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协调

2024-05-22

能力协调(共12篇)

能力协调 篇1

《美国十大五星上将》这本书介绍了美国仅有的十位耀眼的五星上将, 其中对马歇尔有这样一段评述:“如果说某位将军从未亲自指挥一场重大战役但又成为世界著名的将帅, 大概谁也不会相信。然而马歇尔就是这样一位军人, 他的功绩并不是在前线指挥军队冲锋陷阵, 而是在后方运筹帷幄, 调兵遣将, 协调各方关系。”这段话足以说明协调该有多么重要。

协调作为形容词, 是指配合得适当。如果用作动词, 特指协调的主体与他人 (对方) 在沟通联系中, 调整双方的立场、观点, 以求达成一致或某些方面的一致。说简单了, 协调就是办事;一个人的协调能力就是一个人的办事能力。

协调几乎涉及所有的工作及生活当中的复杂事物, 包括对内对外、对上对下、纵横交叉的交往、沟通、商洽、谈判。作为一个单位的代表, 所有涉及其他单位其他人的事情, 几乎都要通过协调去办理, 就是执法执纪这种具有主从关系的事务, 有时也得双方协调。李瑞环同志2005年9月28日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一篇文章说:“有人做过查阅统计, 当今世界使用最多的词汇之一就是协调。”

其实协调就是办事的过程, 是达到办事目的的方法、途径, 也就是过河的桥或船, 是关系到事情办得好与坏、关系到办事的效率效果的具体环节。有些事情我们可以只看结果不看过程, 但是无论什么事情, 没有过程就没有结果。所以, 这个过程就如同工厂加工产品一样, 是一个创造性的劳动, 是一个创造价值的劳动过程。

为什么有些人很会办事, 很能办事, 而有些人却不然, 这个区别就在于办事当中的协调能力有所不同。协调既然是双方的事情 (有时也可能是多方的事情) , 它的目的就是求得共识。当今社会, 不论是谁, 都很难压服人, 一般只能在协调双方立场观点的过程中感召人、感动人、启发人、影响人, 进而存异求同。当然也有协调别人未获成功甚至反被别人所说服所协调的。不论如何, 有矛盾就有统一, 有斗争性就有同一性。所以, 在协调中, 可以异中求同, 可以同中存异, 也可以求大同存小异。正如古人所说, “和羹之美, 在于合异;上下相益, 在能相济。”

协调的方式多种多样, 只要使双方的观点意见相互沟通就算作协调, 诸如会议协调、信函协调、网上协调, 但最常见的还是会面洽谈。所以, 把协调这两个字拆开来, 就是用心去办, 言语周到。这是一切协调能力乃至协调技巧的基础。《美国十大五星上将》介绍艾森豪威尔也“善于使别人接受他的观点, 善于调节不同意见, 使人感到心情舒畅, 并真心实意地信赖他。”

办任何事情做任何协调, 都要有明确的目的, 这是成功与否的前提。也即是说, 办事情首先要有一个具体明确的目标, 实现这个目标还要具备客观可能性。同时, 要做好必要的准备, 认真分析办事过程中的各种相关因素, 筹划处理可能发生的问题的预案。然后, 抓住时机, 主动攻关。正如古人所说, “夫难得易失者, 时也;时至而不旋踵者, 机也。故圣人常顺时而动, 智者必因机而发”。

在协调的过程中还要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大的原则不能改变, 否则就可能使协调受阻或被协调。当年邓小平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谈判时讲的一句名言就是, “主权问题, 不容谈判”。一些小的事情、枝节问题, 却是可以灵活变通的, 有些情况下在小节上做出让步正是为了保证原则问题的解决。这叫两利相权取其重, 两害相权取其轻。如果在双方意见相左, 无法达成一致的情况下, 取双方意见合理部分进而提出新的意见, 又使双方都能接受, 这就是中国古人所讲的中庸之道, 即“执其两端而用其中”, 这当然就是一种创新、一种突破、一种升华, 所以孔子才说“极高明者道中庸”。

如果说协调能力体现在一些技巧上, 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善于观察分析, 了解尊重对方。被誉为清朝第一外交家的郭松涛, 当年带着巡抚张亮基的信去曾国藩家请他出来组建湘军, 本来这信是他们一起商量写的, 而且郭松涛这个人“极善言词, 能把正的说成反的, 能把反的说成正的, 而且说得头头是道, 天衣无缝”, 到了曾国藩家却十几天没有当面直说, 甚至反问曾国藩“信里写的什么?”一直在旁敲侧击, 直到摸准了曾国藩的真实想法。《三国演义》里有这样的故事, 说刘备的老师郑玄“家中侍婢俱通《诗》。一婢尝忤玄意, 玄命长跪阶前。一婢戏之曰:‘胡为乎泥中?’此婢应声曰:‘薄言往诉, 逢彼之怒。’”两句诗的意思是, “为什么跪在地上?”“向他报告事情, 正碰上他不高兴。”可见, 对方的情绪与协调成败也有直接的关系。二是注意行为举止, 做到不卑不亢。因为言行举止是一个人的气质的外在表现, 也是获得对方信任尊重的要素之一。就是那个马歇尔, 二战时协调各国的关系大多靠他, 开会时“与会者都被马歇尔高瞻远瞩的气度和宽宏博大的胸怀所打动”, 所以总是服从他的意见多。尤其是单位之间重要事情的协调, 一定要谦虚谨慎, 以情感人;不卑不亢, 落落大方;讲究细节, 掌握分寸;有理有据有节, 处处体现人格魅力。三是讲究语言艺术, 体现聪明才智。协调就是协商, “有话好商量”, 不可以势压人。比如, 单刀直入, 是坦诚直爽;拐弯抹角, 是曲径通幽;幽默风趣, 能引人入胜;天衣无缝, 才有理有据。这些都要区分场合角度, 灵活运用。魏征敢直谏, 是因为唐太宗能从善如流。刘伯温看朱元璋封官太多却不敢直说, 画了一幅漫画, 一人头上长满束束乱发, 一束顶一个乌纱。朱元璋一看明白了, 说“官多法必乱”。四是掌握火候, 控制局面。很多外国人学不了中国厨艺, 是因为中国厨师一般都讲模糊概念, 比如温油、烈油, 外国人则非要问多少度。其实这正是中国人的高明处———不管多少度都在我掌控之中。协调也是这样, 有时可以一鼓作气, 痛痛快快地办完一件事情;有时则要反反复复几经周折。如果什么事都想水到渠成, 就可能“一锤子”搞砸了。有些事晚些天也不要紧, 因为时间本身也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说了这么多, 只不过是我的一些想法而已, 其实到如今我还没有听说哪个学校讲一讲协调能力问题。《参考消息》转载新加坡《海峡时报》有这样一段话:“对于有些人, 生活是新经验新知识的积累过程;而对另外一些人, 成熟的过程就是智力退化的过程。”所以, 把想到的一些事情记录下来, 就算是个积累过程。大家如果也看了, 就是咱们共同的积累过程。

能力协调 篇2

沟通协调:不可或缺的管理才能,使人迈向成功的力量。

一、高效沟通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种意识,正是由于意识不同,人与人之间,就不可能永远保持一致,难免会出现意见不同,也会出现误会与争执,不论是让别人了解你,还是你去了解别人,唯有相互沟通才能达到共识。

1.名人名言

最受尊敬CEO,全球第一CEO,美国当代最成功最伟大的企业家,通用电气公司总裁杰克•韦尔奇说:“管理就是沟通,沟通再沟通。”

2.关于管理沟通的三个50% 管理中50%的问题是因为沟通不够造成的; 50%的管理问题是需要通过沟通去解决的; 管理者50%的时间应该用于沟通。上述数据和声音告诉我们,沟通是管理活动和管理行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企业和其他一切管理者最为重要的职责之一,是人类行为的基础。但是,在现实的管理活动中,我们常遇到很多头痛的事情,如部门间无法协调,公众评价对你不利,你的想法别人无法理解,不知道如何表达不赞同的意见等,这一切说明良好的沟通能力是一个管理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因此,对管理者而言,如何提高沟通能力,创造很好的环境,是具有切实意义的重要课题。

(二)沟通的重要性

使思想一致、产生共识; 减少摩擦争执与意见分歧; 疏导员工情绪、消除心理困扰;

使员工了解组织环境、减少变革阻力; 使管理者洞悉真相、排除误解; 增进人员彼此了解、改善人际关系; 减少互相猜忌、增强团队凝聚力。

(三)何谓沟通

沟通到底是什么?目前在学术界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10多年前,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F•丹斯教授就统计过,人们对“沟通”下的定义,已达126种之多。

大英百科全书:“用任何方法,彼此交换信息,即指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用视觉、符号、电话、电报、收音机、电视或其他工具为媒介,所从事交换信息的方法。” 《韦氏大辞典》:“沟通是文字、文句或消息之交流,思想或意见之交换。”

西蒙认为,沟通就是“可视为任何一种程序,借此程序组织中的某一成员,将其所决定的意见或前提,传递给其他成员”。

沟通包含的几层意思:(1)沟通是信息的传递;

(2)沟通不仅要被传递,更要被充分理解;

(3)有效的沟通是准确地理解信息的含义,并非沟通双方达成一致的意见;(4)沟通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反馈和理解过程。

(四)沟通过程的一般模型

(五)沟通的方式

1.如何认识沟通的方式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人无法只靠一句话来沟通,总是得靠整个人来沟通。” 哈佛大学调查显示:非语言沟通涵盖了55%以上的沟通信息。2.掌握语言沟通的技巧 3.说话要讲究方法 4.要用心用脑说话

5.掌握非语言沟通的技巧

(2)接收方

先入为主(第一印象)、听不清楚、选择性地倾听、偏见(刻板印象)、光环效应(晕轮效应)、情绪不佳、没有注意言外之意。

沟通无效实例2: 2.沟通漏斗效应

3.沟通的公式

4.无往不胜的说服法 举出具体的实例; 提出证据; 以数字来说明;

运用专家或证人的供词;

诉诸对方的视、听、触、嗅、味五种感觉; 示范。

(七)高效沟通的原则

1.谈论行为不谈论个性 2.要明确沟通

你说的话一定要非常明确,让对方有个准确的唯一的理解。3.积极聆听

4.站在对方立场上 5.主动性 6.时效性

(八)沟通类别 1.向下沟通

(1)下达指令、命令的要诀

当你向下沟通时,通常是指你用口头向你的属下下达命令指正或指导他们怎样做事。下达命令,最好一次一个为原则。下达指令,要循正常管道(组织程序)。态度和蔼,语气自然亲切。谈话要“清楚、简单、明确”。

不要认为部属很了解你的话,如有可能,请他复述一遍。如有必要,可以“亲自示范”给他看。细节部分,如有必要,最好“详加说明”。

2.向上沟通

下级向上级表示自己的态度和意见的一种过程,如报告、请示或反应意见。1)下情不能上达的原因探讨

沟通渠道不顺畅、上级对下级的意见不重视、下级缺乏主动反映意见意愿。2)上级如何促进下级向上沟通

3)面对下级向上沟通时,上级主管应遵循的法则 上行沟通必须要持续不断地进行; 特殊情况除外,上行沟通不可越级; 不可有高高在上感觉;

要诚恳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对事情的看法; 要避免只挑自己想要的意见;

要从下级说话的速度、音调听出弦外之音; 要注意自己肢体语言可能带来的暗示; 要采取正确的回馈和后续行动。

((((5)和上级沟通时的建议

把上级的话,确认后,记在笔记本上;

尊重上级的面子和立场,不要当众给他难看; 有功劳要记在上级头上,避免“功高震主”; 切忌越级报告;

和新上级沟通,要避免开口闭口提及以前的上司如何如何做; 提出问题,同样提出解决方案;

对你提出的建议或决策有相当把握时,不妨表现出“信心十足”的模样; 提出你的观点、建议时,不妨“简明扼要”;

提供重大消息,最好有“书面资料”或支持性的“证据”; 意见相同时,归功于上司的英明领导;

双方意见相左时,先认同主管,再表达自己的意见,请教上司; 问题十万火急时,赶快敲定时间和老板商讨对策; 切忌“报喜不报忧”:有不利消息,就火速报告; 随时让老板明了状况,特别是在刚出状况之初。3.平行沟通

平行沟通是指在组织内各阶层间横向的一种沟通程序。(1)如何创造良好沟通的情境

跨部门沟通,要先取得其主管的许可;

每一个沟通者,要将重要结果向其主管报告。(2)平行沟通的技巧,也是跨部门沟通的成功要素 同事间要多注意礼节和人际关系;

和跨部门的高阶沟通时,先请我们的同阶主管先打电话或拜会一下; 就事论事,尽量协商出对彼此有利的结果; 有争议时,避免争吵,可请上司出面协商调整;平时要建立起互助、团队的良好默契。

二、有效协调

(一)协调能力的内涵

1.协调,正确处理组织内外各种关系,为组织正常运转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2.协调能力,是指为完成组织目标,促进工作的顺利进行,为调整好组织活动各参与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减少内耗和摩擦,缓解或化解矛盾,达到团结共事、协调合作之目的,而表现出来的组织领导艺术,它是管理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

(二)协调的分类

1.内部协调和外部协调

2.工作协调

3.人际关系的协调

是指个人或群体在交往过程中相互满足心理需要的过程。

(三)协调的主要方式 1.下行协调 2.上行协调 3.平行协调 4.组织外协调

(四)协调的基本要求

(五)协调能力的具体内容 1.有全局观念

2.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要注意下列四项:

(1)讲求语言的适用和效用。要根据语言环境和沟通对象而选择适用的语言,并注意与语气、音量、表情等因素协调配合;(2)注意语言表达的确切和简洁;

(3)注意语言的严谨和文雅。力戒前后矛盾,杂乱无章,粗俗不堪等;

(4)注意语言的动作和形象。要力戒沟通谈话时的声音沙哑、尖音、断音,以及坐立不安、摇头晃脑、手舞足蹈等毛病。

3.书面文字表达要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1)条理清晰。结构严谨,逻辑严密,条理清楚;

(2)精炼简洁。文字表达要精炼简洁,有话则短,无话则免,力戒重复和啰嗦;

(3)重点突出。要开门见山,一针见血,切中要害,重点突出,力戒长篇大论,空话连篇。

4.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

(1)善于团结是衡量沟通协调能力的重要尺度;(2)尊重他人是以沟通求团结的前提;(3)善于团结要有容人之量;

(4)能容、能忍、能谅,才能把各种不同性格的人团结在自己的周围。

5.善于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

(1)营造宽松的工作氛围是管理者能力的重要体现;

(2)软环境一般是指组织内部的团体气氛,组织内部个人与个人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成员间的工作配合是否协调等。

6.组织的软环境

(1)人际环境,包括上下级领导者的关系、平行单位之间人员的关系、领导者与下级成员的关系等。这些人员之间如果彼此了解、相互尊重、意见沟通,就能使组织形成一个上下一致、团结统一的战斗集体。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工作,管理者就可能会心情舒畅地去创造佳绩,同心协力地实现工作目标。

(2)气氛,指一种对人产生心理影响的情感环境。在一个组织内,如果成员之间的气氛是和睦的、轻松的,那么,他们的关系就比较融洽,成员之间的吸引力就强,组织内部就团结。

组织风气是由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行为规范环境。7.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1)坚持原则性,管理者应坚持以人为本、顾全大局、公平公正、实事求是等原则,不能无原则地按照自己的思想意愿行事,不能无原则不负责任地评价某些人和某些事。

(2)灵活性,在原则性为前提下的灵活性,是指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灵活运用合适的沟通方法、协调技巧,当机立断,见机行事,化解矛盾,避免冲突,缓和气氛,激发活力,增进了解,和谐关系,使本人和本组织所在的工作环境向着宽松和谐的良性方向发展。

(六)有效协调的技巧 1.互相了解对方

作为上级的管理者应做到尽量了解下级,寻求认识上的协调一致;下级管理者要积极主动地去了解上级的工作习惯、工作意图、工作方法、业务专长、性格特点等,努力配合好上级的工作,完成上级指派的任务。

尽量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作为上级领导,对下级既要严格要求,但期望值又不要太高,并应适当满足下属的各种需要;作为下级,期望上级对自己在各方面给予支持、委以重任等是正常的,但也不能要求太苛刻,应合理适度。

2.区分轻重缓急 首先,要分清是原则分歧还是无原则分歧。一般要先集中精力协调解决原则分歧和原则问题;

其次,要分清是认识分歧还是利益冲突。一般应优先解决认识问题,使大家统一认识,然后再解决利益冲突和利益矛盾;

再次,要分清是年深日久的矛盾还是新近形成、偶然发生的矛盾。一般要优先解决新近发生的矛盾和偶然发生的矛盾;

最后,要分清是孤立的矛盾还是牵扯面大、牵扯人数多的矛盾。3.彼此退让

少年柔道!手协调能力的训练 篇3

1、配合训练法

这是有目的地组织专门的练习去培养少年运动员的某两个系统或两个部位或两个肌群之间的协同功能的练习方法;还可以专门组织非常规动作的配合练习,如同侧上下肢一顺的走步或滑步或双臂一前一后绕动听口令及时换动作等等。

2、渐进训练法

由易至难,由简至繁,逐步增加练习的内容,逐步提高练习的复杂程度,可以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协调能力。例如:先做简单反应练习,后做!择性反应练习;先做团身前滚翻,再做团身前滚翻接团身后滚翻等等,优秀运动员的单个技术动作发展到连络技,都可以明显地促进协调能力的提高。

3、变换训练法

该法在训练中经常变换练习的方式、方向、节奏、力量以及其它要求,可以有效地发展少年运动员的协调能力,如打入、投入时的要求左右练习,进行有阻力的三人走动打入,交替进行向前、向后或左右侧滑的步伐移动练习等等。

4、加难训练法

这是加大练习的难度,让练习者在较为复杂的环境、较为困难的条件下完成练习的训练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发展运动员协调能力,如和体重悬殊较大的对手进行技术练习;三人打入,站桩实战等等,都可以在条件难度加大的情况下发展运动员的协调能力。

5、非常规动作训练法

通过日常或训练中不经常出现的动作,使运动员在机体各器官系统得到一定程度的协调,以及身体保持技术姿势的稳定性,在训练中结合柔道项目的具体特点提高运动员的视觉、听觉、前庭与身体本体感觉系统的能力。具体身体练习如:不习惯的各种身体练习、前后左右四个方向的兔跳练习,右(左)架!手进行左(右)架技术练习等等。

6、分析器屏蔽训练法

这是利用人为地消除一些分析器的功能而去激活另一些分析器的机能的方法。该方法是形成运动技术的一种有效方法,同时也是协调能力训练的重要方法。由于动作的合理与否决定着协调能力的好坏。因此通过某些分析器机能的提高发展协调能力是非常有效的。如让队员闭上眼睛在垫上快速滚动,尽量保持直线前进,到终点再折返跑回,这样能激活本体感受器的机能,促进提高动作的动力学和对时空参数进行控制的能力。

7、心理念动训练法

心理念动训练法是运动员通过对视觉和肌肉运动感觉表象进行思维再现的途径,掌握完成动作的合理技术,以及肌肉活动的适宜形式来提高协调能力的方法,进行念动训练时要遵循一定的教法形式。

7.1对运动的思维再现必须与动作技术的特征准确相应。

7.2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到完成动作的具体成分上

在这方面技术水平不高的少年柔道运动员在通过念动训练过程建立动作表象时,更应经常地集中注意力于一般的动作要素——动作的姿势、轨迹、节奏等要素上。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视觉与肌肉运动感觉准确性的增长,念动训练在很大程度上应该转向对动作技术、战术、节奏和各肌肉活动的协调性等更精细成分的知觉的改善。

7.3念动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各肌肉间协调配合的心理调节。运动员把注意力集中于一部分肌肉群的最大收缩,同时对其它肌肉群最大放松的能力培养要求经常有目的地进行念动训练。为解决这个问题,应使!手在训练中尽可能充分地随意放松肌肉,然后再改善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保证有效地完成运作的肌肉群紧张的能力。

秘书管理协调能力的探讨 篇4

作为一名合格的秘书, 必须具备参谋能力、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其中管理协调能力是秘书工作的核心任务。在现实的企业经营中, 秘书是辅助领导办公而存在的, 秘书对上下级关系的处理和管理协调能力关乎着企业发展决策的实行, 同时也关系着秘书工作是否成功的进展。因此, 秘书的职能不是为特定的领导服务的, 而是服务于整个企业。因此, 加强秘书的管理协调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二、秘书管理协调能力的概述

(一) 秘书管理协调能力的概念。在秘书的日常工作中, 管理协调能力是指为实现企业目标而进行的在各部分交流沟通活动。秘书往往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 需要协调人员之间的关系和资源分配, 以便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使其能够更好的工作。在秘书的管理协调能力中, 需要完成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个方面的工作, 秘书需要在管理协调之前制定一个有效的计划, 然后对计划进行组织和领导, 最后达到控制的目的, 秘书管理协调能力的高低, 关系着企业发展的顺利情况, 是企业需要重视的问题。

(二) 秘书管理协调能力的意义。秘书管理协调能力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企业领导需要进行企业内部改革的时候。秘书可以对其进行参谋, 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在企业的发展中, 秘书要处理企业内部的矛盾关系, 同时要听取企业内部的意见, 是企业发展内部沟通的桥梁。因此, 秘书管理协调能力的顺利进行, 是企业发展的可靠保证。

三、秘书管理协调能力的特点和遵循的原则

(一) 秘书管理协调能力的特点。在秘书的管理协调工作中, 秘书的工作具有服务性特点、机要性特点、间接性特点和主动性特点, 这导致秘书工作具有独特的性质, 需要秘书在进行工作时, 要掌握各方面工作的进程, 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 同时和企业内部上下级保持良好的沟通。

(二) 秘书管理协调能力遵循的原则。在秘书的日常工作中, 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才能保证秘书工作稳定的进行。首先秘书在工作时要遵守事实性的原则, 因为秘书对领导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谋作用, 如果秘书的工作失去了事实性, 就会导致领导的工作出现问题, 进而影响到整个企业的决策实行。所谓事实性原则, 需要秘书慎言慎行, 要在做出决策之前, 仔细考虑和认真分析, 以便保证企业发展的正常运行;在秘书的工作中, 还要遵循合理沟通的原则, 对于秘书的工作性质来讲, 沟通是最主要的协调技巧, 可以维持企业上下级的良好关系, 秘书在进行沟通时, 要选择合理的方式进行沟通, 否则就会影响到企业内部的协调关系。最后, 在秘书的工作中, 要遵守不卑不亢的原则, 因为秘书是企业内部沟通的桥梁, 在企业内部进行沟通时, 保证不卑不亢的原则可以让每个人都感觉到公平, 这样才能维持好和谐的企业内部关系。以上原则需要秘书在实际工作中, 要认真遵守, 努力实行, 只有这样, 才能够有效的保障企业内部的沟通, 进而可以有效的促进企业的发展进步。

四、加强秘书管理协调能力的对策

(一) 加强专业能力学习与实践。秘书加强管理协调能力, 需要不断加强专业能力的学习与实践, 才可以有效的保证工作的正确性, 从而可以有效的适应企业的发展进步, 进而可以促进企业利润的增长。秘书在工作中, 要把专业能力的学识与实践放在重点位置, 要不断增强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企业内部进行工作时, 要掌握好处理事情的方式, 不要盲目的进行处理。秘书必须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 保持合理的形象, 负责会严重影响到自身的工作效率。如在企业内部的会议中, 秘书需要进行沟通和辅助领导开展会议, 但是在会议的中途, 秘书离席去洗手间, 没有和领导打招呼, 同时, 没有把相关文件交给同事进行代为处理, 导致企业会议因为秘书的失误而中止一段时间, 导致领导十分不满意其行为。如果在会议上, 秘书与相关领导打招呼或者交由其他人员代为处理, 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闹剧。在秘书的工作中, 要不断吸收经验并且加以实践, 才能有效的增加自身的工作经验, 进而可以有效的提升自身的管理协调能力。因此, 秘书要不断对专业能力进行学习与实践。

(二) 加强观察和分析的能力。在秘书日常工作中, 需要善于观察, 同时要对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 要时常对于自身出现的问题加以反思,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身工作的合理进行, 进而可以保证企业的生产效益。秘书在工作的过程中, 要对细小的情节加以观察, 并且加以分析和思考, 在其中可以获得有用的知识信息, 另外秘书还要通过这部分信息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加以预防, 进而有助于秘书工作的发展进步。在秘书的细心观察下, 如果发现问题, 应该对其进行细致的思考, 选出合理的方案来对问题进行解决, 以便达到处理问题的最佳效果, 为企业的发展减少影响, 如果秘书发现问题时, 不进行细致的思考, 会导致企业内部的沟通不协调, 进而可能会阻碍企业的发展。因此, 在秘书的日 (下转第45页) (上接第34页) 常工作中, 要不断提高观察能力, 要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以便加强自身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工作经验。

(三) 找好角色定位。在秘书的管理协调工作中, 秘书是沟通企业内部关系的桥梁。但是在日常的工作中, 秘书要找正自身的角色定位, 处理好和领导的关系, 秘书在工作中要服从领导的安排, 但是不能盲目的服从, 对问题要有自身的见解, 如果自身的观点和领导的安排具有一定的利益冲突时, 要以合理的方式向领导反映, 以便取得良好的解决方案。在向领导反映问题时, 要理解领导的个性, 不要盲目的揭露领导的过失, 要三思而后行, 选择合理的方案向领导汇报, 才能保证问题的及时处理, 同时不会影响到与领导的沟通。因此, 在秘书的日常工作中, 找正自身的角色定位, 可以较好的促进工作的正常运行, 是秘书人员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

(四) 掌握办事分寸。在企业的日常工作中, 秘书是沟通领导与员工的纽带, 可以促进企业内部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 是企业发展的有效保障。在秘书的日常工作中, 要掌握办事的分寸, 办事要选择正确的方法, 并且在和员工的沟通交流中, 要保持语气的谦和性, 并且要对每名员工予以尊重, 这样才会致使秘书的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同时在与领导的沟通方面, 秘书的工作不能对领导低声下气, 要充分的掌握正确的方法, 要对自身具有信心, 在与领导的沟通交流中, 要表现出从容不迫的气质, 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企业内部的沟通协调, 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进步, 因此, 秘书在日常的工作中, 要掌握好办事的分寸。

(五) 掌握办事方法。在秘书的日常工作中, 秘书的工作量较为繁重, 对秘书的要求较高, 但是在日常工作中, 不要急于求成, 要掌握正确的方法, 不要对员工以权力压人, 秘书管理协调工作主要是和员工的交流和沟通, 对于不同的见解, 应该以公平的心态来对待, 以公正的态度和员工进行交流, 而不是对不同的意见进行打压, 只有抓住合理的方法, 选择适当的沟通时机, 才能准确的处理好工作任务, 从而可以保证工作任务的顺利进行, 进而可以保证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五、结语

在企业的发展中, 秘书的管理协调能力起着促进发展的作用, 是沟通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的桥梁。希望通过本文对秘书管理协调能力的相关介绍, 可以让秘书运用合理的方法加强管理协调能力, 从而可以使企业内部更加具有凝聚力, 可以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郑彩红.加强教务秘书队伍建设的途径探析[J].现代妇女 (下旬) , 2014, 12 (01) :37-38.

[2]潘小东, 张国权, 秦华.浅析新时期下高校教学秘书的管理职能及职业修养[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06 (05) :11-12.

[3]梁沛, 姚叶婷.文秘生实战能力体系构建——以天乙策划有限公司为例[J].戏剧之家 (上半月) , 2014, 05 (11) :251-252.

[4]郑美平.基于能力素质的秘书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3, 05 (25) :145-147.

组织协调能力(范文模版) 篇5

组织能力是指组织人们去完成组织目标的能力,它是领导者成功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的心理特征。良好的组织能力是公务员完成工作的保证。

组织能力可以通过以下的途径培养:

(1)培养坚强的意志,不被困难吓倒,不让失败和挫折压垮。

(2)明确追求目标。目标明确,才能增强一个人的自信,并积极排除干扰和克服心理障碍。

(3)提高知觉的能力。这是提高人的观察能力、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主要通道。(4)积累丰富的经验。经验可有效地引导人们处理好日常工作,并提高人的决策判断能力。

(5)提高记忆能力。记忆力是提高领导者管理及提取必要的信息的基本能力。

(6)勇于挑战工作重担。重要的工作经验及疑难问题的处理过程,可以锻炼、检验和表现行为人的组织才能。

(7)提高交际及沟通技巧。这可帮助一个人协调好各种人际关系,发挥组织的功能作用,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干群关系。

(8)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良好的工作习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节省时间,分清主次。

(9)培养广泛的兴趣。广泛的兴趣可扩大知识面,提高综合能力和统揽全局的能力。

(10)克服保守思想和惰性心理。可以增强人的活力,培养创新的能力。

(11)学会宽容。宽容是获得友谊与支持,营造良好人际关系及管理环境的保障。2授权能力

通过他人的努力来完成工作,是现代管理过程中常采用的基本做法。无疑,这就是授权的概念,授权并不意味着放弃自己的职责。有效的授权是领导的一项基本职责,授权意味着准许并鼓励他人来完成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领导者也自始至终对工作的执行负有责任,有效的授权可以使领导者:

(1)通过他人的努力来完成任务。

(2)与下属相处融洽,获得工作上的支持。

有效的授权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包括准备授权的管理者和准备承担此项工作的下属,当双方能就下列方面达成一致意见时,有效的授权就实现了:A.任务所涉及的特性和范围。

B.期望所达成的结果。C.用来评价工作执行的方法。D.时间方面的要求。E.工作执行所需要的相应权力。

(3)如何才能提高授权能力呢?

A.寻找合适的人选,可根据潜能、态度、人格等方面来挑选属下。

B.先与被授权者磋商。

C.先行授权。不要等问题发生后再授权,而应先行授权。

D.委派整个任务时,尽可能将整个任务委派给员工,而不是仅委派任务的一小部分,以表明你十分信任他。

E.表明对结果的期望值。在授权时,应明确向下属讲清对该任务结果的期望是什么。F.授权后应对下属予以充分的信任,一旦已授权,就要充分信任下属能做好工作。让下属自己开展工作,由他们自己决定是否需要接受你的帮助和指导。

G组织协调相辅相成,是一个集体,不可拆分。3冲突处理能力编辑

冲突产生的原因通常是人们对于同一个问题往往有着不同的看法,以及人们在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奋斗时,往往会触犯他人的利益。

冲突产生的原因有:

(1)误解;

(2)个性冲突;

(3)追求目标的差异;

(4)欠佳的绩效表现;

(5)工作方式、方法的差异;

(6)工作职责方面的问题:缺乏合作;有关管理权威方面的问题;工作中的失效;对有限资源的争夺;没有很好地执行有关的规章制度。

作为公务员来说,正确地处理与同事、上级的冲突以及下属之间的冲突是非常重要的,而面试中所考察的冲突处理能力主要是对冲突原因的理解,怎样避免冲突,以及如何妥善处理冲突。

下面介绍一下怎样避免和处理工作中的冲突:

(1)工作冲突的避免: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冲突都是可以避免的。

避免工作冲突的具体方法包括:

A.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人们的价值观、需求期望以及对问题的看法往往存在差异;

B.对他人和自己都要诚实;

C.抽出足够时间和精力与你常打交道的人多进行一些交流,更好地了解他们的价值观、信仰等;

D.不要以为你总是对的,要以为自己不对;

E.不要对不同意自己看法的人怀恨在心;

F.耐心倾听别人的谈话;

G.为人们表达某个看法和意见提供适当的渠道; H.促使人们从以往的工作冲突处理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2)工作冲突的处理:

如果某种冲突的发生没能避免,那就要采取积极的、建设性的措施来处理这些冲突。成功的处理方法必须建立在对工作冲突本身正确而充分的了解基础之上。

下面介绍五种工作冲突的处理方法。当然,在具体运用这些方法时,必须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A.否认或隐瞒。这种方法是通过“否认”工作冲突的存在来处理冲突。当冲突不太严重或者冲突处于显露前后“平静期”时采用这种方法比较见效。

B.压制或缓解。掩盖矛盾,使组织重新恢复“和谐”。同样,这种方法也是在冲突不太严重或者冲突双方都“不惜一切代价”保持克制时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C.支配式处理方式。这种方法是冲突中的某一方利用自身的地位和权威来解决矛盾。冲突的旁观者也可利用自身的权威和影响,采用类似的方法来调解冲突双方的矛盾。这种方法只有当凭借的“权威”确有影响力或冲突双方都同意这种方法时才能取得满意效果。

D.妥协。这种办法要求冲突双方为达到和解的目的,都必须做出一定的让步。使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冲突双方都必须有足够的退让余地。

E.合作。当承认人与人之间确实存在许多差别的事实之后,往往就可以通过和解的方式来处理冲突。通过这种方式处理冲突,冲突双方都会感到他们是受益者。不过要使这种方法行之有效,一方面要有足够的时间保证,另一方面还必须让员工“信任”这种方式,而且冲突双方都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

4激励下属能力编辑

作为领导者,有责任去劝说和激励下属,使他们的工作更有效,因此作为领导者,就应该懂得如何去促进工作,了解激励下属的方式,并确认自己在激励下属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应能创造促使下属达成各自目标的条件,最重要的是,针对不同的人应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对激励问题提供一个通用答案是不可能的。因此就必须了解和影响下属的动机。而动机是一种对人们认定他们自己达成满足需求目标程度的尺度。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依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与被接纳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在一般情况下,当某个层次的需求获得满足后,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通常需求不是静态的,它们根据经历和期望随时间和条件发生变化,因此作

为领导者要发现和寻找那些能激励下属、改善他们工作绩效、提高他们的积极性的手段,才会使部门工作有效开展起来。虽然并不是每个公务员都能成为领导,但在公务员面试中,考官还是会注重为国家培养领导人才的,因此说,具备这方面的素质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个人发展都是必要的。

部下的积极性一般都是由领导者激励功能的发挥和个体需要得到满足等因素产生的。通常情况下,部下的积极性包括:

第一,接受和执行组织及团体目标的自觉程度;

第二,为实现组织及团体目标的热情;

第三,在为实现组织及团体目标的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效率、聪明才智和责任心等。因此,优秀的领导及管理者,都善于将团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统一起来,将团体目标的实现与满足员工的需要统一起来,提高部下对团体目标的感受性,让部下充分体验到团体目标中包含着个人的利益。只有将这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部下才能产生积极性。

究竟怎样才能调动部下的积极性呢?要想充分调动部下的积极性,作为一名管理者还应掌握以下六个方面的艺术:

(1)高度信任。领导者对部下信任,部下才能与领导者真诚相处;管理者对部下放心,部下才会对其没有戒心。因此,领导者一定要善于用自己对部下的真诚信任来换取部下对自己的由衷敬重。其具体做法是:一是正确看待部下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勇于把重担子交给部下,从而使其鼓足干工作的勇气和干劲,在实践中得到更多的锻炼和提高;三要授予部下相应的权力,切忌大权独揽,小权也不分散。

(2)诚心尊重。诚心诚意地尊重部下,使部下时时、事事、处处都真正体验到自己的人格所在、价值所在,这是调动其工作积极性的重要一环。管理者要做到诚心尊重部下,除了在思想上要牢固树立起“政治上平等”的观念外,在日常工作中还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在自己分管的工作方面,在实施决策之前,要主动、认真地听取部下的意见。当部下的意见不完全正确时,也要注意耐心听完并认真加以分析,尽量吸收其合理成分;当部下的意见与自己的意见有明显分歧时,要冷静地思考孰是孰非,并坚持按正确的意见办;当部下的意见与自己的想法在本质上一致,只是在形式上有所不同时,就不要在细枝末节上强求按自己的意见办。二是对部下分管的工作不轻易干预,只要没有原则性的错误,就要大力支持,积极协助落实。当部下在决策前主动征询自己的意见时,也要注意先听取部下的想法和态度,切忌不加思考地随意表态,或轻易否定部下的意见。

(3)主动关心。主动关心部下是管理者的责任,也是领导艺术的具体体现。管理者对部下越关心,部下对管理者就会越尊重。当然,这里所说的关心不是简单的小恩小惠,而是从各个方面给予更多的体贴和关照。一是要关心部下的学习;二是要关心部下的思想;三是要关心部下的工作,当部下在工作中取得成绩时,要及时鼓励,并注意适时提出新的目标;四是要关心部下的家庭生活,特别是对那些自身要求严格,不愿轻易麻烦组织、麻烦领导,家庭又确实有困难的部下,更要注意真诚地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4)用其所长。作为领导必须克服私心杂念,不要害怕部下显露才能,多看部下的长处,注意用其所长,就会使其感到有用武之地,在本职岗位上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工作就安心,劲头就十足。

(5)热情帮助。作为管理者不仅要有容人之过的宽阔胸怀,而且要有帮人之难的嘉言懿行,这对于处理好与部下的关系,调动其工作积极性至关重要。因此,管理者应注意做好以下三点:一是对部下的缺点要善意地批评,对部下批评帮助时要注意场合,尽量缩小范围,减轻影响,以维护部下的自尊;二是对部下工作上的失误要主动弥补;三是对部下的过错要主动承担责任,以减轻部下的心理压力,便于其轻装上阵,继续做好本职工作。

三级物流服务供应链能力协调 篇6

(1.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学院,上海 201306;2.中国计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杭州 310018)

0 引言

作为一类典型的服务供应链,物流服务供应链正成为供应链与服务管理研究的新领域,其产生背景是某一物流服务企业在自身不能独立完成服务运作的情况下,需要从其他企业采购相应的服务能力并形成物流服务组合以完成物流功能运作.[1]由于物流服务供应链是一个新兴领域,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级物流服务供应链的能力协调方面,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也主要集中在产品供应链协调机制方面.KIRSTIN[2]研究具有不确定交货特征的供应链协调问题,分析生产商和供货商彼此独立和集中决策两种协调模式下的最优决策行为.黄小原[3]在此基础上运用主从决策理论进一步研究不确定需求情况下供应链数量协调机制,并利用离线遗传算法进行求解,获得满意的协调效果.孙荣庭等[4]研究销售商存在竞争的1∶n结构的供应链,基于古诺模型提出一种线性契约解决多销售商竞争的协调问题,并证明其所设计的协调机制可以获得集中协调机制下的供应链绩效水平.BERNSTEIN等[5]研究面向随机需求,且需求分配价格敏感情况下的销售商横向竞争的协调问题.CHEN等[6]针对单个供应商和多个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系统,研究市场需求扰动时供应链的不同协调模式.马士华等[7]以MTO型供应链为背景,建立时间价格敏感需求下的分散决策和集中决策的协调模型,并对两种协调模型进行优化求解.HSIEH等[8]研究需求和供给双方不确定情况下,由单一原材料供应商、设备制造商和销售商组成的分散式供应链的协调优化问题.刘伟华等[9]考虑具体物流服务供应链中存在物流能力匹配的要求,基于Stackelberg博弈模型,建立有/无能力约束的利润和成本模型,进一步证明无能力匹配情况下供应链相对更具成本和利润优势.YAN等[10]和CHOI等[11]采用信息更新的方法,集中分析多个阶段采购成本变动情况下的产品供应链协调与数量决策问题,为成本信息分阶段变动的供应链协调问题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之后又有部分学者将这种方法引入服务供应链协调的研究之中.桂云苗[12]和王晓立等[13]研究需求和供给不确定情况下两级物流服务供应链的能力协调问题.崔爱平等[14]提出一种基于期权契约的协调机制,研究其在主从博弈下如何对集成商和分包商的能力订购和投资决策进行有效协调的问题,并对供应链期望额外利润分配和协调机制效果进行数值检验和分析.

上述典型研究主要是基于固定和变动需求背景下,以成本、价格、交货期等为扰动因素的产品供应链协调机制为主,而在物流服务供应链领域主要以两级物流服务供应链的能力协调为主[9,12-15].有关三级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研究仅见于文献[16],该文提出一种公平熵描述利润分配原则,构建随机需求环境下物流服务供应链节点成员间收益共享系数的确定方法.本文以三级物流服务供应链为对象,研究在需求不确定情况下由单一物流服务集成商R,功能型物流服务提供商F和物流能力分包商S组成的三级物流服务供应链协调问题.

与产品供应链的协调机制不同,物流服务供应链具有两个基本特征:(1)物流能力的不可储存特性;(2)在整个物流服务供应链中,集成商居于主导地位,直接与终端市场接触.

基于这两个基本特征,首先引入市场需求这个随机变量(该变量对价格敏感),然后对不同协调方式取得最优绩效的条件进行分析,最后通过详细的数值实验分析需求、成本因素以及市场风险对不同协调模式的影响.

1 问题描述及模型建立

1.1 问题描述

在三级物流服务供应链中,R,F和S的关系为:R根据市场需求n向F进行物流能力采购,F根据自身能力将部分物流能力外包给S.R直接面对终端客户,其终端物流市场的需求具有不确定性,假设其服从某一概率分布f(n),且n对价格敏感.R需要对其物流能力销售价格P进行决策,同时根据对n的预测,确定向F采购的能力数量QR;F观测到R采购的能力数量后,基于自身利润最大化目标确定其能力销售价格R,同时,由于其能力限制,向S外包物流能力数量QF;S根据F外包的物流能力数量及其自身成本函数确定其销售价格W.为便于讨论,参照文献[16],假设F将R订购的物流能力数量全部向S进行外包,即QR=QF=Q.

1.2 符号说明及技术假设

为研究方便,定义相关符号和技术假设如下:P为R向市场提供物流服务能力的销售价格;Q为R向F采购的物流能力数量;R为F向R提供的物流能力销售价格;W为S向F提供的物流能力销售价格;G为当R采购的物流能力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时的单位能力机会损失成本;CS=cSQ+eSQ2为S的成本函数(根据文献[17],CS包含基础物流能力固定成本和物流服务能力集成与运作管理的成本);CF=eFQ2为F的成本函数(根据文献[17],CF主要来源于多种服务能力集成管理的成本);ΠR,ΠF,ΠS和ΠSC分别为R,F,S和供应链的期望利润函数.其中,P >R >W >0,G >0,cS>0,eS>0,eF>0.

技术假设1:物流服务市场是完全竞争的,R面临不确定性需求n,n的概率分布函数f(n)已知,在[n-θ,n+θ](θ为需求波动系数,θ>0)上服从均匀分布.

技术假设2:R预期的n是P的线性函数,满足n=D-kP,其中D表示一定时期内的市场规模,k>0表示价格敏感系数,因此R确定不同的物流服务价格将引起n的变动.

技术假设3:F和S不会出现能力不足的情况.

技术假设4:在三级物流服务供应链中,各节点成员都是风险中性的.

1.3 基本模型建立

根据上述参数设定及技术假设,将R,F及S的期望利润函数表示如下:

在R的期望利润函数中:第1项和第2项分别是市场需求量低于和高于能力订购量的收益;第3项为能力订购量高于市场需求量的损失(不同于产品供应链,服务产品具有无形性和易逝性,所以不产生库存也没有残值);第4项为能力订购数量少于市场需求时的机会损失成本.

2 不同协调模式分析

2.1 主从协调模式

主从(Leader-Follower,L-F)协调是物流服务供应链比较常见的协调方式,在这种协调方式下R掌握客户重要信息和市场需求状况,属于主导方,F和S是跟随方.R首先进行决策,F观察到R的决策后跟随决策,最后S进行决策.以下基于L-F协调模式,分析各节点企业最优决策的条件.

根据逆向归纳原理,首先对式(3)求Q的一阶条件,得

将式(4)代入式(2),并求ΠF的一阶条件,得

将式(4)和(5)代入R的期望利润函数,通过ΠR的一阶条件,可得R的最优价格P*和最优采购数量Q*.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R获得最大期望利润:

根据式(4)~(7)可求得 R,F和 S的最优策略((P*,Q*),R*,W*),将其代入各自期望利润函数可得到各自最优期望利润.

2.2 集中协调模式

在这种协调方式中,由R,F和上游S构成的三级物流服务供应链中,各成员实现信息共享,利用全部信息进行统一决策,实现系统整体利润最大化.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物流服务供应链的期望利润函数为

由式(1)~(3)得

命题1在集中协调模式中,当θ≤k2M(eS+eF)+kM(M=P+G)时,ΠSC存在最大值.

证明物流服务供应链期望利润ΠSC存在最大值,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由Q∈[n-θ,n+θ],n=D -kP,易得条件①成立;由各基本参数取值范围知,条件②显然成立;分别将Q=n-θ和Q=n+θ代入条件③,使该式成立,可得θ≤k2M(eS+eF)+kM,其中M=P+G.证毕.

从整体物流服务供应链期望利润函数可以看出,在进行集中协调时,F的销售价格R与S的销售价格W对整体物流服务供应链的期望利润没有影响,R和W主要调节整个供应链内部不同节点企业的利润分配.在相关参数满足条件①~③的前提下,整个供应链的最优销售价格P*和采购数量Q*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集中协调取得最优的系统期望利润

根据以上两式求得集中协调下的系统最优策略(P*,Q*),将其代入期望利润函数可得集中协调下的最优期望利润.

2.3 数量协作联盟协调模式

命题2在R,F和S分散决策情况下,各自都基于自身期望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进行决策,物流集成商根据市场需求预测决定P和Q,F和S决定提供R和W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若三方通过相互协商,可以使R希望采购的能力数量与F愿意提供的数量以及S最终提供的数量一致,本文定义这种协调模式为数量协作联盟.

证明首先,根据R期望利润函数公式(1),同命题1证明相似,当θ≤kG时,ΠR存在最大值.

在R的期望利润函数存在最大值的基础上,其决策变量(P,Q)满足以下一阶条件时,R获得最优期望利润

根据式(13),R希望采购的能力数量

根据F期望利润函数式(2),对其求一阶条件得F提供的能力数量

同理,根据S期望利润函数式(3),对其求一阶条件,得S可提供的能力数量:

三级物流服务供应链可通过内部节点企业物流能力转移R与W的调整,使得三者能力数量需求和供给达到一致,这种协调模式有别于传统的收益共享或者数量回购协调模式,它无须借助外部新增契约参数,主要通过内部节点企业基于竞争协商的方式达到整体绩效的提升.

3 数值实验分析

为进一步考察三级物流服务供应链不同协调模式对整体绩效的影响,通过一系列详细的数值实验,对比分析不同协调模式的有效性.数值实验按前文所分析的3种协调模式分别建立数学模型,用MATLAB 7.0编程求解.为分析不同协调模式中k,θ,eS,cS,eF对三级物流服务供应链中各成员期望利润及不同供应链成员最优价格的影响,分别将上述参数在一定取值(见表1)下供应链各成员的期望利润进行对比,表2~8为所有数值实验结果.

表1 三级物流服务供应链相关基础参数取值

根据表2~8的实验结果,得到相关结论如下:

(1)随着k的增加,在L-F协调模式和数量协作联盟模式下,R,F和S的最优定价以及R的最优采购数量均下降;同时,整体供应链绩效也下降.这说明随着k增加,市场对价格越敏感,物流服务供应链中各成员为规避市场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会选择降低各自的决策数量.

(2)θ增加时,在L-F协调模式和数量协作联盟模式下,R的P和Q,F的R及S的W都增加,这说明随着需求波动的加大,供应链各成员为确保自身的期望收益,都会不同程度地提高各自的决策值.

表2 k对不同协调模式下供应链绩效的影响

表3 k对不同协调模式下物流服务供应链各成员最优价格的影响

表4 θ对不同协调模式下供应链绩效的影响

表5 θ对不同协调模式下物流服务供应链各成员最优价格的影响

表6 eS对不同协调模式下供应链绩效的影响

表7 cS对不同协调模式下供应链绩效的影响

表8 eF对不同协调模式下供应链绩效的影响

(3)根据表 2,4,6 ~8 的数值结果,无论 k,θ以及各项物流能力成本参数如何变动,数量协作联盟均可获得集中协调模式下系统最优绩效,说明数量协作联盟是物流服务供应链分散决策下优良的协调模式.在该模式中,供应链各成员通过相互协商,可使物流能力数量的需求与供给最终达成一致,从而保证最优的系统绩效.这种数量协作联盟协调机制与著名的 Vickery-Clarke-Groves机制的协调方法相类似.

(4)根据表6~8的分析,3种协调模式的数值结果均显示:随着F和S成本参数值的增加,整个服务供应链绩效都降低;但随着S成本的增加,其期望利润增加;同样,随着F成本的增加,其利润也相应增加,但整体供应链期望利润下降.这说明随着整个物流服务供应链上游基础物流能力成本的增加,基础能力提供商的期望利润有所提高,但由于R同时面对上游基础能力成本的增加和下游市场不确定性的双重影响,其期望利润下降比较明显,最终导致整个供应链期望利润降低,上游提供商基础物流能力成本的变化对整体供应链绩效影响显著.

(5)各种情况下数量协作联盟的协调效果均优于L-F协调,并且可以取得集中协调模式下的期望利润水平,是一种较好的三级物流服务供应链协调模式,本文证明该模式的可行性,可以在实际中得到进一步应用.此外,数值实验也显示,数量协作联盟在实现系统绩效提高的同时,供应链内部各节点企业利润的增加并不一致,S增加最多,R次之,而F出现下降.因此,对于新增利润必须引入有效的再分配机制,以确保在满足个体理性约束的基础上,各成员企业的收益不小于L-F协调模式下各自的收益.同时,对新增利润的分配需要进一步考虑各成员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地位及其谈判能力,这也是保证数量协作联盟有效实施的重要条件.

4 结束语

研究由物流服务集成商,功能型物流服务提供商和物流能力分包商组成的三级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协调问题.对整体物流服务供应链的运作模式和不同协调方式下各供应链成员取得最优绩效的条件进行分析,证明数量协作联盟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通过大量的数值分析对比市场不确定因素和各种成本因素对不同协调方式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市场不确定性因素都会导致3种协调方式下的整体供应链绩效的降低;上游基础物流能力成本的变化对整体供应链绩效影响显著;不同情况下数量协作联盟对三级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协调均能够取得集中协调模式下的期望绩效,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可操作性,是比较理想的协调方式.下一步的研究可以拓展到其他不确定需求情况,以及考虑功能型物流服务提供商和物流能力分包商都存在能力不足等相关问题.

[1]刘伟华,季建华.服务供应链:供应链研究新趋势[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2-3.

[2]KIRSTIN Z.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with uncertain just-in-time delivery[J].Int J Production Econ,2002,77(1):1-15.

[3]黄小原.供应链模型与优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孙荣庭,孙林岩,李刚.不确定需求下多零售商竞争的供应链协调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0(2):49-58.

[5]BERNSTEIN F,FEDERGRUEN A.Decentralized supply chains with competing retailers under demand uncertainty[J].Manage Sci,2005,51(1):18-29.

[6]CHEN Kebing,XIAO Tiaojun.Demand disruption and coordination of the supply chain with a dominant retailer[J].Eur J Operational Res,2009,197(1):225-234.

[7]马士华,王福寿.时间价格敏感型需求下的供应链决策模式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6(3):13-19.

[8]HSIEH Chung-Chi,WU Cheng-Han.Capacity allocation,ordering and pricing decisions in a supply chain with demand and supply uncertainties[J].Eur J Operational Res,2008,184(2):667-684.

[9]刘伟华,季建华,包兴,等.物流服务供应链两级能力合作的协调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30(2):149-152.

[10]YAN H,LIU K,HSU A.Optimal two-stage ordering policy with Bayesian information updating[J].Production & Operations Manage,2006,12(1):30-45.

[11]CHOI T-M,LI D,YAN H.Optimal two-stage ordering policy with Bayesian information updating[J].J Operation Res Soc,2003,54:846-859.

[12]桂云苗.需求不确定下物流服务供应链协调[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9,15(12):2412-2438.

[13]王晓立,马士华.供应和需求不确定条件下物流服务供应链能力协调研究[J].运筹与管理,2010,20(2):44-49.

[14]崔爱平,刘伟.服务物流供应链中基于期权契约的能力协调[J].中国管理科学,2009,17(2):59-65.

[15]崔爱平,刘伟.基于能力分工与合作的LSSC协调[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08,29(2):43-47.

[16]刘伟华.三级物流服务供应链最优收益共享系数确定方法[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0,45(5):811-816.

能力协调 篇7

关键词:球类活动,幼儿,动作协调性

球是幼儿非常喜爱的体育器械之一, 球的种类繁多, 如篮球、皮球、布球、足球、纸球等等。球类活动可有效地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 对于发展幼儿身体运动能力、手眼协调能力、手脚协调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但不少幼儿教师没有意识到发展幼儿动作协调能力的重要性, 缺少球类活动的规划和设计, 没有阶段性和针对性, 因此球类活动常常局限于简单的拍球、抛球的单一玩法, 不能满足幼儿不同年龄段的兴趣和身体发展的需要。

我们根据《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利用多种活动发展幼儿身体平衡和协调能力, 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锻炼幼儿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的要求, 结合本园幼儿特点, 合理设计不同年龄段球类活动的内容,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以球类器械为主的球类活动, 训练幼儿的动作协调性, 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效果。我们的设计和具体做法是:

一、2~3 岁:跑起来!

2~3 岁幼儿年龄较小, 自控力较差, 比较好动, 喜欢模仿和重复成人或小朋友的语言、动作, 行为明显受情绪支配, 注意力不易集中, 大骨骼、小肌肉发展也不完善, 但对球类游戏特别感兴趣。选择的球类器械主要是轻且较软的球类, 如布球、纸球、小皮球等。在玩球时主要表现为:喜欢把球扔来扔去追着跑, 或是抱球看别人玩。针对这种情况, 实践中开展较多的是在情景中让幼儿捡球、滚球、扔球、踢球、传球等简单的活动。

1.球类活动设计

2.活动示例:“快乐赶小猪”

活动一开始, 我以故事导入:“贪玩的小猪出去玩了很久都没回家, 猪妈妈找了很久都没找到, 请小朋友们来帮忙把小猪送回家。”幼儿游戏时积极投入, 虽然开始活动时部分幼儿动作缓慢、不灵活, 但经过几次活动练习后, 幼儿都能很快地帮猪妈妈把小猪送回家了, 而且有的幼儿的技巧性和灵活性非常突出。

根据2~3 岁幼儿的年龄特点, 在进行球类运动的时候不应该更多地关注幼儿球类运动技能方面的培养, 而应该更好地关注幼儿对球类游戏兴趣的激发, 活动中通过让幼儿在走、跑、赶球中也体会球类游戏带来的快乐。“快乐赶小猪”是我国传统的民间体育游戏, 也是幼儿非常喜欢的球类游戏活动。“快乐赶小猪”可以发展幼儿的身体平衡能力, 提高动作协调能力。根据2~3 岁幼儿活泼好动, 喜欢跑、跳的年龄特点, 活动在以往赶小猪游戏的基础上加大难度, 增加游戏的趣味性。设置“快乐赶小猪”的游戏活动, 让幼儿拿羽毛球拍赶小球绕过障碍后到终点, 以促进幼儿平衡能力的发展, 提高幼儿控制能力, 发展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二、3~4 岁:抛起来!

3~4 岁幼儿在身体和动作发展方面有一定的提高, 身高、体重方面都有相应的增加, 他们的体质得到了锻炼;幼儿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已经比较自如, 动作的协调性、灵敏性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但体力和身体素质仍比较薄弱, 对动作的掌握时多余动作较多, 大肌肉发育不完善, 小肌肉群未充分发展, 能够理解简单的运动规则, 模仿性也较强。由于幼儿年龄特征, 他们愿意参加球类活动, 如幼儿园开展的拍球、近距离投球、传球等活动。

1.球类活动设计

2.活动示例:“好玩的球”

在3~4 岁幼儿“好玩的球”体育活动中, 利用幼儿已有的玩球经验, 让幼儿自由选择皮球或篮球, 尝试用多种方法玩球, 层层递进, 在开放的环境中幼儿用拍球、抛球、踢球、两人滚接球和合作抱球走等多种方法进行玩球, 激发了幼儿玩球的兴趣。

活动中体现幼儿的主体性, 让幼儿用自己喜欢的球类和玩球方式, 充分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 让能力不同、水平不同的幼儿都有选择权, 能力强的幼儿可选择较硬的篮球, 能力稍弱的幼儿可选择皮球。满足幼儿的不同需要, 尊重其“最近发展区”, 让幼儿通过选择不同的玩球方法进行自我挑战, 取得成功的喜悦, 体验参与体育活动的乐趣。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倡导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其基本动作, 提高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好玩的球”活动正是尝试用多种方法玩球, 通过幼儿自由探索球, 尝试用拍、滚、抛、踢合作等进行探索。进一步提高幼儿身体的灵活性、协调性能力, 激发幼儿对玩球的兴趣。因此, 在球类活动设计时教师应根据幼儿现有水平创设情境, 提供材料, 如平衡木、山洞, 设计“送球宝宝过河“”袋鼠宝宝回家”等活动, 让幼儿在每个球类活动中保持浓厚的兴趣。

三、4~5 岁:拍起来!

4~5 岁幼儿骨骼进一步发育, 初步形成了动作概念, 动作表现为逐渐放松、协调、连贯和准确, 多余动作逐渐消失, 但动作还不够熟练和精确。随着社会的发展, 能够参与集体合作, 并按规则完成动作, 但规范意识和合作意识较薄弱。幼儿在球类游戏时对球的控制能力有了提高, 也喜欢探索球的多样玩法, 喜欢创新, 有创造性, 活动中探索花样玩法。幼儿都喜欢模仿, 幼儿兴趣浓厚, 参与的积极性也高, 幼儿自主探索的这一方式, 改变了“教师教, 幼儿学”的老模式, 成为“幼儿当老师, 我们大家来学”, 他们很有成就感, 建立自信心, 很快花样越来越多, 学会了蹲拍、跳拍、转拍、左右手拍、上下台阶拍等等。

1.球类活动设计

2.活动示例:“篮球对抗赛”

在“篮球对抗赛”活动中, 首先, 部分教师带领幼儿玩游戏:听哨音, 抱球“慢、快跑”游戏, 球操准备;基本部分起初幼儿进行熟悉球性练习, 幼儿两两一组玩“抢球游戏”, 教师强调“小朋友从左抢球, 你就往右边躲”。其次, 幼儿根据教师指令拍球:教师手拿红旗指示幼儿向上、向下、向左、向右、转圈拍球的动作。最后, 幼儿尝试拍球绕障碍, 障碍由一队幼儿担任, 另一队幼儿拍球穿过障碍, 要求担任障碍的幼儿脚不能移动, 身体上部可自由动。结束部分是放松活动, 幼儿做放松手臂和手指、体前屈和蹲起等动作, 指导幼儿做甩甩手、拍拍腰、捶捶背等动作。

幼儿掌握了一定的拍球技能, 经过多次学习, 他们的拍球水平普遍提高, 单一的拍球活动已经不能很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因此尝试设计“篮球对抗赛”, 让幼儿尝试垫高拍球、半蹲拍球、左右拍球、转圈拍球, 通过方位的变化既让幼儿保持对拍球活动的兴趣, 又锻炼幼儿动作的协调性, 增强幼儿对球的控制能力, 并借此全面锻炼幼儿的身体。活动中, 教师发现幼儿喜欢尝试并乐于接受挑战。

因此, 活动中的设计要不断给幼儿提供一定的挑战性, 在场地设置不同障碍, 如幼儿绕着木桩拍球, 幼儿可站在较窄的平衡木上拍球, 幼儿可在高低不同的梅花桩上拍球等。活动设计上, 注重给幼儿提供合作的机会、挑战性的游戏, 如“篮球对抗赛”, 活动中幼儿像螃蟹走路一样拦截对手, 幼儿每每都玩得开心。

四、5~6 岁:玩起来!

5~6 岁幼儿动作的灵活性增强, 能较熟练地做大肌肉运动, 会多种玩球方法, 平衡能力提高, 能攀爬、滑行等, 精细动作机能得到较大提高, 身体控制能力增强, 有集体运动竞争的意识, 合作意识增强, 规则意识增强, 逐步能遵守集体制定的行为规则。

1.球类活动设计

2.活动示例:“蹦蹦跳跳球”

在“蹦蹦跳跳球”的活动中, 幼儿尝试把握平衡, 站在跳跳球上双脚夹紧球, 踩在踏板上向上跳动, 以提高幼儿的平衡力和弹跳力。活动中幼儿自由探索体验玩跳跳球。当幼儿第一次看到跳跳球时很疑惑:“咦, 这是什么, 怎么玩呢?”闪现的是满眼的惊奇。有的幼儿不知道怎么玩, 有的幼儿把它当作陀螺放在地上转, 有的幼儿把它当成有翅膀的皮球放在地上来拍, 还有的幼儿把它放在头上来顶。有几个幼儿拿着跳跳球准备跳, 可刚站上去没掌握平衡就掉下来了。第一次活动, 幼儿尝试踩跳跳球时把握不了平衡, 就借助操场边的护栏, 扶住护栏踩上去, 站稳了再开始向上跳。经过多次尝试, 幼儿都能够扶住护栏向上连续跳十七八下了。第二次活动, 幼儿的能力不断提高, 可以慢慢放手, 不借助护栏向上跳了, 能够自己想办法站上去且原地跳四五下了, 幼儿会兴奋地说:“老师, 我能自己踩上去跳了。”第三次、第四次活动时, 发现一些能力较强的幼儿能够踩跳跳球原地跳或行进跳二三十下了, 幼儿会很自豪地说“:老师, 看我能跳好多个了。”幼儿在操场上边跳边数着。

跳跳球是幼儿园一种新型的球类体育器械, 幼儿对跳跳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跳跳球活动在幼儿园球类游戏中的运用使幼儿园的体育锻炼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在“蹦蹦跳跳球”活动中, 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创造力、想象力, 有效地提高了幼儿身体素质。同时, 教师给孩子创造了较为宽松安全的游戏环境, 让幼儿自由地进行球类游戏, 让幼儿在探索、尝试中生成他们喜爱的球类运动, 在玩中学习, 在玩中健康成长。

五、满意的实践效果

幼儿园通过球类活动的实践, 有效地促进了幼儿动作的灵活性、协调性、判断力、创造力的发展, 使幼儿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 幼儿对球类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乐于积极地参与球类游戏活动, 同时积累了关于球类运动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产生了良好的游戏规则意识, 并能运用多种辅助材料进行球类游戏, 球类活动带给幼儿无限的快乐和满足。

实践说明, 球类活动是有效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活动之一,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并遵循“一物多玩”“物物结合”的原则, 合理地设计球类活动内容和形式, 对于发展幼儿协调能力非常有效。幼儿园应更多地给予幼儿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去体验和探索球类活动的趣味。

参考文献

[1]杜旭林.幼儿园的健康教育活动[M].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1.

[2]杨枫.学前儿童游戏[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黄燕.幼儿园体育器具的合理应用分析[J].启迪与智慧:教育, 2013 (07) .

达成数学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 篇8

我仅从以下几点谈谈如何就数学学科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一、数学知识的接受与课堂效率的提高

案例:椭圆概念的教学。可分几个步骤进行:(1)实验———获得感性认识(要求学生用事先准备的两个小图钉和一长度为定长的细线,将细线的两端固定,用铅笔把细线拉紧,使笔尖在纸上慢慢移动,所得图形为椭圆)。(2)提出问题,思考讨论。 (1) 椭圆上的点有何特征? (2) 当细线的长等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 (3) 当细线的长小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 (4) 你能给椭圆下一个定义吗?(3)揭示本质,给出定义。像这样学生经历了实验、讨论后,对椭圆的定义的实质会掌握得很好。

任何人对一件事物的认识和接受是有一个过程的,过程的长短和是否最佳接受不仅仅在于新事物的难易性,更重要的在于接受人本身。普遍看来接受人接受知识需要经过这样三个阶段:第一是知识的领会阶段,包括感知新知识,即将一些新知识的信息传入大脑,同时也包括需要理解这些新知识,即能把握新知识的内涵意思;如何更快更有效地让每一位学生能够顺利过这一阶段?首先,教师在课前要让学生明确这节课的知识点,使学生有方向、有针对性地学习。其次,课堂上要注意吸引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对新信息能高度关注,产生浓厚兴趣,这样学生听课时就会注意力高度集中,并积极记忆、思维、联想。教师要让学生用眼看、用耳听、用脑想,眼到、耳到、手到、心到,调动全身各个器官,将百分之百的激情贯注于课堂。新知识自然而然被接受而非强行。最后,教师要重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新知识。同时教师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理解时间,并给予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自己理解,让每一位学生充分地自行理解,而且这时往往是每一位同学用自己的方法去理解知识的,那就容易牢固掌握了。第二是知识的巩固阶段,对所接受的知识有一个持久的记忆过程;采用时常重复回答同样概念的方法有助于记忆保持持久,这比枯燥乏味的讲课和大量做题效果好得多。第三是知识的运用阶段,一章或一部分内容结束后作一个将所有知识点串联起来的总结实在是很有必要。寻根问底,用最简单、最生活化、最原始的思维去理解问题才能最有效地解决问题。知识接受人能够完成这三个阶段的过程,基本上就能够掌握该新知识。

二、数学知识的重组和问题意识的培养

教学过程不是纯粹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死记硬背,而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数学思维的过程;所有问题不仅要求学生很好地掌握其中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培养其解决技能。高中的数学教学,强调以问题为中心开展数学教学数学,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于引发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思考,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组织环节上,教师需要下的主要功夫在于“数学知识的问题化”,鼓励学生用数学思维解决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同时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要体现学生知识的建构过程,就应该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完成。因此教师必须建立一种新的教学机制,创设一种能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展研究活动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开展合作交流的研究性活动中把握数学教育理论的精神实质。

例如:在高三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二阶段专题复习,从本质上讲,是将学过的知识和已经具备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运用于解决问题的一种复习。因此,专题复习不应再注重知识结构的先后次序,应该本着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的思路,去寻找所需要的、有用的方法和技能;本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如:设计某一专题复习时,首先应从讨论问题的思维主线入手,引导学生从全新的、应用的角度进行思考,形成不同于基础复习的思维方式,即分析的思维主线。其次,进入主题内容分析,让学生按照上述分析的思维主线进行分析训练。在训练中,可以采用课堂提问、练习作业或小组讨论等形式解决问题,教师要引导和促使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知识重组,从而在思维水平上逐步接近高考的要求。最后,选择高考实战题进行例析讲解,目的依然是强化学生的知识重组意识和思维线索的形成。教师在复习策略上,切忌简单的、机械重复和平面化的“专题复习”,要精心设计,打破知识和技能的固有结构壁垒,让学生形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思维状态。

三、数学知识的应用与实践能力的完善

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是新大纲中最突出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必须有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要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并明确探究方向,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交流,并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就必须建立数学模型,从而形成比较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而完善数学建模思想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点能力:

(1)理解实际问题的能力;

(2)洞察能力,即关于抓住系统要点的能力;

(3)抽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4)“翻译”能力,即把经过一生抽象、简化的实际问题用数学的语文符号表达出来,形成数学模型的能力和对应用数学方法进行推演或计算得到注结果能自然语言表达出来的能力;

(5)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6)通过实际加以检验的能力。

只有学生各方面能力加强了,才能对一些数学模型的实际问题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化繁为简。实践是重要的获取信息和研究素材的渠道,学生通过对事物的观察、了解并亲身参与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可以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予以解决。以下的问题均可作为数学应用问题来进行讨论:

(1)购房贷款决策问题(通过调查银行利率,利税及房价决定哪种方式购房划算);

(2)对当地或国家近年来人口增长的情况调查,预测今后人口数量,给政府提出几点建议;

(3)气象学中的数学问题(温度、湿度、空气污染指数、臭氧层的变化);

(4)当地耕地面积的变化情况,预测今后的耕地面积;

(5)无盖盒子的最大容积问题;

(6)零件供应站(最省问题)设在一条流水线上有5台机器工作,我们要在流水线上设立一个检验站,经检验合格后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若5台机器的工作效率相同,问检验台放在何处可使移动零件所走的距离之和最小?(所花的总费用最省)如果是n台呢?(可以用平面几何知识,也可以建立函数关系式,作出图像讨论得出)若5台机器的效率不同又如何呢?

(7)商品营销策略问题:

(1) 调查某种商品的销量与它的利润的关系,并决策如何可使其获利最大?

(2) 对报亭买报情况调查(进价、售价,及卖不出去而退回每份赔钱多少),统计一个月的销售情况,问怎样决策收益最大?

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处处留心皆数学。这需要学生具有数学模型的应用与实践能力。而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必须在教学中作科学的引导,要求学生重视教材各章前问题的教学,使学生明白建立数学模型的实际意义教材的每一章都由一个有关的实际问题引入,可直接告诉学生,学了本章的教学内容及方法后,这个实际问题就能用数学模型得到解决。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创新意识,对新数学模型的渴求、实践意识,学完要在实践中试一试。培养实践能力的好时机教师要注意引导,对所考查的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分析,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并通过新旧两种思路方法,提出新知识,激发学生的知欲,如不可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失去“亮点”。通过章前问题教学,学生能明白数学就是学习,研究和应用数学模型,能培养追求新方法的意识及参与实践的意识。

当前,素质教育已经向我们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只要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的提高为己任,让学生具备了本学科相应的能力和思维方法,就具备了在高考中应对各种新情境、新变化的能力,这是制胜的关键。这样势必会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摆脱题海战术,真正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负担,从而为提高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作出数学教师应有的贡献。

摘要:如何减轻师生教学数学的负担, 如何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的实践, 本文对高中数学学科知识特点和学科能力提高进行了分析, 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如何在短跑中提高协调放松能力 篇9

“要想跑得快, 就必须增大步幅和加大频率”也就是说明“步频”和“步幅”是决定跑速的两大因素, 而跑的协调放松能力又是影响步频于步长的主要技术因素。要想取得好的成绩, 除要求运动员有坚强的意志, 良好的身体素质等条件外, 同时还要有良好的技术和正确发挥技术的能力, 特别是能较好地掌握和运用途中跑中的协调放松能力, 以便在保持较快的步频的基础上发展步幅, 提高速度。在平时的业余训练中, 队员就很难做到此点。有的教练要求不到位, 只是一味地上力量, 而忽视了协调放松技术的培养。动作的放松是建立在正确的基本姿势和合理的技术之上的。

我们在训练中经常遇到许多同学跑起来不放松、不自然、动作不协调, 全身肌肉紧张、僵硬、步幅小, 后程减速, 甚至是机械地跑动, 为什么会这样呢?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跑的协调放松能力在跑的过程中究竟有什么作用呢?协调放松能力是指运动员在高速奔跑中, 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协调配合, 使肌肉收缩与放松能按照短跑技术动作的工作性质协调进行, 从而增加跑的步频与步长。它能增加肌肉收缩前的肌纤维长度, 特别是放松拮抗肌群, 有助于提高肌肉收缩速度, 增加肌涨力, 增大步长。只有善于放松不用力的肌肉, 才能提高用力肌肉的收缩速度, 动作才能轻松自然、协调, 也能减少力量的消耗, 而维持较长时间的高速度运动。

其次, 从技术动作看, 主要是由于途中跑不善于放松, 全身肌肉紧张, 技术动作变形。途中跑的动作不放松, 不自然, 不协调, 特别是腿、臂摆动, 肌肉紧张, 重心上下起伏较大, 上体前后左右摇晃, 大腿下压积极不够, 腿脚落地动作不放松, 影响了蹬摆效果, 使身体不能沿直线运动而妨碍了速度的发挥, 一切不应该用力的部位而盲目用力。如:面部、颈部肌肉紧张, 有的甚至两手紧握拳头, 耸起双肩, 两手在胸前交叉, 伸长脖子, 咬住下巴, 左顾右盼, 缩短了跑的步幅。不知道如何放松, 更不懂得把不用力的肌肉放松, 使力量不能集中于动作的主要阶段上, 从而影响了技术动作的质量。本人在平时的训练中经常看到以上的现象, 甚至有很大的一部分同学存在这些缺点。而有一部分同学在平时不全力跑时, 技术动作并不变形, 表现得轻松、协调、动作舒展, 而在全力以赴, 尤其在运动会上比赛时, 就会出现上述的缺点。这就说明, 由于没掌握放松的技巧及训练方法, 一旦比赛紧张, 就会出现技术变形, 不能充分发挥力量而消耗了力量, 所以在平时跑的训练中对运动员协调放松能力的训练是很重要的。

二、协调放松能力训练的建议

1. 学习和掌握跑的技术是进行协调放松能力培养

的基础, 在平时的训练中, 我运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放松弹性跑:站立式起跑30~50米, 中速跑动, 中匀速跑, 动作协调放松, 脚前掌着地, 跑时富有弹性, 步长适中不宜过大。 (2) 协调放松大步长跑:动作协调放松, 尤其是面部表情、颈部、肩部等保持自然。跑时上下肢摆动幅度大, 重心高。 (3) 随着距离延长, 速度递增, 逐渐加大步长。 (4) 协调放松大步加速跑:动作协调放松, 尤其是跑时髋、膝、踝、肩关节要放松、自然;匀加速的距离随着加速能力的提高逐渐缩短;加速达到较高水平时, 可转入到官性跑进。 (5) 向前摆臂, 提腿直线跑:肩下沉, 肘用力, 两臂前后平行摆动;摆动腿从膝关节领先向正前方摆出, 脚掌着地方向要正, 两脚落地尽可能在一条直线上。

2. 进行跑的各种专门性练习, 体会协调放松的能力。

(1) 小步跑接加速跑:体会髋、膝、踝、肩关节自然协调放松和摆动腿积极下压着地技术, 提高脚着地的力量, 发挥跑的频率。 (2) 高抬腿跑接加速跑:体会、改进和提高跑时摆动腿前摆、高抬技术, 发展腰、髋肌群力量和腿部力量, 提高高抬腿能力, 改进臂与腿协调配合能力。 (3) 后踢腿跑接加速跑:体会摆腿时大小腿折叠技术, 发展大腿后群肌力量, 提腿时膝关节放松技术。 (4) 车轮跑:体会提腿折叠技术和下压着地技术, 发展膝关节的灵活性及腰、髋肌肉力量, 要求膝关节完全放松。 (5) 后蹬跑:体会腿的摆蹬技术和提高后蹬能力, 发展步长。 (6) 摆臂练习:提高和完善跑时两臂摆动技术, 发展摆臂肌群力量, 要求大臂带动小臂, 手腕要放松, 不要握紧拳头, 不要耸肩, 前后摇摆时向后的力要大些。面部、颈部的肌肉不要紧。立定的、行进的、快慢相交替进行。 (7) 在各种跑的练习中, 要强调放松, 注意技术训练, 把注意力集中在用力与放松的体会上。 (8) 教练要适当调节训练中的气氛, 不要使队员感觉空气紧张, 给他们营造宽松的环境, 避免给队员造成心理和肌体上的紧张。

三、小结

协调放松的能力在跑的过程中是非常主要的一个环节。只有从最初的训练就开始培养, 才能避免形成错误的动力定型和用力的方式。充分发挥肌肉的力量, 并能使肌肉在每一瞬间得到充分的休息, 最大可能地发挥肌肉的力量。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协调放松的生理基础和训练中遇到的一些情况, 说明进行协调放松能力培养的科学依据及必要性, 另一方面, 主要总结了平常训练的方法和取得的一点成绩, 验证了协调放松能力培养的正确性。

浅谈短跑中协调放松能力的培养 篇10

在平时的业余训练中,运动员就很难做到此点。有的教练员要求不到位,只是一味地上力量, 而忽视了协调放松技术的培养。当前世界上共同认为“短距离跑的胜利,一定属于掌握了放松跑的人”。当然动作的放松是建立在正确的基本姿势和合理的技术之上的。

一、跑起来不放松、不自然、动作不协调,全身肌肉紧张、僵硬的原因

首先来看一看跑的协调放松能力在跑的过程中究竟有什么作用。协调放松能力是指运动员在高速奔跑中,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协调配合,使肌肉收缩与放松能按照短跑技术动作的工作性质协调进行,从而增加跑的步频与步长。它能增加肌肉收缩前的肌纤维长度,特别是放松拮抗肌群,有助于提高肌肉收缩速度,增加肌张力,增大步长。例如: 跑步抬大腿时,小腿肌肉完全放松才能随着大腿下压迅速向前抛伸,这样不仅增大步幅,而且着地动作柔和,缓冲自然,减少前蹬反作用力,缩短着地时间,并有助于提高步频,若是大腿提膝摆动时, 小腿腓肠肌紧张,甚至绷脚尖,则步子必然迈不开,步幅小,步频也会受到影响。只有善于放松不用力的肌肉,才能提高用力肌肉的收缩速度,动作才能轻松自然、协调,也能减少力量的消耗,而维持较长时间的高速度运动。

其次,从技术动作看,主要是由于途中跑不善于放松,全身肌肉紧张,技术动作变形。途中跑的动作不放松,不自然,不协调,特别是腿、臂摆动,肌肉紧张,重心上下起伏较大,上体前后左右摇晃,大腿下压不够积极,腿脚落地动作不放松, 影响了蹬摆效果,使身体不能沿直线运动而妨碍了速度的发挥,一切不应该用力的部位而盲目用力。 如:面部、颈部肌肉紧张,有的甚至两手紧握拳头,耸起双肩,两手在胸前交叉,伸长脖子,咬住嘴巴,左顾右盼,缩短了跑的步幅。不知道如何放松,更不懂得把不用力的肌肉放松,使力量不能集中于动作的主要阶段上,从而影响了技术动作的质量。在平时的训练中经常有以上的现象,甚至有很大的一部分同学存在这些缺点。而有一部分同学在平时不全力跑时,技术动作并不变形,表现得轻松、协调、动作舒展,而在全力以赴,尤其在运动会比赛时,就会出现上述的缺点。这就说明,由于没掌握放松的技巧及训练方法,一旦比赛紧张, 就会出现技术变形,不能充分发挥力量而消耗了力量,所以在平时跑的训练中对运动员协调放松能力的训练是很重要的。

二、协调放松能力训练的建议

(一)学习和掌握跑的技术是进行协调放松能力培养的基础,在平时的训练中,运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放松弹性跑:站立式起跑30~50米,中速跑动,中匀速跑,动作协调放松,脚前掌着地,跑时富有弹性,步长适中不宜过大。

2. 协调放松大步长跑:动作协调放松,尤其是面部表情、颈部、肩部等保持自然。跑时上下肢摆动幅度大,重心高。

3.随着距离延长,速度递增,逐渐加大步长。

4. 协调放松大步加速跑:动作协调放松,尤其是跑时髋、膝、踝、肩关节要放松、自然;匀加速的距离随着加速能力的提高逐渐缩短;加速达到较高水平时,可转入到惯性跑进。

5. 向前摆臂,提腿直线跑:肩下沉,肘用力, 两臂前后平行摆动;摆动腿从膝关节领先向正前方摆出,脚掌着地方向要正,两脚落地尽可能在一条直线上。

(二)进行跑的各种专门性练习,体会协调放松的能力。

1. 小步跑接加速跑:体会髋、膝、踝、肩关节自然协调放松和摆动腿积极下压着地技术,提高着地的力量,发挥跑的频率。

2. 高抬腿跑接加速跑:体会、改进和提高跑时摆动腿前摆、高抬技术,发展腰、髋肌群力量和腿部力量,提高高抬腿能力,改进臂与腿协调配合能力。

3. 后踢腿跑接加速跑:体会摆腿时大小腿折叠技术,发展大腿后群肌力量,提腿时膝关节放松技术。

4. 车轮跑:体会提腿折叠技术和下压着地技术,发展膝关节的灵活性及腰、髋肌肉力量,要求膝关节完全放松。

5.后蹬跑:体会腿的摆蹬技术和提高后蹬能力,发展步长。

6. 摆臂练习:提高和完善跑时两臂摆动技术, 发展摆臂肌群力量,要求上臂带动前臂,手腕要放松,不要握紧拳头,不要耸肩,前后摇摆时向后的力要大些。面部、颈部的肌肉不要紧。立定的、行进的、快慢相交替进行。

7.在各种跑的练习中,要强调放松,注意技术训练,少计时,把注意力集中在用力与放松的体会上。

8. 教练员要适当调节训练中的气氛,不要使运动员感觉空气紧张,要营造宽松的环境,避免给运动员造成心理和肌体上的紧张。

9. 在快跑练习时,要求运动员正确体会放腿技术。当摆动腿完成前摆动作时,要用积极下压的动作过渡到后蹬,这时要求膝关节要充分放松,否则不利于小腿快速前摆,给以后大小腿自然折叠造成阻碍,训练中如果忽视膝关节的放松,单要求 “大腿高抬”是收不到好效果的,协调放松技术的要领,只有让运动员自己充分认识、理解并慢慢体会,才能收到好的训练效果。

三、小结

浅谈短跑中协调放松能力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协调;放松

一、引言

“要想跑得快,就必须增大步幅和加大频率,”也就是说明“步频”和“步幅”是决定跑速的两大因素,而跑的协调放松能力又是影响步频于步长的主要技术因素。要想取得好的成绩,除要求运动员有坚强的意志,良好的身体素质等条件外,同时还要有良好的技术和正确发挥技术的能力,特别是能较好的掌握和运用途中跑中的协调放松能力,以便在保持较快的步频的基础上发展步幅,提高速度。在平时的业余训练中,队员就很难做到此点。有的教练要求不到位,只是一味的上力量,而忽视了协调放松技术的培养。当前世界上共同认为“短距离跑的胜利,一定属于掌握了放松跑的人。”当然动作的放松是建立在正确的基本姿势和合理的技术之上的。

我们在训练中经常遇到许多同学跑起来不放松、不自然、动作不协调,全身肌肉紧张、僵硬、步幅小,后程减速,甚至是机械地跑动,为什么会这样呢?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跑的协调放松能力在跑的过程中究竟有什么作用呢?协调放松能力是指运动员在高速奔跑中,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协调配合,使肌肉收缩与放松能按照短跑技术动作的工作性质协调进行,从而增加跑的步频与步长。它能增加肌肉收缩前的肌纤维长度,特别是放松拮抗肌群,有助于提高肌肉收缩速度,增加肌涨力,增大步长。例如:跑步抬大腿时,小腿肌肉完全放松才能随着大腿下压迅速向前抛伸,这样,不仅增大步幅,而且着地动作柔和,缓冲自然,减少前蹬反作用力,缩短着地时间,并有助于提高步频,若是大腿提膝摆动时,小腿腓肠肌紧张,甚至绷脚尖,则步子必然迈不开,步幅小,步频也会受到影响。只有善于放松不用力的肌肉,才能提高用力肌肉的收缩速度,动作才能轻松自然、协调,也能减少力量的消耗,而维持较长时间的高速度运动。

其次,从技术动作看,主要是由于途中跑不善于放松,全身肌肉紧张,技术动作变形。途中跑的动作不放松,不自然,不协调,特别是腿、臂摆动,肌肉紧张,重心上下起伏较大,上体前后左右摇晃,大腿下压积极不够,腿脚落地动作不放松,影响了蹬摆效果,使身体不能沿直线运动而妨碍了速度的发挥,一切不应该用力的部位而盲目用力。如:面部、颈部肌肉紧张,有的甚至两手紧握拳头,耸起双肩,两手在胸前交叉,伸长脖子,咬住下巴,左顾右盼,缩短了跑的步幅。不知道如何放松,更不懂得把不用力的肌肉放松,使力量不能集中于动作的主要阶段上,从而影响了技术动作的质量。本人在平时的训练中经常看到以上的现象,甚至有很大的一部分同学存在这些缺点。而有一部分同学在平时不全力跑时,技术动作并不变形,表现得轻松、协调、动作舒展,而在全力以赴,尤其在运动会上比赛时,就会出现上述的缺点。这就说明,由于没掌握放松的技巧及训练方法,一旦比赛紧张,就会出现技术变形,不能充分发挥力量而消耗了力量,所以在平时跑的训练中对运动员协调放松能力的训练是很重要的。

二、协调放松能力训练的建议

(一)学习和掌握跑的技术是进行协调放松能力培养的基础,在平时的训练中,我运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放松弹性跑:站立式起跑30-50米,中速跑动,中匀速跑,动作协调放松,脚前掌着地,跑时富有弹性,步长适中不宜过大。

协调放松大步长跑:动作协调放松,尤其是面部表情、颈部、肩部等保持自然。跑时上下肢摆动幅度大,重心高。

随着距离延长,速度递增,逐渐加大步长。

协调放松大步加速跑:动作协调放松,尤其是跑时髋、膝、踝、肩关节要放松、自然;匀加速的距离随着加速能力的提高逐渐缩短;加速达到较高水平时,可转入到官性跑进。

向前摆臂,提腿直线跑:肩下沉,肘用力,两臂前后平行摆动;摆动腿从膝关节领先向正前方摆出,脚掌着地方向要正,两脚落地尽可能在一条直线上。

(二)进行跑的各种专门性练习,体会协调放松的能力。

小步跑接加速跑:体会髋、膝、踝、肩关节自然协调放松和摆动腿积极下压着地技术,提高教着地的力量,发挥跑的频率。

高抬腿跑接加速跑:体会、改进和提高跑时摆动腿前摆、高抬技术,发展腰、髋肌群力量和腿部力量,提高高抬腿能力,改进臂与腿协调配合能力。

后踢腿跑接加速跑:体会摆腿时大小腿折叠技术,发展大腿后群肌力量,提腿时膝关节放松技术。

车轮跑:体会提腿折叠技术和下压着地技术,发展膝关节的灵活性及腰、髋肌肉力量,要求膝关节完全放松。

后蹬跑:体会腿的摆蹬技术和提高后蹬能力,发展步长。

摆臂练习:提高和完善跑时两臂摆动技术,发展摆臂肌群力量,要求大臂带动小臂,手腕要放松,不要握紧拳头,不要耸肩,前后摇摆时向后的力要大些。面部、颈部的肌肉不要紧。立定的、行进的、快慢相交替进行。

在各种跑的练习中,要强调放松,注意技术训练,少计时,把注意力集中在用力与放松的体会上。

教练要适当调节训练中的气氛,不要使队员感觉空气紧张,给他们营造宽松的环境,避免给队员造成心理和肌体上的紧张。

在快跑练习时,要求队员正确体会放腿技术。当摆动腿完成前摆动作时,要用积极下压的动作过渡到后蹬,这时要求膝关节要充分放松,否则不利于小腿快速前摆,给以后大小腿自然折叠造成阻碍,训练中如果忽视膝关节的放松,单要求“大腿高抬”是收不到好的效果,协调放松技术的要领,只有让队员自己充分认识、理解并慢慢体会,才能收到好的训练效果。

三、小结

青少年儿童协调能力的训练方法 篇12

协调能力是指运动员机体不同系统、不同部位、不同器官协同配合完成练习动作或技术活动的能力。

人们在参加体育活动时, 要求机体的各个方面都被动员起来一起参与。几乎所有的运动技术, 都不可能单纯地依靠身体的某一部位或某一块肌肉去独立地完成。机体在运动时的协同工作主要表现在:

1. 供能系统、内分泌系统与神经/肌肉系统工作的协同;

2. 感知觉系统与运动系统工作的协同;

3. 神经系统与肌肉系统工作的协同;

4. 不同肢体、不同肌群 (肉) 工作的协同。

上述各种协同水平的高低,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运动员完成的运动活动的水平与质量。

在传统的训练理论中, 常常把协调能力视为与力量、速度、耐力并列的运动素质之一。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于协调能力给予新的理解。如果说运动员的力量、速度、耐力水平集中地反映着他们体能的高低, 是运动员体能水平的外在表现, 那么, 协调能力则更多地体现着机体内部, 以及机体与运动时的外部环境之间的协同状态。因此, 运动素质与协调能力应该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 应该是并列的两类运动能力。

协调能力的好坏, 对运动员的总体竞技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具备出色的协调能力, 有助于运动员:

1.迅速而高质量地掌握多种复杂的运动技巧 (技术与战术) ;

2.更好地发挥运动员已具备的体能、智能及心理能力;

3.更好地适应运动时的外部环境 (包括对手、场地、气候等等) ;

4.完成同样的练习时能更节省使用能量;

5. 减少产生运动损伤的可能。

二、一般协调能力与专项协调能力

依运动员的协调能力与其专项运动关系的密切程度, 可将其分为一般协调能力与专项协调能力两大类。

1. 一般协调能力。

指运动员完成各种运动活动时的协调能力, 它是运动员学习和掌握多种运动技巧, 参加多种运动活动的重要基础。一般协调能力主要包括反应能力、时间感知能力、空间感知能力、适应调整能力, 以及协同动员能力这样五个方面的能力。

2. 专项协调能力。

特指运动员完成专项运动时所需要的协调能力, 其构成一般来说同样包括一般协调能力构成的各个方面, 但依专项的不同而有所侧重。例如乒乓球选手的专项协调能力, 更多地表现在反应能力及适应能力两方面;体操运动员的专项协调能力, 则主要表现在时间及空间的感知能力等方面;集体比赛项目选手的专项协调能力, 则必须包括与同伴协同工作的能力。

三、决定运动员协调能力水平的因素

1. 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及可塑性。

运动员神经过程的灵活性越高, 可塑性越大, 其协调能力就越强, 能够更好地组织协同工作、学习掌握新的技能, 并能迅速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

2. 神经系统中已经建立的运动技能的动力定型的数量。

运动员掌握的运动技能数量越多, 也就是说在运动员的神经系统中, 已有的动力定型越多, 就越容易建立起更为广泛而多向的神经联系。能够有效地调节不同系统、不同器官之间的配合工作, 其协调能力也就越强。

3. 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征。

具有活泼型心理特征的运动员, 思维敏捷, 学习欲望强烈, 可塑性高, 掌握动作快, 协调能力则好。

4. 运动员的智力水平。

运动员智力水平的高低, 思维能力的强弱, 对认识对象的理解能力的高低, 显然都会对其协调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

5. 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

运动员的力量、速度等素质水平的发展状况对其协调能力有明显的影响。速度快、力量强的选手比较容易掌握新的技术和战术技巧。

四、发展运动员协调能力的训练方法

1. 配合练习法。

有目的地组织专门的练习去培养某两个系统或两个部位或两个肌群之间的协同功能的练习方法。例如乒乓球运动员望左打右的滑板练习等等。还同时专门组织非常规动作的配合练习。如同侧上下肢一顺的走步或跑步;双臂下摆的纵跳等等。

2. 变换练习法。

训练中经常变换练习的方式、方向、节奏、速率、力量以及其他要求, 可有效地发展运动员的协调能力。例如, 交替用左右手投篮、运球, 或交替用左右脚踢球;交替在快速跑进或慢速跑动中跨过栏架;用不同旋转速度完成鞍马全旋;与不同人数的同伴或对手同场练习等等。

3. 渐进练习法。

由易至难, 由简至繁, 循序渐进, 逐步增加练习的内容, 逐步提高练习的复杂程度, 可以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协调能力。例如, 先做简单反应练习, 后做选择反应练习;先做团身前滚翻练习, 再做团身前滚翻接团身后滚翻练习等等。优秀运动员由单个动作逐步发展到组合动作的练习等等, 都可以明显地促进协调能力的提高。

4. 加难练习法。

加大练习的难度, 让练习者在更为复杂的环境, 更为困难的条件下练习, 也是发展运动员协调能力的有效方法。例如, 跨栏运动员跨越高度不一的栏架;篮球选手饶过场地上设置的模拟防守者运球突破;下场地足球练习等。

五、发展运动员协调能力的注意事项

1. 发展运动员的一般协调能力要从小抓起, 要充分

利用儿童少年时期神经系统及运动器官具有较强可塑性的优势, 提高运动协调能力

2. 发展运动员的专项协调能力要密切结合专项的需

要, 尽量在专项技术动作的基础上加以组合、调整, 借以提高运动员的专项协调能力。

3. 发展协调能力的练习应该安排在运动员的身体, 特别是神经系统状况良好时。

例如, 中小训练周期之始, 或一堂训练课的开始部分。

摘要:运动员的力量、速度、耐力水平是运动员体能水平的外在表现, 协调能力则更多地体现着机体内部, 以及机体与运动时的外部环境之间的协同状态。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 注重协调能力训练的能胜任更高的训练和比赛要求, 更易发挥和保持运动成绩。

上一篇:立意深刻下一篇:医疗“骗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