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协调(共7篇)
业务协调 篇1
从工作实践来看, 纪检监察审计部门都有自身的局限性, 审计部门在对问题的处理上缺乏刚性, 纪检监察部门具有处理问题的职权, 但又很少能够真正深入到具体业务中, 因此难以通过日常业务工作主动发现舞弊现象。这些局限性使得不断有人对纪检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的作用提出质疑。有些人甚至认为企业单位的纪检监察审计部门仅仅是摆设, 没有设置的必要性。面对这些问题和质疑, 企业单位的纪检监察审计部门应该紧密配合起来, 通过业务协调实现彼此间的优势互补,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纪检监察审计部门的监督职能进行发挥。在分析企业单位纪检监察审计间的现实简况和企业单位纪检监察审计间的协调措施之前, 我们首先应该对纪检监察审计的法定职责及纪检监察审计间的业务协调在反舞弊工作中的作用有一定了解。
1 纪检监察审计的法定职责
1.1 纪检监察部门的职责
我国《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 (试行) 》中对各级纪检监察机构的职责有专门的规定, 这些机构主要的职责就是监督。各级纪律监察部门必须要在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的基础上, 对党的路线、方针及政策等执行情况做出监察和监督, 对我国党风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进行协助与加强。监察部门主要是对监察职能加以行使的机关, 主要为了促进单位的廉政建设, 对单位行政管理加以改善以及对单位行政效能进行提高等, 其职责主要是监察对象的执法、廉政和效能情况。
1.2 审计部门的职责
审计部门在本文主要是指那些依法设置的内部审计部门, 在《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有明确规定:“不管是国家机关还是企业事业组织亦或者社会团体等其他单位, 都必须遵循国家规定对内部审计制度进行建立和健全。”在《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第九条中指出, 审计部门主要是对单位的财政收支、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以及资产投资和风险管理的审计和审评等。
2 纪检监察审计间的业务协调在反舞弊工作中的作用
2.1 审计能及时发现舞弊, 在一定程度上能预防舞弊
虽然审计机关并不是反腐倡廉的职能部门, 但却同样具有反腐败的法定职责。审计机关以其自身具备的专业特长和法定的定期强制审计优势等, 通过对单位在一定期限内的财务收支、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以及资产投资和风险管理的全面审计和审评、以及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在任期内履职情况的经济审计, 从而发现、揭露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的经营行为、揭露经济资料中的错误和舞弊行为、揭露经济生活中的各种不正之风等, 从而震慑腐败行为, 打击各种经济犯罪活动。这些对廉政建设无疑有一定促进作用, 与反腐败源头防治的客观要求高度一致。由于审计涉足的主要是经济领域, 而经济领域又是舞弊现象最多的领域, 通过审计能够更快更多地发现舞弊,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舞弊现象进行预防, 出现问题审计部门可以最先介入, 比其他部门多出了更多的主动性。
2.2 纪检监察能对舞弊行为进行相应制裁, 推动廉政建设
纪检监察机构作为监督的职能部门, 根据舞弊行为的情节轻重及影响大小, 对舞弊行为分别采取相应的、由低到高的教育、惩治手段, 从而最大程度教育、挽救一部分犯轻微错误的党员干部, 最大限度对严重舞弊行为进行严厉制裁, 及时预防、震慑违纪违规行为以及腐败人员, 降低腐败的发生, 遏制腐败现象的蔓延, 进而推动企业的廉政建设上一台阶。
3 企业单位纪检监察审计间的现实简况
3.1 机构单列
尽管纪检监察与审计间的业务协调对反舞弊工作意义重大, 但现实工作中, 绝大部分单位的纪检监察机构与审计机构都相对单列。纪检监察工作人员任职资格强调其政治素质, 受上级纪检机关及同级党组织的双重领导;而审计工作人员任职资格强调其专业能力, 受上级业务部门的专业指导与本单位经营班子的领导。导致企业单位纪检监察与审计机构缺乏相互沟通协调的链条与纽带。
3.2 业务独立
在企业单位中, 纪检、监察、审计之间的业务比较独立。从纪检监察审计各自的职责内容和范围来看, 纪检部门面对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党组织与党员干部, 监察工作面对的对象主要是行政机关与其任命的相关人员, 而审计工作面对的对象主要是企事业单位与财政有关的部门和个人。很多时候各自都忙于“对口”, 容易出现疲于应付的现象。企事业单位中纪检监察审计人员本来就不多, 再加上业务独立, 很多时候只是为了完成独属于自己部门的工作, 而不考虑与其他部门的联系, 导致其忽视了纪检监察审计部门本来应该发挥的作用。
3.3 缺乏沟通机制, 难以取长补短
由于企业单位纪检监察审计结构机构单列、业务相对比较独立, 在经营管理工作中都有自己不同的工作绩效目标与考核机制, 这些都使这些机构之间围绕着自身的绩效目标工作, 导致彼此间缺乏沟通, 而由于沟通机制的缺乏又使他们的信息很难互通有无, 自然难以使彼此间取长补短, 形成合力, 发挥共同的反舞弊作用。
4 企业单位纪检监察审计间的协调措施
4.1 准确定位
纪检监察与审计工作从字面上来看都是监督工作, 但在人们的整体印象中纪检监察机关的政治色彩比较浓。即便是在企事业单位内部, 仍然摆脱不了纪检监察带给人的强制性权利印象。但实际上所有机构职能的发挥都应该结合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改变, 纪检监察审计也没有例外。企业单位纪检监察审计应该根据企业的情况作出准确的定位。以纪检来说, 在企业单位上的职能主要是反腐倡廉, 保证企业风气的健康向上;监察在企业单位中更多的应该是对内部职能或业务部门作业与控制流程效能的主动监察, 通过效能监察, 促使企业防范廉洁风险, 提高效率;审计则主要是对企业金融方面的审查, 通过审查, 发现违纪违规, 促使企业的财务运作步入良性运行轨道。而以上三者, 目标其实是一致的, 都是为了防止舞弊, 确保企业规范运营。只有明确了彼此的定位, 并将其协调地融入到企业实际环境中, 才能使其职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4.2 理顺机构
要实现企业单位纪检监察审计间业务的更好协调, 企业应该重建机构, 合署办公。比如基层企事业单位的纪检与监察分离, 将审计与监察机构合署, 这样更加能够促进其优势互补, 发挥其专业职能。重构机构能够减少机构重复, 实现企业内部各项职能的统一。虽然监察部门的职责主要是查办案件, 但企业中的案件毕竟多涉及经济事务, 对经济事务的处理内部审计更加拿手, 机构的重建能够使他们互为倚重, 效果更好。而监察与纪检的分离, 则更有利于基层企业单位监察工作的独立性, 有利于完整地行使监察职能。
4.3 沟通信息
沟通信息在这里主要是指这几个部门之间业务的相互交流和沟通, 是实现企业单位纪检监察审计间业务协调的重要措施之一。关于企事业单位纪检监察审计间的沟通, 可以通过开联席会议、走进彼此的业务面、相互委托不具优势的业务等方式进行。这些沟通, 能够使企业单位纪检监察审计间业务得到有效调节, 起到更好的监督作用。
作为企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 纪检监察审计机构在企业中各自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很多单位都设有纪检监察审计部门, 这些部门都属于监督保障, 虽然职责总体上呈现出一致性, 但分工并不相同, 所以其各自的工作侧重点也各不相同。面对侧重点不同所出现的各种业务局限, 企业单位必须要做好纪检监察审计间的业务协调。通过准确定位、重建机构、沟通信息等协调它们之间的业务, 更好地实现企业单位纪检监察审计工作的职能。
摘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大部分的企事业单位都有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的设置。但其效果却并没有像想象中的好, 仍然存在一些令人质疑的地方。为了消除人们的质疑, 企业单位纪检、监察和审计需要正视问题, 做好业务间的协调。本文主要从纪检监察审计的法定职责入手, 阐述纪检监察审计间的业务协调在反舞弊工作中的作用, 同时对企业单位纪检监察审计间的现实简况和企业单位纪检监察审计间的协调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企业单位,纪检监察审计,职责,简况,业务协调,分析
参考文献
[1]沈征等编著, 石爱中, 胡继荣主编.审计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7:102-103.
[2]孙俊峰.论现代企业中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J].前沿, 2010, 3 (06) :89-90.
[3]杨洁.浅谈审计沟通在内部审计工作中的适用[J].经营管理者, 2010, 8 (16) :150-151.
[4]于竞一.关于对我国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研究[J].商业文化 (下半月) , 2011, 2 (04) :34-35.
[5]魏丽晶.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瓶颈及突破[J].中外企业家, 2009, 5 (10) :122-123.
[6]王军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方法与实务[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8, 5:77-78.
业务协调 篇2
关键词:企事业单位,纪检,监察,审计
从工作的内容和实践情况来看, 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都有自身的缺点和局限性, 例如, 纪检监察部门具有处理问题的职权, 但是很少深入到具体业务中, 而审计部门在处理问题的时候缺乏力度。面对这种现状, 企事业单位的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之间应该相互协调, 优势互补, 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纪检监察审计的监督作用。
一、纪检监察审计的法定职责
(一) 纪检监察部门的法定职责。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 (试行) 》中对各级纪检监察机构的职责规定, 纪检监察部门的职责就是监督。各级纪检监察部门首先要维护党章和其它的党内法规条例, 从而保证我国的反腐败工作顺利进行, 同时树立一个良好的党风。监察部门主要行使监察职能, 是对监察对象执法, 保证其廉政建设, 从而改善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 有效地促进企事业单位的廉政建设。
(二) 审计部门的法定职责。
《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指出:“国家机关、金融机构、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其他单位, 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所以可以看出审计部门主要就是对单位的资金管理、财政收支、风险管理和资产投资进行审计。
二、企业单位纪检监察审计间的现实简况
(一) 纪检监察部门。
1.宏观指导大于微观实践。纪检监察部门的职责就是执行上级的工作, 并在执行后见到成效, 但是现在的纪检监察部门只是设立一些纪检监察员, 所以这些任务都是由纪检监察员完成, 纪检监察员仅仅是顾及和应付上级指导的任务, 很难完成实践的工作, 只是在宏观上完成指定的套路而已。2.脱离实际。纪检监察部门的基本目标就是反腐倡廉, 但是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 很多的纪检监察员政治思想水平还有待提高,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在纪检监察员中普遍存在, 忽视了纪检监察部门作为一个监督部门应做的工作, 这样就使得纪检监察的工作变成了应付上级的程式化事物, 从而脱离了单位管理的实际。3.疲于应付。因为纪检监察部门的人员很少, 加之接受上级对行政单位的业务要求, 反而忽视了作为监督部门应该发挥的作用。报告像模板的现象十分普遍, 不仅占用了纪检监察员的时间和精力, 还使得纪检监督工作很难得到真正的实施。
(二) 审计部门。
1.审计结果还需要进一步改善。审计结果与单位的重视程度成正比的关系, 所以, 单位的重视程度越高, 审计的结果就越好。据调查显示, 对于财务收支审计中所查出的问题, 要么不改正, 要么对问题进行转移, 根本没有对其进行解决。2.业务范围受到一定程度的局限。现阶段, 大部分的单位领导对内部审计作用的认识还未达到应有的水平, 很多的单位内部审计的工作还只是针对于工程项目开展的审计以及验收监督的审计等方面。学术界对审计定义的职能中很多业务还没有展开, 尤其是对单位财务收支情况的审计工作在审计中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但是在实际中开展的很少。3.审计人员相对较少。首先, 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不够强, 相关于法律、经济的专业人员还是十分少。其次, 因为单位领导的不重视, 导致审计部门的人员中缺少高质量的人才, 进而影响审计职能的发挥。
三、纪检监察审计间的协调措施
(一) 重新理顺机构。
要想实现纪检监察和审计之间的业务协调开展, 就必须要重建机构, 理顺机构, 这样能够减少相关重复的机构, 从而实现企业内部各项职能的统一。虽然监察部门的主要职责就是对相关案件进行查办, 但是企业当中的案件和经济是息息相关的, 所以这就需要审计部门发挥好自身的职能, 机构的重建能够更好地处理纪检监察和审计之间的关系, 从而发挥更好的效果。监察与纪检进行分离, 能够更有效地使监察部门行使其监察的职能, 保证监察部门工作的独立性。
(二) 有效进行信息沟通。
有效进行信息的沟通主要是让纪检监察审计部门进行业务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这是实现企业单位纪检监察审计之间业务协调的最有效、最重要的措施。纪检监察审计之间通过进行联席会议进行信息的沟通和交流, 然后相互委托自身不具优势但其它部门有优势的业务, 这样的沟通, 能够有效地促使企事业单位纪检监察和审计之间的业务调节, 使它们更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三) 进行准确的定位。
纪检监察部门和审计部门从表面上看都是监督部门, 所以企业单位的纪检监察审计部门都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定位。纪检部门主要是反腐倡廉, 监察部门主要是对企业单位的业务部门进行监察, 审计则主要是对企业的财务运作进行监管。虽然工作不同, 但是三者在最终目标上都是一致的, 就是保证企业规范的运营。只有明确三者的定位, 才能更好地发挥各个部门的职能。
总之, 纪检监察审计作为企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事业单位必须做好纪检监察审计之间的业务协调, 通过重新理顺机构、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以及进行准确的定位, 保证企事业单位纪检监察审计更好地发挥自身的职能。
参考文献
业务协调 篇3
管理金融1301B 20*** 李勇雪
表外业务只是中间业务的一部分,不能反映所有中间业务的特点。确切地说,除信用证、承兑等业务存在一定交叉以外,表外业务主要包括承诺类表外业务(如贷款承诺、循环保证融资等)、担保类表外业务(如担保信用证或备用信用证、履约担保、投标担保、还款担保等)和与市场价格有关的表外业务(如金融期货、金融期权、利率互换、货币互换等)。而中间业务还包括结算、信托、租赁、银行卡、代客买卖、代收代付、代客理财、代客保管和信息咨询等业务。所以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可以协调发展。相对于其它中间业务而言,表外业务由于风险相对较大,特别是金融衍生产品形式的表外业务存在的风险更大,因此受到各国金融管理当局和一些国际金融组织严格的管制。
如早期的信用卡以转帐结算和支付汇兑为主要功能,称为记帐卡或支付卡,就象过去我国的信用卡要求是先存款后消费,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允许在极短期限内的少量善意透支,这是较典型的中间业务,而目前国际较流行的标准信用卡主要是贷记卡,以银行为客户提供短期消费信用为特征,已变化成为一种消费信贷行为了。
开展业务创新,实行产品差异化战略。要求商业银行在产品研发、市场沟通、分销渠道、销售管理及客户服务上不断创新。商业银行要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尤其是要不断拓展中间业务品种,逐渐由低层次的代收代付向代客理财、保险业务、证券业务等高附加值业务发展。要改变为吸收存款而开展中间业务的出发点,提高服务质量,努力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增强盈利能力。产品的研发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挖掘市场潜在需求,研究市场消费心理,分析市场发展趋势,将西方商业银行中先进的创新工具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设计、开发出符合中国消费特点的业务种类。
业务协调 篇4
关键词:档案业务,执法监督,协调统一
档案业务指导与执法监督是机关档案机构对所属机构的档案工作实行业务指导和业务监督。
1 机关档案业务指导与档案业务监督的概念区分
机关档案业务指导, 是指机关档案机构依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关于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及专业技术标准, 对所管辖范围内档案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的一种行为。档案业务监督, 是指机关档案机构或档案工作人员依照法律所授予的权利, 对本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是否严格遵守和执行党和国家有关档案工作政策法规所实行的检查督促的一种内部管理行为。
业务指导与业务监督是两项既有区别又有密切关系的职能, 两者协调统一, 缺一不可。只有在监督的前提下指导, 在指导过程中监督, 才可能切实贯彻执行档案法规。档案业务指导与监督的统一和区别体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指导与监督依据的都是党和国家制定的有关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专业技术标准。业务管理规范不同的是, 业务指导的着眼点是放在从实际出发, 指导与被指导对象认真贯彻执行这些规定上, 而执法监督的着眼点则放在如果不贯彻执行这些规定, 该如何制约上。二是指导与监督的范围都划定在本单位所属机构所属单位的圈子内。不同的是, 业务指导的着眼点是, 放在档案业务建设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上。主要解决有关技术和方法问题。而执法监督的着眼点则放在档案工作方针、原则、法规的执行上, 主要督促本单位建立依法治档的运行机制, 一旦发现违法行为, 配合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进行调查取证和追究处理。三是指导与监督的目的都是为了贯彻落实档案法规使档案室工作适应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 积极有效地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的进步。不同的是, 业务指导采取的方式是引导型的, 而执法监督采取的方式是审查型的。
2 档案业务指导与执法监督的任务与作用
业务指导任务有两项:一项是对本单位文书、技术、业务部门的各种门类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立卷、归档工作进行指导。另一项是对所属单位的档案工作进行指导。在具体实施业务指导中, 一方面要严格按照党和国家制定的档案工作政策法规, 努力解决本单位或本系统档案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机制、机构和职能的落实, 人员配备, 业务建设以及将档案工作列入各项规划 (计划) 等问题;另一方面, 要帮助有关单位及其档案工作人员掌握和运用档案管理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科学和操作技能。
执法监督的任务是:一是法律赋予这个机构的一项权利。这在《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办法》中有明确规定。要建立起档案执法监督的网络, 其中包括档案机构或档案工作人员参与实施业务监督的力量。二是单位内部依法治档的一种管理行为。机关档案机构不是档案执法的主体, 它不具有国家管理意义上的行政监督的性质, 无权对违反档案法规的行为依法作出查处的决定。如果档案机构对所属单位档案工作监督不力, 造成损失, 则将受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依法查处。
档案业务指导与执法监督, 不是一项单纯的业务工作, 它涉及到人们的档案意识、法制观念和传统习惯, 涉及到档案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也不是一般的事务性工作, 而是一项带有法律意义的具有科学规范管理性的工作。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有利于保证档案法规、贯彻落实。在加强业务指导与执法监督方面, 依据的是档案法规, 落实的也是档案法规。尤其是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离开档案法制轨道, 档案工作很难有立足之地, 更谈不上发展。第二, 有利于保证档案业务的规范管理。档案机构在业务指导与执法监督中推行规范化, 标准化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档案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促进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进程, 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第三, 有利于保证档案事业的基础稳固。档案室依法定期向档案馆移交档案, 是档案馆藏主要来源, 也是档案馆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档案室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要得到充分的显示和发挥,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档案业务指导与法制监督工作开展的如何。
3 档案业务指导与执法监督的方法
档案业务指导与执法监督的方法很多, 但要有效地把握, 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首先, 要善于把业务指导的正确导向与改善执法监督的外部环境结合起来。要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的开展档案法制教育, 依法开展业务指导, 为加强执法监督奠定基础, 形成依法治档的良好气氛。
其次, 要善于把研究业务指导的新问题与强化执法监督的有效性结合起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纵深推进, 产生了许多新的档案, 在管理上会发现许多新问题, 档案业务指导工作中要及时发现这些问题, 并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新方法, 以确保有效的监督。
业务协调 篇5
一、走进“微课”
(一) “微课”的含义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 以视频为主要载体, 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 (重点、难点、疑点) 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 还包括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型教学资源。
(二) “微课”的特点
(1) 教学时间短:“微课”的时长一般为6—8分钟, 最多10分钟。 (2) 教学内容少:“微课”的重点突出, 只是针对一个学科里的一个知识点展开。 (3) 资源容量小:内容短小造成了“微课”视频大小只有几十兆左右, 便于下载学习。 (4) 教学内容情境化:“微课”主要由微导入、微教学、微示范、微练习等内容构成。并借助视频镜头, 与实践工作接轨, 更能将实际工作中的情境带入教学中。 (5) 使用多样:由于“微课”“微”, 因此传播广泛, 使用多样。学生可以通过网上视频、手机传播、微博转发等方式学习“微课”内容, 也便于将学习内容下载到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 进行反复学习。
二、使用“微课”
“微课”还经常和翻转课堂、慕课等联系在一起。学生往往在课前, 通过慕课网站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 通过观看“微课”完成网站上或教师预先布置的练习。在课堂上, 教师利用活动的组织, 回答学生在预习时遇到的问题, 再经过练习的方式帮助他们巩固新知, 这种教学方式就是“翻转课堂”。
目前, 我国不少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 比如上海、北京等, 初中、高中及大学开始普及“微课”的使用。特别是在大学, 善于自学的大学生对这种学习方法兴趣浓厚, 提高了自学效率, 效果明显。
三、质疑“微课”
那么, 我国的中职教师和学生是否也能将“微课”用好呢?首先, 我们注意两个最关键的问题:硬件与软件。
(一) 硬件
2015年年初, 笔者想申请做一个关于“微课”的课题。但是区领导却否定了这个课题, 原因只有一个——我们落后的硬件还不具备“微课”的实施。
的确, 我们的硬件与国外的先进设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的中职校园很难做到学生可以在校园的每个角落, 拿出手机或平板电脑等进行“微课”学习。首先是中职生的素质相对较低, 为了日常管理方便, 许多中职学校禁止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 甚至携带手机。而许多学校没有给学生配备电脑。这些硬件的限制, 使课前通过“微课”学习, 变成了无法做到的事。
(二) 软件
中职学生本身的素质和自学能力, 是使用“微课”的另一大障碍。中职的学生多数为普高的“淘汰生”, 他们对学习的热情不高, 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甚至很多学生都厌学。所以要让这些孩子在课前自己学习, 并做好课前练习是有很大难度的。
四、再用“微课”
针对中职学校使用“微课”时出现的硬件和软件的不足, 我们需要找出一个方法, 既能克服这些困难, 又能将“微课”加以运用。于是, 在实践过程中, 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种使用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 “微课”的课堂化
既然“微课”很难运用到现在中职教学的课前教学中, 我们可以把“微课”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不过, “微课”一旦运用到课堂上, 那么教师做什么?的确, “微课”的不恰当运用, 会让教师无用武之地, 课堂教学变成了视频教学课, 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意义。
因此, 我们需要将传统的西方的“微课”进行“改装”, 变成“中国式”的, 适合我国中职教学的“微课”。比如我们将“微课”更加细化, 或将一堂课中最重要或最难的知识点做成“微课”等。
(二) “微课”的片段化
前面提到, 由于在课前使用“微课”有较大的难度, 我们可以把它搬入课堂中, 对一些重、难点知识通过“微课”的方式进行讲解, 从而将枯燥的教师讲授变成视频欣赏。这种方式目前正在浙江省新课程的资源库建设中进行运用, 称为“微视频”。“微视频”与“微课”的区别是, “微课”往往有完整的上课过程, 有导入、授课、小结和练习等, 但是“微视频”只展示重点内容, 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
“微视频”就如同课堂教学的一个元件, 教师在备课时, 在课堂中做新课导入、知识点讲解, 在知识讲解的过程中播放某一个重点知识的“微视频”, 让学生学习。在学生学习了“微视频”的知识点之后, 再通过课堂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微视频”的使用类似于一个新闻视频、一个FLASH的使用。比如在上“运输包装的标志”一课时, 笔者制作了一个“运输标志的设计”的“微视频”。在“微视频”中, 没有对运输标志的定义、特点等进行介绍, 而是直接介绍了运输标志的构成、制作运输标志的注意事项, 并展示了实际工作中的运用。至于运输标志的含义以及对运输标志设计的练习, 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自行完成。
(三) “微课”的重点化
虽然在前文的介绍中, 大家也发现“微课”本身就是对某一个重点知识的讲解。但是由于“微课”有头有尾, 因此在使用时, 教师很容易受其限制。当我们采用“微视频”后, 我们再精益求精, 将更加重要的知识点制作成视频讲解。比如在讲解“汇票的种类”时, 教学的重点是按付款期限分类, 而按付款期限分类中, 远期汇票的使用则是重点, 于是, 教师可以制作一个关于远期汇票的使用的视频, 并和实际工作进行接轨, 展示实际合同中的用法等。
(四) “微课”的问题化
中央电视台曾经有一个深受青少年喜爱的节目, 叫作《正大综艺》。节目里有过一个非常经典的环节, 就是导游带着观众去游玩某一个地方, 然后找到一些奇怪的当地物件让观众猜是做什么用的。这种通过视频学习再提出问题的方式不但可以吸引眼球, 也能引发思考, 让观众在观看前面的讲解时更加用心。所以, 不妨把这种问题式的视频运用到“微课”教学中。
教师可以预先设置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直接放在视频中, 也可以放在视频外。当然为了能够使教师有更大的空间去利用“微视频”, 笔者个人建议放在视频外会更灵活。通过这种设置问题的方式来促进学生认真观看学习视频中的内容, 然后可以通过抢答、题板回答等游戏方式回答问题。
“微课”目前在中职外贸专业的使用只是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虽然不能在课前让学生通过“微课”进行学习, 但是我们也可以将“微视频”放到网络上, 让学生在双休日回家时学习。同时, 我们也可以借助微信, 在微信上建立公用账号, 将“微视频”发布到公用账号中, 供学生观看和学习。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中职学生也能更好地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运用“微课”学习新知, 为今后的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1]许宝良.外贸业务协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业务协调 篇6
一、美术馆的行政工作和业务工作的关系
美术馆是提供艺术服务的场馆,观众在美术馆接收到的知识和美感启发,依赖于这个馆塑造的艺术氛围,以及开放的观众参与模式,这一切外在的表现形态,源自业务工作发挥的功能。通过举办展览和活动,观众接触到的是美术馆的展陈、藏品、研究成果和活动项目,十分直观,直接切入的是业务工作领域,这是观众视角的美术馆工作。
但是,从美术馆自身角度来说,行政工作是一切业务工作秩序的源头。我国当前的国情决定了大多数公立美术馆的事业单位性质,在财政拨款的资金运作下,行政管理也必然具有一般性事业单位的共性,有层级性,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在此基础上,结合美术馆的实际运行,行政应该是根基、是保障,而不应对业务工作形成约束力。反过来,业务能力能够彰显管理工作的到位。
二、美术馆行政应对业务工作进行配合和协调
作为开放的文化公益机构,业务工作的多样性与新颖性,让更多观众走进美术馆成为可能。满足群众文化需求靠的是业务工作,是展览、藏品、讲座等。因此,美术馆的行政管理工作,应该对业务工作的发展进行配合和协调,做好“幕后”,从全局出发,回归文化服务大众的本质。
三、行政工作对业务工作配合和协调的实际表现
(一)美术馆行政工作满足各项业务需求,确保人、财、物有效落实
以太原美术馆为例,向市级主管部门递交举办展览的请示;展览开展前夕,领导嘉宾的邀请、接待工作;开幕式上,来宾的主持词、致辞的撰写工作;展览、活动期间,人员、展品的安全维护;布展期间,展览、活动物资的出库领用;例会上,财务人员公示各项业务工作的预算审批结果;收藏作品时,收藏证书的出库、用鉴;展览协议、运输协议、各类画册出版协议的文字审核工作;展览、活动的全程,管理人员都会出现在第一现场,不断关注现场需求,面对紧急情况反应迅速,是业务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二)美术馆行政部门指导各项业务部门,按要求逐步有序开展工作
每年度,太原市文化局根据国家、省、市的文化发展战略要求,结合局属单位实际,对太原美术馆的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年度计划,例如树立“大美丛书”“大美讲堂”两大文化品牌;围绕山西本土艺术家群体,强化收藏体系建设,等等。太原美术馆综合办公室(行政部门)要根据局里以及馆内各业务部门申报的工作计划,汇总列入本馆发展目标,不断丰富年度业务工作的实施计划。馆务会通过后,正式确定。行政部门通过召开例会,采取逐月分解年度计划的方法,指导督促业务部门完成年度工作目标,稳步推进计划的实现。
(三)美术馆行政为业务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支撑,并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每个美术馆的建章立制工作都是秩序的保障。业务工作也是讲求制度和流程的,结合管理工作和业务实际,行政部门有义务为整个馆的制度建立出谋划策。成型的制度,将使业务工作的开展变得有据可依,行政部门也要承担起解释制度缘由的责任,让每一条制度都能为业务工作提供助力,而非阻力。同时,面对国内美术馆行业的新兴态势,行政管理工作者要保持敏锐的察觉力,结合国内外不断涌现的各种新型发展机制,不断探索其可行性,汇总研究,尝试性地有条件地推广,为业务工作的新发展注入活力。
四、行政在配合和协调工作中呈现的特点
(一)辅助支撑性
无论是在人、财、物的保障方面,还是政策、制度的指导方面,都不能否认业务工作的主角特质,作为“幕后”工作者,行政工作人员发挥辅助性,搭建平台,让业务发挥长处,从而收获美术馆自身的社会价值。
(二)方向引导性
作为事业单位,文化服务的方向不能偏离,文化品质的追求不能放低,行政管理工作者有较为深厚的政治思想素养及丰富的政务工作经验,能够有效引导在业务工作在充分“唱主角”的前提下,不仅精彩纷呈,而且观念扎实。
(三)包容统一性
美术馆是文化艺术多元碰撞的舞台,在配合与协调业务工作中,行政工作同样具有对多元形态的包容性。面对各种行政和业务可能会造成的隐性冲突,行政工作人员都要妥善地处置好,从全局出发,牢记全馆一盘棋,将行政和业务统一起来,更好地促进美术馆的发展。
五、对行政管理人员的三点要求
针对行政管理人员,如何做好“幕后”工作者,我想从以下方面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一)要有使命感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张子康曾提到,美术馆要有使命。同样,作为美术馆人,更要有使命感。行政和业务是一个整体,“主角”和“幕后”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要时刻以美术馆的发展和进步作为目标,全馆总动员,共同奋斗。
(二)要有同理心
作为行政管理人员,要理解业务工作人员,二者岗位有别,但工作方法有许多相通之处,工作中要相互关爱,相互体谅,互取所长。
(三)要成为多面手
行政管理人员要掌握详实的公文、人事、财务、党务知识,具备相应工作能力,但同时,也要努力学习美术史及相关知识,了解美术领域的新鲜事,一方面拉近与业务工作者的距离,另一方面努力做一个知识储备丰厚的美术馆人。
综上所述,美术馆工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同的分工让工作更有效率,业务工作作为大众进入美术馆获得的直观体验,对提升社会影响和大众审美,作用十分明显,因此,行政工作要有序做好“幕后”工作,让业务工作唱好“主角”,共同推动美术馆事业的长足进步。
摘要:美术馆工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分工协作,让工作更有效率。行政工作要做好“幕后”工作,让业务工作唱好“主角”,共同推动美术馆事业的长足进步,回归文化服务大众的本质。
业务协调 篇7
关键词:微课,中职外贸专业,教学难题
为了更好地体现“以核心技能培养”为宗旨的专业课程改革精神, 2012年下半年, 浙江省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改革启动。在新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实施后, 开发了专业核心课程:外贸业务协调、国际汇兑与结算、外贸商函等。新的课改教材编写邀请了外贸行业专家与一线教师共同参与, 通过对外贸工作人员的工作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细分, 采用项目教学法对专业理论知识进行了整编。新的课改教材改变了原有的以学科为主线的课程模式, 构建起以岗位能力为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 力求通过这一改变促进专业教学的内涵发展。
一、新教材, 新困惑
新教材在经历了为期两年的教学实践后, 对于一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教材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我们遇到了不少困惑, 比如怎么教或是教哪些内容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才能真正体现教师的引导者作用?现以《外贸业务协调》项目一任务五———“装运条款的订立”一课为例进行阐述。
1. 困惑一:教学方式是“先懂后会”还是“先会后
懂”?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下, 新教材打破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 它以工作任务为主线, 打破了教学知识的连贯性。例如, 教材中先给出工作情境, 即外贸业务员将与外商就装运条款进行磋商, 而后进行工作任务分析, 要求学生对装运时间、地点、分批装运和转运的情况进行说明。这些专业理论知识该在什么时候教, 以什么方式教, 成了一线教师困惑的问题。如果教师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先讲解知识点再操作, 这就无法体现课改以能力为本位的精神。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实施操作, 那么没有专业理论的知识铺垫学生就会无从下手。
2. 困惑二:
教材设计是“满足共性”, 还是“满足个性”?中职学生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 一般都会有直接就业或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两种选择。对于选择直接就业的学生来说, 他们更关注的是理论学习对于现实工作的指导作用, 所以这类学生更希望课堂教学以及课后拓展能够让他们学到与实际工作相关的案例或操作经验, 知识够用就行, 不需要咬文嚼字深入探索。而对于需要升学的学生来说, 他们更需要的是在课堂上能充分消化考试时的重点难点知识, 并在课后能对这些知识不断强化和巩固。
但是, 改编后的新教材从知识点角度而言, 更加注重工作任务的实施, 所以涉及的知识点一般比较浅显, 这在一定程度上更加适合选择就业学生的要求。
以《装运条款的订立》一课为例, 课程只需要学生掌握装运条款订立时要注意的装运时间、地点和方式即可。但是选择就业的学生还希望了解各个运输公司航线有哪些, 运费是多少, 如何选择合适的货代等问题。对于选择升学的学生, 装运条款订立的内容并非重要的考点知识, 而考试频繁涉及的班轮运输、租船运输的特点等知识点却放在“知识加油站”和“拓展延伸”板块。所以运费计算的强化、分批装运和多次装运的案例需要我们在课后不断渗透和强化。
两种完全不同的学生需求对于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完全照顾到两类学生的不同需求, 所以教师会显得力不从心。
为了解决上面的困惑, 我们引入了微课这一新型教学方式。
二、新模式, 新优势
微课是指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 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 (如重点、难点、疑点等) 或教学环节 (如学习活动、实验、任务等) 设计并开展的教学过程。它由文字、音乐、图片等元素组成, 主题突出、精练独立、通俗易懂, 可借助电脑、手机电子设备等灵活播放, 方便学生利用零散的时间学习和思考。
从以上特点看来, 微课更符合中职学生的特点, 学生只要花5~10分钟, 就能把理论运用到实践, 又能把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运用理论进行分析。
三、活微课, 解难题
1. 课前微课———导学促学, 激发兴趣。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课前使用的微课, 应更多采用知识传授型的微课。这种微课更注重结合工作任务实现的导学、促学功能, 即将下一节课中为完成特定任务所需要准备的知识点通过微视频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前预习, 相当于攻坚战之前的粮草准备。在知识点的选择上, 坚持够用原则, 讲究实效性, 切忌太难、太繁杂。
例如《任务五———装运条款的订立》, 课前微课为微视频《装运条款大集合》, 视频中节选了几份合同项下的装运条款, 分析装运条款的主要构成元素。然后针对以上元素, 结合日后工作实际, 选取最常用的几种情况展开具体分析。
通过课前微课, 学生在课前就能初步了解教学知识点, 那么此前的困惑也就迎刃而解了。有了课前微课的铺垫, 工作任务顺利实施, “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新型教学模式也真正得以落实和应用了。
2. 课中微课———巧解疑难, 内化知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微课, 更多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重点和难点, 完成知识内化, 或者是一些操作技能难以通过语言来准确描述时, 可以借助视频、Flash、3D动画等方式更直观、生动地展示。例如有关集装箱装箱方式这块内容, 可以制作3D动画版的《集装箱装箱方式》。通过动画演示, 学生轻松地理解了装箱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货物自身的重量和体积, 更关键的是要看集装箱的有效容积和载货重量。另一方面, 学生还体会到实际工作中装箱技巧对于商品成本的重要性。
动态演示的过程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将抽象理论的知识转化成真实、具体的工作情境, 这就增强了课程学习的实用性和实效性。
3. 课后微课———拓展延伸, 理实一体。
微课应用于课后, 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重点难点、易错点;另一方面可以联系工作实践, 将工作中涉及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通过微视频的方式巩固。所以在这项目学习的最后, 可以针对知识点制作《运费计算》《运输方式大联盟》。学生可以按需选择学习, 既可以查漏补缺, 又能强化、巩固知识。针对日后工作需要, 可以制作《租船订舱攻略》, 学生借助视频学习租船订舱的全过程, 在扩充知识面的同时, 又使知识与实际工作有了真正的无缝对接。课后微课两个不同模块的拓展, 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真正体现了教学的根本功能。
微课作为新网络技术环境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产物, 对于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发展趋势促使教师不断完善自身“教”的资源和方式, 促使自身成为出色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活用微课资源, 可以真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课堂参与度,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胡铁生, 黄明燕, 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 2013 (4) .
[2]丁建英等.翻转课堂研究及其教学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 (21) .
[3]杨九民等.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13 (10) .