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协调(共12篇)
教学协调 篇1
众所周知,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如果能够创建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那么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这将会对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直接的影响,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亦是如此。因此, 协调师生关系, 对促进体育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体育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积极协调师生关系, 以期实现促进体育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目的。下面笔者就如何“协调师生关系, 促进体育教学”谈谈粗浅的看法, 以就教于方家。
一、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示范教学与学生的练习活动应该是和谐统一的,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应是平等的, 不应该存在“师尊生卑”的现象, 它是教学相长、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自觉主动地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享受到体育带来的快乐, 并体验到体育学习和活动中的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等, 从而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善于通过体育教育教学活动, 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体育活动或游戏过程中, 逐步建立和感受到尊严, 体验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体育教师要从“师道尊严”的权威中解脱出来, 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努力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环节和游戏活动等, 使得各教学环节和游戏活动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 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从而达到促进体育教育教学的目的。
二、充分发挥体育特点, 建立和谐、快乐的师生关系
由于体育课大多在室外进行, 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机会较多, 体育教师不仅要讲一些运动常识和技巧, 而且还要进行示范。教师在进行示范时, 要将体育运动的技巧性、和谐性和美感愉悦性的特点充分展示给学生。体育教师应该尽最大努力发挥和利用体育教学的特点, 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和措施, 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毅自信、积极向上的品质。在这种与学生近距离的教学过程中, 争取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放下“架子”融入学生当中。让学生在教师面前不感到紧张、拘束, 以一种愉悦的心情参与到活动或游戏当中。当学生在体育教师面前不感到紧张、拘束时, 对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会有很大的帮助。反过来, 一旦师生之间形成了和谐、快乐的关系, 就更能够激发起学生自觉锻炼、乐于参与的愿望, 从而建立起一种长久而和谐的体育情感, 这又会促进师生关系的进一步的和谐、快乐, 从而有效地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调控学生情绪变化, 建立真诚、信任的师生关系
体育教学中, 让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兴趣是很重要的。而学生是否对某种体育活动有兴趣, 在大多数情况下, 与学生的情绪有直接的关系。学生因身体、家庭、同学关系等因素的影响, 在体育课上有时情绪不太好, 这就会影响到他对体育活动的参与。作为体育教师,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要善于观察并及时发现学生的情绪变化, 并采用恰当的方法, 调控、疏导学生的情绪, 引导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到所学内容和所进行的体育活动上, 使他们能以一种愉悦、积极的心境, 参与到体育学习和体育活动中。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如果能做到善于调控学生的情绪, 这对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和促进体育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体育教师一方面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各项体育活动, 另一方面也要多了解、多关心学生的情绪, 并对学生真诚相待, 以情感人, 信赖学生, 多鼓励、帮助学生。这样师生之间很快就能够建立起一种真诚相待, 相互信任的关系。这种师生关系的建立, 对促进体育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无疑会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亲其师, 信其道”只有形成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才能较有效地促进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因此, 我们要努力做到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体育特点, 善于调控学生情绪变化, 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快乐、真诚、信任的师生关系。做到这些, 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就会指日可待。
教学协调 篇2
【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内容,在我国共有九大商品粮基地: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江汉平原、江淮平原、太湖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登;四大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内蒙古牧区;农业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那同学们知道我国的第二大产业是什么吗?
生:.........略
师:工业。
协调课程五要素,促教学目标达成 篇3
[关键词]课程要素 协调 整合 目标 达成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1-061
数学课程资源的五要素是教师、学生、教材、资源和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材是核心,资源和环境是条件,教师是关键,学生是主体。教师若能在课堂中对这五要素进行协调整合,使之达到真正的平衡,将能使教学过程迸发出最大潜能。那么如何对这些要素进行协调整合呢?我认为必须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和教学环节,合理整合课程内容,选择恰当的环境和有效的资源进行教学。
一、协调师生两个要素
在师生这两个要素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协调和整合的主动权在教师,根据在学生。
首先,教与学要体现协同性。弗赖登塔尔指出:“指导‘再创造意味着在创造的自由性和指导的约束性之间,以及在学生取得自己的乐趣和满足教师的要求之间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由此看来,教师应把握好指导的“度”。这个“度”决定了教与学的协作深度和效度,它依赖于教师对学情的准确把握。
课堂问题要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内,这是互动协作的前提。问题太大或者太难,会使学生找不到探索的着力点;问题太小或者太容易,会使学生失去探索的兴趣。如教学“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练习课时,我设计了如下环节:
1.已知:一根绳子,已经用去它的。
问题:你是怎样理解题目的?能说出数量关系式吗?怎样画线段图?
2.已知:火车的速度比汽车的快。
问题:如果要画线段图,应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3.已知:实际烧煤比计划节约。
问题:你理解题目表达的意思吗?理解题目的关键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中的“你是怎样理解题目的?”是本课要达成的目标,但如果只提这样一个问题,学生恐怕会无从下手。而“能说出数量关系式吗?”这个问题的提出,既使学生明确了思考的方向,又突出了重点。教师最后再提问“怎样画线段图?”,可引导学生通过数形结合,用线段图直观地表示对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的理解。第二个问题是对第一个问题的延伸,解决了怎样画线段图这个难点。第三个问题放手让学生去完成,并提出理解问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数量关系,具有启发作用。本环节为学生解决稍复杂分数实际问题建立了模型,问题的设计具有层次性和可操作性,问题多但不繁冗,重点突出,非常契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教与学相得益彰,发展协调。
环节的设计也是这样,既不能小步子地“教”,又不能遇到困难不“帮”。环节要紧凑但不仓促,要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探索中有所发现,并从中积累到学习经验。如某位教师教学“观察物体”时,设计了如下核心环节:
1.出示从前后左右四个方向观察到的小熊图,让学生观察思考。
(1)让学生比较从左面和右面以及从前面和后面看到的小熊有哪里不一样。(强调方向)
(2)(打乱图片)你能快速判断每张图片分别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吗?你的依据什么?
(3)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抓住主要特征来观察)
2.出示书本第90页上四位小朋友观察小猴的场景。
(1)让学生先思考后判断,然后连线,最后汇报结果。
(2)让学生在回答时描述观察到的图形的特征。
(3)与学生一起总结观察的方法。
3.出示飞机模型和从四个不同方向观察到的飞机模型图。
(1)四人一组,每人站一个方位,说出各自看到的图形是哪一幅图。
(2)改变飞机的位置,判断其余三人看到的图,其余三人作评委。
4.回顾总结,并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去观察生活中的东西。
本课环节设计合理,铺垫到位,层层递进。第一环节的观察是为第二环节的操作做必要的铺垫,第三环节既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又检验了学生对第一、第二两环节积累的学习经验的运用水平,第四环节是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和延伸。其中,第三环节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合理拔高了学习要求,结合经验和想象,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潜能。这样的教学环节既富有趣味,又能引发学生思考;既包含个别操作,又综合了集体互动;既不使学生感到困难,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知识建构过程合情合理,对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行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生生间的互动体现协作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从而引起个性差异。要让他们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可采取小组合作、组间竞争的方式去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由于组与组之间存在竞争,优生必然会主动帮助后进生学习。生生之间进行交流探讨,会使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促进共同发展。如教学“多边形面积”时,教师可开展如下的小组学习活动:
小组合作要求:
(1)想一想,各种图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独立思考后相互说一说)
(2)摆一摆,表示出它们面积推导过程中的联系。(一个学生摆,其他学生评价)
(3)说一说,这样摆的理由是什么。(每个学生都说,其他学生评价)
(4)展示各组作品,并汇报各组学习情况。
这个小组学习活动是在复习了以前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基础上设计的。小组学习的合作性很强,因为小组中的学生都知道组与组之间存在竞争,在集体荣誉感的驱使下,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发挥自己最大的学习潜能。在“说一说”环节中,不管是优生还是后进生,他们都能通过自我评价和他人的评价去不断改进自身的不足,实现共同进步,协调发展。
二、整合课程内容要素
课程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利用网络资源,适当联系其他学科,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如教学“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时,有位教师的教学核心环节是:
1.教学例2
(1)问题:5.04乘10、100、1000各是多少?
(2)请学生说说计算结果。
(3)引导观察比较。
(4)验证。
(5)归纳。
2.教学例3
(1)学习例3。
(2)小组学习。
(3)组织交流。
习题演练时,学生的错误率很高。这是因为学生虽然知道了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但却不知道如何对小数点的移动进行正确的操作。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一定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状态,通过整合课程内容,选定最适合本班学生的内容进行教学。我认为本课的教学内容可以这样调整:把例3的教学内容放在下一课时进行,在本课时中加入小数点移动与小数大小变化间的正向与逆向对应操作,并重点训练小数点移动位数和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的方法。
三、协调环境与资源要素
教师要把多媒体、教具和学具、学校和社会环境、网络资源和其他信息源等以适当的方式和层次综合运用到课堂中来,优化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协调环境与资源要素的关键是做到适当和适度。如一位教师教学“认识整万数”时设计的教学环节如下:
核心环节1
(1)认识万级单位。投影演示计数器,师生一起随着算珠的移动认识万级单位。
(2)完善两级数位顺序表。
(3)认识生活中的“一万”,用多媒体演示如下视频:1万张纸叠起来的高度、1万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1万元钱能买多少张课桌、1万米相当于学校多少个跑道。
(4)出示一组生活中与“万”有关的数据。
核心环节2
(1)读、写整万数。结合例题教学,用动画分别演示万级和个级的数,强调整万数的结构。
(2)读写整万数练习。
核心环节3
(1)练一练。让学生分小组用计数器进行练习,并一边拨算珠。
(2)谈学习感受,小结本课。
(3)用电脑搜索与“万”相关的信息。
从以上环节可以看出,教师把相关的环境与资源充分且适当地运用到课堂中来,既有传统教具,又利用了现代多媒体设备,两者相辅相成,增进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既有学校与社会环境资源,又有综合了网络资源,大大增加了信息量。这些要素的使用非常恰当,多媒体视频延伸了课堂的触角,用动画分析整万数的结构,解决了本课的学习难点,算珠的运用也独具匠心。课堂开始时,用投影演示算珠操作,作业时用算珠操作,这样安排体现了教师的匠心——将投影算珠运用安排在课堂的开始,容易吸引学生,使其注意力集中,再后来利用算珠教学,则体现趣味性和操作性。
综上所述,教师必须运用自身的经验和知识,结合学生的经验基础和课堂实际,以合适且有效的标准多方面权衡,精心设计,灵活驾驭,使课程五要素相互协调运作,达到综合平衡的状态,最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充分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体育锻炼与教学成绩的协调关系 篇4
1. 体育锻炼可以使学生 保持充分的学习精力
什么是适宜合理的体育锻炼?从理论上讲: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一系列练习就是适宜、合理的体育锻炼。带过中三毕业班的教 师都了解,学生们在冲刺阶段的学习压力与各学科的习题量,造成他们的睡眠严重不足,从而引起的身心疲惫无以言表。如果这中间上完一节体育课,学生们虽然满头大汗,但一些学生会当着我的面由衷地发出一声“好舒服呀!”这就是体育的功能。因此,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应该很好地利用体育的特性,根据学生的日常情况, 在正常授课下,督促、引导学生在课间操和课外活动中进行1小时左右的身体素质练习。合理的体育锻炼,可以保障学生以充分的精力投入学习,使学生们更好地完成各科学业。
2. 体育成绩与文化成绩 呈正比关系
适宜的体育锻炼可以让学生保持充沛的学习精力, 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适宜的体育锻炼,到底与文化成绩之间存在一种什么关系呢 ? 举一上海市某中学的案例:
小英在老师们的眼中一直是一个刻苦努力的好学生,各科成绩都不错。小英每天放学后就匆匆回家,一直学习到深夜。她每天的生活基本上是两点一线:教室——家。这与她的理想是密不可分的,因为她想考上上海市的重点高中,再成为清华的高才生。可是,小英也有一个缺点——体质太弱,三天两头感冒,而且经常头晕耳鸣。小英的班主任找到小英,劝她加强体育锻炼,起码应该跑跑步,可是小英却不以为然。小英的父母也反对小英参加体育活动,他们认为只要学习好, 其他都是次要的。结果,在中考时,小英由于体育成绩不合格,被取消了报考重点高中的资格。而小英本人, 也因为考试时精神压力过大,身体超负荷,在考场上晕了过去,结果成绩很不理想。至此,小英一家人才后悔万分,可是为时已晚。
我对近些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七十三团金山双语中学中三毕业学生的文化成绩与体育成绩进行对比 调查,从结果不难看出:文化学习成绩与体育成绩两者相互促进是普遍现象,而文化学习成绩好,体育成绩差则是个别现象,从整体来看, 体育成绩愈好,文化学习成绩相对也愈好,文化学习成绩达到优秀和良好的中学生,体育成绩在良好以上的占大多数。
3. 集体锻炼可创造良好 的学习氛围
集体锻炼可以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为文化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毛萌老师带的一个2012届毕业班就能很好地诠释这一点。毛萌老师利用每周周五课后的时间组织本班的学生开展各 种形式的体育竞赛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团队比赛, 最终达到了不同其他班级的教学效果,不管是从一个集体的凝聚力、个体学生对教师们的亲昵态度来看,还是从全体学生的良好学习氛围、最终毕业考取重点高中的人数来看,都是其他班级不能比的。
4. 体育锻炼可为努力学 习奠定思想基础
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任何一种体育运动的成效都是学生在长期磨炼的过程中获得的。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人们所必须 具备的素质,坚强意志的形成总是和克服困难的行为相联系的。所以,长期、系统的体育活动能有效地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将这种顽强的意志运用到文化课学 习中就能加大提高学习成绩的机会。比如,体育中考中的坐位体前屈是锻炼学生们柔韧性的项目,在练习中都会伴随着不同程度的韧带肌肉拉伸产生的酸疼,有的学生就能忍受坚持,有的学生就会偷懒耍滑。在这个项目中最终能取得好成绩的都是能坚韧的学生,再看学习成绩,又都是那些学习优秀的学生,甚至是拔尖的学生, 这些学生的学习目的非常明确,因为他们能在体育运动中克服身体的不适,能克服文化学习中的困难也就是必然的。
5. 体育锻炼可提高智力 水平、促进大脑发育
体育锻炼对促进大脑的生长发育、改善大脑的功能有着积极作用,经常参加锻炼的人,大脑神经的反应速度较快,大脑皮层的分析和综合能力较强。体育运动耗氧量大,经常参加体育运动, 可以增加血液中输送氧气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的含量, 使大脑获得更多的氧气。因此,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为学生的文化学习创造良好的生理条件。
摘要: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表明,体育与学习成绩并不矛盾,适宜的体育锻炼对学生的智力与学习有促进功能,能提高记忆力,而且对学生的心理、生理成长大有益处。
教学协调 篇5
[摘要]高校建设发展过程中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两个部分,这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学校的整体发展都非常关键。但是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经常会出现一些矛盾与冲突,这对于学校的整体管理非常不利,甚至有可能影响学生的正常校园生活。针对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协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希望可以改善高校管理现状,保证高校校园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协调合作
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工作都是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这两项工作的开展本来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之间的联系也是非常密切的。但是这两项工作在开展中仍然存在很多冲突与问题,甚至已经影响到了高校管理的效率,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探讨一下。
教学协调 篇6
关键词:教学与科研;关系;演进;协调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8—0229—02
引言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其中,培养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是现代大学的根本任务和核心事业。众所周知,高校以育人为本,以人才培养为己任,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所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和途径是教学,因此,教学工作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也是整个教育永恒的主旋律。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立足之本。19世纪初,德国哲学家、语言学家洪堡认为,大学“立身的根本原则是,在最深入、最广泛的意义上培植科学,并使之服务于全民族的精神和道德教育” [1]。由此,科学研究作为大学的第二职能被正式提出,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兴起与发展则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职能在大学中的重要地位。随着大学由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大学与社会、企业的联系不断加强,科学研究的职能在大学得以进一步确立和发展,时至今日科学研究已经成为大学无法回避的责任。而随着科学研究职能在大学中的明朗,它与教学的关系也开始被学术界及高校领导和教师所关注[2]。
青年教师是高校中的活跃力量和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决定高校发展前途的重要因素[3]。高校的目标、性质和功能都决定了很多教师不仅要从事教学工作,还要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面临着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双重压力和挑战,如何协调好二者的关系,尽快提升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是高校青年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梳理教学和科研关系的演进历程基础上,分析了当前青年教师科研和教学工作的现状,并针对现状提出了协调教学和科研关系的几种途径和措施,以促进青年教师的发展。
一、教学和科研关系的演进
纵观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有关教学和科研相互关系的探讨大体经历了四个主要演进阶段:即高校萌芽期的单纯教学阶段、高校创建期的教学为主阶段、高校发展期的教学科研相结合阶段以及高校改革期的重科研轻教学阶段。
西方近代高等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高校萌芽的中世纪时期,“大学”是泛指从事知识传授或研究的各种学术团体和组织。这一时期的大学实行的是专业教育,是单纯的教学阶段,教学方法主要有读课与辩论两种。中世纪时期的大学作为历史上最早的最有代表性的独立形态的高等教育机构,孕育了近代高等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思想要素,在专业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形式等方面累积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经验[4]。16世纪欧洲盛行的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吹响了文明的号角。近代科学的问世和工业化社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为高校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提供了有利的先决条件。但此时的大学仍以教学为中心,高校虽有少量科学研究,但不仅规模较小,而且方式方法也较落后,大学并未真正承担起科研的职能。直至19世纪初,德国著名的教育家洪堡,首次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从而确立了科研作为高校第二大职能的重要地位,随即,柏林大学建立了“习明纳尔”和研究所,开拓了研究生教育的先河,实现了对洪堡教育思想的实践和创新。经历了声势浩大的改革,德国的大学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因此,洪堡思想和柏林大学模式被广泛传播移植到欧、美及东方大多数国家,许多大学纷纷将科研引入到教学当中,教学与科研逐渐结合起来。而今,知识经济的到来、科学技术的发展都使得大学不仅作为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而存在,更是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承担者,因此,各国都愈加重视高校的科研功能,如英国大学几乎没有不搞科研的教师和不搞教学的科研人员,美国则将绝大部分国家科研机构设在大学,交由大学管理。而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国际化、大众化等诸多压力和挑战,高校教学与科研被赋予新的内涵,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进一步复杂化,总体呈现重科研轻教学的状态[5]。
二、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工作现状
1.重科研轻教学,二者不能共同发展。教学和科研是高校青年教师的两个重要任务。自古以来,“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教师的主要职责,但是教师的价值不仅仅是教授知识,同时也要传播知识、创造新知识。我们希望的理想状态是做到教学和科研齐头并进,但是,在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职称评审中,权重最大的依然是科研成果,而教学方面的成绩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导致许多教师缺乏深厚的理论积累而迫切急于发表论文,致使论文质量低下,甚至沦为“学术垃圾”。
2.教学科研存在冲突,生活压力干扰工作。我们不能否认,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对立,无论教学还是科研,都需要青年教师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做,而人的时间和精力又是有限的,涉足多个领域必然导致角色冲突。如果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其从事的科研方向不太一致或偏差较大时,很可能面临“两线作战”的不利情况,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冲突将更加明显。而且,目前我国的高校青年教师参加工作时间不长、职称偏低、工资收入也相对较低,大多面临着家庭和生活的巨大压力,急需从经济上解决眼前的实际困难。这些现实的困境对于生活经验还较少的青年教师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工作、学习与身心健康[6]。加之,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内部机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部分青年教师在治学态度上缺乏严谨,心态浮躁,急功近利,教学上敷衍了事,科研成果也往往经不起推敲[7]。
三、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促进青年教师发展的途径
教学和科研是一种链条式的互为因果的关系,教学可使教师对基础理论进一步融会贯通,深入浅出,为科学研究活动打下更好的基础;而在教师向学生传授自己新的成果的同时,学生感到学知识是一种创造性行为,学生被激活的头脑和思想反过来也会给教师的研究以启迪和帮助,从而形成教学与科研、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氛围[8]。
1.科研成果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作为教学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需要有自己的科学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通过科学研究的开展和对科学问题的探索,青年教师可以把最新的研究成果介绍并渗透进课堂教学,把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不仅能够丰富、补充课堂教学内容,解决课本知识基础性强新颖性不足的缺陷,而且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带给他们更多的启迪,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增强自身凝聚力,活跃课堂氛围,这样,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才能够进一步提高。
2.教学中的问题有利于开辟科研的新方向。诸多实践表明,科学创新既需要“基础推动”,更离不开“问题牵引”。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都是由有价值的问题引出的。高校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年轻的大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青年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的科学兴趣,引导他们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这些教科书上尚无答案、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问题,无疑为教师确立科研课题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同时,有效地将本科生毕业论文与科研项目结合,既支持了毕业论文,又推动了科研和教学。
结语
在科研上富有成果的教师参加教学工作,既能使他们以最新的学术成果丰富教学内容,反过来又能在教学中夯实自身的理论基础,在科研工作中有更宽广的思路,充分体现了教学与科研最本质的联系。由此,青年教师如何实现教学科研互动、达成共同促进是不可回避的问题。青年教师必须从教学、科研、处世等多方面全方位锻炼自己、完善自身,做到教学、科研双赢,促进完善自身发展,以符合21世纪对高校人才的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1]洪堡.论柏林高等学术机构的内部和外部组织[J].高等教育论坛,1987,(2):93.
[2]王鲜萍.高校教学、科研协调发展的机制及基本方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5).
[3]王艳,耿浩然,滕新营.论适应期高校青年教师实现教学与科研双赢[J].中国教育教学杂志:高等教育版,2006,(12):116-117.
[4]周川.简明高等教育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花良凤.教学科研评价一体化——关于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8):53-55.
[6]曾宜,朱玉琴.高校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实证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09,(6):194-195.
[7]吕希奎,周小平.提升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7):108.
[8]周继香.教学科研和谐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233-235.
Humble Opinion About Young Teachers Coordinat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Teaching and Research
TIAN Xue-yi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uzhou 215011,China)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ower,how to gain win-win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is the biggest challenge for young teachers.This paper outlines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eaching and research,and analyzes young teachers’ work at present.On the basis of it,some suggestions and ways are proposed to promote young teachers’ development by coordinating the relation.
教学协调 篇7
钢琴的弹奏包含这三个过程:识别五线谱并对应实际键盘位置;控制每个音符在正确的拍点奏出足够时值;将双手有效的组合完成图像到声音转化。这三个过程分别对应的是眼、耳、脑的作用也就是视觉、听觉和脑的控制,在弹奏训练中,这三个阶段得到反复的强化,最终使得眼、耳、脑的配合在短时间达到高效。钢琴学习的这三个过程是由易到难的,首先,识别五线谱对应键盘的过程实际可触,是对号入座的,就算是孩童经过学习解决这一问题也并非难事,其次是对节拍与音符时值的理解,相比之下就稍显抽象了,声音的长度是不可触摸的,好在有时间这个量化单位,能够让我们在听觉世界里感受到声音的长度并把不同的音符定义下准确的长度,再次,脑的配合在整个过程中显得尤为高级,在视觉、听觉作用向脑发出指令后转变为肢体动作的整合,从而表达出正确的并带有自我认知的声音。
钢琴教学的初级目的就是要把钢琴弹奏的这三个过程由理论变为给学习者自身的能力,相比之下,三个阶段的训练以第三个过程最为艰难,它几乎伴随了整个习琴的过程。我们知道,音乐是由七个基本音级以无数种组合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这就意味着有多少种组合方式,我们的双手就得重新“适应”一次,这样的能力显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经过阶段性、针对性的训练来达到。那么,先撇开弹奏的其他应具备的条件,就双手弹奏的配合正确与否这一点来看,我姑且就把这样的能力称之为钢琴弹奏的协调能力。
二、基础协调能力的培养
基础协调能力的培养就是协调能力的初步训练,钢琴弹奏的基础协调能力可以从横向和纵向来看,横向的包括:双手同向运动、反向运动。纵向的包括:双手同时落键、同时抬起和双手的不同时运动。由于我们身体的构造是对称的,比如我们的双手,五指排列对称,当双手往在键盘同一个方向运动时,用的指法是不一样的, 因此我们的音阶会标注左右手不同的指法来实现横向的跑动。反向运动时,手指的顺序一致了音符却是向两个相反的方向走去,身体构造的对称对我们的实际操作造成了很多的“不便”,通过训练这种“不便”而把这个过程变得顺其自然,就是协调能力的养成。相比之下,纵向运动的训练则更加艰深,双手的同时运动是好办的,因为我们生活中更习惯于双手同时做一件事,难就难在要双手不同时运动,这其中就包含了比双手同时运动多得多的组合可能,也是基础训练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打个简单的比方,双手的不同时运动就好像我们双手各拿一支笔,同时画圆画方,这是违背我们的习惯的,而协调性的培养就是要打破约定俗成的习惯,把不可能为之的做到可能乃至自然而然。
在钢琴基础教学中,协调性的意识应尽早的告知学习者,诚然,从双手接触的钢琴的最初一刻这样的协调性已经伴随其中了, 哪怕是最简单曲谱,也会有双手的不同时运动,这时的协调性由于程度简单,弹奏起来是自然而然的,也就是没有太多的“违背”我们日常的习惯,所以关于双手配合的好坏我们并没有能感受到太多。随着程度的加深,强调协调的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以下图为例(选自拜厄):
拜厄是入门级的钢琴教材,此曲为四手联弹中的学生演奏部分,从谱例上可以看到,全曲的左手是同音反复,右手为四个短句组成,弹奏过程中,左手的同音反复是不得不断开弹奏的,除第7、12、15小节以外其余都以小节为单位断奏,而右手的旋律却是跨小节连奏的,这就造成了在左手需要断奏时右手却是连奏的,这样的区别贯穿全曲也是在教学中必须让弹奏者清晰认识到的。此曲练习时应先单独把右手的四个短句分清楚,进而将每小句中的连奏与断奏成竹于胸,再加入左手的单音。容易出现的错误是,左手的单音常常会在第三拍的时就提前松掉,这是不利于双手配合的练习的, 因为左手的停顿给了长时间的准备,那么双手就没有在谱子规定的时间空隙内支配出相应的动作。这首小曲看似很简单,可要做到谱面的要求,特别是对于初学的协调性不强的学生,要完全做到正确也是不容易的。
钢琴的教学一般来说是由断奏作为基础,再学习连奏,但很多学生进入连奏的学习后都会认为是所弹奏的练习连奏与断奏的随意结合,事实并非如此,进入连奏的学习以后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连奏就是“不能再轻易断了”,至少需要以乐句为单位尽可能保持连奏,除非标注有需要断奏的记号,如跳音、顿音等,有时尽管乐句内没有断奏记号也没有长连线时,也应保持连奏,除非遇到同音反复不得不断开弹奏。
以上谱例选自车尔尼599认音练习,曲子中的连线有目的标明了需要连奏及可以断奏的地方,这些是需要在教学中需要予以重视的部分,严格按照谱例的要求做出正确的引导。很多钢琴教材上都有认音练习,如果认音练习只用来认识音符的又何必要列出在弹奏的条目里,用讼唱的方式同样可以达到目的,任何阶段的教学都不应该是单一的,需要把三个过程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论保险教学定位与就业的协调发展 篇8
一、我国高校保险专业教学定位概述
(一) 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
在全日制保险本科教学中, 强调基础知识的培养, 要求学生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层面, 本也无可厚非。但在教学中过分强调理论学习, 无视行业发展动态和社会人才需求变化, 学时分配上以理论教学为主, 多数课程没有实践教学环节, 这就与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标相矛盾, 学校担负的应该是授人以渔的重任。目前我国高校保险专业教育中, 教学脱离实践, 定位不清晰, 培养出的毕业生无法胜任保险公司的要求, 更难以承担振兴保险业的责任, 造成保险教育资源配置的低效和专业人才培养的浪费局面。
(二) 课程内容重复滞后
现在各高校均有自己的保险教育模式, 并创建各有特色的教学体系, 若仔细研究专业课程设置却极其类似, 课程内容存在大量的重复。如均开设有《保险学》《人身保险》《财产保险》《保险法》等专业科课。《保险学》是保险专业的基础课, 也是学习其他保险类课程的基石, 几乎包揽了所有保险专业内容, 使得大量学生在学习《保险学》之后, 对其他几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下降。再加上多数高校教师在授课时各自为营, 缺乏交流合作, 忽视了保险学科之间的交叉性, 对于知识的重复教学无法合理有效调整, 极大地影响了专业教学质量。对实务性较强的、保险市场中需要大力发展的一些险种, 如信用保证保险、责任保险、健康保险等缺乏足够的重视。这类没有层次性的、雷同的、脱离实践的专业教育, 导致毕业生在就业时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 难以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脱颖而出。
(三) 教学手段单一
现在各高校重视教学硬件条件改善, 均以多媒体课件代替传统的黑板和粉笔, 但教学方式仍然沿用传统的“填鸭式”, 空洞的说教和灌输很难产生优良的教学效果。这类教学方式下, 学生习惯于拘泥课本、死记硬背, 其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 达不到保险行业人才招聘的基本条件。培养方式与实际要求的脱节直接导致毕业学生不能适应新形势就业的需要, 可见教学方式直接对学生就业的产生影响。
据估测, 我国高校每年为保险行业输送近万名专业学生, 但能进入保险界发展的不足六成, 除专业教学定位模糊的因素外, 学生的就业理念也是重要原因。
二、保险专业学生就业理念误区探析
(一) 就业标准过高
随着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迅猛增加, 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 保险专业毕业生择业心态较以前更为主动, 但大部分学生对薪资、就业单位、工作地点均有较高要求, 尤其在工作地点上, 大部分保险专业学生仍希望到大中城市和沿海城市工作, 愿意到乡镇和基层工作的很少。就业难,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期望值偏高, 理想与现实脱节, 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 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 职业定位不清
从社会就业层面看, 保险行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有内勤和外勤两种。内勤工作相对稳定, 职场环境较好, 是多数保险毕业生就业首选, 但内勤岗位设置有限, 常要求员工具有医学、会计、法律、建筑、汽车制造等相关背景, 僧多粥少, 竞争激烈。保险行业巨大的人才需求缺口在外勤人员即保险代理人, 他们工作压力大、流动频繁、社会认可程度低、行业整体形象较差, 多数保险专业学生不愿意从事此类工作, 而他们中的很多人又无法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进入其他行业。学生的择业也影射了保险实务界的尴尬局面, 提醒保险教育界, 注重行业各类岗位宣讲, 让学生提前进行职业定位, 提高成功几率。
(三) 心理素质不高
保险行业严峻的就业形势, 给毕业生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也使部分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许多学生面试时多次遭遇拒绝, 自信心和自尊心就会受到严重打击, 对自己全盘否定, 以后就不敢再去找工作, 只等着父母和亲朋好友的四处奔波。还有部分毕业生自持优秀, 挑三拣四, 错失良机。这些行为与学生的心理素质均有密切关联。在就业时, 同学们应对自身的能力和水平有一个客观的、综合性的评价, 对就业过程中可能遭遇的种种情况作出合理预期, 始终保持稳定平衡的就业心理状态, 在考试、面试中发挥出个人的最好状态, 成功就业。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 是社会主义建设中一支高素质的生力军, 政府和学校历来都重视毕业生就业问题。在保险专业教学过程中, 关注保险行业人才需求的动态过程, 探索教学定位与就业的协调发展是值得持续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保险教学与就业协调发展的方略
(一) 调整教学定位, 端正就业观念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保险教育定位为实务型, 充分面向市场的教学定位, 在教学中密切保险市场人力需求, 并在授课内容中体现。如我校保险专业学生在大一入学时就开展了专业导论课程, 其中有个专题是就业, 让刚跨入“象牙塔”中的莘莘学子, 初步了解专业发展和就业竞争, 制定大学学习目标, 明确就业方向;此外在专业课程教学中, 补充保险行业发展及就业趋势内容, 加强学生对就业的理解;在就业指导课程中,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增大创业教育的力度。我校保险教学中还注重和企业合作, 签订实习基地, 聘请保险行业资深高管为外聘教师, 发挥教育合力, 整合本地保险企业资源, 实现以教学促进就业。
(二) 分类培养, 明确定位
保险行业对于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个性化的存在, 使得教学定位中必须要贯彻分类培养的思路。把学生按素质、兴趣、潜能进行分类, 再联系合作公司, 为其定向培养的讲师、核保员、理赔专员、保险营销员, 学生在假期去公司定岗实习, 锻炼实务操作能力。“订单式”的培养降低公司的人事成本, 也是促进就业的良好方式。分类培养把保险实践活动引入到教学工作中, 以实践内容完善教学工作, 让教学与就业互相促进。对想深造的学生, 可组成考研小班, 由指定教师进行专业指导, 提高考研成功的概率。分类培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紧跟保险市场的人才需求变化, 实现教学与就业的协调发展。
(三) 鼓励辅修学习, 拓展就业渠道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当高校人才供给与保险企业需求形成一种良性均衡的时候, 资源的有效配置则实现了教育的帕累托最优化。但现实是, 供需同步快速增长的背后, 保险人力资源的矛盾难以化解:保险行业提供的职位集中在是保险代理人岗, 而绝大多数学生不愿意从事这一职业。为满足学生进入其他行业的需求, 在学生修满一定学分以后, 鼓励辅修或选修其他课程, 取得辅修或第二学位, 实现保险教学与其他专业对接, 复合型的知识结构能增强学生就业能力, 拓展就业渠道。
我国保险业进入了深度开放后的转轨发展时期, 保险业的良性发展不仅需要经验丰富的专家, 也需要有活力的青年在为行业发展添砖加瓦。我国保险专业培养应该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学校培养为基础、个人实践为补充的教育模式, 通过保险教学定位的调整优化, 真正解决当前高校保险教育中存在的疏漏, 为学生创造就业优势, 缓解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韦生琼, 兰虹.新形势下保险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定位及实现途径[D].第五届中国保险教育论坛论文集 (下) , 2009.
[2]李俊青.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分析与干预[J].教育与职业, 2010, (5) .
[3]冯文丽, 赵凯.我国保险人才供求的“两难矛盾”及保险教育创新[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 2009, (23) .
教学协调 篇9
一高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关系
1 高校中教学与科研关系简述
对于高校来讲, 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永远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如果可以协调好, 那么学校的各项工作开展也会有条不紊, 而且学校的办学质量、服务社会的能力都会进一步增强;如果协调不好, 那么高校的教学进程与科研工作就会相冲突, 结果不但科研搞不好, 教学质量也会受影响, 最终使得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开展都受到影响;对于高校教师个体来讲, 情况也是一样, 我们往往会看到这样的现象, 凡是那些可以把教学与科研关系处理好, 使他们和谐的为自身服务的教师都是那些最优秀的教师。凡是那些处理不好教学与科研工作开展的关系, 或者混为一谈, 或者偏废某项工作的绝对不会是优秀的教师, 而且不但教学搞不好, 科研也不会搞好。所以, 我们一般在高校中看到的都是要么教学与科研工作开展的都有声有色, 这是优秀教师, 而另外一种就是教学与科研工作开展的都不好, 这种情况绝对不是因为教学耽误了科研, 或者科研耽误了教学的问题, 而是不能协调好二者的关系所致。
2协调高校中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意义
教学与科研在高校的发展中来说, 表面看上去, 是属于两方面毫不重合的问题, 但其实不然。高校办学的三大任务是:“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 单纯的教学, 会使学校的教学没有基础;单纯的科研会使学校脱离办学宗旨;而教学、科研搞不好服务社会的职能肯定无法行驶, 因为服务社会要通过优质的教学为社会提供良好的教育, 通过精湛的科研为社会提供理论和物化成果促进社会进步。因此, 在高校这种特殊环境下, 教学与科研的本质相异但它们又的确是共同存在的, 不仅相互渗透, 而且还成为了高校服务同一目标的两项基本职能。新时期, 协调校中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已经不仅仅是为了某位教师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或者某所高校获得更多的教学与科研成果, 而是成为新时期高校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 学术界普遍认为, 教学与科研工作在高校中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两方面, 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首先, 从二者的对立来说, 高校做为传播知识、创造知识的主要机构, 首先是要把教学摆在首位, 只有把教学搞好才能谈得上“教书育人”, 否则教学水平不行, 那么高校最基本的只能就无法行使好。但显然, 教师大量的时间都用来搞教学, 辅导学生、批改作业, 必然会影响从事其它工作的精力, 首先就是影响科研工作的开展;如果教师大量的精力都从事科研工作, 而有的科研工作还是需要野外调查, 或者长时间驻外, 这对于教学工作的开展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一部分科研工作季节性很强, 会在一段时间内非常的集中, 工作强度大, 必然会使这一段的教学无法正常开展。
第二, 从二者的统一来说, 高校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知识创造和传播的过程, 既然涉及知识, 就需要知识与时俱进, 不断的发展, 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 知识本身也需要进一步完善[3]。换言之, 科研也需要融入更多创新的理念, 尤其是一些与科研发展紧密相关的专业或者学科, 必然会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更多新理念、新技术的融入才能使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加丰富多彩, 才会使学生感觉知识更加真实。而科研工作的开展也需要基础理论知识的支撑, 没有理论知识的支撑科研工作就成了空中楼阁, 必然无法持续发展。因此, 教学中必须要融入科研, 科学研究是使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前沿成果及时反映到大学教学内容中来的基本保证, 可以使教学工作及时把握社会发展的新动态, 以支持教学中理论的进一步创新;科研中也需要融入教学, 让科研工作从教学一线吸取到更加深厚的理论基础, 以促进科研中基础研究的深入开展。
二高校教学与科研工作深入协调开展的思路
1完善学校管理制度
“教而不研则浅, 研而不教则空”, 做为高校来讲, 不管科研能力强弱, 都要开展科研, 目的在于让我们的教学工作更加生动。在这方面来讲, 学校首先就要为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提供制度基础, 让教师开展教学与科研工作时有据可循。比如, 有的学校要求教师坐班, 也就是有课时需要上课, 没课时也需要到指定的教研室或者系办公室去“坐班”。显然, 全系 (教研室) 的教师没课的时候都坐在办公室, 或许对研讨教学工作有一定的效果, 可以交流教学经验, 但对于科研工作的开展来讲, 则毫无益处。因此, 学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放宽对教师的约束, 比如有的教师有科研工作, 就可以适当放松其坐班的时间, 或者在教师可以保质保量完成教学工作的前提下, 甚至可以不用坐班, 让教师有足够的精力去开展科研工作。
2 创新职称评定机制
在现有学校体制下, 几乎所有的学校都要依靠考核教学与科研工作来评定教师的工作成绩, 进而为教师确定职称。而不少学校都存在重科研而轻教学的状况, 因为科研可以明显的量化, 比如获得了多少科研经费、取得了几项专利、发表了多少篇不同水平的论文、承担了多少不同级别的课题等。这些科研方面成绩的取得, 一方面是教师自身可以获得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可以从职称上获得升迁的优先权, 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获得很多收获, 因为科研经费下拨后, 一般学校要提取一部分科研管理费[4]。另外, 有了科研项目之后, 学校可以获得更多的荣誉, 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和声誉, 可谓是一举多得。但教学工作则不然, 这个很难被量化, 教的好或者不好, 没有一个明确的指标可以衡量, 再者教的好或者不好, 并不能立竿见影地反映在学校的发展中, 而且在教师职称评定过程中也很难把教学水平量化出来, 大部分学校只能依靠教学工作量的多少来评比一下。而教师的收入、地位都与职称紧密相关, 关系着每位教师的切身利益, 所以教师们对职称都非常重视。因此, 要想保证教学与科研在教师心目中有同样的重要性, 那首先就要从源头上也就是职称评定的时候, 不断优化教学衡量的量化指标, 把学校对教学与科研的重视都明确地反应在职称评定之中, 引导教师协调发展教学与科研。
3 优化排课行课模式
高校一般都实行排课制度, 即这学期的期末排下学期的课程, 这样为的是保证教学工作有条不紊的展开, 对高校教学工作的开展有很大好处。但相对于科研工作来讲, 教师要想协调和发展好教学与科研工作, 必须要腾出一定的精力, 尤其是针对一些季节性强的学科, 类似农学类的大田栽培试验、水利类学科中的野外水质监测、大气科学学科中的野外空气质量监测等都存在很多的季节性和随机性。比如农学类的大田试验, 遇到雨天, 可能某些指标就需要加测, 遇到高温天气可能就需要浇水或者遮荫等处理措施。而这往往都会和排课冲突, 这时学校就需要通过优化排课行课模式来协调教学科研工作。具体来说可以针对某些季节性很强, 而且科研工作可能比较多的时期, 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工作开展的前提下减少排课数量, 也可以在一些科研工作多的时期尝试安排多人授课的方式, 让几位教学经历相似, 教学水平相当的教师同时担任一门课程的讲授, 这样可以使教学开展得更为零活。同时根据教学实践显示, 适当地更换认可教师, 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果教师再采取科学的教学措施, 利用学生对新教师的好奇心, 完全可以弥补学生更换教师带来的听课习惯问题, 而且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4 构建科研与教学工作协调开展的平台
学校促进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发展应该是深入而透彻的, 需要从多个角度同步开展。比如教学需要一些教学仪器, 科研需要一些科研仪器, 而很多时候科研仪器和教学仪器是通用的。但我们目前很多学校是教学归教学管, 一般就是教务处, 科研则归科研管, 一般是科技处, 两者互不相干。其实, 仪器的采购说到底都是国家资产, 都是为了创造知识, 培养人才而做贡献,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二者协调起来, 共同促进学校的发展。所以, 学校可以尝试搭建教学与实验仪器、实验平台的模式, 在不影响教学工作试验进展的前提下, 让科研与教学仪器共用, 构建教学科研仪器使用平台, 并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 这对于深入协调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深入发展大有裨益。
总之, 关于高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关系, 很多前人都有过经典的论述, 比如钱伟长先生很早就指出:“你不教课, 就不是教师, 你不搞科研, 就不是好教师。”由此可以看出, 教学与科研工作永远是高校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以前是, 现在是, 将来还是。虽然说科研与教学在一些方面存在冲突, 但二者的价值不难被发现, 因此,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高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开展, 让二者能够在统一的前提下, 把高校创造知识、传播知识的功能发挥得更出色。
参考文献
[1]时敬华.论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 2001 (2) .
[2]马宇.科研促进教学的认识与体会[J].金融理论与教学, 2011 (4) .
论中学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协调 篇10
1. 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现状
体育教学具有教育性、双向性、动态性、平等性的特点。师生交往中进行人格、精神、情感的相互交流, 在交往中学习;老师以学生能接受的方式教学, 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创造潜力也能使老师获得启发;体育教学摆脱教室的空间限制, 使得学生的意志、情绪等心理活动得以显现;师生虽然有人际交往局限, 但是这并不影响师生平等沟通。
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虽已得到重视, 但现状并不理想。一方面, 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真正需求。体育老师大多从自身的经验出发来设计课程教学, 没有考虑到学的过程, 学生积极性不高, 被动地学习不喜欢的项目, 达不到强身健体的功效。另一方面, 中学的学生大多处于青春期, 心理不健全, 易冲动。如果教师消极处理, 那么师生关系就容易紧张而影响教学效果。其实, 这种冲突是性格因素造成的, 如果积极地看待, 耐心地疏导, 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
2. 中学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协调的影响因素
(1) 教学因素。民主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并不理想, 老师过多表现的是霸权主义, 在言语、思想和情感上都有体现。在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中都容易出现教师专权, 进而引发师生关系障碍。多元化的教学提倡学生、老师、家长和社会评价机构共同考评和决策, 这也是民主的集中体现。单一的体育教师评价方式, 与现代教育有巨大反差, 难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心理因素。中学生面临升学的压力, 精力集中在文化课学习上而缺少对体育课的重视。这种心理上的不重视, 使得学生从根本上就缺乏上体育课的积极性而更容易产生师生冲突。
(3) 个性因素。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家庭和社会环境造就了他们的独立个性, 集体观念比较薄弱。他们在行动中不善与人交往, 在体育训练这种集体活动中显得生涩而不合群。
(4) 生理因素。生理因素造就了每个学生体育能力不同, 由于遗传和生活习惯的影响, 这部分很难改变。类似一些学生身体瘦弱无力, 或者肥胖过度、运动能力差, 都会导致学生心理负担重, 自暴自弃而不愿意与人相处。
3. 中学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协调的策略
(1) 提高教师技能。体育明星的带动效应, 充分证明了体育技能学习的榜样效应。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技能水平, 技能水平高的教师更能够在学生中树立威信, 学生的学习欲望也能够得到激发。
(2) 转变教学方式。体育教师要改革教学理念, 不能以传统教学的绝对领导地位来与学生交流。单纯地强调学生对于课堂的服从, 只能加深代际间沟通差距而不能实现师生关系的协调发展。新课改要求把学生的要求放在第一位, 在结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转变教学方式, 鼓励学生发挥个体特长、按照自身兴趣取向来发展。
(3) 改善心理状态。体能和智力发展同样重要, 只有具有健康的体魄才能获得持久发展, 所以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宣传和培养学生强身健体的意识。另外, 要调整学生的自卑心理。老师要考虑到个体差异, 有针对性地训练, 让学生在运动中提高自信心。
(4) 开展多样性的活动。体育锻炼的集体性和活动性可以促进交流, 协调师生关系。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双向沟通的过程, 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的活动才能够促进关系的升华。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中, 很多项目如羽毛球、乒乓球、篮球和排球都可形成良好的运动氛围, 让学生增强竞技意识和团队精神。
总之, 中学体育教学中, 师生关系的协调很重要, 对于教师教学的自我认同和学生技能的提升具有双重意义。在协调过程中, 更多地向学生传递终身学习和提高身体素质的理念,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 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然而, 要想更好贯彻素质教育, 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就必须协调好师生关系。本文在分析中学体育师生关系现状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出协调师生关系的策略。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师生关系,协调,策略
参考文献
[1]孔煜.中学体育教学中师生行为方式的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 2005.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协调好师生关系 篇11
【关键词】初中英语 教学 师生
针对目前初中英语教学中,部分老师对师生关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和学生逆反心理严重的现象,笔者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以师生关系为文章的切入点,通过探讨英语教学中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分析当前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并提出了个人建议。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新课程下的初中英语教学主要是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教学目标,英语不像地理与历史那样有固定的答案,学生只要通过背诵就能掌握知识,英语更不像数、理、化那样有定律可寻,学生只要掌握了定律通过周密的分析与理解就能掌握知识技巧。英语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直接影响英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主要作用有:
(一)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教育工作实践证明,初中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态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学生对英语课的兴趣主要来自对英语老师的认可。如果学生能在课堂上和老师保持良好的关系,那么英语教学的气氛也就肯定融洽,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提高注意力,从而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有益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初中生由于心理和生理正处于发育时期,学生在学校时都想得到老师的认可和欣赏。如果在英语课堂上老师对学生只是一味责怪,就会导致学生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师生关系自然就不会融洽。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能建立起和谐的关系,不但能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有益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但能激发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信任,也能使学生对老师产生尊重、敬仰。融洽的师生关系让英语课堂出现一种生机勃勃的气氛,从而形成一种愉快、生动的英语学习氛围。师生清晨相见时,自然就说一句“Good morning!”放学分开时也自然就道一声“ See you tomorrow!”老师如果发现学生状态不佳,可以通过“What's wrong with you ? ”等可以表示这类意思的英语句型来表达对学生的关心;当然,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老师也可以用英语表达,如“Say something about your family”。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师生之间在课外用英语来进行交流,从而营造出一种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二、英语教学中师生关系存在的不良因素分析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英语教学受到了学校与家长们的广泛关注。在素质教育中,英语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也逐渐暴露出一些不良的现象。比如在英语课堂上经常出现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学生思想不集中的现象,甚至有些学生对上英语课还有抵触情绪。教育心理学调查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师生关系存在严重的沟通问题。由于师生之间无法进行正常是沟通,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出现师生对抗的现象,师生关系不良,严重影响了英语教学的顺利进行。造成英语教学中师生关系不良的主要原因是:
(一)部分老师对师生关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随着《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初中英语教学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部分老师对师生关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只热衷于灌输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老套方法,机械死板的教学方式,自然导致学生对上英语课的反感,从而形成一种老师与学生对立的状态。
(二)学生逆反心理严重
目前,我国独生子女现象较为普遍,家里都是以“小皇帝”“小公主”为中心。加上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在学校一旦受到老师的批评,就容易产生出一种逆反心理,形成一种消极、抵触情绪;随着青春期的 “逆反心理”不断加强,学生在与老师相处之时自然就会生出一种敌对情绪,抱着一副“老子怕谁”的妄尊自大态度,致使师生之间关系紧张。
三、在英语教学中协调好师生关系的建议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如何进行师生关系的协调,笔者认为:
(一)把握好教学中宽容与严格的尺度
课堂是师生关系好坏的关键。英语教师在课堂上既要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又要宽容学生在学习中的错误,使课堂上形成一种师生平等的氛围。
对课堂纪律,老师应严格要求,及时对学生违纪行为进行思想教育。对于英语考试的作弊现象,不要采用当场批评方法,用课后谈心的方式,使学生明白作弊不利于学习的进步。通过旁敲侧击的方式,学生自然能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不但会欣然改正错误,而且还会对老师心存感激,从而形成良好师生关系。
(二)尊重学生
美国著名作家爱默生曾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因此,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亮点,不要因为学生英语成绩差就对学生进行全盘的否定,要懂得尊重学生的人格与自尊心,要经常对学生进行精神鼓励,在英语课堂上老师要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明白老师对他的关心与器重。只要教师能尊重和理解学生,学生自然就会对老师产生一种亲近感。
【参考文献】
[1]韦丽娜.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师生互动[J].教学交流·理论版,2009(9).
教学协调 篇12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作用
(一)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道德建设
道德建设要以“学生为本”, 在尊重个体的基础上, 既要提倡集体主义道德, 又要弘扬共产主义道德, 树立学生的更高层次的思想道德观念。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校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 引导学生在认识世界、了解各国文化, 在此基础上培养科学的道德观。同时要从自身角度出发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与意义, 放宽视野, 参与到实现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努力实现自身价值, 为社会做贡献。
(二)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环境对人的品格及道德观的形成起到了很重要作用, 因此, 学校要优化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要符合和谐社会的发展, 要有人文主义、人文关怀、尊重生命, 尊重人权。同时学校要创造公平公正的教育环境, 杜绝学术造假、考试作弊的现象。同时学校要协调各方力量, 构建一体化教育网络, 与社会、家庭教育相辅相成, 共同努力, 在多元环境中, 培养价值共识、道德共识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只有搭建家庭、学校与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才能促进学生正确道德观的形成。
(三)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创造核心的价值观
尊重文化的多元化, 尊重人权, 文化的多元化不会使社会分裂, 反而能够促进人类的文明, 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提高人的创造力。学生要承认并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 肯定民族文化间的相互作用。在文化多元化的充斥下, 汲取正能量, 借鉴国外优秀的文化, 创建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以达到学生在价值观上的共鸣, 通过核心价值的引导, 解决多元文化背景下造成的道德观、价值观混乱的现象。
(四)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强化民族文化认同感
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 高中学生要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 这样有利于了解本民族的道德精神和原则, 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可度和尊重度, 形成民族意识, 有利于增强道德教育的效果, 有利于在多元文化下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价值观。
二、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贯穿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的教学思想
(一) 改变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思想政治部分的教学中, 实施“弱教、强学”的教学模式不但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还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有利。因为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接受新知识, 还可以将知识中的情感、技能传授给学生, 而且还可以抛砖引玉。学生根据教师所讲的知识, 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延伸出一些新的东西, 尤其是政治课, 在记忆背诵的时候基本是死记硬背, 背诵记忆较为困难, 尤其是一些哲学知识, 它是基础的知识。但是如果学生能够通过想象或者是理解来记忆就会轻松很多。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由于课堂主要以教师讲课为主, 留给学生的时间非常少, 学生对于教师讲的知识并没有充足的时间梳理, 这就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所以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一定要分配好课堂时间, 力求精炼, 把更多的自由时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有时间理解和消化教师所讲的内容, 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 还能使教师拥有更多的时间去完成教学中的其他环节, 这就是注重人格培养的意义所在。
(二) 充实教学内容, 完成思想政治课堂与时俱进的转变
在思想政治课中, 学习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学的内容不够创新, 很多教学内容都比较落后, 无法满足与时俱进的要求。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注重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而这种重在培养学生人格的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有利于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为了能够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性, 应该不断地充实教学内容, 使教学的内容能够紧跟时代的潮流, 利用一些最近发生的道德事件来做例子。例如, “最美妈妈、最美护士、最美司机”等, 这些都是最好的例子, 能够向学生传达一种社会正能量, 还能够提高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 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这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低的重要原因。因此, 从教师自身的原因入手,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可以增强工作的实效性。提高教素质应从以下几点要求做起:第一, 增强教师的政治素质, 因为这是思想态度的根本。第二, 培养教师高尚的道德水平, 教师直接接触学生, 所以, 他的思想道德水平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第三, 加强教师的科学文化水平, 素质教育仍是目前我国教育发展的主流, 这不仅要求学生的专业素质, 还要求学生全面发展。所以, 思想政治教师只有增强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 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全面发展。第四, 加强思想政治教师心理素质的培养。目前很多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因此, 思想政治教师只有增强自身的心理素质才能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随着中国在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 各种文化相继进入, 充斥着人们的思想, 其中学生作为中华文化的继承者, 对他们政治素质的培养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学生的道德观建设既要符合学生的自身发展需要, 又要满足个人及他人的社会需要。所以, 在思想政治课中加强对人格的培养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佳宽.高中思想政治课人格教育策略探讨[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 2004.
[2]李菲.走进学生心灵实现平等对话培养健全人格——关于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工作浅议[J].陕西教育:高教版, 2009 (2) .
【教学协调】推荐阅读:
作文教学在协调中发展06-24
美术教学中的心育协调05-24
协调控制协调的方式09-05
协调能力10-24
人员协调07-20
网络协调05-13
自然协调05-15
能力协调05-22
协调路径05-25
协调信号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