(一)全面负责对外协调部的各项工作。
(二)根据项目部施工计划,提报用地计划,办理施工用地审报的相关手续。
(三)与项目部相关部门及时沟通,随时掌握并解决影响正常施工的外部干扰问题。
(四)负责指导征地拆迁相关文件资料的收集、整理、编制、移交工作。
(五)参加业主单位定期组织的工作会,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反映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协调的事项。(六)完成项目部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第五条 协调员工作职责
(一)认真贯彻落实征地拆迁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好项目征地拆迁和地方协调工作。
(二)负责协助地方政府征地拆迁部门做好土地征用,协调处理好各分部在施工过程中面临的各类纠纷、矛盾。
(三)负责地方关系协调,深入现场,了解“乡风民俗”调解纠纷,化解矛盾,保障良好的施工环境。
(四)负责协调临时借道,保障通畅及道路恢复工作。(五)负责征地拆迁资料的档案管理。
部门协调 篇6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协调
一、引言
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是我国财政预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的协调关系着资金使用和调拨的真实性和透明性, 良好的部门预算制度实施效果需要准确的会计核算相伴而行。因此, 现阶段应当逐步探索实现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和会计核算协调发展的措施, 从而保证科学的部门预算制度准确地反映在会计核算中。虽然国家相关的事业会计准则中对部门预算的核算要求具有明确规定,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不协调的问题, 因此, 探究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之间不协调的原因, 找到实现两者协调的方法, 对于我国部门预算的发展具有参考价值和意义。
二、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协调中存在的问题
(1) 部门预算相关的会计核算方法模糊。财政部对行政事业单位中关于支出预算的会计核算做出了明确要求。首先, 在会计科目事业支出下设两个二级科目, 分别是项目支出与基本支出;其次, 在二级科目下设置三级科目, 分别为基本支出下设行政事业单位保障经营的支出和项目支持下设维护行政事业单位具体项目的支出。根据调查发现, 这种科目设置方式与实际的会计核算方式并不相符, 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支出预算会计核算并没有按照财政部要求的会计核算方式设置会计科目, 而是简单分为基本建设、行政事业支出类以及其他类项目。以上分析可以发现, 行政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并不协调, 两者的非统一性影响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2) 部门预算制度与会计制度的规定不协调。根据财政部发布的《关于修改行政事业单位事业支出核算内容的通知》的相关内容, 在财务预算的“事业支出”科目下设置“项目支出”, 其项目支出代表行政事业单位为了实现专门的项目目标而发生的支出。但是部门预算制度的内容与会计制度的内容存在差异, 会计制度中要求在“拨出专款”或“拨出经费”科目下设置“项目支出”, 虽然两者的一级科目没有较大的差异, 但是在实际会计核算中, 容易造成会计核算方法选择模糊, 不利于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之间的协调。因此, 相关部门应当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比如取消会计制度中要求的拨出专款等项目, 从而实现部门预算制度与会计核算制度的统一, 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效果和会计核算效率。
(3) 部门基本建设支出的预算与会计制度不统一。按照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的相关制度要求, 行政事业单位实施部门预算之后, 所有支出应当全部纳入综合预算的编制当中, 其中包括基本建设预算项目。但是,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要求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支出要单独预算, 其使用的会计科目是“结转自筹基础建设”。由此可以看出, 对于基础建设项目, 部门预算要求纳入统一核算, 而会计制度要求单独独立核算。部门预算与会计制度要求的差异性值得深思, 为了实现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相关部门应当考虑取消会计制度中单独核算制度要求的可行性。
三、行政事业单位增强部门预算和会计核算协调性的措施
(1) 确定合理的会计核算方法。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的经济业务往来越来越复杂, 资金的来源和去向也呈现出多元化, 而目前的会计核算方式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为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更加清晰明确,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在一级科目下设置二级或三级科目, 明确资金的用途和来源。另外, 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尝试将预算之外资金、拨款收入资金或基础建设资金纳入到会计核算当中, 将会计核算科目具体化, 不断扩充会计核算的范围, 从而不断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资金往来是会计核算的重要对象,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重视资金使用的会计核算, 做好资金使用的监督和审核, 保证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在实际操作中, 应当对部门预算的相关科目做出合理调整, 满足实际需求。相关部门应当重视会计制度中与部门预算制度中的差异, 完善会计制度中的不足, 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逐渐统一协调。
(2) 调整部门预算的相应科目。首先,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按照相关的制度要求, 逐步调整会计科目的设置, 依据自身的业务往来特点进行科学分类, 将不同性质的经济业务划分到不同的会计科目当中, 最后汇归到项目支出与基本支出名下。其次, 按照关于部门预算的相关制度, 基本建设支出应当纳入综合预算, 因此, 实际的会计核算中应当对会计制度中基本建设支出独立核算加以摒弃, 将基本建设支出归于综合预算的方案中, 实现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制度的相互协调。另外, 有些偏远贫困地区的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支出与实际支出存在较大差异, 针对这种情况,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具备一定的合理调整的自主性, 针对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的差别进行综合分析, 详细说明出现差异的原因, 并上报上级管辖机构审查。此外, 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 负责人员应当及时进行会计核算和计提折旧, 避免账实不符现象的发生, 从而增强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之间的协调度, 降低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流失程度。
(3) 增强部门预算和会计核算的相容性。实现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需要会计核算的支持, 而会计核算也需要部门预算提供参考数据, 因此, 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两者的协调发展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有着积极推动效应。实践工作要求会计核算部门和部门预算结合起来, 逐渐增强预算方案的执行力度以及会计核算的合理程度。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应当重视考核制度的完善, 明确各个部门的预算执行责任, 实现各个部门的预算与相应的会计核算相互协调, 可以鼓励尝试编制部门预算财务报表, 提高部门预算制度与会计核算方法之间的协调。此外, 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强调会计报告附注中需增加预算执行情况表的重要性, 逐步强调两者之间的联系, 实现对部门预算和会计核算的同步管理和监督, 从制度上解决部门预算和会计核算的不协调性问题。为了不断完善会计核算方式, 伴随着部门预算的执行, 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开始采用零基预算的编制方法, 这种预算方式需要更高的会计核算水平。因此, 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者要逐渐细化会计核算科目, 提高财务人员综合职业素质, 提高会计核算质量, 从而实现零基预算方式的顺利实行。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新形势下, 行政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制度势在必行, 但是行政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之间的协调性较差, 因此, 行政事业单位可以从确定合理的会计核算方法、调整部门预算的相应科目、增强部门预算和会计核算的相容性等角度逐渐增强两者之间的协调性。在行政事业单位与部门预算之间相互协调的情况下, 才能逐步解决部门预算中的问题, 从而不断地促进部门预算方案的实施, 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率, 为行政事业单位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洪.浅议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协调.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4 (04) .
部门协调 篇7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指对基本药物目录制定、生产供应、采购配送、合理使用、价格管理、支付报销、质量监管和监测评价等多个环节实施有效管理的制度。其意义在于保证基本药物足量供应和合理使用,保障群众基本用药权益,转变“以药补医”机制。
协调机制的根本是重视和力图解决某个问题,协调的组织机构由权力层级较高的领导和部门牵头、联合各相关机构组成,承担着政策研究和规划、信息交流与沟通、政策执行的协调与监督等功能。
2 对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行过程中协调工作的分析
2.1 我国基本药物制度协调工作概述
我国基本药物制度推进过程中主要的协调机制是领导小组协调机制[1],正如在上文协调机制概念中描述的一样,它依然遵循传统行政协调组织机构的组成,并承担传统协调组织机构的功能。具体来说基本药物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是由国家发改委医改办牵头,联合各级政府部门机构和工商团体通力合作,需要我国药品管理涉及的所有相关主体全部参与此次改革管理过程。但是,基本药物制度在制定实施过程中不仅涉及到医药卫生主管部门的工作,还要包括财政主管部门、价格主管部门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等。在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中财政主管部门需要对医院以及基层医疗单位提供更有效的财政支持;价格主管部门需要通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及医院各项收费的分析中逐步优化收费体系和价格标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则需要通过提供更多的医务工作者及付费机制改革使得现如今的基层医疗资源匮乏现象能够得到一定的好转。因此,基本药物制度制定实施过程中的协调工作不仅仅是医药卫生主管部门内部组织的协调,更重要的是医药卫生主管部门与财政主管部门、价格主管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等其他部门之间的协调,将医药卫生主管部门内部和外部协调同时做好,并相互结合,是基本药物制度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主要协调工作。
可见,医药卫生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基本药物制度在制定实施过程中涉及的部门远非一个,基本药物制度在制定实施过程,任何一个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是各方面协调努力的结果。协调应该是基本药物制度制定实施过程中的基本原则。
2.2 基本药物制度在制定实施过程中协调机制的优点
2.2.1 强调责任关系。
在我国传统的中央组织机构协调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往往由于被协调的各个组织机构单纯考虑自身利益而导致协调失灵。现如今,部门间利益关系的存在和政府部门层次划分还不完善,使得部门间存在着复杂的合作、竞争、冲突和监督制约关系[2],最终导致了部门关系和管理体制方面出现许多不协调的问题,传统的行政管理协调工作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各个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而在此次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协调工作着重注意到了各参与部门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责任与分工,更加重视责任机制,使得协调工作分配的任务变成了一种义务。
以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的《关于开展2011年第一季度医改集中督导调研的工作方案》为例,在督导调研中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卫生部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部委领导带队,进行督导工作,采取“分片包干”的措施,督导的问题和责任直接由相关的部委领导负责,从中可以发现,在基本药物制度推行中的协调工作真正明确了责任和义务,有效地减少了由于部门间利益关系导致的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都想管,都不管和都难管”的现象,也能有效地避免对待同一问题不同部门说法不一,对待同一事件,不同部门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3]。
深入开展监督调研工作,克服对协调工作的监督的缺失。在现今行政面临的问题日趋复杂化的背景下,协调工作会涉及越来越多的部门。根据以往部门协调的经验来看,协调最后很大的可能性会遗留大量的跨部门问题被搁置。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缺乏利益激励之外,就是对协调缺乏监督。对协调工作监督的缺失,导致了协调工作流于表面,应该协调时无从协调,协调达成的决议并未实施或实施中效率低下,协调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凡此种种,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真正的监督机制。以北京市的垃圾分类处理为例,垃圾分类涉及包括市政管理委员会、环保部门和卫生部门等多个部门,许多年前北京市就提出了垃圾分类处理的设想,但时至今日,垃圾分类的系统建设和运行体系尚未形成。由于没有对垃圾分类处理事务的协调工作进行有效监督,协调工作往往会一拖再拖,使得协调工作表面化。
在此次基本药物制度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监督调研得到了广泛应用。从2011年开始,国家发改委、卫生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先后对北京、广西、江西、河南和陕西等省(市、区)进行新医改重点项目实施情况的督导调研。另外,从药物政策和基本药物制度司的网站上题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信息》的一系列报告中也可以看出,本次基本药物制度制定实施的一个特点就是监督工作的广泛深入开展。从政策的出台和颁布实施中,都能发现监督调研工作组的参与,监督机制的实施使协调真正成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协调组织机构能够真正重视问题之所在。联系前面的分析,本次基本药物制度强调责任关系的做法,监督就更体现出了它的意义,责任与监督的合理应用可以使协调工作在高效和有条不紊的过程中进行,防止出现只协调却不执行或难执行的现象。
2.2.2 对我国新型行政协调机制的制度化探索。
我国基本药物制度推进过程中主要运用的是领导小组协调机制,以传统行政协调的观点分类,它属于领导参与式的协调方式。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领导参与式的协调方式优点在于,强有力的行政首长负责制,可以提高行政执行效率。它实现了决策者与执行部门的沟通交流,可根据执行情况对决策进行反馈调整。它的缺点是,易导致协调事项泛化,不利于执行部门独立行政。虽然领导参与式的协调方式有其自身方式存在的问题,但是,在领导参与式的协调方式中将领导的协调工作责任化、义务化,并且在协调之后分配的任务中追加监督和调研工作,使得领导参与式的协调有一个考核的标准,这是基本药物制度制定实施过程中对于我国行政协调机制的有益探索。另外,随着整个国家制度的不断健全,政府机构的不断成长,领导小组类似的协调机构呈现出制度化趋势。这为构建适合中国国情、制度化与有效性俱强的政府部门协调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3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制定实施中协调机制层面的不足
尽管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制定实施中协调机制经历了一定的探索,并进行了一定的创新,但是,其中的不足还有很多,仍然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去改进,主要表现在:
2.3.1 缺少与协调机制相关的具体和规范的法律法规。
虽然国家在协调机制方面出台过相关办法(如:《招投标部际协调机制暂行办法》),在基本药物制度推行中重视了责任与监督机制,但是,我国依然没有一个完善的协调机制,在基本药物制度制定实施过程中的协调工作依然没有具体可行的操作流程,国家也仅仅在相关的暂行办法中提出了一些原则,可操作性不强。因此,我国始终缺乏专门针对政府内部行政协调行为的法律法规,即使是出台的相关协调机制暂行办法也没有明晰的协调流程,操作规程还不规范。
2.3.2 固有的行政管理制度碎片化问题导致协调工作执行困难。
基本药物制度制定实施中对协调机制的创新和探索并不能真正从根本上解决行政机构本身存在的问题,我国采用的是科层式的行政管理制度,在部门间有明显的层次和水平结构,这些问题所导致的行政制度的碎片化,行政层次结构本身存在的碎片化的问题,有时在协调不周全、不充分,某些责任和义务难以划分的情况下,一个问题在不同部门可能得到不一样的答案。政府部门内部说法不一,出现“都想管,都不管和都难管”的三类怪现象,使得基本药物制度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出现执行困难。
2.3.3 领导参与式的协调机制的本身存在弊端。
前面说到,我国基本药物制度推行中主要是领导参与式的领导小组协调机制。组织机构协调行为的出现,其根本是基于问题,通过协调机制解决问题时领导往往有自己的偏好,导致了协调工作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在协调中,领导的个人想法不自觉地代替了部门间的平等参与和平等协商的协调方式,从而挫伤了一部分人的参与积极性,导致协调的参与性降低。除此之外,由于部分人的积极性受挫,一些政府部门在协调沟通中办事拖拉,直接影响行政效能的发挥。使得协调工作的效率性不高。领导小组这种领导参与式的协调方式本身存在的弊端,有时会使得协调工作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地解决所出现的问题。
3 对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制定和实施协调机制的建议
3.1 加快我国行政机构间协调机制的制度化建设,完善行政首长负责的协调职责
分析当今西方社会行政体系发现,西方社会继新公共管理运动之后,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进行了第二轮政府改革运动。在此次改革中提出了以整体主义为思维方式,以问题的解决为政府一切活动的逻辑起点的思想[4],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一个跨组织的以功能为核心的将整个社会治理机构联合起来的治理结构,这种新模式将碎片式的层级机构转化为大部制的部门结构。由于行政结构是跨组织的,协调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西方社会将协调作为工作的基本原则,将协调机制作为现行行政体系的基石,使之制度化、法制化。借鉴此经验,我国应首先在制度上保证协调机制的可实施性,针对我国缺乏完善的协调机制,导致现状管理模式不尽合理,政府协调机制的执行存在困境的问题,建议加快部门间协调制度的建设,主要包括建立协调启动制度,建立部门间的协调程序制度[5]。建立部门间协调的监督和追责制度。积极推进行政协调机制的法制化进程。另外,应该明确行政首长的协调职责,健全强有力的行政首长负责制,强化行政首长对各职能部门的的领导权威。将行政首长的协调职责制度化,并作为考核相关行政首长的指标,提高行政首长对于协调工作的重视程度。
3.2 以办公室为依托,加快建立综合性的协调中心
建立综合性的协调中心是西方国家的普遍做法,这在实行大部门体制的国家几乎成为一个规律。例如英国的协同政府机制[6],德国的专门委员会制度[7],法国的委员会协调制度等。这种专业性的协调中心的建设,能有效地加强交流沟通,消除部门间的冲突,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将行政首脑的办事机构建设为综合协调中心。分析我国现在的行政体系,与国外综合性协调中心最相似的是办公室和办公厅。但是在现行的行政体系中,它们只是负责基本的档案整理和文件传递工作,并没有真正起到协调的作用。因此,提议以我国现有的办公室、办公厅为依托,建立综合性的协调中心,积极推进专业性协调中心的建设,使得办公室、办公厅能有效地加强行政机构交流沟通,消除部门间的冲突,向西方的综合性协调中心学习。不仅如此,应强调办公室作为综合协调机构的独立性和综合协调机制的长期性,从行政管理中将协调职能专业化、常态化,指导督促部门之间开展合作和监督检查,提高政府的综合治理能力。
3.3 以财政为政治资源,利用财政手段建立协调相关机制
协调的组织机构往往需要有足够的资源才能在协调中有一定的决策和话语权,这种资源体现在政府层面主要就是财政的控制权,西方社会通常把以财政手段为依托,开展部门内外协调的方式作为一种有效和理想的协调途径[8,9]。根据西方关于财政为政治资源的理论基础,以及财政手段来实现协调有统一、理性和客观等优点的实践经验[10,11,12],我国政府也提出了:“抓住财政关系是政府间关系的核心,它直接决定着政府间关系的现实状况,决定各级政府实现法定职权的能力和水平,从而决定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在整个管理公共事务活动中的地位与权威”的论点,因此,在财政资源紧缺、协调中财政资源需求较大的情况下,也可以以财政部门为依托,作为相应的协调组织机构的牵头单位,以财政作为政治资源来协调相关单位的关系,确实保证协调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4 总结
总的来说,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制定和协调中无处不在运用着协调机制,领导小组协调机制在基本药物制度推行过程中的广泛运用,注意强调了责任关系,并深入开展了对协调机制的监督工作,是我国在已有协调机制的基础上又做的大胆探索,这其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协调机制中仍然存在着包括行政体系碎片化和缺乏相关政策法规等顽固性的问题,由此来看,真正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药物制度制定和实施中的协调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改进。
摘要: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在国家大力推行新型医疗卫生改革的背景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项重点工作之一。在其制定实施过程中涉及到卫生、财政、价格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多个部门,旨在探讨基本药物制度制定实施过程中各部门的协调机制,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根据传统行政机构间协调机制的经验,分析在我国基本药物制度制定实施过程中所存在和运用的协调机制的优点与不足,并结合国内外相关经验,对基本药物制度制定和实施中的协调机制提出建议。
关键词:基本药物制度,协调机制,监督机制,责任关系,领导小组
参考文献
[1]赖静萍,刘晖.制度化与有效性的平衡——领导小组与政府部门协调机制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1(8):22-24.
[2]高轩,朱满良.我国政府部门间关系的探讨[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0(1):5-8.
[3]麻宝斌,仇赟.大部制前景下中国中央政府部门间行政协调机制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3):51-54.
[4]徐超华.健全政府部门间协调机制初论[J].法制与社会,2009(9):190-191.
[5]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6]高建华.论整体性治理的合作协调机制构建[J].人民论坛,2010(9):302-303.
[7]徐超华.政府部门间协调机制问题初探[J].武陵学刊,2010,35(3):48-51.
[8]谭融,邓雯.论德国的政府间关系[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5):90-94.
[9]谭融,罗湘衡.德国的政府间财政关系[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82-88
[10]周素红,陈慧玮.美大都市区规划组织的区域协调机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08,23(6):93-98.
[11]胡象明,陈晓正.“大司局”视野下大部制改革内部运行机制探微[J].南京社会科学,2011(5):68-71.
部门协调 篇8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会计核算,协调,对策
在全球化经济背景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部门要想获得更好地发展,必须进行改革,尤其是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这一部分的内容。在2013年,我国财政部门针对我国行政事业部门发布了新的会计准则,在这一会计准则中就增加了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这一方面内容,希望二者之间能够形成相互配合互相促进的关系。但是我国当前行政事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面临着很多的阻碍,二者之间的协调性还是相当差,本文就是针对这一问题着重研究如何促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协调发展,力求在新的经济竞争环境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协调平衡的发展。
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部门的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制度不协调
在2013年的时候,我国财政部门针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问题就发不了新的会计准则,更是明确要求我国行政事业在财务方面要开始实行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制度。但是由于多方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依旧实行的是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制度,很多行政事业单位都选择墨守成规,保持原状,不愿意去面对改革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甚至有些行政事业单位的负责人认为实施改革难度太大,麻烦太多,既不能保证改革效果,还容易影响工作效率,所以在其权衡之下,选择继续使用原来的收付实现制。但是与权责发生制相比,收付实现制存在明显的缺点:首先,实施收付实现制的行政事业单位过多的关注于对财政资金的收入和支出进行核算,重点核算每一笔资金是否准确和真实,但是对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长期资产缺乏关注和重视。其次,将精力过多放在考察财务资金收支上,导致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部门的资产账目存在虚假财务信息状况,并不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各部门对于财政资金的准确情况。
(二)会计科目设置简单,明细科目少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部门会计科目设置比较简单,大多都是通过一般预算支出科目进行核算,对于二级明细科目设置的比较少,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资金来源多样化,无法进行准确核算。即使有些行政事业单位部门设置的会计科目相对比较多,但是仍旧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关于会计科目的设置及其混乱,增大了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量,还容易导致会计核算失去准确性。
(三)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部缺乏强有力的内部审计监督
在我国,大部分公立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审计部门都没有发挥真正的审计监督作用,因为我国很多的行政事业单位部门的审计工作都缺少独立性,在开展内部审计的过程当中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行政事业内部的内部监督工作流于形式,敷衍了事。同时即使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开展了内部审计工作,也一般都是事后监督,并没有注意在日常经营过程中进行预防。
(四)财务人员素质水平比较差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部门预算改革的实施效果。但是我国很多行政事业单位部门的财务人员公及审计人员根本就不是财会财经类专业毕业,其相关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素质根本就达不到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实施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相协调的要求。这也就造成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在进行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成本高,反而效率低的问题。
二、促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问题相协调的对策
(一)实施权责发生制
在新会计准则发布之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相关负责人必须重视起来,改革的过程必然是艰难的,但是却绝对不可以不作为,固步自封。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的负责人要拿出魄力,迎难而上,在充分了解到实施权责发生制的优势和效果之后,要积极进行深化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既要关注财政资金收支的核算,还要重点关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长期资产的核算与管理。同时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部门要将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结合起来,加大部门预算的执行力度和会计核算的合理强度,清晰明确的规定部门预算的每一步都要有相应的会计核算相辅助,将责任划分到个人,一旦发现问题,可以问“责”到人,而不至于互相推诿。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内部在进行部门预算时,应该严格按照规定编写部门预算会计报表和会计核算信息表,除此之外,为了保证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部门会计核算信息的准确性与真实性,还要定期披露单位的会计报告,在报告中要附有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协调情况表,并进行重点说明,以此来增加二者之间的透明度和协调度。
(二)会计科目设置精细化,加强对资产的跟踪和管理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发展,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来源渠道越来越多样化。例如关于财政补助收入这一方面,经费拨入的方式比较多,如果在会计科目核算上只是通过简单的一般预算支出科目核算的话对于资金的支出使用情况很难清晰明了的表达清楚。因此,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部门会计核算就可以在财政收入这一会计科目下设置二级核算科目或者三级核算科目,将其会计核算科目细化。
(三)加强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和内部监督工作
进行有效的内部审计和内部工作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的重要步骤之一。因此,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部门要将内部审计与内部监督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首先在部门内要单独设置专门的审计部门。对于设置的审计部门,要保证其权威性和独立性,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设置在其最高管理之下,切实保证其重要地位。其次,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要将部门预算改革的重点放到资金的使用管理和资金的追踪管理上面,充分利用有效地会计核算资源,注重资金的使用管理能够让资金的使用透明化、阳光化,注重资金的追踪管理,能够有效遏制在长期的管理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出现虚假财务信息,影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正常健康运转。
(四)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
在现今的经济形势下,促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协调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而为了有效促进其协调发展,必须要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水平,如财务人员和审计人员的工作经验、专业才能、道德素质和组织执行能力等。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当中,要严格选择符合要求的人员,并且对于聘用的人员,要对其专业素质进行培训,只有在专业技能和思想道德两方面考核都合格之后才可以上岗工作。也可以经常邀请一些财务方面的专家为财务或者审计人员进行讲授,不断为其更新知识储备。
三、结论
总而言之,针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和会计核算协调性差的问题,必须要采取有效地策略进行改善,促进其相互配合,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彩琴.浅析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协调[J].电大理工,2015,04:54-57.
[2]李音.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协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24:72-73.
部门协调 篇9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会计核算,协调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 部门预算改革发展的深入使得其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发生显著提升。在这种背景中, 新会计准则的应用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原本的会计核算科目发生了一些变化, 这种变化使得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之间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
(一) 预算编制的原则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 基于预算改革的预算编制原则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 预算编制的绩效性原则。
这种原则是指, 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将绩效考核制度应用在自身的预算编制工作中。通过对实际预算编制环节、预算执行环节的实际情况的监控和考核保证预算质量[1]。
2. 预算编制的可靠性原则。
这种原则是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基本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充分结合以往的数据资料, 利用适宜的处理方法对收支与预算之间的平衡关系进行合理控制。
3. 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原则。
这种原则是指, 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预算编制工作的过程中, 应该通过对相关财政资金配置的合理性考虑, 促进其作用的有效发挥。
4. 预算编制的政策性原则。
这种原则是指, 行政事业单位在编制自身预算的过程中, 应该将相应的政策作为应该遵循的首要内容。政策性原则的遵循能够保证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规范性。
(二) 会计核算的概念
会计核算通常被称为会计反映, 它是指针对处于已经完成状态的会计主体的相关经济活动开展事后核算工作。会计核算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企业实际应用的会计核算形式。
(三)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特点
从整体角度来讲, 会计核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内容方面。
2. 基础方面。
与企业相比, 行政事业单位在会计基础方面的特点是收付实现制度。
3. 等式方面。
等式同样是行政事业单位与企业会计核算之间的主要区别。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等式为资产负债和净资产这三项。
4. 组成要素方面。
与企业相比,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组成要素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其是由收入、支出、资产、净资产以及负债这几种预算会计要素组成的。
二、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一) 会计核算方面
行政事业单位在该方面的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 会计核算科目设置问题。
应用新的会计准则之后,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科目设置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的片面性、局限性。这种会计核算科目设置方式与行政事业单位实际会计核算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3]。
2. 资产反映问题。
就我国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而言, 其基础为收付实现制。虽然这种制度更加便于执行, 但其核算数据处理方面的质量相对较差。应用这种制度通常会引发相应的资产数据失真问题, 进而阻碍该单位后续成本核算工作的进行。
3. 会计核算人员问题。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 会计核算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相应的工作人员。从我国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整体情况来看, 其整体业务素质水平相对较低。在实际的会计核算工作中, 其工作效率、问题处理能力对会计核算作用的发挥产生不良影响。
(二) 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不协调方面
该方面的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 会计制度与部门项目支出的协调问题
在新会计制度中, 其对拨出专款的规定为将拨出专款设置在项目支出科目之下, 而部门项目支出对其要求为将其作为以完成某项特殊任务为目的一种项目支出。二者之间的协调性问题对其统一化操作产生了阻碍作用[3]。
2. 会计制度与基本建设支出的协调问题。
基本建设支出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支出项目之一。该部分预算与会计制度之间的问题会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进行产生影响。从实际情况来看, 会计制度在这方面的要求为保证核算的独立性, 而部门预算则要求按照统一标准完成编制工作。
三、协调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作用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 协调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之间关系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实现财政收支预算平衡目的
对于资金来源为国家财政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而言, 协调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有助于其资金分配、应用合理性的提升, 其在保证预算编制实效性的基础上实现了财政收支预算平衡目的。
(二) 提高财务管理质量
财务管理工作是行政事业单位运营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之间的关系得到有效协调之后, 其财务收支情况能够得到真实可靠的反映, 其预算改革的应用对预算会计核算工作强化目的的实现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 财政资金使用率的提高有助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良性发展[4]。
(三) 提升自身职能履行水平
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重要内容, 会计核算和部门预算改革的协调会对其自身职能履行水平的提升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协调
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之间的协调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 调整传统的监督管理机制
在行政事业单位以往的发展过程中, 其财务工作监督管理机制的不合理问题是引发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之间不协调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此, 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对传统的监督管理机制进行调整和优化。当监督管理机制变得更加实用之后, 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利用该机制对部门预算的执行过程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 进而减少会计核算账务调整的次数[5]。
(二) 加设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分析表
就具有对外披露性质的单位会计报告而言, 可以通过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分析表的加设实现会计核算与预算改革的统一目的。这种调整对策具有提升会计核算信息、预算执行信息协调程度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监督质量、预算编制中相关要求的执行质量也会发生相应提升。
(三) 促进奖惩制度和考核制度的应用
为了促进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之间的协调, 可以重视对人力资源角度的利用。对此, 行政事业单位可以针对部门预算和会计核算工作应用奖惩制度和考核制度。就奖惩制度而言, 可以将该制度的应用与员工年终奖、日常工作奖励等结合起来。如果相关人员的工作质量相对较高, 则行政事业单位可以给予其一定的物质奖励或优先晋升资格等非物质奖励。在这种情况下, 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会发生显著提升。就考核制度而言, 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将该制度在会计核算工作与部门预算之间的应用结合起来。随着部门预算工作的逐步开展, 会计核算工作也会按照这个顺序和节奏逐渐跟随, 这种制度的应用可以显著促进二者之间的协调[6]。
(四) 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核算科目进行恰当调整
协调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关系的重要途径是在符合会计准则的基础上, 实现预算编制的合理化和精细化。因此, 行政事业单位应该按照统一性原则完成自身预算核算科目的划分。除此之外, 为了实现协调目的, 还应该在会计核算中加设预算外资金, 结合自身资产管理的加强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
五、结论
从发展效果来看, 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之间的协调性问题已经对其发展质量产生了影响。对此, 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应用调整监督管理机制、调整预算核算科目等对策, 实现会计核算与部门预算改革之间的协调发展。其协调目的的实现有助于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利用率的提高, 使得行政事业单位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公共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1]甄彩.浅议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的协调[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4, 03:180-190.
[2]杨洪.浅议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协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4, 11:89-94.
[3]李守军.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协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5, 27:67-68.
[4]尧晓华.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协调性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表现[J].现代经济信息, 2015, 21:203-204.
[5]石长青.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协调发展[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6, 18:62-64.
部门协调 篇10
一、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之间存在的问题
1. 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存在的问题
2014 年8 月新预算法地提出再次明确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中存在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很难协调一致。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 预算全过程缺乏必要的预算绩效评价。目前, 我国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的相关支持, 这便导致单位在利用资金时并不注重效益和产出的匹配性。因此, 对于部门地预算在其定制以及执行的过程中并不会对执行结果进行相关的绩效评价, 并给予一定的鼓励。这导致相关预算执行的结果并不是很令人满意。第二, 单位内部部门之间配合性差, 预算信息传达不通畅。由于部门预算涉及到单位内部的很多科室, 这需要各部门的配合才能顺利完成, 但是其他部门往往会误以为预算的编制是财务室的工作范围, 没有给予及时的配合, 导致财务室唱“独角戏”的局面。另外, 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是基于对单位内部各个部门的了解的基础上做出的, 如果其他部门不配合, 相关的预算即便编制出来, 它的适应性也是非常不好的, 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再者, 如果财务室对以往的经验和业务流程和规模有很好的把握, 编制的预算能够符合单位各部门的实际情况, 如果预算不能顺利的传达下去并得以有效地执行, 那么编制的预算也会成为一纸空文。不会产生实际的作用。第三, 预算审查制度缺乏。事业单位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 他们对于资金的利用效率和效果往往不会给予特别的重视, 对于预算也是一样, 他们并没有多大的动力对相关预算进行全面的审查以纠错防弊。预算审查制度的缺乏, 容易导致相关部门的松懈, 预算执行效果不明显。
2. 会计核算采取收付实现制并且相关科目设置不合理
在我国的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 行政事业单位采取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办法, 其他企业采取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方法。在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方法下, 行政事业单位在实际收到款项以及将款项发出之后再做相关的会计处理, 因此在这种会计核算基础上, 事业单位会出现虚增资产等现象, 使得会计核算不能准确客观地反映单位内部的现状以及单位资产的实际价值, 从而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核算的内容仅限于收入和支出的详细记载对长期资产的记录并不完整, 更有甚者对应有的科目不进行设置, 会计科目的缺乏使得不能很好的把握单位内部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例如,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在记录购入固定资产时, 固定资产以取得时的价值入账, 相关的费用并没有采取资本化, 仅仅列示在相应的科目当中, 并在使用期限内分期计入相关的费用和支出, 这在固定资产购入不均衡时, 会使同类事业单位之间的预算执行情况存在弊端。另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也随之增加, 这导致原来设置的科目并不能完全满足单位内部发展的需求, 因此需要行政事业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科学应对。
3. 会计核算与部门预算反映的内容存在不一致
我国政府对行政事业单位部门的预算改革工作一直在进行着, 改革的目的也主要集中在如何对部门的预算进行有效和完善的编制, 它要求经过改革后的部门预算能够全面反映单位内部资金的运行状况以及相关收入和支出的动向。在这种要求之下,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核算应当根据相关的要求来计划自己的会计核算内容, 以便为单位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但是, 在实务中行政事业单位原有的会计核算方法并不能充分反映内部的资金运动方向, 二者在反映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出入, 这严重影响了二者之间的协调性问题, 需要进一步加强二者之间的联系。
二、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协调对策
1. 全面改革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体制
在分析单位部门预算和会计核算协调性问题时, 由于部门预算自身存在的问题也会导致二者的不匹配性, 因此有必要对单位部门预算做出全面的改革, 完善相关体系, 才能促进二者的协调一致。首先, 对预算的全过程进行预算绩效评价。绩效评价能够带动相关部门员工执行预算制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在部门预算制定后, 针对预算的执行情况, 以及后续履行情况进行绩效考评, 对于预算执行有力的部分和员工进行奖励, 相反, 对于那些没有严格执行预算的部门给予惩罚。其次, 协调单位内部部门之间的联系, 为预算信息的传达建立有效的渠道。通过部门之间关系的协调和沟通, 能够使财务部对相关资金的需求情况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 在这种情况下制定的资金预算比较符合部门的实际需求状况, 能够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针对相关信息的沟通渠道, 应当在单位内部建立一个预算中心, 将本单位的预算信息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向各个部门传达, 而其他部门想要了解预算的情况下, 能够直接到预算部门咨询相关的情况。这样有利于预算信息的上传下达。最后, 单位内部的相关责任人应当建立预算的审查制度。预算审查相当于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 将部门预算的执行情况纳入到单位的监督之下, 能够形成一定的威慑力, 使相关部门在执行预算的过程中能够严格按照预算的要求对资金进行合理的分配。通过上述措施, 单位能够对预算有一个很好的把握, 从而为与会计核算的协调打下基础。
2. 完善会计核算基础与会计科目的设置
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 如果运用收付实现制能够符合单位现实的发展需要, 单位可以针对相关的业务采取不变的会计核算基础。然而, 对于那些运用收付实现制制约了经济业务的核算或者经济业务信息不能被完整反映出来的经济的业务应当采用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方法。从而对单位的经济业务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记载, 把握单位资源的流动状况, 全面准确反映出单位的财务会计信息, 有利于单位管理者据此做出决策, 将有限的资源投向那些真正需要的地方去。对于采用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基础, 单位应当设置与其相适应的会计科目, 以恰当反映相关业务的动向。然而, 对于单位内部新增加的业务, 单位应当通过对现实情况的把握和学习, 设置符合相关业务的会计科目, 并在单位内部加以推行, 对于能够帮助单位实现信息全面反映的会计科目加以保留, 对于那些无用的会计科目进行删减。由此达到单位要求实现的目的。
3. 加强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反映内容的一致性
在协调二者反映内容一致性方面, 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将会计核算的记录情况与部门预算的执行情况分析表进行比对, 分析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 并对差异情况进行分析。相关做法主要有, 单位相关负责人可以将部门预算的执行情况表附在会计报表之后, 并由相关的责任人进行二者差异的对比分析, 从而对部门核算计划进行修改。这符合《新预算法》中将政府全部收入和支出纳入到预算的新要求, 这样能够形成对单位收支的全面把握。如果查找出来的差异具有普遍性, 可以适当修改现行的会计核算方法, 从而使修改后的核算方法更加符合相关部门预算的改革方向。由此可见, 加强二者的协调是在动态中不断完善的, 只有不断修改现存的问题, 才能使二者更加有效的协调一致, 产生预期的结果, 这同样也是《新预算法》修正的精髓所在, 即在不断的实际发展过程中完善单位部门预算。
随着社会发展与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 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的改革也在加紧进行, 政府会计工作作为部门预算改革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应当充分发挥协助改革的角色。现实中二者的冲突不断, 只有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 从而发挥二者之间的协调作用, 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行政效能和资金利用效率。
摘要:随着政府职能转变的推进, 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协调问题越来越引起国家的重视。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重点在于部门预算的改革, 而会计核算是部门预算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 在实践中行政事业单位部分预算与会计核算的协调结果并不令人满意, 这为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带来了一定的阻力。本文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在协调性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提出相应的对策, 以期为行政事业单位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会计核算
参考文献
[1]杨洪.浅议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协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4 (11) .
【部门协调】推荐阅读:
部门协调会议制度01-06
多部门医疗质量管理协调制度05-3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部门协调工作机制及职责08-30
协调控制协调的方式09-05
协调能力10-24
人员协调07-20
教学协调05-08
网络协调05-13
自然协调05-15
能力协调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